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逻辑与进路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是《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规定的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的六项内容之一,也是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需要完成的重要目标任务。然而在笔者看来,学界已有关于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的研究以某一方面、某一地域或某一问题为对象的“掘井”式的研究见长,宏观的理论上的总结和反思相对较少,难以从顶层设计的视角为我国农村民主发展提供系统的学理支撑和政策建议。本文预设的研究目的,就是试图站在国家与社会的宏大视野上,对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设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以期完成内、外两条线索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目标:“内线”是通过全面的反思揭示农村民主建设发生与发展的内在机理;“外线”是通过系统的梳理总结经验查找不足理清农村民主建设的发展进路。
     为此,本文以“合作性建构——竞争性参与”为分析范式,按照“一个总体框架、两个基本支点、三者统一原则、四项运行机制”的基本思路,坚持理论分析与实践考察相结合的方式,系统考察了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逻辑与进路。全文共计十一章。第一章“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研究意义”,介绍了开展此项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研究特色与选题意义等。第二章“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研究构想”,试图重识乡村研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本项研究的研究思路与分析范式,同时明确了主要相关概念。第三章“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从有序参与制度、信息公开制度、议事协商制度、权力监督制度四个方面分别讨论了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的内容目标。第四章“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运行机制”,分别讨论了乡镇治理机制、村民自治机制、依法治理机制、社会治理机制的应有架构。第五章“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内源动力”,考察了农村民主发展的原初动力、农村民主发展的逻辑脉络和农村民主发展的现实动因。第六章“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推进方式”,结合具体例子,揭示了推进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式。第七章“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主体特征”,分析了中国农户从挣扎于土地的原子化小农,到组织进公社的集体化小农,到流卷入市场的社会化小农的转变过程,为进一步分析乡村社会的变化奠定基础。第八章“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社会基础”,在第七章的基础上,分析了乡村社会由封闭的重视人情的礼俗社会,到全能控制的动员型政治社会,到开放的情退利进的理性社会的转变过程。第九章“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历史经验”,总结梳理了农村民主建设的历史进程、农村民主建设的总体成就、农村民主建设的主要经验。第十章“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现实困境”,详细分析了当前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设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需要突破的系列难题、需要应对的主要挑战。第十一章“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路径选择”,通过总结前几章的分析结果,提出了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总体路径。
     笔者认为,本文可能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重识了乡村研究的基础,认为农民的原初认同逻辑来源于农民以认同单位为言说对象的价值判断,这一判断的实质内容是农民能够在基本生活单位里生活更好。进而,农民的认同逻辑决定了农民的一般行动单位最接近于农户,而农民的一般行动单位又决定了乡村研究应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以农户的自身特点、农户的认同逻辑、农户的活动场域为基本视角。2、从有序参与制度、信息公开制度、议事协商制度、权力监督制度四个方面分别讨论了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内容目标,在讨论时注意从制度的原初创设逻辑入手,以制度的一般内涵和架构为基础,从中西对比的视角最后为我国的制度建设目标提供建议。3、认为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化的实质是内容与机制的有机融合,以使农村民主的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为此分别讨论了乡镇治理机制、村民自治机制、依法治理机制、社会治理机制的应有架构。4、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逻辑起点,分别讨论了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内源动力和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推进方式,认为中国农村民主发展外在地表现为现代国家建构对乡土社会的整合或培育过程,其内在逻辑在于农村民主的发展是党的利益代理动员和农民的利益考量回应之间结构性紧张的产物。因而现代国家建构下的行政推动、压力型地方治理的积极探索以及广泛社会参与中的草根实践成为推进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发展的主要方式。5、认为中国农村民主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表现为现代国家建构和乡村社会发育的双向互动过程,因而厘清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与特质并建构其现代性是建设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关键。为此详细考察了中国农户的历史变迁与行为特征,以及由于农户变迁而引起的中国乡村社会特质的巨大变化。6、比较详细地考察了我国农村民主建设的历史进程,探讨了农村民主建设的总体成效,总结了农村民主建设的经验启示。并从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需要突破的系列难题、需要应对的主要挑战三个方面讨论了当前我国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明确方向:整合完善制度机制”、“强化动力:持续推进国家建构”、“提升基础:优化培育乡村社会”、“把握原则:始终坚持三者统一”的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总体路径。
The system to perfect rural democratic management is one of six systems of Decision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on Rur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a Number of Major Issues which should be actively promoted in the country, and the important task needed to be completed in rural reform development since2020. However, mostly of studies about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for countryside democratic management are focusing on one aspect, a region or a problem in my opinion. It's difficult to provide rural democratic development with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top design perspective because of less summary and reflection on macro-theor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mull and summarize the system of rural democratic management systemically, and to complete the research aim, including two clues as the main content in the grand view of state and society. The above-mentioned clues contain to show inner mechanism of rural democratic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and to summarize experience and shortcoming to make the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democratic construction clear.
     Therefore, based on the analytical paradigm of "cooperative construction-competitive participation", this paper insists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practical investigation, and investigates the logic and way to perfect the system of rural democratic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e basic ideas of one general framework, two basic points, the three unified principle and four operation mechanisms. There are eleven chapters. The first is the researching significance of perfect the system of rural democratic management, introducing the research status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The second is the plan, trying to put forward the ideas and analytical paradigm of this study and the main related concepts based on the recognition of rural study. The third is main content, discussing the goal of institutional improvement in rural democratic management from orderly participation system,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consultation system, and supervision system for power. The fourth is operating mechanism, describing the structure for mechanism of township governance, villagers' autonomy, governance according to law, and social governance. The fifth is about driving force for perfect the rural democratic management to observe and study rural democratic development in the original cause, the logic and motivation in reality. The sixth is about the propulsion mode, revealing the main method to promote the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of rural democratic management. The seventh i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analyzing the change about Chinese farmers from single peasant attached with land to collectivization farmers organized to collective commune, to socialized farmers turn into market. The eighth is about social infrastructure, describing the change about rural society from closed and humane to controlled and political, to open and rational. The ninth is historical experience, summarizing rural democratic 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process, the overall achievement and principal experience. The tenth is about practical dilemma, involving the prominent problem and major challenge. The eleventh is about path finding, presenting the general method by summarizing above.
     The main innovations as follows:Firstly, based on the recognition for rural research, the thesis insists that the origin of farmers' primary identity logic is their valuation that farmer can live better in the basic units and regard identifying unit as the related objective. And then, the identity logic determines that the general action units are closest to peasant household, which lead rural research to take household as the basic unit and to regard characteristics, identity logic, and the range of activity as the basic angle. Secondly, proceed from the system of orderly participation, information disclosure, consultation, supervision of power,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aim of perfecting the system of rural democratic management on the base of the system of original logic, general connotation and structure, offering suggestion for the goal of institu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contrast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at last. Thirdly, the essence of the system for rural democratic management is integration of content and mechanism, so as to get the values and stability of rural democratic organization and procedure. For this reason, it refers to framework of system for township governance, villagers' autonomy, governance according to law, and social governance. Fourthly, started with Marxist ideal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riving force and propulsion mode, and insists that rural democratic is the integration and cultivation for rural society as well as the product of balancing the interest between Communist and farmers. As a result, the exploration about stress local governance with promotion by administration and grass-roots practice in extensive social participation become the main way 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rural democratic management. Fifthly, the thesis insists that China's rural democratic occurs and develops in the special period that modern country construction and rural social development are in bilateral interaction, including the historical change and behavior characteristic about peasant household and radical change about rural social specialty. Sixthly,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democratic construction, discusses the total effect and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in detail. Proceed from the prominent problem and major challenge, the thesis probes into the main dilemma in the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of rural democratic management recently, putting forward the overall method of perfecting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to ensure the aim, continually improving the state building to strengthen driving force, cultivating the rural society to improve the basics, and grasping the important principles.
引文
①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61页。
    ① 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38页。
    ② 参见[加]弗兰克·坎宁安:《民主理论导论》,谈火升、年明、王民靖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第9、11页。
    ③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0-32页。
    ① 参见梁仲明,侯万宏,上官吉庆:《试论马克思主义对民主价值和民主制度的贡献》,《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6期。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1475页。
    ③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www. zhb. gov. cn/zhxx/hjyw/201211/t20121120242254.htm.
    ④ 同上。
    ⑤ 黄炎培:《延安归来》第二篇“延安五日记”。
    ⑥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1078页。
    ① 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8页。
    ② 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③ 徐勇:《田野与政治——徐勇学术杂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④ 徐勇:《当前中国农村研究方法论问题的反思》,《河北学刊》,2006年第2期。
    ⑤ 徐勇:《现代国家的建构与村民自治的成长——对中国村民自治发生与发展的一种阐释》,《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
    ⑥ 徐勇、项继权:《现代国家建构中的乡村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① 刘义强:《中国农村调查书系·民主和谐论:现代国家建构中的基层民主与社会和谐》,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 黄辉祥:《村民自治的生长:国家建构与社会发育》,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③ 徐勇:《挣脱土地束缚之后的乡村困境及应对——农村人口流动与乡村治理的一项相关性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④ 姚洋:《社会排斥和经济歧视——东部农村地区移民的现状调查》,《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3期。
    ⑤ 徐增阳、甘霖:《农民流动与村民自治——流出村和流入村的分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⑥ 袁亚愚:《中国农民的社会流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① 黄平:《寻求生存——当代中国农村外出人口的社会学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② 王春光:《社会流动和社会重构——京城“浙江村”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③ 辜胜阻:《当代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① 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 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一一南街、向高和方家泉村村治实证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③ 王仲田、詹成付:《乡村政治——中国村民自治的调查与思考》,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④ 尹焕三:《村民自治面临的社会焦点问题透析——对全国第一个村民自治示范县追踪》,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⑤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⑥ 张厚安、徐勇、项继权等:《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的调查与比较》,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⑦ 肖唐镖等:《村治中的宗族——对九个村的调查与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⑧ 史卫民、潘小娟等:《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⑨ 王振耀:《中国村民自治理论与实践探索》,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⑩ 袁达毅等:《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
    ① 徐勇、项继权:《参与式财政与乡村治理经验与实例》,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 詹成付:《村民自治案例集——民主管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③ 徐勇、吴毅:《乡土中国的民主选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④ 胡荣:《理性选择和制度实施——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个案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① 此标题下的主要内容已发表,参见梁东兴、龙心刚:《农民的认同逻辑、行动单位与乡村研究的基础》,《理论月刊》,2013年第6期。
    ① 邓大才:《社会化小农:动机与行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① 参见邓大才:《农民行动单位:集体、农户与个人——兼论当代中国农民行动单位演变轨迹》,《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② 贺雪峰:《行动单位与农民行动逻辑的特征》,《中州学刊》,2006年第5期。
    ① 徐勇、邓大才:《社会化小农:解释当今农户的一种视角》,《学术月刊》,2006年第7期。
    ① 徐勇、邓大才:《社会化小农:解释当今农户的一种视角》,《学术月刊》,2006年第7期。
    ② 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
    ③ 徐勇:《“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④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⑤ 邓大才:《在社会化中研究乡村——中国小农研究单位的重构》,《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5期。
    ① [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 邓大才:《在社会化中研究乡村——中国小农研究单位的重构》,《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5期。
    ① 徐勇,邓大才:《社会化小农:解释当今农户的一种视角》,《学术月刊》,2006年第7期。
    ② 徐勇:《“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③ 徐勇:《农民改变中国:基层社会与创造性政治——对农民政治行为经典模式的超越》,《学术月刊》,2009年第5期。
    ④ 贺雪峰:《乡村社会关键词》,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页。
    ① 参见邓大才:《“圈层理论”与社会化小农——小农社会化的路径与动力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① 徐勇:《农民改变中国:基层社会与创造性政治——对农民政治行为经典模式的超越》,《学术月刊》,2009年第5期。
    ② 同上。
    ③ 徐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开放时代》,2011年第7期。
    ① 参见熊先根:《世界农村发展及其演变》,《人文地理》,1992年第2期。
    ① 参见[加]弗兰克·坎宁安:《民主理论导论》,谈火升,年玥,王民靖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第9-18页。
    ① 徐勇:《民主:从运动到行动》,《田野与政治——徐勇学术杂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贝。
    ② 本文是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对策研究”(08&ZD028)的最终成果之一,主要任务是从宏观上进行理论分析与阐释,以形成总论,为微观方面的另外四项具体研究奠定基础。
    ①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页。
    ② 魏星河:《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涵义、特点及价值》,《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2期。
    ③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7页。
    ① 参见魏永征等著:《西方传媒的法制、管理和自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④ 列宁:《列宁全集》,第2版第30卷,第442页。
    ⑤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刷馆1961年版,第154页。
    ① 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
    ①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0日。
    ②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①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L册)》,张雁深译,商务印刷馆1961年版,第154页。
    ②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等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28页。
    ③ 参见黄炎培:《延安归来》第二篇“延安五日记”。
    ①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2页。
    ①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0日。
    ①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0日。
    ①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十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0日。
    ② 同上。
    ①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0日。
    ①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0日。
    ① 参见赵树凯:《民间组织与基层民主》,《农民的政治》,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81页。
    ② 刘义强:《构建以社会自治功能为导向的农村社会自治机制》,《东南学术》,2009年第1期。
    ① 徐勇:《田野与政治——徐勇学术杂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② 同上,第17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④ 同上。
    ① 徐勇:《社会动员、自主参与与政治整合——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60年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6期。
    ②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61页。
    ③ 同上。
    ① 梁启超:《梁启超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8页。
    ② 此标题下的主要内容已发表,参见唐鸣、梁东兴:《利益的代理与考量:农村民主的发展逻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3期。
    ① 秋石:《怎样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求是》,2002年第8期。
    ②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64页。
    ③ 同上书,第361页。
    ④ 杜润生:《我们欠农民太多》,参见《我向总理说实话(新版)》,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序言。
    ① 参见中共安徽省委党校课题组:《论执政党要加强利益整合功能》,《党建研究》,2004年第4期。
    ① 本标题下的主要内容已发表,参见梁东兴、唐鸣、陈荣卓:《村庄民主治理纳入纪委专室监察的制度创新及其绩效——基于湖北省通山县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的调查与思考》,《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地1期。
    ② 关于这一专项治理计划的内容,请参见全国村务公开协调小组办公室文件“村发[2009]6号”:全国村务公开协调小组关于印发《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计划(20092011年)》的通知。
    ① 根据《全国村务公开协调小组关于印发《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宣传提纲>的通知》,治理“难点村”要实现的目标要求有四项:一是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民主法制素质。二是健全并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三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四是促进各项工作。
    ① [意]G·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6页。
    ② 徐勇:《民主化进程中的政府主动性——四川省达川市村民自治示范活动调查与思考》,《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3期。
    ① 参见徐勇:《“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东南学术》,2006年第4期。
    ② 参见全国村务公开协调小组办公室:《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政策法规实务》,2004年6月组编。
    ① 参见《湖北省农村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实践的观察与分析》,湖北省民政厅基层政权建设处2007年编写。
    ① 本标题下主要内容已发表,参见唐鸣、梁东兴:《中国农户的历史变迁与行为特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② 参见唐鸣、梁东兴:《利益的代理与考量:农村民主的发展逻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第3期。
    ①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7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09页。
    ③ 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6页。
    ④ 同上。
    ① 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7页。
    ② 同上,第301页。
    ③ 沉石、米有录:《中国农村家庭变迁》,农村读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④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33-234页。
    ⑥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8页。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第26页。
    ④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4页。
    ① 董辅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82页。
    ② 张新光:《小农理论范畴的动态历史考察》,《贵州社会科学》,2008第1期。
    ① 郑有贵:《目标与路径:中国共产党“三农”理论与实践60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4-85页。
    ② 陈云:《陈云文选(1956-1985)》,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2页。
    ① 徐勇:《“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② 贺雪峰:《当代中国乡村的价值之变》,《文化纵横》,2010年第3期。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页。
    ② 同上,第10页。
    ③ 同上,第7页。
    ④ 同上,第9页。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0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第47页。
    ④ 同上。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8页。
    ② 同上。
    ① 徐勇:《礼治、理治、力治》,《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4页。
    ② 同上。
    ① 于建嵘:《人民公社动员体制的利益机制和实现手段》,《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① 吴毅:《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政治稳定形态及其效应——对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一项因素的分析》,《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① 参见徐勇:《礼治、理治、力治》,《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6-207页。
    ② 贺雪峰:《论村级权力的利益网络》,《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4期。
    ① 转引自项继权:《中国农村建设:百年探索及路径转换》,《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② 同上。
    ③ 郑大华:《关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2006年第2期。
    ① 毛泽东:《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52页。
    ② 刘琳:《党在延安时期的民主选举制度》,《特区实践与理论》,2009年第3期。
    ③ 同上。
    ①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70-71页。
    ② 同上。
    ③ 刘琳:《党在延安时期的民主选举制度》,《特区实践与理论》,2009年第3期。
    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人民日报》1949年9月30日,第2版。
    ② 李良玉:《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① 《邓小平同志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报告:全国基层选举胜利完成》,《人民日报》1954年6月20日,第1版。
    ② 江燕:《新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初创时期的历史考察》,《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4期。
    ① 徐勇、刘义强:《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特点探讨》,《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4期。
    ② 关于村民自治制度的含义,在宪法和法律中并无明确的表述。国家相关部门组编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学习读本》解释为:村民自治的含义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村民自治的方式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自治的原则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办事。本文所用表述系据此而来。参见詹成付等编:《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学习读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第200-201页。
    ① 陈锡文等:《中国农村制度变迁60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6页。
    ① 参见陈锡文等:《中国农村制度变迁60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6-347页。
    ② 张世勇:《试论在培育农村社会组织的过程中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② 詹成付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学习读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① 詹成付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学习读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① 徐勇、刘义强:《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特点探讨》,《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4期。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版第3卷,第382页。
    ② 胡锦涛:《提高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水平》,《人民日报》2006年12月2日,第1版。
    ① 参见《2009年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重要资料汇编》,农村基层民主处2010年3月汇编,第243页。
    ② 徐勇、刘义强:《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特点探讨》,《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4期。
    ①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2页。
    ① 李源潮:《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保证村“两委”换届选举顺利进行——在全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9年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重要资料汇编》,农村基层民主处2010年3月汇编,第36页。
    ① 任中平:《村民自治究竟应当向何处去?》,《理论与改革》,2011年第3期。
    ② 于建嵘:《村民自治的价值和困境——兼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修改》,《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4期。
    ③ 同上。
    ④ 冯仁:《村民自治走进了死胡同》,《理论与改革》,2011年第1期。
    ① 詹成付:《全国村民自治状况抽样调查报告》,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97页。
    ② 唐鸣:《村民会议与直接民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③ 詹成付等编:《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学习读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④ 同上,第7页。
    ①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节录)》,《2009年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重要资料汇编》,农村基层民主处2010年3月汇编,第37页。
    ① 王亦君、崔丽:《村组法提出行政村增设村务监督机构》,中国青年报2009年12月23日。
    ①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0日。
    ①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0日。
    ② 同上。
    ③ 詹成付等编:《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学习读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① 同上。
    ② 参见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9页。
    ① 赵树凯:《乡村观察手记(三十一):农民流动三十年》,《中国发展观察》,2008年第1期。
    ① 王潇雨、任中平:《农村阶层分化对农村政治发展的挑战和应对——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点的思考》,《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① 贺雪峰:《农民之苦,苦于丧失生活意义》,《新京报》,2009年6月27日。
    ①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①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① 唐鸣、梁东兴:《利益的代理与考量:农村民主的发展逻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3期。
    ① 唐鸣、梁东兴:《中国农户的历史变迁与行为特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② 唐鸣、梁东兴:《利益的代理与考量:农村民主的发展逻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3期。
    ③ 此标题下主要内容已发表,参见梁东兴:《村委会选举:有问题并不意味着方向错误》,《学习时报》,2010年8月9日,第5版。
    ① 唐鸣、梁东兴:《中国农户的历史变迁与行为特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② 同上。
    ①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6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19、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列宁:列宁全集(第30卷)[M].人民出版社中文第2版。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4卷)[M].人民出版社1991版.
    [6]陈云:陈云文选(1956-1985)[M].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版.
    [8][丹麦]奥勒·诺格德:经济制度和民主改革[M].孙友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0][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商务印刷馆1961年版.
    [11][加]弗兰克·坎宁安:民主理论导论[M].谈火生,年玥,王民靖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12][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3][美]V·奥斯特罗姆,D·菲尼,H·皮希特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M].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4][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彭志华译,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15][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等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6][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中华书局2000年版.
    [17][美]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7页.
    [18][美]李怀印:乡村中国纪事:集体化和改革的微观历程[M].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19][美]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自治与控制[M].周军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0][美]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治道与发展[M].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21][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2][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M].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3][美]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M].何俊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4][意]G·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M].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5][英]阿米.古特曼等著:结社:理论与实践[M].吴玉章等译,三联书店2006年版.
    [26]安应民:建构均衡发展机制——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27蔡定剑: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M].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8]曹锦清等:当代浙江北村的社会文化变迁[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29]陈红太:当代中国政府体系与政治研究法[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30]陈家刚:协商民主[M].三联书店2004年版.
    [31]陈吉元、胡必亮主编:当代中国的村庄经济与村落文化[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32]陈吉元主编: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33]陈锡文,赵阳,陈剑波,罗丹著:中国农村制度变迁60年[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4]陈锡文:中国农村改革:回顾与展望[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5]陈浙闽主编:村民自治的理论与实践[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6]沉石、米有录:中国农村家庭变迁[M].农村读物出版社1989年版.
    [37]程同顺: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8]戴均良等:中国乡镇政权建设概论[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9]戴立兴:政党与群众:中国共产党执政考量[M].中央出版社2009年版.
    [40]《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编辑室: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
    [41]党双忍:制度并轨与城乡统筹[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42]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3]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4]董辅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5]杜润生主编:当代中国的农业合作制[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46]杜润生主编:中国农村改革决策纪事[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47]方柏华,董明等著:政治社会学视野下的先富参政与民主恳谈现象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8]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M].人民出版社2000年年版.
    [49]方宁:中部地区乡镇财政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0]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1]冯兴元,[瑞典]柯睿思,李人庆:中国的村级组织与村庄治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52]傅大友等著:地方政府改革的制度分析一行政改革制度创新[M].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53]付子堂:法律功能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4]高民政主编:中国政府与政治[M].黄河出版社1993年版.
    [55]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编:农村·市场·政府[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
    [56]顾丽梅:信息社会的政府治理[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7]辜胜阻:当代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8]郭书田、刘纯彬等著:失衡的中国——城市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9]何包钢、郎友兴:寻找民主与权威之间的平衡:浙江村民选举之经验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0]何增科:基层民主和地方治理创新[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61]贺雪峰:乡村社会管检测[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贺雪峰:《乡村社会关键词》,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页。[44]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2]黄辉祥:村民自治的生长:国家建构与社会发育[M].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3]黄涌群:农村民主自治发展研究[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4]江燕: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历史考察[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5]金丽薇等著:政党、阶层、和谐——多元视角下的依靠力量研究[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
    [66]景跃进:《当代中国农村“两委关系”的徽观解析与宏观透视[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67]黄平:寻求生存——当代中国农村外出人口的社会学研究[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8]胡荣:理性选择和制度实施——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个案研究[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69]赖海榕:中国农村政治体制改革——乡镇半竞争性选举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70]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新版)[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1]李伟中:20世纪30年底县政建设实验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2]林万龙:中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攻击制度变迁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73]梁启超:梁启超选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74]刘丹:乡村民主之路——中国农村基层直接民主的发展及其法制化[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5]刘坚主编:中国农村减贫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76]刘义强:中国农村调查书系·民主和谐论:现代国家建构中的基层民主与社会和谐[M].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7]刘友田:村民自治——中国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M].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8]刘娅著:解体与重构: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乡村”社会[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9]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80]马戎、刘世定等: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M].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81]苗月霞:中国乡村治理模式变迁的社会资本分析——人民公社与“乡政村治”体制的比较研究[M].黑龙江出版社2008年版.[82]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重要资料选编[G].2008年11月.
    [83]潘维:农民与市场——中国基层政权与乡镇企业[M].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84]潘小娟:发达国家地方政府管理制度[M].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85]蒲坚:中国古代行政立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86]强世功:法制与治理——国家转型中的法律[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7]全国村务公开协调小组办公室: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政策法规实务[G].2004年6月.
    [88]全国村务公开协调小组办公室: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督查活动参阅资料[G].2009年10月.
    [89]秦晖等: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90]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91]石洪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92]史卫民:公选与直选——乡镇人大选举制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3]史卫民,潘小娟等著: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94]沈立人:中国农民工[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年版.
    [95]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96]唐鸣、陈荣卓:农村法律和社会问题探究[M].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97]唐鸣、陈荣卓:农村法律和社会问题探究[M].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98]唐鸣:村委会选举法律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99]唐鸣、俞良早:共产党执政与社会主义建设[M].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0]唐贤兴:民主与现代国家的成长[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1]铁锴:公民政治及其在当代中国的逻辑建构——主体性视域下的理性思考[M].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02]仝志辉:农村民间组织与中国农村发展——来自个案的经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03]同春芬: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不平等待遇透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03]王春光:社会流动和社会重构——京城”浙江村”研究[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4]王道勇: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现代性变迁:以失地农民为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5]王仲田,詹成付主编:乡村政治——中国村民自治的调查与思考[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6]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7]王圣诵:中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08]汪太贤:从治民到民治:清末地方自治思潮的萌生与变迁[M].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09]王泽鉴:民法总则[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0]王志刚: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111]王禹:村民选举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2]王禹:我国村民自治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3]王振耀:中国村民自治理论与实践探索[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114]王正中:中国农民现代化及其推进策略[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5]魏永征等著:西方传媒的法制、管理和自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6]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117]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8]项继权:外国农村基层建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19]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南街、向高和方家泉村村治实证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0]肖唐镖等:村治中的宗族——对九个村的调查与研究[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121]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122]徐勇:田野与政治——徐勇学术杂论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3]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4]徐勇主编:乡土中国的民主选举——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研究文集[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5]徐勇、吴毅:乡土中国的民主选举[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6]徐勇、项继权:参与式财政与乡村治理经验与实例[M].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7]徐勇、徐增阳:流动中的乡村治理——对农民流动的政治社会学分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8]徐勇、赵永茂主编:土地流转与乡村政治——两岸的研究[M].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29]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
    [130]姚锐敏,汪青松等:乡村治理中的村级党组织领导[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1]尹焕三:村民自治面临的社会焦点问题透析——对全国第一个村民自治示范县追踪[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32]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33]袁亚愚:中国农民的社会流动[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34]袁达毅等著: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研究[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
    [135]詹成付等主编: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学习读本[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
    [136]詹成付:村民选举权力救济机制研究[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
    [137]詹成付:村民自治案例集——民主管理[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138]詹成付:乡村政治若干问题研究[M].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9]詹成付:全国村民自治状况抽样调查报告[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140]张和清:国家、民族与中国农村基层政治:蚌岚河槽60年[M].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41]张厚安、徐勇、项继权等:《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的调查与比较[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2]张厚安,徐勇: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M].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
    [143]张建立编著:群体性事件古今中外谈[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
    [144]张晓山:走向市场:农村的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
    [145]张英洪:农民权力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146]赵辰听:乡政府管理[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
    [147]赵立波:事业单位改革:公共事业发展新机制探析[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48]赵树凯:农民的政治[M].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149]赵秀玲:村民自治通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0]郑有贵:目标与路径:中国共产党“三农”理论与实践60年[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51]中共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等合编:我为新农村建设建言——新农村建设优秀征文集[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
    [15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文献和研究[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
    [153]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农村改革线路图[M].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
    [154]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中国农民组织建设[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55]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56]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57]祝灵君:授权与治理:乡(镇)政治过程与政治秩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8]左停,唐丽霞主编:变迁与发展:中国农村三十年[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版.
    [159]Burns, John,1988.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Rural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60]Dahl, R.A.,1971.Polyarchy: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CT.
    [161]Guo Zhenglin, Thomas P. Bernstein,2003. "The impact of elections on the village structure of power: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village committees and the village party branches". 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62]Milton. Esman and Norman. Uphoff,1984. Local organization, Intermediate in Rural Development.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63]Oi, Jean,1989. 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64]Oi, Jean,1996.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bility and democratic village self-government". in Maurice Brosseau, Suzanne Pepper, and Tsang Shu-ki, eds., China Review, 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
    [2]陈荣卓、唐鸣:中国农村民主管理机制:形成机理与逻辑整合[J].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3]邓大才:农民行动单位:集体、农户与个人——兼论当代中国农民行动单位演变轨迹[J].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4]邓大才:“圈层理论”与社会化小农——小农社会化的路径与动力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5]邓大才:社会化小农:动机与行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6]邓大才:在社会化中研究乡村——中国小农研究单位的重构[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5期.
    [7]冯仁:村民自治走进了死胡同[J].理论与改革,2011年第1期.
    [8]贺雪峰:当代中国乡村的价值之变[J].文化纵横,2010年第3期.
    [9]贺雪峰:建构理解乡土中国的概念体系,http://ww.snzg.net/article/2006/1031/article_527.html.
    [10]贺雪峰:论村级权力的利益网络[J].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4期.
    [11]贺雪峰:农民之苦,苦于丧失生活意义[J].新京报,2009年6月27日.
    [12]贺雪峰:行动单位与农民行动逻辑的特征[J].中州学刊,2006年第5期.
    [13]江燕:新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初创时期的历史考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4期.
    [14]李良玉: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5]梁东兴、唐鸣、陈荣卓:村庄民主治理纳入纪委专室监察的制度创新及其绩效——基于湖北省通山县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的调查与思考[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16]梁仲明、侯万宏、上官吉庆:试论马克思主义对民主价值和民主制度的贡献[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6期.
    [17]刘琳:党在延安时期的民主选举制度[J].特区实践与理论,2009年第3期.
    [18]刘义强:构建以社会自治功能为导向的农村社会自治机制[J].东南学术,2009年第1期.
    [19]秋石:怎样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J].求是,2002年第8期.
    [20]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J].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
    [21]任中平:村民自治究竟应当向何处去[J].理论与改革,2011年第3期.
    [22]唐鸣:村民会议与直接民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23]唐鸣、梁东兴:利益的代理与考量:农村民主的发展逻辑[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3期.
    [24]唐鸣、梁东兴:中国农户的历史变迁与行为特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25]唐银亮: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适用问题的司法救济,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6900/178/2008/12/wy828322316182180024334-0.htm.
    [26]王亦君、崔丽:村组法提出行政村增设村务监督机构,中国青年报2009年12月23日.
    [27]王潇雨、任中平:农村阶层分化对农村政治发展的挑战和应对——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点的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8]魏星河: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涵义、特点及价值[J].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2期.
    [29]吴毅: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政治稳定形态及其效应——对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一项因素的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30]熊先根:世界农村发展及其演变[J].人文地理,1992年第2期.
    [31]徐勇:当前中国农村研究方法论问题的反思[J].河北学刊,2006年第2期.
    [32]徐勇:“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J].东南学术,2006年第4期.
    [33]徐勇:礼治、理治、力治[J].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6-207页.
    [34]徐勇:民主化进程中的政府主动性——四川省达川市村民自治示范活动调查与思考[J].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3期.
    [35]徐勇:农民改变中国:基层社会与创造性政治——对农民政治行为经典模式的超越[J].学术月刊,2009年第5期.
    [36]徐勇:社会动员、自主参与与政治整合——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60年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6期.
    [37]徐勇:现代国家的建构与村民自治的成长——对中国村民自治发生与发展的一种阐释[J].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
    [38]徐勇:“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建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9]徐勇:挣脱土地束缚之后的乡村困境及应对——农村人口流动与乡村治理的一项相关性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40]徐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J].开放时代,2011年第7期.
    [41]徐勇、邓大才:社会化小农:解释当今农户的一种视角[J].学术月刊,2006年第7期.
    [42]徐勇、刘义强: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特点探讨[J].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4期.
    [43]徐勇、项继权:现代国家建构中的乡村治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44]徐增阳、甘霖:农民流动与村民自治——流出村和流入村的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45]姚洋:社会排斥和经济歧视——东部农村地区移民的现状调查[J].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3期.
    [46]中共安徽省委党校课题组:论执政党要加强利益整合功能[J].党建研究,2004年第4期.
    [47]项继权:中国农村建设:百年探索及路径转换[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48]于建嵘:村民自治的价值和困境——兼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修改[J].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4期.
    [49]于建嵘:人民公社动员体制的利益机制和实现手段[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50]张世勇:试论在培育农村社会组织的过程中创新农村社会管理,http://www.snzg.net/article/2012/1010/article_30567.html。
    [51]张新光:小农理论范畴的动态历史考察[J].贵州社会科学,2008第1期.
    [52]郑大华:关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J].史学月刊,2006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