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李商隐诗歌接受史稿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原始文献资料出发,运用接受美学理论,较为全面地梳理和分析了清代李商隐诗歌接受的整体风貌。
     引言中将李商隐体出现后的不同历史分期中对于李商隐接受方面的文献整理和海内外研究成果做了详尽的综述,梳理出了一条较为清晰的研究脉络,并对本论文所解决的问题做了陈述。
     正文分为八章。第一章为清初虞山诗派对李商隐的接受,主要在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下分析士人心态促成对李商隐诗歌的接受,肯定了朱鹤龄等人笺注李商隐诗集背后所隐伏的钱谦益的巨大功绩,并由钱谦益和其继嗣二冯在虞山诗派中的威望及在创作中对义山诗的接受,带动吴乔等人对李商隐的接受情况进行分析论证。
     第二章从靳荣藩所著《吴诗集览》着眼,通过对吴梅村诗歌中显现的接受李商隐成分的分析,进一步揭示出跨越时空的相通心灵是导致吴梅村和李商隐诗风相似的根本原因。同时由于吴梅村是娄东诗派的领军人物,受他的影响,娄东十子对李商隐诗歌也有不同程度的接受。
     第三章对康雍之际的闽派诗人黄任对李商隐在七绝和悼亡类、无题类诗歌的创作接受进行了分析,并论述了这一时期诗坛对李商隐的接受:诗论方面主要是叶燮、朱彝尊、何焯等;版本方面有赵臣瑗、胡以梅和陈堡;专集评述方面是徐德鸿和陆鸣皋、陆昆曾及姚培谦。
     第四章对乾隆之际的江苏诗人黄景仁与李商隐的感伤诗美的接受进行了分析。并注意到这一时期冯浩在义山研究考据学方面的重要成果,同时纪昀对李商隐的诗艺分析也是前所未有的,除此而外,还有沈德潜、薛雪、翁方纲等人的赞誉之声及李怀民、黄子云的负面接受。
     第五章论述了桐城派、曾氏家族和李希圣对李商隐的接受,其中以曾氏家族为代表的家族性文化接受在家族内部和乡里所产生的影响是李商隐接受史研究上的一个新的视点。
     第六章论述了吴下西昆派诗人曹元忠、汪荣宝、张鸿、徐兆玮和孙景贤在清末对李商隐的接受,他们是承续了清初虞山诗派对李商隐的接受而形成的一个专宗李商隐的诗歌派别,因其在近代李商隐诗歌接受中的突出地位和贡献,本文着重论述之。这一时期的李商隐接受版本方面只有钱氏兄弟对李商隐文的整理,而诗论方面则有刘熙载等人。
     第七章论述清末中晚唐派代表诗人樊增祥和易顺鼎对李商隐用典艺术特色方面的承袭情况,并说明其不似之因。诗论方面则由陈衍等同光体诗人的接受结束了清代诗坛的评论。
This thesis is on the foundation of forefather’s research results,proceed from primitive document material,using the theory of reception aesthetics,have combed and analysed the whole style and features which the poetry of Li Shang-yin was recepted in Qing Dynasty.
     In the foreword,I have put research results of Li Shang-yin’s reception history in different period in order and make the exhaustive surey,comb out a comparatively clear train of thought of research,tell ahout the problems which have been solved in the thesis.
     The paper consists of eight chapters.Chapter One mak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i Shang-yin’s reception of Yu Shan Poetical Branch and analyses the poets’minds in early Qing dynasty which came into being one of the reasons to recept Li Shang-yin’s poetry.Apart from it ,the chapter also studies Qian Qian-yi and Er-Feng’s poetry who were the inner connection between the others in this poetical branch and followers,such as Zhu He-ling and Wu Qiao,etc.
     Chapter Two starts with WuShi Ji Lan which was written by Jin Rongfan, from the works ,getting the result that Wu Mei-cun recepted Li Shang-yin’s art feature by their similar soul world. The others in Lou Dong Poetical Branch also receptded Li Shang-yin by learning from their teacher Wu Mei-cun. Chapter Three studies another poet named Huang Ren who lived in KangXI,YongZheng &QianLong dynasty.His reception to the poetry of Li Shang-yin mainly focused on QiJue.During this period,there were many famous critics(such as Ye Xie,Zhu Yi-zun,He Zhuo,Hu Yi-mei,Zhao Chen-yun) who analyzed the style and features which were taken on in the poetry of Li Shang-yin and published many selections of the poetry of Li Shang-yin.
     Chapter Four studies Huang Jing-ren who was a very special poet ,living in QianLong dynasty.He recepted the sadness aesthetics from the poetry of Li Shang-yin. Feng Hao was an influential critic on KaoJuXue and Ji Yun was famous for criticizing the poetic features of Li Shang-yin.
     Chapter Five analyzes TongCheng Poetical Branch,Zeng’s and Li Xi-sheng recepted the poetry of Li Shang-yin.I probe into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Zeng’s,who stands for family culture, and Li Xi-sheng.This is a new focus which hasn’t been paid attention to before.
     Chapter Six studies Wu Xia XiKun Poetical Branch ,which lived in Late Qing dynasty, including
引文
1、孔安国(汉):《论语孔氏训解》,清玉函山房辑佚书。
    2、《老子》,《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
    3、《论语集解》,《丛书集成续编》第 14 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4 年。
    4、刘勰(南朝·梁)著、周振甫译:《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
    5、杜牧(唐):《樊川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
    6、范温(宋):《潜溪诗眼》,清抄本(毛装)。
    7、周紫芝(宋):《太仓稊米集》,民国傅氏抄本。
    8、胡仔(宋)纂集:《苕溪渔隐丛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年。
    9、许顗(宋):《许彦周诗话》,北京:中华书局校点历代诗话本。
    10、洪迈(宋):《容斋诗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11、王若虚(金):《滹南诗话》,苏州:振新书社, 民国影印本。
    12、李东阳(明):《怀麓堂诗话》,四库全书本。
    13、王广心(明):《兰雪堂集》,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14、卫泳(明):《悦容编》,上海:群学社,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15、冯舒(明):《默庵遗稿》,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16、冯班(明):《钝吟文稿》,民国铅印钝吟老人遗稿本。
    17、冯班(明):《钝吟杂录》,四部丛刊本。
    18、《清史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
    19、《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
    20、《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
    21、《清代七百名人传》,台北:明文书局,1985 年。
    22、虞山丁氏钞藏《牧斋遗事》,上海:国粹学报社,民国元年铅印本。
    23、钱谦益(清):《牧斋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4、钱谦益(清):《有学集》,四部丛刊本。
    25、钱谦益(清):《初学集》,四部丛刊本。
    26、邢昉(清):《石臼前后集》,光绪十八年仿初刻重刊本。
    27、顾炎武(清):《顾亭林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
    28、潘耒(清):《遂初堂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29、《金圣叹全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年。
    30、《徐文公集》,四部丛刊初编缩印本,上海:商务印书馆。
    31、陈田(清):《明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
    32、陆贻典(清):《赌庵诗钞》,清雍正元年刻本。
    33、王应奎(清):《海虞诗苑》,乾隆二十四年古处堂刻本。
    34、王应奎(清):《柳南文钞》,清乾隆二十八年刻本。
    35、王应奎(清):《柳南随笔六卷续笔四卷》,续四库本。
    36、钱良择(清):《唐音审体》,上海:文明书局,民国五年铅印本。
    37、钱龙惕(清):《大衮集》,清刻本(残本)。
    38、钱曾(清):《读书敏求记》,丛书集成本。
    39、吴乔(清):《西昆发微》,康熙七年盛德容刻本。
    40、宋懋澄(清):《九籥集·前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41、王夫之(清):《姜斋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
    42、王夫之(清)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
    43、计六奇(清):《明季北略》,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44、计六奇(清):《明季南略》,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45、余怀(清):《板桥杂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
    46、钮秀(清):《觚胜》,清宣统三年时中书局石印本。
    47、黄传祖(清):《扶轮广集》,清顺治十二年黄氏刻本。
    48、邵长蘅:《邵子湘全集》,清康熙三十二年刻本。
    49、程穆衡(清)笺、杨学沆补注:《吴梅村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
    50、吴伟业(清):《梅村家藏稿》,《四部丛刊本》。
    51、吴伟业(清)著、李学颖集评标校:《吴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52、靳荣藩(清):《吴诗集览》,续四库本。
    53、《太仓十子诗选》,四部丛刊本。
    54、黄与坚(清):《愿学斋文集》,清雍正钞本。
    55、侯方域(清):《壮悔堂文集》,清嘉庆一七年方氏重刻本。
    56、东涧老人写校本:《李商隐诗集》,民国影印两册本。
    57、朱鹤龄(清):《愚庵小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
    58、朱鹤龄(清):《李义山诗集笺注》,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59、陆昆曾(清):《李义山诗解》,上海:上海书店,1985。
    60、屈复(清):《玉溪生诗意》,乾隆四年芝古堂刊本。
    61、程梦星(清):《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清乾隆八年东柯堂刻本。
    62、纪昀(清):《玉溪生诗说》,朱记荣校刊本。
    63、纪昀(清):《纪河间诗话》,光绪二十七年安乐延年堂刊本。
    64、冯浩(清):《玉溪生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
    65、张采田(清):《玉溪生年谱会笺》四卷,南林刘氏求恕斋民国六年刻本。
    66、黄任(清):《秋江集》,《四库存目丛书》。
    67、黎简(清):《五百四峰堂诗钞》,《续四库全书》。
    68、郑方坤(清):《名家诗钞小传》,北京:中华书局,1991 年。
    69、沈涛(清):《匏庐诗话》,《丛书集成续编》。
    70、郑杰(清)辑:《国朝全闽诗录》,清光绪八年线装本。
    71、丘炜薆(清):《五百石洞天挥麈》,清光绪二十五年富文斋刻本。
    72、潘飞声(清):《在山泉诗话》,上海:广益书局,民国四年铅印本。
    73、欧阳述(清):《浩山诗集》,民国五年刻本。
    74、陆以湉(清):《冷庐杂识》,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75、杭世骏(清):《榕城诗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76、叶燮、薛雪、沈德潜(清):《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77、沈德潜(清):《说诗晬语》,上海:中华书局,民国九年铅印本。
    78、沈德潜(清):《清诗别裁》,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79、朱彝尊(清)辑撰:《明诗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
    80、朱彝尊(清):《曝书亭集》,四部丛刊本。
    81、陈廷焯(清):《白雨斋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年。
    82、何焯(清):《义门读书记》,清乾隆三十四年长洲蒋氏刻本。
    83、袁枚(清):《随园诗话》,续四库本。
    84、袁枚(清):《小仓山房诗文集》,四部备要本。
    85、翁方纲(清):《复初斋文集》,清道光十六年刻本。
    86、法式善(清):《梧门诗话》,清代稿本百种汇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年。
    87、黄景仁(清)著、李国章校点:《两当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
    88、邵齐焘(清):《玉芝堂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89、张懋修(清):《墨卿谈乘》,《四库未收书辑刊》。
    90、洪亮吉(清):《洪北江诗文集》,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影印本。
    91、毕沅(清)编:《吴会英才集》,清道光刻本。
    92、李慈铭(清)撰,由云龙辑:《越缦堂读书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 年。
    93、姚鼐(清):《五七言今体诗钞》,清嘉庆三年刻本。
    94、姚鼐(清):《惜抱轩诗文集》,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北京:商务印书馆。
    95、方东树(清):《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点校本。
    96、曾国藩(清):《曾文正公全集》,《四部丛刊初编》。
    97、曾纪泽(清):《曾慧敏公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98、曾纪泽(清):《归朴斋诗钞》,台北:艺文印书馆,1964 年。
    99、曾广钧(清):《环天室诗集》,清宣统元年刻本。
    100、李希圣(清):《雁影斋诗存》,民国六年仁和吴氏双照楼刻本。
    101、曹元忠(清):《笺经室遗集》,民国三十年铅印本。
    102、徐兆玮(清):《虹隐楼诗稿》,徐昂千 2003 年自印本。
    103、张鸿(清):《蛮巢诗词稿》,民国二十八年铅印本。
    104、孙景贤(清):《龙尾集》,民国元年虹隐楼铅印本。
    105、张昭潜(清):《无为斋文集》,《山东通志》。
    106、龚自珍(清):《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年。
    107、姚燮(清):《复庄诗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
    108、林昌彝(清):《射鹰楼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
    109、林昌彝(清):《海天琴思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
    110、刘熙载(清):《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
    111、谭献(清):《复堂日记》,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
    112、章学诚(清):《文史通义》,上海:世界书局,1943 年。
    113、樊增祥(清)著,涂小马、陈宇俊校点:《樊樊山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
    114、易顺鼎(清)撰、王飚校点:《琴志楼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
    115、张佩纶(清):《涧于日记》,清光绪十五年涧于草堂石印本。
    116、张之洞(清)撰、王树枏编:《张文襄公全集》,民国十七年刻本。
    117、陈锐(清):《袌碧斋集》,民国十九年铅印本。
    118、陈衍(清):《石遗室诗文集》,清光绪三十一年刻本。
    119、陈衍(清)撰、郑朝宗、石文英点校《石遗室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年。
    120、陈衍(清)编辑:《近代诗钞》,北京:商务印书馆,1923 年。
    121、梁启超(清):《饮冰室诗话》,上海:上海书局,清宣统二年石印本。
    122、徐嘉(清):《味静斋诗存》,上海:中华书局,淮安徐氏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
    123、施淑仪(清)辑:《清代闺阁诗人征略》,上海:上海书店,1987 年。
    124、孙冀预(清):《绛云楼逸事》,《醒园丛书》,民国六年石印本。
    125、汪端(清):《自然好学斋诗钞》,清同治十三年刻本。
    126、符葆森(清):《国朝正雅集》,清光绪三年刻本。
    127、朱玉仙(清):《画诗楼稿》,清光绪九年刻本。
    128、王采萍(清):《读选楼诗》,清光绪二十年刻本。
    129、吕碧城(清):《欧美之光》,上海:开明书店,1932 年,铅印本。
    130、郑逸梅(清):《艺林散叶》,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
    131、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北京:中华书局,1990 年。
    132、林庚白:《孑楼随笔》,上海:晨报社出版部,1934 年。
    133、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
    134、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年。
    135、梁乙真:《中国文学史话》,上海:元新书局,1936 年。
    136、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137、陈子展:《中国文学史讲话》,上海:北新书局,1937 年。
    138、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年。
    139、[日]吉川幸次郎著、章培恒译:《中国诗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
    140、[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
    141、[德]马克思·韦伯:《儒教与道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年。
    142、[美]庞百腾著、陈俱译:《沈葆祯评传——中国近代化的尝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
    143、[美]埃里希·弗洛姆著、王泽应、刘莉、雷希译,万俊人校:《人的呼唤》,上海:三联书店,1991 年。
    144、[德]H·R·姚斯、[美]R·C·霍拉普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年。
    145、[德]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99 年。
    146、[德]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年。
    147、[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年。
    148、朱光潜:《谈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49、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年。
    150、王得峰:《艺术哲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年。
    151、乐黛云:《我就是我》,台北:正中书局,1995 年。
    152、严迪昌:《清词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年。
    153、严迪昌:《清诗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年。
    154、朱则杰:《清诗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年。
    155、刘世南:《清诗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年。
    156、唐富龄:《明清文学史》(清代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年。
    157、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年。
    158、马亚中:《中国近代诗歌史》,台湾:学生书局,1992 年。
    159、邓红梅:《女性词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年。
    160、马卫中:《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年。
    161、朱易安:《唐诗学史论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
    162、顾易生、王运熙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
    163、刘国忠、黄振萍主编:《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64、陶敏、李一飞:《中国古典文学史料研究丛书·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北京:中华书局,2001 年。
    165、葛兆光:《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第二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年。
    166、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三联书店,2001 年。
    167、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
    168、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
    169、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年。
    170、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171、钱仲联:《梦苕庵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 年。
    172、钱仲联:《广清碑传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年。
    173、钱仲联:《近代诗钞》,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年。
    174、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年。
    175、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
    176、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
    177、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年。
    178、逯钦立校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
    179、郭绍虞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
    180、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
    181、郭绍虞、钱仲联、王遽常编:《万首论诗绝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年。
    182、郭绍虞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小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年。
    183、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年。
    184、王蒙、刘学锴主编:《李商隐研究论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年。
    185、刘学锴:《李商隐诗歌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 年。
    186、刘学锴:《李商隐诗歌接受史》,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87、刘学锴、余恕诚、黄世中编:《李商隐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1 年。
    188、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文编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
    189、余恕诚主编:《中国诗学研究》第 2 辑(李商隐研究专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90、吴调公:《李商隐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
    191、董乃斌:《李商隐的心灵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
    192、杨柳:《李商隐评传》,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年。
    193、陈伯海:《唐诗学引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8 年。
    194、杨义:《李杜诗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年。
    195、孙琴安:《唐诗选本提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年。
    196、《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
    197、苏州大学明清诗文研究室编:《明清诗文论文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年。
    198、段启明、汪龙麟:《清代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年。
    199、黄瑞云选注:《诗苑英华·清诗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
    200、李保民:《一抹春痕梦里收——吕碧城诗词注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
    201、周法高:《钱牧斋、吴梅村研究论文集》,台北:国立编译馆主编,1995 年。
    202、冯其庸、叶君远:《吴梅村年谱》,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年。
    203、叶君远:《清代诗坛第一家——吴梅村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
    204、叶君远:《吴伟业与娄东诗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年。
    1、王蒙:《混沌的心灵场——谈李商隐无题诗的结构》,《文学遗产》,1995 年第 3 期,页 52—59。
    2、王蒙:《李商隐的挑战》,《文学遗产》,1997 年第 2 期,页 8—12。
    3、[美]刘若愚(JamesL.Y.Liu):《李商隐的诗境界——第 9 世纪巴洛克式的中国诗人》,《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1 期,页 66—71。
    4、叶嘉莹:《从西方文论看李商隐的几首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4 期,页 35—48。
    5、韩大强:《宋元明时期李商隐研究冷落之原因》,《殷都学刊》,2005 年第 2 期,页 65—68。
    6、郝倖仔:《李商隐与屈原悲剧比较论》,《江淮论坛》,2005 年第 5 期,页 162—166。
    7、郝倖仔:《千年诗魂两悠悠——郁达夫与李商隐诗性人生比较》,《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4 期,页 108—111。
    8、董乃斌:《李商隐和现代诗人戴望舒》,《天中学刊》,2002 年第 1 期,页 32—35。
    9、董乃斌:《超越时空的心灵契合——论何其芳与李商隐的创作因缘》,《文学评论》,2002 年第 5 期,页 5—15。
    10、董乃斌:《废名作品的文学渊源——以与李商隐的关系为中心》,《文艺研究》,2004 年第 4期,页 39—47。
    11、董乃斌:《李商隐与杜牧之比较——从李商隐赠杜牧的两首诗说起》,《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1 期。
    12、黄世中:《李商隐诗版本考》,《文学遗产》,1997 年第 2 期,页 28-37。
    13、黄世中:《李商隐论(上)》,《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 年第 1 期,页 22—27。
    14、黄世中:《李商隐论(下)》,《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 第 2 期,页 14—21。
    15、黄世中:《论李商隐诗的隐秀特征》,《文学评论》,2003 年第 5 期,页 73—79。
    16、黄世中:《晚唐社会和政治斗争的一面镜子——论李商隐的政治抒情诗》,《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6 期,页 215—220。
    17、刘子琦:《从李商隐到卞之琳:一个千古难圆的梦》,《中国文学研究》,2003 年第 4 期,页 61—65。
    18、刘学锴:《李商隐与宋玉-简论中国文学史上的感伤主义传统》,《文学遗产》,1987 年第 1期。
    19、刘学锴:《古代诗歌中的人生感慨和李商隐诗的基本特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 年第 1 期,页 39-47。
    20、刘学锴:《樊南文的诗情诗境》,《文学遗产》,1997 年第 2 期。
    21、刘学锴:《李商隐诗集版本系统考略》,《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 4期,页 443—448。
    22、刘学锴:《本世纪中国李商隐研究述略》,《文学评论》,1998 年第 1 期,页 39—50。
    23、刘学锴《一部国内失传多年的李商隐诗选疏选评书:徐、陆合解<李义山诗疏>评介》,《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 年第 3 期。
    24、刘学锴:《李商隐的七言律诗》,《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1 期,页51—58。
    25、余恕诚:《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及其对心灵世界的表现──兼谈李诗研究的方法问题》,《文学遗产》,1997 年第 2 期,页 21—27。
    26、余恕诚:《诗歌:从韩愈到李商隐─—兼谈文学演进中的穿透与移位现象》,《文学遗产》,1999年第 4 期,页 39—47。
    27、余恕诚:《李商隐诗歌和四六文风格的多样性》,《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 4 期,页 387—390。
    28、余恕诚:《樊南文与玉溪诗——论李商隐四六文对其诗歌的影响》,《文学遗产》,2003 第 4期,页 62—71。
    29、余恕诚:《赋对李商隐诗歌创作的影响》,《文学遗产》,2004 年第 5 期,页 60—70。
    30、罗时进:《李商隐对清初虞山诗派的影响》,《中国韵文学刊》,页 65—70。
    31、罗时进:《钱谦益唐宋兼宗的祈向与清代诗风新变》,《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年第 6 期。
    32、罗时进:《清代虞山诗派的创作气局》,《文学研究》,页 135-140。
    33、罗时进:《笔蘸惊涛倩写愁-—论清初遗民诗人陆贻典》,《天中学刊》,2002 年第 1 期,页 54-57。
    34、罗时进:《清初虞山派及其诗文化圈》,《苏州大学学报》,2002 年第 3 期,页 37-42。
    35、赵敬立:《鲁迅与李商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3 期,页 62—70。
    36、陶文鹏:《论李商隐诗的幻象与幻境》,《文学遗产》,2002 年第 5 期,页 26—40。
    37、霍然:《论李商隐诗歌的时代精神》,《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4 期,页 47—52。
    38、吴言生:《论李商隐诗歌的佛学意趣》,《文学遗产》,1999 年第 3 期,页 47—56。
    39、张文飞:《从新批评的角度论李商隐诗之艺术魁力》,《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 1 期,页 38—41。
    40、熊国华:《论李商隐诗化情境的生成方式》,《学术研究》,1997 年第 6 期,页 76—79。
    41、张明非:《李商隐无题诗研究综述》,《文学遗产》,1997 年 2 期,页 38—43。
    42、彭崇伟:《两当轩诗伤感情绪产生之客观原因》,《中国韵文学刊》,1999 年第 2 期,页 70- 75。
    43、王钟陵:《中国文学史的原生态生长情状》,《学术研究》,1994 年第 6 期。
    44、蒋寅:《清代诗学与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2003 第 5 期。
    45、许隽超:《略论黄仲则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意象》,《中国韵文学刊》,2002 年第 1 期,页 43- 46。
    46、蒋郁葱:《黄仲则的人格和诗格》,《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3 期,页 104-107。
    47、陈庆元:《“七字温如玉有情”-论黄任的诗歌》,《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 3 期。
    48、黄天骥:《论吴梅村的诗风与人品》,《文学评论》,1985 年第 2 期。
    49、章培恒:《试论吴伟业的文学创作》,转引自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 8 期,原载《长江学术》(武汉)2004 年第 6 期。
    50、蒋孔阳:《中国艺术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复旦学报》,1987 年第 2 期。
    51、彭靖:《曾国藩的诗论和诗》,《求索》,1985 年第 2 期。
    52、陈湘:《朱玉仙与其诗作》,《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 年第 4 期,页 76-81。
    53、蒋寅:《王渔洋与清初宋诗风之兴替》,《文学遗产》,1999 年第 3 期。
    54、阿恩海姆:《色彩论》,载《世界美术》1979 年第 2 期。
    55、陆草:《论清代女诗人的群体性特征》,《中州学刊》,1993 年第 3 期。
    56、胡明:《关于中国古代的妇女文学》,《文学评论》,1995 年第 3 期。
    57、王小丽:《论<西昆酬唱集>诗人与西昆体》,《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5 期。
    58、孙之梅:《灵心、世运、学问—钱谦益的诗学纲领》(《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 2 期,
    59、张连第:《钱谦益的诗学理论》,《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 2 期,
    60、裴世俊:《清初“江左三大家”降臣诗群探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 2 期,
    61、严迪昌:《赵执信论》,《文学评论》,1997 年第 5 期,页 66-77。
    62、王树林:《清初李商隐研究四题》,《中国典籍与文化·文史新探》,页 37-42。
    63、姚雪垠《论<圆圆曲>》,《文学遗产》,1980 年第 1 期,
    64、童思翼:《<圆圆曲>辨》,《文学遗产》,1981 年第 2 期。
    65、王孟白:《吴梅村及其诗歌评价问题》,《北方论丛》,1982 年第 1 期。
    66、魏中林:《徘徊于灵肉之际的悲歌一一论吴梅村诗歌中的自我忏悔》,《苏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 1 期。
    67、魏中林、贺国强:《诗史思维与梅村体史诗》,《文学遗产》,2003 年第 3 期,页 99-103。
    68、黄天骥:《论吴梅村的诗风与人品》,《文学评论》,1985 年第 2 期。
    69、刘世南:《吴伟业论》,《江西师大学报》,1985 年第 3 期。
    70、黄瑞云:《论清初诗歌》,《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0 年第 2 期,页 1-6。
    71、王于飞:《吴伟业早期艳体诗略论》,《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 年第 2 期,页 8- 12。
    72、何锐钰:《论吴伟业的诗》,《山西大学学报》,1998 年第 3 期,页 67-69。
    73、林启柱:《试论吴伟业的文学思想及其渊源》,《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6 年第 3 期,页 81-84。
    74、汪龙麟:《二十世纪吴伟业诗研究述评》,《社会科学战线》,2000 年第 4 期,页 128-135。
    75、程相占:《吴伟业的诗史思想》,《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 年第 4 期,页 37-40。
    76、王飚:《明清易代之际士大夫诗人的心灵悲剧—吴伟业诗读札》,《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 4 期,页 26-30。
    77、叶君远:《论吴梅村诗歌的艺术特色》,《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 年第 3 期。
    78、徐江:《吴梅村“诗史”论略》,《中国文化研究》,2000 年春之卷(总第 27 期),页 135-141。
    79、李达轩:《论易顺鼎的诗》,《求索》,1995 年第 5 期,页 100-104。
    80、孙春芝:《从“学而优则仕”到“学而优则士”——曾国藩的家教观》,《沧桑》,2004 年第 6期,页 6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