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多义感觉形容词的语义分析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语言研究的最终目标是语义”(国広1982:3),在语言研究中,语义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自然语言中,多义词的存在是普遍现象,多义词的语义研究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然而,正如国広(1982;3)所言,由于人们难以客观地把握语义现象,因此“在语言学的整体研究中,关于语义的科学研究最为滞后”。一直以来,多义词的语义研究未得到充分重视,如今,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这一研究课题也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
     但是,目前关于多义词的研究基本上以研究者的内省为主,在列举用例的同时进行语义描写和分析,这种研究方法比较多见。其中,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多义词研究,有效地解释了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的相互联系,但仍然忽视了对各个义项的语义存在条件的探讨。针对以往自上而下式的研究方法,本研究提出了基于语言实际运用的自下而上式的研究方法,最终目标是构建多义感觉形容词的语义分析模型。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成果如下。
     1.多义感觉形容词语义分析模型的构建
     有关多义词语义分析方法的以往研究,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遗留下来的课题,本研究提出了一个综合运用语料库语言学、计量语言学、认知语义学、“连语论”等相关方法论的多义感觉形容词语义分析模型。本研究的语义分析模型的着眼点以及特征可概括为如下3点。
     (i)基于语料库分析进行语义的抽取与划分
     本研究的语义分析模型从重视语言运用的立场出发,在认定与划分多义词的义项时,使用兼具实证性与客观性的语料库材料,同时积极地运用计量语言学的相关方法进行量化分析。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①语料库的语言材料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避免了主观性和臆测性,与根据自身语言经验和直觉而产生的内省数据相比可信度高;②义项的认定与划分需要大量的用例作支撑,语料库包含了丰富详实的语言材料,可避免以偏概全,防止丢值漏解,能够保证义项划分的准确性;③语料库数据便于进行统计处理,因此易于进行义项分布调查等定量研究。
     (ii)运用重视具体语义扩展方式以及词类本身特性的方法阐明义项间的关系
     认知语义学认为,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并非离散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本研究对此持相同立场。针对如何解释语义之间的关联性,本研究的语义分析模型提出了重视具体语义扩展方式以及词类本身特性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具有如下优点:①不再简单地停留于用隐喻、转喻、提喻解释义项之间的关系,而要探明这3种比喻下具体的语义扩展模式;②将研究对象所属词类的特性纳入视野,便于发现语义扩展的特点以及倾向性。
     (ⅲ)基于“连语论”探求语义实现的条件
     本研究的语义分析模型关注限制语义实现的各种条件,通过对大规模语料库的量化研究,探讨多义感觉形容词各个义项的相关制约条件并将其普泛化。导入语义存在条件的研究方法有诸多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克服了认知语义学过分强调义项间关系的弱点;②重视句子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了单纯关注语义本身的弊端。
     2.多义感觉形容词语义分析模型的验证与应用—汉语及日中对照的个案研究
     为了验证本研究的语义分析模型的有效性及普泛性,本研究利用此模型对汉语中的多义感觉形容词也进行了语义描写与分析的个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提出的语义分析模型也适用于汉语的多义感觉形容词语义研究。此外,为了表明在日中对照研究方面应用该语义分析模型的可行性,本研究还对日汉语的多义感觉形容词进行了对照研究。作为具体的个案研究,比较日语的「甘ぃ」汉语的“甜,,在语义用法、语义分布、句法功能、搭配名词等方面的异同点,充分证明了本研究的语义分析模型对日中对照研究的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本研究是一项关于多义感觉形容词语义描写与分析的方法论研究。本研究提出的语义分析模型,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多义感觉形容词的语义研究,使之更加合理化及精密化。
引文
2 『日本语多义语学习辞典:名词编』 荒川洋平编著 ァルク2011
    3 『日本语多义语学习辞典:形容词·副词编』今井新吾编著 ァルク2011
    4 『日本语多义语学习辞典:动词编』森山新编著 ァルク2012
    K2 『高等学校用 调理(上)』伊藤清枝ろ,実教出版,1983
    S3 『図解実骙视察大事典 物理』近(?)聡信·丰田博慈监修,东京书籍,1983
    相原茂監訳(1988)『现代中国藉文法总览(上)』くろしぉ出版
    秋元美晴(2000)「形容词の文体论的考察—连用用法を中心に—」『惠泉女学园大学人文学部纪要』12:87-102
    荒川清秀(2009)『中国语を步<—辞书と街角の考现学』东方书店
    荒川洋平·森山新(2009)『日本语教师のための応用认知言藉学』凡人社
    池上嘉彦(1975)『意味论—意味构造の分析と记述』大修馆书店
    池上嘉彦(2006)『英语の感觉·日本语の感觉』日本放送出版協会
    北原保雄(2010)『日本语の形容词』大修馆书店
    国広哲弥(1982)『意味论の方法』大修馆书店
    国広哲弥(2002)「语义の构造」齐藤伦明编『朝倉日本语講座④語汇·意味』朝仓书店
    国広哲弥(2006)『日本语の多义动词一理想の国语辞典Ⅱ』大修馆书店
    言语学研究会编(1983)『日本语文法·连语编(资料编)』むぎ 书房
    小出庆一(2003)「味觉形容词—体系とその意味拡强—」『群马県立女子大学国文学研究』23:1-17群马県立女子大学国语国文学会
    徐莲(2011)「日中同形多义语<深/浅>の意味构造对照分析」日本认知言语学会论文集11:309-319
    铃木重幸(1972)『日本语文法·形态论』むぎ书房
    濑户贤一编(2005)『味ことばの世界』海鸣社
    高桥太郎(1998)「动词からみた形容词」『言语』27:3,pp.36-43
    月足亚由美(2011)「形容词の换喻的多yq 性」『甲南女子大学研究纪要(文学·文化编)』48:47-54
    辻幸夫编(2002)『认知言语学キ一ヮ一ド事典』研究社
    辻幸夫编(2003)『认知言语学ヘの招待』大修馆书店
    西尾寅弥(1972)『形容词の意味·用法の记述的研究』秀英出版
    仁田义雄(1998)「日本语文法にぉけゐ形容词」『言语』27:3,pp.26-35
    桥本三奈子·青山文啓(1992)「形容词の三の用法:终止,连体,连用」『计量国瓖学』18:5,pp201-214
    滨屋方子(2001)「『酸ぃも甘ぃも』“酸甜苦辣”I」『日语知识』2001:2,pp.2-4
    松本泰丈(1978)『日本语研究の方法』むぎ书房
    松本曜(2003)第1章 认知意味论とは何か 松本曜(编)『认知意味论』pp.3-16大修馆书店
    松本曜(2003)第2章语の意味 松本曜(编)『认知意味论』pp.17-67 大修馆书店
    宫岛达夫(1993)「形容词の语形と用法」『计量国语学』19:2,pp94-104
    籾山洋介·深田智(2003)第3章意味の拡强松本曜(福)『认知意味论』pp.73-130大修馆书店
    初山洋介·深田智(2003)第4章 多义性 松本曜(编)『器知意味论』pp.135-186大修馆书店
    森田良行(1980)『基礎日本语2』(初版)角川书店
    山梨正明(1995)『认知文法论』ひつじ书房
    山梨正明(2000)『认知言语学原理』くろしぉ出版
    吉村公宏(2004)『は じ め て の认知言语学』研究社
    Fillmore,Charles J. (1977) Scenes and frame semantics. In Linguistic structures
    processing,ed.Antonio Zampolli,55-81.Amsterdam/North-Holland.
    Langacker,R.W. (1993) "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s." Cognitive Linguistics 4 (1) 1-38
    Taylor,John R. (1992) "Old Problems:Adjectives in Cognitive Grammer." Cognitive Linguistics3 (1):1-35
    Taylor.John R. (1989)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Oxford:Clarendon Press.迁幸夫·鍋岛弘治朗·篠原俊吾·菅意三実訳2008『认知言语学の た め の14章(原著)<第三版>』纪伊国屋吝店
    丁慧(2010)《味觉形容词的句法特征和语义属性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郭锐(2004)《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
    胡明扬(1995)《现代汉语词类问题考察》《中国语文》第5期
    黄宝珍(2006)《汉日语味觉词对比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pp.49-52
    姜红(2012)《基于语料库的日语形容词词语搭配及语义的认知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44:6,pp.845-855
    姜晓(2010)《汉语味觉词研究综述》《社会科学家》155,pp158-161
    李金兰(2005)《味觉隐喻化的认知结构及语义特征》《修辞学习》129,pp.56-58
    黎锦熙(1924)《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1992
    刘月华等(1983)《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刘振平(2007)《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和补语的对比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吕淑湘(1966)《单音形容词用法研究》《中国语文》第2期
    吕淑湘(1984)《形容词使用情况的一个考察》《汉语语法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祈峰(2011)《从黏合式形名组合的角度看单音节形容词做定语的句法功能》《对外汉语研究》第7期
    沈家煊(1997)《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1997年第4期,pp.242-250
    王静(2011)《汉日基本味觉形容词的隐喻现象对比研究一以汉日甜味词为例》《日语学习与研究》152,pp.49-56
    王启龙(2003)《现代汉语形容词计量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王寅(2007)《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玉华(2000)《“单音节形容词+了”用法特点考察》《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pp.71-74
    邢福义(1981)《词类辨难》甘肃人民出版社
    杨洋、董方峰(2006)《对汉语基本味觉词“苦”的认知语用分析》《现代语文》2006年第11期,pp60-62
    赵元任(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吕淑湘译《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79
    赵允敬(2011)《现代汉语单音节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张国宪(2000)《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典型特征》《中国语文》2000年第5期,pp.447-458
    张辉编(2011)《认知语义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张建理(2007)《英语形-名结构的动态识解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39:2,pp.97-103
    张韶岩(1999)《日汉语基本味觉词引申义之比较》《解放军外国语学报》1999年第6期,pp.35-38
    朱德熙(1956)《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语言研究》第1期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岩波国语辞典』(第七版)西尾実·岩渊悦太郎·水谷静夫福岩波书店2009
    『学研国语大辞典』(第二版)金田一春彦·池田弥三郎编 学习研究社1988
    『针算机用日本语基本形容词辞书IPAL』情报处理振兴事业協会技术セソ夕一1990
    『现代形容词用法辞典』飞田良文·浅田秀子编东京堂1993
    『新明解国语辞典』(第六版)山田忠雄等编 三省堂2005
    『日本国语大辞典』(第二版)小学馆2000
    『日本语多义语学习辞典:形容词·副词编』今井新吾编著 ァルク2011
    『日本语多义语学习辞典:动词编』森山新编著ァルク2012
    『日本语多义语学习辞典:名词编』荒川洋平编著ァルク2011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
    《古代汉语词典》(单色插图本)商务印书馆2012
    《辞海》(1989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现代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4
    《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版)商务印书馆2009
    北京大学汉语言捂学研究セソ夕一《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http://ccl.pku.edu.cn:8080/ccl corpus/index.isp
    人民日报.デヅタル版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3-02/05/nbs.D110000renmrb_01.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