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物画造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人物画造型研究是一个具体而又实在的问题,传统画论特别是宋以前的画论,常常是把“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等作为最重要的标准,以此评判人物画作的品位高低。从古代到现代,对中国人物画造型“形”与“神”的关系阐述一脉相承,是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成为中国人物画造型的重要准则,也得到了不断的延续发展,到今天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在本论文前期的准备阶段,花费了很多时间,用于摘录和整理历代画论中涉及人物画造型问题的描述性言论和主要观点,这些传统精髓是值得反复体悟的,特意作为附录,成为全文的观照。文稿总体上按照历史的脉络,选择了古代人物绘画资料中的一些经典作品进行人物造型分析,以对应当时的社会风尚、绘画理念、技法运用方面的特征。中国二十世纪初,以徐悲鸿为代表的融合中西法来改造中国画的主张,成为当时的主流,以至于涌现出不少杰出的人物画家,他们对人物造型的探索意义重大。而对现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造型风格的归类,主要选择既秉承传统,又创造性借鉴各种现代绘画技法的一些代表画家和作品。全文以文献整理、理论著录、作品分析、风格研究,并结合本人的创作实践、感想和认识,来铺展中国人物画造型问题的理性思考,试图对中国人物画造型观念的演变作一些梳理。
The research of plastics of Chinese figure painting is a concrete problem. Especially Previous to the Song dynasty. The "to shape outline of character for spiritual of Chinese figure painting "、"Equip with form", "spiritual resonance which means vitality " as the most important criteria of the plastics of Chinese figure painting. Today still hav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the preparation stage, spent much time to collect and excerpts from the problems involved in the painting plastics of descriptive viewpoints. The traditional essence is worth repeatedly, especially the experience as an appendix, be full of reflection.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texts in general, choose the ancient characters of some classical painting material character modeling analysis, and works with corresponding social fashion, painting idea, used techniques. China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XU BEIHONH represented by the fusion of Chinese claims of transform state, became the mainstream that emerged in many outstanding characters of characters, their painter of exploring significance. Instead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ainting style manners, choose the classified as reference, and creative take traditional painting techniques of some representative modern painters and works. With the documents, full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theory, the research work style, and I feel the creation practice, and to spread Chinese painting, rational thinking and problem of plastics of Chinese painting to do some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model.
引文
1谢赫,《古画品录˙序》。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一)》,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
    4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
    5蒋兆和,《蒋兆和人物画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
    6陈师曾,《中国人物画之变迁》,《东方杂志》,第18卷第17号,1921年。
    7方增先,《中国人物画的造型问题》,见王赞主编,《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工作室》,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
    8刘国辉,《谈人物画及有关问题》,见《艺术探索》,2001年第1期。
    9熊微,《传统仕女画中仕女形象的造型样式及其文化内涵》,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01年。
    10康凯,《明清人物画造型观念的转型》,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1贾飞,《中西方人物绘画线性造型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12李震,《晋唐人物画笔法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3魏波,《从〈十九秋〉看中国画“以形写神”传统》,西安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07年。
    14侯振伟,《中国人物画造型观》,《科教文汇》,2008年第1期。
    15王伟,《中国人物画造型的民族化》,《东方艺术》,2004年第2期。
    16毕建勋,《论水墨人物画及其造型问题》,《美术》,2004年第9期。
    17张惠,《从唐代周昉到现代何家英》,《美与时代》,2005年第1期。
    18张伟,《传统人物画造型方法浅析》,《美与时代》,2009年第4期。
    19 Thomas Lawton, Chinese figure painting. Washingt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Washington, 1973.
    20高居翰,《中国绘画史》,台北,雄狮美术出版社,1985年。
    21铃木敬著,《中国绘画史》,魏美月译,台北故宫博物院,1987年。
    1顾恺之,《论画》,见四库本《历代名画记》。
    2谢安(320-385),字安石,号东山,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中国河南省太康)。东晋政治家,军事家。
    3汤垕,《画鉴》,载《楚州丛书》。该书对自三国吴曹弗兴,晋卫协、顾恺之,六朝陆探微、展子虔,唐阎立本、吴道子、王维、韩干、五代荆浩、卫贤、袁义、厉归真,宋米芾、苏轼、李成、廉布,龚开、陈琳等近八十位名画家进行了品评,甄别优劣,指陈渊源。是一部精审的鉴赏画史。
    4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
    5见汪珂玉,《汪氏珊瑚网绘画法》卷二十四,古今描法十八种。描法形似游丝,故名。其画法为:用中锋笔尖圆匀细描,要有秀劲古逸之气为合。
    6陆探微,生卒年不详,吴(今江苏苏州)人。
    7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六。
    8梁令瓒,唐开元时蜀(今四川)人。天文仪器制造家、画家,曾设计制造黄道游仪和水运浑象仪。开元中官率府兵曹参军。精天文数术,能篆书,工画人物。
    9 James Cahill,Chinese Painting. New York: Rizzoli,1985,1960,p. 20.
    10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顾陆张吴用笔”篇。
    11阎立本(约601-673),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临潼县)人。
    12张萱,生卒年不详。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开元年间(7l3-741)任宫廷画职。
    13周昉(公元8世纪-9世纪初),字景玄,字仲朗,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详。
    14刘因(1249-1293),清苑(今河北保定)人,有《田景延写真诗序》,见《静修先生集》。
    15见陶宗仪《辍耕录》。
    16项元汴(1525-1590),字子京,号墨林,别号墨林山人、墨林居士、香严居士、退密庵主人、退密斋主人、惠泉山樵、墨林嫩叟、鸳鸯湖长、漆园傲吏等,浙江嘉兴人。明国子生,为明代著名鉴藏家。
    17贯休(823-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豁(今浙江兰溪)人,唐末五代著名画僧。
    18见毛奇龄《陈老莲别传》。吴敢辑校《陈洪绶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
    19见张见,《传教士影响下明清人物画风之嬗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08年。
    20周积寅,《周积寅美术文集》,江西美术出版社,1998年。
    21见胡敬《国朝院画录》、张庚《国朝画证录》。
    22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2003。
    23邹一桂(1688-1772)字原褒,号小山,江南武进人,清朝官吏、画家。见《小山诗钞》。
    24童书业,《童书业绘画史论集》,中华书局,2008年,见“唐代的人像画”一文。
    25童书业,《童书业绘画史论集》,中华书局,2008年,见“论汉代人像画的技术”一文。
    1范景中,《艺术发展史》,出版说明,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2页。
    2转引自曹意强,《艺术史的视野》,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456页
    3康有为,《万木草堂论画》,见《美术论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
    4见《美术论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11页。
    5同上,11页。
    6同上,12页。
    7宗生,《1936年徐悲鸿教授画展及其他》,新加坡《星洲日报》1939年3月15-16日。
    8见《美术论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
    9张玉英编,《大师谈艺丛书·徐悲鸿谈艺录》,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年。
    10邵大箴主编,《危机·应对——二十一世纪中国画学院教育首届论坛论文集》,2006年,第17页
    11蒋兆和,《蒋兆和人物画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序言2页。
    12同上,序言3页
    13同上,正文3页。
    14同上,正文6页。
    15同上,正文10页。
    16同上,正文13页。
    17同上,正文14页。
    18同上,正文191页。
    19同上,正文184页。
    20同上,正文194页。
    1转引自曹意強,《韩黎坤的艺术探索》,见《当代风华》,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年。
    2在论文的前几章节中,本论文的中心谈到中国人物画的造型,但并没有详细的论述中国工笔人物画,在此章节一开头就以中国工笔人物画称,是因为下一章节将谈论本人的创作实践,而本人的创作实践与现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创作背景有很大的关联。
    3周原、易波《对“试论国画的特点”的意见》,见《美术论集》。
    4《我还是想画工笔》(何家英访谈)。
    5同上。
    6《怨艾与热切的呤唱:张见工笔画创作中中西绘画资源的取用》,《美术观察》,2006年第4期。
    7同上。
    8陈琦,《〈传统·生活·时代〉顾生岳先生访谈》,摘自《美术观察》,2006年第3期。
    9同上。
    10同上。
    11蒋铁峰,《我的梦创建我的艺术世界》,见《美术报》,2007年8月5日,第4版。
    12江中涛,《当代名家现代重彩画精品》,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1年。
    1庄周《庄子·卷五·天地》,影印《四库全书会要》(子部·第30册·墨家类·道家类),275页。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
    3同上。
    4何家英,《衡中西以相融》,见《格物致知》上卷,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年。
    5刘小枫选编,《德语美学文选》上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6顾生岳,《工笔人物画探》,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
    1《古画品录》,南朝齐谢赫撰。谢赫,生卒不详,齐梁时人,著名宫廷画家。姚最说他有惊人的观察力:“写貌人物,不俟对看,所需一览,便工操笔”。该书有《百川学海》、《王氏画苑》、《津逮秘书》、《丛书集成初编》、《美术丛书》等版本。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汇刻唐宋画书九种十一卷》含此书,为明嘉靖间刻本,又《中国画论丛书》本,与姚最《续画品录》合刊,王伯敏注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版。
    2陈梦雷、蒋廷锡,《古今图书集成》,第484册第36页之1,2006年。
    3陈梦雷、蒋廷锡,《古今图书集成》,第484册第36页之2,2006年。
    4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四库本,
    5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
    6《古画品录》小引,见《中国书画全书》,卢辅圣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1998,第1册,第1页。
    7葛路著,《中国画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8李运亨、张圣洁、闫立君编注,《陈师曾画论》,中国书店,2008年。
    9《书画书录解题》评《古画品录》时说:“论画之书,今存者以是书为最古;而品画之作,亦始于是书,弥足珍重。”
    10谢赫,《古画品录》,见《中国书画全书》,卢辅圣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1998,第一册,第一页。
    11高居翰,《中国绘画史》,李渝译,台北,雄狮美术出版社,1984年。
    1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
    1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
    14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
    15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
    16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
    17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古今优劣》,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18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气韵非师》,同上。
    19同上。
    20同上。
    21陈造(1133-1203)字唐卿,自号江湖长翁,高邮人,著《江湖长翁文集》。与范成大唱和的诗较多。他提出画人物画,必须力求“气旺神完”,而不能只追求形似,他反对“使人伟衣冠,萧瞻视,巍然屏息,仰而视,俯而起草,豪发不差,若镜中写影”的创作方法,主张“着眼于颠沛造次,应对进退,颦额适悦,舒急倨敬之顷,熟视而默识,一得佳思,亟运笔墨,兔起鹘落”的创作方法。
    22陈造《江湖长翁集·论传神》,见王云五编,《四库全书珍本》五集。
    23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475页。
    24莫是龙,《画说》。杨家骆,《艺术丛编》,第一集,上册,世界书局,1975年。
    25丁皋《传真心领·小引》,见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26同上。
    27同上。
    28同上。
    29蒋骥,字赤霄,号勉斋,金坛人。其父衡,后改名振生,以书法名一时。
    30松年《颐园论画》,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6页。
    (清)董诰等辑,《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据原刻本影印。
    《宣和画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清)丁皋《传真秘诀》。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
    (宋)米芾,《画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三。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宋)陈郁,《藏一画腴》外编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元)汤垕《画鉴》。潘运告编著,《元代书画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序》。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一),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一)》,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明)周履靖,《天形道貌》。杨家骆主编,《艺术丛编》,第一集上册,台北,世界书局, 1975年。
    (明)唐志契,《绘事微言》。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四),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2年。
    (明)莫是龙,《画说》。杨家骆主编,《艺术丛编》,第一集上册,世界书局,1975年。
    (清)方熏,《山静居论画》。黄宾虹、邓实,《美术丛书》,广文书局,1963年。
    (清)王概,《芥子园画谱》,台北,文友书店,1956年。
    (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俞昆编,《中国画论类编》,华正书局,1984年。
    (清)松年,《颐园论画》。杨大年,《中国历代画论采英》,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清)张庚,《浦山论画》。杨大年,《中国历代画论采英》,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清)张庚,《国朝画征录》。《画史丛书(三)》,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清)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杨大年,《中国历代画论采英》,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
    (美)高居翰,《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台北,石头出版社,1997年。
    (美)高居翰,《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3年。
    曹意强,《艺术与历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
    曹意强,《艺术史的视野》,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
    巴克桑德尔《意图的模式》,曹意强、严军等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
    曹意强、范景中主编,《20世纪中国画》,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任道斌,《丹青趣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
    童书业,《童书业绘画史论集》,中华书局,2008年。
    (美)高居翰,《中国绘画史》,台北,雄狮美术出版社,1985年。
    (日)铃木敬著,《中国绘画史》,魏美月译,台北故宫博物院,1987年。
    徐邦达编,《中国绘画史图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
    石守谦,《中国古代绘画名品》,台北,雄狮出版社,1999年。
    启功主编,《中国历代绘画精品》,山东美术出版社,2003年。
    海外中国名画精选编委会主编,《海外中国名画精选》(全6册),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
    (日)铃木敬编,《中国绘画综合图录》,东京大学出版会,1982-1996年。
    (日)户田祯祐,小川裕充编《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续编》,东京财团法人东京大学出版会,1998年。
    石守谦,《风格与世变》,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
    陈师曾,《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天津市古籍书店重印本,1992年。
    郭味蕖,《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年。
    滕固,《唐宋绘画史》,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
    傅申,《元代宫廷书画收藏史略》,台北,故宫博物院,1981年。
    江兆申,《关于唐寅的研究》,台北,故宫博物院,1976年。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影印本),中国书店,1988年。
    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
    刘曦林,《徐悲鸿》,台北,锦绣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4年。
    黄宾虹、邓实,《美术丛书》,台北,广文书局,1963年。
    刘建超主编,《中国现代人物画:黄冑》,天津杨柳青画社,2001年。
    
    王叔晖绘,《工笔人物部份》,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0年。
    萧玉田,《中国工笔画人物技法》,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2000年。
    赵国经,王美芳,《工笔人物画法》天津市,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2000年。
    何家英绘,《何家英现代工笔人物画》,天津杨柳青画社,2000年。
    余辉,《形神兼备:中国人物画》,吉林美术出版社,第1版,1999年。
    黄均绘,《工笔人物部份》,荣宝斋出版社,1998年。
    邓嘉德主编,《宋代工笔画人物》,四川美术出版社,1998年。
    方豪,《中西交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全景博物馆丛书编委会编纂,《中国人物画博物馆》,海燕出版社,第1版,2003年。
    黄冑绘,《黄冑——中国现代人物画》,天津杨柳青画社,2001年。
    王叔晖绘,《工笔人物部份》,荣宝斋出版社,2000年。
    李松主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人物画》,香港锦绣出版,1997年。
    周思聪绘,《当代速写精粹——周思聪专集》,荣宝斋出版社,1996年。
    蒋兆和绘,《蒋兆和作品全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
    香港艺术馆编制,《徐悲鸿的艺术》,香港,香港市政局,1988年。
    谢里法,蒋勋同著,《徐悲鸿——中国近代写实绘画的奠基者》,台北,雄狮美术,1977年。
    刘海粟,《中国绘画上的六法论》,齐云,1976年。
    王赞主编,《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工作室》,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
    刘芳如,《中国人物画技法》,台北,艺风堂出版社,1988年。
    石守谦,《人世美的纪录者─陈进画业研究》,《艺术家》203期,页247-359,1992年。
    吴文彬,《中国仕女画》,《故宫文物月刊》,1卷12期,页139-150,1994。
    李渝,《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女性形象》,《雄狮美术》85期,页9-23,1978年。
    金维诺,《隋唐时期的绘画艺术》,《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2),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徐悲鸿,《中国画改良论》,《徐悲鸿艺术文集(上册)》
    陈绶祥,《顾恺之》,台北,锦绣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5年。
    蒋兆和,《蒋兆和人物画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
    林风眠百岁诞辰纪念画文集编辑委员会编,《林风眠之路》,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9年10月
    
    谢爱,《论西方素描对现代中国画造型的影响》,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洪千玉,《戏与迷思——女性图像之心理意涵探究》,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硕士论文, 2000年。
    黄士纯,《唐代绘画中妇女造型与审美之研究》,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硕士论文, 1998年。
    刘芳如,《民初中国人物画之研究》,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硕士论文,1983年。
    聂蕙云,《仕女画的美感造型之创作研究》,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年。
    王勇,《谈西画技法因素对现代工笔人物画的影响》,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车言宁,《中西方绘画艺术造型之比较》,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王芳,《浅谈西方造型观念对当代工笔人物画之影响》,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张鹭,《从张见工笔人物画看当代工笔人物画“新面貌”》,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周晋,《写照传神——晋唐肖像画研究》,中国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08年。
    康凯,《明清人物画造型观念的转型》,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方子虹,《结构素描:方增先素描造型研究》,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07年。
    张见,《传教士影响下明清人物画风之嬗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08年。
    贾飞,《中西方人物绘画线性造型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刘月,《对素描作为中国画造型基础训练的思考》,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陈世宁,《中西绘画形神观比较研究》,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05年。
    刘月,《对素描作为中国画造型基础训练的思考》,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熊微,《传统仕女画中仕女形象的造型样式及其文化内涵》,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 2001年。
    李震,《晋唐人物画笔法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魏波,《从〈十九秋〉看中国画“以形写神”传统》,西安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07年。
    单国强,《古代仕女画琐谈》,《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12期。
    张伟,《传统人物画造型方法浅析》,《美与时代》,2009年4期。
    吴献生,《借古以开今——谈中国人物画的造型基础教学》,《新美术》,1985年3期。
    毕建勋,《论水墨人物画及其造型问题》,《美术》,2003年9期。
    田黎明,《中国画要立本——关于中国画系教学的一些思考》,《美术研究》,2003年4期。
    刘凌沧,《中国重彩工笔人物画技法的演变》,《美术研究》,1979年1期。
    毕建勋,《中国画造形基本原理》,《美术观察》,2002年7-8期。
    刘健、高天民,《“浙派人物画”与二十世纪中国画变革》,《新美术》,2009年3期。
    叶浅予,《对中国人物画造型训练的意见》,《新美术》,1980年1期。
    朱德华,《刘国辉艺术研讨会》,《艺术探索》,2001年1期。
    刘国辉,《刘国辉谈人物画及有关问题》,《艺术探索》,2001年1期。
    刘国辉,《浙派人物画》,《新美术》,2000年1期。
    叶浅予,《古今人物画杂谈》,《文艺研究》,1982年2期。
    陈铮,《中国人物画造型的趣味性》,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0年4期。
    刘国辉,《中国画人物画琐谈》,《美术观察》,1997年1期。
    侯振伟,《中国人物画造型观》,《科教文汇》,2008年第1期。
    王伟,《中国人物画造型的民族化》,《东方艺术》,2004年2期。
    张惠,《从唐代周昉到现代何家英》,《美与时代》,2005年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