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小波作品中的历史叙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王小波作为一名作家,生前不愠不火,死后名声大噪。英年早逝,创作随生命戛然而止;死于华年,众声喧嚣的讨论却是方兴未艾。王小波的作品有着鲜明的历史标签,其故事的铺展常常游离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给人以暖昧不清、似是而非的感觉。依托于历史叙事的技法,作者找到了反复发声的工具,以跳跃的历史、虚构的历史以及反复的历史重述来经营自己的文学世界,传达自己的思想理念。
     本文以文本细读入手,分析和梳理王小波作品中的历史叙事,沿时间脉络来把握其作品的历史叙事风格,发掘其艺术特色。还原其思索,延续其争论,力图以全新的面貌来把握王小波的创作。
     第一章主要围绕王小波早期作品《唐人故事》展开,将其中五个意旨连贯的故事进行剖析,点明其各具特色的叙事技巧,指出其分别与权力、黑色幽默、层次、反讽、颠覆相关,以之溯源王小波作品中的历史叙事,来探讨其历史叙事的生成。
     第二章集中于分析王小波成熟时期的作品集,以《时代三部曲》为突破口,探寻每一个层面的意义追求与叙述模式,借助于丰富的材料来挖掘各篇章历史叙事的特色,并将之归类总结。
     第三章整体分析王小波历史叙事的着力点,以王二谱系的建构以及人物关系网的搭建两个层面来归纳,并借助图表式的分类对比来明晰作者的叙述意图,将其历史叙事特色进行汇总。
     结语指出,王小波的历史叙事并不担负一个建构的功能,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对于所处的时代,构成这个时代的前因后果,这个时代的发展方向做出一个反思,并唤醒大家的思考意识。其艺术风格与话语实践充满了试验精神,杂糅各种思想,融汇各种技法,将自己的作品打造成交锋与争鸣,辨析与追问的前台。他所追求的历史叙事的范式,沿着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展开,指向的却是理想国与哲人王的图景。从这个层面来说,王小波不是第一个人,也不是最后一个人,他所带来的思索与争鸣将一直持续下去。
As a writer, Wang Xiaobo doesn't gain a big prestige before his death. His creation ends abruptly because of sudden death while the discussion of his works is still to be continued. Wang Xiaobo's works have a distinctive label of history, the structure of his stories are often beyond history and reality, bringing an ambiguous, paradoxical feeling. Relying on his historical narrative, the author finds useful tools. He uses jump history, fictional history and repeated restatement to run his own literary world and convey his ideas.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start with details reading, trying to analyze and sort out the view of Wang Xiaobo's historical narrative, grasp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style of his works along the time, explore their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restore their thinking, continue their argument, and build a whole new outlook over the creation of Wang Xiaobo.
     The first chapter's analyze mainly on Wang Xiaobo's early works which called the tale of Chinese. Tried to analyze the five coherent stories, pointing to the distinctive narrative techniques, digging out the relation to power, black humor, level, paradox and subversion. Just to explore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Wang's historical narrative.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d on the mature period of Wang xiaobo's writing. Put "Time Trilogy" as a breakthrough, then explored the significance pursuit and the narrative mode of every aspect. Otherwise, it exploi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narrative by means of a wealth of material, and made a classified summary.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d the focus of Wang Xiaobo's historical narrative in a total, concluding in two levels. One wa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enealogy of Wang Er. The other one was the build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art type classification, to clear the narrative intent of author, and summarized his historical narrative. Aimed at the develop direction of the era, made out a reflection.
     The concluding remarked, Wang Xiaobo's historical narrative was not responsible for a meaning construction. All he had done, was a wish for his era, and constitute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the contemporary life, and wake up everyone's sense of thinking. His atheistic style and discourse practice was full of experimental sprit, mixing a variety of ideas and techniques. Then he made his work as the front desk of confrontation and diversity, discrimination and inquiry. The paradigm of historical narrative that he pursued was commenced along a unique way of thinking. But pointed to the ideal country and the philosopher King. Therefore, from this perspective, Wang Xiaobo wasn't the first person, also wasn't the last one. The thinking and contending that brought from him, would last forever.
引文
①王小波:《白银时代》,《王小波全集》第七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8页。
    ②[美]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张万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①艾晓明:《世纪之交的文学心灵》,李银河主编:《王小波十年祭》,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307页。
    ②明·谈恺:《太平广记表》,转引自《太平广记选》(上),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2页。
    ①鲁迅:《故事新编·序》,《故事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②王小波:《舅舅情人》,《王小波全集》第八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4页。
    ①[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08页。
    ②王小波:《舅舅情人》,《王小波全集》第八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2页。
    ①王小波:《似水流年》,《王小波全集》第八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5页。
    ②王小波:《似水流年》,《王小波全集》第八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6页。
    ①王小波:《似水流年》,《王小波全集》第八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0-230页。
    ①王小波:《似水流年》,《王小波全集》第八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8页。
    ②王小波:《似水流年》,《王小波全集》第八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0页。
    ①王小波:《似水流年》,《王小波全集》第八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137、140页。
    ②王小波:《似水流年》,《工小波全集》第八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页。
    ①王小波:《似水流年》,《王小波全集》第八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7页。
    ②王小波:《似水流年》,《王小波全集》第八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9页。
    ③王小波:《似水流年》,《王小波全集》第八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9页。
    ①王小波:《似水流年》,《王小波全集》第八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5页。
    ②王小波:《似水流年》,《王小波全集》第八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
    ③王小波:《似水流年》,《王小波全集》第八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1页。
    ①王小波:《关于格调》,韩袁红《王小波研究资料(上)》,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4页。
    ②王小波:《黄金时代》,《王小波全集》第六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①王小波:《黄金时代》,《王小波全集》第六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7页。
    ②王小波:《黄金时代》,《王小波全集》第六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③黄集伟:《王小波:最初的与最终的》,转引自李银河编:《王小波十年祭》,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①黄集伟:《王小波:最初的与最终的》,转引自李银河编:《王小波十年祭》,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②王小波:《黄金时代》,《王小波全集》第六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①王小波:《黄金时代》,《王小波全集》第六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①王小波:《黄金时代》,《王小波全集》第六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②王小波:《黄金时代》,《王小波全集》第六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③王小波:《黄金时代》,《王小波全集》第六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④王小波:《白银时代》,《王小波全集》第七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页。
    ①王小波:《<代价论>、乌托邦与圣贤》,《王小波全集》第一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9页。
    ②王小波:《<代价论>、乌托邦与圣贤》,《王小波全集》第一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9页。
    ①程光炜:《当代文学的“历史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页。
    ①王小波:《红拂夜奔》,《王小波全集》第四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页。
    ②王小波:《白银时代》,《王小波全集》第七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页。
    ①王小波:《万寿寺》,《王小波全集》第三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页。
    ①王小波:《黄金时代》,《王小波全集》第六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3页。
    [1]阿城:《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M],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
    [2]艾晓明、李银河:《浪漫骑士——记忆王小波》[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3]艾晓明、李银河:《浪漫骑士——记忆王小波》[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4][俄]巴赫金:《小说理论》[M],白春仁、晓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法]保罗·利科:《历史与真理》[M],姜志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6]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7]戴锦华:《书写文化英雄——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费孝通:《生育制度》[M],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9]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10][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M],郜元宝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12][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彭富春译,戴晖校,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13]韩袁红:《王小波研究资料》[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4]胡少卿:《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性”叙事(1978—)》[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5][德]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16][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17]李银河、郑宏霞:《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王小波画传》[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18]李银河:《王小波十年祭》[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19]李银河:《福柯与性——解读福柯<性史)》[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0]李银河:《虐恋亚文化》[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版.
    [21]李银河:《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版.
    [22]李银河、王小波:《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24]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25]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26]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7][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M],陈嘉映、王庆节译,熊伟校,陈嘉映修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28][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9][法]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董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30][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31][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32][法]米歇尔·福柯:《福柯集》[M],杜小真编选,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
    [33][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34][法]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增订版)[M],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5][法]米歇尔·福柯:《主体解释学》[M](法兰西学院演讲系列1974—1975),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6][美]马泰·卡林内斯基:《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顾爱彬、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7]南帆:《后革命的转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8][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非人——时间漫谈》[M],罗国祥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9][法]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M],许列民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0]王毅:《不再沉默——人文学者论王小波》[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41][德]瓦尔特·本雅明:《启迪:本雅明文选》[M],汉娜.阿伦特编,张旭东、王斑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42]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3]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4]汪民安、陈永国:《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5]萧功秦:《知识分子与观念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6]许纪霖、罗岗等:《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最大论争研究》[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47][德]雅斯贝斯:《生存哲学》[M],王玖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48][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49][法]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M],田庆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0]杨义:《中国叙事学》[M],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1]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2][加拿大]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M],程炼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53][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54][法]朱力安·班达:《知识分子的背叛》[M],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5]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56]张隆溪:《中西文化研究十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7]赵毅衡:《礼教下延之后:中国文化批判诸问题》[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付清泉:《不能承受现实之重——从卡尔维诺看王小波创作悖谬》,《小说评论》[J],2011年第2期.
    [2]李静:《从空间批评视角比较余华与王小波的小说世界》,《文艺争鸣》[J],2011年第11期.
    [3]刘李云:《以理性为生命线——论王小波杂文中的理性哲学》,《中山大学学报论丛》[J],2002年第22期.
    [4]童志祥:《智者想象: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王小波与鲁迅想象精神之比较》,《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1年第3期.
    [5]张迎娣:《论王小波散文的文化反思与精神追求》,《小说评论》[J],2009年第11期.
    [6]张伯存:《王小波的文学世界》,《齐鲁学刊》[J],2009第4期.
    [7]张川平:《论王小波对“反智倾向”的文学表现与文化批判》,《南京社会科学》[J],2011第4期.
    [8]葛涛:《互联网上的“作家迷”虚拟社区研究——以“鲁迅论坛”和“金庸茶馆”为中心》[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9]韩袁红:《王小波小说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08年.
    [10]江志全:《王小波“影响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1年.
    [11]李曙豪:《解构与颠覆的喜剧——黑色幽默与新时期中国黑色幽默小说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6年.
    [12]常凌:《知青文学视野中的王小波小说》[D],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13]冯俊锋:《浪漫骑士的僭妄与颠覆——论王小波“文革”题材小说》[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14]龚自强:《权力交织的场域——论王小波小说》[D],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11年.
    [15]黄平:《拆解二元对立——解读王小波小说的叙事策略》[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6年.
    [16]贾润英:《喜剧外表下的智性反思——论王小波小说的喜剧叙事艺术》[D],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7]罗长青:《王小波小说中的叙事模式》[D],硕士学位论文,海南师范大学,2009年.
    [18]李冰:《论王小波的边缘性》[D],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9]孙金金:《现代性视域中狂舞者的灵魂自啮——王小波的悖论式创作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0]童志祥:《漫步云端的诗意与尴尬》[D],硕士学位论文,温州大学,2011年.
    [21]田玉功:《自由的诗篇——王小波小说论》[D],硕士学位论文,扬州大学,2005年.
    [22]张积文:《论王小波的喜剧性小说》[D],硕士学位论文,华侨大学,2005年.
    [23]张艳:《身体政治、狂欢、沉默——王小波小说与后现代诗学浅探》[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1]王小波:《王小波全集》(10卷)[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