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巴蜀文字与古蜀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先秦文字,尤其对地下文物考古发掘,恢复历史原貌,无疑是最好的代言人,如今越来越受到历史学和古文字学界普遍应用。以“三重证据法”的结合方式,将中国古代史研究推进到一个崭新、全面、深层领域,它的重要意义远远要超过其专业本身。所谓“三重证据法”,就是运用文献、考古与古文字研究三方面相结合的的研究方法。巴蜀文字,就是巴蜀历史研究中的第三重证据。目前学术界对于巴蜀文字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将其作为第三重证据的应用,相对于其它方面的研究,还薄弱得多。
     本文试图通过对巴蜀文字的总结和探讨,能揭示其特点、规律和真实的含义,以发挥其第三重证据的作用。这种“三重证据法”也必将成为巴蜀历史研究的新趋势。
     文献记载的古蜀五祖并不完全相同,有的形似,有的音近,因此,学者多以为讹传或笔误而不辨。窃以为不然,古人名姓多有特定的含义,只有对其姓名称谓辨析清楚,才能对其族属考释明白。因此,本文试图运用比较研究法、心理分析法和三重证据法,从考证蜀王的姓名称谓入手,以考辨其族属和事迹。
     本文首先对相关的古蜀文化研究和蜀文字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回顾。其后分别对五代蜀王进行了论证。重点考证了第一代蜀王蚕丛的含义。认为古蜀先民得名于“蚕”,故曰“蚕丛”,与考古发现不符。应用三重证据法考证的结果显示其与“蟾蜍”有关。应是“蟾丛”,而不是“蚕丛”。同时认为文献中鱼凫、鱼易和鱼尾的分歧,并非简单的讹传,而是统一于“鱼妇”的传说,又与鱼复及弓鱼国统一于“金杖”,而金杖的含义却是“鱼服”。
     第六章从“望帝”称号入手,考证出杜宇被称为望帝的原因,蜀望帝杜宇与三星堆古城之间的关系,杜宇的文治武功以及他的改革与成就。
     最后对开明丛帝的姓名与族属重新作了诠释。揭开丛帝的身份之谜,也就清楚了它们之间的变化与及其行为和动机。所有这些变化和动机,无不与文献中的鱼复暗合。
Character of former Qin period,for archeological excavations of underground cultural relics particularly and restoration of historical original feature, is the best spokesperson doubtless. be subjected to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historic and ancient writing educational circles more and more now.Today,it is catholically applied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of history and ancient character more and more.Research of Chinese ancient history is pushed forward a brand-new, overall, deep realm in combining with“triple evidence”. Its meaning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its profession oneself. So-called“triple evidence”,thay is to say to use ancient character research to verify ancient works research and archaeology research.Character of Bashu,is the third evidence to research the history of Bashu.Currently the research of Bashu character is not enough. Even it is serious shortage. Being the third evidence to use particularly, comparing with other researches,is much weaker.
     This thesis tries to detect its characteristics, regulation and its true meanings, after summarying and discussing Bashu characters.Be able to develop its function of the third evidence. The“triple evdence”will become new trend of Bashu history research necessarily.The kings of the ancient Shu are different in the different literatures on history. Because their pronunciation is nearly the same, scholars think they were for the mistake in writing. It is not true. Surnames of the ancients always have particular meaning more. We must analyze their names and titles clearly first, then we can understand where they are from. Therefore, this thesis begins with researching the names and titles of the ancient Shu kings by the research method in comparation, the mental-analyzing method and triple evidence.
     This thesis Summary and look back the research on the ancient Shu culture and the Bashu characters firt. Mainly research the meaning of Cancong that is the first king of ancient Shu. Books say that Cancong has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silkworm, but it doesn’t agree with archeology detections.The triple evdence shows that it has relation with the totem toad adoration. Diffrent books,different names and titles. Some call it Yufu, or Yuyi or Yuwei. All names and titles are right, because they all have the inevitable contact. Not only they unify in the legend "鱼妇", but also Yufu ,Gongyu and they unify in the "Gold Stick". But the real meaning of the "Gold Stick" is "fish obey". Begin with the title of Duyu called Emperor Wang,and research why to call Duyu Emperor Wang,the relations between Emperor Wang and Sanxingdui ruins, and having something to do with his achievement and reformcuring.
     If we know the key to the real name and clans of Emperor Cong called Kaiming, we’ll know variety between them,behavior and motive.All varieties and motive match with鱼复completely.
引文
1段渝.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研究七十年[J].中华文化论坛,2003,(3).
    
    1沈建华.饶宗颐——新出土文献论证.导引[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参见段渝老师《巴蜀古文字的两系及其起源》一文,载于《成都文物》1991 年第 3 期。
    
    1 王旭东.史学理论与方法[M].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
    2沈建华.饶宗颐——新出土文献论证.导引[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P3~5.
    4叶舒宪.人类学“三重证据法”与考据学的更新[A].书城杂志[C].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4.
    1本文综述部分多参考并引用段渝老师的《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研究七十年》一文,载于《中华文化论坛》,2003 年第 3 期。
    2段渝.巴蜀文化研究与学科建设[J]. 中华文化论坛,2000,(2).
    3赵殿增.巴蜀文化几个问题的探讨[J].文物,1987,(1).
    4段渝.四川通史(一)[M].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3.
    5林向.“巴蜀文化”辩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6林向.古蜀文化的发现与研究[J].寻根, 1997,(4).
    1谭继和.巴蜀文化研究的现状与未来[J].四川文物,2002,(2).
    2蒙默.试论古代巴蜀民族及其与西南民族的关系〔J〕.贵州民族研究 ,1983,(4).
    3孙华.蜀族起源考辨〔J〕.民族论丛,第 2 辑,1983.
    4张勋燎.古代巴人的起源及其与蜀人、僚人的关系〔J〕.南方民族考古,1987,(1).
    5徐中舒,唐嘉弘.古代楚蜀的关系〔J〕.文物,1981,(6).
    6童恩正.古代的巴蜀〔M〕.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7段渝.四川通史第 1 册〔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
    8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发掘简报〔R〕.文物,1987,(10).
    9徐学书.三星堆祭祀坑为春秋说〔J〕.社会科学研究,1995,(1).
    10王仁湘,叶茂林.四川盆地北缘新石器时代考古新收获〔A〕.三星堆与巴蜀文化〔 C〕.巴蜀书社,1993.
    11徐学书.关于商代蜀国青铜文化的认识〔A〕.三星堆与巴蜀文化〔C〕.巴蜀书社 ,1993.
    12张勋燎.古代巴人的起源及其与蜀人、僚人的关系〔J〕.南方民族考古第 1 辑,1987.
    13俞伟超.三星堆蜀文化与三苗文化的关系及其崇拜内容〔J〕.文物,1997,(5).范勇.试论早蜀文化的渊源及族属〔A〕.三星堆与巴蜀文化〔C〕.巴蜀书社,1993.
    1孙华.巴蜀文物杂识〔J〕.文物,1989,(5).
    2罗开玉.三星堆遗址与古代西南文化关系初论〔J〕.四川文物,1989,专辑.
    3林向.三星堆遗址与殷商的西土〔J〕.四川文物,1989,专辑.段渝.商代蜀国青铜雕像文化来源和功能之再探讨〔J〕.四川大学学报,1991,(2).
    4徐学书.关于三星堆出土青铜人面神像之探讨〔J〕.四川文物,1992,专辑.
    5龙晦.三星堆出土铜像考释〔A〕.三星堆与巴蜀文化〔C〕.巴蜀书社,1993.
    6陈德安.三星堆祭祀坑出土青铜面具研究〔J〕.四川文物,1992,专辑.
    7范小平.广汉商代纵目青铜面具研究〔J〕.四川文物,1989,专辑.
    8沈仲常.三星堆二号祭祀坑青铜立人像初记〔J〕.文物,1987,(10).
    9段渝.商代蜀国青铜雕像文化来源和功能之再探讨〔J〕.四川大学学报,1991,(2).
    10陈德安.三星堆祭祀坑出土青铜面具研究〔J〕.四川文物,1992,专辑.
    11段渝.论商代长江上游川西平原青铜文化与华北和世界古文明的关系〔J〕.东南文化,1993,(2).
    12段渝.商代蜀国青铜雕像文化来源和功能之再探讨〔J〕.四川大学学报,1991,(2).
    13段渝.论商代长江上游川西平原青铜文化与华北和世界古文明的关系〔J〕.东南文化,1993,(2).
    1季智慧.神树、金杖、筇与蜀文化〔J〕.四川文物,1989,专辑.
    2陈显丹.三星堆一、二号坑几个问题的研究〔J〕.四川文物,1989,专辑.
    3胡昌钰,蔡革.鱼凫考〔J〕.四川文物,1992 年,专辑.
    4段渝.古代巴蜀与南亚和近东的文化交流〔J〕.社会科学研究,1993,(3).
    5樊一.三星堆寻梦〔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
    6林巳奈夫.中国古代的日晕与神话图像〔A〕.三星堆与巴蜀文化〔C〕.巴蜀书社,1993.
    7宋新潮.商代青铜面具小考〔J〕.考古与文物,1989,(6).
    8罗开玉.三星堆遗址与古代西南文化关系初论〔J〕.四川文物,1989,专辑.
    9李绍明.蜀人的来源与族属〔A〕.三星堆与巴蜀文化〔C〕.巴蜀书社,1993.
    10段渝.古代巴蜀与南亚和近东的文化交流〔J〕.社会科学研究,1993,(3).段渝.商代蜀国青铜雕像文化来源和功能之再探讨〔J〕.四川大学学报,1991,(2).段渝.论商代长江上游川西平原青铜文化与华北和世界古文明的关系〔J〕.东南文化,1993,(2).霍巍.广汉三星堆青铜文化与 古代西亚文明〔J〕.四川文物,1989,专辑.
    1林向.蜀酒探原〔J〕.南方民族考古第 1 辑,1987.(1).
    2范小平.广汉商代纵目青铜面具研究〔J〕.四川文物,1989,专辑.
    3巴家云.三星堆遗址所反映的蜀人一些宗教问题的研究〔J〕.四川文物,1989,专辑.
    4段渝.四川通史第 1 册〔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政治结构与文化模式——巴蜀古代文明研究〔M〕.学林出版社,1999.
    5刘弘.蜀巫与滇巫〔J〕.中华文化论坛,2001,(2).
    6赵殿增.三星堆文化的重要特色——神〔J〕.中华文化论坛,2002,(1).
    7屈小强.巴蜀氏族—部落的共同图腾是竹〔A〕.三星堆与巴蜀文化〔C〕.巴蜀书社,1993.
    8陈显丹.三星堆一、二号坑几个问题的研究〔J〕.四川文物,1989,专辑.
    9范小平.广汉商代纵目青铜面具研究〔J〕.四川文物,1989,专辑.
    10巴家云.三星堆遗址所反映的蜀人一些宗教问题的研究〔J〕.四川文物,1989,专辑.
    11段渝.四川通史(一)〔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古代中国西南的神秘王国〔J 〕伦敦:丝语中文时报 1996,(6).
    12黄剑华.三星堆太阳崇拜探讨〔J〕.中华文化论坛,2001,(2).
    13谭继和.三星堆神秘文化续探〔J〕.纪念三星堆遗址发现 70 周年暨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
    
    1段渝. 四川通史(一)〔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P163.
    2李学勤.论新都出土的蜀国青铜器〔J〕.文物,1982,(1).
    3童恩正.古代的巴蜀〔M〕.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P132.
    4李学勤.论新都出土的蜀国青铜器〔J〕.文物,1982,(1).
    1参见段渝老师《政治结构文化模式——巴蜀古代文明研究》,学林出版社, 1999 年第 1 版。
    2徐中舒.论巴蜀文化.巴蜀文化初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P27.
    3蒙文通.巴蜀史的问题.巴蜀古史论述〔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P87-96.
    4李复华,王家祐.关于“巴蜀图语”的几点看法〔J〕.贵州民族研究,1984,(4).
    5同○1 .
    6同○4 .
    7邓廷良.巴人的图腾〔J〕.四川史学通讯, 1983, (2).
    8童恩正.古代的巴蜀〔M〕.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P132.
    9孙华. 巴蜀符号初论〔J〕. 四川文物,1984,(1).
    1段渝.政治结构文化模式——巴蜀古代文明研究〔M〕.学林出版社.1999.P6.
    2刘瑛.巴蜀铜器纹饰图录[J].文物资料丛刊[J].第 7 辑.文物出版社,1983.
    3刘瑛.巴蜀兵器及其纹饰符号[J].文物资料丛刊[J].第 7 辑.文物出版社,1983.
    4高文、高成刚.巴蜀铜印[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5冯广宏.巴蜀文字的期待(二)[J]. 文史杂志, 2004,(2).
    1罗开玉.晚期巴蜀文化墓葬初步研究[J].成都文物,1991,(3)、(4).
    2冯广宏.巴蜀文字的期待(二)[J]. 文史杂志, 2004,(2).
    3徐中舒.论巴蜀文化〔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P111.
    4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P219-223,蚕丛考所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邓少琴.巴蜀史迹探索〔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P34-35.
    1冯广宏.巴蜀文字研究的期待(五)〔J〕.文史杂志.2004,(5).
    2李复华,王家祐.关于“巴蜀图语”的几点看法[J].贵州民族研究,1984,(4).
    3张文.巴蜀符号琐谈[J].四川文物,1992,(2).
    4吴怡.试析巴蜀青铜器上的鸟、鱼、龟、虫(蚕)纹饰[J].四川文物,1989,(5).
    5冯广宏. 巴蜀文字的期待(八)[J].文史杂志, 2005,(2).
    
    1冯广宏.考古复原的古蜀史新论[J].天府新论,2005,(2).
    2冯广宏. 巴蜀文字的期待(八)[J].文史杂志, 2005,(2).
    1朱逖先.古蜀国为蚕国说〔J〕.时事新报·学灯.1939,14.
    2童恩正. 古代的巴蜀〔M〕. 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3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4孙次舟.古蜀国的起源〔J〕. 星期评论,1941,(22) 、(23).
    5邓少琴.巴蜀史迹探索〔M〕.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1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三星堆祭祀坑[R].文物出版社,1999.
    2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成都金沙遗址 I 区"梅苑"东北部地点发掘一期简报[J].成都考古发现((2002). 科学出版社,2004.
    1孙华. 巴蜀符号初论〔J〕. 四川文物,1984,(1).
    2吴怡.试析巴蜀青铜器上的鸟、鱼、龟、虫(蚕)纹饰[J].四川文物,1989,(5).
    3白剑.三星堆金杖“ 鱼鸟图”——华夏古老神奇的“鲲鹏之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4冯广宏. 巴蜀文字的期待(八)[J]. 文史杂志. 2005,(2).
    1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发掘简报[J].文物,1989,(5).
    2刘道军.论中国的蛙崇拜和蟾蜍崇拜,待刊.
    3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成都金沙遗址 I 区"梅苑"东北部地点发掘一期简报[J].成都考古发现((2002). 科学出版社,2004.
    
    1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1. P1386—1387.
    2刘道军. 论古蜀人的月亮崇拜与历法[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06,(5).
    
    1段渝.玉垒浮云变古今——古代的蜀国[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P66.
    2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发掘简报[J].文物,1989,(5).
    
    1李昉. 太平广记[M]. 中华书局,1961. P2967.
    2刘琳. 华阳国志校注[M]. 巴蜀书社, 1984. P181-182.
    3李昉.太平御览[M]. 中华书局,1960. P3944.
     1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祭祀坑[R].文物出版社,1999.
    
    1段渝. 四川通史(一)[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
    2刘不朽.《山海经》与三峡:《山海经》所载之古三峡氏族部落和方国探踪[J].中国三峡建设,2004,(4).
    3段瑜. 巴蜀古代文明研究[M]. 学林出版社,1999.
    
    1肖兵. 楚辞与神话[M].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2冯广宏.心手文·鱼凫·颛顼[J].四川文物.2001,(4).
    1段渝. 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研究七十年[J].中华文化论坛.2003,(3).
    2何光岳.炎黄源流史[M].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3尹盛平. 巴文化与巴族的迁徙[A]. 巴蜀历史·民族·考古·文化[C].巴蜀书社,1991.P253.
    4孙华. 蜀人渊源考(续)[J]. 四川文物.1990,(5).
    
    1 唐.杜佑. 通典.州郡[M]. 中华书局,1988.
    2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 逸周书汇校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M]. 中华书局,1981.
    2刘琳. 华阳国志校注[M]. 巴蜀书社, 1984.
    3林向. 大溪文化与巫山大溪遗址[A]. 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 1980.
    4重庆市文物考古所. 巫山大溪遗址第三次发掘[R]. 湖北科技出版社,1998.
    5姜孝德. 鱼复与鱼凫的源流探索[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8,(1).
     1孙华.巴蜀文物杂识〔J〕.文物,1989,(5).
    
    1敖天照.三星堆文化浅说[J].德阳文史. 2001,(18).
    2林向.三星伴月话蜀都——三星堆考古发掘琐记[J].文物天地.1987,(5).
    
    1李昉.太平御览[M]. 中华书局,1960. P3944.
    2刘琳. 华阳国志校注[M]. 巴蜀书社,1984. P181-182.
    3刘琳. 华阳国志校注[M]. 巴蜀书社, 1984.P 181-182.
    4李昉.太平御览[M]. 中华书局,1960. P3944.
    
    1段渝. 四川通史(一)[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 P50.
    2刘琳. 华阳国志校注[M]. 巴蜀书社, 1984.P 181-182.
    3李昉. 太平广记[M]. 中华书局,1961. P2967.
    
    1 赵殿增.三星堆文化与巴蜀文明[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P513-530.
    2刘琳. 华阳国志校注[M]. 巴蜀书社, 1984.P 181-182.
    
    1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M]. 中华书局,1981. P861.
    2袁珂. 山海经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P219.
    3袁珂. 山海经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P397,402.
    4尚书[M. 广州出版社,2001. P8.
    5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发掘简报[J].文物,1989,(5).
    1杨正苞. 试说鳖灵族属及开明期文化[J]. 文史杂志. 2000,(5).
    2 “复生”,又可训读为“腹生”。《山海经.海内经》曰:“鲧复生禹。”《楚辞.天问》曰:“伯鲧腹禹。”《初学记》二二引《归藏.启筮》有此神话:“鲧殛死, 三岁不腐, 付之以吴刀, 是用出禹。”
    3 《国语.晋语》、《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都说鲧死化为黄能。能即三足鳖,《尔雅.释鱼》:“鳖三足, 能。”束皙《发蒙记》:“鳖三足曰‘能’”。
    4 《史记.夏本纪》正义引《蜀王本纪》:“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
    5何小颜.古蜀国先王兴替[J]. 文史知识.2004,(8).
    6李诚.古蜀神话传说与中华文明建构[A]. 巴蜀文化研究(一)[C]. 巴蜀书社. 2004,5.
    1、《中国文化史》冯天瑜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
    2、《中国古代文化史》(三册)阴法鲁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
    3、《中国文化》陈廷湘等著,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4、《中国文化史纲》房列曙等著,科学出版社, 2001 年。
    5、《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琪著,北京三联书店, 1999 年。
    6、《中国历史》(先秦卷)张凯之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7、《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徐旭生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8、《中国文明的起源》夏鼐著、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9、《夷夏东西说》傅斯年著,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10、《中国断代史系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11、《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顾颉刚著,中华书局, 2002 年。
    12、《先秦史》吕思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
    13、《从部落文明到礼乐制度》张岩著,上海三联书店, 2004 年。
    14、《图腾制与原始文明》张岩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年。
    15、《三星堆祭祀坑》四川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 1999 年。
    16、《中国考古》安金槐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年。
    17、《成都考古发现》( 1999-2004)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科学出版社。
    18、《论巴蜀文化》徐中舒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 年。
    19、《部落联盟与酋邦》易建平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
    20、《巴蜀古史论述》蒙文通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年。
    21、《古代的巴蜀》童恩正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年。
    22、《巴蜀考古论集》,林向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23、《巴蜀民族史论集》,李绍明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24、《巴蜀文化辨思集》,谭继和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25、《古巴蜀与〈山海经〉》,徐南洲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26、《巴文化与蜀文化》,宋治民著,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27、《长江流域青铜器研究》,施劲松著,文物出版社, 2003 年。
    28、《神秘的王国》,孙华、苏荣誉著,巴蜀书社, 2003 年。
    29、《古国寻踪》,江章华著,巴蜀书社, 2003 年。
    30、《古蜀的辉煌》,黄剑华著,巴蜀书社, 2003 年。
    31、《扶桑与若木》, [日 ]西江清高 主编,巴蜀书社, 2003 年。
    32、《奇异的凸目》, [德 ]罗泰( Lothar von Falkenhausen)主编,巴蜀书社,2003 年。
    33、《巴蜀文化研究》(第一辑)李诚 主编,巴蜀书社, 2002 年。
    34、《巴蜀文化研究》(第二辑)《中华文化论坛》 2005 年第 4 期。
    35、《巴蜀文化研究》(第三辑)段渝 主编,巴蜀书社, 2006 年。
    36、《中国考古学通论》孙英民等著,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0 年。
    37、《三星堆文化与巴蜀文明》赵殿增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38、《巴蜀史迹探索》邓少琴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 年。
    39、《华阳国志校注》刘琳 校注,巴蜀书社, 1984。
    40、《山海经校注》袁珂 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
    41、《三星堆文化》段渝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3 年。
    42、《古代的蜀国》段渝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43、《巴蜀文化的历程》段渝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44、《四川通史》(第一册)段渝著,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3 年。
    45、《政治结构与文化模式》段渝著,学林出版社, 1999 年。
    46、《三星堆与巴蜀文化》段渝著,巴蜀书社,1993 年版。
    47、《太平御览》宋.李昉等撰,中华书局出版,1960 年 2 月。
    48、《文选李注义疏》高步瀛 著 中华书局 1985 年 883 页。
    49、《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中华书局 1958 年 414 页。
    50、《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 北京:中华书局,1981。
    51、《十三经注疏(上·下) 》 阮元,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
    52、《十三经注疏》 李学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3、《淮南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54、《史记》,(汉)司马迁 著,岳簏书社,2001。
    55、《国语》,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
    56、《楚辞》,广州出版社,2001。
    57、《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
    58、《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59、《康熙字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97。
    60、《说文解字》(汉)许慎 著,中华书局,1963。
    61、《汉语大字典》,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
    1、段渝.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研究七十年〔J〕.中华文化论坛,2003 年 3 期.
    2、段渝.巴蜀是华夏文化又一个起源地〔N〕.社会科学报,1 989-10-19.
    3、段渝.论新都蜀墓及所出“昭之食人鼎 ”〔J〕.考古与文物,1991,(3).
    4、段渝.巴蜀古代城市的起源、结构和网络体系〔J〕.历史研究,1993,(1).
    5、段渝.论巴蜀地理对文明起源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1988,(2).
    6、段渝.商代蜀国青铜雕像文化来源和功能之再探讨〔J〕.四川大学学报,1991,2.
    7、段渝.三星堆文化与夏文化〔N〕.中国文物报,1999-8-2.
    8、段渝.黄帝、嫘祖与中国丝绸的起源时代〔J〕.中华文化论坛,1996,(4).
    9、段渝.巴蜀古文字的两系及其起源〔J〕.考古与文物 1993,1.
    10、段渝.古代巴蜀与南亚和近东的文化交流〔J〕.社会科学研究,1993,(3).
    11、段渝.略论古蜀文化的物资流动机制〔N〕.社会科学报,1990-12-06
    12、谭洛非,段渝.论黄帝与巴蜀〔J〕.社会科学研究,1994,(1).
    13、李学勤.略论巴蜀考古新发现及其学术地位〔J〕.中华文化论坛,2002,(3) .
    14、李学勤.论新都出土的蜀国青铜器〔J〕.文物,1982,(1).
    15、李学勤.《帝系》传说与蜀文化〔J〕.四川文物,1992,专辑.
    16、刘瑛.巴蜀兵器及其纹饰符号〔J〕.文物资料丛刊第 7 辑.文物出版社,1983.
    17、彭邦本.古城、城邦与古蜀共主政治的起源〔J〕.四川文物,2003,(2).
    18、罗开玉.三星堆遗址与古代西南文化关系初论〔J〕.四川文物,1989,专辑.
    19、江章华.川东长江沿岸先秦考古学文化的初步分析〔J〕.中华文化论坛 2002,2 .
    20、江章华,王毅,张擎.成都平原先秦文化初论〔J〕.考古学报,2002,(1).
    21、江章华,王毅,张擎.成都平原早期城址及其考古学文化初论〔J〕.考古学报,2002,(1).
    22、林向.寻找三星堆文化的来龙去脉——成都平原的考古最新发现〔J〕.中华文化论坛,2001,
    23、林向. 古蜀文化的发现与研究[J]. 寻根, 1997,(04).
    24、林向.“巴蜀文化”辨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25、林向.三星堆遗址与殷商的西土〔J〕.四川文物,1989,专辑.
    26、谭继和. 巴蜀文化研究的现状与未来[J].四川文物,2002,(02).
    27、谭继和.三星堆神秘文化续探〔J〕.纪念三星堆遗址发现 70 周年暨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
    28、童恩正.从四川两件铜戈上铭文看秦灭巴蜀后统一文字的进步措施〔J〕.文物,1976,(7).
    29、蒙默.试论古代巴蜀民族及其与西南民族的关系〔J〕.贵州民族研究,1983,(4).
    30、孙华.蜀族起源考辨〔J〕.民族论丛,第 2 辑,1983.
    31、孙华.巴蜀文物杂识〔J〕.文物,1989,(5).
    32、孙华.试论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分期〔J〕.南方民族考古,1993,(5).
    33、张勋燎.古代巴人的起源及其与蜀人、僚人的关系〔J〕.南方民族考古 1987,(1) .
    34、张勋燎.石璧和春秋战国以前的权衡(砝码)〔J〕.四川大学学报,1979,(1).
    35、徐中舒.成都是古代自由都市说〔J〕.成都文物,1984,(1).
    36、赵殿增.巴蜀文化几个问题的探讨〔J〕.文物,1987,(10).
    37、赵殿增.三星堆文化的重要特色——神〔J〕.中华文化论坛,2002,(1).
    38、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广汉三星堆遗一号祭祀坑发掘简报〔R〕.文物,1987,(10).
    39、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发掘简报〔R〕.文物,1989,(5).
    40、四川省文管会等.广汉三星堆遗址〔J〕.考古学报,1987,(2).
    41、陈显丹.广汉三星堆一、二号坑两个问题的探讨〔J〕.文物,1989,(5).
    42、陈显丹.三星堆一、二号坑几个问题的研究〔J〕.四川文物,1989,专辑 .
    43、陈显丹,刘家胜.论三星堆文化与宝墩文化之关系〔J〕.四川文物,2002,(3).
    44、陈德安.三星堆祭祀坑出土青铜面具研究〔J〕.四川文物,1992,专辑.
    45、宋治民.早期蜀文化分期的再探讨〔J〕.考古,1990,(5).
    46、陈德安.试析三星堆遗址商代一号坑的性质及有关问题〔J〕.四川文物 1987,(4 ).
    47、陈显丹.从“纵目”谈起〔N〕.中国文物报,1988-1-5.
    48、胡昌钰,蔡革.鱼凫考〔J〕.四川文物,1992 年,专辑.
    49、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J〕.考古,1991,(12).
    50、杜金鹏.三星堆文化与二里头文化的关系及相关问题〔J〕.四川文物,1994,(1).
    51、沈仲常.三星堆二号祭祀坑青铜立人像初记〔J〕.文物,1987,(10).
    52、何山青.商代文字来源缺失环节的域外觅踪〔J〕.四川大学学报,2001,(4).
    53、王家祐、李复华.关于“巴蜀图语”的几点看法〔J〕.贵州民族研究,1984,(4).
    54、钱玉趾.古蜀地存在过拼音文字〔J〕.四川文物,1988,(6).
    55、范小平.广汉商代纵目青铜面具研究〔J〕.四川文物,1989,专辑.
    56、徐朝龙.三星堆“祭祀坑”唱异〔J〕.四川文物,1992,(5),(6).
    57、徐学书.三星堆祭祀坑为春秋说〔J〕.社会科学研究,1995,(1).
    58、徐学书.关于三星堆出土青铜人面神像之探讨〔J〕.四川文物,1992,专辑.
    59、季智慧.神树、金杖、筇与蜀文化〔J〕.四川文物,1989,专辑.
    60、宋新潮.商代青铜面具小考〔J〕.考古与文物,1989,(6).
    61、冯广宏.巴蜀文字的期待(1-6)〔J〕.文史杂志,2004,(1-6).
    62、冯广宏.巴蜀文字的期待(7-10)〔J〕.文史杂志,2005,(1-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