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构建的“拟态”体育环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拟态环境”一词自1922年由美国的沃尔特·李普曼在其《舆论学》一书中提出后,逐渐成为了传播学的重要术语。现代体育与发达的大众传媒携手,形成了丰富的信息空间,但体育活动本身的存在形态已被大众传媒改变。媒介体育以图像、音响、文字、色彩等系统符号作为形式构建出了一个基于现实体育基础上的“拟态环境”,本论文将之称为“拟态”体育环境。根据“拟态环境”理论,媒体展示给我们的体育“现实”只是相对真实。人们关于体育的观点与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媒介体育中描绘的形象和信息塑造的。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大众传媒构建“拟态”体育环境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把关”的过程,“把关”行为受到几个层面价值观的制约:其一,政治层面上意识形态的制约;其二,经济层面上“受众市场观念”的制约;其三,传者层面上新闻价值观念的制约。
     2、大众传媒为我们构建的“拟态”体育环境具有符号性、超真实性、跨文化性、符号意义的特点。
     3、体育传媒娱乐化的倾向与当今消费主义的社会大背景紧密相连。大众传媒与市场的结合,必然地形成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以及被动的文化行为。论文认为,消费主义搭上全球化的列车登陆中国,中国的体育传媒出现消费主义倾向,这是目前“拟态”体育环境最显著的表现。体育越来越成为一种娱乐体验,它被大众传媒盛大地包装、推广、展现,在文化工业流水线上成为一种商业产品、流行文化。
     4、大众传媒在构建“拟态”体育环境的时候,主要存在着六种问题:信息倾斜、女性歧视、信息污染、新闻策划与新闻炒作倾向、娱乐化商业化倾向导致了“拟态”体育环境与现实体育环境的疏远与背离;全球信息传播系统带来的全球化趋势对“拟态”体育环境构建也有深刻影响。
     5、大众传媒延展了人们对外部体育信息的获取速度和范围,但是“拟态”体育环境的存在对于受众对信息的把握也具有负面效应,体现为两点,一是对体育精神的偏离,体育的“原生态”和传统功能价值定位发生了嬗变;二是构筑了体育文化直接交流的屏障。我们自认为同现实环境保持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而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同虚拟的符号——媒介环境打交道。
     6、关于如何提高“拟态”体育环境的现实真度性,就受众来说,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获得更多的解读控制权;就传播者而言,应促进“拟态”体育环境的整体优化。
The word "Pseudo-environment" was advanced in the work Public Opinion written by the famous American Walter Lippmann in 1922.It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essential term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which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our life.Meanwhile,the mass media has in every aspect pentrated into the society,therefore,we live in the media formed by the mass media,which is called "Pseudo-environment" by hippmann.
     The modern sports and the mass communication have formed the strong message space.Media sports Constructed "Pseudo-environment" by system sign such as characters,image and audio.In this thesis,we call it "Pseudo-environment" of sports.By the viewpoint of "Pseudo-environment",the media demonstrated "the reality" is only relatively real.They possibly extremely approach the realistic environment,but is not "the copy" or "duplicate writes" to the realistic environment.
     Such ultra-realistic,commercial media sports does affected our way of getting true sports information.The "Pseudo-environment" of Sports is shown in several the following aspect.There is "Stereotypes" of feminine sports image in Mass communication.There is Yellow Press in sports media." News Planned" has prevailed in the sports news.The media and enterprises began to maliciously scheme,which lead to a large number of'fake affairs.This affairs cause our "Pseudo-environment" of sports to be falsified,thus estranged and even deviated form the acturlenvironment.
     Moreover the globalization tendency also has the profound influence to the "Pseudo-environment" of sports.Since 1990s,sports media starts to appear the entertainment tendency in our country.Comsumerism followed the globalization and began to spread in China.Just like the product in pipeline,media sports is produced with a set of strict procedure.Behind the procedure is the consume culture,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creating and stimulating people'wants.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is introduction.The second part mainly analyzes the character of the "Pseudo-environment"of sports.The third part is to discuss causes for the"Pseudo-environment"of sports.The fourth part and the fifth part puts forward the phenomenon of the unbalance of sports media ecology.The sixth part is to discuss the adjustments of sports media ecology.
引文
1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第128页
    2达雅.屠苏.国际传播:延续与变革.(董关鹏,译者).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第256页
    3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崔保国,李琨,译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第4页
    4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第128页
    5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第200页
    6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第201页
    7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阎克文,江红,译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4页
    8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阎克文,江红,译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15页
    9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阎克文,江红,译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16页
    10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125页
    11邵培仁.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第244页
    12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第202页
    13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北京:新华出版,2003.第193页
    1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127页
    1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241页
    16黄顺铭.作为解释框架的新闻传播四维结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2,第6期:第56页
    17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史安斌,译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第341页
    18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史安斌,译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第341页
    19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史安斌,译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第386页
    20皮艾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钧,译者).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第112页
    21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王文斌,译者).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21页
    22吴志文.偶像崇拜的符号学解读.当代传播,2007,第5期:第54页
    23黄厚珍.解读体育文化传播的大众狂欢景象.当代传播,2007,第3期:第63页
    24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史安斌,译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第345页
    25刘小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第55页
    26罗伯特·艾伦.重组话语频道.(麦永雄,柏敬泽,译者).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第157页
    27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者).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3.第4页
    2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217-220页
    29狂人范加尔.当代体育,2002年,第12期:第23页
    30黎明京.奥运会充满民族主义情绪--各国媒介对奥运会的报道.中国体育报,1996:8月2日.第5版
    31邵建.体育精神和爱国主义能画等号吗.现代快报,2008,1月31日.第3版
    32任广耀.体育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56页
    33 刘利群.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第132页
    34 卜卫.性别与媒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第16页
    35 杰·科可利.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管兵,译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第316页
    36 杰梅因·格里尔.完整的女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117页
    37 刘利群.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第231页
    38 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曹书乐,译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第122页
    39 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史安斌,译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第341页
    40 David Croteau,Willam Hoynes.The Business od Media:Corporate Media and the Public Interest.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5.P 19
    41 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展江,译者).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第677页
    42 David Croteau,Willam Hoynes.The Business od Media:Corporate Media and the Public Interest.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5.P142-143
    43 杰·科可利.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管兵,译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第463页
    44 David Croteau,Willam Hoynes.The Business od Media:Corporate Media and the Public Interest.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5.P148
    45 David Croteau,Willam Hoynes.The Business od Media:Corporate Media and the Public Interest.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5.P159
    46 David Croteau,Willam Hoynes.The Business od Media:Corporate Media and the Public Interest.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5.P159-160
    47 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史安斌,译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第342-345页
    48 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史安斌,译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第344页
    49 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史安斌,译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第344页
    50 罗恩·史密斯.新闻道德评价.(李青黎,译者)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第223页
    51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第127页
    52 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史安斌,译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附录-名词解释部分
    53 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第99-100页
    54 搜狐体育.http://sports.sohu.com/20071027/n252898455.shtml
    55 搜狐体育.http://sports.sohu.com/20071027/n252898455.shtml
    56 广告天王伍兹年赚一亿再做体坛首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网.http://www.sport.org.cn/newscenter/other_gi/2007-10-30/1293809.html
    57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媒介与奥运--一个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第243页
    58 数据来源:百度搜索.2007年12月22日上午10:30
    59 刘易斯.社会学导论.(安美华,译者).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第305页
    60 戴元光.传媒、传播、传播学--新闻传播学的价值重构.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第245页
    61 周娟.我国大众传媒构造的拟态消费环境.现代传播,2002,第5期:第34-35页
    62 E·H·温德尔.女性主义神学景观--那片流淌着奶和蜜的土地.(刁承俊,译者).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第251页
    63 凯特·米利特.性政治.(宋文伟,译者).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第23页
    64 中国体育凸显女性偶像真空网坛金花成突破口.新浪网体育频道.2006,6月5日
    65 带给男人霉运的五大绝色美女.新浪体育频道2008,02月02日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08-02/02/content_7549406.htm
    66 八美图.全体育,2007,第12期:第32页
    67 让我们轰然向前吧--伊莎对决.东方体育日报,2008,01月25日第4版
    68 八美图.全体育,2007,第12期:第34页
    69 杰梅因·格里尔.完整的女人.(欧阳昱,译者).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第65页
    70 解玺璋.新女性的神话:重新拥有自己--95电视剧女性形象评述.当代电影,1996,第5期:第93-96页
    71 王大中.运动、媒介与社会.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第171页
    72 http://sports.sohu.com/20071027/n252898455,shtml.搜狐体育.2007,8月2日
    73 刘利群.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第56页
    74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222页
    75 杰·科可利.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管兵,译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第273页
    76 彭希哲.社会政策对妇女地位的影响.中国妇女报,2003,4月22日第2版
    77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236页
    78 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史安斌,译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第367页
    79 达雅·屠苏.国际传播:延续与变革.(董关鹏,译者).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第210页
    80 达雅·屠苏.国际传播:延续与变革.(董关鹏,译者).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第321页
    81 胡小明.体育人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114-115页
    82 付晓静.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偶像建构--以姚明为样本.新闻界,2007,第3期:第43页
    83 David Croteau,Willam Hoynes.The Business od Media:Corporate Media and the Public Interest.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5.P132
    84 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史安斌,译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第349页
    85 汪民安.媒体共谋与足球神话的诞生.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第1期:第63页
    86 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史安斌,译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第345页
    87 邵培仁.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第164页
    88 达雅·屠苏.国际传播:延续与变革.(董关鹏,译者).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第179页
    89 David Croteau,Willam Hoynes.The Business od Media:Corporate Media and the Public Interest.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5.P141
    90 杰·科可利.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管兵,译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第243页
    91 新周刊.2002,5月15日:第17页
    92 新周刊.2002,5月15日:第19页
    93 南方体育.2002,5月31日13版
    94 南方体育.2002,6月17日14版
    95 足球离床越来越近.南方周末,2002,10月31日第4版
    96 足球离床越来越近.南方周末,2002,10月31日第4版
    97 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史安斌,译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第348页
    98 杰·科可利.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管兵,译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第254页
    99 杰·科可利.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管兵,译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第222页
    100 蓝鸿文.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第67页
    101 罗恩·史密斯.新闻道德评价.(李青黎,译者).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第110页
    102 2002年十大假新闻.新闻记者,2003,第1期:第2-5页
    103 2002年十大假新闻.新闻记者,2003,第1期:第2-5页
    104 2002年十大假新闻.新闻记者,2003,第1期:第2-5页
    105 2004年十大假新闻.新闻记者,2005,第1期:第2-4页
    106 2004年十大假新闻.新闻记者,2005,第1期:第2-4页
    107 2004年十大假新闻.新闻记者,2005,第1期:第2-4页
    108 2005年十大假新闻.新闻记者,2006,第1期:第2-5页
    109 2007年十大假新闻.新闻记者,2008,第1期:第2-5页
    110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第223页
    111 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第169-173页
    112 足坛史上十大受伤:马拉多纳断腿罗纳尔多之泪.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08-02/19/content_7627808.htm
    113 喻国明.拐点中的传媒抉择.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第77页
    114 杨亮.消费主义:大传播时代的符号.东南传播,2007,第5期:第23页
    115 夏光.后结构主义思潮与后现代社会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272页
    116 商业足球的大餐.新闻周刊,2003,第8期:第26页
    117 戴元光.传媒、传播、传播学--新闻传播学的价值重构.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第68页
    118 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著.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曹书乐,译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第233页
    119 倪沫.体育新闻江湖故事化现象分析.[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4
    120 黎民良.棋坛圣手大斗顺炮.羊城晚报,1981,1月14日3版
    121 张远.剃刀边缘的探戈.体坛周报,2002,5月20日23版
    122 贾雷仕.肥牛队里的四大名捕.足球报,2002,10月30日21版
    123 邀月.里昂的致命武器.当代体育,2005,第5期:第32页
    124 邀月.东方日出,西方不败.当代体育,2007,第10期:第27页
    125 李希光.网络记者.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第159页
    126 兰斯·班尼特.新闻:政治的幻象.(杨晓红,王家全,译者).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第124页
    127 尼尔·波兹曼.娱乐致死.(章艳泽,译者).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4页
    128 陆新之.足球乌托邦.新周刊,2002,第6期:第13页
    129 陆新之.足球乌托邦.新周刊,2002,第6期:第13页
    130 商业足球的大餐.新闻周刊,2002,第8期:第26页
    131 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史安斌,译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第341页
    132 冯骥才.无神的球坛.谁提足球我跟谁急,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第32页
    133 杨文运.体育明星的符号学解读.体育学刊,2007,第8期:第23页
    134 足球明星金字招牌:当贝克汉姆来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下属沃顿知识在线中文版.转引自http://www.sina.com.cn.2007年03月20日14:43新浪财经
    135 李磊.看贝克汉姆打造商业传奇.现代营销·营销学苑,2007,第4期:第57页
    136 球鞋的消费文化.足球·劲体育,2005.第8期:第43页
    137 杰·科可利.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管兵,译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第416页
    138 蓝鸿文.电视广告符号与消费主义神话.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http://www.cmcrc.com.cn/gb/index.htm
    139 赵绩.名人广告探析.国际新闻界,2000,第4期:第61页
    140 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南京:宜林出版社,2000.第53页
    141 下半身踢球上半身秀.当代体育,2008,第11期:第39页
    142 杰·科可利.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管兵,译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第212页
    143 王大中.运动、媒介与社会.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第86页
    144 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史安斌,译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第350页
    145 冉强辉,祖丽.当前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中负面效果的成因及对策.体育科学,2006,第11期:第34页
    146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167页
    147 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刘燕南,译者).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译者前言.受众分析,解读与思考.
    148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第144页
    149 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史安斌,译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第91页
    150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151页
    15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151页
    15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151-152页
    153 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曹书乐,译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第323页
    154 张开.媒介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现代传播,2003,第1期:第53页
    155 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崔保国,李琨,译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第150页
    156 陈力丹.传媒,你没有责任吗.新闻与写作,2007,第5期:第4页
    157 吕岩梅.新闻专业主义的激情传承--从CCTV4连宋大陆行特别报道说开去.现代传播,2005,第4期:第123页
    158 端木义万.美国传媒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116页
    159 喻国明.拐点中的传媒抉择.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第77页
    160 李辉.中国体育的电视化生存.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第213页
    161 刘春光.体育新闻的舆论导向.电视研究,2001,第11期:第56页
    162 精品赛事考验国人的观赛文化.北京晨报,2005,10月20日17版
    [1]陈伟.新中国体育与奥林匹克双向驱动发展研究.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易剑东.体育文化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3]郝勤.体育新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5]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王大中.运动、媒介与社会.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7]任广耀.体育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戴元光主编.传媒、传播、传播学--新闻传播学的价值重构.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10]胡小明.体育人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1]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2]柯惠新.媒介与奥运(雅典奥运篇)--一个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13]喻国明.拐点中的传媒抉择.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
    [14]刘利群.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15]李辉.中国体育的电视化生存.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16]李永健,展江.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7]胡立君.体育营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8]蓝鸿文.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9]李希光.畸变的媒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0]吴飞,王学成.传媒·文化·社会.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1]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2]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3]邵培仁.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4]沙莲香.中国女性角色发展与角色冲突.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25]刘小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6]卜卫.性别与媒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7]夏光.后结构主义思潮与后现代社会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8]李希光.网络记者.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
    [29]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者).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0]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曹书乐,译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1]理查德·谢弗.社会学与生活.(鹤群,房智慧,译者).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32]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者).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3]达雅·屠苏.国际传播:延续与变革.(董关鹏,译者).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4]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阎克文,江红,译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5]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史安斌,译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6]莉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吴靖,黄佩,译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7]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崔保国,李琨,译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8]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展江,译者).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39]埃弗雷特·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殷晓蓉,译者).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40]罗恩·史密斯.新闻道德评价.(李青黎,译者).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41]刘易斯.社会学导论.(安美华,译者).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42]E·H·温德尔.女性主义神学景观--那片流淌着奶和蜜的土地.(刁承俊,译者).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
    [43]凯特·米利特.性政治.(宋文伟,译者).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44]杰梅因·格里尔.完整的女人.(欧阳昱,译者).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5]约翰·麦克马那斯.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张磊,译者).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6]兰斯·班尼特.新闻:政治的幻象.(杨晓红,王家全,译者).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47]尼尔·波兹曼.娱乐致死.(章艳泽,译者).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8]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者).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9]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刘燕南,译者).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0]端木义万.美国传媒文化.(唐小松,译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1]杰·科可利.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管兵,译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2]波伏娃.第二性.(李强,译者).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
    [53]罗伯特·艾伦.重组话语频道.(麦永雄,柏敬泽,译者).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4]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者).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3
    [5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6]David Croteau.Willam Hoynes.The Business od Media:Corporate Media and the Public Interest.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5
    [57]Starr,Jerold M.Air Wars:The Fight to Reclaim Public Broadcasting.Boston:Beacon Press,2000
    [58]Glaser,Theodore L.ed.The Idea of Public Journalism.New York:Guilford Press,1999
    [59]Tuchman,Gaye.Making News.New York:Free Press,1988
    [60]Yurow Joseph.Breaking Up:Advertising and the New Media World.Chicaga: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7
    [61]郭晴,郝勤.媒介体育:现代体育社会的拟态图景.体育科学,2006,第6期
    [62]解玺璋.新女性的神话:重新拥有自己——95电视剧女性形象评述.当代电影,1996,第5期
    [63]黎明京.奥运会充满民族主义情绪——各国媒介对奥运会的报道.中国体育报,1996,8月2日
    [64]罗婕.足球女记者成为另类风景——女性传播者在十强赛报道中的角色错位现象.当代传播,2002,第1期
    [65]林林.女性报道者的角色嬗变——从凤凰卫视伊拉克战争报道谈起.现代传播,2003,第3期
    [66]彭希哲.社会政策对妇女地位的影响.中国妇女报,2003,4月22日
    [67]付晓静.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偶像建构——以姚明为样本.新闻界,2007,第3期
    [68]汪民安.媒体共谋与足球神话的诞生.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第1期
    [69]杨亮.消费主义:大传播时代的符号.东南传播,2007,第5期
    [70]商业足球的大餐.新闻周刊,2003,8月2日
    [71]陆新之.足球乌托邦.新周刊,2002,第6期
    [72]李磊.看贝克汉姆打造商业传奇.现代营销·营销学苑,2007,第4期
    [73]赵绩.名人广告探析.国际新闻界,2000,第4期
    [74]冉强辉,祖丽.当前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中负面效果的成因及对策.体育科学,2006,第11期
    [75]张开.媒介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现代传播,2003,第1期
    [76]吕岩梅.新闻专业主义的激情传承——从CCTV4连宋大陆行特别报道说开去.现代传播,2005,第4期
    [77]陈力丹.传媒,你没有责任吗.新闻与写作,2007,第5期
    [78]吴志文.偶像崇拜的符号学解读.当代传播,2007,第5期
    [79]黄顺铭.作为解释框架的新闻传播四维结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2,第6期
    [80]周娟.我国大众传媒构造的拟态消费环境.现代传播,2002,第5期
    [81]李楠.论记者作为拟态公众的角色.现代传播,1998,第4期
    [82]谢瑜.大众传播与媒介环境.新闻前哨,1999,第3期
    [83]刘然.足球文化的传播解读.新闻观察,2005,第2期
    [84]黄厚珍.解读体育文化传播的大众狂欢景象.当代传播,2007,第3期
    [85]张涛甫.媒体社会功能的弱化与重建.新闻记者,2007,第8期
    [86]郭讲用.我国体育大众传播的娱乐化倾向及其异化.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第6 期
    [87]李永健,刘欢,戚明.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化.新闻记者,2007,第2期
    [88]崔清活.新闻客观性及媒体责任.新闻记者,2007,第2期
    [89]田秋生.“黄健翔专题报道”的业务分析.新闻记者,2007,第2期
    [90]王莉华,郭敏.从媒介的后现代嬗变中看体育报道的策略变化.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第2期
    [91]张嫱.迷啊,谜.新闻记者,2007,第6期
    [92]彭彪,莫梅锋.媒介迷的形成与特征.当代传播,2007,第3期
    [93]庹继光.发行量巨大的“娱乐化小报”.新闻记者,2007,第7期
    [94]雷青峰.体育报刊如何适应市场需求.新闻记者,2005,第4期
    [95]贺雪飞.论时尚文化的成因及其话语特征.当代传播,2007,第3期
    [96]刘潆檑,莫梅锋.迷的病态化与传媒责任.新闻记者,2007,第6期
    [97]于德山.媒介奇观与商业神话:当代体育文化传播的特征分析.体育科学,2007,第3期
    [98]夏青.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大众媒体中的明星文化研究.[硕士论文].武汉:武汉大学,2005
    [99]刘庆庆.时尚文化--消费社会的传媒叙事.[硕士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6
    [100]张健康.媒介生态的失衡与调适.[博士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6
    [101]曾欢欢.电视广告符号与消费主义神话.[硕士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102]丁汗青.传播中的拟态环境研究.[硕士论文].郑州:郑州大学,2006
    [103]许宁.传媒对竞技道德负面影响的研究.[硕士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104]倪沫.体育新闻江湖故事化现象分析.[硕士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5
    [105]李亚琴.消费文化批判视野下的媒介体育.[硕士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6
    [106]邱雪.关于我国体育明星品牌代言人的现状研究.[硕士论文].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
    [107]李娜.大众传媒与意识形态.[硕士论文].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5
    [108]李春媚.大众传媒的文化反思.[硕士论文].扬州:扬州大学,2002
    [109]满啸秋.北京的和谐奥运新闻传播.[硕士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110]张杰.网络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硕士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06
    [111]郑根成.媒介载道--传媒理论研究.[博士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06
    [112]刘杏芝.体育全球化--世界体育文化与民族体育文化的和谐共生.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第4期
    [113]蔡向阳.对世界杯足球赛经济效应的思考.体育科学研究,2003,第3期
    [114]吴辉.论大众传媒载足球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甘肃科技,2007,第2期
    [115]李国庆.体育媒介市场分析.[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116]张明.走向市场化的体育报初探.[硕士论文].南宁:广西大学,2004
    [117]张玫.奥运会电视直播节目的多维度思考.[硕士论文].成都:四川大学,2006
    [118]王智华.论大众传媒的伦理责任.[硕士论文].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