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社会大变动大变革的时代。随着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史学的牵引、新式美术教育与出版机构的推动以及近代美术考古学的促进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美术史学实现了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20世纪以前,以书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中国美术史学是古典形态或是传统形态的,其著述最鲜明的特点是以兴成教化为主要的美术史观;以画家传记、作品著录、题跋考辨等为主要内容;以品评、鉴赏为主导,以史论评相结合而重记载轻阐释为主要的写作方法。20世纪上半叶,姜丹书、黄宾虹、陈师曾、潘天寿、傅抱石、滕固、李朴园、胡蛮、郑午昌、俞剑华等杰出美术史家,受到日本学者、德国模式、苏联模式,以及中国传统之美术史学的影响,撰写的一大批拓荒性且具分量的中国美术史学著作,为现代形态的中国美术史学之建立,以及为当时的美术史教学和普及美术史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美术史学著作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四种不同模式的影响,每一类著作具备了各自不同类的特点。因此,本文设定四个重点章节,分别是日本学者影响下中国美术史学成果及自主研究成果之考察、德国模式影响下中国美术史学研究成果之考察、苏联模式影响下中国美术史学研究成果之考察以及传统模式影响下中国美术史学研究成果之考察。在对每种模式的具体把握上,本文选取该时期有代表性的中国美术史学著述进行解读,尝试从美术史观、美术史分期、研究方法及编撰体例等方面深入分析每本著述各自的成书特点及其价值。
     论文的结语分为两小节。首先对20世纪上半叶美术史家之中国美术史学研究从理论和方法上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然后讨论了这些研究成果给予当下美术史学研究的影响和启示:一、中国美术史的撰写形式由单一模式走向多元发展;二、综合性的中国美术史的写作,和20世纪上半叶相比,变得更加成熟和完善;三、唯物史观成为20世纪下半叶以来美术史家撰写中国美术史的指导思想。这样安排,从而使得本博士论文的研究不仅对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美术史学进行了分析和考察,同时也获得了研究的当下意义。
The first half of the20th century is a time of great change in China.Pushing by the entrance of the western cultur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newarts education and publishing agencies, modern art archaeology, and so on,Chinese art history has transformed from the traditional form to the modernform. Before20th century, Chinese art history that took the calligraphy andpainting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was a classical form or traditional formwhose most distinctive feature was the predominant sense of art history withenlightment, the major content with artist biography, records of art work,inscriptive writings and so on, the leading writing method that was of the recordrather than the illustration with combination of history, theory and criticism,dominated by criticism, appreciation. A large number of remarkable arthistorians, such as Jiang Danshu, Huang Binhong, Chen Shizeng, Pan Tianshou,Fu Baoshi, Teng Gu, Li Puyuan, Hu Man, Zheng Wuchang and Yu Jianhua,appeared during the first part of the20th century. They who influenced byJapanese scholars, German pattern, Soviet pattern,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arthistory, wrote a lot of pioneering and influential works of Chinese art history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Chinese arthistory, as well as the teaching art history at that time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art history knowledge.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20th century, each kind of works of Chinese arthistory has their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fourkinds of patterns. Therefore, this paper set up four key chapters, includingresearch on Chinese art history studi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Japanesescholars and independent studies, research on Chinese art history studies underthe influence of the German pattern, research on Chinese art history studies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Soviet pattern, and research on Chinese art historystudi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In the concreteunderstanding of each pattern, this paper selects the period of representative ofChinese art history works, and trie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value of each work from sense of art history, stages of art history, research methods,compilation style and so on.
     The conclusion of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The first part isabout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the studies of the art historian on Chinese arthistor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20th century. And the second part is the discussionof influence and enlightenment that these research results give on the currentstudy of Chinese art history: first, Chinese art history writing form has becomemultiple patterns from the single mode; second, comprehensive Chinese arthistory writing becomes more mature and perfect, compared with the writing ofthe first half of the20th century; thir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has developed intoa guiding ideology of art historian writing the Chinese art history since thesecond half of the20th century. It is this arrangement which makes the doctoralthesis not only analyzes and researches on the first half of the20th centuryChinese art history, but also has the current significance of studies.
引文
①据《朱杰勤文集:文学艺术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朱杰勤在《秦汉美术史》重订本自序中写道:“这本秦汉美术史是1934年我在中山大学文史研究所读书的时候写成的。它首先发表于本校1935年出版的《文史汇刊》,1936年又由商务印书馆印行。”
    ①《中国上古的绘画思想》,笔者没有查阅到原著。出版社及出版年参阅了陈振濂《近代中日绘画交流史比较研究》2000年版第319页,特表感谢。
    ①此处有两点说明:其一,《文人画之价值》是《文人画的价值》的修改版。《文人画的价值》曾发表在1921.1.1日发行的《绘学杂志》第二期上。1921年10月,日本学者大村西崖来京,与陈师曾相识并共商文人画的问题。姚茫父曾言:两人“意既相同,言必有合”。随后,陈师曾着手翻译了大村氏的《文人画之复兴》,并把自己的《文人画的价值》改写成文言文,取名《文人画之价值》,与大村氏的论文合成《中国文人画之研究》,1922年5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其二,陈师曾在《文人画的价值》一文中把文人画的四要素归纳为:人品、学位、才情、(艺术上的)功夫。到了《文人画之价值》中,陈师曾把它修改为:人品、学问、才情、思想。
    ①何为传统模式?简而言之,就是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以来至清末所形成的以绘画品鉴、画理画法、作品著录和画家传记等为主要内容的美术史研究模式。笔者将在下章讨论,此处暂不展开。
    ①《关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史的考察》是本论文中选取的唯一一篇非著作类的文章,该文同样是滕固采用风格学的方法撰写的一篇力作,故包括在了考察范围之列。
    ①《中国现代艺术史》,1936年2月15日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初版。此著由李朴园、李树化、梁得所、杨邨人、郑君里合著。其中工艺美术部分由李朴园撰写,音乐由李树化撰写,绘画由梁得所撰写,戏剧由杨邨人撰写,电影由郑君里撰写。
    ①本论文在写作此小节前,曾查阅了胡蛮撰写的《中国美术史》的三个版本。前两个是由上海群益出版社出版的1946年版和1950年版;第三个是1953年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增订本。在本小节的写作过程中,主要以1946年版的为蓝本。
    ②此处关于胡蛮1952年补充《中国美术史》第十二章的史料,来自于胡蛮之子胡阿曼(康逵)的新浪博客——《胡蛮和他的<中国美术史>》一文,系胡阿曼弟弟康乐所写。“胡蛮于1939年5月初,由中央组织部分配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担任教员。此后直到1946年3月鲁艺结束工作,他主要在美术系研究并编写中国美术史、美术运动史、西方美术史和苏联美术介绍的教材,还作美术创作的研究和作品批评介绍的工作,并且写完了《中国美术史》初稿(1940年完稿),新华书店1942年排版,1946年出版。此书也是由为美术系逐年讲授写的教材汇编而成,后由吉林书店、上海群艺出版社和新文艺出版社翻印。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我国第一部用马列主义观点写成的《中国美术史》又由胡蛮补充了第十二章,新写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和新中国的美术(1952年),并多次有不同版本发行,此书又是我国建国初期乃至文革前的美术理论专业教科书。”特此说明,深表感谢。
    ①弗里契是最早运用马克思唯物论来研究文学艺术史的著名苏联学者。他在坚持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正确思想时,同时亦有较严重的庸俗社会学倾向。代表作为《艺术社会学》。关于弗里契思想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年第4期上曾发表张怀久、蒋国忠《弗里契和他的<艺术社会学>》一文,对其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和分析。
    ②刘纲纪指出:“胡蛮正是用弗里契的这种观点来评价中国的美术遗产的。他认为秦汉是‘宗教的和封建道德的题材古典艺术的盛期’,其‘题材’是‘迷信和崇拜’以及‘神话式的封建道德’,秦汉以后,自魏晋以至清,胡蛮认为都有‘侍奉宗教的美术’,而他认为‘侍奉宗教的美术,是反现实的反人间并且否定生动活泼的作风’的。魏晋南北朝,胡蛮认为是所谓‘浪漫的写实作风’的时期,然而‘无论它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写实的作风,而在客观上,它被空想的和颓废的内容所支配’。唐代,胡蛮认为是‘封建主义的贵族官僚的美术的灿烂时代’,虽然‘唐代美术家善于创造新的题材,所谓晋尚故实,唐尚新题’,然而‘不能忘记,那些新题的创作,不论历史的故实和现实的对象,那些内容除了是描写自然界山水花鸟以外,便多是描写帝王、后妃、皇亲贵族、封建军阀和地主的生活及他们爱好的题材,大部分是为了封建阶级的娱乐和装饰。’元代,‘无论山水、人物、草虫、鸟兽等题材,都不讲形似,不讲写生,造成了极端的形式主义’。明代,胡蛮不加分析地引用了鲁迅先生的‘明朝内都是些无赖儿郎’这句话,认为‘明代名家,无论是在朝在野,把自己的工作都建筑在阶级的和私人的利益上。’清代,胡蛮认为‘清代画家4千3百余人,其中宫廷画师居其大半,其余,都是封建阶级或所谓不得志之士大夫阶级,与闺阁、释子等那些有闲分子,除了宫廷画师供奉内廷以外,便是些寄情诗画之山林隐逸,在生产落后的中国环境中,旧的传统的意识与物质材料及工具之保守的总和,便自己给撒下一个困守的沙城,在这沙城中,美术家们便耍起千年如一日的老家伙,东涂西抹,逸兴揣飞。’这样,从秦汉到清代,一部中国美术史,在胡蛮十足的庸俗社会学的描绘下,其价值就近于‘零’了。而他在序言中所说的研究中国美术史的两个任务:‘把中国美术遗产归还给人民大众’和‘建立中华民族新美术’也就成了等于是骗人的空话了。。”(刘纲纪《一本用庸俗社会学观点写成的中国美术史》)
    ①根据《鲁迅美术系年》(王观泉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和马蹄疾《<鲁迅日记>若干人名考辨(三)王凡、王弘是胡蛮写信用的化名》(《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5期),可以明确得知,胡蛮曾于1935年至1939年留学苏联。“1934年通过姚克认识鲁迅,1935年到上海,由鲁迅、宋庆龄和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出面联系,通过上海的苏联领事馆去苏联留学。胡蛮先到莫斯科,马上去列宁格勒艺术学院油画系学画,半年后又返回莫斯科在苏联国家东方文化博物馆任顾问,一直到1939年回国。”(见马文)加之此时弗里契的声望与其著《艺术社会学》的巨大影响,以及刘纲纪一文的分析,所以笔者认为胡蛮在20世纪30年代撰写《中国美术史》时可能受其影响。
    ①此处,有一点说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研究中受四种模式的影响,四种模式没有绝对的先后关系。不是说先有日本学者影响,接着是德国模式,然后是苏联模式,最后是传统模式。本文只是相对的根据国人对中国美术史研究著述出版的时间先后而这样叙述。但是,若非要排序,笔者认为应该是日本学者影响、德国模式、苏联模式和传统模式这样一个顺序。传统模式中黄宾虹《古画微》虽然1925年就出版了,但考虑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与俞剑华《中国绘画史》的出版时间,笔者把传统模式放在了最后。
    ①笔者认为郑午昌的分期法是受到了滕固的影响的。一则,滕固的著作先于郑午昌的著作出版,滕固早在1929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小史》中,就把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过程分为生长时代、混交时代、昌盛时代和沉滞时代;二则,郑午昌《中国美术史》第一章绪论中后半段的文字大多与滕固的雷同。
    ①大村西崖的《东洋美术史》在在日本于1901年年出版,陈彬和和拣出中国部分分译出《中国美美术史》,1928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版。
    ①20世纪上半叶,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影响下,康有为、陈独秀等曾提出了改良或者变革中国画的主张。从《万木草堂所藏中国画目》、《美术革命——答吕澂》等中,我们看到康、陈二人都是想用西方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虽然有可取的一面,但是毕竟不能一刀切。此外,吕澂在《美术革命》一文中亦表达了改革中国画的主张,“呜呼!我国美术之弊,盖莫甚于今日,诚不可不极加革命也。”该文虽指出从四方面改革,但未明言改革的具体措施。
    ①关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研究成果,著作出版统计可参阅本博士论文附录B(20世纪上半叶主要中国美术史学著作初版一览表),更详细情况可参阅温肇桐《美术理论书目1912—1949》(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5年版)和陈池瑜《中国现代美术学史》附录《中国现代美术学著述目录初编(1901—1950)》(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关于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研究成果,著作出版统计可参阅温肇桐《美术理论书目1949—1979》(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以及《百年中国绘画史学史研究资料汇编》(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2004年编印)。
    ①关于2000年以后出版的中国美术史学著作,详细请见博士论文附录C(2000—2012年主要中国美术史学著作一览表)。
    [1]司马光.进书表//沈志华,张宏儒.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北京:改革出版社,1995:4.
    [2]陈池瑜.中国现代美术学史.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3]李心峰.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主题史.沈阳:辽海出版社,2005.
    [4]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5]卢辅圣.中国美术史学研究.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6]陈振濂.浙江大学美术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7]白巍.从西方几种艺术史研究方法看中国绘画史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5):139-146.
    [8]曹铁娃,曹铁铮,王一建.民国时期史学革命对美术史研究的影响.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349-352.
    [9]曹铁铮,曹铁娃.论民国时期传统美术史观的现代转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1):60-65.
    [10]曹铁铮,曹铁娃.民国时期美术史研究方法综述.艺术探索,2008,22(5):17-21.
    [11]常宁生.艺术学的建构与整合——西方艺术学理论和方法与中国艺术史研究.文艺研究,2007(10):4-13.
    [12]陈池瑜.20世纪中国美术学研究回顾.美术观察,1999(6):56-58.
    [13]陈池瑜.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史研究概评(上).美术观察,1999(11):56-58;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史研究概评(下).美术观察,1999(12):56-58.
    [14]段汉武.民国时期我国绘画史著研究方法与编撰体例刍议.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4):85-87.
    [15]段汉武.民国时期中国绘画史叙述模式研究[博士论文].杭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2006.
    [16]乔志强.论中国现代形态美术史学之建立.美术观察,2005(10):83-85.
    [17]沈玉.浅议中国美术史学理论与方法论建构的意义——兼论美术史料与美术史学的关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64-68.
    [18]薛永年.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文艺研究,2001(2):112-127.
    [19]郑敏惠.现代中国绘画史学体系的建构——评民国时期三部绘画史著作.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2):14-16.
    [20]邹建林.民国时期中国美术史撰述的两种模式.文艺研究,2008(1):122-130.
    [21]申丽花.民国时期中国美术史研究评述[硕士论文].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9.
    [22]贾丽敏.傅抱石美术史及理论研究[硕士论文].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7.
    [23]荆琦.温肇桐及其美术史论研究[博士论文].南京: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09.
    [24]胡道章.梁启超对美术史研究的影响.华夏文化,2004(3):36-38.
    [25]梁启超.梁启超史学论著三种.香港:三联书店,1980:4-6.
    [26]张岂之.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83-88.
    [27]陈师曾.中国绘画史.北京:中华书局,2010.
    [28]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民国25年).
    [29]滕固.中国美术小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民国18年).
    [30]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中华书局1937年版影印)//周谷城.民国丛书(第1编68).上海:上海书店,1989.
    [31]秦仲文.中国绘画学史.北京:立达书局,1934(民国23年).
    [32]侯云灏.20世纪中国史学思潮与变革.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2.
    [33]姚淦铭,王燕.王国维文集(第4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33.
    [34]瞿林东.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分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3.
    [35]刘思训.中国美术发达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50:1.
    [36]傅抱石.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叶宗镐.傅抱石美术文集.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289.
    [37]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19.
    [38]李大钊.史学要论.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77.
    [39]李朴园.中国艺术史概论(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1年版影印)//周谷城.民国丛书(第2编66).上海:上海书店,1990.
    [40]李朴园.中国艺术史概论.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4.
    [41]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四).北京:中华书局,1958:4719.
    [42]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17.
    [43]朱伯雄,陈瑞林.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1949).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18-154.
    [44]沈玉.1912—1949年民国绘画史学史视野下的滕固史学[博士论文].杭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2005.
    [45]史春风.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0.
    [46]岑家梧.中国艺术论集(考古学社1949年版影印)//周谷城.民国丛书(第2编66).上海:上海书店,1990:85.
    [47]刘凤君.美术考古学导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33.
    [48]冯贯一.中国艺术史各论(汇中印书馆1941年版影印)//周谷城.民国丛书(第2编66).上海:上海书店,1990:1.
    [49]大村西崖.东洋美术史.东京:图本丛刊会,1925(大正14年).
    [50]大村西崖.中国美术史.陈彬和,译(1928年商务印书馆//陈辅国.诸家中国美术史著选汇.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2:688.
    [51]陈振濂.近代中日绘画交流史比较研究.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0:272.
    [52]内藤湖南.支那绘画史.东京:弘文堂,1952(昭和27年).
    [53]内藤湖南.中国绘画史.栾殿武,译.北京:中华书局,2008:译者后记.
    [54]伊势专一郎.自顾恺之至荆浩的山水画史.京都:汇文堂,1934(昭和9年).
    [55]古原宏伸.日本近八十年来的中国绘画史研究.新美术,1994(1):69.
    [56]中村不折,小鹿青云.中国绘画史.郭虚中,译.上海:正中书局,1937(民国26年).
    [57]长尾雨山.中国书画话.东京:筑摩書房,1965(昭和40年).
    [58]金原省吾.唐宋之绘画.傅抱石,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民国24年).
    [59]金原省吾.支那上代画论研究.东京:岩波书店,1924(大正13年).
    [60]今关天彭.东洋画论集成.东京:读画书院,1915(大正4年).
    [61]傅抱石.论顾恺之至荆浩之山水画史问题//叶宗镐.傅抱石美术文集.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81-93.
    [62]原田尾山.支那画学书解题.东京:大塚巧芸社,1938(昭和13年).
    [63]青木正儿,奥村依九良.历代画论(唐宋元篇).东京:弘文堂,1942(昭和17年).
    [64]陈师曾.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天津:天津古籍书店,1992.
    [65]青木正儿.支那文学艺术考.东京:弘文堂,1942(昭和17年).
    [66]桥本关雪.石涛.东京:梧桐书院,1926(大正15年).
    [67]叶宗镐.傅抱石年表//叶宗镐.傅抱石美术文集.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679-681.
    [68]傅抱石.石涛上人年谱//叶宗镐.傅抱石美术文集.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341.
    [69]姜丹书.美术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民国6年):1.
    [70]姜丹书.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153.
    [71]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下).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1302.
    [72]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1..
    [73]陈师曾.文人画的价值.北京大学绘学杂志社.绘学杂志(第2期).北京大学出版部,1921-01-01(民国10年1月1日):1-6.
    [74]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卷).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67.
    [75]康有为.万木草堂所藏中国画目//康有为.康有为全集(第10集).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46.
    [76]陈独秀.美术革命——答吕澄.新青年杂志编辑部.新青年(第6卷第1号).上海:群益出版社,1919-01-15(民国8年1月15日):86.
    [77]松年.颐园论画//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明—清).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839.
    [78]邹一桂.小山画谱//于安澜.画论丛刊(下卷).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806.
    [79]沈括.梦溪笔谈(第17卷).侯真平,校点.长沙:岳麓书院,2002:119-120.
    [80]恽寿平.南田画跋//潘运告.清人论画.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137.
    [81]钟国胜.陈师曾中国画价值的历史观研究.美苑,2008(3).60.
    [82]苏轼.东坡题跋校注.屠友祥,校注.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253.
    [83]成佩.陈师曾关于文人画的理论.美术研究,2005(1):64.
    [84]杜黎均.二十四诗品译注评析.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115.
    [85]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叶宗镐.傅抱石美术文集.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2.
    [86]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鲁迅、吴宓、吴梅、陈师曾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742.
    [87]杨补之.美术家之修养.北京大学绘学杂志社.绘学杂志(第3期).北京大学出版部,1921-11(民国10年11月):31.
    [88]同光.国画漫谈//范祥善.现代艺术评论集.上海:世界书局,1930(民国19年):1-13.
    [89]凌文渊.国画在美术上的价值//姚渔湘.中国画讨论集.北京:立达书局,1932(民国21年):37.
    [90]陶冷月.国画之新的研究//范祥善.现代艺术评论集.上海:世界书局,1930(民国19年):1-12.
    [91]李耀民.国画的特点//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卷).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231.
    [92]蒋锡曾.中国画之解剖//钱智修.东方杂志(第27卷第1号).1930-01-10(民国19年1月10日):61-65.
    [93]滕固.中国艺术论丛(商务印书馆1938年影印)//周谷城.民国丛书(第1编65).上海:上海书店,1989:93-99.
    [94]俞剑华.国画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
    [95]傅抱石.壬午重庆画展自序//叶宗镐.傅抱石美术文集.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471.
    [96]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张君劢,丁文江.科学与人生观.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10.
    [97]海登·怀特.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陈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6-8.
    [98]傅抱石.中国民族美术之展望与建设//叶宗镐.傅抱石美术文集.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98.
    [99]邵宏.美术史的观念.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77-78.
    [100]陈平.李格尔与艺术科学.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34.
    [101]陈平.西方美术史学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103.
    [102]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美术史的基本概念.潘耀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3]薛永年.滕固与近代美术史学.美术研究,2002(1):4.
    [104]滕固.中国美术小史//沈宁.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71.
    [105]杨振宇.滕固和中国美术史的现代写作模式.新美术,2005(3):19.
    [106]滕固.唐宋绘画史//沈宁.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113.
    [107]傅抱石.中国篆刻史述略//叶宗镐.傅抱石美术文集.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255.
    [108]萧高洪.篆刻史话.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300.
    [109]孙诒让.周礼正义(第4册).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1116.
    [110]滕固.滕固美术史论著三种.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60.
    [11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秦仲文.黄苗子,点校.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110.
    [112]顾恺之.论画//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六朝-元),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3.
    [113]谢赫,姚最.古画品录·续画品录.王伯敏,标点注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1.
    [114]孔寿山.唐朝题画诗注.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119.
    [115]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六朝-元).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70.
    [116]郭熙.林泉高致//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六朝-元).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294.
    [117]韩拙.山水纯全集//于安澜.画论丛刊(上卷).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47.
    [118]邓椿.画继//图画见闻志·画继.米田水,译注.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421.
    [119]滕固.关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史的考察//沈宁.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94.
    [120]戈尔德施密特.美术史.滕固,译//沈宁.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30.
    [121]陈池瑜.中国美术史研究受西方艺术史观的影响及其对策——以滕固、李朴园、柯律格、方闻为例.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37.
    [122]王留成,邢长顺.胡蛮传略.中州统战,1996(6):14-15.
    [123]林树中,王崇人.美术辞林·中国绘画卷(上)(“胡蛮《中国美术史》”条).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610.
    [124]李小汾.论民国时期胡蛮美术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倾向.美术研究,2007(2):52.
    [125]胡蛮.中国美术史.上海:群艺出版社,1946(民国35年):23.
    [126]陈师曾.中国绘画史(1925年翰墨缘美术院)//陈辅国.诸家中国美术史著选汇.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2:9.
    [127]秦仲文.中国绘画学史(1933年立达书局)//陈辅国.诸家中国美术史著选汇.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2:1074.
    [128]胡蛮.中国美术的演变(1934年文心书业社)//陈辅国.诸家中国美术史著选汇.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2:1261.
    [129]李行百.对“中国美术史”(增订本)的几点意见.美术,1956(7):19-21.
    [130]徐嘉龄.评胡蛮(祜曼)着“中国美术史”.美术,1956(10):50-53.
    [131]刘纲纪.一本用庸俗社会学观点写成的中国美术史.美术,1956(7):13.
    [132]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1.
    [133]陈池瑜.中国艺术史学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艺术百家,2009(5):109.
    [134]孔子家语.王国轩.王秀梅,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132.
    [135]曹植.画赞序//曹植.曹植集注.赵幼文,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67-68.
    [136]庾肩吾.书品//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86.
    [137]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图画见闻志·画继.米田水,译注.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12.
    [138]宗白华.中国美学史论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77.
    [139]王毓贤.绘事备考//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原文及全文检索版(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140]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34.
    [141]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黄宾虹《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
    [142]俞剑华.中国绘画史(上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民国26年):1.
    [143]朱杰勤.秦汉美术史(1934年商务印书馆)//陈辅国.诸家中国美术史著选汇.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2:1340.
    [144]廖方容,胡春涛.郑昶美术史研究思想阐析.艺术探索,2009,23(4):45.
    [145]郑午昌.中国美术史(1935年中华书局)//陈辅国.诸家中国美术史著选汇.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2:1480.
    [146]朱剑.郑午昌<中国美术史>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1):38.
    [147]陈池瑜.俞剑华中国绘画史论研究的成就与特点.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3):43.
    [148]俞剑华年谱//周积寅.俞剑华美术论文集.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415.
    [149]俞剑华.中国绘画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
    [150]王伯敏.功在筑基与铺路——评俞剑华的画史研究.艺苑(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版,1997(1):48.
    [151]俞剑华.从江苏历代绘画展览会谈明清的绘画//周积寅.俞剑华美术论文集.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57.
    [152]俞剑华.中国绘画史(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56.
    [153]林树中.怀建国后第一代美术史论家.艺苑(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版,1997(1):43.
    [154]俞剑华.中国绘画史(上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2-3.
    [155]姚保瑢.对俞剑华著“中国绘画史”的几点意见.美术,1956(10):55-56.
    [156]王鲁湘.黄宾虹全集(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183.
    [157]陈池瑜.黄宾虹对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的贡献.美术研究,2005(1):51.
    [158]黄宾虹.古画微(1929年商务印书馆)//陈辅国.诸家中国美术史著选汇.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2:883.
    [159]阎安.黄宾虹<古画微>及其在美术史学史上的地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黄宾虹研究文集.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59.
    [160]俞剑华.怎样编著中国画通史//周积寅.俞剑华美术论文集.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95.
    [161]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道格拉斯·安斯利,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