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甘肃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甘肃,地处中国内陆腹地,为内地连接新疆、青海、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桥梁与纽带,加之多民族交错杂处,历代皆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汉代以来,即已沿河西走廊一线设置了一系列的郡县城市,唐代更达到其城市发展历史的顶峰。宋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重心自西北向东南的转移,以及过度开发所导致的发展环境恶化,整个甘肃地区都处于相对衰落状态,甘肃城市也因而受到很大的影响。
     明代,因政府不能对新疆地区实行有效的统治,故甘肃地区成为明王朝的边疆,并形成了系列军事极强的卫所城市。清以后,新疆地区为清王朝所有效控制和管理,甘肃则从边疆变为腹地,由此对甘肃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甘肃社会秩序的重建与日益稳定,清政府通过移民屯垦,改卫所设州县,建立新的行政建置等措施,加强了对甘肃地区的行政控制与治理,从而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行政城市等级体系。但是,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空间分布呈现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多集中于黄河以东地区的特征。由于城市行政功能突出,因而在城市功能结构中,经济、文化功能相对较弱,并未能形成明显的功能分区。
     经济上,随着清代全国范围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多民族交错杂居的甘肃地区在区域内外商人及外来主政者的积极推动下,以及在东部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下,城市工商业也渐趋繁荣。不仅各主要城市出现了专业化的商品市场,而且在民族交汇地区也形成了多个商贸兴盛的市镇。在这些城市的商品交换中,民族贸易成为重要的贸易内容。除传统的手工制作外,晚清甘肃城市工业尚出现了现代的大机器生产,从而呈现出新旧并存的局面。清代甘肃城市经济,无论是中前期的民族贸易还是后期的近代型工业的引进,都无不打上了明显的政治统治与控制的烙印。
     与其他区域相较,清代甘肃城市人口构成的最大特征是多民族共处与居民的多元性。这种较为独特的居民构成又对城市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不仅表现为衣、食、住、行的多元化趋势,而且表现为宗教、民间信仰,节日风俗,消闲娱乐等内容的日益丰富。
     随着政治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清代甘肃城市的文化教育亦较前代有所发展,并具有其他地区所少有的多元性、民族性特征。不仅各级官学、书院、社义学等教育形式在甘肃各城市逐步建立,而且别具特色的宗教教育也在部分城市中逐步得到完善。此外,清末之际的“新政",在偏居内陆的甘肃也出现了新式的职业教育与学堂教育,从而在文化领域也产生了现代的转型。尽管这种转型并不完善,但其历史的影响仍然是深远的。
     但是,日趋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地方政府对民族问题处置失当而引发的动乱等,都极大地限制了清代甘肃城市的发展进程。特别是随着近代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偏居内陆腹地的甘肃不仅远离了中国的经济中心,而且还远离了日益发达的国内外市场。于是,在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相对沿海、沿江及沿边开放地区而言,甘肃地区城市的变迁程度较弱,社会转型极不充分,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从总体上讲,这种局面的出现,既有客观的自然原因,也与人类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足有很大关系。因此,充分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以免重蹈履辙,对未来的发展必是有益的。
Gansu, located in inland of China, is a bridge between the inland and the minority, such as Xinjiang, QingHai, XiZang and so on. Because of multinational interleaving, ruler of every dynasty attached importance to it. A series of county-cities had been established along HeXi aisle since Han Dynasty, and went to its peak in Tang Dynasty. With the northwest-southeast transfermation of economic core and deterioration of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from overladening exploiture, GanSu was in decline after Song Dynasty, and its cities had been influenced seriously too.
     In Ming Dynasty, owning to feeble domination that Ming government was to Xinjiang, GanSu was looked as the frontier, where has formed a series of military cities. To Qing Dynasty, as the government strengthened its administration and domination to XinJiang, Gansu had become a hinterland, which had enormous influences on it. With reconstructing and stabilizating of social order, Qing Dynasty strengthened its administration and domination to GanSu by some measures, that is, migration reclamation, setting up county, constituting new services. Based on these actions, a better administrative system came into being. But spatial distributing of cities took on some characteristices: they were excessive in south and east and short in north and west, and clustered mostly on the east of HuangHe. Compared with standing out of administrative function, economic and cultural functions were weak in functional structure and didn't form obvious subarea.
     In the economy, along with the commodity economy development which had scoped in Qing Dynasty nation, and the merchant and the external director positively impels, as well as in the eastern part developed area radiation impetus inside and outside of Gansu region, where the multi- nationalities interlocks which lives together with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the city industry and commerce also gradually has its rosperity. Not only each main city appeared all kinds of specialized commodity markets, moreover the area connected in the nationality also formed many small prosperous trade town. In these cities' commodity exchanges, the national trade becomed the important trade content. Besides the traditional hand-planted, in Gansu's cities there still appeared the modem big machine produc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us presented the aspect which new old coexists. Regardless of the preliminary national trade or the later period modern times industry introduction, Gansu's urban economy in Qing Dynasty all have gotten the obvious political rule and the control brand mark.
     Compared with other regions, the biggest characteristic of Gansu's urban population constitution in Qing Dynasty is the multi- national coexistence and inhabitant's polytropism. This kind of more unique inhabitant constituted has had the enormous influence to the city social life, this not only displayed for the line of multiplex tendency in the clothes, the food, the lives, but also displayed for the rich content day by day such as the religion, the folk belief, the holiday custom, the entertainment and so on.
     With the stability of poli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education of Gansu province's citie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diversity and nationality that other regions had scarcely progressed to some extant In Qing Dynasty. Political school of all levels、college、social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so on worked up, distinctive religious education was also gradually perfect in part of cities. Moreover, because of the new deal in late years of Qing Dynasty, Gansu province, with a remote location, appeared new-typ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chooling, thereby modern transition was produced in the field of culture. Although was not perfect, this transition still had far-reaching historical effect.
     However, increasingly severe natural and geographic environment, and the upheaval resulting from the mismanagement of local government in the ethnic issue have greatly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Gansu's city in Qing Dynasty. Especially, along with the modern China's force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Gansu, locating in the hinterland, is far away from China's economic center, but also from an increasingly developed markets at home and abroad. Therefore, Compared with the the process towards the modern social of coastal areas, along river regions and open areas in the edgeways, the degree of the changes of Gansu's city is obviously weak, and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is extremely insufficient and remarkable delay. Generally speaking, the causes of this situation is the objective natural reasons, as well as the human's deficiency of subjective activity. Thus, it will be beneficial to the futural development to avoid repeating the same mistakes by fully generalizing historical experiences.
引文
①如张仲礼:《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张仲礼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赵荣、杨新军:《西北地区城市发展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曲晓范:《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现代命运:1840—1949》,知识出版社1998年;等等。
    ②古代的如任重、陈仪:《魏晋南北朝城市管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周长山:《汉代城市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史念海:《中国古都与文化》,中华书局1998年;叶晓军:《中国都城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等等。当代的如《城市问题》、《城市开发》、《城市规划》、《现代城市研究》等。近现代城市研究则更为繁多,此不赘述。
    ③如王仁远等:《自贡城市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宝鸡城市史》编纂组:《宝鸡城市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何一民:《变革与发展——中国内陆城市成都的现代化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等等。
    ④如何一民:《人类共有的遗产——中日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京都·成都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王旭:《美国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等等。
    ①何一民、曾进:《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进展、存在问题及展望》,见《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4期。
    ②如张仲礼的《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隗瀛涛的《近代重庆城市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戴均良的《中国城市发展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罗澍伟的《近代天津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皮明庥的《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何一民所著的《中国城市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宁越敏等人的《中国城市发展史》,安徽科技出版社1994年;顾朝林的《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和《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 1999年;李其荣的《对立与统一:城市发展历史逻辑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等等。
    ③如隗瀛涛主编的《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包伟民的《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知识出版社1998年;龙登高所著的《江南市场史:十一世纪至十九世纪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何一民的《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与社会变迁》,科学出版社2004年;等等。
    ④如邓亦兵的《清代前期的市镇》、李德阳的《从城镇化的高度去认识和发展农村集市》、樊树志的《市镇与乡村的城市化》、郭正忠的《城郭·市场·中小城镇》、赵冈的《中国历史上的城镇与市场》、刘石吉
    ①何一民:《21世纪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展望》载《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②郑宝喜:《甘肃省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年,第33页。
    ③三原,指北面的内蒙古高原、西南的青藏高原、东面的黄土高原。
    ④石培基、李鸣骥:《历史时期西北城市发展简论》,载《人文地理》2000年第3期。
    ①慕寿祺:《甘宁青史略》,见吴坚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96册,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第7页。
    ②张仲礼、熊月之、沈祖炜:《中国近代城市发展与社会经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2页。
    ①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②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③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①王瑞成:《明清民族关系与边疆城市》,载《城市史研究》13—14合辑,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
    ②《兰州学刊》1987年第4期。
    ③《青海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④《兰州学刊》1987年第2期。
    ⑤《兰州学刊》1987年第3期。
    ⑥《民族研究》1995年第1期。
    ①《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②《青海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③《西北史地》1986年第2期。
    ④《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10月。
    ⑤《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2期。
    ⑥《兰州学刊》1995年第1期。
    ⑦《兰州学刊》1987年第1期。
    ①《兰州学刊》1988年第1期。
    ②《青海民族研究》1999年第4期。
    ③《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4期。
    ④《西北史地》1988年第2期。
    ⑤《兰州学刊》2004年第6期。
    ①《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②刘进:《清末民国时期兰州城市商业近代化趋向述评》,载《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①刘家和、陈新:《历史比较何以可能》,“理论与方法:历史比较和史学比较”学术研讨会论文,2005年10月安徽省芜湖市。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302—304页。
    ①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41—118页。
    ②(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倪文彦、宋俊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第5页。
    ③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导论第2页。
    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74页。
    ①冯志毅:《试论陇西黄土区古文化、古民族及早期经济开发》,见《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
    ②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见《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③司马迁:《史记》卷5,《秦本纪》。即在今天水、甘谷设县,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置的县。
    ④也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秦被周分封在今礼县和天水之间的天水镇附近,叫西戎丘,并开始向城市转变,成为西北地区出现最早的原始城镇。见焦书乾:《西北民族地区古代城镇发展的几个问题》,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⑤范晔:《后汉书》卷87,《西羌传》。北地郡辖今庆阳、平凉及陕西、宁夏、内蒙与甘肃交接之地,郡治在义渠,即今庆阳西南。陇西郡辖区包括今天水、定西、兰州、临夏及陇南部分地区,郡治在狄道,即今临洮。
    ①严重敏:《西北地理》,大东书局民国35年,第199页。
    ②程兆生:《金城漫话》,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22页。
    ③马鸿良、郦桂芬主编:《中国甘肃河西走廊古聚落、文化名城与重镇》,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第8页。
    ①具体可参见本文附录一:“图片1、清代甘肃疆域城池图”。
    ②范晔:《后汉书》卷87,《西羌传》。北地郡辖今庆阳、平凉及陕西、宁夏、内蒙与甘肃交接之地,郡治在义渠,即今庆阳西南。陇西郡辖区包括今天水、定西、兰州、临夏及陇南部分地区,郡治在狄道,即今临洮。
    ③青海省志编委会:《青海历史纪要》,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1—12页。
    ①徐学林:《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85—87页。
    ②参见张明庚、张明聚:《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第45—70页。
    ③武文军:《西北城镇衰落的原因及历史教训》,见《西北史地》1988年第1期。
    ④范晔:《后汉书》卷87,《西羌传》。
    ⑤王昱、聪喆编:《青海简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5页。
    ⑥银川市志编纂委员会编:《银川市志》(上),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1页。
    ①班固:《汉书》卷24,《食货志》。
    ②班固:《汉书》卷28,《地理志》。
    ③司马光:《资治通鉴》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73页。
    ④杜佑:《通典》卷12,《食货》。
    ①(北魏)崔鸿撰、(清)汤球辑补:《十六国春秋辑补》卷67,《前凉录》。
    ②杨晓霭著:《瀚海驼铃一丝绸之路的人物往来与文化交流》,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年,卷首语。
    ③丝绸之路在河陇可分三条:北线从陇东经六盘山、靖远到武威;中路从六盘山经静宁、会宁、定西、兰州到武威,或从天水、陇西、临洮、永靖到武威;南线从天水、陇西、临夏、西宁、扃都口到张掖。它们总汇于河西走廊,西出敦煌。
    ①季羡林:《中国蚕丝输入印度的初步研究》,载《历史研究》1956年第4期。
    ②司马迁:《史记》卷123,《大宛列传》。
    ③班固:《汉书》卷96,《西域传》上。
    ④郑宝喜:《甘肃省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年,第33页。
    ⑤范晔:《后汉书》卷23,《窦融传》。
    ①魏徵等:《隋书》卷67,《裴矩传》。
    ②范晔:《后汉书》卷31,《孔奋传》。
    ③《太平寰宇记》卷152,《陇右道三·凉州》,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④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
    ⑤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篇十一、十二,《长安西通安西驿道》,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⑥杨晓霭著:《瀚海驼铃——丝绸之路的人物往来与文化交流》,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6页。
    ⑦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①杨晓霭著:《瀚海驼铃——丝绸之路的人物往来与文化交流》,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3页。
    ①西凉乐产生于前秦后期。时吕光出平西域,得胡戎之乐,并加以改变,杂以秦声。因演奏时伴以舞蹈,当时叫“秦汉伎”,北魏改叫“西凉乐”,北周时叫“国伎”。其演奏的乐器多种多样,一般为琵琶、五弦、箜篌、长笛、铜钹等,以音律优美见长。
    ②谢赫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8页。
    ③徐学林:《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85—87页。西汉末年也仅有99县之设。
    ④具体可参见本文附录二:“古代河陇地区主要朝代行政建置情况表”。
    ⑤张明庚、张明聚:《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相关数据整理所得。
    ①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0页。
    ②桓宽:《盐铁论》之《力耕篇》,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
    ③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见《全唐诗》卷199。
    ④魏徵等:《隋书》卷67,《裴矩传》。
    ①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②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63,《甘肃镇·序》。
    ③石培基、李鸣骥:《历史时期西北城市发展简论》,见《人文地理》2000年第3期。
    ①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6章。
    ②董咸明:《唐代的自然生产力与经济重心东移》,见《云南社会科学》1985年第6期。
    ③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53,《食货志》。
    ④罗宗真:《六朝时期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见《江海学刊》1984年第3期。
    ⑤邱国盛:(20世纪北京、上海发展比较研究》,四川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第29—31页。
    ①沈约:《宋书》卷100,《良吏传序》。
    ②马敏、王玉德主编:《中国西部开发的历史审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35页。
    ①台湾三军大学编著:《中国历代战争史》,军事谊文出版社1983年。
    ②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6,《吐蕃传》。
    ③沈亚子:《西边患对》,见《全唐文》卷737。
    ④马端临:《文献通考》,《舆地八》。
    ⑤许容等监修:《甘肃通志》卷22、23,“古蹟”,见《中国边疆史地丛书》第二辑,文海出版社。
    ①房玄龄等:《晋书》,《吕光载记·附吕隆》。
    ①范晔:《后汉书》卷87,《西羌列传》。
    ②班固:《汉书》卷28,《地理志》。
    ③参见马敏、王玉德主编:《中国西部开发的历史审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3页。
    ④王宏昌:《中国西部气候一生态演替:历史与展望》,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序言。
    ①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6,《吐蕃传》。
    ①李并成著:《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38、42页。
    ①具体可参见本文附录三:“古代甘肃地区主要大地震情况”;附录四:“古代甘肃部分地区破坏大地震表”。
    ②《甘肃全省新通志》卷2,《天文志·附祥异》,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3)。
    ③范晔:《后汉书》,《五行四》。
    ④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陕甘宁青四省(区)强地震目录》,陕西科技出版社1985年,第34页。
    ⑤(日)马场锹太郎著、和(?)等译:《新修支那省别全志》宁夏史料辑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第35页。
    ⑥甘肃省防灾协会:《甘肃省主要自然灾害清理与研究》(油印本),1991年12月。
    ①隗瀛涛主编:《近代重庆城市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绪论第12页。
    ①敦厚安、吴廷桢主编:《悠久的甘肃历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65页。
    ②参见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16、17,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6)。
    ③参见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17,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6)。
    ④参见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17,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6)。
    ①参见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16,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6)。
    ②《甘肃全省新通志》卷45,《兵防志·戎事上》,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4)。
    ③参见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17,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6)。
    ④梁材义:《复陕西事宜疏》,见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105。
    ⑤敦厚安、吴廷桢主编:《悠久的甘肃历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66页。
    ①(乾隆)吴镇篡:《狄道州志》卷3,《贡赋》,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41)。
    ②《甘肃全省新通志》卷17,《建置志·贡赋下》,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3)。
    ①参见《清世祖实录》卷43,第17—18页。
    ②参见《清世祖实录》卷109,第6—7页。
    ③《清圣祖实录》卷277,第15页。
    ④黄文炜,沈青崖纂修:《重修肃州新志》,《沙州卫》。
    ⑤(乾隆)常钧:《敦煌随笔》卷下,《户口田亩总数》,见《西北文献丛书》(98)。
    ⑥黄文炜、沈青崖纂修:《重修肃州新志》,《沙州卫》。
    ⑦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17,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6)。
    ⑧(乾隆)常钧:《敦煌随笔》卷下,《户口田亩总数》,见《西北文献丛书》(98)。
    ①(清)张金城:《宁夏府志》卷8,《田赋·水利》,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0)。注:原文以“分”为单位,此处按每分60亩,100亩为一顷的比例换算而得。
    ②陈明猷:《十八世纪宁夏经济的勃兴》,见《宁夏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
    ③《嘉庆重修一统志》(一六),《甘肃》,中华书局1986年。
    ④《甘肃全省新通志》卷56,《职官志·大吏传下》,见吴坚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5)。
    ①敦厚安、吴廷桢主编:《悠久的甘肃历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0页。
    ②国指嘉峪关到敦煌这一地区。
    ③黄文炜、沈青崖纂修:《重修肃州新志》,《柳沟卫》,乾隆2年刻本。
    ①《清世宗实录》卷907,第13—14页。
    ②《甘肃全省新通志》卷4,《舆地志·沿革表》,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3)。
    ③杨应琚纂:《西宁府新志》,《纲领志下》,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④慕寿祺:《甘宁青史略》卷18、19,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6、97)。
    ⑤《清世宗实录》卷44,第10—11页。
    ⑥《清世宗实录》卷75,第12—13页。
    ①梁份:《秦边纪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3—64页。
    ②张金城:《宁夏府志》卷6,《建置·坊市》,见吴坚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0)。
    ③(乾隆)常钧:《敦煌随笔》卷上,《柳沟》,见《西北文献丛书》(98)。
    ④杨景昇纂,张庭武修:《丹噶尔厅志》卷5,《物产》,见吴坚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⑤(清)杨芳灿等撰:《四川通志》卷24,《舆地志·城池》,嘉庆21年重修本。
    ①《甘肃全省新通志》卷14,《建置志·城池》,见吴坚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3)。
    ②参见《甘肃全省新通志》卷14,《建置志·城池》,见吴坚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3)。
    ①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19,见吴坚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7)。
    ②姜洪源:《乾隆四十六年“甘肃冒赈案”》,见《档案》2000年第2期。
    ③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20,见吴坚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7)。
    ④白眉:《甘肃省志》,见 吴坚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33),第13页。
    ⑤《甘肃全省新通志》卷47,《兵防志·戎事下》,见吴坚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4)。
    ⑥《甘肃全省新通志》卷14,《建置志·城池》,见吴坚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3)。
    ①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23,见吴坚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7)。
    ②杨书霖编:《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38,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5辑。
    ③杨书霖编:《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44,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5辑。
    ④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55页数据推知。
    ⑤甘肃省档案馆编:《甘肃历史人口资料汇编》(第一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25—226页。
    ⑥曹树基著:《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清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96页。
    ⑦(宣统)王学伊修、锡麟篡:《固原州志》卷2,《舆地志·户口》。
    ⑧彭英甲:《陇右纪实录》卷8,“办理农工商矿总局”,见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辑)。
    ⑨彭英甲:《陇右纪实录》卷8,“办理农工商矿总局”,见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辑)。
    ①杨景昇纂、张庭武修:《丹噶尔厅志》卷5,《物产·商务出产类》,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②朱允明:《甘肃省乡土志稿》,见吴坚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31),第111页。
    ③《甘肃全省新通志》卷38,《学校志·学堂》,见吴坚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4)。
    ①许容等监修:《甘肃通志》卷4,《疆域》,见《中国边疆史地丛书》第二辑,文海出版社。
    ②参见濮德培:《清政府与甘肃谷物市场(1739—1864)》,见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下),中华书局1992。
    ③许容等监修:《甘肃通志》卷3,《建置沿革》,见《中国边疆史地丛书》第二辑,文海出版社。
    ①《甘肃全省新通志》卷4,《舆地志·沿革表》,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3)。
    ②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386页。
    ①杨应琚纂:《西宁府新志》,《纲领志下》,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②慕寿祺:《甘宁青史略》卷23,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7)。
    ③《甘肃全省新通志》卷4,《舆地志·沿革表》,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3)。
    ④《甘肃全省新通志》卷8,《舆地志·形胜》,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3)。
    ①《甘肃全省新通志》卷4,《舆地志·沿革表》,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3)。
    ②张明庚、张明聚:《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第373—374页。
    ③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54,《志二十九·地理一》。
    ①许容等监修:《甘肃通志》卷3,《建置沿革》,见《中国边疆史地丛书》第二辑,文海出版社。
    ①黄文炜、沈青崖纂修:《重修肃州新志》第二册,《户口》,乾隆2年刻本。
    ②王炬纂修:《静宁州志》卷3,《赋役·户口》,乾隆11年刻本。
    ③张昭美修、曾钧等纂:《武威县志》卷1,《户口》,乾隆14年《五凉考治六德全志》本。
    ④参见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54—156页。
    ①参见何一民:《农业时代中国城市的特征》,见《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
    ②曹树基著:《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清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23—726页。
    ③曹树基著:《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清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47页。
    ④陶奕曾纂修:《合水县志》上卷,《户口》,乾隆26年刻本。
    ①佚名:《合水县志》上卷,《户口》,光绪34年刻本。
    ②甘肃省档案馆编:《甘肃历史人口资料汇编》(第一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86页。
    ③甘肃省档案馆编:《甘肃历史人口资料汇编》(第一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42页。
    ④李德贻:《北征日记》,见吴丰培主编《丝绸之路资料汇钞》(清代部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6年,第1112页。
    ⑤温世霖:《昆仑旅行日记》,见吴丰培主编《丝绸之路资料汇钞》(清代部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6年,第1257页。
    ①参见田永秀:《试论近代四川小城市发展缓慢之原因》,载《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
    ②隗瀛涛主编:《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73页。
    ③徐宗亮等纂:《重修天津府志》卷28,《户口》。
    ①(嘉庆) 《汉阳县志》卷7,《坊市集镇》;隗瀛涛主编:《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49页。
    ①杨书霖编:《左文襄公(宗棠)全集·奏稿》卷31,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5辑。
    ②温世霖:《昆仑旅行日记》,见吴丰培主编《丝绸之路资料汇钞》(清代部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6年,第1257页。
    ③袁大化:《抚新记程》,见吴丰培主编《丝绸之路资料汇钞》(清代部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6年,第1291页。
    ④温世霖:《昆仑旅行日记》,见吴丰培主编《丝绸之路资料汇钞》(清代部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6年,第1251页。
    ①杨应琚纂:《西宁府新志》卷9,《建置志·城池附街市》,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②参见《甘肃全省新通志》卷14,《建置志·城池》,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3)。
    ①《甘肃全省新通志》卷33,《学校志·贡院》,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4)。
    ②参见《甘肃全省新通志》卷24,《建置志·实业》,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4)。彭英甲:《陇右纪实录》卷8,《办理农工商矿总局》;卷9,《建设农矿学堂》,见沈雲龍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辑。
    ①彭英甲:《陇右纪实录》卷16,《开办洋蜡胰子厂》,见沈雲龍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辑。
    ②说明:外城墙以外的建成区,客观上是清代兰州发展在地域空间上的表现。
    ①王学伊修、锡麟纂:《新修固原直隶州志》,《地舆志·官署》,宣统元年官报书局铅印本。
    ②《甘肃全省新通志》卷14,《建置志·城池》,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3)。
    ①《左传》,《正义》。
    ②说明:本部分涉及城池图片,除正文中已列出外,余可参见本文“附录一·图2”。
    ③在城市形态的分类上,学术界仍然存在差别。如有学者将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方形与不规则形;也有学者将其分为圆形、方形、长方形、不规则形四种。参见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年;马正林主编:《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相关章节。
    ④张驭寰:《中国城池史》,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293页。
    ⑤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3l页。
    ①刘景纯著:《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290页。
    ②《周礼》,《考工记》。
    ③图片来源:佚名纂:《花马池志迹》,光绪33年抄本。
    ④赵本植纂修:《新修庆阳府志》卷5,《城池附市集》,乾隆26年刻本。
    ①许容等监修:《甘肃通志》卷1,《图考》,见《中国边疆史地丛书》第二辑,文海出版社。
    ②《管子》卷1,《乘马第五》。
    ③叶恩沛修、吕震南纂:《阶州直隶州续志》卷5,《城池》,光绪12年刻本。
    ①(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泽:《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00页。
    ②《甘肃全省新通志》卷14,《建置志·城池》,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3)。
    ③赵钧彤:《西行日记》卷2,见吴丰培主编《丝绸之路资料汇钞》(清代部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6年,第132页。
    ①张明庚、张明聚编著:《中国历代行政区划》,中国华侨出版社1997年,第407页。
    ①张国常纂修:《重修皋兰县志》卷12,《经政上·建置》,光绪18年稿本。
    ①张金城:《宁夏府志》卷5,《建置·公署》,《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0)。
    ②《甘肃全省新通志》卷48,《职官志·历代官制》,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4)。
    ③陈日新纂修:《平远县志》卷3,《公署》,光绪5年刻本。
    ①联瑛修、李镜清纂:《狄道州续志》卷首,《图说》,宣统元年刻本。
    ②陈士桢修、涂鸿仪编:《兰州府志》,《建置志·公署》,见《中国地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564号。
    ③参见许容等监修:《甘肃通志》卷一,《图考》,《中国边疆史地丛书》第二辑,文海出版社。
    ①李天祥篡:《碾伯所志》,《市集》,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7)。
    ①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献通考》卷37,《市糴六》。
    ②吴人寿篡、何衍庆修:《肃州新志》,《营建·仓厥》,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49)。
    ③吴人寿篡、何衍庆修:《肃州新志》,《名胜·街市》,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49)。
    ①赵景享、吉茂林:《原兰州私营商业简况》,见《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
    ②刘景纯著:《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317—318页。
    ③参见许容等监修:《甘肃通志》卷一,《图考》,《中国边疆史地丛书》第二辑,文海出版社。
    ④陈士桢修、涂鸿仪编:《兰州府志》,《图考》,见《中国地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564号。
    ①杨应琚纂:《西宁府新志》卷14,《祠祀》,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②此点只是相对而言,如社稷坛也有部分位于关厢地区,如狄道州、庆阳府等:而关帝庙也并非完全位于城内,电有位于城外乡间者。
    ③《甘肃全省新通志》卷28,《祠祀志·祠宇上》,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4)。
    ①叶恩沛修、吕震南纂:《阶州直隶州续志》,光绪12年刻本。
    ①彭英甲:《陇右纪实录》卷8,《办理农工商矿总局》,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辑。
    ①秦维岳原纂,陆芝田、张廷选续纂:《皋兰县续志》卷4,《土产》,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34)。
    ②杨书霖编:《左文襄公全集·批扎》卷7,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5辑。
    ③杨书霖编:《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20,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5辑。
    ④杨书霖编:《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14,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5辑。
    ⑤慕寿祺:《甘宁青史略》卷24,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7)。
    ⑥甘肃省档案馆:“甘肃提学布政按察司照填平庆泾道覆转平凉府隆德县宣统元年刑钱事实表册”,卷宗号:1—5—46。
    ①以上物产主要参见彭英甲:《陇右纪实录》卷8,“办理农工商矿总局”,见沈雲龍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辑。
    ①王致中、魏丽英著:《明清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年,谷苞序。
    ②杨景昇纂、张庭武修:《丹噶尔厅志》卷5,《物产·商务出产类》,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①刘斗修、陈如稷纂:《兰州志》卷1,《地理志·坊市》,康熙25年刻本。
    ②绰奇:《修建北山慈恩寺碑记》,见吴鼎新修、黄建中纂《皋兰县志》卷18,《艺文·碑记》,乾隆13年刻本。
    ③秦维岳原纂,陆芝田、张廷选续纂:《皋兰县续志》卷2,《沿革》,道光22年刻本。
    ④固秦维岳原纂,陆芝田、张廷选续纂:《皋兰县续志》卷3,《建置》,道光22年刻本。
    ⑤说明: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并未发现有关清代兰州洋行设置的记载,而西宁、石嘴子、河州等地方城市却有洋行的设置。是史料的遗失还是因为政治的排斥,都不得而知。此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①陕西会馆在贡院巷三圣庙内,咸丰五年置:两湖宾馆在后街,同治三年置;豫章新馆在后街,同治十三年置:四川会馆在后街,同治十三年置;广东会馆在南府街,光绪三年置:八旗奉直豫东会馆在北门街,光绪十七年置;云贵会馆在北门街,光绪十八年置。见张国常纂修:《重修皋兰县志》卷12,《经政上·建置》,光绪18年稿本。
    ②福克:《西行锁录》,见秦翰才《左宗棠逸事汇编》,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
    ③彭英甲:《陇右纪实录》卷8,“办理农工商矿总局”,见沈雲龍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辑。
    ④(明)杨守礼修、管律纂:《宁夏新志》卷1,《街坊市集》,嘉靖19年刻本。
    ⑤杨应聘、杨寿纂修:《朔方新志》卷1,《坊市》,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0)。
    ①汪绎辰篡:《银川小志》,《物产附坊市》,清乾隆20年稿本,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1)。
    ②(清)张金城:《宁夏府志》卷6,《建置·坊市街巷附》,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0)。
    ③(清)张金城:《宁夏府志》卷6,《建置·坊市街巷附》,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0)。
    ④参见陈育宁主编:《宁夏通史》(古代卷),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18页。
    ⑤马场锹太郎著、和(?)等译:《新修支那省别全志》宁夏史料辑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第189页。
    ⑥《嘉庆重修一统志》(16)(甘肃),中华书局1986年,第13052页。
    ⑦参见王致中、魏丽英著:《明清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年,第355页。
    ⑧刘廷栋:《帝国主义洋行在石嘴山》,见《宁夏文史资料》第10辑。
    ①它们是敬义泰、天成西、隆泰裕、合盛恒、百川汇,此五家主要经营上至绸缎,下至油盐,无所不包;广发隆、福新店、永盛福,此三家主要是批发货栈兼客商旅店。见苗子安、安仲甫等口述。刘继云、徐世雄整理:《宁夏八大商号》,载《宁夏文史资料》第20辑。
    ②梁份:《秦边纪略》卷1,《西宁卫》,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③杨应琚纂:《西宁府新志》(乾隆)卷9,《建置志·城池附街市》,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④崔永红著:《青海经济史》(古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30页。
    ⑤那彦成:《平番奏议》卷4,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103)。
    ⑥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45页。
    ①(清)邓承伟原本、(民)基生兰续纂:《西宁府续志》卷10,《志余·地理志·沿革》,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②彭英甲:《陇右纪实录》卷8,“办理农工商矿总局”,见沈霎能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辑。
    ③杨景昇纂、张庭武修:《丹噶尔厅志》卷1,《历史》,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④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献通考》卷33,《市耀二》。
    ⑤林永匡、王熹编著:《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中央民族出版社1991年,第113页。
    ⑥杨景昇纂、张庭武修:《丹噶尔厅志》卷5,《物产·商务出产类》,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⑦(清)邓承伟原本、(民)基生兰续纂:《西宁府续志》卷?,《建置志·城池》,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①杨景昇纂、张庭武修:《丹噶尔厅志》卷4,《物产·植物》,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②《清圣祖实录》卷201,第34页。
    ③蔡家艺:《清朝前期准噶尔与内地的贸易关系》,见《中亚学刊》第1辑,中华书局1983年。
    ④吴人寿篡、何衍庆修:《肃州新志》,《街市》,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49)。
    ⑤钟赓起纂修:《甘州府志》卷5,《营建·街衢》,乾隆44年刻本。
    ⑥方步和:《张掖史话》,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522页。
    ①张玿美修,曾钧、魏奎光纂:《武威县志》,《商贾》,乾隆14年本。
    ②常钧:《敦煌随笔》卷下,《添设关东护墙》,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8)。
    ③张元潹编:《泾州乡土志》,《商务》,光绪33年稿本。
    ④杨丙荣纂:《泾州采访新志》,宣统元年抄本。
    ⑤赵本植纂修:《新修庆阳府志》卷5,《城池附市集》,乾隆26年刻本。
    ⑥赵本植纂修:《新修庆阳府志》卷10,《》,乾隆26年刻本。
    ①赵本植纂修:《新修庆阳府志》卷5,《城池附市集》,乾隆26年刻本。
    ②杨景修纂:《庆阳府续稿》卷2,《建置·城镇》,民国问修,1961年油印本。
    ③吴人寿篡、何衍庆修:《肃州新志》,《街市》,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49)。
    ①张熏华等主编:《交通经济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11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22页。
    ③许容等监修:《甘肃通志》卷16,《驿递》,见《中国边疆史地丛书》第二辑,文海出版社。
    ④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26、28,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7)。
    ①许容等监修:《甘肃通志》卷16,《驿递》,见《中国边疆史地丛书》第二辑,文海出版社。
    ②(清)邓承伟原本,(民)基生兰续纂:《西宁府续志》卷2,《建置志·驿传》,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③李清凌主编:《甘肃经济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89页。
    ④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23,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7)。
    ⑤升允:《创建兰州黄河铁桥碑记》,见薛仰敬主编《兰州古今碑刻》,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⑥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长沙:岳鹿书社1984年,第162页。
    ⑦甘肃省档案馆:“修理黄河铁桥收支报告册”,卷宗号:1—3—31。
    ①马场锹太郎著、和(?)等译:《新修支那省别全志》宁夏史料辑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第180页。
    ②白眉:《甘肃省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33),第130—132页。
    ③杨景昇纂、张庭武修:《丹噶尔厅志》卷5,《物产·商务出产类》,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④彭英甲:《陇右纪实录》卷3,《核定大布统捐章程》,见沈雲龍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辑。
    ⑤彭英甲:《陇右纪实录》卷8。“办理农工商矿总局”,见沈雲龍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辑。
    ①秦宪周:《帝国主义洋行在河州等地“收购”羊毛》,见《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
    ②《帝国主义洋行在甘肃掠夺剥削农牧民史料三则》,见《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
    ③彭英甲:《陇右纪实录》卷8。“办理农工商矿总局”,见沈雲龍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辑。
    ④严树棠、李建基:《解放前的兰州水烟业》,见《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
    ①张金城:《宁夏府志》卷3,《地理·山川》,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0)。
    ②布罗代尔著,顾良、康乃强译:《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1卷,三联书店1992年,第140—141页。
    ③徐珂:《清稗类钞》,《农商类·客帮》。
    ④即山西商帮、陕西商帮、徽州商帮、宁波商帮、广东商帮、福建商帮、江右商帮、龙游商帮、洞庭商帮、山东商帮等。参见张海鹏、张海瀛主编:《中国十大商帮》,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前言。
    ①魏丽英:《明清时期西北城市的“商帮”》,载《兰州学刊》1987年第2期。
    ②参见张世钰:《略谈原兰州经商的山西绛太帮》,见《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42辑。
    ③《松窗梦语》卷4,转引自王致中、魏丽英著:《明清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年,第401页。
    ④李清凌主编:《甘肃经济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17页。
    ①李思继纂修:《同州府志》,《风俗》。
    ②秦维岳原纂,陆芝田、张廷选续纂:《皋兰县续志》卷5,《古迹》,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34)。
    ③《口口口口王星仙楼殿施银姓名碑记》,见薛仰敬主编《兰州古今碑刻》,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①廖霭庭:《解放前西宁一带商业和金融业概况》,见《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25),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855页。
    ③《清末民初1929年建省前西宁市商业情况》,青海省图书馆1963年油印。
    ①《清末民初1929年建省前西宁市商业情况》,青海省图书馆1963年油印。
    ②廖霭庭:《解放前西宁一带商业和金融业概况》,见《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
    ③黄恩锡纂修:《中卫县志》卷1,《地理考·风俗》,乾隆26年刻本。
    ④《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见张澍辑录《凉州府志备考·艺文》。
    ⑤彭英甲:《陇右纪实录》卷8。“办理农工商矿总局”,见沈雲龍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辑。
    ⑥方步和:《张掖史话》,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522页。
    ①王学伊修、锡麟纂:《新修固原直隶州志》,《地舆志·祠宇》,宣统元年官报书局铅印本。
    ②王学伊修、锡麟纂:《新修固原直隶州志》,《艺文志·碑碣》,宣统元年官报书局铅印本。
    ③杨丙荣纂:《泾州采访新志》,宣统元年抄本。
    ④温世霖:《昆仑旅行日记》,见吴丰培主编《丝绸之路资料汇钞》(清代部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6年,第1257页。
    ⑤程牧:《清代西北城市的外贸与洋行》,见《兰州学刊》1987年第3期。
    ①《清宣宗实录》卷290,第34—35页。
    ②《甘肃官报》第50册,第5—6页。
    ①林生福:《回忆解放前湟源的民族贸易》,见《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
    ②秦宪周:《帝国主义洋行在河州等地“收购”羊毛》,见《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
    ①刘廷栋:《帝国主义洋行在石嘴山》,见《宁夏文史资料》第10辑。
    ②马守礼:《帝国主义洋行在张家川的经济侵略》,见《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
    ③如新泰兴王姓买办在兰州驻庄,结交各级官僚,门前常停绿呢大轿,每日宴会必邀名妓相陪,打麻将,吸大烟,贿赂公行:河州洋行买办大都纳资捐官,官服顶带,招摇过市,英商买办有张姓者亦经常以宴会结纳官绅,挥霍豪华,洋行的利益自会倍受关照。参见秦宪周:《帝国主义洋行在河州等地“收购”羊毛》,载《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
    ④刘廷栋:《帝国主义洋行在石嘴山》,见《宁夏文史资料》第10辑。
    ⑤刘廷栋:《帝国主义洋行在石嘴山》,见《宁夏文史资料》第10辑。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89页。
    ②刘廷栋:《帝国主义洋行在石嘴山》,见《宁夏文史资料》第10辑。
    ③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卷115。
    ④龚景瀚纂修:《循化志》卷4,《族寨工屯》,清刻本。
    ⑤崔永红著:《青海经济史》(古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30页。
    ①那彦成:《平番奏议》卷4,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103)。
    ②那彦成:《平番奏议》卷1,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103)。
    ③那彦成:《平番奏议》卷1,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103)。
    ④蒲涵文:《湟源的“歇家”与刁郎子》,见《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
    ⑤马鹤天:《西北考察记》(青海篇),国民印书局民国25年,第213—214页。
    ⑥杨景昇纂、张庭武修:《丹噶尔厅志》卷5,《实业》,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①杨景昇纂、张庭武修:《丹噶尔厅志》卷5,《物产·商务出产类》,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②刘维新主编:《西北民族词典》,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89页。
    ③吴景敖:《清代河湟诸役纪要》,见《新中华》1943年复刊1卷5期。
    ④单化普:《说陕甘“回乱”初起时之地理关系》,见《禹贡》1936年5卷11期。
    ①邱树森主编:《中国回族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653页。
    ②慕寿祺:《甘宁青史略》卷31,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7)。
    ③梁份:《秦边纪略》卷1,《西宁卫》,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④杨应琚纂:《西宁府新志》卷8,《地理志·物产》,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⑤慕寿祺:《甘宁青史略》卷21,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7)。
    ⑥杨书霖编:《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16,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5辑。
    ⑦王志文:《临潭经济考察记》,见《西北问题论坛》1941年第1辑。
    ⑧麻钧、马辅臣口述,王文业整理:《张家川皮毛业的发展》,见《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42辑。
    ⑨徐珂:《清稗类钞》,《义侠类》,“骢救谭九”条。
    ⑩杨书霖编:《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14,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5辑。
    ①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岳麓书社1984年,第186页。
    ②高占福:《丝绸之路上的甘肃回族》,见《宁夏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
    ③丁明德:《拉卜楞之商务》,见《方志》1936年9卷3—4期。
    ④明驼:《卓尼之过去与未来》,见《边政公论》1941年1卷1期。
    ⑤参见(英)詹姆斯艾米尔沃德著、李占魁译:《1880—1909年回族商人与中国边境地区的羊毛贸易》,见《甘肃民族研究》1989年第4期。
    ①⑤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青海回族的一些情况》,1964年油印本。
    ②张庭武:《河州采访事迹》,《舆地·风俗》,宣统元年抄本。
    ③张克非:《清代西北回族经济结构初探》,见《西北史地》1987年第1期。
    ④那彦成:《平番奏议》卷2,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103)。
    ⑤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412,《左宗棠传》。
    ⑥杨书霖编:《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37,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5辑。
    ⑦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23,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7)。
    ①杨应琚纂:《西宁府新志》卷9,《建置志·城池附街市》,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②张金城:《宁夏府志》卷6,《建置·坊市街巷附》,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0)。
    ③杨景昇纂、张庭武修:《丹噶尔厅志》卷5,《物产·商务出产类》,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④彭英甲:《陇右纪实录》卷8,《办理农工商矿总局》,见沈雲龍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辑。
    ①参见廖霭庭:《解放前西宁一带商业和金融业概况》,见《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王曙、张希文:《清末至民国期间安西的四大商号》,见《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42辑;陈茂春:《兰州市的行栈业》,见《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
    ①廖霭庭:《解放前西宁一带商业和金融业概况》,见《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
    ②刘继云、徐世雄整理:《宁夏八大商号》,见《宁夏文史资料》第20辑。
    ③刘廷栋:《帝国主义洋行在石嘴山》,见《宁夏文史资料》第10辑。
    ④彭英甲:《陇右纪实录》卷8,《办理农工商矿总局》,见沈雲龍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辑。
    ①赵本植纂修:《新修庆阳府志》卷5,《城池附市集》,乾隆26年刻本。
    ②杨景修纂:《庆阳府续稿》卷4,《财赋·市耀》,民国间修,1961年油印本。
    ③杨景昇纂、张庭武修:《丹噶尔厅志》卷5,《物产·商务出产类》,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①彭英甲:《陇右纪实录》卷8,《办理农工商矿总局》,见沈雲龍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辑。
    ①杨景昇纂、张庭武修:《丹噶尔厅志》卷5,《物产·商务出产类》,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②参见秦维岳原纂,陆芝田、张廷选续纂:《皋兰县续志》卷4,《土产》,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34)。
    ③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一,中华书局1957年。
    ④陈亦禧:《皋兰载笔》,见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见《西北文献丛书》(67)。
    ⑤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14,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6)。
    ①许容等监修:《甘肃通志》卷21,《风俗》,见《中国边疆史地丛书》第二辑。
    ②钟赓起纂修:《甘州府志》卷6,《食货》,乾隆44年刻本。
    ③杨芳灿修,佚名续修:《灵州志》卷1,《风俗物产》,光绪33年抄本。
    ④陈亦禧:《皋兰载笔》,见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见《西北文献丛书》(67)。
    ⑤“绒行碑记”,见薛仰敬主编:《兰州古今碑刻》,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81页。
    ⑥杨景昇纂、张庭武修:《丹噶尔厅志》卷5,《物产·商务出产类》,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⑦杨景昇纂、张庭武修:《丹噶尔厅志》卷5,《物产·商务出产类》,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①李屏唐:《甘肃羊毛加工简史》,见《兰州历史资料汇编》(第一册)。
    ②慕寿祺:《甘宁青史略副编》卷5,《歌谣汇选》,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7)。
    ③刘啕等:《旧唐书》卷189,《列传第一百三十五·良吏上·王方冀》。
    ④吴祯纂修、刘卓增订:《河州志》,《文藉志》,嘉靖25年修。
    ①吴祯纂修、刘卓增订:《河州志》,《赋税志》,嘉靖25年修。
    ②呼延华国修、吴镇纂:《狄道州志》卷6,《水利》,乾隆28年刻本,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41)。
    ③王烜纂修:《静宁州志》卷3,《赋役志》,乾隆11年刻本。
    ④王致中、魏丽英著:《明清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年,第273页。
    ⑤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25,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7)。
    ①杨景昇纂、张庭武修:《丹噶尔厅志》卷4,《物产·矿物》,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②包世臣:《吴安四种》。
    ③黄钧宰:《金壶七墨全集》,《金壶浪墨》卷1,《烟草》,见《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43辑(428)。
    ④姜志杰、聂丰年:《兰州水烟业的历史概况》,见《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
    ⑤《兰州水烟》,见《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兰州风物集》。
    ⑥杜景琦:《兰州之水菸业》,伦华印书馆民国36年,第9页。
    ①杜景琦:《兰州之水菸业》,伦华印书馆民国36年,第10页。
    ②慕寿祺:《甘宁青史略副编》卷5,《歌谣汇选》,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7)。
    ③杨景昇纂、张庭武修:《丹噶尔厅志》卷5,《物产·商务出产类》见,第7页。
    ④佚名:《兰州风土记》,载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67)。
    ⑤韩焕文:《互助酒琐记》,见《青海文史资料集粹·社会卷》。
    ⑥王致中、魏丽英著:《明清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年,第288页
    ①一说建于同治十年,“是年设制造局兰州,以总兵赖长领其事”,见罗正钧:《左文襄公年谱》卷6;一说建于同治十三年,“制造局在南关,同治十三年总督左宗棠置”,见张国常纂修:《重修皋兰县志》卷12,《经政上·建置》,光绪18年稿本,均为不实。近人多认为同治11年较妥,见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上),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445页。圆杨书霖编:《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30,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5辑。
    ②赖长,广东人,系左宗棠旧部,夙有巧思。先后制造水轮机、抽水机、灭火机,并实际主持了兰州制 造局、甘肃织呢局的工作,是一名精熟于近代火器及机器制造的专家。
    ①《左宗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书》,见杨书霖编:《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14。
    ②杨书霖编:《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15,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5辑。
    ③杨书霖编:《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22,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5辑。
    ④参见王致中、魏丽英著:《明清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年,第470页。
    ⑤杨书霖编:《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14,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5辑。
    ⑥宗于田:《清末洋务运动与兰州近代工业的兴衰》,见《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ll辑。
    ⑦杨书霖编:《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44,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5辑。
    ⑧杨书霖编:《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22,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5辑。
    ①杨书霖编:《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17,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5辑。
    ②杨书霖编:《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13,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5辑。
    ①杨书霖编:《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19,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5辑。
    ②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三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第273页。
    ③《大清国》,1879年1月4日。
    ④《申报》光绪七年四月三十日。
    ⑤转引自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上),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900页。
    ①参见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上),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899—901页。
    ②《大清国》1881年1月3日。
    ③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上),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899页。
    ④秦瀚才:《左文襄公在西北》,第183页。
    ①《甘肃全省新通志》卷24。《建置志·实业》,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4)。
    ②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26,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7)。
    ③彭英甲:《陇右纪实录》卷12,《设立劝工厂》,见沈雲龍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辑。
    ④甘肃省档案馆:甘肃提学布政按察司照填安肃道、兰州道、甘凉道、西宁道覆转各府州县光绪33年和照填宁夏道、平庆道覆转各府州县宣统元年“刑钱事实表册”,卷宗号:1—5—39、40、41、42、46、49。
    ①彭英甲:《陇右纪实录》卷8,《办理农工商矿总局》,见沈雲龍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辑。
    ②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26,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7)。
    ③《甘肃全省新通志》卷24,《建置志·实业》,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4)。
    ①彭英甲:《陇右纪实录》卷21,《创办窑街官金铜厂》,见沈雲龍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辑。
    ②张善卿:《光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见《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
    ③彭英甲:《陇右纪实录》卷14,《开办官报书局》,见沈雲龍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辑。
    ④彭英甲:《陇右纪实录》卷8,《办理农工商矿总局》,见沈雲龍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辑。
    ①彭英甲:《陇右纪实录》卷15,《开办石印书局》,见沈雲龍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辑。
    ②可参见本文附录五:“光宣之际甘肃州县厅长官来源一览表”。
    ③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19,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7)。
    ④秦维岳原纂,陆芝田、张廷选续纂:《皋兰县续志》卷4,《土产》,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34)。
    ①杨书霖编:《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19,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5辑。
    ②刘景华:《清代青海的手工业》,见《青海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①张金城:《宁夏府志》卷4,《地理·风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0)。
    ②郑元吉修、余懋宫纂:《中卫县志》卷10,《文艺》,道光21年刻本。
    ③杨景昇纂、张庭武修:《丹噶尔厅志》卷5,《实业》,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④该厂为王姓经营,发端于明洪武问,据其家潜及传说,其家先祖曾参加过明洪武间兰州浮桥的铸造。
    ①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下),见《清史研究》2002年第1期。
    ②苏州档案馆藏:《吴县丝织业同业公会致总商会函》,转引自王卫平《明清江南地区的城市化及其局限》。
    ③莫祥芝:《上元江宁两县志》卷7,《食货志》,同治刻本。
    ④杨景昇纂、张庭武修:《丹噶尔厅志》卷5,《实业》,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①邓承伟原本、基生兰续纂:《西宁府续志》卷10,《志余》,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②1845年苏格兰人约翰·柯拜在广州黄浦建立了一个船坞,可算作是外资在中国开设的第一个工业企业。上海最早的一家是美国人1850—1851年创办的伯维公司。见隗瀛涛主编:《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87页。
    ③罗澍伟主编:《近代天津城市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255页。
    ④万新平:《天津早期近代工业初探》,见《天津史研究》1987年第2期。
    ①滕继河:《乐都的估货业和积成号当铺》,见《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
    ②张金城:《宁夏府志》卷7,《田赋·赋额附盐茶杂税》,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0)。
    ③陈士桢修、涂鸿仪编:《兰州府志》卷5,《田赋志·杂税》,见《中国地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564号。
    ④陈邦彦:《西宁的当铺业》,《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
    ⑤资金来源由“县王廷赞于乾隆二十四年捐银一千五百两”,“张掖县陶士麟于乾36年发学租变价银二百六十两,四十年发存剩膏炎息银一百四十两”,“署张掖陈澍于乾隆四十三年发存剩社粮变价银一百两”,见钟赓起纂修:《甘州府志》卷7,《学校》,乾隆44年刻本。
    ①滕继河:《乐都的估货业和积成号当铺》,见《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
    ②赵继贤:《化隆的当铺》,见《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
    ③其中北大街有山西人经营的统心当一处,大什字有山陕人合营的庆盛当一处,西大街有山陕人合营的益恒当一处,南大街有益成当一处,西宁益盛丰商为东家,山西人经营,莫家街有陕西人经营的恒泰当一处,石坡街有山西人经营的世诚当一处。见陈邦彦:《西宁的当铺业》,载《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
    ④赵景享:《兰州的当铺》,见《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
    ①《甘肃全省新通志》卷21,《建置志·钱法》,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4)。
    ②马钟秀:《清末民初的兰州银钱业》,见《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
    ③潘益民:《兰州之工商业与金融》,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5年,第166页。
    ①潘益民:《兰州之工商业与金融》,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5年,第175页。
    ②张令琦:《解放前四十年甘肃金融货币简述》,见《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
    ③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编:《西北史研究》第一辑(下),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25页。
    ④马钟秀:《清末民初的兰州银钱业》,见《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
    ①参见彭英甲:《陇右纪实录》相关卷,见沈雲龍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辑。
    ②赵景享、吉茂林:《原兰州私营商业发展简况》,见《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
    ③李万禄:《西北茶马市和马合盛茶号》,见《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
    ④福克:《西行琐录》,转引自《甘肃省情》第1卷,第105页。
    ①盛宣怀:《请设银行片》,见《愚斋存稿》卷1。
    ②谥文忠:《李文忠公全集》卷16,第2页。
    ③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20,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7)。
    ④《甘肃省清理财政说明书》3编上,第5页。
    ⑤彭英甲:《陇右纪实录》卷19,《开办官银钱局》,见沈雲龍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辑。
    ⑥张令琦:《解放前四十年甘肃金融货币简述》,见《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
    ⑦国民党甘肃省政府编:《甘肃省银行概况》。
    ⑧张令琦:《解放前四十年甘肃金融货币简述》,见《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
    ⑨张令琦:《解放前四十年甘肃金融货币简述》,见《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
    ①参见白寿彝:《中国交通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89—190页。
    ②如从1879年起清政府陆续建设了几条电报干线,并于1888年在台湾试办邮政。
    ③“光绪十五年九月二十一日陕甘总督杨昌浚等奏”,见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六),第417页。
    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海防档》,《电线》(五),第1632页。
    ⑤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77页。
    ⑥刘子敏:《解放前甘肃电信事业发展概况》,见《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26辑。
    ①刘子敏:《解放前甘肃电信事业发展概况》,见《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26辑。
    ②黄继光:《中国近代邮政的“创办”与“开办”》,见云南邮政网。
    ③《甘肃全省新通志》卷19,《建置志·驿递》,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4)。
    ④《甘肃解放前五十年大事记》,见《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
    ①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会:《中国海关与邮政》,中华书局1983年,第81页。
    ②原承沆:《解放前的甘肃邮政》,见《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26辑。
    ③王学伊修、锡麟纂:《新修固原直隶州志》,《庶务志·邮政》,宣统元年官报书局铅印本。
    ①《甘肃全省新通志》卷19,《建置志·驿递》,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4)。
    ②刘子敏:《解放前甘肃电信事业发展概况》,见《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26辑。
    ③原承沅:《解放前的甘肃邮政》,见《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26辑。
    ①托津等奉敕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65,《工部·城垣·直省城垣修葺移建》,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9辑。
    ①王泰云等修、衷以壎等纂、杨芳灿续纂:嘉庆《成都县志》,嘉庆二十一年(1861)刻本,“城池”。
    ②张金城:《宁夏府志》卷5,《建置·城池》,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0)。
    ③张金城:《宁夏府志》卷5,《建置·城池》,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0)。
    ④佚名:《甘省便览》,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8)。
    ①赵世英:《甘肃历代自然灾害概述》,见《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第10页。
    ②《甘肃全省新通志》卷14,《建置志·城池》,“刘于义会城记”,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3)。
    ③《甘肃全省新通志》卷14,《建置志·城池》,“那彦成重修兰州城记”,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3)。
    ④王学伊修、锡麟纂:《新修固原直隶州志》,《地舆志·城池》,宣统元年官报书局铅印本。
    ⑤钟赓起纂修:《甘州府志》卷14,《艺文中》,乾隆44年刻本。
    ⑥《甘肃全省新通志》卷14,《建置志·城池》,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3)。
    ①《甘肃全省新通志》卷14,《建置志·城池》,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3)。
    ②杨景修纂:《庆阳府续稿》卷13,《文艺·艺文》,民国问修,1961年油印本。
    ③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17,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6)。
    ④固原提标中营、左、右、前、后四营,靖远协,芦塘营,盐茶营,下马关营,八营,潼关协,金锁关,三要司,商州协中营、左营、右营,西安城守协左营、右营,整厘营,静宁营,马营监营,安定营,隆德营,西风营,邠州营,长武营,庆阳营,泾州营,红德城守营,固原城守营,硝河城汛,平凉城守营,秦州营,利桥营,宜君营,化平营@河州镇标左营、右营,洮岷协,阶州营,文县营,西固营,岷州营,旧洮营,循化营,保安营,起台营,兰州城守营,巩昌营,临洮营,河州城守营。
    ⑤甘肃提标中营、左营、右营、前营、后营,永固城守协,甘州城守营,梨园营,洪水营,南古城营,山丹营,硖口营,大马营,察汉俄博营。
    ①西宁镇标中营、左营、右营、前营、后营,镇海协,哈拉库图尔营,西宁城守营,巴燕戎格营,巴暖三川营,贵德营,南川营,大通营,永安营,白塔营,碾伯营,威远营。
    ②宁夏镇标左营、右营、前营、后营兼管城守营、城守营,中卫协,石空寺堡,古水井堡,花马池营,安定堡,灵武营,灵州营,同心营,平罗营,洪广营,玉泉营,广武营,兴武营,横城营。
    ③凉州镇标中营、左营、右营、前营、后营,西把截堡,永昌协,宁远营,水泉营,新城营,张义营,镇番营,安城营,大靖营,土门营,庄浪协,俄博岭营,松山营,镇羌营,岔口营,红城堡,红水营,三眼井营。
    ④肃州镇总兵统辖镇标三营,兼辖金塔、安西二协,肃州城守等营。镇标中营、左营、右营,金塔协,镇彝营,清水营,高台营,抚彝营,红压堡,安西协,布隆吉尔营,桥湾营,肃州城守营,嘉峪关营,沙州营,靖逆营,赤金营。
    ⑤吴忠礼、杨新才主编:《清实录宁夏资料辑录》,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8页。
    ⑥《清高宗实录》卷289,第20—22页。
    ⑦郑元吉修、余懋宫纂:《中卫县志》卷4,《边防考》,道光21年刻本。
    ⑧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131,《志一百六·兵二》。
    ①不仅“天下黄河富宁夏”,农牧业相当发达,而且由于地处多民族交汇之地,民族问的交流与碰撞也时常发生,因而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②刘郁芬修,杨思、张维等纂:《甘肃通志稿》,《移徙》,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7)。
    ③张金诫纂修:《宁夏府志》卷11,《职官·兵防》,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0)。
    ④《甘肃全省新通志》卷8,《舆地志·形胜》,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3)。
    ⑤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130,《志一百五·兵一》。
    ⑥刘郁芬修,杨思、张维等纂:《甘肃通志稿》,《移徙》,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7)。
    ⑦参见滕绍箴:《论清代宁夏八旗驻防及其历史贡献》,见《北方文物》1997年第4期。
    ①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献通考》卷22,《职役二》。
    ②相应的采用了不同的编查方法,如甘肃省番子土民、四川省改土归流番民则责成土司查察或听抚夷掌堡管束,各省回民令礼拜寺掌教稽查,外来流丐则递送回原籍安插,其余归入栖流等所管束。见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一》。
    ①《甘肃全省新通志》卷43,《兵防志·巡警附保甲》,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4)。
    ②《清文宗实录》卷51,第4—5页。
    ③刘郁芬修,杨思、张维等纂:《甘肃通志稿》,《民政二·警政》,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8)。
    ①张彦笃修、包永昌篡:《洮州厅志》卷9,《兵防》,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49)。
    ②甘肃省档案馆藏:《甘肃奏稿》,“开办凉城警察及筹款设局分段派兵各情形摺”条,卷宗号:1—5—38。
    ③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20,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7)。
    ④陈士桢修、涂鸿仪编:《兰州府志》卷3,《建置志·仓储》,道光13年。见《中国地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564号。
    ⑤廖口苏纂、刘运新修:《大通县志》第二部,《建置·仓储》,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35)。
    ①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121,《志九十六·食货二》。
    ②陈士桢修、涂鸿仪编:《兰州府志》卷3,《建置志·仓储》,见《中国地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564号。
    ③具参见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121,《志九十六·食货二》。
    ④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18,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6)。
    ⑤秦维岳原纂,陆芝田、张廷选续纂:《皋兰县续志》卷4,《田赋》,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34)。
    ⑥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19,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7)。
    ⑦黄璟:《山丹县续志》卷2,《国朝辑略》,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48)。
    ①吴人寿篡、何衍庆修:《肃州新志》,《天文·祥异蠲恤附》,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49)。
    ②杨景昇纂、张庭武修:《丹噶尔厅志》卷7,《艺文》,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③据赵尔巽等撰:《清史稿》载,“蠲免之制有二:日恩蠲,日灾蠲。恩蠲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用兵,辄蠲其田赋。灾蠲有免赋,有缓徵,有赈,有贷,有免一切逋欠”。《清史稿》卷121,《志九十六·食货二》。
    ④张金城:《宁夏府志》卷1,《恩纶纪》,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0)。
    ⑤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18,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6)。
    ①参见吴仲礼著:《宁夏近代历史纪年(1840—1949)》,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②《甘肃全省新通志》卷74,《人物志·孝义下》,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8)。
    ③《甘肃全省新通志》卷73,《人物志·孝义上》,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8)。
    ④“白印麟德行碑”,见薛仰敬主编:《兰州古今碑刻》,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35页。
    ⑤《甘肃全省新通志》卷74,《人物志·孝义下》,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8)。
    ⑥《清高宗实录》卷85,第7—8页。
    ⑦《清高宗实录》卷85,第10—11页。
    ⑧邓承伟原本,基生兰续纂:《西宁府续志》卷8,《纲领志》,《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①刘郁芬修,杨思、张维等纂:《甘肃通志稿》,《民政一·自治恤政附》,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8)。
    ②按风土调查录,养济院、普济堂、栖流所、育婴堂、恤嫠局在民国时期归警察厅所属恤老、救孤等院。
    ③张国常纂修:《重修皋兰县志》卷13,《经政下》,光绪18年稿本。
    ①秦维岳原纂,陆芝田、张廷选续纂:《皋兰县续志》卷3,《建置》,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34)。
    ②参见刘斗修、陈如稷纂:《兰州志》卷1,《地理志·城池》,清康熙25年刻本;陈士桢修、涂鸿仪编:《兰州府志》卷5,《田赋志·蠲免》,见《中国地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564号;苏铣纂:《重刊西宁志》,《建置志·公署》,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邓承伟原本、基生兰续纂:《西宁府续志》卷8,《纲领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张金城:《宁夏府志》卷5,《建置·公署》,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0);王学伊修、锡麟纂:《新修固原直隶州志》,《地舆志·官署》,宣统元年官报书局铅印本:黄恩锡纂修:《中卫县志》卷2,《建置考·官署》,乾隆二十六年刻本:杨芳灿修、佚名续修:《灵州志》卷1,《公署学校第五》,光绪33年抄本;陈之骥修、尹世阿纂:《靖远县志》,《公署》,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35);余泽春修,王权、任其昌纂:《秦州直隶州新志》卷2,《地域建置附》,光绪十五年刻本;等等。
    ③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一1911)》,中华书局2001年,第527页。
    ④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长沙:岳鹿书社2002年,第96页。
    ①《甘肃全省新通志》卷48,《职官志·历代官制》,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4)
    ①参见杨寿:《朔方新志》卷1,《食货户口》,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0)。
    ②《甘肃全省新通志》卷41,《兵防志·兵制》,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4)。
    ③《清高宗实录》卷289,第20—22页。
    ④《清世宗实录》卷152,第5—6页。
    ⑤杨景昇纂、张庭武修:《丹噶尔厅志》卷1,《历史》,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①邓承伟修,张价卿、来维礼纂:《西宁府续志》,《建置志·城池》,光绪9年抄本。
    ②杨景昇纂、张庭武修:《丹噶尔厅志》卷5,《实业》,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③杨景昇纂、张庭武修:《丹噶尔厅志》卷3,《户口》,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④参见甘肃省档案馆编:《甘肃历史人口资料汇编》第一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3页。
    ①陈如平纂辑:《岷州续志采访录》,《户口》,光绪34年抄本。
    ②吴景敖:《河湟诸役纪要》。见《新中华》1943年复刊1卷5期。
    ③转引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00页。
    ④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18,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6)。
    ⑤《清高宗实录》卷286,第10—12页。
    ①高占福:《丝绸之路上的甘肃回族》,见《宁夏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
    ②杨景昇纂、张庭武修:《丹噶尔厅志》卷3,《户口》,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③张逢泰编纂:《化平县志》卷2,《经政志·户口》,民国29年。
    ④《甘肃全省新通志》卷42,《兵防志·塞防附蒙土番回部族》,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4)。
    ⑤王志梁:《国防上论甘肃的政治建设》,见《新甘肃》1947年1卷2期。
    ⑥西大通县丞、庄浪茶马厅俱阙。见《甘肃通志稿》,《民族五·户口》,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7)。
    ⑦杨景昇纂、张庭武修:《丹噶尔厅志》卷6,《人类》,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①黄恩锡纂修:《中卫县志》卷1,《地理考·风俗》,乾隆26年刻本。
    ①张金城:《宁夏府志》卷4,《地理·风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0)。
    ②张金城:《宁夏府志》卷20,《艺文·告示》,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0)。
    ③杨景昇纂,张庭武修:《丹噶尔厅志》卷5,《风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①张庭武纂:《河州采访事迹》,《舆地·风俗》,宣统元年抄本。
    ②佚名:《敦煌县乡土志》卷4,《艺文志》,清光绪末年修。
    ③杨景昇纂、张庭武修:《丹噶尔厅志》卷5,《风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④张金城:《宁夏府志》卷4,《地理·风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0)。
    ⑤钟赓起纂修:《甘州府志》卷4,《地理·风俗》,乾隆44年刻本。
    ⑥杨景修纂:《庆阳府续稿》卷3,《民政·风俗》,民国问修,1961年油印本。
    ⑦陈晓曦:“庆泰恒商号”,见《宁夏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宁夏老字号)。
    ①张金城:《宁夏府志》卷4,《地理·风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0)。
    ②佚名:《敦煌县乡土志》卷4,《艺文志·杂类·风俗》,清光绪末年修。
    ③温世霖:《昆仑旅行日记》,见吴丰培主编《丝绸之路资料汇钞》(清代部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6年,第1250页。
    ④杨炳堃:《西行记程》,见吴丰培主编《丝绸之路资料汇钞》(清代部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6年,第471—472页。
    ⑤杨景昇纂,张庭武修:《丹噶尔厅志》卷5,《实业》,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⑥秦维岳原纂,陆芝田、张廷选续纂:《皋兰县续志》卷4,《土产》,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34)。
    ⑦吴丰培主编:《丝绸之路资料汇钞》(清代部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6年,第1242页。
    ①张维珊:《西宁地方手工业传统名优产品》,见《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
    ②董万鹏、赵传明:“银川风味小吃”,见《宁夏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宁夏老字号)。
    ③张睿:“中卫风味小吃”,见《宁夏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宁夏老字号)。
    ④参见邓慧君著:《青海近代社会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1页。
    ⑤陈晓曦:“庆泰恒商号”,见《宁夏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宁夏老字号)。
    ⑥王昱等编:《青海风土调查概况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4页。
    ①张金城:《宁夏府志》卷4,《地理·风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0)。
    ②杨景昇纂,张庭武修:《丹噶尔厅志》卷5,《风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③杨景昇纂,张庭武修:《丹噶尔厅志》卷5,《物产·商务出产类》,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①参见邓慧君著:《青海近代社会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7页。
    ②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8页。
    ①参见荣宁:《明清青海城镇宗教与习俗文化述略》,见《青海民族研究》1999年第4期。
    ①钟赓起纂修:《甘州府志》卷16,《杂纂》,乾隆44年刻本。
    ②参见邓慧君著:《青海近代社会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35、139页。
    ①参见王立中:《解放前兰州清真寺述略》,见《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83年第3期。
    ②这些清真寺在1958年后被陆续拆除,精美的古建筑群体原貌已不复存在。参见马国强:《张家川的清真寺、拱北和道堂》,见《甘肃民族研究》1992年第4期。
    ①李春达:《宁夏天主教简史及其罪恶活动》手稿,存宁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
    ②除上帝外,不可有别的神;不可崇拜偶像;不可妄称耶和华上帝的名;六日勤劳作工,第七日守安息;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证陷害人;.不可贪人一切所有的。见《旧约》第5童。
    ③许容等监修:《甘肃通志》卷12,《祠祀》,见《中国边疆史地丛书》第二辑,文海出版社。
    ④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82,《志五十七·礼一》。
    ⑤主要参见邓慧君著:《青海近代社会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31—132页。
    ①杨应琚纂:《西宁府新志》卷13,《祠祀》,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②联瑛修、李镜清纂:《狄道州续志》卷11,《艺文志》,宣统元年刻本。
    ③秦蕙田:《城隍考》,见《清经世文编》卷55,《礼政二》。
    ①张金城:《宁夏府志》卷4,《地理·风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0)。
    ②王昱等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092页。
    ③韩宝善:《青海一瞥》,见《新亚细亚》1931年3卷6期。
    ①参见《甘肃全省新通志》卷11,《舆地志·风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3)。
    ②江得符: 《我忆兰州好》,载《三馀斋诗草》。
    ③秦维岳原纂,陆芝田、张廷选续纂:《皋兰县续志》卷4,《风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34)。
    ④张维:《兰州古今注》,《灯棚》,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9)。
    ①杨景昇纂、张庭武修:《丹噶尔厅志》卷5,《风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②秦维岳原纂,陆芝田、张廷选续纂:《皋兰县续志》卷4,《风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34)。
    ③秦维岳原纂,陆芝田、张廷选续纂:《皋兰县续志》卷4,《风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34)。
    ①田益荣:《秦腔史述略》,陕西省文艺术研究所1982年编印。
    ②柴景春:《西宁的秦腔社班琐谈》,见《青海文史资料集粹·社会卷》。
    ③歌红:《甘肃秦腔述略》,见《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18辑。
    ①张旗:《西风东渐——论晚清旅游风尚》,见《华夏文化》2004年第4期。
    ②江得符:《我忆兰州好》,载《三馀斋诗草》。
    ③祁韻士:《万里行程记》,见吴丰培主编《丝绸之路资料汇钞》(清代部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6年,第295页。
    ④黄恩锡纂修:《中卫县志》卷1,《地理考·风俗》,乾隆26年刻本。
    ⑤参见邓慧君:《青海近代社会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7—128页。
    ⑥江得符:《我忆兰州好》,载《三馀斋诗草》。
    ①黄恩锡纂修:《中卫县志》卷1,《地理考·风俗》,乾隆26年刻本。
    ②张彦笃修、包永昌篡:《洮州厅志》卷2,《舆地·风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49)。
    ③转引自王德清、家玉琴:“解放前鸦片烟在临夏地区的流毒”,见《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
    ④聂丰年等:“鸦片为祸甘肃的回忆”,见《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
    ⑤温世霖:《昆仑旅行日记》,见吴丰培主编《丝绸之路资料汇钞》(清代部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6年,第1248页。
    ⑥参见绍兴某某著:“兰州风土记”,载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见《西北文献丛书》(67)。
    ⑦赵钧彤:《西行日记》卷1,见吴丰培主编《丝绸之路资料汇钞》(清代部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6年,第125页。
    ①温世霖:《昆仑旅行日记》,见吴丰培主编《丝绸之路资料汇钞》(清代部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6年,第1257页。
    ②银川市志编纂委员会编:《银川市志》大事记,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页。
    ③杨绳信编著:《清末陕甘概况》,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年,第65页。
    ④《清代甘肃学务状况弁言》,甘肃省图书馆藏。
    ①杨寿:《朔方新志》卷2,《学校》,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0)。
    ②张金城:《宁夏府志》卷6,《建置·学校》,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0)。
    ③邓承伟修,张价卿、来维礼纂:《西宁府续志》,《建置志·学校》,光绪9年抄本。
    ④陈日新纂修:《平远县志》卷3,《公署》,光绪5年刻本。
    ⑤杨书霖编:《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43,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5辑。
    ⑥杨景修纂:《庆阳府续稿》卷13,《文艺·艺文》,民国间修,1961年油印本。
    ⑦对此,我们从当时儒学的相关学校条规中可略窥一斑。如1819年嵌于皋兰县文庙之“学校规条”便作出如下规定:一、生员之家父母贤智者,子当受教父母;愚鲁或有非为者,子既读书明理,当再三息告,使父母不陷于危亡。一、生员立志当学为忠臣清官。史所载忠清事迹,务须互相讲究,凡利国爱民之事更宜留心。一、生员居心忠厚正直,读书方有实用,出仕必作良吏:若心术邪刻,读书必无成就,为官必取祸患,行害人之事者往往自杀其身,常宜思省。一、生员不可于求官长交结势要,希图进身。若果心善德全,上天知之必加以福。一、生员当爱身忍性,凡有司官、衙门不可轻入。即有切己之事,止许他人代靠,不许干于他人词讼,他人也不许牵连生员作证。为学当尊敬先生,若讲说皆须诚心听受,如有未明从容再问,毋妄行辨难。为师亦当尽心教训,勿致怠惰。一、军民一切利病不许生员上书陈言, 如有一言建白以违制论,黜革治罪。一、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宫府武断乡曲。所作文字不许妄行刊刻,违者听提调官治罪。参见薛仰敬主编:《兰州古今碑刻》,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15—316页。
    ①参见呼延华国修、吴镇纂:《狄道州志》卷4,《学校》,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41)。
    ②盛郎西:《中国书院制度》,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第7—12页。
    ③刘郁芬:《甘肃通志稿》,《教育志二·书院》,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8)。回其中明代建九所,康熙间建五所,雍正间建一所,乾隆间建三十三所,嘉庆间建七所,道光间建八所,咸丰间建一所,同治间建八所,光绪间建十七所,久废不知建置年代者十三所。漆子扬:《古代甘肃书院考》,见《西北史地》1994年第4期。
    ④刘郁芬:《甘肃通志稿》,《教育志二·书院》,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8)。
    ①“乾隆皇帝谕书院之制”,见薛仰敬主编:《兰州古今碑刻》,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14页。
    ②《甘肃全省新通志》卷35,《学校志·书院》,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4)。
    ①陈之骥修、尹世阿纂:《靖远县志》,《学校》,道光13年刻本。
    ②呼延华国修、吴镇纂:《狄道州志》卷4,《学校》,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41)。
    ①温世霖:《昆仑旅行日记》,吴丰培主编:《丝绸之路资料汇钞》(清代部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6年,第1246页。
    ②“创修青城书院记”,见薛仰敬主编:《兰州古今碑刻》,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93页。
    ③《甘肃新通志》卷35,《学校志·书院》,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4)。
    ①秦维岳原纂,陆芝田、张廷选续纂:《皋兰县续志》卷3,《学校》,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34)。
    ②钟赓起纂修:《甘州府志》卷7,《学校》,乾隆44年刻本。
    ①秦维岳原纂,陆芝田、张廷选续纂:《皋兰县续志》卷3,《学校》,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34)。圆如道光21年兰州道唐树义等捐筹资金一千千文,发茶商生息,岁得息钱一百千,每逢八日课诗赋,三分其息钱之十千钱以奖励之。秦维岳原纂,陆芝田、张廷选续纂:《皋兰县续志》卷3,《学校》,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34)。
    ②刘郁芬:《甘肃通志稿》,《教育志二·书院》,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8)。
    ③麦仲华:《皇朝经世文新编》卷5,《学校上》,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8辑(771)。
    ④金林祥主编:《中国教育制度史》第6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8页。
    ①《果斋日记》卷8,转引自魏静:《浅议清末甘肃地方教育改革》,见《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②刘郁芬:《甘肃通志稿》,《教育志二·书院》,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8)。
    ③“乾隆皇帝谕书院之制”,见薛仰敬主编:《兰州古今碑刻》,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14页。
    ④金林祥主编:《中国教育制度史》第6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28页。
    ①璩鑫圭主编:《中国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306页。
    ②格里姆:《明代(1368—1644)儒教中国的教育与政治》,第139—144页。
    ③另有一说,创于元。元制五十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农闲时令子弟入学,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明代地方仍普遍设立“社学”,民间十五岁以下的幼童可入学就读,学习冠、婚、丧、祭之礼及经史历算,并兼读“御制大诰”和“本朝律令”。
    ④《甘肃全省新通志》卷36,《学校志·义学》;卷37,《学校志·社学》,俱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4)。
    ⑤杨景昇纂、张庭武修:《丹噶尔厅志》卷3,《地理》,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①一在文昌宫侧,一在白衣奄,一在考院大门。
    ②《甘肃全省新通志》卷37,《学校志·社学》,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4)。
    ①张金城:《宁夏府志》卷6,《建置·学校》,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0)。
    ②《甘肃全省新通志》卷36,《学校志·义学》;卷37,《学校志·社学》,俱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4)。
    ③格里姆:《明代(1368—1644)儒教中国的教育与政治》,第143—144页。
    ④《甘肃全省新通志》卷34,《学校志·试院》,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4)。
    ①杨书霖编:《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41,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5辑。
    ②杨书霖编:《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44,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5辑。
    ③从1873年起,左氏屡次命令省追踪各府州县兴办私塾、义学乃至书院。尤其是在回民聚居区更是饬令官吏筹集资金,多设义学,延请品学兼优的秀子为师,促使年轻人入学读书。于是办学之风盛行。仅兰州城关修复和创建的义学就达十余所,而其恢复扩建和新办的书院亦达二十余所,创造了清代甘肃教育发展史的辉煌篇章。参见丁焕章:《论左宗棠在甘肃的政绩》,见《西北史研究》第一辑(上册),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①杨书霖编:《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46,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5辑。
    ②《甘肃全省新通志》卷33,《学校志·贡院》,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4)。
    ③本部分内容主要参考了赵艳林:《清末甘肃教育改革述论》,见《西北史研究》第一辑(下册),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④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4719页。
    ①沈桐生辑:《光绪政要》卷32,文海出版社1985年。
    ②甘肃省参事室:《甘肃解放前四十年的教育史料》,见《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
    ③清学部总务司编:《第三次教育统计图表》(1909年),转引自《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3期。
    ①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26、27,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7)。
    ②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26,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7)。
    ③《甘肃全省新通志》卷38,《学校志·学堂》,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4)。
    ④甘肃省档案馆:“甘肃提学布政按察司照填甘凉道覆转甘州府张掖县光绪33年刑饯事实表册”,卷宗号:1—5—41。
    ⑤《甘肃教育周刊》,第19期。
    ①《甘肃教育官报》,宣统元年第5期。
    ②佚名纂:《花马池志迹》,《公署学校》,光绪33年抄本。
    ③甘肃省档案馆:“甘肃提学布政按察司照填甘凉道覆转甘州府张掖县光绪33年刑钱事实表册”,卷宗号:1—5—41。
    ④甘肃省档案馆:“甘肃提学布政按察司照填平庆泾道覆转平凉府隆德县宣统元年刑钱事实表册”,卷宗号:1—5—46。
    ⑤甘肃省参事室:《甘肃解放前四十年的教育史料》,见《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
    ①舒新成:《中国近代教育史料》(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
    ②张海鹰:《清末甘肃兴学述略》,见《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③赵艳林:《清末甘肃教育改革述论》,见《西北史研究》第一辑(下册),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④赵元贞等:《清末甘肃文高等学堂的片断回忆》,见《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
    ⑤甘肃省参事室:《甘肃解放前四十年的教育史料》,见《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
    ①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4719页。
    ①清学部总务司编:《第三次教育统计图表》(1909年),转引自《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3期。
    ②温世霖:《昆仑旅行日记》,见吴丰培主编《丝绸之路资料汇钞》(清代部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6年,第1245、1258页。
    ③关于身的善行是不杀生,不偷盗,不奸淫;关于口的善行是不欺诈,不挑唆,不咒骂;关于意的善行是不嫉妒,不起恶念,不反教。
    ①伯玄:《甘肃四佛寺》,见《西北日报》第3版,1947年6月25日。
    ②藏传佛教是强调莲花部的密宗,其中强调戒律的乃为黄教。
    ③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7页。
    ④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64—568页。
    ⑤李安宅:《拉卜楞寺概况》,见《边政公论》1941年1卷2期。
    ①李安宅:《拉卜楞寺概况》,见《边政公论》1941年1卷2期。
    ①李安宅:《喇嘛教育制度》,见《力行月刊》1943年8卷5期。
    ①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56页。
    ②邱树森主编:《中国回族大词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页。
    ③马晴:《中国回族穆斯林政治文化交流中心——清真寺》,见《中国穆斯林》2002第第2期。
    ④参见李学忠:《漫谈宁夏的清真寺建筑风格》,见《中国穆斯林》2003第第6期。
    ⑤刘维新主编:《西北民族词典》,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81、382、396、397、731页。
    ⑥转引自王立中:《解放前兰州清真寺述略》,见《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83年第3期。
    ①六大信仰指信主、信圣、信经典、信天使、信后世、信前定,五功指五大义务,即念、礼、斋、课、朝。
    ①《甘肃全省新通志》卷42,《兵防志·塞防附蒙土番回部族》,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4)。
    ②(清)邓承伟原本、(民)基生兰续纂:《西宁府续志》卷10,《志余·地理志·沿革》,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③西安市伊斯兰文化研究会编:《伊斯兰文化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0页。
    ④李兴华:《清政府对伊斯兰教的政策》,见《清代中国伊斯兰教论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⑤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128)。
    ①具参见张令碹:“兰州百年大事记”,见《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
    ②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26,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7)。
    ①林永匡、王熹编著:《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中央民族出版社1991年,第197页。
    ②王章辉、黄柯可主编:《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绪言第6—7页。
    ③何一民著:《中国城市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5页。
    ①张国常:《重修皋兰县志》卷12,《经政上·建置》。
    ②温世霖:《昆仑旅行日记》,见吴丰培主编《丝绸之路资料汇钞》(清代部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 制中心1996年,第1244页。
    ①福克:《西行琐录》,见秦翰才《左宗棠逸事汇编》,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
    ②马廷诰:《包头交通运输业梗概》,见《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5辑。
    ③赵景享、吉茂林:《原兰州私营商业简况》,见《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
    ①《甘肃全省新通志》卷2,《天文志·附祥异》,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3)。
    ①《甘肃全省新通志》卷2,《天文志·附祥异》,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3)。
    ②《甘肃全省新通志》卷2,《天文志·附祥异》,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3)。
    ③以上均参见《甘肃全省新通志》卷2,《天文志·附祥异》,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3)。
    ④(乾隆)张玿美:《镇番县志》卷2,《建置志》。
    ①(乾隆)张玿美:《镇番县志》卷2,《建置志》。
    ②周树清:《续修镇番县志》卷2,《建置考》,民国9年刻本。
    ③(宣统)常孝义:《镇番县志》卷1,《建置考》。
    ④甘肃省临夏州档案馆:《清河州契文汇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相关资料统计。
    ①周谷城:《中国近代经济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8页。
    ②李绍强:《论清代主要手工业品与市场的关系》,《齐鲁学刊》2000年第3期。
    ③(乾隆)李光祚修:《长洲县志》卷16,《物产》。
    ④赵冈:《明清市镇发展综述》,载台湾《汉学研究》1989年7卷2期。
    ①(乾隆)陈荀纕、丁元正修,倪师孟、沈彤纂:《吴江县志》卷38,《生业》。
    ②参见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见《复旦学报》1987年第2期。
    ③《筹海图编》卷12,见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03页。
    ④霍与瑕:《上吴白湖翁大司马》,见《明经世文编》卷368。
    ⑤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分析》,商务印书馆1974年,第17页。
    ⑥(乾隆)王尔鉴修:《巴县志》卷2,《建置·坊厢》。
    ①(嘉庆)王大同、李林松纂:《上海县志·序》。
    ②《甘肃全省新通志》卷4,《舆地志·沿革表》,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3)。
    ③慕寿祺:《甘宁青史略》卷18、19、23,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6、97)。
    ①《钦定石峰堡纪略》卷19。
    ②张金城:《宁夏府志》卷11,《职官·兵防》,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0)。
    ③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献通考》卷6,《田赋六》。
    ④章佳容安:《那文毅公二任陕甘总督奏议》卷24,台北:文海出版社。
    ⑤章佳容安:《那文毅公二任陕甘总督奏议》卷21,台北:文海出版社。
    ①《甘肃全省新通志》卷17,《建置志·贡赋下》,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23。
    ②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20,见吴坚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7)。
    ③杨书霖编:《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45,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5辑。
    ④杨书霖编:《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37、40、42,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5辑。
    ⑤张海生:《左宗棠在兰州》,载《兰州学刊》1986年第6期。
    ⑥杨书霖编:《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45,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5辑。
    ①张彦笃等:光绪《洮州厅志》卷16,《茶马》。
    ②明洪武五年即1372年,明政府在秦州设立了西北最早的秦州茶马司,治天水。后为适应茶马互市发展的需要,于洪武三十年即1397年改秦州茶马司为西宁茶马司,驻西宁。河州茶马司设立于洪武七年即1374年。洮州茶马司设置于洪武七年即1374年,旧设于旧洮州堡,后迁于洮州卫城。于永乐十一年即1413年设置的甘肃茶马司,于正统八年即1443年被裁并,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议准设置甘州茶马司。
    ③《关中奏议》卷3,《茶马类·为修复茶马旧制以抚驭番夷安靖地方事》第一条,见《杨一清集》上册卷3,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7页。
    ④《关中奏议》卷3,《茶马类·为修复茶马旧制以抚驭番夷安靖地方事》第二条,见《杨一清集》上册卷3,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7页。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71页。
    ⑥林永匡、王熹编著:《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中央民族出版社1991年,第113页。
    ①杨景昇纂、张庭武修:《丹噶尔厅志》卷5,《物产·商务出产类》,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②杨景昇纂、张庭武修:《丹噶尔厅志》卷5,《物产·商务出产类》,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③相对于清之前而言其发展并不是太大。竞凡:《历代汉番茶马互市考》,见《开发西北》1935年3卷5期。
    ①王致中:《清代甘宁青市场地理考察》,见《西北史地》1986年第2期。
    ②林永匡、王熹编著:《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中央民族出版社1991年,第113页。
    ③杨景昇纂、张庭武修:《丹噶尔厅志》卷5,《物产·商务出产类》,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④张金城:《宁夏府志》卷2,《地理·疆域》,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0)。
    ①梁份:《秦边纪略》卷1,《西宁卫》,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②杨应琚纂:《西宁府新志》卷8,《地理志·物产》,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①参见王立中:《解放前兰州清真寺述略》,见《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83年第3期。
    ②李安宅:《拉卜楞寺概况》,见《边政公论》1941年1卷2期。
    ③《甘肃全省新通志》卷47,《兵防志·戎事下》,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7)。
    ①《甘肃全省新通志》卷47,《兵防志·戎事下》,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7)。
    ②杨书霖编:《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30,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5辑。
    ③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23,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7)。
    ④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21,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7)。
    ⑤孔易昭:《平定郑龙纪略》,载《回民起义》第四册,第185页。
    ⑥(民国)《渭源县志》卷6,《回变纪略》。
    ①(民国)《镇原县志》卷3,《民族志·种类》。
    ②曹树基著:《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清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05页。
    ③(民国)《隆德县志》卷4,《拾遗·故事》。
    ④高镜环:《上巡按使为巨款难筹恳以警备之名行团练之实详》,载(民国)《崇信县志》卷4,《艺文志》。
    ⑤张金城:《宁夏府志》卷6,《建置·坊市街巷附》,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0)。
    ⑥(日)马场锹太郎著、和龚等译:《新修支那省别全志》宁夏史料辑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第180页。
    ⑦彭英甲:《陇右纪实录》卷8,“办理农工商矿总局”,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辑。
    ⑧赵钧彤:《西行日记》,见吴丰培主编《丝绸之路资料汇钞》(清代部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6年,第137—143页。
    ⑨冯焌光:《西行日记》,见吴丰培主编《丝绸之路资料汇钞》(清代部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6年,第654页。
    ①温世霖:《昆仑旅行日记》,见吴丰培主编《丝绸之路资料汇钞》(清代部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6年,第1258页。
    ②赵钧彤:《西行日记》,见吴丰培主编《丝绸之路资料汇钞》(清代部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6年,第130页。
    ③可参见冯焌光:《西行日记》;陶保廉:《辛卯侍行记》;裴景福:《河海昆仑录》;李德贻:《北征日记》;温世霖:《昆仑旅行日记》;袁大化:《抚新记程》等,见吴丰培主编《丝绸之路资料汇钞》(清代部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6年。
    ④白眉:《甘肃省志》,见吴坚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33),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第13页。
    ⑤彭英甲:《陇右纪实录》卷8,《办理农工商矿总局》,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辑)。
    ⑥彭英甲:《陇右纪实录》卷8,《办理农工商矿总局》,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辑)。
    ⑦吴景敖:《清代河湟诸役纪要》,见《新中华》1943年复刊1卷5期。
    ①乾隆46年陕西巡抚毕源奏折,转引自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00页。
    ②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31,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7)。
    ③王致文:《临潭经济考察记》,见《西北问题论坛》1941年第1辑。
    ④梁份:《秦边纪略》卷1,《西宁卫》,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⑤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21,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7)。
    ⑥杨书霖编:《左文襄公全集·秦稿》卷33,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5辑。
    ⑦杨书霖编:《左文襄公全集·秦稿》卷41,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5辑。
    ⑧(清邓承伟原本、民基生兰续纂)《西宁府续志》卷4,《田赋志·户口》,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①彭英甲:《陇右纪实录》卷8,“办理农工商矿总局”,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辑。
    ②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256页。
    ③尽管陕西的区域面积较甘肃为少,但其行政建置却更为完备,府州县厅及重要的镇达到94个,而甘肃同期却只有60个。
    ①参见曹树基著:《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清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27—733页。
    ②曹树基著:《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清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71页。
    ①罗澍伟主编:《近代天津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19页。
    ②重庆地方志总编室:《重庆大事记》,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32—35页。
    ①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20,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7)。
    ②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77页。
    ③温世霖:《昆仑旅行日记》,见吴丰培主编《丝绸之路资料汇钞》(清代部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6年,第1242页。
    ④时谭君在甘肃省垣创设艺石书报社,以开风气。
    ⑤温世霖:《昆仑旅行日记》,见吴丰培主编《丝绸之路资料汇钞》(清代部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6年,第1248—1250页。
    ⑥李孔熠:《兰州文化发展史》第一册;《兰州省城修路案》民国二年三月,甘肃省图书馆藏。
    ①刘子敏:《解放前甘肃电信事业发展概况》,见《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26辑。
    ①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首,见吴坚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6)。
    ①《孟子·离娄章句上》。
    ②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85页。
    ①李国祁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闽浙台地区(1860—191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专刊第48辑1984年,序。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5年。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59年。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中华书局1959年。
    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
    魏徵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
    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薛居正等:《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
    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
    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
    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
    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李寿:《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79年。
    毕沅:《续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7年。
    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62年。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
    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1986年。
    《大清历朝实录》(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1987年。
    马端临:《文献通考》(影印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献通考》,台北:新兴书局1965年。
    (光绪)升允、长庚修,安维峻纂:《甘肃全省新通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3—26)。
    《嘉庆重修一统志》一六(甘肃),中华书局1986年。
    (民国)朱允明修:《甘肃乡土志稿》,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30—32)。
    (乾隆)张金城:《宁夏府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0)。
    (民国)刘郁芬修,杨思、张维等纂:《甘肃通志稿》,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7—29)。
    (乾隆)许容等监修:《甘肃通志》,《中国边疆史地丛书》第二辑,文海出版社。
    (道光)秦维岳原纂,陆芝田、张廷选续纂:《皋兰县续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34)。
    (民国)白眉:《甘肃省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33)。
    (光绪)佚名纂:《金县新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34)。
    (道光)陈之骥修、尹世阿纂:《靖远县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35)。
    (顺治)苏铣纂:《重刊西宁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乾隆)杨应琚纂:《西宁府新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清)邓承伟原本、(民)基生兰续纂:《西宁府续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宣统)杨景异纂、张庭武修:《丹噶尔厅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5)。
    (道光)陈士桢修、涂鸿仪编:《兰州府志》,见《中国地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564号。
    (乾隆)呼延华国修、吴镇纂:《狄道州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41)。
    刘斗修、陈如稷纂:《兰州志》,清康熙25年刻本。
    吴鼎新修、黄建中纂:《皋兰县志》,乾隆13年刻本。
    张国常纂修:《重修皋兰县志》,光绪18年稿本。
    余泽春修,王权、任其昌纂:《秦州直隶州新志》,光绪15年刻本。
    费廷珍纂修:《直隶秦州新志》,乾隆29年刻本。
    姚展等修、任承允纂:《秦州直隶州新志续编》,民国23年。
    王学伊修、锡麟纂:《新修固原直隶州志》,宣统元年官报书局铅印本。
    黄恩锡纂修:《中卫县志》,乾隆26年刻本。
    郑元吉修、余懋宫纂:《中卫县志》,道光21年刻本。
    杨芳灿修、佚名续修:《灵州志》,清光绪33年抄本。
    佚名纂:《花马池志迹》,光绪33年抄本。
    陈日新纂修:《平远县志》,光绪5年刻本。
    佚名:《敦煌县乡土志》,清光绪末年修。
    清佚名:《敦煌县志》,民国抄本。
    佚名:《玉门县志》,清代抄本。
    吴鹏翱纂:《武阶备志》,嘉庆修,同治12年刻本。
    叶恩沛修、吕震南纂:《阶州直隶州续志》,光绪12年刻本。
    陈如平纂修:《岷州续志采访初稿》,光绪34年抄本。
    张庭武纂:《河州采访事迹》,宣统元年抄本。
    赵本植纂修:《新修庆阳府志》,乾隆26年刻本。
    李从图:《镇原县志》,道光27年刻本。
    钟赓起纂修:《甘州府志》,乾隆44年刻本。
    张元濂编:《泾州乡土志》,光绪33年稿本。
    杨丙荣纂:《泾州采访新志》,宣统元年抄本。
    杨景修纂:《庆阳府续稿》,民国间修,1961年油印本。
    鲁廷琰修、田吕叶纂:《陇西县志》,乾隆元年刻本。
    马如口、刘文炳纂修:《陇西县志》,光绪32年稿本,1963年甘肃省图书馆油印本。
    联瑛修、李镜清纂:《狄道州续志》,宣统元年刻本。
    王辅堂编:《安定县乡土志》,1964年抄本。
    张昭美修、曾钧纂:《平番县志》,乾隆14年《五凉考治六德全志》本。
    毕光尧纂修:《会宁县志》,道光11年刻本。
    王烜纂修:《静宁州志》,乾隆11年刻本。
    高蔚霞修、苟廷诚纂:《通渭县新志》,光绪19年刻本。
    刘可宗纂修:《续修靖远县志》,民国4年石印本。
    雷文渊修,王思温纂:《礼县新志》,光绪16年刻本。
    长斌修、刘健纂:《文县志》,光绪2年刻本。
    黄文炜、沈青崖纂修:《重修肃州新志》,乾隆2年刻本。
    张玿美修、曾钧等纂:《武威县志》,乾隆14年《五凉考治六德全志》本。
    陶奕曾纂修:《合水县志》,乾隆26年刻本。
    佚名:《合水县志》,光绪34年刻本。
    姚国龄修、米楚山纂:《安定县志》,道光26年刻本。
    郑文惠纂修:《平凉县志》,民国26年。
    银川市志编纂委员会编:《银川市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1—54辑。
    《兰州文史资料选辑》1—23辑。
    《宁夏文史资料》l—24辑。
    《青海文史资料选辑》1—30辑。
    《青海文史资料集粹》(社会卷、民族宗教卷、工商经济卷)。
    《西宁城中文史资料》1—15辑。
    青海省图书馆:《清末民初1929年建省前西宁市商业情况》,1963年油印本。
    《清代甘肃学务状况弁言》,甘肃省图书馆藏。
    甘肃省图书馆书目参考部:《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宁夏分册),甘肃省图书馆1986年。
    甘肃省图书馆书目参考部:《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甘肃分册),甘肃省图书馆1984年。
    甘肃省图书馆书目参考部:《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青海分册),甘肃省图书馆1986年。
    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印:《清实录青海民族史料辑录》,1983年。
    《兰州历史资料汇编》,第一册。
    《兰州省城修路案》,民国2年3月。
    李孔熠:《兰州文化发展史》。
    和(?)等译:《新修支那省别全志》宁夏史料辑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
    南开大学历史系编:《清实录经济资料辑要》,中华书局1959年。
    曾毓瑜著:《征西纪略》,见沈文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5辑。
    奎顺辑:《西宁军务节略》,见沈文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5辑。
    沈师徐、席裕福辑:《皇朝政典类纂》,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89辑。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沈桐生辑:《光绪政要》,文海出版社1985年。
    佚名:《甘省便览》,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8)。
    阳秋:《甘乱杂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8)。
    常钧(乾隆):《敦煌杂钞》,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8)。
    常钧(乾隆):《敦煌随笔》,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8)。
    张维(民国):《兰州古今注》,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9)。
    阿桂:《钦定兰州纪略》,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2)。
    易孔昭:《平定关陇纪略》,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2)。
    《朔方备乘》,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4、95)。
    《钦定平定回匪方略》,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86—91)。
    阔普通武著:《湟中行记》,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107)。
    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66、67)。
    慕寿祺:《甘宁青史略》,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6、97)。
    杨书霖编:《左文襄公(宗棠)全集》,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5辑,文海出版社1979年。
    吴丰培主编:《丝绸之路资料汇钞》(清代部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6年。
    吴忠礼、杨新才主编:《清实录宁夏资料辑录》,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
    陶模: 《陶勤肃公奏议遗稿》,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103)。
    彭英甲编:《陇右纪实录》,见沈雲龍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四十辑。
    梁份:《秦边纪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薛仰敬主编:《兰州古今碑刻》,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张星烺主编:《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全六册,中华书局1977—1979年。
    甘肃省档案馆编:《甘肃历史人口资料汇编》(第一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中国史学会等主编:《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
    罗正钧:《左文襄公(宗棠)年谱》,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5辑145册,
    文海出版社影印1967年。
    甘肃省档案馆档案
    全宗号一目录号一案卷号
    1—3—31修理黄河铁桥收支报告册。
    1—3—32修理黄河铁桥收支报告册。
    1—3—445甘肃省洋务局宣统二年冬季分收支款报告全册。
    1—5—38甘肃奏稿。
    1—5—39甘肃提学布政按察司照填安肃道覆转安西直隶州光绪33年刑钱事实表册。
    1—5—40甘肃提学布政按察司照填兰州道覆转兰州府皋兰县光绪33年刑钱事实表册。
    1—5—41 甘肃提学布政按察司照填甘凉道覆转甘州府张掖县光绪33年刑钱事实表册。
    1—5—42甘肃提学布政按察司照填西宁道覆转西宁府贵德厅光绪33年刑钱事实表册。
    1—5—46甘肃提学布政按察司照填平庆泾道覆转平凉府隆德县宣统元年刑钱事实表册。
    甘肃省临夏州档案馆编:《清河州契文汇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
    五研究专著
    何一民著:《中国城市史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
    何一民主编:《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与社会变迁》,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隗瀛涛主编:《近代重庆城市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
    隗瀛涛主编:《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
    杨绳信编著:《清末陕甘概况》,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年。
    杜景琦著:《兰州之水菸业》,民国36年伦华印书馆。
    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陕甘宁青四省(区)强地震目录》,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吴仲礼著:宁夏近代历史纪年(18401—949),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
    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编:《青海历史纪要》,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林永匡、王熹编著:《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1年。
    谢佐主编:《青海民族关系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致中、魏丽英著:《明清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年。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编:《西北史研究》第一辑(上、下),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李清凌主编:《甘肃经济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
    李明伟主编:《丝绸之路贸易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
    杨重琦主编:《兰州经济史》,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
    崔永红著:《青海经济史》(古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翟松天著:《青海经济史》(近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徐安伦、杨旭东著:《宁夏经济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
    谢赫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邓慧君著:《青海近代社会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雅红著:《西北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李明伟著:《丝绸之路与西北经济社会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年。
    郭厚安、吴廷桢主编:《悠久的甘肃历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
    马敏、王玉德主编:《中国西部开发的历史审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曹树基著:《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清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陈桦著:《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田培栋著:《明清时代陕西社会经济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魏明孔著:《西北民族贸易研究——以茶马互市为中心》,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年。
    刘兴全等著:《中国西部开发史话》,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
    刘景纯著:《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钱云、郝毓灵主编:《新疆绿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
    赵珍著:《清代西北生态变迁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刘维新主编:《西北民族词典》,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
    邱树森主编:《中国回族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
    李并成著:《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王笛著:《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中华书局2001年。
    周长山著:《汉代城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薛长年著:《西塞雄风——陇右长城文化》,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年。
    关连吉著:《凤鸣陇山——甘肃民族文化》,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年。
    赵养廷主编:《陇原物华》,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
    王宏昌著:《中国西部气候一生态演替:历史与展望》,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
    杨晓霭著:《瀚海驼铃——丝绸之路的人物往来与文化交流》,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年。
    张其昀、李玉林:《青海省人文地理志》,民国31年青海省图书馆印。
    魏永理:《西北近代开发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王昱、聪喆编:《青海简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马鸿良、郦桂芬主编:《中国甘肃河西走廊古聚落、文化名城与重镇》,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泽:《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罗澍伟主编:《近代天津城市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张驭寰著:《中国城池史》,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
    金林祥主编:《中国教育制度史》第6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璩鑫圭主编:《中国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
    吴承明著:《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包伟民主编:《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年。
    蒋兆成著:《明清杭嘉湖社会经济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孟凡港:《从碑刻看张掖明清时期的社会历史》,兰州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李喜霞:《自然环境变迁与晚清西北社会经济研究》,兰州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张田生:《清代甘肃救荒的初步考察》,兰州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刘志弘:《结合碑刻看明清时期武威的社会状况》,兰州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六学术论文
    何一民:《农业时代中国城市的特征》,载《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
    何一民:《从政治中心优先发展到经济中心优先发展——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的转变》,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1期。
    余振贵:《中国西北部回族穆斯林城市定居模式的形成和变化》,载《宁夏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刘景华:《清代青海的手工业》,载《青海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彭清深:《对近现代西北民族贸易之历史考察》,载《西北史地》1991年第2期。
    程牧:《清代西北城市的外贸与洋行》,载《兰州学刊》1987年第3期。
    葛生华:《兰州近代工业发展述论》,载《西北史地》1991年第4期。
    杨作山:《清末民初的青藏贸易及其历史地位》,载《宁夏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1期。
    刘景华:《清代青海的商业》,载《青海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杜常顺:《明清时期黄河上游地区少数民族经济浅论》,载《青海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王录仓:《兰州市城市地域变迁及发展趋势》,载《兰州学刊》1994年第5期。
    王录仓:《兰州市城市职能演变初探》,载《兰州学刊》1995年第1期。
    陈明猷:《十八世纪宁夏经济的勃兴》,载《宁夏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
    林永匡:《清初的陕甘与宁夏盐政》,载《宁夏社会科学》1984年第3期。
    夏阳:《清代丹噶尔贸易简论》,载《青海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
    谢鹏:《交通运输与黄河上游城镇的开发》,载《西北史地》1988年第3期。
    周宏伟:《明清民国时期湟水流域城镇的盛衰变化浅论》,载《西北史地》1989年第4期。
    张世明:《1644—1840年西藏地区与祖国内地和国外之间的区域贸易初探》,载《西北史地》1989年第4期。
    蒿峰:《清初关西地区的开发》,载《西北史地》1987年第1期。
    张克非:《清代西北回族经济结构初探》,载《西北史地》1987年第1期。
    武文军:《西北城镇衰落的原因及历史教训》,载《西北史地》1988年第1期。
    岱宗:《明清西北城市的市民社会经济生活》,载《兰州学刊》1988年第1期。
    康复:《清末甘肃劝业道述评》,载《兰州学刊》1985年第3期。
    杨重琦、魏明孔:《清代兰州地区的茶马互市》,载《兰州学刊》1988年第4期。
    赵世英:《兰州旧城兴废始末探识》,载《兰州学刊》1988年第5期。
    蒋致洁:《清代光绪年间兰州机器织呢局述评》,《兰州学刊》1984年第4期。
    向达之:《清末至民国前期的兰州商业》,载《兰州学刊》1987年第4期。
    张海声:《左宗棠与兰州制造局》,载《兰州学刊》1984年第5期。
    王致中、魏丽英;《甘肃历史上的黄金开发与现实对策的若干建议》,载《兰州学刊》1986年第4期。
    杜经国、张建昌:《左宗棠在甘肃经营的洋务事业》,载《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83年第3期。
    (英)詹姆斯艾米尔沃德著、李占魁译:《1880—1909年回族商人与中国边境地区的羊毛贸易》,见《甘肃民族研究》1989年第4期。
    魏丽英:《明清时期西北城市的“商帮”》,载《兰州学刊》1987年第2期。
    王致中:《明清西北城市若干社会经济功能特征试探》,载《兰州学刊》1987年第1期。
    肖遥:《明清西北城市手工制造丛考》,载《兰州学刊》1987年第4期。
    戴燕:《湟水流域城镇的形成及其对河湟文化的影响》,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4期。
    魏丽英:《清季西北城市近代化的初步尝试》,载《西北史地》1988年第2期。
    王致中:《清代甘宁青市场地理考》,载《西北史地》1986年第2期。
    王录仓:《兰州市城市职能演变初探》,载《兰州学刊》1995年第1期。
    李艳:《清末民初甘肃的城市近代化》,载《兰州学刊》2004年第6期。
    左书谔:《明清时期宁夏水利述论》,载《宁夏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
    江河:《明清时期的兰州水利》,载《兰州学刊》1987年第3期。
    郝树声、张德芳:《略论清代甘肃的田赋》,载《兰州学刊》1985年第4期。
    冯绳武;《河西荒漠绿州区的生成与特征》,载《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3期。
    马启成:《宁夏黄河水利开发述略》,载《西北史地》1985年第2期。
    高士荣:《甘肃近代烟祸述论》,载《兰州学刊》1990年第6期。
    张海鹰:《清末甘肃兴学述略》,载《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3期。
    丁虎生:《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教育述评》,载《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5期。
    景永时:《西北近代科技开发述论》,载《宁夏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
    刘景华:《青海回族教育述略》,载《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
    张永庆等:《西北穆斯林社会经济的变动与伊斯兰教的兴衰》,载《青海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郎树德:《论甘肃古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载《西北史地》1990年第3期。
    王迎喜:《简谈清代甘肃的书院》,载《西北史地》1988年第1期。
    康柳硕;《从兰州的历史看兰州的文化开发》,载《西北史地》1988年第2期。
    朱允兴:《从兰州织呢局的创建看左宗棠的洋务思想》,载《西北史地》1984年第4期。
    徐学力:《驼铃叮咚动地来——兰州民间运输史略》,载《西北史地》1989年第3期。
    张国藩:《左宗棠西征军对定西境内道路的整修及利用》,载《西北史地》1988年第1期。
    萧正红:《清代汉江水运》,载《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4期。
    杨兴茂:《甘肃皮筏探源》,载《兰州学刊》1986年第5期。
    唐景绅:《明清时期河西垦田面积考实》,载《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83年第4期。
    向达之:《论近代西北地区的田赋与积弊陋规》,载《兰州学刊》1991年第3期。
    郭方忠:《概述甘肃行政区划历史沿革》,载《兰州学刊》1986年第1、2、3、4期。
    邓慧君:《清末民初甘肃地方政治的近代化》,《兰州学刊》2005年第1期。
    (俄)彼·库·柯孜洛夫著,王希隆译:《从西宁到库库淖尔》,《西北史地》1994年第3期。
    陈新海:《历代移民屯田政策对青海社会的影响》,载《西北史地》1997年第1期。
    吴景山:《甘肃古代的渡口及水运工具》,载《西北史地》1988年第4期。
    丁国勇:《清政府的民族压迫与同治年间陕甘回民起义》,载《宁夏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
    翟宛华:《古代兰州是民族矛盾斗争的焦点》,载《西北史地》1988年第4期。
    陈明猷:《乾隆三年的宁夏大地震》,载《西北史地》1983年第2期。
    张海声:《左宗棠在兰州》,载《兰州学刊》1986年第6期。
    李晓伟:《论左宗棠对近代甘肃开发与发展的贡献》,载《兰州学刊》1997年第4期。
    刘瑞新:《左宗棠与甘肃织呢总局》,载《兰州学刊》2000年第5期。
    王治来:《历史上汉族人向西北边疆的迁徙》,载《西北史地》1997年第1期。
    罗万寿、吴万善:《论清代同治年间西北回族的变迁》,载《西北史地》1990年第3期。
    王九菊:《兰州古代交通概述》,载《兰州学刊》1987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