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的划分有宽、窄两个不同的标准。这两个标准的划分,各有其道理,可以并行不悖。清代侠义公案小说无论在中国白话小说史上,还是在清代文学史中,甚或在平民文学史上,都占有独特的地位。因此,有必要对清代侠义公案小说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但由于学术界对其重视不够,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其研究现状并不容乐观。鉴于此,本文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切入点,对清代侠义公案小说进行了一些探讨,全文共分十一章,主要结构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的界定、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的文学史定位、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研究述略以及论文的总体构思、难点、创新点以及研究方法等。
     第二章至第五章是对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的总体把握。第二章简略阐述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各自的发展轨迹,并对其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对后世同类题材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
     第三章论述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合流的形成、繁盛和衰弱的过程及其原因。同时指出,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的合流,最初是在民间通过口头流传自发进行的,这种尝试至迟从清初就开始了。后为民间说书艺人所借鉴,开始有意识的融合。至雍正、乾隆年间,这种合流在民间说书艺人那里已基本完成。书坊主看到有利可图,竞相刊刻,形成文字作品,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的合流正式完成。这一时期当在乾隆、嘉庆年间,至迟不会超过嘉庆三年。
     第四章剖析清代侠义公案小说“忠义”主题的形成,并分别阐述各代表作品在“忠义”这一主题下思想的不同侧重。宋代以后,侠士的忠义观开始逐步形成,曹植《白马篇》等文人游侠诗为侠义小说“忠义”主题的形成打开了局面。在“忠义”这一共同主题下,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的不同作品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思想倾向。《施公案》强调“功名富贵”,《三侠五义》渴望“建功立业”,《彭公案》、《永庆升平全传》“隐逸思想”有所抬头,《绿牡丹》阐述“有道则仕,无道则隐”的政治主题,《儿女英雄传》则满怀激情的歌颂“儿女真情”。
     第五章对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的典型作品《三侠五义》的思想、艺术,进行例证分析。《三侠五义》试图通过对侠义精神的整合和升华,塑造一批具有完美性格的侠客形象,他们大多具有“合乎礼法”、“恪守道德”、“择主而事”、“珍惜生命”等传统美德,这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三侠五义》所构筑的侠义世界,不仅体现为侠义英雄的惩恶扬善、扶危济困,更体现为普通人的侠义胸怀和侠义行径。从文弱书生到士农工商、老弱妇孺,侠义精神无处不在。
     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阐述中国清官文化和侠文化对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的影响,并进一步梳理清官与侠客关系的历史、文化渊源。清官与侠客有着极深的历史文化渊源。春秋战国时期刺客与其家主,卿相之侠与其门客,封建文人与弃恶向善的侠客,开国明君与从军的侠客等关系中都可看到清官与侠客关系的影子。在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中,清官与侠客都站在了为国为民的立场上,因而有了共同的政治目标。但二者关系仍然是不对等的,清官仍居于支配地位,而侠客的奴性则大大增强。
     第八章至第十章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对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的影响。第八章论述儒、释、道等传统思想对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的影响。儒家思想对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的影响,不仅体现为儒家修齐治平、忠孝节义、三纲五常等成为其主导思想,也不仅体现为儒家的伦理道德在侠客身上有清楚的烙印,更体现为侠客们的主要事迹和遭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复杂心态。清官和侠客们所表现出的“仁者”思想,家族观念,民族意识,性道德等方面都可看到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影子。而“慧眼识才”的叙事模式,则寄托着中国传统文人希望得到社会肯定的个人愿望。同样,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亦深受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影响。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一方面热衷于写侠客介入社会,另一方面又无限向往逍遥自在的隐士生活,这种矛盾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文人“少年任侠、中年入仕、晚年归隐”理想人生的真实反映,是儒、释、道思想共同影响的结果。
     第九章论述方术文化对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的影响。清代侠义公案小说受方术文化影响很深,方技中的“中医”、“房中术”、“神仙”,术数中的“五行”、“杂占”等在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中都有所体现,而尤以“相人术”影响最为深刻,如“风鉴识英雄”的情节设置,侠客相貌的女性化倾向,清官相貌的丑化倾向、江湖术士的骗人之术等相关描写无不深受“相人术”的影响。而且,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中的人物形貌描写很难跳出相术词汇和相术观念的“框架”,从而形成了小说中人物形貌描绘的类型化、程式化。
     第十章论述鬼神文化对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的影响。清代侠义公案小说充分运用小说尚奇传奇之特点,在作品中穿插大量鬼神因素,传奇人、叙异事,穿插以鬼神世界的诡秘恐怖,以达到夺魄惊魂的艺术效果,满足读者的尚奇猎奇心理。在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中,寺庙、道观、尼姑庵多为藏污纳垢的淫秽之地,和尚、道士、尼姑中亦不乏杀人越货的巨匪惯盗,各类庙会、神佛诞辰更成为恶霸无赖欺男霸女的最佳场所,作者借鬼神表现出许多滑稽、荒唐、可笑的东西,从而造成一种浓烈的喜剧效果,达到调侃讽刺的艺术效果。
     第十一章为结语,论述清代侠义公案小说向武侠小说的演变过程以及演变期武侠小说的坎坷命运。二十世纪的前二十年,是侠义公案小说寻求新突破并逐步摆脱公案小说桎梏向“武侠”小说嬗变的涅槃期。《李公案》、《热血痕》、《仙侠五花剑》、《剑绮缘》等这一时期优秀的侠义小说从不同方面作出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就,积累了一些经验,从而为武侠小说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它们开辟的具有新意的武侠小说创作之路,为其后的武侠小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这种探索和尝试,不容忽视。
Detective novels of the Qing Dynasty chivalrous of a wide, narrow two different standards. The division of these two standards, have their own logic, can go hand in hand. Case chivalrous regardless of the Qing Dynasty in China's vernacular fiction history, but also in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even literature in the history of the civilian population, occupy a unique posi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the Qing Dynasty chivalrous Detective novels in-depth and meticulous research and analysis, but because of its academic community to attach sufficient importance of the Qing Dynasty chivalrous Case Study Although the novel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its status quo and is not optimistic. Based on traditional culture as the main entry point to the Qing Dynasty chivalrous Detective novels were some of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11 chapters, the main structure of the article are as follows.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first chapter,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Qing Dynasty chivalrous Detective novels, including the definition of the Qing Dynasty chivalrous Detective Fiction Literary History positioning, the Qing Dynasty chivalrous Detective Fiction Research of papers and the overall concept, difficult,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Chapter II to the fifth chapter of the Qing Dynasty chivalrous Detective novel's overall grasp. Chapter II briefly described chivalrous novels and Detective Fiction their own development path and its various stages of development the main features, and works on behalf of future generations and the impact of similar themes in a brief on.
     The third chapter on chivalrous novels and Detective Fiction confluence of the formation, prosperous and debilitating process and why. At the same time that the chivalrous novels and the confluence of Detective Fiction, was first adopted in the civil circulation and spontaneous verbal conduct, such an attempt at the latest from the early Qing Dynasty started. After by artists from civil storytellers, began to have a sense of integration. To Yongzheng and Qianlong years, such a confluence of artists in the folk storytelling there has been basically completed. Shufang see the main profitable, competing Kanke, a text works, chivalrous novels and Detective Fiction confluence of the formal completion. When this period of Qianlong, Jiaqing years, to no more than Jiaqing late 2003.
     Chapter IV analysis of the Qing Dynasty chivalrous Detective Fiction "loyalty" theme of the formation, and expounded on behalf of all works in the "loyalty" under the theme of thinking of the different focus. After the Song dynasty, the Xia Shi Chung-yi concept began to gradually form, Cao Zhi, "Baima chapter" for the chivalrous poetry writers Chivalric novel "loyalty" to open a theme of the situation. "Loyalty" this common theme, the Qing Dynasty chivalrous Detective novels and works of different showing a different ideological tendencies. "Shigong An" stressed "Gong Ming Kwai," "San Xia Wu Yi" eager "to render meritorious service", "Peng Gong case" and "full-Yongqing Shengping," "Hermit thinking" on the rise, "Green Peony" elaborated " Shi Road is not hidden, while "the political theme," Heroes of the people "enthusiastically praises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the truth. "
     Chapter V of the Qing Dynasty chivalrous Detective fiction classic work "San Xia Wu Yi" thinking, the arts, for example analysis. "San Xia Wu Yi," the chivalrous spirit of trying to integration and distillation of a number of perfect shape the character Xiake image, most of them are "out at Law" and "abide by the moral," "The main thing optional," "cherish life." , And other traditional virtues, whether in ideology or in the arts are a bold attempt. "San Xia Wu Yi" to build the chivalrous world, not only for the chivalrous hero of the Yangshan Correctional evil, life Jikun, for the ordinary people of the chivalrous mind and chivalrous acts. Wenruo scholar from farming to disabilities, the elderly, the vulnerable women and children, chivalrous spirit everywhere.
     Chapter VI and VII, respectively elaborate on China's culture and the Xia culture of clean government of the Qing Dynasty novel chivalrous the impact of legal cases, and further sort out clean government Xiake relations with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origins. Xiake clean government and have deep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origins.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of assassins and their home owners, the Xia Qingxiang with the Menke, feudalism and abandon the literati of the evilXiake, the founding Mingjun and the Xiake, such as military service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clean government and Xiake can see the shadow. Case in the Qing Dynasty chivalrous novels, clean government and Xiake are standing for the people of the country's position, therefore a common political goals. But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is still wrong, and so on, clean government are still living in a dominant position, and the servility Xiake was greatly enhanced.
     Chapter VIII to the 10th chapter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Qing Dynasty chivalrous Detective Fiction impact. Chapter VIII on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and other traditional thinking of the Qing Dynasty chivalrous Detective Fiction impact. Confucian thinking of the Qing Dynasty chivalrous Detective Fiction impact, not only to embody Confucian Xiu Qi Zhiping, Chung Hau Festival justice, Sangang, such as the five permanent members to become a dominant ideology, not only to embody Confucian ethics in Xiake was a clear mark, reflected Xiake Are the main stories and experience to a certain extent, it reflects the Chinese literati tradition of the complex mentality. Xiake clean government and they have shown a "benevolent" and the family concept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sexual morality and so on can see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 thought shadow. And "eye identification," the narrative mode, the sustenance of the Chinese literati tradition of the community certainly hope that the personal aspirations. Similarly, the Qing Dynasty chivalrous Detective novels are deeply Taoism and Buddhism thinking of the impact. Qing Dynasty chivalrous Detective novels on the one hand eager to write Xiake involved in the community, on the other hand, infinite yearning for the hermit Happy comfortable life, this conflict is actually ancient Chinese literati, "Junior Renxia, middle-aged entering political stratum, in their twilight years Guiyin" ideal life Reflect the true,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common ideological impact on the outcome.
     Chapter IX on the culture of the Qing Dynasty chivalrous Detective Fiction impact. Detective novels by the Qing Dynasty chivalrous side effects of deep cultural, technical side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arts" and "gods", several of the "five elements" and "miscellaneous accounted for" in the Qing Dynasty are chivalrous Detective Fiction Reflected, and in particular "of the people of" the most profound impact, such as "wind forensics heroes" of the plot device, Xiake appearance of the feminization of orientation, clean government looks the tendency to demonize, the lie of the political arena garage, and other relevant description of By all "of the people of" the impact. Moreover, the Qing Dynasty chivalrous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Case morphology difficult to describe in words and jumped out of phase with the concept of "framework", which formed a figure in the novel depicts the type of topography, programmable.
     Chapter 10 on spirits culture of the Qing Dynasty chivalrous Detective Fiction impact. Qing Dynasty chivalrous Detective novels full use of the novel features legendary Shang-qi, in the large number of entries in the interludes spirits, Legend, Syria vary, spirits interludes to the secretive world of terror, to achieve the artistic effect Duopo-opening, yet meet the readers Qi Lieqi psychological. Chivalrous Detective novels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temple, the Road concept, nunnery Cangwunagou for more than a place of pornography, monks, Taoist priests, nuns also no lack of banditry in the giant gang used to steal, various temple, the deities have become the birth of bullying Rogue bully men and tyrants woman best venue spirits demonstrated by the author of many ridiculous, absurd, ridiculous things, resulting in a thick comic effect, toIronically artistic effect.
     Chapter 11 for the conclusion, on the Qing Dynasty chivalrous Detective novels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martial arts novel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difficult fate of the martial arts novel. The 20th century the first 20 years, is chivalrous Detective novels seek new breakthroughs and gradually shake off the shackles of Detective Fiction "martial arts" Evolution of the novels of the period of Nirvana. "Lee Case," "Hot Xuehen", "Xia five cents Foil", "Qi edge sword" and other outstand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chivalrous novels never laid a foundation for prosperity. They opened up with a new creative way of the martial arts novel, the martial arts novel for the following with regard to the provision of a new attempt and exploration,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accumulated some experience, so as to the martial arts novel can be funded from the valuable experience , And try to explore this, can not be ignored.
引文
①李剑国、陈洪《中国小说通史·清代卷》第135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②刘勇强《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第50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③前者如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小说史稿》,而吴小如在《读三侠五义札记》(文载《文艺学习》,1957年第四期)一文中则首次正式使用“侠义公案小说”这一名称。后者如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
    ④见《明清小说研究》1990年第2期。
    ⑤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九编第二章第一节《侠义公案小说》,列举的清代侠义公案小说有《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荡寇志》、《施公案》、《绿牡丹》、《彭公案》、《永庆升平》、《圣朝鼎盛万年青》、《七剑十三侠》、《仙侠五花剑》、《金台全传》以及《警富新书》、《清风闸》、《小五义》、《续小五义》等,涵盖了刘荫柏所列举的清代长篇侠义小说的四大派别,可参见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第461-466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七篇《清之侠义小说与公案》,转引自《鲁迅全集》(第九卷)第26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本章所引鲁迅语除注明出处者外,皆出于《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七篇《清之侠义小说与公案》,不再一一注明。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七篇《清之侠义小说与公案》说:“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有《施公案》八卷九十七回,一名《百断奇观》……”,将《施公案》的最早刊行年代定为“道光十八年”。但限于材料,鲁迅先生的这一论断并不准确。寒操《〈施公案〉的刊行年代》一文明确将其刊行年代确定为嘉庆三年,文载《古典文学知识》1993年第1期。
    ③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九卷),第33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④齐裕焜《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第545页,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⑤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转引自《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98页,孟元老等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①陈汝衡《说书史话》第4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②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分类说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③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第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④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下册)第76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①陈文新,苏静《论水浒传与英侠传奇的三种类型》,《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4期,第186页。
    
    ①胡适《三侠五义序》,文载胡适著《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第429页,上海书店印行,1979年版。
    ②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第462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①阿英《略谈晚清小说》,转引自《施公案》附录,第1391页,宝文堂书店,1982年版。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转引自《施公案》附录,第1388页,宝文堂书店,1982年版。
    苗怀明《中国公案小说史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载其《珍本禁毁小说大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②文载《古典文学知识》1993年第1期。
    ③文载《文教资料》1995年第6期。
    ④文载《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第3期。
    ⑤文载《编辑学刊》1995年第6期。
    ⑥文载《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①《史记·太史公自序》,《史记》第3318页。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
    ②《史记·游侠列传》,《史记》第3181页。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
    ③三人事迹参见《史记·游侠列传》,《史记》第3184-3188页。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
    ④亦有人将《史记》中的《游侠列传》与《刺客列传》看做侠义小说,如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说:“侠义小说可追溯到《史记》的《刺客列传》、《游侠列传》中的一些记事”(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第473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笔者以为《游侠列传》与《刺客列传》虽有一定的艺术加工,但基本上是“实录”,虚构不多,称之为有关侠义题材的叙事散文似乎更为妥帖。
    ①参见程毅中《清稗类钞中的公案小说》,《书品》1993年第1期。
    ②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第151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③语出晋人陶潜的《咏荆轲》诗。
    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唐之传奇文》(上),转引自《鲁迅全集》(第九卷)第7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⑤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五篇《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上),转引自《鲁迅全集》(第九卷)第4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⑥转引自《鲁迅全集》(第九卷)第7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①见《太平御览》卷三六四引《吴越春秋》逸文。
    ②参见龚鹏程著《大侠》,台湾锦冠出版社,1987年版。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唐之传奇文》(上),转引自《鲁迅全集》(第九卷)第7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④唐·袁郊《红线》,张友鹤选注,《唐宋传奇选》第145页、第14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①汪晓原《性张力下的中国人》,第140-14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于晓骊、刘靖渊《解语花—传统男性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第96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③刘知几《史通·惑经》,《史通通释》第3册,上海书店影印本,1988年,第67页。
     ①参见《传统小说与小说传统》第74页,陈文新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杨娥传》一卷,题“刘钧著”。出自《香艳丛书》,虫天子辑,清宣统中国学扶轮社排印本。转引自《传统小说与小说传统》第74页,陈文新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孟犁野《中国公案小说艺术发展史》,第4页。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②黄岩柏《公案小说史话》,第1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③刘世德《狄梁公四大奇案·前言》,见《古代公案小说丛书》,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另外,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说:“公案小说可追溯到唐代张的《朝野佥载》、康骈的《剧谈录》等笔记中的一些故事”(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第473页注释1,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显然同时考虑到“题材”和“体裁”两种因素的影响。杨绪容《百家公案研究》,亦主张综合考虑“题材”和“体裁”两种因素,而将唐传奇定为公案小说的正式形成期。
    ①陈奇猷《韩非子集释》,第860页,中华书局,1958年版。
    ②《周礼·秋官·小司寇》云:“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二曰色听。观其颜色,不指责赧然。三曰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四曰耳听。观其听聆,不直则惑。五曰目听。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之《秋官·小司寇》第2770-2771页,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③苗怀明《中国公案小说史论》曾列举大量两汉魏晋六朝史书所载官吏执法公正和破解迷案的事迹,本文所举案例,大多出于此,可参看。
     ①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第421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①黄岩柏《中国公案小说史》,第77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②学术界有人倾向于将《疑狱集》、《折狱龟鉴》、《棠荫比事》以及明代的《棠荫比事续编、补编》、《详刑要览》、《折狱龟鉴补》等作品归入“法家书”。但此类作品有故事,有人物,有作案、断案描写,将之视为公案小说亦未尝不可。
    ③宋·和凝父子《疑狱集·序》。《疑狱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四库全书》本,1986年版。
     ①日本·小野四平《短篇白话小说中的判案》,《中国近代白话短篇小说研究》,第22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①黄岩柏《中国公案小说史》,第222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②参见孟犁野《惊险性传奇性现实性:〈三侠五义〉的美学特色》,《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③参见刘世德《百家公案·前言》,(明)安遇时编集,石雷校点本《百家公案》,群众出版社,1999年版。
    ①如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说:“近代前期,二者合流,出现了大量的侠义公案小说”。(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第473页注释1,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七篇《清之侠义小说与公案》,转引自《鲁迅全集》(第九卷)第27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本章所引鲁迅语除注明出处者外,皆出于此,不再一一注明。
    ①转引自《施公案》附录,第1381页,宝文堂书店,1982年版。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七篇《清之侠义小说及公案》称“石玉昆殆亦咸丰时说话人”;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说石玉昆“咸同间鬻伎京师”,限于材料,二者的论断都不够准确。阿英《关于石玉昆》则认为石玉昆的活动年代主要是在道光时期,据现有的资料看,此说较为准确。
    ③吴英华、吴绍英《有关〈三侠五义〉作者的一首可贵的诗》,《天津日报》1961年8月29日。
    ④参见苗怀明《乡关何处觅英魂-清代民间艺人石玉昆生平著述考论》,《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⑤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71页,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如非特别注明,本文所引《彭公案》原文均出自本书。下文所引《彭公案》原文,只注书名、页码,以便查阅。
    ①纪昀原文如下:“又闻窦二东之党,每能夜入人家,伺妇女就寝,胁以刃,禁勿语,并衾褥卷之,挟以越屋数十重。晓钟将动,仍卷之送还。被盗者惘惘如梦。一夕,失妇家伏人于室,俟其送还,突出搏击。乃一手挥刀格斗,一手掷妇于床上,如风旋电掣,倏已无踪。殆唐代剑客之支流乎?”(引自《纪晓岚文集》第二册第17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②清·郭广瑞《永庆生平前传》序,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如非特别注明,本文所引《永庆生平全传》原文均出自本书。
    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第十五》,第267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②唐·杜光庭《虬髯客传》,张友鹤选注《唐宋传奇选》第12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③明·袁于令编撰,萧相恺、欧阳健校注《隋史遗文》,第59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七篇《清之侠义小说与公案》,转引自《鲁迅全集》(第九卷)第27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①清·曹雪芹《红楼梦》(脂评本),第6页。齐鲁书社,1994年版。
    ②退思主人《三侠五义序》,清·石玉昆《三侠五义》附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
    ③月湖渔隐《七剑十三侠序》,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卷首序。齐鲁书社,1993年版。
    ①清·曹雪芹《红楼梦》(脂评本),第22页。齐鲁书社,1994年版。
    ②《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五八。
     ①《新唐书》卷45《选举志》,宋·欧阳修、宋祁撰。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
    ①吴趼人《中国侦探案弁言》,载海风主编《吴趼人全集》第7卷第72页,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②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第4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③石庵《忏怼室随笔》,转引自《施公案》附录,第1392页,宝文堂书店,1989年版。
    ④陆绍明《月月小说发刊词》,《月月小说》第1年第3期。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第19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①参见《列子·说符第八》,另外,《吕氏春秋·慎大览》、《淮南子·道应训》、《颜氏家训·诫兵篇》都有类似记载。
    ②语出《庄子·盗跖》,引自《庄子校诂》第1180页,王叔岷撰,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③《史记·太史公自序》,《史记》第3318页。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
    ④《史记·游侠列传》,《史记》第3181页。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
    ①清·退思主人《三侠五义序》,《三侠五义》附录,第696页。中华书局,1996年版。
    ②清·宝兴堂主人《小五义序》,《小五义》卷首序,第1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③清·贪梦道人撰《彭公案》,第219页。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如非特别注明,本章所引《彭公案》原文皆出自本书。
    ④清·无名氏著《绿牡丹》第96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如非特别注明,本章所引《绿牡丹》原文皆出自本书。
    ①《全宋诗》,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121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②《全齐诗》(卷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1408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③《全梁诗》(卷十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177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④《全隋诗》卷三,第2663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①清·无名氏著《施公案》,第152-153页。宝文堂书店,1982年版。
     ①清·石玉昆述《三侠五义》,第559页。中华书局,1996年版。如非特别注明,本章所引《三侠五义》原文皆出自本书。
    ①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卷首词。明·罗贯中著,清·毛纶、毛宗岗评改《三国志演义》第1页,山东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②清·曹雪芹著,清·脂砚斋评《红楼梦》第20页,齐鲁书社,1994年版。
    ①清·文康著《儿女英雄传》,第1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如非特别注明,本章所引《儿女英雄传》原文皆出自本书。
    ①参见鲁迅《华盖亭续编·学界三魂》,转引自王得后、钱理群编《鲁迅杂文全编》第350-351页。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3年版。
    ②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1页。齐鲁书社,1993年版。
    ③清·石玉昆述,王军点校《三侠五义》,第315页。中华书局,1996年版。如非特别注明,本章所引《三侠五义》原文皆出自本书。
    ④语出《战国策·赵策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史记·刺客列传》亦有类似记载。
    ①唐·裴铏《聂隐娘》,转引自张友鹤选注《唐宋传奇选》第15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②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16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③参见鲁迅《三闲集·流氓的变迁》转引自王得后、钱理群编《鲁迅杂文全编》第620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四篇《元明传来之讲史(上)》,转引自《鲁迅全集》(第九卷)第12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①参见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第102页。新世纪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②参见石庵《忏怼室随笔》,文载《扬子江小说报》第一期。
    ①清·金圣叹《金圣叹全集》(一、二),第346页。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②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页。齐鲁书社,1994年版。
    ③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3页。齐鲁书社,1994年版。
     ①语出《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①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编第八章第一节。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②段宝林《关于包公的人类学思考》,文载《光明日报》1999年5月6日。
    ①贺卫方《司法的理念和制度》,第74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清·无名氏《狄公案》,第1页。齐鲁书社,1994年版。
    ①陈寿《三国志》卷十八《李通传》注引王隐《晋书》。
    ②《平平言》卷一《清慎勤》。
    ③《鹤林玉露》甲编卷四《清廉》。
    ④《吏学指南·吏员三尚》。
    ①清·陈弘谋《在官法戒录》卷一《总论》。
    ②《包拯集》卷三《乞不用赃吏》。
    ③丁日昌《牧令书辑要》卷二《屏恶》所录程含章《与山左属官书》。
    ④《真文忠公文集》卷四十(潭州谕同官咨目》。
    ⑤《牧民忠告》卷上《戒贪》。
    ⑥丁日昌《牧令书辑要》卷二《屏恶》。
    ⑦《居官镜·臣道》。
    ⑧《御定人臣儆心录》。
     ①宋·朱憙集注《论语·孟子》,远方出版社, 100。
    ①《欧阳修奏议集》卷一五《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转引自杨国宜《包拯集校录·附录一》第303页,黄山书社,1999年版。
    ②清·李渔《无声戏》卷三《清官不受扒灰谤,义士难申窃妇冤》。
    ③《海瑞集》上编《兴革条例》,第117页,第139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④《清史稿》卷二七七《施世纶传》,第19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⑤清·黄六鸿《福慧全书》卷4《莅任部戒燥怒》。
    ①清·黄六鸿《福慧全书》卷4《莅任部戒燥怒》。
    ②明·张萱《西园见闻录》卷97《听讼前言》引毛恺曰。
    ③《海瑞集》第242-254页,转引自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第141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④《吏部考功司题稿覆巡按直隶御史江浚劾官疏》,嘉靖二十二年五月初六日具题。
     ①《吏部考功司题稿覆巡按直隶御史江浚劾官疏》,嘉靖二十二年,五月初二。
    
    ①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八卷,第217页,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②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第15页,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①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第135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②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第136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③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0;《顺治实录》卷72,转引自张晋藩《清代民法综论》第301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①《大清律集解附例》卷1《名例-应议者犯罪》,载怀效锋、李俊点校《大清律辑注》第14-15页,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①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第181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①龙应台《活的文化,死的理解》,《南方周末》1999年4月9日。
    ①范忠信、郑定、詹学农《情理法与中国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探微》第23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②滋贺秀三著,范愉译《清代诉讼制度之民事法源的概括性考察》,滋贺秀三等著,王亚新、梁治平主编《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第21-22页,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③汉·班固《汉书·文帝纪》第90页。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版。
    ④唐·李百药《北齐书·卢文伟传》第218页。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版。
    ⑤宋·范晔《后汉书·卓茂传》第218页。宋·范晔撰,唐·李贤注,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版。
    ①宋·范晔《后汉书·樊宏传》第753页。宋·范晔撰,唐·李贤注,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版。
    ②滋贺秀三《中国法文化的考察——以诉讼的形态为素材》,载滋贺秀三等著,王亚新、梁治平编《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第14页,法律出版社1998。
    ③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第283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④寺田浩明《日本的清代司法制度研究与对“法”的理解》,载滋贺秀三等著,王亚新、梁治平编《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第126页,法律出版社1998。
    ①上述清官事迹参见明人周晖所著《金陵琐事》卷一。
    ①《史记·魏公子列传》,《史记》第2378页。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
    
    ①《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何建章译《白话战国策》第567页,岳麓书社,1992年版。
    ②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98页。中华书局,1996年版。本章所引《三侠五义》原文,皆出此书。
    ①清·无名氏《海公大红袍全传》,第102页。宝文堂书店,1984年版。
    ②《史记·酷吏列传》,《史记》第3133页。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
    
    ①语出《庄子·说剑》,引自《庄子校诂》第1219页,王叔岷撰,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②语出《庄子·盗跖》,引自《庄子校诂》第1189页,王叔岷撰,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①支持这一观点的人还有很多,如侯外庐先生认为后期墨子学派中的一支“变为社会运动的游侠”(《中国思想史通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97页)。闻一多也认为“墨家失败了,一气愤,自由行动起来,产生所谓游侠了。”(《闻一多全集》第3卷,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417页)顾颉刚更明白指出“任侠源于墨家”(《顾颉刚读书笔记》第1页,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版,第442页)。当然,也有人表示反对,如郭沫若就认为“儒墨自儒墨,任侠自任侠,古人并不曾混同,我们也不好任意混同的”(《青铜时代·墨子的思想》,科学出版社1952年版,第180页)。
    ②《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第一》,引自《吕氏春秋·淮南子》第6页,岳麓书社,1989年版。
    ③蒋智由《中国之武士道·蒋序》,《饮冰室合集》第7册,饮冰室专集之24,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①蒋智由《中国之武士道·蒋序》,《饮冰室合集》第7册,饮冰室专集之24,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①《史记·酷吏列传》,《史记》第2192页。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
    ①美·刘若愚著,周清霖、唐发饶译《中国的侠》,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②侯健《武侠小说论》,收入《中国小说比较研究》,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3年版。
    ③田毓英《西班牙骑士与中国侠》,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④崔奉源《中国古典短篇侠义小说研究》,台湾联经出版社,民国75年版。
    ⑤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上卷),第44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⑥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上卷),第448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⑦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上卷),第449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①《史记·刺客列传》,《史记》第2515页。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
    ②《史记·刺客列传》,《史记》第2517页。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
    ③《史记·刺客列传》,《史记》第2519页。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
    ①《史记·游侠列传》,《史记》第3184-3188页。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
    ②《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史记》第2365-2366页。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
    ①《史记·魏公子列传》,《史记》第2382-2383页。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
    ②《史记·魏公子列传》,《史记》第2377页。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
    ③《彭公案》杨香武三盗九龙杯的情节设置,其实就是加长版的鸡鸣狗盗故事。
    ①参见《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及注引《吴书》。
    ②参见《汉书·翟公传》。
    ③参见《汉书·主父偃传》。
    ④张良事参见《史记·张丞相列传》及《汉书·张良传》;郅恽事参见《后汉书·郅恽列传》;防广事参见《后汉书·钟离意列传》;赵娥事参见《后汉书·列女传》;苏不韦事参见《后汉书·苏章列传》。
    ①参见《后汉书·党锢列传·张俭》。
    ②宋·范晔《后汉书·第五种传》第947页。宋·范晔撰,唐·李贤注,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版。
    ①参见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武士与文士之蜕化》,中华书局,1963年版。转引自彭卫《古道侠风》汉代卷《龙蛇沧桑》第193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
    ②魏朗诸人事迹参见《后汉书·循吏列传》。
    ③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第十五》,第267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第十五》,第267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②宋·范晔《后汉书·第五种传》第947页。宋·范晔撰,唐·李贤注,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版。
    ①参见何兹全《两汉豪族发展的三个时期》,文载《秦汉史论丛》第三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②宋·范晔《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第1640页。宋·范晔撰,唐·李贤注,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版。
    ①宋·范晔《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第770页。宋·范晔撰,唐·李贤注,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版。
    ②参见《三国志·魏书·许禇传》。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七篇《清之侠义小说与公案》,转引自《鲁迅全集》(第九卷)第27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①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上卷),第449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①清·石玉昆《三侠五义》,中华书局,1996年版。本章所引《三侠五义》原文,皆出自本书。
    ①清·无名氏《施公案》,第1019页。宝文堂书店,1982年版。本章所引《施公案》原文,皆出自本书。
    ①清·石玉昆《小五义》,第349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本章所引《小五义》原文,皆出自本书。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七篇《清之侠义小说与公案》,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②语出《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为以外内之词言之言自近者始也。”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七篇《清之侠义小说与公案》,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①清·李亮丞《热血痕》,第1页。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②清·贪梦道人撰《彭公案》,第904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如非特别注明,本章所引《彭公案》原文皆出自本书。
    ①迈克尔·米特罗尔、雷因哈德·西德尔著,赵世玲等翻译《欧洲家庭史》第106页,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②《史记·刺客列传》,《史记》第2531页。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
    ①转引自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上卷),第716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①陈廷榔《佛道文化与唐代武侠小说》,《上饶师专学报》第14卷第2期。
    ②语出邓板桥的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下联。
    ①王同舟、陈文新著《水浒传:豪侠人生》,第175-176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王同舟、陈文新著《水浒传:豪侠人生》,第175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唐·李公佐《谢小娥传》,张友鹤选注《唐宋传奇选》第7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②唐·袁郊《红线》,张友鹤选注《唐宋传奇选》第14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③唐·裴铏《聂隐娘》,张友鹤选注《唐宋传奇选》第15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④唐·裴铏《昆仑奴》,张友鹤选注《唐宋传奇选》第15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①清·无名氏《绿牡丹》,第1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本章所引《施公案》原文,皆出自本书。
    ①鲁迅《隐士》,一九三五年二月二十日上海《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一期,署名长庚。
    ①语出唐代诗人杜牧的七绝《江南春》,全诗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九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②《明律》卷11《礼律》,载怀效锋、李鸣点校《唐明律合编》第174,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③《明律》卷11《礼律》,载怀效锋、李鸣点校《唐明律合编》第173,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④《临安钱氏谱例》,费成康主编《中国的家法族规》附录第253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⑤《宁乡熊氏祠规》,费成康主编《中国的家法族规》附录第328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①《金陵梵刹志》卷2《钦录集》,转引自南炳文主编《佛道秘密宗教与明代社会》第22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①转引自杜贵晨《人类困境的永久象征-〈婴宁〉的文化解读》,杜贵晨《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第442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上述引文分别见汉·班固《汉书·艺文志》第1398页、第1395页、第1396页。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版。
    ①清·无名氏《狄公案》,第82页。齐鲁书社,1994年版。
    ①汉·班固《汉书·艺文志》第1397页。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版。
    ②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223页。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①]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119页。齐鲁书社,1993年。
    ①汉·班固《汉书·艺文志》第1397页。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版。
    ①鲁迅《中华民国的新“堂吉诃德”们》,转引自王得后、钱理群编《鲁迅杂文全编》,第676-677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②清·石玉昆《七侠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56页。
    ③清·石玉昆《小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71页。
    ④清·石玉昆《小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76页。
    ⑤清·无名氏《施公案》,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536页。
    ⑥清·贪梦道人《彭公案》,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页。
    ⑦清·贪梦道人《彭公案》,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737页。
    
    ①清·郭广瑞、贪梦道人《永庆生平全传·前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21页。
    ②清·郭广瑞、贪梦道人《永庆生平全传·后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76-679页。
    ①汉·班固《汉书·艺文志》第1393页。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版。
    ①清·无名氏《.绿牡丹》,第194-195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①汉·班固《汉书·艺文志》第1395页。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999年版。
    ①魏·刘邵《人物志》卷上《九征》,清重刻本。
    ②魏·刘邵《人物志》卷上《九征》,清重刻本。
    ②《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引自《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19页。
    ③《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引自《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19页。
    ④《玉管照神局》,《四库术数类丛书》第8册,第720页。
    ①郭广瑞、贪梦道人编撰《永庆升平全传》第151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①清·无名氏《施公案》。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536页。
    ②清·无名氏《施公案》。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536页。
    ①程蔷、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第50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程蔷、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第50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①李肇《唐国史补》第6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②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8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①孙楷第《包公案与包公故事》。文载孙楷第《沧州后集》第68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八),但评本,第562页。齐鲁书社,1994年版。
    ②明·孙高亮《于少保萃忠全传》第6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①清·无名氏《施公案》,第441-442页。宝文堂书店,1982年版。
    ①参见陈祖芬《成年人的童话——查良镛(金庸)先生北京行》,文载《光明日报》,1994年12月10日。
    ②清·惜红居士《李公案奇闻》,第1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③明·吴承恩著,明·李卓吾、黄周星评《西游记》第495页。山东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①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九卷),第33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①参见《论剑——武侠小说谈艺录》,(台湾)叶洪生著。学林出版社,1997年1月。
    ①参见《听夕闲谈·小叙》,同治十一年末(1874年初)《瀛寰琐记》第三期
    ②《<国闻报>附印说部缘起》,转引自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第2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③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转引自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第13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④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转引自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第14页、第18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⑤“定一”,本名于定一,字瑾怀,1876年生,江苏武进人。该文收入《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下一)》,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①觉我《余之小说观》,转引自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第45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②参见中村忠行《清末侦探小说史料(三)》,《清末小说研究》4期(1980),日本清末小说研究会出版。转引自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第4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③阿英《晚清小说史》,第217页。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①明·孙高亮《于少保萃忠全传》第6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②清·佚名《侠义风月传》,清·佚名,清·吴趼人《侠义风月传·九命奇冤》,第188页。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③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①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上卷),第466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清·海上剑痴《仙侠五花剑》,《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5),第423-424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①清·狎鸥子《仙侠五花剑序》,《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5),第417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②清·狎鸥子《仙侠五花剑序》,《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5),第417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③清·海上剑痴《仙侠五花剑》,《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5),第447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④清·海上剑痴《仙侠五花剑》,《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5),第550-551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说苑》:(汉)刘向撰,向宗鲁校正本。中华书局,1987年版。
    3、《搜神记》:(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4、《幽明录》:(南朝·宋)刘义庆撰,郑晚晴辑注。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
    5、《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义庆撰,余嘉锡笺疏。中华书局;1979年版。
    6、《古小说钩沉》:鲁迅校录。齐鲁书社,1997年版。
    7、《全唐五代小说》:李时人编校,何满子审定。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太平广记》:(宋)李昉等编。中华书局,1961年版。
    9、《醉翁谈录》:(宋)罗烨著。古典文学知识出版社,1937年版。
    10、《容斋随笔》:(宋)洪迈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1、《夷坚志》:(宋)洪迈撰。中华书局,1981年版。
    12、《默记》:(宋)王銍著。中华书局,1981年版。
    13、《宋元小说家话本集》:程毅中编。齐鲁书社,2001年版。
    14、《隋炀帝艳史》:(明)齐东野人编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5、《隋史遗文》:(明)袁于令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6、《水浒全传》:(明)施耐庵撰,郑振铎、王利器、吴晓铃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
    17、《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明)熊大木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8、《警世通言》:(明)冯梦龙编撰。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9、《醒世恒言》:(明)冯梦龙编撰。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0、《喻世明言》:(明)冯梦龙编撰。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1、《初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撰憬偶霭嫔纾?997年版。
    22、《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撰憬偶霭嫔纾?997年版。
    23、《型士言》:(明)陆人龙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1月《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
    24、《石点头》:(明)天然痴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1月《古本小说集成》影印叶敬池刊本。
    25、《醉醒石》:(明)东鲁古狂生编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1月《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
    26、《剪灯新话》:(明)瞿佑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1月《古本小说集成》影印嘉靖刊本。
    27、《剪灯馀话》:(明)李桢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1月《古本小说丛刊》影印明张光启刊本。
    28、《东周列国志》:(明)冯梦龙编,(清)蔡元放评。岳麓书社,1990年版。
    29、《禅真逸史》:(明)方汝浩撰。齐鲁书社,1998年版。
    30、《杨家将演义》:(明)熊大木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1、《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明)李春芳编。《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明万历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32、《古今律条公案》:(明)陈玉秀编。《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明书林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33、《详情公案》:(明)丘兆麟编。《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明存仁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34、《详刑公案》:(明)佚名著。《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明潭邑明德堂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35、《明镜公案》:(明)葛天民等编。《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明三槐堂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36、《廉明奇判公案》:(明)余象斗编。《古本小说集成》影印余氏双峰堂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37、《皇明诸司公案》:(明)余象斗编。《古本小说集成》影印三台馆余氏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38、《郭青螺六省听讼新民公案》:(明)佚名编。《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明手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39、《海公小红袍全传》:(明)佚名编。《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明文德堂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40、《包龙图判百家公案》:(明)安遇时编,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41、《龙图公案》:李永祜等校点,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
    42、《剑侠传》:(明)王世贞著。台北金枫出版公司,1986年版。
    43、《隋唐演义》:(清)禇人获撰。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4、《说唐全传》:(清)鸳湖渔叟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45、《说唐演义后传》:(清)鸳湖渔叟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46、《水浒后传》:(清)陈忱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47、《后水浒传》:(清)不题撰人。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48、《结水浒传》:(清)俞万春撰。岳麓书社,2003年版。
    49、《聊斋志异》:(清)蒲松龄撰,(清)但明伦评。齐鲁书社,1994年版。
    50、《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51、《儒林外史》:(清)吴敬梓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52、《说岳全传》:(清)钱彩、金丰著。安徽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53、《绿野仙踪》:(清)李百川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54、《五鼠闹东京传》:(清)不题撰人。《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55、《绿牡丹》:(清)不题撰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56、《儿女英雄传》:(清)文康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57、《七侠五义》:(清)石玉昆述。宝文堂书店,1980年版。
    58、《三侠五义》:(清)石玉昆述。中华书局,1996年版。
    59、《小五义》:(清)不题撰人。宝文堂书店,1980年版。
    60、《续小五义》:(清)不题撰人。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61、《施公案》(402回本):(清)不题撰人。宝文堂书店,1982年版。
    62、《施公案》(434回本):(清)不题撰人。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63、《施公案》(188回本):(清)不题撰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64、《彭公案》:(清)贪梦道人撰。宝文堂书店,1980年版。
    65、《彭公案》(225回本):(清)贪梦道人撰。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66、《彭公案》(100回本):(清)贪梦道人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67、《彭公案》(341回本):(清)贪梦道人撰。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68、《永庆升平全传》:(清)郭广瑞、贪梦道人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69、《乾隆巡幸江南记》:(清)不题撰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70、《七剑十三侠》:(清)唐芸洲著。齐鲁书社,1993年版。
    71、《飞龙全传》:(清)吴璿著。齐鲁书社,1995年版。
    72、《包公案·李公案·林公案》:(清)不题撰人。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73、《刘公案·海公小红袍》:(清)不题撰人。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74、《狄公案·蓝公案·海公案》:(清)不题撰人。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75、《荆公案·于公案·夺魄惊魂》:(清)不题撰人。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76、《李公案奇闻》:(清)惜红居士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77、《银瓶梅·争春园·世无匹》:(清)不题撰人,古吴娥川主人编次。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78、《雪月梅》:(清)陈朗编著。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79、《大八义》:(清)佚名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80、《中国古代小说珍秘本文库》:傅璇琮主编。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
    81、《清代笔记小说类编》(武侠卷):易军选注。黄山书社,1998年版。
    82、《珍本禁毁小说大观》:齐裕焜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83、《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黄霖、韩同文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84、《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85、《战国策》:(汉)刘向集录、高诱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86、《吕氏春秋》:(秦)吕不韦撰,(汉)高诱注。上海书店,1986年版。
    87、《史记》:(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75年。
    88、《汉书》:(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75年版。
    89、《后汉书》:(宋)范晔、(晋)司马彪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90、《人物志》:(魏)刘邵著。清重刻本。
    91、《三国志》:(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75年版。
    92、《晋书》:(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93、《宋书》:(南朝·梁)沈约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94、《魏书》:(北齐)魏收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95、《北齐书》:(唐)李百药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96、《南齐书》:(宋)萧子显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97、《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98、《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99、《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100、《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101、《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102、《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103、《金史》:(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104、《宋史》:(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105、《元史》:(明)宋濂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106、《明史》,(清)张廷玉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107、《吴越春秋》:(汉)赵晔撰。上海涵芬楼借乌程刘氏嘉业堂影印本,《四部丛刊》影印涵芬楼本。
    108、《史通通释》,(唐)刘知几著,上海书店影印本,1988年版。
    109、《山海经校注》:袁柯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10、《周易古经今注》:高亨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
    111、《周易大传今注》:高亨注。齐鲁书社,1979年版。
    112、《诗经集传》:(宋)朱熹。中华书局,1962年版。
    113、《墨子校注》:吴毓江校注。中华书局,1993年版。
    114、《老子校释》:朱谦之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版。
    115、《论语集解》:程树德集解。中华书局,1990年版。
    116、《庄子集释》:(清)郭庆藩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
    117、《孟子正义》:(清)焦循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118、《韩非子集释》:(战国)韩非撰,陈奇猷集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119、《楚辞集注》:(战国)屈原等撰,(宋)朱熹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20、《楚辞补注》:(战国)屈原等撰,(汉)王逸章句,(宋)洪兴祖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121、《淮南子》:(汉)刘安撰,(汉)高诱注。上海书店,1986年版。
    122、《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主编。中华书局,1983年。
    123、《风俗通义校释》:(东汉)应劭著,吴树平校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24、《苏轼文集》:(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排印本。
    125、《朱子语类》:(宋)梨靖德编,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排印本。
    126、《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127、《鹤林玉录》:(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128、《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纪昀等编纂。中华书局,1965年版。
    129、《金圣叹全集》(一、二):(清)金圣叹著。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130、《吴趼人全集》:(清)吴趼人著,海风主编。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31、《云芨七签》:(宋)张君房著。中华书局,2003年版。
    132、《神相全编》:(宋)陈抟著,(明)袁忠彻订正。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33、《太清神鉴·玉管照神局》:(后周)王朴,(南唐)宋齐邱撰,云南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134、《月波洞中记》:(唐)不题撰人,台湾商务出版社,1983年版。
    135、《人伦大统赋》:(金)张行简撰,中华书局,1985年版。
    136、《管子》:管仲等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四库全书》本,1986年版。
    137、《疑狱集》四卷:(宋)和凝父子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四库全书》本,1986年版。
    138、《折狱龟鉴》八卷:(宋)郑克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四库全书》本,1986年版。
    139、《棠阴比事》一卷:(宋)桂万荣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四库全书》本,1986年版。
    1、《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2、《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著。《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振铎编。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5、《白话文学史》(插图珍藏本):胡适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6、《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编。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7、《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8、《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文学史》:陈平原、陈国球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范伯群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1、《中国小说史》:郭箴一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2、《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齐裕焜著。敦煌出版社,1990年版。
    13、《中国公案小说史》:黄岩柏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4、《中国公案小说艺术发展史》:孟梨野著。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5、《侠义公案小说史》:曹亦冰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6、《公案小说史话》:黄岩柏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7、《中国武侠小说史》:刘荫柏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8、《中国武侠小说史略》:王海林著。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19、《晚清小说史》:阿英著。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20、《话本小说概论》:胡士莹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21、《说书史话》:陈汝衡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22、《公案小说漫话》:张国风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3、《中国史稿》:郭沫若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4、《唐国史补》:李肇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5、《欧洲家庭史》:(美)迈克尔·米特罗尔、雷因哈德·西德尔著,赵世玲等翻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6、《小说丛考》:钱静方著。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27、《小说考证》:蒋瑞藻著。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28、《中国小说丛考》:赵景深著。齐鲁书社,1980年版。
    29、《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著。中华书局,1981年版。
    30、《清代民法综论》:张晋藩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1、《包公系列小说》:李汉秋、朱万曙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2、《施公案和彭公案》:萧宿荣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3、《明代小说思潮》:董国炎著。北方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34、《明清小说思潮》:董国炎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5、《李渔研究》:黄强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36、《三侠五义系列小说》:侯忠义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7、《中国的侠》:[美]刘若愚著,周清霖、唐发饶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38、《西班牙骑士与中国侠》:田毓英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9、《中国古典短篇侠义小说研究》:崔奉源著。台湾联经出版社,民国75年版。
    40、《小说闲谈》:阿英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41、《包公故事源流考述》:朱万曙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42、《陈平原小说史论集》:陈平原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3、《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胡适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44、《小说考证》:蒋瑞藻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45、《中国数文化》:吴慧颖著。岳麓书社,1996年版。
    46、《中国古代神秘数字》:叶舒宪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47、《中国传统文化散论》:李土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8、《中国古典小说在韩国之传播》:(韩国)闵东宽著。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49、《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宋莉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0、《浅说一分为三》:庞朴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51、《怪诞与讽刺:明清通俗小说诠释》:刘燕萍著。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52、《胡适文集》:胡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53、《侠与中国文化》:淡江大学中文系主编。台北学生书局,1993年版。
    54、《论剑——武侠小说谈艺录》:(台湾)叶洪生著。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55、《性张力下的中国人》:汪晓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6、《解语花—传统男性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于晓骊、刘靖渊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7、《佛道秘密宗教与明代社会》:南炳文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58、《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程蔷、董乃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59、《水浒传:豪侠人生》:王同舟,陈文新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0、《大清律辑注》:怀效锋,李俊著。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61、《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梁治平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2、《情理法与中国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探微》:范忠信,郑定,詹学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3、《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王亚新,梁治平著。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64、《唐明律合编》:怀效锋、李鸣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65、《中国的家法族规》:费成康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66、《饮冰室合集》:梁启超著。中华书局,1989年版。
    67、《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史论》:苗怀明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8、《古小说简目》:程毅中著。中华书局,1981年版。
    69、《子弟书总目》:傅惜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
    70、《中国小说史料》:孔令境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71、《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孙楷第编著。台北广雅出版社,1983年版。
    72、《中国古典文学评论资料索引》: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文学教研室编。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
    73、《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资料索引》(第一辑):北京师范大学资料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资料室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74、《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资料索引》(第二辑):北京师范大学资料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资料室编。中华书局,1982年版。
    75、《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1919-1949》(小说卷):王俊年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76、《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陈平原、夏晓虹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7、《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芮和师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78、《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魏绍昌编。香港三联书店,1980年版。
    79、《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台北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80、《中文百科大辞典》:台北:百科文化事业公司,1984年版。
    81、《中国武侠小说辞典》,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编印,1992。
    1、《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演变:胡适。《现代评论》第1卷第14期、15期,1925年。
    2、《三侠五义》序:胡适。《胡适文存》第3集卷6,亚东图书馆,1930年。
    3、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4、与胡适之先生论《三侠五义》书:李玄伯。《猛进》第9期,1925年。
    5、谈谈《包公案》:孙楷第。《国语旬刊》第1卷第8期,1929年。
    6、包公传说:赵景深。《青年界》第3卷第5期,1933年。
    7、从石玉昆的《龙图公案》说到《三侠五义》:李家瑞。《文学季刊》第2期,1934年。
    8、论古代任侠之风:刘永济。《思想与时代》,1942.12。
    9、钓金龟故事溯源:孙楷第。《图书馆季刊》第五卷第二期,1942.6。
    10、关于石玉昆:阿英。《小说二谈》,中华书局,1959年。
    11、《施公案》考证:赵景深。《小说戏曲新考》,上海世界书局,1939年。
    12、关于石玉昆:赵景深。《银字集》,永祥印书馆,1946年。
    13、《龙图公案》与《三侠五义》:王虹。《文苑》第5辑,1940年。
    14、百回本《包公案》:赵景深。《中国小说丛考》,齐鲁书社,1980年。
    15、《包公案》及其考证:卫聚贤。《说文月刊》第5卷第3、4期合刊,1945年。
    16、说《三侠五义》:吴晓铃。《大晓报·每周文学》第19期,1946年。
    17、施世纶与唐三藏:杜颖陶。《华北日报·俗文学》第60期,1948年。
    18、看《小五义》:顾随。《华北日报·文学副刊》,1948年。
    19、以黄天霸为中心推测近代武侠小说的背景:杜颖陶。《华北日报·俗文学》,1948年。
    20、《彭公案》考:卫聚贤。《东方杂志》第44卷第7号,1948年。
    21、关于《龙图公案》:刘保绵。《宋元伎艺杂考》,上海文化出版社,1953年。
    22、《三侠五义》前言:赵景深。《三侠五义》,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年。
    23、《三侠五义》的思想和艺术:熊起渭。《光明日报》,1956.6.3。
    24、评新本《三侠五义》:侯岱麟。《光明日报》,1956.9.30。
    25、略谈《三侠五义》:侯岱麟。《读书月报》,1956.6。
    26、《三侠五义》再版题记:赵景深。《三侠五义》,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年。
    27、读《三侠五义》札记:吴小如。《文艺学习》,1957.4.。
    28、《〈施公案》是怎样一部小说:傅璇琮。《读书月报》,1957.4。
    29、我为什么不演《连环套》:李少春。《大众戏曲》,1959.3。
    30、石玉昆及其《三侠五义》:赵侃。《河北文学》,1961.4。
    31、有关《三侠五义》作者的一首可贵的诗:吴英华、吴绍英。《天津日报》,1961.8.29。
    32、《施公案》和施公戏:邵曾琪。《上海戏剧》,1962.3。
    33、杨小楼演《黄天霸》:孟超。《光明日报》,1962.5.21。
    34、试谈京剧《连环套》:卫星。《上海戏剧》,1962.6。
    35、谈京剧《连环套》:刘方萱。《上海戏剧》,1962.7。
    36、漫谈“八大拿”一类的戏:朱家渲。《上海戏剧》,1962.9。
    37、如何评价“施公戏”,与邵曾琪同志商榷:刘方萱。《上海戏剧》,1962.10。
    38、清代公案小说的思想倾向-以《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为例,兼论“清官”和“侠义”的实质:刘世德、邓绍基。《文学评论》,1964.2。
    39、论“清官”:星宇。《人民日报》,1964.5.29。
    40、试论封建社会的“清官”、“好官”:王思治。《光明日报》,1964.6.3。
    41、试论封建社会的“清官”、“好官”读后:吴晗。《光明日报》,1964.6.3。
    42、关于“清官”、“好官”讨论中的若干问题:王思治。《光明日报》,1964.6.3。
    43、封建国家的官只能是地主阶级专政的工具:张晋藩、邱远猷。《政法研究》,1966.1。
    44、关于封建“清官”的本质和作用问题座谈纪要:《政法研究》,1966.1。
    45、对历史上的“包公”艺术形象和包拯应该“一分为二”:汤志浩。《光明日报》,1966.3.20日。
    46、反叛时期的叛逆者:彭公案小说中的秘密社团:陈杰罗姆。《亚洲研究杂志》,1970.39。
    47、正义的呼唤-“公案侠义”的世界:(日)庄司格一。《中国小说的世界》,评论社,1970。
    48、关于《龙图公案》:(日)庄司格一。《中国的语言和文化》,1972。
    49、《龙图公案》的主题和性格化:(美)马幼垣。《通报卷》59,1973。
    50、《龙图公案》的传说:(俄)沃尔夫冈·鲍尔。《东方卷》23\24,1974。
    51、说唱艺人石玉昆和他的清官及侠义故事:(俄)李福清。《曲艺艺术论丛》,1982.3。
    52、中国通俗文学中的包公传说:(美)马幼垣。美国耶鲁大学博士论文,1971。
    53、黄天霸戏产生的时代原因及其思想倾向:郭汉城等。《文艺研究》,1980.5。
    54、明清说公案: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
    55、论《小五义》:谭正璧。《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1.2。
    56、评《三侠五义》:张世俊等。《青海社会科学》,1981.3。
    57、评《三侠五义》:华夫。《实践》,1981.5。
    58、武侠小说论:侯健。收入《中国小说比较研究》,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3年版。
    59、释侠:钱穆。收入《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二)》,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0年版。
    60、漫谈《小五义》及其续书:张远芬。《中国古代通俗小说阅读提示》,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61、试论《施公案》:谢振东等。《施公案》附录,宝文堂书店,1982。
    62、从《三侠五义》谈侠义人物:邓绍基。《学习与研究》,1982.8。
    63、论《三侠五义》的思想倾向及其广泛流传的原因:曲家源。《四平师院学报》,1983.3。
    64、《三侠五义》评析:周先慎。《文学遗产》,1983.3。
    65、《彭公案》的作者与内容考:沈香阁。《春秋》(香港)第636期,1984。
    66、《三侠五义》是一部思想平庸的书:石昌渝。《文史知识》,1986.1。
    67、公案与侠义合流的产物-《施公案》:孟犁野。《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1986.2。
    68、《三侠五义》和侠义与公案小说:赵正群。《明清小说论丛》(第四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
    69、中国武侠小说的形成与流变:张赣生。《河北大学学报》,1987.4。
    70、石玉昆及其著述成书:于盛庭。《明清小说研究》,1988.2。
    71、惊险性传奇性现实性:《三侠五义》的美学特色:孟梨野。《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1988.4。
    72、《小五义》等清侠义小说为何能赢得读者:孟越才。《明清小说研究》,1989.3。
    73、孟繁仁〈试论《世无匹》的侠义描写〉,收入《明清小说论丛》(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第三辑。
    74、《清平山堂话本·前言》:石昌渝。《中国话本小说大系》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75、公案侠义小说简论:齐裕焜。《明清小说研究》,1991.1。
    76、晚清武侠公案小说与农耕文化:荆学义。《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1.1。
    77、清官与清官意识:卜安淳。《古典文学知识》,1992.3。
    78、佛道文化与唐代武侠小说:陈廷榔。《上饶师专学报》第14卷第2期。
    79、侠义公案小说的演化及其在晚清繁盛的原因:王俊年。《文学评论》,1992.4。
    80、忠侠、花侠、匪侠-清代武侠小说人物堕落性类别:路云亭。《古典文学知识》,1992.5。
    81、《施公案》小说与施公戏:萧相恺。《珍本禁毁小说大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82、鼓词《龙图公案》是石玉昆原本的改作:(日)阿部泰记。《文献》,1995.1。
    83、程毅中《清稗类钞中的公案小说》,《书品》1993年第1期。
    84、《施公案》的刊行年代:寒操。《古典文学知识》,1993.1。
    85、《李公案》简说:孟梨野。《明清小说研究》,1993.3。
    86、窦尔墩其人:薛利华、陆渭民。《黑龙江史志》,1994.3。
    87、清代公案小说之撰著风格:王尔敏。《中国文哲研究集刊》(台),1994.4。
    88、“施仕伦”与“施世纶”:杨子坚。《明清小说研究》,1994.4。
    89、活的文化死的理解:龙英台。《南方周末》1999年4月9日。
    90、论清代武侠小说人物群的类型与文化走向:路云亭。《学术论丛》,1994.5。
    91、清蒙古车王府鼓词《三侠五义》、《包公案》:(日)阿部泰记。《山口大学文学会志》
    44,1994。
    92、俞樾改《三侠五义》为《七侠五义》之不妥:吴继刚。《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5.2。
    93、《小五义》、《续小五义》的刊行者石铎及其文光楼书坊:苗怀明。《编辑学刊》,1995.6。
    94、《龙图耳录》版本考述:苗怀明。《文教资料》,1995.6。
    95、《三侠五义》的成书过程:苗怀明。《古典文学知识》,1996.3。
    96、清代公案侠义小说的悬念设计与叙事策略:苗怀明。《通俗文学评论》,1996.4。
    97、略论旧公案小说中的清官:吴小如。《北京日报》,1996.5.23。
    98、中国的侠客与西方的剑客:《三侠五义》与《三剑客》比较论略:徐文凯。《语文函授》,1996.5。
    99、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的传承与创新:苗怀明。《广东社会科学》,1997.1。
    100、清代中后期出版业的发展与清代公案侠义小说的繁荣:苗怀明。《编辑学刊》,1997.2。
    101、包公戏与包公小说的关系:涂秀红。《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7.2-3。
    102、正续《小五义》作者考论:宋克夫。《文献》,1997.3。
    103、小野四平《短篇白话小说中的判案》,《中国近代白话短篇小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04、清代公案侠义小说的繁荣与清代北京曲艺业的发展:苗怀明。《北京社会科学》,1998.2。
    105、《三侠五义》成书新考:苗怀明。《明清小说研究》,1998.3。
    106、清代公案侠义小说与清代中后期大众文化心态:苗怀明。《通俗文学评论》,1998.4。
    107、包公故事与清官文化、包公故事在海外:孔敏繁。《包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08、《三侠五义》与《小五义》、《续小五义》关系辨:苗怀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3。
    109、“侠义”的蜕化及历史定位-谈清代公案侠义小说:罗嘉慧。《中山大学学报》,1999.6。
    110、《三侠五义》及其续书:耿瑛。《书林内外集》,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111、清代四大公案评书:耿瑛。《书林内外集》,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112、试论侠义公案小说的形成和演变:武润婷。《山东大学学报》,2000.1。
    113、《施公案》的思想倾向:古今。《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3。
    114、江湖侠客已无多-从《三无侠五义》看晚清文学作品中的侠:邱培城。《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1.1。
    115、《包龙图判百家公案》与明代公案小说:程毅中。《文学遗产》,2001.1。
    116、《忠烈侠义传》的再认识:黄克。《文艺研究》,2001.3。
    117、试论《三侠五义》中包公形象的丰富性:伍大福。《包拯研究与传统文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118、明清公案侠义小说《三侠五义》及续书艺术特色一二:苗怀明。《中国分体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19、论从己出,详名深细-评《侠义公案小说史》:王立。《中国图书评论》,2002.4。
    120、“狸猫换太子”情节与佛典的关系:李昀瑾。《东方人文》(台)1卷4期,2002.12。
    121、晚清侠义公案小说的身体想象-《解读三侠五义》:宋伟杰。《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22、论白话侠义小说与白话公案小说之渊源:钱敏。《江汉大学学报》,2003.6。
    123、陈文新,苏静《论水浒传与英侠传奇的三种类型》,《明清小说研究》,2003.4。
    124、乡关何处觅英魂-清代民间艺人石玉昆生平著述考论:苗怀明。《南京大学学报》,2003.6。
    125、论《龙图公案》的成书:杨绪容。《中华文化论坛》,2003.4。
    126、理想的承载-浅析《三侠五义》所构建的侠义世界:胡彦、陈青。《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4.3。
    127、龙图耳录版本考述:苗怀明。《文教资料》,1995年第6期。
    128、三侠五义成书新考:《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第3期。
    129、小五义、续小五义的刊行者石铎及其文光楼书坊:苗怀明。《编辑学刊》1995年第6期。
    130、三侠五义与小五义、续小五义关系辨:苗怀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