《说文》会意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在继承前人对《说文》会意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通过对会意字研究演进史的全面梳理,论列各家得失,提出我们对会意字的性质、来源以及会意字与“六书”中其他各书的划界原则的看法,最后表明自己确定会意字的标准和定义。
     2.通过对会意表词和义界表词关系的研究,首次提出“会意字的取象表词要以对词义的义界为中介”的论断,并通过《说文》会意字取象—表词模式与《尔雅》、《说文》义界模式的比较,验证二者之间存在同构关系,从而证明了前述论断。
     3.揭示意义的承载形式由义界语言向会意文字转化过程中产生的三个新的特点:字素之间的“隐秩序”;释义成分的缺省;部分会意字利用字素空间位置关系辅助表义。
     4.通过对《说文》所收本义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会意字穷尽性的统计研究,参照系统一功能标准,归纳出各词类的取象—表词模式;同时,运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方法,分析各取象—表词模式形成的原因以及由此显示的汉民族的认知思维特点。
     5.提出了《说文》会意字研究对促进汉字教学的五点主张。
Based on previous study results made by other researchers, this paper mainly works over follow questions:
     First,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study about the previous study results of the associative characters, we discusses former researchers' gains and losses, putting forward our views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 the origins and the principles of the associative characters, and demonstrates our own definition and standard of selecting associative characters.
     Second, through the study about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indicating words of associative and semantic-defining ways, we put forward a view at the first time, that is, the image formation of the associative characters should take the semantic-defining of the meaning of words as the medium. In addition, we compared the image and indicating formation of Shuowen Jiezi(说文解字) and the semantic-defining formation of Erya(尔雅) and Shuowen Jiezi, verified they have some isomorphic relations and this also proved our former view.
     Third, we revealed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aning-bearing forms in the process of semantic-defining mode to the associative characters, such as the concealed orders of the graphemes, the defaults of interpretation ingredients and some associative characters rely on the spatial positions between the graphemes to indicate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Fourth, we generalized the mode of image formation to indicate word meaning, based on the exhaustive statistical research of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noun, verb and adjective, referred by the System - Functional standards. At the same time, we uses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 ways to analyze the forming reason of image formation to indicate words meaning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e cognitive way of thinking.
     Fifth,we put forward five arguments of the study of associative characters in Shuowen Jiezi which would be helpful to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引文
[1]本文所谓“字素”,是指构成汉字的结构要素,是汉字的造字单位。“表意字素”就是具有表意功能的字素,它同具有表音功能的“表音字素”相区别。会意字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意字素组合而成的。不过在会意兼声字中,兼声字素具有表意和表音双重功能。“字素”名称由李圃在《甲骨文文字学》中首先提出。他指出,从造字功能考察,字素可以分为具有独立造字功能和具有依附造字功能的字素:从进入造字过程的结构层次和组合关系来看,字素又可分为稳性字素和活性字素。参李圃《甲骨文文字学》,9页。
    [1]见《文字学概要》,123页。
    [1]见叶德辉《六书古微·会意说》,收录丁福保辑《说文解字诂林·前编中》“六书总论”,658页。
    [2]《六书统》卷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二二七册,19页。
    [1]参《转注古音略·古音后语》,收入《丛书集成初编》,183-184页。
    [2]参《古文字学导论》,102-103页,105页;《中国文字学》,71页。
    [3]见《十三经注疏》,731页。
    [4]《说文解字系传·疑义》卷三九,第331页。
    [5]此“势”指“指事”,徐锴前言“无形可载,有势可见,则为指事”,故知。
    [1]见《文字学甲编》,收入陈梦家《中国文字学》,121页。
    [2]见《说文释例》卷四,8页。
    [3]《沈兼士学术论文集》,83页。
    [4]《朱文公集》语,转引自党怀兴《宋元明六书学研究》,117页。
    [5]参黄德宽、陈秉新《汉语文字学史》,117页;党怀兴《宋元明六书学研究》,118页。
    [6]赵宦光《六书长笺》卷四,434页,见《续修四库全书》经部二○三册。
    [7]《六书统》卷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二二七册,19页。
    [1]郑氏明确提出“独体为文,合体为字”(《七音略第一·七音序》)的概念,见《通志略》,173页。
    [2]赵宦光《六书长笺》卷四,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经部203册,435页。
    [3]戴侗《六书故·六书通释》,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二二六册,6页。
    [1]沈兼士语,见《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收入《沈兼士学术论文集》,74页。
    [2]朱德熙《在第一次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收入《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3]姜亮夫《古文字学》,68页。
    [1]王筠《说文释例》卷四,81页。
    [1]《说文释例》卷四,82-83页。
    [2]《说文释例·会意》卷四,81页。
    [1]参见陆宗达、王宁《〈说文解字〉与本字本义的探求》,《词典和词典编纂的学问》,117页。
    [2]唐兰《古文字学导论》,102-103页,105页。
    [3]唐兰《中国文字学》,93页。
    [1]唐兰《古文字学导论》,105页。
    [1]《词义是怎么演变并被解释的--词义的主观因素考察》,此为许嘉璐先生2006年9月22-2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作的学术报告。
    [2]收于陈梦家《中国文字学》。
    [3]《殷虚卜辞综述》,77页。
    [1]参见刘又辛《从汉字演变的历史看文字改革》,《中国语文》1957年5期: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14-30页:裘锡圭《文字学概要》,106-107页。
    [1]参见《文字学概要》,11-12页。
    [2]同上,122页。
    [1]参见《文字学概要》,123页。
    [1]《中国文字学》,71页
    [2]载《中国文字研究》第五辑。
    [1]参见《汉字构形学讲座》,53-60页。
    [2]同上,53页。
    [3]同上,51页。
    [4]同上,60页。
    [5]参见唐兰《中国文字学》,67页:裘锡圭《文字学概要》,98页。
    [6]《通志略·六书略第二》,第141页。
    [7]同上,第126页。
    [1]参见《文字学概要》,11-12页。
    [2]《汉字说略》,156-157页。
    [1]参许国志主编《系统科学》,20页。
    [2]《说文会意字研究》,60页。
    [3]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2期。
    [4]张再兴《西周金文文字系统论》,149页。
    [1]戴侗《六书故·六书通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二二六册,6页。
    [2]姜亮夫《古文字学》,68页。
    [3]唐兰《古文字学导论》,109页。
    [4]《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六书”条,261页。
    [5]《汉字学元点理论及相关问题--兼谈汉字认知的若干误区》,载《中国文字研究》第五辑。
    [6]同上。
    [7]《文字学概要》,16页。
    [1]《国语问题之历史的研究》,收于《沈兼士学术论文集》,23-24页。
    [2]《文字学概要》,147页。
    [3]同上,142页。
    [4]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能够独立使用的语素就是词。上古汉语以单音词占绝对优势,语素和词的概念往往是重合的。本文主要研究《说文》中的会意字,它们中绝大多数表示的是词,当然也有极少数表示的是语素。作者为了表述方便起见,文中一律以“表词”这一术语称之。
    [5]《六书故·六书通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二二六册,3页。
    [1]这部分戴侗的引文皆出自《六书故·六书通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二二六册,4页。
    [2]《研究文字学“形”和“义”的几个方法》,收于《沈兼士学术论文集》,4页。
    [3]《殷虚卜辞综述》,77页。
    [4]朱德熙《在第一次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收入《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国语问题之历史的研究》,收于《沈兼士学术论文集》,24页。
    [2]《中国文字学》,93页。
    [3]《古文字学导论》,105页。
    [4]《殷虚卜辞综述》,78页。
    [5]《甲骨文文字学》,137页
    [6]见蒋善国《汉字学》,118页。
    [7]转引自赵宦光《六书长笺》卷四,见《续修四库全书》经部二○三册,434页。
    [8]同上。
    [1]参《文字学概要》,139-142。
    [1]参《通志略·六书略·六书图》,110页。
    [2]《通志略·六书略·六书序》,112。
    [1]参《国语问题之历史的研究》,收于《沈兼士学术论文集》,25-27页。
    [2]《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收于《沈兼士学术论文集》,154页。
    [1]《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收于《沈兼士学术论文集》,82页。
    [2]《文字学概要》,175页。
    [3]《文字学概要》,155页。
    [4]《汉字说略》,184-187页。
    [5]同上,185页。
    [6]同上,184页。
    [1]《汉字学元点理论及相关问题--兼谈汉字认知的若干误区》,《中国文字研究》第五辑。
    [1]参薛克谬《论〈说文解字〉的亦声部首》,《河北大学学报》1990年4期。
    [2]石定果《说文会意字研究》,25页。
    [3]指源字与累增的意符,依詹氏的说法,就是“声符字与累增的形符”。
    [4]詹鄞鑫《汉字说略》,190页。
    [1]吴世雄、陈维振《论语义范畴的家族相似性》,载《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4期。
    [1]裘锡圭对会意字的定义为:在抽象字、指示字之外,凡是会合两个以上意符来表示一个跟这些意符本身的意义都不相同的意义的字。参《文字学概要》118-120页,122页。
    [1]黄德宽、陈秉新《汉语文字学史》,32页。
    [2]《文字学概要》,121页。
    [3]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儿所说的“表意字素(意符)”并不以成字作为标准,如同样是不独立成字的“一”(非数字“一”),在“本”中是指事符号,而在“立”、“至”中则是表意字素,因为它在“本”中无具体的意义,仅仅作为抽象符号使用,标指出木根之所在;但在“立”、“至”中,则分别表示人所站立的土地和箭所射中的标的,因此在本文中,“本”是指事字而“立”、“至”则是会意字。
    [4]参《转注古音略·古音后语》,载《丛书集成初编》,183-184页。
    [1]参《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载《戴震集》,75页。
    [2]《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260页。
    [3]参张再兴《西周金文文字系统论》,38页。
    [1]参袁毓林《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载《语言文字应用》1996年1期。
    [2]“基模”是认知心理学术语,由巴特利特(Bartlett)首先提出,他认为,基模是对于过去的反应或经验的积极组织。现在的研究表明,基模对于所记忆的材料有一种选择的作用;同时,基模对于记忆也有重新建造的作用。参彭聃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190页。
    [3]参考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比较文字学初探》相关章节。
    [4]陈红《汉字造字模式与日语的“国字”》,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7期。
    [1]这类文字时有所见,如陶原珂《词位与释义》82-83页:朱亚同《英汉合体字造字方法对比分析》,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陈建生《汉、英语中创造字词的认知同归》,载《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2]英语复合词的书面形式是字法和词法的双重复合,复合词的读音是词根读音的加和(有的有小的音变),这和会意字(包括会意兼声字)的读音原理是完全不同的。另外,它们构形字素的性质也是截然不同的。
    [3]江声《六书说》,见《说文解字诂林》第一册,110页。
    [4]从文字发展史上看,“六书”也并非同时产生的,它们有一定的先后次序,但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5]见章太炎《文始·叙例》。
    [1]唐兰《中国文字学》,71页。
    [2]周有光所说的“形意文字”包括“具有图画形式的文字(图画字)”,参周有光《比较文字学初探》,10页。
    [1]《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210页。
    [1]参夏军《甲骨文新鉴》,70页。
    [2]《国故论衡·一字重音说》,收于《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20页。
    [3]李静生《纳西东巴文与甲骨文的比较研究》,《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6期。
    [4]王元鹿《纳西东巴文与汉形声字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5期。
    [5]喻遂生《纳西东巴字的异读和纳汉文字的比较研究》,《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1期。
    [6]引自范常喜《甲骨文纳西东巴文会意字比较研究初探》,28页,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1]参裘锡圭《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国语文》1978年3期;喻遂生《纳西东巴字的异读和纳汉文字的比较研究》,《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1期;刘钊《古文字构形研究》,吉林大学1991年博士学位论文;陈年福《甲骨文动词词汇研究》,100-104页。
    [2]“字词蕴含”和“随文改字”的例句分别采自范常喜《甲骨文纳西东巴文会意字比较研究初探》29页、32页,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1]黄侃述、黄焯编《文字声韵训诂笔记》,186页。
    [2]参见李圃《汉字学元点理论及相关问题》,载《中国文字研究》第五辑。
    [1]参许嘉璐《〈说文解字〉释义方式研究》,收于《未辍集》,185页、194页。
    [2]唐兰谓“信”是从人、言声的形声字。裘锡圭认为是从言人声。参裘锡圭《文字学概要》,99页。说虽不无道理,但从汉民族认知习惯考虑,许慎以“人言为信”,说亦可通。今暂从许。
    [1]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疑象人饰羊首之形。”此别为一解。
    [2]《金文名象疏证》,载《武大文哲季刊》五卷三期。
    [3]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卷一。
    [4]参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159-160页。
    [5]同上,160页。
    [6]参许嘉璐《关于训诂学方法的思考》,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1]唐兰《中国文字学》,71页。
    [2]王筠《说文解字句读》,254页。
    [3]参彭聃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3页。
    [1]朱曼殊主编《心理语言学》,143页。
    [2]同上,146页。
    [3]这方面的材料,可参看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161-174页;朱智贤《儿童发展心理学问题》,262页。
    [1]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收入《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191-192页。
    [2]杨忠、张绍杰《认知语言学中的类典型论》,收入《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175页。
    [3]参本文2.1.14和2.2.1.5。
    [1]参张永言《词汇学简论》,61页。
    [2]许嘉璐《词义是怎么演变并被解释的--词义的主观因素考察》,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学术报告。
    [3]《语言哲学》,218页。
    [1]许嘉璐《词义是怎么演变并被解释的--词义的主观因素考察》,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学术报告。
    [2]沈家煊《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收入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5页。
    [3]《说文解字·叙》“分别部居,不相杂厕”段玉裁注。
    [4]《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六书”条,261页。
    [1]许嘉璐讲座记录。
    [2]参《汉字学元点理论及相关问题--兼谈汉字认知的若干误区》,载《中国文字研究》第五辑。
    [3]同上。
    [1]参彭聃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6页。
    [2]同上,46页。
    [1]参彭聃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190页。
    [2]也有少数被释词本身属于基本层次范畴概念,如果要对它进行义界,就要采用心理词库聚合关系中的另一个基本层次范畴概念作为核心释词。如对非基本层次范畴概念“祫”进行义界采用基本层次范畴概念“祭”作核心释词;当对“祭”义界时,又采用另一基本层次范畴概念“示”作核心释词。
    [3]参彭聃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212页。
    [1]参许国志主编《系统科学》,20页。
    [1]“相关概念”是指在上位、同位、下位关系之外,与会意字所表名词处于同一认知模型并具有替代功能的概念,如整体与部分、材料与成品、同类事物之间以及文化上具有相关性的事物之间等。实际上它只能算会意字所表名词的半同质概念。
    [1]前言“節行止”,依许书例,似当作“从玉从行,行亦声”。
    [2]甲金文中有从“豭”作者。
    [3]见《说文解字注·宀部》。
    [1]见《说文中之古文考》。
    [2]见《说文古籀补》卷七。
    [3]一说“食苗心,螟。”(《尔雅·释虫》)此为食苗心小青虫,与禾同色,冥冥然难知,故日“螟”。参郝懿行《尔雅义疏》。
    [4]有人认为“眉”、“果”之类属于所谓复体象形。在我们看来,许慎以“从某,象某形”的格式来析形,似乎更为强调其组合关系意义,也就是说,这类字是局部象形,整体会意,因而我们将之归为会意字范畴中。
    [1]参商承祚《甲骨文字研究》: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祖妣》。
    [2]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第七。
    [1]参杨忠、张绍杰《认知语言学中的类典型论》,载《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年2期。
    [1]高田忠周《古籀篇》九。
    [2]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一。
    [3]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祖妣》。
    [4]杨联升《古史札记两条》,载《中国文字》新卷十二期。
    [5]参许嘉璐《论同步引申》,载《中国语文》1987年1期。
    [1]见《说文·麃部》“廌”。
    [1]林义光《文源》据金文字形谓之“象散沙及水形”,此别一解。
    [2]徐中舒谓“男从力田,力字即象耒形”。参《耒耜考》,《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一分。此别一解。
    [1]参《辞海·语言文字分册》19页“动词”条。
    [1]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作“烧柴燎以祭天神”。
    [1]杨树达《释追逐》,载《积微居甲文说》。
    [1]参《积微居小学述林·释豚》。
    [1]段注以为“折”非小篆,而为隶书:“从手从斤,隶字也。《九经字样》云:‘《说文》作(?),隶省作折。'《类篇》、《集韵》皆云隶从手,则‘折'非篆文明矣。”此别为一说,本文暂从《说文》。
    [1]参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三“步”字条。
    [1]参彭聃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204页。
    [1]转引自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第七。
    [1]裘锡圭指出:“现代学者大多数认为‘信'本是从‘言'‘人'声的形声字(唐兰先生认为从‘人'‘言'声)。”见《文字学概要》,99页。笔者认为,即使此说成立,也不能否定“人”、“言”之间会意关系的存在。
    [1]《说文》原文作“在地曰蓏”,据《齐民要术》和《御览》所引《说文》改。
    [1]《中国小学识字教学的研究与建议--〈识字教学法论文集〉序》,收入《语言文字学论文集》,486页。
    [2]参艾伟《汉字问题》,5页。
    [1]王筠《说文解字句读》,254页。
    [2]后起字理据重构的不在此列。如“折”古文作“从斤断(?)”,小篆演为今形,“以手持斤(以断)”,理据重构。
    [3]于省吾《释武》,载《双剑誃古文杂释》。
    [4]见《说文·匚部》。
    [1]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133-134页。
    [1]彭聃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212页。
    《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尔雅·广雅·方言·释名(清疏四种合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B.A.伊斯特林[苏]《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左少兴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艾伟《汉字问题》,北京:中华书局,1949。
    班固《汉书》,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1988。
    陈梦家《中国文字学》,北京:中华书局,2006。
    陈年福《甲骨文动词词汇研究》,北京:巴蜀书社,200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语词分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8。
    戴侗《六书故》,《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二二六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戴震《戴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党怀兴《宋元明六书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丁福保编《说文解字诂林》,北京:中华书局,1988。
    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董作宾《殷历谱》,北京:中国书店,1981。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瑞士]《普通语言学教程》,高明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冯·贝塔朗菲[美]《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林康义、魏宏森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高鸿缙《中国字例》,台北:三民书局,1981。
    高田忠周《古籀篇》,台北:大通书局,1982。
    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北京:中华书局,1987。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黄德宽、陈秉新《汉语文字学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
    黄建华《词典论》,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黄侃《黄侃论学杂著·说文略说》,北京:中华书局,1964。
    黄侃述、黄焯编《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黄永武《形声多兼会意考》,台北:中华书局,1969年。
    姜亮夫《古文字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蒋善国《汉字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杰弗里·N·利奇[英]《语义学》,李瑞华等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李建国《汉语训诂学史》,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李圃《甲骨文文字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1-12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004。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74。
    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
    梁启超《梁任公近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23。
    列维·布留尔[法]《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
    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刘师培《刘申叔遗书》,台北:华世出版社,1975。
    刘又辛、方有国《汉字发展史纲要》,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陆宗达《训诂简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马叙伦《说文解字研究法》,北京:中国书店,1988。
    梅膺祚、吴任臣《字汇·字汇补》,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彭聃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钱大昕《潜研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钱军编《语言学 中国与世界同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商承祚《甲骨文字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
    沈括《梦溪笔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石安石《语义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石定果《说文会意字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束定芳主编《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苏宝荣《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济南:齐鲁书社,1981。
    唐兰《殷虚文字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上海书店,1991。
    陶原珂《词位与释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张宗祥、曹锦炎编《王安石〈字说〉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
    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王士元、彭刚《语言、语音与技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王玉新《汉字认知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王元鹿《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王元鹿《普通文字学概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王筠《说文释例》,北京:中华书局,1987。
    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北京:中华书局,1988。
    王作新《汉字结构系统与传统思维方式》,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文旭、陈治安《句法·语用·认知》,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夏军《甲骨文新鉴》,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
    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
    许国志主编《系统科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许嘉璐《未辍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许嘉璐《语言文字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北京:中国科学院,1954。
    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文字形义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杨五铭《文字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臧克和 《〈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
    詹鄞鑫《汉字说略》,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张其昀《“说文学”源流考略》,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张永言《词汇学简论》,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
    张再兴《西周金文文字系统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章太炎《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章宜华《语义学与词典释义》,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赵宦光《六书长笺》卷四,见《续修四库全书》经部二○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郑樵《通志略·六书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中国辞书学会学术委员会编《中国辞书学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周有光《比较文字学初探》,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北京:中华书局,1962。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北京:中华书局,1984。
    朱曼殊主编《心理语言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朱智贤《儿童发展心理学问题》,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陈红 汉字造字模式与日语的“国字”,《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7期。
    陈建生 汉、英语中创造字词的认知同归,《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3期。
    陈志群 会意字的认知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范常喜 甲骨文纳西东巴文会意字比较研究初探,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符淮青 名物词的释义,《辞书研究》1982年3期。
    符淮青 表动作行为的词的释义,《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3期。
    符淮青 表性状的词的释义,《语言学论丛》第13辑,商务印书馆,1984年。
    符淮青 词的释义方式剖析,《辞书研究》1992年1、2期。
    何金松 会意结构的语言透视,《汉语学报》2005年4期。
    黄建荣 王安石《字说》说解字义的特点和以“会意”说解字义的原因,《抚州师专学报》2001年6期。
    黎锦熙 汉语构词法和词表研究(上、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59年5、6期。
    李静生 纳西东巴文与甲骨文的比较研究,《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6期。
    李开 《尔雅》释义方法简析,《扬州师院学报》1986年2期。
    李圃 汉字学元点理论及相关问题--兼谈汉字认知的若干误区,《中国文字研究》第5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梁启超 从发音上研究中国文字之源(假使古代有字母则我国文字结构之嬗变当何如),收入《梁任公近著》第1辑之下卷,商务印书馆,1926。
    林杏光、鲁川,汉语句子语义平面的主客观信息研究,《汉语学习》1997年4期。
    刘琳 同符会意字初探,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刘又辛 从汉字演变的历史看文字改革,《中国语文》1957年5期。
    刘钊 古文字构形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1年。
    刘志基 试论汉字表意字素的意义变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2期。
    卢新良 《说文解字》亦声字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陆宗达、王宁 《说文解字》与本字本义的探求,收入《词典和词典编纂的学问》,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马晓风 甲骨文会意字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裘锡圭 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国语文》1978年3期。
    沈家煊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收入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沈兼士 初期意符字之特性,天津《大公报·文史周刊》第1期,1946.10.16;收入《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
    沈兼士 国语问题之历史的研究,北京大学《国学季刊》一卷一号:收入《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
    沈兼士 研究文字学“形”和“义”的几个方法,《北京大学月刊》一卷八号;收入《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
    沈兼士 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中研院《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纪念论文集》,1933;收入《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
    宛志文 论《尔雅》通用词语的释义特色,《辞书研究》1992年3月。
    王宁 系统论与汉字构形学的创建,《暨南学报》2000年2期。
    王元鹿 纳西东巴文与汉形声字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5期。
    吴其昌 金文名象疏证,《武大文哲季刊》五卷三期。
    吴世雄、陈维振 论语义范畴的家族相似性,《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4期。
    肖其峰 会意字组合方式及其生成机制分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徐中舒 耒耜考,《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一分。
    许嘉璐 《说文解字》释义方式研究,《词典和词典编纂的学问》,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许嘉璐 论同步引申,《中国语文》1987年1期。
    许嘉璐 关于训诂学方法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3期。
    许嘉璐 汉字结构的规律性与小学识字教学--兼评几种小学识字教学法,收入《语言文字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
    许嘉璐 中国小学识字教学的研究与建议--〈识字教学法论文集〉序》,收入《语言文字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
    许嘉璐 词义是怎么演变并被解释的--词义的主观因素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学术报告,2006年。
    薛克谬 论《说文解字》的亦声部首,《河北大学学报》1990年4期。
    杨联升 古史札记两条,《中国文字》新卷十二期。
    杨树达 释追逐,收于《积微居甲文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杨忠、张绍杰 认知语言学中的类典型论,收入《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
    于省吾 释武,收入《双剑誃古文杂释》。
    喻遂生 纳西东巴字的异读和纳汉文字的比较研究,《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1期。
    喻遂生、郭立 《说文解字》的复音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1期。
    袁毓林 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语言文字应用》1996年1期。
    袁毓林 论元角色的层级关系和语义特征,《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3期。
    袁毓林 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收入《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张玉梅 王筠汉字学思想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章太炎 国故论衡·一字重音说,收入《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朱德熙 在第一次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收入《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88。
    朱亚同 英汉合体字造字方法对比分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