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私学与文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唐代教育有官学、私学之分,私学是指与官学相对应的一种民间教育形式,主要包括私人讲学、家学以及私塾、书院等教育。唐代私学兴盛,究其原因,在于官学的式微与科举导向的影响,与官学相比,唐代私学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官学教育的不足,作为文化传承赓续的重要途径之一,私学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本文拟以唐代的私学为研究切入点,来探讨私学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以专题的形式对一些文学现象作一定的私学阐释,其中涉及到文学嬗变的学术背景、文学的地域性、家族性等内容。此外,文人的文化心态研究也是侧重点之一。
     其一,私家讲学与文学。唐代的私学讲学,规模较大的有王通的河汾之学,中唐的《春秋》学派以及唐初的《文选》学。王通河汾设教,主要内容为经学的传授,其经世致用的文学观也多为唐初史家、政治家所继承,并对唐初文学观的建构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唐时期,时代剧变引起了社会上求新、求变的改革思潮,在此背景下,啖、赵、陆《春秋》学派登上历史舞台,其“学以干政”的政治批判精神对当时的元、白等人的讽喻诗派及古文运动皆有很大的影响。此外,唐初《文选》学兴盛,加之科考以文取士,文人皆奉《文选》为圭臬,几乎家有其书,他们在创作上自然也多齐梁之风。
     其二,家学与文学。家学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科考取士的影响,唐代的世家大族皆致力于诗赋的教育,家训中有着浓厚的劝学崇文意识,如杜甫《宗武生日》、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卢仝《寄男抱孙》等。另外。诗文传家也使得唐代文学家族极为兴盛,父子兄弟竞称为文的现象也甚为普遍,如博陵崔氏、弘农杨氏以及平陵窦氏皆以文名著称一时,成了当时文学世家的典范。
     其三,唐人隐读与文学。安史之乱以后,社会动荡,官学式微,士子多隐居山林,修文习业以备科考。受传统隐逸观念和佛、道思想的影响,隐读文人的创作主要表现山林之趣及其孤寂落寞的情怀。另外,在唐人小说中,许多题材皆是描写文士隐读山林时的各种际遇,对此作详细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隐读的文化意蕴。
     另外,唐代书院、私塾蒙学等初级教育,虽非私学的主要模式,但其对文学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书院为文人读书治学之所,习业之余,文人也多有创作,其诗作既有对功名的向望,也有一定的隐逸情怀。再者,私塾、蒙学等初级教育对唐代诗文的普及与传播也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唐代的私学,无论是私人讲授,还是士子的隐读山林等其它形式,皆重视诗文的教育与学习,这也为文学的传播与接受提供了契机,当然,唐代文学的兴盛,其原因纷繁复杂,但毫无疑问,唐代私学重文的文化传统肯定是其重要的因素之一。
The education in Tang Dynasty was hold by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ety. The former system is called guanxue, while the latter sixue. As its name suggests, sixue is a type of civilian education in contrast to the official one. Mainly it takes the forms of personal lectures, family teaching, private schools or colleges, etc. The thriving business of sixue, by research, derived from the decline of guanxue and the influence of imperial examinations. To some extent, sixue supplied a gap of guanxue by its variety of forms, abundance of content and its social popularity. 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the role of sixue is indubitable.
     As sixue as the point of view, the dissertation is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xue and literature. Particularly, some literary phenomena will be elucidated in the view of sixue, which would concern the academic background of literary evolution, localization and familialization of culture, and so on. In addition, the cultural psychology of literati will be well considered.
     Firstly, personal lectures and literature. The schools of academic lectures, in terms of scale, were represented by Hefen School of Wangtong, Spring and Autumn School in mid-Tang and Anthology School in the early age of Tang. The lectures held by Wangtong in the area of Hefen mainly taught the Classics, from which the practicability of literature was handed down by the historians and politicians in the early age of Tang. The upheavals during mid-Tang brought about innovational thoughts. Under the trend of thoughts, different wings of Spring and Autumn School, namely Dan, Zhao and Lu, ascended the historical stage. Their critical spirit of politics, namely "to learn is to care politics",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chool of allegorical poetry and the movement of ancient prose led by Yuan (Yuan Zhen), Bai (Bai Juyi) and many others at that time. The Anthology School got its prime time in the early age of Tang. Moreover one's talent was judged by his literary accomplishment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therefore the literati all took Anthology as a classic to such a degree that the book was possessed almost by everyone so that their writings carried the style in Qi and Liang Dynasties.
     Secondly, familial education and literature. Familial education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sixue. Influenced by imperial examinations, the well known clans in Tang Dynasty all dedicated to the teaching of verse and they formed a dense atmosphere of learning encouragement by the aid of familial disciplines such as in Du Fu's On My Son'Birthday, Du Mu's To My Nephew A'Yi in Midwinter, and Lu Tong's To My Son 'Having Offspring, to name just a few. Otherwise, the families and family members well known for literature were prevailing as examples as Family Cui in Boling, Family Yang in Hongnong and Family Dou in Pingling.
     Thirdly, reclusive learning and literature. After An-Shi Civil War, with social disorder and guanxue's decline, most scholars retreated to mountain areas to prepare for imperial examinations. Nevertheless, their works mainly took serenity and solitude as themes, obviously affected by the traditional escapism, Buddhism and Taoism. In addition, many novels of Tang Dynasty narrate the adventures and fortunes of the reclusive scholars. Through the close examination, we can furthe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reclusive learning.
     Furthermore, the private (primary) schools or colleges, although not the main form of sixue, cast salient impact on literature. The colleges served as the place for learning and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for publication of the learners who expressed their desire for merits as well as their reclusive affections. Incidentally, the private (primary) schools or colleges promoted the dissemin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literature of Tang.
     All in all, sixue of Tang Dynasty, whatever the forms it took,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poetry and literature, which provided opportunities for transmission and acceptance of literature. The prosperity of Tang's literature, of course, is a complicated matter; however, it is undoubted that sixue and its literature-oriented tradition are very important causes.
引文
[1]见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中王水照序,中华书局,2002年,第5页至第6页。
    [2]《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
    [3]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36页。
    [4]罗时进师《唐代文学研究再拓展空问》,《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
    [1]陈飞《唐代试策考述》,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页。
    [2]李国均、王炳照先生认为,一个国家或政府的教育制度,其实际的构成方式,就是要根据教育系统的存在性予以划分,而不能只简单地将其归纳为官学、私学之类(李国均、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总序》第2页),虽然如此,但是与中央、地方学校教育相比,民间的教育教育形式更为松散,无固定教育场所、学规,也无特定的教材,其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我们可以谓之“私学”。其实在古代,也有私学之名,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云:“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后汉书·舆服下》云:“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学弟子,皆—梁。”又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敕曰:“许百姓任立私学,欲其寄州县学受业者,亦听。”(《唐会要》卷三十五《学校》)而这里所提及的私学就是与中央、地方州县的官学相对而言的。
    [3]台湾《文史哲报》1971年第20期。
    [4]《人文杂志》1993年第3期。
    [5]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4]《教育史研究》,1995年第2期。
    [5]山东教育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胡应麟《诗藪》外编卷三。
    [1]刘师培《刘申叔先生遗书》,第19卷,宁武南氏校印本,第27至30页。
    [1]有关瞽宗的特征,可参考李国均、王炳照主编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该书认为,其一:以礼乐教育为主,传授有关的宗教祭奠方面的礼仪知识;其二,依附于宗庙之侧,是宗庙的组成部分;其三,教育中虽也包含道德因素,但未分解出纯粹意义上的伦理道德教育,只在于强化顺从天命和先祖意旨的观念行为。
    [2]《周官·大司徒》。
    [3]黄绍萁《中国教育史》卷四,1902年,第2页至第4页。
    [4]《礼记·王制》。
    [5]孙诒让《周礼正义》。
    [1]孙诒让《周礼正义》。
    [2]毛奇龄《学校问》,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第1页至第2页。
    [3]《周礼·地官》。
    [1]参见王越文《论先秦私人讲学之风,不始于孔子》,《孔子教育思想论文集》)(1949—1980),转引自《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一卷)。
    [2]《史记·孔子世家》。
    [3]《汉书·儒林传》。
    [4]《墨子·公输》。
    [5]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6]《战国策·齐策》。
    [7]《孟子·滕文公》下。
    [8]《尹文子·大道》。
    [1]司马迁《史记·秦始王本纪》。
    [2]《汉书·儒林传序》。
    [3]《汉书·王吉传序》。
    [4]《后汉书·钟皓传》。
    [5]《后汉书·文苑列传》李贤注引张华《博物志》。
    [6]《后汉书·党锢传·刘淑》。
    [7]《后汉书·党锢传·檀敷》。
    [8]《后汉书·儒林传下·蔡玄》。
    [9]《后汉书·儒林传下·牟长》。
    [10]王国维《观堂林集》(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7页。
    11 《后汉书·范升传》。
    12 《后汉书·马援传·马严》。
    13 《后汉书·伏湛传》。
    [1]桓谭《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
    [2]《宋书》卷二《礼志》。
    [3]《宋书·武帝纪》。
    [4]《粱书·儒林传序》。
    [5]《晋书·隐逸传》卷九十四。
    [6]《南齐书·高逸传》卷五十四。
    [7]《南齐书·高逸传》卷五十四。
    [8]《南齐书·高逸传》卷五十四。
    [9]《粱书·儒林传》。
    [1]《北史·孙惠蔚传》附《孙灵晖传》卷八十一。
    [2]《魏书·儒林传》卷八十四。
    [3]《周书·儒林传》卷四十五。
    [4]《北齐书·儒林传》卷四十四。
    [5]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6]《陈书》卷二十三《王场传》。
    [7]《晋书》卷八十八《孝友传》。
    [8]《粱书·沈约传》。
    [9]《隋书·高祖本纪》。
    [1]《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
    [2]《隋书》卷二《高祖本纪》。
    [3]《隋书》卷七十五《儒林传序》。
    [4]《隋书》卷七十五《刘焯传》。
    [5]《隋书·何妥传》。
    [6]《隋书·徐则传》。
    [7]《隋书·张衡传》与《隋书·杨汪传》。
    [8]《隋书·房晖远传》。
    [1]《隋书·房彦谦传》。
    [2]《隋书·鲍宏传》。
    [3]《隋书·苏威传》。
    [4]《唐大诏令集》卷一百零五《置学官备释奠礼诏》。
    [5]《擢史孝谦诏》,《全唐文》卷三。
    [6]《旧唐书》卷一百零九上。
    [7]《唐会要》卷三十五《学校》。
    [8]宋大川《唐代教育体制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80页。
    [9]《旧唐书》卷七十二。
    [10]《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
    11 《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九。
    [1]《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八。
    [2]《太平广记》卷三百零九。
    [3]《唐摭言》卷一《两监》。
    [4]吴宗国《唐代教育制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4页。
    [5]《新唐书》卷二百零二。
    [6]《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五。
    [1]《唐国史补》卷下。
    [2]《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八《柳宗元传》。
    [3]《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三
    [4]《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一《袁滋传》。
    [5]《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三。
    [6]《新唐书》卷一百六十。
    [7]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72页。
    [8]《旧唐书》卷七十三。
    [9]《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六。
    [10]《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
    11 《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七。
    [1]《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七十《唐朝议郎行凤州司仓参军上柱国司马君(宗)夫人孙氏(坚静)墓志铭》。
    [2]《唐代墓志汇编》开元二百八十一《辛氏墓志铭》。
    [3]《新亚学报》,第5卷第2期,1963年。
    [4]《颜鲁公文集》卷七《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惟)碑铭》。
    [5]《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892页。
    [6]《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五。
    [7]《新唐书》卷一百五十八。
    [8]《新府书》卷一百三十二。
    [1]《旧唐书》卷七十三。
    [2]《旧唐书》卷七十二。
    [3]《旧唐书》卷七十三。
    [4]《旧唐书》卷七十三。
    [5]《旧唐书》卷八十九。
    [6]《旧唐书》卷一百零二。
    [1]《全唐文》卷五百二十。
    [2]《旧唐书》卷一百零二。
    [3]《旧唐书》卷一百零二。
    [4]《旧唐书》卷一百零二。
    [5]《旧唐书》卷一百零二。
    [6]《续高僧传》卷十五《义解篇·论曰》。
    [7]《全唐文》卷六百七十六。
    [8]白居易《东林寺经藏西廊记》,《全唐文》卷六百七十六。
    [1]《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七。
    [2]《旧唐书》卷八十《上官仪传》。
    [3]《宋高僧传》卷十四。
    [4]《宋高僧传》卷五。
    [5]本文所言寺学指由佛寺创办,面向民众的教育事业,不包括释门内典的传授。
    [6]《敦煌录》(S.5448号),见《英藏敦煌文献》第七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参见《唐代文化史》第六章《寺学与庋藏),第1107页。
    [8]《大唐新语》卷一。
    [1]乾隆《龙溪县志》卷四。
    [2]参考南宋嘉定四年幸元龙《桂岩书院记》《江西通志》卷八十一。
    [3]《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七。
    [4]《太平广记》卷三百九十五《杨询美从子》。
    [5]《太平广记》卷三百八十四《景生》。
    [6]《太平广记》卷一百六十五。
    [7]《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四。
    [8]《太平广记》卷三百零九。
    [9]《太平广记》卷四十四。
    [10]《太平广记》卷二十。
    [1]宋大川《唐代教育体制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69页。
    [2]《唐大诏令》卷一百五,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3]《鉴戒录》卷八《衣锦归》。
    [4]《唐诗纪事》卷四十五。
    [5]《旧唐书·苗晋卿传》卷一百一十三。
    [6]《新唐书·常衮传》卷一百五十。
    [7]《太平广记》卷一百五十七《李生》。
    [8]《因话录》卷六。
    [9]吴霓《中国古代私学发展诸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182页。
    [1]严耕望《唐史研究丛稿》,香港新亚研究所,1969年版,第414页。
    [2]《太平广记》卷三百四十七。
    [3]《太平广记》卷三百一十三。
    [4]《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七。
    [5]《北梦琐言》卷八。
    [1]《唐摭言》卷一。
    [2]《唐会要》卷三十五《学校》。
    [3]《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五。
    [4]《唐会要》卷七十七。
    [5]《唐会要》卷三十五。
    [1]《唐摭言》卷一《两监》。
    [2]《唐会要》卷六十五。
    [3]《旧唐书》卷五。
    [4]陈子昂《谏政理书》,《全唐文》卷二百一十三。
    [5]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267页。
    [1]《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李绛《请崇国学疏》,《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
    [3]《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七。
    [4]《新唐书·选举志》。
    [5]《旧唐书》卷二十四。
    [1]《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五。
    [2]《全唐文》卷九十一。
    [3]《贞观政要》卷七。
    [4]《贞观政要》卷七。
    [5]《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
    [1]《新唐书·儒学传》。
    [2]《通典》卷一十七。
    [3]《唐大诏令集》卷七三《亲祀东郊德音》。
    [4]《全唐文》卷一百八十一。
    [5]柳宗元《与太学诸生喜诣阙留阳城司业书》,《全唐文》卷五百七十三。
    [1]《贞观政要·崇儒学》。
    [2]宋大川《唐代教育体制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页至164页。
    [3]《封氏见闻录》卷一。
    [4]《旧唐书》卷四十九下。
    [5]《新唐书》卷二百零二。
    [6]《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7页。
    [7]《旧唐书·代宗本纪》。
    [8]《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四。
    [1]吕温《与族兄弟皋请学春秋书》,《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七。
    [1]《新唐书·选举志》上。
    [2]《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九。
    [3]《唐会要》卷七十五。
    [4]《唐会要》卷七十五,同上。
    [5]《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五下。
    [6]《唐摭言》卷一。
    [7]《登科记考》卷一。
    [8]《通典》卷十五《选举三》。
    [1]《唐摭言》卷一。
    [2]《册府元龟·学校部·奏议三》卷六百四十。
    [3]《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三。
    [4]《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五。
    [5]赵匡《举人条例》,《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五。
    [6]杨玚《谏限约明经进士疏》,《全唐文》卷二百九十九。
    [1]《隋书·卢恺传》。
    [2]《旧唐书·薛登传》。
    [3]《全唐文》卷五百五十五。
    [4]牛希济《荐士论》,《全唐文》卷八百四十六。
    [5]《唐摭言》卷一。
    [1]傅璇琮先生《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4页。
    [2]《唐会要》卷三十五。
    [3]《唐会要》卷七十六。
    [4]《新唐书·儒学传》上。
    [5]《唐摭言》卷一《乡贡》。
    [6]《唐摭言》卷一《两监》。
    [7]《太平广记》卷一八二《贡举》。
    [1]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87页。
    [2]《唐会要》卷七十六《贡举人·进士》。
    [1]柳宗元《送辛生下第序略》,《柳宗元集》卷二十三。
    [2]《唐摭言》卷二《争解元》。
    [3]《登科记考》卷一五。
    [4]《唐摭言》卷二《争解元》。
    [5]《册府元龟》卷六三九《贡举部·条制一》。
    [1]《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五。
    [2]《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一。
    [3]颜真卿《晋侍中右光禄大夫本州岛大中正西平靖侯颜公大宗碑》,《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九。
    [4]邵混之《元氏县令庞君清德碑》,《全唐文》卷三百六十四。
    [5]《全唐文》卷三百六十六。
    [6]卢杞《唐太原府司录先府君墓志铭》,《全唐文》卷四百四十五。
    [7]郑庆余《左仆射贾耽神道碑》,《全唐文》卷四百七十八。
    [8]《文献通考》卷三十五《选举考》八。
    [1]沈既济《词科论》,《全唐文》卷四百七十六。
    [2]《大唐六典·尚书礼部》卷四。
    [3]《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九。
    [4]《史通》卷十《自序》。
    [5]《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六《白居易传》。
    [6]《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六《薛播传》。
    [7]《新唐书·儒学下》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8]《新唐书》卷一百六十《杨凭传》。
    [1]严耕塑《唐人习业山林寺院之风尚》,《唐史研究丛稿》,香港新亚研究所,1969年版,第416页至417页。
    [2]《太平广记》卷三百七十三。
    [3]《太平广记》卷五十三。
    [4]《新唐书·文苑传》。
    [5]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三。
    [6]《旧唐书》卷一百零一。
    [7]任爽《科举制度与唐代教育危机》,《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3期。
    [1]《文中子·天地篇》。
    [2]《文中子·周公篇》。
    [3]《文中子·天地篇》。
    [4]《新唐书·儒学传》。
    [5]《新唐书》卷二百零一。
    [6]《新唐书》卷二百一。
    [7]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三。
    [1]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四。
    [2]邓小军《<隋书>不载王通考》对其原因进行详细考辨。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科学社会版),1994年第三期。
    [3]杜淹《文中子世家》,《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五。
    [4]王绩《游北山赋》,《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一。
    [5]王勃《续诗序》,《王子安集》卷四。
    [1]《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三。
    [1]《中说·魏相篇》。
    [2]《中说·天地篇》。
    [3]《中说·天地篇》。
    [4]《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
    [5]《晋书·儒林传序》。
    [6]《广弘明集》卷二十九。
    [1]《南齐书》卷四十。
    [2]《中说·周公篇》。
    [3]《中说·礼乐篇》。
    [4]《中说·问易篇》。
    [5]《中说·礼乐篇》。
    [6]《中说·周公》。
    [7]《中说·问易》。
    [8]《中说·魏相篇》。
    [1]《中说·事君篇》。
    [2]《中说·王道篇》。
    [3]《中说·述史》。
    [4]《中说·述史》。
    [5]《中说·天地篇》。
    [6]参见尹协理、魏明《王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35页。
    [7]《中说·王道篇》。
    [8]罗立刚《史统、道统、文统——论唐宋时期文学观念的转变》,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1]《中说·礼乐篇》。
    [2]《中说·王道篇》。
    [1]《中说·关朗篇》。
    [2]杨炯《王勃集序》,《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一。
    [3]《中说·天地》。
    [4]《中说·事君》。
    [5]《法言·吾子》。
    [1]《法言·吾子》。
    [2]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6页。
    [3]《中说·周公篇》。
    [4]《中说·王道篇》。
    [5]《中说·立命篇》。
    [1]邓小军《河汾之学与贞观之治的关系》,《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
    [2]贾晋华《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59页至470页。
    [3]《北齐书》卷三十九。
    [4]《隋书》卷七十五《刘绰传》。
    [5]《隋书》卷七十五《刘炫传》。
    [6]王绩《游北山赋》,《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一。
    [1]《中说·王道篇》。
    [2]杜晓勤《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180页。
    [3]《旧唐书·儒学传上》。
    [4]《旧唐书·音乐志》。
    [5]《帝范·崇文篇》卷四,《丛书集成初编》。
    [1]《周书·王褒庾信传论》。
    [2]《隋书·文学传序》。
    [3]王绩《与陈叔达重借隋纪书》,《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一。
    [4]陈叔达《答王绩书》,《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三。
    [5]《中说·关朗篇》。
    [1]杨炯《王勃集序》,《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一。
    [2]王绩《答程道士书》,《王无功文集》卷四。
    [3]王绩《答处士冯子华书》,《王无功文集》卷四。
    [4]《王无功文集》卷三。
    [5]王绩《答处士冯子华书》,《王无功文集》卷四。
    [6]参见杜晓勤《初唐诗歌的文化阐释》,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179页至180页。
    [7]王勃《山亭兴序》,《全唐文》卷一百八十。
    [8]王勃《送劫赴太学序》,《全唐文》卷一百八十。
    [9]《唐文粹》卷十一。
    [10]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王子安集》卷四。
    [1]《皮子文薮》卷九。
    [2]《旧唐书·裴行俭传》。
    [3]《太平广记》卷四百七十七《张简》。
    [4]《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七。
    [1]《隋书·包恺传》。
    [2]骆鸿凯《文选学》,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3页。
    [1]范志新《唐写本<文选音>作者问题之我见——文选学著作考(一)》,《晋阳学刊》,2005年,第5期刊。
    [2]《旧唐书·儒学传》。
    [3]《入唐求法巡行礼记》,释原仁原著,日本小野胜年校注,白文化、许德楠修订校注,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全唐文》卷三百。
    [1]杜佑《通典》卷十五《选举三》。
    [2]《册府元龟》卷六百三十九《贡举部·条例一》。
    [3]李肇《国史补》卷五。
    [4]《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五。
    [5]《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五。
    [1]《清诗话·师友诗传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页。
    [2]段成式《酉阳杂俎·语资》。
    [3]李翱《与淮南节度使书》,《李文公集》卷八。
    [4]《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六。
    [5]《敦煌变文》卷二。
    [1]刘埙《水云村稿》卷五《新编绝句序》。
    [2]骆鸿凯《文学选》纂集第一,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页。
    [3]林继中《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清诗话》,王夫之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页至129页。
    [1]清李调元《制义科琐记序》。
    [2]《册府元龟》卷六百四十二《贡举部·条制四》。
    [3]《册府元龟》卷六百四十二《贡举部·条制四》。
    [4]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
    [1]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74页。
    [2]许学夷《诗源辨体》卷十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页。
    [3]傅璇琮先生《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33页。
    [4]《中国历代诗话选》,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739页。
    [5]王士祯《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之三。
    [1]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二。
    [2]陆时雍《诗镜总论》,第三十九条。
    [3]高棅《唐诗汇品·五言律诗叙目》。
    [4]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一十三。
    [5]冯班《钝吟杂录》卷三《正俗》。
    [6]屠隆《鸿苞》卷一十七《论诗文》。
    [1]《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
    [2]李翰《通典序》,《文苑英华》卷七百三十七。
    [1]《旧唐书·窦群传》。
    [2]《新唐书·萧颖士传》。
    [3]《旧唐书·陆质传》。
    [4]《刘禹锡集》卷一十九《吕温集纪》:“有师吴郡陆质通《春秋》,从安定粱肃学文章.”梁肃贞元九年卒,因此吕温师事陆质应在贞元九年之前。
    [1]查屏球《唐学与唐诗》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3页。
    [2]陆龟蒙《求志赋》,《全唐文》卷八百。
    [3]《春秋纂列》卷一。
    [4]《春秋纂列》卷一
    [5]《四库全书总目·春秋集传纂例》。
    [1]皮锡瑞《经学通论》之四《春秋》。
    [2]《春秋》学派的学术精神对中唐诗风影响甚大,本文在论述思路及方法上多受查屏球先生《唐学与唐诗》第二章《永贞前后经学导向与讽喻诗风》的启发,谨此说明。
    [3]白居易《与元九书》,《全唐文》卷六百七十五。
    [1]《文苑英华》卷三百八十一《中书制诰》。
    [2]《旧唐书·杨绾传》。
    [3]参见查屏球《唐学与唐诗》,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5页。
    [1]《权德舆文集》卷四十,《四部丛刊初编》本。
    [2]《春秋集传纂例·注义第三》。
    [3]白居易《与元九书》。
    [1]白居易《新乐府序》,《白氏长庆集》卷三。
    [2]陆质《春秋微旨》卷中。
    [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31页。
    [2]《新唐书》卷一百四十四。
    [3]《新唐书·李揆传》。
    [4]《资治通鉴》卷二四八。
    [1]《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九。
    [2]《唐会要》卷三十六《氏族》。
    [3]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三《历史》。
    [1]《唐会要》卷三十六《氏族》。
    [2]《旧唐书》卷七十七《韦挺传》。
    [3]钱穆《国学大纲》,第309页。
    [1]《旧唐书》卷一百三十六《刘滋传》。
    [2]《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氏族序》。
    [3]《册府元龟》卷六百三十《铨选》。
    [4]《玉海》卷五十。
    [1]《旧唐书·高士廉传》。
    [2]《唐会要》卷三十六。
    [3]《旧唐书》卷八十二。
    [4]《旧唐书》卷七十二。
    [5]《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下。
    [6]《旧唐书》卷一百零二。
    [7]《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九。
    [8]《旧唐书》卷八十一。
    [9]《新唐书》卷一百零六。
    [10]《金石录校正》卷二十五《周孔昌寓碑》,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版,第458页。
    [1]《魏书·文成帝纪》。
    [2]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24页。
    [3]《隋唐嘉话》卷中。
    [1]韩愈《上宰相书》,《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57页。
    [2]《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五。
    [3]沈既济《词科论》,《全唐文》卷四百七十六。
    [4]乌廷玉《论唐代士族与南北朝士族的差别》《历史教学》1987年第4期。
    [5]参见乌廷玉《论唐代士族与南北朝士族的差别》中的统计,《历史教学》1987年第4期。
    [1]见李光霁《简论唐代山东旧士族》,《唐史学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
    [2]张说《唐赠丹州刺史先君府碑》,《全唐文》卷二百二十八。
    [3]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八十一《取士大要有三》。
    [1]翟博《中华家训经典》,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2]《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
    [3]《帝范·前序》,《从书集成初编》本。
    [1]转引《全唐诗补编》,陈尚君辑校。
    [2]《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03册。
    [3]《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03册。
    [1]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03册。
    [1]参见赵根喜《敦煌唐宋时期的女子教育初探》,《敦煌研究》,2006年,第2期。
    [1]《贞观政要》卷六《慎所好》。
    [2]《旧唐书·音乐志》。
    [3]《旧唐书·邓世隆传》。
    [1]杜牧《答庄允书》,《樊川文集》卷一十三。
    [1]《清诗话》,王夫之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713页。
    [2]舒元舆《献文阙下得报上书》,《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七。
    [1]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1]王文濡《唐音评注读本序》。
    [2]毛汉光《中国中古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79页。
    [3]李世民《置文学馆学士教》,《册府元龟》卷九十七。
    [1]《唐会要》巷六十四。
    [2]《新唐书·李适传》。
    [3]赵匡《选举议》,《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五。
    [1]《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九《崔佑甫传》。
    [2]《旧唐书》卷四十三。
    [1]《新唐书·柳冲传》。
    [2]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三。
    [3]《通典》卷十七《选举》五。
    [4]参见毛汉光先生《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八章《从士族籍贯迁移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330页至332页。
    [1]《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六。
    [2]参见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史》第四章《唐代的私家藏书》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页至45页,又可见傅璇琮、谢灼华主编《中国藏书通史》第三章《隋唐五代私家藏书》,宁波出版社,2001年版。
    [3]《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
    [1]《旧唐书》卷八十九。
    [2]《旧唐书》卷八十九。
    [1]《旧唐书》卷六十四。
    [2]《旧唐书》卷一百零二。
    [3]《旧唐书》卷一百零二。
    [4]《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七。
    [5]《新唐书·柳公权传》。
    [1]杜预《与子耽书》,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四十二。
    [2]《樊川集》卷十三。
    [3]《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二。
    [4]《白居易集》卷六十九。
    [5]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后记》,《全唐文》卷六百七十五。
    [1]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
    [2]《唐才子传》卷一。
    [3]宋洪兴祖《韩子年谱》,见吕大防等《韩愈年谱》,中华书局,1991年版。
    [1]王勃《送劼赴太学序》,《全唐文》卷一百八十一。
    [2]杜淹《文中子世家》,《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五。
    [3]《中说·关郎篇》。
    [4]《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六。
    [5]《旧唐书·柳公绰传》。
    [1]《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上。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
    [3]颜真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
    [4]《旧唐书》卷六十四。
    [5]叶奕苞《金石录补·唐杜牧〈赠张好好诗〉》。
    [1]《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五。
    [2]陈子昂《谏政理书》,《全唐文》卷二百一十三。
    [3]陈子昂《观荆玉篇序》,《全唐诗》第二函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4]杜晓勤《初盛唐诗歌文化阐释》,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224页。
    [1]《柳河东集》卷二十一,《全唐文》卷五百七十七。
    [2]见贾晋华《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体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3页。
    [3]见贾晋华《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体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5页至第327页。
    [1]杜牧《樊川文集)卷一。
    [2]《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九。
    [3]参见陈尚君《唐代文学丛考》之《唐人编选诗歌总集叙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8页至219页。
    [4]郭峰《唐代土族个案研究——以吴郡、清河、范阳、敦煌张氏为中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2页。
    [1]《元稹集》巷三十《诲侄等书》。
    [2]《韩昌黎文集》卷七《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
    [3]《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六《薛播传》。
    [4]《韩昌黎文集》卷六《唐故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
    [1]梁肃《补阙李君集序》,《全唐文》卷五百一十八。
    [2]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郞赵郡李公中集序》,《全唐文》卷三百八十八。
    [1]《旧唐书·宦官传》。
    [2]《旧唐书·食货志》卷四十八。
    [1]《全唐文》卷三百八十八。
    [2]《全唐文》卷五百七十一。
    [3]《全唐文》卷五百一十八。
    [4]《答荆南裴尚书论文书》,《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七。
    [5]《韩昌黎全集》卷十六。
    [6]《韩昌黎全集》卷十一。
    [7]《柳河东集》卷三十四。
    [8]参见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05页至210页。
    [1]《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柳河东集》卷三十四。
    [2]《时令论》,《柳河东集》卷三。
    [3]《程千帆选集》,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97页。
    [4]《北京师院学报》,1982年第1期。
    [5]《文学遗产》1982年第3期。
    [1]李华《元鲁山墓碣铭》,《全唐文》卷三百二十。
    [2]《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四。
    [3]《新唐书》卷二百零二。
    [4]《全唐文》卷五百一十九。
    [5]梁肃《陪独孤常州观讲论语序》,《全唐文》卷五百一十八。
    [6]权德舆《唐御史大夫赠司徒赞皇文献公李栖筠文集序》,《全唐文》卷四百九十三。
    [7]《新唐书》卷一百四十六。
    [1]柳宗元《唐故给事中皇太子侍读陆文通先生墓表》,《全唐文》卷五百八十八。
    [2]《故连州员外司马凌君权厝志》,《柳宗元集》卷十。
    [3]《全唐诗》卷三百五十二。
    [4]刘禹锡《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纪》,《刘宾客文集》卷十九。
    [1]吕温《人文化成论》,《全唐文》卷六百二十八。
    [2]《答元饶州论<春秋>书》,《柳河东集》卷三十一。
    [3]转见查屏球《唐学与唐诗》,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8页。
    [1]见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08页。
    [2]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韩昌黎文集》卷七。
    [1]《甫里先生传》,《唐甫里先生文集》卷十六。
    [2]《春秋纂例》卷一。
    [1]《春秋纂例》卷一。
    [2]《春秋啖赵集传纂例》卷一,《赵氏损益义第五》。
    [3]《全唐文》卷四百六十四。
    [4]《柳河东集》卷八。
    [5]《柳河东集》卷十一。
    [6]《韩昌黎全集》卷二十。
    [7]《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五。
    [8]《春秋纂例·啖氏集传集注义》。
    [9]《春秋纂例》卷一。
    [10]《春秋纂例·啖氏集传集注义》。
    [1]《答李翊书》,《韩昌黎全集》卷十六。
    [2]《南阳樊绍述墓志铭》,《韩昌黎全集》卷三十四。
    [3]赵璘《因话录》商部下。
    [4]《春秋啖赵集传纂例》卷一。
    [1]刘国盈《唐代古文运动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2]孙昌武《唐代古文运动通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18页。
    [3]1935年燕京大学国文系学位论文,抄本,第9页。转引自杜晓勤《隋唐五代文学研究》(下)第1117页。张燕瑾、吕薇芬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1]参见吴汝煜《刘禹锡传论》第21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萧颖士《赠韦司业书》,《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三。
    [3]唐代古文运动虽说源头甚早,但真正在创作与理论上都明确提倡古文者,应是安史之乱后的李华、萧颖士等人,因此本文对唐代古文家的门第进行梳理时就从李华、萧颖士开始。
    [4]见罗联添《唐代诗文六家年谱·独孤及年谱》,学海出版社,民国七十五年版,第9页。
    [5]《唐故朝散大夫颍川郡长史赠秘书监河南独孤公灵表》,《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三。
    [1]颜真卿《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全唐文》卷卷三百四十四。
    [2]《全唐文》卷五百一十七。
    [3]崔元翰《右补阙翰林学士梁君墓志》,《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三。
    [4]《太平广记》引《定命录》。
    [1]李白《武昌宰韩公去思颂碑》,《全唐文》卷三百五十。
    [2]《全唐文》卷三百六十八。
    [3]元稹《赠左散骑常侍薛公神道碑》,《元氏长庆集》卷五十三。
    [4]《旧唐书》卷七十七。
    [5]刘禹锡《子刘子自传》,《全唐文》卷六百一十。
    [1]《樊川文集》卷九。
    [2]《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四。
    [3]皮日休《皮子世录》,《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九。
    [4]《北梦琐言》卷六。
    [5]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6]转见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5页。
    [7]《魏书》卷三十五《崔浩传》。
    [8]《北齐书》卷四十四《权会传》。
    [1]《全唐文》卷三百一十五。
    [2]崔祐甫《故常州刺史独孤公神道碑铭》,《全唐文》卷四百零九。
    [3]《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八。
    [4]柳冕《答衢州郑使君论文书》,《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七。
    [5]魏征《隋书·文学传序》。
    [6]《隋书》卷六十六。
    [7]《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七。
    [1]见《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卷二。
    [2]钱仲联《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48页。
    [3]《李文公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
    [1]李白《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670页。
    [2]李白《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671页。
    [3]《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九。
    [4]《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七。
    [5]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二,第94页。
    [6]《祭郑夫人文》,《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五,第334页。
    [7]柳宗元《先君石表阴先友记》,《全唐文》卷五百八十八。
    [1]《上文帝疏论史官》,《全后魏文》卷五十三。
    [2]《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全唐文》卷五百八十八。
    [3]《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全唐文》卷五百八十八。
    [4]《祭弟宗直文》,《柳宗元集》卷四十一。
    [5]《志从父弟宗直殡》,《柳宗元集》卷十二。
    [6]《与太学诸生喜诣阙留阳城司业书》,《柳宗元集)卷三十四。
    [7]参见孙昌武《柳宗元传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4页。
    [1]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十七。
    [2]《旧唐书》本传。
    [3]《旧唐书》卷十八上。
    [4]《樊川文集》卷十二。
    [5]《旧唐书》本传。
    [1]《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三。
    [2]李德裕《文章论》,《四部丛刊》影明本,《李文饶文集外集》卷三。
    [3]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7页。
    [4]《湖北师院学报》1987年第2期。
    [5]《文学遗产》1987年第4期。
    [6]《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
    [7]《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五。
    [8]《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二。
    [1]李华《三贤论》,《全唐文》卷三百一十七。
    [1]《集古录跋尾》卷七。
    [2]《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一。
    [3]《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一。
    [4]《出规》载云:“元子门人叔将出游三年,及还.”《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三。
    [5]《订司乐氏》云:“季川问曰:‘向先生谢乐官,不亦过甚?'”《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三。
    [6]《元鲁县墓表》云:“门人叔盈问曰:‘夫子苦从兄也哀,不亦过乎?'”《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三。
    [7]《新唐书·萧颖士传》。
    [8]《新唐书,文艺传中》。
    [9]刘太真《送萧颖士赴东府序》,《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五。
    [1]《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五。
    [2]《全唐诗》卷二百零九中载有他们的赋诗相赠之作,相里造、刘太冲的诗作也散佚。
    [3]《新唐书》卷二百零二。
    [1]《全唐文》卷四百九十。
    [2]《全唐文》卷五百一十八。
    [3]参见梁肃《朝散大夫使持节常州诸军事守常州刺史赐紫金鱼袋独孤公行状》、《祭独孤常州文》,《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二。
    [4]《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五。
    [5]《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四。
    [6]《全唐文》卷五百一十八。
    [1]钱基博《韩愈志》,中国书店,1988年版,第75页。
    [1]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诗》。
    [2]《全唐诗》卷三百八十三。
    [3]章学诚《皇甫持正集书后》。
    [1]如《唐摭言》卷八《通榜》云:“贞元十八年,权德舆主文,陆傪员外通榜帖,韩文公荐十人于修,其上四人曰侯喜、侯云长、刘述、韦纾,其次六人:张苰、尉迟汾、李绅、张俊余,而权公凡三榜共放六人,而苰、绅、俊余不出五年内,皆捷矣。”
    [2]《旧唐书·韩愈传》。
    [3]韩愈《送区册序》,《韩昌黎文集》卷四。
    [4]韩愈《答窦秀才书》,《韩昌黎文集》卷二。
    [5]韩愈《师说》,《韩昌黎文集》卷一。
    [6]韩愈《答刘正夫书》,《韩昌黎文集》卷三。
    [7]《旧唐书》卷一百六十。
    [1]曹松叶《宋元明清书院概况》,《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十集,第111期、115期。转见陈元晖、尹德新、王炳照编著《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第3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2]邓洪波《唐代书院考》,《教育评论》1990年第2期。
    [3]《唐会要》卷七十五《贡举上·帖经条例》。
    [1]李肇《唐国史补》卷下。
    [2]《唐语林》卷四《企羡》。
    [3]《全唐文》卷八百八十八。
    [4]《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七。
    [5]《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七。
    [6]《福建通志》卷十八。
    [7]《明一统志》卷七十七。
    [8]《明一统志》卷七十七。
    [9]《后汉书·儒林传》。
    [10]《后汉书·党锢传》
    11 《后汉书·独行传》。
    12 《晋书》卷八十。
    13 《宋书》卷六十。
    [1]《后汉书·襄楷传》。
    [2]转见陈元晖、尹德新、王炳照编著《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40页。
    [3]《全唐文》卷六百五十三。
    [1]《全唐诗》卷七百一十一。
    [2]《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七.
    [3]《太平广记》卷三百四十二。
    [4]《太平广记》卷三百七十。
    [5]《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九。
    [6]严耕望《唐人习业山林寺院之风尚》,《唐史研究丛稿》,香港新亚研究所,1969年版,第414页。
    [7]具体内容可参见氏著《唐代地方书院考》,载《教育评论》1990年第2期。又见其《中国书院史》第一章《书院:新生文化教育组织》第19至20页;第43至48页。
    [8]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第6至9页,此外,笔者从一些诗文之中也稽考出书院、书堂若干,如惠山寺书堂(李绅《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题惠山寺书堂》)、周匡物读书堂(周匡物《自题读书堂》)、杜荀鹤弟侄书堂(杜荀鹤《题弟侄书堂》)、杜萄鹤舍弟书堂(杜荀鹤《和舍弟题书堂》)、刘昚虚读书常(刘昚虚《阙题》云:“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王龟书堂(钱易《南部新书》丙“王龟”条云:“王龟,越之了……太和初,从起于蒲,于中条葺书堂以居之。”)
    [1]李濬《慧山寺家山记》,《全唐文》卷八百一十六。
    [1]宋洪迈《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77页。
    [2]陈元晖先生等主编《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8页。
    [3]参见李劲松《唐代江西石室、仰山书堂(书院)考》,《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4]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第49页。
    [5]参见李兵著《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至12页。
    [6]《全唐文》卷五百四十四。
    [7]《福建通志·列传》卷二。
    [1]《江西通志》卷八十一,清光绪七年刊本。
    [2]参见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12《华林胡氏族序》。
    [3]宋胡逸驾《祭华林始祖侍御史城公祖妣耿氏夫人二墓文》,宣统《甘竹胡氏修族谱》。转见邓洪波《中国书院史》第46页。
    [4]徐锴《陈氏书堂记》,《全唐文》卷八百八十八.
    [6]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上。
    [1]以上诗歌摘自《同治德安县志》卷三。
    [2]《旧五代史·梁书》卷十四。
    [3]范仲淹《窦谏议录》,《范文正别集》卷四。
    [4]《通典》卷五十三《礼典》“大学”条武德七年云:“诏诸州县及乡,并令置学。”《全唐文》卷三百载玄宗天宝三年诏曰:“乡学之中,倍增教授,郡县官长,明申劝课。”又《唐会要》卷三十五《学校》云:“贞元三年正月,右补阙宇文炫上言:请京畿诸县乡废寺,并为乡学。并上制置事二十余件。疏奏,不报。”
    [1]柳宗元《与太学诸生喜诣阙留阳城司业书》,《柳宗元集》卷三十四。
    [2]《因话录》卷六。
    [3]《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二。
    [4]《唐故处士王君碣》,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226页。
    [5]《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七。
    [6]《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九。
    [1]高士廉《文思博要序》,《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四。
    [2]《带经堂集》卷七十一。
    [3]《全唐文》卷三百一十。
    [4]参见施苹婷先生《俄藏敦煌文献经眼录》之二,《敦煌吐鲁番研究》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杜.1997年。
    [1]转引邰惠莉《敦煌写本(六千字文)初探》,《敦煌研究》1997年第1期。
    [2]《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五。
    [3]周丕显著《敦煌“童蒙”、“家训”写本之考察》,《敦煌学辑刊》1993年,第1期。
    [4]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元明史料笔记从刊之一,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9页。
    [5]转见周丕显著《敦煌“童蒙”、“家训”写本之考察》,《敦煌学辑刊》1993年第1期。
    [6]见杨守敬《日本前书志》卷十一。
    [1]见傅璇琮著《寻根索源:(蒙求)流传与作者新考》,《寻根》,2004年第6期.
    [2]张海鹏《蒙求序》,《学津新源》本。
    [3]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四。
    [4]《元遗山文集》卷三十六。
    [5]有关《蒙求》的具体内容及研究,可参考汪泛舟《(蒙求)补足本》、邰惠利《敦煌本(李翰自注蒙求)初探》、郑阿财《敦煌本(蒙求)及注文之考订研究》等论著。
    [6]《郡斋读书志》卷十四。
    [7]杜嗣先《兔园策府序》。
    [8]参见周丕显《敦煌古抄(兔园策府)考析,《敦煌学辑刊》1994年第2期》。
    [9]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83页。
    [1]《旧五代史·周书)卷一百二十六。
    [2]P3399上题有“幽州都督张仁亶上《九谏书》”,另宋《秘书省续编斯库全书》杂家类载有张仁直《九谏书》一卷。张仁直,华州下邦人,《旧唐书·突厥传》与《张仁愿传》中均载其于万岁通天元年检校幽州都督。
    [3]有关它的进一步研究,我们可以参考郑阿财《敦煌写卷新集文词九经抄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版)、李丹禾《敦煌残新集文词九经抄初探》(《古文献研究》,1995年第2期)及郑炳林、徐晓丽《俄藏敦煌文献(新集文词九经抄)写本缀合与研究》(《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等论著。
    [1]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8页.
    [2]有关《珠玉抄》的详细内容,可见周一良‘敦煌写本杂抄考》(《燕京学报》,1948年第35期)王三庆《敦煌类书》等著述。
    [3]参见伊世同《(步天歌)星象——中国传承星象的晚期定型》,《株洲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南史》卷七十二《何思澄传》。
    [2]白文化《敦煌遗书中的类书简述》,《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4期。
    [3]详细内容可参见史金波、黄振华、聂鸿音所著《类林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新唐书》卷二百零一。
    [2]《旧唐书·李绅传》。
    [3]如S0728《孝经》、S1386《孝经》、P3698《孝经》、P2570《毛诗》残卷。
    [4]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
    [5]《佚存丛书》第一帙。
    [1]《新唐书·李峤传》。
    [2]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89至290页。
    [3]《全唐文》卷五百七十七。
    [4]参见葛晓音《创作范式的提倡和初盛唐诗歌的普及——从<李峤百咏)谈起》,《文学遗产》1995年第6期。
    [1]见孔平仲《谈苑》卷五。
    [2]《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七。
    [3]元稹《叙诗寄乐天书》、《元氏长庆集》卷三十。
    [4]《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本第一分册,1948年。
    [5]如以胡曾《咏史诗》为例,方东树《昭眛詹言》卷二十一云:“尤为坠入恶道。”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 钞凡例》评曰:“轻佻浅鄙”、“不识何以流传至今”。王士祯《万首唐人绝句诗》也云:“读之辄作呕秽”。
    [6]张政烺《讲史与咏史诗》,《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本第一分册,1948年。
    [1]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子部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86页。
    [2]《新五代史·刘岳传》。
    [3]《北梦琐言·诙谐所累》。
    [1]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二册,古典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86页。
    [1]《曝书亭集》卷三十八,转见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9页。
    [2]有关它们的研究,可参考王运熙、杨明先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隋唐五代卷》及张伯伟先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等著述。
    [3]《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五。
    [1]《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九。
    [1]详细情况可参考徐俊纂辑《敦煌诗集残卷辑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
    [1]孔颖达《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2]《论语·述而》。
    [3]《论语·季氏》。
    [4]《庄子·大宗师》。
    [1]《庄子·刻意》。
    [2]《南史)卷四十一《衡阳元王道度传附继子钧传》。
    [3]《白居易集》卷三十九。
    [1]《唐才子传》卷一。
    [2]《全唐文》卷八百二十六。
    [3]《旧唐书·李渤传》。
    [4]《旧唐书·张镐传》。
    [5]《旧唐书·房琯传》。
    [6]《新唐书·隐逸传》。
    [1]王定保《唐摭言》卷九。
    [2]《新唐书·选举志》。
    [3]《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九《柳璨传》。
    [4]杜佑《通典》卷十五《选举三》。
    [5]刘肃《大唐新语》卷八《文章》。
    [6]《元稹集·外集》卷七。
    [1]参见李红霞、张彩红《论科举对唐代隐逸风尚兴盛的影响》,《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2]《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五。
    [3]《文献通考》卷二十九载云:“风俗之弊,至唐极矣。王公大人魏然于上,以先达自居,不复求士。天下之士什什伍伍,戴破帽骑蹇驴,未到门百步辄下马奉幣刺,再拜以谒于典客者,投其所为之文,名之曰求知己。如是而不问,则再如前所为者,名之日温卷。知是而又不问,则有贽于马前自赞曰:‘某人上谒者'。嗟乎,风俗之弊至此极矣。”
    [1]权德舆《答柳福州书》,《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九。
    [2]李肇《国史补》卷中。
    [3]杜牧《樊川文集》卷七《唐故太子少师奇章郡开国公赠太尉牛公墓志铭并序》。
    [4]《太平广记》卷五十三《杨真伯》。
    [5]宋大川《略论唐代士人的隐居读书》,《史学月刊》,1989年,第2期。
    [6]《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
    [1]《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四。
    [2]《旧唐书》卷六十六。
    [3]《新唐书》卷一百。
    [4]《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五。
    [5]刘禹锡《奏请丞相府论学事》。
    [6]《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七。
    [7]《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隐逸传》。
    [8]《太平广记》卷十七。
    [9]《新唐书》卷二百零二。
    [1]柳璨事见《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九;马怀素事见《旧唐书》卷一百零二。
    [2]《唐摭言》卷七。
    [3]《唐诗纪事》卷四十五《王播》条。
    [1]严耕望《唐人习业山林寺院之风尚》,《唐史研究丛稿》,香港新亚研究所,1969年版,第415页。
    [2]顾况《玉笥山书堂石伞峰铭》,《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九。
    [3]宋大川先生《略论唐代士人的隐居读书》将其隐读对社会的影响归纳为教育性、社会性、开放性三方面,可参考。
    [1]《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隐遗传》。
    [2]严耕望、《唐人习业山林寺院之风尚》,《唐诗研究丛稿》,香港新亚研究所,1969年版,第414页。
    [3]《全唐诗》卷五百七十。
    [4]《全唐文》卷六百七十七。
    [5]《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二。
    [1]《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九。
    [2]宋杨亿《武夷新集》卷十一《杨公(徽之)行状》。
    [3]明桑乔《庐山纪事》,《四库全书存目从刊》,本齐鲁书社,1996年版。
    [1]《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隐遗传》。
    [2]《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七。
    [3]《北梦琐言》卷九。
    [4]见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后序》,《全唐文》卷六百七十五。
    [1]《因话录》卷四。
    [2]《金华子杂编》卷下。
    [3]《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七《裴休传》。
    [4]《圆觉经大疏钞》卷一下。
    [5]《北梦琐言》卷六。
    [6]柳宗元《送文郁师序》,《全唐文》卷五百七十九。
    [7]参见白居易《代书》,《全唐文》卷六百七十七。
    [1]《诗话总龟》卷十五《留题门》,引自《谈苑》。
    [2]《鉴戒录》卷八。
    [1]若耶女子《题三乡驿序》云:“余本若耶溪东,与同志者二三,纫兰佩蕙,每贪幽闲之境,翫花光于松月之亭,竟昼绵宵,往往忘倦。洎乎初笄,至于五换星霜矣。自后不得已,从良人西入函关,寓居晋昌里第。其居也,门绝嚣尘,花木丛翠。东西邻二佛宫,皆上国胜游之最。伺其闲寂,因游览焉,亦不辜一时之风月也。不意良人已矣,邀然无依,帝里芳春,吊影东迈。涉浐水,历渭川,背终南,陟太华,经虢略,抵陕郊,挹嘉祥之清流,面女几之苍翠。凡经过之所,皆曩昔燕笑之地,绸缪之所。衔寃加叹,举目魂销。虽残骸尚存,而精爽都失。假使潘岳复生,无以悼其幽思也。遂命笔聊题,终不能涤其怀抱,绝笔恸哭而去。以翰墨非妇人女子之事,名字是故隐而不书。时会昌壬戌岁仲春十九日。”其诗曰:“昔逐良人西入关,良人身殁妾空还。谢娘卫女不相待,为雨为云过此山。”和诗十一首。进士陆贞洞:“惆怅残花怨暮春,孤鸾舞镜倍伤神。清词好个干人事,疑是文姬第二身.”同前,王祝:“女几山前岚气低,佳人留恨此中题.不知云雨归何处,空使王孙见即迷。”刘谷:“兰蕙芬芳见玉姿,路傍花笑景迟迟。苎萝山下无穷意,并在三乡惜别时。”王涤:“浣沙游女出关东,旧迹新词一梦中。槐陌柳亭何限事,年年回首向春风。”李昌邺:“红粉萧娘手自题,分明幽怨发云闺.不应更学文君去,泣向残花归剡溪.”王硕:“无姓无名越水滨,芳词空怨路傍人。莫教才子偏惆怅,宋玉东家是旧邻。”李缟:“会稽王谢两风流,王子沉沦谢女愁。归思若随文字在,路傍空为感千秋。”张绮:“洛川依旧好风光,莲帐无因见女郎。云雨散来音信断,此生遗恨寄三乡.”高衢:“南北千山与万山,轩车谁不思乡关。独留芳翰悲前迹,陌上恐伤桃李颜。”韦冰:“来时欢笑去时哀,家国迢迢向越台。待写百年幽思尽,故宫流水莫相催。”五言复覩三乡题处,留赠贾驰:“壁古字未灭,声长响不绝。蕙质本如云,松心应耐雪。耿耿离幽谷,悠悠望瓯越。妇哭夫时,城崩无此说。”见《云溪友议》卷中《三乡略》。
    [2]参见戴军《唐代寺院题诗与寺院学习之风》,《中国典籍与文化》,2D04年,第2期。
    [3]《唐诗纪事》卷四十五《王播》。
    [4]《鉴戒录》卷八《衣锦归》。
    [1]汪辟疆《唐人小说》,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页。
    [1]《太平广记》卷五十二。
    [1]程国赋《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第152页,文中认为,唐代婚恋有胡人风俗,“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改嫁、私奔的现象非常普遍,如严挺之妻、王缙之妻,而唐代公主改嫁者多达三十余人,此外,贵族女性偷情之事也较为常建.于此笔者尚需补充一点,即:道教女冠与文人往来频繁,有“艳冶”之风,龚自珍曾说:“唐之道家,最近刘向所录房中家.唐世武瞾、杨玉环皆为女道士;而玉真公主奉张真人为尊师。一代妃子,凡为女道士,可考于传记者四十余人;其无考者,杂见诗人风刺之作.鱼玄机、李冶辈之于下。韩愈所谓‘云窗雾阁事窈窕'.李商隐又有‘绛节飘摇空国来'一首,尤为妖冶.皆有唐一代道家支流之不可问者也.”(《龚自珍全集》第297页至29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而文人的一些诗作中,也将女道士描述成女仙之流,如李白《江上送女道士褚三清游南岳》云:“吴江女道士,头戴莲花巾.霓衣不湿雨,特异阳台云。足下远游履,凌波生素尘。寻仙向南岳,应见魏夫人。”又刘言史《赠成炼师四首》之一云:“曾随阿母汉宫斋,风驾龙軿列玉阶.当时白燕无寻处,今日云鬟见玉钗。”这种文人与女道士暖昧而又亲昵的关系,在小说中也常常刻画成人神(仙)之恋。
    [2]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页至276页。
    [3]程国赋《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7页。
    [1]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五《寺塔记》上,《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754页。
    [2]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六‘寺塔记》下,《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761页。
    [3]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神品中一人》。
    [4]参见陈允吉《论唐代寺院壁画对韩愈诗歌的影响》,《复旦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1]有关唐代“坟寺”的具体内容及其影响,我们可参考戴军《“坟寺”与唐人小说》,《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该文从《唐代墓志汇编》、《续编》及新、旧《唐书》中勾稽了大量唐人葬身寺院的史料,并对其影响作了详细的分析。
    [2]洪迈《容斋随笔》附录《论唐人小说》,见程国赋《隋唐五代小说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3]可参见程千帆先生《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袁维国先生《唐传奇行卷质疑》、于天池《唐代小说的发达与行卷
    [1]黄璞《王郎中传》。《全唐文》卷八百一十七。
    [2]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
    [1]景遐东《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中对淮南道、江南东道得文学家族多有叙述,本文于此从略。
    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本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
    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
    孙诒让《周易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
    孔颖达《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中华书局,1984年
    李鼎祚《周易集解》,中国书店,1984年
    啖助、赵匡、陆质《春秋集传纂列》,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
    陆质《春秋微旨》,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
    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
    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
    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
    李百药《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
    令狐德棻《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
    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
    魏征《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
    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司马光《资治通鉴》,岳麓书社,1990年
    李林甫《唐六典》,中华书局,1988年
    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4年
    王钦若《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
    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学林出版社,1992年
    王薄《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商务印书馆,1959年
    吴兢《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刘肃《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84年
    张鷟《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年
    李肇《唐国史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赵璘《因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王定保《唐摭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裴庭裕《东观奏记》,中华书局,1994年
    孙光宪《北梦琐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钱易《南部新书》,中华书局,1958年
    释圆仁《入唐求法巡行礼记》,日本小野胜年校注,白文化、许德楠修订校注,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86年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中华书局,1983年
    王应麟《困学纪闻》:商务印书馆,1935年
    徐松《登科记考》,中华书局,1984年
    王士稹《池北偶谈》,中华书局,1982年
    郝玉麟《福建逦志》,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李贤《明一统志》,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洪迈《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释文莹《湘山野录》,中华书局,1991年
    王通《文中子》,四部丛刊本,上海书店,1984年
    皮日休《皮子文薮》,中华书局,1959年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王应麟《玉海》,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朱熹《朱子语类》,黎靖德编,中华书局,1986年
    吕大防《韩愈年谱》,中华书局,1991年
    释道宣《续高僧传》,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赞宁《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
    《广弘明集》,四部丛刊初编,上海书店,1989年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
    李昉《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6年
    董诰《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
    彭定球《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
    王绩《王无功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王勃《王子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
    颜真卿《颜鲁公文集》,四部丛刊初编,上海书店,1989年
    李翰《李文公集》,四部丛刊初编,商务印书馆,1989年
    权德舆《权德舆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书店,1989年
    对禹锡《刘禹锡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
    杜牧《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元稹《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年
    柳宗元《柳河东集》,中华书局,1958年
    刘禹锡《刘宾客文集》.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
    陆龟蒙《唐甫里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上海书店,1989年
    计有功《唐诗纪事》中华书局,1965年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刘克庄《后村诗话》,中华书局.1983年
    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许学夷《诗源辩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王夫之等《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皮锡瑞《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王重民《敦煌变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汪辟疆《唐人小说》,中华书局,1958年版
    严耕望《唐史研究丛稿》,香港,新亚研究所,1969年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天津,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中华书局,1979年版
    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中华书局,1983年版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子部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周銮书《庐山史话》,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毛礼锐,瞿菊农,邵鹤亭《中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
    郭绍虞选编《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尹协理,魏明《王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吴汝煜《刘禹锡传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刘国盈《唐代古文运动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刘国盈《韩愈评传》,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
    孙昌武《唐代古文运动通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
    孙昌武《柳宗元传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熊承涤《中国古代教育史料系年》,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王大鹏《中国历代诗话选》,岳麓书社,1985年版
    中国唐史学会编《唐史学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
    史念海主编《唐史论丛》,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陈伯海《唐诗学引论》,知识出版社,1988年
    钱基博《韩愈志》,中国书店,1988年
    程舜英编《魏晋南北朝教育制度史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程舜英编《两汉教育制度史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骆鸿凯《文学选》,中华书局,1989年
    徐鹏《孟浩然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年
    丁钢,刘琪《书院与中国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
    赵福海主编《文选学论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
    陈尚君《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
    俞汝捷《仙·鬼·妖·人》,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
    吴宗国《唐代教育制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
    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孙培青《隋唐五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王汝涛编校《全唐小说》,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年
    林继中《文化建构文学史纲》(中唐—北宋),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
    林继中《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辛文房撰、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95年
    吴霓《中国古代私学发展诸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程千帆《程千帆选集》,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杜晓勤《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东方出版社,1997年
    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
    陈尚君《唐代文学丛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程国赋《唐代小说嬗变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程国赋《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宋大川《唐代教育体制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戴伟华《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9年
    郭峰《唐代士族个案研究——以吴郡、清河、范阳、敦煌张氏为中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
    李国钧,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孙逊《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中华书局,2000年
    罗时进师《唐诗演进论》,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王国维《观堂林集》(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贾晋华《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傅璇琮,谢灼华主编《中国藏书通史》宁波出版社,2001年
    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史》,大象出版社,2001年
    吴雁南,秦学颀,李禹阶主编《中国经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张国刚《佛学与隋唐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陈飞《唐代试策考述》,中华书局,2002年
    李斌城主编《唐代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查屏球《唐学与唐诗》,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翟博《中华家训经典》,海南出版社,2002年
    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
    李浩《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石云涛《唐代幕府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夏炎《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
    景遐东《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汪习波《隋唐文选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罗立刚《史统、道统、文统——论唐宋时期文学观念的转变》,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