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封禅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古代帝王祭祀活动中最隆重的典礼之一,封禅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仪式过程,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集大成。
     本论文在对封禅进行概念界定和溯源之后,勾勒出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帝王封禅活动的轮廓,以此作为归纳唐代封禅特点、功能和影响的背景材料。最后概括出唐代封禅对泰山文化带来的影响。全文共分八大部分。
     《封禅概说》对封禅进行概念界定,同时区别了封禅与巡狩、郊祀的不同内涵,接着叙述了封禅的起源和定型,在此过程中,儒家思想渐渗其中,并最终将其纳入儒家思想体系之下。
     封禅之礼,自秦汉以后,旷世不修。魏晋至隋政局动荡,儒学式微,期间鲜有君主自信举行封禅。《唐太宗与封禅》将对魏晋至隋以及唐太宗封禅未遂的原因进行深入解析。
     唐高宗封禅的特色之处在于,禅祭时分别由皇后、诸王大妃行亚献、终献,且此次封禅染上一层淡淡的道教色彩。武则天代唐建周,这种政治变革在祭祀上的突出反映就是封禅嵩山。《唐高宗、武则天封禅》将从政治、思想、宗教、仪式上去解读这一历史上特殊的文化现象。
     唐玄宗拨乱反正,欲借封禅重树李唐国威。张说等儒臣伺机而动,复兴儒家礼乐文化。《唐玄宗封禅》将对开元封禅进行探因,并对《纪泰山铭》进行解读。最后是对玄宗欲封华山进行剖析。
     在对以上三位帝王的封禅活动进行爬梳后,本文将从封禅劝请次数增加、封禅礼仪反复讨论、封禅仪规不断变化、封禅地点的多元化、封禅意旨的前后矛盾以及封禅思想的演变提升等六个方面归纳出《唐代封禅的特点》。紧接着,第六部分又从政治、外交、礼制、文学等方面总结出《唐代封禅的功能和影响》。第七部分《封禅与泰山文化》从宗教、建筑、庙会、香社、神文化、碑刻与摩崖、诗赋与小说等方面概括出唐代封禅对泰山文化带来的影响。
     最后一部分《结论》从宏观上对唐代封禅的流变进行把握,分析儒、道、佛的消长对唐代封禅产生的影响。
     有唐一代,共有三位帝王成功举行封禅,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与秦汉封禅相比,唐代封禅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既与皇帝自身素质有关,更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紧密相连。唐代封禅的功能和影响囊括政治、礼制文化、文学、外交等方面,泰山也因唐代封禅名声远播,泰山文化亦日益丰润。
FENGSHAN, the most grand ceremonies of emperor’s sacrificial activity, has the profound background and the complex ritual process, and epitomizes the culture of LI and YUE in the ancient China.
     After defining and tracing to the source about FENGSHAN, the paper draws the outline of the activities of FENGSHAN by the three emperors Tang Taitsung, Wu Zetian and Tang Xuanzong, and takes it as material of background summarizing the characteristic, the func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FENGSHAN in Tang Dynasty. Finally, the paper makes generalization about the influence of the FENGSHAN in Tang Dynasty on the Taishan culture.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eight parts.
     The part“Introduction to FENGSHAN”defines the concept of the FENGSHAN, simultaneously distinguishes the different meanings between FENGSHAN, XUNSHOU and JAOSI, then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origi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FENGSHAN, during this process, the Confucianism seeps gradually, and finally brings it into the Confucianism ideology.
     The Ritual of FENGSHAN didn’t hold since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Few emperors held the FENGSHAN during this period because of turbulence of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Between Wei Jin and Sui and the declination of Confucianism.“The Emperor Taitsung of Tang And FENGSHAN”will analyze the reason why Wei Jin and Sui dynasty as well as the emperor Taitsung didn’t hold FENGSHA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mperor Tang Gaozong’s FENGSHAN were empress offer sacrifice to gnome in YAXIAN, princess in ZHONGXIAN, simultaneously, the FENGSHAN caught a light Taoism. Wu Zetian replaced the Tang by Zhou, FENGSHAN Mt. Songshan was the prominent reflection of this politic change.“The FENGSHAN of Tang Gaozong and the Wu Zetian”will analyze this special cultural phenomenon of history from politics, the thought, the religion and the ceremony.
     The emperor Tang Xuanzong brought order out of chaos, he wanted to draw support from the FENGSHAN to set up the national prestige of Tang dynasty renewedly. Zhang Shuo and other feudal officials waited for the opportunity to revive the Confucianist culture of LI and YUE.“The FENGSHAN of Emperor Tang Xuanzong”will try to find out the reason of KAIYUAN FENGSHAN and analyzes“the Discipline Taishan Inscription”. Final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Xuanzong was to FENGSHAN Huashan.
     After narrating the FENGSHAN of three emperors above, this paper will induce“the Characteristic Of FENGSHAN In Tang Dynasty”from the increase persuations of FENGSHAN, the repeate discussions of FENGSHAN’s amenity, the unceasing changes of FENGSHAN’s ceremonial, the multiplication of FENGSHAN’s place, the contradiction of FENGSHAN’s intention and the evolution promotion of FENGSHAN’s ideology. Next, the sixth part will summarize“the Function and Influence Of FENGSHAN In Tang Dynasty”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olitics, the diplomacy, social institutions, and literature.
     The seventh part“FENGSHAN And Taishan Culture”will summarize the influence of FENGSHAN in Tang Dynasty on the Taishan cultur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religion, the building, the temple fair, incense society, the god culture, the stele inscription and inscription on the cliff, poetry and novel.
     The“conclusion”will macroscopically grasp the change of FENGSHAN in Tang Dynasty,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 increase and decrease of the Confucian, the Taoism and the Buddhism on the FENGSHAN in Tang Dynasty.
     In the Tang Dynasty, there were three emperors hold FENGSHAN successfully altogether, it is rarely in the history. Compared with the Qin and Han’s FENGSHAN, the FENGSHAN in Tang Dynasty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which was not only related with emperor’s own quality, but also connected with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function and influence of FENGSHAN in Tang Dynasty involve in such aspects as politics, social institutions, culture, literature and diplomacy. Due to the FENGSHAN in Tang Dynasty, the reputation of Taishan is far broadcasted, and the culture of Taishan is also abundant increasingly.
引文
① [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 1355 页,中华书局,1959 年版。
    ② 汤贵仁:《泰山封禅与祭祀》,第 2 页,齐鲁书社,2003 年版。
    ③ [汉]班固:《白虎通义》卷下《德论下·封禅》,第 36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版。
    ④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五十五《卫青霍去病传》,第 2486 页,中华书局,1962 年版。
    ⑤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二十一《礼志下》,第 652 页,中华书局,1974 年版。
    ⑥ 何平立:《巡狩与封禅:封禅政治的文化轨迹》,第 1 页,齐鲁书社,2003 年版。
    ⑦ [清]金棨纂辑:《泰山志》卷十二《封禅志》,第 171 页,故宫博物院编:《平山志·泰山志》,第二册,海南出版社,2001 年版。
    ⑧ 詹鄞鑫:《巡守与封禅:论封禅的性质及起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0 年第 3 期。
    ① 刘渝龙,金身佳著:《古代帝王巡游记实》,第 9 页,岳麓书社,1997 年版。
    ②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志第九《祭祀志下》,第 3205 页,中华书局,1965 年版。
    ③ [晋]袁宏:《后汉纪》卷八《光武皇帝纪》,张元济等辑:《四部丛刊:初编·18:史部》,上海书店,1989年版。
    ④ [宋]章如愚撰:《群书考索》卷二十四《礼门·封禅类》,第 164 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 年版。
    ⑤ [汉]毛公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黄侃经文句读:《毛诗正义》卷十九之二《我将》,第 71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版。
    ⑥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上》,第 1213 页,中华书局,1962 年版。
    
    ①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下》,第 1253?1254 页,中华书局,1962 年版。
    ② [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 1361 页,中华书局,1959 年版。
    ③ [唐]姚思廉:《梁书》卷四十《许懋传》,第 575 页,中华书局,1973 年版。
    ④ [唐]姚思廉:《梁书》卷四十《许懋传》,第 576 页,中华书局,1973 年版。
    ① [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八十四《郊社考十七》,第 761 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年版。
    ② [宋]章如愚撰:《群书考索》别集卷十四《礼乐门·封禅》,第 1359 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 年版。
    ③ [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 1355 页,中华书局,1959 年版。
    ④ [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① [东汉]应劭撰:《风俗通义》卷十《五岳》,《诸子百家丛书》,第 69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版。
    ② [晋]袁宏:《后汉纪》卷八《光武皇帝纪》,张元济等辑:《四部丛刊:初编·18:史部》,上海书店,1989年版。
    ③ 石芳苓:《中国历代帝王泰山封禅秘闻》,第 6 页,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版。
    ④ 葛志毅:《战国秦汉之际的受命改制思潮与封禅》,《学习与探索》,2006 年第 5 期。
    ① 黄历鸿:《泰山封禅》,第 25 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 年版。
    ② 贾贵荣、张晓生:《秦始皇封禅泰山略论》,《管子学刊》,2000 年第 3 期。
    ③ [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 1366 页,中华书局,1959 年版。
    ④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第 2500 页,中华书局,1962 年版。
    ① [汉]董仲舒著;[清]赵曦明等校:《春秋繁露》卷四《王道第六》,第 25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版。
    ②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下》,第 1248 页,中华书局,1962 年版。
    ③ [唐]杜佑;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五十五《礼十五·告礼》,第 319 页,中华书局,1988 年版。
    ④ [东汉]应劭撰:《风俗通义》卷二《正失·封泰山禅梁父》,《诸子百家丛书》,第 16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版。
    ⑤ [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 1397 页,中华书局,1959 年版。
    ⑥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下》,第 1248 页,中华书局,1962 年版。
    ⑦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志第七《祭祀上》,第 3163 页,中华书局,1965 年版。
    ⑧ 贾贵荣:《儒家文化与秦汉封禅》,《齐鲁学刊》,2000 年第 4 期。
     ① [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 1355 页,中华书局,1959 年版。
    
    ① [晋]陈寿:《三国志》卷三《魏书·明帝纪》,第 94 页,中华书局,1959 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二十一《礼志下》,第 654 页,中华书局,1974 年版。
    ③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二十一《礼志下》,第 654?655 页,中华书局,1974 年版。
    ④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二十一《礼志下》,第 655 页,中华书局,1974 年版。
    ⑤ [晋]陈寿:《三国志》卷二十五《魏书·高堂隆传》,第 717 页,中华书局,1959 年版。
    ① [晋]陈寿:《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三嗣主传第三》,第 1171 页,中华书局,1959 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三《武帝纪》,第 50 页,中华书局,1974 年版。
    ③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十九《礼志上》,第 599 页,中华书局,1974 年版。
    ④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二十一《礼志下》,第 655 页,中华书局,1974 年版。
    ⑤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二十一《礼志下》,第 656 页,中华书局,1974 年版。
    ⑥ [唐]姚思廉:《梁书》卷四十《许懋传》,第 577 页,中华书局,1973 年版。
    ⑦ [梁]沈约:《宋书》卷十五《礼志二》,第 380 页,中华书局,1974 年版。
    
    ① 何平立:《巡狩与封禅:封禅政治的文化轨迹》,第 383 页,齐鲁书社,2003 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一百十三《苻坚载记》,第 2888 页,中华书局,1974 年版。
    ③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一百十三《苻坚载记》,第 2897 页,中华书局,1974 年版。
    ④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一百十三《苻坚载记》,第 2899 页,中华书局,1974 年版。
    ⑤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一百十四《苻坚载记》,第 2911 页,中华书局,1974 年版。
    ⑥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一百十四《苻坚载记》,第 2911?2912 页,中华书局,1974 年版。
    ⑦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一百十四《苻坚载记》,第 2912 页,中华书局,1974 年版。
    
    ① [梁]沈约:《宋书》卷三《武帝纪下》,第 58 页,中华书局,1974 年版。
    ② [梁]沈约:《宋书》卷五十五《臧焘徐广傅隆传》,第 1553 页,中华书局,1974 年版。
    ③ [梁]沈约:《宋书》卷七十《袁淑传》,第 1835?1836 页,中华书局,1974 年版。
    ④ [梁]沈约:《宋书》卷十六《礼志三》,第 439 页,中华书局,1974 年版。
    
    ① [梁]沈约:《宋书》卷十六《礼志三》,第 440 页,中华书局,1974 年版。
    ② [梁]沈约:《宋书》卷十六《礼志三》,第 440?441 页,中华书局,1974 年版。
    ③ [梁]沈约:《宋书》卷十六《礼志三》,第 443 页,中华书局,1974 年版。
    ④ [清]张英、王士祯等:《御定渊鉴类函》卷二十七《地部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唐]李百药:《北齐书》卷四《文宣帝纪》,第 51 页,中华书局,1972 年版。
    ② [唐]李百药:《北齐书》卷四十五《樊逊传》,第 609?610 页,中华书局,1972 年版。
    ③ [唐]李百药:《北齐书》卷四十五《文宣帝纪》,第 67 页,中华书局,1972 年版。
    ④ [唐]姚思廉:《梁书》卷三《武帝本纪下》,第 96 页,中华书局,1973 年版。
    ① [唐]姚思廉:《梁书》卷四十《许懋传》,第 575 页,中华书局,1973 年版。
    ② [唐]姚思廉:《梁书》卷四十《许懋传》,第 577 页,中华书局,1973 年版。
    ③ [唐]姚思廉:《梁书》卷四十《许懋传》,第 578 页,中华书局,1973 年版。
    ④ [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卷二《高祖纪下》,第 33 页,中华书局,1973 年版。
    ⑤ [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卷二《高祖纪下》,第 34 页,中华书局,1973 年版。
    ⑥ [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卷七《礼仪志二》,第 140 页,中华书局,1973 年版。
    ⑦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81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⑧ [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卷四《炀帝纪下》,第 95 页,中华书局,1973 版。
    
    ① [唐]姚思廉:《梁书》卷四十《许懋传》,第 577 页,中华书局,1973 年版。
    ②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三十五《帝王部·封禅一》,第 384 页,中华书局,1960 年版。
    ③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三十五《帝王部·封禅一》,第 385 页,中华书局,1960 年版。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唐纪十》,第 6093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81?882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唐纪十》,第 6093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唐纪十》,第 6094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82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③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二《纳谏第五》,第 70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版。
    ④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九十七《魏征传》,第 3868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① [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六《历代三》,第 3245 页,中华书局,1988 年版。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征传》,第 2545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③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征传》,第 2546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唐纪十》,第 6094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①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三十五《帝王部·封禅一》,第 385 页,中华书局,1960 年版。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82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③ [宋]林之奇撰:《尚书全解》卷三十《召诏》,第 1712 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 年版。
    ④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务农第三十》,第 237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版。
    ⑤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务农第三十》,第 238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版。
    ⑥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三《隋纪七》,第 5715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⑦ [唐]杜佑:《通典》卷七《食货七》,第 40 页,中华书局,1984 年版。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五《唐纪一》,第 5792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上《儒学传上》,第 4940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③ [宋]王溥:《唐会要》卷三十五《褒崇先圣》,第 636 页,中华书局,1955 年版。
    ④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第二十七》,第 216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版。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五《唐纪十一》,第 6153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②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第二十七》,第 220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版。
    ③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上《儒学传上》,第 4941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④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上《西域传上》,第 6233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⑤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五《诚信第十七》,第 180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版。
    ⑥ [宋]范祖禹:《唐鉴》卷二《太宗上》,第 52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版。
    ⑦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二《纳谏第五》,第 74?75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版。
    
    ①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十《慎终第四十》,第 299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版。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五《唐纪十一》,第 6158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六《唐纪十二》,第 6165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④ [宋]王溥:《唐会要》卷七《封禅》,第 87 页,中华书局,1955 年版。
    ⑤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下》,第 53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⑥ [宋]王溥:《唐会要》卷七《封禅》,第 88 页,中华书局,1955 年版。
    ⑦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百四《方技》,第 5805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①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四《于志宁传》,第 4004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②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四《于志宁传》,第 4005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六《唐纪十二》,第 6170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① [清]董诰:《全唐文》卷八《太宗·停封禅诏》,第 101 页,中华书局,1983 年版。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第 6246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第 6248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第 6253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①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东夷传》,第 6190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唐纪十五》,第 6270?6271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② [清]王昶:《金石萃编》卷五十三《岱岳观碑》,第二册,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 年版。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唐纪十七》,第 6342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唐纪十六》,第 6317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唐纪十六》,第 6322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①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第 115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② [清]孙希旦撰:《礼记集解》卷二十一《礼运第九之一》,第 602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③ [清]孙希旦撰:《礼记集解》卷二十一《礼运第九之一》,第 602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唐纪十六》,第 6316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唐纪十七》,第 6332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⑥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三《高宗本纪》,第 64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⑦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高宗本纪上》,第 86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唐纪十七》,第 6345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86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③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86?887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①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87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② 何平立:《巡狩与封禅:封建政治的文化轨迹》,齐鲁书社,2003 年版。
    ③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85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①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86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88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③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88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唐纪十七》,第 6346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⑤ 雷闻:《唐代道教与国家礼仪——以高宗封禅活动为中心》,载《中华文史论丛》,2001 年第 4 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版。
    ① [清]王昶辑:《金石萃编》卷五十三《岱岳观碑》,第二册,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 年版。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隐逸列传》,第 5127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③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三十六《帝王部·封禅二》,第 394 页,中华书局,1960 年版。
    ④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五《高宗本纪》,第 90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⑤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十四《礼乐志四》,第 351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⑥ 雷闻:《唐代道教与国家礼仪——以高宗封禅活动为中心》,载《中华文史论丛》,2001 年第 4 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版。
    ⑦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五《高宗本纪下》,第 90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① 《混元圣记》卷八,转引自杨荫楼、王洪军著:《齐鲁文化通史·隋唐五代卷》,第 207?208 页,中华书局,2004 年版。
    ② [唐]释道宣撰:《续高僧传》卷二十五《释慧乘传》,第 466?467 页,文怀沙主编:《隋唐文明》第三十九卷,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5 年版。
    ③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隐逸传》,第 5125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④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方伎传》,第 5089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⑤ 张泽洪:《唐代道教规模辨析》,《中华文史论坛》,1996 年第 2 期。
    ⑥ [宋]王溥:《唐会要》卷五十《尊崇道教》,第 869 页,中华书局, 1955 年版。
    ①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四《则天皇后本纪》,第 83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②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第 472 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③ 朱越利:《道教问答》,第 34 页,华文出版社,1989 年版。
    ④ [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释老志》,第 3051 页,中华书局,1974 年版。
    ① [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第 1093 页,中华书局,1973 年版。
    ② 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增订本)》,第 154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版。
    ③ [唐]道宣:《广弘明集》卷四《叙齐高祖废道法事》,《四部丛刊·初编·82:子部》,上海书店,1989 年版。
    ④ 刘慧:《泰山封禅与道教》,《泰安师专学报》1996 年第 3 期。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唐纪十八》,第 6379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⑥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五《高宗本纪》,第 111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① [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卷三《炀帝纪》,第 81 页,中华书局,1973 年版。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唐纪十九》,第 6421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③ [五代]王定保著:《唐摭言》卷一《述进士上篇》,第 3 页,中华书局,1960 年版。
    ①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五百三十六《礼仪十五·封禅》,第 2434 页,中华书局,1960 年版。
    ② [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 1371 页,中华书局,1959 年版。
    ③ [宋]王溥:《唐会要》卷七《封禅》,第 82 页,中华书局,1955 年版。
    ④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89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⑤ [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五百五十六《封禅》,第 2846 页,中华书局,1966 年版。
    ⑥ [清]董诰:《全唐文》卷二百一十七《崔融·为朝集使于思言等请封中岳表》,第 2195 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⑦ [清]董诰:《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九《武三思·大周封祀坛碑》,第 2415 页,中华书局,1983 年版。
    ① [清]董诰:《全唐文》卷二百四十九《李峤·攀龙台碑》,第 2515 页,中华书局,1983 年版。
    ② 王晖:《论周代天神性质与山岳崇拜》,《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 1 期。
    ③ [清]董诰:《全唐文》卷二百一十七《崔融·为朝集使于思言等请封中岳表》,第 2195 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① [清]董诰:《全唐文》卷九十七《高宗武皇后·方广大庄严经序》,第 1001 页,中华书局,1983 年版。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唐纪二十》,第 6466 页,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唐纪二十》,第 6469 页,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唐纪二十》,第 6473 页,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⑤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91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①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91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唐纪二十一》,第 6503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③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第 125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④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91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⑤ 何平立:《巡狩与封禅:封建政治的文化轨迹》,第 340?341 页,齐鲁书社,2003 年版。
    ①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第 1374 页,中华书局,1981 年版。
    ② [清]孙希旦撰:《礼记集解》卷二十二《礼运第九之二》,第 617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③ [清]董诰:《全唐文》卷二百四十八《李峤·大周降禅碑》,第 2507 页,中华书局,1983 年版。
    ④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七十六《后妃传上》,第 3482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⑤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一《礼仪志一》,第 818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⑥ [清]董诰:《全唐文》卷二百四十八《李峤·大周降禅碑》,第 2507 页,中华书局,1983 年版。
    ⑦ [清]董诰:《全唐文》卷二百四十八《李峤·大周降禅碑》,第 2508 页,中华书局,1983 年版。
     ① [清]孙星衍撰:《尚书今古文注疏》,第 286 页,中华书局,1986 年版。
    
    
    ① 《全唐诗》卷二百二十《杜甫五·忆昔二首》,第 2325 页,中华书局,1960 年版。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91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③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九十九《崔日用传》,第 3088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④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九十九《崔日用传》,第 3088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⑤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91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① [宋]王溥:《唐会要》卷八《郊议》,第 105 页,中华书局,1955 年版。
    ② [宋]王溥:《唐会要》卷八《郊议》,第 105 页,中华书局,1955 年版。
    ③ [宋]王溥:《唐会要》卷八《郊议》,第 106 页,中华书局,1955 年版。
    ④ [宋]王溥:《唐会要》卷八《郊议》,第 106 页,中华书局,1955 年版。
    ⑤ [宋]王溥:《唐会要》卷八《郊议》,第 107 页,中华书局,1955 年版。
    ⑥ [宋]王溥:《唐会要》卷八《郊议》,第 107 页,中华书局,1955 年版。
    ⑦ [宋]王溥:《唐会要》卷八《郊议》,第 107 页,中华书局,1955 年版。
    ⑧ [宋]王溥:《唐会要》卷八《郊议》,第 108 页,中华书局,1955 年版。
    ①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上《儒学传上》,第 4942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② [唐]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卷八《聪敏第十七》,第 127 页,中华书局,1984 年版。
    ③ [宋]李昉:《文苑英华》卷六百五十二《劝学》,第 3351 页,中华书局,1966 年版。
    ④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上《儒学传上》,第 4942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⑤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九十七《张说传》,第 3052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⑥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九十七《张说传》,第 3057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①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五《张说传》,第 4412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裴漼传》,第 3129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③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九十七《张说传》,第 3054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④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九十七《张说传》,第 3054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⑤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五《玄宗本纪》,第 131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⑥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九十七《张说传》,第 3057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①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902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95?896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③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98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④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十四《礼乐志四》,第 352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唐纪二十八》,第 6764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①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98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②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十四《礼乐志四》,第 352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③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98?899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④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99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①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99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900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③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900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④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900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⑤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901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⑥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901?902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①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902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903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③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903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④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903?904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⑤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904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① 汤贵仁:《泰山封禅与祭祀》,第 145 页,齐鲁书社,2003 年版。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八《玄宗本纪上》,第 196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③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三十六《帝王部·封禅二》,第 405 页,中华书局,1960 年版。
    ④ [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第 2170 页,中华书局,1979 年版。
    ⑤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904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⑥ 刘长东:《宋代佛教政策论稿》,第 393 页,巴蜀书社,2005 年版。
    ⑦ 刘长东:《宋代佛教政策论稿》,第 410 页,巴蜀书社,2005 年版。
    ⑧ [宋]王溥:《唐会要》卷八《郊议》,第 119 页,中华书局,1955 年版。
    
    ① [汉]刘安等撰;何宁集释:《淮南子集释》上册,第 277 页,中华书局,1998 年版。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904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③ [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第 2159?2171 页,中华书局,1979 年版。
    ④ [唐]释道宣撰:《续高僧传》卷二十五《释慧乘传》,第 466?467 页,文怀沙主编:《隋唐文明》第三十九卷,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5 年版。
    ①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904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八《玄宗本纪上》,第 197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③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五十三《帝王部·尚黄老》,第 593 页,中华书局,1960 年版。
    ④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八《玄宗本纪上》,第 199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⑤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五十三《帝王部·尚黄老一》,第 593 页,中华书局,1960 年版。
    ⑥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五十四《帝王部·尚黄老二》,第 598 页,中华书局,1960 年版。
    ⑦ [清]顾炎武撰:《历代帝王宅京记》卷九《洛阳下》,《丛书集成续编·史部》,第 57 册,第 181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版。
    ①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三十《王璵传》,第 3617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唐纪三十》,第 6808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唐纪三十》,第 6831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④ [宋]王溥:《唐会要》卷三十《华清宫》,第 559 页,中华书局,1955 年版。
    ⑤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七十二《道术二》,第 450 页,中华书局,1961 年版。
    ⑥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二十一《神仙二十一》,第 144 页,中华书局,1961 年版。
    ⑦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隐逸传》,第 5129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⑧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五十三《帝王部·尚黄老》,第 591 页,中华书局,1980 年版。
    ⑨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三百六十八《精怪一》,第 2931 页,中华书局,1961 年版。
    ⑩ 《全唐诗》卷一百六十七《李白七·玉真仙人词》,第 1727 页,中华书局,1960 年版。 ?《陕西通志》卷九十《艺文六·修华岳庙颂》,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九《玄宗本纪下》,第 210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唐纪三十三》,第 6924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③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三十六《帝王部·封禅第二》,第 405 页,中华书局,1980 年版。
    ④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904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①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三百五十《鬼三十五》,第 2773?2774 页,中华书局,1961 年版。
    ②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三百二《神十二》,第 2398 页,中华书局,1961 年版。
    ③ 任继愈:《宗教大辞典》,第 867 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年版。
    ④ [宋]孔平仲:《谈苑》卷一,《全宋笔记》第二编之五,第 299 页,大象出版社,2006 年版。
    ①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下》,第 1248 页,中华书局,1962 年版。
    ②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志第七《祭祀上》,第 3161 页,中华书局,1965 年版。
    ③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三十五《帝王部·封禅》,第 384 页,中华书局,1980 年版。
    ④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三十五《帝王部·封禅》,第 385 页,中华书局,1980 年版。
    ⑤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三十五《帝王部·封禅》,第 385 页,中华书局,1980 年版。
    ⑥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82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五《唐纪十一》,第 6156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⑧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三十五《帝王部·封禅》,第 387 页,中华书局,1980 年版。
    ⑨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三十五《帝王部·封禅》,第 388 页,中华书局,1980 年版。
    ⑩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三十五《帝王部·封禅》,第 388?389 页,中华书局,1980 年版。
    ①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84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高宗本纪上》,第 86?87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唐纪十八》,第 6379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④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五《高宗本纪下》,第 111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⑤ [清]董诰:《全唐文》卷二百一十七《崔融·为朝集使于思言等请封中岳表》,第 2195 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⑥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九十九《崔日用传》,第 3088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①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八《玄宗本纪上》,第 196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②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三十六《帝王部·封禅二》,第 403 页,中华书局,1980 年版。
    ③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三十六《帝王部·封禅二》,第 404 页,中华书局,1980 年版。
    ④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三十六《帝王部·封禅二》,第 404 页,中华书局,1980 年版。
    ①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五十八《兒宽传》,第 2630?2631 页,中华书局,1962 年版。
    ②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志第七《祭祀上》,第 3164 页,中华书局,1965 年版。
    ③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志第七《祭祀上》,第 3164?3165 页,中华书局,1965 年版。
    ④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一《礼仪志一》,第 817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⑤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82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⑥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84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⑦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84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①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三十五《帝王部·封禅》,第 391 页,中华书局,1960 年版。
    ②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三十六《帝王部·封禅二》,第 395 页,中华书局,1960 年版。
    ③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三十六《帝王部·封禅二》,第 405 页,中华书局,1960 年版。
    ④ [汉]司马迁:《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第 475 页,中华书局,1959 年版。
    ①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三十五《帝王部·封禅》,第 392 页,中华书局,1960 年版。
    ② [清]颜希深修;[清]成城等纂:《乾隆泰安府志》,第 248 页,《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63》,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年版。
    ③ [清]颜希深修;[清]成城等纂:《乾隆泰安府志》,第 247 页,《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63》,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年版。
    ④ [清]金棨纂辑:《泰山志》卷八《支山志》,第 91 页,故宫博物院编:《平山志·泰山志》,第二册,海南出版社,2001 年版。
    ⑤ 袁爱国:《泰山神文化》,第 57 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
    ⑥ 何平立:《巡狩与封禅:封禅政治的文化轨迹》,第 177 页,齐鲁书社,2003 年版。
    ⑦ 方百寿:《唐代封禅研究》,厦门大学博士论文,1998 年 5 月。
    
    ① [台湾]甘怀真:《〈大唐开元礼〉中天神观》,《第五届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正大学,2001 年。
    ② [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六十八《郊社考一》,第 616 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年版。
    ③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一《礼仪志一》,第 823?824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④ [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四十三《郊天下》,第 248 页,中华书局,1988 年版。
    
    ①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十四《礼乐志四》,第 352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一《礼仪志一》,第 820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③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第 1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④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十四《礼乐志四》,第 350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⑤ [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八百四十四《封禅》,第 4463 页,中华书局,1966 年版。
    ⑥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93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⑦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十三《礼乐志三》,第 335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①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93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93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③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一《礼仪志一》,第 817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④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88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①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88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② [清]董诰:《全唐文》卷二百四十九《李峤·攀龙台碑》,第 2515 页,中华书局,1983 年版。
    ③ [清]董诰:《全唐文》卷二百四十八《李峤·大周降禅碑》,第 2507 页,中华书局,1983 年版。
    ④ [清]董诰:《全唐文》卷二百四十八《李峤·大周降禅碑》第 2508 页,中华书局,1983 年版。
    ⑤ [宋]郑樵撰:《通志》卷四十七《器服略第一》,第 607 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年版。
    ①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十八《春官·大宗伯》,第 280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②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志第七《祭祀志上》,第 3164 页,中华书局,1965 年版。
    ③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82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④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83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⑤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十四《礼仪志四》,第 352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⑥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十八《春官·大宗伯》,第 280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⑦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十八《春官·大宗伯》,第 281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① 参见《沟通人神:中国祭祀文化特征》,第 198 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93?894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③ [清]董诰:《全唐文》卷二百四十八《李峤·大周降禅碑》,第 2507 页,中华书局,1983 年版。
    
    
    ①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94?895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② 黄历鸿:《泰山封禅》,第 173?174 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 年版。
    ①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98?899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② [清]董诰:《全唐文》卷十五《高宗皇帝·泰山玉牒文》,第 189 页,中华书局,1983 年版。
    ③ [宋]宋敏求编;洪丕谟,张伯元,沈敖大点校:《唐大诏令集》卷六十六《乾封玉牒文》,第 338 页,学林出版社,1992 年版。
    ④ [宋]姚铉:《唐文粹》卷三十一《唐高宗天皇大帝封禅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87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87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③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第五上》,第 1235 页,中华书局,1962 年版。
    ④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三十五《帝王部·封禅》,第 391 页,中华书局,1960 年版。
    ⑤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90?891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① 刘影:《论唐代封禅的变革》,《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 4 期。
    ②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三十六《帝王部·封禅二》,第 393 页,中华书局,1960 年版。
    ③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92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④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98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⑤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903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⑥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三十六《帝王部·封禅二》,第 405 页,中华书局,1960 年版。
    ①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三十六《帝王部·封禅》,第 393 页,中华书局,1960 年版。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902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③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900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④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三《高宗本纪》,第 65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⑤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四《则天皇后本纪》,第 95?96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⑥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五《玄宗本纪》,第 131?132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①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七《袁耀卿传》,第 4452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900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③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三十五《帝王部·封禅》,第 379 页,中华书局,1960 年版。
    ④ [汉]刘珍等撰:《东观汉记》卷五《郊祀志》,清道光十年(1830)福建补刻武英殿聚珍版从书本。
    ⑤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81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①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91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98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唐纪十七》,第 6345 页,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④ [元]陶宗仪撰:《说郛》卷五十二下《传信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十《灾祥第三十九》,第 287?288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版。
    ⑥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七十八《孔愉传》,第 2060 页,中华书局,1974 年版。
    ⑦ [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十六《储宫部·储宫》,第 298 页,中华书局,1965 年版。
    ⑧ 周绍良主编:《全唐文新编》卷十《太宗皇帝·晋祠铭》,第 134 页,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年版。
    ⑨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唐纪二十五》,第 6650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①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903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② [宋]林之奇撰:《尚书全解》卷十二《甘誓》,第 656 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 年版。
    ③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君道第一》,第 1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版。
    ④ [宋]林之奇撰:《尚书全解》卷三十《召诏》,第 1712 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 年版。
    ⑤ [元]陶宗仪撰:《说郛》卷五十二上《明皇十七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美]杜普瑞:《人的宗教向度》,第 163 页,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 年版。
    ②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第五下》,第 1253 页,中华书局,1962 年版。
    ③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第 72?73 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④ [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 1361 页,中华书局,1959 年版。
    ①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三十六《帝王部·封禅二》,第 393 页,中华书局,1960 年版。
    ② [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卷八《玄宗本纪上》,第 188 页,中华书局,1973 年版。
    ③ [宋]王溥:《唐会要》卷八《郊议》,第 120?121 页,中华书局,1955 年版。
    ④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884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⑤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902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⑥ [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卷二《高祖纪下》,第 33 页,中华书局,1973 年版。
    ⑦ [宋]王溥:《唐会要》卷七《封禅上》,第 94 页,中华书局,1955 年版。
    ①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三十六《帝王部·封禅二》,第 393 页,中华书局,1960 年版。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第 125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③ [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卷八《玄宗本纪上》,第 188 页,中华书局,1973 年版。
    ④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七十三《颜师古传》,第 2595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⑤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八《裴守真传》,第 4925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⑥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下《儒学下》,第 4963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⑦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下《儒学下》,第 4964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⑧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百《儒学传下》,第 5701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⑨ [后晋]刘昫:《旧唐书》一百二《徐坚传》,第 3176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①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九十九《张九龄传》,第 3098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九十七《张说传》,第 3054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十一《汉纪十三》,第 696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④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志第七《祭祀志上》,第 3165 页,中华书局,1965 年版。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唐纪十七》,第 6344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①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三十六《帝王部·封禅二》,第 393 页,中华书局,1960 年版。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四上《突厥传上》,第 5166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③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八十四《裴行俭传》,第 2806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④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四下《突厥下》,第 5193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唐纪十七》,第 6344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⑥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上《东夷传》,第 5327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①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十一《礼乐志一》,第 309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一《礼志一》,第 818?819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③ [宋]王应麟辑:《玉海》卷一百十五《选举》,第 2135 页,广陵书社,2003 年版。
    ④ [唐]萧嵩等撰:《大唐开元礼·考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宋]姚铉编:《唐文粹》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卷二十八《百官志下》,第 781 页,中华书局,1973 年版。
    ②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四十六《百官志一》,第 1190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③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二《职官一》,第 1806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④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二《职官志一》,第 1806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唐纪十七》,第 6346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二《职官志一》,第 1806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③ [清]王鸣盛撰:《十七史商榷》卷八十一《司马温公论唐宋官制》,第 883 页,商务印书馆,1959 年版。
    ④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2 年版。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唐纪二十八》,第 6766?6767 页,中华书局,1989 年版。
    ①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902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② 周郢:《泰山“国山”地位的历史回顾》,《齐鲁文化研究》,2005 年第三辑。
    ③ [日本]虎关师练:《元亨释书》卷三《释圆仁传》,转引自《周郢文史论文集·泰山历史研究》,第 285 页,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年版。
    ①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九十四《张忠传》,第 1451 页,中华书局,1974 年版。
    ② [唐]释道宣撰:《续高僧传》卷二十五《释慧乘传》,第 466?467 页,文怀沙主编:《隋唐文明》第三十九卷,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5 年版。
    ③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五《高宗本纪》,第 90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④ 雷闻:《唐代道教与国家礼仪——以高宗封禅活动为中心》,载《中华文史论丛》,2001 年第 4 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版。
    ① [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卷五《晋泰山昆仑岩竺僧郎》,第 190 页,中华书局,1992 年版。
    ① 安作璋:《泰山的历史与文化》,载戴有奎、张杰明主编:《泰山研究论丛》第四集,第 3 页,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
    ① 安作璋:《泰山的历史与文化》,载戴有奎、张杰明主编:《泰山研究论丛》第四集,第 4 页,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
    ② 刘慧:《泰山宗教研究》,第 214 页,文物出版社,1994 年版。
    ③ [东汉]应劭撰:《风俗通义》卷十《山泽·五岳》,《诸子百家丛书》,第 69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10 月版。
    ④ [东汉]应劭撰;吴树平校释:《风俗通义校释》第二《正失·封泰山禅梁父》,第 368 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
    ⑤ [明]查志隆修:《岱史》第九卷《灵宇记·东岳庙》,第 161 页,《中华山水志丛刊·山志卷·2》,中国线装书局出版,2004 年版。
    ⑥ 刘慧:《泰山宗教研究》,第 214 页,文物出版社,1994 年版。
    ① [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卷七《礼仪志二》,第 140 页,中华书局 1973 版。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901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③ 《山东通志》卷十之一《巡狩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山东通志》卷十之一《巡狩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明]查志隆修:《岱史》第九卷《参政许天赠重修岱庙记略》,第 164 页,《中华山水志丛刊·山志卷·2》,中国线装书局出版,2004 年版。
    ⑥ [清]聂剑光著;岱林,舟子,愚夫点校;山东省出版总社泰安分社编:《泰山道里记》,第 3 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87 年版。
     ① [清]聂剑光著;岱林,舟子,愚夫点校;山东省出版总社泰安分社编:《泰山道里记》,第 18?19 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87 年版。
    ② 参见叶涛:《泰山香社起源考略》,《东岳论丛》,2004 年第 3 期。
     ① [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卷十二,第 156?157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版。
    ① [清]顾炎武著:《日知录》卷三十《泰山治鬼》,第 689?690 页,《诸子集成续编》十八,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② 参见徐华龙:《山与山神》,第 132 页,学苑出版社,1994 年版。
    ③ [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第 44?45 页,中华书局,1979 年版。
    ④ [明]陈耀文撰:《天中记》卷八《泰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卷五《武帝纪上》,第 85 页,中华书局,1971 年版。
    ② [唐]窦臮撰:《述书赋》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清]王澍撰:《竹云题跋》卷三《唐明皇纪泰山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清]朱孝纯辑《泰山图志》卷五上《金石志一》,第 102?103 页,《中华山水志丛刊·山志卷·5》,中国线装书局出版,2004 年版。
     ① 刘影:《论泰山传统文化特色》,《东南文化》,1991 年第 5 期。
     ①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第 904 页,中华书局,1975 年版。
    1.[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3.[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4.[汉]刘安等撰;何宁集释:《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
    5.[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6.[汉]班固撰:《白虎通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7.[汉]董仲舒著;[清]赵曦明等校:《春秋繁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8.[东汉]应劭撰:《风俗通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9.[东汉]桓宽撰;张之象注:《盐铁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0.[晋]干宝撰;王绍楹校注:《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
    11.[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
    12.[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13.[北齐]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14.[梁]沈约撰:《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15.[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
    16.[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17.[唐]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18.[唐]李百药撰:《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
    19.[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
    20.[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21.[唐]张九龄等撰:《唐六典》,《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22.[唐]萧嵩等撰:《大唐开元礼》,《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23.[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
    24.[唐]吴兢撰:《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25.[唐]温大雅撰:《大唐创业起居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6.[唐]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84 年版。
    27.[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 年版。
    28.[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65年版。
    29.[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30.[五代]王定保著:《唐摭言》,中华书局,1960年版。
    31.[宋]林之奇撰:《尚书全解》,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年版。
    32.[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33.[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89年版。
    34.[宋]郑樵撰:《通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35.[宋]宋敏求编;洪丕谟等点校:《唐大诏令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
    36.[宋]王溥撰:《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
    37.[宋]范祖禹撰;吕祖谦注:《唐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38.[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印,1960年版。
    39.[宋]王钦若等撰:《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版。
    40.[宋]姚铉编:《唐文粹》,《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41.[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8年版。
    42.[宋]李昉编:《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6 年版。
    43.[宋]孔平仲撰:《谈苑》,朱易安等主编:《全宋笔记》,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
    44.[宋]王应麟辑:《玉海》,广陵书社,2003年版。
    45.[宋]章如愚撰:《群书考索》,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46.[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
    47.[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48.[元]陶宗仪纂《说郛》,《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49.[明]黄淮撰:《历代名臣奏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50.[明]查志隆撰:《岱史》,清顺治十一年(1654)刻本,《中华山水志丛刊·山志卷·2》,中国线装书局出版,2004年版。
    51.[明]汪子卿撰;周郢校证:《泰山志校证》,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版。
    52.[清]王鸣盛撰:《十七史商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53.[清]董诰:《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
    54.[清]朱孝纯撰:《泰山图志》,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刊。
    55.[清]金棨纂辑:《泰山志》,清嘉庆六年(1801)刻本,《平山志·泰山述记·泰山志·泰山道里记》,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56.[清]聂剑光撰:《泰山道里记》,清光绪四年(1878)雨山堂刻本,《平山志·泰山述记·泰山志·泰山道里记》,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57.[清]秦蕙田撰:《五礼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58.[清]孙星衍撰;陈抗、盛冬铃点校:《泰山石刻记》,中华书局,1986年版。
    59.[清]孙星衍撰;陈抗,盛冬铃点校:《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版。
    60.[清]孙希旦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61.[清]严可钧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
    62.[清]王昶辑:《金石萃编》,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版。
    63.[清]张曜,杨士骧等修;[清]孙葆田,法伟堂等纂:《山东通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64.[清]顾炎武撰:《历代帝王宅京记》,《丛书集成续编·史部》,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65.[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66.[清]张英、王士祯等撰:《御定渊鉴类函》,《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67.王国维校;袁英光,刘寅生整理:《水经注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68.《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69.王价藩辑:《泰山丛书》,1989年曲阜师大图书馆据王氏手抄本胶印本。
    70.《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71.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72.周绍良主编:《全唐文新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
    73.《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1.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
    2.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3.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
    4.杨向奎:《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5.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6.熊德基:《论武则天》,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版。
    8.汪笺:《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求实出版社出版,1981年版。
    9.[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0.徐本坚:《东岳泰山》,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11.崔秀国:《东岳泰山》,中华书局,1983年版。
    12.赵克尧,许道勋:《唐太宗传》,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3.山东省泰山风景区管理局等藏拓:《泰山经石峪金刚经》,齐鲁书社,1984年版。
    14.徐北文:《灿烂的古代文化》,齐鲁书社,1984年版。
    15.泰山文物风景管理局,泰山志编纂办公室编:《泰山志资料选编》,1984年版。
    16.杨朝明:《鲁文化史》,齐鲁书社,1985年版。
    17.马铭初编注:《泰山历代诗选》,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8.左言东编著:《中国古代官制》,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9.[美]杜普瑞:《人的宗教向度》,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
    20.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1.李继生编著:《岱庙:东岳神府》,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2.马铭初等注释:《泰山刻石选》,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4.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5.周谦,吕继祥选注:《泰山古今游记选注》,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6.崔秀国,吉爱琴:《泰岱史迹》,山东友谊出版社,1987年版。
    27.汤贵仁等主编:《历代文人与泰山》,山东友谊书社,1988年版。
    28.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三联书店,1988年版。
    29.石芳苓:《中国历代帝王泰山封禅秘闻》,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30.舟子撰;泰安市档案局编:《泰山历史纪年》,泰安市档案局,1989年版。
    31.李正明,张杰主编:《泰山研究论丛》(1—5 集),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89—1992 年版。
    32.吕锡琛:《道家、方士与王朝政治》,湖南长沙出版社,1991年版。
    33.袁爱国:《泰山神文化》,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4.杜继文主编:《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35.米运昌:《泰山古今》,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
    36.王涤武:《武则天时代》,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7.沈立新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8.吕云芳编著:《泰山历代著述提要》,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9.周郢:《泰山文史丛考》,泰安市泰山区档案馆,1992年版。
    40.干春松:《神仙信仰与传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1.华友根:《董仲舒思想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2年版。
    42.高占祥主编:《论庙会文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43.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44.王志民主编:《齐文化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5.贾贵荣、张书明编著:《泰山文化探密》,山东友谊书社,1993年版。
    46.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泰山志》,中华书局,1993年版。
    47.安作璋:《山东通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8.圣小鱼:《泰山封禅》,延边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9.许道勋, 赵克尧:《唐玄宗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0.泰山市文物局辑:《泰山石刻大全》,齐鲁书社,1993年版。
    51.滕新乐, 张润武主编:《山东古建筑》,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
    52.徐华龙,王有钧:《山与山神》,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年版。
    53.郑石平:《道教名山大观》,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年版。
    54.刘慧:《泰山宗教研究》,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
    55.[德]马克斯·韦伯著;王容芬译:《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56.张用衡:《泰山》,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57.周一良、赵和平:《唐五代书仪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58.刘秀池主编:《泰山大全》,山东友谊书社,1995年版。
    59.泰安市博物馆编:《泰山祭器》,山东画报出版社,1995年版。
    60.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61.李伯涛:《泰山民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6年版。
    62.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3.包备五编著:《齐鲁碑刻》,齐鲁书社,1996年版。
    64.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隋唐宋元明清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5.李云泉主编:《中西文化关系史》,泰山出版社,1997年版。
    66.杨树茂:《泰山美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年版。
    67.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8.刘渝龙,金身佳:《古代帝王巡游记实》,岳麓书社,1997年版。
    69.许凌云:《中国儒学史·隋唐卷》,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0.泰安市泰山区档案馆编:《周郢文史论文集·泰山历史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年版。
    71.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72.黄历鸿:《泰山封禅》,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版。
    73.田正祥编著:《圆仁三赴赤山:慈觉大师千年足迹考查录》,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版。
    74.任继愈主编:《宗教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
    75.胡戟:《武则天本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6.安廷山:《山东摩崖书刻艺术》,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77.陈戍国:《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8.杜希庙、黄涛:《中国历代祭礼》,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
    79.楼宇烈,张志刚主编:《中外宗教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0.史念海:《唐代历史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81.高有鹏:《中国庙会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82.汤一介:《佛教与中国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83.任爽:《唐代礼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4.许地山:《道教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85.周郢:《新泰文化大观》,齐鲁书社,1999年版。
    86.刘慧:《泰山庙会》,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7.袁爱国:《泰山名人文化》,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版。
    88.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89.张荣明:《权力的谎言:中国传统的政治宗教》,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0.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9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92.仝晰纲:《唐太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
    93.张用衡:《岱宗览胜》,齐鲁书社,2000年版。
    94.汤贵仁:《帝王登临》,齐鲁书社,2000年版。
    95.袁爱国:《文人神游》,齐鲁书社,2000年版。
    96.刘慧:《宗教与庙宇》,齐鲁书社,2000年版。
    97.史欣:《碑刻与摩崖》,齐鲁书社,2000年版。
    98.杨树茂:《艺文华章》,齐鲁书社,2000年版。
    99.李京泰:《轶闻传说》,齐鲁书社,2000年版。
    100.吕继祥:《古今民俗》,齐鲁书社,2000年版。
    101.袁爱国:《文人神游》,齐鲁书社,2000年版。
    102.刘文瑞:《唐玄宗评传》,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3.袁爱国:《泰山风俗》,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
    104.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5.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6.吴玉贵:《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版社,2001年版。
    107.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08.李德明主编:《泰山神宫——岱庙》,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
    109.王永平:《道教与唐代社会》,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0.李斌城:《唐代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1.吴丽娱:《唐礼遮遗:中古书仪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12.何新:《诸神的起源》,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
    113.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4.孟祥才、胡新生:《齐鲁思想文化史:从地域文化到主流文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115.何平立:《巡狩与封禅:封建政治的文化轨迹》,齐鲁书社,2003年版。
    116.汤贵仁:《泰山封禅与祭祀》,齐鲁书社,2003年版。
    117.刘慧:《泰山岱庙考》,齐鲁书社,2003年版。
    118.安廷山:《泰山石经》,齐鲁书社,2003年版。
    119.王克奇:《秦皇东巡与汉武封禅》,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120.魏建:《中华名山之首泰山》,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121.张富祥:《东夷古史传说》,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122.杨荫楼、王洪军:《齐鲁文化通史·隋唐五代卷》,中华书局,2004年版。
    123.赖非:《齐鲁碑刻墓志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
    124.乔匀主编:《道教建筑:神仙道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125.安作璋、孟祥才:《秦始皇大传》,中华书局,2005年版。
    126.安作璋、孟祥才:《汉武帝大传》,中华书局,2005年版。
    127.曲进贤主编;周郢等编撰:《泰山通鉴》,齐鲁书社,2005年版。
    128.胡立东总纂;汤贵仁,刘慧主编:《泰山文献集成》,泰山出版社,2005年版。
    129.张用衡:《泰山游》,山东友谊出版社,2005年版。
    130.[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1.刘长东:《宋代佛教政策论稿》,巴蜀书社,2005年版。
    1.[台湾]凌纯声:《中国的封禅与两河流域的昆仑文化》,《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65年第19期。
    2.吉书时:《封禅的缘起和发展》,《文史知识》,1982 年第 8 期。
    3.米运昌:《泰山唐代双束碑与武则天》,《故宫博物馆院刊》,1986 年第 3期。
    4.徐北文:《泰山崇拜与封禅大典》,《文史知识》,1987年第10期。
    5.袁爱国:《泰山东岳庙会考识》,《民俗研究》,1988年第4期。
    6.郑杰文:《图腾、八祠、封禅——齐地的原始宗教和宗教学说》,《文史知识》 1989年第3期。
    7.莫金山:《历代泰山封禅综述》,《青海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8.杨振之:《秦皇汉武“封禅”意图考》,《四川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9.詹鄞鑫:《巡守与封禅:论封禅的性质及起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10.刘影:《论泰山传统文化特色》,《东南文化》,1991年第5期。
    11.杨平:《神化泰山是为了神化自己:论封建帝王封禅》,《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
    12.安作璋:《泰山的历史与文化》,载戴有奎、张杰明主编:《泰山研究论丛》第四集,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刘季富:《初探唐太宗终未封禅的原因》,《殷都学刊》,1993年第2期。
    14.林沄:《天亡簋“王祀于天室”新解》,《史学集刊》,1993年第3期。
    15.郑杰文:《封禅说:齐地人为宗教的综合形态》,《齐文化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6.吕继祥:《泰山庙会述论》,《民俗研究》,1994年第1期。
    17.吉发涵:《庙会的由来及其发展演变》,《民俗研究》,1994年第1期。
    18.赵澜:《〈大唐开元礼〉初探——论唐代礼制的演化历程》,《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5期。
    19.仝晰纲:《宋真宗东封西祀浅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
    20.燕永成:《唐太宗屡辞封禅探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1期。
    21.李燕捷:《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历史教学》,1995年第1期。
    22.谢谦:《大一统宗教与汉家封禅》,《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23.胡戟:《周秦汉唐礼仪文化的价值定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24.张泽洪:《唐代道教斋醮》,《殷都学刊》,1995年第4期。
    25.张泽洪:《唐代道教规模辨析》,《中华文史论坛》,1996年第2期。
    26.郭劼:《唐太宗与翠微宫》,《华夏文化》,1996年第2期。
    27.段塔丽:《试论唐太宗的民本思想与“贞观之治”》,《人文杂志》,1996年第 3 期。
    28.周郢:《漫说泰山与中外文化交流》,《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1997年第 2 期。
    29.吕继祥:《试论泰山崇拜》,《民俗研究》,1997 年第 3 期。
    30.周郢:《泰山“鸳鸯碑”史事新笺》,《泰安师专学报》,1997 年第 4 期。
    31.刘凌:《先秦山文化与泰山文化》,《泰安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
    32.[台湾]詹德隆:《汉魏至唐宋时期的玉礼器初探》,《文博》,1997年第4期。
    33.[台湾]詹德隆:《汉魏至唐宋时期的玉礼器初探(续)》,《文博》,1997年第5期。
    34.史睿:《北周后期至唐初礼制的变迁与学术文化的统一》,《唐研究·卷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2期。
    35.周郢:《泰山神信仰在日本》,《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1998 年第 1 期。
    36.樊一、陈煦:《封禅考——兼论三星堆两坑性质》,《四川文物》,1998年第1期。
    37.吕继祥:《唐玄宗封禅泰山与〈纪泰山铭〉》,《知识与生活》,1998年第1期。
    38.贾二强:《“本命”略说》,《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第2期。
    39.赵澜:《武则天时代的礼仪与政治》,《福建学刊》,1998年第2期。
    40.盖金伟:《唐代郊祀制度初论》,《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41.刘凌:《汉代封禅的文化特色》,《泰安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
    42.王纯五:《泰山崇拜与道教仙话》,《岱宗学刊》,1998年第3期。
    43.刘影:《论唐代封禅的变革》,《复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4期。
    44.袁爱国:《泰山东岳庙会考识》,《民俗研究》,1988年第4期。
    45.任爽:《唐代礼制略论》,《史学集刊》,1998年第4期。
    46.周郢:《金筐何人探汉策——泰山玉册出土述闻》,《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8年第4期。
    47.方百寿:《唐代封禅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5月。
    48.陶阳:《泰山与泰山神故事》,《济南教育学报》,1999年第1期。
    49.吴锐:《禅让与封禅新考》,《东岳论丛》,1999年第1期。
    50.王晖:《论周代天神性质与山岳崇拜》,《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51.周郢:《武曌与泰山鸳鸯碑》,《中国道教》,1999 年第 1 期。
    52.盖金伟:《论郊祀与唐代儒学宗教化倾向的加深》,昌吉学院学报,1999年第 2 期。
    53.刘影:《泰山府君与阎罗王更替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54.周郢:《新泰文化叙论》,《岱宗学刊》,1999年第3期。
    55.吕芸芳、张菡:《民族思想传统与泰山文化精神》,《山东矿业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
    56.刘凌:《齐文化、鲁文化与泰山文化》,《齐鲁学刊》,1999年第3期。
    57.周郢:《泰山文化与日本》,《泰安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
    58.崔凤军:《泰山宗教文化与开发研究》,《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 4 期。
    59.万昌华:《论泰山文明对中华文化的独特贡献》,《泰安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
    60.方百寿:《唐代封禅活动特点述评》,《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1期。
    61.刘惠琴:《引儒入道──寇谦之对北方天师道的改造》,《敦煌学辑刊》,2000年第1期。
    62.贾二强:《唐代的华山信仰》,《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2期。
    63.徐红:《论中国早期的自然崇拜》,《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 2 期。
    64.景以恩:《泰山文化溯源》,《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0 年第 2期。
    65.李安本:《从泰山人文景观看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0年第2期。
    66.汤其领:《东晋南朝道教略论》,《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67.杨颖:《泰山封禅的传播意义》,《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第3期。
    68.贾贵荣、张晓生:《秦始皇封禅泰山略论》,《管子学刊》,2000年第3期。
    69.王昌焕:《论唐代社会的神仙信仰》,《史学月刊》,2000年第4期。
    70.贾贵荣:《儒家文化与秦汉封禅》,《齐鲁学刊》,2000年第4期。
    71.方百寿:《唐代封禅的功能及意义》,《泰安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72.[台湾]甘怀真:《〈大唐开元礼〉中天神观》,《第五届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正大学,2001年。
    73.蒋铁生:《泰山中路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开发价值》,《泰安师专学报》, 2001年第1期。
    74.李世龙:《中国古代帝王巡游活动述论》,《齐鲁学刊》,2001年第4期。
    75.丁培仁:《道教与民俗浅议──以斋醮、礼俗为例》,《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4期。
    76.雷闻:《唐代道教与国家礼仪——以高宗封禅活动为中心》,《中华文史论丛》,2001年第4期。
    77.周郢:《新莽政权与泰山》,《岱宗学刊》,2001年第4期。
    78.汤其领:《北朝道教略论》,《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79.仇念华、孙兆玲:《泰山文化定位研究》,《泰安师专学报》,2001年第5期。
    80.周勇:《道教与政治关系论》,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
    81.李海峰:《论佛教在武后时期勃兴的原因》,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硕士论文, 2001年。
    82.张小讲:《〈法苑珠林〉与佛教的民间化——简论两晋南北朝佛教的发展》,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5月。
    83.孙晓晖:《两唐书乐志研究》,扬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10月。
    84.雷闻:《隋唐国家祭祀与民间社会关系研究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2002年。
    85.方百寿:《人类学视野下的〈大唐开元礼〉封禅仪式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86.汤贵仁:《论泰山文化的社会历史价值》,《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2年第1期。
    87.赵澜:《略论〈开元礼〉的制定与封建礼制的完备化》,《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88.姜朝晖:《张说与初盛唐政治文化关系考述》,《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89.王恩田:《东岳泰山考辨》,《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90.杨惠敏:《南北朝的道教改革与政治》,《宜宾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91.卫永锋:《唐与薛延陀的和亲及薛延陀的平定》,《文史杂志》,2002年第3期。
    92.商炜:《汉武帝封禅的再认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93.杨华:《论〈开元礼〉对郑玄和王肃礼学的择从》,《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
    94.党大恩:《儒生、封禅和泰山文化记忆的形塑》,《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
    95.陈晔:《武则天与佛教》,《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96.李立:《泰山文化的生命内涵与汉唐诗歌的泰山情结》,《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4期。
    97.王克奇:《齐鲁宗教文化述论》,《东岳论丛》,2003 年第 4 期。
    98.乐胜奎:《梁武帝的儒学思想略论》,《天津社会科学》,2003 年第 4 期。
    99.彭雄:《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书者之谜》,《文史杂志》,2003 年第 4期。
    100.汤贵仁:《泰山——政治山——国山》,《泰山学院学报》,2003 年第 4期。
    101.周郢:《泰山在国内外的影响》,《泰山学院学报》,2003 年第 4 期。
    102.张总:《泰山石刻的佛学价值》,《泰山学院学报》,2003 年第 5 期。
    103.刘水:《泰山石刻的旅游价值》,《泰山学院学报》,2003 年第 5 期。
    104.殷敏:《泰山石刻的民族精神》,《泰山学院学报》,2003 年第 5 期。
    105.何磊:《武则天选择嵩山封禅原因初探》,《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5 期。
    106.闫化川:《论宋真宗时期的“东封西祀”》,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5 月。
    107.李锋敏:《浅谈武则天嵩山封禅与道佛两教的兴盛》,《甘肃高师学报》, 2003年第6期。
    108.杜玉俭:《试论唐代文学中天人感应观念的表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09.何磊:《武则天选择嵩山封禅原因初探》,《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9期。
    110.胡锐:《道教宫观文化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3月。
    111.刘成荣:《中古封禅文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4月。
    112.雷闻:《道教徒马元贞与武周革命》,《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1期。
    113.范恩君:《泰山神信仰探微》,《中国道教》,2004年第1期。
    114.刘长东:《本命信仰考》,《四川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15.刘慧:《关于宋代的泰山香会》,《民俗研究》,2004 年第 1 期。
    116.乐胜奎:《王肃礼学初探》,《孔子研究》,2004 年第 1 期。
    117.郑国:《泰山神祠文化简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2 期。
    118.闫化川:《宋真宗“泰山封禅”动机补论》,《泰山学院学报》,2004 年第 2 期。
    119.叶涛:《泰香社起源考略》,《东岳论丛》,2004 年第 3 期。
    120.叶涛:《论泰山崇拜与东岳泰山神的形成》,《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121.唐明贵:《武则天封禅嵩山论略》,《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22.姚世奇:《从郊天与封禅看玉器在古代国家宗法政治中的地位》,《珠宝科技》,2004年第4期。
    123.杨晓璐:《泰山庙会》,《走向世界》,2004年第4期。
    124.穆渭生:《唐玉华宫兴衰考略》,《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25.何平立:《武周“革唐之命”与封禅礼》,《学术界》,2004年第6期。
    126.戴晓刚:《苻坚崇儒浅论》,《青海师专学报》,2004年第6期。
    127.田浪:《营造盛世——〈大唐开元礼〉的撰作缘起》,《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第6期。
    128.王美华:《唐宋礼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129.赵贞:《唐五代星占与帝王政治》,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130.俞超:《张说考论》,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
    131.何平立:《中国封建皇帝封禅略论》,《安徽史学》,2005年第1期。
    132.王公伟:《泰山僧朗及其与帝王的关系》,《佛教文化》,2005 年第 1 期。
    133.沈维进:《泰山:一部中国书法史》,《泰山学院学报》,2005 年第 1 期。
    134.何平立:《宋真宗“东封西祀”略论》,《学术月刊》,2005 年第 2 期。
    135.王艺:《王莽巡狩封禅制度新证》,《文史新探》,2005 年第 3 期。
    136.周郢:《泰山“国山地位”的历史回顾》,《齐鲁文化研究》,2005 年第三辑。
    137.王元臣:《泰山神信仰的源流浅说》,《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4 期。
    138.胡晓娟:《泰山封禅与帝王功德小议》,《世界宗教文化》,2005 年第 4期。
    139.严波:《浅析董仲舒“天人感应论”》,《湖北社会科学》,2005 年第 6期。
    140.张爽:《汉代礼制及其推行》,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年 5月。
    141.汤其领:《陆修静与南朝道教》,《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5 期。
    142.叶涛:《泰山香社传统进香仪式研究》,《思想战线》,2006 年第 2 期。
    143.谢路军:《寇谦之援儒入道思想述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2 期。
    144.苑胜龙:《泰山经石峪刻经的文物价值与科学保护》,《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 年第 2 期。
    145.贾树新:《试释〈封禅〉》,《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2 期。
    146.张振安:《说“泰山封禅”》,《德州学院学报》,2006 年第 3 期。
    147.周郢:《徐北文先生与“泰山学”——兼说泰山文化的“两个世界”》,《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6 年第 5 期。
    148.葛志毅:《战国秦汉之际的受命改制思潮与封禅》,《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5期。
    149.侯艳:《唐前封禅文献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150.王汇:《试论先秦两汉时期的泰山封禅活动》,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年 5 月。
    151.杨晓芳:《封禅文学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年 6 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