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术馆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作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劳动人民因生产生活需要而创造的美术形式,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思想信仰。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民间美术的发展与劳动人民的生活相始终。可是由于经济以及政治等原因,流传了几千年的民间美术在社会剧烈变化的20世纪受到了严重损害。人们意识到若是不及时抢救和保护,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国家开始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民间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形态在美术界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美术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艺术机构,在保存和保护民间美术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馆通过收藏美术作品及文本、影像等物化载体对民间美术进行抢救性保护,以为我们保存民族的文化记忆;通过丰富的展览形式向人们传递民间美术的艺术及文化内涵,加强对民间美术的宣传与推广。
     本文以中国美术馆为例,从美术馆的收藏与展览两大功能角度来深入探究美术馆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作用。本文的研究建立在大量的文献资料阅读和数据资料整理之上,从博物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管理学、社会学、文化遗产学等科学方法,对“美术馆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作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旨在对美术馆这一艺术机构在民间美术保护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理论透析和实例论证,为我国各地区美术馆保护民间美术提供现实参照。
Chinese folk art is the art form that Chinese working people created for the needs of production and lives, it is a reflection of their aesthetic tastes and cultural ideas. In the era of self-sufficient farming, the folk art developed with the lives of working people from beginning to end. However, due to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and other reasons,the folk art spreading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ave been seriously damaged in the 20th when changed dramatic. People realized that if not be rescued and protected timely, it will bring us an immeasurable loss. Meanwhile, the government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nd as an important form, folk art was attached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As an important cultural institutions, art museum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work of preserving and protecting folk art. Art museum protects folk art 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works、text、video and so on; spreads the nation's artistic and cultural content by rich exhibition of folk art.
     Taking the case of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 this paper goes into details about the two functions of collecting and exhibiting to discuss the protection for folk art from art museum This article based on abundant documents and data statistics,carried out all-around and multi-tiered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ve effect on folk art from art museum" in the point view of the Museology theory combined with management、sociology,with the aim to provide the assessment to the art museums of our country that will protect folk art.
引文
1 转引自丁文静《对当代中国民间美术的认识和思考》,《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46页。
    2 苏东海《当代博物馆发展中的几个问题》,载《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23、24页。转引自陈建明《<上海宪章>:博物馆与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上),第220页。
    3 周旭《中国民间美术概要》,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6月,第3、4页。
    4 张道一《民间文化的觉醒》,载《有形与无形: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论集》,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10月,第23页。
    5 周旭《中国民间美术概要》,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6月,第4页。
    6 转引自周旭《中国民间美术概要》,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6月,第17页。
    7 [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8月,第8页。转引自乔晓光《本土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研究文集》,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6月,第11页。
    8 张道一《民艺学论纲》,1998年,讲义,第5页。
    9 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概说》,见《美术长短录》,山东美术出版社,1992年10月,第286页。
    10 王树村《艺术摭珠》,见《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绘画卷》,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年8月,第6、7页。
    11 邓福星《序言》,见《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神像卷》,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年5月,第7页。
    12 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9页。
    13 同上,第4页。
    14 周旭《中国民间美术概要》,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6月,第17页。
    15 林正同《中国无形遗产现状与博物馆》,《中国博物馆》,2002年04期,第33页。
    16 皮埃尔·诺拉(Pierre Nora)《一种正当其时的思想——法国对遗产的认识过程》,转引自陈建明《<上海宪章>博物馆与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上),《求索》,2003年02期,第220页。
    17 克洛德·莱斯-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第二卷),俞宣孟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转引自陈建明《<上海宪章>博物馆与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上),《求索》,2003年02期,第220页。
    18 陈建明《<上海宪章>博物馆与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上),《求索》,2003年02期,第220页。
    19 张文彬《全球化、无形文化遗产与中国博物馆》,2002年04期,第4、5页。
    20 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8月,第5、6页。
    21 转引自丁文静《对当代中国民间美术的认识和思考》,《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46页。
    22 徐艺乙《物华工巧——传统物质文化的探索与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2月,第18、19页。
    23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
    24 苏东海《中国博物馆与无形遗产》,《中国博物馆》,2002年04期,第21页。
    25 陈建明《<上海宪章>:博物馆与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上),《求索》2003年02期,第219页。
    26 爱川纪子《无形文化遗产:新的保护措施》,《民族学通讯》第138期,2003年,第21页。
    27 曹义强《美术博物馆学导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3月,第3页。
    28 卢忻《中国美术馆学概论》,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6月,第20页。
    29 陈燮君《博物馆与无形文化遗产》,《中国博物馆》,2002年04期,第17页。
    30 曹义强《美术博物馆学导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3月,第8、9页。
    31 朱诚如《文化遗产概念的进化与博物馆的变革——兼谈无形文化遗产对当代博物馆的影响》,《中国文物报》,2002年11月01日第006版。
    32 苏东海《中国博物馆与无形遗产》,《中国博物馆》,2002年04期,第21、22页。
    33 王莉《无形文化遗产的载体化保护和博物馆的社会分工》,《中国博物馆》,2004年02期,第6页。
    34 卢炘《中国美术馆学概论》,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6月,第6页。
    35 同上,第23页。
    36 中国美术馆官方网站:http://www.namoc.org/gaikuang/msgjj/lsyg/
    37 何琳、杨晓云整理《中国美术馆大事记1958-2003》,未出版,第1页。
    38 中国美术馆档案:《中国美术馆组织机构沿革及负责人名录》,第1、2页。
    39 中国美术馆档案:《中国美术馆组织机构沿革及负责人名录》,第3页。
    40 何琳、杨晓云整理《中国美术馆大事记1958-2003》,未出版,第3页。
    41 中国美术馆档案:《中国美术馆组织机构沿革及负责人名录》,第3页。
    42 何琳、杨晓云整理《中国美术馆大事记1958-2003》,未出版,第3页。
    43 刘曦林《文案追溯——中国美术馆40年学术研究记叙》,未出版,第2、3页。
    44 曹振峰 李寸松 廖开明《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工作回顾》,2003年,未出版,第1页。
    45 刘曦林《文案追溯——中国美术馆40年学术研究记叙》,未出版,第7、8页。
    46 刘曦林《文案追溯——中国美术馆40年学术研究记叙》,未出版,第7、8页。
    47 刘曦林《义案追溯——中国美术馆40年学术研究记叙》,未出版,第9页。
    48 《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筹备组)征求意见稿》,《中国美术馆通讯》1982年第四期,第14、15页。
    49 曹振峰 李寸松 廖开明《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工作回顾》,未出版,2003年,第6页。
    50 现在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藏品总量六万余件,近5万件约占百分之八十。
    51 乔晓光《30年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艺术生活》,2009年第5期,第65页。
    53 乔晓光《30年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艺术生活》,2009年第5期,第66页。
    54 《中国美术馆(2004-2008)工作计划》,《中国美术馆年鉴2004》,第19页。
    55 杨炳延《美术馆与当代书法和文化建设——从“以展促藏”谈起》,《中国美术馆》2005年第11期,第117页。
    56 马正荣,原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会员、贵州省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一级美术师。他长期从事民族、民间美术的搜集、整理、研究和出版工作。他曾用20年时间到各少数民族地区收藏背扇、服饰、背牌,对苗、侗、布依、瑶等民族服饰、图案和制作工艺有着深入的研究。
    57 闫振强《赴黔接收背扇与贵州民间美术考察记》,《中国美术馆年鉴2005》,第268、269页。
    58 马立明《影戏华彩——中国美术馆藏皮影珍品展》,《中国美术馆年鉴2007》,第105页。
    邓福星 主编 唐家路 潘鲁生 著《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3月。
    孙建君主编《中国民间美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8月。
    土树村《中国民间美术史》, 著,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11月。
    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7月。
    乔晓光《本土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研究文集》,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6月。
    周旭《中国民间美术概要》,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6月。
    余丁《艺术管理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
    [美]简·杰弗里 余丁 著《向艺术致敬:中美视觉艺术管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
    G. Ellis Burcaw原著,张誉腾 等译《博物馆这一行》,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02年。
    《博物馆学-德语系世界观点》(理论篇、实践篇),弗德利希·瓦达荷西博士 著,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05年。
    DR. JOHN H. FALK & DR. LYNN D. DIERKING著,林洁盈、罗欣怡、皮淮音、金静玉译,《博物馆经验》,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02年。
    张誉腾《博物馆大势观察》,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03年。
    Timothy Ambrose著,桂雅文译《新博物馆管理——创办和管理博物馆的新视野》,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03年。
    王宏钧主编《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曹意强主编《美术博物馆学导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
    卢炘《中国美术馆学概论》,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
    宋向光《物与识一一当代中国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辨析》,科学出版社,2009年3月。
    段勇 《美国当代博物馆》, 科学出版社,2003 年 10 月。
    杨力舟《艺术摭言》,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中国美术馆编《社会转型与美术演进-纪念中国美术馆建馆4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
    中国美术馆编《中国美术馆年鉴,2004——2008》。
    中国美术馆编《纪念中国美术馆建馆四十周年——中国美术馆藏民间剪纸·无锡彩塑精选》,2003年。
    曹振峰 李寸松 廖开明《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工作回顾》,未出版,2003年。
    张英剑《中国美术馆收藏管理研究》,硕士论文,未出版,2007年。
    吕晓晓《中国美术馆八十年代以来的收藏策略研究》,本科论文,未出版,2006年。
    徐翠云《中国美术馆的陈列展览研究》,本科论文,未出版,2006年。
    陈建明《<上海宪章>:博物馆与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上),《求索》,2003年02期。
    陈建明《<上海宪章>:博物馆与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下),《求索》,2003年03期。
    苏东海《<上海宪章>的意义》,《中国博物馆》,2002年04期。
    苏东海《中国博物馆与无形遗产》,《中国博物馆》,2002年04期。
    马自树《认识非物质遗产尊重非物质遗产》,《中国博物馆》,2004年03期。
    爱川纪子《无形文化遗产:新的保护措施》,《民族学通讯第138期·民族文化与全球化研讨会资料专辑》,2003年。
    朱成茹《文化遗产概念的进化与博物馆的变革——兼谈无形文化遗产对当代博物馆的影响》,《中国文物报》,2002年11月01日第006版。
    张文彬《全球化、无形文化遗产与中国博物馆》,《中国博物馆》,2002年04期。
    王莉《无形文化遗产的载体化保护和博物馆的社会分工》,《中国博物馆》,2004年02期。
    《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筹备会文件(征求意见稿)》,《中国美术馆通讯》第四期,1982年12月。
    《“绣出的母爱——中国美术馆藏儿童服饰及背扇精品展”在日本展出》,《中国美术馆》,2009年02期。
    《古风遗韵——中国美术馆藏面具木偶艺术精品展》,《中国美术馆》,2009年06期。
    中国美术馆官方网站:http://www.namoc. org/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