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会学校女子音乐教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江南地区四所基督教会学校,两所中学——上海中西女塾、上海圣玛利亚女校,两所大学——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上海沪江大学为契入点,旨在通过对这四所学校音乐教育模式的探究,以厘清其女子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规律。
     这四所基督教会学校女子音乐教育的历史跨越了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初的时间维度,可谓逾年历岁。这段历史反映出在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和变革时期中,基督教会学校女子音乐教育观念、体系的嬗变轨迹,映照出中国近现代女子音乐教育在江南地区的发展历程。
     本文第一章“中西女塾与‘世俗女性人才’音乐教育”,阐释了以培养中西兼通、影响于社会的“世俗女性人才”为主旨的中西女塾的音乐教育活动。建校伊始,中西女塾便将西方音乐教育作为其“通才教育”方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开设了一系列音乐必修与选修课程,并成立了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音乐科。音乐科凭藉着优良的办学理念,系统的教学管理,浓厚的音乐文化氛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掌握西方现代音乐知识的女性,堪称基督教女子音乐教育的先锋与典范。
     第二章“圣玛利亚女校与‘女基督徒’音乐教育”。本章阐述了以“培养合格的女基督徒”为建校指趣的圣玛利亚女校的音乐教育活动。20世纪初,选修性质的音乐科拉开了教育之帷幕,涵盖琴科与唱歌科。从教学模式上来讲,两科皆具有鲜明的西方音乐文化教育色彩,同时也呈现了“学堂跟着教堂走”的特征,为教堂培养司琴、为唱诗班培养预备役人员成为其教学中所隐含的目的。
     第三章“金陵女子大学与专业音乐教育”。本章阐析了金陵女大音乐系的专业女性音乐人才培养状况。20世纪20年代,金陵女子大学设置了音乐系。这标志着从中学到大学,从审美教育到专业教育,江南地区完备的基督教女校音乐教育体系建立了起来。音乐系以发展女子教育为己任,从女性视角出发,精心擘划,建树颇多,为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与表演领域输送了大量的巾帼音乐家,在中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进程中留下了鲜亮的印迹。
     第四章“男女同校制度下的沪江大学女子音乐教育”。本章阐明了男女同校的沪江大学中的女子音乐教育和音乐生活状况。作为基督教大学中,将男女同校作为学校制度之嚆矢的沪江大学,其音乐教育活动呈现了与单一性别的女子学校相迥异的景象。沪江大学音乐系与音乐师范科使女生获得了与男生同等的接受高等音乐教育的权利,改变了以往基督教女子学校中完全屏蔽男同学的相对单一的学习空间,使女生们获得了更丰富的音乐思维与音乐体验。此外,在丝竹管弦竞芬芳的音乐社团中,映射出了处在中国近代教育观念与模式变革时期的女大学生们的音乐生活状况。
     在本文结语中评析了基督教会学校女子音乐教育的历史意义以及由其教育模式引发的思考。
This dissertation is focused mainly on the four Christian Schools, included in both two Middle Schools named The Mctyeire and St.Mary's Hall, and two colleges named Ginling College and University of Shanghai. and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to the music education pattern of the four schools to clarify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n female music education.
     The history of the female music education in this four Christian Schools has extended across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to the middle of 20th century. In this period.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society is faced with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ransform, and the female music education concept as well as the systematic transforming track in these four schools has reflected this change, and shined up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female music education in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in southern regions of Yangtze River.
     The first chapter, named "The Mctyeire and The Common Female Talents Music Education" outlines the music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The Mctyeire based on training the common female talents of the acquaintance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influence to the society as well.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foundation, western music education as a principle of general education is treated as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in The Mctyerie, and a serious of music compulsory and elective courses are open to the whole students, and the meanwhile, a special teaching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named Music Department is founded. Music Department relied on its excellent school philosophy, systematic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dense music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fosters the first groups of females who can grasp western modern music knowledge in Chinese modern history, which is regarded as a pioneer and model in Christian female music educ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named "St.Mary's Hall and Female Christian Music Education", elaborates to the music education activities which aims to foster eligible female Christians. All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included in music teaching activity, appeared with the method of "granted by fishing".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Music Department used to elective courses is open to all students, containing Piano Department as well as Vocal Depart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pattern both are with vivid western music education, and the meanwhil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School follows Church", which aims to cultivated company luthiers for the church and personnel of reserve duty for the choir.
     The third chapter named "Ginling College and Professional Music Education" investigates the educational situ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female music education talents in Music Department. In the twenties of 20th century. Music Department is set in Gulling College, which marks the completed music teaching system in Christian College both from Middle School to College, and from aesthetic education to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southern regions of Yangtze Riv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ale. Music Department is with duty to develop female education, with elaborate project and high quality in teaching, to achieve a great success and is to cultivate and provide abundant qualified female musicians for the realm of Chinese professional music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so as to have a prominen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usic cultural undertakings.
     The fourth chapter, named "University of Shanghai in the system of coeducation Female Music Education", discusses the situation of female music teaching and music life in the University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hanghai treating the coeducation as a school system, is a forerunner in Chinese modern history, whose music education activities are differ from these in single-sex female colleges. Music Department and Music Normal Department are authorized to empower these female students the equal rights with the male students, and change the former idea that male students are shielded in Christian Female Schools and they are in single learning space, which causes female students acquire more abundant music thinking and experience. Furthermore, in a great many of Music Societies, there reflects the female students' music living behavior in the reform time of Chinese modern education concept and pattern
     This dissertation concludes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female music education in Christian Schools and the thinking brought by female music education pattern in Christian Schools.
引文
①朱峰:《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大与华南女大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②《基督教势力范围中之教会学校及学生统计表》(1921年),载于陈国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84-385页。
    ①徐宁:《近代上海的女学生(1850—1922)》,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第1页。
    ②张素玲:《文化、性别与教育:1900—1930年代的中国女大学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①熊月之、周武主编:《圣约翰大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92页。
    ①监理会,由英国牧师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1703-1791)创立,在美国被称为卫斯理宗。1844年分南北两支,北方派称美以美会,南方派称监理会。监理会自1848年开始向中国派传教士,传教范围集中在江南和浙北一带。
    ②林乐知,美国佐治亚州人,1860年携眷来到上海。不久,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林乐知被迫放弃布道工作,改任上海广方言馆讲师,同时翻译书籍,创办《万国公报》(The Globe Magazine),在中国社会产生很大影响力。
    ③胡卫清:《上海中西女塾简论》,《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9月,第17页。
    ④海淑德、连吉生:《中西女塾章程》,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印行,第1页。
    ⑤董宝良主编:《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6页。
    ⑥为统一起见,本章统称女校为“中西女塾”
    ①张素玲:《文化、性别与教育:1900—1930年代的中国女大学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②海淑德,监理会女传教士,美国佐治亚州人。父亲是律师,母亲是教师。自幼信奉上帝,精通多国语言。大学毕业后开始担任教师。
    ③《中西女子中学会通讯录》(其中1911至1913年、1915年缺失),无页码。
    ④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近代基督新教传教士在华社会、文化与教育活动研究》(修订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⑤胡小君:《近代中国基督教中学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4月,第7页。
    ⑥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8页,
    ①海淑德、连吉生:《中西女塾章程》,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印行,第2页。
    ②同上注,第3页。
    ③连吉生:《上海中西女塾章程》,载于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28页。
    ④同上注。
    ⑤同上注。
    ⑥上海市长宁区志编篡委员会编:《长宁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894页。
    ⑦贝厚德:《苏州景海女学堂改良章程》,苏州景海女学堂印行,1911年,第16页。
    ⑧《吴兴私立湖郡女子中学招生简章》,载于《湖郡女子中学四十周年纪念刊》,民国二十四年仲月春,第51页。
    ⑨程婉贞(裘维贤夫人),1909年于琴科毕业,1914—1919年留学美国;陈曼云(吴夫人),1915年于琴科毕业:徐爱美(周夫人),1919年于琴科毕业:邵秀明,1923年于琴科毕业,后任职于南京卫生署;凌慰都,1924年于琴科毕业,1931年毕业于南京金陵神学院,后为湖州三余社宗教部干事:王秀宝,1925年于琴科毕业,后任职于北平协和医院。
    ①薛正:《我所知道的中西女中》,载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59辑——<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06页。
    ②同上注。
    ③中西女塾建校之初,学制为十年。1913年改为十二年,分为小学、预科、正科,各四年。20年代中期以后,学制仍为十二年,但开始实行“六三三”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高中各三年。
    ④游艺科的教学是以戏剧表演为主,面向英语成绩优良的学生。游艺科同琴科要求一致,要通过平时课堂学习与毕业时的表演会来综合评定是否可以获得游艺科毕业证书。在毕业表演会之前,需举办四场表演。游艺科学生表演的戏剧大多是世界名作,如《威尼斯商人》、《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玩偶之家》等。共有六名毕业生:朱润之、程修龄、吴玉芳、曾陈凤琼、周彭望荃、温施惠珍。
    ⑤海淑德、连吉生:《中西女塾章程》,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印行,第9页。⑥姚民权、罗伟虹:《中国基督教简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42页。
    ①Wu Ai Z. "Trinity College Examination" McTyeire June1930,p.131.
    ②V.T. Yang. McTyeire June1931,p.110(无题目)
    ③高中同学:殷采庆(76分,通过)、马罗以(86分,优秀)、黄乐群(77分,通过)。初中同学:邝文英(88分,优秀)、邝彩贞(87分,优秀)、刁友真(82分,优秀)、杨意秋(78分,通过)。引自V.T.Yang. McTyeire June1931,p.110. (无题目)
    ④王求真:《近现代上海音乐教育的发展》,《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第102页。
    ⑤汪毓和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人民音乐出版社、华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页注(?)。
    ⑥吴乐懿:《我的音乐旅程》,载于向延生主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第三卷),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21页。
    ⑦陶亚兵:《中西音乐交流史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239页。
    ①李西安:《学业的导师为人的楷模——女音乐教育家姚锦新》,载于向延生主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第二卷),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66页。
    ②周广仁主编:《中国钢琴诗人——顾圣婴》,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③赵讽:《序言》,载于周广仁主编《中国钢琴诗人——顾圣婴》,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④胡伯亮:《中国近代声乐事业的先驱——女声乐教育家周淑安》,载于向延生主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第一卷),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71页。
    ⑤廖辅叔:《近代中国第一个合唱女指挥周淑安》,载于廖崇向编《乐苑谈住 廖辅叔文集》,华乐出版社,1996年版,第78页。
    ⑥郭代昭:《海外留学20载归国奉献40春——女声乐教育家蒋英》,载于向延生主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第三卷),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①杨民康:《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②洛秦:《民族音乐学作用于历史研究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尝试》,《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3期,第43页。
    ③汤亚汀:《西方城市音乐人类学理论概述》,《音乐艺术》2003年第2期,第32页。
    ①海淑德、连吉生:《中西女塾章程》,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印行,第2页。
    ②汪毓和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人民音乐出版社、华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③狄考文:《如何使教育工作最有效地在中国推进基督教事业》,载于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4页。
    ④胡卫清:《论近代来华传教士的通识教育思想》,《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第39页。
    ⑤狄考文:《如何使教育工作最有效地在中国推进基督教事业》,载于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4页。
    ①钟中吉鱼:《怀念母校》,http://www.ssnz.sh.cn_nsjv_7zxnz_1zv.htm。
    ②顾孟琴:《我在母校的音乐气氛中成长》,http://www.ssnz.sh.cn_nsjy_7zxnz_3gmq.htm。
    ③曹宝贞:《三十年代的中西女中》,http://www.ssnz.sh.cn_nsjy_7zxnz_7cmz.htm。
    ④音乐会顾问:胡宣明夫人(周淑安,1929年)、籁尔夫人(Mrs.William Lyle,1930年):主席:萧嘉惠(1929年)、沈宝玉(1930年);副主席:杨文清(1930年);秘书:夏璐敏(1929年)、邝文雄(1930年)
    ①"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s Students". McTyeire June1939. (无页码)
    ②"Chinese Music Club". McTyeire June1940(无页码)
    ①李承恩:《教会学校的历史、现状与展望》(1890年),载于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42页。
    ②张素玲:《文化、性别与教育:1900—1930年代的中国女大学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③1851年,琼司女士(Emma Jones)在上海虹口礼拜堂后设立女校,命名曰“文纪女校”。1863年,受天花病所累,女校停办。1872年,女校始复课,由纳尔逊女士(Miss M.C.Nelson)主管校务,黄素娥女士助之。
    ④1861年,裨治文夫人(Mrs.Bridgrman)来沪设女校,为纪念裨文先生,命名曰“裨文女校”。1872年,夫人去世,由汤先生(R.E.Thomson)接办,有学生27入。
    ⑤为统一起见,本章将女校统称为“圣玛利亚女校”.
    ⑥美国圣公会(American Church Mission)创立于1820年。1845年,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到达上海,成为第一位从美国到上海的传教士。圣公会主要在中国中部长江流域地区传教,1912年加入中华圣公会。
    ①[美]杰西·格·卢茨著:《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9),曾钜生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70页。
    ②胡卫清:《普遍主义的挑战——近代中国基督教教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22页。
    ③《凤藻》,圣玛利亚女校年刊,由每届毕业生执笔编写的中英文刊物,可谓校园生活的全景式描述,存于上海档案馆。
    ①《校史——过去、现在、未来》,《凤藻》1941年,第3页。
    ②《圣玛利亚章程总目》,中英文版刊物。
    ③《学膳费》,载于《圣玛利亚章程总目》,1922年印行,第15页。
    ④彭晶裕:《近代中国教会女学研究(1840—1919)》,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第14页。
    ⑤《圣玛利亚女校简章》,中英文版,并未标示具体年代。但《简章》将高中课程划分三年完成。而圣玛利亚女校于1924年将学制改为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由此推断,此简章约在1924年编撰而成。文中所引该简章,均为此版本,不再另作说明。
    ⑥"Equipment". Articles Compilation of StMary's Hall 1922,p.19.
    ⑦"Remarks on Course of Study". Articles Compilation of St.Mary's Hall 1922,p 19.
    ①"Pianoforte Course". Articles Compilation of St.Mary's Hall 1922,pp.22-23.
    ②《高级中学——音乐科》,载于《圣玛利亚女校简章》,圣玛利亚女校印行,约1924年,第11页,
    ③"The Pianoforte Course'.Students Recruiting of St.Mary's Hall 1924,p.9
    ①胡卫清:《上海中西女塾简论》,《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9月,第18页。
    ②汪璞金:《本校最近之概况》,《凤藻》1930年,第19页。
    ③"Calendar Notes". The Phoenix 1924, p.38.
    ③圣约翰大学管弦乐队创建于1917年,乐队的常规编制包括小提琴(八把)、大提琴(一把)、单簧管(一支)、长笛(三支)、萨克斯管(二支)、鼓(一支)与钢琴(一台)。引自H.T.Chang. "The Varsity Orchestra". The Johannean 1933,p.169.
    ⑤"Music Club". ThePhoentx 1929,p.43.
    ①"Calendar Notes". ThePhoenix1924, p38.
    ②孙熙治:《校闻》,《凤藻》1924年,第43页。
    ③Kao Kyuin Wei. "Class History of 1921". The Phoentx1921, p.9
    ④Tsang Ts lung. "The Class of 1922".The Phoenix1922,p.19.
    ⑤"Class of 1924." The Phoenix 1924,p.7.
    ①Daung Siau Yoong. "The Church Concert". ThePhoenix1930,p.64.
    ②黄信德:《本校大事记》,《凤藻》1930年,第45页。
    ③Tsu Ge Li. "Glee Club". The Phoenix 1921,p.42.
    ④Yang Yioh Chung "Glee Club and Chior". The Phoenix 1924,p.58.
    ⑤冯锦涛:《从国际礼拜堂看基督教音乐在上海》,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第11页。
    ⑥张素玲:《文化、性别与教育:1900—1930年代的中国女大学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①《德校长传》,《金陵女子大学校刊》1928年6月,第6页。
    ②为统一起见,下文仍沿用“金陵女大”之校名。
    ③金一虹等:《吴贻芳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④德本康夫人、蔡路得:《金陵女子大学》,杨天宏译,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15—16页。
    ①严莲韵;《“绣花巷时期”的金陵女大学生生活概况》,载于金陵女大校友会编《永久的思念——缅怀校长吴贻芳难忘母校金陵女大》,1993年印刷,第104页。
    ②梅若兰:《从成都到南京——我在金陵女大学习四年的回顾和感想》,载于金陵女大南京校友会编《金陵女儿》(续集),2000年印刷,第45页。
    ③张连红主编:《金陵女子大学校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④《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章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编印,民国二十三年六月,第24页。
    ⑤谢文息:《记五月夜的音乐会》,《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院刊》民国二十三年十一月十六日第二十期,第17页。
    ①曾星华:《回首往事——记抗战期间的成都华西坝》,载于金陵女大南京校友会编《金陵女儿》(续集),2000年印刷,第92—93页。
    ②《重庆五大学歌咏团首次莅蓉演奏》,《金陵女于文理学院院刊》民国三十一年五月二十日第九十期,第4页。
    ③张连红主编:《金陵女子大学校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9页。
    ④张素芳:《回忆读书会、战地服务团,怀念取来火种的周曼如》,载于《金陵女儿》,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66—167页。
    ⑤汪培元:《高山景行人人钦敬——纪念吴贻芳校长》,载于金陵女大南京校友会编《金陵女儿》(第三集),2005年印刷,第21页。
    ①谢文息等:《难忘我们的音乐系》,载于金陵女大校友会编《永久的思念——缅怀校长吴贻芳难忘母校金陵女大》,1993年印刷,第143页。
    ②徐海宁:《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办学研究——以金陵女子大学为个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7页。
    ③《音乐系》,载于《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概况》民国二十五年六月编印,第108页。
    ④谢文息等:《难忘我们的音乐系》,载于金陵女大校友会编《永久的思念——缅怀校长吴贻芳难忘母校金陵女大》,1993年印刷,第144页。
    ①谢文息等:《难忘我们的音乐系》,载于金陵女大校友会编《永久的思念——缅怀校长吴贻芳难忘母校金陵女大》,1993年印刷,第144页。
    ②朱峰:《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大与华南女大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页。
    ③吴贻芳:《金陵女大四十年》(1983年),载于《吴贻芳纪念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06页。
    ④徐海宁:《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办学研究——以金陵女子大学为个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页。
    ⑤[英]米雪兰达·弗里克、詹妮弗·霍恩斯比编:《女性主义哲学指南》,肖巍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0页。
    ⑥朱峰:《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大与华南女大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83页。
    ①祁斌斌:《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颗晨星——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系研究》,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4—15页。
    ②同上注,第20页。
    ①张筱燕:《怀念苏德兰教授》,载于金陵女大南京校友会编《金陵女儿》(续集),2000年印刷,第384页。
    ②黄吟诗:《怀念苏德兰老师》,载于金陵女大南京校友会编《金陵女儿》(续集),2000年印刷,第386页。
    ③张筱燕:《怀念苏德兰教授》,载于金陵女大南京校友会编《金陵女儿》(续集),2000年印刷,第384页。
    ④熊淑性:《勇敢的母亲——记母亲朱君允教授》,载于金陵女大南京校友会编《金陵女儿》(续集),2000年印刷,第337页。
    ⑤谢文息等:《难忘我们的音乐系》,载于金陵女大校友会编《永久的思念——缅怀校长吴贻芳难忘母校金陵女大》,1993年印刷,第142页。
    ⑥同上注。
    ⑦孙海英编著:《金陵百屋房——金陵女子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27—128页。
    ⑧《芮特夫人钢琴演奏会》,《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院刊》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十六日第五十五期,第2页。
    ①郑曙星:《音乐是他生命中永恒的主题——钢琴教育家李嘉禄》,载于向延生主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第三卷),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83—286页。
    ②汪培元:《金陵女大音乐系教师、钢琴教育家李嘉禄》,载于金陵女大南京校友会编《金陵女儿》(第三集),2005年印刷,第82页。
    ③李锦华:《金陵女大声乐教授——喻宜萱》,载于金陵女大校友会编《金陵女儿》,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①黄友葵:《我的音乐生活》,《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6年第4期,第15—18页。
    ②李锦华:《追寻洪达琳老师的足迹》,载于金陵女大校友会编《金陵女儿》,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81页。
    ③同上注
    ④李锦华:《追寻洪达琳老师的足迹》,载于金陵女大校友会编《金陵女儿》,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80页。
    ⑤冯文慈:《忆洪达琳先生二三事》,《人民音乐》1995年第4期.第31页。
    ①李锦华:《追寻洪达琳老师的足迹》,载于金陵女大校友会编《金陵女儿》,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82页。
    ②徐海宁:《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办学研究——以金陵女子大学个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3页。
    ③朱峰:《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大与华南女大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34页。
    ①《本期招生简章》,载于《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要览》,民国三十四年编印,第19—20页。
    ②《一年一度音乐会》,《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院刊》民国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一日第十五期,第5页。
    ③《刘祖佳女士个人音乐会》,《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院刊》民国二十四年五月十六日第三十期,第6页。
    ④吴贻芳:《金陵女大四十年》(1983年),载于《吴贻芳纪念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08页。
    ⑤同上注,第109页。
    ①李明珍:《我的回忆》,载于金陵女大校友会编《金陵女儿》,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页。
    ②同上注,第114—116页。
    ③黄宜君:《我热爱我的第二个母亲——金陵女大》,载于金陵女大校友会编《金陵女儿》,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57页。
    ④计瑞兰:《泽润桃李,馨飘乐坛——怀念级友丁泽馨》,载于金陵女大校友会编《金陵女儿》,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30—231页。
    ①姜达雅、朱文曼:《百折不挠,无怨无悔——记鲍蕙荪》,载于金陵女大校友会编《金陵女儿》,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70—271页。
    ②傅伍仪:《金陵女大飞出的百灵鸟——孙家馨》,载于金陵女大校友会编《金陵女儿》,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15页。
    ③李锦华、齐铉:《怀念我们的好姐姐——叶琼芳》,载于金陵女大校友会编《金陵女儿》,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①鲍蕙荪:《惠及比比芳溢频频》,载于金陵女子学院、金陵女大南京校会编《金陵女儿》(第四集),2007年印刷,第151页。
    ②唐冠祥:《用心灵谱写人生美好乐章——记著名钢琴教育家方仁慧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8年第1期,第123页。
    ③郑苏苏:《琴音扬四海——方仁慧的音乐生涯》,载于金陵女大南京校会编《金陵女儿》(续集),2000年印刷,第374页。
    ④杨大纶:《金陵女大唯一的男毕业生》,载于金陵女大南京校会编《金陵女儿》(第三集),2005年印刷,第265页。
    ①朱建:《艺术造诣深广师生情谊浓厚——指挥家杨嘉仁》,载于向延生主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第二卷),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271—273页。
    ②李锦华:《我与音乐》,载于金陵女大南京校会编《金陵女儿》(续集),2000年印刷,第278页。
    ①杨力:《郑小瑛传》,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33—34页。
    ②李锦华:《郑小瑛的故事》,载于金陵女大校友会编《金陵女儿》,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48页。
    ③程乃欣:《生命的发条永不放松——记我国音乐美学的开路人何乾三》,载于金陵女大校友会编《金陵女儿》,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62页。
    ④张前:《音乐美学因他们而闪烁智慧之光——悼亡友何乾三、蔡仲德》,《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31页。
    ①[美]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年)》,曾钜生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468页。
    ②德本康夫人、蔡路得:《金陵女子大学》,杨天宏译,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①祁斌斌:《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颗晨星——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系研究》,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67页。
    ②《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增设音乐系》,载于孙继南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增订本),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91页。
    ③《四川省立重庆女子师范学校音乐科》,载于孙继南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增订本),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8页。
    ④《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音乐系》,载于孙继南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增订本),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页。
    ⑤德本康夫人、蔡路得:《金陵女子大学》,杨天宏译,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①王立诚:《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②美国浸会源于英国的浸礼宗。1845年,浸会分裂为美南浸信会,即南浸会和美国浸礼会,即北浸会。20世纪初,南北浸会联合创办沪江大学。
    ③王立诚:《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页。
    ①《上海理工大学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理工大学志(1906—2006)》,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①《主修及辅修系》,载于《沪江大学一览》,民国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第67页,
    ②《音乐系》,载于《沪江大学一览》,民国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第146页。
    ③知音学,即今日的以训练音乐听辨能力为主的“练耳课”
    ④《学程》,载于《沪江大学一览》,民国十八年至十九年,第159—162页。
    ⑤《学程》,载于《沪江大学一览》,民国二十年至二十一年,第158页。
    ⑥课程编号说明:1100以下为补习课。2101至200为一年级与二年级课程。3201至300为三年级与四年级课程。4300号以上为研究院课程。单数为上学期(秋季)号别,双数为下学期(春季)号别。
    ⑦《学程》,载于《沪江大学一览》,民国二十年至二十一年,第158页。
    ⑧[日]山口修:《比较音乐学新解》,罗传开译,《中国音乐》1992年第1期,第47页,
    ①《学程》,载于《沪江大学一览》,民国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第159页。
    ①袁昱:《燕京大学音乐系历史研究》,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第12页。
    ②同上注。
    ③《缴费》,载于《沪江大学一览》,民国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第44页。
    ④《缴费》,载于《沪江大学一览》,民国二十年至二十一年,第40页。
    ⑤《缴费》,载于《沪江大学一览》,民国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第44页。
    ⑥《缴费》,载于《沪江大学一览》,民国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第44页。
    ①评议会由校长、各院院长、各系主任和校内所有主管人员等组成,每月举行常务会一次,以决定入学考试、升级、毕业标准、变更课程、改进教学等事宜。评议会下设课程、招生、图书馆、音乐等分组委员会。
    ②"To Recommend to the Board of Directors That Fees for the Music Department be Increased (1939-1940)”.存于上海档案馆。
    ③"To Recommend to the Board of Directors the Following Revised Schedule of Fees For the Music Department".存于上海档案馆。
    ④G为Group缩写,意为集体授课。
    ①《私立沪江书院》,《沪江大学年刊》1944年,第115页。
    ②《沪江书院大学部授课时刻表》,1942年。存于上海档案馆。
    ③"The Senate Met at 4:30 P.M.On June 27,1940".存于上海档案馆。
    ④《文学院音乐系课程一览表》,三十七年秋季。存于上海档案馆。
    ①张素玲:《文化、性别与教育:1900—1930年代的中国女大学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6页。
    ②《音乐师范科学程》,载于《沪江大学一览》,民国二十二年至民国二十三年,第146页。
    ③《沪江大学音乐师范科》,载于孙继南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增订本),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6页。
    ④《音乐师范科学程》,载于《沪江大学一览》,民国二十二年至民国二十三年,第146页。
    ⑤《华西协合大学文学院音乐系》,载于孙继南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增订本),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页。
    ①《音乐师范专修科》,载于《沪江大学一览》,民国二十五年至民国二十六年,第146页。
    ②李永平:《教师角色系统构建初探——基于“道”、“业”、“惑”的历史考查》,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第42页。
    ③"Shanghai College Music Department".The Shanghai 1929,p.173.
    ④如无特别说明,本章照片均来自《沪江大学年刊》,存于上海档案馆。
    ①黄胜泉主编:《中国音乐家辞典》,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32页。
    ①喻超:《师恩难忘》,载于沪江大学校友会编《沪江大学九十周年纪念集》,1996年印刷,第45页。
    ②黄大能:《忆沪江四位老师》,载于沪江大学校友会编《沪江大学九十周年纪念集》,1996年印刷,第45页,
    ③喻超:《师恩难忘》,载于沪江大学校友会编《沪江大学九十周年纪念集》,1996年印刷,第45页。
    ①周树华:《音乐大师俞便民》,载于沪江大学校友会编《沪江大学九十周年纪念集》,1996年印刷,第100页。
    ②许步曾:《为中国培养音乐人才的提琴手卫登堡》,载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卢湾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卢湾史话第五辑——犹太人在卢湾》,第201页。
    ③李坚(李浏英):《离休也难闲》,载于沪江大学校友会编《沪江大学九十周年纪念集》,1996年印刷,第123页。
    ①裘纪东:《向母校祝寿》,载于沪江大学校友会编《沪江大学九十周年纪念集》,1996年印刷,第127—128页。
    ②根据《沪江大学学生人数统计表》整理而成,存于上海档案馆
    ③王俊:《解读高等教育的性别符码——基于女性主义认识论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第110页。
    ④敬少丽:《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教育机会均等》,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第36页。
    ⑤《上海理工大学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理工大学志(1906—2006)》,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①《上海理工大学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理工大学志(1906—2006)》,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②尹贵金:《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个案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第6页。
    ③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4—95页。
    ①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6页。
    ②张素玲:《文化、性别与教育:1900—1930年代的中国女大学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6页。
    ③高惠蓉等:《西方大学男女同校制的开端与意义》,《大学教育科学》2007年第3期,第86—87页。
    ④[美]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曾钜生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28页。
    ⑤周骥:《本校男女同学应该采取的态度》,《沪江大学月刊》第十二卷第三期(1922年)。存于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
    ⑥"The Glee Club of Shanghai College".The Shanghai 1922,p.103.
    ⑦"Glee Club".The Shanghai 1917,p.94.
    ①"The Glee Club of Shanghai College".The Shanghai 1922,p.103.
    ②汤亚汀:《现代性论域中的上海租界音乐文化:制度机构、公共领域与文化表征》,载于《音乐人类学:历史思潮与方法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373页。
    ③同上注,第376页。
    ①"The College Glee Club".The Shanghai1925,p.165.
    ②王鑑贤:《本校歌咏团历届国民旅行回忆录》,《沪江大学年刊》1926年,第60页。
    ③同上注。
    ④王鑑贤:《本校歌咏团历届国民旅行回忆录》,《沪江大学年刊》1926年,第61页。
    ⑤同上注。
    ⑥王鑑贤:《歌咏团》,《沪江大学年刊》1925年,第165页。
    ①木易:《沪江歌咏团》,《沪江大学年刊》1928年,第171页。
    ②"The College Glee Club". The Shanghail923,p.119.
    ③"The Glee Club of Shanghai College".The Shanghai1922,p.103.
    ④"The College Glee Club".The Shanghai1923,p.119.
    ①孙中欣、张莉莉主编:《女性主义研究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8页。
    ②胡卫清:《普遍主义的挑战——近代中国基督教教育研究(1877—1927)》,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45页。
    ③《国乐会会务一束》,《圣约翰大学年刊》1921年,第33页。
    ④圣约翰中学国乐会具体成立时间不详,会员皆熟谙音律,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为主旨。该会仅有顾问、干事各一人。朱士嘉担任顾问,并教授会员基础音乐知识。引自熊月之、周武主编:《圣约翰大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6页。
    ⑤熊月之、周武主编:《圣约翰大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8页。
    ⑥张嫒:《浅论北京教会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第23页。
    ⑦长青:《国乐社》,《沪江大学年刊》1926年,第204页。
    ⑧《音乐团》,《沪江大学年刊》1926年,第60页。
    ③"Chinese Music Club".The Shanghai 1921, p.116.
    ①Louise Lee. "Warblers'Club". The Shanghai1927,p.204.
    ②"The Girl's Glee Club". The Shanghail928,p.173.
    ③《沪江大学年刊》1926年,第203页。无题目。
    ④高惠蓉等:《西方大学男女同校制的开端与意义》,《大学教育科学》2007年第3期,第90页。
    ①王立诚:《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页。
    ②王俊:《解读高等教育的性别符码——基于女性主义认识论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第2页。
    ③Louise Lee. "Warblers' Club". The Shanghai1921,p.204.
    ④周骥:《本校男女同学应该采取的态度》,《沪江大学月刊》第十二卷第三期(1922年),存于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
    ⑤杜学元:《中国男女分校与同校之争的历程、主要分歧及启示》,《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第88页。
    ①David Chu. "Our University Choir"The Shanghai1941,p.109.
    ②敬少丽:《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教育机会均等》,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第33页。
    ①Y.M.C.A. "Foreign Music Orchestra". The Shanghai 1924,p.103.
    ②C.S.Tsai. "Varsity Orchestra".The Shanghai 1926,p.201.
    ①"The Varsity Orchestra".The Shanghai 1927,p.201.
    ②C.S.Tsai. "Varsity Orchestra".The Shanghai 1926,p.201.
    ③"University Orchestra". The Shanghai 1935,p.77.
    ①高文磊:《在<字林西报>里寻觅史源》,存于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
    ①《沪江图书馆落成纪念》,1928年。存于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U106-0-145。
    ②高文磊:《在<字林西报>里寻觅史源》,存于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
    ③上海市社会局:《关于沪江大学申请批准演出文件》,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五月。存于上海档案馆,档案号Q6-13-677,
    ④王细荣:《“湛恩纪念图书馆”的前世今生》,存于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
    ①邵明耀:《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乐在其中》,载于沪江大学校友会编《沪江大学九十周年纪念集》,1996年印刷,第115页。
    ②汤亚汀;《西方城市音乐人类学理论概述》,《音乐艺术》2003年第2期,第37页。
    ②《钢琴学会》,《沪江大学年刊》1930年,第195页。
    ④"The Harpsichord".The Shanghai 1929,p.178.
    ①Frances Wu. "The Piano Class".The Shanghai 1923,p.174.
    ②政声:《钢琴学会》,《沪江大学年刊》1931年,第135页。
    ③"The Harpsichord".The Shanghai 1929,p.178.
    ④《钢琴学会》,《沪江大学年刊》1930年,第195页。
    ⑤政声:《钢琴学会》,《沪江大学年刊》1931年,第135页。
    ⑥同上注。
    ①"Amateur Club".The Shanghai 1934,p.156.
    ②戈子:《沪江乐艺社》,《沪江大学年刊》1936年,第86页.
    ③[美]珍妮·鲍尔斯:《女性主义的学术成就及其在音乐学中的情况》(下),金平译、刘红柱校,《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第86页。
    ④同上注。
    ⑤汤亚汀:《社会性别与音乐》,《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54页。
    ①[美]珍妮·鲍尔斯:《女性主义的学术成就及其在音乐学中的情况》(上),金平译,《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第63页。
    ②和识:《沪江口琴会小史》,《沪江大学年刊》1934年,第159页。
    ③1934年顾问:石人望先生。1937年顾问:林国芳先生、石人望先生。会长:桑亚振,书记:陈大为,司库:张锡康、卢荣滋,干事:殷衍曾、陈庆芳。
    ①和识:《沪江口琴会小史》,《沪江大学年刊》1934年,第159页。
    ②章秋枫:《在我国近现代音乐普及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口琴音乐》,《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4期,第132—133页。
    ③和识:《沪江口琴会小史》,《沪江大学年刊》1934年,第159页。
    ④朱铭源:《沪江口琴会》,《沪江大学年刊》1946年,第98页。
    ⑤如果严格地按照表演形式与类型来划分,西乐社既不属于声乐类社团也不属于器乐类社团。但为叙述条理性起见,本文将其规划在器乐类音乐社团中,特此说明。
    ①棠:《沪江音乐社》,《沪江大学年刊》1930年,第191页。
    ②"Shanghai College Musical Organizations". The Shanghai 1928,p.167.
    ③Elam J.Anderson. "Shanghai College Musical Club". The Shanghai1926,p.207.
    ④T.E.Ling. "Shanghai College Musical Organization".The Shanghai1927,p.205.
    ⑤Elam J.Anderson. "Shanghai College Musical Club". The Shanghai1926,p.207.
    ⑥"Shanghai College Musical Organizations".The Shanghai1928,p.167.
    ①棠:《沪江音乐社》,《沪江大学年刊》1930年,第191页。
    ②同上注。
    ③同上注。
    ④1948年顾问:凌校长、朱起东博士,负责人为司徒华城,共有成员60名。
    ①政声:《沪江音乐协社》,《沪江大学年刊》1933年,第184页。
    ②王俊:《解读高等教育的性别符码——基于女性主义认识论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第55页。
    ③意大利著名歌唱家,18岁时曾求教于声乐教师威尔金,却遭冷遇,只许旁听。后刻苦深造,成为20世纪最为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之一。
    ①孙崇文:《抗战以前中国基督教大学及其学生生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第165页。
    ②同上注。
    ③罗伟虹:《抗战岁月中的文化人刘良模与抗日群众歌咏运动》,《世纪》2005年第5期,第10—11页。
    ①陈一鸣:《从纪念罗伯逊想到刘良模》,《世纪》2009年第4期,第65页。
    ②罗伟虹:《抗战岁月中的文化人刘良模与抗日群众歌咏运动》,《世纪》2005年第5期,第11页。
    ③肖静宇:《中国钢琴教育的民族化初探》,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第9页。
    ④朱崇实主编:《南强之光——厦门大学知名校友传略》,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8页。
    ⑤戴俊超:(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社团概论》,中国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第206—207页。
    ⑥王艳莉:《上海工部局乐队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6月,第151页。
    ⑦谭抒真:《怀念沪江建筑系》,载于沪江大学校友会《沪江大学九十周年纪念集》,1996年印刷,第42—43页。
    ①白士熙:《毕生奉献于音乐的黄飞立》,载于沪江大学校友会编《沪江大学九十周年纪念集》,1996年印刷,第107页。
    ②吴玲芬:《把知识奉献给社会与人民——指挥家黄飞立》,载于向延生主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第二卷),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734—737页。
    ③华城:《一九五零级十杰》,《沪江大学年刊》1950年,第59页。
    ④黄胜泉主编:《中国音乐家辞典》,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21页。
    ①邵明耀:《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乐在其中》,载于沪江大学校友会编《沪江大学九十周年纪念集》,1996年印刷,第115页。
    ②喻超:《(?)学淳与“白发乐团”》,载于沪江大学校友会编《沪江大学九十周年纪念集》,1996年印刷,第124—125页。
    ③孙锦心:《金嗓子戚长伟》,载于沪江大学校友会编《沪江大学九十周年纪念集》,1996年印刷,第101页。
    ④黄曰侯:《化学系52届级友情况》,载于沪江大学校友会编《沪江大学九十周年纪念集》,1996年印刷,第97页。
    ①范祎:《祝辞》,载于《墨梯》,1919年,第1页。
    ②刘莉:《女性作家身份认同与文化合力》,《文艺研究》2004年第2期,第150页,
    ①金一虹等:《吴贻芳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0页。
    ②葛鲁嘉:《心理学研究中的环境的性质、类别与功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19—20页。
    ①保罗·科恩:《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载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17页。
    1.沪江大学档案,存于上海档案馆、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
    2.湖郡女校档案,存于湖州档案馆。
    3.金陵女大档案,存于国家图书馆、上海档案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南师大金女院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江苏省档案馆。
    4.景海女塾档案,存于苏州档案馆、苏州大学档案馆、苏州图书馆、苏州地方志馆。
    5.圣玛利亚女校档案,存于上海档案馆、上海图书馆。
    6.中西女塾档案,存于国家图书馆、上海档案馆、上海图书馆。
    1.黄胜泉主编:《中国音乐家辞典》,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黄平等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人类学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陈建华、陈洁编著:《民国音乐史年谱(19121949)》,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
    2崔运武:《中国师范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德本康夫人、蔡路得:《金陵女子大学》,杨天宏译,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
    4.宝良主编:《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6.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高时良主编:《中国教会学校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8.韩国鐄:《韩国鐄音乐文集》(一),乐韶出版社,1990年版。
    9.沪江大学校友会编:《沪江大学九十周年纪念集》,1996年印刷。
    10.胡卫清:《普遍主义的挑战——近代中国基督教教育研究(1877—1927)》,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沪江大学校友会编:《沪江大学1950届入学60周年纪念影集》,2010年印刷。
    12.[美]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9),曾钜生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3.金一虹等:《吴贻芳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4.金陵女大校友会编:《永久的思念——缅怀校长吴贻芳难忘母校金陵女大》,1993年印刷。
    15.金陵女大南京校友会编:《金陵女儿》,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6.金陵女大南京校友会编:《金陵女儿》(续集),2000年印刷。
    17.金陵女大南京校友会编:《金陵女儿》(第三集),2005年印刷。
    18.金陵女子学院、金女大南京校友会编:《金陵女儿》(第四集),2007年印刷。
    19.李湘敏:《基督教教育与近代中国妇女》,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0.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的都市文化在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梁茂春:《百年音乐之声》,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22.罗婷主编:《女子高校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3.[英]米雪兰达·弗里克、詹妮弗·霍恩斯比编:《女性主义哲学指南》,肖巍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4.孙海英编著:《金陵百屋房——金陵女子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5.孙继南编著:《中国近现代(1840——2000)音乐教育史纪年(增订本)》,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6.孙中欣、张莉莉主编:《女性主义研究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7.宋瑾:《音乐美学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
    28.[美]唐纳德·杰·格劳特等:《西方音乐史》,汪启璋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29.陶亚兵:《中西音乐交流史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
    30.陶飞亚编:《性别与历史:近代中国妇女与基督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1.汤亚汀著译:《音乐人类学:历史思潮与方法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32.《吴贻芳纪念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33.王立诚:《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4.王忠欣:《基督教与中国近现代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5.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6.汪毓和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华乐出版社,2005年版。
    37.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近代基督新教传教士在华社会、文化与教育活动研究》(修订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8.向延生主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一、二、三卷),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39.许晓鸣主编:《隽永——沪江大学历史建筑》,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40.熊月之、周武主编:《圣约翰大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1.夏泉:《明清基督教教会教育与粤港澳社会》,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2.徐海宁:《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办学研究——以金陵女子大学为个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3.熊贤君:《中国女子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44.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
    45.姚民权、罗伟虹:《中国基督教简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46.杨力:《郑小瑛传》,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47.杨民康:《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48.朱崇实主编:《南强之光——厦门大学知名校友传略》,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9.朱峰:《基督教与近代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大与华南女大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0.张静蔚编:《搜索历史:中国近现代音乐文论选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51.张连红主编:《金陵女子大学校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版。
    52.张素玲:《文化、性别与教育(19001930年代的中国女大学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贝厚德:《苏州景海女子学堂改良章程》,苏州景海女子学堂印行,1911年。
    2.陈国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4.《凤藻》(中英文版,19191941年),上海圣玛利亚女学校印行。
    5.高时良等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华东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
    6.海淑德、连吉生:《中西女塾章程》,上海中西女塾印行,光绪二十三年正月。
    7.湖州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州市教育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湖郡》创刊号(中英文版),1933年7月付印,1933年8月发行。
    9.《湖郡女子中学四十周年纪念刊》,湖郡女子中学印行,民国二十四年。
    10.《景海教职工一览表》(1934、1935、1936、1938年)。
    11.《沪江大学年刊》(中英文版,1917—1952),沪江大学印行。
    12.《沪江大学一览》(1929—1938),沪江大学印行。
    1 3.《金陵女子大学年刊》(中英文版,1924—1929年),金陵女子大学印行。
    14.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编:《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章程》,民国二十三年六月印行。
    15.《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月刊》,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印行,民国三十六年四月份——民国三十七年十月份。
    16.《金陵女大校刊》(中英文版,1928、1935年),金陵女子大学印行。
    17.李楚材编著:《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8.《墨梯》(中英文版,1917—1946年),上海中西女塾印行。
    19.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苏州市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0.上海长宁区志编纂委员会编:《长宁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21.《上海理工大学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理工大学志(1906—2006)》,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2.苏州市沧浪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沧浪区志》(第十六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私立景海女子师范学校代办幼稚师范班员工花名册》(1935、1936、1938年)。
    24.《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要览》,民国三十四年编印。
    25.《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章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编,民国二十三年六月印行。
    26.《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概况》,民国二十五年六月编印。
    27.《圣约翰大学年刊》(中英文版,1916——1950年),圣约翰大学印行。
    28.《圣玛利亚女学校章程总目》(中英文版),圣玛利亚女校印行,1922年。
    29.《圣玛利亚五十周年纪念特刊》,1937年。
    30.《圣玛利亚女校简章》(中英文版),圣玛利亚女校印行,约1924年。
    31.《吴县私立景海女子师范学校三十四年度第二学期教职员一览表》(1945—1948年),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制。
    3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59辑——<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八集),1982年版。
    34.《中华基督教卫理分会华东年议会第一届年会记录》,民国三十年七月。
    35.中国共产党苏州市委员会、统战部编:《本市各教会学校情况调查》(手抄本),1953年。
    36.中国共产党苏州市委员会、统战部编:《苏州市教会学校材料(一)中等学校》、《苏州市教会学校(小学校)材料》(手抄本),1953年。
    1.滕新书:《登州文会馆:开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先河》,《烟台日报》2008年8月16日第6版。
    1.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音乐生活》2004年第4、5期,第52—53,50 —5l页。
    2.褚炜:《基督教文化对我国音乐发展的影响》,《交响》2003年第3期,第4548页。
    3.陈明远:《老上海名嫒学校:中西女中》,《上海采风》2007年12期,第62—63页。
    4.陈一鸣:《从纪念罗伯逊想到刘良模》,《世纪》2009年第4期,第64—65页。
    5.杜学元:《中国男女分校与同校之争的历程、主要分歧及启示》,《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第85—90页。
    6.冯文慈:《忆洪达琳先生二三事》,《人民音乐》1995年第4期,第31页。
    7.葛鲁嘉:《心理学研究中的环境的性质、类别与功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17—21页。
    8.高惠蓉等:《西方大学男女同校制的开端与意义》,《大学教育科学》2007年第3期,第85—91页。
    9.宫宏宇:《基督教传教士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之开创(上、下)》,《音乐研究》2007年第1、2期,第5—17,40—46页。
    10.黄友葵:《我的音乐生活》,《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6年第4期,第15—18页。
    11.胡卫清:《论近代来华传教士的通识教育思想》,《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第38—45页。
    12.胡卫清:《上海中西女塾简论》,《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9月,第10—21页。
    13.金世余:《我国近代教会学校音乐教育管窥》,《交响》2008年第1期,第63—65页。14.洛秦:《民族音乐学作用于历史研究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尝试》,《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3期,第34—46页。
    15.刘莉:《女性作家身份认同与文化合力》,《文艺研究》2004年第2期,第149—151页。
    16.李小文:《也说傅雷与谭小麟——记谭小麟手稿入藏国家图书馆始末》,《音乐爱好者》2005年第11期,第39—41页。
    17.罗伟虹:《抗战岁月中的文化人刘良模与抗日群众歌咏运动》,《世纪》2005年第5期,第10—13页。
    18.刘再生:《我国近代早期的“学堂”与“乐歌”——登州<文会馆志>和“文会馆唱歌选抄”之史料初探》,《音乐研究》2006年第3期,第39—97页。
    19.刘再生:《音乐界的一桩公案——萧龙梅和冼星海、聂耳的“是非恩怨”》,《音乐艺术》2007年第3期,第75—87页。
    20.钱仁康:《<新诗歌集>——“五四”以来第一部融会中西音乐艺术的歌集》,《音乐研究》1992年第3期,第29—31页。
    21.钱仁平:《谭小麟研究之研究》(上),《黄钟》2004年第2期,第28—33页。
    22.[日]山口修:《比较音乐学新解》,罗传开译,《中国音乐》1992年第1期,第47页。
    23.史静寰:《教会学校与近代中国师资的培养》,《高等师范教育》1995年第1期,第56—63页。
    24.孙继南:《我国近代早期“乐歌”的重要发现——山东登州<文会馆志>“文会馆唱歌选抄”的发现经过》,《音乐研究》2006年第2期,第73—77页。
    25汤亚汀:《西方城市音乐人类学理论概述》,《音乐艺术》2003年第2期,第32—39页。
    26.汤亚汀:《社会性别与音乐》,《交响》2003年6月,第54—58页。
    27.唐冠祥:《用心灵谱写人生美好乐章——记著名钢琴教育家方仁慧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8年第1期,第122—128页。
    28.吴洪成:《中国近代女学述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1997年第1期,第66—71页。
    29.王求真:《近现代上海音乐教育的发展》,《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1998年9月,第101—105页。
    30.王秀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01年第3期,第87—94页。
    31.邢维凯:《全面的现代化,充分的世界化:当代中国音乐文化的必由之路——关于“中国音乐文化自性危机论”的几点思考》,《中国音乐学》1997年第4期,第27—44页。
    32.于芷苹:《上海“中西女塾”杂忆》,《民国春秋》1997年第1期,第61—62页。
    33.张荣国:《服饰:一种隐喻的表达》,《辽宁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第19—21页。
    34.章秋枫:《在我国近现代音乐普及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口琴音乐》,《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4期,第131—141页。
    35.张前:《音乐美学因他们而闪烁智慧之光——悼亡友何乾三、蔡仲德》,《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30—132页。
    36.[美]珍妮·鲍尔斯:《女性主义的学术成就及其在音乐学中的情况》(上、下),金平译,《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第2、3期,第61—68、84—91页。
    1.冯锦涛:《从国际礼拜堂看基督教在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2.胡小君:《近代中国基督教中学研究》,苏州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3.李永平:《教师角色系统构建初探——基于“道”、“业”、“惑”的历史考查》,西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4.马晔:《性别视角下的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现状之研究——以山东省为例》,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5.彭晶裕:《近代中国教会女学研究(1840—1919)》,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6.祁斌斌:《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颗晨星——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系研究》,中央音乐 学院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7.徐宁:《近代上海的女学生(1850—1922)》,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8.肖静宇:《中国钢琴教育的民族化初探》,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9.许琼:《上海基督教女子中等教育研究(1843—1952)》,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10.余红:《清末民初服饰变迁的文化阐释》,安徽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1.袁昱:《燕京大学音乐系历史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12.尹贵金:《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个案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13.张嫒:《浅论北京教会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1.戴俊超:《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社团概论》,中国音乐学院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2.敬少丽:《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教育机会均等》,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3.李正爱:《江南都市群文化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4.孙崇文:《抗战以前中国基督教大学及其学生生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5.王俊:《解读高等教育的性别符码——基于女性主义认识论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6.王艳莉:《上海工部局乐队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7.夏俊霞:《上海开埠与晚清江南社会的变迁》,南开大学2000年博士学位论文。
    8.章博:《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基督教大学的发展——以华中大学为中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1. Bays. Daniel H. China's Christian College.-Cross Cultural Connections,1900-1950.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c2009.
    2. Eliza Morrison.Memoirs of the Life and Labours of Robert Morrison.Daxiang Press,2008.
    3. Graham.Gael. Gender, Culture and Christianity:American Protestant Mission School in China,1880-1930. P. Lang Publishing,c 1995.
    4. Gong Hong Yu. Missionaries, Reformers and The Beginnings of Western Music in Late Imperial China(1839-1911),2006.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5. Milne, William. A Retrospect of the First Ten Years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 to China. DaXiang Press,2008.
    6. Thurston, Lawrence. Ginling College.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1955.
    7. Waelchli, Many Jo. Abundant Life:Matilda Thurston, Wu Yi Fang and Ginling College, 1915-1951 (China),2002,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