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定诗坛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金代大定时期汉化程度深,而且范围广泛。世宗推行一系列的汉化政策,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快速发展。大定时期,诗歌创作表现出三种审美趋向。第一是由地理、历史、民族因素而形成的地域性特征——崇气格;第二是由政治、宗教、哲学因素而形成的普遍性特征——尚自适;第三是由文化、教育、艺术因素而形成的时代性特征——重典雅。
     在“国朝文派”形成时期出现的诗人,已不再有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排拒倾向;艺术上受中国古代诗歌,特别是唐、宋诗的影响,其中出现了一些现实主义的诗人,如大定初刘迎、后期周昂、史旭等,其诗歌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所以,赵秉文、元好问等将“国朝文派”纳入了中华文化的大一统的“文统”、“道统”的发展轨迹之中。
     蔡珪、党怀英、王庭筠、周昂等豪杰诗人构成大定时期诗人队伍的主体,他们的作品已融合了南北诗风,不仅实现了诗歌主题由金初“宋朝文派”到“国朝文派”的转移,也促进了诗歌追求“气格”的、雄豪粗犷的北方文学特质。
     这段时期的少数民族诗人有女真族的完颜雍、完颜璟、以及女真皇族宗室完颜允恭、大臣完颜匡等,契丹族的代表诗人移刺履等。这些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表现出高度汉化的倾向,诗歌风格典雅、手法多样,但同时又保存着北方少数民族朴素、豪放的艺术表现,具有北方地域文化特征。
     大定时期形成的自适诗风,与佛、老思想的影响,以及金代特殊的文化背景,如民族关系、朝庭党争等,有直接关系。文人的仕途空间受到压缩,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的功名意识。
     大定末到明昌时期,典雅诗风占据了文坛主要地位。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统治者有条件进行礼乐制度建设。出于需要,代表诗人相继入京,供职翰林,京城成为诗歌创作中心。朝庭逐渐形成宴享之风,文人们中间也兴起浓厚的士大夫生活情趣,擅书法,喜绘画,带动了咏物、唱和、继韵、宫体等题材的诗歌的大量产生。在诗歌体式上,出现了集句、回文、连珠、寓言、渔父、天随子等,丰富了大定时期的诗歌创作形式。这一时期的诗坛,诗人喜大量用典,体现了大定诗人学宋以才学为诗的倾向。反意用典,反映了文人价值观的时代特征与北方地域文化刚直、磊落的性格。组诗用典,折射出大定诗人的多元诗歌主题。
     大定时期,南宋与金朝的南北文化交流也比较频繁。通过官方和民间的往来,南北方的文献典籍(包括不少的诗文作品)相互渗入,为双方之间的相互了解提供了机会,也体现出中华大一统的国家观念。
Da-ding is a period during which Chinese culture has great influence in Jin Dynasty. Shi zong carrys out a series of policies that rapid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terature and arts. During Da-ding period, three kinds of tendencies appear: the first is regional character—"spirit", caused by geographical、 historical and national elements; the second is general one—self-satisfied, caused by political 、 religional and philosophical elements; the third is temporal one—elegant, caused by cultural、 educational and artistic elements.
    The poets who appear in the times of scholar group of Jin dynasty do not reject the minority regime forever, and they are effected in the artistic field by Chinese ancient poems ,especially by Tang and Song'poems. Some poets, such as Liu-ying、 Zhou-ang and Shi-xu,etc. write many realistic works. So Zhao Bing-wen and Yuan Hao-wen put scholar group, of Jin dynasty into the developing track of the great Chinese culture.
    Cai-gui、 Dang Huai-ying 、 Wang Ting-yun and Zhou-ang etc.constitute the main body of Da Ding poets. Their works absorb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literatural styles, realize the chang from scholar group of Song dynasty to scholar group of Jin dynasty,and als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bold and unconstrained characteristics in their poems.
    Meanwhile, the important minority poets are Wan-yan Yong、 Wan-yan Jin, and Yi-La Lv,etc.These poets' works manifest the highly influence from Chinese culture. Their poems not only have elegant style and diversified methods, but also have the northern plain and unconstrained mode.
    The formation of Self-satisfied style has direct relation with Buddhist and Taoist effect, as well as national policy and group argument. The scholars have little opportunities to pursue official carrers, and weak consciousness of honour and position.
    The elegant poetic style holds a dominant position from the end of Da Ding to the beginning of Ming Chang. Because of peaceful society and developing economy, the government has the good conditions to carry out the constructure of ceremony and propriety. Thus, many famous poets hold their official post in the capital,where it actually becomes a poet-writing centre . pleasure -seeking atmosphere emerges in the Royal. The poets like to draw pictures、 write calligraphy,which gives impetus to appearance of poems on scenery、 reply,etc. In the side of poetic form , Jiju、 Huiwen、 Lianzhu、 Yuyan、 Yufu and Tiansuizien rich the poetic expressive way. During that time, the poets offen like to use literary quotations,which displays the northern minority character or varied poet themes.
    There are frequent cultural interchange between Southern China and Northern China in Da Ding period. By official and nongovernmental intercourse, many documents come into the opposite place,which provide the understanding opportunity for each other.
引文
① 元好问《中州集》卷五,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英和《金文最·序》,中华书局1990年版,页2。
    ③ 均见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第三十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元好问《中州集》卷一,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元好问《中州集》卷一,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十一《翰林学士承旨文献党公碑》,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郝经《陵川集》卷九《读党承旨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郝经《陵川集》卷三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九,中华书局2000年7月版,页499。
    ②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页222。
    ① 《金史》卷四《熙宗本纪》,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77。
    ② 《金史》卷一百二十五《萧永祺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2720—2721。
    ③ 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卷十八《世宗盛明皇帝下》,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248—249.
    ④ 《金史》卷二十三《五行》,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538。
    ⑤ 元好问《中州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金史》卷七十三《完颜守贞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1689。
    ② 《金史》卷五十一《选举一》,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1133—1134。
    ① 《金史》卷五十一《选举一》,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1135。
    ② 据都兴智先生统计,金朝开科举36次,共录取进士6150人,见都兴智著《辽金史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页94。
    ① 见张博泉、程妮娜、武玉环《<中州集>与<金史>》,《辽金史论集》第三辑,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7年版,页262。
    ② 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第九十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第十八《内相文献杨公神道碑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第三十七《兴定庚辰太原贡士南京状元楼宴集题名引》,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范镇《东斋记事》卷一,中华书局2006年版,页7。
    ② 《金史》卷四《熙宗本纪》,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76。
    ③ 《金史》卷四《熙宗本纪》,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76。
    ④ 《金史》卷二《太祖本纪》,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36。
    ⑤ 《金史》卷七十四《宗翰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1697。
    ⑥ 《金史》卷十一《章宗三》,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257。
    ① 《金史》卷二十八《礼一》,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691—692。
    ② 《金史》卷十《章宗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231。
    ③ 《辽史》第四十五卷《百官志一》,中华书局1996年版,页695。
    ④ 《金史》卷五十一《选举一》,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1131。
    ⑤ 《金史》卷五十一《选举一》。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1136—1137。
    ⑥ 《金史》卷八十九《梁肃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1984—1985。
    ⑦ 《金史》卷十二《章宗四》,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270。
    ⑧ 《金史》卷九十九《徒单镒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2185。
    ① 《金史》卷九十八《完颜匡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2164。
    ② 《金史》卷七十八《韩企先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1778。
    ③ 《金史》卷七十九《宇文虚中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1791。
    ④ 《金史》卷一百五《张用直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2314。
    ⑤ 《金史》卷九十九《徒单镒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2314。
    ⑥ 《宋史》卷三百七十三《张邵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页11556。
    ⑦ 《金史》卷七十六《完颜宗干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1742。
    ⑧ 《金史》卷七十三《完颜守贞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1689。
    ① 《金史》卷七《世宗中》,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163—164。
    ② 《金史》卷九《章宗一》,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220。
    ③ 《金史》卷八《世宗下》,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185。
    ④ 《金史》卷三《太宗本纪》,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48。
    ① 《金史》卷八十三《张通古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861。
    ② 《金史》卷六《世宗上》,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41。
    ③ 《金史》卷七《世宗中》,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73。
    ① 《金史》卷一百二十六《李纯甫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735。
    ②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九,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05。
    ③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 1994年版,页22。
    ① 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第十一《梁公墓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第三十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元好问《中州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金史》卷三《太宗本纪》,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58。
    ②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九“绍兴九年”条,中华书局 1988年版。
    ④ 张金吾撰《金文最》卷六十七,中华书局 1990年版,页984。
    ⑤ 《元史》卷一百七十五《敬俨传》,中华书局 1995年版,页4093。
    ⑥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六,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199。
    ①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五,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44。
    ② 元好问《中州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山西通志》卷八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洪皓《松漠纪闻》续卷,又见《金史》卷九○《丁暐仁传》,页2008。
    ⑤ 朱熹《晦庵集》卷九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第三十七《兴定庚辰太原贡士南京状元楼宴集题名引》,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元好问《中州集》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雍正山西通志》卷一百七十五“经籍”:“《刘僞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第五十八《浑源刘氏世德碑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八,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81。
    ⑤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八,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81。
    ① 《金史》卷一百二十六《王元节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739。
    ② 元好问《中州集》卷十,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元好问《中州集》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 范成大《范石湖集》卷十二《真州舞》诗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页154。
    ① 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第二卷,将蔡珪生年定在天会九、十年间,即1131年或1132年,凤凰出版社 2005年版,页73。
    ② 元好问《中州集》卷一,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元王恽《玉堂嘉话》卷一,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本。
    ④ 元好问《中州集》卷一蔡松年小传,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 元好问《中州集》卷一蔡松年小传,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金史》本传24岁及第、《中州集》卷四21岁及第.对周昂及第时间的考证,详见本文附录。
    ② 《金史》卷九十五《张万公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101。
    ③ 元好问《中州集》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宋史》卷三百四十《刘挚传》,中华书局 1977年版,页10858。
    ②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五,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080。
    ③ 党怀英《醇德王先生墓表》,《金文最》卷八十九,中华书局 1990年版,页1300。
    ④ 《金史》卷九十六,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127。
    ⑤ 元好问《中州集》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⑥ 黄久约《朝散大夫镇西军节度副使张公神道碑》,《金文最》卷八十六,中华书局 1990年版,页1256。
    ①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第三十六《拙轩铭引》,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元好问《中州集》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杨奂《还山遗稿·附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见元好问《中州集》卷五,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 李庭《寓庵集》卷五《兰泉先生文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第三十一《通玄大师李君墓碑》,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王寂《拙轩集》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金许古《平水新刊韵略序》,见《金文最》卷四十一,中华书局 1990年版,页596。
    ① 《金史》卷七,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76。
    ② 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第十一《遗安先生言行碣》,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见蔡松年《水龙吟》词序,唐圭璋编《全金元词》,中华书局 2000年版,页12。
    ④ 元好问《中州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元好问《中州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金史》卷一百二十五《文艺上》,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726。
    ③ 元好问《中州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 《金史》卷九十二《曹望之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040。
    ⑤ 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二十五《三史质疑》.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423。
    ① 《中州集》卷十载朱弁一诗序云:“李任道编录济阳公文章,与仆鄙制合为一集,且以云馆、二星名之。仆何人也,乃使与公抗衡,独不虑公是非者纷纭于异日乎?因作诗题于集后,俾知吾心者不吾过也。庚申六月丙辰,江东朱弁书。”好问于此诗后有记云:“济阳公谓宇文叔通。叔通受官而少章以死自守,耻用叔通见比。故此诗以不敢齐名自托。至于书年为庚申与称江东朱弁者,盖亦有深意云。”
    ② 按:此据元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二十五,页424。
    ① 见元好问《中州集》卷一蔡珪小传,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见元好问《中州集》卷二孙九鼎小传,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十,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17。
    ① 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卷二十八,中华书局 1984年版,页625—626。
    ② 元好问《中州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卷二十八,中华书局 1984年版,页632。
    ④ 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卷十七《世宗圣明皇帝中》,中华书局 1986年版,页240。
    ⑤ 《金史》卷八《世宗下》,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95。
    ① 胡传志《金代文学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页5。
    ① 张金吾《金文最》卷二十五,中华书局 1990年版,页348。
    ② 钟嵘《诗品·序》,何文焕《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 1981年版,页3。
    ③ 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 1995年版,页94。
    ① 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第十一《翰林学士承旨文献党公碑》,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郝经《郝文忠公集》卷九《书蔡正甫集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凤凰出版社 2005年版,页80。
    ④ 《金史》卷九十六《李晏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125。
    ⑤ 元好问《中州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⑥ 元好问《中州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⑦ 元好问《中州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⑧ 元好问《中州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⑨ 元好问《中州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本。
    ⑩ 元好向《中州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11 元好问《中州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12 元好问《中州集》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13 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第十三《种德堂记》,四部丛刊初编本。
    14 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第十一《翰林学士承旨文献党公碑》,四部丛刊初编本。
    15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一,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0。
    ①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三,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4。
    ②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三,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7。
    ③ 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第十一《遗安先生言行碣》,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 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据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三所记:“孟达为新城太守。登白马山而叹曰:‘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不能守,岂丈夫也哉?为《上堵吟》。今人犹传此声,音韵愤激,其哀思之音乎?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元好问《中州集》卷十,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元好问《中州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元好问《中州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 元好问《中州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 元好问《中州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⑥ 元好问《中州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⑦ 元好问《中州集》卷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⑧ 元好问《中州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⑨ 元好问《中州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二五,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年版,页258。
    ②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李剑雄、刘德权点校。中华书局 1997年12月版,页65。
    ③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四,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33。
    ④ 张晶《辽金诗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页189。
    ① 参见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新版,页163。
    ② 元好问《中州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姚燧《牧庵集》卷三《冯氏三世遗文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见《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载《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4期。
    ③ 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第十三《寓乐亭记》,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 施宜生《渔阳重修宣圣庙碑》,《金文最》卷六十七,中华书局 1990年版,页984。
    ⑤ 李觏《李觏集》卷十七《强兵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第十一《论诗三十首》其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第十三《自题中州集后五首》其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周惠泉《金代文学学发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页289。
    ④ 詹杭伦《金代文学思想史》,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页5。
    ⑤ 张晶《辽金诗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页178。
    ⑥ 王昊《论金词北派风格之成因》,《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页61。
    ⑦ 康金声、李丹《金元辞赋论略》,学苑出版社 2004年版,页13。
    ① 见《图画见闻志》卷一《叙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宣和面谱》卷十二《山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洞天清禄集·古画辩·范宽》,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张元干《芦川归来集》卷九《题范叔仪所藏侄智夫山水短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画继》卷三《轩冕才贤》,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朱熹《四书集注·公孙丑章句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卷六十七《李愚传》,中华书局 1976年版,页890。
    ① 杜牧《樊川文集》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版,页194—195。
    ② 陆游《渭南文集》卷十五《傅给事外制集·序》,《陆游集》本,中华书局 1976年版,页2112。
    ③ 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第四十二《礼部尚书赵公文集序》,四部从刊初编本。
    ① 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二引陈师道语,何文焕《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 1981年版,页464。
    ② 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九《跋书柳子厚诗》,四部从刊初编本。
    ③ 郭元纡《上〈全金诗〉奏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元好问《中州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元好问《中州集》卷十,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金史》卷八《世宗下》,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04。
    ② 景覃《天香》,见唐圭璋编《全金元词》,中华书局 2000年版,页53。
    ③ 见明威晋叔编《元曲选》,中华书局 1979年版,页800。
    ④ 见《金史》卷三十五《礼八》,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827、以及《金史》卷六《世宗上》,页131。
    ⑤ 《金史》卷三十九《乐上》,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891。
    ⑥ 《金史》卷四十六《食货一》,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030。
    ⑦ 《金史》卷八《世宗下》,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99。
    ⑧ 元好问《中州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金史》卷六《世宗上》,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41。
    ② 《金史》卷四《熙宗本纪》,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85。
    ③ 《金史》卷六《世宗上》,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42。
    ④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金史》卷八十八《唐括安礼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964。
    ① 《金史》卷八十八《唐括安礼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964。
    ② 参见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页448。
    ③ 《金史》卷五十一《选举一》,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130。
    ④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第十八《内相文献杨公神道碑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第十六《平章政事寿国张文贞公神道碑》,四部丛刊初编本。
    ⑥ 参看《金史》卷七○《完颜习室传》、《金史》卷八○《完颜阿离补传》。
    ⑦ 参见刘浦江《金朝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歧视》,载《辽金史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⑧ 见程妮娜《论金世宗、章宗时期宰执的任用政策》,《史学集刊》1998年第1期,页19。
    ①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七,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77。
    ②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十二,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37。
    ③ 《金史》卷八十三《张浩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864。
    ④ 《金史》卷八《世宗下》,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97。
    ⑤ 《金史》卷十二,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74。
    ⑥ 《金史》卷五十六《百官二》,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255。
    ⑦ 《金史》卷一百三十一《宦者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807。
    ⑧ 周峰《金代近侍初探》,见《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页33。
    ⑨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七,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78。
    ① 《金史》卷一百十一《完颜讹可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447。
    ② 据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第二十九《忠武任君墓碣铭》记载,被处死者8人,遭流放者28人,共36人。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金史》卷八十三《张浩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862。
    ④ 《金史》卷八十九《孟浩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981。
    ⑤ 《金史》卷一百二十九《萧肄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780。
    ① 《金史》卷九十五《移刺履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100。
    ② 《金史》卷八《世宗下》,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04。
    ③ 《金史》卷六《世宗上》,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44。
    ④ 《金史》卷一百二十九《胥持国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794。
    ⑤ 《金史》卷一百二十七《杜时升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749。
    ⑥ 《金史》卷一百五《王翛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316。
    ⑦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十六《黄华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 《金史》卷十八《哀宗本纪》,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403。
    ⑨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十二,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37。
    ① 蔡松年《雨中花》序,见唐圭璋编《全金元词》,中华书局 2000年版,页11。
    ② 陆游《剑南诗稿》卷七十八,《陆游集》本,中华书局 1976年版,页1821。
    ① 参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 1986)第十章、《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四卷《斯宾诺莎》,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康德语转引自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页247。
    ②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见《唐文粹》卷第九十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见《唐文粹》卷第九十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 元好问《中州集》卷二郝俣小传,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元好问《中州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第十六《王黄华墓碑》,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元好问《中州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 元好问《中州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 《佩文斋书画谱》卷六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元好问《中州集》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元好问《中州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元好问《中州集》卷十元德明小传,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 元好问《中州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 元好问《中州集》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⑥ 元好问《中州集》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⑦ 元好问《中州集》卷十,四部丛刊初编本。
    ⑧ 王寂《拙轩集》卷六《姚君哀词》,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 元好问《中州集》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⑩ 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十五,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八百九《隐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第十三,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元好问《中州集》卷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 于民、孙通海《中国古典美学举要》,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版,页713。
    ① 邓牛顿《说趣》,《南开学报》1994年第1期,页60。
    ② 赵园乾《古典美学范畴“趣”的破译》《许昌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页32。
    ③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第四十三《高思诚咏白堂记》,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 初昌绍《成趣园诗文序》,粤雅堂本《金文最》卷四二。
    ① 《畿辅通志》卷五十三《古迹》:“成趣园在献县。旧志:金梁子直隐居处,学士党怀英等诗文在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刘将孙《养吾斋集》卷十《如禅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刘将孙《养吾斋集》卷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刘将孙《养吾斋集》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全唐诗》卷四四五,中华书局 1979年版,页4991。
    ② 唐圭璋编《全金元词》,中华书局 2000版,页212。
    ③ 唐圭璋编《全金元词》,中华书局 2000版,页414。
    ④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第三十一《通玄大师李君墓碑》,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 元好问《中州集》卷十,四部丛刊初编本。
    ⑥ 元好问《中州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⑦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七十一《醉吟先生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王寂《拙轩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金史》卷二十七《河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671。
    ② 王寂《拙轩集》卷六《与文伯起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金史》卷二十七《河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671。
    ④ 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第八十六《论塞绝沁水事状》,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唐圭璋编《全金元词》,中华书局 2000年版,页36。
    ② 党怀英《题大理评事王元老双橘堂》,《中州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王寂《拙轩集》卷六《书金刚经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王寂《拙轩集》卷六《姚君哀词》,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王寂《拙轩集》卷六《姚君哀词》,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王寂《拙轩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王寂《辙中毙龟》引言云:“予以公事按部郊行。过污泥浊水,深不没膝,广可三丈许。车辙中有乌龟伏焉,首尾余尺。予初疑曝背,举而视之,则头且碎矣。予谓凡物之神无如龟者。意其舍鱼龙而伍蛙黾者,则必厌网罟搜罗之患,以求自安。今复死于奔轮之下,岂灵于人而不灵于已耶?抑吉凶逆定而不可逃耶?政如嵇叔夜锻隐以避世,反见谮于钟会,竟不免东市之刑。信乎死生有命,修短有期,彼有不顾名节,微幸以求全者,未必然也。予作是诗,盖有激而云。”《拙轩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郭象《庄子注》卷四《外篇·骈拇第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郭象注《庄子注》卷一《内篇·逍遥游第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陈耀文《天中记》卷三十五引《中吴纪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王寂《拙轩集》卷五《三友轩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金史》卷九十一《敬嗣晖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029。
    ② 《金史》卷九十二《徒单克宁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050。
    ③ 《金史》卷六十四《贞懿皇后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519。
    ④ 《金史》卷一百二十五《蔡珪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718。
    ⑤ 《金史》卷一百二十五《蔡琏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718。
    ⑥ 禁松年《满江红》自序,唐圭璋编《全金元词》,中华书局 2000年版,页19。
    ① 郭象《庄子注》卷六《至乐》第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第三十一《通玄大师李君墓碑》,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元好问《中州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金史》卷八十三《张通古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861。
    ①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页20。
    ② 徐安琪《唐诗三百首——大唐文化的奇葩》,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页79。
    ③ 郭象注《庄子注》卷四《外篇·骈拇第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元好问《中州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唐圭璋编《全金元词》,中华书局 2000年版,页46。
    ② 元好问《中州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胡应麟《诗薮》杂编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版,页329—330。
    ① 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卷十二《熙宗孝成皇帝四》,中华书局 1986年版,页179。
    ② 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卷十三《海陵炀王上》,中华书局 1986年版,页187。
    ③ 郝经《陵川集》卷九《书蔡正甫集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金史》卷七《世宗中》,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58。
    ① 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第十一《张文正公碑》,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第十八《嘉议大夫陕西东路转运使刚敏王公神道碑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钦定热河志》卷一百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卷二十八,中华书局 1984年版,页623。
    ② 参见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卷二十,页275。《金史》卷一百二十五,页2727。
    ③ 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卷二十一《章宗皇帝下》,中华书局 1986年版,页289。
    ①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第三十一《通玄大师李君墓碑》,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元好问《中州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第五《王黄华墨竹》,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第十六《王黄华墓碑》,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十二,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36。
    ④ 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卷二十一《章宗皇帝下》,中华书局 1986年版,页289。
    ⑤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十二,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36。
    ①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第四《云巗序》,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版,页60。
    ③ 《御选历代诗余》引《如庵小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按:据《金史》卷六十四《显宗孝懿皇后传》:章宗母为显宗孝懿皇后,徒单氏.其先忒里辟刺人也。曾祖抄,从太祖取辽有功,命以所部为猛安,世袭之。祖婆卢火,以战功多,累官开府仪同三司,赠司徒、齐国公。父贞,尚辽王宗干女梁国公主,加驸马都尉,赠太师、广平郡王。大定八年七月,章宗生。明昌二年正月,后崩,年四十五,谥曰孝懿。“后好《诗》、《书》尤喜《老》、《庄》,学纯淡清懿,造次必于礼。”当代学者周延良先生认为章宗皇帝母亲为宋徽宗公主之女,见其《金源完颜璟文行诗词考评》一文,载《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页30。
    ②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第四十《跋国朝名公书》,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宋濂《文宪集》卷十二《题史内翰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郝经《陵川集》卷十一《黄山草圣歌》。另《陵川集》卷二十《叙书》:“唐以来张旭、僧怀素、杨凝式;宋以来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金源氏赵沨、赵秉文,皆称草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郭元纡《全金诗》卷五十一引《金诗纪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第四十《题许汾阳诗后》,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邓椿《画继》卷九《杂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元好问《中州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 吴景旭《历代诗话》卷六十三《三绝》:“赵周臣寄王子端云:李白一杯人影月,郑虔三绝画诗书。吴旦生曰:唐明皇爱郑虔之才,以为博士善图山水好书。尝自写其诗并画以献帝。大署其尾曰:郑虔三绝。……按元遗山称子端诗有师法,高出时辈之右。字画学米元章,其得意处颇能似之。墨竹殆天机所到,文湖州已下不论也。则周臣赠以三绝当不诬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元夏文彦撰《图绘宝鉴》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 《金史》卷一百二十五《党怀英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727。
    ① 《金史》卷一百二十六《王庭筠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731。
    ② 《金史》卷一百二十六《周昂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730。
    ③ 《金史》卷七十三《完颜守贞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688。
    ④ 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第十五《竹溪先生文集引》。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 郝经《陵川集》卷九《读党承旨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第十五《竹溪先生文集序》,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第十一《翰林学士承旨文献党公碑》,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第三十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 元好问《中州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 元好问《中州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⑥ 元好问《中州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⑦ 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第七十一《题坡轩先生诗卷后》,四部丛刊初编本。
    ⑧ 元好问《中州集》卷五,四部丛刊初编本。
    ⑨ 元好问《中州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⑩ 元好问《中州集》卷五,四部丛刊初编本。
    11 《金史》卷一百二十五《杨伯仁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724。
    ① 元好问《中州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金史》卷一百二十五《赵可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720。
    ③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十,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19。
    ④ 见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第四十五诗题云:“王子端云:‘近来陡觉无佳诗,纵有诗成似乐天。’其小乐天甚矣。予亦尝和为四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第十六《王黄华墓碑》,四部丛刊初编本。
    ⑥ 刘因《静修先生文集》卷第二十二《书王子端草书后》,四部丛刊初编本。
    ⑦ 《金史》卷一百二十六《王庭筠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731。
    ① 元好问《中州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元好问《中州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杨奂《还山遗稿》卷上《跋赵太常拟试赋稿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卷十七,中华书局 1986年版,页240。
    ①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七,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70。
    ②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六,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63。
    ① 元好问《中州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元好问《中州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元好问《中州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六《十七史蒙求序》,四部丛刊本。
    ⑤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三《经部》,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575。
    ⑥ 《玉篇》为南朝梁大同年间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撰,唐代上元元年富春孙强增加至三十卷,凡五百四十二部。
    ⑦ 据《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一《小学类二》:《类篇》四十五卷,宝元三年因翰林院学士丁度等奏而修撰。王洙、胡宿、张次立、范镇、司马光,先后参与修撰。是书凡十五卷,每卷各分上、中、下,故称四十五卷,末一卷为目录。凡分部五百四十三。见页543。
    ⑧ 据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龙龛手镜》三卷,契丹僧行均撰。凡二万六千四百三十字,注十六万三千一百余字.辽圣宗统和十五年(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僧智光为之序。宋神宗熙宁中,自辽境传入宋境,入傅钦之家。蒲传正帅浙西时,取以刻版。又《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一《小学类二》有辽僧行均撰《龙龛手鉴》四卷,见546页,或与《龙龛手镜》为一书?
    ① 元许衡《鲁斋遗书》卷二《语录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元好问《中州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金史》卷五十一《选举一》,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138。
    ④ 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第五十八《浑源刘氏世德碑铭并序》,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 王恽《玉堂嘉话》卷一,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本。
    ① 《金史》卷一百二十五《杨伯仁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724。
    ② 元好问《中州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张金吾《金文最》卷四十八,中华书局 1990年版,页699。
    ①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第二十三《郝先生墓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金史》卷一百二十五《杨伯仁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725。
    ③ 见元好问《中州集》卷四杨云翼小传,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 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三十一《选举考》,中华书局 1986年版,页290。
    ① 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三十一《选举考》,中华书局 1986年版,页290。
    ②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第二十三《故河南路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杨公神道之碑》,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王寂撰《拙轩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元好问《中州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第三十六《十七史蒙求序》,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元好问《中州集》卷十:“古诗犹有高趣,恨不复见之矣。所著《鸡肋集》,丧乱以来,止存律诗五卷而已。”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元好问《中州集》卷九王利宾小传,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见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卷二六,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明赵宦光、黄习远在洪迈基础上增补六言诗,其数量亦只不过五十首,可见唐代六言诗数量之少。赵宦光、黄习远编定《万首唐人绝句》,有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六言诗见第十卷附录,页188—192。
    ④ 见洪迈著《容斋三笔》卷十五“六言诗难工”条,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页596。
    ① 王寂《拙轩集》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王寂《拙轩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金史》卷九十八《完颜匡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167。
    ① 范成大《范石湖集》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页2。
    ① 胡应麟《诗薮》杂编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版,页331。
    ① 元好问《中州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元好问《中州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朱自牧《小雨不出宁海司理厅》诗,见《中州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吴景旭《历代诗话》卷六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元好问《中州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王寂《拙轩集》卷六《姚君哀词》,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 2000年版,页1333。
    ② 沈约撰《宋书》卷九十三《宗炳传》,见《二十五史》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版,页258。
    ③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以为“道原为始”。但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三云:“回文诗世皆以为始于苏慧,然刘勰谓回文所兴,道原为始,则非起于苏蕙矣。道原不知何姓何时人。按梅庆生注《文心雕龙》云:宋有贺道庆作四言回文诗一首,计十二句,从首至尾,读亦成韵,勰所谓道原或即道庆之讹也。但道庆宋人而苏慧苻秦人,则蕙仍在道庆前,而勰谓始自道原,意谓当时南北朝分裂,蕙所作尚未传播江南,而道庆在南朝实创此体,故以为首耳。”而宋祝穆撰《古今事文类聚别集》卷十云:皮日休《杂体诗序》曰:晋温峤始有回文诗。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六》认为起自窦滔之妻苏蕙。大致来看,回文体诗歌最早当起源于东晋。自产生之后,受到诗人的关注,当时一些著名的文人就有创作。谢灵运有《回文诗集》一卷。 梁简文帝、梁劭陵王萧纶、周庾信亦皆作过回文诗。唐末诗人卢邀,“进献回文诗三百首,官至秘书省正字。”
    ① 唐圭璋编《全金元词》,中华书局 2000年版,页57。
    ② 唐圭璋编《全金元词》,中华书局 2000年版,页32。
    ③ 唐圭璋编《全金元词》,中华书局 2000年版,页39。
    ④ 唐圭璋编《全金元词》,中华书局 2000年版,页43。
    ⑤ 江淹《梁江文通文集》卷第一,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六《别集类存目三》,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408。
    ②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三《总集类存目三》,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715。
    ③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三十九《书类存目三》,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832。
    ④ 唐释齐已撰《白莲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宋王禹偁《小畜集》卷第十,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全唐诗》卷五百二十六,中华书局 1979年版,页6030。
    ②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五引《遁斋闲览》评荆公集句诗语,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页238。
    ③ 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 元好问《中州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四十八《晋陆机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一百十一上《庾信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魏庆之编《诗人玉屑》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版,页73。
    ① 清朱鹤龄《诗经通义》卷九云:“《大雅·文王之什》此诗自三章以下,语相承接,累累如贯珠。王世贞谓是曹植赠白马王诗章法所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郭茂倩《乐府诗集》第七十二卷,中华书局 1979年版,页1027。
    ③ 《全唐诗》卷二十六,中华书局 1979年版,页358。
    ① 《晋书》卷二十五《舆服》,中华书局 1974年版,页768。
    ② 张华《博物志》卷三《异兽》,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九十四,中华书局 1995年版,页9600。
    ④ 刘昫撰《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七《忠义下》,中华书局 1975年版,页4915。
    ① 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四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高攀龙《周易易简说》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崔问石《庄子思想的文学特质》,见《黄淮学刊》1990年第2期。
    ② 《金史》卷九十六《许安仁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132。
    ① 陈子昂《陈伯玉文集》卷第二《群公集毕氏林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四,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373。
    ③ 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8期,页203—207。
    ① 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陆龟蒙传》,中华书局 1975年版,页5613。
    ② 范晔著《后汉书》卷八十二《郭玉传》,中华书局 1973年版,页2735。
    ③ 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上,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④ 皇甫谧《高士传》卷上,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⑤ 明曹学俭撰《蜀中广记》卷九十七《著作记第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版,页57。
    ② 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易教下》,中华书局 1985年版,页18。
    ③ 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二《阴阳义第四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清诗话续编》第四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版,页2345。
    ① 元胡震撰《周易衍义》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刘小枫主编《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东方出版中心 1996年版,页572。
    ② 刘小枫主编《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东方出版中心 1996年版,页564。
    ③ 薛瑞兆《金代科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页41。
    ① 王先谦《荀子集解·法行篇第三十》,诸子集成本第2册,中华书局 1986版,页351—352。
    ② 王逸《楚辞章句》卷一《离骚经章句第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 1965年版,页1001-1002。
    ② 见范成大《范石湖集》卷十二《燕宾馆》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页157。
    ① 唐圭璋编《全金元词》,中华书局 2000年版,页166。
    ② 唐圭璋编《全金元词》,中华书局 2000年版,页172。
    ③ 唐圭璋编《全金元词》,中华书局 2000年版,页175。
    ④ 元好问《中州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王寂《自东营来广宁,道出牵马岭。岭西去路几半里,松桧郁然,桃李间发,问之,云利器梁侯之先茔也。其榇尚附浅土,遂命酒哭莫而去。公初待我以国士,虽晚意少疏,而恩礼未易忘也。》,见《中州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元好问《中州集》卷九王敏夫小传,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元好问《中州集》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 明周嘉胄《香乘》卷十引《华夷续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元夏文彦撰《图绘宝鉴》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五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姚之驷《元明事类钞》卷三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宋高似孙《纬略》卷十一引《述征记》曰:“水底有矾石,故上无冰冻也”。并引李贺诗:“华清源中矾石汤,徘徊百风随君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全唐诗》卷三百四十三,中华书局 1979年版,页3842。
    ③ 《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中华书局 1979年版,页4119。
    ① 陶宗仪撰《说郛》卷二十六《洛阳花术记》,第五册,页20。中国书店1986年版,据涵芬楼 1927年11月版影印。
    ② 班固《汉书》卷九十七上,中华书局 1983年版,页3951。
    ③ 虞世南《应诏嘲司花女》诗序引《隋遗录》,见《全唐诗》卷三十六,中华书局 1979年版,页476。
    ①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十五,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540。
    ① 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第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王寂《拙轩集》卷二《次韵郭解元病竹二首》其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刘迎《次韵郦元与赠于元直道旧二首》其一,见《中州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王寂《拙轩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金史》卷九十八《完颜匡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166。
    ② 见《金史》卷一百《宗端修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203。
    ① 明赵琦美《赵氏铁网珊瑚》卷十一《扬补之墨梅图》,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郭璞《游仙诗》,见《六臣注文选》卷第二十一,四部从刊初编本。
    ③ 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卷第三十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全唐诗》卷二百二十六,中华书局 1979年版,页2439。
    ② 唐姚思廉《梁书》卷二十,《二十五史》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版,页36。
    ③ 《盛京通志》卷一百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宋冯椅撰《厚斋易学》卷三十九《易外传》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庸元《筠轩集》卷七《再用韵谢龚子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晋书》卷九十二《张翰传》,中华书局 1974年版,页2384。
    ③ 林逋《林和靖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鲍彪《战国策校注》卷第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魏庆之编《诗人玉屑》卷七“使事不为事使”条引王安石语,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版,页147。
    ①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九引,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页134。
    ② 《老子德经》卷下《河上公章句第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郭象《庄子注》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郭象《庄子注》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晋书》卷七十七《殷浩传》,中华书局 1974年版,页2047。
    ①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第十七《刘十九同宿》,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篇》,中华书局 1983年版,页140。
    ③ 宋罗愿《尔雅翼》卷二十五《释虫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林栗《周易经传集解》卷二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宋史》卷三百十八《王拱辰传》,中华书局 1977年版,页10360。
    ③ 《晋书》卷第九十四《陶潜传》,中华书局 1974年版,页2463。
    ④ 《全金诗》卷六十二《成趣园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元刘敏中《中庵集》卷十九《寓斋铭并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春秋左传注疏》卷三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班固《汉书》卷九十六下,中华书局 1975年版,页2903。
    ①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第四《时世妆》,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佩文斋书画谱》卷十二《墨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见《佩文斋书画谱》卷十二《宋释仲仁画墨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六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见郭茂倩《乐府诗集》第八十一卷,中华书局 1979年版,页1143。
    ④ 《全唐诗》卷三十六,中华书局 1979年版,页476。
    ① 明曹学俭《蜀中广记》卷一百五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卷下“解语花”条云:“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帝与贵戚宴赏焉。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贵妃示于左右曰:‘争如我解语花’。”中华书局 2006年版,页49。
    ③ 元好问《中州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 如李商隐的某些“无题”诗。《冷斋夜话》称“诗到义山,谓之文章一厄,其用事僻涩,时称西昆体”。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张金吾《金文最》卷四十七,中华书局 1990年版,页681。
    ① 元好问《中州集》卷四师拓小传,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唐宋诗醇》卷二十九引张耒语云:“古人作七言诗,其句脉多上四字,而下以三字成之。退之乃变句脉以上三下四。如‘落以斧引以(?)徽,虽欲悔舌不可扪。’是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清代王士祯《香祖笔记》:“金翰林赵秉文尝论述党怀英论诗云云,按此乃五代人刘昭禹语,党述之耳”。按:刘昭禹语在计敏夫《唐诗纪事》中。宋计敏夫撰《唐诗纪事》卷四十六记刘昭禹尝与人论诗曰:“五言如四十个贤人,着一字如屠沽不得。觅句者若掘得玉合子,底必有盖,但精心求之,必获其宝”。作者认为:党怀英之语不必一定来自刘语,也有可能与刘昭禹诗论偶合,故王士祯《香祖笔记》中所言,稍嫌武断。
    ②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八,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86。
    ③ 元好问《中州集》卷二朱自牧小传,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下,中华书局 1983年版,页1376。
    ①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中华书局 1975年版,页1662。
    ② 林希逸《庄子口义》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第二十《跋刘伯深西岩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周惠泉《金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回顾》,见《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2期,页259。
    ②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版,页286。
    ③ 《金元明清词选·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版,页3。
    ④ 见《文学遗产》1982年第4期,页82。
    ① 钱锺书《谈艺录》,中华书局 1984版,页88。
    ② 陆游《剑南诗稿》卷七○,《陆游集》本,中华书局 1976年版,页1653。
    ③ 陆游《剑南诗稿》卷七十四,《陆游集》本,中华书局 1976年版,页1734。
    ④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第三十六《如庵诗文叙》,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 李庭《寓庵集》卷六《跋陶渊明年谱序》:“诗家之有年谱,尚矣。盖自唐宋以来诸名公皆有,独靖节先生缺焉·今紫阳先生始追而补之,起晋宁康,讫宋元嘉,六十三年之间,灾变兴废,班班可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晋书》卷九十四《陶潜传》,中华书局 1974年版,页2460。
    ② 《汉书》卷七十二《鲍宣传》,中华书局 1975年版,页3096。
    ③ 《晋书》卷九十四《陶潜传》,中华书局 1974年版,页2461。
    ① 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第二十《跋刘伯深西岩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元好问《中州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陈柞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三,引自《陶渊明资料汇编》,中华书局 2004年版,页180。
    ④ 清施国祁《元遗山诗集笺注》卷十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① 罗大经发《鹤林玉露》甲编卷六,王瑞来点校,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13。
    ② 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第二十《题竹溪篆》,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第十九《答李天英书》,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 元好问《遗山集》卷二《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四首》其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元好问《元好问全集》卷四十《赵闲闲书拟和韦苏州诗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① 均见《宋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九《蔡京擅国》,中华书局 1955年版,页479、482、483。
    ② 毕沅编著《续资治通鉴》卷八十八,中华书局 1979年版,页2252。
    ③ 周煇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卷第五,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91。
    ④ 《续资治通鉴》卷八十九,中华书局 1979年版,页2270—2271。
    ⑤ 周密《齐东野语》,张茂鹏点校,中华书局 1997年12月版,页292。
    ⑥ 朱弁《曲洧旧闻》卷八,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 2002年版,页205。
    ① 《宋史》卷二十二《徽宗四》,中华书局 1977年版,页414。
    ② 赵翼《瓯北诗话》卷五,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版,页66。
    ③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宋史》卷四百二十八《杨时传》,中华书局 1977年版,页12741。
    ⑤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五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四十九《记王荆公〈三经新义〉事附宋史经籍志》,四部丛刊初编本。
    ⑦ 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二,王瑞来点校,中华书局1997年12月版,页33。
    ① 《靖康要录》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厉鹗《宋诗纪事》卷二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版,页525。
    ③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七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七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赵翼《瓯北诗话》卷十二,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版,页180。
    ①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第十四,刘德权、李剑雄点校,中华书局 1997年12月版,页111—112。
    ② 《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中华书局 1977年版,页10817。
    ③ 《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中华书局 1977年版,页10817。
    ④ 罗大经《鹤林玉露》,王瑞来点校,中华书局 1997年12月版,页33。
    ⑤ 张金吾《金文最》卷二十五,中华书局 1990年版,页348。
    ① 耶律履《念奴娇》,唐圭璋编《全金元词》,中华书局 2000年版,页28。
    ② 元好问《中州集》卷五,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邓广铭《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和宋王朝的文化政策》,见《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页64。
    ② 刘畅《文官政治·书卷风流·人文气象——宋代文学存在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南开学报》2000年第5期,页55。
    ① 徐明善《芳谷集》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赵秉文《滏水集》卷十一《赠银青荣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张文正公神道碑》。
    ③ 元好问《遗山集》卷三十六《如庵诗文叙》,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元好问《中州集》卷四赵讽小传,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 刘象先《雨声轩记》,《金文最》卷二十三,中华书局 1990年版,页320。
    ⑥ 赵秉文《滏水集》卷十一《翰林学士承旨文献党公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 《金文最》卷二十三,中华书局 1990年版,页320。
    ① 张仲谋《宋诗: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页166。
    ② 蒋哲伦、傅蓉蓉著《中国诗学史·词学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
    ①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2),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版,页316。
    ②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2),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版,页321。
    ③ 见钱锺书《谈艺录》,中华书局 1986年版,页497—498。
    ④ 钱锺书《谈艺录》,中华书局 1986年版,页157。
    ⑤ 钱镭书《谈艺录》,中华书局 1986年版,页157。
    ⑥ 元好问《中州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本。
    ⑦ 元好问《中州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八,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85。
    ② 胡应麟《诗薮》杂编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版,页332。
    ③ 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四,王瑞来点校,中华书局 1997年12月版,页188。
    ④ 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二,《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 1983年版,页514—515。
    ⑤ 李冶《敬斋古今黈》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邓肃《拼榈集》卷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赵令畤《侯鲭录》卷八引,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 2004年版,页203。
    ③ 张毅《追求理趣与老境美——宋文化成熟时期文学思想的特征》,《南开学报》1992年第5期,页53。
    ① 詹杭伦《金代文学思想史》,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0年4月版,页76。
    ① 元好问《中州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金史》卷一百二十六《文艺下》,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735。
    ②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第三《讽谕三》,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王之望《汉滨集》卷一《书白氏长庆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第三十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十,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19。
    ② 元好问《中州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元好问《中州集》卷十,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王寂《拙轩集》卷三《儿子以诗酒送文伯起既而复继三诗予喜其用韵颇工为和五首》其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一,《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 1983年版,页507。
    ① 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一,《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 1983年版,页507。
    ② 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 1983年版,页458。
    ③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第三十六《杜诗学引》,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八,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86。
    ②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页137。
    ③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三《李虞仲传》,中华书局 1975年版,页4266。
    ① 魏庆之编《诗人玉屑》卷十五引白居易语,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版,页316。
    ② 魏庆之编《诗人玉屑》卷十五引东坡语,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版,页325。
    ③ 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第十一《遗安先生言行碣》,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 清陈衍辑撰,王庆生增订《金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版,页20。
    ① 元好问《中州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元好问《中州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第三十六《杨叔能小亨集引》,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八,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85。
    ⑤ 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第四十三《西岩赵君文集序》,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元好问引李纯甫《西岩集序》,见《中州集》卷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第四十《诗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元好问《中州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一,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0。
    ⑤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李剑雄、刘德权点校,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20。
    ①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第三十六《东坡诗雅引》,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第十九《答李天英书》,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八,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85。
    ①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五十《真大道第八代宗师岳公碑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王恽《秋涧集》卷五十八《大元奉圣州新建永昌观碑铭并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甘水仙源录》卷二《广宁通玄太古真人郝宗师道行碑》。
    ① 转引自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中华书局 1962年版,页41。
    ②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12月版,页409。
    ② 元杨奂撰《还山遗稿》卷上《重修岳云宫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存诗数据阎凤梧等主编《全辽金诗》、存词数据唐圭璋所编《全金元词》。
    ①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五《紫微观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五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岑象求《上哲宗论佛老》,赵汝愚《国朝诸臣奏议》卷八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王之道《相山集》卷二十三《庐州天庆观物产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念常《佛事租历代通载》卷十九,金天会三年。
    ① 金刘祖谦《终南山重阳祖师仙迹记》,载《甘水仙源录》卷二。
    ② 王嚞《武陵春》,《全真集》卷五。
    ③ 金刘祖谦《终南山重阳祖师仙迹记》,《甘水仙源录》卷二。
    ④ 元好问《遗山集》卷三十五《太古观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见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三,徐规点校,中华书局 2000年7月版。
    ⑥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世宗宪皇帝硃批谕旨》卷三十八。
    ① 晋郭象《庄子注》卷九《盗跖》第二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据《新唐书》卷一百七十七《郑熏传》:郑熏,字子溥。擢进士第,先官考功郎中、翰林学士。懿宗朝,召为太常少卿,擢累吏部侍郎。后以太子少师致仕。熏端劲,知礼部时,举引寒俊,士类多之。既老,号所居为“隐岩”,莳松于廷,号七松处士。
    ① 见《甘水仙源录》卷五。
    ② 《道藏》第32册,页154,文物出版币土、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③ 《道藏》第32册,页154,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① 参看徐翠先《金代全真诗简论》,《晋阳学刊》2003年第3期,页85。
    ② 明正统本《道藏·重阳全真集》卷二。
    ③ 明正统本《道藏·重阳全真集》卷二,页358。
    ① 明正统本《道藏·洞玄金玉集》卷一。
    ② 明正统本《道藏·洞玄金玉集》卷五。
    ③ 民国无锡丁氏排印本《道藏精华录》第七集《孙不二元君法语》。
    ① 金启稼《沈水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页142。
    ② 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卷十《熙宗孝成皇帝二》,中华书局 1986年版,页151。
    ① 《金史》卷一《世纪》,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4。
    ② 见刘达科《女真族文学研究百年掠影》,《民族文学研究》2002年第1期,页81。
    ③ 《金史》卷六十五《跋黑传》:“欲生则附于跋黑,欲死则附于劾里钵、颇剌淑”,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542。
    ④ 《金史》卷六十五,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540。
    ⑤ 《金史》卷六十三《后妃上》,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500。
    ⑥ 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卷十二《熙宗孝成皇帝四》,中华书局 1986年版,页176。
    ① 《金史》卷七《世宗中》,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59。
    ② 《金史》卷二《太祖本纪》,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32。
    ③ 《金史》卷六十六《完颜勖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557。
    ④ 《金史》卷六十六《完颜勖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559。
    ⑤ 《金史》卷六十六《完颜勖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560。
    ⑥ 《金史》卷七十六《完颜宗干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744。
    ① 岳珂《珵史》卷八,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95。
    ② 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十五《海陵炀王下》,中华书局 1986年版,页212。
    ③ 《金史》卷八十二,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853。
    ④ 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卷十三《海陵旸王上》,中华书局 1986年版,页188。
    ⑤ 张晶《辽金诗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页454。
    ⑥ 《金史》卷九十三,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056。
    ⑦ 《金史》卷九十三,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056。
    ⑧ 《金史》卷九十九《徒单镒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188。
    ① 《中州集·中州乐府》一卷,完颜从郁小传,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金史》卷八十八《唐括安礼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963。
    ③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六,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63。
    ④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一,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4。
    ⑤ 明朱谋至撰《画史会要》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六,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62。
    ⑦ 《金史》卷一百二《完颜弼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255。
    ⑧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六,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63。
    ⑨ 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卷二十五《宜宗皇帝下》,中华书局 1986年版,页351。
    ⑩ 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卷二十六《义宗皇帝》,中华书局 1986年版,页359。
    ① 《中州集》卷十,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金史》卷七《世宗中》,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59。
    ③ 《金史》卷三十九《乐上》,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892。
    ① 《金史》卷八《世宗下》,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00。
    ① 《金史》卷七十四《宗翰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699。
    ② 《金史》卷九十八《完颜匡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165。
    ③ 《金史》卷十九,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410。
    ④ 《金史》卷十九《世纪补》,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413。
    ⑤ 《中州集》卷十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⑥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一,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3。
    ① 《金史》卷八十八《石琚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963。
    ② 《金史》卷八十八《石琚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960。
    ③ 《大金国志》卷二十认为此诗乃显宗所作。按:该诗为显宗御书,没有篇题,元好问《中州集》卷首称“不知何人作”,故不能肯定为显宗所作,此姑从《大金国志》。
    ④ 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卷二十《章宗皇帝中》,中华书局 1986年版,页276。
    ⑤ 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卷二十《章宗皇帝中》,中华书局 1986年版,页275。
    ⑥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一,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3。
    ①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一,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3。
    ②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十二,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36。
    ①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一,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3。
    ① 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卷二十八《文学翰苑上》,中华书局 1986年版,页402。
    ② 据《金史》卷六十七,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587、1588。
    ③ 《金史》卷二《太祖本纪》,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5。
    ④ 刘浦江《辽金史论》,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页106。
    ⑤ 《金史》卷八十六《李献可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915。
    ① 《金史》卷九十五《移刺履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099。
    ② 《汉书》卷五十四:“有马宏者,前以副使使西域,为匈奴所遮,不肯降。至是与武并还,汉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据胡三省考证:“阁在未央宫中,图画功臣自此始”。《三辅黄图》卷六引《麟阁庙记》云:“麒麟阁,萧何造。宣帝思股肱之美,乃图霍光等十一人于麒麟阁。”唐杜甫《奉赠薛十二丈判官见赠》:“志在 麒麟阁,无心云母屏。”金周昂《山家七首》其三:“万古麒麟阁,何曾浪得名。”
    ① 《中州集》卷七王宾小传,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第四十五,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陕西通志》卷四十四:“骊山多飞禽,名阿滥堆。明皇御玉笛,采其声为曲子名。当时左右皆传唱之。”
    ① 《金史》卷八十九《移剌慥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987。
    ②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四,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39。
    ③ 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卷六,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63。
    ①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 1994年版,页23、41。
    ②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第一,邓广铭、张希清点校,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6。
    ③ 《金史》卷八十四《耨怨温敦思忠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883。
    ④ 《金史》卷一百二十九《李通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783。
    ⑤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十二引张棣《正隆事迹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宋史》卷四百三十六《陈亮传》,中华书局 1977年版,页12930。
    ① 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第十《上尊号表》,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金史》卷九《章宗一》,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67—268。
    ③ 《金史》卷十二《章宗四》,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67—268。
    ④ 张金吾《金文最》卷四《更定官制诏》,中华书局 1990年版,页49。
    ① 见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丙集》,中华书局 2006年版,页99。
    ② 陆游《剑南诗稿》卷四《得韩无咎书寄使虏时宴东都驿中所作小阕》,《陆游集》本,中华书局 1976年版,页118。
    ③ 景李虎等《金代乐舞杂剧石刻的新发现》,《文物》1991年第12期,页34。
    ④ 范成大《范成大笔记六种》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 2002年版,页12。
    ⑤ 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一,王瑞来点校,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20。
    ⑥ 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附录三《男女冠服》,中华书局 1986年版,页614。
    ⑦ 《金史》卷七《世宗中》,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58。
    ⑧ 《金史》卷九《章宗一》,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08。
    ⑨ 《金史》卷七《世宗中》,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59。
    ① 《金史》卷八《世宗下》,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99。
    ② 《金史》卷七十二《彀英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1663。
    ③ 《金史》卷十二《章宗四》,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82。
    ④ 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宋史》卷四百三十六《陈亮传》,中华书局 1977年版,页12932。
    ⑥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九,徐规点校,中华书局 2000年版,页499—450。
    ① 《宋史》卷四百三十六《陈亮传》,中华书局 1977年版,页12936。
    ② 《宋史》卷三百九十八《丘崈传》,中华书局 1977年版,页12111。
    ③ 见孔凡礼辑《范成大佚著辑存》,中华书局 1983年版,页18。
    ④ 杨万里《诚斋集》卷第十九《送章德茂少卿使虏》,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 杨万里《诚斋集》卷第十九《送王成之中书舍人使虏》,四部丛刊初编本。
    ⑥ 杨万里《诚斋集》卷第二十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⑦ 陆游《剑南诗稿》卷七十六,《陆游集》本,中华书局 1976年版,页1784。
    ⑧ 陆游《剑南诗稿》卷七十八,《陆游集》本,中华书局 1976年版,页1823。
    ⑨ 陆游《剑南诗稿》卷八十三,《陆游集》本,中华书局 1976年版,页1926。
    ① 见范成大《范石湖集》卷八《送洪景卢内翰使虏二首》其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页102。洪迈使金贺世宗即位事,在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金世宗大定二年)。洪迈这次使金并不顺利。在由金朝辞归时,洪迈报聘书用金国礼,故归宋后,被以“奉使辱命”罢起居舍人之职。
    ② 杨万里《诚斋集》卷第三十,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八,徐规点校,中华书局 2000年版,页162。
    ④ 见孔凡礼辑《范成大佚著辑存》,中华书局 1983年版,页40—41。
    ⑤ 元好问《中州集》卷八赵之杰小传,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宋史》卷三百八十九《颜师鲁传》,中华书局 1977年版,页11933。
    ② 《宋史》卷三百九十七《刘甲传》,中华书局 1977年版,页12093。
    ③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八《韩子师折北使》,徐规点校,中华书局 2000年版,页162。
    ④ 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卷三引《坚瓠集》,中华书局 2003年版,页85。
    ① 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 1983年版,页164。
    ② 陆游《剑南诗稿》卷三十七《感旧》六首其一:“百诗犹可想,叹息遂无传。”《陆游集》本,中华书局 1976年版,页951。
    ③ 见傅璇琮、孔凡礼《陆游南郑从军诗失传探秘——兼论南宋抗金大将王炎的悲剧命运》,《文学遗产》2001年第四期,页76。
    ④ 陆游《剑南诗稿》卷三十三,《陆游集》本,中华书局 1976年版,页869。
    ⑤ 陆游《剑南诗稿》十六有《闻虏酋遁归漠北》,《陆游集》本,中华书局 1976年版,页469。
    ① 钱锺书《谈艺录》,中华书局 1986年版,页457。
    ② 组诗见范成大《范石湖集》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页145—158。
    ③ 见范成大《范石湖集》卷十二《真定舞》,诗题后有自序云:“虏乐悉变中华,惟真定有京师旧乐工尚舞高平曲破。”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页154。
    ①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四《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洪适《盘洲文集》卷第五《使虏道中次韵会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洪适《盘洲文集》卷第五《过黄河用上介龙深甫迁居旧韵》,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洪适《盘洲文集》卷第五《次韵初望太行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洪适《盘洲文集》卷第五《次韵保州闻角》,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陆游《渭南文集》卷二八《跋张监丞云庄诗集》曰:“今读张公为奉使官属时所赋歌诗数十篇,忠义之气郁然,为之悲慨弥日。”见《陆游集》,中华书局 1976年版,页2252。
    ① 见邓绍基《金元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版,页34。
    ① 赵翼《瓯北诗话》卷十二,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版,页180。
    ② 参看胡传志《〈滹南诗话〉与南宋诗论的联系与差异》,见《中国诗学研究》第3集《辽金诗学研究专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① 元好问《遗山集》卷三十六《新轩乐府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胡传志《论诚斋体在金代的际遇》,《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67、68页。
    ③ 徐似道,字渊子,号竹隐,乾道二年进士,有《竹隐集》。
    ④ 张镃,字功甫,绍兴十五年及第,有文集《南湖集》。
    ⑤ 钱锺书《淡艺录》,中华书局 1984版,页486。
    ① 郝经《陵川集》卷二十六《太极书院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郝经《陵川集》卷八《读麻征君遗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刘因《静修先生文集》卷第十六《泽州长官段公墓碑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宋史》卷三百七十三《张邵传》,中华书局 1977年版,页11556。
    ③ 丁传靖辑《宋人佚事汇编》卷十六,中华书局 2003年版,页879。
    ④ 许有壬《至正集》卷二十三《性理一贯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一,张茂鹏点校,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02。
    ① 吴潜《履斋遗稿》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七,徐规点校,中华书局 2000年版,页617。
    ③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第十六《王黄华墓碑》,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 元好问《中州集》卷五,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 元好问《中州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⑥ 元好问《中州集》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⑦ 《金史》卷一百二十七《杜时升传》,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750。
    ⑧ 元好问《中州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元好问《中州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五十八《浑源刘氏世德碑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第五,刘德权、李剑雄点校,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36。
    ① 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四部丛刊续编本。
    ② 张之翰《西岩集》卷十八《书吴帝弼饯行诗册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刘因《静修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题辽金以来诸人辞翰后》,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岳珂撰、吴企明点校《理史》卷八“金主辞怪”条,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96。
    ②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薛瑞兆《论金国与南宋之间的艺文交流》,《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页125。
    ②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十四:“亮至燕,以平章事郜王萧裕有参画之功,拜裕尚书右丞相兼中书令。”后有考异云:“以两国编年、金人《诛萧裕诏》、张棣《金人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据《金史》卷二十一《历上》:太宗天会五年,司天杨级始造大明历,熙宗天会十五年(南宋高宗绍兴七年,即1137年)始颁行之。大定间,司天监赵知微重修大明历,十一年历成。时耶律履亦造乙未历。大定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太阴亏食,朝庭命尚书省委礼部员外郎任忠杰与司天历官验所食时刻分秒比校,知微历为亲,遂用之。终金之世,惟用知微所修大明历。
    ① 《金史》卷一百二十五《文艺上》,中华书局 1997年版,页2720。
    ② 见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第三卷赵可传记,凤凰出版社 2005年版,页118。
    ①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第十一,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翁方纲《石州诗话》卷七,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页233。
    ③ 家铉翁《题中州诗集后》,《遗山先生文集·附录》,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见《晋阳学刊》1992年第1期,页89、90。
    《汉书》,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 1975年版。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北京:中华书局 2000年版。
    《梁书》,唐姚思廉撰,北京:中华书局 1973年版。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北京:中华书局 1975年版。
    《辽史》,元脱脱等撰,北京:中华书局 1996年版。
    《金史》,元脱脱等撰,北京:中华书局 1997年版。
    《宋史》,元脱脱等撰,北京:中华书局 1977年版。
    《大金国志校证》,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 1986年版。
    《三朝北盟会编》,徐梦莘编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
    《宋史纪事本末》,陈邦瞻撰,中华书局 1997年版。
    《金史纪事本末》,清李有棠撰,北京:中华书局 1980年版。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焘撰,北京:中华书局 1979年版。
    《全唐诗》,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 1999年版。
    《唐宋文举要》,高步瀛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版。
    《乐府诗集》,宋郭茂倩撰,北京:中华书局 1979年版。
    《中州集》,金元好问编,四部丛刊初编本。
    《金文最》,清张金吾撰,北京:中华书局 1990年版。
    《全金诗》,清郭元纡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全金元词》,唐圭璋编,北京:中华书局 1979年版。
    《全辽金诗》,阎凤梧、康金声主编,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年版。
    《全宋诗》,傅璇琮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
    《全金诗》,薛瑞兆等编撰,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河汾诸老诗集》,房祺编,山西古籍出版社校注本,1996年版。
    《陶渊明集》,陶渊明著、逯钦立校注,北京:中华书局 1979年版。
    《白居易选集》,白居易著、王汝弼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
    《元遗山诗集笺注》,元好问著、施国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年版。
    《遗山先生文集》,元好问撰,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元好问全集》,元好问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拙轩集》,金王寂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闲闲老人滏水文集》,金赵秉文著,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
    《滹南遗老集》,王若虚著,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
    《陵川集》,郝经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庄靖集》,金李俊民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苏轼文集》,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1986年版。
    《苏轼诗集》,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1987年版。
    《陆游集》,宋陆游著,北京:中华书局 1976年点校本。
    《范石湖集》,范成大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
    《黄庭坚诗集注》,黄庭坚撰、刘尚荣校点,北京:中华书局 2003年版。
    《后山居士文集》,陈师道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
    《还山遗稿》,元杨奂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滋溪文稿》,苏天爵著,中华书局 1997年版。
    《重阳全真集》,(金) 王嘉撰,道藏本。
    《洞玄金玉集》,(金) 马钰撰,道藏本。
    《磻溪集》,(金) 丘处机撰,道藏本。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纪昀等编,北京:中华书局 1997年版。
    《四库全书总目题要》,(清) 纪昀等编,北京:中华书局 1965年版。
    《直斋书录解题》,(宋) 陈振孙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版。
    《归潜志》,金刘祁著、崔文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1997年版。
    《松漠纪闻》,宋洪皓撰,丛书集成初编本。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李心传撰,北京:中华书局 1988年版。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2000年7月版。
    《北梦琐言》,孙光宪撰,丛书集成初编本。
    《梦溪笔谈》,沈括撰、刘尚荣校点,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老学庵笔记》,陆游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朝事实类苑》,江少虞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
    《廿二史札记校证》,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 1984年版。
    《诗品》,钟嵘著,陈延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年版。
    《文心雕龙》,刘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版。
    《诗式》,皎然著,历代诗话本。
    《五代诗话》,王士祯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9年版。
    《宋诗纪事》,清厉鹗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版。
    《全辽诗话》,蒋祖怡、张涤云整理,长沙:岳麓书社 1992年版。
    《金诗纪事》,清陈衍辑撰,王庆生增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版。
    《历代诗话》,何文焕辑,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版。
    《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辑,北京:中华书局 1983年版。
    《诗人玉屑》,魏庆之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版。
    《诗薮》,胡应麟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版。
    《石州诗话》,清翁方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
    《岁寒堂诗话》,张戒著,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 1983年版。
    《瓯北诗话》,赵翼撰,霍松林、胡主佑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版。
    《宋诗话辑佚》,郭绍虞辑,中华书局 1980年版。
    《宋诗话全编》,吴文治撰,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词话丛编》,唐圭璋编,北京:中华书局 1986年版。
    《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卷),蔡美彪主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年版。
    《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蔡美彪主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6年版。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1982年版。
    《中国历代年谱总录》,杨殿珣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6年版。
    《金史简编》,张博泉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金史论稿》,张博泉等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6年版。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编、史卫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宋辽金画家史料》,陈高华编,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4年版。
    《谈艺录》,钱锺书著,北京:中华书局 1984年版。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六),钱穆著,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78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版。
    《文心雕龙论丛》,蒋祖怡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版。
    《诗论》,朱光潜著,三联书店 1984年版。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唐宋词通论》吴熊和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9年版。
    《辽金诗史》,张晶著,沈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辽金元文学史》,吴梅著,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 1915年版
    《金代文学家年谱》,王庆生编,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5年版。
    《金元词史》,黄兆汉著,台湾:学生书局 1992年版。
    《金元词纪事汇评》,钟陵编,合肥:黄山书社 1995年版。
    《金元词论稿》,赵维江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金元词通论》,陶然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版。
    《辽金元诗三百首》,罗斯宁选注,长沙:岳麓书社 1990年版。
    《河汾诗老研究》,阎凤梧、刘达科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