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集团成长过程中的政府因素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利益集团呈现“爆炸式”成长的势态,但利益集团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本文拟对利益集团成长过程中国家方面的制约因素进行研究。
     所谓“利益集团”,指客观上具有共同利益,主观上意识到这种共同利益的存在,现实中能够为着这种共同利益,有意识组织起来联合行动的相关社会群体。很多利益集团虽尚不具备完备的组织形态,发展也不平衡,甚至还未获得合法性认同,但在反映民意、整合利益、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等方面开始有所作为。
     利益集团在我国的生成与发展有其历史的、现实的必然性,集团的产生源自市场经济中正在形成的多元利益主体和国家权力的让渡。
     本文通过对国家因素在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利益集团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的比较,试图探寻有益于利益集团在我国成长的启示。利益集团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的有力保障、通畅的利益诉求渠道、政府的行政干预和税收资金方面的支持。
     针对现阶段我国利益集团参与公共决策过程时存在的问题,政府需要加强规范利益集团,从而有效地抑制其消极作用。打击非法利益集团,限制和规范特殊利益集团,提高地方政府的整合能力,实现利益表达、博弈、调控的制度化,督促利益集团采用合法的、合理的、体制内的诉求途径。
     利益集团在我国的成长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借鉴世界各国经验和教训,加强对公民结社自由权利的立法保护,完善公民通过组织参与政策制定的多元化渠道,因事因地制宜地制定引导、保护集团发展的政策规章,从财政上加大对组织发展特别是弱势群体组织的扶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集团组织的良性发展,使利益集团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有利的力量。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est Groups in the number and scale was experiencing "explosive" growth. But the growth of Interest Groups was not all plain sailing. This paper is about impact from the government on the growth of Interest Groups.
     What is so-called interest groups? It is a relative social groups that have objective common interest basis, and are aware of the existence of its common interest, and can organize and act incoordination for its common interest. Although many social interest groups don't have a perfect organizational form, and their development is also imbalanced, even have not got legitimate approval. They are beginning to display their capabilities in the terms of representing public opinions, integrating interests and providing information for the governments' policy-m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est Groups in China has the the inevitability of its history and reality, and the main reasons are the multiple interests because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he transferring of the state power to people.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in the factors in the growth of government,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Russia, the Author tries to explore the inspiration about the growth of Interest Groups benefit to our country. For the healthy growth of Interest Groups, it needs a strong legal safeguards, interest demands channels, the government's administrative intervention and support in terms of tax funds.
     Agains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Interest Groups'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strengthen its regulation of Interest Groups, inorder to effectively curb their negative role. Combating illegal interest groups, restricting and regulating the special interest groups,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the local governments to integrate all kinds of interst, and realizing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expression, Gaming, controling of interests, and to promote the Interst Groups to step up the consciousness of getting the interests by legitimate, reasonable ways.
     Interest Groups in our country need the support and promotion from the government. Drawing on experience and lessons from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we should take several measures. For example, to establishe laws to protect the right of freedom to association, and to perfect the diversification of channels for people to join the policy formulation. We should develop the policy to guide and peotect the growth of Interest Groups to the different events, for example, to increase financial expenses to support the organizations' development, particularly the vulnerable groups, and to create a sound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the Groups, to ensure the interest groups changed into a strong, favorable forces to build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引文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学公共管理及社会政策比较研究中心:《中国公共政策分析》(2001 年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版。
    
    2 何清涟:当前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总体性分析,[J]。当代中国研究(美国),2000(3)。
    3 刘国琛:利益集团在政治过程中的角色与功能,[J]。学术月刊,2000(5)。
    4 汤敏轩:转型期利益集团对民主政治的正面影响,[J]。社会科学,1999(7)。
    5 萧功秦:“软政权”与分利集团化:中国现代化的两重陷阱,[J]。战略与管理,1994(1)。
    6 皖河:利益集团、改革路径与合法性问题,[J]。战略与管理,2002(2)。
    
    7 [美]D.B.杜鲁门著,陈尧译:《政治过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8 页。
    8 [美]D.B.杜鲁门著,陈尧译:《政治过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48 页。
    9 [美]D.B.杜鲁门著,陈尧译:《政治过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533-534 页。
    10 [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1995 年版,第 147 页。
    11 [日]辻中丰著,郝玉珍译,:《利益集团》,[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版,第 38-39 页。
    12 [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1995 年版,第 188 页。
    13 [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1995 年版,前言。
    14 [美]罗伯特·索尔兹伯里的交换理论总结了三种基本的刺激性因素:物质性的(与有形的报酬相关,如金钱、工作、税额),团结性的(参加集团产生的社交往来和友谊),和为某种目的的服务的(得到意识形态方面的满足)。其中,着眼于政治方面的集团主要在意识形态性的和物质性的刺激上进行交易活动。参见[美]诺曼·杰·奥恩斯坦、雪利·埃尔德著,潘同文等译:《利益集团、院外活动和政策制定》,[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 年版,第 25 页。
    15 [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1995 年版,第 214 页。
    
    16 [日]辻中丰著,郝玉珍译,:《利益集团》,[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版,第 39-40 页。
    17 [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1995 年版,第 216 页。
    18 [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1995 年版,第 217 页。
    19 [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1995 年版,第 216 页。
    20 [日]辻中丰著,郝玉珍译:《利益集团》,[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版,第 30 页。
    21 [日]辻中丰著,郝玉珍译:《利益集团》,[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版,第 41 页。
    22 [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4 年版,第 3 页。
    23 何增科: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要素分析,[J]。载于《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22 页。
    24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J]。载于《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5 页。
    25 何增科: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要素分析,[J]。载于《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26-154 页;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J]。载于《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33-46 页。
    2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年版,第 82 页。
    27 [美]D.B.杜鲁门著,陈尧译:《政治过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6 页。
    28 李道揆著:《美国政府与美国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第 274 页。
    29 [美]汉密尔顿等著,程逢如等译:《联邦党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年版,第 45 页。
    30 转引自李寿祺著:《美国的利益集团与政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 年版,第 3 页。
    31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 G·宾厄姆·鲍威尔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版,第 202 页。
    32 [英]格雷海姆·威尔逊著:《美国的利益集团》,[M]。英国牛津,克拉雷恩出版社,1981 年版,第 4 页。
    33 厉以宁:《转型发展理论》,[M]。北京:同心出版社,1996 年版。
    34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 G·宾厄姆·鲍威尔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版,第 200 页。
    
    35 [美]D.B.杜鲁门著,陈尧译:《政治过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41 页。
    36 转引自谭融:《美国利益集团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8 页。
    37 [美]D.B.杜鲁门著,陈尧译:《政治过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14 页。
    38 [美]E.E.谢茨施耐德著,任军锋译:《半主权的人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 37 页。
    39 李强:当前中国社会的四个利益群体,[J]。学术界,2000(3)。
    40 闰威、夏振坤:利益集团视角的中国三农问题,[J]。中国农村观察,2003(5)。
    41 刘国深:利益集团在政治过程中的角色与功能,[J]。学术月刊,2000(5)。
    42 [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1995 年版,第 125 页。
    43 李强: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新变化,[J]。载李培林主编《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 35 页。
    44 论文认为,2007 年,全国兴起了一股外企“工会高潮”,但也难以短时期内改变工会组织的尴尬处境。
    45 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J]。载于《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3 页。
    46 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年版,第 3 页。
    47 王名、刘培峰等:《民间组织通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年版,第 7 页。
    48 王名、刘培峰等:《民间组织通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年版,第 6 页。
    49 王名、刘培峰等:《民间组织通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年版,第 6-7 页。
    50 王名、刘培峰等:《民间组织通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7 页。
    51 阿尔蒙德等认为:机构性利益集团存在于诸如政党、公司、立法部门、军队、政府行政机构和教会组织之中。参见(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 G·宾厄姆·鲍威尔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版,第 205 页。
    52 张宇燕:利益集团与制度非中性,[J]。改革,1994(2)
    53 李道揆著:《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第 275-276 页;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林震等译:《政治科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95-196 页。
    54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1987 年版,第 362 页。
    55 [美]罗伯特.A.达尔著,周军华等译:《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版,第 1 页。
    56 [美]罗伯特.A.达尔著,周军华等译:《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版,第 30 页。
    57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年版,第 140 页。
    58 John R. Commons,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New York: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 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59), Ⅱ, 877-903; The Economics of Collective Action (New York: Macmillan, 1950)
    59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 G·宾厄姆·鲍威尔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版,第 209 页。
    60 Ronald J. Hrebenar, Interest Group Politics in America. London: M. E. Sharpe, Inc. 1997. pp.xi.
    61 李寿祺:《美国的利益集团与政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 年版,第 3-4 页。
    62 [日]辻中丰著,郝玉珍译:《利益集团》,[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版,第 14 页。
    63 [美]D.B.杜鲁门著,陈尧译:《政治过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48 页。
    64 [美]D.B.杜鲁门著,陈尧译:《政治过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41 页。
    65 马昊:利益集团的政治属性不可或缺,[J]。宁夏党校学报,2007(5),第 24 页。
    66 所谓“总体性社会”是指,社会的政治中心、意识形态中心、经济中心重合为一,国家与社会合为一体以及资源和权力的高度集中,使国家具有很强的动员与组织能力,但机构较为僵硬、凝滞。参见孙立平等:“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载《中国社会科学》1994 年(2)。
    67 闰威、夏振坤:利益集团视角的中国三农问题,[J]。中国农村观察,2003(5)。
    68 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69 陆明远:利益统合到利益分离,[J]。长白学刊,2006(4),第 21-22 页。
    70 陈俊生在 1992 民政部第一次全国社团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71 [美]J·R·汤森等著,顾速、董方译:《中国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77页。
    72 程浩:中国利益集团多元化发展探析,[J]。求实,2006(4),第 50 页。
    73 李景鹏:中国现阶段社会团体状况分析,[J]。唯实,1999(8-9),第 49-51 页。
    74 [德]H.孟德拉斯著,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
    75 刘军宁:中国哪有什么利益集团?[J]。经济管理文摘,2006(21),第 45 页。
    76 [美]D.B.杜鲁门著,陈尧译:《政治过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50 页。
    77 Henry Steele Commager, ed., Documents of American History, N.Y. Appleton, Century, Crofts, 1973, p169
    78 [美]汉密尔顿等著,程逢如等译:《联邦党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年版,第 45 页。
    79 [美[E.E.谢茨施耐德著,任军锋译:《半主权的人民》,[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 34 页。
    80 [美]E.E.谢茨施耐德著,任军锋译:《半主权的人民》,[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 34 页。
    81 [美]罗伯特.A.达尔著,周军华等译:《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版,前言。
    82 [美]E.E.谢茨施耐德著,任军锋译:《半主权的人民》,[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 34 页。
    83 [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1995 年版,第 146 页。
    84 [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1995 年版,第 2 页。
    85 [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1995 年版,第 191 页。
    86 [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1995 年版,第 2 页。
    87 [美]E.E.谢茨施耐德著,任军锋译:《半主权的人民》,[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 30 页。
    88 Ronald J. Hrebenar, Interest Group Politics in America. London: M. E. Sharpe, Inc. 1997. pp.334.
    89 Ronald J. Hrebenar, Interest Group Politics in America. London: M. E. Sharpe, Inc. 1997. pp335.
    90 Ronald J. Hrebenar, Interest Group Politics in America. London: M. E. Sharpe, Inc. 1997. pp335.
    91 [美]赖特·米尔斯著,许荣等译:《权力精英》,[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92 [美]E.E.谢茨施耐德著,任军锋译:《半主权的人民》,[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 34 页。
    93 [美]D.B.杜鲁门著,陈尧译:《政治过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12 页。
    94 [美]D.B.杜鲁门著,陈尧译:《政治过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14 页。
    95 David Broder, “Join or Die?” Today, May11,1979, p10
    96 David Broder, “Join or Die?” Today, May11,1979, p10
    97 Ronald J. Hrebenar, Interest Group Politics in America. London: M. E. Sharpe, Inc. 1997. pp334.
    98 Ronald J. Hrebenar, Interest Group Politics in America. London: M. E. Sharpe, Inc. 1997. pp.333.
    99 Ronald J. Hrebenar, Interest Group Politics in America. London: M. E. Sharpe, Inc. 1997. pp334.
    100 Ronald J. Hrebenar, Interest Group Politics in America. London: M. E. Sharpe, Inc. 1997. pp334.
    101 Mancur Olson,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 Econoic Growth, Stagflation, and social Rigidit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8).
    102 Ronald J. Hrebenar, Interest Group Politics in America. London: M. E. Sharpe, Inc. 1997. pp332.
    103 Pacific Stars and Stripes, January18, 1980, p10
    104 谭融著:《美国利益集团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1-23 页。
    105 Channing, William Ellery. 1929. Remark on association. In Collected work of William Ellery Channing. Boston: American Unitarian Association. Quoted in Frumkin 2002.
    106 Edwin M. Coulter: Principles of Politics and Government.Brown&Benchmark.1994.p206
    107 [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1995 年版,第 1 页。
    108 [美]诺曼·杰·奥恩斯坦、雪利·埃尔德著,潘同文等译:《利益集团、院外活动和政策制定》,[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 年版,第 19 页。
    109 [美]罗伯特.A.达尔著,周军华等译:《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39页。
    110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年版,第 275 页。
    111 孙大雄:利益集团在美国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J]。社会主义研究,2003(3)。
    112 [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1995 年版,第 141 页。
    113 谭融著:《美国利益集团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42 页。
    114 陈金罗:《社团立法和社团管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年版,第 128 页。
    115 Ronald J. Hrebenar, Interest Group Politics in America. London: M. E. Sharpe, Inc. 1997. pp332
    
    116 [美]汉密尔顿等著,程逢如等译:《联邦党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年版,第 47 页。
    117 [美]D.B.杜鲁门著,陈尧译:《政治过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6 页。
    118 [美]D.B.杜鲁门著,陈尧译:《政治过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8 页。
    119 [美]D.B.杜鲁门著,陈尧译:《政治过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1-22 页。
    120 [美]D.B.杜鲁门著,陈尧译:《政治过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4 页。
    
    121 [美]D.B.杜鲁门著,陈尧译:《政治过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48 页。
    122 [美]D.B.杜鲁门著,陈尧译:《政治过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533-534 页。
    123 [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1995 年版,第 147 页。
    124 [日]辻中丰著,郝玉珍译:《利益集团》,[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版,第 38-39 页。
    125 [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社,1995 年版,第 188 页。
    126 [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1995 年版,前言。
    127 [美]罗伯特·索尔兹伯里的交换理论总结了三种基本的刺激性因素:物质性的(与有形的报酬相关,如金钱、工作、税额),团结性的(参加集团产生的社交往来和友谊),和为某种目的的服务的(得到意识形态方面的满足)。其中,着眼于政治方面的集团主要在意识形态性的和物质性的刺激上进行交易活动。参见[美]诺曼·杰·奥恩斯坦、雪利·埃尔德著,潘同文等译:《利益集团、院外活动和政策制定》,[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 年版,第 25 页。
    128 [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1995 年版,第 214 页。
    129 [日]辻中丰著,郝玉珍译:《利益集团》,[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版,第 39-40 页。
    130 [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1995 年版,第 216 页。
    131 [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1995 年版,第 217 页。
    
    132 [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1995 年版,第 216 页。
    133 [日]辻中丰著,郝玉珍译:《利益集团》,[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版,第 30 页。
    134 [日]辻中丰著,郝玉珍译:《利益集团》,[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版,第 41 页。
    135 张志尧:集团政治与资本主义政治机制,[J]。社会科学战线,1998(2),第 228 页。
    136 [美]罗伯特.A.达尔著,周军华等译:《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30页。
    137 [美]D.B.杜鲁门著,陈尧译:《政治过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50 页。
    138 [美]D.B.杜鲁门著,陈尧译:《政治过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54 页。
    139 [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1995 年版,第 140 页。
    140 张静著:《法团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7 页。
    141 张静著:《法团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8 页。
    142 Black. Antony. 1984.Guild and Civil Society in European Political Thought from the Twelfth Channing. Boston: American Unitarian Association. Quoted in Frumkin 2002.
    143 Moore, R. R.. 2001. China’s fledgling civil society: A force for democratization, World Policy Journal, 18(1): 56-66.
    144 Pilippe C. Schmitter,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 in P. C. Schmitter and G. Lehmbruch, eds., Trends Toward Corporatist Intermediation, Beverly Hills: Sage, 1979, pp.13
    145 [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1995 年版,第 140 页。
    146 [日]辻中丰著,郝玉珍译:《利益集团》,[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版,第 31 页。
    147 [日]辻中丰著,郝玉珍译:《利益集团》,[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版,第 37 页。
    148 [日]辻中丰著,郝玉珍译:《利益集团》,[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版,第 127 页。
    149 [日]辻中丰著,郝玉珍译:《利益集团》,[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版,第 33 页。
    150 [美]D.B.杜鲁门著,陈尧译:《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13-114 页。
    151 [美]罗伯特.A.达尔著,周军华等译:《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 页。
    152 [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1995 年版,第 125 页。
    153 朱子彦、陈生民著:《朋党政治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46 页。
    154 [美]汉密尔顿等著,程逢如等译:《联邦党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年版,第 46 页。
    155 [日]辻中丰著,郝玉珍译:《利益集团》,[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版,第 37 页。
    156 [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 3 页。
    157 何增科: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要素分析,[J]。载于《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22 页。
    158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J]。载于《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5 页。
    159 何增科: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要素分析,[J]。载于《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C]。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26-154 页;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J]。载于《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33-46 页。
    160 [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年版,第 218-222 页。
    161 1791 年 12 月 15 日国会通过的《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条。参见《联邦党人文集》。
    162 Peter K. Eisinger, “The Conditions of Protest Behavior in American Citie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7, 1973, pp. 11, 25.
     163 “Business Lobyist Tom Korologos”, Neaswek, November 6, 1978, pp. 18.
    164 应克复著:《西方民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版,第 537 页。
    165 李道揆著:《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第 274 页。
    166 Ronald J. Hrebenar, Interest Group Politics in America. London: M. E. Sharpe, Inc. 1997. pp334.
    167 孙大雄著:《宪政体制下的第三种分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47 页。转引自威廉·基夫著:《美国的民主》,麦克劳·霍尔出版公司,1996 年版,第 267-268 页。
    168 张千帆著:《西方宪政体系:美国宪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3 页。
    169 赵可金著:《营造未来——美国国会游说的制度解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01 页。
    170 陈金罗:《社团立法和社团管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年版,第 132 页。
    171 [美]诺曼·杰·奥恩斯坦、雪利·埃尔德著,潘同文等译:《利益集团、院外活动和政策制定》,[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 年版,第 14 页。
    172 [美]诺曼·杰·奥恩斯坦、雪利·埃尔德著,潘同文等译:《利益集团、院外活动和政策制定》,[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 年版,第 249 页。
    173 [美]诺曼·杰·奥恩斯坦、雪利·埃尔德著,潘同文等译:《利益集团、院外活动和政策制定》,[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 年版,第 115 页。
    174 孙大雄著:《宪政体制下的第三种分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36 页。
    175 [美]诺曼·杰·奥恩斯坦、雪利·埃尔德著,潘同文等译:《利益集团、院外活动和政策制定》,[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 年版,第 118-120 页。
    176 孙大雄著:《宪政体制下的第三种分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36 页。
    177 [美]诺曼·杰·奥恩斯坦、雪利·埃尔德著,潘同文等译:《利益集团、院外活动和政策制定》,[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 年版,第 120-122 页。
    178 转引自克林顿总统在批准 1995 年《院外活动公开法》时的谈话,《每周总统档案汇编》,1995 年 12 月25 日第 31 卷第 51 期,第 2203-2205 页。
    179 孙大雄著:《宪政体制下的第三种分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42-145页.
    180 [美]诺曼·杰·奥恩斯坦、雪利·埃尔德著,潘同文等译:《利益集团、院外活动和政策制定》,[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 年版,第 110 页。
    181 [美]诺曼·杰·奥恩斯坦、雪利·埃尔德著,潘同文等译:《利益集团、院外活动和政策制定》,[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 年版,第 118-120 页。
    182 孙大雄著:《宪政体制下的第三种分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42-145页.
    183 Charles Peters, “The Relieve of Patriotism,” The Washington Journal, Oct., 1978,pp.35.
    184 [美]诺曼·杰·奥恩斯坦、雪利·埃尔德著,潘同文等译:《利益集团、院外活动和政策制定》,[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 年版,第 14 页。
    185 [美]诺曼·杰·奥恩斯坦、雪利·埃尔德著,潘同文等译:《利益集团、院外活动和政策制定》,[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 年版,第 14 页。
    186 赵可金著:《营造未来——美国国会游说的制度解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7 页。
    187 李道揆著:《美国政府与美国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第 305 页。
    188 李道揆著:《美国政府与美国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第 511 页。
    189 赵可金著:《营造未来——美国国会游说的制度解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2 页。
    190 [美]M.J.C.维尔著,王合等译:《美国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 110 页。
    191 [美]大卫·梅休著,蒋昌建译:《事关选举:美国国会的政治解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中文版序言。
    192 国会议员的本职工作就是立法,整天面对大量复杂的议案,需要充足的信息情报资料作为决策的根据,集团组织信息方面的帮助无疑是举足轻重的。正如 Hrebenar 所言:“对政治家和政府官员而言,说客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其拥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比如各种统计表格、政治情报以及不同的政治观点等”。Ronald J. Hrebenar, Roth K. Scott, Interest Goup Politica in Amerca, Prentice-Hall, Inc., 1982, pp77.
    193 竞选资金的束缚是在 1970 年代修订的《联邦竞选法》后,法令对于个人的政治捐赠做出限制,但没有对集团组织特别是集团组织的政治行动委员会(PACs)的捐赠做出限制。此举无形中增加了集团组织的竞选资助在议员选举中的重要性。李道揆著:《美国政府与美国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第 332-333 页。
    194 [英]维尔著,王合译:《美国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 110 页。
    195 [美]施密特,谢利,巴迪斯著,梅然译:《美国政府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53 页。
    196 [美]伍德罗·威尔逊著,吕德本译:《国会政体》,[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 年版,第 69 页。
    198 袁征: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国会的改革极其影响,[J]。http://ias.cass.cn/show/
    199 谭融著:《美国利益集团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95 页。
    200 Jack L. Walker, Jr., Mobilizing the Interest group in America,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1, p. 81.
    201 Jack L. Walker, Jr., Mobilizing the Interest group in America,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1, p. 83.
    202 谭融著:《美国利益集团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94 页。
    203 转引自李道揆著:《美国政府与美国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第 312 页。
    204 [美]诺曼·杰·奥恩斯坦、雪利·埃尔德著,潘同文等译:《利益集团、院外活动和政策制定》,[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 年版,第 22-23 页。
    205 孙大雄著:《宪政体制下的第三种分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46 页。
    206 [日]辻中丰著,郝玉珍译:《利益集团》,[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版,第 67 页。
    207 冯绍雷著:《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 335 页。
    208 [日]辻中丰著,郝玉珍译:《利益集团》,[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版,第 66-67 页。
    209 冯绍雷著:《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 334-347 页。
    210 [日]辻中丰著,郝玉珍译:《利益集团》,[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版,第 67 页。
    
    211 [日]辻中丰著,郝玉珍译:《利益集团》,[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版,第 68 页。
    212 [日]辻中丰著,郝玉珍译:《利益集团》,[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版,第 51 页。
    213 [日]辻中丰著,郝玉珍译:《利益集团》,[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版,第 69 页。
    214 公益法人包括依据日本民法设立的社团法人、基金会法人,还包括依据特别法设立的宗教、学校、社会福利、医疗等各类法人。
    215 [日]辻中丰著,郝玉珍译:《利益集团》,[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版,第 70-75 页。
    216 [日]辻中丰著,郝玉珍译:《利益集团》,[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版,第 127-128 页。
    217 民政部“日本 NPO 法律制度研修”代表团:日本民间非营利组织:法律框架、制度改革和发展趋势——“日本 NPO 法律制度研修”考察报告。http://www.chinanpo.gov.cn
    218 [日]辻中丰著,郝玉珍译:《利益集团》,[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版,第 127-128 页。
    219 [日]辻中丰著,郝玉珍译:《利益集团》,[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版,第 127 页。
    220 冯绍雷著:《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 241 页。
    221 [日]辻中丰著,郝玉珍译:《利益集团》,[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版,第 132 页。
    222 冯绍雷著:《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 241 页。
    223 冯绍雷著:《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 242-243 页。
    224 [日]辻中丰著,郝玉珍译:《利益集团》,[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版,第 132-134 页。
    225 李道揆著:《美国政府与美国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第 315 页。
     226 王振锁著:《战后日本政党政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00 页。
     227 王振锁著:《战后日本政党政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05-214 页。
    
    228 董晓阳著:《俄罗斯利益集团》,[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 年版,第 7 页。
    229 冯绍雷著:《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 100 页。
     230 [英]卡瑟琳·丹克斯著,欧阳景根译:《转型中的俄罗斯政治与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 32 页。
    231 [英]卡瑟琳·丹克斯著,欧阳景根译:《转型中的俄罗斯政治与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 33 页。
    232 [英]卡瑟琳·丹克斯著,欧阳景根译:《转型中的俄罗斯政治与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 35 页。
    233 [英]卡瑟琳·丹克斯著,欧阳景根译:《转型中的俄罗斯政治与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 285-287 页。
    234 [英]卡瑟琳·丹克斯著,欧阳景根译:《转型中的俄罗斯政治与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 174 页。
    235 [英]卡瑟琳·丹克斯著,欧阳景根译:《转型中的俄罗斯政治与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 175 页。
    236 董晓阳著:《俄罗斯利益集团》,[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6 页。
    237 张树华著:《过渡时期的俄罗斯社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年版,第 5 页。
    238 董晓阳著:《俄罗斯利益集团》,[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 年版,第 19 页。
    239 张树华著:《过渡时期的俄罗斯社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年版,第 5-6 页。
    240 董晓阳著:《俄罗斯利益集团》,[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1-24 页。
    241 董晓阳著:《俄罗斯利益集团》,[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1 页。
    242 参见董晓阳著:《俄罗斯利益集团》,[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7-50;152-172页;[俄]3.T.戈连科娃主编,宋竹音、王育民译:《俄罗斯社会结构变化和社会分层》,[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25-231 页。
    243 张树华著:《过渡时期的俄罗斯社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年版,第 70 页。
    244 张树华著:《过渡时期的俄罗斯社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年版,第 69 页。
    245 张树华著:《过渡时期的俄罗斯社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年版,第 74 页。
    246 冯绍雷、相蓝欣主编:《转型中的俄罗斯社会与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54 页。
    247 冯绍雷、相蓝欣主编:《转型中的俄罗斯社会与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55 页。
    248 冯绍雷、相蓝欣主编:《转型中的俄罗斯社会与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56 页。
    249 冯绍雷、相蓝欣主编:《转型中的俄罗斯社会与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54-55页。
    250 张树华著:《过渡时期的俄罗斯社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年版,第 20 页。
    251 张树华著:《过渡时期的俄罗斯社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年版,第 70-71 页。
    252 张树华著:《过渡时期的俄罗斯社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年版,第 8 页。
    253 [俄]3.T.戈连科娃主编,宋竹音、王育民译:《俄罗斯社会结构变化和社会分层》,[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1 页。
    254 [俄]3.T.戈连科娃主编,宋竹音、王育民译:《俄罗斯社会结构变化和社会分层》,[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4 页。
    255 [俄]3.T.戈连科娃主编,宋竹音、王育民译:《俄罗斯社会结构变化和社会分层》,[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7 页。
    256 [俄]3.T.戈连科娃主编,宋竹音、王育民译:《俄罗斯社会结构变化和社会分层》,[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9 页。
    257 [俄]安德兰尼克·米格拉尼扬著,徐葵等译:《俄罗斯现代化与公民社会》,[C]。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 196-197 页。
    258 张树华著:《过渡时期的俄罗斯社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年版,第 75 页。
    259 冯绍雷著:《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 121 页。
    260 张树华著:《过渡时期的俄罗斯社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年版,第 76 页。
    261 冯绍雷、相蓝欣主编:《转型中的俄罗斯社会与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60-61页。
    262 张树华著:《过渡时期的俄罗斯社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年版,第 318 页。
    
    263 李伟:俄罗斯结社法分析,[J]。http://www.chinanpo.gov.cn
    264 冯绍雷著:《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 34 页。
    265 冯绍雷著:《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 4-5 页。
    266 冯绍雷著:《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 107-109 页。
     267 董晓阳著:《俄罗斯利益集团》,[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 年版,第 128-140 页。
     268 胡键:俄罗斯利益集团的演变及其对政治决策的影响,[J]。俄罗斯研究,2004(3),第 38-39 页。
    269 陈金罗:《社团立法和社团管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年版,第 70 页。
    270 王名、刘培峰等:《民间组织通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年版,第 46 页。
    271 刘军宁:中国哪有什么利益集团?[J]。经济管理文摘,2006(21),第 44 页。
    272 孙立平:中国社会进入集团性利益博弈时代,[J]。经理人内参,2005(3),第 32 页。
    273 李景鹏:中国现阶段社会团体状况分析,[J]。唯实,1999(8-9),第 48 页。
     274 皖河:利益集团、改革路径与合法性问题,[J]。战略与管理,2002(3)。
    275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载于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北京:社科文献出版杜,2000 年版,第 338 页。
    276 [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229 页。
    277 孙立平:中国社会进入集团性利益博弈时代,[J]。经理人内参,2005(3)第 32 页。
    278 陆明远:利益统合到利益分离,[J]。长白学刊,2006(4),第 20-21 页。
    279 陈剩勇:《组织化、自主治理与民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03-204 页。
    280 陈剩勇:温州民间商会:民主的价值与民主发展的困境,[J]。开放时代,2001(1)。
    281 葛奎:权威崇拜与政治参与意识,[J]。学术研究,1989(2),第 27 页。
    282 梁波: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J]。求实,2002(5),第 47-49 页。
    283 俞可平:改善我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若干思考,[J]。当地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1),第 4 页。
    284 王建芹:从弱势群体结社权看我国结社自由宪法权利的实现,[J]。社会科学论坛,2006(5),第 24 页。
    285 谢海定:中国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困境,[J]。法学研究,2004(2)。
    286 谢海定:中国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困境,[J]。法学研究,2004(2)。
    287 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J]。载于《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5 页。
    288 王玉琼:利益集团与政策决策,[J]。探索,2001(2),第 65 页。
    289 李景鹏:中国现阶段社会团体状况分析,[J]。唯实,1999(8-9),第 50-51 页。
    290 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96-198 页。
    291 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J]。载于《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5 页。
    292 中央办公厅规划室、中央纪委法规室、中央组织部办公厅编:《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选编》,法律出版社1997 年版和 2001 年版;山东省民间组织管理局编:《民间组织管理文件资料汇编》,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293 李红勃、周少青:析论公民权和政治权项下的结社自由,[M].河北法学,2004(8),第 68-70 页。
    294 葛云松:论社会团体的成立,[J]。北大法律评论第 2 卷第 2 辑,[C]。法律出版社,2000 年版,第 741-744 页。
    295 李景鹏:中国现阶段社会团体状况分析,[J]。唯实,1999(8),第 51 页。
    296 王建芹:从弱势群体结社权看我国结社自由宪法权利的实现,[J]。社会科学论坛,2006(5),第 23 页。
    297 何增科: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要素分析,[J]。载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21 页。
    298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J]。载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36 页。
    299 邓国胜:中国社会团体的贡献及国际比较,[J]。中国行政管理,2006(3),第 59 页。
    300 程浩:中国社会利益集团的兴起及其合法性问题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6(6),第 47 页。
    301 参考王绍光、王名:《促进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政策建议》[J],载于王名主编《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C]。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李景鹏:《北京、浙江两地调查的总的一般性的分析报告》。何增科:《中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要素分析》,[J]。载于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302 何增科: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要素分析,[J]。载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38-140 页。
    
    303 程同顺:利益集团理论与中国农民的组织化,[J]。社会科学,2005(3),第 23 页。
    304 王建芹:从弱势群体结社权看我国结社自由宪法权利的实现,[J]。社会科学论坛,2006(5),第 24 页。
    305 王名、刘培峰等:《民间组织通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年版,第 59 页。
    
    306 陈金罗:《社团立法和社团管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年版,第 48 页。
    307 郭道久:对抗性竞争与协商合作,[J]。教学与研究,2006(8),第 76 页。
    308 俞可平:改善我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若干思考,[J]。当地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1),第 6-7 页。
    309 孟宪实:唐朝政府的民间结社政策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1),第 29 页。
    310 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J]。载于《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5-19 页。
    311 陈金罗:《社团立法和社团管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年版,第 107 页。
    312 参见十四界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313 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J]。载于《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2 页。
    314 《21 世纪经济报道》社评,政府鼓励慈善须转换角色,[N]。21 世纪经济报道,2007.03.21(1)。
    315 邓国胜:《民间组织评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第 57 页。
    316 邓国胜:《民间组织评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第 57 页。
     317 俞可平:改善我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若干思考,[J]。当地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1),第 9 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学公共管理及社会政策比较研究中心:中国公共政策分析(2001 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版。
    [2]世界银行:《2006 年世界发展报告:公平与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3]陈金罗著:《社团立法和社团管理》,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年版。
    [4]李道揆著:《美国政府与美国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
    [5]厉以宁著:《转型发展理论》,北京:同心出版社,1996 年版。
    [6]谭融著:《美国利益集团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
    [7]王名、刘培峰等著:《民间组织通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年版。
    [8]邓国胜著:《民间组织评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
    [9]董晓阳著:《俄罗斯利益集团》,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 年版。
    [10]冯绍雷著:《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1992 年以来的俄罗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11]李寿祺著:《美国的利益集团与政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 年版。
    [12]应克复著:《西方民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版。
    [13]陈剩勇著:《组织化、自主治理与民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
    [14]董晓阳著:《俄罗斯利益集团》,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 年版。
    [15]张树华著:《过渡时期的俄罗斯社会》,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年版。
    [16]冯绍雷、相蓝欣主编:《转型中的俄罗斯社会与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17]张培刚著:《新发展经济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18]张静著:《法团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年版。
    [19]孙大雄著:《宪政体制下的第三种分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
    [20]张千帆著:《西方宪政体系:美国宪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21]赵可金著:《营造未来——美国国会游说的制度解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朱子彦、陈生民著:《朋党政治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
    [23]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4]俞可平主编:《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25]李培林主编:《中国社会分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
    [26](俄)3.T.戈连科娃主编,宋竹音、王育民译:《俄罗斯社会结构变化和社会分层》,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年版。
    [27](俄)安德兰尼克-米格拉尼扬著,徐葵等译:《俄罗斯现代化与公民社会》,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年版。
    [28](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
    [29](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年版。
    [30](美)D.B.杜鲁门著,陈尧译:《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31](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程逢如等译:《联邦党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年版。
    [32](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著,曹沛霖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年版。
    [33](美)E.E.谢茨施耐德著,任军锋译:《半主权的人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34](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35](美)罗伯特.A.达尔著,周军华等译:《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版。
    [36](美)赖特·米尔斯著,许荣等译:《权力精英》,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37](美)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林震等译:《政治科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年版。
    [38](美)塞缪乐·P·亨廷顿著,王冠华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年版。
    [39](美)戴维·伊斯顿著,王浦劬译:《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40](美)施密特、谢利、巴迪斯著,梅然译:《美国政府与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41](美)伍德罗·威尔逊著,吕德本译:《国会政体》,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 年版。
    [42](美)J·R·汤森,B·沃马克著,顾速、董方译:《中国政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43](美)M.J.C.维尔著,王合等译:《美国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
    [44](美)大卫·梅休著,蒋昌建译:《事关选举:美国国会的政治解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45](德)H.孟德拉斯著,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6](英)道格拉斯·诺斯著,陈郁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47](英)卡瑟琳·丹克斯著,欧阳景根译:《转型中的俄罗斯政治与社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年版。
    [48](澳)欧文·E·休斯著,彭和平译:《公共管理导论》,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49](日)辻中丰著,郝玉珍译:《利益集团》,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版。
    [50]John R. Commons,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New York: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 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59), Ⅱ;The Economics of Collective Action (New York: Macmillan, 1950)
    [51]Ronald J. Hrebenar, Interest Group Politics in America. London: M. E. Sharpe, Inc. 1997.
    [52]Henry Steele Commager, ed., Documents of American History, N.Y. Appleton, Century, Crofts, 1973.
    [53]Jack L. Walker, Jr., Mobilizing the Interest group in America,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1.
    [54]Ronald J. Hrebenar, Interest Group Politics in America. London: M. E. Sharpe, Inc. 1997.
    [55]Ronald J. Hrebenar, Roth K. Scott, Interest Goup Politica in Amerca, Prentice-Hall, Inc., 1982.
    [56]Salamon, Lester M.. 1987. 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 The scope and theory of government-nongoverment relations. In Walter W. Powell, ed. The Nonprofit Sector.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57]Gidron, B.. 1992. A resurgent third sector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government in Israel. In B. Gidron, R. M. Kramer, & L. M. Salomon, eds. 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Sector. Pp.176-195.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58]Salamon, Lester M..1995. 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 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 in the modern Welfare State.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59]Weisbrod, B.A.. 1977. The Voluntary Nonprofit Sector. Lexington: D. C. Heath and Company.
    [60]Channing. Boston: American Unitarian Association. Quoted in Frumkin 2002.
    [61]Ronald J. Hrebenar, Interest Group Politics in America. London: M. E. Sharpe, Inc. 1997.
    [62]Channing, William Ellery. 1929. Remark on association. In Collected work of William Ellery
    [63]Channing. Boston: American Unitarian Association. Quoted in Frumkin 2002.
    [64]Pilippe C. Schmitter,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 in P. C. Schmitter and G. Lehmbruch, eds., Trends Toward Corporatist Intermediation, Beverly Hills: Sage, 1979,
    [65]Edwin M. Coulter: Principles of Politics and Government.Brown&Benchmark.1994.
    [66]Black. Antony. 1984.Guild and Civil Society in European Political Thought from the Twelfth
    [1]《21 世纪经济报道》社评,政府鼓励慈善须转换角色,21 世纪经济报道,2007.03.21(1)。
    [2]孙立平:中国社会进入集团性利益博弈时代,经理人内参,2005(3)。
    [3]王玉琼:利益集团与政策决策,探索,2001(2)。
    [4]葛云松:论社会团体的成立,北大法律评论第 2 卷第 2 辑。法律出版社,2000 年版。
    [5]葛奎:权威崇拜与政治参与意识,学术研究,1989(2)。
    [6]梁波: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求实,2002(5)。
    [7]俞可平:改善我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若干思考,当地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1)。
    [8]王建芹:从弱势群体结社权看我国结社自由宪法权利的实现,社会科学论坛,2006(5)。
    [9]谢海定:中国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困境,法学研究,2004(5)。
    [10]张宇燕:利益集团与制度非中性,改革,1994(2)。
    [11]李承、杨超:当代政治发展视野中的利益群体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1(5)。
    [12]孙大雄:利益集团在美国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研究,2003(3)。
    [13]张志尧:集团政治与资本主义政治机制,社会科学战线,1998(2)。
    [14]孟宪实:唐朝政府的民间结社政策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1)。
    [15]王名: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功能及其分类,学术月报,2006(9)。
    [16]李强:当前中国社会的四个利益群体,学术界,2000(3)。
    [17]闰威、夏振坤:利益集团视角的中国三农问题,中国农村观察,2003(5)。
    [18]刘国深:利益集团在政治过程中的角色与功能,学术月刊,2000(9)。
    [19]袁征: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国会的改革极其影响,http://ias.cass.cn/show/
    [20]李伟:俄罗斯结社法分析,http://www.chinanpo.gov.cn
    [21]李景鹏:中国现阶段社会团体状况分析,唯实,1999(8-9)。
    [22]刘军宁:中国哪有什么利益集团?,经济管理文摘,2006(2)。
    [23]孙立平: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2)。
    [24]闰威、夏振坤:利益集团视角的中国三农问题,中国农村观察,2003(5)。
    [25]陆明远:利益统合到利益分离,长白学刊,2006(4)。
    [26]程浩:中国利益集团多元化发展探析,求实,2006(4)。
    [27]李景鹏:中国现阶段社会团体状况分析,唯实,1999(8-9)。
    [28]程浩:中国社会利益集团的兴起及其合法性问题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06(6)。
    [29]王瑞文:和谐社会我国社会团体的发展取向,前沿,2006(5)。
    [30]程同顺:利益集团理论与中国农民的组织化,社会科学,2005(3)。
    [31]程同顺:西方国家农民利益集团的功能与作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教学与研究,2006(9)。
    [32]汪永成、黄卫平、程浩:社会利益集团政治化趋势与政府能力建设,武汉大学学报,2005(1)。
    [32]郭道久:对抗性竞争与协商合作,教学与研究,2006(8)。
    [33]陈剩勇:温州民间商会:民主的价值与民主发展的困境,开放时代,2001(1)。
    [34]李强: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新变化,载李培林主编《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
    [35]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载于《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36]邓国胜:中国社会团体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载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律模式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5 年。
    [37]何增科: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要素分析,载于《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38]马昊:利益集团的政治属性不可或缺,宁夏党校学报,2007(5)。
    [39]何清涟:当前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总体性分析,当代中国研究(美国),2000(3)。
    [40]刘国琛:利益集团在政治过程中的角色与功能,学术月刊,2000(5)。
    [41]汤敏轩:转型期利益集团对民主政治的正面影响,社会科学,1999(7)。
    [42]萧功秦:“软政权”与分利集团化:中国现代化的两重陷阱,战略与管理,1994(1)。
    [43]Peter K. Eisinger, “The Conditions of Protest Behavior in American Citie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7, 1973.
    [44]“Business Lobyist Tom Korologos”, Neaswek, November 6, 1978.
    [45]Moore, R. R.. 2001. China’s fledgling civil society: A force for democratization, World Policy Journal, 18(1).
    [46]David Broder, “Join or Die?” Today, May11,1979
    [47]Pacific Stars and Stripes, January18, 1980
    [48]Charles Peters, “The Relieve of Patriotism,” The Washington Journal, Oct., 197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