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舞蹈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唐代舞蹈诗指唐代诗歌中对舞蹈、舞人、舞境作相关描写的诗歌以及流行于唐代并以诗歌形式被保存下来的舞曲歌辞,因此可以将其分为咏舞诗、舞曲歌辞、咏舞姬诗及涉及舞蹈情境的诗歌四类。在对唐代舞蹈诗的研究中,整体创作特征的分析、诗歌的分类研究以及诗歌作者的研究都是必要的。本论文即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在归纳评论、批判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
     本文对唐代舞蹈诗的整体研究包括历史渊源、创作背景、创作概况、文化内涵及艺术成就五个方面。第一章追溯了唐代舞蹈文化及舞蹈诗的历史渊源,分析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舞蹈及舞蹈诗创作对唐代的影响。先秦礼乐文化是唐代礼乐制度的来源,《诗经》、“楚辞”中描写舞蹈、舞人的诗歌,为唐代舞蹈诗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汉代确立的以楚舞为范式的中国传统舞蹈审美标准直接影响到唐代的舞蹈审美,汉魏乐府及雅舞歌辞、杂舞曲辞是唐代舞曲歌辞的创作典范。魏晋风流是唐代舞蹈精神气质的来源,而南朝宫体诗中的咏舞、咏妓诗直接促使了唐代咏舞诗、咏舞姬诗的兴盛。隋代雅乐的制定使得唐代能完全继承已有的雅乐系统,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俗乐舞的发展上,隋代舞蹈诗是唐代舞蹈诗的先声。第二章系统分析了唐代各时期统治者的乐舞观,并阐述了其对唐代舞蹈诗创作的影响。本文认为朝廷对雅乐的重视奠定了乐舞的重要社会地位,而对宫廷燕乐、民间俗乐的鼓励与支持使整个社会具有浓重的艺术氛围,这种社会环境极有利于舞蹈诗的创作与繁荣。第三章研究了唐代舞蹈诗的创作概况及繁荣原因。有唐一代,舞蹈诗创作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艺术技巧也逐渐成熟:初唐时期舞蹈诗多是对宴饮中舞蹈场面的偶一涉及;盛唐时期舞蹈诗描写的内容逐渐丰富;中唐是舞蹈诗创作的黄金时期,出现了大量名篇;晚唐舞蹈诗创作技巧更为成熟,内蕴更为深厚。在对唐代舞蹈诗创作繁荣原因的分析上,本文认为发达的舞蹈艺术、宴游活动的盛行以及士人与妓女的亲密关系皆促进了舞蹈诗的创作与流传,宠大的诗歌创作群体更为舞蹈诗的大量出现提供了可能。第四章研究了唐代舞蹈诗的文化内涵。本文着重分析了舞蹈诗中体现出的唐代乐舞与诗、酒的紧密联系,并详细归纳了诗歌中的各类女性形象。第五章研究了唐代舞蹈诗的艺术成就。以诗之体式描写舞之律动,这是唐代舞蹈诗最大的艺术成就。舞蹈诗善于抓住最富于特征性的动作来描述舞蹈,表现出舞蹈带给人的审美感受。融贯其中的浪漫气质是唐代舞蹈诗的又一艺术特征。浓重的抒情意味使诗歌蕴有深刻的内涵。诗中高超的写人艺术更是塑造了一群栩栩如生的舞者形象。
     本文对唐代舞蹈诗研究还包括对具体舞蹈及相关诗歌的研究,对著名舞曲歌辞的研究以及对重要舞蹈诗作者的研究。第六章是对唐代两支著名舞蹈及其相关诗歌的研究。本文首次对霓裳羽衣舞诗、柘枝舞诗的主题内容、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霓裳羽衣舞诗中多寄托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昔日繁华的留恋,流露出浓郁的兴亡之叹,而柘枝舞诗则主要描写舞妓的容色,几乎没有寄托,诗中具有明显的崇尚声色倾向,是中晚唐社会注重享乐、追求艳情的表现。第七章是对几种并非以舞曲命名的“类舞”及其诗歌的研究。这些舞蹈是某一类舞的统称,其名称来源于舞蹈的动作特征或表演形式,研究者们对它们有较多的关注,但对其相关诗歌的研究却十分缺乏。本文分析了这些舞蹈诗,认为胡旋舞诗、胡腾舞诗包含着大量与舞蹈相关的信息,多以讽喻为主旨,流露出诗人对世事的关注;踏歌诗描写的内容由舞妓容色逐渐转向诗人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在晚唐至宋代,诗中的情感色彩更浓,踏歌也由舞蹈实景转化为虚构的意象,成为文人情感的载体;剑舞诗中亦有对剑舞舞容的描写,但更注重对唐人豪情的艺术表达;与舞马相关的诗歌虽然不多,但其中对唐代舞马的舞容描写十分细致。第八章研究了唐代的三种重要舞曲歌辞及以《铜雀台》为代表的咏舞姬诗。唐代《白纻词》的发展具有一定特殊性,由于其舞蹈逐渐消亡,最终成为清唱的歌词,因此也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杨柳枝》是唐代的流行舞曲,诗中多怀古之思、兴亡之感,也有部分描写艳情的内容。《竹枝词》多咏风土人情,包含了丰厚的民俗文化,舞容简单,多为踏歌之类。本文在对唐代咏舞姬诗的研究上,选取创作数量最多的《铜雀台》系列诗歌作为代表,概括出《铜雀台》的几类主题,并分析了其主要的艺术成就。第九章、第十章是对唐代重要舞蹈诗作者的研究。本文首次对白居易在不同时期创作的舞蹈诗进行了整理,认为其创作在其不同的人生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白居易乐舞美学观与传统的儒学思想大体是一致的,但他更注重舞蹈的怡情作用和娱乐性,其乐舞美学观中对乐舞政治功用的强调仅体现在早期的“新乐府”创作上,在其大多数舞蹈诗中,诗人更强调舞蹈所带来的身心愉悦。元稹的舞蹈诗创作基本与白居易同步,但也有自身的创作特点,其中描写、叙述较多,善用比兴,篇末则以议论点睛,部分诗作有“轻艳”的特点。张祜舞蹈诗对唐代著名乐舞皆有涉及,其中记载了不少大型乐舞活动及趣事,对舞蹈动作、服饰及舞蹈家的名字多有记载,是研究唐代舞蹈的重要资料。王建舞蹈诗皆以宫中生活为背景,表达了对宫人命运的关注,蕴含着对世事变迁的感叹,体现出浓郁的人文情怀。诗中多用“赋”的手法,对宫廷生活有较详实的记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The dancing poems in the Tang Dynasty are the poems described dances, dancers, and the surroundings of dance, and lyrics and dance music that were popular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n preserved in the form of poem. Therefore, these poem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including Yong Wu poems, lyric and dance music, Yong Wu Ji poems and poems related to dance circumstances. When we study on the dancing poems in the Tang Dynasty, it is vitally necessary that the analysis of overall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taxonomic researches on poems, and studies on the poets. This theses, from above-mentioned three aspects, further carried on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n the base of criticizing and inheriting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e systematically study on the dancing poems in the Tang Dynasty include the historical roots, backgrounds, overviews of writing,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artistic achievements. Chapter One retrospect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dance culture and dance poems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analyzed the effect of dance and writing of dancing poems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on those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ceremony and music system in the Tang dynasty originated in rites and music culture in the Pre-Qin Dynasty. The poems depicting dance and dancers in Shi Jing and Chu Ci were very valuab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ancing poems in the Tang Dynasty. Chu dance, a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 standards of dance established in the Han Dynasty, affected the aesthetic of the Tang Dynasty. Yue Fu Poems, lyric of ritual dance and Za Wu of the Han and Wei Dynasty were excellent examples of the lyric of dance in Tang Dynasty. The Wei Jin style was the source of the spirit of Tang dynasty dance. Moreover, Yong Wu and Yong Ji Poems in royal style verse of the Nan Dynasty facilitated the development of Yong Wu and Yong Ji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 At the same time, dance in the Tang dynasty completely inherited the Ya Yue system in the Sui Dynasty, thus paying more atten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on music. The dancing poems in the Sui Dynasty were the prelude to those in the Tang Dynasty.
     In chapter two, the orchestic and musical perspectives of emperor in the Tang Dynasty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and then the effect of the orchestic and musical perspectives of emperor on the writing of the dancing poems in the Tang Dynasty were elaborated. The Tang Dynasty emperor had liberal views about music and dance. They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Ya Yue, which endued the music and dance with an important social status. Moreover, they encouraged and supported the development of court Ya Yue and folk music, thus resulted in the whole society are immersed in the extensive artistic atmosphere, which is advantageous to the writing and prosperity of dancing poems. In chapter three, the survey of writing and reasons for boom of dancing poems in Tang Dynasty were examined. The writing of dancing poems continuously developed, and the artistic skills became gradually mature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Most of the dancing poems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Tang Dynasty simply depicted the scene of banquet dance. The content of dancing poems were gradually enriched in the flourishing period of Tang Dynasty. Subsequently, the emergence of many famous poems indicated the middle period of Tang Dynasty is the golden age of the writing of dancing poems. The writing skills and implication of dancing poems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became mature and profoun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writing of dancing poems,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e prosperity of dancing poems in the Tang Dynasty, such as the developed dance, prevailing banquet and outings, and the intimate relation between intellectuals and prostitutes. Moreover, the huge writer group enable the emergence of large amounts of dancing poem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dancing poems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investigated in chapter four. The dancing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 contain deep culture connotation, which not only embodied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music, dance, poems and wine in the Tang Dynasty, but also exhibited female characters. In chapter five, we studied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 dancing poems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greatest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 dancing poems of Tang Dynasty is that dance rhythm were depicted in the form of poems. Poets were good at describing dance by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movements in dance, which exhibited aesthetic feeling of dance. Romantic temperament all throughout is another artistic features of dancing poems in the Tang Dynasty. Strong lyric emotion made the connotation of poems profound. The excellent writing technique further portrayed a group of vivid dancer.
     In addition, studies on dancing poems in the Tang Dynasty included studies on the specific dances, poems, well-known lyric, and important poets. The themes and artistic features of poems of Ni Chang Yu Yi and Zhe Zhi were firstly analyzed. Poems describing Ni Chang Yu Yi exhibited poets emotions of looking forward to a better life, looking backward to the splendours of the recent past, and complaint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country. The poems of Zhe Zhi Wu mainly described the beautiful dancers, has no inner resources and sensual tendencies, which is representation of hedonism and sensualism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Tang Dynasty society. In chapter seven, we studied some kinds of dance and poems, which are not named after dance music. These dancing poems also recorded many dance, which is a general term for a kind of dance. The name stemmed from the dance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or performance forms. Researchers hav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se dance, but the studies on poems related to these dance is scarce. This thesis analyzed these poems. The poems about Hu Xuan, Hu Teng contained large amounts of information related to dance. The purport of many poems are allegory and revealed attention of the poets to world. The content of Ta Ge was gradually transformed from the appearance of bayadere into the world inside poets. Especially, during the late Tang Dynasty and the Song Dynasty, poems became more emotional. At the same time, Ta Ge has also transformed from the pure dance scene into fabled intention and became a carrier of literati emotion. Although sword dance poems described the appearances of sword dance, sword dance poems had paid more attention to artistic expression of lofty sentiments of Tang People. The poems related to horse dance are rare, but the description of horse dance were very careful.
     In chapter eight, three important dance music and lyric and Yong Wu Ji poems in the Tang Dynasty were investigated. The development of Bai Zhu CI in the Tang Dynasty is special. Because dance vanished, Bai Zhu CIultimately evolved into an unaccompanied lyric and possess more independent aesthetic value. Yang Liu Zhi is a popular dance in the Tang Dynasty. Most of poems contained a thought of the past and a sense of the rise and fall, others described erotic content. Zhu Zhi Ci mostly chant customs and culture, and is rich in folk culture resources. However, the dance movements were simple, and dances were mostly Ta Ge. Tong Que Tai are representative of Yong Wu Ji poems in the Tang Dynasty. This theses generalized several types of theme of Tong Que Tai, and analyzed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s.
     The important poets of dancing poems in the Tang Dynasty were studied in chapter nine and ten. The dancing poems created by Bai Juyi in different periods were firstly examined. The dancing poems presented different features at different stage of poet life. The orchestic and musical perspectives of Bai Juyi is in coincidence with conventional Confucianism thought, and his poems also paid attention to entertainment.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dance was only exhibited in his early writing named Xin Yue Fu. In most of his dancing poems, Bai Juyi placed greater emphasis on physical and mental pleasure of dance. The dance poems of Yuan Zhen and Bai Juyi were almost synchronous. However, the dance poems of Yuan Zhen possessed individual feature. His poems have many descriptive and narrative contents. Yuan Zhen were skillful in metaphor and analogy. The ending of poems were always comments. The features of some poems were frivolous and gorgeous. The dancing poems of Zhang Hu were important materials for study of dance in the Tang dynasty. These dancing poems have recorded many big music and dance activities and amusing stories. In addition, many dance movement, dress and dancers were introduced in his poems. The dancing poems of Wang Jian set against a backdrop of life in the court, expressed the attention to the fate of the court ladies, implicated the plaint on the changing of current affairs, and exhibited profound humanistic feelings. These poems always employed the skill of ode, contained the detailed records of the court life, possessed important historical value.
引文
① 柴剑虹教授对敦煌舞谱的整理与分析工作作出了相当的贡献;王小盾教授对敦煌舞谱正逐渐深入解析;席臻贯研究员对敦煌乐谱、舞谱的研究亦独辟蹊径;北京舞蹈学院的众多研究者对敦煌舞谱残卷也力图破解,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此外,海外学者对敦煌舞谱的研究也颇有收获。但研究者们对敦煌舞谱中的特定词汇如“令”、“送”、“据”等等的含义的认识仍有分歧,对舞谱中节拍的计算也未取得一致见解。可见唐代舞谱的研究还极不成熟。
    ② [唐]杜佑撰《通典》(卷一百四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58页下。
    ① 《教坊记》曰:“内家舞曲有二,垂手罗、回波乐、兰陵王、春莺啭、半社渠、借席、乌夜啼之属,谓之软舞。阿辽曲、柘枝、黄獐、拂林、大渭州、达摩(支)之属,谓之健舞。”[唐]崔令钦撰,任半塘笺订《教坊记笺订》,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4页。
    ②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本论文所引唐代诗歌大多自于此书,其后凡出自此书的诗歌将不一一注释。
    ③ 本文在对唐代舞蹈诗进行分类时,将《全唐诗》卷二十二“舞曲歌辞”中一部分归入咏舞诗,一部分归入舞曲歌辞。
    ① 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② 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舞蹈史研究组编《<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
    ① 王德埙《<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补遗》,《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② 张弫《<《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补遗>之补遗》,《中国音乐》2003年第1期。
    ③ 傅正谷《唐代音乐舞蹈杂技诗选释》,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④ 彭庆生、曲令启《唐代乐舞书画诗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⑤ 杜兴梅、杜运通《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北京:线装书局2011年版。
    ⑥ 徐昌洲、李嘉训《古典乐舞诗赏析》,合肥:黄山书社1988年版。
    ⑦ 潘百齐《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⑧ 任半塘《唐声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① 吴相洲《唐诗创作与歌诗传唱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 梁海燕《舞曲歌辞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③ 张明非《唐诗与舞蹈》,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版。
    ④ 张明非《唐代乐舞诗的艺术成就》,《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⑤ 张明非《乐舞诗——映照唐代文化风貌的一面镜子》,《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第5期。
    ⑥ 张翥《唐代舞诗艺术散论》,《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3期。
    ⑦ 冬青《唐人诗歌中的乐舞资料》,《舞蹈》1959年第12期。
    ⑧ 曹大仓《读唐诗窥唐舞》,《音乐舞蹈通讯》1980年第2期。
    ⑨ 武复兴《从唐诗看唐代长安绚丽的乐舞艺术——读唐诗札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① 杨冬梅《唐代咏柘枝舞诗词研究》,《殷都学刊》2006年第1期。
    ② 贺忠《王建<宫词>中所见唐代宫廷柘枝舞》,《舞蹈》2009年第3期。
    ③ 杨冬梅《唐代踏歌乐舞诗词综论》,《学术论坛》2008年第1期。
    ④ 邓小军《刘禹锡<竹枝词>、<踏歌行>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
    ⑤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二十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81页。
    ① 彭秀枢、彭南均《竹枝词的源流》,《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
    ② 小田《竹枝词之社会史意义——以江南为例》,《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
    ③ 朱建颂《清末民初汉口的“百科全书”》,《武汉文史资料》2002年第11期。
    ④ 傅正谷《论白居易的乐舞诗和他的乐舞美学观》,《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⑤ 杨冬梅《大唐乐舞文化的传神写照——论张祜乐舞诗的价值特色》,《学术论坛》2006年第3期。
    ⑥ 王育红《弥足珍贵的唐代宫廷乐舞史料——王建《宫词》百首反映的乐舞》,《兰台世界》2006年第11期。
    ⑦ 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⑧ 关也维《唐代音乐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⑨ 袁禾《中国宫廷舞蹈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① 欧阳予倩《唐代舞蹈》,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② 吴功正《唐代乐舞的审美形态》,《艺术百家》2004年第1期。
    ③ 谢惠蓉《唐代的舞蹈文化》,《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④ 王安潮《唐代大曲的历史与形态》,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
    ⑤ 窦鹏《霓裳羽衣与敦煌飞天》,《当代戏剧》2010年第2期。
    ⑥ 岳音《关于“踏歌”的文献考释研究》,《东岳论丛》2011年第4期。
    ⑦ 林春、李金梅《古代中亚的胡旋舞考释》,《中国音乐》2000年第3期。
    ⑧ 杨国学《<西凉伎>与西域乐舞的渊源》,《西域研究》1999年第3期。
    ⑨ 林春、李金梅《古代中亚的胡旋舞考释》,《敦煌学辑刊》2010年第1期。
    ① 柏红秀、李昌集《泼寒胡戏之入华与流变》,《文学遗产》2004年第3期。
    ② 王克芬、柴剑虹《箫管霓裳:敦煌乐舞》,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③ 罗曼英等《敦煌舞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④ 刘恩伯《古代舞俑》,《舞蹈》1997年第1期。
    ⑤ 孙晓辉《两唐书乐志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⑥ 柏红秀《唐代宫廷音乐文艺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⑦ 左汉林《唐代音乐制度与文学的关系》,《文学评论》2010年第3期。
    ⑧ 赵小华《雅正——唐太宗礼乐文化观和文学思想的核心》,《文史哲》2007年第2期。
    ⑨ 赵小华《初盛唐礼乐文化与文学关系述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① 见刘梦溪主编《中华文化通志·艺文典·乐舞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① [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① [春秋]左丘明撰《国语》(卷八),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103页。
    ② 吴则虞撰《晏子春秋集释》(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63页。
    ③ [清]阮元《揅经室集》(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8页。
    ① 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51页。
    ② [汉]王逸章句,[宋]洪兴祖补注《楚辞章句补注》,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5页。
    ③ [汉]司马迁撰《史记》(卷八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50年版,第2544页。
    ④ [汉]桓宽撰《盐铁论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51页。
    ① [汉]班固撰《汉书》(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043页。
    ②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2-33页。
    ③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99-800页。
    ①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6-77页。
    ② [汉]司马迁撰《史记》(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50年版,第389页。
    ①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卷六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003页。
    ② [汉]司马迁撰《史记》(卷五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50年版,第2047页。
    ③ [汉]班固撰《汉书》(卷五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46页。
    ① [汉]班固撰《汉书》(卷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53页。
    ②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8页。
    ③ [宋]郭茂倩撰,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乐府诗集》(卷八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03页。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① [宋]郭茂倩撰,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乐府诗集》(卷三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56页。
    ② [宋]郭茂倩撰,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乐府诗集》(卷五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53-754页。
    ③ 见《后汉书·祭祀志九》注引《东观汉记》,[南朝宋]范哗撰《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196页。
    ④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63页。
    ① [南朝梁]钟嵘著《诗品》,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67页。
    ② [唐]李贺著,[清]王琦注《李贺诗歌集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57页。
    ① 曹操《遗令》,[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068页下。
    ② 《齐王芳传》,[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页。
    ③ [唐]李延寿撰《南史》(卷七十),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96页。
    ① [唐]魏徵、令狐德菜撰《隋书》(卷十五),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79页。
    ② 《隋书·音乐志》记载:“清乐,其始即清商三调是也。……属晋朝迁播,夷羯窃据,其音分散。符永固平张氏,始于凉州得之。”[唐]魏徵、令狐德菜撰《隋书》(卷十五),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77页。
    ③ 《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曰:“《上云乐》七曲,梁武帝制,以代西曲。一曰《凤台曲》,二曰《桐柏曲》,三曰《方丈曲》,四曰《方诸曲》,五曰《玉龟曲》,六曰《金丹曲》,七曰《金陵曲》。”[宋]郭茂倩撰,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乐府诗集》(卷五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74页。
    ④ [北魏]杨街之著,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卷一),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① [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二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52页。
    ② [唐]房玄龄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69页。
    ③ [宋]郭茂倩撰,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乐府诗集》(卷五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15页。
    ④ [宋]郭茂倩撰,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乐府诗集》(卷五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10页。
    ⑤ [晋]王嘉撰,[梁]肖绮录《拾遗记》(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15页。
    ⑥ [北魏]杨街之著,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卷三),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7页。
    ① [宋]郭茂倩撰,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乐府诗集》(卷五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53页。
    ① [南朝梁]沈约撰《宋书》(卷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69页。
    ② [南朝梁]萧子颐撰《南齐书》(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210页。
    ① [唐]魏徵、令狐德菜撰《隋书》(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39页。
    ① [唐]李延寿撰《北史》(卷七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624页。
    ② [唐]魏徵、令狐德菜撰《隋书》(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79页
    ③ 王立增《隋诗中的乐舞资料辑录》,《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④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63页。
    ⑤ [唐]杜佑《通典》(卷一百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56页。
    ⑥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47页。
    ⑦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732页。
    ① [唐]魏徵、令狐德棻撰《隋书》(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66页。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40页。
    ③ 《礼记·乐记》日:“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微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8页。
    ④ [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卷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60页。
    ⑤ [唐]温大雅撰《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4页。
    ① [清]董诰编《全唐文》(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页下。
    ② [宋]王钦若撰《册府元龟》(卷五百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501页上。
    ③ [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卷五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996页。
    ④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611页。
    ⑤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41页。
    ⑥ [唐]吴兢撰《贞观政要》(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34页。
    ① [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卷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61页。
    ②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45页。
    ③ “七德”之说出于《左传·宣公十二年》,为禁暴、戟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七事。[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54页。
    ④ “九功”之说出于《尚书·大禹谟》“九功惟叙”,孔颖达疏为:“养民者使水、火、金、木、土、谷,此六事惟当修治之;正身之德、利民之用、厚民之生,此三事惟当谐和之。”[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⑤ [清]董诰编《全唐文》(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0页下。
    ⑥ 沈冬《唐代乐舞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1-83页。
    ①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48页。
    ②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612页。
    ① [唐]崔令钦撰,任半塘笺订《教坊记笺订》,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82页。
    ② 《旧唐书·音乐二》记载:“则天、中宗之代,大增造坐立诸舞。”[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61页。
    ③ 《六合还淳舞》为高宗调露年间所造,但《旧唐书·音乐志一》记“调露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则天御洛城南楼赐宴,太常奏《六合还淳》之舞”,可见此舞是为武则天所用。[后晋]刘晌撰《旧唐书》(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50页。
    ④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60页。
    ⑤ 《旧唐书·音乐二》记:“《破阵乐》,玄宗所造也。生于立部伎《破阵乐》。舞四人,金甲胄。”此处明言“玄宗所造”,可见已异于太宗朝的《破阵乐》。[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62贝。
    ① 《旧唐书·礼仪二》记载:“(天册万岁二年)铸铜为九州鼎,既成,置于明堂之庭,各依方位列焉。……则天自为《曳鼎歌》,令相唱和。”[后晋]刘晌撰《旧唐书》(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65页。
    ② [后晋]刘晌撰《旧唐书》(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5页。
    ③ [唐]南卓撰《羯鼓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页。
    ④ [清]董诰编《全唐文》(卷二百五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72页上。
    ① 见苏頲《禁断女乐敕》,[清]董诰编《全唐文》(卷二百五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73页上
    ② [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681页。
    ③ [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914页。
    ④ [清]董诰编《全唐文》(卷二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4页上
    ⑤ [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5页。
    ⑥ [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701页。
    ⑦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九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11页。
    ①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三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595页。
    ②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44页。
    ③ [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5页。
    ④ 同上,第476页。
    ⑤ [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694页。
    ① [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47页。
    ②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52页。
    ③ [清]董诰编《全唐文》(卷三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58页下。
    ④ [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788页。
    ⑤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5页。
    ① [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5页。
    ① 杜文玉《唐代宫廷史》(上册),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323页。
    ② [宋]王灼著,岳珍校正《碧鸡漫志校正》(卷四),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107页。
    ③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51页。
    ④ [唐]南卓撰《羯鼓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页。
    ① 《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天宝十五载,玄宗西幸,禄山遣其逆党载京师乐器乐伎衣尽入洛城。”[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52页。
    ① [唐]杜佑撰《通典》(卷一百四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49页上。
    ②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39页下。
    ③ [宋]王灼著,岳珍校正《碧鸡漫志校正》(卷四),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103-104页。
    ④ [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卷二百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73页。
    ①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627页。
    ② 见《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敕》,[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八十),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461页。
    ③ 见《全唐诗》卷四德宗《中春麟德殿会百僚观新乐诗一章,章十六句》诗序。
    ①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630页。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2页。
    ③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630页。
    ①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631页。
    ② [后晋]刘昫撰《新唐书》(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8页。
    ① 李曙明、贾纪文编《乐舞论》,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75页。
    ② 关也维著《唐代音乐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① 《通典·乐六》曰:“汉代有橦末伎,又有盘舞。晋代加之以杯,谓之杯盘舞。梁有长蹻伎、跳铃伎、踯倒伎、跳剑伎,今并存。……又有弄椀珠伎、丹珠伎。歌舞戏,有大面、拨头、踏摇娘、窟谖子等戏。”[唐]杜佑撰《通典》(卷一百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3页下。
    ②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八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81页。
    ③ 任半塘撰《唐声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10页。
    ④ [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卷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79页。
    ① [宋]郭茂倩撰,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乐府诗集》(卷八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62页。
    ② 赵剑敏著《大唐玄宗时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11页。
    ① 参见聂永华《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以及余恕诚《唐诗风貌》,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①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8页。
    ② 任半塘著《唐声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页。
    ① [唐]范摅撰《云溪友议》(卷下),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5页。
    ①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页。
    ② [唐]崔令钦撰,任半塘笺订《教坊记笺订》,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4页。
    ③ 见王克芬《健舞<柘枝>和软舞<屈柘枝>》一文,王克芬《舞论:王克芬古代乐舞论集》,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32页。
    ①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70页。
    ①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1页。
    ① [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卷八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650页。
    ② 同上,第3655页。
    ③ [后晋]刘晌撰《旧唐书》(卷二百),第5368页。
    ④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46页。
    ⑤ [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237页。
    ① [宋]王灼著,岳珍校正《碧鸡漫志校正》(卷三),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53页。
    ② 见《新唐书·曹确传》,[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51页。
    ① [汉]班固撰《汉书》(卷八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349页。
    ② 见《三国志·魏书·明帝记》。[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1页。
    ③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卷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290页。
    ④ [唐]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48页。
    ⑤ [清]董诰撰《全唐文》(卷一百五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01页。
    ① [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一),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466页。
    ② [清]董诰撰《全唐文》(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6页。
    ③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540页。
    ④ 同上,第540页。
    ⑤ 同上,第541页。
    ⑥ [唐]李肇撰《唐国史补》,见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97页。
    ① 李希泌编《唐大诏令集补编》(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832页。
    ② [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079页。
    ①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86页。
    ② 见欧燕《唐代地方官妓论析》,《北方论丛》2012年第2期。
    ③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六十),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347页。
    ④ [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346页。
    ⑤ [元]辛文房撰《唐才子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0页。
    ⑥ [宋]范成大撰《吴郡志》,《四库全书》第48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67页。
    ⑦ [清]谢旻撰《江西通志》,《四库全书》第51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8页。
    ① [唐]薛用弱撰《集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页。
    ② [五代]王仁裕撰,曾贻芬点校《开元天宝遗事》,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5页。
    ① 丁如明校点《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403页。
    ② [唐]房玄龄撰《晋书》(卷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08页。
    ③ 见《乐府诗集·桃叶歌》引《古今乐录》。[宋]郭茂倩撰,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乐府诗集》(卷四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06页。
    ① 见《全唐诗》卷四百六十《杨柳枝词》题注引《云溪友议》。[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百六十),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239页。
    ① 《旧唐书·张昌宗传》称张昌宗、张易之兄弟“粗能属文,如应诏和诗,则宋之问、阎朝隐为之代作”。[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七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07页。
    ① 孟浩然《宴明府宅夜观妓》原诗曰:“画堂观妙妓,长夜正留宾。烛吐莲花艳,妆成桃李春。髻鬟低舞席,衫袖掩歌唇。汗湿偏宜粉,罗轻讵著身。调移筝柱促,欢会酒杯频。倘使曹王见,应嫌洛浦神。”
    ② 宋玉《讽赋》曰:“主人之女翳承日之华,报翠云之裘,更被白毅之衫,垂珠步摇,来排臣户,……为臣炊彤胡之饭,烹露葵之羹,来劝臣食,以其翡翠之钗,挂臣冠缨。”见[战国]宋玉著,吴广平编注《宋玉集》,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117页。
    ①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2页。
    ② [宋]张戒著,陈应鸾笺注《岁寒堂诗话笺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9页。
    ③ 见[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452页。
    ① [元]辛文房撰《唐才子传》(卷六),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57页。
    ② [晋]陆云撰,黄葵点校《陆云集》,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91页。
    ① 见《源氏物语》第七篇《红叶贺》。[日]紫式部著,丰子恺译《源氏物语》(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55页。
    ① 温庭筠《张静婉采莲歌》诗曰:“兰膏坠发红玉春,燕钗拖颈抛盘云。城边杨柳向娇晚,门前沟水波粼粼。麒麟公子朝天客,珂马珰珰度春陌。掌中无力舞衣轻,剪断鲛绡破春碧。抱月飘烟一尺腰,麝脐龙髓怜娇娆,秋罗拂水碎光动,露重花多香不销。鸂鶒交交塘水满,绿芒如粟莲茎短。一夜西风送雨来,粉痕零落愁红浅。船头折藕丝暗牵,藕根莲子相留连。郎心似月月未缺,十五十六清光圆。”
    ② [唐]姚思廉撰《梁书》(卷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90页。
    ① [唐]苏鹗撰《杜阳杂编》(卷上),《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376页。
    ② 《全唐诗》卷一百二十一载诗名为“赠元载歌妓”,而《唐诗纪事》卷三十二题作“赠薛瑶英”。
    ③ [唐]范摅撰《云溪友议》(卷下),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5页。
    ① 张祜《爱妾换马》诗其一曰:“一面妖桃千里蹄,娇姿骏骨价应齐。乍牵玉勒辞金栈,催整花钿出绣闺。去日岂无沾袂泣,归时还有顿衔嘶。婵娟躞蹀春风里,挥手摇鞭杨柳堤。”其二曰:“绮阁香销华厩空,忍将行雨换追风。休怜柳叶双眉翠,却爱桃花两耳红。侍宴永辞春色里,趁朝休立漏声中。恩劳未尽情先尽,暗泣嘶风两意同。”
    ①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七),北京:中华中局1975年版,第161页。
    ② 同上,第156页。
    ①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637页。
    ② 德宗《中和乐舞词》曰:“芳岁肇佳节,物华当仲春。乾坤既昭泰,烟景含氤氲。德浅荷玄贶,乐成思治人。前庭列钟鼓,广殿延群臣。八卦随舞意,五音转曲新。顾非咸池奏,庶协南风熏。式宴礼所重,浃欢情必均。同和谅在兹,万国希可亲。”
    ① 王维《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诗曰:“彩仗连宵合,琼楼拂曙通。年光三月里,宫殿百花中。不数秦王日,谁将洛水同。酒筵嫌落絮,舞袖怯春风。天保无为德,人欢不战功。仍临九衢宴,更达四门聪。”
    ② [宋]李昉编《太平广记》(卷二百五十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951页。
    ③ 见《崔炜》,[唐]裴铡著《裴铡传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4页。
    ① [清]董诰编《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52-2253页。
    ①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五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940页。
    ①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页。
    ② [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卷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67页。
    ① 向达著《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① [汉]刘熙撰《释名》(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7页。
    ② [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6页。
    ③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22页下。
    ① 向达撰《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7页。
    ② 《宋史·外国六·高昌》曰:“高昌即西州也。……妇人戴油帽,谓之‘苏幕遮’。”[元]脱脱撰《宋史》(卷四百九十),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4109页。
    ③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九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52页。
    ① [汉]傅毅《舞赋》,[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99页。
    ② [宋]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885页。
    ① 任半塘著《唐声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91页。
    ① 张明非《唐诗与舞蹈》,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版,第94页。
    ① [明]王夫之著,舒芜校点《姜斋诗话》(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39页。
    ② [宋]郭茂倩撰,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乐府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15页。
    ③ 同上,第616页。
    ① 见欧阳予倩论文《发扬我国舞蹈艺术的优良传统》,欧阳予倩著《一得余抄(1951-1959年艺术论文选)》,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第358页。
    ② 见闻一多《说舞》,闻一多著,胡瑜芩选编《闻一多作品精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61页。
    ①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63页。
    ② 李贺《公莫舞歌》原诗曰:“方花古础排九楹,刺豹淋血盛银罂。华筵鼓吹无桐竹,长刀直立割鸣筝。横楣粗锦生红纬,日炙锦嫣王未醉。腰下三看宝块光,项庄掉箾栏前起。材官小臣公莫舞,座上真人赤龙子。芒砀云瑞抱天回,咸阳王气清如水。铁枢铁楗重束关,大旗五丈撞双镊。汉王今日颁秦印,绝膑刳肠臣不论。”
    ③ [宋]郭茂倩撰,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乐府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15页。
    ④ 张籍《白纻歌》原诗曰:“皎皎白纻白且鲜,将作春衫称少年。裁缝长短不能定,自持刀尺向姑前。复恐兰膏污纤指,常遣傍人收堕珥。衣裳着时寒食下,还把玉鞭鞭白马。”
    ⑤ 元稹《冬白纻歌》原诗曰:“吴宫夜长宫漏款,帘幕四垂灯焰暖。西施自舞王自管,雪纻翻翻鹤翎散,促节牵繁舞腰懒。舞腰懒,王罢饮,盖覆西施凤花锦,身作匡床臂为枕。朝佩拟拟王晏寝,酒醒阍报门无事。子胥死后言为讳,近王之臣谕王意。共笑越王穷惴惴,夜夜抱冰寒不睡。”
    ① [后晋]刘昀撰《旧唐书》(卷四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73页。
    ② [唐]杜佑撰《通典》(卷一百四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587页。
    ① [梁]刘勰撰《文心雕龙》(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7页上。
    ① 《列仙传》记载:“毛女字玉姜,在华阴山中。山客猎师,世世见之。形体生毛,自言秦始皇宫人也。秦亡,流亡入山,道士教食松叶,遂不饥寒,身轻如此。至西汉时,己百七十余年矣。”,见[宋]李昉编《太平广记》(卷五十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365页。
    ② [明]杨慎撰,陈颖杰校释《词品》,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126页。
    ① [后晋]刘晌撰《旧唐书》(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53页。
    ② 《剑俞》原诗曰:“枝月喉,棹霜脊,北斗离离在寒碧。龙魂清,虎尾白,秋照海心同一色。纛影吒沙千影侧,神豪发直。四睨之人股估栗,欲定不定定不得。舂牍残,儿且止。狄胡有胆大如山,怖亦死。”
    ③ 《矛俞》原诗曰:“手盘风,头背分,电光战扇,欲刺敲心留半线。缠肩绕脰縖合,眩旋,卓植赴列,夺避中节。 前冲函礼穴,上指孛彗灭,与君一用来有截。”
    ① 《驽俞》原诗曰:“牛来开弦,人为置镞。捩机关,进山谷。鹿骇涩,隼击迟。析毫中睫,洞腋分龟。达坚垒,残雄师,可以冠猛乐壮曲。抑扬蹈厉,有裂犀兕之气者非公与。”
    ② [宋]郭茂倩撰,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乐府诗集》(卷五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92页。
    ① [梁]刘勰撰《文心雕龙》(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页下。
    ② [明]杨慎撰《升庵诗话》(卷八),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86页。
    ① [宋]李昉编《太平广记》(卷二百一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606页。
    ① [汉]班固撰《汉书》(卷四十),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69页。
    ① 王建《霓裳词十首》(其四)原诗曰:“旋翻新谱声初足,除却梨园未教人。宣与书家分手写,中官走马赐功臣。”
    ① 钱钟书撰《管锥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7页。
    ① [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页。
    ② [唐]李延寿撰《南史》(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89页。
    ① [宋]王灼著,岳珍校正《碧鸡漫志校正》(卷三),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51页。
    ② 见陈寅恪撰《元白诗笺证稿》,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第24页。
    ③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611页。
    ① [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67页。
    ② 见[宋]王灼著,岳珍校正《碧鸡漫志校正》(卷三),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52页。
    ① [宋]王灼著,岳珍校正《碧鸡漫志校正》(卷三),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54页。
    ②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355页。
    ① [宋]沈括撰,胡道静校证《梦溪笔谈校证》(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40-241页。
    ② [宋]钱易撰《南部新书》(己),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63页。
    ①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220页。
    ② [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卷五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46页。
    ③ [清]董诰编《全唐文》(卷三百八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860页上。
    ④ [唐]杜佑撰《通典》(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58页。
    ⑤ 程国斌编注《唐宋传奇》,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231页。
    ① [宋]范祖禹撰《唐鉴》(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46页。
    ①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五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80页。
    ① [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843页。
    ① [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246页。
    ② [明]陶宗仪撰《说郛》(卷二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9页。
    ③ 向达著《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页。
    ① [宋]郭茂倩撰,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乐府诗集》(卷五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30页。
    ② [明]杨慎著《升庵诗话笺证》(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8页。
    ③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602页。
    ① 《西京杂记》卷一记载:“高帝戚夫人,善鼓瑟击筑……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晋]葛洪撰《西京杂记》(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页。
    ② [明]杨慎著《升庵诗话笺证》(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8页。
    ① 见[清]董诰编《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572页下。
    ② 见[清]董诰编《全唐文》(卷七百六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994页下。
    ① [唐]杜佑撰《通典》(卷一百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724页。
    ② [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243页。
    ③ [唐]杜佑撰《通典》(卷一百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726页。
    ④ [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243页。
    ⑤ 同上,第6255页。
    ⑥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九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777页。
    ⑦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33页。
    ⑧ [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0页。
    ①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二百),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68页。
    ② 任半塘著《唐戏弄》(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544页。
    ③ [元]脱脱撰《宋史》(卷一百四十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80页。
    ① [唐]杜佑撰《通典》(卷一百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1页。
    ①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页.
    ② 如《唐代乐舞书画诗选》即直接将“毯”写作“毯”,且引敦煌壁画莫高窟220窟《东方药量净土变》中的乐舞场面为证。彭庆生、曲令启选注《唐代乐舞书画诗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186页。
    ① [宋]郭茂倩撰,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乐府诗集》(卷八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20页。
    ② [宋]刘昫撰《旧唐书》(卷二百),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68页。
    ③ [五代]王仁裕、[唐]姚汝能撰《开元天宝遗事安禄山事迹》,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5页。
    ① [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四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68页。
    ② [汉]司马迁撰《史记》(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13页。
    ③ [唐]杜佑撰《通典》(卷一百四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714页。
    ①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五),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39页。
    ② 玄宗开元二年十二月七日颁《禁断腊月乞寒敕》曰:“腊月乞寒,外蕃所出,渐渍成俗,因循已久,至使乘肥衣轻,竞矜胡服,阗城隘陌,深點华风。朕思革颓弊,返淳朴,《书》不云乎:‘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人乃足。’况妨于政要,败紊礼经,习而行之,将何以训?自今以後,即宜禁断。”[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一百零九),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64页。
    ③ [唐]李冗撰《独异志》(卷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页。
    ④ [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9页。
    ① [元]脱脱撰《宋史》(卷一百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350页。
    ② 陈寅恪撰《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55页。
    ① 如明张自烈《正字通》卷一、清胡鸣玉《订讹杂录》卷三皆引马端临《文献通考·舞部》为证,称“剑器,古武舞之曲名。其舞用女伎,雄装,空手而舞”,但实际上,《文献通考》并无“舞部”,因此这一说法没有根据。
    ② 《札欉》卷六“剑器”条记载:“姜君元吉言,在甘肃见女子以丈余彩帛吉两头双手持之而舞,有如流星,问何名,曰:剑器也。乃知公孙大娘所舞即此。”[清]桂馥撰《札欉》,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78页。
    ③ 常任侠著《中国舞蹈史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76页。
    ④ [唐]李冗撰《独异志》(卷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2-43页。
    ⑤ [宋]李昉编《太平广记》(卷二百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595页。
    ① [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卷二百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63页。
    ① [晋]葛洪撰《西京杂记》(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页。
    ② [唐]房玄龄撰《北史》(卷四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72页。
    ③ [唐]张鷟撰《朝野佥载》(卷三),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
    ④ [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页。
    ① [宋]王安石著《临川先生文集》(卷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2页。
    ② [宋]四水潜夫辑《武林旧事》(卷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页。
    ③ [宋]佚名撰《宣和书谱》(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7页。
    ④ [宋]范成大著,富寿荪标校《范石湖集》(卷二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72页。
    ⑤ [宋]范致明撰《岳阳风土记》,台湾: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30页。
    ⑥ 岳音《关于“踏歌”的文献考释研究》,载《东岳论丛》2011年第4期。
    ⑦ [唐]杜佑撰《通典》(卷一百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610页。
    ① [唐]姚思廉《梁书》(卷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87页。
    ② [宋]郭茂倩撰,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乐府诗集》(卷四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54页。
    ③ 任半塘著《唐声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11页。
    ① 任半塘著《唐声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10页。
    ② [清]屈大均撰《广东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40页。
    ③ [宋]李昉编《太平广记》(卷三百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739页。
    ① [宋]陈元靓撰《岁时广记》,《四库全书》(第四百六十七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① 《唐会要》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八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518页。
    ② [清]吴之振编,[清]管庭芬、[清]蒋光煦补编《宋诗钞》(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1页。
    ① 王昆吾著《唐代酒令艺术》,上海: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48页。
    ② [唐]刘餗《隋唐嘉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9页。
    ① 刘禹锡《踏歌行》原诗其一曰:“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看不见,红霞影树鹧鸪鸣。”其二曰:“桃蹊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其三曰:“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其四曰:“日暮江头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自从雪里唱新曲,直至三春花尽时。”
    ② 陈去疾《踏歌行》原诗其一曰:“鸳鸯楼下万花新,翡翠宫前百戏陈。夭矫翔龙衔火树,飞来瑞凤散芳春。”其二曰:“仙跸初传紫禁香,瑞云开处夜花芳。繁弦促管升平调,绮缀丹莲借月光。”
    ③ 顾况《听山鹧鸪》原诗曰:“谁家无春酒,何处无春鸟。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
    ① [宋]苏轼著《苏东坡集》(卷十四),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28页。
    ② [宋]刘辰翁撰《须溪词》(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78页。
    ③ 见曾国藩《岁暮杂感十首》(其七),[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十四册),长沙:岳簏书社1986年,第77页。
    ① [明]郎瑛《七修类稿》,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27页。
    ② [唐]李延寿撰《北史》(卷九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187页。
    ③ [唐]姚思廉《梁书》(卷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29页。
    ④ [明]方以智《通雅》(卷三十),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版,第359页下。
    ⑤ [魏]曹植《曹植集校注》(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10页。
    ⑥ 见《唐声诗》引宋程大昌《程氏考古编》卷九所载《文馆记》,任半塘著《唐声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06页。
    ①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64页。
    ② [唐]杜佑撰《通典》(卷一百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730页上。
    ③ 《安禄山事迹》曰:“肃宗克复,方散求于人间,复归于京师,十得二三。”[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卷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6页。
    ④ [唐]杜佑撰《通典》(卷一百四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709页上。
    ① [汉]司马迁撰《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50年,第654页。
    ②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七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306页。
    ③ 见[唐]郑处诲撰《明皇杂录》(补遗)。[五代]王仁裕撰,丁如明辑校《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4页。
    ④ [明]陈耀文撰《正扬》(卷三),《四库全书》(第85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页。
    ⑤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3页。
    ① [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997页。
    ②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610页。
    ③ 任半塘著《唐声诗》(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16页。
    ④ [清]董诰编《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50页上。
    ① 任半塘著《唐声诗》(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08页。
    ② [宋]郭茂倩撰,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乐府诗集》(卷二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92页。
    ① [宋]李上交《近事会元》(卷四)曰:“唐明皇开元中,三宴日诸乐戏外,有舞马三十匹为《倾杯乐曲》,奋首鼓尾,纵横应节。”见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笔记》(卷四),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年版,第133页。
    ① [汉]班固撰《汉书》(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045页。
    ① 见《艺文类聚》引《瑞应图》“天鹿”之典曰:“鹿者纯善之兽也,道术得则白鹿见。王者明惠及下,则见。”[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九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12页。
    ① [五代]王仁裕撰,丁如明辑校《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5页。
    ① 任半塘著《唐声诗》(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412页。
    ① 常任侠著《中国舞蹈史话》,北京:北京出版社2013年版,第29页。
    ② 《晋白纻舞歌诗》原诗其一曰:“轻躯徐起何洋洋,高举两手白鹊翔。宛若龙转乍低昂,凝停善睐客仪光。如推若引留且行,随世而变诚无方。舞以尽神安可忘,晋世方昌乐未央。质如轻云色如银,爱之遗谁赠佳人。制以为袍余作巾,袍以光躯巾拂尘。丽服在御会佳宾,醪醴盈樽美且淳。清歌徐舞降祗神,四座欢乐胡可陈。”其二曰:“双袂齐举鸾凤翔,罗裾飘飘昭仪光。趋步生姿进流芳,鸣弦清歌及三阳。人生世间如电过,乐时每少苦日多。幸及良辰耀春华,齐倡献舞赵女歌。羲和驰景逝不停,春露未晞严霜零。百草凋索花落英,蟋蟀吟牖寒蝉鸣。百年之命忽若倾,早知迅速秉烛行。东造扶桑游紫庭,西至昆仑戏层城。”其三曰:“阳春白日风花香,趋步明玉舞瑶珰。声发金石媚笙簧,罗桂徐转红袖扬。清歌流响绕凤梁,如矜若思凝且翔。转盼遗精艳辉光,将流将引双雁行。欢来何晚意何长,明君御世永歌昌。”
    ③ 见金永平《羽人神话:鸟图腾崇拜的变异》,《中国民间文化——吴越地区民间艺术》,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15页。
    ① [宋]李昉编《太平广记》(卷一百六十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224页。
    ① 杨衡《白纻词二首》原诗曰:“玉缨翠佩杂轻罗,香汗微渍朱颜酡。为君起唱白纻歌,清声袅云思繁多,凝笳哀琴时相和。金壶半倾芳夜促,梁尘霏霏暗红烛。令君安坐听终曲,坠叶飘花难再复。(其一)蹑珠履,步琼筵。轻身起舞红烛前,芳姿艳态妖且妍。回眸转袖暗催弦,凉风萧萧流水急。月华泛艳红莲湿,牵裙揽带翻成泣。(其二)”
    ② 李白《白纻词》原诗曰:“扬清歌,发皓齿,北方佳人东邻子。且吟白纻停渌水,长袖拂面为君起。寒云夜卷霜海空,胡风吹天飘塞鸿。玉颜满堂乐未终,馆娃日落歌吹朦。(其一)月寒江清夜沉沉,美人一笑千黄金,垂罗舞毂扬哀音。郢中白雪且莫吟,子夜吴歌动君心。动君心,冀君赏,愿作天池双鸳鸯,一朝飞去青云上。(其二)吴刀翦彩缝舞衣,明妆丽服夺春辉,扬眉转袖若雪飞。倾城独立世所稀,激楚结风醉忘归。高堂月落烛已微,玉钗挂缨君莫违。(其三)”
    ③ 王建《白纻词》原诗曰:“天河漫漫北斗粲,宫中乌啼知夜半。新缝白纻舞衣成,来迟邀得吴王迎。低鬟转面掩双袖,玉钗浮动秋风生。酒多夜长夜未晓,月明灯光两相照,后庭歌声更窈窕。(其一)馆娃宫中春日暮,荔枝木瓜花满树。城头乌栖休击鼓,青娥弹瑟白纻舞。夜天憧憧不见星,宫中火照西江明。美人醉起无次第,堕钗遗佩满中庭。此时但愿可君意,回昼为宵亦不寐,年年奉君君莫弃。(其二)”
    ① [唐]杜佑撰《通典》(卷一百四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709页。
    ② 任半塘先生解崔国辅《白纻辞》二首曰:“二辞均录《乐府诗集》五五‘舞曲歌辞’。次首《全唐诗》注:‘一作香风辞’,未详其故。”见任半塘著《唐声诗》(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10页。
    ① 见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63页。
    ② 任半塘著《唐声诗》(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66页。
    ① 任半塘著《唐声诗》(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526页。
    ① 见[唐]孟棨等撰《本事诗续本事诗本事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页。
    ① [宋]郭茂倩撰,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乐府诗集》(卷八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63页。
    ① [汉]司马迁撰《史记》(卷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50年,第1872页。
    ①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309-1310页。
    ① 见[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98页。
    ② 见俞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51页。
    ③ 见[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92页。
    ① 见唐圭璋《序》,丘良任著《竹枝纪事诗》,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页。
    ① 《唐声诗》“竹枝词”解引[清]刘毓盘《词史》曰:“无名氏《女儿子》二首,即唐人《竹枝词》所本。……皇甫松仿此体,于句中叠用‘竹枝’、‘女儿’,为歌时群相随和之声。孙光宪得叠为四句,惟用韵不拘平仄耳。”任半塘著《唐声诗》(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34页。
    ② [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8页。
    ③ 见《苏轼诗集》“竹枝歌”注。[清]王文浩辑注《苏轼诗集》(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4页。
    ④ 见鲁迅《门外文谈》,鲁迅《且介亭杂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7页。
    ① [宋]乐史撰《宋本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50页上-下。
    ② [宋]郭茂倩撰,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乐府诗集》(卷八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60页。
    ① 见任半塘著《唐声诗》(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87页。
    ① [唐]杜佑撰《通典》(卷一百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717页。
    ② 见[清]王士祯《居易录》,丁福保辑录《清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34页。
    ③ 见唐圭璋《序》,丘良任《竹枝纪事诗》,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页。
    ① [宋]乐史撰《宋本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八),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78页上。
    ②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八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86页。
    ③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10页。
    ①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六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20页。
    ② [宋]郭茂倩撰,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乐府诗集》(卷三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65页。
    ③ 陆机《吊魏武帝文序》记载曹操遗嘱曰:“吾婕好伎人皆著铜爵台上,施六尺床,下繐帐,……月朝十五日,辄向帐作伎。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与诸夫人。诸舍中无为,学作履组卖也。吾历官所得绢,皆著藏中。吾余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晋]陆机著,金涛声点校《陆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16页。
    ④ [南朝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卷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53-354页。
    ① [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七十),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236页
    ① 刘禹锡《魏宫词二首》原诗曰:“曰晚长秋帘外报,望陵歌舞在明朝。添炉欲爇熏衣麝,忆得分时不忍烧。”(其一)“日映西陵松柏枝,下台相顾一相思。朝来乐府长歌曲,唱著君王自作词。”(其二)
    ② 欧阳詹《铜雀妓》原诗曰:“萧条登古台,回首黄金屋。落叶不归林,高陵永为谷。妆容徒自丽,舞态阅谁目。惆怅繐帷空,歌声苦于哭。”
    ①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六十八),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330页。
    ② 刘商《铜雀妓》原诗曰:“魏主矜蛾眉,美人美于玉。高台无昼夜,歌舞竟未足。盛色如转圜,夕阳落深谷。仍令身殁后,尚纵平生欲。红粉泪纵横,调弦向空屋。举头君不在,惟见西陵木。玉辇岂再来,娇鬟为谁绿。那堪秋风里,更舞阳春曲。曲罢情不胜,凭阑向西哭。台边生野草,来去罥罗毅。况复陵寝间,双双见糜鹿。”
    ① [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卷二百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856页。
    ② [唐]李涪撰《刊误》,(四库全书景印文渊阁本,子部十,杂家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79页。
    ③ [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078页。
    ① 本节对白居易一生重要活动及时间的确定皆依照《白居易生活系年》一书所考订的内容。王拾遗编《白居易生活系年》,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①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344页。
    ② 白居易《酬元郎中同制加朝散大夫书怀见赠》原诗曰:“命服虽同黄纸上,官班不共紫垣前。青衫脱早差三日,白发生迟校九年。曩者定交非势利,老来同病是诗篇。终身拟作卧云伴,逐月须收烧药钱。五品足为婚嫁主,绯袍著了好归田。”
    ③ [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21页。
    ① [唐]白居易著,丁如明、聂世美校点《白居易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845-904页。
    ① 见[汉]董仲疏撰《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全汉文》(卷二十三),[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50页上。
    ② [唐]白居易著,丁如明、聂世美校点《白居易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897页。
    ① [唐]白居易著,丁如明、聂世美校点《白居易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66页。
    ② [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6-477页。
    ① [唐]白居易著,丁如明、聂世美校点《白居易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897页。
    ① [魏]阮籍著,李志钧校点《阮籍集》(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5页。
    ② 见《汉书·董仲舒传》,[汉]班固撰《汉书》(卷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903页。
    ① [五代]王定保撰《唐摭言》(卷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60页。
    ① 白居易《杨柳枝二十韵》原诗曰:“小妓携桃叶,新声蹋柳枝。妆成剪烛后,醉起拂衫时。绣履娇行缓,花筵笑上迟。身轻委回雪,罗薄透凝脂。笙引簧频暖,筝催柱数移。乐童翻怨调,才子与妍词。便想人如树,先将发比丝。风条摇两带,烟叶贴双眉。口动樱桃破,鬟低翡翠垂。枝柔腰袅娜,荑嫩手葳蕤。唳鹤晴呼侣,哀猿夜叫儿。玉敲音历历,珠贯字累累。袖为收声点,钗因赴节遗。重重遍头别,一一拍心知。塞北愁攀折,江南苦别离。黄遮金谷岸,绿映杏园池。春惜芳华好,秋怜颜色衰。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曲罢那能别,情多不自持。缠头无别物,一首断肠诗。”
    ①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340页。
    ② [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78页。
    ① 见卞孝萱撰《元稹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64页。
    ② [唐]白居易著,丁如明、聂世美校点《白居易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59页。
    ① [唐]白居易著,丁如明、聂世美校点《白居易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49页。
    ② [宋]郭茂倩撰,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乐府诗集》(卷九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55页。
    ① 周相录撰《元稹年谱新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①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页。
    ② [唐]杜牧著,陈允吉校点《杜牧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8页。
    ③ [宋]苏轼著《苏东坡集》(卷三十五),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56页。
    ④ [宋]郭茂倩撰,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乐府诗集》(卷七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06页。
    ① [宋]李防编《太平广记》(卷二百五十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994页。
    ①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60页。
    ② 见《容斋三笔》(卷一)“上元张灯”条引[唐]韦述《两京新记》。[宋]洪迈撰《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27页。
    ① [唐]崔令钦撰,任半塘笺订《教坊记笺订》,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8页。
    ① [清]宋长白编《柳亭诗话》(卷十八),上海:上海杂志公司1936年版,第398页。
    ②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三十三):“林钟宫,时号道调。”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611页。
    ③ 任半塘著《唐声诗》(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91页。
    ① [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卷二百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856页。
    ②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96页。
    ① [清]宋顾乐《万首唐人绝句选评》,陈伯海《唐诗汇评》(中),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538页。
    ② 见[宋]李昉编《太平广记》(卷一百九十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489页。
    ① [唐]崔令钦撰,任半塘笺订《教坊记笺订》,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8页。
    ① 孙晓晖《唐代太常乐章研究》,《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① 本部分收录的诗歌以作者主要生活年代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四部分,生平无考者及佚名之作皆附于每类之末。
    [春秋]左丘明撰《国语》,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汉]王逸章句,[宋]洪兴祖补注《楚辞章句补注》,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汉]桓宽撰《盐铁论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0年版。
    [汉]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汉]刘熙撰《释名》,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魏]曹植著,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魏]阮籍著,李志钧校点《阮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晋]陆机著,金涛声点校《陆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晋]王嘉撰,[梁]肖绮录《拾遗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晋]葛洪撰《西京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南朝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
    [南朝梁]钟嵘著《诗品》,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南朝梁]刘勰撰《文心雕龙》,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南朝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北魏]杨街之著,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唐]李肇撰《唐国史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唐]杜佑撰《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唐]李冗撰《独异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唐]范摅撰《云溪友议》,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唐]段安节撰《乐府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唐]崔令钦撰,任半塘笺订《教坊记笺订》,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唐]薛用弱撰《集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唐]南卓撰《羯鼓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唐]李贺著,[清]王琦注《李贺诗歌集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唐]冯贽撰《云仙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唐]白居易著,丁如明、聂世美校点《白居易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唐]孙棨撰《北里志》(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唐]孟棨撰《本事诗》(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唐]房玄龄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唐]李延寿撰《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唐]魏徵、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唐]温大雅撰《大唐创业起居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唐]吴兢撰《贞观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唐]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唐]裴铡著《裴铡传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唐]刘餗撰《隋唐嘉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五代]王仁裕撰,曾贻芬点校《开元天宝遗事》,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五代]王定保撰《唐摭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宋]李昉编《文苑英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宋]李昉编《太平广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宋]王安石著《临川先生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宋]苏轼著《苏东坡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宋]刘辰翁撰《须溪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宋]四水潜夫辑《武林旧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宋]佚名撰《宣和书谱》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宋]范成大著,富寿荪标校《范石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宋]范致明撰《岳阳风土记》,台湾: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
    [宋]乐史撰《宋本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宋]王溥撰《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
    [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宋]王钦若编《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宋]沈括撰,胡道静校证《梦溪笔谈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宋]郭茂倩撰,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乐府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宋]洪迈撰《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宋]王谠撰《唐语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宋]范成大撰《吴郡志》,《四库全书》第48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宋]张戒著,陈应鸾笺注《岁寒堂诗话笺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宋]王灼著,岳珍校正《碧鸡漫志校正》,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版。
    [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宋]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宋]范祖禹《唐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宋]钱易撰《南部新书》,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元]方回选评《瀛奎律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元]辛文房撰《唐才子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元]脱脱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元]杨士弘编《唐音评注》,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明]陶宗仪《说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明]胡应麟撰《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明]高棅编选《唐诗品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明]唐汝询选释《唐诗解》,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明]胡震亨编《唐音癸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明]张之象编《唐诗类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明]赵宦光、黄习远编《万首唐人绝句》,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
    [明]许学夷著《诗源辩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明]杨慎撰,陈颖杰校释《词品》,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明]杨慎著《升庵诗话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明]郎瑛撰《七修类稿》,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明]方以智撰《通雅》,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版。
    [清]方东树撰《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清]钱谦益撰《钱注杜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清]董诰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清]许学夷《诗源辨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清]王夫之著,舒芜校点《姜斋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清]王夫之撰《唐诗评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清]沈德潜选编《唐诗别裁集》,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长沙:岳簏书社1986年版。
    [清]钱谦益、何义门评注《唐诗鼓吹评注》,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清]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清]谢旻撰《江西通志》,《四库全书》第51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清]王琦注《李太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清]屈大均撰《广东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清]吴之振编,[清]管庭芬、[清]蒋光煦补编《宋诗钞》,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清]阮元撰《揅经室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上海:万叶书店1952年版。
    [日]岸边成雄《唐代音乐史的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王克芬《中国古代舞蹈史话》,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
    欧阳予倩《唐代舞蹈》,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常任侠《中国舞蹈史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吉联抗《隋唐五代音乐史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常任侠《隋唐的舞蹈》,兰州:丝绸之路文献叙录,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版。
    刘梦溪《中华文化通志艺文典·乐舞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杨旻玮《唐代音乐文化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版。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版。
    杨民康《中国民间歌舞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
    王宁宁、江东、杜小青《中国舞蹈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张援《中国古代的乐舞》,台湾:文津出版社2001年版。
    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袁禾《中国宫廷舞蹈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关也维《唐代音乐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臧一冰《中国音乐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徐吕洲、李嘉训《古典乐舞诗赏析》,合肥:黄山书社1988年版。
    彭庆生、曲令启《唐代乐舞书画诗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潘百齐《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任半塘、王昆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版。
    傅正谷《唐代音乐舞蹈杂技诗选释》,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鲁文忠《中国古代音乐诗200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舞蹈史研究组《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
    尹占华《王建诗集校注》,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
    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杜兴梅、杜运通《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北京:线装书局2011年版。
    [日]林谦三《隋唐燕乐调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任半塘《敦煌曲初探》,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王运熙《乐府诗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丁福保《清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欧阳予倩《唐代舞蹈》,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罗曼英等《敦煌舞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刘尧民《词与音乐》,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任半塘《唐声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刘兰《白居易与音乐》,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孙景琛、吴曼英《中国历代舞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任半塘《唐戏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凌廷堪《燕乐考原》,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萧涤非《乐府诗词论薮》,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版。
    杨生枝《乐府诗史》,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
    乐维华《唐诗与音乐轶闻》,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周菁葆《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丘琼荪《燕乐探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霍然《唐代美学思源》,长春:长春出版社1990年版。
    崔明德《汉唐和亲研究》,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管士光《唐人大有胡气——异域文化与风习在唐代的传播与影响》,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2年版。
    修君,鉴今《中国乐妓史》,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年版。
    杨晓鲁《中国音乐与传统礼仪文化》,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吕一飞《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北京:书目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陈伯海《唐诗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王克芬、金立勤、霍德华《佛教与中国舞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美]爱德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王昆吾《唐代酒令艺术》,上海: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王小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张明非《唐诗与舞蹈》,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版。
    周勋初《诗仙李白之谜》,台北:台北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程蔷、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杜晓勤《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林梅村《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李斌城、李锦绣、张泽咸等《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孙昌武《隋唐五代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费秉勋《舞蹈篇:舞低杨柳楼心月》,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年版。
    蔡守湘《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史》,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
    吴功正《唐代美学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沈冬《唐代乐舞新论》,台北:里仁书局2000年。
    余恕诚《唐诗风貌》,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浩《唐诗的美学阐释》,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罗时进《唐诗演进论》,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吴玉贵《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傅道彬、陈永宏《歌者的悲欢——唐代诗人的心路历程》,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李斌城《唐代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刘崇德《燕乐新说》,合肥:黄山书社2002年版。
    易存国《乐神舞韵——化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文献篇)》,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易存国《乐神舞韵——化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理论篇)》,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聂永华《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李希泌编《唐大诏令集补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罗小平《音乐与文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孙琴安《唐诗与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徐连达《唐朝文化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王书奴《中国娼妓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年版。
    吴相洲《唐代的歌诗与诗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袁禾《中国宫廷舞蹈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沈冬《唐代乐舞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小盾、杨栋《词曲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孙晓辉《两唐书乐志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
    王明居《唐代美学》,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毛水清《唐代乐人考述》,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审美历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袁禾《中国舞蹈意象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叶明春《中国古代音乐审美观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
    王克芬、柴剑虹《箫管霓裳:敦煌乐舞》,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耿占军、杨文秀《汉唐长安的乐舞与百戏》,西安:西安出版社2007年版。
    赵剑敏《大唐玄宗时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张菁《唐代女性形象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孙尚勇《乐府文学文献考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金秋《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梁海燕《舞曲歌辞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谢建平《乐舞语话》,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赵敏俐《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左汉林《唐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柏红秀《唐代宫廷音乐文艺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劳承万《中国古代美学(乐学)形态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吴钊、伊鸿书等《中国古代乐论选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
    袁禾《舞蹈与传统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程国斌评注《唐宋传奇》,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
    王安潮《唐代大曲的历史与形态》,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
    武复兴《从唐诗看唐代长安绚丽的乐舞艺术》,《西北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
    陆家桂《乐舞诗开拓了唐诗新的境界》,《人文杂志》1988年第5期。
    傅正谷《白居易乐舞诗初探》,《盐城师专学报》1988年第3期。
    傅正谷《论白居易的乐舞诗和他的乐舞美学观》,《山西师大学报》1990年第2期。
    傅正谷《论杜甫乐舞诗的创作特色》,《渤海学刊》1991年第3期。
    张明非《略论唐代乐舞的兴盛及影响》,《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张明非《论唐代乐舞诗的价值》,《唐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5辑。
    姚效先《读<诗>说乐舞》,《河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5期。
    张明非《唐代乐舞诗的艺术成就》,《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刘阳《唐诗中所见外来乐舞及其流传——兼论唐人诗中的“何满子”》,《中国比较文学》1996年第1期。
    赵文润《隋唐时期西域乐舞诗在中原的传播》,《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1期。
    刘恩伯《古代舞俑》,《舞蹈》1997年第1期。
    王德埙《<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补遗》,《音乐探索》1999年第1期。
    张明非《乐舞诗——映照唐代文化风貌的一面镜子》,《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第5期。
    谢建忠《白居易诗中的西域乐舞考论》,《四川三峡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李扬《唐代音乐诗综论》,《晋阳学刊》1999年第3期。
    杨国学《<西凉伎>与西域乐舞的渊源》,《西域研究》1999年第3期。
    耿占军《汉唐时期乐舞与百官管理机构的设置》,《唐都学刊》1999年第4期。
    陈四海《<从秦王破阵乐>谈音乐的传播与传承》,《中国音乐》2000年第3期。
    谢建忠《李白诗中的西域文化述论》,纪念李白诞生13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年论文集。
    秦序《崇雅与爱俗的矛盾组合——多层面的白居易音乐美学观及其变化发展》,《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1期。
    龙文玲《诗骚舞容与先秦南北舞蹈艺术交融》,《民族艺术》2001年第2期。
    李维、赵凤杰《唐代边塞乐舞诗综论》,《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2001年第3期。
    孙晓晖《唐代太常乐章研究》,《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孟晋《唐代长安休闲娱乐文化的盛衰及影响》,《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张弫《<《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补遗>之补遗》,《中国音乐》2003年第1期。
    吴功正《唐代舞蹈美学概貌》,《艺术百家》2003年第1期。
    李西林《唐朝三代帝王对盛唐音乐繁荣的贡献与历史局限》,《交响》2003年第2期。
    李昌集《唐代宫廷乐人考略——唐代宫廷华乐、胡乐状况一个角度的考察》,《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3期。
    柏红秀、李昌集《泼寒胡戏之入华与流变》,《文学遗产》2004年第3期。
    许序雅、李晓亮《唐代骠国献乐考》,《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龙玉兰、吴华山《简论唐太宗的乐舞文化观》,《求索》2004年第7期。
    张飞舟《以“乐”治国——中国古代独特的治国观》,《河北法学》2005年第9期。
    杨冬梅《唐代乐舞文化与乐舞诗综论》,《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5年。
    傅道彬《周代乡里诗乐活动与世俗生活的诗化》,《学术交流》2005年第7期。
    姚春梅《唐代西域乐舞诗的文化解读》,《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张树国《诗成何以感鬼神——汉唐乐志中的诗学观念及郊庙祭歌形态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叶桂桐《论<诗经>中歌与舞之关系》,《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梁海燕《前溪舞的流传及文学影响》,《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1期。
    杨冬梅《唐代咏胡旋舞与胡腾舞诗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杨冬梅《大唐乐舞文化的传神写照——论张祜乐舞诗的价值特色》,《学术论坛》2006年第3期。
    左汉林《唐代“四夷”、“边将”献乐考述》,《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王育红《弥足珍贵的唐代宫廷乐舞史料——王建<宫词>百首反映的乐舞》,《兰台世界》2006年第11期。
    李维、韦华《感时抚事哀乐悲舞——杜甫乐舞诗的主观情致与客观表达》,《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卢志顺《析盛唐<霓裳羽衣舞>的艺术创作及成就》,《四川戏剧》2006年第6期。
    王立增《隋诗中的乐舞资料辑录》,《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田彩仙《六朝“白纻舞歌辞”的发展及审美价值》,《文艺研究》2006年第8期。
    姬宁《浅谈唐太宗“礼、德、政、乐”和谐乐舞观》,《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高人雄《唐代文学中的西北民族文化——唐代文学的多元文化探讨》,《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赵小华《雅正——唐太宗礼乐文化观和文学思想的核心》,《文史哲》2007年第2期。
    钟振振《白居易<杨柳枝词>其四主旨辨正》,《江海学刊》2007年第4期。
    小田《竹枝词之社会史意义——以江南为例》,《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
    谢惠蓉《唐代的舞蹈文化》,《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2期。
    陈松青《汉乐、汉赋与汉诗——汉代诗赋的音乐性考察》,《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4期。
    赵小华《初盛唐礼乐文化与文学关系述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杨冬梅《唐代踏歌乐舞诗词综论》,《学术论坛》2008年第1期。
    柏红秀《论宴乐之风与中晚唐宫廷音乐的发展》,《乐府学》第三辑。
    欧燕《唐五代乐人的劝谏与干政》,《思想战线》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专辑第35卷。
    贺忠《王建<宫词>中所见唐代宫廷柘枝舞》,《舞蹈》2009年第3期。
    郑玉香《远古至春秋战国时期音乐与诗歌的同源性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左汉林《唐代音乐制度与文学的关系》,《文学评论》2010年第3期。
    李金梅、路志峻《古代中亚的胡旋舞考释》,《敦煌研究》2010年第3期。
    王永平《从踏歌看唐代中外娱乐风俗》,《河北学刊》2010年第6期。
    窦鹏《霓裳羽衣与敦煌飞天》,《当代戏剧》2011年第2期。
    王安潮《<秦王破阵乐>考》,《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第3期。
    岳音《关于“踏歌”的文献考释研究》,《东岳论丛》2011年第4期。
    贺威丽《南朝乐舞诗兴起原因之探微》,《学术论坛》2013年第3期。
    葛培岭《中国诗文化的远古滥觞》,《中州学刊》2013年第4期。
    周期政《唐代乐舞歌辞研究》,河北大学2004年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郑永乐《先秦两汉魏晋六朝舞蹈文学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海滨《唐诗与西域文化》,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曹贞华《西周至唐宫廷雅乐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王松涛《胡乐胡舞与唐诗》,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李丽娜《唐代三大西域乐舞诗研究》,兰州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杨冬梅《论唐代西域乐舞诗的文学审美价值》,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李翔宇《先秦两汉音乐文学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王冉《略论唐代的“乐治”》,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杨英华《唐代乐舞诗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生学位论文。
    赵静《<诗经>乐舞研究》,河北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刘威《唐代舞蹈诗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