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和谐:挑战与对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政治和谐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人类政治社会存续过程中,政治主体通过和谐观念的多元认同、和谐制度的有效规范与和谐价值的体系建构缓和与化解矛盾使以利益为基础的政治系统各要素及其与其他子系统之间处于稳定有序、相对协调、良性互动的状态和过程。从理论上搞清楚何谓政治和谐,如何实现和维护政治和谐,有助于为实现真正的政治和谐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思想指导,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以利益为切入点研究政治和谐面对的挑战及其对策,理论的意义和价值在于通过运用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政治和谐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拓展政治学研究的领域,形成政治和谐研究的范式、理论体系和方法,丰富政治学理论宝库的财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理论支持和理论服务。
     论文首先说明了研究的缘起,并从现实意义和学理价值两方面论述了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价值,评述了国内外政治和谐和利益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逻辑结构与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并说明创新之处和面临的困难与不足。第一章通过对政治和谐的既有分析,获得一个批判性说明,并将政治和谐的概念要素归纳为五个基本维度。与此同时,对政治和谐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政治发展、党际和谐等相关概念进行辨析,进一步明晰政治和谐的涵义。本章论述的重点为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分析影响政治和谐的因素,并将利益作为影响政治和谐的根本因素。第二章通过对利益概念的分类、梳理和综述,博采众长对利益的涵义进行界定。继而,分别从利益协调对政治和谐的意义和利益分化与冲突对政治和谐的影响说明利益与政治和谐之间深层次的关系。第三章通过考察当前中国政治和谐的现状,具体描述阶层之间的利益分化、地区之间的利益分化、贫富分化以及群体性事件的现实状况,深入剖析它们对政治和谐的影响和挑战。第四章以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维系政治和谐的做法为鉴,从马克思主义观点出发,通过客观分析和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中概括、提炼出对中国实现政治和谐的启示。第五章是本文的最终归宿和根本落脚点。通过综合以上各章的学理分析和实践考察,笔者认为中国实现和维护政治和谐应当从几个方面着手: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障政治和谐;强化政治建设,实现政治和谐;完善利益相关机制体系,维护政治和谐。这些建议将是中国实现政治和谐的根本路径。
     论文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文献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法、规范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力图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第一,对政治和谐进行内涵界定,强调了政治主体是政治和谐的核心要素,更加明确了政治和谐存续的时空范围,重点突出了政治和谐的主要内容是政治关系,具体阐明了政治和谐是缓和与化解矛盾的过程,进一步说明了政治和谐是相对静态与绝对动态的统一,以及理顺了政治和谐与社会和谐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具体辨析了政治和谐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政治发展和党际和谐等相关范畴的关系。第二,以利益为切入点和分析视角,从利益协调对政治和谐的意义和价值和利益分化、冲突对政治和谐的影响进一步深入论述利益与政治和谐之间的关系,构建了从利益视角分析政治和谐问题的基本框架。第三,将政治和谐置于新世纪、新阶段背景下考察和分析,从市场化、全球化和利益分化、整合的现实角度寻找影响政治和谐的根本原因,以较为广阔的视野大胆汲取实现和维护政治和谐的经验教训,探求实现政治和谐的设想和思路。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political harmony is that in the existence process of human political society, the political subjects by easing and resolving conflicts keep the elements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subsystems, which are based on interest, in the state and process of stable and orderly, relative coordinate,and better interact, through multi-identity of concept harmony,effective regulation of harmonious system,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value system. Only by finding out what is the political harmony and how to achieve and maintain political harmony from theory can we provide scientific theory and thoughts guidance to achieve real political harmony and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deeply studying the challenge to political harmony under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and seeking the solution to achieve political harmony are important tasks and basic requirements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The theoretical meaning and value of studying on political harmon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est is that by basic theory and method of political science, it will expand the research field of political science, forming the paradigm,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political harmony, and enriching wealth and treasure for theoretical house of political theory, providing more and more better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service for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origins of the research first, and demonstrates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this study from both practical meaning and academic value. Then, the paper reviews the status quo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political harmony and interest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 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s the logic structure,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research methods, and explains innovations, difficulties and shortage. By classificating, combing and overviewing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harmony and analysis of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hapter I attempts to define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harmony and clarifies its legitimacy. On the basis of that, the chapter discriminates political harmony and other related concepts, such as social harmony, political stability,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ter-party harmony and so on, which further clarifies the meaning of political harmony. As the focus of this chapter, it discuss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olitical harmony, including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factors, and takes interests as the fundamental factors influencing political harmony. Through the classification, sorting out and reviewed the concept of interest, chapter II adopts many scientific definitions of interest and definites the meaning of interest. Then, respectively from both the influence of coordination of interests for political harmony and impact of division and conflict of interests on the political harmony, the chapter demonstrates the deep-roo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ests and political harmony.In chapter III, according to current status analysis of China's political harmony, current interests’differentiation and conflicts mainly are interest differentiation among the class divisions, interest differentiation among regions, interest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rich and poor, interest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divide, as well as mass events. This chapter will specifically describe these, and deeply analyze their impact and challenges on political harmony. From the Marxist point of view and objectiv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chapter IV takes developed western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practices of maintaining political harmony as examples, absorbing the essence and discarding the dross, summarizes and extracts the enlightenment for China to achieve political harmony. In chapter V, to realize China's political harmony is the final destination and fundamental end-result of this study. By combining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practice inspection of these chapter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t should be achieved in several aspects: promoting better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protect political harmony; strengthening political system building to realize political harmony; and perfecting interest related mechanism system to maintain political harmony.These recommendations will be the fundamental path for realization of China's political harmony.
     Approaches to the paper include methods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literature analysis, comparative study, specification and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and so on.The innovations of the paper are as follow. First, based on the concepts of political harmony, the paper gives a clear and reasonable definition of political harmony, emphasizing the political subject is the core elements of political harmony, clearing subsisting time and scope of political harmony, highlighting political relations are the main contents of political harmony, clarifying the political harmony is the process of easing and resolving conflicts, indicating the political harmony is unity of relative static and absolute dynamic, straightening out the concept discirmination of political harmony and the social harmony, political stability,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inter-party harmony.Second, taking benefit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analysis perspective, and from both sides of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coordination of interests to political harmony and the impact of differentiation and conflict of interests on the political harmony, the paper deeply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harmony and interest, which constructs the basic framework for the problem of political harmon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est. Third, examining and analyzing the political harmony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century and new stage, the paper searches for the basic causes of the influence on political harmony from practical perspective of the market, globaliz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interest, and explores 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realize and maintain political harmony from a wider field of vision, which is bold enough to learn experience and lessons to achieve political harmony.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5.《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6.《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7.《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8.《列宁全集》第60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9.《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0.《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上海三联书店1961年版
    2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2.《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2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5.《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6.《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中央和中央部委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报告》(增补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
    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第一版。
    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本书编写组编:《学习贯彻胡锦涛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年版
    1.[法]爱尔维修:《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
    2.[捷]奥塔·锡克:《第三条道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现代工业社会》,张斌译,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4.[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5.[捷]奥塔·锡克:《经济、利益、政治》,王福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6.[美]塞缪尔·P·亨廷顿:《难以抉择》,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7.[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
    8. [美]罗伯特·A·达尔:《多元民主的困境———自治与控制》,尤正明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
    9.[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11.[美]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石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2.[美]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张华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8页
    13.[英]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4.[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管士滨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5.[加]R·米什尔:《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郑秉文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6.[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8.[德]马丁·路德、[法]加尔文:《论政府》,吴玲玲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9.[英]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0.[法]笛卡尔:《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管震湖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1.[英]约翰·伯瑞:《进步的观念》,范祥焘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22.[美]戴维·杜鲁门:《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3.[法]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许列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4.[美]伯特尔?奥尔曼:《辩证法的舞蹈——马克思方法的步骤》,田世锭、何霜梅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5.[美]乔纳森·H·新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邱泽奇、张茂元泽,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26.[英]保罗·皮尔逊:《拆散福利国家——里根、撒切尔和紧缩政治学》,舒绍福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27.[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8.[美]詹姆斯·M·布坎南、罗杰·D·康格尔顿:《原则政治,而非利益政治——通向非歧视性民主》,张定淮、何志平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9.[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吴勇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0.[法]埃米尔?本维尼斯特:《普通语言学问题》,王东亮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31.[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32.[西]费尔南多·萨瓦特尔:《政治学的邀请》,魏然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3.[匈]贝拉·格雷什科维奇:《抗议与忍耐的政治经济分析——东欧与拉美转型之比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4.[加拿大]让?格朗丹:《哲学解释学导论》,何卫平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35.[英]G.A.柯亨:《如果你是平等主义者,为何如此富有?》,霍政欣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6.[美]大卫?刘易斯:《约定论:一种哲学上的考量》,吕捷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37.[美]罗伯特?A·达尔:《论政治平等》,谢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8.[英]梅尔文?里克特:《政治和社会概念史研究》,张智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2.《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薛永应著:《社会主义经济利益概念》,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张循理著:《利益论九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版
    5.王沪宁著:《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王伟光、郭宝平著:《社会利益论》,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苏宏章著:《利益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8.吴大英、徐功敏主编:《改革开放与政治稳定》,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3年版
    9.郭定平著:《多元政治》,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4年版
    10.顾杰善、刘纪兴等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群体分析》,黑龙江出版社1995年版
    11.李强著:《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2.艾福成等著:《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研究》,长春出版社1996年版
    13.胡伟等著:《论政治——中国发展的政治学思考》,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4.董明堂著:《利益的本质与利益评价》,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
    15.李淮春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中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6.杨宜勇著:《公平与效率——当代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17.丁水木等著:《社会稳定的理论与实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8.袁惠明、李锦浩等著:《当代中国经济利益结构矛盾新论》,广东高教出版社1997年版
    19.邓伟志主编:《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0.谢立中、何长玉主编:《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战略》,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1.钟健能著:《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概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2.孙友葵等著:《经济体制转型中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3.常兴华著:《经济改革中的黑箱——聚焦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24.唐忠新著:《贫富分化的社会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5.郭正礼主编:《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疆民族关系的对策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6.王伟光、郭宝平著:《社会利益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7.顾俊礼、刘立群主编:《世纪之交的德国、欧盟与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28.赖德胜著:《先富!后富?——中国转型期的收入分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9.钟鸣、王逸编:《两极鸿沟——当代中国的贫富阶层》,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30.袁峰著:《制度变迁与稳定——中国经济转型中稳定问题的制度对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1.张一兵著:《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2.浦兴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3.王绍光、胡鞍钢著:《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版
    34.林尚立著:《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5.杨清涛、霍海燕等著:《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研究》,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36.李强著:《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
    37.刘应杰著:《中国城乡关系与中国农民工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8.黄楠森主编:《人学原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9.王伟光著:《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0.张玉堂著:《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1.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2.张江河著:《论利益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3.桑玉成著:《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44.张哓明著:《伟大的共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关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5.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6.李拓著:《和谐与冲突:新时期中国阶级阶层结构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47.杨宏山著:《当代中国政治关系》,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48.阎志民主编:《中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49.谭培文著:《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0.北京大学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编:《现代化研究》第1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51.王卿等著:《把握新特点,化解新矛盾:新时期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研究》,中共中央出版社2002年版
    52.柳新元著:《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3.宋士昌主编:《马克思主义社会稳定理论与实践——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稳定问题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4.何怀宏著:《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5.马健中著:《政治稳定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6.卢嘉瑞等著:《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7.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编:《中国转型期群体性事件对策研究》,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58.胡鞍钢主编:《中国大战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9.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0.严书翰、胡振良主编:《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61.李连仲主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研究》,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62.迟福林著:《改革与多数人利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
    63.于咏华著:《当代中国社会矛盾论》,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
    64.孙立平著:《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65.吴波著:《现阶段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6.李连仲主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研究》,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67.本书编写组编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答》,红旗出版社2005年版
    68.本书编写组编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69.本书编写组编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70.李培林等著:《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1.卢汉龙主编:《均衡与稳定:发展的新价值》,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72.陆士祯著:《构建和谐社会与政治文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73.吴俊杰、张红等编著:《中国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报告:问题·现状·挑战·对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
    74.李培林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5.周琳琅著:《统筹城乡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76.李春玲著:《断裂与碎片: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7.张伟著:《中国社会中间阶层政治分析》,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8.张伟著:《冲突与变数:中国社会中间阶层政治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9.朱其训著:《和谐治政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
    80.吴辉著:《政党制度与政治稳定》,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81.胡位钧著:《均衡发展的政治逻辑》,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82.周叶中著:《代议制度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3.余永跃著:《当代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制度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84.秦宣主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5.贾华强等编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
    86.乐后圣著:《和谐社会构建论》,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年版
    87.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88.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9.周叶中著:《代议制度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0.王浦劬等著:《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1.卢斌著:《当代中国社会各利益群体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92.权衡主编:《收入分配与社会和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93.李培林等著:《和谐社会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年版
    94.方立主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探》,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5.张国清著:《和谐社会研究——从政治学到政治科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6.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国际实现和谐社会的经验与启示》,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97.蔡拓、李程伟主编:《和谐社会与政治发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8.王荣华、童世骏主编:《多学科视野中的和谐社会》,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99.陈成文著:《建设更加和谐的社会——政策分析的视角》,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00.孙立平著:《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01.陈天林著:《中国社会建设中的意义和谐、政治和谐与利益和谐》,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102.张国清著:《和谐社会研究:从政治学到政治科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3.刘亚伟主编、韩雪选编:《从多元到和谐: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104.洪远朋等著:《社会关系演进论——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5.中国辨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编:《论和谐社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106.谢庆奎、佟福玲著:《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7.谢舜主编:《和谐社会:理论与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08.李松龄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9.王煜主编:《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10.江涌主编:《国际实现社会和谐的经验与启示》,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111.朱鸣雄著:《整体利益论——关于国家为主体的利益关系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2.王伟光著:《效率·公平·和谐——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3.房宁著:《社会主义是一种和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4.程扬著:《中国社会和谐史鉴》,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5.梅哲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国社科出版社2007年版
    116.张云海著:《和谐社会与科学政治》,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7.朱光磊等著:《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8.李建新等编著:《和谐社会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9.张忠家主编:《多学科视角下的和谐社会及其构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0.郑杭生主编、李迎生著:《转型时期的社会政策问题与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1.王伟光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2.李雅兴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多纬度分析》,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版
    123.俞可平等主编:《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和谐社会建设》,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124.冯志亮、桂玉著:《和谐社会建设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5.高新民著:《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6.邹徐文编著:《和谐社会新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7.吴新颖、皮伟兵著:《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思考》,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8.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法学部编:《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29.严励著:《秩序的中国解读——转型期中国社会矛盾之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130.周建明、胡鞍钢、王绍光主编:《和谐社会构建——欧洲的经验与中国的探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1.潘小刚著:《社会主义和谐政治发展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32.李崇富主编:《历史唯物主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33.朱其训著:《和谐经济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34.金国华主编:《和谐社会与制度构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135.赵蓬蓬著:《政治建设与和谐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36.于永梓著:《民主法治与和谐社会》,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37.刘祖云著:《中国社会发展三论:转型·分化·和谐》,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38.吴振坤、辛守良、王兆铮主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难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
    139.安燕梅主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140.张颖春著:《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41.徐纪尊、张树礼、杜鹃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2.郝云著:《利益理论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3.彭劲松著:《当代中国利益关系分析》,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44.韦英生主编:《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45.李雅兴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多维度分析》,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版
    146.王金柱著:《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效率与公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47.梁波著:《中国社会利益结构变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8.王瑾、丁开杰著:《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49.宋善文著:《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
    150.王岗峰主编:《社会和谐发展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51.王佐书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软实力》,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52.关晓丽、关大伟著:《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演变新观点》,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3.唐莉著:《中国贫富分化的价值阐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4.许和隆著:《冲突与互动——转型社会政治发展中的制度与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5.朱有志主编:《和谐中国》,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56.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编:《党的执政与和谐社会构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57.李贺林著:《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伟大纲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
    158.曹英著:《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与制度资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9.刘玉照等著:《社会转型与结构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7年版
    160.邓伟志主编:《和谐社会与公共政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1.张明军等著:《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分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162.何兵主编:《和谐社会与纠纷解决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3.李崇富等主编:《历史唯物主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64.张明军主编:《政治科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5.孙信等著:《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166.周洪宇著:《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67.唐志君著:《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路径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168.孙信等著:《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169.张卫江主编:《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简明教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170.张卫江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171.孙瑞华编著:《中国参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172.陈伯君等著:《西部大开发与区域经济公平增长——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对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73.李俊伟著:《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机制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74.孙永芬著:《中国社会各阶层政治心态研究——以广东调查为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175.郑慧主编:《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76.杨海蛟主编:《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政治发展》,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77.夏禹龙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家的角色和作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78.吴家庆著:《和谐社会视域下的中国政治》,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79.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编:《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80.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中华圣杰论和谐》,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
    181.陈武明著:《新的历史跨越:关于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82.傅治平著:《和谐社会导论》,海南出版社2008年版
    183.彭心安著:《阶层分化与社会和谐》,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84.杨奎著:《和谐的历史、现实与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85.胡应南、纪鸿鹏著:《和谐春秋:改革开放三十年和谐之旅》,海天出版社2008年版
    186.谢地等著:《规制下的和谐社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87.郭建宁主编:《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88.郭彦森著:《变革时代的利益矛盾与社会和谐》,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189.靳江好、王郅强主编:《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矛盾调节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90.钟茂初主编:《中国发展、转型与社会和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91.马颖章著:《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政治文化建设》,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92.本书编写组编:《和谐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193.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理论研究基地编:《新的社会阶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94.孙肖远著:《利益协调导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利益协调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95.胡连生、杨玲著:《当代资本主义双重发展趋向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96.袁纯清著:《和谐与共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97.彭澎主编:《中外执政能力比较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198.周志山著:《整合与构建——马克思“和谐社会”解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99.熊文钊主编:《大国地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新发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00.赵春玲著:《福利制度比较与我国社会保障的梯次推进》,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年版
    201.辛逸等著:《中国共产党与和谐社会构建》,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202.白琳著:《社会和谐的制度基础》,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203.白志刚著:《利益公平与社会和谐》,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
    204.孙力著:《利益代表机制的政治分析》,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205.刘东建著:《当代中国跨越式发展中的协调问题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06.何增科著:《政治之癌:发展中国家腐化问题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207.吴树青、赵存安主编:《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08.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09.薛进军编著:《中国的不平等——收入分配差距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10.涂晓芳著:《政府利益论——从转轨时期地方政府的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11.李慎明主编:《执政党的经验教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12.李惠仁编著:《中国社会制衡机智的完善与发展》,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
    213.刘晓凯著:《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14.赵海月著:《中国政治分析:视界与维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15.刘吉发著:《政治学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16.刘骥著:《阶级分化与代际分裂——欧洲福利国家养老金政治的比较分析》,北京大学2008年版
    217.张军扩、侯永志主编:《协调区域发展——30年区域政策与发展回顾》,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
    218.边燕杰等主编:《社会分层与流动——国外学者对中国研究的新进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19.邱永文著:《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
    220.高岸起著:《利益的主体性》,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21.李培林等著:《中国社会和谐稳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22.李金河、徐锋著:《当代中国公众政治参与和决策科学化》,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23.王科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价值体系》,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24.景天魁著:《底线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25.曾狄主编:《和谐社会论纲》,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26.高鹏程著:《政治利益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27.钟君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研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分析》,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28.新华文摘杂志社编:《新华文摘精华本》(政治学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29.王银梅著:《社会稳定及预警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230.李景治等著:《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制度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31.张紧跟著:《当代中国政府间关系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32.杨清涛等著:《和谐之道: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利益矛盾解析》,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33.谭伟著:《中国收入差距——增长“奇迹”背后的利益分享》,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年版
    234.沈瑞英著:《矛盾与变量:西方中产阶级与社会稳定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
    235.吴学凡著:《新时期中国城乡差别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36.汪永成、陈文等著:《利益主体组织化、利益组织政治化趋势与政府能力建设》,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
    237.刘杰主编:《中国政治发展进程2009年》,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
    238.胡鞍钢、胡联合著:《当代中国社会稳定问题报告》,红旗出版社2009年版
    239.刘添才著:《一元化体制与和谐体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240.于昆著:《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党群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41.佟玉华等著:《社会转型期政治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42.杨建华等著:《分化与整合——一项以浙江为各案的实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43.李程伟著:《社会利益结构:政治控制研究的生态学视角》,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44.连玉明、武建忠主编:《中国国力报告2008-2009》,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245.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246.连玉明、武建忠主编:《中国社情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247.连玉明、武建忠主编:《中国民情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1.李明耀:《“利益分化与利益协调”“政治民主与政治稳定”学术讨论会综述》,《政治研究》,1989年第2期
    2.周平:《社会利益结构与政治稳定》,《云南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
    3.张江河:《论利益与政治之基本关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第4期
    4.张贤明:《论当代中国利益冲突与政治稳定》,《长白论丛》,1996年第3期
    5.王伟光:《论利益范畴》,《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6.张兴国:《利益的本质及其内在矛盾》,《辽宁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7.周光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十大趋势》,《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1期
    8.叶蓬:《利益范畴之我见》,《现代哲学》,1999年第3期
    9.黎红雷:《“和谐观”中西合论》,《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4期
    10.聂运麟:《政治结构专门化分工与政治稳定》,《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11.应克复:《政治稳定:概念与条件》,《探索》,1999年第6期
    12.桑玉成:《政府间交易对于政治整合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8卷
    13.杨超:《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政治稳定分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4.庄汉山、黄倩:《当代中国应在政治发展中谋求政治稳定》,《求实》,2000年第2期。
    15.张成兴:《试论利益概念》,《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6.张成兴:《试论利益概念》,《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7.杨超、杨书初:《当代政治发展中利益群体的双重效应及其制度对策》,《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3期
    18.彭劲松:《论利益关系协调的原则》,《唯实》,2000年第4期
    19.詹正华:《促进西部开发的财税政策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20.唐杰:《论政治稳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21.张桂芬:《近年来和谐研究综述》,《哲学动态》,2000年第6期。
    22.孙士海:《印度政治五十年》,《当代亚太》,2000年第11期
    23.王桂泉:《物质利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党政干部学刊》,2001年第2期
    24.韩西林:《中国政治体制改革20年:历程、成就与基本经验》,《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2期。
    25.张丹青:《历史上西方政治思想家关于教育对治理国家作用的论述》,《思想战线》,2001年第3期。
    26.李治亭:《再论康乾盛世》,《人民论坛》,2001年第11期。
    27.滕海健:《美国西部开发中的制度创新及其对我国西部开发的启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28.赵子平:《与时俱进,正确认识国内环境——我国社会阶级阶层发生的新变化》,《社会学》,2002年第2期
    29.吴家庆:《论我国社会转型期利益协调机制的构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3期
    30.李本:《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的稳定机制与不稳定因素》,《中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31.徐黎丽:《论民族关系与政治稳定》,《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32.马建中:《论现阶段影响我国政治稳定的社会心理问题》,《政治学研究》,2003年第2期
    33.吕嘉:《政治稳定问题与中国政治秩序的基本性质》,《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4期
    34.杨虎德:《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青海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
    35.刘国光:《向实行“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分配原则过渡》,《新华文摘》,2003年第9期
    36.胡锦涛:《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求是》,2004年第1期
    37.于光胜:《政治和谐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济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38.李青宜:《我国当前突出的社会矛盾—利益矛盾探究理论视野》,2004年第4期
    39.长浩:《近年来利益理论研究述评》,《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40.郭行洲:《城乡差距与社会政治稳定》,《新视野》,2004年第6期
    41.曾芬钰:《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农民——农民工——市民》,《财贸研究》,2004年第12期
    42.吴国平:《构建和谐社会:拉美的经验教训》,《南方》杂志,2004年第16期
    43.吴家骥、鲁增彩:《意识形态整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学术探索》,2005年第1期
    44.徐增阳:《和谐社会的政治均衡》,《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1期
    45.刘京希:《国家与社会的政治生态理论诉求》,《文史哲》,2005年第2期
    46.王刚:《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利益分化和协调研究》,《理论探讨》,2005年第3期
    47.严书翰:《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与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3期
    48.季健霞、吴佩芬《转型期利益关系的协调与整合》,《长江论坛》,2005年第3期
    49.刘晓凯:《维护政治稳定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3期
    50.曾建平、王玲玲:《追求公正: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3期
    51.余逊达:《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52.李丽霞:《协调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理论导刊》,2005年第3期
    53.郑慧、王义保:《试论意识形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4期
    54.张宏:《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利益基础》,《烟台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55.林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发展》,《人权》,2005年第4期
    56.桑玉成:《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57.张振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学思考》,《黑河学刊》,2005年第4期
    58.王海兵:《政治和谐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59.虞崇胜:《政治和谐: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唯实热点》,2005年第5期
    60.吴佩芬:《论利益协调与和谐社会的建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5期
    61.任剑涛:《权力共享与利益分享:和谐社会的两个前提》,《学术研究》,2005年第5期
    62.邢艳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在协调经济利益关系》,《大连干部学刊》,2005年第5期
    63.陆月娟:《和谐社会与社会阶层利益的整合》,《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64.吴佩芬:《论利益协调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5期
    65.李书巧:《广义政治理论视角下的政治与社会的关系》,《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66.黄志芳:《新时期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与整合》,《理论观察》,2005年第6期
    67.管传林、余树林:《阶层分化与政治和谐》,《兰州学刊》,2005年第6期
    68.季健霞、吴佩芬:《转型期利益关系的协调与整合——论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69.李忠旭:《论政治和谐与社会和谐》,《学术论坛》,2005年第7期
    70.叶美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基本内涵及其实现路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7期
    71.刘明辉:《试论政治和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9期
    72.桑玉成:《论利益分化条件下的利益协调——“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一个视角》,《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73.鲁昕:《构建和谐社会当前重点是构建分配制度》,《理论前沿》,2005年第10期
    74.黄海霞:《探索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瞭望》,2005年第11期
    75.何玲利:《论建立健全和谐社会的利益协调机制》,《理论导刊》,2005年第11期
    76.周苏玉:《论稳定与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利益的整合》,《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12期
    77.沈学明:《利益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前沿》,2005年第12期
    78.高红贵:《协调利益关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计与决策》,2005年12期(下)
    79.王合家、成跃:《扩大政治参与与政治和谐》,《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80.王小芸:《政治和谐: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第1期
    81.董明:《政治发展:社会和谐的动力之源》,《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82.张明军:《正确处理利益矛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
    83.林修果:《政治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逻辑探索》,《探索》,2006年第1期
    84.张雪梅:《政治和谐:内涵、标准和价值》,《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85.邓磊:《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利益协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86.王春福:《构建和谐社会与完善利益表达机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87.李建国:《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刍议》,《求实》,2006年第3期
    88.程竹汝:《民主政治: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3期
    89.张雪梅:《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政治和谐的追求》,《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3期
    90.师泽生、王冠群:《社会公正与政府责任》,《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4期
    91.蒋建新:《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中的政治和谐》,《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4期
    92.刘润堂:《政党制度与政治和谐》,《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93.张仲涛:《妥协:一种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基于阶层利益矛盾、冲突的思考》,《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94.李祖平:《和谐社会的构建路径:从社会排斥到社会融合———兼论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关怀制度》,《学术交流》,2006年第4期
    95.吴家庆:《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利益协调》,《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96.任保平等:《以利益冲突向利益和谐的转化,统领和谐社会的构建》,《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97.刘学军:《和谐政治的内在价值和外在模式选择》,《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5期
    98.陈思维:《西方国家的反腐倡廉经验及我国反腐败工作的新思路》,《学习月刊》,2006年第5期(下)
    99.谭献民、文斌:《社会转型期利益矛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湖南人文科学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00.周家荣、杨京:《有容、有序、有制:政治和谐的三个维度》,《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01.韩源:《论和谐政治建设中的五大战略关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6期
    102.张文军:《构建和谐社会与正确处理内部矛盾》,《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03.孙梁:《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利益协调》,《济南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104.于德宝:《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原因》,《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6期
    105.彭劲松:《当代中国的利益群体矛盾分析》,《理论导刊》,2006年第6期
    106.方同义:《多元群体的利益表达与和谐社会建设》,《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07.莫诗浦、莫勇波:《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利益协调问题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08.唐志龙:《利益协调力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整合价值》,《理论探讨》,2006年第6期
    109.施维树:《关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的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7期
    110.叶麒麟:《利益秩序:和谐社会的解析视角》,《求实》,2006年第9期
    111.左珉:《社会主义政治和谐与多党合作》,《共产党人》,2006年第10期。
    112.郭剑鸣:《论政治和谐与政治合法性的新模式》,《太平洋学报》,2006年第11期
    113.宁金和:《群体性事件原因调查》,《天府新论》,2006年第Z1期
    114.许云昭:《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谈研究和借鉴国际反腐败经验》,《红旗文稿》,2007年第23期
    115.陈占安:《正视矛盾、化解矛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
    116.孔令举:《浅议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行政与法》,2007年第1期
    117.陈正良:《提高政治公信力与和谐政治的实现》,《宁波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18.林善炜:《地区利益格局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福州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119.马晓强:《利益关系问题是社会和谐的本质问题》,《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2期
    120.郭建宁:《试论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2期
    121.刘涛:《利益和谐与和谐社会》,《齐鲁学刊》,2007年第2期
    122.匡永琼:《关于宗教的社会功能与构建和谐社会》,《五台山研究》,2007年第2期
    123.周秀芹:《利益实现机制刍议》,《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124.王春光:《快速转型时期的利益分化与社会矛盾》,《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25.屠瑾、王佳纬:《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利益表达与利益协调》,《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26.马慧吉:《和谐社会视域下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问题研究》,《黑河学刊》,2007年第3期
    127.秦待见:《协调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4期
    128.唐淑香、龙佳解:《社会利益的公平正义与社会的和谐》,《求索》,2007年第4期
    129.刘根荣、洪银兴:《转型阶段的经济利益矛盾与和谐社会建设》,《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130.余勇:《西方国家协调劳资关系的主要做法及发展》,《当代经济》,2007年第4期
    131.于贵明:《公平处理社会利益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32.孔爱国、邵平:《利益的内涵、关系与度量》,《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33.郑慧、亓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4期
    134.唐复柱:《和谐社会目标下的利益协调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135.李钟麟:《论和谐社会构建的利益协调原则与运行机制》,《学术交流》,2007年第5期
    136.付建明:《价值认同·结构平衡·秩序建构——西方国家维护社会稳定的经验分析》,《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137.邱永旭:《简析中西方和谐思想的历史渊源及其影响》,《新疆社科论坛》,2007年第5期
    138.张惟英、姚望:《当代中国利益表达机制构建研究》,《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6期
    139.夏菁、姚望:《当前我国农民利益表达现状及对策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
    140.韩振峰:《试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协调——从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出发》,《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141.李震、曹志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政治和谐的路径选择》,《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142.翟桂萍:《利益整合视域下的政治和谐》,《学术论坛》,2007年第6期
    143.满婧:《构建和谐的政党关系》,《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统战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6期
    144.张军扩:《构建和谐社会与利益关系调整》,《求是杂志》,2007年第7期
    145.王梅枝、王乾:《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利益表达机制》,《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7期
    146.张学军:《构建和谐利益关系与建设和谐社会》,《理论导刊》,2007年第7期
    147.唐爱玲:《构建和谐社会要注重协调社会利益》,《理论导刊》,2007年第7期
    148.欧任国:《试论我国政治发展进程及启示》,《理论界》,2007年第7期
    149.钭利珍的《我国政治和谐问题研究综述》(《党政干部学刊》,2007年第8期
    150.林雄弟:《构建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完善》,《理论导刊》,2007年第8期
    151.文正再、丁文胜:《从人民利益维度考证社会和谐的实现》,《求实》,2007年第9期
    152.方立:《坚定不移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理论前沿》,2007年第22期
    153.许云昭:《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谈研究和借鉴国际反腐败经验》,《红旗文稿》,2007年第23期
    154.胡帆、陈宇宙:《政党和谐及其构建》,《理论探索》,2008年第1期。
    155.张晓雯、陈伯君、陈艺:《统筹城乡发展的国际经验——兼论对成都市的启示》,《农村经济》,2009年第2期
    156.宋宝安:《论实现社会从稳定到有序的战略抉择》,《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57.巩建华:《政治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理论视野》,2008年第3期
    158.石效天:《试论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理论界》,2008年第3期
    159.张荣华、王宝林、赵金鹏:《中国共产党建立民主执政运行机制的路径选择》,《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160..吴家庆、陈媛媛:《近年来我国学界利益表达研究述评》,《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3期
    161.于江、钟玉海:《论利益均衡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4期
    162.朱勤军:《拓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和谐内涵》,《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4期
    163.何影的《政治和谐: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前沿》,2008年第4期
    164.张爱军、高勇泽:《协商民主——政治和谐价值理念的闪光》,《大连干部学刊》,2008年第6期
    165.胡连生:《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西方社会的影响》,《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6期
    166.郎友兴:《民主政治、和谐政治和合作政治:中国政治发展之目标》,《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167.毛寿龙:《“大部制”改革正逢其时》,《理论前沿》,2008年第7期
    168.江光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学分析》,《前沿》,2008年第9期
    169.樊钢、张晓晶:《“福利赶超”与“增长陷阱”:拉美的教训》,《管理世界》,2008年第9期
    170.黄信洋:《多重认同的社会思想考察》,《社会理论学报》,2009年第1期
    171.李景春、李玉杰、刘志峰:《心理和谐与和谐社会辩证互动机制及其发展趋势》,《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72.童建挺:《制度的作用和局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1期。
    173.何子英:《西方福利国家的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2期
    174.龚正荣:《胡锦涛同志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稳定思想论析》,《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年第3期
    175.张钦朋、马海龙:《论政治参与的度》,《长白学刊》,2009年第4期。
    176.王诗堂:《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论解读》,《武汉学刊》,2009年第4期
    177.郑言:《回顾与思考:新中国政治建设与发展60年》,《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5期
    178.姜跃:《国外廉政建设之经验》,《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2009年第5期
    179.莫春青:《解读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群众》,2009年第8期
    180.朱丘祥:《中央与地方行政分权的转型特征及其法治走向》,《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11期
    181.亓光、杨海蛟:《三位均衡之上的公正概念》,《学海》,2010年第1期
    182.谢涛:《“和谐社会”需要构建多元的利益诉求机制》,《学习时报》,2005年1月2日
    183.王伟光:《构建和谐社会,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新华网》,2005年2月24日
    184.迟福林:《砖型期中国的社会冲突与秩序重建》,《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6月23日
    185.青连斌:《构建和谐社会面临哪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北京日报》,2006年8月7日
    186.王明峰:《缩小收入差距要强化三次分配》,《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10月25日
    187.谢立中:《和谐社会:发达国家的启示》,《解放日报》,2005年3月21日
    188.温家宝:《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人民日报》,2009年11月24日
    1.刘纯明:《市场经济条件下阶层分化和利益关系调节》,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2.周彩姣:《论社会公正与社会和谐》,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3.汪海霞:《社会公正:追求社会和谐的永恒主题》,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4.王凯:《论和谐社会的基础》,黑龙江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5.郭宏升:《收入分配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及对策》,内蒙古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6.王宇飞:《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7.宋城:《论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和谐化的途径》,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8.张溦:《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政治关系问题:从阶级阶层关系的角度分析》,内蒙古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9.肖伟:《收入分配与社会和谐》,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10.刘全田:《非直接利益诉求群体性事件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11.桑玉成:《论利益分化条件下的利益协调》,复旦大学2001年版博士论文
    12.卢斌:《当代中国社会各利益群体分析》,武汉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13.李俊奎:《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变迁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14.李旭辉:《新时期人民内部经济利益关系研究》,武汉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15.杨超:《政治稳定的理想与追求:当代中国利益关系调整中的政治稳定研究》,南京政治学院2004年博士论文
    16.商晨:《转型:利益驱动下的权利结构变化》,南开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17.王中保:《经济全球化与利益博弈》,上海财经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18.李清华:《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益整合方式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博士论文
    19.宋善文:《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20.李方舟:《中国社会保障体制变迁过程中的利益结构与政策取向》,西北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21.冯宏梁:《权力·利益·自由——社会主义转型期政治稳定研究的逻辑与现实》,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22.范铁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利益协调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23.齐宝江:《政治公平与和谐社会——政治生活的政治哲学分析》,吉林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24.高鹏程:《政治利益分析导论》,北京大学2006年博士后报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1蒋建新:《构建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政治和谐》,《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4期。
    2朱勤军:《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和谐内涵》,《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4期。
    3张振华、邹慧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学思考》,《黑河学刊》,2005年第4期。
    1蒋建新:《构建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政治和谐》,《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4期。
    2王合家、成跃:《扩大政治参与与政治和谐》,《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左珉:《社会主义政治和谐与多党合作》,《共产党人》,2006年第10期;李龙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向构思》,《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1期;薛选世:《水安全与和谐社会建设探讨》,http://www.sxhwj.gov.cn/Article.AspHID=578;朱西周:《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北方经济》,2005年第4期。
    3陈传善:《非政府组织培育与政治和谐》,《宿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郎友兴:《民主政治、和谐政治和合作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之目标》,《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4刘晓春:《论政治和谐的十大要素》,《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期。
    5对政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的判断,在学者们中取得了高度一致的认同。很多学者将这一判断作为对政治和谐的最基本定位。虞崇胜、郭为桂的《政治和谐: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唯实热点》,2005年第5期),蒋建新的《构建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政治和谐》(《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4期),孙照红、孙雁的《和谐政治: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期),周家荣、杨京的《有容、有序、有制:政治和谐的三个维度》(《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中,孙岩的《政治和谐视域中的当代中国社会中间阶层政治参与》(《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6期),叶礼群、胡铭峡的《以政治文化为视角探索政治和谐之路》(《宜春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都对政治和谐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作了如此说明。
    1孙照红、孙雁的《和谐政治: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期);王海兵的《政治和谐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也对此进行了分析。
    2王海兵的《政治和谐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叶美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基本内涵及其实现路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7期)对此进行了分析。
    3孙照红、孙雁的《和谐政治: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期);王海兵的《政治和谐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叶美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基本内涵及其实现路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7期)对此进行了分析。
    4孙照红、孙雁:《和谐政治: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期。
    5管传林、余树林:《阶层分化与政治和谐》,《兰州学刊》,2005年第6期。
    6王海兵的《政治和谐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于光胜的《政治和谐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济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对此进行了阐述。
    7高乃云、文薪焱:《政治和谐: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8巩建华的《政治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理论视野》,2008年第3期);龙新媚的《实现政治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湖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郎友兴的《民主政治、和谐政治和合作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之目标》(《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蒋建新的《构建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政治和谐》(《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4期);孙岩的《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路径选择》(《世纪桥》,2008年第1期)对此进行了阐述。
    9叶美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基本内涵及其实现途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
    7期;韩源:《论和谐政治建设中的五大战略关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6期;巩建华:《政治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理论视野》,2008年第3期。
    10于光胜:《政治和谐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济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高乃云、文薪燚在《政治和谐: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刘润堂:《政党制度与政治和谐》,《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林修果:《政治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逻辑探索》,《探索》,2006年第1期。
    11蒋建新:《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中的政治和谐》,《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4期;李震、曹志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政治和谐的路径选择》,《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孙岩:《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路径选择》,《世纪桥》,2008年第1期。
    1刘绍春:《和谐政治片论》,《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林修果、林婷:《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政治和谐问题探析》,《东南学术》,2005年第6期;孔令举:《浅议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行政与法》,2007年第2期。
    2周家荣、杨京:《有容、有序、有制:政治和谐的三个维度》,《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王刚:《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利益分化和利益协调问题研究》,《理论探讨》,2005年第3期。
    2任保平等:《以利益冲突向利益和谐的转化,统领和谐社会的构建》,《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马晓强:《利益关系问题是社会和谐的本质问题》,《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2期;张军扩:《构建和谐社会与利益关系调整》,《求是杂志》,2007年第7期;邓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利益协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郭建宁:《试论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2期;秦待见:《协调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4期;刘涛:《利益和谐与和谐社会》,《齐鲁学刊》,2007年第2期。
    3文正再、丁文胜、晏计生:《从人民利益维度考证社会和谐的实现》,《求实》,2007年第9期;张学军:《构建和谐利益关系与建设和谐社会》,《理论导刊》,2007年第7期;吴家庆、吴敏:《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利益协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4期;张明军:《正确处理利益矛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等。
    4李建国:《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刍议》,《求实》,2006年第3期;文正再、丁文胜、晏计生:《从人民利益维度考证社会和谐的实现》,《求实》,2007年第9期;张学军:《构建和谐利益关系与建设和谐社会》,《理论导刊》,2007年第7期;唐志龙:《利益协调力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整合价值》,《理论探讨》,2006年第6期;刘根荣、洪银兴:《转型阶段的经济利益矛盾与和谐社会建设》,《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唐复柱:《和谐社会目标下的利益协调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马晓强:《利益关系问题是社会和谐的本质问题》,《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2期;吴佩芬:《论利益协调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5期;叶麒麟:《利益秩序:和谐社会的解析视角》,《求实》,2006年第9期;李钟麟:《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利益协调原则与运行机制》,《学术交流》,2007年第5期;何玲利:《论建立健全和谐社会的利益协调机制》,《理论导刊》,2005年第11期;张惟英、姚望:《当代中国利益表达机制构建研究》,《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6期;王春福:《构建和谐社会与完善利益表达机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王刚:《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利益分化和利益协调问题研究》,《理论探讨》,2005年第3期;夏菁、姚望:《当前我国农民利益表达现状及对策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林雄弟:《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完善》,《理论导刊》,2007年第8期;方同义:《多元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与和谐社会建设》,《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施维树:《关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的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7期;莫诗浦、莫勇波:《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利益协调问题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张军扩:《构建和谐社会与利益关系调整》,《求是杂志》,2007年第7期;韩振峰:《试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协调——从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出发》,《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吴家庆、吴敏:《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利益协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4期;唐淑香、龙佳解:《社会利益的公平正义与社会的和谐》,《求索》,2007年第4期等。
    1邱永旭:《简析中西方和谐思想的历史渊源及其影响》,《新疆社科论坛》,2007年第5期。
    2张雪梅:《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政治和谐的追求》,《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3期。
    3 [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吴勇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4 [法]埃米尔?本维尼斯特:《普通语言学问题》,王东亮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82页。
    1 [英]梅尔文?里克特:《政治和社会概念史研究》,张智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2 [法]笛卡尔:《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管震湖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7页。
    3 [英]梅尔文?里克特:《政治和社会概念史研究》,张智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4 [英]G.A.柯亨:《如果你是平等主义者,为何如此富有?》,霍政欣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5这也正是上述分析试图实现的,或者可以称之为某种前提性质的概念导论。
    
    1 [加拿大]让?格朗丹:《哲学解释学导论》,何卫平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9页。
    2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8页。
    3罗伯特?A·达尔:《论政治平等》,谢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1蒋建新:《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中的政治和谐》,《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4期。
    2这种类型的政治和谐概念,并不主张将政治和谐作为一种绝对的信仰,而是将和谐状态作为一种自然状态放入政治和谐的界定中,或者更加突出政治和谐的价值目标地位。与此相对,其他要素则处于较为次要或者辅助的层面。
    3王合家、成跃:《扩大政治参与与政治和谐》,《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张爱军、高勇泽:《协商民主——政治和谐价值理念的闪光》,《大连干部学刊》,2008年第6期。
    4刘学军:《中国和谐政治的内在价值和外在模式选择》,《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5期。
    5所谓“基本论点”,出自柯亨对于信仰的分析,他指出“源自成长环境形成的信仰,或者更广义上,那些表现出(相对)缺少根据的信仰(即很难用语言说明其根据的信仰),在主要内容上或具有宗教特征,或具有浓重的政治性,这绝非偶然。”参见[英]G.A.柯亨:《如果你是平等主义者,为何如此富有?》,霍政欣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9页。
    7张雪梅:《政治和谐:内涵、标准和价值》,《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孔令举:《浅议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行政与法》,2007年第1期。
    8于光胜的《政治和谐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济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王海兵的《政治和谐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高乃云的《政治和谐: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张忠家的《多学科视角下的和谐社会及其构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1页)均引用了于光胜对政治和谐的界定。
    1虞崇胜、郭为桂:《政治和谐: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唯实热点》,2005年第5期。
    2朱勤军:《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和谐内涵》,《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4期;叶美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基本内涵及其实现途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7期。
    3胡伟等著:《论政治——中国发展的政治学思考》,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9页。
    4郑慧、亓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4期。
    
    1郭剑鸣:《和谐社会、和谐政治:孕育一种新政治合法性模式》,《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第6期。
    2蒋建新:《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中的政治和谐》,《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4期。
    3 [法]笛卡尔:《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管震湖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9页。
    4徐增阳:《和谐社会的政治均衡》,《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1期。
    1 [美]大卫?刘易斯:《约定论:一种哲学上的考量》,吕捷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9页。
    2这里是指前述两种概念分析模式,而非某种特定的理论范式。
    3 Laszek Kolakowski. Main Currents of Marx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ol.1, 1978. p.154.
    4 [英]G. A.柯亨:《如果你是平等主义者,为何如此富有?》,霍政欣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7页。
    1张桂芬:《近年来和谐研究综述》,《哲学动态》,2000年第6期。
    1 [英]G. A.柯亨:《如果你是平等主义者,为何如此富有?》,霍政欣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5页。
    2 [法]笛卡尔:《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管震湖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5页。
    3此语援引笛卡尔对于解释“维”的方法论描述,他在解释了何谓“维”后,随即指出,“这种分割本身就是我们对事物进行计数所依据的维;造成数的这一方式,就被相应地称作维品。”参见[法]笛卡尔:《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管震湖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5页。
    4 [法]笛卡尔:《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管震湖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5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51页。
    6黄楠森主编:《人学原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5页。
    
    1黄楠森主编:《人学原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5页。
    2张雪梅:《政治和谐:内涵、标准和价值》,《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3黎红雷:《“和谐观”中西合论》,《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4期。
    4《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3页。
    1黄信洋:《多重认同的社会思想考察》,《社会理论学报》(中华台北),2009年第1期。
    1此处的“欧米茄点”,是指政治和谐既是政治公正、政治平等等类似良善状态的一种描述,但是又更加强调政治生活中“对立矛盾”的二元的中和关系,是脱离“抽象节点”的结构性支点。
    2我们认为,人类从未真正实现过政治和谐,因为政治与和谐在主旨上并不一致,但是二者对于平衡、规律性、完善性的政治生活诉求是一致的,因此事政治生活与和谐状态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万有万在的双赢选择,这种现实构成了所谓的“信仰悖论”,但同时也有助于说明政治和谐是理想政治生活的动态环境的合理性。
    3均衡并不是均质、平均、对等,均衡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包括分布均衡(静态平均),结构均衡(动态均等)和流动均衡(耗散平衡),任何将均衡看做一种静态不变的“等分状态”都只是强调了其“均”,而忽视了“衡”的意义。
    4刘京希:《国家与社会的政治生态理论诉求》,《文史哲》,2005年第2期。
    5黎红雷:《“和谐观”中西合论》,《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4期。
    1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02页。
    2 [美]伯特尔?奥尔曼:《辩证法的舞蹈——马克思方法的步骤》,田世锭、何霜梅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版,第13页。
    
    1前引书,第11-12页。
    2 [英]约翰·伯瑞:《进步的观念》,范祥焘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1黎红雷:《和谐的生活底蕴》,http://philosophy.sysu.edu.cn/jdjsx/info_Show.asp?ArticleID=358。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2 [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3前引书,第89-90页。
    1亓光、杨海蛟:《三位均衡之上的公正概念》,《学海》,2010年第1期。
    2《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77页。
    3金观涛、刘青峰著:《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5页。
    2黄楠森主编:《人学原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61-26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页。
    4恩格斯在谈到经济规律时曾经指出,“它们全都没有任何的现实性,而只是一种近似值,一种趋势,一种平均数,但不是直接的现实。其所以如此,部分地是由于它们所起的作用被其他规律同时起的作用打乱了,而部分地是由于它们作为概念的特征。”这也就是一种总的平均数。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127页。
    2李书巧:《广义政治理论视角下的政治与社会的关系》,《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页。
    4王浦劬等著:《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1刘德厚著:《广义政治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2程竹汝著:《政治文明:历史维度与发展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3《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5杨魁:《系统论视角下的和谐社会》,《学理论》,2009年第5期。
    
    1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2前引书,第14页。
    1前引书,第18页。
    2刘海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述评》,见中国辨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编的《论和谐社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3熊月之著:《和谐社会论》,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4蒋建新:《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中的政治和谐》,《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4期。
    5本书编写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233页。
    1《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页。
    2陈占安:《正视矛盾、化解矛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
    3李崇富等主编:《历史唯物主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162页。
    4孙照红、孙雁:《和谐政治: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期。
    
    1张忠家著:《多学科视角下和谐社会及其构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2前引书,第13页。
    1王合家、成跃:《扩大政治参与与政治和谐》,《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桑玉成:《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0页。
    2王诗堂:《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论解读》,《武汉学刊》,2009年第4期。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368页。
    4蒋建新:《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中的政治和谐》,《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4期。
    1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2王正宇:《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襄樊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3林修果:《政治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逻辑探索》,《探索》,2006年第1期。
    1蒋建新:《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中的政治和谐》,《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4期。
    2蒋建新:《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中的政治和谐》,《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4期。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4页。
    2吕嘉:《政治稳定问题与中国政治秩序的基本性质》,《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4期。
    3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35页。
    1唐杰:《论政治稳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1王浦劬等著:《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六篇引言。
    
    1庄汉山、黄倩:《当代中国应在政治发展中谋求政治稳定》,《求实》,2000年第2期。
    2朱其训著:《和谐治政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3王浦劬等著:《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六篇引言。
    
    1杨超:《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政治稳定分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2李景治等著:《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制度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30页。
    3林修果:《政治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逻辑探索》,《探索》,2006年第1期。
    1李俊:《党际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41页。
    1左珉:《社会主义政治和谐与多党合作》,《共产党人》,2006年第10期。
    2刘润堂:《政党制度与政治和谐》,《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胡帆、陈宇宙:《政党和谐及其构建》,《理论探索》,2008年第1期。
    2 [美]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17页。
    3满婧:《构建和谐的政党关系》,《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统战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6期。
    
    1《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67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45页。
    1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页。
    1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2《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02-503页。
    1洪远朋等著:《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页。
    2《对转型时期政治权力腐败的成因及危害的探讨》,转引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e32d930100btxv.html。
    3聂运麟:《政治结构专门化分工与政治稳定》,《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1童建挺:《制度的作用和局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1期。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3张玉堂著:《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的问题的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2页。
    4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1郑慧、王义保:《试论意识形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4期。
    2王浦劬等著:《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
    1参见[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2伊尔玛·阿德尔曼:《总结、结论和建议》,转引自[美]塞缪尔·P·亨廷顿:《难以抉择》,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79页。
    3张钦朋、马海龙:《论政治参与的度》,《长白学刊》,2009年第4期。
    4王浦劬等著:《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
    1马建中:《论现阶段影响我国政治稳定的社会心理问题》,《政治学研究》,2003年第2期。
    2李景春、李玉杰、刘志峰:《心理和谐与和谐社会辩证互动机制及其发展趋势》,《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3王沪宁著:《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页。
    1胡少为、高辉清、郝彦菲:《缓解就业压力、破解世界难题》,http://gaohuiqing.blog.hexun.com/12042828_d.html。
    2张丹青:《历史上西方政治思想家关于教育对治理国家作用的论述》,《思想战线》,2001年第3期。
    3《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0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08页。
    
    1王浦劬等著:《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4页。
    2周洪宇著:《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自序第1页。
    1参见《鄱阳湖坝闸之争,长江流域水资源争夺加剧》,《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12月16日。
    2张玉林:《中国农村环境恶化与冲突加剧的动力机制——从三起“群体性事件”看“政经一体化”》,载于洪范法律与经济网。
    3龚正荣:《胡锦涛同志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稳定思想论析》,《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年第3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2《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
    
    1参见互动百科网站对“政治意识形态”词条的解释,http://www.hudong.com。
    2郑慧、王义保:《试论意识形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4期。
    3郑慧、王义保:《试论意识形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4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2孙梁:《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利益协调》,《济南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3 [捷]奥塔·锡克:《第三条道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现代工业社会》,张斌译,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2页。
    1朱鸣雄著:《整体利益论——关于国家为主体的利益关系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2《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1955页。
    3于贵明:《公平处理社会利益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4孔爱国、邵平:《利益的内涵、关系与度量》,《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转引自张成兴:《试论利益概念》,《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2 [法]爱尔维修:《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第457页。
    3 [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管士滨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59-260页。
    4 [捷]奥塔·锡克:《经济、利益、政治》,王福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00页。
    1 [英]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长浩:《近年来利益理论研究述评》,《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3王浦劬等著:《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
    4王桂泉:《物质利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党政干部学刊》,2001年第2期。
    5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86页。
    6李高君:《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利益协调》,《云梦学刊》,2007年第3期。
    7董明堂著:《利益的本质与利益评价》,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见长浩:《近年来利益理论研究述评》,《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8苏宏章著:《利益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
    9张成兴:《试论利益概念》,《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0桑玉成著:《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序言第2页。
    1张江河著:《论利益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7页。
    2张兴国:《利益的本质及其内在矛盾》,《辽宁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3薛永应著:《社会主义经济利益概念》,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见长浩:《近年来利益理论研究述评》,《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4叶蓬:《利益范畴之我见》,《现代哲学》,1999年第3期。
    5李淮春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中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76页。
    1参见王伟光、郭宝平著:《社会利益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8页;赵家祥、李清昆、李世坤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94页。
    2王伟光著:《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3《韩非·解老》。
    4 R.A.seIigman《社会科学百科全书》Interesse条。
    5参见王伟光著:《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2页。
    1《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上海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129-130页。
    2高鹏程著:《政治利益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页。
    3卢斌著:《当代中国社会各利益群体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4朱鸣雄著:《整体利益论——关于国家为主体的利益关系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7页。
    2孙肖远:《利益协调导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利益协调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3参见王伟光:《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4前引书,第6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
    3张一兵著:《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8-309页。
    4 [苏]格列泽尔曼:《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1967年俄文版,第67-68页,参见[苏]M.B.杰明:《利益的本质》,《世界哲学》,1979年第2期。
    1周秀芹:《利益实现机制刍议》,《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2朱鸣雄著:《整体利益论——关于国家为主体的利益关系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3王春光:《快速转型时期的利益分化与社会矛盾》,《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4王伟光著:《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2-93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305页。
    1前引书,第305页。
    2郭定平著:《多元政治》,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181页。
    3王伟光著:《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0页。
    4孙肖远著:《利益协调导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利益协调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5王伟光著:《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1张贤明:《论当代中国利益冲突与政治稳定》,《长白论丛》,1996年第3期。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3张卫:《当代西方冲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第5期。
    4 [西]费尔南多·萨瓦特尔:《政治学的邀请》,魏然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1尹雪萍:《毛泽东两类矛盾学说与西方社会冲突理论比较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4年第1期。
    2杨选锋:《科塞的冲突理论对我国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启示》,《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79页。
    4 [美]A·O·赫希曼:《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收入不平等忍耐性的变化》,《经济季刊》,第87卷。
    5 Richard Rose and G.Peters,Can Government Go Bankrupt?London, Macmillan,1979,P.6.
    1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34页。
    2季健霞、吴佩芬:《转型期利益关系的协调与整合——论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3杨超、杨书初:《当代政治发展中利益群体的双重效应及其制度对策》,《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3期。
    4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5页。
    5周平:《社会利益结构与政治稳定》,《云南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
    1王浦劬等著:《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1页。
    2孙肖远:《利益协调导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利益协调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3彭劲松:《论利益关系协调的原则》,《唯实》,2000年第4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64-165页。
    2王伟光著:《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5页。
    
    1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5页。
    2彭劲松:《论利益关系协调的原则》,《唯实》,2000年第4期。
    1季健霞、吴佩芬:《转型期利益关系的协调与整合——论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3柳新元著:《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2唐爱玲:《构建和谐社会要注重协调社会利益》,《理论导刊》,2007年第7期。
    
    1朱光磊等著:《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页。
    2张明军等著:《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分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322-323页。
    3刘祖云著:《中国社会发展三论:转型·分化·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82页。
    4周苏玉:《论稳定与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利益的整合》,《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12期。
    1李强著:《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2唐爱玲:《构建和谐社会要注重协调社会利益》,《理论导刊》,2007年第7期。
    3在此要说明的是,有的学者将农民工阶层归为工人阶级的一个阶层。笔者认为农民工虽然从事一定的非农业生产,但其身份并为改变,更确切地说,仍处于农民的身份之下,因此,仍将其归入农民阶级更具有合理性。
    4曾芬钰:《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农民——农民工——市民》,《财贸研究》,2004年第12期。
    5李强著:《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鹭江出版社2000年,第127页。
    
    1朱光磊等著:《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3-304页。
    2刘祖云著:《中国社会发展三论:转型·分化·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83页。
    3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页。
    4郭彦森著:《变革时代的利益矛盾与社会和谐》,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88页。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5页。.
    2朱光磊等著:《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5页。
    3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97页。
    1参见孙信等著:《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2赵子平:《与时俱进,正确认识国内环境——我国社会阶级阶层发生的新变化》,《社会学》,2002年第2期。
    3《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4唐爱玲:《构建和谐社会要注重协调社会利益》,《理论导刊》,2007年第7期。
    5欧任国:《试论我国政治发展进程及启示》,《理论界》,2007年第7期。
    1郭彦森著:《变革时代的利益矛盾与社会和谐》,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68页。
    2孙信等著:《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86页。
    3谭献民、文斌:《社会转型期利益矛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湖南人文科学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 [美]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石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41页。
    2 [美]乔纳森·H·新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邱泽奇、张茂元泽,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
    3宋世昌主编:《马克思主义社会稳定理论与实践——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稳定问题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86页。
    1朱光磊等著:《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00页。
    2 [美]乔纳森·H·新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邱泽奇、张茂元泽,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
    1胡鞍钢:《“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分析地区发展差距》,《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4月17日,见林尚立主编:《均衡发展的政治逻辑》,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162页。
    2林尚立主编:《均衡发展的政治》,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页。
    3本部分数字摘自或推算自互联网相关数据。
    4胡鞍钢主编:《中国大战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0-192页。
    
    1马晓强:《利益关系问题是社会和谐的本质问题》,《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2期。
    2胡鞍钢:《“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分析地区发展差距》,《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4月17日。
    1胡位钧著:《均衡发展的政治逻辑》,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第184页。
    2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30页。
    3王绍光、胡鞍钢著:《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1张紧跟著:《当代中国政府间关系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12页。
    2王长安:《传统政治整合机制的变迁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7年第1期。
    3张紧跟著:《当代中国政府间关系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13页。
    1匡永琼:《关于宗教的社会功能与构建和谐社会》,《五台山研究》,2007年第2期。
    2徐黎丽:《论民族关系与政治稳定》,《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见郭正礼主编:《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疆民族关系的对策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184页。
    3陈伯君等著:《西部大开发与区域经济公平增长——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对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4郭彦森著:《变革时代的利益矛盾与社会和谐》,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71页。
    1张忠家主编:《多学科视角下的和谐社会及其构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3页。
    2参见张紧跟著:《当代中国政府间关系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0-81页。
    3林善炜:《地区利益格局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福州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4彭劲松著:《当代中国利益关系分析》,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5页。
    5张忠家主编:《多学科视角下的和谐社会及其构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3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0-201页。
    2周光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十大趋势》,《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1期。
    3洪远朋等著:《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8页。
    4洪远朋等著:《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27页。
    5张紧跟著:《当代中国政府间关系导论》,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08页。
    6彭劲松著:《当代中国利益关系分析》,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7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75-277页。
    8吴家庆:《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利益协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杨永峰:《跨世纪发展中的社会政治稳定问题》,《唯实杂志》,1998年第6期。
    2参见陈抗:《财政联邦制与地方政府行为》,公法评论网站,http;//www.gongfa.com。
    3张紧跟著:《当代中国政府间关系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
    4前引书,第112页。
    5李本:《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的稳定机制与不稳定因素》,《中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张紧跟著:《当代中国政府间关系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6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9页。
    3孙立平著:《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和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4李强著:《阶层分化与贫富差别》,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176页。
    5孙立平著:《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1江涌主编:《国际实现社会和谐的经验与启示》,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2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42页。
    3应克复:《政治稳定:概念与条件》,《探索》,1999年第6期。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05页。
    2转引自彭劲松著:《当代中国利益关系分析》,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页。
    3参见Gurr,Ted R.1970.Why Men Rebel.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见曾令超:《利益结构调整:推进和谐发展的重要路径》,《三明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4杨清涛等著:《和谐之道: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利益矛盾解析》,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页。
    1郭建宁主编:《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6页。
    2朱光磊等著:《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64页。
    3宋世昌主编:《马克思主义社会稳定理论与实践——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稳定问题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89页。
    4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30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2林尚立主编:《均衡发展的政治逻辑》,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161页。
    3孙立平著:《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4谭伟著:《中国收入差距——增长“奇迹”背后的利益分享》,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5前引书,第31页。
    1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等主编:《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42页。
    2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97页。
    3郭行洲:《城乡差距与社会政治稳定》,《新视野》,2004年第6期。
    4郭建宁主编:《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4页,见编者注。
    2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241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
    2郭行洲:《城乡差距与社会政治稳定》,《新视野》,2004年第6期。
    3杨清涛等著:《和谐之道: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利益矛盾解析》,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页。
    1 2008年群体性事件的具体数字官方并没有公布,有网友汇总了2008年全国发生的23件群体性事件,可作为参考,见http://hetuluoshu.blogbus.com/logs/41600049.html。
    2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3杨清涛等著:《和谐之道: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利益矛盾解析》,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7页。
    4宁金和:《群体性事件原因调查》,《天府新论》,2006年第Z1期。
    5参见互动百科“群体性事件”词条,http://www.hudong.com。
    1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00页。
    2杨清涛等著:《和谐之道: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解析》,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106页。
    1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2页。
    2 [法]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许列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3杨清涛等著:《和谐之道: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解析》,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
    4于德宝:《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原因》,《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6期。
    5黎民、张小山:《西方社会学理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页。
    6王礼鑫:《群体性事件:碎裂与建构——来自集体行动理论的启示》,http://www.chinado.cn/ReadNews.asp?NewsID=1756。
    1《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0页。
    2 [英]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8页。
    3周叶中著:《代议制度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4严书翰、胡振良主编:《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95页。
    1严书翰、胡振良主编:《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97-98页。
    2沈瑞英著:《矛盾与变量:西方中产阶级与社会稳定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第21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08页。
    1刘国光:《向实行“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分配原则过渡》,《新华文摘》,2003年第9期。
    2胡连生、杨玲著:《当代资本主义双重发展趋向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5页。
    3前引书,第95页。
    4谢立中、何长玉主编:《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战略》,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6页。
    
    1顾俊礼、刘立群主编:《世纪之交的德国、欧盟与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69页。
    2《美国富人要交多少个人所得税,明算帐》,http://oversea.tigtag.com/story/67278.shtml。
    3李强著:《社会分层与贫富分化》,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4胡连生、杨玲著:《当代资本主义双重发展趋向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8页。
    1付建明:《价值认同·结构平衡·秩序建构——西方国家维护社会稳定的经验分析》,《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2余勇:《西方国家协调劳资关系的主要做法及发展》,《当代经济》,2007年第4期。
    3靳江好、王郅强主编:《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矛盾调节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2页。
    4 [加]R·米什尔:《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郑秉文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1、64页。
    1参见《全国主要城市及世界各国最低工资标准》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220295.shtml。附人民币汇率:日期----美元--欧元--英镑08-12-30 6.8353 9.6104 9.8975。
    2江涌主编:《国际实现社会和谐的经验与启示》,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1赵春玲著:《福利制度比较与我国社会保障的梯次推进》,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年版,第50-51页。
    2前引书,第50-51页。
    3转引自赵春玲著:《福利制度比较与我国社会保障的梯次推进》,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年版,第52页。
    4杨鹏飞:《抑制贫富分化制度建设:国际经验与中国对策》,见权衡主编:《收入分配与社会和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19页。
    1如联邦德国就专门设立了处理社会保障制度事务的社会法院系统,在大量的社会保障案件诉讼过程中体现了对落实社会保障法规的重视。
    2这里所说的惩戒除了司法意义上的惩戒之外,也包括了利益集团、公民个人等对于政府、司法机关、企业等施加的政治与社会舆论压力。
    3何子英:《西方福利国家的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2期。
    4滕海健:《美国西部开发中的制度创新及其对我国西部开发的启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陈伯君等著:《西部大开发与区域经济公平增长——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对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0页。
    2詹正华:《促进西部开发的财税政策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3余永跃著:《当代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制度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55页。
    1詹正华:《促进西部开发的财税政策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2法国协调地区分化的做法部分参见吴国庆:《法国执政党关于财富再分配与社会和谐的举措》,见李慎明主编:《执政党的经验教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58-259页。
    1德国协调地区分化的做法部分参见顾俊礼:《德国保持社会和谐的主要做法》,见李慎明主编:《执政党的经验教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77-279页。
    2吴学凡著:《新时期中国城乡差别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30页。
    3张晓雯、陈伯君、陈艺:《统筹城乡发展的国际经验——兼论对成都市的启示》,《农村经济》,2009年第2期。
    4赵汀阳:《精神政治的四大发明》,来源于中国思想论坛,转自www.philosophydoor.com。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
    2侯惠勤:《论资产阶级实行思想统治和价值渗透的方式》,《红旗文稿》,2009年4月28日。
    3《资本主义的制度和意识形态》,转自http://my.pspm.whu.edu.cn/mks/dispArticle.Asp?ID=3139。
    4赵汀阳:《精神政治的四大发明》,来源于中国思想论坛,转自www.philosophydoor.com。
    5胡连生:《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西方社会的影响》,《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6期。
    
    1张玉堂著:《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3页。
    2靳江好、王郅强主编:《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矛盾调节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56页。
    3林尚立主编:《均衡发展的政治逻辑》,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4参见吴国平:《拉丁美洲经济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9月5日。
    1袁东振:《拉美国家社会冲突的起源、表现与后果》,《新华文摘》,2006年第6期,见新华文摘杂志社编:《新华文摘精华本》(政治学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4页。
    2郭元增:《巴西社会的两极分化》,《拉丁美洲研究》,1993年第3期,见刘东建著:《当代中国跨越式发展中的协调问题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0页。
    3李慎明主编:《执政党的经验教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45页。
    1严小龙:《比较与反思:拉美经济社会危机教训汲取》,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3摘自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编:《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地区现代化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班,第52页,见林尚立主编:《均衡发展的政治》,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169页。
    1 http://www.transparency.org/publications/gcr/gcr_2009#6.3,p258-261.
    2孙士海:《印度政治五十年》,《当代亚太》,2000年第11期。
    1参见张洁:《印尼威权统治结束后的亚齐分离运动》,载北京大学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编:《现代化研究》第1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03-206页。
    1张洁:《印尼两届政府时期腐败问题的比较研究》,载于李慎明主编:《执政党的经验教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68页。
    2参见林尚立主编的《均衡发展的政治逻辑》(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和缚来宾的《伊朗“白色革命”的启示》(http://fulaibin.blog.hexun.com/6332558-d.html)。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2吴国平:《构建和谐社会:拉美的经验教训》,《南方》,2004年第16期。
    3林尚立主编:《均衡发展的政治逻辑》,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1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光明日报》,2009年9月22日。
    1潘小刚主编:《社会主义和谐政治发展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1王伟光著:《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7页。
    2樊钢、张晓晶:《“福利赶超”与“增长陷阱”:拉美的教训》,《管理世界》,2008年第9期。
    1姜跃:《国外廉政建设之经验》,《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2009年第5期。
    2陈思维:《西方国家的反腐倡廉经验及我国反腐败工作的新思路》,《学习月刊》,2006年第5期(下)。
    3许云昭:《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谈研究和借鉴国际反腐败经验》,《红旗文稿》,2007年第23期。
    4《人民日报》,2003年11月6日。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1页。
    2前引书,第355页。
    3前引书,第377页。
    4胡锦涛:《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求是》,2004年第1期。
    5江涌主编:《国际实现社会和谐的经验与启示》,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年版。
    1《人民日报》,2004年4月5日。
    1蒋建新:《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中的政治和谐》,《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4期。
    2陈伯君等著:《西部大开发与区域经济公平增长——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对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页。
    3朱光磊等著:《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09页。
    4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9页。
    1戴建中:《民主社会主义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经验介绍》,见王煜主编:《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
    
    1谭伟著:《中国收入差距:增长“奇迹”背后的利益分享》,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年版,第87页。
    2白志刚著:《利益公平与社会和谐》,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第14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5-696页。
    2蒋建新:《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中的政治和谐》,《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4期。
    1方立:《坚定不移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理论前沿》,2007年第22期。
    1宋范福:《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http://cpc.people.com.cn/GB/74144/75001/5102195.html。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1页。
    3《江泽民答记者问》,《人民日报》,1989年9月27日。
    
    1彭劲松著:《当代中国利益关系分析》,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3页。
    2董明:《政治发展:社会和谐的动力之源》,《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1吴忠、王化:《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光明日报》,2004年4月7日。
    2吴家骥、鲁增彩:《意识形态整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学术探索》,2005年第1期。
    1彭劲松著:《当代中国利益关系分析》,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页。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黄海霞:《探索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瞭望》,2005年第11期。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吴佩芬、季健霞:《构建和谐社会的利益协调机制》,《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彭劲松著:《当代中国利益关系分析》,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9页。
    2王明峰:《缩小收入差距要强化三次分配》,《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10月25日。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英文版)第11卷,第573页,见appendices: E. Jones. A Letter to the Advocates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to the Members of Co-operative Societies。
    4 [美]罗伯特·A·达尔:《多元民主的困境———自治与控制》,尤正明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5 [美]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张华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8页。
    6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02页。
    
    1孙力著:《利益代表机制的政治分析》,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
    1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50页。
    2马慧吉:《和谐社会视域下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问题研究》,《黑河学刊》,2007年第3期。
    3张荣华、王宝林、赵金鹏:《中国共产党建立民主执政运行机制的路径选择》,《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1孙力著:《利益代表机制的政治分析》,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131页。
    2屠瑾、王佳纬:《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利益表达与利益协调》,《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2期。
    3白志刚著:《利益公平与社会和谐》,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第95页。
    1王梅枝、王乾:《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利益表达机制》,《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7期。
    2李伟东:《大力发展民间组织,营造公民社会》,见王煜主编:《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3朱江华:《当代中国公民利益表达缺失的现状及路径创新》,《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09期。
    1屠瑾、王佳纬:《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利益表达与利益协调》,《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2期。
    2白志刚著:《利益公平与社会和谐》,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1洪远朋等著:《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64页。
    2陆月娟:《和谐社会与社会阶层利益的整合》,《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3万俊人:《论市场经济的道德维度》,《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4师泽生、王冠群:《社会公正与政府责任》,《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4期。
    1潘小刚主编:《社会主义和谐政治发展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2靳江好、王郅强主编:《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矛盾调节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3页。
    1靳江好、王郅强主编:《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矛盾调节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18-319页。
    2朱丘祥:《中央与地方行政分权的转型特征及其法治走向》,《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11期。
    1桑玉成:《政府间交易对于政治整合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8卷。
    2洪远朋等著:《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464页。
    1何怀宏著:《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页。
    2陈伯君等著:《西部大开发与区域经济公平增长——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对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8页。
    3宋善文著:《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第65页。
    4刘福垣:《中国的发展要抓主要矛盾》,《社会科学报》,2004年9月30日。
    5谭伟著:《中国收入差距:增长“奇迹”背后的利益分享》,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年版,第216页。
    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
    1林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发展》,《人权》,2005年第4期。
    1《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