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主与选举有着必然的联系,选举是民主的本质。所以,“选举作为一种政治实践,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础。”民主问题的核心是权力授受,通过选举授受公共权力是权力获得合法性的必要途径。政党权力同样是公共性的权力,因此,也必须通过党内选举以确保党内权力来源的合法性。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党要长期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增强自身的活力,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就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通过发展党内民主,积极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而发展党内民主的安全通道就是不断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通过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使全体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直接参与的机会,有利于增强全体党员的民主意识和政治责任感,使党员更有效、更充分地行使民主权利。从发展党内民主的视野看,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既是为了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提高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切入点和原动力。只有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党才能领导人民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论文分为导论、正文(七章)、结束语几部分。主体内容如下:
     在导论里,介绍了选题的根据、综述该课题的研究现状,介绍论文思路、研究方法和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第一章:党内选举制度的理论来源和形成过程。总结论述了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创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党内选举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制度的理论依据;阐述了党内选举制度的内涵、本质、制度构成、主体和客体,总结分析了政党党内选举制度的特征和党内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这是认识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制度及其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逻辑起点,为下一步总结分析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改革和完善这一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章:党内选举制度改革的动力系统分析。论述了党应对执政环境发生的新变化是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动力。这些动力包括:党内民主到人民民主政治发展、新型经济组织与新型社会组织分化、国外其他政党党内选举改革的影响等;论述了执政党执政意识的觉醒和执政党吸收国外政党建设经验,是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新要求。在论述党内选举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以及党内选举制度改革要预期达到的目标时,提出了党内选举要实现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
     第三章:现行党内选举制度实践评估。论述了党内选举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党内选举制度不配套、程序不完善,与党内干部调配制度发生冲突,评价、考核和监督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党内选举过程缺少规范:等额选举范围过大、差额选举范围和差额比例过小、候选人的提名、介绍与确定方式不科学等。同时分析了党内选举制度不完善带来的后果。
     第四章:党内选举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在本章中较详细地论述分析了苏共党内选举制度对中共党内选举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对党内选举制度认识和探索不足,是党内选举制度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指出了我国经济民主缺乏,导致政治民主发育不完善,政治民主不完善导致党内民主资源稀缺,政治文化发育不完善导致政治民主不健全和党对制度建设认识不深刻是党内选举制度不完善的深层次原因。
     第五章:党内选举制度改革的条件和路径选择。首先对党内选举制度创新的主体因素与条件进行分析。总结了当前党内选举实践中出现的“公推直选”、“两推一选”、“双票制”新模式和新经验。
     第六章:党内选举制度改革实践。论述了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思路及设想。具体包括:改革和完善候选人提名、确定和介绍制度;逐步健全党内选举竞争机制;建立健全党内选举考核、评议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内选举“票决制”。
     第七章: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实践。论述了建立和完善党内选举各项配套制度,即建立和完善配套的党内选举任期制、弹劾、罢免制度,建立健全对党内民主选举的监督,完善党内选举程序和评估制度。
     结束语中,对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进行前景瞻望。提出了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要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相结合,积极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综合利用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包括比较分析、历史分析、统计分析、实证分析和网络搜索等方法,把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统一;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的一致:批判原则与建构原则的并用;理论论证与案例诠释相结合,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党内选举制度进行历史、客观、具体的考察、分析、评估,并提出改革的具体设想。
Democracy has a kind of certain relation with election, and election is the essence of democracy. We can say that election is the base of modern democratic system as a kind of political practice. The kernel of democracy is the award and receipt of rights and the award and receipt of rights through election is the necessity to make the rights legal. The political rights are also public rights and so we should guarantee the internal rights of the Party legal through internal election.
    The ruling status of the CCP was chosen by the people and the history. In order to keep her long-time sophistication, strengthen her vital force and energy, and strengthen her ruling status, the Party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herself. The Party shoul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democracy by developing the internal democracy of the Party. The passage to develop the internal democracy of the Party is to reform and perfect the internal election system of the Party. By reforming and perfecting the internal election system of the Party, all the Party members may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nal affairs of the Party and get direct-joining opportunities, and they may have better democratic ideas and sense of political duties, so they can perform democratic rights more efficiently. From a wider view, not only the reform and perfecting of the internal election system can keep the vital force and energy of the Party, improve the ruling ability and strengthen the ruling status, it is also the cutting point and the original power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democratic politics. Only do we keep the activities of the Party can she lead all the people in building a richer, more civilized and more democratic modernized socialist country and realizing the Great Revival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is article is to research the reform and perfection of the internal election system of the Party from this viewpoint. This article is made up of the Introduction, Seven Chapters of main contents and the Conclusion.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Chapter On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the internal election theory of the parties. It summarizes that the internal election theory of the parties created by Marx, Engels and Lenin is the theoretical base of the internal election system of the CCP. It generally talks about the content, the essence, the systemization,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and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internal election system of the CCP. And it builds a base for later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internal election system of the CCP and how to reform and perfect this system.
    Chapter Two: The analysis about power system of the internal election of the parties. Mainly talks about the power of reforming and perfecting the internal election system of the CCP facing the new changes of the ruling circumstances, which includes the internal democracy of the Part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democratic politics, subtraction of new-type economic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the influence from the reform of the internal election system of the parties abroad. And it also talks about the wake-up of the Party's ruling ideas and abilities and the new demands for the ruling Party to absorb th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the political parties abroad and strengthen the ruling ability construction. It meanwhile tells us that the aim of the reform of the internal election system of the CCP is to realize the expectation, democratization, scientization and legislation.
    Chapter Three: The appraisal in practice to the system of internal election of the parties .The chart mainly estimates and the problems of the internal election system of the CCP, and demonstrates the defects of the internal election system of the CCP including unworthiness, procedure faultiness, encountering with the cadre allotment system, the imperfection of the system of appraise, examination and inspection, norm absence of election system, oversized boundary of notch election, undersized boundary of balance election and balance scale, the nomination, introduction and ascertaining being not scientific, and so on. And it also analyzes the effects of the imperfectness of the internal election system of the Party.
    Chapter Four : The analysis about the present problems in the system of the internal election of the parties.lt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its history of the problems of the internal election system of the Party. It mainly talks about the for the internal election system of the Party by the internal election system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Soviet Union, and it tells us that the shortage of recognition and searching for the internal election system of the Party is the main cause of the problems of the internal election system of the Party,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lack of our economic
    democracy leads to the imperfectn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litical democracy, and the imperfectn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litical democracy leads to the shortage of internal democratic resource of the Party, the imperfectn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litical culture leads to the absence of political democracy and the deficiency of the Party for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all these are the deep-level cause of the imperfectness of the internal election system of the Party.
    Chapter Five: The choice of course on how to reform and perfect the system of the internal election of the parties. It mainly tells us the practice searching and circumstance analysis of the reform and imperfection of the internal election system of the Party. It first analyzes the subject of the innovation of the internal election system of the Party, summarizes the present new patterns and new experience of Direct Election by Public, Election by Twice Recommendations and Double Votes in the internal election practice. Meanwhile, it also tells us that the reform and perfecting the internal election system should learn the election technology from other political parties.
    Chapter Six .The practicing reformation on the system of internal election of the parties. It analyzes the basic imagination. It talks about the clews and imagination of the reform and perfection of the internal election system of the Party, including reforming and perfecting the systems of candidates nomination, ascertaining and introduction, gradually making healthier the competitive mechanism of the internal election of the Party, building up and making healthier the election examination and appraise system, and keeping and perfecting the Ticket Decision System of the internal election of the Party.
    Chapter Seven: The system practicing on reforming and perfecting the system of the internal election of the parties. It is about building and perfecting the supporting systems of the internal election of the Party. It refers to building and perfecting the supporting fixed-term system, arraignment system and dismissal system of the election, building and perfecting the supervisory for the internal election of the Party and perfecting the election procedure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internal election of the Party.
    The Conclusion is to make a profound looking forward for the internal election of the Party. This part talks about that we should combine the
    reforming and perfecting of the internal election system of the Party and the execution of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State with Talents, building the system environment for excellent talents to show themselves and preserve the sophistication of Marxist political party.
    Directed by the basic theory of Marxist politics, by the analytical procedur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pplying the research techniques of politics, sociology and economics comprehensively, including the methods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historical analysis, statistical analysi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net search, combining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s and value principles, according the history review with logic analysis, combining the critical principles with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adjoining the theoretical argumentation to case annotation, this article makes a historical, objective and concrete research,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for the internal election system of the Party from the angles of history and reality,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gives some concrete reform imaginations.
引文
① 1941年1月30日,毛泽东在给《陕甘宁边区政府为改选及选举各级参议会的指导信》中指出:“民主政治选举第一”,“保卫边区需要选举、提高民众需要选举”。参阅徐育苗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6页。
    ② 《党的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③ 《党的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①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文献》,《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① 《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 1959年版,第6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6页。
    ① 《列宁选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73页。
    ② 《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85—86页。
    ③ 《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90—192页。
    ① 《党内选举手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条例》、《中国共产党党章》。
    ①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62年版,第184页。
    ② 胡盛仪、陈小京、田穗生:《中外选举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38页。
    ① 《党内选举手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条例》、《中国共产党党章》。
    ② 《党内选举手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条例》、《中国共产党党章》。
    ① 《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1.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由中央委员会召集。中央委员会认为有必要,或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省一级组织提出要求,全国代表大会可以提前举行;如无非常情况,不得延期举行。党的中央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全国代表大会如提前或延期举行,它的任期相应地改变。2.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和自治州的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3.党的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4.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至五年,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两年或三年。
    ② 《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第15页。
    ① 《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② 《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③ 《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① [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年版,第12页。
    ② [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社会的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第55页。
    ③ [英]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④ Auslin Ranny, Governing An Inlroducl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5thed, NJ:Prenlice Hall, 1990年,第174页。
    ⑤ 孙哲:西方选举制度的经验教训,《人大研究》,2003年第11期(总第143期)。
    ⑥ 王青苏、李欣、李天明:党内选举制是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制度,《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
    ① 胡盛仪、陈小京、田穗生著:《中外选举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 2000年6月版,第11页。
    ① 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176页。
    ①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②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① 张敬武:从代表构成看公民的政治参与,《人大研究》,2005年,第1期。
    ② 林尚立著:《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419-420页。
    ③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①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11页。
    ① 刘建军编:《制度建设与国家成长(复旦政治学评论第二辑)》,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年版,第158-160页。
    ① 参阅张立平著:《美国政党与选举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67—69页。
    ① 唐晓、王为、王春英:《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74页。
    ② 胡盛仪、陈晓京、田穗生:《中外选举制度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113页。
    ③ 罗豪才、吴撷英:《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和政治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62页。
    ④ 张伟:《英法美三国选举制度比较》,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① 张伟:《英法美三国选举制度比较》,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2年,第6期。
    ② 本节主要参考资料来源于刘建军编:《制度建设与国家成长(复旦政治学评论第二辑)》,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年版,第151—163页。
    ③ 以上两个关于政党的定义参见[美]乔万尼·萨尔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剑桥大学出版社 1976年英文版,第3章第1节。
    ④ [美]希尔斯曼:《美国是如何治理的》,商务印书馆 1986年版,第344页。
    ① 谢金宝、刘晖波:电子选举系统的基本框架与信息流程,计算机工程.2000年10月。
    ② 郑东奎:利用因特网参政和韩国选举,《当代韩国》,2004年春季号。
    ③ 新千年民主党,2003,p.200,pp.205-211。
    ④ 白钢:现代西方民主刍议,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04年,第13页。
    ① 白钢:现代西方民主刍议,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04年,第5页。
    ① 指国内科学发展,国际和平发展。
    ② 贺金瑞:《“三个代表”与党的建设》,民族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32页。
    ③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① 卢梭:《社会契约论》(第2卷),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0章。
    ① 目前,党和国家已出台并正在实施的制度规范主要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2002)、《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试行)》(2003)、《关于坚决防止和查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行为的通知》(2001)、《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1997)、《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1997)、《<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实施办法》(1997)、《关于对<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第五条第二款的补充规定》(1998)、《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1994)、《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1980)、《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1998)、《关于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的指示》(2003)、《中共中央田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4)、《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意见》(2005)等。
    ① 孙关宏: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是体制内民主化的切入点,《探索与争鸣》1999年,第7期。
    ① 毛政相:党内选举规范化是实现民主执政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党内选举质量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理论动态》第1656期。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 1985年版,第199页。
    ③ 张晓燕编:《党组织选举工作手册》,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1年4月版,第4页。
    ① 胡伟:党内民主与政治发展:开发中国民主化的体制内资源,《复旦学报》1999年,第一期。
    ① 张晓燕著:《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第148页。
    ② 毛政相:党内选举规范化是实现民主执政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党内选举质量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理论动态》第1656期。
    ①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② 中组部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十七大代表中,党员领导干部一般不超过70%,生产和工作第一线的党员一般不少于30%,其中工人、农民和专业技术人员党员的比例相应有所提高;女党员和少数民族党员所占的比例,一般应分别高于本地区党员总数中女党员和少数民族党员所占的比例;要有适当数量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党员。
    ③ 毛政相:党内选举规范化是实现民主执政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党内选举质量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理论动态》,第1656期。
    ① 毛政相:党内选举规范化是实现民主执政的重要基础。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② 毛政相:党内选举规范化是实现民主执政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党内选举质量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理论动态》第1656期。
    ① 《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57-358页。
    ② 毛政相:党内选举规范化是实现民主执政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党内选举质量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理论动态》第1656期。
    ① 参阅:山西“贿选”事件透视《南方周末》2001年3月8日。
    ② 《党组织选举工作手册》第4页,第10条,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版。
    ① 任学辉:论直接选举优于间接选举,《法制论坛》2000年4月。
    ① 《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214页。
    ② 《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第102页。
    ③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1分册,人民出版社 1964年版,第119页。
    ①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1分册,人民出版社 1964年版,第139页。
    ②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418页。
    ③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399—400页。
    ④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1分册,人民出版社 1964年版,第119页。
    ⑤ 王长江著:《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真理报》,1952年12月7日。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80页。
    ① 姜跃著:《政党多棱镜—国外政党建设专题研究》,台海出版社 2003年版,第14页。
    ②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1分册),人民出版社 1964年版,第565页。
    ③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2分册),人民出版社 1964年版,第27页。
    ④ 见姜跃著:《政党多棱镜--国外政党建设专题研究》,台海出版社 2003年版,第15页。
    ⑤ 程又中著:《苏联模式的兴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① 王长江著:《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2页。
    ② 《斯大林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 1957年版,第171页。
    ③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4分册),人民出版社 1957年版,第402页。
    ④ 转引自[美]罗伯特·文森特·丹尼尔斯:《革命的良心--苏联党内反对派》,北京出版社 1985年版,第3页。
    ①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78年版,第329页。
    ① 姜跃著:《政党多棱镜—国外政党建设专题研究》,台海出版社 2003年版,第22页。
    ②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论文选译》,外交出版局《编译参考》编辑部1980年出版,第72页。
    ① 《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② 《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③ 《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④ 《斯大林选集》(下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① 《列宁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150页。
    ① 参见湖北省委组织部课题组:《党建研究》,2003年第5期。
    ② 林尚立著:《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9年版,第560页。
    ②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9年版,第81—82页。
    ③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年版,第220页。
    ① 《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页、第156-157页。
    ① 参见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课题组:《党内选举工作的历史回顾》,《党建研究》,2003年,第5期。
    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66—67页。
    ③ 详见:《关于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若干具体问题的暂行规定》。
    ① 《关于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代表大会实行差额选举的暂行办法》。
    ② 《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
    ③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
    ①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634-635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1982年),第295页。
    ① 科恩:《论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1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第194页。
    ③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① 毛政相:党内选举规范化是实现民主执政的重要基础,《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① 海选是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于1986年创造的一种新的选举模式。其特点是在村委会选举过程中由选民直接提名候选人(党支部和村委会不再以组织的名义参与提名),按提名票多少差额确定正式候选人:在正式选举阶段再由选民直接投票产生村委会成员。
    ② 梁妍慧、李庆华、卢杏俊:《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0年,第6期。
    ① 原文出处:http://news.sina.com.cn/c/2006-02-23/00178276096s.shtml。
    ① 参阅:《中共中央党校报告选》2001年,第3期。
    ① 梁妍慧:湖北横沟桥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调研报告,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第1693期,2005年12月30日。
    ① 王学森、张旭平:发展党内民主的新突破《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6期。
    ① 王学森、张旭平:发展党内民主的新突破,《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6期。
    ①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① 潘立魁: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党政干部学刊》,2003年3月。
    ① 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四版),171页,法律出版社,2003年。
    ② 程建锋、李云平:扩大人大直接选举范围的思考《探索与争鸣》2004年12月。 用期制和征询意见制等制度,使干部任免决策及时得到检验、纠正。对投票表决获得通过的任免职人选,必须严格按有关规定程序办理任免职手续。对投票表决未获得通过的人选,组织部门可继续跟踪考察,若条件成熟再提交区委会讨论并投票表决。但一般一年内不得就同一职务再次提交区委会讨论表决。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必须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的各项规定,酝酿、讨论干部任免的情况,任何人不得泄露,违者给予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
    ① 注:参考资料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参考资料。具体内容是:2003年6月,云南省元谋县黄瓜园镇、老城乡、平田乡3个乡镇党委书记缺额。县委决定采用差额票决的办法来任命。6月4日,县里召开动员大会,公开职位、任职条件和任职资格,只要年龄在35岁以下、大专学历、现任正科职干部和任副科级干部2年以上的均可报名。结果有56人报名,经组织部资格审查,县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的民主推荐大会推荐,共推荐出初步人选50名。经组织部全面考察,县委常委会按照差额2096的原则,确定每个职位3人、共9名人选,提交县委全会,由提名人选进行竞职演讲。6月12日,县委全会扩大会上9名提名人进行脱稿演讲。演讲结束后,由县委书记代表县委结合所要任职的工作,向每名提名人选提3个问题,请他们答辩。对演讲和答辩情况,县委委员都要分别对每一职位3名人选比较后排出名次,供表决时参考。随后,县委组织部部长宣读对9名提名人选的考察材料,将民主推荐、基本情况、主要德才表现和政绩、不足等向全体委员汇报.与会委员、候补委员、列席人员分组讨论,对提名人选进行充分酝酿。最后,由全体委员进行无记名差额表决。为避免出现简单地凭一次演讲和答辩情况就选用干部,县委要求全体委员须根据拟任用职位的要求和9名提名人选的工作实绩、民意和能力三方面综合比较后,再进行表决。规定平时的工作表现占40%,民主推荐情况占30%,竞职演说和答辩情况占30%。投票结束后,计票人当场计票,当场公布结果。
    ② 潘立魁: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党政干部学刊》,2003年3月。
    ③ 史为民、雷兢漩著:《直接选举:制度与过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9页。
    ① 王振耀著:《迈向法治型选举的历史逻辑》,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201页。
    ② 屠振宇:选举投票程序研究述评,《人大研究》,2005年第6期。
    ③ 吴兆民:《“程维高选举法”告诉人们什么》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9月10日。这件事就发生在1998年1月的省人大会议上。当时程维高已经65岁,在省委书记任上来日无多。但他知道他在全省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也知道他在省人大代表心目中的地位,为了能窃据省人大主任的位置,他采取了以市为单位计票的办法。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正式选举前还反复进行了“预选”;在“预选”过程中,各市委书记经常被召去谈话,要求他们保证在“落实省委意图”上不出问题。对于程维高来说,免一名市委书记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所以各市委书记无不战战兢兢。即便如此,仍然“预选”了三次,程维高心里才有了底。就连希特勒、阿明、萨达姆等人尚且知道披一块遮羞布。斯大林搞过分片计票,在1934年1月召开党的第17次代表大会时票箱增加到了13个,但按代表团计票的做法他也没敢采用。所以,程维高的做法具有空前的独创性,称之为“程维高选举法”名副其实。“程维高选举法”的出现,对政治民主化的破坏是灾难性的。会议期间,我曾问几个做代表的朋友:“程维高如此霸道为何还投他的票?”他们回答:“不投,查出来怎么办?咱反正是摆设,让投谁的票就投谁的呗”。其次,“程维高选举法”出现后,效尤者不乏其人,代表会(不独人代会)在个别地方竟成玩偶,牛牵狗绷,习非胜是。
    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8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③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51页,1987年。
    ① 王贵秀:《论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理论学刊》2002年11月,第6期,总第112期。
    ① 资料来源:《执行率仅1%,官员“任期制”缘何失灵》,《人民网www.people.com.cn.》,2005年3月。
    ② 韩强:党内领导职务任期制的沿革及启示,《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年第2期。
    ① 《列宁全集》(第26卷),第31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 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中文第1版,第57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中文第2版,第200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
    ⑤ 《列宁全集》(第34卷),中文第2版,第33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⑥ 喻亚平、李志明:完善选举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第1期,2004年3 月。
    ① 《列宁选集》(第1卷),第348页,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② 所谓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是指每次党的代表大会完成换届选举后,在党的委员会任期内每年举行一次代表大会(年会),行使党的代表大会职权这样一套制度规范的统称。在此期间,党代表的资格继续有效,不再重新进行选举。党的代表大会由党的委员会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听取和审议党的委员会和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讨论决定党的重大问题,对党的委员会及其成员的工作进行民主测评。简言之,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基本内核是两项制度的有机结合:一是党代表常任制,二是党的代表大会年会制。
    ① 此部分参考了邓小平的相关论述。《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220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33页。人民出版社 1994年10月版。
    ③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33页。人民出版社 1994年10月版。
    ④ 此部分参阅了陈其良: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研究。
    ⑤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第137页,人民出版社 1972年第1版。
    ⑥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室编:《苏联共产党章程汇编》,第11页,求实出版社 1982年版,对于党的代表大会年会制的实行,其实早在1905年4月“三大”通过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章》第二条就作出了规定:“代表大会由党中央委员会召开,每年一次”,但由于“四大”是统一代表大会,因此我们习惯以“四大”作为年会制实行的开端。可参见《苏联共产党章程汇编》。
    ⑦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54页。
    ① 参阅: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研究最新进展,北京日报网。http://www.bjd.com.cn/BJRB/20051212/GB/BJRB(?)19190(?)18(?)12R1811.htm。
    ① 齐亮: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研究最新进展,党建网2005年12月12日。
    ② 吴其良、姜海哨、张林龙、施善能、黄丹:区县党代会选举制度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4期。
    ① 于立深:认真对待选民的权利,《行政与法》,2002年,26-28页。
    ② 李伯钧:完善我图现行代表选举制度的思考,人人复印资料:《体制改革》,2002年,第13-17页。
    ① 《列宁选集》(第1卷),第347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
    ② 在林东泰看来,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主要有四项,即守望监督、协调沟通、传衍文化、提供娱乐和广告。参见王长江:《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执政能力建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第19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
    2.《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
    3.《列宁全集》(第11、12、14、2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毛泽东选集》(第一至七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6.《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7.《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2001年版。
    11.《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1979年版。
    12.《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3.《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4.《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5.《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6.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编》(1-1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7.贺金瑞:《“三个代表”与党的建设》,民族出版社,2001年8月。
    18.荣仕星:《论领导者责任》,人民出版社,2004年。
    19.周平:《民族政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0.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21.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
    22.马戎:《民族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3.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民族出版社,2001年。
    24.曾宪义:《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民主法制建设》,民族出版社,2002年。
    25.王联主编:《世界民族主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6.张晓燕:《党组织选举工作手册》,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7.陈登才 卢先福主编:《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8月版。
    28.卢先福 梁研慧著:《面向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29.王长江著:《世界政党比较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
    27.王长江著:《政党的危机——国外政党运行机制研究》,改革出版社,1996年第1版。
    30.王长江主编:《世界政党比较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31.王长江著:《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2.王长江著:《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3.王长江著:《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4.高新民 农华西著:《论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5.龚祥瑞:《比较宪法和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
    36.韩强著:《程序民主论》,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
    37.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三联书店,1998年版。
    38.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39.胡盛仪等著:《中外选举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0.黄卫平 邹树彬主编:《乡镇长选举方式改革:案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版。
    41.姜跃著:《政党多棱镜—国外政党建设专题研究》,台海出版社,2003年版。
    42.李凡等著:《创新与发展—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43.李景鹏著:《权力政治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4.李君如著:《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5.梁琴 钟德涛著:《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6.林尚立著:《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社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47.林尚立著:《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8.林勋健主编:《西方政党是如何执政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49.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0.刘智等著:《数据选举—人大代表选举统计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1.刘建军编:《制度建设与国家成长(复旦政治学评论第二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52.赵晓呼主编:《政党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3.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课题组:《完善县级党内选举有关问题研究》。
    54.中共中央办公厅编:《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5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
    56.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参考资料。
    57.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东西方政党和文化比较研究中心组织编写:《苏共的失败及教训》,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58.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局编著:《党组织选举工作手册》(修订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年版。
    59.中央办公厅 中央纪委法规室 中央组织部办公厅编:《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选编》(1996-2000),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60.曹骏:《苏联剧变与体制问题》,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61.李永全:《俄国政党史》,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62.宫达非:《中国著名学者苏联剧变新探》.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63.李宗禹《斯大林模式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64.张伟垣 杨阴滋主编:《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新华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65.俞邃:《苏联解体前后》,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66.王贵秀 石泰峰:《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67.马耕夫主编:《中国选举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8.毛寿龙著:《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9.彭宗超著:《公民授权与代议民主—人民代表直接选举制比较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0.史卫民 雷兢璇著:《直接选举:制度与过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71.宋玉波著:《民主政制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72.王邦佐等编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3.王沪宁著:《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4.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75.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6.吕亚力:《政治发展》,台湾黎明文化,1995年.
    77.周一良 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78.戴立兴:党内选举: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桂海论丛》,2003年第3期。
    79.牛力伟:党内选举问题研究,《岭南文学》,2004年。
    80.牛安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内选举制度述评,《学习论坛》,1999年第3期。
    81.潘立魁: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党政干部学刊》,2003年第3期。
    82.宋惠昌:现代社会权力结构新探,《政治与法律》,1999年第1期。
    83.孙哲:西方选举制度的经验教训,《人大研究》,2003年第11期。
    84.田冰:对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思考,《红旗文稿》,2003年第7期。
    85.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课题组:党内选举工作的历史回顾,《党建研究》,2003年第5期。
    86.牛余庆: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几点思考,《理论研究》,2004年。
    87.王贵秀:论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理论学刊》,2002年11月第6期。
    88.王贵秀: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发展党内民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2月,第1期。
    89.陈晓云:完善党内差额选举,《党政干部论坛》,1989年。
    90.谢蒲定:民主选举是现代政党取得执政地位的唯一合法途径,《人大研究》,1997年。
    91.索延文:积极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学习时报》,2002年。
    92.张怀海、张玉:论建立党内领导干部弹劾制度,《理论学刊》,2002年。
    93.陈启福、胡斌:关于改进党内选举工作的对策思考,《攀登》(双月刊),2003年第5期。
    94.上海市党建研究会:完善区县党代会选举制度,《党的建设》,2003年12月。
    95.陈启福、胡斌:关于改进党内选举工作的对策思考,《攀登》,200305。
    96.陈启福:胡斌关于改进党内选举工作的对策思考,《攀登》,2003年。
    97.王彦夫、王彩琴:关于完善中国共产党选举制度中候选人提名方式的思考,《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98.吴其良等:区县党代会选举制度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4期。
    99.艾国、杨伟宏: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若干思考,《理论与改革》,2004年。
    100.朱绍格,石红艳:中共“八大”选举刍议,《党建工程》,2004年第12期。
    101.郑东奎:利用因特网参政和韩国选举,《当代韩国国》,2004年春季号。
    102.闰维:试析政治学视野中的选举,《新东方》,第2期,2001年3月。
    103.钟娟:完善选举制度推进民主进程——直接选举中对代表候选人介绍方式的改革《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14卷,2002年10月。
    104.喻亚平 李志明:完善选举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社科版),第4卷,第1期,2004年3月。
    105.陈永文:完善我国选举制度之对策构想,《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06.季良靖:试析市场经济影响选举制度的若干积极因素,《鲁行经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07.赵成斐:党内选举制度问题,《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6期。
    108.艾国、杨伟宏: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若干思考,《理论与改革》,2004年3月。
    109.陈景云、王进敏:扩大党内民主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
    110.《湖北杨集镇“海推直选”书记镇长候选人始末》,《南方周末》,2002年9月19日。
    111.《江苏省改革干部人事制度 “公推竞选”乡镇领导》,《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03年9月7日。
    112.《全国首次639党员直选镇党委书记》,《四川在线http://www.scol.com.cn》,2003年12月10日。
    113.《十六届“两委”全部差额选举产生,差额比例5%以上》,《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n》,2002年11月14日。
    114.《宿豫县“公推竞选”乡镇党委书记、镇长简章》,《http://www.suyu.gov.cn》,2003 年4月18日.
    115.奇尔科特:《比较政治学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
    116.塞缪尔·亨廷顿:《政治发展》,见格林斯坦和波尔斯比编:《政治学手册精选》商务印书馆,1996年。
    117.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三联出版社,1998年。
    118.[苏]米·谢·戈尔巴乔夫著:《改革与新思维》,新华出版社,1987年11月版。
    119.(俄)亚·尼·雅科夫列夫著,徐葵 张达楠、王器 徐志文译:《一杯苦酒》,新华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120.卢之超主编:《关于斯大林问题的再认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1版。
    121.[俄]瓦·博尔金著:《戈尔巴乔夫沉浮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122.[苏]阿·阿夫托尔哈诺夫著,张开 达洲 陈启民译:《权力学》(上、下册),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123.《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1分册、第2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分册,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24.《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
    125.《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第1—5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126.《杰斐逊选集》(下)(刘祚昌 邓红风译),三联书店,1993年版。
    127.[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杨祖功 王大东译):《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28.[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129.[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著:《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30.[美]大卫·科兹[美]弗雷德·威尔著(曹荣湘 孟鸣歧等译):《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1.[美]丹尼斯·朗著(陆震纶 郑明哲译):《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2.[美]丹尼斯C·缪勒(杨春学等译):《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3.[美]道格拉斯·拉米斯(刘元琪译):《激进民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4.[美]汉斯·J·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35.[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36.[美]科恩(聂宠信 朱秀贤译):《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37.[美]劳伦斯·迈耶等著:《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38.[美]罗伯特D·帕特南著(王列赖海榕译):《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9.[美]罗伯特·达尔(王沪宁 陈峰译):《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40.[美]罗伯特·文森特·丹尼尔斯:《革命的良心—苏联党内反对派》,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
    141.[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42.[美]麦克斯·J.斯基德摩,[美]马歇尔·卡特·特里普(张帆林琳译):《美国政府简介》,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143.[美]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144.[美]乔·萨托利(冯克利 阎克文译):《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145.[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6版)(邱泽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46.[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147.[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刘军宁译):《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
    148.[美]瓦尔特·蒙代尔著(曾越麟 汪瑄译):《掌权者的责任—争取总统克尽厥责》,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8—29页。
    149.[美]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社会的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50.[美]希尔斯曼:《美国是如何治理的》,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51.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
    152.杰弗里·庞顿:《政治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153.阿尔蒙德和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15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http://www.drc.gov.cn
    155.国研网:http://www.drcnet.com.cn
    156.思问:http://www.siwen.org
    157.心理发展与指导中心:http://www.xinli.sdinfo.net
    158.党建研究网:http://202.112.112.222/research/
    159.中国发展门户网:http://www.chinagate.com.cn
    160.中国发展简报:http://www.chinadevelopmentbrief.com
    161.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网:http://www.sdinfo.net.cn
    162.中国现象学网:http://www.xianxiang.com
    163.中青网:http://www.cyc.net
    164.政治学研究网:htt://www.pssw.net
    165.中国政治学网:http://www.cp.org.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