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思维在复对位写作中的运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复对位是对位法中一种重要的技巧,在学习对位法时,复对位也是较难理解的内容之一。
    历史上对位与和声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和声学源于对位的实践,反过来和声学又影响着对位法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并逐渐将对位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于是出现了巴洛克复调音乐的顶峰时代。而在近代以来,对位与和声是分开来研究的,由之产生的结果是,二者被对立起来理解,因而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与学习上的困难。
    基于上述事实,本文首先将和声学与对位法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将对位分为三种形态。每种对位分别对应各自的和声观念,依次为:音程对位——音程和声;调式对位——调式和声;调性对位——调性和声。其中对音程对位的分类是本文提出的对对位法分类的新观点;并通过论证揭示和声思维指导对位写作的必然性。
     然后,从和声节奏、和声序进的角度入手论述复对位的写作。先依据对位织体中旋律之间结合时形成和弦的规律,设计了一系列相配套的和弦复对位变化表以及相关的符合系统;再将谱例中和声序进在复对位前后的变化形式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比较,揭示出和声思维在复对位写作中的运用规律。本文对复对位前后和声序进变化规律的论述是作为一种新的复对位写作理论而提出的,即以和声序进的变化规律来控制复对位前后的各项变量如音级、音程、调式调性等的运用,简而言之,就是以和声思维来构思复对位的写作。
The technique of double-counterpoin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sitional methods,besides, it is also the most difficult part to comprehend in the study of counterpoint.
    Counterpoint and harmony are never separated in history. Harmonics originals from the practices of counterpoint and which in turn influences the formation and practices of the writing of counterpoint, and gradually brings counterpoint into its own control. The result of this process is the appearance of the prosperity of Baroque polyphony. Since the modern time, counterpoint and harmony become two separate subject of study, the result of which is that one is comprehended as conflicting with the other, thus producing an error in judgment and the difficulty in study .
    Based on above facts, in part 1 the author combs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rmonics and counterpoint method, and then divides counterpoint into three kinds of states. Each state of counterpoint has their own corresponding concept of harmony. These correspondences are listed as follow: interval counterpoint - interval harmony, mode counterpoint - mode harmony, tonality counterpoint- tonality harmony. Among these three correspondences, the division of interval counterpoint is a new viewpoint toward the division of counterpoint; the author also reveals and proves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guiding function of harmonic thinking in the composition of counterpoint.
    In part 2, the author has a discussion of the composition of double- counterpoint from the angle of harmonic rhythm and harmonic processing. Firstly, the author designs a complete set of the changing chart of the double - counterpoint of chords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chords formed in the combination among the melodies of the contrapuntal texture, and builds up a interrelated corresponding system. Then, the author makes a nature-determining and quantity-determent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hanging forms of the chord processing in examples of musical score before and after
    
    double-counterpoint, thus disclosing to the readers the application law of the harmonic thinking in the composition of double-counterpoint. The changing law of the chord processing before and after the double-counterpoint is regarded and pointed out by the author as a new compositional theory of double -counterpoint, namely, to control the use of variables such as pitch class, interval, mode and tonality etc before and after counterpoint through the changing law of the chord processing. In a word, the author proposes to work out the composition of double-counterpoint by the use of harmonic thinking.
引文
[1] 龙飞英:《大小调式的音响结构原理》,武汉音乐学院,和声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1979年10月(内部资料)。
    [2] 严庆祥:《巴赫作品中的和声手法及其表现作用》,武汉音乐学院,和声学学术报告会汇编,1979年10月(内部资料)。
    [3] 姚亚平:《音高结构演化概要》,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一期。
    [4] 缪天瑞:《欧洲音乐的和声发展述要》(上),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4期。
    [5] 印真:《新时期中国音乐创作中复调微观思维及微观复调技法初探》,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6] 于苏贤:《二十世纪复调音乐中的节奏思维》,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7] 戴维:《概述16世纪欧洲声乐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 期。
    [8] 顾耿中:《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简析》,盐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9] 徐孟东:《对20世纪音乐中复调复兴的认识与思考》,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10] 陈铭志:《一本新颖的复调教材》,人民音乐,1997年第6期。
    [11] 徐月初:《莫索尔斯基的复调音乐》,艺术探索,1996年第1期。
    [12] 廖宝生:《巴赫<赋格的艺术>简介》,黄钟——武术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13] 薛艺:《试论谢德林的两部复调钢琴曲集——〈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曲〉和〈复调手册〉之分析》,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14] 彭志敏:《关于〈二十世纪帕萨卡里研究〉——徐孟东博士学位论文读后》,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15] 徐孟东:《二十世纪帕萨卡里亚代表作品概述(三)》,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16] 陈琼:《巴赫与享德米特赋格曲的比较研究》,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7] 田艺苗:《肖斯塔科维奇a小调三声部赋格分析——兼论〈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的某些创作特征》,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8] 徐孟东:《二十世纪帕萨卡里亚代表作品概述》(一),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9] 罗赛芬:《中国音乐作品中的对位性多调叠置》,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20] 孙博:《主调旋律与复调旋律的思维方式和时代落差》,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21] 徐孟东:《中国复调音乐形态新的发展与变异》,人民音乐,1998年第12期。
    [22] 陈铭志:《新时期音乐创作中的复调新织体》,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23] 龚晓婷:《复调音乐形式的发展与演变》,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24] 刘永平:《帕勒斯特里那的复调性弥撒曲——兼论教会调式及线型对位》,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25] 于苏贤:《非序列无调性音乐的复调结构》,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26] 胡丽玲:《巴赫与他的〈~bB大调前奏曲与赋格〉》,南平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27] 朱珠:《欧洲经文歌的产生与发展》,齐鲁艺苑,2000年第2期。
    [28] 毕袆:《欧洲“古艺术”时期的经文歌》,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29] [法]泰奥多尔·杜布瓦著,廖宝生译:《对位与赋格教程》(上、下),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
    [30] [苏]斯克列勃科夫著,吴佩华、丰陈宝译:《复调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年12月第1版。
    [31] [英]柏顿绍著,陆华柏译:《和声与对位》,人民音乐出版社,1953年5月第1版。
    [32] [英]詹姆斯·希格斯著,唐其竞译:《赋格曲》,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6月第1版。
    [33] [英]伊·普劳特著,孟文涛译:《复对位法与卡农》,音乐出版社,1955年6月第1版。
    [34](美)恩斯特·先尼克著,段平泰译:《调性对位》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35] [美]柏西·该丘斯著,缪天瑞译:《音乐的构成》,音乐出版社,1950年2月第1版。
    [36] [美]柏西·该丘斯著,缪天瑞译:《对位法》,万叶书店,1952年10月第3版。
    
    
    [37] [英]郭克朗,许常惠译:《对位法》,台湾全音乐谱出版社,1969年4月第5版。
    [38] [美]皮斯顿,康美凤译:《对位法》,台湾全音乐谱出版社,1968年4月第2版。
    [39] [奥]勋柏格著,茅于润译:《和声的结构功能》,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
    [40] [美]皮斯顿著,唐其竞译:《对位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3月第1版。
    [41] 孙云鹰:《复调音乐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
    [42] 林华:《复调音乐教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43]于苏贤:《申克音乐分析理论概要》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11月第版。
    [44] 赵德义、刘永平:《复调音乐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45] 陈铭志:《复调音乐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
    [46] 于苏贤:《复调音乐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47] 段平泰:《复调音乐》,人民音乐出版,1987年10月第1版。
    [48] 苏夏:《实用对位法》,文光书店,1950年9月第2版。
    [49] 汪启璋、顾连理、吴佩华译,钱仁康校:《外国音乐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50] 戴定澄:《欧洲早期和声的观念与形态》,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1月1版。
    [51]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52] 许国志主编:《系统科学大辞典》,云南科技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
    [53] 张全新:《系统方法概论》,济南黄河科技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