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唐诗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元好问唐诗学是金代诗学宗唐的总结,在唐诗学的发展史上,遗山唐诗学文献在史料、诗学思想、理论批评、影响等诸多方面,都有相当的参考的意义及价值。
     元好问在诗学特别是唐诗学领域有着相当丰富的著述,为唐诗学史留下了多层面的理论文献。其中,《唐诗鼓吹》是金末元初著名的唐诗选本,它蕴含着当时对于唐人七律这一体裁的诸多审美评判;《杜诗学》是元好问在归隐期间所潜心创立的专学,虽然此前已有对杜诗的大量研究,但是真正有所界定和系统总结,还是始于元好问是书,尽管该书已亡佚,但是其开拓之功不可忽视;元好问个人的其它著述文献当中,也往往可见对于唐诗学的评论,它同金代诸多宗唐批评一道,共同构成了当时诗学界由宋而唐的整体风貌。此外,元好问本人作为金代著名的藏书家,以及史馆经历和之后的著史过程,都不同程度地使其在唐诗学的探讨过程中立足于文献,具有较强的文献意识和文献特性。
     元好问唐诗学的发展历经着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早在初期他所著的《诗文自警》当中,就曾涉及到宗唐实践的一些经验范畴;到了后来三乡时期的《论诗三十首》时,他更是联系诗学史对大量的唐代诗人进行了审慎地批评;而闲居嵩山所作的《杜诗学》一书,则更代表了遗山对唐诗学探索的一次集中和总结,是其唐诗学的核心,其书虽已亡佚,但是它的出现表明,遗山在诗学上的宗唐是自觉的,同时也是具有相当体系的;继《杜诗学》之后,元好问又编纂了《东坡诗雅》一书,作为对其唐诗学的参考和补正,表明了遗山对唐诗学认识的深入;丧乱之际,元好问开始编写的《中州集》诗人小传,又将当代诗学中诗人的宗唐实践纳入批评,并以文献为载体,以诗存史,为“诗史”说探索了一个新的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在理论探索的同时,遗山在诗学实践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就同普通的诗论家有所不同,他早期的五古之作,被当时诗坛的宗唐领袖赵秉文誉为少陵以来无此作也,到了中期的丧乱诗作,又被认为是能追继老杜“诗史”的典范,而晚期的七古则又继承其恩师赵秉文宗法李白的作风,在诗学实践当中有了新的发展。这样来看,遗山关于唐诗学的理论探讨及文献著述,就不是一时一地所完成,而是在他宗唐探索的过程当中伴随着阅历的丰富,思考的深入潜移默化形成的,是遗山毕生致力之所在。
     元好问的诗学尤其是唐诗学,以风雅为正统,以唐诗学为旨归,同时宗唐而不废宋,对于宋诗学之中的有益成分,也适当地加以吸收和学习。在创作论的出发点上,他认为诗是创作主体真实情感的表达,提倡以诚为本,表露心声,并在后期的《杨叔能小亨集引》的理论探讨中,将唐诗视为真诚之作的典范;在创作的方法论上,他以杜诗为例,进一步探讨了法至于无法的理想境界;在审美的取向方面,他秉承传统,以中和为美;而在诗学创作方面,他以杰出的“诗史”之作,继承了老杜的诗学传统,很好地实践着他的诗学理论与理想。可以说,他的唐诗学思想理论与批评实践,不但有着长期的积累过程,更有着相对庞大的体系,深入分析其宗唐观,对于理解与把握金元时期的唐诗学有着很大的助益。
     元好问唐诗学代表着辽金时期特别是金末唐诗学的最高成就,首先,其唐诗学是金代唐诗学最为系统的总结,辽金文化的发展一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到了金代末期发展到了高峰,在唐诗学领域也迫切需要有人在当时进行总结和概括,元好问宗唐总结的出现,在辽金唐诗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为南方的诗学宗唐也提供很好的修正。其次,元好问唐诗学在诗学宗唐的发展史当中,首次提出了“杜诗学”等一系列概念,并以“杜诗学”或“唐诗学”作为其诗学专书的命名,从而很明显地在唐诗学史上成为了较早专门探讨唐诗学的专著,对唐诗学这一传统诗学下重要学科之确立,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最后,元好问的诗学宗唐在唐诗学发展过程当中,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它最终推动和完成了北方诗学由宋而唐的反拨和折回,并比持同样观念的南方诗学界早了半个世纪左右;并在此后的唐诗学史当中,受到了相应的关注,继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其以诗存史、以宋补唐等诸多实践则为后人提供了有益之诗学参考。
     总之,元好问唐诗学文献包含了丰富而深邃的诗学内涵,其作为唐诗学史上承前启后的诗学文献,在诗学史特别是宗唐的发展历程当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价值。
Yuan Tang study is part of the study cases on behalf of Tang poetry summary, in the Tang Dynasty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leaving Shan Tang study literature at historical, poetic thought, theoretical criticism, the impact of other aspects, there are considerabl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reference.
     At Yuan Tang poetics in particular areas of study have considerable wealth of literature, in order to study the history of Tang left a multidimensional theoretical literature. One of, "Tang advocate" is gold at the end of the famous Tang Dynasty Yuanchu anthology, it contains at the time of this genre for Tong Yan Qilu many aesthetic evaluation; "Du Fu's study" is the Yuan at Seclusion great concentration during the creation of the post-secondary study , although previously been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on Du Fu's, but has really defined and systematic summary of, or are book begins Yuan, even though the book has missed, but its pioneering achievements can not be ignored; Yuan individuals literature among other writings, but also often can be seen for the Study Tang's comments, which in many cases with Jin Tang criticism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poem was academic from the Tang, Song and the overall style. In addition, as Jin Yuan famous bibliophiles, as well as the Academia Historica and after going through the book the history of the process, are to varying degrees, their study of Tang at the course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the literature has a strong awareness and documentation features.
     Yuan Tang study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a long-term exploration of the process. Written by him in the early morning of "Poems from the Police" which was involved in some of the experiences of Don area of practice; to the later period of three rural "Poetry 30," he is a history of contact poetics of many Tang Dynasty poet careful criticism; and Songshan staying and doing the work for "Du Fu's study," one book, it is even more representative of the effort of Tang Shan study to explore and summarize a centralized, Tang study are its core, the book has missed, but it the emergence of shows that left Shanzai Poetics Tang on the cases are conscious, but also have considerable system; following the "Du Fu's study", the Yuan has compiled a "Poetry Dongpo Ya" one book, as their study of Tang reference and to make corrections, indicating that the effort of Tang Shan Know-depth study; Sangluan occasion, Yuan begin the preparation of the "Zhongzhouji" The Poet Biography, will study in the contemporary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poet, into the practice of criticism, and literature as the carrier in order to keep the history of poetry, as "history" Say to explore a new way.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t the same time, leaving Shanzai Poetics practice has also been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which with the poetics of ordinary home is different from him early Friday as ancient, was at that time were Parnassus Tang Zhao Bingwen as leaders since Du Fu not make it, by the mid-Sangluan poems, but also is considered to recover the following Dufu’s "history" poem as model, while the late the poem of seven words every sentence then again the succession of his mentor Zhao Bingwen patriarchal Li Bai style, poetic practice at a new development. It can be seen, leaving Hill learn about the theory of Tang poetry and literature writings, they will not be completed in 1:01, but in his case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Tang accompanied by the rich experience, consider in-depth imperceptibly formed mountain life are left behind is committed to lies.
     In particular, the poetics Yuan Tang study are to taste for the orthodox to study for Tang Poetry, at the same time not spent in the Tang, Song, Song for the study of the beneficial ingredients, but also properly absorb and study. Writing at the starting point on, he think poetry is the creative expression of the main real emotion, to promote honest, revealing views and at the latter's "Yang primer sets can be small, Mr Frederick" theory to explore will be regarded as sincere Tang for a model; at creation methodology, by Du Fu's him as an example, to further explore the law For those unable to ideal; at aesthetic orientation, he tradition for Medium and for the United States; and Poetics at creation, the He distinguished "history" for the inherited Poetics of Du Fu’s tradition, a good practice of his poetic theory and ideals. It can be said that he thought the Tang study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riticism, not only with the accumulation of long-term process, but also has a relatively large system, in-depth analysis of their cases Tang concept, for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the Jin and Yuan Dynasties of Tang Dynasty has a great help to learn.
     Yuan Tang Galerkin study represents the gold at the end of the period especially the study of the highest achievements Tang, first of all, its Tang Jin Tang study are the most systematic study's summary, Galerkin cultural development has been an upward trend, especially to the late development of the Jin Dynasty to the peak , in the Tang Dynasty is also an urgent need to study the area at that time someone summarized and generalized, Yuan Tang summarized the emergence of cas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Liao and Jin Tang stud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landmark, which the Southern Tang Dynasty poetry study also provides a very good amendment. Secondly, the study Tang Yuan Tang poetics at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were first put forward the "Du Fu's study" a series of concepts and "Du Fu's study" or "Tang study" as part of its poetics specifically naming book, so it is obvious that learn the history of the Tang Dynasty became the earlier study devoted to the Tang Dynasty monographs, the traditional study of Tang poetry important subjects under study established, has laid a very solid foundation. Finally, the study of these poems Yuan Tang Tang at study development process, has played a positive impact. It promote and eventually completed the study by the Northern Song poetry and Tang backwash and turn back, and holds the same concept than the South for half a century poem about early academics; and thereafter study the history of the Tang Dynasty which has been a corresponding concern, continue to plays an influence can not be ignored, its to keep the history of poetry in order to fill the Tang, Song and many other practice for future generations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to study of poetry.
     In short, Yuan Tang study the literature contains a rich and profound poetic connotation as learn the history of Tang Poetry link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literature, in poetry in particular, study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Tang were among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great value.
引文
①金代诗坛有徐好问者,其字亦为裕之,需注意辨别。参见元好问《中州集》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张立荣《元好问<唐诗鼓吹>研究》,2003年山西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论文。
    ③李玉燕《<唐诗鼓吹>考探》,2006年厦门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论文。
    ①曲赫《<唐诗鼓吹>注本研究》,2006年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论文。
    ②邵青《读<注唐诗鼓吹>札记》,《晋阳学刊》1998年第6期。
    ③孙微、李兰瑛的《<唐诗鼓吹>版本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4期。
    ④白·特木尔巴根的《元代蒙古族文学评点家郝天挺和他的<唐诗鼓吹集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⑤商隶君、商育英《<唐诗鼓吹>点校札记》,《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⑥张立荣《元好问<唐诗鼓吹>的选诗特色》,《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⑦张立荣《<唐诗鼓吹>选者辨析》,《晋阳学刊》2005年第6期。
    ⑧张立荣、彭新元《元好问<唐诗鼓吹>的诗学思想》,《江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⑨陈文平《浅论元好问<唐诗鼓吹>集》,《文教资料》2008年第25期。
    
    ①元好问研究会《元好问研究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2——156页。
    ②卢兴基《在唐宋诗歌成就面前的元遗山》,《文学遗产》1990年第4期。
    ③詹杭伦《金代文学思想史》,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95页。
    ①中国元好问学会《记念元好问800诞辰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3——213页。
    ②胡传志《金代文学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9——121页。
    
    ①张红《元代唐诗学研究》,岳麓书社,2006年版。
    ②查清华《明代唐诗接受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③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版,257页。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中州集》卷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元好问《中州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元好问《中州集》卷一〇,《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元好问《中州集》卷一〇,《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李贺《李贺歌诗编》后序,《四部丛刊》初编影金本。
    ②宋濂《元史》卷一八〇《耶律希亮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159页。
    ③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四三,《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四三,《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四三,《四部丛刊》初编本。
    ⑥元好问《中州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中州集》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元好问《中州集》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元好问《中州集》卷五,《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元好问《中州集》卷五,《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元好问《中州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⑥元好问《中州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⑦元好问《中州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⑧元好问《中州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二六,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明正德二年李瀚刻本。
    ②元好问《中州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元好问《中州集》卷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元好问《中州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元好问《中州集》卷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⑥元好问《中州集》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一“易类”,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清]倪灿《补辽金元艺文志》“史部目录类”,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版,《续修四库全书》本第916册,第187页。
    ③元好问《中州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元好问《中州集》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元好问《中州集》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⑥元好问《中州集》卷一〇,《四部丛刊》初编本。
    ⑦脱脱《金史》卷一一〇,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433页。元好问《中州集》卷一〇“李户部献甫”也有类似的记述,参见《四部丛刊》初编本《中州集》。
    ⑧元好问《中州集》卷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⑨刘祁《归潜志》卷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页。
    ⑩元好问《中州集》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元好问《中州集》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三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三五,《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刘祁《归潜志》卷九,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5——106页。
    ②元好问《中州集》卷五,《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中州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元好问《中州集》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刘祁《归潜志》卷九,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6——107页。
    
    ①刘祁《归潜志》卷一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1页。
    ②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三五,《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元好问《中州集》卷五,《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元好问《中州集》卷五,《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⑥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二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⑦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二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⑧元好问《中州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脱脱《金史》卷一二五《文艺传》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13页。
    
    ①脱脱《金史》卷四《熙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7页。
    ②脱脱《金史》卷四《熙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7页。
    ③脱脱《金史》卷一二五《文艺传》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13页。
    ④脱脱《金史》卷七《世宗本纪》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3页。
    ⑤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一三,《四部丛刊》初编本。
    ⑥脱脱《金史》卷八《世宗本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4页。
    ⑦脱脱《金史》卷八《世宗本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5页。
    ⑧脱脱《金史》卷八《世宗本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5页。
    
    ①宇文懋昭《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二一,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张畅耕主编《辽金史研究》(第六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168-185页。
    ③脱脱《金史》卷二六《地理志》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5页。
    ④叶德辉《书林清话》,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9页。
    ⑤王欣夫《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页。
    
    ①元好问《中州集》卷五,《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三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三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三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元好问《中州集》卷一〇,《四部丛刊》初编本。
    ⑥叶隆礼《契丹国志》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1页。
    ①庄仲方《金文雅》序,光绪辛卯江苏书局重刊本。
    
    ①元好问《中州集》卷一,《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元好问《中州集》卷一,《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元好问《中州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顾易生等《宋金元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819页。
    ①郝注《唐诗鼓吹》为《四库全书》所收版本。
    
    ①《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八《总集类》三《唐诗鼓吹》提要,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八《总集类》三《唐诗鼓吹》提要,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①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七九,见《原诗一飘诗话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55页。
    ②《石洲诗话》卷七,赵执信、翁方纲《谈龙录石洲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34页。
    ③《石洲诗话》卷五,赵执信、翁方纲《谈龙录石洲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6页。
    ④房祺《河汾诸老诗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影乌程刘氏嘉业堂藏影元写本。
    ⑤赵孟《松雪斋文集》卷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吴汝纶《桐城先生评点唐诗鼓吹》,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八《总集类》三《唐诗鼓吹》提要,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①钱谦益、何义门《唐诗鼓吹评注》序,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许学夷《诗源辨体》卷三六之“二一”条,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62页。
    ②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76页。
    ③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七九,见《原诗一飘诗话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55页。
    
    ①钱谦益、何义门《唐诗鼓吹评注》,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八《总集类》三《唐诗鼓吹》提要,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脱脱《金史》卷一二六《文艺传》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42页。
    ②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三一“总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嵇璜、刘墉《钦定续通志》卷五六六,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山西通志》一二七及一九六,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清]倪灿《补辽金元艺文志》“史部目录类”,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版,《续修四库全书》本第916册,第228页。
    ⑥杨士奇《文渊阁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杨士奇《文渊阁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一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⑨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一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⑩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三二“文史类”,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倪灿《补辽金元艺文志》“史部目录类”,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版,《续修四库全书》本第916册,第228页。
    ①刘祁《归潜志》卷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页。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三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五《江西诗派》引“吕紫薇”条,《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八《总集类》三《中州集》提要,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①元好问《中州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元好问《中州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元好问《中州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元好问《中州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元好问《中州集》卷五,《四部丛刊》初编本。
    ⑥元好问《中州集》卷五,《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中州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元好问《中州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元好问《中州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中州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元好问《中州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元好问《中州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元好问《中州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元好问《中州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⑥元好问《中州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⑦元好问《中州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⑧刘祁《归潜志》卷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页。
    ⑨刘祁《归潜志》卷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页。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一一,《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一一,《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何文焕《历代诗话》(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页。
    ③何文焕《历代诗话》(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页。
    ①元好问《中州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刘祁《归潜志》卷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页。
    ③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一一,《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一一,《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元好问《中州集》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07页。类似的表述还被记录于《中州集》卷四“常山周先生昂”条。
    ②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一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11——512页。
    ④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26——527页。
    ①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12页。
    ①元好问《中州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元好问《中州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元好问《中州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元好问《中州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元好问《中州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⑥元好问《中州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⑦朱弁《风月堂诗话》原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五《诗文评类》一《风月堂诗话》提要,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⑨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脱脱《金史》卷二六《地理志》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30页。
    ②马蓉、陈抗、钟文、乐贵明、张忱石点校《永乐大典方志辑佚》第一册,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7页。
    ③赵万里辑《元一统志》,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109页。
    ④李延寿《北史》卷一五,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73页。
    ⑤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一三,《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结《元次山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第152——153页。
    ②金代的经童教育是十分普及的,考两宋京师小学,其授业对象皆不出宗子;而相较之下,金则上有汉儿经童科和女真经童科,下有各省、府及乡级小学,在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有所体现,同元好问为世交的诗友赵元,即是经童出身。在金人这种重视儿童早期教育的风气下,神童也自然格外为人所重视。除了元好问,当时较有名的神童还有麻知几。此外,《中州集》卷一“蔡太常珪”载蔡氏“七岁赋菊诗”,卷二“边内翰元鼎”载边氏“十岁能诗”,皆为例证。关于这一点,不能不加以关注。
    ③元好问《中州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脱脱《金史》卷一二七《孝友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50页。
    ①刘祁《归潜志》卷八,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0页。
    
    ①刘祁《归潜志》卷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2页。
    ②元好问《中州集》卷一〇“先大夫诗”条,《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脱脱《金史》卷五一《选举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34页。
    ①脱脱《金史》卷五一《选举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36页。
    ②元好问《中州集》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元好问编《中州集》中,所载郝天挺《送门生赴省闱》并未明言专赠好问。狄宝心《元好问与郝氏祖孙的交往和影响》一文(《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则推证为专赠好问之作,本文同此。
    
    ①元好问《中州集》卷一〇,《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中州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脱脱《金史》卷一二六《文艺传》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36页。
    ④元好问《中州集》卷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刘祁《归潜志》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页。
    ⑥脱脱《金史》卷一一〇《赵秉文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427页。
    
    ①脱脱《金史》卷一一〇《赵秉文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427页。
    ②刘祁《归潜志》卷一〇,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8-109页。
    ③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一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脱脱《金史》卷一二六《文艺传》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37页。
    ⑤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一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一〇,《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一,《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元好问《中州集》卷七“刘昂霄”条,《四部丛刊》初编本。《遗山先生文集》卷二三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述。另外,元好问恩师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一二也对“愈叩而愈无穷”的问学精神表示称赏。
    
    ①元好问《中州集》卷一〇,《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元好问《中州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中州集》卷一〇,《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八三,《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郝经《陵川集》卷三五,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明正德二年李瀚刻本。
    ③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一,《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一,《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刘祁《归潜志》第八,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7页。
    ②元好问《中州集》卷四“屏山李先生纯甫”条,《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元好问《中州集》卷四“屏山李先生纯甫”条,《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中州集》卷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中州集》卷七“王主簿革”条,《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脱脱《金史》卷一〇〇《李复亨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218页。
    ②脱脱《金史》卷一一〇《赵秉文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427页。
    ③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元好问《中州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⑥元好问《中州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一一,《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郝经《陵川集》卷三五,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明正德二年李瀚刻本。
    ③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一,《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刘祁《归潜志》卷一〇,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9页。
    ②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元好问《中州集》卷六“冀都事禹锡”条,《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元好问《中州集》卷五“密国公璹”条,《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元好问《中州集》卷五“密国公璹”条,《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中州集》卷五“密国公璹”条,《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脱脱《金史》卷八五《世宗诸子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902页。
    ③刘祁《归潜志》卷八,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0页。
    ④李百药《北齐书》卷三七《魏收传》,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85页。
    ①刘知几《史通》卷一〇《辨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刘知几《史通》卷二〇《忤时》,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刘祁《归潜志》卷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6页。
    ④元好问《中州集》卷一〇“李讲议汾”,《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清]宝鼎望《内乡县志》卷六《职官志》,《中国方志丛书》之“华北地方”(河南省),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清康熙三十二年刊本影印,第379页。
    ②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三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一,《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中州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元好问《中州集》卷五,《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中州集》卷七“雷琯诗序”,《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脱脱《金史》卷二三《五行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45页。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42页。
    ②范宁(集解),杨士勋(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范宁《春秋谷梁传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59页。
    ③刘祁《归潜志》卷一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6-——127页。
    
    ①刘祁《归潜志》卷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0——61页。
    ②元好问《中州集》卷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刘祁《归潜志》卷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8-69页。
    ②顾嗣立《元诗选》初集上乙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11页。
    ③顾嗣立《元诗选》初集上乙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11页。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一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中州集》卷一○,《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苏天爵《国朝文类》卷五一,《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苏天爵《国朝文类》卷五一,《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⑥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五,《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三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页。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一三,《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中州集》卷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第四三,《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朴趾源《热河日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第357页。
    ④朴趾源《热河日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第212-213页。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一一,《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郝经《陵川集》卷三五,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明正德二年李瀚刻本。
    ②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脱脱《金史》卷一二六《文艺传》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43页。
    ①郝经《陵川集》卷三五,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明正德二年李瀚刻本。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一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汪荣宝撰,陈仲夫点校《法言义疏》,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60页。
    ③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叶廷琯《鸥陂渔话》卷一“元遗山墓碣”条,《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63册影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同治九年刻本。
    ②元好问《中州集》卷五,《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元好问《中州集》卷五,《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元好问《中州集》卷五,《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陈寿《三国志》之《魏书》卷一《武帝纪》,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4页。
    ⑥司马迁《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482页。
    
    ①郝经《陵川集》卷三十五,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明正德二年李瀚刻本。
    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六《别集类》一九《遗山集》提要,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③茅元仪《石民江村集》卷一二,《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70册影明末刻本。
    ①齐治平《唐宋诗之争概述》,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4页。
    ①元好问《中州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元好问《中州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曲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38页。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一一,《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中州集》卷一〇“先大夫诗”,《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中州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赵翼《瓯北诗话》卷八,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17页。
    ①元好问《中州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赵翼《瓯北诗话》卷八,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17页。
    ③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一四,见《原诗一飘诗话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37页。
    ④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一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中州集》卷五,《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元好问《中州集》卷五,《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元好问《中州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231页。
    ⑤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239页。
    
    ①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237页。
    ②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240页。
    ①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234页。
    ①赵翼《瓯北诗话》卷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56页。
    ①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卷六《雍也》,《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79页。
    ②郑玄(注),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卷五〇《经解》,《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90页。
    ③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卷三《八佾》,《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68页。
    ④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正义)《诗经正义》卷一《诗大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⑤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卷六《雍也》,《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79页。
    ⑥皎然《诗式校注》卷二“律诗”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5页。
    ⑦《国语》卷一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仇占鳌《杜诗详注》(五册)卷二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172页。
    ①安旗《“沉郁顿挫”试解》,《杜甫研究论文集》(第三辑),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3页。
    ②仇占鳌《杜诗详注》(四册)卷一九,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91页。
    
    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37页。
    ②脱脱《金史》卷一二六《文艺传》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43页。
    ③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一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元好问《中州集》卷三“礼部闲闲赵秉文公”条,《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刘祁《归潜志》卷九,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5——96页。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班固《汉书》卷七五《翼奉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176页。
    ③陈寿《三国志》之《魏书》卷六《袁绍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9页。
    ①刘因《静修先生文集》卷一〇,《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赵孟《松雪斋文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四部丛刊》三编本。
    ④附见钱谦益《投笔集》卷下《后秋兴之十三》,其中注意钱氏自注:“自壬寅七月至癸卯五月,伪言繁兴,鼠忧泣血,感恸而作,犹冀其言之或诬也。”这里,他隐曲心事,仿《秋兴八首》为之,颇得老杜沉郁之致。
    ①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52页。
    
    ①赵翼《瓯北诗话》卷八,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17页。
    ②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13页。
    ①王勃《王子安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杨炯《杨盈川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刘昫《旧唐书》卷八〇《上官仪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43页。
    ④杨炯《杨盈川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杨炯《杨盈川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本。
    ⑥陈子昂《陈伯玉文集》卷一,《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何文焕《历代诗话》(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0页。
    ②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一一,《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何文焕《历代诗话》(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页。
    ④何文焕《历代诗话》(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页。
    ⑤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01页。
    ⑥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06页。
    ⑦何文焕《历代诗话》(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页。
    
    ①何文焕《历代诗话》(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9页。
    ②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页。
    ③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一一,《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一一,《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元好问《中州集》卷五,《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元好问《中州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何文焕《历代诗话》(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9页。
    ①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一九“文辞欺人”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460页。
    ②何文焕《历代诗话》(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页。
    ③郭预衡、侯光复《中国古代十大散文家精品全集》,大连出版社,1998年版,第296页。
    ④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刘祁《归潜志》卷九,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5页。
    ②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一一,《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何文焕《历代诗话》(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83页。
    ①何文焕《历代诗话》(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48页。另外,赵德麟《侯鲭录》卷八中,对此有着更为详细的记述。
    ①赵岐(著)、孙奭(疏)《孟子注疏》卷八《离娄》下,《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27页。
    ②赵岐(著)、孙奭(疏)《孟子注疏》卷八《离娄》下,《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27——2728页。
    ③赵岐(著)、孙奭(疏)《孟子注疏》卷八《离娄》下,《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28页。
    
    ①朱熹《孟子集注》,(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版。
    ②陈桐生《﹤孔子诗论﹥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页。
    ③陈桐生《﹤孔子诗论﹥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页。
    ①姚思廉《梁书》卷四九《文学传》上,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91页。
    ①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页。
    ②欧阳修《新唐书》卷二○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35页。
    ③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7页。
    ④王嗣奭《杜臆》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35页。
    ⑤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一〇八《读杜小笺》下,《四部丛刊》初编本。
    ⑥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一○九《读杜二笺》上,《四部丛刊》初编本。钱注杜诗素来以对史实的考证详尽而著名,这将在第五章第二节当中有所论及。在本条引文里他从杜诗中考出房琯事发后严武和贾至相继遭贬的史实,确实从方法上证明了以诗补史的存在和可行。
    ①杨慎《升庵诗话》卷一一“诗史”条,《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68页。
    ②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卷一六,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397页。
    ③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84页。
    ④李纲《梁溪集》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戴复古《石屏诗集》卷一,《四部丛刊》续编本。
    ②高棅《唐诗品汇》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10页。
    ③何文焕《历代诗话》(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81页。
    ④杨伦《杜诗镜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25页。
    ⑤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70页。
    ⑥《竹庄诗话》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何文焕《历代诗话》(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11页。
    ①何梦桂《潜斋文集》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何梦桂《潜斋文集》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何文焕《历代诗话》(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页。
    ①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居士集》第四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之《诗评》,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98页。
    
    ①元好问《中州集》卷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元好问《中州集》卷一〇,《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八四《跋汪水云诗》,《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五《别集类》一八《湖山类稿》提要,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①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一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全金诗》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朱东润《朱东润传记作品全集》,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第340-341页。
    ①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二一“诗体代降”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590页。
    
    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90页。
    ②蒋士铨《忠雅堂诗集》卷一三《辩诗》,清咸丰蒋氏四种本。
    
    ①《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六《别集类》一九《陵川集》提要,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②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59——760页。
    
    ①张晶《辽金元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90页。
    ②张晶《辽金元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页。
    ③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4——95页。
    ④查洪德《郝经的学术与文艺》,《文学遗产》,1997年第6期,第61页。
    ⑤查洪德《郝经的学术与文艺》,《文学遗产》,1997年第6期,第61页。
    ⑥查洪德《郝经的学术与文艺》,《文学遗产》,1997年第6期,第62页。
    
    ①[台]包根弟《元诗研究》,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8年版,第83页。
    ②邓绍基《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01——402页。
    ③宋濂《元史》卷一八一《虞集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181页。
    
    ①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三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577页。
    ③钱谦益《牧斋有学集》一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第八三,《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一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三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钱谦益《牧斋初学集》目录后序,《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季振宜《全唐诗稿本序》中载:“顾余是集窃有因也矣,常熟钱尚书曾以《唐诗纪事》为根据,欲集成唐人一代之诗,盖投老为之,能事未毕,而大江之南,竟不知有此书。予得其稿子于尚书之族孙遵王,其篇帆残断也已过半,遂踵事收拾而成七百十七卷。”
    ①陈伯海《历代唐诗论评选》,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5——446页。
    
    ①赵翼《瓯北诗话》卷八,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17页。
    ②赵翼《瓯北诗话》卷八,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17页。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朱熹《孟子集注》,(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版。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版。
    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李百药《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
    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
    脱脱《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叶隆礼《契丹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脱脱《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宇文懋昭《钦定重订大金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柯绍忞《新元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
    [清]倪灿《补辽金元艺文志》,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916册影印上海辞
    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光绪刻广雅书局丛书本。
    钱大昕《元史艺文志》四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916册影印上海辞
    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潜研堂全书本。
    徐蜀《宋辽金元正史补订文献汇编》(1——3),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中华书局编辑部《历代纪事本末》(1——2),中华书局,1997年版。
    马端临《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嵇璜、刘墉《钦定续通志》,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九通拾补》(1——8),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国语》,《四部丛刊》初编本。
    黄宗羲《宋元学案》(1——4),中华书局,1986年版。
    辛文房《唐才子传校笺》(1——5),中华书局,1995年版。
    《辽金元名人年谱》(1——3),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
    刘九庵《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版。
    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李光廷《广元遗山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552册影印湖北省图书馆藏清同治刻本。
    狄宝心《元好问年谱新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
    雒竹筠《元史艺文志辑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版。
    杨士奇《文渊阁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永瑢《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
    钱谦益《绛云楼书目》,商务印书馆,1935年丛书集成初编本。
    钱曾《读书敏求记》,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
    王昶《金石萃编》,北京中国书店影印本。
    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石刻史料新编》(第1——3辑),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年版。
    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1——3),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徐自强《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48——50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向南《辽代石刻文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陈相伟《金碑汇释》,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
    中华书局编辑部《宋元方志丛刊》(1——8),中华书局,1990年版。
    赵万里辑《元一统志》,中华书局,1966年版。
    马蓉、陈抗、钟文、乐贵明、张忱石点校《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中华书局,2004年版。
    《山西通志》,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宝鼎望《内乡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河南省)》,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清康熙三十二年刊本影印本。
    贾敬颜《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中华书局,2004年版。
    刘知几《史通》,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杨学为《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宋、辽金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汪荣宝撰,陈仲夫点校《法言义疏》,中华书局,1987年版。
    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版。
    《中华道藏》(1——48),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高楠顺次郎《大正藏》(七十七部二百零五卷),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0年影印本。
    王应麟《困学纪闻》,辽宁万有图书发行有限公司,1998年版。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王应麟《玉海》,中文出版社,1977年影印宋元刊本。
    解缙《永乐大典》(1——10),中华书局,1986年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海外新发现永乐大典十七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
    元好问《续夷坚志》,中华书局,1986年版。
    王恽《玉堂嘉话?山居新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
    王鹗《汝南遗事》,《丛书集成初编》版。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四部丛刊》三编本。
    王士禛《分甘余话》,中华书局,1989年版。
    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中华书局,1988年版。
    叶廷琯《鸥陂渔话》,《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63册影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同治九年刻本。
    王勃《王子安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杨炯《杨盈川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陈子昂《陈伯玉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仇占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杨伦《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王嗣奭《杜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杜甫撰、虞集注《杜工部七言律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册影明刻本。
    元结《元次山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李贺《李贺歌诗编》,《四部丛刊》影金本。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居士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李纲《梁溪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中国书店,1985年版。
    戴复古《石屏诗集》,《四部丛刊》续编本。
    何梦桂《潜斋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若虚著,胡传志、李定乾校注《滹南遗老集校注》,辽海出版社,2006年版。
    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元好问《元好问全集》附录部分《诗文自警》,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四部丛刊》本。
    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明正德二年李瀚刻本。
    许衡《许衡集》,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刘因《静修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赵孟《松雪斋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虞集《道园学古录》,《四部丛刊》初编本。
    茅元仪《石民江村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70册影明末刻本。
    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钱大昕《嘉定钱大昕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蒋士铨《忠雅堂诗集》,清咸丰蒋氏四种本。
    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郭预衡、侯光复《中国古代十大散文家精品全集》,大连出版社,1998年版。
    彭定求《全唐诗》(1——25),中华书局,1960年版。
    陈尚君《全唐诗补编》(1——3),中华书局,1992年版。
    钱谦益、何义门《唐诗鼓吹评注》,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吴汝纶《桐城先生评点唐诗鼓吹》,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李庆甲集评《瀛奎律髓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高棅《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董诰《全唐文》(1——12),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吴刚《全唐文补遗》(1——8),三秦出版社,1994——2000年版。
    陈尚君《全唐诗补编》(1——3),中华书局,2005年版。
    薛瑞兆、郭明志《全金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庄仲方《金文雅》,光绪辛卯江苏书局重刊本。
    顾嗣立《元诗选》,中华书局,1987年版。
    李修生《全元文》,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2004年版。
    《诗渊》(1——6),书目文献出版社,1980年版。
    元好问《翰苑英华中州集》,《四部丛刊》初编影上海涵芬楼藏董氏影元刊本。
    房祺《河汾诸老诗集》,四部丛刊初编影乌程刘氏嘉业堂藏影元写本。
    苏天爵《国朝文类》,《四部丛刊》初编本。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刘勰撰,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吴景旭《历代诗话》,中华书局上海编译所,1958年校点本。
    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王夫之《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蒋寅《清诗话考》,中华书局,2005年版。
    吴文治《宋诗话全编》(1——10),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吴文治《辽金元诗话全编》(1——4),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吴文治《明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皎然《诗式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竹庄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朱弁《风月堂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
    沈德潜《说诗晬语》,据《原诗一飘诗话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翁方纲《石洲诗话》,据《谈龙录石洲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许学夷《诗源辨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赵翼《瓯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方东树《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校考》,陕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张健《元代诗法校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杜甫、元好问《杜甫戏为六绝句集解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小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刘泽《元好问〈论诗三十首〉集说》,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张健《王士祯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笺证》,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版。
    计有功《唐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陈衍辑撰、王庆生增订《金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陈伯海《历代唐诗论评选》,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张立文、祁润兴《中国学术通史(宋元明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赵琦《金元之际的儒士与汉文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詹石窗《南宋金元的道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申喜萍《南宋金元时期的道教文艺美学思想》,中华书局,2007年版。
    王素美《许衡的理学思想与文学》,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王素美《吴澄的理学思想与文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方旭东《尊德性与道问学——吴澄哲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叶德辉《书林清话》,中华书局,1999年版。
    万曼《唐集叙录》,中华书局,1980年版。
    王欣夫《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
    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
    胡大雷《传统文论的魅力、模式与智能》,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中华书局,1993年版。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李正民、董国炎《辽金元文学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
    李修生、查洪德《辽金元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刘明今《辽金元文学史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张晶《辽金元文学论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赵维江《走进契丹与女真王朝的文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胡传志《金代文学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张晶《辽金诗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张晶《辽金元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台]包根弟《元诗研究》,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8年版。
    杨镰《元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元好问研究会《元好问研究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忻州师专学报编辑室《忻州师专学报(元好问研究专辑)》,1990,(01).
    中国元好问学会《纪念元好问800诞辰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李正民《元好问研究论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刘达科、阎凤梧《河汾诸老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刘达科《解读河汾诸老》,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
    蒋寅《中国诗学的思路和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中华书局,2003年版。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中国诗学研究?第3辑(辽金诗学研究专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陈桐生《﹤孔子诗论﹥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
    顾易生等《宋金元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丁放《金元明清诗词理论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张海鸥《北宋诗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查洪德《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中华书局,2005年版。
    张立荣《元好问<唐诗鼓吹>研究》,2003年山西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论文。
    李玉燕《<唐诗鼓吹>考探》,2006年厦门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论文。
    曲赫《<唐诗鼓吹>注本研究》,2006年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论文。
    陈冠梅《杜本及<谷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陈伯海《唐诗学引论》,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
    蔡瑜《唐诗学探索》,台北里仁书局,1997年版。
    陈伯海《唐诗学史稿》,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朱易安《唐诗学史论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张红《元代唐诗学研究》,岳麓书社,2006年版。
    查清华《明代唐诗接受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齐治平《唐宋诗之争概述》,岳麓书社,1983年版。
    青木正儿《中国诗学思想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萧华荣《中国诗学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9年版。
    詹杭伦《金代文学思想史》,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1——12),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万曼《万曼文集》,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朱东润《元好问传》,据《朱东润传记作品全集》,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
    刘浦江《辽金史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都兴智《辽金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韩世明、都兴智《<金史>之<食货志>与<百官志>校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王德朋《金代汉族士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薛瑞兆《金代科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得芝《蒙元史研究丛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亚里士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艾克曼《歌德谈话录》(全译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
    让-保尔·萨特《萨特文集》(1——8),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三联书店,1998年版。
    朴趾源《热河日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