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转识成智”说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代以降,西学东来,本土文化受到猛烈的冲击。国人始而茫然,无所适从。继而有激进反传统者,叫嚷全盘西化。有文化守成者,主张中西融合。但是中西如何融合?恐怕当务之急应当首先在于:我们如何理解与认识西方文化及文明,尤其如何理解与认识西方哲学及科学,宗教及艺术?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成功地融合与汲取了印度佛家的精神与智慧,今天,昔日成功的经验能否帮助我们渡过难关?孜孜以求的人们重新发现与发掘出那称得上佛家最高智慧样态的法相唯识学,想以此来抗衡乃至融合一种新的异质文明,一时间研究唯识学蔚然成风,学人僧人相互切磋,相互砥砺,研究成果斐然。尤其熊十力先生竟依此创建了“新唯识论”哲学体系,彪炳后世。我研究唯识学自觉是接续前贤的。而研究一定是以问题——考虑再三最终选定“转识成智”这个唯识学乃至整个佛学的中心问题——为主线,在厘清这条问题主线的过程中,达到重新安排与展现,乃至于更明晰地揭示唯识学的义理系统,并尽可能地在正确理解与深入阐释的基础之上,尝试看能否尤其将唯识学修行实践的原理转化为我们现实及未来至少重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方面的一支重要资源。这样的问题当然不是一篇论文所能完全解决的,也许我就只能满足于指出其可能性罢了。论文的具体结构则为:
     第一章是关于研究方法的,重点在于阐明我通过研究西方哲学而特别体会和总结出来的一种被称为“先验思路”的哲学及其相应的“先验方法”。人类往往拥有一些共同的思想财富,尽管它们也许在各个民族的文化当中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先验方法能否也算作人类共有的思想财富,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先验方法的主要特征在佛学尤其在法相唯
Eupopean culture came into China seit modern times. How did man understand eupopean culture and civilisation? Could help us Buddhist wisdom (Prajna) which was assimilated by us in the past? So man studied Vijnanamatra-theory (唯识学) again. I carry on with the studiy of my seniors and select "Pravrtti-vijnana" (转识成智) as my theme in order to decide whether its principles are applied to our moral practice. Vijnaptimatratasiddhi-sastra(《成 唯识论》) , Trimsikavijnaptibhasya (《唯识三十论疏》) and so on are my objects. The treatise has five chapters.In the first chapter, I make inquiry about a transcendental method which though is from eupopean philosophy, can help me to understand and interpret Vijnanamatra-theory better and afford me reliabily methodical guarantee.In the second chapter, I make inquiry about Vijnana (识) and Atman (自我) of the early Buddhism (部派佛教) and of Vijnanamatra-theory. The former was psychological, the latter transcendentally phenomenological. I prove it to be right that Xuan-zang (玄奘) translated vijnaptimatra into Chinese "唯识" . I analyse Kui-ji's five-stratums vijnaptimatra (窥基之五重 唯识观) with 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In the third chapter, I make inquiry about Prajfia (智) of the early Buddhism and Madhyamika(中观行派) in order to make sufficient and necessary preparations for the next deep studies.In the fouth chapter, I make inquiry about Pravrtti-vijfiana of Vijnanamatra (唯识之转识成智)which is a central party in the treatise. I point out Vijnanamatra-theory and Madhyamika-theory
    are all very deeply speculative philosophy and they both are highly mutually complementary in their systems of theory. In the 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 the former which always carried out vijfiaptimatra not only in theory but also in practice, was a transcendental idealism and the latter an a priori idealism.In the fifth chapter, I draw the conclusions from the aforementiones inquiries. I dispose of emphatically problem of the self, problem of Buddha-become, and of Buddha-caste and so on. In addition, the treatise has an appendix where I solve the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between Vijnaptimatratasiddhi-sastra andNeo-vijnaptimatra-theory ((Iff"ft\Ri£))) .
引文
1.《佛说长阿含经》(22卷),[后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大正藏》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单行本,1995。
    2.《中阿含经》(60卷),[东晋] 瞿昙僧伽提婆译,《大正藏》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单行本,1995。
    3.《杂阿含经》(50卷),[刘宋] 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单行本,1995。
    4.《增壹阿含经》(51卷),[东晋] 瞿昙僧伽提婆译,《大正藏》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单行本,1995。
    5.《缘起经》(一卷),[唐] 玄奘译,《大正藏》第二册。
    6.《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唐] 玄奘译,《大正藏》第五、六、七册;《藏要》卷一、八(选录),北京:中国书店,1991。
    7.《摩诃般若波罗蜜经》(27卷),[后秦] 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八册。
    8.《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后秦] 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八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明] 朱棣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9.《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 玄奘译,《大正藏》第八册;《佛光大藏经·般若藏》,高雄:佛光出版社,1997。
    10.《妙法莲华经》(7卷),[后秦] 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九册;《妙法莲华经入疏》(20卷),[隋] 智顗疏,[唐] 湛然记,[宋] 道威入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1.《大法鼓经》(2卷),[刘宋] 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第九册。
    12.《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唐] 实叉难陀译,《大正藏》第十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单行本,1991。
    13.《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一卷),[刘宋] 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第十二册。
    14.《大般涅槃经》(40卷),[北凉] 昙无谶译,《大正藏》第十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单行本,1991。
    15.《维摩诘所说经》(3卷),[后秦] 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十四册;《藏要》卷五。
    16.《佛说黑氏梵志经》(一卷),[吴] 支谦译,《大正藏》第十四册。
    17.《大方等如来藏经》(一卷),[东晋] 佛陀跋陀罗译,《大正藏》第十六册。
    18.《楞伽阿跋多罗宝经》(4卷)[刘宋] 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第十六册;《藏要》卷一;《楞伽经集注》[宋] 释正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9.《入楞伽经》(10卷),[元魏] 菩提留支译,《大正藏》第十六册。
    20、《大乘入楞伽经》(7卷),[唐] 实叉难陀译,《大正藏》第十六册。
    21.《深密解脱经》(5卷),[元魏] 菩提流支译,《大正藏》第十六册。
    22.《解深密经》(5卷),[唐] 玄奘译,《大正藏》第十六册:《藏要》卷二。
    23.《佛说佛地经》(一卷),[唐] 玄奘译,《大正藏》第十六册。
    24.《大乘密严经》(3卷),[唐] 地婆诃罗译,《大正藏》第十六册。
    25.《大乘密严经》(3卷),[唐] 不空译,《大正藏》第十六册。
    26.《四十二章经》(一卷),[后汉] 迦叶摩腾共法兰译,《大正藏》第十七册。
    27.《菩萨璎珞本业经》(2卷),[姚秦] 竺佛念译,《大正藏》第二十四册。
    28.《大智度论》(100卷),[印度] 龙树造,[后秦] 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二十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单行本,1991。
    29.《金刚般若论》(2卷),[印度] 无著造,[隋] 达磨笈多译,《大正藏》第二十五册。
    30.《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3卷)[印度] 天亲造,[后魏] 菩提流支译,《大正藏》第二十五册。
    31.《十地经论》(10卷),[印度] 天亲造,[后魏] 菩提流支等译,《大正藏》第二十六册。
    32.《佛地经论》(7卷),[印度] 亲光等造,[唐] 玄奘译,《大正藏》第二十六册。
    33.《阿毗达磨发智论》(20卷),[印度] 迦多衍尼子造,[唐] 玄奘译,《大正藏》第二十六册。
    34.《阿毗达磨品类足论》(18卷),[印度] 世友造,[唐] 玄奘译,《大正藏》第二十六册。
    35.《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200卷),[印度]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唐] 玄奘译,《大正藏》第二十七册。
    36.《入阿毗达磨论》(2卷),[印度] 塞建陀罗造,[唐] 玄奘译,《大正藏》第二十八册。
    37.《阿毗达磨俱舍论》(30卷),[印度] 世亲造,[唐] 玄奘译,《大正藏》第二十九册;《藏要》卷八;《佛藏辑要》第十六册,成都:巴蜀书社。
    38.《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说一切有部)》(一卷),[印度] 世亲造,[唐] 玄奘译,《大正藏》第二十九册。
    39.《中论》(4卷),[印度] 龙树造,青目释,[后秦] 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三十册:《藏要》卷二:《中华大藏经》第二十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
    40.《大乘中观释论》(9卷),[印度] 安慧造,[宋] 惟净等译,《大正藏》第三十册。
    41.《十二门论》(一卷),[印度] 龙树造,[后秦] 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三十册;《中华大藏经》第二十九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
    42.《百论》(2卷),[印度] 提婆造,婆薮开士释,[后秦] 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三十册:《藏要》卷六;《中华大藏经》第二十九册。
    43.《广百论本》(一卷),[印度] 圣天造,[唐] 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册;《中华大藏经》第二十九册。
    44.《百字论》(一卷),[印度] 提婆造,[后魏] 菩提流支译,《大正藏》第三十册。
    45.《大乘掌珍论》(2卷),[印度] 清辩造,[唐] 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册:《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
    46.《瑜伽师地论》(100卷),[印度] 弥勒说,[唐] 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册;《中华大藏经》第二十七、二十八册;《藏要》卷四、六(选录)。
    47.《瑜伽师地论释》(一卷),[印度] 最胜子等造,[唐] 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册;《中华大藏经》第二十八册。
    48.《决定藏论》(3卷),[梁] 真谛译,《大正藏》第三十册,《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册。
    49.《成唯识论》(10卷),[印度] 护法等造,[唐] 玄奘纂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藏要》卷四;《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册;《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述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0.《唯识三十论颂》(一卷),[印度] 世亲造,[唐] 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册;四种汉译本(玄奘、吕澂、韩镜清、霍韬晦)对照,《中华佛典宝库》(光盘版)。
    51.《唯识二十论》(一卷),[印度] 世亲造,[唐] 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藏要》卷四:《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册。
    52.《转识论(从无相论出)》(一卷),[陈] 真谛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册。
    53.《唯识论》(一名《破色心论》)(一卷),[印度] 天亲造,[后魏] 瞿昙般若流支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册。
    54.《大乘唯识论》(一卷),[印度] 天亲造,[陈] 真谛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册。
    55.《成唯识宝生论》(一名《二十唯识顺释论》)(5卷),[印度] 护法造,[唐] 义净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藏要》卷十;《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册。
    56.《摄大乘论》(2卷),[印度] 阿僧伽作,[后魏] 佛陀扇多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册。
    57.《摄大乘论》(3卷),[印度] 无著造,[梁] 真谛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中华大藏经》第二十九册。
    58.《摄大乘论本》(3卷),[印度] 无著造,[唐] 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藏要》卷三;《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册。
    59.《摄大乘论释》(15卷),[印度] 世亲释,[陈] 真谛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中华大藏经》第二十九册。
    60.《摄大乘论释》(10卷),[印度] 世亲造,[唐] 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册。
    61.《摄大乘论释》(10卷),[印度] 无性造,[唐] 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册。
    62.《中边分别论》(2卷),[印度] 天亲造,[陈] 真谛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册。
    63.《辩中边论》(3卷),[印度] 世亲造,[唐] 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藏要》卷三;《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册。
    64.《辩中边论颂》(一卷),[印度] 弥勒说,[唐] 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册。
    65.《显扬圣教论》(20卷),[印度] 无著造,[唐] 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藏要》卷十;《中华大藏经》第二十八册。
    66.《显扬圣教论颂》(一卷),[印度] 无著造,[唐] 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中华大藏经》,第二十八册。
    67.《大乘庄严经论》(13卷),[印度] 无著造,[唐] 波罗颇蜜多罗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藏要》卷七:《中华大藏经》第二十九册。
    68.《大乘阿毗达磨集论》(7卷),[印度] 无著造,[唐] 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中华大藏经》第二十八册。
    69.《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16卷),[印度] 安慧糅,[唐] 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中华大藏经》第二十八册。
    70.《六门教授习定论》(一卷),[印度] 无著本、世亲释,[唐] 义净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藏要》卷十;《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册。
    71.《业成就论》(一卷),[印度] 天亲造,[元魏] 毗目智仙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册。
    72.《大乘成业论》(一卷),[印度] 世亲造,[唐] 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册。
    73.《佛性论》(4卷),[印度] 天亲造,[陈] 真谛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册。
    74.《究竟一乘宝性论》(4卷),[后魏] 勒那摩提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藏要》卷六;《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册。
    75.《大乘五蕴论》(一卷),[印度] 世亲造,[唐] 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 册;《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册。
    76.《大乘广五蕴论》(一卷),[印度] 安慧造,[唐] 地婆诃罗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册。
    77.《大乘百法明门论》(一卷),[印度] 天亲造,[唐] 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册。
    78.《十八空论》(一卷),[印度] 龙树造,[陈] 真谛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中华大藏经》第二十九册。
    79.《三无性论(出无相论)》(2卷),[陈] 真谛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册。
    80.《显识论(从无相论出)》(一卷),[陈] 真谛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册。
    81.《观所缘缘论》(一卷),[印度] 陈那造,[唐] 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册。
    82.《观所缘论释》(一卷),[印度] 护法造,[唐] 义净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藏要》卷七;《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册。
    83.《因明正理门论本》(一卷),大域龙菩萨造,[唐] 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二册;《藏要》卷四;《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册。
    84.《因明入正理论》(一卷),[印度] 商羯罗主造,[唐] 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二册;《藏要》卷七;《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册。
    85.《成实论》(16卷),[印度] 诃梨跋摩造,[后秦] 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三十二册:《藏要》卷七;《佛藏辑要》第十六册。
    86.《菩提资粮论》(6卷),[印度] 龙树本,比丘自在释,[隋] 达磨笈多译,《大正藏》第三十二册;《藏要》卷十;《中华大藏经》第二十九册。
    87.《大乘起信论》(一卷),[印度] 马鸣造,[梁] 真谛译,《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册;高振农校释本,北京:中华书局,1992。
    88.《大乘起信论》(2卷),[印度] 马鸣造,[唐] 实叉难陀译,《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册。
    89.《瑜伽论记》(24卷),[唐] 遁伦集撰,《大正藏》第四十二册。
    90.《成唯识论述记》(10卷),[唐] 窥基撰,《大正藏》第四十三册。
    91.《成唯识论掌中枢要》(2卷) [唐] 窥基撰,《大正藏》第四十三册。
    92.《成唯识论了义灯》(7卷),[唐] 惠沼述,《大正藏》第四十三册。
    93.《成唯识论演秘》(7卷),[唐] 智周撰,《大正藏》第四十三册。
    94.《唯识二十论述记》(2卷),[唐] 窥基撰,《大正藏》第四十三册。
    95.《鸠摩罗什法师大义》(3卷),《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96.《大乘法苑义林章》(7卷),[唐] 窥基撰,《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97.《华严原人论》(一卷),[唐] 宗密述,《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98.《摩诃止观》(10卷),[隋] 智者说,灌顶记,《大正藏》第四十六册。
    99.《金刚錍》(一卷),[唐] 湛然述,《大正藏》第四十六册。
    100.《坛经》(一卷),[唐] 惠能述,法海集记,《大正藏》第四十八册;郭朋校释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1.《禅源诸诠集都序》(亦名《禅那理行诸诠集》)(2卷),[唐] 宗密述,《大正藏》第四十八册。
    102.《宗镜录》(100卷),[宋] 延寿集,《大正藏》第四十八册。
    103.《藏要》(10册),欧阳竟无编,上海书店,1991。
    104.《中华佛典宝库》(光盘),(http://fo.my163.com),2000年9月15日。
    105.《CBETA电子佛典(大正藏)》(光碟),台北:重阁出版社,2002。
    106.《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了义疏浅解》,[唐] 玄奘译,韩清净讲解。
    107.《唯识二十论》[印度] 世亲著,韩镜清由藏试译校,载《中华佛典宝库》(光盘)。
    108.《唯识三十论》,[印度] 安慧造,韩镜清译藏为汉,载《中华佛典宝库》 (光盘)。
    109.《成唯识论直解》,林国良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10.《成唯识论校释》,[唐] 玄奘译,韩廷杰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
    111.《集量论略解》,[印度] 陈那造,法尊译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12.《楞伽大义今释》,南怀瑾述著,上海佛学书局,1992。
    113.《三论玄义校释》[隋] 吉藏著,韩廷杰校释,北京:中华书局 1987。
    114.《童蒙止观校释》[隋] 智顗著,李安校释,中华书局 1988。
    115.《华严金师子章校释》[唐] 法藏著,方立天校释,北京:中华书局 1983。
    116.《龙树六论——正理聚及其注释》,[印度] 龙树造,汉藏诸论师释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117.《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造,法尊译,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8。
    118.《西藏度亡经》,[印度] 莲华生著,徐进夫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119.《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一卷,石峻、楼宇烈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
    120.《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4册),石峻、楼宇烈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121.《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三卷(4册) 石峻、楼宇烈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1987,1989,1990。
    122.《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四卷(第一册),楼宇烈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
    1.《佛光大辞典》(8卷),慈怡主编,台湾佛光山出版社,1989。
    2.《佛家名相通释》,熊十力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3.《法相辞典》,朱芾煌编,上海佛学书局,1995。
    4.《相宗纲要正续合编》,梅光羲著,上海佛学书局。
    5.《新编佛教辞典》,陈兵编著,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4。
    6.《佛教大辞典》,吴汝钧编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7.《实用佛学辞典》(影印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8.《佛学大辞典》上、下卷,丁福保编,上海书店,1997。
    9.《佛本生故事选》,郭良鋆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10.《异部宗轮论》(一卷),[印度] 世友造,[唐] 玄奘译,《大正藏》第四十九册。
    11.《十八部论》(一卷),[陈] 真谛译,《大正藏》第四十九册。
    12.《部执异论》(一卷),[印度] 天友造,[陈] 真谛译,《大正藏》第四十九册。
    13.《马鸣菩萨传》,[后秦] 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五十册。
    14.《龙树菩萨传》,[姚秦] 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五十册。
    15.《提婆菩萨传》,[姚秦] 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五十册。
    16.《婆薮槃豆法师传》,[陈] 真谛译,《大正藏》第五十册。
    17.《大唐故三藏玄奘师行状》(一卷),[唐] 冥详撰,《大正藏》第五十册。
    18.《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10卷),[唐] 慧立本、彦悰笺,《大正藏》第五十册。
    19.《寺沙门玄奘上表记》(一卷),《大正藏》第五十二册。
    20.《高僧传》(14卷),[梁] 慧皎撰,《大正藏》第五十册;汤用彤校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92。
    21.《续高僧传》(30卷),[唐] 道宣撰,《大正藏》第五十册。
    22.《宋高僧传》(30卷),[宋] 赞宁等撰,《大正藏》第五十册;范祥雍点校本,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
    23.《大明高僧传》(8卷),如惺撰,《大正藏》第五十册。
    24.《大唐西域记》(12卷),[唐] 玄奘、辩机撰,《大正藏》第五十一册;《大唐西域记校注》[唐] 玄奘、辩机原著,季羡林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
    25.《弘明集》(14卷),[梁] 僧佑撰,《大正藏》第五十二册。
    26.《广弘明集》(30卷),[唐] 道宣撰,《大正藏》第五十二册。
    27.《南海寄归内法传》(4卷)[唐] 义净撰,《大正藏》第五十四册。
    28.《五灯会元》(20卷),[宋] 普济撰,载《中华佛典宝库》(光盘);苏渊雷点校本,上、中、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
    29.《印度佛教史》,[英] 渥德尔(A.K.Warder)著,王世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0.《印度教与佛教史纲》,[英] 埃利奥特(C.Eliot)著,第一卷,李荣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1.《印度佛教史》,多罗那它(Taranatha)著,张建木译,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
    32.《印度佛教思想史》、《印度之佛教》,印顺著,载《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 (光碟),台北:重阁出版社,2002。
    33.《佛教史》,杜敬文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34.《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中国佛学史》,周叔迦著,载《周叔迦佛学论著集》上集,北京:中华书局,1991。
    35.《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吕澂著,载《吕澂佛学论著选集》卷四、五,济南:齐鲁书社,1991。
    36.《中国佛教研究史》,梁启超著,上海三联书店,1988。
    37.《中国佛学史》,胡适著,姜义华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97。
    38.《中国佛学》,太虚著,中国佛教协会,1994。
    39.《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陈垣撰,北京:中华书局,1962。
    40.《中国佛教史》,黄忏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1990。
    41.《中国佛教史》,任继愈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卷一1981,卷二1985,卷三1988。
    42.《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3.《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著,台北木铎,1981。
    44.《中国大乘佛学》,方东美著,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4。
    45.《中国禅宗史》,印顺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46.《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郭朋著,济南:齐鲁书社,1986。
    47.《隋唐佛教》,郭朋著,济南:齐鲁书社 1980。
    48.《明清佛教》,郭朋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49.《中国近代佛学思想史》,郭朋等著,成都:巴蜀书社 1989。
    50.《中国佛教近代史》上、下卷,释东初著,台北:东初出版社,1974。
    51.《二十世纪中国佛教》,陈兵,邓子美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1.《新唯识论》,熊十力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2.《体用论》,熊十力著,北京:中华书局,1994。
    3.《十力语要》,熊十力著,北京:中华书局,1996。
    4.《佛性与般若》上、下册,牟宗三著,台北:学生书局,1997。
    5.《唯识述义》第一册,梁漱溟著,载《梁漱溟全集》第一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6.《佛学研究十八篇》,梁启超著,北京:中华书局 1989。
    7.《般若心经思想史》,释东初著,载《佛光大藏经·般若藏·著述部·般若心经讲要·外六部》,高雄:佛光出版社,1997。
    8.《佛教宗派详注》,[清] 杨文会撰,万钧注,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
    9.《杨仁山集》,黄夏年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0.《欧阳竟无集》,黄夏年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1.《欧阳竟无选集》,载《中华佛典宝库》(光盘)。
    12.《中国佛教与唯识学》,王恩洋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13.《吕澂佛学论著选集》(5卷),济南:齐鲁书社,1996。
    14.《佛教研究法》,吕澂著,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
    15.《周叔迦佛学论著集》上、下集,北京:中华书局,1991。
    16.《法相唯识学》上、下册,太虚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7.《太虚集》,黄夏年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8.《太虚大师全集》,载《中华佛典宝库》(光盘)。
    19.《佛法概论》,印顺著,北京: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1990。
    20.《印顺集》,黄夏年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1.《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光碟),台北:重阁出版社,2002。
    22.《法尊集》,载《中华佛典宝库》(光盘)。
    23.《八识规矩颂贯珠解》,范古农居士述,载《中华佛典宝库》(光盘)。
    24.《唯识史观及其哲学》,法舫法师著,台北:天华出版公司,1998。
    25.《绝对与圆融——佛学思想论集》,霍韬晦著,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6。
    26.《中印佛学比较研究》,李志夫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7.《唯识与如来藏》,周志煌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
    28.《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任继愈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29.《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楼宇烈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30.《佛教哲学》,方立天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31.《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卷,方力天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32.《因明学研究》,沈剑英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33.《自净其心——重读释迦牟尼》,陈兵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4.《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陈兵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35.《生与死——佛教轮回说》,陈兵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36.《人间佛教》,陈兵著,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0。
    37.《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郭良鋆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8.《中国佛性论》,赖永海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9.《境界与言诠——唯识的存有论向语言层面的转化》,吴学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0.《唯心与了别——根本唯识思想研究》,周贵华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1.《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与胡塞尔的现象学》,张庆熊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2.《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经讲演录》,贡噶呼图克图讲授,慈威记录,载《中华佛典宝库》(光盘)。
    43.《大庄严经论探源》[法] 莱维(S.Lévi)著,冯承钧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44.《佛教逻辑》,[俄] 舍尔巴茨基(F.I.Stcherbatsky)著,宋立道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5.《大乘佛学——佛教的涅槃概念》、《小乘佛学——佛教的中心概念和法的意义》,舍氏著,立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46.《和尚与哲学家——佛教与西方思想的对话》,[法] 勒维尔《Jean-Francois Revel)、里卡尔(Matthieu Richard)著,陆元昶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47.《唯识学概论》(唯识学专集之一),张曼涛主编,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48.《唯识学发展与传承》(唯识学专集之二),1978。
    49.《唯识思想论集(一)》(唯识学专集之三),1978。
    50.《唯识思想论集(二)》(唯识学专集之四),1978。
    51.《唯识思想今论》(唯识学专集之五),1978。
    52.《唯识问题研究》(唯识学专集之六),1978。
    53.《唯识典籍研究(一)》(唯识学专集之七),1981。
    54.《唯识典籍研究(二)》(唯识学专集之八),1981。
    55.《唯识思想论集(三)》(唯识专集之九),1978。
    56.《唯识学的论师与论典》(唯识学专集之十),1978。
    57.《玄奘大师研究》上、下,张曼涛主编,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
    58.《佛教根本问题研究》(一),张曼涛主编,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1.《五十奥义书》,徐梵澄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摩奴法典》,[法] 迭朗善译,马香雪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3.《古代印度吠陀时代和列国时代史料选辑》,崔连仲等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印度古诗选》,金克木选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5.《摩诃婆罗多》,第一卷《初篇》,金克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6.《薄伽梵歌》,张保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7.《罗摩衍那》,[印度] 蚁垤(Valmikl)著,季羡林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童年篇》,1980;(二)《阿逾陀篇》,1981;(三)《森林篇》,1982;(四)《猴国篇》,1982;(五)《美妙篇》,1983;(六)《战斗篇》上、下卷,1984;(七)《后篇》,1984。
    8.《五卷书》,季羡林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9.《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姚卫群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0.《圣教论》(蛙氏奥义颂),[印度] 乔荼波陀(Gaudapada)著,巫白慧译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1.《人生的亲证》,[印度] 泰戈尔(R.Tagore)著,宫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2.《民族主义》,泰戈尔著,谭仁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3.《瑜伽论》,[印度] 阿罗频多(s.Aurobindo)著,徐梵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4.《神圣人生论》上、下卷,阿罗频多著,徐梵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5.《薄伽梵歌论》,阿罗频多著,徐梵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6.《顺世论》,[印度] 恰托巴底亚耶(D.Chattopadhyaya)著,王世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7.《印度现代哲学》,[印度] 拉尔(B.K.Lal)著,朱明忠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8.《印度通史》,辛哈(N.K.Sinha)等著,张若达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9.《印度文化史》,巴沙姆(A.L.Basham)主编,闵光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0.《印度哲学概论》,梁漱溟著,载《梁漱溟全集》第一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21.《印度哲学史略》,汤用彤著,北京:中华书局,1988。
    22.《汉文佛经中的印度哲学史料》,汤用彤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3.《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4.《汤用彤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
    25.《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寅恪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26.《蒙文通文集》第一卷,《古学甄微》,成都:巴蜀书社,1987。
    27.《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季羡林著,北京:三联书店,1982。
    28.《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季羡林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29.《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季羡林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0.《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季羡林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31.《印度文化论集》,金克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2.《梵佛探》,金克木著,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33.《比较文化论集》,金克木著,北京:三联书店,1984。
    34.《徐梵澄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5.《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汤一介著,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36.《印度哲学——吠陀经探义和奥义书解析》,巫白慧著,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37.《印度吠檀多不二论哲学》,孙晶著,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38.《大梵与自我——商羯罗研究》,龙达瑞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39.《中国哲学辞典大全》,韦政通主编,台北:台湾水牛出版社,1989。
    40.《中国哲学十九讲——中国哲学之简述及其所涵蕴之问题》,牟宗三著,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
    41.《中国哲学的特质》,牟宗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2.《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牟宗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3.《现象与物自身》,牟宗三著,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6。
    44.《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牟宗三著,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
    45.《中国哲学原论》,唐君毅著,《导论篇》(1966),《原性篇》(1968),《原道篇》(上、中、下三册,1973),《原教篇》(上、下册,1978),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46.《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上、下册),唐君毅著,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6。
    47.《知识论》,金岳霖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8.《论道》,金岳霖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49.《逻辑学》,金岳霖著,北京:三联书店,1978。
    50.《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冯友兰著,北京:中华书局,1984。
    51.《中国现代哲学史》,冯友兰著,香港:中华书局,1996。
    52.《新理学》、《新事论》(中国到自由之路)、《新世训》(生活方式新论)、《新原人》、《新原道》(一名《中国哲学之精神》)、《新知言》,冯友兰著,载《三松堂全集》第四、五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53.《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著,载《张岱年文集》卷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54.《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中、下册,冯契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55.《中国思想通史》(5卷),侯外庐等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6.《中国思想史》,葛兆光著,第一卷《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第二卷《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及信仰》,2000。
    57.《国史大纲》(修订本)上、下册,钱穆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58.《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北齐] 魏收撰,北京:中华书局。
    59.《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唐] 魏徵等撰,北京:中华书局。
    《元史》卷二百二《释老传》,[明] 宋濂等撰,北京:中华书局。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