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布局调整进程中的农村宅基地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衣、食、住、行是老百姓最基本的四项生活需求,农村宅基地解决了占中国人口总数56%的农民住房用地问题,为他们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农村宅基地制度对于农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于农村宅基地问题的研究至今还是很有限,因为农村作为城市的附庸的观念在大多数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对宅基地问题研究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现行的法律对宅基地规定的过于简单和粗糙,可操作性不强,而且内容不合理,与实践存在严重冲突,另一方面在经济学理论界宅基地也是一个备受冷落的领域,对它的研究,不仅远远落后于农村现实的发展,而且也远远落后于其他土地制度的产权研究。
     笔者认为宅基地与农业用地对于农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面对农村经济的大发展,面对广大农民对宅基地的迫切需求,我们应当重视对宅基地问题的研究。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土地利用、城乡规划和产权流转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地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从河南省内乡县南王村个案着手,对我国现行的农村宅基地制度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策略。
     全文除导论和结语外,由五个主体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村镇布局调整与农村宅基地制度。该部分界定了村镇布局和农村宅基地制度的相关概念,分析了现行宅基地制度的特点,阐述了村镇布局调整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关系。
     第二部分,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的现状透析。该部分以南王村为对象,指出了现行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所导致的住宅分散、面积超标、出现空心化;基础设施不健全、不配套,影响居民日常生活使用;旧宅纠纷多,转让不规范;住宅开发建设模式落后,技术含量低,更新换代频繁等问题。
     第三部分,宅基地问题的成因分析。这部分从制度、经济、交通条件、农户家庭构成状况和思想观念等五个方面剖析了农村宅基地制度问题的成因。
     第四部分,介绍了宅基地整治过程中可以借鉴的几种新模式。包括义乌模式和温州模式、收取租金和宅田挂钩模式、城乡置换模式和公开招标、分块承包模式。
     第五部分,基于村镇布局调整视角下的宅基地治理策略。该部分针对上述问题及成因,从村镇布局调整的视角探讨了改革和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策略,即法律上要明晰产权:经济上要有偿使用与无偿使用相结合:使用权上要进行适度而合理的流转;行政上要有效调控:农村宅基地配套措施要完善。
Clothes food shelter and transportation are the four people the most basic needs of life. Chinese peasants, who account for 56% of the population, build their houses according as the system of using the cartilage. It is the system that provide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ural population, and for the stability of the rural society. But the research on the cartilage system is still very limited, Because the countryside takes urban the dependency idea in most people's thought ingrained. Lacks to the cartilage system research mainly manifests in two aspects: On the one hand is the existing legal provisions of the cartilage is too simple and rough, and practice there are serious conflicts, operability is not strong; On the other hand in economic theory sector the cartilage is also a neglected field an of its research, not only far behind the reality of rural development, but also laged far behind the other land on the property rights system.
     The author believe that the cartilage and agricultural land for the farmers in production and daily life is as important as the significance. In the new building of rural background, the majority of farmers live and work in the face of urgent need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ssue of the cartilage. This paper concluded on the basis of the predecessor studies, Profits from the land utilization,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plan and the property right circulation and so on related domain research results, Comprehensive use of economics, law and management, geography and other subjects of basic principles, Neixiang County in Henan Province from Nan wang village cases proceed on China's current system of rural house foundation of the system and in-depth analysis, 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strategy.
     In addition to the full text of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constitutes by five main body parts.
     The first part, Adjust the layout of villages and towns and the cartilage system. The defining part of the layout of villages and towns and the cartilage system of related concepts,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rtilage system,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djustment of the layout of villages and towns and reform of the cartilage system.
     The second part, Depth analysis of China's artilage system. This part take the Nanwang Village as the object of study, Had pointed out the cartilage system led to spread of residential, Serious area exceeded the standard, to appear hollow, Infrastructure is inadequate and incomplete and the daily lives of affected residents to use, Old residential disputes, the transfer of non-standard,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of the backward mode, low technological contents, frequent updating, and other issues.
     The third part,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cartilage problem. This part from the system, the economical, the traffic conditions, the peasant household family constitution condition and the ideological concept five aspects has analyzed of cartilage system for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The fourth part, Introduction of the cartilage can learn from the process of rectification of several new models. Including Yiwu pattern and Wenzhou pattern, and pattern of charging rent and residential linked to land, Urban and rural replacement model, and public tender subregional contract model
     The fifth part, Background of adjust the layout of villages and towns the cartilage of governance the way. Part of the problem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above, Discussion on the reform and strengthening of rural cartilage management strategy, in the context of adjust the layout of villages and towns .That is, to clarify property rights law, Financial compensation for the use and permission to use the combination, On the right to use appropriate and reasonable to carry out the circulation, Administrative order to effectively control, Rural the cartilage system supporting measures to improve.
引文
1 谢伏瞻:稳定物价上涨预期.http//www.stockstar.com/info/darticle.asp?id=GA:20080403
    1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9页。
    1 张强:《京郊村镇布局调整中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变迁》,《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06年第7期。
    2 李晓刚:《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青岛市为例》,《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第6期。
    1 王卫国、王广华:《中国土地权利指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169页。
    1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语种土地词汇手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242页.。
    2 张娩:《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田野调查解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63页。
    3 唐烈英:《中国物权法理论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页。
    1 赵勇山主编:《房地产法论》,法律出版社,第213页。
    2 赵之枫:《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转让制度初探》,《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1期。
    1 《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http://www.jgny.net/henan/info/2002.asp?id=100
    1 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21页
    2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1962年9月27日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82年)http://news.rednet.cn/c/2008/03/19/1464684.htm
    2 《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http://www.lawon.cn/law/detail.dox?id=2210664
    1 《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http://www.jgny.net/henan/info/2002.asp?id=100
    1 大桥乡概况,http://www.daqiaoxiang.gov.cn/item/intro/ShowIntroInfo.asp
    2 南王村村委会提供:2007-9-12
    1 南王村会计提供:2007-9-15
    1 单胜道:《“空心村”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农村经济》,2000年第3期。
    2 李永芳:《我国乡村居民居住方式的历史变迁》,《地理科学》2002年第9期
    1 姜长云:《中国农村住房消费需求研究》,《调研世界》,1999第10期。
    1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6页。
    2 刘凡、刘允斌等:《产权经济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1 张建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模式探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2005年第8期。
    1 贺斌:《农村宅基地管理之我见—以河南省义马市为例》,《中国土地》,2005年第2期。
    1 陈正强:《农村宅基地治策》,《中国土地》,2001年第8期。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版)》,http://www.law110.com/law/country/1008.htm
    1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关于公布农民建房收费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综[2004]5号)http://law.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SLC/slc.asp?db=chl&gid=52229
    2 赵之枫:《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转让制度初探》,《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1期。
    3 李通屏:《中国消费制度变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96页。
    1 曾璧均;《我国居民消费问题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版第287-289页。
    1 李铁立:《北京市居民居住选址行为分析》,《人文地理》,1997第6期。
    2 同上
    3 曾璧均:《我国居民消费问题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版,163-164页。
    1 陈炜:《当前农村宅基地使用管理的对策与措施》,《国土资源》2004年第10期。
    1 陈正强:《农村宅基地治策》,《中国土地》,2001年第8期。
    1 李建强、诸培新、陈江龙:《土地开发整理农户行为响应机制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4期。
    1 陈正强:《农村宅基地治策》,《中国土地》,2001年第8期。
    1 孟勤国:《物权法开禁农村宅基地交易之辩》,《法学评论》,2005年第4期。
    1 黄奕妙、樊永康:《资源经济学》,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181页。
    2 梁书文:《房地产法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上)》,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986页。
    1 盛荣,许惠渊:《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村镇建设》2004第12期。
    2 张建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模式探讨》,《中国房地产》,2005年第9期。
    1 武建东:《统一地权市场,反映中国房地产的真实价值》,《南方周末》2007年3月26,经济版。
    2 秦海荣:《关于对农村具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理解》,《中国土地》,1995年10期。
    3 江平:《主要问题是财产权利的城乡二元分割》,《南方周末》,2005年7月21日B15版
    1 孟勤国:《物权法开禁农村宅基地交易之辩》,《法学评论》,2005年第4期。
    1 资料来源:《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国土资发(2004)234号。
    2 陈美求,吴次芳:《论乡村城镇化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经济地理》,第19卷第6期。
    1 张建华:《农村宅基地流转模式探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2005第3期。
    [1]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4]曹锦清等.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5]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
    [6]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2000
    [7]黄宗智.中国乡村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2005
    [9]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1]姚洋.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陈小君.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3]王利明.物权法论(修订本).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4]梁慧星.中国物权法研究(上、下册).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5]王卫国、王广华.中国土地权利的法制建设.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6]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7]孙佑海.土地流转制度研究.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
    [18]朱冬亮.社会变迁中的村级土地制度.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19]曾菊新.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0]安虎森.空间经济学原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1]张正河等.县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配置.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2]金祥荣、柯荣住等.转型期农村经济制度的演化与创新——以沿海省份为例的研究.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3]刘凡、刘允斌.产权经济学.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4]黄奕妙、樊永康.资源经济学(上册).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8
    [25]曾璧均.我国居民消费问题研究.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
    [26]陈健.中国土地使用权制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7]李通屏.中国消费制度变迁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8]许学强.中国乡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9]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05).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1]郭青霞、张前进.关于建立农村宅基地市场的思考.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3)
    [2]李铁立.北京市居民居住选址行为分析.人文地理,1997(6)
    [3]樊小钢.土地的保障功能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财政论丛,2003(4)
    [4]盖国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研究.中国软科学,2001(5)
    [5]张李江,邓红进.对永兴县农村宅基地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国土资源导刊,2005(1)
    [6]张建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模式探讨.土地使用制度改,2005
    [7]陈炜.当前农村宅基地使用管理的对策与措施.国土资,2004(10)
    [8]邓平平,李军.农村私房处分中的宅基地物权探析.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8)
    [9]康静萍.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系与农民权益保护.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6)
    [10]李永芳.我国乡村居民居住方式的历史变迁.地理科学,2002(9)
    [11]姜广辉、秦静等.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农业工程学报,2006(11)
    [12]曹云清,曾红波.试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性质—兼论集体上地所有权的有关问题.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5)
    [13]李建强、诸培新.土地开发整理农户行为响应机制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4)
    [14]农业部农村经济与经营管理司经营体制处.农村经营暨土地承包历史回顾及几点思考.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9(5)
    [15]龙花楼,李秀彬.长江沿线带农村宅基地转型.地理学报,2005(2)
    [16]陈正强.农村宅基地治策.中国土地,2001(8)
    [17]赵之枫.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转让制度初探.农业经济问题,2001(1)
    [18]姜长云.中国农村住房消费需求研究.调研世界,1999(10)
    [19]田光进.基于GIS的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分析.遥感信息,2003(2)
    [20]王成新、姚士谋.中国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实证研究.地理科学,2005(3)
    [21]张昭.关于河北省空心村治理的理论探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4)
    [22]于华江,吴君茂.论农地征用程序与农民权益保护—从一个案例说起.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3]单胜道.“空心村”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农村经济.2000(3)
    [24]韩世远.宅基地的立法问题—兼评物权法草案第十三章“宅基地使用权”.政治与法律,2005(5)
    [25]孟勤国.物权法开禁农村宅基地交易之辩.法学评论.2005(4)
    [55]李满枝.物权法下宅基地使用权的转让.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26]李晓刚、欧名豪: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青岛市为例.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11)
    [27]刘志玲、张丽琴.农村居民点用地发展驱动力分析—以安徽省为例.农村经济,2006(3)
    [28]商春荣、王冰.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地流转.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9]陈锡文、卢迈、何炳生.评议“新农村”.财经,2006(5)
    [30]张建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模式探讨.中国房地产,2005(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