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笑的解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电影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其特性之中就具有商业性和娱乐性,而喜剧电影正是其最具活力和最具观众缘的类型之一。喜剧电影在电影史上的地位和对于电影工业发展的现实意义不容忽视。但中国喜剧电影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探索过程,文以载道的思想意识和注重教化的政治功能使得喜剧电影受到严重束缚,即使在进入社会转型期之后,电影人的娱乐意识逐渐增强,喜剧电影也呈现出繁荣局面,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痼疾。然而,当前泛喜剧文化的整体社会语境呼唤喜剧电影的良性发展,广大观众期待深入人心的健康喜剧,当前中国的电影产业需要喜剧电影的激活和带动,众多电影人在喜剧电影方面的努力和在广大观众中的深入影响应该受到尊重和认真对待。
     本论文以喜剧性笑的发生作为逻辑起点,从喜剧性营构的特殊规律和电影艺术的一般规律在喜剧电影中的应用出发,充分发掘喜剧效应的产生机制和具体模式,通过对中外喜剧和喜剧电影理论的研究,结合1990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的实际,参照喜剧心理学、观众接受学、电影叙事学等观点,从探询喜剧性营构的规律出发进入喜剧电影的文本内部,对通过喜剧叙事、喜剧人物、喜剧情境、喜剧语言等手段制造喜剧效果的策略加以全面剖析,并从接受学的角度对喜剧产生的文化土壤进行探源式追问,从文化学的维度对喜剧内蕴的人文内涵和近年来喜剧电影中出现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解析。总结喜剧建构模式的同时对我国喜剧电影发展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以期促进我国喜剧电影的繁荣与发展。
     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导论部分对于笑的发生原理进行了考辨与梳理,分别从优越理论、不和谐理论、解脱理论等三个不同的理论路向对人类哲学和美学史上的有关笑论进行总结,从中发现笑的来源往往与我们同类的某种缺陷、癖病或不自量力的固执己见以及由此带来的受挫性遭遇有关系。并厘定了喜剧、喜剧性、喜剧电影的相关概念,从世界喜剧电影、中国喜剧电影的源起出发回顾其发展历程。
     第二章从类型和风格的角度概述中国1990年代以来喜剧电影走向繁盛的现状,指出伴随着社会转型出现的文化多元,电影的娱乐价值渐渐彰显,而喜剧电影的类型在分化和杂糅中不断满足着观众的娱乐诉求;从现实与超现实的两极风格对喜剧电影的不同倾向进行梳理,指出只有将现实与超现实相结合并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分寸,才能够创作出成功的喜剧作品。最后,在总结类型与风格衍化得失的基础上以黑色幽默喜剧电影为例,分析其艺术贡献和不足之处。
     第三章为喜剧叙事研究,指出叙事视点的转换、叙事知情权的分配、叙事时空的倒错以及运用间离手段等都是有效的喜剧叙事技巧;而在叙事结构方面,不同的结构样式也会带来效果各异的喜剧情节;一些永恒不变的喜剧母题对应着不同的大团圆结局也是喜剧叙事的不变策略。中国喜剧电影在喜剧叙事方面还不够成熟,而近年来伴随着戏仿叙事的运用,戏仿喜剧电影成为一种新的喜剧模式,不过,风生水起的群起效仿却并未带来真正有力的喜剧创作,反而加重了近期喜剧电影中浮躁庸俗的闹剧风潮。
     第四章为喜剧人物研究,分别从喜剧人物的身份、喜剧人物的性格以及喜剧人物的生存境遇等几个方面对喜剧电影如何利用人物营构喜剧性效果进行了探析,从身份地位上说,他们往往是地位低下甚至较为卑微的小人物,或者是某些脱离常态的“大人物”;从性格上看,他们或具备某种无法摆脱的癖病,或具有与自己的身份地位距离甚远的大胸怀而与社会环境不合;从生存境遇看,不断受挫陷入窘境又是他们常见的人生遭遇,而从结局看,他们又往往在某种阴差阳错的巧合和偶然中解决危机成就愿望。最后,从喜剧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出发对中国喜剧电影中喜剧人物塑造的得失进行了辨析,指出对喜剧人物塑造的不足是制约我国喜剧电影发展和提高的重要因素。
     第五章为喜剧情境研究,在喜剧电影中,由人物、时空环境或意外事件作为推动力,由误会、巧合、错位等策略,制造出某种假定性的喜剧情境乃是喜剧性的重要基础。其中喜剧情境的假定性往往成为最有效的喜剧前提。中国喜剧电影多从喜剧情境的营构出发去制造喜剧效果,从而带来了喜剧电影的“小品化”现象。从积极的意义上看,小品化的喜剧电影往往能够带来即时性的喜剧效果,而另一方面,仅仅依靠喜剧情境的营造,喜剧电影会陷入闹剧化,很难在带来欣悦的同时再给人以感动和回味的空间。
     第六章为喜剧语言研究,通俗化和陌生化的双重要求使得喜剧性语言的营构既需采用传统的曲艺技巧和修辞策略,又要运用戏仿、拼贴等手段将喜剧语言的营构推至狂欢化的境地。中国喜剧电影在喜剧语言的运用有着丰富的经验,不论是冯小刚的京味幽默,还是冯巩的津味调侃,不论是近年来古今拼贴的话语狂欢,还是方兴未艾的方言荟萃,都在某种程度上引领着喜剧语言的新风潮。然而如果仅仅将喜剧性的营构停留在语言的表层,那么喜剧的层次也必然将难以提升,如果仅仅把创造“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时代流行语作为喜剧电影的终极目标,那么其总体意义必将大打折扣。
     结语部分对喜剧电影之于当下与未来的意义进行了总结展望,指出当前观众更需要优秀的喜剧电影,而优秀喜剧电影需要创作者想象力和智力的发挥,同时指出,虽然喜剧性的笑可以作为喜剧电影的目的,但属于未来的真正喜剧还应落实到对人与社会现实的关注上来;只有在对人类的热情与悲悯中,怀有诚意的创作,才能创造出既有喜剧效果又富精神内涵的高质量喜剧影片。
Since the day it exists, film art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the nature of commerce and entertainment, and among of which comedy film i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and most appealing one to viewers. The standing in the film history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film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comedy films cannot be ignored. However, comedy film in China has gone through a long and winding exploring course, the ideology of that writings are for conveying truth and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that bildung is the focus make comedy film seriously bound, even after the society has come into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the film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entertainment awareness of film makers, as well as the comedy film has already displayed a renewed prosperity, there are still some handicaps which retard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current pan-comedic culture society as a community-wide context calls for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comedy film, the audiences are looking forward to highly-acclaimed and healthy comedy films, the current China’s film industry requires to be activated and promoted by comedy film, the efforts which film makers make in the comedy film and the following influence in the mass viewers should be respected and taken seriously.
     In this thesis, comedic laugh is taken as a logical starting point, departing from special rules of comedy construction and general rules of film art in the application of comedy films, and to fully explore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and specific pattern of comedy effects. By the research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medy and comedy film theory,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China’s comedy film since 1990, with reference to the views from comedy psychology, audience acception and film narratology, and then penetrate deeply into the inner text of comedy film proceeding from exploring the rules of comedy film construction,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strategies by which the comedy narration, characters, situation, and language can create a comedy effort. And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comedy film is explosively inqui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ception, as well as the humanistic connotation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which appear in the recent comedy films are deeply analyzed from the view of culturology. Summarize the construction model of comedy, while analyze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medy films, in order to promot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medy films.
     This essay are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he introduction part is a comparison study and carding of generation mechanism, summarizes the laugh theory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from the superiority theory, dissonance theory and liberation theory, in which way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source of laugh is associated with some of our similar defects, complaint habits or overconfident stubborn addiction and the resulting frustration of the encounter. And the related definitions of comedy, comedic nature and comedy film are made,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es from the origin of outside and inside films are reflected on.
     Chapter II summarizes the prosperous status since the 1990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ype and style, and points out that with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cultural diversity, the film's entertainment value is gradually highlighting, and the comedy films in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interaction continuously meet the entertainment demands of viewers; Sort out the different films from the real and the surreal styles, and point out that only perfectly combine with the reality and surrealism it can create a successful comedy. Finally, analyze the artistic contributions and shortcomings after summarizing the type and style, for example black humor comedy film.
     Chapter III is the comedy narrative study, it points out transformation of narrative view points, the distribution of narrate informed right, perversion of narrative time and space, the use of verfremdung means is a valid techniques in the comic narrative; in narrative structure different structures style would bring each a comic; some of the eternal comedy motif corresponds to different narrative comedy with a different happy ending is the same strategy. Native comedy films in narrative respect is not mature enough, bu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use of narrative parody, parody comedy movie has become a new model, however, through rallied together to follow the example have cause a certain amount of energy, not a real strong comic creation, but heavier the recent comedy film impetuous wave of vulgar farce.
     Chapter Four is a study on comedy character ,From the character’s identity, character, survival circumstances etc. to analyze how to create a comedy result when use the character , from the status, they tend to be a nobody with low status and more menial, or some“somebody“break away from normality ; From the character , they may have some kinds of addiction diseases which is unable to get rid of, or have a large mind which is far away from their status and unable to conform with the social environment; From the living condition, Suffering a setback and falling into difficult circumstances constantly is a common encounter for them. From the Ending, they are often realizing their dreams in a coincidence or solve crisis by chance with a strange combination of circumstances. Finally, from the image of women in comedy movie we have made an analyze to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the characterization in native comedy movies, and indicated that the key factor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native comedy movies is the lacking mould for comedy characters.
     Chapter V is on the study of comedy situation, in comedy movie, by the people, time space-time or accident as the driving force, The important bases of comedy is a hypothetical situation produced by mistake, coincidence, dislocation and other strategies. Among it, the hypothetical situation in comedy is often the most effective comedy premise. The native comedy movie is mostly to create a comedy effective from the creation of comedy situation, so that the native comedy is more like an opusculum. On the positive sense, pieces of comedy can often bring immediate effects of the comedy, but on the other hand, just rel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ituation comedy, comedy movie will became a farce and it would be difficult to bring enlightened to people and give them moving and unforgettable at the same time.
     Chapter VI is a study on the language of comedy, the dual demands of popularization and defamiliarization on comedy’s language makes the creation of comedy’s language should be adopt the Chinese folk art form skill and rhetoric strategy in traditionally, as well as the parodie, collage to put the comedy’s language into the condition of carnival.The native comedy movie has a wealth experience in language usage, whether in Feng Xiaogang’s Beijing style humor or the ridicule of Feng Gong in Jin taste, whether it is an utterance carnival in recent years, or dialect is in the ascendant, they are all guide the way to the new agitation of comedy language in some extent. However if we just stop the creation of humor in the surface of language ,then it is hard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omedy, If we just regard create some amazing catchword as our final target, then the total meaning of the comedy would be give a big discount.
     The conclusion part summarizes and scopes the present and future significance of the comedy film,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viewers more require good comedy films. While the outstanding comedy films need creative imagination and intelligence, it is also pointed that though laugh can be as the purpose of comedy film, the real comedy of the future should be implemented in the concern of human and society; only in the human passion and compassion as well as cherishing good faith of creation, it can create high-quality comedy films with comedic effects and spiritual connotation.
引文
[1]黄建新.我看喜剧片[J].电影艺术,1999,(03).
    [2]黄建新.我看喜剧片[J].电影艺术,1999,(03).
    [3]冬妮、刘二威、春雨.让人们笑起来——关于喜剧的对话[J].电影文学,1994,(07).
    [4]连文光.笑的艺术——喜剧电影的几个问题[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0,(02).
    [5]马俊杰.幽默知识大观[M],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1.
    [6]王树昌.喜剧理论在当代世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190-191.
    [7]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6.
    [8]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264.
    [9]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04.
    [10]转引自[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392.
    [11][美]D·H·门罗.幽默理论[A].王树昌.喜剧理论在当代世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55.
    [12][美]D·H·门罗.幽默理论[A].王树昌.喜剧理论在当代世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54.
    [13]闫广林.历史与形式:西方学术语境中的喜剧、幽默和玩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10.
    [14]闫广林.历史与形式:西方学术语境中的喜剧、幽默和玩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11.
    [15][德]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册)[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93.
    [16]马俊杰.幽默知识大观[M],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49.
    [17][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3卷)[M],辛未艾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80.
    [18][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111-112.
    [19]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7册)[Z],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8.
    [20][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00.
    [2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80.
    [22][法]亨利·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M].徐继曾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23.
    [23][美]D·H·门罗.幽默理论,王树昌.喜剧理论在当代世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59.
    [24]于成琨.中西喜剧研究——喜剧性与笑[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36.
    [25]陈瘦竹,沈蔚德.论悲剧与喜剧[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186.
    [26]于成琨.中西喜剧研究——喜剧性与笑[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37-38.
    [27]牛国玲.中外戏剧美学比较简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142-143.
    [28]陈瘦竹,沈蔚德.论悲剧与喜剧[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309.
    [29]王季思.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3-4.
    [30]饶曙光.中国喜剧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2.
    [31]于成琨.中西喜剧研究——喜剧性与笑[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19.
    [32]朱志荣.论喜剧性[J].上海戏剧,2004,(12).
    [33]彭吉象.试论悲剧性与喜剧性[J].北京大学学报,2004,(04).
    [34]马俊杰.幽默知识大观[M].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1-3.
    [35]郝建.影视类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74.
    [36]许南明.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16.
    [37]中国电影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1070.
    [38]钟友循.中国当代喜剧电影的艺术风范[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03).
    [39]转引自饶曙光.中国喜剧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42.
    [40]钟友循.中国当代喜剧电影的艺术风范[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03).
    [41]康宁.喜剧电影的精神内核[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03).
    [42]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49.
    [43]饶曙光.中国喜剧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4.
    [44]饶曙光.中国喜剧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3.
    [45]史博公.流变与前瞻——中国喜剧电影论纲[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2:23.
    [46]史博公.流变与前瞻——中国喜剧电影论纲[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2:34.
    [47]马德波.中国喜剧电影发展的坎坷道路[A].见:陈孝英等主编.喜剧电影理论在当代世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215-216.
    [48]饶曙光.中国喜剧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98.
    [49]陈一辉.中国喜剧电影的文化地位与艺术品格[J].当代电影,1993,(04).
    [50]杨德建.香港喜剧电影研究[J].当代电影,1997,(03).
    [51]张燕.香港喜剧类型电影浅析[J].当代电影,2003,(05).
    [52]张冲.1977年以来的中国喜剧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6:32.
    [53]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395.
    [54]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556.
    [55]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534.
    [56]连文光.笑的艺术——喜剧电影的几个问题[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0,(02).
    [57] 1986年春,梁赞诺夫访华时的谈话[J].大众电影.1986,(09).
    [58][法]莫里哀.“达尔杜弗”的序言[J].文艺理论译丛.1958,(04).
    [59]张立勇.喜剧电影的美学价值[J].美与时代,2005,(03).
    [60]张柏青,张卫.电影观众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236.
    [61]郑正秋.明星公司发行月刊底必要[J].影戏杂志,1922,1(3).
    [62]郦苏元.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39.
    [63]田汉.影视追怀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2、3.
    [64]周政保.喜剧电影:现代娱乐方式的一种[J].当代电影,1993,(04).
    [65]陈孝英.喜剧电影三论[J].电影艺术,1988,(08).
    [66][苏]谢尔盖·托罗普采夫.应该重视笑——谈中国喜剧电影问题[J].李四海、王信芳译,当代电影,1988,(05).
    [67]孟犁野.精品·素质·功能·个性——面对电影市场的几点思考[A].见:电影创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47—48.
    [68]吴小丽,徐甡民.九十年代中国电影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4.
    [69]饶曙光.中国喜剧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34.
    [70]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38-239.
    [71]赵涛.狂欢与落寞:九十年代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文化审视[J].电影评介,2008,(20).
    [72]陈同艺.漫论阿满喜剧电影[J].电影通讯,1990,(11).
    [73]饶曙光.中国喜剧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51.
    [74]胡克.社会问题与喜剧[N].中国电影周报,1990,11(1).
    [75]黄建新.我看喜剧片[J].电影艺术,1999,(03).
    [76]王陈.我的喜剧一向很闹——张建亚访谈[M].大众电影,2007,(04).
    [77]周星驰.《周星驰不完全手册》序言[A].见:王瑞智、李宇晖、谢雷主编.周星驰不完全手册[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2.
    [78]于成琨.中西喜剧研究——喜剧性与笑[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11.
    [79]于成琨.中西喜剧研究——喜剧性与笑[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15-16.
    [80]周民震、吴荫循、王心语、桑弧、严顺开、叶明、李天济、戴光晰、侯宝林、陈荒煤.喜剧电影笔谈[J].当代电影,1985,(01).
    [81]周民震、吴荫循、王心语、桑弧、严顺开、叶明、李天济、戴光晰、侯宝林、陈荒煤.喜剧电影笔谈[J].当代电影,1985,(01).
    [82]顾仲彝.论滑稽戏[A].见:喜剧电影讨论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324.
    [83]李健强、白宪行.关于喜剧片审美心态的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88,(4).
    [84]野夫.论喜剧电影的游戏规则[J].电影艺术,1989,(10).
    [85]冯小刚、谭政.我是一个市民导演[J].电影艺术,2002,(2).
    [86]郝建.游戏精神、对话性叙事与现实质感——对电影《疯狂的石头》的读解[J].深交所,2006,(8).
    [87][法]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A].见:张寅德编.叙述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
    [88][法]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A].见:李泽厚.符号学美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08.
    [89]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2.
    [90]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56.
    [91]李显杰.当代叙事学与电影叙事理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38(6).
    [92][意]艾柯.电影符码的分节[A].见:鲍玉珩等.世界艺术与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222.
    [93][美]艾布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词典[M].朱金鹏、朱荔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61.
    [94][美]史蒂夫·尼尔、弗兰克·克鲁特尼克:喜剧与叙事[J].徐建生译,《当代电影》,1993,(4).
    [95]饶曙光.中国喜剧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46.
    [96]叶桂刚、王贵元主编.中国古代十大喜剧赏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1448.
    [97][俄]尼克雷切奇尼科夫.电影结构[A].转引自顾仲彝.编剧理论与技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146.
    [98]闫广林.历史与形式:西方学术语境中的喜剧、幽默和玩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282.
    [99][法]亨利·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M].徐继曾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42.
    [100][法]亨利·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M].徐继曾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42.
    [101][法]亨利·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M].徐继曾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43.
    [102][法]亨利·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M].徐继曾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48-49.
    [103]闫广林.历史与形式:西方学术语境中的喜剧、幽默和玩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173.
    [104]薛凌.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嬗变[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7(5).
    [105]宋家玲.论电影叙事之当代生存状态[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4,(1).
    [106]张寅德主编.叙述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94.
    [107]王乃华.《疯狂的石头》与喜剧精神[J].电影文学,2007,(1).
    [108]禾刀.喜剧是因为踩在了巧合的步点上[J].大众电影,2009,(6).
    [109]何溪.蝴蝶效应、平行时空理论与电影结构——多种可能性罗列式电影叙事结构模式探析[J].齐鲁艺苑,2008,(2).
    [110][美]史蒂夫·尼尔、弗兰克·克鲁特尼克.喜剧的定义、类型和形式[A].徐建生译,见:王志敏,陈晓云主编.理论与批评:电影的类型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99.
    [111][美]史蒂夫·尼尔、弗兰克·克鲁特尼克.喜剧的定义、类型和形式[A].徐建生译,见:王志敏,陈晓云主编.理论与批评:电影的类型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103.
    [112][美]史蒂夫·尼尔、弗兰克·克鲁特尼克.喜剧电影和叙事[A].王海洲译,见:王志敏,陈晓云主编.理论与批评:电影的类型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110.
    [113][美]舍伦伯格.社会心理学的大师们[M].孟小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08.
    [114]张柏青,张卫.电影观众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126-130.
    [115][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7.
    [116][美]诺曼·N·霍兰德.笑:幽默心理学[M].潘国庆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26.
    [117]闫广林.历史与形式:西方学术语境中的喜剧、幽默和玩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284—285.
    [118]闫广林.历史与形式:西方学术语境中的喜剧、幽默和玩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285—286.
    [119][美]莫恰.喜剧[M].郭珊宝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3:2.
    [120][法]弗朗索瓦·特吕弗.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6.
    [121][美]史蒂夫·尼尔、弗兰克·克鲁特尼克.喜剧电影和叙事[A].王海洲译,见:王志敏,陈晓云主编.理论与批评:电影的类型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112-113.
    [122][美]史蒂夫·尼尔、弗兰克·克鲁特尼克.喜剧电影和叙事[A].王海洲译,见:王志敏,陈晓云主编.理论与批评:电影的类型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114.
    [123][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83.
    [124]傅莹.当下中国电影“戏仿”美学之思——由周星驰的电影说开去[J].当代电影, 2005,(4).
    [125]赵宪章.超文性戏仿文体解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
    [126]傅莹.当下中国电影“戏仿”美学之思——由周星驰的电影说开去[J].当代电影, 2005,(4).
    [127]傅莹.当下中国电影“戏仿”美学之思——由周星驰的电影说开去[J].当代电影, 2005,(4).
    [128]陈永国.互文性[J].外国文学,2003,(1):75.
    [129]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42.
    [130]王树昌.喜剧理论在当代世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19-20.
    [131]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64.
    [132]傅莹.当下中国电影“戏仿”美学之思——由周星驰的电影说开去[J].当代电影, 2005,(4).
    [133]王树昌.喜剧理论在当代世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11.
    [134]思郁.评《疯狂的石头》:以戏仿的名义超越[J].新民周刊,2006,(7).
    [135]连文光.论卓别林喜剧电影创作的艺术经验[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2,(04).
    [136][法]亨利·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M].徐继曾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2.
    [137]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294.
    [138]顾仲彝.论滑稽戏[A].见:喜剧电影讨论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324.
    [139]连文光.笑的艺术——喜剧电影的几个问题[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0,(02).
    [140]金琳.喜剧人物审美特征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1999,(3).
    [141][法]亨利·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M].徐继曾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90-91.
    [142][法]亨利·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M].徐继曾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90.
    [143]张东.喜剧:类型的桎梏与超越[J].当代电影,1993,(3).
    [144]张东.喜剧:类型的桎梏与超越[J].当代电影,1993,(3).
    [145]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22.
    [146]张东.喜剧:类型的桎梏与超越[J].当代电影,1993,(3).
    [147]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6.
    [148]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04.
    [149]闫广林.历史与形式:西方学术语境中的喜剧、幽默和玩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46-47.
    [150][法]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3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236.
    [151][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111-112.
    [152][法]亨利·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M].徐继曾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84. [153[法]亨利·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M].徐继曾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85.
    [154][法]亨利·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M].徐继曾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88.
    [155][法]亨利·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M].徐继曾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90.
    [156][法]亨利·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M].徐继曾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90.
    [157][法]亨利·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M].徐继曾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91.
    [158]王季思主编.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5.
    [159]张锦池.漫说西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60-61.
    [160]张锦池.漫说西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60-61.
    [161]闫广林.历史与形式:西方学术语境中的喜剧、幽默和玩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49.
    [162][法]亨利·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M].徐继曾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89.
    [163]周民震.喜剧人物喜剧性琐谈[J].电影艺术,1980,(12).
    [164][美]史蒂夫·尼尔、弗兰克·克鲁特尼克.喜剧的定义、类型和形式[A].徐建生译,见:王志敏,陈晓云主编.理论与批评:电影的类型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100.
    [165]亚理斯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8-9.
    [166][英]阿·尼柯尔.西欧戏剧理论[M].徐士瑚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100.
    [167][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1:66-67.
    [168]转引自蓝凡.中西戏剧比较论稿[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2:632.
    [169]饶曙光.中国喜剧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62.
    [170]卢卡良.何谓草根[J].四川统一战线,2009,(1).
    [171]刘洋.浅议草根文化[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72]王锦坤.“草根文化”的美学意义[J].美与时代,2009,(2).
    [173]王策.卑贱者最聪明——中国草根喜剧片[J].世界电影之窗,2007,(9).
    [174]萧铸.冯巩点《豆腐》[J].电影,2005,(6).
    [175]闾丘露薇.为小人物说话的周星驰[J].华人世界,2008,(3).
    [176][法]葛赛尔.罗丹艺术论[M].傅雷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25.
    [177]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555.
    [178]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397.
    [179]程孟辉.西方悲喜剧艺术的美学历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41-142.
    [180]李约拿.喜剧片意识刍论[J].电影艺术,1988,(5).
    [181][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70.
    [182]闫广林.历史与形式:西方学术语境中的喜剧、幽默和玩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57—59.
    [183][苏]普罗普.滑稽与笑的问题[M].杜书瀛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20.
    [184][苏]普罗普.滑稽与笑的问题[M].杜书瀛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21.
    [185]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46.
    [186][苏]普罗普.滑稽与笑的问题[M].杜书瀛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26.
    [187][苏]普罗普.滑稽与笑的问题[M].杜书瀛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29.
    [188][苏]普罗普.滑稽与笑的问题[M].杜书瀛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29.
    [189][苏]普罗普.滑稽与笑的问题[M].杜书瀛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20.
    [190][苏]普罗普.滑稽与笑的问题[M].杜书瀛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21.
    [191][苏]普罗普.滑稽与笑的问题[M].杜书瀛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26.
    [192]饶曙光.中国喜剧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49.
    [193]范伟.范伟:喜剧不是一个正常逻辑[J].电影世界,2008,(7).
    [194]野夫.论喜剧电影的游戏规则[J].电影艺术,1989,(10).
    [195][法]亨利·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M].徐继曾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88.
    [196][苏]普罗普.滑稽与笑的问题[M].杜书瀛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30.
    [197]饶曙光.中国喜剧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327.
    [198]周诚.试论喜剧,喜剧电影讨论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11-12.
    [199]马俊杰.幽默知识大观[M],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1-2.
    [200]江译.艾·梁赞诺夫谈喜剧主人公[J].世界电影, 1989,(1).
    [201][美]埃德蒙德·伯格勒.短命的理论——永恒的笑[A].梁根顺译,王树昌.喜剧理论在当代世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29.
    [202][加]诺思罗普·弗莱等.喜剧:春天的神话[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1.
    [203][法]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41.
    [204]闫玉山.后现代语境下的爱情狂欢[J].电影评介,2008,(9).
    [205]王志文演记者不预习《求求你表扬我》开机[N].北京晚报,2004,5(17).
    [206]和多华尔的谈话(第三编) [J].世界文学1962,(1、2):223一224.
    [207][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54.
    [208]成慧芳.“喜剧情境”的美学定位[J].文艺研究,2007,(6).
    [209]韩骏伟.情景喜剧的审美特征[J].电视研究2003,(9).
    [210]周政保.喜剧电影:现代娱乐方式的一种[J].当代电影,1993,(4).
    [211]钟大丰.喜剧作为类型[J].电影创作,1994,(5).
    [212]徐晓星.我想学会逗人笑[J].电影创作,1998,(6).
    [213][德]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册)[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92.
    [214]顾仲彝.论滑稽戏[A].喜剧电影讨论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322-323.
    [215]顾仲彝.论滑稽戏[A].喜剧电影讨论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328-329.
    [216]陈佩斯.以“笑”为喜剧的艺术[J].电影评介,1996,(4).
    [217]连文光.论卓别林喜剧电影创作的艺术经验[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2,(04).
    [218]饶曙光.中国喜剧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49.
    [219][法]亨利·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M].徐继曾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2.
    [220][法]亨利·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M].徐继曾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54.
    [221]王逸虹.方言电视剧创作:题材拓展、艺术规律、产业化[J].四川戏剧,2004,(2).
    [222]钟大丰.喜剧作为类型[J].电影创作,1994,(5).
    [223]顾仲彝.论滑稽戏[A].见:喜剧电影讨论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329.
    [224]王凤奎.营造喜剧情境塑造喜剧性格——《高朋满座》编导体会[J].电影,1991,(10).
    [225]赵志朋.浅析中国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J].安徽文学,2009,(2).
    [226][美]麦克·塞纳特.喜剧片的心理学[N].中国电影周报,1990,10(18).
    [227]钟大丰.喜剧作为类型[J].电影创作,1994,(5).
    [228]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21.
    [229]李天济.喜剧电影[A].见:电影创作与评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105-125.
    [230][法]亨利·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M].徐继曾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26.
    [231]钟大丰.喜剧作为类型[J].电影创作,1994,(5).
    [232][美]埃德蒙德·伯格勒.短命的理论——永恒的笑[A].梁根顺译,见:王树昌.喜剧理论在当代世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28.
    [233]张琦.造梦功能与游戏精神——90年代中国喜剧电影的两种定位[J].当代文坛, 2003,(6).
    [234][法]亨利·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M].徐继曾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41-42.
    [235]曾耀农.喜剧影片与狂欢化理论[J].电影艺术,2002,(2).
    [236][苏]普罗普.滑稽与笑的问题[M].杜书瀛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83.
    [237][苏]普罗普.滑稽与笑的问题[M].杜书瀛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88.
    [238]转引自:饶曙光.中国喜剧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7.
    [239]郝建:游戏精神、对话性叙事与现实质感——对电影《疯狂的石头》的读解[J].深交所,2006,(8).
    [240]张献、郑大圣、张建亚.态势优美的突围[J].当代电影,1994,(4).
    [241]陶文文.一场游戏一场梦——谈中国电影的游戏化特征[J].美与时代,2006,(3).
    [242]魏薇.市民意识与成人游戏———冯小刚新电影的叙事及接受分析[J].当代文坛,2001,(6).
    [243]余馨.与冯小刚谈《不见不散》[J].当代电影, 1999,(1).
    [244]冯小刚、谭政.我是一个市民导演[J].电影艺术,2002,(2).
    [245]峻冰.类型美学观念的受众实践[J].当代文坛,2002,(6).
    [246]周光凡.喜剧精神:生命之流的酣畅游戏[J].戏剧之家,2004,(4).
    [247]曾耀农.喜剧影片与狂欢化理论[J].电影艺术,2002,(2).
    [248][苏]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白春仁、顾亚铃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190.
    [249][苏]巴赫金.拉伯雷研究[M].李兆林、夏忠宪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0-11.
    [250][苏]巴赫金.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集(第六卷)[M].钱中文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03.
    [251]修倜.“狂欢化”理论与喜剧意识——巴赫金的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40(3).
    [252]陈孝英.喜剧小品20年[J].当代电视,2004,(3).
    [253]邹贤尧.喜剧小品:不谐调模式[J].戏剧文学,2007,(9).
    [254]王一川.小品式喜剧与市民社会乌托邦──《有话好好说》印象[J].电影艺术,1998,(6).
    [255]祁建:《落叶归根》:春晚小品的“电影版”, [N].音乐周报,2007,1( 24):002.
    [256]罗勤.官本位·性噱头·小品电影——《别拿自己不当干部》的三大问题[J].电影艺术,2007,(3).
    [257]刘振东,杨晓辉.相声、小品的电影化——论冯小刚喜剧电影的文化要素[J].电影文学,2009,(21).
    [258]刘振东,杨晓辉.相声、小品的电影化——论冯小刚喜剧电影的文化要素[J].电影文学,2009,(21).
    [259]刘振东,杨晓辉:《相声、小品的电影化——论冯小刚喜剧电影的文化要素[J].电影文学,2009,(21).
    [260]王一川.小品式喜剧与市民社会乌托邦──《有话好好说》印象[J].电影艺术,1998,(6).
    [261]罗勤.官本位·性噱头·小品电影——《别拿自己不当干部》的三大问题[J].电影艺术,2007,(3).
    [262]祁建.《落叶归根》:春晚小品的“电影版”[N].音乐周报,2007,1( 24):002.
    [263]李鲁祥.美丽的肤浅——评《美丽的大脚》兼及影视小品化现象[J].山东文学,2003,(8).
    [264]张健.喜剧的守望——当前喜剧性影视创作漫议[J].电影艺术,1998,(5).
    [265]王旭光.冯小刚电影人物幽默、调侃的语言[J].电影评介,2006,(13).
    [266]张健.喜剧的守望——当前喜剧性影视创作漫议[J].电影艺术,1998,(5).
    [267]老舍.老舍论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82、28.
    [268]老舍.喜剧点滴[J].安徽戏剧,1959,(12).
    [269]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21.
    [270][法]亨利·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M].徐继曾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68.
    [271][法]亨利·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M].徐继曾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68.
    [272][法]亨利·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M].徐继曾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70.
    [273][法]亨利·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M].徐继曾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72.
    [274][法]亨利·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M].徐继曾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73.
    [275][法]亨利·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M].徐继曾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75.
    [276][法]亨利·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M].徐继曾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79-80.
    [277][苏]普罗普.滑稽与笑的问题[M].杜书瀛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03.
    [278][苏]普罗普.滑稽与笑的问题[M].杜书瀛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03.
    [279][苏]普罗普.滑稽与笑的问题[M].杜书瀛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05.
    [280][苏]普罗普.滑稽与笑的问题[M].杜书瀛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08.
    [281][苏]普罗普.滑稽与笑的问题[M].杜书瀛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09.
    [282][苏]普罗普.滑稽与笑的问题[M].杜书瀛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11.
    [283][苏]普罗普.滑稽与笑的问题[M].杜书瀛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12.
    [284][苏]普罗普.滑稽与笑的问题[M].杜书瀛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12.
    [285]张骏祥.导演术基础[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174.
    [286]张骏祥.导演术基础[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175-176.
    [287]张骏祥.导演术基础[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177.
    [288]张骏祥.导演术基础[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179.
    [289]顾仲彝.论滑稽戏[A].见:喜剧电影讨论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333-339.
    [290]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22.
    [291]老舍.喜剧的语言[N].文汇报,1961,1(30).
    [292][俄]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A].见: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方珊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7.
    [293][美]梅尔文·赫利泽.喜剧技巧[M].古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36.
    [294][美]梅尔文·赫利泽.喜剧技巧[M].古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36.
    [295][美]斯·尼尔,福·克鲁特尼克.影视喜剧的基本元素,转引自吕晓志.中美情境喜剧喜剧性比较研究[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8:53.
    [296][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41.
    [297]老舍.喜剧的语言[N].文汇报,1961,1(30).
    [298]王巍.喜剧语言的创作方法——从冯小刚的电影语言风格谈起[J].电影文学,2006,(9).
    [299]陈媛媛.浅析影视剧中的“方言热”现象[J].电影文学,2008,(5).
    [300]无名氏.笑话与谜语[A].尤生利译,见:王树昌.喜剧理论在当代世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250.
    [301]无名氏.笑话与谜语[A].尤生利译,见:王树昌.喜剧理论在当代世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253.
    [302]康宁.中俄喜剧电影的比较[J].电影文学,2004,(7).
    [303]老舍.喜剧的语言[N].文汇报,1961,1(30).
    [304]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
    [305]张源侠.我就是要你成为幽默高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38.
    [306][美]史蒂夫·尼尔、弗兰克·克鲁特尼克.噱头、笑话、俏皮话及喜剧事件[A].东方译,见:王志敏,陈晓云.理论与批评:电影的类型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125.
    [307]傅莹.当下中国电影“戏仿”美学之思——由周星驰的电影说开去[J].当代电影, 2005,(4).
    [308]刘新巧等.戏仿——影像叙事的后现代策略[J].岱宗学刊,2007,11(2).
    [309]吴义勤.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131.
    [310]康宁.中俄喜剧电影的比较[J].电影文学,2004,(07).
    [311]傅莹.当下中国电影“戏仿”美学之思——由周星驰的电影说开去[J].当代电影, 2005,(4).
    [312]转引自[苏]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白春仁、顾亚铃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108.
    [313]刘海龙.《天下第二》中的语言特色[J].作家杂志,2008,(5).
    [314]王小平.“拼贴”的狂欢:《落叶归根》的黑色幽默叙事[J].当代文坛,2007,(6).
    [315]李立.中国情景喜剧的生存空间[J].现代传播,2004,(1).
    [316]王小平.“拼贴”的狂欢:《落叶归根》的黑色幽默叙事[J].当代文坛,2007,(6).
    [317][英]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34.
    [318][苏]巴赫金.马克思语言哲学的道路[A].见张杰编选.巴赫金文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239.
    [319][美]史蒂夫·尼尔、弗兰克·克鲁特尼克.噱头、笑话、俏皮话及喜剧事件[A].东方译,见:王志敏,陈晓云主编.理论与批评:电影的类型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126—127.
    [320]南帆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326-327.
    [321]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5.
    [322]黄建新.我看喜剧片[J].电影艺术,1999,(3).
    [323]蒲震元、杜寒风主编.电影理论:迈向21世纪[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206.
    [324]邵滢.声音的意义:从方言电影说起[J].当代文坛,2005,(6).
    [325]转引自闫广林.历史与形式:西方学术语境中的喜剧、幽默和玩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21.
    [326][俄]什克洛夫斯基.艺术作为手法[A].托多罗夫编.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77.
    [327][美]艾布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词典[M].朱金鹏、朱荔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305.
    [328]邵滢.声音的意义:从方言电影说起[J].当代文坛,2005,(6).
    [329]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6.
    [330]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04.
    [331]萧铸.冯巩点《豆腐》[J].电影,2005,(6).
    [332]韩鸿.方言影视的文化解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1).
    [333]李简瑷.“疯狂的石头”:一个中国式的后现代电影文本[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
    [334]刘海龙.《天下第二》中的语言特色[J].作家杂志,2008,(5).
    [335]马俊杰.幽默知识大观[M],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48.
    [336]郭翔.中国方言电影兴起的社会心理分析[N].北京科技报,2006,9(27).
    [337]转引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6.
    [338]钟大丰.喜剧作为类型[J].电影创作,1994,(5).
    [339]饶曙光.中国喜剧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60.
    [340]梁赞诺夫.幽默的命运和喜剧导演的艰辛[J].黎力译,世界电影,1986,(3).
    [341]饶曙光.中国喜剧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7-8.
    [342]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87.
    [343]饶曙光.中国喜剧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8.
    1、郭青.建国以来喜剧电影理论研究综述[J].当代电影, 1985,(01).
    2、周民震、吴荫循、王心语、桑弧、严顺开、叶明、李天济、戴光晰、侯宝林、陈荒煤.喜剧电影笔谈[J].当代电影,1985,(01).
    3、李建强.质量:当务之急——再谈当前电影喜剧片的创作[J].电影评介, 1987,(01).
    4、童加勃.喜剧电影的畸形发展值得注意[J].电影评介,1987,(09).
    5、王云缦.喜剧电影总体观[J].当代电影,1988,(01).
    6、高军.关于喜剧片的思考——兼谈喜剧电影的审美效应与时代变迁[J].电影评介,1988,(01).
    7、柴立扬.喜剧电影:面向未来的审美意识[J].南方文坛, 1988,(02).
    8、张成珊.观念·意蕴·冲突——喜剧电影浅谈[J].电影艺术,1988,(08).
    9、李健强、白宪行.关于喜剧片审美心态的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04).
    10、陈华中.关于喜剧性冲突[J].艺术百家,1988,(04).
    11、(苏)谢尔盖·托罗普采夫.应该重视笑——谈中国喜剧电影问题[J].李四海、王信芳译,当代电影,1988,(05).
    12、李约拿.喜剧片意识刍论[J].电影艺术,1988,(05).
    13、陈孝英.喜剧电影三论[J].电影艺术,1988,(08).
    14、范华群.漫谈不够喜剧的喜剧片[J].电影新作,1989,(01).
    15、野夫.论喜剧电影的游戏规则[J].电影艺术,1989,(10).
    16、张东.喜剧的寻找[J].电影艺术,1989,(10).
    17、连文光.笑的艺术——喜剧电影的几个问题[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0,(02).
    18、孙雨.喜剧电影家谈喜剧电影[J].世界电影,1991,(03).
    19、钟友循.中国当代喜剧电影的艺术风范[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03).
    20、连文光.论卓别林喜剧电影创作的艺术经验[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2,(04).
    21、史蒂夫·尼尔、弗兰克·克鲁特尼克.喜剧的定义类型和形式[J].徐建生译,当代电影, 1992,(05).
    22、贾锐军.国产喜剧片为何喜不起来[J].电影评介, 1992,(07).
    23、陈锐锋.喜剧电影漫议[J].电影评介,1992,(07).
    24、童加勃.喜剧电影地域差异浅析[J].电影评介,1992,(10).
    25、刘桂清.时代呼唤喜剧——喜剧电影学术研讨会综述[J].当代电影,1993,(02).
    26、王为一.由笑而想到的一些问题——在杭州喜剧电影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当代电影,1993,(04).
    27、张东.喜剧:类型的桎梏与超越[J].当代电影,1993,(04).
    28、陈一辉.中国喜剧电影的文化地位与艺术品格[J].当代电影,1993,(04).
    29、周政保.喜剧电影:现代娱乐方式的一种[J].当代电影,1993,(04).
    30、孙庆.缺乏灵魂的喜剧电影——浅谈当今喜剧电影创作的几个误区》,当代电影,1993,(04).
    31、葛非.喜剧:今天所面临的世界[J].当代电影,1993,(04).
    32、柴红兵.喜剧片的“间离”原则[J].当代电影,1993,(04).
    33、(美)史蒂夫·尼尔、弗兰克·克鲁特尼克.喜剧与叙事,世界电影,1993,(03).
    34、斯·尼尔、弗·克鲁特尼克.两性喜剧[J].世界电影,1994,(01).
    35、盘剑.中国当代喜剧电影——心理契机与叙事模式[J].电影艺术,1994 ,(02).
    36、贾磊磊.喜剧电影与电影中的喜剧性[J].当代电影,1994,(04).
    37、钟大丰.喜剧作为类型[J].电影创作,1994,(05).
    38、黄俊杰.关于喜剧电影的幽默情境与艺术真实[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1).
    39、王志敏.调侃电影的审美特征[J].电影创作, 1995,(05) .
    40、赵俊英.谈喜剧人物的虚假性[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4).
    41、金琳.喜剧人物审美特征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1999,(03).
    42、张琦.造梦功能与游戏精神—90年代中国喜剧电影的两种定位[J].当代文坛,2003,(06).
    43、张文燕.浅析中国喜剧电影的形式特征[J].当代电影,2004,(03).
    44、张立勇.喜剧电影的美学价值[J].美与时代,2005,(03).
    45、任丽娜.喜剧电影美学中的幽默与滑稽——兼论新时期以来中国喜剧电影发展态势[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46赵志朋.浅析中国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J].安徽文学,2009,(02).
    47、钱钟书.说笑[J].出版参考,2006,(17).
    48、刘再复.论悲喜剧性格的二重组合——兼谈崇高与滑稽[J].文艺研究, 1984,(06).
    49、赵耀民.试论荒诞喜剧[J].艺术百家, 1985,(01).
    50、陈孝英、李四海.喜剧艺术手法浅探[J].文艺研究,1985,(05).
    51、范华群.谈喜剧冲突的构成[J].上海戏剧,1986,(04).
    52、王东局.论喜剧艺术家的自我创作美感[J].艺术百家, 1987,(01).
    53、佴荣本.喜剧与丑[J].艺术百家, 1987,(03).
    54、佴荣本.喜剧性笑的发生发展——笑与喜剧美学研究之一[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01).
    55、佴荣本.喜剧性笑的发生发展——笑与喜剧美学研究之一(续) [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1988,(04).
    56、江.艾·梁赞诺夫谈喜剧主人公[J].世界电影, 1989,(01).
    57、仪平策.论喜剧艺术的主体自由性及其表现[J].文艺研究, 1989,(06).
    58、张德礼.巧悖——喜剧性笑的根源[J].南都学坛, 1991,(04).
    59、王烟生.喜剧笑之根源与喜剧的心理功能[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04).
    60、范志忠.现代人的喜剧精神[J].当代电影,1993,(04).
    61、梁文宁.中国古典喜剧略说[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1994,(01) .
    62、张健.中国现代喜剧观念总体特征论[J].文学评论,1994,(06).
    63、曹娅丽,邸平伟.喜剧艺术的表现手法[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3).
    64、邵俊峰.喜剧性笑的构成方式[J].大连大学学报, 1998,(01).
    65、韦玲娜.从《闲情偶寄》看李渔的喜剧思想[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S1).
    66、徐祥.笑的发生与喜剧技法略论[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02).
    67、修倜.喜剧性矛盾的结构形态与发展变异[J].戏剧艺术,2007,(03).
    68、于成鲲.喜剧性的美学特征[J].文艺理论研究,1991,(03).
    69、摩罗.喜剧姿态与悲剧精神—从王朔、刘震云、王小波谈起[J].社会科学论坛,2002,(01).
    70、苏晖.论喜剧性笑的发生系统[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2).
    71、孙占奎.非痛感:喜剧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J].德州学院学报,2003,(03).
    72、彭吉象.试论悲剧性与喜剧性[J].北京大学学报,2004,(04).
    73、修倜.喜剧性矛盾与六大喜剧理论模式——喜剧性研究的理论基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4).
    74、朱志荣.论喜剧性[J].上海戏剧,2004,(12).
    75、李军学.论喜剧艺术的本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76、成慧芳.“喜剧情境”的美学定位[J].文艺研究, 2007,(06).
    77、许思友.浅论喜剧艺术的美学基本特征[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8,(01).
    78、马友平.笑与狂欢——喜剧“喜”论[J].四川戏剧,2007,(01).
    79、成慧芳.论“后现代喜剧”的制笑机制[J].学术界,2006,(01).
    80、成慧芳.后现代喜剧之解构技法[J].剧影月报,2005,(06).
    81、包兆会.无厘头文化中喜剧的笑与中国式后现代[J].文艺争鸣,2006,(02).
    82、成慧芳.论中国荒诞喜剧形态[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
    83、张健.李健吾喜剧论(下)[J].戏剧,2002,(02).
    84、张健.试论李健吾喜剧的深层意象[J].文学评论,2000,(03).
    85、巴·基顿,崇业.二、使人发笑的技巧[J].世界电影,1994,(01).
    86、哈·劳埃德,崇业.三、我的喜剧方法[J].世界电影,1994,(01).
    87、恩·伊洛思,楚人.四、简论喜剧[J].世界电影,1994,(01).
    88、瓦·哈格曼,昌善.五、模仿与滑稽[J].世界电影,1994,(01).
    89、艾·巴塔拉斯,昌善.六、电影中的喜剧手段[J].世界电影,1994,(01).
    90、杨天喜.简议喜剧的本质(上)[J].新闻与写作,1994,(04).
    91、康·布·栗山,叶周.卓别林的不纯正的喜剧——生存的艺术[J].世界电影,1994,(01).
    92、弘石.溯源——中国早期喜剧电影笔记之一[J].当代电影,1992,(05).
    93、周星.悲喜交加的时代征候——论新中国喜剧电影的艺术变迁[J].电影艺术,1998,(05).
    94、李军辉.从人文心态的演变看中国喜剧电影的发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04).
    95、郑洞天.九二年的三毛[J].当代电影,1994,(04).
    96、吴涤非.影视喜剧十年—精品大扫描[J].电影创作,1998,(06).
    97、张颐武.发展的想象——1990—1994中国大陆类型电影[J].电影艺术,1999,(0l).
    98、陈宝光.近二十年国产喜剧片概览[J].电影艺术,1999,(03).
    99、万传法.十七年电影中的喜剧片样式浅述[J].电影创作,2000,(04).
    100、邱宝林.走近社会众生——二、三十年代中国喜剧电影略考[J].艺海,2001,(04).
    101、吴涤非.略谈新时期的都市喜剧电影[J].电影艺术, 2003,(06).
    102、李道新.新中国喜剧电影的历史境遇及其观念转型[J].电影艺术,2003,(06).
    103、李道新.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喜剧片(上)[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03).
    104、李道新.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喜剧片(下)[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04).
    105、祁娟.含泪微笑一个世纪——中国喜剧电影百年[J].电影,2006,(02).
    106、丁鹏.中国系列喜剧电影的变迁与思想[J].齐鲁艺苑,2006,(03).
    107、鲍芳芳.带着欢笑,一路走来——中国新时期喜剧电影概观[J].电影,2008,(05).
    108、孔俊娟.中国电影中的浪漫喜剧[J].齐鲁艺苑,2006,(01).
    109、刘宇清.中国早期喜剧电影的形态与反思[J].电影艺术,2005,(05).
    110、刘宇清.中国早期喜剧电影的创始与奠基[J].电影新作,2005,(05).
    111、刘宇清.论四十年代的喜剧电影类型[J].电影新作,2005,(06).
    112、饶曙光.旧中国喜剧电影扫描[J].电影艺术,2005,(06).
    113、胡克.卓别林喜剧电影对中国早期电影观念的影响[J].当代电影,2006,(05).
    114、丁鹏.中国系列喜剧电影的变迁与思想[J].齐鲁艺苑,2006,(03).
    115、饶曙光.《李双双》与民间文化及其喜剧精神[J].当代电影,2005,(05).
    116、谭亚明.周星驰现象研究[J].当代电影,1999,(02).
    117、张琦.空间:读解九十年代中国喜剧电影的一个切入点[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社, 1999,(04).
    118、张燕.代言人·无厘头·温情——阅读周星驰电影[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03).
    119、修倜.“狂欢化”理论与喜剧意识——巴赫金的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3).
    120、马雄鹰.关注周星驰和周星驰的关注——《大话西游》与周星驰无厘头的文化探究[J].大众电影,2001,(06).
    121、胡克.后现代喜剧尝试[J].当代电影, 2002,(02).
    122、陈蒙.“谜化”的承继与建构——解读周星驰的电影文化[J].新闻大学,2003,(03).
    123、张燕.香港喜剧类型电影浅析[J].当代电影,2003,(05).
    124、李学兵.无厘头的跨文化尴尬——周星驰电影类型特征的再探究[J].电影艺术, 2003,(06).
    125、张琦.造梦功能与游戏精神——90年代中国喜剧电影的两种定位[J].当代文坛, 2003,(06).
    126、桂强.狂欢化理论视野中的周星驰喜剧[J].阅读与写作,2003,(10).
    127、戚欣.后现代的游戏——喜剧电影的后现代元素分析[J].电影评介,2003,(11).
    128、王文捷.无厘头电影:呈现意义何在——兼论图像文化对后现代电影研究的促进[J].文艺评论,2004,(05).
    129、戚锰.90分钟狂欢——周星驰喜剧电影搞笑解码[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04).
    130、柳宏宇.20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空间的后现代特征[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04).
    131、胡晓玲、赵小琪.当代香港电影的后现代主义显征[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04).
    132、曾耀农.喜剧影片与狂欢化理论[J].电影艺术,2002,(2).
    133、李显杰.香港喜剧电影中的“戏仿”[J].电影艺术,2005,(01).
    134、修倜.当代中国电影中的黑色幽默[J].电影艺术,2005,(01).
    135、傅莹.当下中国电影“戏仿”美学之思——由周星驰的电影说开去[J].当代电影, 2005,(04).
    136、王宇.浅析“无厘头文化”——以周星驰电影《功夫》为例[J].写作, 2005,(11).
    137、唐仁跃.“无厘头”与“陌生化”——试论周星驰电影的“间隔效果”[J].电影文学,2005,(11).
    138、张向辉,刘宏志.后现代情感荒漠中的爱情救赎——谈周星驰电影中的爱情[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5,(Z1).
    139、修倜.解构批评与笑的艺术——兼论当代喜剧电影[J].天津社会科学, 2006,(06).
    140、赵思奇.从后现代大众文化语境看周星驰的喜剧电影——对周星驰喜剧电影的解析[J].电影文学,2006,(11).
    141、赵洪涛.从解构到重塑:周星驰电影的哲学分析[J].语文学刊, 2006,(12).
    142、南帆.无厘头:喜剧美学与后现代[J].上海文学,2007,(01).
    143、姜哲.谈中国大陆后现代喜剧电影[J].新学术,2007,(03).
    144、汪献平.当代喜剧电影中的“戏仿”:表征与意义[J].当代电影,2008,(10).
    145、饶曙光.浅谈张刚喜剧电影创作的不足[J].电影,1990,(11).
    146、梁天明.他给你苦涩的笑——王凤奎喜剧电影的美学特征[J].电影评介,1993,(03).
    147、刘远飞.让观众笑得更深沉——浅谈导演王凤奎喜剧创作轨迹[J].电影评介,1993,(02).
    148、周星.寻找社会现实和艺术理想的契合点——黄建新导演艺术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6).
    149、葛菲.重建温馨——夏钢电影评述[J].电影艺术,1994,(03).
    150、孟犁野.吕班对新中国喜剧的探索[J].当代电影,1999,(06).
    151、陈同艺.文学导演”桑弧和他的喜剧电影[J].当代电影,1999,(06).
    152、峻冰.喜剧情境的悲剧建构——何群后期电影的美学启示[J].当代文坛,2001,(04).
    153、丁丹.黄建新电影叙事的美学特征[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
    154、刘晴.冯小刚贺岁电影叙事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5).
    155、王一川、石川、边静、刘书亮、张卫、张颐武、杨远婴、陆弘石、陈晓云、陈墨、周星、周涌、郑洞天、胡克、饶曙光、聂伟、梁明、黄丹.众说冯小刚[J].当代电影, 2006,(06).
    156、张华.一个喜剧家的时代自画像——佐临电影研究[J].电影艺术,2007,(01).
    157、张燕.彭浩翔电影的黑色幽默和文化呈现[J].当代电影, 2007,(03).
    158、王心语.繁荣喜剧创作振兴喜剧电影[J].电影,1985,(01).
    159、黄建新.几点不成熟的思考——《黑炮事件》导演体会[J].电影艺术,1986,(05).
    160、王凤奎.呼唤“高朋”“满座”来!——喜剧片《高朋满座》编导体会[J].当代电影,1991,(06).
    161、赵家捷.我和我的喜剧[J].艺术百家, 1993,(01).
    162、王为一.由笑而到的一些问题[J].当代电影,1993,(03).
    163、马军骧.忧郁的人的喜剧[J].当代电影,1993,(04).
    164、冬妮、刘二威、春雨.让人们笑起来——关于喜剧的对话[J].电影文学,1994,(07).
    165、黄建新.生活决定了我的电影[J].当代电影,1997,(04).
    166、张刚.喜剧的眼泪[J].大众电影,1997,(01).
    167、徐晓星.我想学会逗人笑[J].电影创作,1998,(06).
    168、李天济、陆弘石.喜剧电影创作规律漫谈[J].电影艺术,1998,(05).
    169、余馨.与冯小刚谈《不见不散》[J].当代电影, 1999,(01).
    170、陈佩斯.喜剧一席谈[J].电影艺术,1999,(02).
    171、黄建新.我看喜剧片[J].电影艺术,1999,(03).
    172、王好为.我和喜剧片[J].电影艺术,2000,(01).
    173、谭政,冯小刚.我是一个市民导演[J].电影艺术, 2000,(02).
    174、汪径洋.陈佩斯与《好汉三条半》[J].当代电影,2002,(03).
    175、杨海波.一次成败参半的尝试——评《傻冒经理》[J].电影评介, 1989,(09).
    176、刘灵芝.是喜剧?还是悲剧?——观喜剧片《傻冒经理》有感[J].电影评介,1989,(09).
    177、刘桂清.多味的喜酒——评喜剧片《高朋满座》[J].电影评介,1992,(03).
    178、方放.笑的脱俗与创意求新——观喜剧片《给太太打工》[J].电影评介, 1998,(04).
    179、常丽芳.从黑格尔的喜剧理论看《大腕》中的喜剧矛盾[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04).
    180、向学春.试论电影《大话西游》的夸张语言艺术[J].电影文学, 2008,(03).
    181、彭侃、张建珍.《婚礼2008》:小制作商业电影的“脱节”之作[J].电影艺术, 2008,(03).
    182、刘想如.具有传统喜剧艺术精神的一部力作——评电影《耳朵大有福》[J].电影文学,2009,(01).
    183、康宁.中俄喜剧电影的比较[J].电影文学,2004,(07).
    184、郝建.游戏精神、对话性叙事与现实质感——对电影《疯狂的石头》的读解[J].深交所,2006,(08).
    185、饶曙光.《疯狂的石头》与“疯狂的建议”[J].大众电影,2007,(03).
    186、王乃华.《疯狂的石头》与喜剧精神[J].电影文学,2007,(01).
    187、闫玉山.后现代语境下的爱情狂欢——解读电影《爱情呼叫转移》[J].电影评介,2008,(09).
    188、朱晶.王抗美的生存新状态——电影《耳朵大有福》解读[J],电影文学, 2008,(07).
    189、王巍.喜剧语言的创作手法——从冯小刚的电影语言风格谈起[J].电影文学, 2006,(09).
    190、王旭光.冯小刚电影人物幽默、调侃的语言[J].电影评介, 2006,(13).
    1、饶曙光.中国喜剧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2、陈孝英.喜剧电影理论在当代世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
    3、喜剧电影讨论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
    4、张骏祥.导演术基础[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
    5、[俄]亚力山大洛夫.《论电影喜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7年.
    6、王树昌.喜剧理论在当代世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
    7、[法]亨利·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M].徐继曾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
    8、[苏]普罗普.滑稽与笑的问题[M].杜书瀛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9、[加]诺斯罗普·弗莱.喜剧:春天的神话[M].傅正明、程朝翔等编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
    10、[美]梅尔文·赫利泽《喜剧技巧》[M],古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王志敏,陈晓云.理论与批评:电影的类型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
    12、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13、[法]柏拉图:《柏拉图全集》[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14、[法]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15、[德]黑格尔.美学(第3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16、[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17、[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
    18、[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3卷)[M],辛未艾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19、[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20、[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21、[美]诺曼·N·霍兰德.笑:幽默心理学[M].潘国庆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
    22、[美]莫恰.喜剧[M].郭珊宝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3年。
    23、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7册)[Z].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
    24、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卷)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25、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卷)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26、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2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28、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29、陈瘦竹,沈蔚德.论悲剧与喜剧[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30、胡星亮.中国现代喜剧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31、陈孝英.喜剧美学论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32、闫广林.历史与形式:西方学术语境中的喜剧、幽默和玩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33、闫广林.笑:矜持与淡泊[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
    34、张健.中国现代喜剧观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35、朱宗琪.喜剧研究与喜剧表演[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
    36、饵荣本.文艺美学范畴研究—论悲剧与喜剧[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7、于成鲲.中西喜剧研究——喜剧性与笑[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
    38、马俊杰.幽默知识大观[M],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年.
    39、张健.幽默行旅与讽刺之门—中国现代喜剧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40、程孟辉.西方悲喜剧艺术的美学历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41、郝建.影视类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42、吴琼.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43、郑树森.电影类型和类型电影[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44、[苏]库卡尔金.卓别林研究[M].苗鹤九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
    45、[法]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何振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
    46、[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胡尧之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
    47、[美]布鲁斯·F·卡温《解读电影》[M],李显立等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8、[匈]伊芙特·皮洛.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
    49、[英]帕特里克·富尔赖.电影理论新发展[M].李二仕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
    50、[美]大卫·波特维尔,克莉丝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彭吉象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51、[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
    52、[法]雅克·奥蒙、米歇尔·马利.当代电影分析[M].吴佩慈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53、郑树森.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54、曾耀农.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批判[M].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55、王海州.镜像与文化[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
    56、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中国电影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
    57、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58、陈晓云、陈育新.作为文化的影像—中国当代电影文化阐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
    59、郝一匡等.好莱坞大师谈艺录[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
    60、章柏青、张卫.电影观众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
    61、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
    62、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
    63、郦苏元、胡克、杨远婴.新中国电影50年[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64、许南明.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
    65、李显杰.电影修辞学:镜像与话语[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66、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67、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68、郦苏元.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69、李维品.电影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
    70、郦苏元.电影常用词语诠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
    71、李掖平.影视学实用教程[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0年.
    72、金丹元.后现代语境与影视审美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
    73、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74、吴小丽,徐甡民.九十年代中国电影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75、张明.与张艺谋对话[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
    76、陈墨.张艺谋电影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
    77、刘婷.影像叙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年.
    78、杨新敏.电视剧叙事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
    79、陈旭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80、陈晓云.中国当代电影[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
    81、胡智锋.影视文化前沿——“转型期”大众审美文化透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
    82、[美]舍伦伯格.社会心理学的大师们[M].孟小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83、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84、饶曙光.中国电影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
    85、武晔岚、赵正节.电影百年佳片赏析Ⅱ[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5年.
    87、卫西谛主编.华语电影2005[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88、虞晓毅主编.华语电影2006[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
    89、卓别林电影剧本选[M].李正伦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
    90、[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91、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诗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92、[苏]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白春仁、顾亚铃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93、[苏]巴赫金.拉伯雷研究[M].李兆林、夏忠宪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
    94、[英]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95、[法]托多罗夫主编.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M].蔡鸿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96、[美]艾布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词典[M].朱金鹏、朱荔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97、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98、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99、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0、王一川.批评理论与实践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101、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2、南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
    103、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104、[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5、[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
    106、[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7、[美]黛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M].赵新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
    108、钱善行.后现代主义[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109、杨仁敬.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论[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年.
    110、李钧.存在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111、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12、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113、丁亚平.艺术文化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114、王晓明.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115、黄力之.中国话语—当代审美文化史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116、吴义勤.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
    117、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118、[英]阿·尼柯尔.西欧戏剧理论[M].徐士瑚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
    119、[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1年.
    120、牛国玲.中外戏剧美学比较简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年.
    121、[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喜剧集[M].朱生豪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
    122、[英]王尔德.温夫人的扇子[M].余光中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123、[法]莫里哀.莫里哀戏剧全集[M].肖熹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
    124、王季思主编.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125、张锦池.漫说西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年.
    126、沈新林.李渔新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127、李渔.闲情偶记[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128、徐渭.四声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29、张燕.映画:香港制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30、蔡洪声、宋家玲、刘桂清.香港电影80年[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131、孙慰川.当代港台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
    132、[美]大卫·波德威尔.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M].何慧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
    1、史博公.流变与前瞻—中国喜剧电影论纲[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2.
    2、张中全.转型期中国喜剧电影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6.
    3、张冲.1977年以来的中国喜剧电影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 2006.
    4、屈菲.东北喜剧小品及其文化意义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5、吕晓志.中美情境喜剧喜剧性比较研究[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8.
    1、张文燕.论中国喜剧电影的形式特征[D].北京: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1997.
    2、魏波.冯小刚贺岁电影散论[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1.
    3、谢萍.幻想乌托邦中的世俗狂欢[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1.
    4、邓勇.周星驰电影片论[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1.
    5、刘宇清.中国早期喜剧电影美学初探[D].北京: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01.
    6、赵立爱.冯小刚与大陆贺岁片[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
    7、汪娟.商业性·人民性·传奇性[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8、胡泊.冯小刚电影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D].2004.
    9、曹伟.论九十年代喜剧电影的类型化特征[D].上海:复旦大学,2005.
    10、李舜.论中国60年代初喜剧电影[D].南京:南京大学,2005.
    11、倪鑫.冯小刚电影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12、雷瑛.90年代中国都市喜剧电影论[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
    13、晏妮.冯小刚贺岁电影的叙事风格[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6.
    14、刘鹏艳.“无厘头”与现代喜剧之旅[D].合肥:安徽大学,2007.
    15、魏芳芳.笑的本土显影[D].南昌:南昌大学.2007.
    16、王岩.论喜剧性笑的发生及其美学效果[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