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公共关系视野下的企业商誉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商誉是一种经济现象、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企业力图在激烈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所需依靠的重要无形资产。随着无形资产在企业竞争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人们对企业商誉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发展至今,学界对企业商誉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缺乏用现代公共关系的维度来对商誉做进一步的阐述。现代公共关系的发展趋势,要求企业在公众心目中树立完美的信誉形象,这是众多企业所致力追求的目标。现代企业的竞争模式已经由产品竞争过渡到品牌竞争,现在正在向商誉竞争过渡的现实,促使全社会也由此形成了一股“信誉行商”的浪潮。理论和现实的双重可能性为我们提供了在现代公共关系视野中审视企业商誉的思路。本文拟从企业商誉的基本内涵、性质、特征入手,力求系统揭示企业商誉与现代公共关系之间的联系,说明现代公共关系维度下的商誉内涵就是企业经过长期努力而在公众心目中形成的一种总体印象与评价,它的价值是企业的整体形象价值。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问题背景。主要介绍企业商誉与公共关系的研究背景。包括企业商誉的研究回顾与研究现状分析;在现代公共关系视野中探讨企业商誉的理论可能性、现实可能性以及客观必然性。最后在此基础上,总结本研究的科学价值,并提出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采用的方法。
     第二部分,现代公共关系视野中的企业商誉。首先,从现代公共关系中企业商誉的界说入手,在分析两者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总结出企业商誉在现代公共关系中具有的新内涵,并依据现代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来分析企业商誉的要素。第二,在此基础上,总结企业商誉对现代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所发挥的作用。第三,从理论上提出了现代公
    
     现代公共关系视野下的企业商誉研究
    共关系为企业提升其商誉的各种依据。
     第三邢分,构建企业商誉管理体系的现代公共关系策略。首先,从企业商誉的主体。
    客体、中介三个角度提出了构建企业商誉体系的三个视角。第二,提出了构建企业商
    誉管理体系的现代公共关系策略,其中包括诚信策略、协调沟通策略、危机管理策略。
    第三,提出了构建适应现代公共关系变革的企业商誉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设想和管理
    模型,并展望了未来企业商誉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
     总之,本文泅过对企业商誉在现代公共关系视野中的考察,从理论上弄清了两者的
    关系,井揭示出借助现代公共关系的手段对培育、提升和维护企业商誉所发挥的重要
    作用,因而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Goodwill is a phenomenon of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It is an important invisible property depended by corporate to maintain its long-term competitive power in course of intensive market competition. The more important roles that the invisible property plays among the competition, the more concentration that people pay to it. At present, we have got some academic achievements on corporate goodwill, but we still lack one angle that lies in modern Public Relations to penetrate in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it.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modern Public Relations asks corporate to mould their identity in the hearts of the related publics. It is also the aims, which corporate are longing for. Meanwhile, the transmit of corporate competitive model form product oriented one to brand oriented one, then to goodwill oriented competition raises a stream of doing business referring to goodwill in the whole society. Double possibility from the angles of theory and reality offers us a piece of idea to study corporate goodwill in the field of modern Public Relations. This article tries to show u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odwill and modern Public Relations based on the thorough understanding to the fundamental meaning, nature, and features of corporate goodwill. It also tempts to show one fact that goodwill is a kind of impression and comment that related public have towards corporate, which are built up with hardship and long-term efforts by corporate. Its value lies in the total values of the corporate.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 part one, it mainly deals with the researching backgrounds of corporate goodwill and Public Relations, including reviewer of study on corporate goodwill and present analysis of study on it, the discussion of theoretic and realistic possibility about corporate goodwill in the field of modern Public Relations. At last, based on the statement mentioned above, it
    
    
    
    makes a conclusion of the scientific value of this study, and meanwhile offers a thought and ways of study.
    In part two, it mainly deals with the discussion of corporate goodwill in the modern Public Relations. First of all, it concludes the deeper coronation in modern Public Relations from the angle of analysis about their relations. It also analyzes the essential factors of corporate goodwill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to the essential factors in views of modern Public Relations. Second, based on statements mentioned above, it shows that roles that corporate goodwill will play in course of corporate competition. Third, it offers various evidences on how to promote corporate goodwill by means of theory of modern Public Relations.
    In part three, it mainly deals with the modern Public Relations strategies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corporate goodwill management. First, it offers three angles including subjective angle, objective angle, and media angle. Second, it provides some modern Public Relations strategies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corporate goodwill management, including confidence strategy, communication strategy, and crisis management strategy. Third, it provides some expectation on corporate structure and management models related to corporate goodwill management in to order to adapt to the changes of modern Public Relations.
    All in all, this article makes clear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rporate goodwill and modern Public Relations in the view of theory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goodwill in modern Public Relations. Meanwhile it also reveals the importance of modern Public Relations in course of fostering, promoting and protecting corporate goodwill. Therefore, it has somewhat theoretic values and practical values.
引文
[1]于玉林主编.无形资产管理全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213页
    [2]汪海粟.无形资产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287页
    [3]P.D.Leake.The Account January,Vol,17,1914(14).P8
    [4]参见杨汝梅.无形资产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2版.第87页
    [5]杨汝梅.无形资产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2版.第87页
    [6]于玉林主编.无形资产管理全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214页
    [7]参见无形资产研究论文集编委会.无形资产研究——全国第二届无形资产理论与实务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第1版.第388页
    [8]谷卫.知识经济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商誉[J].载《交通财会》,1999年第3期.第4页
    [9]于越冬.人力资本与企业商誉的经济实质[J].载《会计研究》,2002年第2期.第40页
    [10]参见于长春.无形资产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1999年
    [11]汪海粟.无形资产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23页
    [12]邓小洋.商誉基本概念探微.载《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1第3期.第64页
    [13]谢晓尧.论商誉.载《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1第5期.第550页
    [14]张和英、张英.论现代企业自创商誉的对策[J].载《商业研究》,2000第7期.第8页
    [15]于玉林主编.无形资产管理全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215页
    [16]张和英、张英.论现代企业自创商誉的对策[J].载《商业研究》,2000第7期.第7页
    [17]于玉林主编.无形资产管理全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214页
    [18]邓小洋.关于负商誉的几个基本问题[J].载《财经论丛》,2001年第3期.第68页
    [19]邓小洋.关于负商誉的几个基本问题[J].载《财经论丛》,2001年第3期.第68页
    [20]何修猛.现代公共关系学——理论与技巧[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32页
    [21]王佐强.谈商誉及其营造策略[J].载《商业会计》,1999年第4期.第32页
    [22]邓小洋.商誉会计论[M],上海:立信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13页
    [23]张映红.公共关系管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第40页
    [24]谢晓尧.论商誉[J].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第5期.第552页
    [25]秦言.知识经济时代[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1页
    [26]布瓦索.信息空间:认识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46页
    [27]张小玲.实现生产力价值的重要中介——公共关系[J].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第11页
    [28]参见[德]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6页
    [29][美]科利斯等.公司战略:企业的资源与范围[M].沈阳:东北财政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122页
    [30]张映红.公共关系管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第11-14页
    [31]参见[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2版
    [32]何修猛.现代公共关系学——理论与技巧[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67、68页
    [33]何修猛.现代公共关系学——理论与技巧[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69页
    [34]何修猛.现代公共关系学——理论与技巧[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75页
    
    
    [1]于玉林主编.无形资产管理全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2]汪海粟.无形资产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3]杨汝梅.无形资产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2版.
    [4]无形资产研究论文集编委会.无形资产研究——全国第二届无形资产理论与实务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第1版.
    [5]邓小洋.商誉会计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6]参见于长春.无形资产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1999年
    [7]何修猛.现代公共关系学——理论与技巧[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8]张映红.公共关系管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9]洪国赐.中级会计学(下)[M].台湾:三民书局,1995年第1版.
    [10][英]C.W.诺比斯R.H.帕克.比较国际会计[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第4版
    [11]秦言.知识经济时代[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
    [12]布瓦索.信息空间.认识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3]参见[德]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4][美]科利斯等.公司战略:企业的资源与范围[M].沈阳:东北财政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5]参见[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2版
    [16]张翔.律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17]单振运.新编公共关系学[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第1版
    [18]林均跃.社会信用体系原理[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第1版
    [19]孙智英.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第1版
    [20]宋林飞.社会调查研究方法[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第1版
    [21][美]邓肯.品牌至尊[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1版
    [22][美]戴维斯.杨.创建和维护企业的良好声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第1版
    [23][美]舒尔兹等.整合营销传播[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24][美]大卫.施沃伦.财富准则:自觉资本主义时代的企业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5]张雷.注意力经济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26]王成主编.企业形象最优定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1版
    [27]李向民.精神经济[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8][美]迈克尔.茨威尔.创造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版
    [29]陶勤海等.企业形象设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年第1版
    [30]居延安.公共关系学派(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版
    [31]贾春峰.文化力启动经济力——21 世纪企业战略新思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第1版
    [32]郑也夫.信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1版
    [33]陈放.品牌学[M].广州:时事出版社,2002年第1版
    [34]戴木才.管理的伦理法则[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
    [35]周朝琦等.品牌经营[M].广州: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第1版
    [36]陈春花.企业文化塑造[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2002年第1版
    [37]秦启文.现代公共关系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版
    [38]P.D.Leake.The Account January.Vol.17.1914(14).
    [39]Rusfus Wixon.Accountants Handbook.part19.1968.
    [40]Paul Danos.Intermediate Accounting.1984.
    [41]Don Middleberg.Winning PR in the wired world:Powerful Communications Strategies for the Noisy Digital Space lsted.[M].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1.
    [42]Leonard Saffir.Powerful Public Relations:How to Master the New PR 2nded.[M].NTC/CONTEMPORARY PUBLISHING GROUP,INC.2000.
    [43]Fraser P.Seitel.The Practice of Public Relations 8th ed.[M].Prentice Hall.2001.
    [44]Deborah Stead.How Public Relations Tries to Keep the World Spinning[C].New York Times(Nov.3,1996)
    [1]吴娟.企业家人力资本问题刍议[J].载《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2]邓小洋.商誉基本概念探微[J].载《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3]龚剑奔.更新的组织旗帜——共同愿景[J].载《天津商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4]赵敏.关于品牌、商誉等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与培育[J].载《财经论丛》,1996年第3期
    [5]高涤陈等.商誉:商业文化功能的综合体现[J].载《财贸经济》,1995年第1期
    
    
    [6]李明义.论商誉及其运行规律[J].载《北京商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7]王向阳.品牌、商标和商誉运营[J].载《云南财贸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8]赵树林等.公共关系创造商业无形资产策略的探讨[J].载《商业研究》,1998年第6期
    [9]李光宽等.信用文化论[J].载《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10]张维迎等.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J],载《经济研究》,2002年第10期
    [11]姚明等.商誉的概念辨析及其价值渊源[J].载《国有资产研究》,1997年第4期
    [12]吴雄华.对商誉的几点反思[J].载《广西会计》,1999年第11期
    [13]惠宁.企业公共关系决策的经济环境分析[J].载《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14]杨军,论知识经济时代公共关系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J].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2期
    [15]胡碧芳.论公共关系在企业竞争中的作用[J].载《三峡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16]薛可.公共关系在名牌战略中的作用[J].载《经济论坛》,1998年第8期
    [17]郝金梅、黄青.公共关系是生产力吗?[J].载《生产力研究》,2001年第3期
    [18]杜建国.试论组织内部公共关系的沟通方略[J].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19]谷卫.知识经济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商誉[J].载《交通财会》,1999年第3期.
    [20]于越冬.人力资本与企业商誉的经济实质[J].载《会计研究》,2002年第2期.
    [21]谢晓尧.论商誉[J].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第5期.
    [22]王佐强.谈商誉及其营造策略[J].载《商业会计》,1999年第4期.
    [23]张和英、张英.论现代企业自创商誉的对策[J].载《商业研究》,2000第7期.
    [24]刘华艳.从系统论角度看商誉[J].载《上海会计》,2000年第5期.
    [25]邓小洋.关于负商誉的几个基本问题[J].载《财经论丛》,2001年第3期.
    [26]张小玲.实现生产力价值的重要中介——公共关系[J].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27]钱志洪等.自创商誉:经营者业绩评价的新视点[J].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28]向才菊.知识经济时代的商誉[J].载《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29]王善平.商誉理论面面观[J].载《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3期
    [30]孙宇光等.商誉价值的理论分析[J].载《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2年第3期
    [31]于越冬.人力资本与企业商誉的经济研究[J].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9年第8期
    
    
    [32]何俊德.经济性贬值状况下企业商誉评估之初探[J].载《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33]祝建军.关于商誉有关问题的思考[J].载《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34]高阳宗.共生资源论:对商誉性质的一个新认识[J].载《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35]郭书维.商誉的两个视点及核心商誉资产性质的确定[J].载《现代财经》,2001年第1期
    [36]田佑中.论因特网时代的社会控制[J].载《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