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地理学的观念、体系与知识兴趣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中国古代地理学原本的知识体系出发,分别从观念、体系和知识兴趣三个方面勾勒了宋代地理学发展的基本面貌。
     首先,通过对宋代书目和类书的系统梳理,我们认为宋代地理学观念,在总体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地理学学科意识。就书目而言,我们发现,宋人对地理学的观念性规定沿着疆域地理的路径前进。与此相伴随的是,《山海经》所代表的古代地理学传统开始逐渐被有意识地淡化。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南宋初年,郑樵对地理学所做的分类,构成了一幅两宋之际,具有浓郁学科意识(专门之学)的地理学景观。
     而在类书的分类中,从北宋前期开始,由山、水等自然名词、概念组成的“地”和由“州郡”构成的疆域地理渐次被纳入具有明确地理学观念的“地理”部类名下,从而构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在分类实践中,地理-舆地-州郡的概念与范围日趋明确,层次逐渐分明。尤其是谢维新以“舆地提纲”的名义,对山川、道路等具体地理对象的地理学意味进行了系统阐述,是宋代地理学观念发展的集中表现。总体上,地理部类内部知识的同一性增强的过程中,外部的相异性也得到了加强。
     其次,本文从文献撰述性质、技术传统等角度考察了宋代王朝地理学体系的演变。认为,闰年图和图经,作为地方定期搜集并上报中央的两种不同形式的王朝地理档案,在北宋中后期就逐渐停废,向由地方官组织,或士大夫私撰的州县地理著述过渡。至于南宋,成为风尚。虽然其中相当一部分继承了北宋图经的体例,但是成书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上报中央,也不再以档案的形式保存和管理,而是以著述的形式流传,并成为地方政治与文化的一种象征。另一方面,在定期的闰年地图之外,绵密的公务地图测绘奏报体系,和大量普通测绘官僚的工作,不仅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空间统治技术,更有力地推进了宋代地图测绘技术的发展,成为沈括等人编绘天下舆图和总结地图学理论的基础。尤为突出的是,北宋朝廷积极修纂各类天下地理图籍,不断构筑新的天下形象,并形成了固定的修篡机构,一度成为中央政治权力的一个重要舞台,随着两宋之际政治地理局势的改变,至于南宋似乎突然陷入停顿,地方取代中央,成为王朝地理资料搜集与编撰的主体。
     而在面向外部的王朝地理探索中,两宋时代所面临的政治地理局势,对当时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直接而显著的影响。如界至勘会突破了以“五服”为核心的古典政治地理观念,发展了一套边界划分的原则和人文空间的地理表示方法。因使节往还,而产生的大量奉使语录或诗歌等,记录了当时最新的与国地理资料,而更有价值的是,频繁的奉使旅行开阔了当时学者的地理视野,深化了对北方自然与人文地理的认识,促进了地理学知识的累积。而士大夫对海外知识的积极态度,则使那些随海外贸易而来的世界知识,得以从零碎的片段转变为有条理的系统知识,并逐渐形成比较完整而客观的海外世界观念。
     本文的第三部分,则站在宋代学术的基础上,对地理学知识兴趣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认为,在北宋时代,受河患频仍的影响,学者对于《禹贡》的认识多集中于“水学”。至于南宋,随着政治与学术形势的变化,《禹贡》之学逐渐摆脱经学的束缚,尤其在朱熹、程大昌的努力下,经过归纳与总结,形成一套持之有据,行之有效的地理考证理论与方法,为士大夫所易于实践,将囿于经典传注的《禹贡》学导入地理学专题研究的时代。
     而在地理著述方面,宋人热心于撰述各种当代地理著述,同时历史地理考证蔚然成风,好为名山福地之书。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宋时代的学者对于自然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不仅审美性自然观发达,更能够积极地从客观合理的角度思考、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甚至通过长期的经验观测进行实证,这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状态,余靖等人的潮汐论和沈括杰出的科学成就是这一知识兴趣的产物。值得重视的是,在宋代理学格物思想的影响下,观察并记录各种自然与地理现象成为当时日记体的必备项目。
     通过上述考察,我们认为在当时学术与政治背景下,宋代地理学在实践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繁荣,但是在认识领域同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王朝地理学开始日益沿着以记录疆域变迁为核心的方向发展;地理学中地方与地点表示的数量传统逐渐削弱,文学与历史认同的表示方法得到迅速的发展,并日益占据统治地位;学者逐渐将地理学当做专门之学看待,但是与这个过程相伴随的是地理学的人文化方向发展;而蓬勃发展的对自然的知识兴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曾经将经验实证方法带入了地理学之中,但是它并没有成为知识的潮流,更没有能够改变认识自然的基本方法。因此宋代地理学所取得的繁荣并没有让中国古代地理学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换句话说,地理学不是一个可以孤立发展的学科。
The dissertation reconstructed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Sung dynasties from the ideas, system and knowledge interest on the stand of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the Chinese ancient geography.
     First, through surveying the bibliographies and lei shu (类书,encyclopedias)of the Sung dynasties, we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re were obvious professional consciousness of the geography in ideas. And in regard to bibliographies, We found that the idea of the geography was defined along the path of the territory geography. While, the ancient geography tradition of the Shan hai jing(classic description on mountains and rivers) had been gradually to downplay consciously. And during the early years of the south Sung dynasty, the most eye-catcher was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geography by Zheng qiao(郑樵), which constituted a landscape of the geography which had the heavy academics consciousness between the North Sung and the South.
     And encyclopedias’classifications, from the North Sung,“di”(地) basing by concept of mountain, waters, etc., and“zhou jun”(州郡, administrative area) had gradually been taken into "di li"(地理, Geo-)category which had the explicit geography idea, then constituted a complete geography knowledge system. In practice, the concept and scope of the“di li”-“Yu di”(舆地)-“zhou jun”are explicit and logic gradually. Particularly, in the name of "Yu di ti gang"(舆地提纲,outline of the geography), Xi weixin(谢维新) explained the concrete objects from the geography eyes completely, such as mountain, stream, and road, which is a grate performance of the geography idea in the Sung dynasties. Generally, internal of the geography category, the knowledge was more same, then was more dissimilitude to external.
     Second, we had an inquiry into the change of the dynastic geography’s system during the Sung dynasties, from the writings’nature and technique tradition, and we came to following conclusions. Among them,‘Run niantu’(闰年图, a kind of maps making in the leap year) and‘Tu jing’(图经) ,as two kind of geography archives of the dynasty, had been ceased and discarded after the middle or later of the North Sung, and developed to administrative geography works compiled by locale government or wrote by elites. In the South Sung, it became popular. Although many of them inherited the style of‘Tu jing’of the North Sung, there took grate change, the process of their production were much difference, they were no longer reported to central Imperial government, no longer kept and managed as archives, but popularized as works even texts, and been honor and symbol of the local politics and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outside the periodical‘Run niantu’, the frequent system of official business maps making and reporting, and hard work of the common technique bureaucrats, which not only made up a set of fine space control technology, but also pushing forward the survey and map technical. All of these become the foundation that Shen kuo(沈括) and others made empire maps and discussed map theories. Outstanding, the North Sung edited all kinds of the empire geography books and maps actively, constructing the new empire image continuously, and then made up special office which once become an important stage of imperial political power. But along with the change of political geography situation between the North Sung and the South, such actives looked like fall into deadlock suddenly, and substituted central government, local become the main collectors and editors of the imperial geography data.
     Facing to the external world, the political geography situation of the Sung dynasties e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eography directly and obviously. Boundary making broke the classic political geography idea ,‘Wu fu’(五服,five different political cycle), and founded a set of principles to make out boundary and the way how to express humanities space. During diplomacy activity, ambassadors wrote many‘Yu lu’(语录, a kind of record of diplomacy travel) and poets, which recorded latest geography information of other countries. It was important that travels opened the scholar's geography visual eyes, turned deepl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orthern nature and the human geography, and promoted the geography knowledge accumulating. While elites’aggressive attitude turned those piecemeal knowledge with overseas trade into an orderly system, and become more complete and objective world idea gradually.
     At the third part, we discussed knowledge interest of the geography under academic background of the Sung dynasties. We found it was an important intellectual program how to annotate or explain Yu gong(禹贡, classic text by Da yu). Suffering the Yellow River’s flood frequently, most scholars and elites looked Yu gong as‘shui xue’(水学), the academic about rivers during the North Sung. Along with the variety of political and academic situation, the idea took grate change in the South Sung. Particularly, by the outstanding work of Zhu xi(朱熹) and Cheng dachang(程大昌), who induced and refined a set of theories and methods to research ancient geography in classic text, which was been accepted and practiced by scholars at that time. From then on, explaining and annotating of the text turned into geography study.
     According to the geography works of the Sung dynasties, we can come to Conclusions that scholars liked to write all kinds of contemporary geography books, on the same time, they were interest in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writing books about‘Ming shan fu di’(名山福地,famous mountains and blessing ground). Outstanding, many scholars had strong interesting in observing the nature. Not only the aesthetic natural view was very flourishing, but they liked think and explain all kinds of nature phenomenon from object or material stand, even some scholars research nature by continue observing. Such action was not accidental phenomena in the scholars at that time, but a popular. On the condition, there were Yu jing(余靖)’s tide theories and Shen kuo’s science achieve, and etc.. Especially, observing and recording nature and geography phenomena became a stand content in diary during the South Sung, effected by the idea of‘ge wu’(格物) of‘li xue’(理学).
     Basing on above investigation, we thought that the geography had great development and prosper in practice field under the academic and political background, but there were grate change in epistemology during the Sung dynasties. The dynastic geography went forward along recording the territory change more and more. And its quantity tradition had been weaken gradually in describing place and locale, but the way of literature writing and history identity had been developed quickly and took the rule position. The scholars considered geography a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gradually, but following the way the geography came to humanization. In the certain degree, booming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est in nature world brought empiricism and positivism to the geography, but it was not come to current of the academic, and did not change the basic way of learn nature world at that times. So the prosper of the Sung dynasties did not get break development for the Chinese ancient geography, in other words, the geography does not an academic which could develop alone.
引文
全文采用脚注,因注释数量大,统一用阿拉伯字母不加圈,文献出版地统一参见文末征引文献。
    1 (美)刘子健著,赵冬梅译:《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年。
    2 如内藤湖南首倡的宋代近世说,对于中国史研究长期以来有着重要影响。对这一观点的反思和综述请参阅:包伟民:《“宋代经济革命论”反思》,《国际汉学》,第 2 辑,大象出版社,1998 年,第 111-134 页;胡志宏:《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导论》,大象出版社,2002 年,第 245-257 页;钱婉约:《论内藤湖南的“宋代近世说”》,《汉学研究》,第 6 辑,中华书局,2002 年,第 444-464 页等。近期重要的论著如:(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三联书店,2003 年(Peter K. Bol, This Culture of Ours: 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 ang and Sung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国学术》(第三辑),商务印书馆,2000 年 7 月,第 63-87 页;《唐宋变迁重探(提要)》,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历史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264-265 页;李华瑞:《20 世纪中国“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史学理论研究》,2003 年,第 4 期,第 87-106页。柳立言:《何谓“唐宋变革”》,《中华文史论丛》,2006 年,第 1 期,第 125-171 页。1994 年,第 488-496 页;苏冠文:《西夏地学成就述评》,《宁夏大学学报》(自),1996,Vol. 17, No. 3,80-87;刘菊湘:《西夏地理学初探》,《宁夏大学学报》(哲社),1998,Vol. 20, No. 4,88-90;胡玉冰:《汉文西夏地图文献述要》,《文献》,2005 年,第 1 期,第 93-110 页;《传统典籍中汉文西夏文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年,第 59-108 页;朱契:《八百年前的北宋伟大建筑金中都宫殿图考》,《文物参考资料》,1955 年,第 7 期,第 67-75 页;徐苹芳:《南宋人所传金中都图——兼辨〈永乐大典〉本唐大安宫图之误》,《文物》,1989 年,第 9 期,第 54-58 页+96;王曾瑜:《宋辽金代的天地山川鬼神等崇拜》,《云南社会科学》,1997 年,第 1 期,第 78-84 页;郭康松:《辽朝夷夏观的演变》,《中国史研究》,2001 年,第 2 期,第 89-96 页。
    1 沙畹(Chavannes,Edouard),“Les Deux Plus Anciens Specimens de la Cartographie Chinoise,”Bulletin de l’ Ecole Francaise de l’Extreme Orient (Hanoi), Vol.3(1903),pp. 214-247.见(英)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小组译:《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地学》第 1 分册,第 2 页;第二分册,第 520 页(参考文献),科学出版社,1976 年。“沙畹的一篇重要论文曾对中国的制图学作了扼要的论述,西方的学者在将近半个世纪中都一直在使用这个资料。”(第二十二章,地理学和制图学,引言)。又见姜道章:《二十世纪欧美学者对中国地图学史研究的回顾》,《汉学研究通讯》,1998,Vol.17, No. 2,169-177。
    2 W. E. Soothill(苏西尔),The two oldest maps of China extant,Geographical Journal, Vol. 69,No.6(1927), pp.532-551。
    3 D.G. Hogarth ; E. Heawood; Hosie ; Edmund Barrow; W. E. Soothill,The two oldest maps of China extant: Discussion,Geographical Journal, Vol. 69,No.6(1927), pp.551-555.
    4 桂薑园:《禹迹图说》,《禹贡》,1935,Vol. 3, No. 1,43-46;顾廷龙:《华夷图跋》,《禹贡》,1935,Vol.4, No. 6,20。(日)青山定雄:《支那古地图研究》,《东方学报》(东京),1938 年,[8](本文无页码论文皆未见原文);(日)森鹿三:《栗棘庵所藏舆地图解说》,《东方学报》(京都),1940 年,[11](4);(日)青山定雄著,邢复礼译:《关于栗棘庵所藏舆地图》,《科技史译丛》,1982 年,第 4 期,第 20-35 页。
    5 曹婉如:《介绍三幅古地图》,《文物参考资料》,1958 年,第 7 期,第 33 页+29;曹婉如:《华夷图和禹迹图的几个问题》,《科学史集刊》,第 6 辑,1963 年,第 34-38 页;曹婉如:《再论〈禹迹图〉的作者》,《文物》,1987 年,第 3 期,第 76-78 页+59。
    6 刘建国:《镇江宋代〈禹迹图石刻〉》,《文物》,1983 年,第 7 期,第 59-63 页;刘建国:《〈禹迹图〉考辩》,《东南文化》,1990 年,第 4 期,第 40-55 页;李裕民:《〈禹迹图〉的作者不是沈括》,《晋阳学刊》,1984年,第 1 期,第 90 页;张沛:《也谈〈禹迹图〉的作者》,《文博》,1989 年,第 1 期,第 70-73 页+55;何德宪:《齐刻〈禹迹图〉论略》,《辽海文物学刊》,1997 年,第 1 期,第 79-86 页。另外还有:张晓旭:《宋代科技碑刻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 年,第 1 期,第 72-79 页。
    1 钱镛:《平江图碑》,《文物》,1959 年,第 2 期,第 49 页;杜瑜:《从宋〈平江图〉看平江府城的规模和布局》,《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Vol. 8, No. 1,90-96;汪前进:《〈平江图〉的地图学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Vol. 8, No. 4,378-386;钱玉成:《宋刻〈平江图〉的比例》,《文物》,1994 年,第 4 期,第 54-58 页。
    2 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张益桂执笔):《南宋〈桂州城图〉简述》,《文物》,1979 年,第 2 期,第 79-82页+48;马崇鑫:《试论桂林宋代摩崖石刻〈静江府城地图〉在地图学史上的意义》,《历史地理》,第 6 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年,第 251-257 页;苏洪济、何英德,《〈静江府城图〉与宋代桂林城》,《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Vol. 12, No. 3,277-286;汪前进:《〈静江府城图〉的成图时间、作者及地图要素》,《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Vol. 12, No. 4,384-388。
    3 邓少琴:《一幅蜀石刻北宋地图的校读和研究》,《科学史集刊》,第 10 辑,1982 年,第 29-39 页;郑锡煌:《“九域守令图”地名订误》,《科学史集刊》,第 10 辑,1982 年,第 40-46 页;郑锡煌:《北宋石刻“九域守令图”》,《自然科学史研究》,1982,Vol. 1, No. 2,144-149;万邦:《论沈括与九域守令图——兼与曹婉如同志商榷》,《四川测绘》,1991 年,第 1 期;郭声波:《沈括〈守令图〉与荣县〈守令图〉关系探原》,《四川大学学报》(哲社),2002 年,第 3 期,第 114-119 页。
    4 (日)青山定雄:《南宋淳祐石刻地理图研究》,《东方学报》(东京),1940 年,[11[(1);张晓旭:《宋代地理图碑的研究》,《东南文化》,1993 年,第 6 期,第 114-152 页。
    5 汪前进:《石刻〈六经图〉综考》,《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 年,Vol.12, No. 1,83-90;吴长庚:《六经图碑述考》,《孔子研究》,2003 年,第 2 期,第 71-79 页;吴长庚:《〈六经图〉碑本书本之流传与演变》,《江西社会科学》,2003 年,第 2 期,第 64-68 页。
    6 王润山:《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平面石刻地图〈鲁国之图〉》,《地图》,1991 年,第 2 期。
    7 王世仁:《记后土祠庙貌图》,《考古》,1963 年,第 5 期,第 273-277 页。
    8 张家泰:《〈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碑试析》,《中原文物》,1983 年,第 1 期,第 40-50 页;刘敦桢:《河南古建筑调查记》,《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6 年,第 6 卷,第 4 期,第 30-129 页,其中页 86-94“登封县中岳庙”有该碑刻图版以及建筑史分析。
    9 曹婉如等主编,《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元》,文物出版社,1990 年(1999 年重印)。
    10 卫聚贤:《宋版书上的美洲地图》,《明报月刊》(港),1974,Vol.9, No.11,12-13。
    11 朱契:《八百年前的北宋伟大建筑金中都宫殿图考》,《文物参考资料》,1955 年,第 7 期,第 67-75 页;徐苹芳:《南宋人所传金中都图——兼辨〈永乐大典〉本唐大安宫图之误》,《文物》,1989 年,第 9 期,第54-58 页+96。
    12 (苏) 克恰诺夫:《苏联骨架图书馆汉文西夏唐古特地图册手稿》,《西北史地资料》,1980 年,第 1 期;求实:《论所谓复制宋本西夏地图问题》,《西北历史资料》,1980 年,第 1 期;陈炳应:《西夏地形图初探》,《西夏文物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433-457 页;黄盛璋、汪前进:《最早的一幅西夏地图——〈西夏地形图〉新探》,《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Vol. 11, No. 2,177-187;胡玉冰:《汉文西夏地图文献述要》,《文献》,2005 年,第 1 期,第 93-110 页。
    13 丁瑜:《宋代珍本〈禹贡论〉〈山川地理图〉及其作者程大昌简论》,《文献》,1985 年,第 3 期,第 74-77页
    14 郑锡煌:《〈佛祖统记〉中三幅地图初探》,《自然科学史研究》,1985,Vol. 4, No.3,229-236。
    15 曹婉如:《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地图集——〈历代地理指掌图〉》,《科学史集刊》,第 10 辑,1982 年,第65-73 页;《历代地理指掌图》(影宋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郭声波:《〈历代地理指掌图〉作者之争及我见》,《四川大学学报》(哲社),2001 年,第 3 期,第 89-96 页;Mei-ling Hsu(徐美龄),“An inquiry into early Chinese atlases through the Ming dynasty,”in Images of the World: The Atlas Through History, edited by john A. Wolter and Ronald E. Grim (Washington, D. C. : Library of Congress.1997), pp.31-50.
    16 胡邦波:《〈景定建康志〉和〈至正金陵新志〉中的地图初探》,《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Vol.7, No.1, 24-37;胡邦波:《〈景定建康志〉和〈至正金陵新志〉中地图的绘制年代与方法》,《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Vol. 7, No.3,280-287;曹婉如:《现存最早的一部尚有地图的图经——〈严州图经〉》,《自然科学史研究》,1994,Vol. 13, No. 4,374-382。
    1 黄燕生:《〈永乐大典〉地图考录》,《文献》,1988 年,第 4 期,第 145-164 页;此外陈香白、郑锡煌:《〈永乐大典〉所辑“潮州城图”考略》,《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Vol. 8, No. 3,272-279。
    2 黄燕生:《宋代版刻地图考录》,《文献》,1985 年,第 2 期,第 175-188 页。
    3 (日)青山定雄:《支那古地图研究》,《东方学报》(东京),1938 年,[8];青山定雄:《宋代的地图及其特色》,《东方学报》(东京),1940 年,[11](3);增田忠雄:《宋代的地图与民族运动》,《史林》,1942 年,[27](1)。详细论著目录见姜丽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论著索引卷),科学出版社,2002 年。
    4 胡道静:《古代地图测绘技术上的七法问题》,《中华文史论丛》,第 5 辑,1964 年,第 236 页;曹婉如:《论沈括在地图学方面的贡献》,《科技史文集》,1980 年,第 3 辑,第 81-84 页。
    5 曹婉如:《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理论和方法初探》,《自然科学史研究》,1983,Vol.2, No.3,246-257;冯立升:《中国古代的水准测量技术》,《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Vol. 9, No.2,190-196;冯立升:《中国古代测量学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 年,第 123-163 页。此外相关研究尚有:羽离子:《关于中国古代定量制图学史的问题》,《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Vol. 10, No.2,177-181;姜道章:《论传统中国地图学的特征》,《自然科学史研究》,1998,Vol. 17, No. 3,262-272。
    6 汪前进:《宋代城市地图研究》,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86 年。
    7 汪振铎:《司南指南针与罗经盘(上、中、下)——中国古代有关静磁学知识之发现及发明》,《考古学报》,第 3 册,1948 年,第 119-260 期;第 4 册,1949 年,第 185-224 期;第 5 册,1951 年,第 101-176 页;汪振铎:《中国古代磁针的发明和航海罗经的创造》,《文物》,1978 年,第 3 期,第 53-61 页;严敦杰,《式盘综述》:《考古学报》,1985 年,第 4 期,第 445-464 页;闻人军:《南宋堪舆旱罗盘的发明之发现》,《考古》,1990 年,第 12 页,第 1127-1131 页。
    8 任树民对宋代西北地图的研究部分注意到了上述问题,见任树民:《北宋对西北边疆舆图资料的收集和舆图的绘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 年,第 3 期,第 9-16 页。最近还有汪前进:《宋代边疆管理与地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法国远东学院:《中国历代边臣疆吏论文集》,2006 年 10 月,第 552-578页。另外关于中外地图学史研究进展,可以参考曹婉如:《近四十年来中国地图学史研究的回顾》,《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Vol. 9, No. 3, 283-289;姜道章:《二十世纪欧美学者对中国地图学史研究的回顾》,《汉学研究通讯》,1998, Vol. 17. No. 2, 169-177;姜道章:《近九十年来中国地图学史的研究》,《地球信息》,1997年,第 3 期,第 56-59 页(原载《华冈理科学报》,1995 年,卷 12,第 169-201 页,转刊时已删节)。
    9 科学史领域内后现代思潮与东方主义的影响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尤其是萨义德 1978 年提出的东方主义,在科学史包括地理学史与地图学史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对上述问题做深入的探讨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的研究,比较概略的参考文献有,约翰斯顿等编撰,柴彦威等译,《人文地理学词典》,商务印书馆,2004 年,第 57-63 页,第 260-262 页;J. B. Harley and David Woodward, eds., The History of cartography, Volume On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xv-xxi; Volume Two, Book One,1992,xix-xxiv; Volume Two, Book Two, 1994。Charles W. Hedrick, Jr. Ancient History: Monuments and Document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6, 43-45.
    10 余定国 (Cordell D. K. Yee), “A cartography of introspection: Chinese maps as other than European.”Asian Art, Fall 1992, pp.29-47. 另外参见, Christian Jacob,“Toward a Cultural History of Cartography”, Imago Mundi, Vol.48,(1996),pp.191-198.
    11 胡邦波(Hu, Bangbo),Cartography in Chinese administrative gazetteers of the Song dynasty (A.D. 960-1279), Ph.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ilwaukee, 1994.
    12 唐晓峰:《两幅宋代“一行山河图”及僧一行的地理观念》,《自然科学史研究》,1998,Vol. 17. No. 4, 380-384;《宋代地图上的长城》,《地图》,2002 年,第 5 期,第 34-36 页;《地图中的权力、意志与秩序》,《中国学术》,第 4 辑,商务印书馆,2000 年,第 261-268 页,又见《人文地理随笔》,三联书店,2005 年,第 271-279页。另外关于地图学史的文化面相,见李孝聪:《古代中国地图的启示》,《读书》,1997 年,第 7 期,第 140-144页;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导论,第 111-113 页;第二卷,第 360-379 页。
    1 朱士嘉:《宋元方志考》,《地学杂志》,1935, Vol. 23,No. 2, 1-16;Vol. 23, No. 3,1-20;Vol. 23, No. 4,1-14;《临安三志考》,《燕京学报》(十周年纪念专号),1936 年 12 月,第 20 期,第 421-454 页。
    2 王以中:《山海经图与职贡图》,《禹贡》,1934, Vol. 1, No. 3, 5-10。日本学者青山定雄在 1940-1960 年代做过一系列论述:《隋唐至宋的总志与地方志》,《东洋学报》(东京),1941,Vol. 28, No. 2, 36-86;《唐宋地方志目录与资料考证》,《横滨市立大学纪要》,1958, 92, 3-97;《唐宋时代的交通与地志地图研究》,《东洋学报》,1963;《唐宋时代的交通与地志地图研究》,东京,吉川弘文馆,1963 年 3 月。
    3 王重民:《中国的地方志》,《光明日报》,1962 年 3 月 14 日。
    4 谭其骧:《地方史志不可偏废,旧志资料不可轻信》,中国史志协会编:《中国地方史志论丛》,中华书局,1984 年,第 8-20 页。该文最初为谭其骧先生 1981 年 7 月 25 日在中国地方志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演稿,初刊于《江海学刊》1982 年第 2 期上,后收入本论文集。又收入来新夏、斋藤博主编:《中日地方史志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 年,第 35-49 页。
    5 来新夏:《方志学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年;刘纬毅:《中国地方志》,新华出版社,1991;黄苇等:《方志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年;周讯:《中国的地方志》,商务印书馆,1998 年。
    6 曹婉如:《现存最早的一部尚有地图的图经——〈严州图经〉》,《自然科学史研究》,1994,Vol. 13, No.4,374-382;唐锡仁、杨文衡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科学出版社,2000 年,第 337 页。后者对前者的观点做了一些调整,认为这是宋代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认为隋唐以来的图经,至南宋时完全蜕变为地方志,后世地方志中所附地图是图经遗风。
    7 仓修良:《方志学通论》(修订本),方志出版社,2003 年,第 176-180 页。
    8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 年,第 340-341页,第 26 页。在方志类专著中大多亦承袭此观点,而且更为强调。如仓修良:《方志学通论》(修订本),方志出版社,2003 年,第 248-251 页。
    9 辛德勇:《唐代的地理学》,载李晓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年,第439-463 页。
    10 陆振岳:《图经述略》,《文史》,第 27 辑,1986 年,第 165-175 页。
    11 陈桥驿:《〈图经〉在我国方志史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地方志》,1992 年,第 2 期,第 55-59 页。
    12 李致忠:《宋代图书编篡出版事业——图经(北宋)》,《文献》,2004 年,第 1 期,第 4-16 页;第 3 期,第 19-32 页;《宋代图书编篡出版事业——图经(南宋)》,《文献》,2004 年,第 4 期,第 4-18 页;2005 年,第 1 期,第 4-24 页。
    1 朱士嘉:《方志之名称与种类》,《禹贡》,1934, Vol. 1, No. 2,26-30;《中国方志的起源特征及其史料价值》,《史学史资料》,1979 年,第 2 期。
    2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中华书局,1962 年。
    3 主要著作有:来新夏:《方志学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年;黄苇等:《方志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年;仓修良:《方志学通论》,齐鲁书社,1990 年;刘纬毅:《中国地方志》,新华出版社,1991 年;王德恒:《中国方志学》,大象出版社,1997 年;陈光贻:《中国方志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年;周讯:《中国的地方志》,商务印书馆,1998 年。主要论文有:黄苇:《论宋元地方志书》,《历史研究》,1983 年,第 3 期,第 73-88 页;黄燕生:《宋代的地方志》,《史学史研究》,1984 年,第 2 期,第 33-41 页+15;洪焕椿:《南宋方志学家的主要成就和方志学的形成》,《史学史研究》,1986 年,第 4 期,第 14-22 页;刘纬毅:《宋代方志述略》,《文献》,1986 年,第 4 期,第 129-139 页。
    4 洪焕椿编著:《浙江方志考》,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年。该著是洪焕椿先生数十年研究积累的成果。这类著作还有倪波编著:《江苏方志考》,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图书馆学会,1985 年。陈金林:《宋代上海方志篡修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1 年,第 2 期,第 62-65 页。
    5 朱士嘉:《宋元方志考》,《地学杂志》,1935, Vol. 23,No. 2, 1-16;Vol. 23, No. 3,1-20;Vol. 23, No. 4,1-14;《临安三志考》,《燕京学报》(十周年纪念专号),1936 年 12 月,第 20 期,第 421-454 页。
    6 黄苇:《论临安三志》,《方志论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 121-144 页。
    7 林正秋:《南宋临安三志评述》,《浙江经济文化史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年,第 174-205 页;《南宋咸淳〈临安志〉述略》,《文献》,1990 年,第 3 期,第 120-127 页。
    8 张志义:《读淳佑〈临安志〉札记”》,《宋史论文集——罗球庆老师荣休纪念专辑》,香港中国史研究会出版,1994 年,第 144-154 页。
    9 周生春:《四库宋代方志提要补正》,《文献》,1995 年,第 2 期,第 159-170 页。
    10 包弼德(Peter K. Bol),“The Rise of Local History: History, Geography, and Culture in Southern Song and Yuan Wuzhou”,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61. 1(2001): 37-76; “The Multiple Layers of the Local: AGeographical Approach to Defining the Loca”l, for the Conference on Chinese and Comparative Hixtorical Thinking in the 21st Century, Fudan University, April 8-10,2004; “On Local History and the later Imperial Nation—the Jinhua Case”, for the Symposium on Everyday Space in Traditional China, Tokyo University, January 2005.
    11 James M. Hargett,“Song Dynasty Local Gazetteers and Their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Difangzhi Writing”,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56, No. 2. (Dec., 1996), pp.405-442
    12 关于中国古代知识世界中“学”与“术”差异的深入阐释,见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 年。
    13 见傅乐焕:《宋人使辽语录行程考》,《辽史丛考》,中华书局,1984 年,第 1-28 页。
    14 (德)夏德、(英)罗志意:《赵汝适大食诸国志考证》,《禹贡》,1937,Vol. 7, No. 4,79-98;(德)夏德、》,《学术》,1940 年,第 1 期;诚有:《赵汝适的“诸番志”》,集》(中版社,1995 年;赵永春:《宋人出使辽金“语录”研究》,《史学主编:《10-13 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利:《论徐兢
    0。 冬虎:《宋使辽境径行道路的地理和地名学考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 年,第〈太平寰宇记〉成书再探——以乐史生平事迹5 页;魏8-293页;李裕民:《〈舆和海虞衡志考略》,《宋史研究集》(第 12 辑),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译委员会,1980 年,第84 页;凌彦:(英)罗克义:《赵汝适诸番志(东南亚部分)注释(一)》,韩振华译:《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57 年,第 4 期,第 74-93 页;吴调公:《〈诸番志〉考证《浙江学刊》,1964 年,第 3 期,第 57 页。
    1 傅乐焕:《宋人使辽语录行程考》,《辽史丛考》,中华书局,1984 年,第 1-28 页。
    2 陈学霖:《范成大〈揽辔录〉传本探索》,《国史释论——陶希圣先生九秩荣庆祝寿论文集》(下),(台北)食货出版社,1988 年,第 491-514 页,修订本见其《宋史论集》,(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 年,第 241-284页;陈学霖:《楼钥使金所见之华北城镇——〈北行日录〉史料举隅》,原载《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国文化大学,1989 年),收入陈学霖《金宋史论丛》,香港中文大学,2003 年,第 199-240 页。
    3 赵永春:《奉使辽金行程录》,吉林文史出史研究》,1996 年,第 3 期,第 47-54 页
    4 刘浦江:《宋代使臣语录考》,张希清等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253-296 页。
    5 王文楚:《徐兢》,谭其骧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二卷,两宋元明),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 97-122 页。顾吉辰:《徐兢和他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东疆学刊》,1987 年,第 3 期;祁庆富:《〈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版本源流考》,《社会科学战线》,1996 年,第 3 期,第 229-234 页;《关于宋乾道本〈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的几个问题》,《中国文化研究》1997 年秋之卷(总第 17 期),第 18-25 页。李玉昆:《〈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与宋代的海外交通》,《中国航海》,1997 年,第 1 期,第 90-96 页;梁及其〈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河南大学学报》(社科),1998 年,第 2 期,第 67-71 页+8
    6 贾敬颜:《五代宋金元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中华书局,2004 年,第 13-311 页。
    7 王文楚:《徐兢》,谭其骧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二卷,两宋元明),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 97-122 页。孙4 期,第 23-35 页。
    8 严耕望:《中古时代几部重要的地理书:第二讲 元和志与寰宇记》,《汉学研究通讯》,1985,Vol. 4, No. 4,205-207;李德清:《简评〈太平寰宇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1980 年,第 5 期;许怀鸣:《乐史与〈太平寰宇记〉》,《争鸣》,1981 年,第 2 期,第 44-45 页;杨济安:《一部采摭繁富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文史知识》,1982 年,第 12 期;李志庭:《乐史》,谭其骧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年,第 1-14 页。王文楚:《〈太平寰宇记〉》成书年代及版本问题》,《复旦学报》(社科),1996 年,第 2 期,第 72-76 页;张保见:《为线索》,《中国地方志》,2004 年,第 9 期,第 55-59 页。
    9 王文楚、魏嵩山:《〈元封九域志〉的成书及其价值》,《历史地理》,第 2 辑,1982 年,第 201-20嵩山、王文楚:《〈元封九域志〉成书源流考》,《学林漫录》,第 5 辑,1982 年,第 190-194 页。
    10 王小红:《〈舆地广记〉历代著录与版本流传考》,《宋代文化研究》,第 11 辑,线装书局,2002 年,第 24页;《〈舆地广记〉成书年代考》,《宋代文化研究》,第 10 辑,线装书局,2001 年,第 305-310 页。
    11 李裕民:《〈舆地纪胜〉辑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 年,第 2 期,第 177-186地纪胜续编〉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2 年,第 4 期,第 34-41 页。
    12 谭其骧:《论〈方舆胜览〉的流传与评价问题》,《中华文史论丛》,第 4 辑,1984 年,第 1-23 页;李勇先:《试论〈方舆胜览〉一书的流传及影响》,《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 年,第 6 期,第 23-25 页;施金:《关于两种宋本〈方舆胜览〉的差异及其优劣问题》,《文史》,第 64 辑,2003 年,第 235-253 页。
    13 程光裕:《桂527-533 页。
    14 杨武泉:《周去非与〈岭外代答〉》,《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1994 年,第 2 期,第 80-《读〈岭外代答〉札记》,《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科),1997 年,第 1 期,第 90-96 页。
    1 李勇先:《范子长及其〈皇朝郡县志〉》,《宋代文化研究》,第 11 辑,线装书局,2002 年,第 234-247 页。
    2 周宏伟:《南宋两种长江游记的自然地理学价值》,《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Vol. 9, No. 3,275-282
    3 杨果:《〈入蜀记〉所见南宋湖北人文地理》,《江汉论坛》,1998 年,第 2 期,第 48-50 页;《〈吴船录〉对湖北历史地理研究的价值》,《江汉考古》,1999 年,第 2 期,第 94-97 页。
    4 杨文衡:《试述云林石谱的科学价值》,《科技史文集》,第 14 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年,第 169-178页。
    5 霍有光:《宋代砚石文献的地学价值》,《中国科技史料》,1993,Vol. 14, No. 2,3-10
    6 曹家齐:《唐宋地志所记“四至八到”为道路里程考证》,《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 年,第 4 期,第 37-42页。
    7 唐晓峰:《含咀山水之英华》,《地理知识》,1999 年,第 2 期,第 4 页。
    8 郭声波:《唐宋地理志由地记向胜览的演变》,《四川大学学报》(哲社),2000 年,第 6 期,第 85-92 页。
    9 冯继仁:《论阴阳堪舆对北宋皇陵的全面影响》,《文物》,1994 年,第 8 期,第 55-68 页。
    10 王曾瑜:《宋辽金代的天地山川鬼神等崇拜》,《云南社会科学》,1997 年,第 1 期,第 78-84 页。
    11 聂鸿音:《党项人方位概念的文化内涵》,《宁夏社会科学》,1999 年,第 3 期,第 82-86 页。
    12 姜斐德:《宋代景观艺术中的政治隐情》,《九州》,第 2 辑,商务印书馆,1999 年,第 193-201 页。
    13 马强:《论唐宋时期对西南地区自然地理的考察及意义》,《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社),2004 年,第 6期,第 108-113 页。
    14 竺可桢:《北宋沈括对于地学之贡献与纪述》,《科学》,1926,Vol. 1, No. 6, 792-807.收入《竺可桢全集》(第 1 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 年,第 530-538 页。
    15 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上海出版社,1956 年;又《〈梦溪笔谈〉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新校证〈梦溪笔谈〉》,中华书局,1957 年。
    16 杨文衡:《范成大的地理学成就》,《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Vol. 7, No. 2,191-199。方健:《杰出的地理学家范成大》,《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 年,第 4 期,第 207-224 页。
    17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年,第 1-210 页。
    18 吴其昌:《宋代之地理学史》,《国学论丛》,1927,Vol. 1, No. 1,37-96。
    1 王庸:《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38 年(1998 年影印本),第 195-215 页。
    2 李约瑟(Joseph Needham),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ume 3. Mathematics and the Science of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9,Chapter 22. 中译本见《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小组译:《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地学》第一分册,科学出版社,1976 年。另有陈2 版。 -1993 年。 立夫和江晓原主持的译本,可为参考。
    3 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科学出版社,1962 年。
    4 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 年初版,1985 年增订 1 版,1988 年增订
    5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 年。
    6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 1-3 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7 唐锡仁、杨文衡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科学出版社,2000 年。
    8 其他中文地理学通史论著尚有:鞠继武:《中国地理学发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年;于希贤:《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略》,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年;赵荣:《中国古代地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1993 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和香港商务印书馆再版);胡欣、汪小群:《中国地理学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年;汪前进主编:《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地学卷》,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年;萧樾:《中国历代的地理学与要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此外杨文衡主编《世界地理学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年)对宋元地理学有丰富的介绍。陆心贤等《地学史话》(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年)则是一部比较好的雅俗共赏的读本。在一些思想史著作中对这一时期亦间有涉及如杨吾扬《地理学思想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年),刘盛佳《地理学思想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年),赵荣《地理学思想史11纲》(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年)。相关书目参阅姜丽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论著索引卷),科学出版社,2002 年,第 282-286 页。
    1 洪焕椿:《十至十三世纪中国科学的主要成就》,《历史研究》,1959 年,第 3 期,第 27-52 页。
    2 如方豪:《宋史》,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印行,1979 年,第 8-12 页。姚瀛艇:《宋代文化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360-379 页,等等。
    3 (英)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小组译:《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地学》第一分册,科学出版社,1976 年,第 130-144 页,第 196-219 页。
    4 这两位学者在相当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以科学主义的思想方法进行同一课题的研究,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意义,对于他们各自的时代皆有其价值,对于今日之时代亦有其反思之意义。
    5 卢良志:《中国地图学史》,测绘科学出版社,1984 年。
    6 《中国测绘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测绘史》(1-3 卷),测绘出版社,2002 年。
    7 由于主要着力于科学性,从而该著有把古代与现代一一对应的倾向,即力图从古人那里发掘近代科学的直接或间接对应物。这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这种研究方法和思想倾向虽然在今天受到了较大的批评,也日渐被当前的科学史和思想史研究所扬弃,但是就地理学而言,我们应该看到:(1)它的研究成果在很多方面仍然具有实际价值,是当前研究的基础。(2)唯科学主义在中国地理学史研究中虽然应该扬弃,但是我们对于这一思想方法,在我们具体的社会历史中应该给予“了解之同情”。(3)扬弃了科学主义的逻辑实证方法,仍然应该在中国地理学史的具体研究中进一步发扬。因为在这一领域,还有很多基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需要踏实的基础性研究。
    8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论述体系与杨文衡主编的《世界地理学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年)有着相当的内在联系。在该书中对这一时期的描绘给予了最多的篇幅(第 273-341 页)。《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与之相较,在具体观点和结论上不尽一致,论述次序也稍有差异,但在论述项目方面近似,只是舍弃了其中对堪舆部分的讨论。
    9 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科学出版社,1962 年,第 31-38 页。这一节由徐兆奎执笔,另见徐兆奎:《历史地理与地名研究》,海洋出版社,1993 年,第 238-250 页。
    1 于希贤:《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略》,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年。第四章“中古时代中期的地理学”宋代部分包括行政管理应用地理知识,促成地方志的繁荣与发展,沈括及其对地理学的贡献,宋人行记在地理学上的贡献,宋元舆图等。
    2 司徒尚纪:《简明中国地理学史》,广东地图出版社,1993 年。第五章,宋元,地理学发展的高峰:一地志的发达与规范化,二《三通》与沿革地理的兴盛;三沈括与部门地理学的发展;五野外考察旅行对地理学的贡献;六城市规划制度的变革与城市地理学,七小结。
    3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年。
    4 唐晓峰:《中国古代王朝地理学述论》,《走向未来的人类文明:多学科的考察——第二届“北大论坛”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107-117 页。又见唐晓峰:《人文地理随笔》,三联书店,2005 年,第 255-270 页。
    1 (德)阿尔夫雷德·赫特纳著,王兰生译,张翼翼校:《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商务印书馆,1983 年,第 3-6 页,第 184 页。
    2 盛叙功:《西洋地理学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6-7 页。
    3 (法)保罗?佩迪什著,蔡宗夏译:《古代希腊人的地理学——古希腊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3 年,第 5 页。
    4 王庸:《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38 年(1998 年影印本)。
    5 李约瑟(Joseph Needham),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ume 3. Mathematics and the Science of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9,Chapter 22.
    6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 年。
    1 鞠继武:《中国地理学发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年。
    2 唐锡仁、杨文衡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科学出版社,2000 年。
    3 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科学出版社,1962 年。
    4 (英)罗伯特·迪金森著,葛以得,林尔蔚,陈江,包森铭译,葛以德校:《近代地理学创建人》,商务印书馆,1980 年,第 3 页。
    5 David Livingstone,“地理学史”词条,见 R. J. 约翰斯顿主编,柴彦威等译,柴彦威 唐晓峰校:《人文地理学词典》,商务印书馆,2004 年,第 260-262 页。
    6 (美)郭颖颐著,雷颐译:《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年。
    7 王庸,《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98 年据 1938 年版影印,《弁言》第 1 页。
    8 (美)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仑、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范岱年,纪树立等译:《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9 (英)卡尔·波谱尔著,章士嵘译:《科学发现的逻辑》,人民出版社,1986 年;舒炜龙等译:《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年。库恩与波谱尔等人的相关讨论,参见(英)伊姆雷·拉卡托斯,艾兰·马斯格雷夫编,周寄中译:《批判与知识的增长》,华夏出版社,1987 年。
    10 (美)罗伯特·金·默顿著,范岱年等译:《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商务印书馆,2000 年。
    11 (美)罗伯特·金·默顿著,鲁旭东译:《科学社会学》,商务印书馆,2003 年;鲁旭东译:《科学社会学散忆》,商务印书馆,2004 年。
    1 M. E. Harvey and B. P. Holly, eds, Themes in Geographic Thought. London: Croom Helm, 1981; A. Mair, Thomas Kuhn and Understanding Geography. Progr. hum. Geogr. 10, pp. 345-369. 见 R. J. 约翰斯顿主编,柴彦威等译,柴彦威 唐晓峰校:《人文地理学词典》,商务印书馆,2004 年,第 260-266 页。
    2 E. Lochhead, Scotland as the cradle of modern academic geography in Britain. Scott. geogr. Mag. 97, pp.98-109. 见 R. J. 约翰斯顿主编,柴彦威等译,柴彦威 唐晓峰校:《人文地理学词典》,商务印书馆,2004 年,第 260-266页。
    3 H. Capel,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geography and strategies of change. In Stoddart, D. R., ed., Gepgraphy, ideology and social concern. Oxford: Blackwell, pp.37-69. 见 R. J. 约翰斯顿主编,柴彦威等译,柴彦威 唐晓峰校:《人文地理学词典》,商务印书馆,2004 年,第 260-266 页。
    4 (美)普雷斯顿·詹姆斯著,李旭旦译:《地理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2 年。
    5 (英)R. J. 约翰斯顿著,唐晓峰等译:《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商务印书馆,1999 年。另请参阅 R. J.约翰斯顿著,蔡运龙、江涛译:《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00 年。
    6 (法)安德烈·梅尼埃著,蔡宗夏译:《法国地理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9 年,第 2-3 页。
    7 郭双林:《西朝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
    8 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以 1815 至 1911 年西方地理学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
    1 (法)米歇尔·福柯著,莫伟民译:《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上海三联书店,2001 年。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三联书店,1998 年。
    2 (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主义》,三联书店,1999 年。
    3 (美)格莱肯(Clarence Glacken), Traces on the Rhodian Shore, Berkeley: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7。
    4 David Livingstone,“地理学史”词条,见 R. J. 约翰斯顿主编,柴彦威等译,柴彦威 唐晓峰校:《人文地理学词典》,商务印书馆,2004 年,第 262 页。
    5 J. B. Harley and David Woodward, eds., The History of cartography, Volume Two, Book Two,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xix-xxiv,35-231。
    6 胡邦波(Hu, Bangbo),Cartography in Chinese administrative gazetteers of the Song dynasty (A.D. 960-1279), Ph.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ilwaukee, 1994.
    7 David Harvey, On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condition of Geography: an historical materialist manifesto, Prof, Geogr. 36, pp.1-10. 1984。
    1 David Livingstone,“地理学史”词条,见 R. J. 约翰斯顿主编,柴彦威等译,柴彦威 唐晓峰校:《人文地理学词典》,商务印书馆,2004 年,第 260-266 页。
    2 David Livingstone,“地理学史”词条,见 R. J. 约翰斯顿主编,柴彦威等译,柴彦威、唐晓峰校:《人文地理学词典》,商务印书馆,2004 年,第 260-266 页。
    3 Tang Xiaofeng, From Dynastic Geography to Historical Geography: A change in Perspective towards the Geographical Past of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International, Ltd. 2000;唐晓峰:《中国古代王朝地理学述论》,《走向未来的人类文明:多学科的考察——第二届“北大论坛”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107-117 页。又见唐晓峰:《人文地理随笔》,三联书店,2005 年,第 255-270 页。值得注意的是,最近郭丽萍关于清代西北史地学的研究中,将清代西北史地学放置到传统与近代学术体系,以及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深入考察,虽然不是纯粹的地理学史研究,但是方法与取意皆有相当进步。参见郭丽萍:《绝域与绝学——清代中叶西北史地学研究》,三联书店,2007 年。
    
    1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年影印的南宋刻本
    2 中华书局 1985 年影印宋淳熙八年(1181)泉州州学刻本
    3 中华书局 2000 年影印的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南宋刻
    4 曹婉如等主编:《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元》,文物出版社,1990 年(1999 年重印)
    
    1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宋集珍本丛刊(全 108 册),线装书局,2004 年。
    2 (宋)晏殊:《晏元献公类要》,北京大学藏清四库馆抄本。
    1 Tang Xiaofeng, From Dynastic Geography to Historical Geography: A change in Perspective towards the Geographical Past of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International, Ltd. 2000;唐晓峰:《中国古代王朝地理学述论》,《走向未来的人类文明:多学科的考察——第二届“北大论坛”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107-117 页。又见唐晓峰:《人文地理随笔》,三联书店,2005 年,第 255-270 页。 本章初稿业以《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目录学考察(三)——两宋公私书目中的地理学》为题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 年第 2 期)上发表,谨致谢意。
    1 精详之论述参见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卷一“目录学之意义及其功用”,见《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第 5 页。
    2 如辛德勇,《唐代的地理学》,载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年,第439-463 页。辛德勇《由梁元帝著述书目看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四部分类体系》,载《文史》第 49 辑,1992年 12 月,第 51-63 页。
    3 潘晟:《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目录学考察(二)——汉唐时期目录学中的地理学》,《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 年,第 1 期,第 122-131 页。
    4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首,《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 年,第 5-20 页。关于该引书目的讨论,可以参阅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中华书局,2005 年,第 167-169 页。
    5 关于《宋史?艺文志》编修之具体情况,以及相关评述,请参阅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中华书局,1984 年,第 109-113 页。
    1 详见《玉海》,卷 52,江苏古籍、上海书店,1987 年,第 992-1000 页。关于宋代馆阁建制的具体情况,参阅李更:《宋代馆阁校勘研究》,凤凰出版社,2006 年。
    2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中华书局影印本(后文皆此本),1957 年,第 2541 页。另见同书,方域一,第 7321 页。(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59,“景德二年夏四月戊戌”条,中华书局校点本(后文皆此本),1995 年,第 5 册,第 1329 页。(宋)孙逢吉:《职官分纪》,卷 15,“龙图阁”条,中华书局影印本,1988 年,第 360 页。各书所举六阁卷数有出入,分阁情况大致相当。《宋会要辑稿》和《职官分纪》基本一致,“瑞总”作“瑞物”,其余“图画”作“图画阁”,而无“瑞总”。
    3 《玉海》,卷 52,“祥符龙图阁四部书书目、景德六阁图书”条,江苏古籍、上海书店,1987 年,第 995-996页。《玉海》此处言祥符龙图阁四部书并书目,然其余各书皆未言及,且其后文所列六阁卷目亦非四部分类。因此《玉海》所谓“崇文院、龙图阁皆有四部书,”以及“祥符三年正月二十八日戊寅召近臣馆龙图阁太宗御书及四部书籍”之语似概而言之。因景德与祥符,前后不过数年,其六阁书目变化当不至如此之大;另外《宋史》卷 204《艺文志三》,有杜镐《龙图阁书目》七卷,杜镐乃祥符中直龙图阁,书目当编于此时,则该书目之卷数亦可旁证龙图阁书目非四部分类,故尔龙图阁恐非真有按四部分类之书目。又《直斋书录解题》(徐小蛮、顾美华点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32 页)载有《龙图阁瑞物宝目》、《六阁书籍图画目》共一卷,此卷目虽与《玉海》所载出入,但正可证明当时龙图阁目录乃是六阁书画与瑞物宝目分为两目,《玉海》所引二级类例为一整体。
    4 卢良志:《中国地图学史》,测绘出版社,1984 年,第 74-75 页。
    5 参阅唐晓峰:《两幅宋代“一行山河图”及僧一行的地理观念》,《自然科学史研究》,1998, Vol. 17, No. 4, 380-384。(宋)唐仲友:《帝王经世图谱》,卷 6,《唐一行山河分野图》,中华再造善本据国家图书馆藏宋嘉泰元年刻本影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年。关于分野地图在宋代地理学发展中的相关问题,需要另行讨论,此不赘述。
    1 《新唐书》,卷 58,艺文志二,中华书局校点本(后文二十五史未注明版本者皆为中华书局校点本),第1506 页;同书卷 59,艺文志三,第 1544 页。
    2 天文分野类著述,主要以天文星度对应地面的九州,或春秋战国之列国,或者州郡,其本质乃是以天文度疆域,实质上仍然是一种王朝疆域类型的地理书。对此可另行讨论。
    3 (宋)王洙等:《地理新书》,卷首,王洙,地理新书序,续修四库全书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金明昌三年刻本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 2-4 页。
    4《长编》,卷 174,“仁宗皇祐五年春正月壬戌”条,第 13 册,第 4196 页。
    5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卷 3,见《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第 114-115 页。曾贻芬、崔文印:《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商务印书馆,2000 年,第 210-223 页。
    6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卷 2,见《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第 61 页,第 65 页。
    7 《欧阳修全集》,崇文总目叙释,中国书店,1986 年,页 1002。
    1 《玉海》,卷 15,地理?地理书?景德地里记,江苏古籍、上海书店,1987 年,第 293 页。据清人钱东垣辑本《崇文总目》,此处八百四十七卷误,应作六百四十七卷。(清)钱东垣辑,《崇文总目》,卷 2,许逸民、常振国编:《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上册,现代出版社,1987 年,第 58 页。
    2 (宋)王尧臣等撰,(清)钱东垣辑:《崇文总目》,卷 2,许逸民、常振国编:《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上册,现代出版社,1987 年,第 58-62 页。另陈汉章《崇文总目释辑补正》,许逸民、常振国编:《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上册,现代出版社,1987 年,第 227-228 页。
    3 (宋)王尧臣等撰,(清)钱东垣辑:《崇文总目》,卷 4,许逸民、常振国编:《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上册,现代出版社,1987 年,第 146-147 页。
    4 请参阅《旧唐书》卷 46,经籍志上,第 1961-1966 页;《新唐书》卷 57,艺文志一,第 1421-1423 页。张富祥:《宋代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第 33-34 页。
    5 《新唐书》,卷 58,艺文志二,第 1508 页。
    6 《隋书》,卷 33,经籍志二,第 992-993 页。
    7 《新唐书》,卷 57,艺文志一,第 1421 页。
    8 (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 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37-238页。
    1 《宋史》,卷 206,艺文志五,第 5257 页。
    2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卷 3,见《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第 115-116 页。
    3 张富祥:《宋代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第 26-27 页。曾贻芬、崔文印:《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商务印书馆,2000 年,第 216-218 页。
    4 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中华书局,1984 年,第 115-117 页。此后学者多踪迹于此,如张富祥:《宋代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第 39-39 页。
    1 《宋史》,卷 202,艺文志一,序,第 5033 页。参见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卷 3,见《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第 117 页。
    2 (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 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 231 页。
    3 《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卷首,叶德辉序,许逸民、常振国编:《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上册,现代出版社,1987 年,第 249-250 页。
    1 《隋书》,卷 28,经籍志二,第 982-987 页。
    2 《旧唐书》,卷 46,经籍志上,第 2014-2016 页。
    3 《新唐书》,卷 58,艺文志二,第 1502-1508 页。
    4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 年,第 340 页。辛德勇:《唐代地理学》,载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年,第 439-463页。
    5 (宋)王尧臣等撰,(清)钱东垣辑,《崇文总目》,卷 2,许逸民、常振国编:《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上册,现代出版社,1987 年,第 58-62 页。另陈汉章《崇文总目释辑补正》,许逸民、常振国编:《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上册,现代出版社,1987 年,第 227-228 页。
    6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首,《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 年,第 5-17 页。
    7 《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三,第 2664 页。
    8 《隋书》,卷 33,经籍志二,第 988 页。
    9 《欧阳修全集》,崇文总目叙释,中国书店,1986 年,页 1002。
    1 (宋)郑憔《通志》,卷首,总叙,(上海)商务引书馆万有文库本(后文皆此本),1935 年,第 1-4 页。
    2 (宋)郑憔《通志》,卷 63,校雠略,第 831 页。
    3 (宋)郑憔《通志》,卷 63,校雠略,第 831 页。。
    4 关于正文所言郑樵对新出之学的认同,其意义十分值得深入讨论,对于我们了解中古知识世界认识论与学术观念的变化有很大的价值。而这种对新出之学的价值认同,在当时的历史世界中,并没有使知识实践领域产生出完全意义上的新出专门之学。或者说知识与认识的创新,在现实的历史世界中,并没有在此基础上获得真正地具有变革意味的认识型突破,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问题,或可作深论。
    5 参阅蒋元卿:《中国图书分类之沿革》,台湾中华书局,1983 年。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卷 3,见《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第 126 页。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中华书局,1984年,第 138-152 页。
    6 郑樵:《通志》,卷 66,艺文略,第 781-783 页。
    1 钱亚新:《郑樵校雠略研究》,商务印书馆,1948 年,第 61 页。徐有富:《郑樵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第 192-225 页,第 175-183 页。
    2 郑憔:《通志》,卷 66,艺文略,第 760 页。郑憔《通志》卷 72 图谱略“记有”中亦含有大量地图书籍,而“记无”中则单列“地理”为一类(见第 838-839 页)。由于图谱略所记地图类与艺文略地理类地理一目之地图性质相当,因此本文不单独将其看做一类。当然这个问题可以另行讨论。
    3 郑樵:《通志》,卷首,总叙,第 2 页。
    4 宋以后,尤其是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来,一般之著录多无郑樵之“地理”细目,取而代之的是“总志”之属。本文以为,至少就宋代而言,一是当时似尚无后世所谓总志之观念,二则郑樵之“地理”细目所著录之书,亦非后世所谓之“总志”所能够概括。另外,总志或一统志之名起于宋以后,清以来通以“总志”称之,实有不妥。故而本文相关讨论,不采今日流行之总志-地方志之说。
    1 相关内容参阅孙猛:《〈郡斋读书志〉衢袁二本的比较研究——兼论〈郡斋读书志〉的成书过程》,《文史》,第 20 辑,1983 年,第 97-120 页。曾贻芬、崔文印:《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商务印书馆,2000 年,第224-242 页。高路明:《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年(2000 年),第 112-139页。张富祥:《宋代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第 37-44 页。
    2 (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 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37-268页。
    3 (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卷 5,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第 238 页。
    4 (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 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38 页。
    1 (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卷 5,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第 340 页。
    2 (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 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38 页。
    3 原文见杜佑:《通典》,卷 174,州郡四,风俗,商务引书馆,1935 年,第 924 页,文字有略有出入。
    4(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 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41 页。
    5 (宋)马光祖修,周应合等纂:景定《建康志》,卷 33,文籍志一,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1887 页。
    6 参阅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中华书局,1984 年,第 152-159。
    1 (宋)马光祖修,周应合等纂:景定《建康志》,卷 33,文籍志一,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1887 页。
    2 (宋)马光祖修,周应合等纂:景定《建康志》,卷 33,文籍志一,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1887 页。
    3 (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卷 5,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页 174。
    4 (宋)过源:《浩斋过先生语录》,卷下,过子方类次诸书或人问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子部第 3 册,第 766-768 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辩其为伪书,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 95,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243-1244 页。但其文献来源当有所本,即使非过源所著述,当亦源于宋人手笔。
    1 (法)米歇尔·福柯著,莫伟民译:《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上海三联书店,2001 年,第 13 页。
    2 褚孝泉:《中国传统学术的知识形态》,载《中国文化研究》,1996 年冬之卷,总 14 期,第 19-24 页。
    3 (法)米歇尔·福柯著,莫伟民译:《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上海三联书店,2001 年,第 1-14 页,讲述写作缘起时云:其著作的灵感来自博尔赫斯作品的一个段落,这个段落引用了“‘中国某部百科全书’,这部百科全书写道:‘动物可以划分为:属皇帝所有,有芬芳的香味,驯顺的,乳猪,鳗螈,传说中的,自由走动的狗,……’”所谓的百科全书应是一种类书。
    4 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中华书局,2005 年,第 7 页。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古代众多的类书中,有相当一部分只是按照一个便于检索的顺序将不同的内容组织到一起,如《永乐大典》依韵目编撰,《小学绀珠》以数字类聚。此种类型之类书,其分类或编排原则并不考虑编撰内容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即福柯所谓的“物的秩序”的要求。因此这些类型的类书,基本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列。
     1 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中华书局,2005 年,第 158 页。李致忠等:《中国典籍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183 页。
    2 关于该书诸相关问题,请参阅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中华书局,2005 年,第 158-181 页。
    1 (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卷 157-160,续修四库全书本,第 1213 册,第 119-151 页。虽然虞世南官显于唐初,但是该书编成与隋代大业间。另有学者依据该书地部无水、川、江、河等类,认为今存《北堂书钞》已非全帙,佚 13 卷。见赵含坤:《中国类书》,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28 页。
    2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 6-9,中华书局,1965 年,第 99-183 页。
    3 (唐)徐坚:《初学记》,卷 5-7,中华书局,1962 年,第 87-162 页;以及目录,第 3-4 页。
    4 (唐)徐坚:《初学记》,卷 5,中华书局,1962 年,第 89 页。
    5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 38,地部二,地下,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 年,第 174 页。
    1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 8,山部下,中华书局,1965 年,第 145-147 页。
    2 曾巩序以为 74 篇,晁公武著录 65 卷,《宋史?艺文志》77 卷。陈振孙著录为 76 卷,并指出该书《中兴书目》著录为 77 卷,比曾序多三篇,认为可能包括目录 1 卷在内。《宋史》本传以为一百卷,欧阳修则认为二百卷。则该书宋时已经卷次散乱,卷帙不完,南渡后,其四世孙晏袤为之补遗,因此宋人所见恐非同一传本。其卷次或当以曾巩所见为是,其余各本当是此本之衍。相关记载参见:《南丰先生元封类稿》,卷 13,《类要序》,宋集珍本丛刊本,线装书局,2004 年,第 10 册,第 286-287 页;《郡斋读书志》,卷 14,类书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第 663 页;《宋史》,卷 307,第 5300 页;《直斋书录解题》,卷 14,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426 页;《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 137,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800-1801页。
    3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 137,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800-1801 页。
    1 《晏元献公类要》州分与《艺文类聚》相比,除次序稍稍不同以外,“益州”被“梁州”替代,而无“幽州,并州,交州”。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今天见到的都是抄本,并非宋时完璧,所以可能会有一定出入。
    2 (宋)晏殊:《晏元献公类要》,北京大学藏清抄本,第 1,3,4,5 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子 166,第 236-265-页。各卷卷首目录与正文目次间有异同。
    3 《晏元献公类要》虽然两宋之际已经散乱,卷帙不完,南渡后,其四世孙晏袤为之补遗。如卷十六州分中,扬州,荆州,梁州,雍州下,皆署“四世孙袤补遗”。但是其基本内容与知识结构,当仍然遵循晏殊初制,即北宋真宗——仁宗时期的情况。另外一般学界以元封改官制为界,将北宋分为前后两期。本文并未完全采用此说,而是以宋真宗时期路分政区稳定为界,笼统地将之前称为北宋初期,之后则大致分为中、后期,以为讨论地理学之便利。
    4 (宋)晏殊:《晏元献公类要》,北京大学藏清抄本,第 5 册,卷 16(存目丛书本卷 3,子 166,第 237页)。
    1 (宋)晏殊:《晏元献公类要》,北京大学藏清抄本,第 5 册,卷 16(存目丛书本卷 3,子 166,第 237页)。
    2 参阅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中华书局,2005 年,第 19-29 页。
    1 (宋)晏殊:《晏元献公类要》,卷 35,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子 166,第 333 页。
    2 高承的生活年代,采用陈振孙之说,见(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 1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309 页。陈氏将其入子部杂家类,而四库入类书,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 135,《事物纪原》条,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777-1778 页。
    3 (宋)高承:《事物纪原》,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920 册,第 183-187 页。
    4 (宋)任广:《书叙指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920 册,第 548-550 页。续修四库全书(第 1214册),所收《新刻吕泾野先生校正中秘元本》(依据科学院图书馆明王世茂车书楼刻本影印),实即同一书。任广,陈振孙以为崇宁中人(1102-1106),见(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 1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427 页。
    1 (宋)李昭玘、李似之编:《大学新增合璧联珠声律万卷箐华》,续修四库全书本,第 1214 册,第 551-553页。
    2 (宋)不著撰人:《锦绣万花谷别集》,目录,续修四库全书本(影宋刻,存卷 1-23,卷 27-30),第 1217册,第 27-33 页。该书赵含坤依据《天一阁书目》定为宋人萧赞元所撰,见赵含坤:《中国类书》,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107-108 页。该书除《别集》外,有《前集》40 卷、《后集》40 卷、《续集》40 卷行世。但其流行的四库全书本不如《别集》宋刻本更能反映宋代分类门目,因此本文仅以《别集》为分析之例。
    1 (宋)叶廷珪著,李之亮校点:《海录碎事》,中华书局,2002 年。有关这一时期的类书情况,可以参看赵含坤:《中国类书》,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93-114 页,但是需谨慎对待。
    2 (宋)叶廷珪著,李之亮校点:《海录碎事》,卷 20,武部,中华书局,2002 年,第 876-904 页。
    1 (宋)唐仲友:《帝王经世图谱》,卷 5-6,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年。
    2 (宋)潘自牧:《记纂渊海》,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年。该本据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影印,前冠嘉定己巳(1209 年)潘氏自序,云为部 22,为门 1246,合卷 195。核对正文,卷次门目无差。另需要说明者,国家图书馆藏有该书宋刻本两种,一为 56 册 178 卷本,一为 48 册 195 卷本,中华再造善本所依据乃后者。而该 48 册 195 卷本,据《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年,第1528 页)部分卷次乃据清影宋抄配补。但是关于配补的卷次,今影印本似乎与其叙录不能完全相合,当注意。
    3 (明)胡维新:《记纂渊海序》,(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930 册,第 3-4页。关于《记纂渊海》传世各本之关系,可以参阅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子部类书“《记纂渊海》”条的叙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第 360-361 页)。需指出者,依据该叙录,王氏当年似乎并没有能够核对宋刻与明刻各本,其叙录尚有可商之处。
    4 (宋)陈元靓:《新编纂图增类群书类要事林广记》,续修四库全书本,第 1218 册。
    5 胡道静:《一九六三年中华书局影印本前言》,(宋)陈元靓:《事林广记》,中华书局,1999 年,第 559-565页。另参阅(日)森田宪司:《关于在日本的事林广记诸本》,同书,第 566-572 页。
     1 (宋)章如愚:《群书考索》,《续集》卷 52,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938 册,第 628 页。
    1《古今事文类聚》有前、后、续、别,新、外六集。其中前、后、续、别四集为宋人祝穆所编,有淳祐丙午(1246 年)祝穆序。新集为元人富大用编,成书于泰定三年(1326),外集则为元人祝渊所编,元代刊刻时题为《新编古今事文类聚》。本文仅讨论祝穆所编的部分,故后文引用与注解皆直接署名为祝穆,并不题“新”字。
    2 (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 13-18,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年,第 171-225 页。
    3 (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续集》,卷 1-11,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年,第 1241-1113 页。“居处部”门目为:国都、关市、道路、津堠、乡里、宫殿、官廨、馆驿、第宅、先庐、门、邻、楼阁、亭台、斋阁、堂宇、园池、桥、井、庖、厕、簾、屏风、帐、床、箪、席。
    
    1 (宋)谢维新:《古今合壁事类备要》,《前集》卷 5-9,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939 册,第 43-88 页。
    2 (宋)谢维新:《古今合壁事类备要》,《别集》卷 3-12,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941 册,第 29-71 页。
    3 (宋)谢维新:《古今合壁事类备要》,《别集》卷 3,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941 册,第 29 页。
    4 (宋)谢维新:《古今合壁事类备要》,《别集》卷 7,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941 册,第 51 页。
    1 (宋)谢维新:《古今合壁事类备要》,《别集》卷 1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941 册,第 62-63 页。
    2 (宋)谢维新:《古今合壁事类备要》,《别集》卷 1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941 册,第 67 页。
    3 (宋)谢维新:《古今合壁事类备要》,《别集》卷 1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941 册,第 69 页。
    4 (宋)谢维新:《古今合壁事类备要》,《别集》卷 1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941 册,第 71 页。
    5 Tuan Yi-fu, Space and Place,;Topophilia : 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ttitudes, and values,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c1974,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0.;Morality and imagination : paradoxes of progress,Madison, Wis.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c1989.关于段氏地理学思想比较好的中文论述参见唐晓峰:《还地理学一份人情》,《人文地理随笔》,三联书店,2005,第 304-311 页。
    1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 135,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786 页。
    2 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中华书局,1984 年,第 152-159 页。此后学者多踪迹于此,如张富祥:《宋代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第 34-35 页。曾贻芬、崔文印:《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商务印书馆,2000 年,第 264-267 页。
    3 参阅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中华书局,1984 年,第 152-159 页。
    4 (宋)王应麟:《玉海》,卷 14-25,上海书店、江苏古籍书店,1987 年,第 258-512 页。
    5 (宋)王应麟:《玉海》,卷 14,卷 17-18,上海书店、江苏古籍书店,1987 年,第 258-277 页。第 317-362页。
    1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第 4 次修订本),三联书店,2007 年。周宝珠、陈振主编:《简明宋史》,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190 页。
    2 王德毅:《李椿年与南宋土地经界》,《宋史研究集》第七辑,(台北)国立编译馆,1974 年,页 441-480(原载《食货月刊》复刊第 2 卷第 5 期,1972 年)
    1 (法)米歇尔·福柯著,莫伟民译:《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上海三联书店,2001 年,第 24-35 页。
    2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卷 65,系辞上,九州出版社,2003 年,第 782-783 页。
    3 王天海:《荀子校释》,卷 9,臣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583 页。校释 11,引杨倞注,伦,人伦;类,物之种类。言推近以知远,以此为条理也。第 584 页。
    4 《孟子》,东汉赵歧注,四部要籍注疏丛刊本,中华书局,1998 年,第 91 页。
    1 《隋书》,卷 33,经籍志二,第 987-988 页。
    2 (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 124,崇文总目叙释,地理类,中华书局,2001 年,第 1888-1889 页。《欧阳修全集》,崇文总目叙释,中国书店,1986 年,第 1002 页。
    3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首,乐史序,中华书局影宋本,2000 年,第 1 页。
    4 (宋)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校点:《元丰九域志》,卷首,中华书局,1984 年,第 1 页。* 论文初稿完成后,得知本章关于宋代地理文献性质变化的相关论点,如从公牍到私著,辛德勇教授曾在给北大本科生开设的“中国古代地理学名著导读”课程中阐述过。笔者生也愚笨,且固陋,读书偶得之,不期与时贤相仿佛,幸甚。特此申言,以明学术之为公器。
    1 《隋书》,卷 33,经籍志二,第 987-988 页。
    2 (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 5,中华书局,2005 年,第 162 页。(宋)王溥:《唐会要》,卷 59,尚书省诸司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第 1213 页。
    3(宋)陈公亮纂修:《严州图经》(附校字记),卷首,董弅《严州重修图经序》,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11-14 页。
    4 《新唐书》卷 46,百官志一,第 1198 页。原文:“职方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地图、城隍、镇戍、烽堠、防人道路之远近,及四夷归化之事。凡图经,非州县增废,五年乃修,岁与板籍偕上省。”
    5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 年,第 340 页。
    6 辛德勇:《唐代的地理学》,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年,第 439-463页。对于《新唐书》所载,陆振岳亦曾辨其为妄。见陆振岳:《图经述略》,《文史》第 27 辑,中华书局,1986 年,第 165-175 页。
    7 (宋)王溥:《五代会要》,卷 15,职方,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195 页。
    
    1 (宋)王溥:《唐会要》,卷 59,尚书省诸司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第 1213 年。
    2 (宋)王溥:《五代会要》,卷 15,职方,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195-196 页。
    1 卢良志:《中国地图学史》,测绘出版社,1984 年,第 216-217 页。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 年,第 298 页,第 340 页。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 71-93 页。并参见吴松弟《宋代户口的汇总发布系统》,《历史研究》,1999 年,第 4 期,第 66-82 页。
    2《长编》,卷 18,“太平兴国二年闰七月丁已”条,第 3 册,第 410 页。按《宋史》卷 85《地理志一》云:“雍熙中,天下上闰年图,州、府、军、监几于四百。”(第 2094 页)据同书卷,宋初平诸国得州邑数如下:建隆元年(960),代周,111;建隆四年(即乾德元年,963),取荆南,3;平湖南,15+1;乾德三年(965),平蜀,46;开宝四年(971),平广南,60;开宝八年(975),平江南,19+3;太平兴国三年(978),陈洪进献地,2;钱俶入朝,13+1;太平兴国四年(979),平太原,10+1;太平兴国四年(979),李继捧来朝,
    4(雍熙元年复以四州授继捧,自后不复领于职方)。志文又云,开宝末年有州 297。然总计所得州数,不过 258,相去 39 州。又至太平兴国四年,计李继捧之 4 州,共有 289 州。即使以 297 为基数,亦不过得 328。若《长编》、《宋史》记载大致正确,则在统一进程中,赵宋朝廷对州一级行政区划似进行了相当大的调整。
    3 《宋会要辑稿》,食货四一,第 5554 页。
    4 《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四,第 2697 页。
    5 《宋史》卷 4,太宗本纪一,第 56 页。
    6 《宋史》,卷 163,职官志三,第 3856 页。
    7 《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四,第 2697 页。
    8 《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三,第 2664 页。 58
    1 (宋)马光祖修,周应合等纂:景定《建康志》,卷首,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1328-1332 页。
    2 (宋)梁克家纂修:淳熙《三山志》,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7828 页,第 7841 页,第 7857 页;另见四库全书本,第 484 册,第 156 页,第 169 页,第 184 页。
    3 《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四,第 2697 页。
    4 (宋)王应麟:《玉海》,卷 14,地理?地理图,“祥符州县图经”条,江苏古籍书店、上海书店,1987 年,页 274。
    1 (宋)王应麟:《玉海》,卷 14,地理?地理图,“祥符州县图经”条,江苏古籍书店、上海书店,1987 年,页 274。
    2 《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四,第 2688 页。
    3 《宋史》卷 440,文苑传二,吴淑传,第 13040-13041 页。
    4 《长编》,卷 39,“至道二年二月壬申朔”条,第 4 册,第 832 页。《宋史》卷 168《职官志八》所载王氏上言作“职方有诸州闰年图经”(第 4002 页),于《长编》所载似衍一“经”字。
    5 《长编》,卷 49,“咸平四年八月甲子”条,第 4 册,第 1070 页。
    6 《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四,第 2697 页。
    1 (宋)孙逢吉:《职官分纪》,卷 10,“闰年图”条,中华书局,1988 年,第 274 页。(宋)王应麟:《玉海》卷 14,地理?地理图,“太平兴国闰年图、淳化天下图、咸平职方图”条,江苏古籍书店、上海书店,1987 年,第 271-272 页。
    2 许威汉,陈秋祥主编:《汉之古今义合解字典》,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年,第 62-63页。
    3 《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二,第 2862 页。
    4 值得注意的是,为何宋代将十分重要的闰年图,纳送仪鸾司。此虽与地理学史关系不甚显著,但与宋代职官制度和政治文化当有相当之关系,或可究察。仪鸾司职掌,《宋史》卷 164《职官志四》,“卫尉寺”下云,“旧制,判寺事一人,以郎官以上充,凡武库、武器并归内库,守宫归仪鸾司,本寺无所掌。元丰官制行,始归本寺。”中兴后,“卫尉寺废,倂入工部”。(第 3892-3893 页)《宋会要辑稿》“卫尉寺”下引《两朝国史志》云,“判寺事一人,以郎官以上充,凡武库、武器并归内库及军器库,以它官及内寺典领,守宫归仪鸾司,本寺无所掌。”引《神宗正史职官志》《哲宗正史职官志》,“掌弓帐则归仪鸾司。”“仪鸾司,在拱宸门外,嘉平坊,掌奉乘舆、亲祠、郊庙、朝会、巡幸、宴飨,及内庭供帐之事。”(职官二二,第 2860页,第 2862 页)则《宋史》所谓旧制为《两朝国史志》,即仁宗、英宗朝制度。由此,仪鸾司属卫尉寺,在元丰改官制前掌各类仪仗供设和宫廷守卫,之后则专掌仪仗供设。
    5 《长编》,卷 174,“仁宗皇祐五年二月癸已”条,第 13 册,第 4201 页。
    6 《宋会要辑稿》,职官三六,第 3091 页。
    7 《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二,第 2861 页。
    1 依据文义,推测《宋会要辑稿》及《长编》所载“近者並纳仪鸾司”、“今闰所纳图並上职方”前后两“並”字,恐有一字当作“并”。若前字作“并”,则咸平以前皆纳仪鸾司,咸平四年以后,从吴淑之请主要纳进职方,仪鸾司还接受闰年图,以职方替换下来的旧图为主。若后字作“并”,则咸平前同时纳进仪鸾司和职方,咸平四年以后大致从吴淑之请,主要纳进职方。而《宋会要辑稿》所载诏书,恐怕不仅前一句“自今每两闰一造”讹误,后一句“每三次纳仪鸾司,即一次纳职方,换职方旧图,却付仪鸾司”,很可能也存在文字上的舛讹。
    2 《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四,第 2697 页。
    3 《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二,第 2862 页。
    4 《长编》,卷 49,“咸平四年八月甲子”条,第 4 册,第 1070 页。
    5 《宋史》,卷 440,文苑传二,吴淑传,第 13040-13041 页。
    6 《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四,第 2697 页。
    7 (宋)王应麟:《玉海》卷 14,地理?地理图,“太平兴国闰年图、淳化天下图、咸平职方图”条,江苏古籍书店、上海书店,1987 年,第 271-272 页。
    8 (宋)陈公亮修纂:《严州图经》(附校字记),卷首,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11-14页
    9 《长编》,卷 49,“咸平四年八月甲子”条,第 4 册,第 1070 页。另参阅(宋)孙逢吉:《职官分纪》,卷
    10,“闰年图”条,中华书局,1988 年,第 274 页。(宋)王应麟:《玉海》卷 14,地理?地理图,“太平兴国闰年图、淳化天下图、咸平职方图”条,江苏古籍书店、上海书店,1987 年,第 271-272 页。
    10 《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卷 1,许逸民、常振国编:《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上册,现代出版社,1987 年,第 271 页。
    1 (宋)王应麟:《玉海》,卷 14,地理?地理图,“祥符州县图经”条,江苏古籍书店、上海书店,1987 年,第 274 页。
    2 《长编》,卷 409,“元祐三年四月乙卯”条,第 28 册,第 9963 页。
    3 (宋)王溥:《五代会要》,卷 15,“职方”,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第 195-196 页。
    4 (宋)梁克家纂修:淳熙《三山志》,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7828,7841,7857 页。另见四库全书本,第484 册,第 485,576 页。
    5 需指出者,淳熙《三山志》卷十“版籍类一?户口”所引作《治平图志》,并有《建炎图志》(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7880 页)。前已指出,《熙宁图》与《治平图》为地图,非文字形式,而此处所称引既作志,且为文字,恐非图与志之笼统称呼,当有所本。具体情况如何,因无其他确切可靠之史料,尚难确定。
    6 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年,页 71-114 页。并参见吴松弟《宋代户口的汇总发布系统》,《历史研究》,1999 年,第 4 期,第 66-82 页。陈乐素:《主客户对称与北宋户部的户口统计》,《求是集》第二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年,第 68-99 页(原刊《浙江学报》第 1 卷第 2 期,1947 年)。(日)小石井弘光:《宋代户口数问题之我见》,《文化》第 22 卷第 5 期,1958 年。穆朝庆:《两宋户籍制度问题》,《历史研究》,1982 年,第 1 期,第 147-157 页;《两宋户籍制度与人口再探讨》,《中州学刊》,1988 年,第 6 期,第 103-107 页;《论宋代的“户多丁少”问题》,《中州学刊》1984 年,第3 期,第 110-114 页。何忠礼:《宋代户部人口统计问题的再探讨》,《宋史论集》,中州书画社,1983 年,第 37-62 页;《宋代户部人口统计考察》,《历史研究》1999 年,第 4 期,第 83-98 页。
    7 《长编》,卷 409,“元祐三年四月乙卯”条,第 28 册,第 9963 页。
    1 《长编》,卷 113,“明道二年冬十月庚子”条,第 9 册,第 2637 页。
    2 《长编》,卷 92,“天禧二年七月已卯”条,第 7 册,第 2120 页。
    3 《长编》,卷 92,“天禧二年五月甲戌”条,第 7 册,第 2117 页。
    4 《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一,第 4998 页。
    5 (宋)王应麟:《玉海》,卷 179,食货?贡赋,江苏古籍书店、上海书店,1987 年,第 3296 页。
    6 《宋史》卷 168,职官志八,第 4002 页。
    1 《长编》,卷 39,“至道二年二月壬申朔”条,第 4 册,第 832 页。
    2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 年,第 339-341页。参阅唐锡仁、杨文衡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科学出版社,2000 年,第 337 页。这一观点在近代可能由王以中最先提出,王重民、谭其骧等加以倡导发扬,渐被学界普遍接受。分别参见王以中:《山海经图与职贡图》,《禹贡》,Vol. 1, No. 3,1935, 5-10。王重民:《中国的地方志》,《光明日报》,1962年 3 月 14 日。谭其骧:《地方史志不可偏废,旧志资料不可轻信》,1981 年 7 月 25 日在中国地方志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演稿,刊载于《江海学刊》1982 年第 2 期,后收入中国史志协会编:《中国地方史志论丛》,中华书局,1984 年,第 8-20 页。
    1 《华阳国志》,卷 1,巴志,四部丛刊初编缩印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5-6 页。
    2 辛德勇:《唐代的地理学》,载李晓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年,第439-463,第 440 页,及第 461 页注释 2。
    3 《隋书》,卷 33,经籍志二,第 987-988 页。
    4 《隋书》卷 66 云郎茂:“撰《州郡图经》一百卷奏之,赐帛三百段,以书付秘府。”(第 1555 页)又《隋书?经籍志》记为《隋诸州图经集》一百卷(第 987 页),《新唐书?艺文志》则为《隋图经集记》一百卷(第1503 页)。上述各条记载皆简略,无以考察该书之体例。
    5 仓修良:《从敦煌图经残卷看隋唐五代图经发展》,《方志学通论》(修订本),方志出版社,2003 年,第105-137 页。
    1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 602,文部一八,著书下,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 年,第 2710-2711 页。
    2《隋书》,卷 58,许善心传,第 1428 页。《隋书》卷 33 载“《方物志》二十卷,许善心撰”,第 987 页。
    3 (唐)张彦远撰,周晓薇点校:《历代名画记》,卷 3,述古之秘画珍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年,第43 页。
    4 《隋书》,卷 28,经籍志二,第 987 页。
    5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中华书局,1962 年。辛德勇:《唐代的地理学》,载李晓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年,第 439-463 页之页 440,及第 461 页注释 4-18。
    6 辛德勇:《唐代的地理学》,载李晓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年,第439-463 页之页 440-441。
    1 仓修良:《从敦煌图经残卷看隋唐五代图经发展》,《方志学通论》(修订本),方志出版社,2003 年,第105-137 页。
    2 关于此两种残卷的研究概况,参见荣新江:《敦煌地理文献的价值与研究》,《书品》,2000 年,第 3 期,第 33-40 页。后收入其所著《敦煌学新论》(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242-258 页)
    3 《英藏敦煌文献》(4),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 112 页。
    4 《法藏敦煌西域文献》(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第 64 页。
    5 《英藏敦煌文献》(1),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 158 页。
    6 《法藏敦煌西域文献》(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第 58 页。
    7 荣新江在论述敦煌本唐代《十道录》时曾指出这类文献的官文书性质,囿于论述对象而并没有直接讨论唐代地理文献性质的发展。参见荣氏:《敦煌本<天宝十道录>及其价值》,《九州》,第 2 辑(1999),第 116-129页。
    8 (唐)元稹《元氏长庆集》卷 35,状,进西北边图经状,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 年,第 492 页。
    1 (唐)元稹《元氏长庆集》卷 35,状,进西北边图状,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 年,第 493 页。按:国家图书馆藏北宋宣和甲辰刻本虽残,然其目录同卷次有此二状。
    2 (宋)王溥:《五代会要》,卷 15,职方,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195-196 页。
    3 辛德勇:《唐代的地理学》,载李晓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年,第439-463 页。
    4 《长编》,卷 14,“开宝六年夏四月辛丑”条,第 2 册,第 299 页。
    5 《长编》,卷 12,“开宝四年春正月戊午”条,第 2 册,第 259 页。
    1 今所见唐代文献并未有修撰天下图经之记载,即以《元和郡县图志》而言,其修撰者李吉甫在序言中也没有提到当时有此类工作,且从其序言推测,他的工作并非制度性的定期活动,个人行为的色彩更浓厚些。结合正文所引王溥《五代会要》的记载,推测宋初重修天下图经的制度渊源可能起于晚唐、五代。
    2 《宋史》卷 440,文苑传二,宋准传,第 13023 页。
    3 关于《祥符图经》,专门之论文或可参阅方豪:《宋祥符州县图经初探》,《史学集刊》(台北),1970 年,第 2 期(秋季),第 57-70 页(未见)。
    4 《长编》,卷 65,“景德四年二月己卯条”,第 5 册,第 1445 页。
    5 《长编》,卷 68,“大中祥符元年四月戊午”条,第 6 册,第 1537 页。
    6 《宋会要辑稿》,食货一四,第 2697 页。
    7 《长编》,卷 74,“大中祥符三年十二月丁已”条,第 6 册,第 1697 页。
    8 《宋会要辑稿》,食货一四,第 2697 页。
    1 《宋史》卷 7,真宗本纪二,第 145 页。
    2 《宋史》卷 265,李昉传附子宗谔传,第 9143 页。
    3 (宋)王应麟:《玉海》卷 14,地理?地理书,“祥符州县图经”条,江苏古籍、上海书店,1987 年,第273-275 页。
    4 (宋)王应麟:《玉海》卷 14,地理?地理书,“祥符州县图经”条,江苏古籍、上海书店,1987 年,第273-275 页。
    5 《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一”载:(大中祥符四年)七月四日,中书试著作佐郎李垂、前泗州军事判官秦唐佐、前河中府龙门县令王夷简、前许州郾城县尉刘爽,前秦州兴化县主薄韩[岳]义论各一首。诏:垂守本官,唐佐为著作郎,余并为大理评事仍并充秘阁校理。岳等先奉诏重修天下图经,既成命试,而有是命。(第 4736 页)
     1 道于宋初虽为虚制,然与地理相关之文献,直至北宋中期依然多以道为名。这一现象尚可另为讨论。
    2 此处云“别写录颁下诸道图经新本,共三百四十二本”尚有疑惑。当时《图经》包括之内容,“凡京府二,次府八,州三百五十二,军四十五,监十四,县千二百五十三。”因此,当时颁布之新本,若是州、府、军、监仅仅录其本州郡之内容,则“三百四十二本”似乎无法一一对应;若是各州郡颁布全书一部,则《祥符图经》一千五百六十六卷,写成后,合为三百四十二本,若是,则此工程亦至为浩大!另外,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苏州图经》”条,祥符四年颁布之图经,至南宋后期陈氏撰述之时,“今皆散亡,馆中仅存九十八卷。”而其家则有“苏、越、黄三州刻本。”(上海古籍,2005,第 245 页)由此推测,虽然《玉海》云“别写录”,即祥符间所谓颁下之新本应为写本,然各地有雕版之刻本。
    3 《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卷一,许逸民、常振国编:《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上册,现代出版社,1987 年,第 271 页。
    4 景德四年闰五月,而宋真宗于是年二月浏览之《西京图经》及各地所上图经也大多在半年之内奏进,由此,则此次造送之州郡图经与闰年制度之关系似十分密切,至少这一次与闰年制相关。但是目前尚无史料明确记载在此之前有闰年上图经之制度,只有大中祥符三年诏令每闰依本录进。而此时闰年图早已改为两闰一造。因此图经与闰年图之发展并非同步。其更具体之情况,恐怕需要发掘新的史料方可解决。
    5 (宋)朱长文撰,金菊林点校:《吴郡图经续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 1-2 页。
    6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第 252 页。需要指出的是,李宗谔领修《祥符图经》,并不是每一州郡图经的实际修撰者。因其为官修,最后署名当以李氏领衔,但陈振孙不加区别地将各地方州郡图经统统视为李氏所修,恐不甚当。又陈振孙在“《越州图经》”条曾云:“李宗谔祥符所上也。末有秘阁校理李垂、邵焕修,及覆修名衔。然则书成于众手,而宗谔特提总其凡耳。”(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第 246 页)则陈氏对于祥符间诸道图经之修撰情况似并不十分熟悉,并没有将之看作一个整体,而是割裂为单独的州郡。《祥符图经》一千五百六十六卷,三百四十二本,其所记“京府二,次府八,州三百五十二,军四十五,监十四,县千二百五十三”当作一书看待,这本无甚疑问。但是或因当时有州郡单独为书独立流传者,以至陈振孙将之割裂看待,以为各州郡图经独立为书。近代学者在论述时亦往往如之,如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中华书局,1962 年),即分入各地区,一一考订,详为著录,实有不妥。因为《祥符图经》原为一书,其所记载包举北宋一代之疆域,当时全国各州郡自无例外!何需一一考订当时某州修撰与否?所需要者,乃在《祥符图经》(确切地说是《新修诸道图经》)条下,枚举今所见尚存、或尚见称引者而已。此虽小瑕,并不掩瑜,但因其对今人研究影响较大,故为辨。
    1 该书完成之时间,依据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序》,元丰初年晏几道任内即已基本完成,此时当在元丰三年。但是,晏氏随后罢郡,至元丰七年武宁章岵再任时,最终成书。(宋)朱长文撰,金菊林点校:《吴郡图经续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 1-2 页。
    2 (宋)朱长文撰,金菊林校点:《吴郡图经续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年,页 1-2。
    3 (宋)朱长文撰,金菊林校点:《吴郡图经续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年,页 1-2。
    4 (宋)陈公亮修纂:《严州图经》(附校字记),卷首,董弅《严州重修图经序》,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11-14 页。
    5 (宋)陈公亮修纂:《淳熙严州图经》(附校字记),卷首,刘文富《重修图经序》,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7-9 页。
    6 (宋)陈公亮修纂:《淳熙严州图经》(附校字记),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 年。
    7 (宋)陈公亮修纂:《淳熙严州图经》(附校字记),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227 页。
    1 曹婉如曾依据对《淳熙严州图经》的细致分析,指出“经”并非“图”的文字说明,二者属于不同的部分。参见:曹婉如:《现存最早的一部尚有地图的图经——〈严州图经〉》,自然科学史研究,1994,Vol. 13, No. 4,374-382。唐锡仁、杨文衡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科学出版社,2000 年,第 337 页。后者对前者的观点做了一些调整,认为这是宋代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认为隋唐以来的图经,至南宋时完全蜕变为地方志,后世地方志中所附地图是图经遗风。
    2 (宋)欧阳修:《居士集》,卷 40,记二,菱溪石记一首,宋集珍本丛刊,第 4 册,第 757-758 页。
    3(宋)朱长文撰,金菊林校点:《吴郡图经续记》,卷首,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年,页 1-2。
    4 (清)谈迁撰:《海昌外志》,卷首,嘉定二年楼 《海昌图经序》,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清康熙抄本,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年,第 5-6 页。
    5 《长编》,卷 65,“景德四年二月乙亥”条,第 5 册,第 1445 页。
    1 《长编》,卷 69,“大中祥符元年八月乙巳”条,第 6 册,第 1556 页。
    2 《长编》,卷 74,“大中祥符三年十二月癸酉”条,第 6 册,第 1698-1699 页。
    3 《宋史》卷 317,钱惟演传附从弟易传,第 10344 页。按:《玉海》卷 14,将此事系于“祥符四年正月戊子”。(江苏古籍、上海书店,1987 年,第 273-275 页)
    4 《长编》,卷 81,“大中祥符六年冬十月甲戌”条,第 7 册,第 1850 页。《宋史》卷 263,石熙载附子中立传,第 9104 页
    5 (宋)王应麟:《玉海》卷 14,地理?地理书,“祥符州县图经”条,江苏古籍、上海书店,1987 年,第273-275 页。
    1 (宋)朱长文撰,金菊林点校:《吴郡图经续记》,卷首,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 1-2 页。按:序文所云晏公,即晏知止,临淄人,晏殊之子,朝散大夫,尚书司封郎中,元丰元年知平江军。章公,即章岵,字伯望,武宁人,中散大夫,熙宁五年知军州事,至元丰四年晏知止去郡后,再任。据序文,晏氏去郡之时,书已成,则此书初成于元丰三年,元丰七年乃修饰而已。
    2 (宋)朱长文撰,金菊林点校:《吴郡图经续记》,卷上,户口,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 7-8 页。
    3 (宋)朱长文撰,金菊林点校:《吴郡图经续记》,卷末,常安民《书吴郡图经续记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 86 页。
    4 (宋)朱长文撰,金菊林点校:《吴郡图经续记》,卷末,祝安上《图经续记后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 89 页。
    1 (宋)张津等纂修:乾道《四明图经》,卷首,黄鼎《四明图经序》,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4874 页。
    2 (宋)孙靓:《南兰陵孙尚书大全集》,卷 67,和州通判胡公墓志铭,宋集珍本丛刊,第 35 册,第 767-769页之页 767。
    3 (宋)施元之、顾禧、施宿注:《注东坡先生诗》(42 卷,存 34 卷),卷 4,李杞寺丞见和前篇复用元韵答之?之再和,“三百六十古精庐”句注引云:“按:杭州宣和中重修《图经》,附郭二邑所管寺院内钱塘二百七十,仁和六十五,合三百三十五所,外七邑不与焉。” 宋集珍本丛刊,第 18 册,第 560 页。
    4 (宋)梁克家纂修:淳熙《三山志》,卷 9,公廨类三,诸县庙学,长乐,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7872 页。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484 册,第 201 页
    5 (宋)陈公亮修纂:《严州图经》(附校字记),卷首,董弅《严州重修图经序》,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11-14 页。
    1 (宋)陈公亮修纂:《严州图经》(附校字记),卷首,董弅《严州重修图经序》,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11-14 页。
    2 徐规:《李焘年表》,(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第 1 册,第 35—91 页之页 69(原载《文史》第二辑)。
    3 《宋史》卷 204,艺文志三,第 5157 页。
    4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 8,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251 页、第 254 页。
    5 《长编》,卷 132,第 10 册,第 3123 页。《宋会要辑稿》,崇儒五,第 2257 页。赵珣父子事迹,《宋史》卷 289《葛霸传附子怀敏传》、卷 323《赵振传》、《赵振传附子珣传》。另见《长编》卷 118,卷 137 相关记载。赵珣,《宋史》卷 289《葛霸传附子怀敏传》以为庆历二年与西夏镇戎之战殁,而卷 323《赵振传附子珣传》以为“被擒”。《长编》卷 137 加以考辨,以为被擒后死事。《聚米图经》五卷,《宋史》卷 204《艺文志三》,《玉海》卷 14 等各家记载同。
    1 《长编》,卷 111,第 2589 页。
    2 《长编》,卷 119,第 2812-2814 页。
    3 《资治通鉴》,卷 285,后晋纪六,齐王开运三年(946)六月壬戌,胡注,第 9305 页。
    4 《资治通鉴》,卷 276,后唐纪五,明宗天成四年(979)冬十月戊戌,胡注,第 9033 页。
    5 《资治通鉴》,卷 285,后晋纪六,齐王开运三年(946)八月丁丑,胡注,到 9309 页。
    6 《资治通鉴》,卷 276,后唐纪五,明宗天成四年(979)十一月壬辰“至青刚峡”,胡注,第 9035 页。
    7 《资治通鉴》,卷 278,后唐纪七,明宗长兴四年(933)夏四月癸丑“药彦稠等进屯芦关”,胡注,第 9083页。
    8 《资治通鉴》,卷 278,后唐纪七,明宗长兴四年(933)夏四月癸丑“官军自芦关退保金明”,胡注,第9084 页。
    9 《资治通鉴》,卷 282,后晋纪三,高祖天福四年(939)三月己未灵州戍将王彦忠据怀远城叛,胡注,第9200 页。此条胡三省依写作时形势所改,原文当无“宋时西夏强盛”之句。
    10 《资治通鉴》,卷 282,后晋纪三,高祖天福四年(939)二月壬辰“凉州军乱”,胡注,第 9220 页。
    11 《资治通鉴》,卷 283,后晋纪四,齐王天福八年(943)八月辛未,胡注,第 9253 页。
    12 《资治通鉴》,卷 265,唐纪八十一,昭宣帝天祐三年(906)春正月壬戌,胡注,第 8656 页。
    13 《资治通鉴》,卷 249,唐纪六十五,宣宗大中五年(851)春正月壬戌“上以南山、平夏党项久未平”,胡注,第 8045 页。
    1 《资治通鉴》,卷 215,唐纪三十一,玄宗天宝元年(742)春正月壬子“河西节度”,胡注,第 6848 页。
    2 《资治通鉴》,卷 212,唐纪二十八,玄宗开元九年(721)秋七月辛酉“张说将步骑万人出”,胡注,第6746 页。
    3 (宋)文彦博:《文潞公文集》,卷 18,奏议,论修复延州北金明寨(熙宁元年),宋集珍本丛刊,第 5册,第 360-361 页。
    4 关于徐兢及其《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请参阅,顾吉辰:《徐兢和他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东疆学刊》,1987 年,第 3 期。朴庆辉:《徐兢与<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延边大学学报》(社科学版),1988年,第 2 期。王文楚:《徐兢》,谭其骧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 97-121 页。祁庆富:《<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版本源流考》,社会科学战线,1996 年,第 3 期,第 229-234页;《关于宋乾道本〈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的几个问题》,《中国文化研究》1997 年秋之卷(总第 17 期),第 18-25 页。梁利:《论徐兢及其<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河南大学学报》(社科),1998 年,第 2 期,第67-71 页+80。李玉昆,《<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与宋代的海外交通》,《中国航海》,1997 年,第 1 期,第 90-96页。
    5 (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首,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序》,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 年,第 1-2 页。
    6 (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 34,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 年,第 116 页。
    1 (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 34,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 年,第 118 页。
    2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 602,文部一八,著书下,中华书局,1960 年,第 2710-2711 页。
    3 辛德勇:《唐代的地理学》,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年,第 439-463页之页 444。
    4 《旧唐书》,卷 46,经籍志上,第 2016 页。
    5 荣新江:《敦煌本<天宝十道录>及其价值》,《九州》,第 2 辑,商务印书馆,1999 年,第 116-129 页。
    6 辛德勇以为,“十道图”、“十道录”之类都是朝廷综合各州郡图经而编制的总图经——仅取文字部分,即成十道录之类;图文并取,即成十道图之类。见辛德勇:《唐代的地理学》,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年,第 439-463 页之页 445。
    7 (唐)权德舆《权载之文集》卷 35,有《魏国公<贞元十道录>序》(《全唐文》卷 493,中华书局,1983年,第 5029-5030 页)。不过,依据该序文,《贞元十道录》似亦为贾耽私意所为,并非官所修撰。
    1 《长编》,卷 220,“熙宁四年二月甲戌”条,第 16 册,第 5354 页。
    2 《长编》,卷 66,“景德四年八月已酉”条,第 6 册,第 1482 页。
    3 《长编》,卷 65,“景德四年二月乙亥”条,第 5 册,第 1445 页。
    4 《长编》,卷 69,“大中祥符元年八月乙巳”条,第 6 册,第 1556 页。
    5 (宋)王溥:《五代会要》,卷 20,选事上,丛书集成初编排印本,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258 页。
    6 《旧五代史》,卷 43,唐书一九,明宗本纪第九,第 590-591 页。
    7 《长编》,卷 81,“大中祥符六年冬十月丁亥”条,第 7 册,第 1851 页。
    8 《长编》,卷 5,“乾德二年冬十月戊申”条,第 2 册,第 133 页。
    9 据《旧五代史》卷 43《唐书一九?明宗本纪》(第 590-591 页),后唐曾经重新校订过《十道图》。因此,北宋沿用的前代《十道图》,并不一定是唐代的,而很可能包括不少五代时期经过重新校订的《十道图》。
    10 《长编》,卷 66,“景德四年八月已酉”条,第 6 册,第 1482 页。(宋)王应麟:《玉海》,卷 14,地理?地理图,“景德重修十道图”条,江苏古籍书店、上海书店,1987 年,第 272 页。
    11 《长编》,卷 81,“大中祥符六年冬十月”条,第 7 册,第 1851 页。
    12 (宋)王应麟:《玉海》,卷 14,地理?地理图,“景德重修十道图”条,江苏古籍书店、上海书店,1987年,第 272 页。按:“真从吉”、“真镛”,当“慎从吉”、“慎镛”之误。
    1 (宋)王应麟:《玉海》,卷 14,地理?地理图,“祥符《九域图》”条,江苏古籍书店、上海书店,1987年,第 273 页。按:“景德重修十道图”条作“三卷”;另,今辑本《崇文总目》亦作“三卷”,见(清)钱东垣辑,《崇文总目》,卷 2,许逸民、常振国编:《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上册,现代出版社,1987 年,第 61 页。《宋史》卷 204《艺文志三》亦作“三卷”(第 5153 页)。
    2 (宋)王存著,王文楚、魏嵩山校点:《元丰九域志》,卷首,王存《元丰九域志进书表》,中华书局,1984年,第 1 页。
    3 (宋)程俱:《麟台故事》卷 3,修纂,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91 年,第 30 页。
    4 《长编》,卷 265,“熙宁八年六月辛丑”条,第 19 册,第 6486 页。
    5 王文楚、魏嵩山:《<元封九域志>的成书及其价值》,《历史地理》,第 2 辑,1982 年,第 201-205 页;魏嵩山、王文楚:《<元封九域志>成书源流考》,《学林漫录》,第 5 辑,1982 年,第 190-194 页。
    6 (宋)王存著,王文楚、魏嵩山校点:《元丰九域志》,卷首,王存《元丰九域志进书表》,中华书局,1984年,第 1-2 页。
    7 (宋)吕南公:《灌园集》,卷 8,序,十八路地势图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23 册,第 81-82页。
    8 《长编》,卷 265,“熙宁八年六月辛丑”条,第 19 册,第 6486 页。
    1 《长编》,卷 265,“熙宁八年六月辛丑”条,第 19 册,第 6486 页。((宋)王存著,王文楚、魏嵩山校点:《元丰九域志》,卷首,王存《元丰九域志进书表》,中华书局,1984 年,第 1-2 页。也许因此次编纂起于八年刘师旦之请,宋人有称《熙宁九域志》者,如嘉泰《吴兴志》,卷 1,“建置沿革?湖州”条注引,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4680 页。
    2 (宋)王存著,王文楚、魏嵩山校点:《元丰九域志》,卷首,王存《元丰九域志进书表》,中华书局,1984年,第 1-2 页。
    3 《宋会要辑稿》,食货四一,第 5557 页。
    4 王文楚、魏嵩山:《<元封九域志>的成书及其价值》,《历史地理》,第 2 辑,1982 年,第 201-205 页;魏嵩山、王文楚:《<元封九域志>成书源流考》,《学林漫录》,第 5 辑,1982 年,第 190-194 页。
    5 《长编》,卷 309,“元丰三年冬十月辛酉”条,第 21 册,第 7505 页。《宋史》,卷 204,艺文志三,第 5153页。《玉海》卷 15,地理,地理书,“元丰郡县志”条,载李德刍所上《元丰郡县志》三十卷,《图》三十卷(第 295 页)。《宋会要辑稿》“方域五”载:“太平兴国二年,河北河南路,又有陕西府路,后併一路。熙宁五年,分永兴、秦凤二路。今按《元丰九域图》,除永兴一路外,鄜延、环庆、泾原、秦凤、熙河分为五路。”(第 7401 页)此《元丰九域图》,即李德刍所上之《图》,亦或《九域志》之别称?
    6 关于王存之生平与学术,请参阅王文楚:《王存》,谭其骧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评传》(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年,第 29-48 页。
    7 (宋)王存著,王文楚、魏嵩山校点:《元丰九域志》,卷首,王存《元丰九域志进书表》,中华书局,1984年,第 1-2 页。
    1 吴其昌:《宋三京图考》,《清华周刊》十五周年纪念增刊,1928 年,第 195-208 页。
    2 《长编》,卷 81,“大中祥符六年冬十月丁亥”条,第 7 册,第 1851 页。原文为言《十道图》之作用,而《九域志》实即承《十道图》而来,因此其作用当相同。
    3 《长编》,卷 491,“绍圣四年四月丁卯”条,第 33 册,第 11657 页。
    4 王文楚、魏嵩山:《<元封九域志>的成书及其价值》,《历史地理》,第 2 辑,1982 年,第 201-205 页;魏嵩山、王文楚:《<元封九域志>成书源流考》,《学林漫录》,第 5 辑,1982 年,第 190-194 页。
    5 关于“九域图志所”,郭声波有简洁考订,见:《宋朝官方文化机构研究》,天地出版社,2000 年,第 122页。《宋朝官方文化机构考述下》,《宋代文化研究》,第 10 辑,线装书局,2001 年,第 173-196 页之 188-189。后文发表时将前文所订崇宁元年开书局,修正为崇宁间。
    6 (宋)朱弁:《曲洧旧闻》,卷 5,本朝九域志条,影印文渊阁四库本,第 863 册,第 314 页。
    7 (宋)程俱:《麟台故事》卷一,修纂,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91 年,第 5-6 页。
    1 (宋)张津等纂修:乾道《四明图经》,卷首,黄鼎《四明图经序》,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4874 页。
    2 (宋)张津等纂修:乾道《四明图经》,卷 1,祠庙三,“佽飞庙”条,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4879 页。
    3 (宋)胡榘修,方万里、罗濬纂:宝庆《四明志》,卷首,罗濬《四明志序》,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4989页。
    4 (宋)沈与求:《沈忠敏公龟溪集》,卷 12,朝请大夫盛公行状,宋集珍本丛刊,第 39 册,第 343-345 页。
    5 (宋)周淙纂修:乾道《临安志》,卷 3,牧守,“吕惠卿”条,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3248-3249 页。
    6 《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二,第 5009 页。
    7 《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二,第 5009 页。
    8 《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二,第 4451 页。
    9 《宋会要辑稿》,崇儒五,第 2260 页。
    10 《宋会要辑稿》,方域六,第 7408 页。
    11 (宋)杨时:《龟山先生全集》,卷 32,志铭三,翁行简墓志铭,宋集珍本丛刊,第 29 册,线装书局,2004 年,页 534-536 之 535。
    12 (宋)孙靓:《南兰陵孙尚书大全集》,卷 59,宋故显谟阁学士左太中大夫汪公墓志铭,宋集珍本丛刊,第 35 册,第 698-701 页。《宋史》,卷 445,汪藻传,第 13130-13132 页。
    13 (宋)孙靓:《南兰陵孙尚书大全集》,卷 60,宋故左承议郎权发遣和州军州事傅公墓志铭,宋集珍本丛刊,第 35 册,第 710-711 页。
    14 (宋)孙靓:《南兰陵孙尚书大全集》卷 57,宋故左中奉大夫致仕柳公墓志铭,宋集珍本丛刊,第 35 册,第 687-688 页。
    15 (宋)李纲:《梁溪先生文集》,卷 168,墓志二,故秘书省秘书郎黄公墓志铭,宋集珍本丛刊,第 37 册,第 675-678 页。《宋史》卷 443,黄伯思传,第 13106 页。
    16 《宋史》,卷 375,张守传,第 11612 页。
    17 (宋)周密:《齐东野语》,卷 11,上海书店,1990 年。
    18 (宋)程俱:《北山小集》,卷 33,宋故徽猷阁直学士左中奉大夫致仕常山县开国伯食邑九百户增左通奉大夫赵公墓志铭,宋集珍本丛刊,第 33 册,第 596-598 页。《宋史》,卷 247,赵子书传,第 874 页。
    19 《宋史》,卷 470,王黼传,第 13681 页。
    20 《宋史》卷 472,蔡京传附子攸传,第 13731 页。
    1 (宋)程俱:《麟台故事》卷 1,修纂,中华书局重印丛书集成初编本,1991 年,第 5-6 页。
    2 (宋)朱弁:《曲洧旧闻》,卷 5,本朝九域志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863 册,第 314 页。
    3 《宋史》卷 470,王黼传》,第 13682 页。
    4 《宋史》卷 22,徽宗本纪四,第 406 页。
    5 (宋)程俱:《麟台故事》卷一,官联,中华书局重引丛书集成初编本,1991 年,第 6 页。原文主要指《会要》而言,虽然不免有夸张之嫌,但文书草案散失当属实况,“九域图志所”的情况亦当相近。
    6 (宋)张津等纂修:乾道《四明图经》,卷首,黄鼎《四明图经序》,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4874 页。
    7 (宋)沈与求:《沈忠敏公龟溪集》,卷 12,朝请大夫盛公行状,宋集珍本丛刊,第 39 册,第 343-345 页。
    8 (宋)葛腾仲:《丹阳集》,卷 8,序,中散兄诗集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32 册,第 579 页。
    9 《宋会要辑稿》,崇儒五,第 2260 页。
    10 《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二,第 5009 页。
    1 《宋会要辑稿》,方域七,第 7438 页。
    2 《宋会要辑稿》,方域五,第 7389 页。
    3 《宋会要辑稿》,方域一,第 7328 页。
    4 《宋会要辑稿》,方域五,第 7395 页。
    5 《宋会要辑稿》,方域六,第 7408 页。
    6 (宋)周必大:《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 29(省斋文稿卷 29),神道碑一,左朝议大夫充敷文阁待制致仕柳公约神道碑(绍兴三十二年),宋集珍本丛刊,第 51 册,第 357-359 页。
    7 《宋会要辑稿》,崇儒三,第 2208 页。
    1 据曾丰《撙斋先生缘督集》卷 17 淳熙壬寅(九年,1182 年)《豫章图志后序》云“圣天子恢复之念未始实紧,舆地次或小有抵牾。一夕下职方氏,会兹郡与江西宜首应诏。”(宋集珍本丛刊,第 65 册,第 155-156页),则似在此前后,南宋朝廷曾经发起过一次州郡地理书的编撰活动。但是同书卷记载同一事件的《隆兴府纂修图经序》,却又只字未提朝廷诏令编修之缘起。(第 155 页)
    2 (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 10,“版籍类?户口”,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7880 页。
    3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中华书局,1962 年,第 334 页。吴兟,绍兴八年知盐官县。
    4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中华书局,1962 年,第 583 页。丘钦若,绍兴间知雩都县。光绪《江西通志》卷一百四,以为绍兴四年修。
    5 (宋)谈钥纂修:嘉泰《吴兴志》,卷 18,事物杂志,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4844-4845 页。绍兴中教授同郡官编修。
    6 (宋)陈公亮修纂:《严州图经》(附校字记),卷首,董弅《严州重修图经序》,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11-14 页。
    7 (宋)张津等纂修:乾道《四明图经》,卷首,黄鼎《四明图经序》,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4874 页。
    8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中华书局,1962 年,第 572-573 页。
    1 (宋)张津等纂修:乾道《四明图经》,卷首,黄鼎《四明图经序》,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4874 页。
    2 (宋)胡榘修,方万里、罗濬纂:宝庆《四明图经》,卷首,罗濬《四明志序》,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4989页。
    3(宋)陈公亮修纂:《严州图经》(附校字记),卷首,董弅《严州重修图经序》,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11-14 页。
    4 南宋州郡地理书纂修之具体组织构成,参见各书之序。这些序言比较集中的有,中华书局影印之《宋元方志丛刊》(1990 年),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中华书局,1962 年)等。
    5 (宋)曾丰:《撙斋先生缘督集》,卷 17,序,豫章图志后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65 册,第 155-156 页。
    6 (宋)马光祖修,周应合等纂:景定《建康志》,卷首,马光祖《建康志序》,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1315-1318页之页 1316。
    1 (宋)马光祖修,周应合等纂:景定《建康志》,卷首,周应合《景定修志本末》,宋元方志丛刊本,第1328-1332 页。
    2 (宋)袁说友:《东塘集》,卷 18,序,成都志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64 册,第 450 页。
    3 (宋)刘克庄:《后村集》,卷 19,题跋,清源新志跋,宋集珍本丛刊,第 80 册,第 274 页,按宋集珍本丛刊所收《后村集》宋刻本无此条,淳祐《清源新志》,12 卷,韩识修,徐明叔、王稼,徐茂叔纂。
    1 (宋)史能之纂修:咸淳《毗陵志》,卷首,史能之《咸淳毗陵志序》,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2947 页。
    2 (宋)方逢辰:《蛟峰集》,卷 4,序,严州新定续志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86 册,第 684 页。
    3 (宋)刘克庄:《后村集》,卷 19,题跋,清源新志跋,宋集珍本丛刊,第 80 册,第 274 页。
    4 (宋)曾丰:《撙斋先生缘督集》,卷 17,序,隆兴府纂修图经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65 册,第 155 页。
    5 (宋)曾丰:《撙斋先生缘督集》,卷 17,序,豫章图志后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65 册,第 155-156 页。
    6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 年,第 339-341页。主要文章,曹婉如:《现存最早的一部尚有地图的图经——〈严州图经〉》,自然科学史研究,1994,Vol. 13, No. 4,374-382。陆振岳:《图经述略》,《文史》第 27 辑,中华书局,1986 年,第 165-175 页。骆啸声:《<严洲图经>考释——兼和“改称说”商榷》,《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 5 集,岳麓书社,1985 年,第128-135 页。黄苇:《论宋元地方志书》,《历史研究》,1983 年,第 3 期,第 73-88 页。
    7 (宋)曾丰:《撙斋先生缘督集》,卷 17,序,隆兴府纂修图经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65 册,第 155 页。
    8 (宋)曾丰:《撙斋先生缘督集》,卷 17,序,豫章图志后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65 册,第 155-156 页。
    9 (宋)方逢辰:《蛟峰集》,卷 4,序,严州新定续志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86 册,第 684 页。
    10 (宋)胡榘修,方万里、罗濬纂:宝庆《四明图经》,卷首,罗濬《四明志序》,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4989页。
    11 (宋)陆游:《谓南文集》,卷 14,序,会稽志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47 册,第 142-143 页
    1 (宋)曾丰:《撙斋先生缘督集》,卷 17,序,隆兴府纂修图经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65 册,第 155 页
    2 (宋)孙应时纂修,鲍廉增补,(元)卢镇续修:《琴川志》,卷首,褚中《琴川志总叙》,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1149 页。
    3 (宋)郑兴裔:《郑兴裔郑忠肃奏议遗集》,卷下,杂著,广陵志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40 册,第 217-218 页。《文献通考》载《广陵志》12 卷,教授三山郑少魏、江都尉姚一谦撰,绍熙元年太守郑兴裔。
    4 (清)董兆熊编:《南宋文录录》,卷 15,序,重编吴兴志序(傅兆),宋集珍本丛刊,第 107 册,第 662页。
    5 (宋)周必大:《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 72(平园续稿卷 32),墓志铭,邵阳郡丞周府君因墓志铭(庆元三年),宋集珍本丛刊,第 51 册,第 686-687 页之页 687。
    6 (宋)马光祖修,周应合等纂:景定《建康志》,卷首,周应合《景定修志本末》,宋元方志丛刊本,第1328-1332 页。
    7 (宋)马光祖修,周应合等纂:景定《建康志》,卷首,周应合《景定修志本末》,宋元方志丛刊本,第1328-1332 页。
    8 (宋)方逢辰:《蛟峰集》,卷 4,序,严州新定续志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86 册,第 684 页。
    1 (宋)薛季宣:《艮斋先生薛常州浪语集》,卷 30,武昌土俗编叙,宋集珍本丛刊,第 61 册,第 446 页。《武昌土俗编》,2 卷,绍兴壬午(三十二年,1162)刊行。
    2 (宋)陈公亮修纂:《严州图经》(附校字记),卷首,董弅《严州重修图经序》,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11-14 页。
    3 (宋)方逢辰:《蛟峰集》,卷 4,序,严州新定续志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86 册,第 684 页。
    4 (宋)马光祖修,周应合等纂:景定《建康志》,卷 33-37,卷 47-49,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1884-1995 页,第 2085-2166 页。
    5 (宋)孙应时纂修,鲍廉增补,(元)卢镇续修:《琴川志》,卷首,褚中《琴川志总叙》,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1149 页。
    6 (宋)李昂英:《李忠简公文溪存稿》,卷 3,序,淳祐重修南海志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85 册,第 451页。
    1 (宋)史安之修,高似孙纂:《剡录》,卷首,高似孙《剡录序》,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7195 页。
    2 (宋)刘克庄:《后村集》,卷 9,序,仙溪志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80 册,第 186 页。
    3 (宋)刘克庄:《后村居士集》,卷 23,序,和平志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79 册,第 613 页。
    4 (宋)陆游:《谓南文集》,卷 14,序,会稽志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47 册,第 142-143 页。
    5 (宋)袁说友:《东塘集》,卷 18,序,成都志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64 册,第 450 页。
    6 (宋)刘克庄:《后村集》,卷 19,题跋,清源新志跋,宋集珍本丛刊,第 80 册,第 274 页。
    7 (宋)刘克庄:《后村集》,卷 9,序,仙溪志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80 册,第 186 页。
    8 (宋)孙应时纂修,鲍廉增补,(元)卢镇续修:《琴川志》,卷首,丘岳《重修琴川志叙》,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1148 页。
    9 (宋)周必大:《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 188(书稿卷 3),吉水王宰(中纯)(嘉泰二年夏),宋集珍本丛刊,第 53 册,第 25 页。
    1 (宋)范成大纂修:《吴郡志》,卷首,赵汝谈《吴郡志序》,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693-694 页。
    2 (宋)史能之纂修:咸淳《毗陵志》,卷首,史能之《咸淳毗陵志序》,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2947 页。
    3 (宋)陆游:《谓南文集》,卷 14,序,会稽志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47 册,第 142-143 页。
    4 (宋)凌万顷修,边实纂:淳祐《玉峰志》,卷首,凌万顷《玉峰志序》,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1051 页。
    5 (宋)陈公亮修纂:《严州图经》(附校字记),卷首,董弅《严州重修图经序》,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11-14 页。
    6 (宋)陈公亮修纂:《严州图经》(附校字记),卷首,刘文富《重修图经序》,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7-9 页。
    7 (清)董兆熊编:《南宋文录录》,卷 15,序,重编吴兴志序(傅兆),宋集珍本丛刊,第 106 册,第 662页。
    8 (宋)郑兴裔:《郑忠肃奏议遗集》,卷下,杂著,广陵志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40 册,第 217-218页。
    9 (宋)胡榘修,方万里、罗濬纂:宝庆《四明志》,卷首,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4989 页
    1 (宋)李昂英:《李忠简公文溪存稿》,卷 3,序,淳祐重修南海志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85 册,第 451页。
    2(宋)陆游:《谓南文集》,卷 14,序,会稽志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47 册,第 142-143 页。
    3 (宋)方逢辰:《蛟峰集》,卷 4,序,严州新定续志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86 册,第 684 页。
    4 (宋)刘克庄:《后村集》,卷 19,题跋,清源新志跋,宋集珍本丛刊,第 80 册,第 274 页。
    5 (宋)孙应时纂修,鲍廉增补,(元)卢镇续修:《琴川志》,卷首,丘岳《重修琴川志叙》,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1148 页。
    6 (宋)史能之纂修:咸淳《毗陵志》,卷首,史能之《咸淳毗陵志序》,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2947 页。
    7 (宋)马光祖修,周应合等纂:景定《建康志》,卷首,周应合:《景定修志本末》,宋元方志丛刊本,第1328-1332 页。
    8 (宋)田奇:《宋故宁乡主簿廖公行状》,(宋)廖行之:《省斋集》,附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67册,第 407-410 页。
    9 (宋)曾丰:《撙斋先生缘督集》,卷 17,序,隆兴府纂修图经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65 册,第 155 页。
    1 (清)董兆熊编:《南宋文录录》,卷 15,序,重编吴兴志序(傅兆),宋集珍本丛刊,第 107 册,第 662页。
    2(宋)罗叔韶修,常棠纂:《澉水志》,卷首,常棠《澉水志序》,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4659 页。
    3 (宋)曾丰:《撙斋先生缘督集》,卷 17,序,隆兴府纂修图经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65 册,第 155 页。
    4 (宋)马光祖修,周应合等纂:景定《建康志》,卷首,周应合《景定修志本末》,宋元方志丛刊本,第1328-1332 页。
    5 (宋)史能之纂修:咸淳《毗陵志》,卷首,史能之《咸淳毗陵志序》,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2947 页。
    6 早在上个世纪,吴其昌就对宋代方志兴起的原因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考察,此后相关论述所举之因素其大多已有论述。见吴其昌:《宋代之地理学史》,《国学论丛》,1927 年,第 1 卷第 1 期,第 37-96 页。近年来,包弼德(Peter K. Bol)在一系列的地方史研究中,基本上将地方志的兴起看作是南宋以后地方社会与区域性学术发展的一个结果,也是地方自我认同的一个途径。见该氏所著:“The Rise of Local History: History, Geography, and Culture in Southern Song and Yuan Wuzhou”,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61. 1(2001): 37-76; “The Multiple Layers of the Local: A Geographical Approach to Defining the Local”, for the Conference on Chinese and Comparative Hixtorical Thinking in the 21st Century, Fudan University, April 8-10,2004;“On Local History and the later Imperial Nation—the Jinhua Case”, for the Symposium on Everyday Space in Traditional China, Tokyo University, January 2005.另外,范德(Edward L Farmer)在考察明代方志时认为,地方志的编撰体现了地方对其在王朝体系中地位的诉求。见所著,吴莉苇译:《图绘明代中国:明代地方志插图研究》,载《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二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年,第 1—12 页。 98
    1 (宋)程珌:《程端明公洺水集》,卷 12,序,新安续志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71 册,第 108 页。
    2 (宋)赵不悔修,罗愿纂:《新安志》,卷首,罗愿《新安志序》,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7599-7600 页。
    3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三联书店,2004 年。
    4 (宋)程珌:《程端明公洺水集》,卷 12,序,新安续志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71 册,第 108 页。
    5 (宋)史能之纂修:咸淳《毗陵志》,卷首,史能之《咸淳毗陵志序》,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2947 页。
    6 (宋)曾丰:《撙斋先生缘督集》,卷 17,序,隆兴府纂修图经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65 册,第 155 页。
    7 (宋)孙应时纂修,鲍廉增补,(元)卢镇续修:《琴川志》,卷首,丘岳《重修琴川志叙》,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1148 页。
    8(宋)陆游:《谓南文集》,卷 14,序,会稽志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47 册,第 142-143 页。
    9 (宋)刘克庄:《后村集》,卷 19,题跋,清源新志跋,宋集珍本丛刊,第 80 册,第 274 页。
    10 (宋)罗叔韶修,常棠纂:《澉水志》,卷首,罗叔韶《澉水志序》,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4659 页。
    11 (宋)袁说友:《东塘集》,卷 18,序,成都志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64 册,第 450 页。
    12 (宋)曾丰:《撙斋先生缘督集》,卷 17,序,豫章图志后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65 册,第 155-156 页。
    1 (宋)刘克庄:《后村集》,卷 19,题跋,清源新志跋,宋集珍本丛刊,第 80 册,第 274 页。
    2 (宋)田奇:《宋故宁乡主簿廖公行状》,廖行之,省斋集,附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67 册,第 402 页。
    3 纂修志书时士人之润笔,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当时士大夫之经济生活与社会境遇。另一方面,某种程度上也许是南宋后期出现州郡志专业修纂者的一个因素。至于明清时期,地方志修纂往往成为部分不得志士大夫的一种生计。循此探讨宋元明清时期地方志之发展,实乃一有趣之问题。
    4 (宋)周必大:《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 188(书稿卷 3),吉水王宰(中纯)(嘉泰二年夏),宋集珍本丛刊,第 53 册,第 25 页。
    5 (宋)曾三异:《因话录》,“畜”,《说郛》,民国十六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卷 19。
    6 参见曹婉如《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理论和方法初探》,《自然科学史研究》,1983,Vol. 2, No. 3,246-257。
    7 (宋)朱熹:《晦庵先生文集》,卷 60,“答曾无疑(三异)”,宋集珍本丛刊,第 56 册,第 338-342 页。
    8 (宋)马光祖修,周应合等纂:景定《建康志》,卷首,周应合《景定修志本末》,宋元方志丛刊本,第1328-1332 页。
    9 (宋)杨潜修,朱端常、林玉、胡林卿等纂:绍熙《云间志》,卷首,杨潜《云间志序》,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5 页。
     1 (宋)范成大修纂:《吴郡志》,卷首,赵汝谈《吴郡志序》,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693-694 页。
    1 关于中国古代地图学之具体事件,测绘之工具与技术,向为学界所重视,在王庸、李约瑟以外,专门著作中文主要有卢良志:《中国地图学史》,测绘出版社,1984 年;金应春等:《中国地图史话》,科学出版社,1984 年;冯立升:《中国古代测量学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 年;《中国测绘史》编辑委员会:《中国测绘史》(卷一,卷二),测绘出版社,2002 年。此外尚有普及意味更浓的两种,宋鸿德等:《中国古代测绘史话》,测绘出版社,1993 年;葛剑雄:《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商务印书馆,1998 年。日文著述通论宋代地图者主要有,青山定雄:《宋代的地图及其特色》,《东方学报》(东京),1940 年,第 11 卷,第 2 号;增田忠雄:《宋代的地图与民族运动》,《史林》,1942 年,第 27 卷,第 1 号,以及海野一隆:《地图的文化史》(王妙发中译,新星出版社,2005 年)中的相关论述。西文专门著述虽然不多,但是与中文著述相比大多在测绘事实之外,注重考察文化、政治等因素,主要为 J. B. Harley and David Woodward, The History of Cartography, Vol.2, bk2, Cartography in the Traditional East and Southeast Asian Societies, 1994,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有关中国部分的内容,最近已经由姜道章翻译出版。余定国、亨德森著,姜道章译:《中国地图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上述研究对相关的制度、机构虽然多有涉及,但是对于制度与机构多有误解,主要限制于管理层面,对于地图实际之绘制造送涉及较少,而测绘人员的考察则主要集中于精英,尚未涉及精英之外的一般人员。
    2 需要指出的是,一般所说的兵部职方,只是地图的收管机构,并不负责测绘工作。包括仪鸾司、户部、刑部等机构,其与地图之关系基本属于收掌应用,这并非本文关注之中心,故从略。最近汪前进撰有专文:《宋代地图制度初探》,“宋代国家与科学”国际学术研究会的会议论文,2007 年,杭州,收入孙小淳主编:《宋代国家文化中的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年(此文承汪先生惠赐原文,特致谢意)。另外关于中国古代地图在典籍中的分布与功能请参见,汪前进:《地图在中国古籍中的分布看其社会功能》,《中国科技史料》,1998 年,第 3 期,第 1-20 页。
    1 《长编》,卷 24,“太平兴国八年丁酉”条,第 3 册,第 550 页。
    2 《长编》,卷 66,“景德四年秋七月戊子”条,第 6 册,第 1476 页。
    3 《长编》,卷 66,“景德四年秋七月戊子”条,第 6 册,第 1476 页。《宋会要辑稿》,兵二七,第 7254 页;职官六,第 2498 页。
    4 《宋会要辑稿》,兵一四,第 6998 页;兵二七,第 7248 页;方域二一,第 7662 页。
    5 《长编》,卷 49,“咸平四年八月甲子”条,第 4 册,第 1070 页。
    6 《长编》,卷 510,“元符二年五月戊辰”条,第 34 册,第 12149 页。
    7 (宋)李纲:《梁溪先生文集》,卷 55,奏议,缴进詹度乞差人兵札子,宋集珍本丛刊,第 36 册,第 678页。
    1 《宋会要辑稿》,食货三六,第 5433 页。
    2 (宋)黄榦:《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 29,公札,汉阳申朝省筑城事,宋集珍本丛刊,第 68 册,第37-38 页。
    3 已有学者注意到清代奏折以及公牍中随状奏进之图的价值,如傅乐治:《奏折录副中的附图》,《文物与考古研究》,1987 年,第 4 期,第 69-74 页。原载《故宫文物》(台北),1986 年,第 3 卷第 12 期,第 36-41页。刘若芳:《清宫藏海防舆图与澳门》,《档案学通讯》,1999 年,第 6 期;邹爱莲:《关于清宫舆图》,《明清论丛》,第 2 辑,两文后收入《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论文选(1994.10-2004.10)》,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新华出版社,2005 年,第 95-100 页,第 112-126 页。另外,最近北京大学李孝聪领导下的小组正通过对第一历史挡案馆所藏的大量奏折录副地图进行研究。上述研究主要侧重于地图的史料价值,而较少讨论其地图学史的意义。另外,汪前进提交给“宋代国家与科学”国际学术研究会的会议论文《宋代地图制度初探》,对宋代地图制度问题提出了初步的看法,相关报道见“宋代国家与科学”课题组:《宋代国家文化中的科学——“宋代国家与科学”国际学术研究会论文综述》,《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 Vol. 25, No. 4,413-416。
    4 (宋)苏轼:《东坡七集·东坡奏议》,卷 7,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宋集珍本丛刊,第 22 册,第 450-454页之 454。
    5 (宋)苏轼:《东坡七集·东坡奏议》,卷 9,乞相度开石门河状,宋集珍本丛刊,第 22 册,第 477-479页之 478。
    6 (宋)李复:《潏水集》,卷 4,书牍,与运使张少卿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21 册,第 32 页。
    7 (宋)韩琦:《安阳集》,忠献韩魏王家传卷 7,宋集珍本丛刊,第 6 册,第 661 页。
    8 (宋)王之望:《汉滨集》,卷 7,措置淮西漕运储积奏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39 册,第 745-746页。
    9 《长编》,卷 474,“元祐七年六月壬申”条,第 32 册,第 11308-11311 页。
    10 (宋)朱熹:《晦庵先生文集》,卷 20,申请,论都昌创寨札子,宋集珍本丛刊,第 57 册,第 85-87 页。
    11 (宋)李纲:《梁溪先生文集》,卷 53,奏议,缴进太原贼寨图札子,宋集珍本丛刊,第 36 册,第 662页。
    12 (宋)叶适:《水心先生文集》,卷 2,状表,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坞状,宋集珍本丛刊,第 66 册,第358-360 页。
    13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卷 11,书,上吕相公书,宋集珍本丛刊,第 3 册,第 45-46 页。
    14 (宋)薛季宣:《艮斋先生薛常州浪语集》,卷 16,奏札,奉使淮西回上殿札子一,宋集珍本丛刊,第61 册,第 266-267 页。
    1 (宋)苏轼:《东坡七集·东坡奏议》,卷 10,“奏论八丈沟不可开状”,宋集珍本丛刊,第 22 册,第 499-502页。
    2 (宋)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 25,申宣抚韩枢密乞修安国镇状,宋集珍本丛刊,第 3 册,第 482 页。
    3 (宋)崔与之:《宋丞相崔清献公全录》,卷 1,言行录上,宋集珍本丛刊,第 69 册,第 447 页。
    4 (宋)苏轼:“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二首)”之一,《东坡七集·东坡奏议》,卷 14,宋集珍本丛刊,第22 册,第 549-554 页。
    5 《长编》,卷 487,“绍圣四年五月己未”条,第 32 册,第 11565-11567 页。
    6 《长编》,卷 509,“元符二年四月辛丑”条,第 34 册,第 12129 页。
    7 《长编》,卷 452,“元祐五年十二月壬辰(7)”,第 30 册,第 10844 页。
    8 《长编》,卷 454,“元祐六年春正月条”,第 31 册,第 10897 页。
    9 (宋)黄榦:《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 27,公札,申崇德县乞追究钱福札子,宋集珍本丛刊,第 68册,第 21 页。
    10 该石刻图,清人谢启昆《粤西金石略》卷 13 著录此图上端图记为《修桂州城图记》,故以往定名为《桂林城图》,经考辨以为当时桂林不称“桂州”,而名“静江府”,且淳祐九年李曾伯知静江府时,曾作有《重修静江府城记》,故今多定名为《静江府城图》,其绘制采用了混合比例尺的方法。相关研究参见: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张益桂执笔):《南宋<桂州城图>简述》,《文物》,1979 年,第 2 期,第 79-82 页+48;陈智超:《李曾伯与静江城的修筑》,《文物》,1979 年,第 9 期,第 74-75 页;马崇鑫:《试论桂林宋代摩崖石刻〈静江府城地图〉在地图学史上的意义》,《历史地理》,第 6 辑,1988 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251-257页;苏洪济、何英德:《〈静江府城图〉与宋代桂林城》,《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Vol. 12, No. 3,277-286;汪前进:《〈静江府城图〉的成图时间、作者及地图要素》,《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Vol. 12, No. 4,384-388。周长山:《从〈静江府城池图〉看宋代桂林城的空间形态》,张利民主编《城市史研究》第 24 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年,第 18-28 页。按:石刻地图之图幅,桂林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 1983 年复原该图时有一测量,以为高 3.21 米,宽 2.98 米。见曹婉如等编:《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至元代》,文物出版社,1990年,图版 88。
    1 (明)陈琏纂修:(宣德)《桂林郡志》,国图藏明景泰刻本(32 卷,存 20 卷),卷 25,碑,章时发,静江府修筑城池记。
    2 汪前进:《〈静江府城图〉的成图时间、作者及地图要素》,《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Vol. 12, No. 4,384-388。
    3 汪前进:《〈静江府城图〉的成图时间、作者及地图要素》,《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Vol. 12, No. 4,384-388。
    4 《长编》,卷 237,“熙宁五年八月戊子”条,第 17 册,第 5767-5768 页。
    5 (宋)崔与之:《宋丞相崔清献公全录》,卷 1,言行录上,宋集珍本丛刊,第 69 册,第 447 页。
    6 (宋)黄榦:《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 29,公札,汉阳申朝省筑城事,宋集珍本丛刊,第 68 册,第37-38 页。有关汉阳修筑城池前后来往公札尚多,分别见同书卷 29,卷 16 等卷。
    1 (宋)黄榦:《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 29,公札,汉阳申朝省筑城事,宋集珍本丛刊,第 68 册,第37-38 页。
    2 (宋)黄榦:《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 29,公札,申两司言筑城事,宋集珍本丛刊,第 68 册,线装书局,2004 年,第 38-39 页;同书卷 31,公状,汉阳申朝省为旱荒乞更详审筑城事,第 64 页;申转运司乞候岁丰别议筑城事,第 64-65 页,等。
    3 关于图与图记不合的情况,参见汪前进:《〈静江府城图〉的成图时间、作者及地图要素》,《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Vol. 12, No. 4,384-388。
    4 陈智超亦持类似观点,他在 1979 年发表的论文中认为,该地图与章时发的记文可以组成一完整的奏折。见陈智超:《李曾伯与静江城的修筑》,《文物》,1979 年,第 9 期,第 74-75 页。
    5 (宋)李曾伯:《可斋续稿后》,卷 9,奏申,缴城图奏,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初抄本,第 84 册,第 670页。
    6 (宋)李曾伯:《可斋续稿后》,卷 9,奏申,回奏庚递宣渝,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初抄本,第 84 册,第672-673 页。
    
    1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九,第 6368 页。
    2 《长编》,卷 5,“乾德二年冬十月戊申”条,第 2 册,第 133 页。
    1 《长编》,卷 18,“太平兴国二年闰七月丁已”条,第 3 册,第 410 页。此条下,李焘自注云,“《实录》于此下即云,时吴、晋悉平,奉图来贡者,州郡凡四百卷,此大误也。按《地理志》,乃雍熙中事,今削去。《会要》亦同《实录》。”另外,今本《宋史》卷 85《地理志一》,“雍熙中,天下上闰年图,州、府、军、监几于四百。”(第 2094 页)按:太平兴国七年(982)闰十二月,端拱元年(988)闰五月,依农历置闰法,推测雍熙二年当置闰,按闰年图制度,则此事似可系于雍熙二年下。然值得注意的是,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25-28,不仅雍熙二年无闰,从雍熙元年至于四年皆未有闰年;不仅如此,当时李焘所见国史地理志也没有明确系年,即不仅李焘著述《续资治通鉴长编》时没有见到明确的置闰记载,就是北宋修纂两朝国史志的时候,也没有关于此事系年的明确记载。揆诸常理,北宋修史诸学士及李焘,对当时朔闰之法当烂熟于胸,自然能推测雍熙间何年何月置闰,然而他们皆未依闰法确定此事之确切系年,似当有所宗旨。故本文亦不为臆定。
    2 《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四,第 2697 页;职官一八,第 2778 页。参阅(宋)王应麟:《玉海》,卷 14,地理?地理图,“淳化天下图”条,江苏古籍书店、上海书店,1987 年,第 271 页。按: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34“淳化四年”(第 4 册,第 745-761 页)未系录此事。
    3 卢良志:《中国地图学史》,测绘出版社,1984 年,第 80 页;《中国测绘史》编辑委员会:《中国测绘史》(第一、二卷),测绘出版社,2002 年,第 235 页。
    4 《长编》,卷 17,“开宝九年二月己亥”条,第 3 册,第 364 页。
    5 周宝珠、陈振主编:《简明宋史》,1985 年,第 17-18 页。
    6 周宝珠、陈振主编:《简明宋史》,1985 年,第 17-19 页。
    1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49,“咸平四年八月甲子”条,第 4 册,第 1070 页。
    2 《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卷 1,许逸民、常振国编:《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上册,现代出版社,1987 年,第 271 页。按:北宋转运使之分路,端拱二年(989)至于淳化三年(992)间曾分为十七路,但此时尚未有十年一上路分图之制度,故略而不论。咸平四年(1001)分西川、峡西为四路,由至道三年(997)之十五路增为十七路。同年八月,吴淑提出自此十年一上路分图,是年闰十二月。因此,依闰年图制度,当年各转运使路即应在奏进州郡闰年地图的同时,造送路分地图。故而北宋第一份完整的《十七路转运司图》很可能即咸平四年闰十二月所上路分地图。至天禧四年增为十八路之前,依十年一上之制,在大中祥符四年(1011)各转运使司还上过一次路分地图(但是祥符四年未置闰,至五年闰十月,因此颇疑实际上此次路分地图应是五年闰十月时与其他州郡闰年地图偕上)。此次亦有可能编撰《十七路转运司图》。需要指出的是,北宋文献所载,无论《十七路转运司图》,还是《十八路图》,都没有直接的记载表明当时曾在这些路分地图的基础上编绘天下总舆图。关于宋代转运使司分路情况,参阅张家驹:《宋代路分考》,《禹贡》,第 4 卷,第 1 期,第 25-44 页。
    3 (宋)王应麟:《玉海》,卷 14,地理?地理图,“祥符九域图、熙宁十八路图”条,江苏古籍书店、上海书店,1987 年,第 273 页。
    4 《长编》,卷 247,“熙宁六年十月戊戌”条,第 18 册,第 6033 页。
    5 (宋)吕南公:《灌园集》,卷 8,序,十八路地势图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23 册,第 81-82页。
    6 虽然吴淑提出十年一上路分地图,但是若考虑到这一建议实际上是闰年地图的发展,它很可能是与州郡闰年地图一起奏进中央,因此路分地图的绘制有可能并不是硬性地遵守十年一上的约束,而是大约十年左右,与闰年州郡地图一起奏进,也就是说在时间上很可能是迁就闰年。当然这仅仅是推测,并无直接之证据,故妄言之。
    7 《长编》,卷 66,“景德四年秋七月戊子”条,第 6 册,第 1476 页。《宋会要辑稿》,兵二七,第 7254 页;职官六,第 2498 页。
    1 参阅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 年,第 69-71 页。
    2 (宋)王应麟:《玉海》,卷 14,地理?地理图,“祥符九域图、熙宁十八路图”条,江苏古籍书店、上海书店,1987 年,第 273 页。
    3 王庸:《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38 年,第 205 页。
    4 《长编》,卷 170,“皇祐三年七月己已”条,第 12 册,第 4097 页。
    5 (宋)苏颂:《苏魏公文集》,卷 56,墓志,工部侍郎致仕掌公墓志铭,宋集珍本丛刊,第 12 册,第 649-652页之页 651。
    6 《长编》,卷 177,“至和元年十二月庚子”条,第 13 册,第 4295 页。
    7 (宋)王应麟:《玉海》,卷 14,地理?地理图,“《皇祐方域图志》”条,江苏古籍书店、上海书店,1987年,第 276 页。
    8 《宋史》,卷 204,艺文志三,第 5153 页。
    1 需要说明的是,现代地理图集也多有相当数量的图幅说明文字,若按线装木刻形式装帧,则其文字部分使用纸张之篇幅与地图相比,所占比例将大幅上升,若以文字与地图在书籍装帧中所占比例命名的话,恐怕不少现代地图集也将改名为“图志”或“图记”了,这显然有悖常识。因此,我们判断古代地理图籍是否属于地图或地理图集时,更应当考虑的是图籍编撰的出发点,以及文字与地图在内容上的关系,若其编撰的主要出发点在于编集地图,文字基本为各图幅之补充说明,则应当可以推断该著述性质属于地理图集,而不是以文字描述为主体的“志”,“记”。这是本文推测《皇祐方域图志》属于地理图集的一个假设前提。
    2 《长编》,卷 220,“熙宁四年二月甲戌”条,第 16 册,第 5354 页。《宋会要辑稿》,方域七,第 7437 页。
    3 《长编》,卷 247,“熙宁六年十月戊戌”条,第 18 册,第 6033 页。
    4 《宋会要辑稿》,方域七,第 7438 页。
    5 《宋史》,卷 204,艺文三,第 5153 页。《艺文志》载图为一卷,而《续资治通鉴长编》则载“图一”,不云卷帙,推测似指图一幅。
    6 张家驹:《宋代路分考》,《禹贡》,第 4 卷,第 1 期,第 25-44 页。
    7 沈括躬亲编绘此图,始于熙宁九年,至元祐二年图成,前后历时十二年。考见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中华书局,1959 年版 1962 年重印本,第 995 页。
    8 沈括成图后投进时间,张荫麟以为元祐四年(《沈括编年事辑》,《清华学报》第 11 卷第 2 期),胡道静以为元祐二年(《梦溪笔谈校证》,中华书局,1959 年版 1962 年重印本,第 996 页),而张家驹以为在元祐三年二月,本文从元祐三年说。张家驹对张荫麟、胡道静两家之说的辨证,详见张家驹:《沈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年第 2 版,第 238-239 页注释 1,第 248-249 页注释 147。
    9 《长编》,卷 413,“元祐三年八月丙子”条,第 28 册,第 10033 页。《宋会要辑稿》,刑法六,第 6703页。
    1 (宋)沈括:《长兴集》,卷 4,进守令图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17 册,第 277 页;同书卷,进守令图表之二,第 277-278 页;同书卷,《谢进守令图赐绢表二首》,第 278-279 页。
    2 对于沈括所上之小图,曹婉如《论沈括在地图学方面的贡献》(《科技史文集》第 3 辑,1980 年,第 81-84页)一文以为是今西安碑林与镇江石刻《禹迹图》之祖本;何德宪《齐刻〈禹迹图〉论略》(《辽海文物学刊》,1997 年,第 1 期,第 79-86 页)则认为属于四京图。郭声波在《沈括〈守令图〉与荣县〈守令图〉关系探原》,(《四川大学学报(哲社)》,2002 年,第 3 期,第 114-119 页)对此二说做了驳证。
    3 张家驹:《沈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年第 2 版,第 144-145 页。曹婉如、李裕民、何德宪、郭声波等人的讨论也基本承袭了相同的思路。参见曹婉如:《华夷图和禹迹图的几个问题》,《科学史集刊》第 6 辑,1963 年,第 34-38 页;《论沈括在地图学方面的贡献》,《科技史文集》第 3 辑,1980 年,第 81-84 页;《再论〈禹迹图〉的作者》,文物,1987 年,第 3 期,第 76-78 页+59。李裕民:《〈禹迹图〉的作者不是沈括》,《晋阳学刊》,1984 年第 1 期。胡道静:《沈括》,载谭其骧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年,第 49-69 页。何德宪:《齐刻〈禹迹图〉论略》,《辽海文物学刊》,1997 年,第 1期,第 79-86 页。郭声波:《沈括〈守令图〉与荣县〈守令图〉关系探原》,《四川大学学报(哲社)》,2002年,第 3 期,第 114-119 页。
    4 张家驹:《沈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年第 2 版,第 151-121 页,第 234 页。
    5 张家驹:《沈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年第 2 版,第 141-142 页,第 236 页。
    6 (宋)沈括:《长兴集》,卷 4,进守令图表之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17 册,第 277-278 页。
    1 (宋)沈括著,胡道静校证:《梦溪笔谈校证》,中华书局,1959 年版 1962 年重印本,第 991-992 页。
    2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地学第二十二章),科学出版社,1976 年,第 210-213 页。
    3 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上)》,商务印书馆,1982 年,第 77 页。
    4 胡道静:《古代地图测绘技术上的“七法”问题》,《中华文史论丛》,第 5 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 年,第 236 页。《沈括》,载谭其骧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年,第 49-69页之页 64-67。
    5 曹婉如:《论沈括在地图学方面的贡献》,《科技史文集》第 3 辑,1980 年,第 81-84 页。
    1 辛德勇:《准望释义——兼谈裴秀制图诸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谓沈括制图六体问题》,唐晓峰主编:《九州》第 4 辑,商务印书馆,2007 年,第 243-276 页之页 261-265。关于该文“粗略步测”之说持保留意见。
    2 郭声波:《沈括〈守令图〉与荣县〈守令图〉关系探原》,《四川大学学报(哲社)》,2002 年,第 3 期,第114-119 页。其他相关论文主要有:邓少琴:《一幅蜀石刻北宋地图的校读和研究》,《科学史集刊》,第 10辑,1982 年,第 29-39 页;郑锡煌:《“九域守令图”地名订误》,《科学史集刊》,第 10 辑,1982 年,第 40-46页;郑锡煌:《北宋石刻“九域守令图”》,《自然科学史研究》,1982,Vol. 1, No. 2,第 144-149 页;郑锡煌:《九域守令图研究》,曹婉如等主编《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元》,文物出版社,1990 年,第 35-40 页,图版 63-66;万邦:《论沈括与九域守令图——兼于曹婉如同志商榷》,《四川测绘》,1991 年,第 1 期。
    1 (宋)王应麟:《玉海》,卷 91,器用屏障,“乾道选德殿御屏华夷图”条,江苏古籍书店、上海书店,1987年,第 1162 页。咸淳《临安志》卷 1“宫阙一?选德殿”所载略同,云:“孝宗皇帝建以为射殿,御坐后有大屏,分画诸道,列监司郡守为两行,各标职位姓名。又图华夷疆域于屏阴,诏学士周必大为记并书。”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3361 页。
    2 (宋)吕祖谦:《东莱吕太史文集》,外集?卷四,试卷六篇,汉舆地图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62 册,第472-474 页。
    3 (宋)佚名编:《新刊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 163,图籍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94 册,第 521-522 页。
    4 (宋)魏齐贤、叶棻编:《圣宋名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 97,宋集珍本丛刊,第 96 册,第 276-277页。
    5 宋孝宗御屏风所绘《华夷图》,虽无其他更为详细的记载,不过推测当与传世石刻《华夷图》属于同样的地图系统。
    6 桂薑圈:《禹迹图说》,《禹贡》,1935 年,第 3 卷,第 1 期,第 43-46 页;曹婉如:《介绍三幅古地图》,《文物参考资料》,1958 年,第 7 期,第 33 页+29;曹婉如:《华夷图和禹迹图的几个问题》,《科学史集刊》第 6 辑,1963 年,第 34-38 页;(日)海野一隆:《镇江宋代石刻〈禹迹图〉观览记》,《科技史译丛》,1985年,第 4 期,第 15-20 页;刘建国:《镇江宋代〈禹迹图〉石刻》,《文物》,1983 年,第 7 期,第 59-63 页;张沛:《也谈〈禹迹图〉的作者》,《文博》,1989 年,第 1 期,第 70-73 页+55;刘建国:《〈禹迹图〉考辩》,《东南文化》,1990 年,第 4 期,第 40-55 页。
    7 顾廷龙:《华夷图跋》,《禹贡》半月刊,1935 年,第 4 卷,第 6 期,第 20 页。曹婉如:《介绍三幅古地图》,《文物参考资料》,1958 年,第 7 期,第 33 页+29;《华夷图和禹迹图的几个问题》,《科学史集刊》第 6 辑,1963 年,第 34-38 页;《论沈括在地图学方面的贡献》,《科技史文集》第 3 辑,1980 年,第 81-84 页;《再论〈禹迹图〉的作者》,文物,1987 年,第 3 期,第 76-78 页+59。李裕民:《〈禹迹图〉的作者不是沈括》,《晋阳学刊》,1984 年,第 1 期。曹婉如等主编《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至元代》,文物出版社,1990 年,第 41-45 页。何德宪:《齐刻〈禹迹图〉论略》,《辽海文物学刊》,1997 年,第 1 期,第 79-86 页
    8 (宋)税安礼:《历代地理指掌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又见《续修四库全书》第 585 册)。关于此地理图集,参阅曹婉如《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地图集——〈历代地理指掌图〉》,《科学史集刊》,第 10 辑,1982 年,第 65-73 页;《历代地理指掌图研究》,《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至元代》,文物出版社,1990 年,第 31-34 页。郭声波:《〈历代地理指掌图〉作者之争及我见》,《四川大学学报》(哲社),2001,第 3 期,第 89-96 页。
    1 僧一行山河两戒图的思想史意义,参阅唐晓峰:《两幅宋代“一行山河图”及僧一行的地理观念》,《自然科学史研究》,1998 年,Vol. 17, No. 4, 380-384。
    2 (宋)谢维新编:《古今合壁事类备要?别集》,卷 2,都邑门,苏子瞻指掌图序、总论,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941 册,第 25-28 页。
    3 (宋)释志磐:《佛祖统纪》,卷首,通例,(台湾)湛然寺印行天台藏本,1995 年。郑锡煌,《〈佛祖统记〉中三幅地图初探》,《自然科学史研究》,1985,Vol. 4, No. 3, 229-236。郭声波:《〈历代地理指掌图〉作者之争及我见》,《四川大学学报》(哲社),2001 年,第 3 期,第 89-96 页。
    4 (宋)刘敞:《公是集》,卷 18,七言古诗,观林洪范禹贡山川图,宋集珍本丛刊,第 484-485 页。
    5 除此苏州府学石刻黄裳《地理图》之外,今日本东福寺塔头粟棘庵所藏《舆地图》与此属于同一地图系统。参见(日)青山定雄著,邢复礼译:《关于粟棘庵所藏舆地图》,《科技史译丛》,1982 年,第 4 期,第20-35 页(原载《东洋学报》第 37 卷第 4 号)。青山定雄:《南宋淳祐石刻地理图研究》,《东方学报》(东京),1940 年,第 11 卷第 1 期;张晓旭:《宋代地理图碑的研究》,《东南文化》,1993 年,第 6 期,第 114-152页。曹婉如等主编《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至元代》,文物出版社,1990 年,第 46-49 页。
    6 《宋史》卷 393,黄裳传,第 11999-12006 页之 12001。
    7 由此事大致可以看出宋代地图传播地域范围之广泛,一方面反映出当时地图复制转绘水平较之前有相当大的进步,另一方面则反映了地图在当时社会已较流行,有逐渐趋向日用化的趋势。
    8 (宋)王致远:《地理图碑铭记》,见王庸:《中国地理学史》,书首之地理图图版,商务印书馆,1998 年影印 1938 年本。
    1 (宋)朱熹:《晦庵先生文集》,卷 38,书,答李季章(壁)(第二书),宋集珍本丛刊,第 57 册,第 524页。关于朱熹制作木地理图事,罗大经亦有记载,见罗大经《鹤林玉露》,卷 15(人集,卷 3),上海书店影印涵芬楼本,1990 年。
    2 (宋)朱熹:《晦庵先生文集》,卷 38,书,答李季章(壁)(第四书),宋集珍本丛刊,第 57 册,第 526页。
    3 (宋)朱熹:《晦庵先生文集》,卷 38,书,答李季章(壁)(第三书),宋集珍本丛刊,第 57 册,第 524-525页。
    4 《宋史》,卷 398,李壁传,第 12106-12109 页
    5 《宋史》,卷 393,黄度传,第 12009-12012 页
    1 在以往的研究中,多分类或枚举各种地图之事实,如王庸《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98 年影印1938 年本),卢良志《中国地图学史》(测绘出版社,1984 年),尤其突出的是《中国测绘史》编辑委员会:《中国测绘史》(卷一,卷二),在描述宋代测绘学时,按天文测量、田亩丈量、水利测量,全国性疆域图、边疆域外地图、城市宫殿地图、立体模型地图、石刻及刻板印刷地图等类别,每类下又分成若干小类加以罗列叙述(测绘出版社,2002 年,第 222-265 页),其分类似乎详尽而细致,然其所罗列之地图事件依然漏略甚多。此外有学者对边疆地图作过专门论述,如任树民:《北宋对西北边疆舆图资料的收集和舆图的绘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 年,第 3 期,第 9-16 页;何玉红:《宋朝边防图书与情报控制述论》,《社会科学辑刊》,2004 年,第 4 期,第 92-96 页。这些研究虽然更为专门,然多专注于各类地图事件的历史,对于宋代地图学自身并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
    2 参见《长编》,卷 5,“乾德二年十一月乙亥”条;“乾德二年十二月辛未”,第 2 册,第 135 页,第 137页。
    3 (宋)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 23,奏议?按地图,宋集珍本丛刊,第 3 册,第 473-474 页。
    4 《长编》,卷 499,“元符元年六月癸未”条,第 33 册,第 11882 页。
    1 《长编》,卷 58,“景德元年冬月庚寅”条,第 5 册,第 1276 页。
    2 《长编》,卷 24,“太平兴国八年八月丁酉”条,第 3 册,第 550 页。
    3 《长编》,卷 63,“景德三年七月辛酉”条,第 5 册,第 1413 页。
    4 《宋会要辑稿》,方域十,第 7474 页。
    5 刘子健著,赵冬梅译:《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年。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与清代的闭关锁国不同,两宋时代的统治者和一般士大夫并不排斥世界。
    6 《长编》,卷 152,“庆历四年冬十月壬子”条,第 11 册,第 3709 页。
    7 《长编》,卷 234,“熙宁五年六月乙丑”条,第 17 册,第 5680-5681 页。
    8 《长编》,卷 73,“大中祥符三年四月戊午”条,第 6 册,第 1666 页。原文:“先是,曹玮及张崇贵上泾原、环庆两路州军山川城寨图。已未,上出以示王钦若等曰:处理咸都其宜,至于储备,亦极详悉。宜令别画二图,用枢密院印,一付本路,一留枢密院,按图以计事。”此事另见,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90,行状,彰武军节度使侍中曹穆公行状,宋集珍本丛刊,第 13 册,第 728-730 页之页 729。
    9 《宋会要辑稿》,兵一四,第 6998 页;方域二一,第 7662 页;兵二七,第 7248-2749 页。此类地图甚多,如:知麟州王庆民上《麟府二州图》(《长编》卷 190,“嘉祐四年十二月乙亥”条,第 14 册,第 4601 页);崔吉甫《三边表里图》(魏了翁《重校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 60,跋,跋崔吉甫三边表里图,宋集珍本丛刊,第 77 册,第 303 页);骆元直《江南形势图》(王庭珪《庐溪先生文集》卷 1,古诗,观骆元直径进江南形势图,宋集珍本丛刊,第 34 册,第 537 页);吴挺《关陕地图》(周必大《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147(奉诏录二),“录白付吴挺御笔”,宋集珍本丛刊,第 52 册,第 482 页)。有兴趣者可在《宋会要辑稿》、《长编》的基础上,结合宋人笔记文集将此类地图为一编年辑证。
    10 (宋)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 25,申状?申宣抚韩枢密乞修安国镇状,宋集珍本丛刊,第 3 册,第482 页。
    11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82,“大中祥符七年六月已未”条,第 7 册,第 1879 页;卷 83,“大中祥符七年十二月甲戌”条,第 7 册,第 1970 页。又如元祐六年“图上定西以东及讷迷诸堡”(《长编》卷467,“元祐六年冬十月甲申”条,第 31 册,第 11164 页);南宋时如,叶适所上《定山瓜步石跋三处堡坞图本》(叶适《水心先生文集》卷 2,状表,“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坞状”,宋集珍本丛刊,第 66 册,第 358-360页)。此类小区域军事地图,两宋时期的史料中记载的数量也较为丰富,本文不为一一罗列。
    1 《宋会要辑稿》,兵一三,第 6984 页。
    2 据记载,宋辽议界时,真宗尝亲为画边界地图。见《长编》,卷 261,“八年三月甲寅”条,第 19 册,第6367—6369 页。原文如下:八年三月辛酉晦,沈括使辽回,“得契丹顷岁始议地畔书,指古长城为分,今所争乃黄嵬山,相远三十余里,表论之。……喜愕,谓括曰:“两府不究本求,几误国事。”上自以笔画图,使内侍李宪持诣中书、枢密院切论辅臣,使以其图示敌使,议乃屈。……”
    3 《宋会要辑稿》,兵二七,第 7249 页。按,此事虽然在太宗至道间,然此事,实真宗所为。
    4 《长编》,卷 42,“至道三年九月丙子”条,第 4 册,第 880 页。《宋会要辑稿》,食货三六,第 5433 页;崇儒七,第 2308 页。(宋)王应麟:《玉海》,卷 14,地理?地理图,“至道滋福殿观地图”条,江苏古籍书店、上海书店,1987 年,第 271 页;卷 160,第 2938 页。
    5 《长编》,卷 42,“至道三年九月丙子”条,第 4 册,第 880 页。
    6 《长编》,卷 49,“咸平四年冬十月庚戌”条,第 4 册,第 1078 页。(宋)王应麟:《玉海》,卷 14,地理?地理图,“至道滋福殿观地图”等条,江苏古籍书店、上海书店,1987 年,第 271-272 页。北壁《灵州图》,南壁《甘、伊、凉等州图》,东壁《幽州已北契丹图》。
    7 《长编》,卷 52,“咸平五年六月甲申”条,第 5 册,第 1138 页。
    8 《长编》,卷 294,“元丰元年十一月乙未”条,第 21 册,第 7172 页。
    9 (宋)苏轼:《东坡七集?东坡奏议》卷 6,论高丽进奉状,宋集珍本丛刊影印缪荃孙批校明成化吉州本,第 22 册,第 438-439 页。两宋与辽、金之间,此类事例屡有发生,因此讨论相互之间的军事刺探与文化交流、学术发展是很有趣味的问题。陈学霖《宋代的书禁与边防之关系》(《宋史论集》,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 年,第 175-209 页)已有深入的讨论,若有兴趣可进一步考察。
    10 《宋会要辑稿》,职官三六,第 3091 页。(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174,“皇祐五年二月癸已”条,第 13 册,第 4201 页。
    11 《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二,第 2861 页。
    12 《长编》,卷 131,“庆历元年四月壬午”条,第 10 册,第 3114 页。
    13 《宋会要辑稿》,崇儒五,第 2257 页。
    14 《长编》,卷 185,“嘉祐二年四月辛未”条,第 13 册,第 4475 页。李焘自注云:“此据正史契丹传。《实录》云上《契丹建国子孙图》及纂录事三册,与本传不同。按《虏庭杂记》今具在,《实录》所称悉在其间矣。至忠来归,在庆历元年八月,熙宁二年七月乃致仕。范镇《杂记》称至忠尝为契丹史官,契丹称中学舍人,或中书舍人即史职也。三月二月又上《国俗官称仪物录》,六年五月又献《契丹蕃汉兵马机事》十册,并《契丹出猎图》。”
    1 关于西夏地图的研究,主要有(苏)克恰诺夫:《苏联骨架图书馆汉文西夏唐古特地图册手稿》,《西北史地资料》,1980 年第 1 期;求实:《论所谓复制宋本西夏地图问题》,《西北历史资料》,1980 年第 1 期;陈炳应:《西夏地形图初探》,载《西夏文物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年;黄盛璋、汪前进:《最早的一幅西夏地图——〈西夏地形图〉新探》,《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Vol. 11, No. 2, 177-187;胡玉冰:《汉文西夏地图文献述要》,《文献》,2005 年,第 1 期,第 93-110 页。
    2 《长编》,卷 319,“元丰四年十一月甲申”条,第 22 册,第 7602 页。
    3 《资治通鉴》,第 7 册,第 3290 页;第 9 册,第 3956 页,第 4127 页;第 10 册,第 4420 页;第 11 册,第 5094 页;第 17 册,第 8140 页。
    4 《资治通鉴》,卷 72,魏纪四,明帝青龙二年(234)五月“吴主入居巢湖口”,胡注,第 2292 页。
    5 《资治通鉴》,卷 6,秦纪一,始皇帝元年(前 246)“韩欲疲秦人”,第 203-204 页。
    6 《长编》,卷 314,“元丰四年七月辛卯”条,第 22 册,第 7602 页。《宋会要辑稿》,兵二八,第 7281 页。
    7 (宋)范祖禹(1041-1098):《太史范公文集》,卷 40,碑铭,检校司空左武卫上将军郭公墓志铭,宋集珍本丛刊,第 24 册,第 398-404 页之页 404。
    8 《长编》,卷 326,“元丰五年五月丁酉”条,第 22 册,第 7700 页。
    9 《长编》,卷 327,“元丰五年六月已未”条,第 22 册,第 7875 页。《宋会要辑稿》,兵二八,第 7283 页。
    10 《长编》,卷 499,“元符元年六月甲申(14)”条,第 33 册,第 11873—11874 页。
    1 《后汉书》,卷 24,马援传,第 827-850 页之 834。
    2 沈括熙宁七年八月至八年二月期间为河北西路察访使,并提举河北东路义勇保甲。见《长编》,卷 255,熙宁七年八月丙辰,第 18 册,第 6239 页等。
    3 关于沈括木模型地图,可参阅胡道静:《沈括》,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年,第 49-69 页之 62-63。任树民:《沈括的边防筹策与他的边区木板立体地图》,《西北民族研究》,2001 年,第 2 期,第 112-116 页。
    4 《长编》,卷 267,“熙宁八年八月癸已”条,第 19 册,第 6542 页。
    5 (宋)沈括著,胡道静校证:《梦溪笔谈校证》,中华书局,1959 年版 1962 年重印本,第 813 页。
    1 (宋)曾公亮、丁度等撰,浦伟忠、刘乐贤整理:《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一,传世藏书本子库兵部,海南国际新闻出版社中心、诚成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 年,第 327 页。关于此处所载测量技术与工具的研究,参见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地学第二十二章),科学出版社,1976 年,第 1-248 页;曹婉如:《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理论和方法初探》,《自然科学史研究》,1983,Vol. 2, No. 3,246-257;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 年,第 301-302 页;卢良志:《中国地图学史》,测绘出版社,1984 年,第 139-131 页;冯立升:《中国古代测量学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 年,第 133-137 页。
    2 (宋)秦九韶:《数学九章》,卷 4,测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797 册,第 433-449 页。相关研究参阅冯立升:《中国古代测量学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 年,第 150-161 页。
    3 (宋)梅应发、刘锡修纂:开庆《开庆四明续志》,卷 5,新建诸寨,申省状,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5988-5990页。
    4 (宋)何薳:《春渚纪闻》,卷 1,杂记,木果异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863 册,第 452 页。
    5 (宋)李石:《方舟集》,卷 7,奏议,论荆鄂两军战守胜势疏,宋集珍本丛刊,第 43 册,第 440 页。
    1 如庆历八年(1048)贾昌朝言黄河疏导事,“绘漯川、横垅、商胡之河为一图”进上,见《长编》,卷 165,“庆历八年十二月庚辰”条,第 11 册,第 3977-3978 页。
    2 如嘉祐五年(1060)河北漕韩贽穿二股渠,分河流入金赤河,上《二股河图》,见《宋会要辑稿》,方域一四,第 7559 页。
    3 如天圣七年(1029 年)五月,高弁、高继密等所上《黄河诸埽图》。见《宋会要辑稿》,方域一四,第 7552页。
    4 如元祐八年(1093)正月,范百禄上书言回河事宜:“近因外都水丞将到河图,方见画样上件决口,乃与大河一般。……”见《长编》,卷 480,“元祐八年正月(60)”条,第 32 册,第 11432-11433 页。
    5 如熙宁四年(1071)九月五日,诏:“郓州言黄河溢水入故道行流,令京东提举常平仓司那官一员,前行相视深浅阔狭,水所归仍,画图以闻”。见《宋会要辑稿》,方域一四,第 7556-7557 页。
    6 《宋会要辑稿》,方域一六,第 7589 页。
    7 《长编》,卷 421,“元祐四年春正月己亥”条,第 29 册,第 10199-10202 页。
    8 《宋会要辑稿》,方域一四,第 7551 页。
    9 《长编》,卷 166,“皇祐元年二月甲戌”条,第 12 册,第 3987 页。
    10 (宋)沈括著,胡道静校证:《梦溪笔谈校证》,卷 25,第 457 条,中华书局,1959 年版 1962 年重印本,第 796 页。此条有脱漏,邓广铭依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八,熙宁六年十一月壬寅条李焘注文补正,见邓广铭《不需要为沈括锦上添花——万春圩并非沈括兴建小考》,《邓广铭全集》(第八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年,第 39-48 页(原刊《学术月刊》1979 年第 1 期),今与《校证》参校。
    11 竺可桢:《北宋沈括对于地学之贡献与纪述》,《科学》1926,Vol. 1, No. 6, 792-807。收入《竺可桢全集》(第 1 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年,第 792-807 页。
    12 张家驹:《沈括》,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初版 1978 年第 2 版,第 54-55 页。
    13 胡道静:《沈括》,载谭其骧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年,第49-69 页之页 61-62。
    1 冯立升《中国古代测量学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 年,第 135-137 页。
    2 《长编》,卷 116,“景祐二年三月已丑”条,第 9 册,第 2723 页。
    3 《长编》,卷 187,“嘉祐三年五月壬午”条,第 14 册,第 4510 页。《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五,第 3855页。
    4 《长编》,卷 192,“嘉祐五年七月乙卯”条,第 14 册,第 4638-3649 页。
    5 《长编》,卷 480,“元祐八年正月丁未”条,第 32 册,第 11432-11433 页。
    6 《长编》,卷 304,“元丰三年五月癸亥朔”条,第 21 册,第 7395 页。
    7 《宋会要辑稿》,方域一六,第 7576 页。
    8 《长编》,卷 50,“咸平四年十二月戊子”条,第 1102 页。
    9 《长编》,卷 480,“元祐八年正月丁未”条,第 32 册,第 11432-11433 页。
    1 《长编》,卷 71,“大中祥符二年六月丙申”条,第 6 册,第 1611 页。《宋会要辑稿》,职官三零,第 2995页。
    2 《宋会要辑稿》,方域一,第 7319 页。
    3 《长编》,卷 63,“景德三年六月丙子”条,第 5 册,第 1405 页。
    4 《宋会要辑稿》,方域八,第 7447 页。
    5 (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云麓漫抄》,卷 8,“长安图”条,中华书局,1996 年,第 140-142 页。周铮:《吕大防长安图碑和三宫图碑》,《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至元代》,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年,第25-30 页,图版 45-48。
    6 关于此图的地图学研究参见马崇鑫:《试论桂林宋代摩崖石刻〈静江府城地图〉在地图学史上的意义》,《历史地理》,第 6 辑,1988 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251-257 页;汪前进:《〈静江府城图〉的成图时间、作者及地图要素》,《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Vol. 12, No. 4,384-388。
    7 (宋)朱熹:《晦庵先生文集》,卷 20,申请,论都昌创寨札子,宋集珍本丛刊,第 57 册,第 85-87 页。
    1 (宋)朱熹:《晦庵先生文集》,卷 20,申请,申免移军治状,宋集珍本丛刊,第 57 册,第 87-90 页。
    2 《宋会要辑稿》,兵三,第 6804 页。
    3 《宋会要辑稿》,食货三六,第 5433 页。
    4 《长编》,卷 112,“明道二年五月辛已”条,第 9 册,第 2618 页。李焘自注“此事当考,恐是随前奉使淮南被诏所经画,及执政,乃上之也。或与岁末盐运五利相关。” 又同书卷 113,“明道二年戊申”条,李焘注云王随上言与此《淮南运河图》有关(第 9 册,第 2654-2655 页)。
    5 《宋会要辑稿》,食货一八,第 5116 页。原文如下:“淳熙十五年(1188)九月二十七日,户部言:检准淳熙十四年五月八日敕臣僚奏陈,和州于施团税场之外又复创子务于朴木邀截民旅,妨夺无为军城下商税。盖缘近年客船从栅江泥汊口入里河,经无为军,自裕溪出大江则不经由施团,此和州所以在朴木栏税,与无为军税务地近相妨。然大江与里河水道必裕溪,而今施团税场即先在裕溪者尔。今若令和州将施团税场依旧移置于裕溪故地,则和州商税自无走失,无为军税务相去既远,则亦自无词,客船或欲经往大江,或欲避风涛之险而入里河,各适其便可也。都省批下淮西安抚司委官相视彩图,图本指定利害具申。其淮西安抚转运司寻委安丰军六安县主薄马唏骥前去和州无为军管下相视。……”
    6 (宋)黄榦:《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 27,公札,申崇德县乞追究钱福札子,宋集珍本丛刊,第 68册,第 21 页。
    7 《宋会要辑稿》,食货一,第 4804 页;食货六一,第 5910 页。
    8 (宋)李元弼,《作邑自箴》,卷 1,“处事”,续修四库全书本,第 753 册,第 139 页。按,引文中小字为原书注文,其对地形与颜色的对应关系似有舛误,但系原文如此,不为妄改。
    1 (宋)董?毒然幕蠲袷椤罚?3,“苏次参赈济法”,丛书集成新编本,第 32 册,第 751 页。以《四库全书》本校对,第 602 册,第 296 页。
    2 (宋)黄榦:《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 31,公状,汉阳军管下赈荒条件,宋集珍本丛刊,第 68 册,第 74-75 页。
    3 (宋)叶适:《水心先生文集》,卷 15,墓志铭,彭子复墓志铭,宋集珍本丛刊,第 66 册,第 516-518 页。
    4 (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文集》,卷 47,行状,显谟阁学士致仕赠龙图阁学士开府袁公行状,宋集珍本丛刊,第 76 册,第 523-536 页之 524。
    1 《长编》,卷 277,“熙宁九年八月庚戌”条,第 20 册,第 6779-6780 页。
    2 《宋会要辑稿》,食货一,第 4815 页。
    3 《宋会要辑稿》,食货七,第 4922 页。
    4 关于“经界”、两宋时期田亩测绘与鱼鳞图之形成,是中古时代社会发展之核心问题,本文仅就其中与地图学发展之关系略为申明。至于绍兴经界法推行之地域范围,后来之沿革,于南宋土地所有制度发展之影响等更深入之研究,则有待日后之工作。关于“经界”研究之重要论文可参阅,王德毅:《李椿年与南宋土地经界》,《宋史研究集》第七辑,(台北)国立编译馆,1974 年,第 441-480 页(原载《食货月刊》复刊第2 卷第 5 期,1972 年)。关于鱼鳞簿和鱼鳞图,参阅王曾瑜:《宋朝的鱼鳞簿和鱼鳞图》,《锱铢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578-582 页(原刊于《中国历史大辞典通讯》1983 年第 1 期)。
    5 《宋会要辑稿》,食货四,第 4850 页。
    1 《宋会要辑稿》,食货一,第 4818 页。
    2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一,第 5926 页。
    3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第 6036 页。
    4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第 4897 页。
    5 (宋)洪遵:《洪文安公遗集》,《荐用林珦上奏(案时在绍兴中)》,宋集珍本丛刊,第 46 册,第 181 页。原文为:“林珦本出书生,敏于为政,治民有爱。……后知常州无锡县。旧例令佐四厅催科,浮民益以为奸,号为杂催者至七百余人。因缘侵渔,人蒙其害。经界覆实者在县置枷械于门,追呼自便。又于太保长名下勒取丁口图帐,七千余本,皆鱼鳞细图。期限严峻,遂以重价就买官中本送纳。珦始至之日,即时禁止……”。
    6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第 4898 页。
    1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第 4902 页。
    2 (宋)朱熹:《晦庵先生文集》,卷 100,公移,晓示经界差甲头榜,宋集珍本丛刊,第 59 册,第 478-480页。
    3 (宋)孙应时纂修,鲍廉增补,(元)卢镇续修:《琴川志》,卷 12,常熟县端平经界记,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1268-1270 页。又见(宋)杜范:《杜清献工集》,卷 16,序,常熟县版籍记,宋集珍本丛刊,第 78 册,第 461-462 页。依据引文,除鱼鳞图外,尚有类姓薄,物力薄,其中类姓薄,李椿年经界称为类姓图帐。此类问题与南宋社会经济史关系重大,可另为深入讨论。
    4 (宋)周必大:《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 67,神道碑,敷文阁直学士宣奉大夫赠特进汪公大猷神道碑,宋集珍本丛刊,第 51 册,第 647-650 页之 647。
    5 (宋)徐元杰:《楳埜集》,卷 10,记,永丰县仁政楼记,宋集珍本丛刊,第 84 册,第 1-2 页。
    6 (宋)薛季宣:《艮斋先生薛常州浪语集》,卷 16,奏札,奉使淮西回上殿札子一,宋集珍本丛刊,第 61册,第 266-267 页。
    7 (宋)薛季宣:《艮斋先生薛常州浪语集》,卷 17,札子,与虞丞相书五,宋集珍本丛刊,第 61 册,第281-283 页。
    1 有关地图叙述与社会思想之间关系的论述参阅: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导论,第 111-113 页;第二卷,第 360-379 页;《“天下”“中国”与“四夷”——作为思想史文献的古代中国的世界地图》,《学术集林》,第 16 卷,第 44-71 页。叶凯蒂:《从十九世纪上海地图看对城市未来定义的争夺战》,载刘东主编:《中国学术》,第三辑,商务印书馆,2000 年,第 88-121 页。(美)范德(Edward L Farmer)著,吴莉苇译:《图绘明代中国:明代地方志插图研究》,载《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二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年,第 1-12 页。吴莉苇:《欧洲人等级制世界观下的中国——兼论地图的思想史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7 年,第 2 期,第 188-203 页。
    2 李孝聪:《古代中国地图的启示》,《读书》1997 年,第 7 期,第 140-144 页。唐晓峰:《两幅宋代“一行山河图”及僧一行的地理观念》,自然科学史研究,1998,Vol. 17, No. 4,380-384;唐晓峰:《地图中的权力、意志与秩序》,见唐晓峰:《人文地理随笔》,三联书店,2005 年,第 271-279 页。
    3 (德)阿尔夫雷德·赫特纳著,王兰生译:《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商务印书馆,1983 年,第 413 页。
    4 Mark Monmonier, How to Lie with Maps,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关于此书的中文评述,见唐晓峰:《如何用地图扯谎》,载《人文地理随笔》,三联书店,2005 年,第 45-48 页。
    5(美)丹尼斯?伍德著,王志弘等译,《地图的力量——使过去与未来现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6 王永兴:《唐代后期军事史略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1 关于宋代文化中的政治幽思参见,姜斐德:《宋代景观艺术中的政治隐情》,《九州》,第 2 辑,商务印书馆,1999 年,第 193-201 页。
    2 提醒式行动(Remind)与提醒物(Reminders)这两个概念与巫鸿提出的纪念碑性(Monumentality)概念有所区别,主要在于纪念碑性更多地从具有硬度质料的石碑、金属器皿出发,强调一种悲壮、英雄、永恒的特性;而本文之所以只是讲“提醒”,主要考虑的是“提醒”的范围更为广泛,它既可以由硬度的质料构成,也可以由书写、吟咏等方法表达,它既可以包含悲壮、英雄、永恒的特性,也可以是柔和、平凡、暂时的行为与意识。另外,纪念是通过对完成的纪念来提示未来,而提醒不仅可以由完成而针对未来,还可以直接针对没有展开的未来。关于巫鸿的纪念碑性,参见 Wu Hung, Monumentality in Early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其书名中文一般翻译作《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的纪念碑性》。该书中文译本最近将有世纪出版集团发行,此前序言已由孙庆伟、巫鸿中译后以《九鼎传说与中国古代美术中的“纪念碑性”》为题收入《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中(三联书店,2005,第 45-69 页),从中能够看到关于这个概念的详细阐述。另参见李零:《学术“科索沃”:一场围绕巫鸿新作的讨论》;秦岭:《巫鸿〈中国早期艺术和建筑中的纪念性〉》;贝格利:《评巫鸿〈中国早期艺术和建筑中的纪念性〉》;巫鸿:《答贝格利对拙作〈中国早期艺术和建筑中的纪念性〉的评论》,上述文章皆刊载于《中国学术》,第二辑上(商务印书馆,2000 年 4 月),分别为第 202-216 页,第 217-228 页,第 229-261 页,第 262-285 页。巫鸿:《我与纪念碑性》《读书》,2007 年,第 11 期,页 108-118。
    3 据《古杭杂记》记载,南宋驿路白塔桥,印买《朝京里程图》,士大夫往临安必买以披阅。有人题诗曰:“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为何只说临安路,不较中原有几程。”显然在地图上已经抹去了北宋的内容,连一丝回忆也消失了。(元)李有:《古杭杂记》,(元)陶宗仪辑汇:《说郛》,卷 47,婉委山堂藏板顺治四年重刊本(第 48 册)。
    4 任树民对西北边疆舆图作过专门的梳理,见任树民:《北宋对西北边疆舆图资料的收集和舆图的绘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 年,第 3 期,第 9-16 页。
    1 (宋)刘攽(ban):《彭城集》,卷 7,七言古诗,幽州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096 册,第 61-62页。此《幽州图》其兄刘敞亦为题咏,见刘敞:《公是集》,卷 26,五言长律,题幽州图,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傅增湘校清光绪覆刻聚珍本,第 9 册,线装书局,2004 年,第 551 页。此外,兄弟二人还各有咏《陕西图》诗,分别见《彭城集》卷 11,五言律诗,题陕西图三首;《公是集》卷 21,五言律诗,观陕西图三首。
    2 (宋)陈振孙著,蓄小蛮、顾美华:《直斋书录解题》,卷 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66 页。
    3 (宋)李曾伯:《可斋续稿后》,卷 3,申奏,边报事宜乞加备奏,宋集珍本丛刊,第 84 册,第 559-560页。
    4 (宋)姚勉:《雪坡舍人集》,卷 38,混一华夷疆域图序(宝祐四年),宋集珍本丛刊,第 86 册,第 448页。
    1 (宋)郑思肖:《心史》,卷上,“大宋地理图歌”,宋集珍本丛刊,第 90 册,第 457-458 页。原文如下:“混沌破后复混沌,知是几番开太极。四方地偏气不正,中天地中立中国。神禹导海顺水性,太章步地穷足力。悖理汤武暂救时,谋纂莽操大生逆。离而复合合复离,卒莫始终定于一。粤自炎帝逮唐尧,两汉大宋传火德。我朝圣人仁如天,历年三百犹一日。形气具和礼乐修,谁料平地生荆棘,风轮舞破须弥山。黑雹乱下千钧石,铜锛万舌咀梵云。玉帝下走南斗泣,中有一宝坏不得,放光动地神莫测。云是劫劫王中王,敕令一下罔不伏。燕南垂赵北,际忽必烈正巢,其地一声霹雳吹云飞,真火长生世末世山山溪水水清,纵横十方变化身,恒河沙数天坏谷,独我忠气常如新。”
    2 (宋)倪朴:《倪石陵书》,上太守郑敷文书,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傅增湘校清宜秋馆刻本,第 59 册,第 540-541页。
    3 (宋)吕祖谦辑:《十七史详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史 129 册,第 128、741 页;史 130 册,第 1 页;史 131 册,第 123 页。
    4 (宋)陈振孙著,蓄小蛮、顾美华:《直斋书录解题》,卷 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66 页。宋代因其所处的特殊政治局势,对以往分裂时代的历史性研究,是当时学术世界中一项具有深切现实意味的主要对象。若将此放到政治局势与学术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系统的考察,是一有价值之课题。
    5 (宋)李纲:《梁溪先生文集》,卷 24,诗二十,次雷州,宋集珍本丛刊,第 36 册,第 454 页。
    6 (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 30,律诗,观《明州图》,宋集珍本丛刊,第 13 册,第 351 页。
    7 (宋)薛季宣:《艮斋先生薛常州浪语集》,卷 8,诗戊,州图次元修韵三首,宋集珍本丛刊,第 61 册,第 208 页。
    1 此类地图数量应不在少数,仅以沈立为例,其为州郡时,即主持绘制《越州图》,见王十朋撰,史铸增注:《会稽三赋》(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嘉庆刻本,第 44 册,线装书局,2004 年),“其物则有鱼盐之饶”一句注文云,“沈立《越州图序》濒海居人以鱼盐为生。”(第 411 页)此《越州图》又名《会稽图》,其序文见《会稽撷英总集》卷二十,全文收入张国淦编著《中国古方志考》,中华书局,1962 年,第 369-370 页,并有考辨。
    2 (宋)陈襄:《古灵先生文集》,卷 6,律诗,题毗陵郡图,宋集珍本丛刊,第 8 册,第 699 页。
    3 (元)朱思本:《贞一斋诗文稿》,卷 1,“舆地图自序”,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婉委别藏本,第 1323 册,第595-596 页。
    4 当时府州学立石上图的除了上述以外,还有一种《六经图》,将在后文关于古代经典地理学的章节另行论述。
    5 关于《平江图》的研究请参阅,钱镛:《平江图碑》,《文物》,1959 年,第 2 期,第 49 页。杜瑜《从宋〈平江图〉看平江府城的规模和布局》,《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 Vol. 8, No. 1, 90-96。汪前进:《〈平江图〉的地图学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 Vol. 8, No. 4, 378-386;《南宋碑刻平江图研究》,《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至元代》,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年,第 50-55 页。钱玉成:《宋刻〈平江图〉的比例》,《文物》,1994年,第 4 期,第 54-58 页。
    6 《长安城图》、《兴庆宫图》元丰三年(1080)刻石,相关研究请参阅周铮:《吕大防长安图碑和三宫图碑》,《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至元代》,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年,第 25-30 页。《中国测绘史》(卷一,卷二),测绘出版社,2002 年,第 256-258 页。
    7 (元)张铉纂修:至正《金陵新志》,卷 12 下,古迹志?碑碣,“金陵、建康图”条,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5763 页。
    8 (元)张铉纂修:至正《金陵新志》,卷 3 中之下,金陵表六,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5468 页。
    9 (宋)马光祖修,周应合等纂:景定《建康志》,卷 19,山川志三,“钟浦”条,第 1619 页;卷 21,城阙志二,“古朱雀门”条,第 1632 页。
    1 (宋)马光祖修,周应合等纂:景定《建康志》,卷 33,文籍志一,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189 页。
    2 (元)张铉纂修:至正《金陵新志》卷 12 下,古迹志?碑碣,“金陵、建康图”条,宋元方志丛刊本,第5763 页。
    3 孙果清:《宋代石刻鲁国之图的初步探讨》,《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至元代》,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 23-24 页。王润山:《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平面石刻地图〈鲁国之图〉》,《地图》,1991 年,第 2 期。《中国测绘史》编辑委员会:《中国测绘史》(卷一,卷二),测绘出版社,2002 年,第 258-259 页。
    4 (宋)潜说友纂修:咸淳《临安志》,卷 8,“国子监”,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3427 页。
    5 (宋)韩琦:《安阳集》,卷 21,记,并州新修庙学记,宋集珍本丛刊,第 6 册,第 485-486 页。
    6 (宋)文彦博:《文潞公文集》,卷 12,碑记墓志,绛州翼城县新修至圣文宣王庙碑记,宋集珍本丛刊,第 5 册,第 333 页。
    7 (宋)谢翱:《晞发集》,卷 5,鲁国图诗并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91 册,第 49 页。按,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万历刻本稍异(第 91 册,第 120-121 页)。
    1 《宋会要辑稿》,崇儒七,第 2308 页。《长编》,卷 55,“咸平六年十月(2)”条,第 5 册,第 1213 页。
    2 《长编》,卷 55,“咸平六年十月(2)”条,第 5 册,第 1213 页。
    3 (宋)蔡襄:《宋端明殿学士蔡忠惠公文集》,卷 2,五言古诗,碧峰亭,宋集珍本丛刊,第 7 册,第 754-755页。
    4 (宋)马光祖修、周应合等纂:景定《建康志》,卷 4,留都志,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1375-1384 页。
    5 (宋)宋祁:《景文集》,卷 2,赋,诋仙赋(并序,案祁出知寿州在庆历元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088 册,第 19 页。
    6 (宋)王庭珪:《庐溪先生文集》,卷 35,记,上成观三清殿记,宋集珍本丛刊,第 34 册,第 674 页。
    7 (日)内山精也著,陈广宏、益西拉姆译:《宋代八景现象考》,《新宋学》,第 2 期,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年,第 389-409 页。
    1 (宋)施元之、顾禧、施宿注:《注东坡先生诗》,卷 13,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引,宋集珍本丛刊,第 18册,第 686-689 页。
    2 (宋)曹勋:《松隐文集》,卷 19,绝句,题俞僅画八题,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傅增湘校嘉业堂丛书本,第41 册,第 557-558 页。
    3 (英)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小组译:《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地学》第 1 分册,科学出版社,1976 年。第 129-130 页。
    4 (宋)张君房编,李永晟校点:《云笈七籖》,卷 79,符图,中华书局,2003 年,第 1790-1812 页。
    5 (宋)祖无择:《洛阳九老祖龙学文集》,卷 14,家集,“庐山”条注,宋集珍本丛刊,第 7 册,第 724页。
    6 (宋)周文璞:《方泉先生诗集》,卷 2,黄连香赋,宋集珍本丛刊,第 69 册,第 146 页。
    1 (宋)李纲:《梁溪先生文集》,卷 10,诗六(在沙阳作五十五首),畴老修撰所藏华岳衡岳图,宋集珍本丛刊,第 36 册,第 320-321 页。
    2 (宋)梅尧臣:《婉陵先生文集》,卷 28,正阳驿舍梦郑并州寄书开之即《三山图》也,宋集珍本丛刊,第 3 册,第 724 页。
    3 (宋)李纲:《梁溪先生文集》,卷 13,诗九(在沙阳及还至崇安作四十八首),崇安令朱邈公远送示武夷图因成绝句;卷 31,诗二十七(甲寅秋至乙卯以后作四十),陈国佐司左司寄示天台山图以绝句两章报之,宋集珍本丛刊,第 36 册,第 355 页;第 519 页。
    4 (宋)刘敞:《公是集》,卷 28,七言绝句,九嶷山图,宋集珍本丛刊,第 9 册,第 563 页。
    5 (宋)郭正祥:《青山集》,卷 4,《九嶷山图》,宋集珍本丛刊,第 23 册,第 606 页。
    6 (宋)苏轼:《东坡集》,卷 7,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宋集珍本丛刊,第 18 册,第 101 页。
    7 (宋)薛季宣:《艮斋先生薛常州浪语集》,卷 3,赋下,雁荡山赋,宋集珍本丛刊,第 61 册,第 169-179页。
    8 (宋)欧阳守道:《巽斋文集》,卷 18,跋,题虞堪画武夷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83 册,第655-656 页。
    9 (宋)李复:《潏水集》,卷 5,书牍,与乔叔彦通判书(第三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21 册,第 53 页。
    10 (宋)朱熹:《晦庵先生文集》,卷 9,诗,行视武夷精舍作,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宋刊浙本,第 56 册,线装书局,2004 年,页 673-674。
    11 (宋)朱熹:《晦庵先生文集》,卷 76,序,武夷图序(乙卯仲秋),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宋刊浙本,第 58册,第 772 页。
    1 (宋)袁燮:《挈斋集》,卷 11,行状,资政殿大学士赠少师楼公行状,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57册,页 135-152 之页 151。
    2 (宋)施元之、顾禧、施宿:《注东坡先生诗》,卷 20,《黄州东坡图》(上巳日与二三子携酒出游随所见辄作数句明日集之为诗故词无伦次),宋集珍本丛刊,第 18 册,第 811 页。
    3 (宋)曾巩:《南丰曾子固先生集》,卷 24,序,鉴湖图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10 册,第 142-143 页。
    4 (宋)曾巩:《南丰先生元丰类稿》,卷 19,记,广德湖记,宋集珍本丛刊,第 10 册,第 340-341 页。原文为“鄞县张侯图其县之广德湖”云云。
    5 (宋)欧阳修:《居士集》,卷 40,记二,真州东园记一首,宋集珍本丛刊,第 4 册,第 759-761 页。 ? 本节初稿曾以《天才以外的普通技术官僚》为题在第 11 届中国科学技术史国际会议(南宁,2007 年 8月 20 日)上宣读过,又经复旦大学历史地理所韩昭庆老师审查,在此一并致谢。
    6 William Huttmann,“On Chinese and European maps of China,”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London, Vol.?(1844), pp.117-127.后收入 ACTA Cartographica. Vol.2(1968),pp.234-244.转引自姜道章,《二十世纪欧美学者对中国地图学史研究的回顾》,《汉学研究通讯》,Vol. 17, No. 2,1998, 169-177,注 6。
    7 Edouard Chavannes, “Les Deux Plus Anciens Specimens de la Cartographie Chinoise,”Bulletin de l’Ecole Francaise de l’Extreme Orient (Hanoi), Vol.3(1903),214-247.
    8 王庸:《中国地图学史纲》,三联书店,1958 年。
    9 Joseph Needham,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3. Mathematics and the Science of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9, Chapter 22. Section(d),“Quantitative Cartography in East and West.”pp.525-590.
    10 关于中国地图学史研究较为完善的中文综述,见姜道章:《近九十年中国地图学史的研究》,《华冈理科学报》,1995 年,第 12 期,第 169-201 页,该文删节后发表在:《地球信息》,1997 年,第 3 期,第 56-59页;姜道章:《二十世纪欧美学者对中国地图学史研究的回顾》,《汉学研究通讯》,Vol. 17, No. 2,1998, 169-177。
    1 J. B. Harley and David Woodward, The History of Cartography, Vol.2, bk2, Cartography in the Traditional East and Southeast Asian Societies, 1994,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有关中国部分的内容,最近已经由姜道章先生翻译出版。见余定国、亨德森著,姜道章译:《中国地图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2 David Woo, Maps as Expression: “A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artographic Style”. Unpublished M.A. Thesi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1981; Cordell D. K. Yee, “A Cartography of introspection: Chinese Maps as other than European.” Asian Art, Fall 1992, pp.29-47;姜道章:《论传统中国地图学的特征》,《自然科学史研究》,1998,Vol. 17, No. 3,262-272。
    3 王庸:《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38 年(1998 年);《中国地图学史纲》,三联书店,1958 年;Joseph Needham,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3. Mathematics and the Science of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9, Chapter 22. Section(d),“Quantitative Cartography in East and West.”pp.525-590;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 年;卢良志编:《中国地图学史》,测绘出版社,1984 年;冯立升:《中国古代测量学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 年;《中国测绘史》编辑委员会:《中国测绘史》(第一、二卷合刊),测绘科学出版社,2002 年。
    4 J. B. Harley and David Woodward, The History of Cartography, Vol.2, bk2, Cartography in the Traditional East and Southeast Asian Societies, 1994,pp.35-70,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 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 年。
    1 王庸:《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38 年,第 50 页。
    2 卢良志编:《中国地图学史》,测绘出版社,1984 年。
    3 《中国测绘史》编辑委员会:《中国测绘史》(第一、二卷),测绘科学出版社,2002 年。
    4 (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 5,兵部,中华书局,2005 年,第 162 页。
    5 《五代会要》,卷 15,职方,丛书集成初编排印本,1936 年,第 195 页。《宋史》卷 163,职官志三,第3856 页。
    1 (宋)苏轼:“奏论八丈沟不可开状”,《东坡七集·东坡奏议》,卷十,宋集珍本丛刊,第 22 册,第 499-502页。
    2 从引文可以看出,(1)宋代利用水平等工具进行地形测量属于日常的技术工作,在具体的测量过程中,为保证测量的精度,25 步(约合今 38 米)似为表竿设置的一般间距。(2)当时测量工作一般有详细的文字记录、官吏签押的责任制度,以及归档备案的档案管理制度,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不完全遵守上述制度,甚至往往成为官样文章,仅具空文。(3)从引文所记可推知,宋代似乎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江河水文记载,否则苏轼不可能获得每年的淮河涨水数据。不过从苏轼的奏文分析,当时记录的水深数据既称“涨痕”,并要去除溜分,可知属于水面在河岸或堤岸的斜面留下的数值,而非垂直水深数据。明此,对于理解宋代其他文献中的水文数据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3 事实上“壕寨”在中国古代科技与工程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其自身的制度变迁十分复杂,本文的目的主要在于提出此重要问题,就宋代的情况作初步的分析,更专精的工作有待方家。
    4 如《长编》,卷 14,“开宝六年冬十月甲辰”条,第 310 页等。
    5 如《宋史》,卷 274,田钦祚传,第 9359-9360 页;卷 275,田仁郎传,第 9379-9381 页。
    6 不过《金史》,卷 57,百官志三“诸京留守司南京提举京城所”条云:“壕寨官一员,掌监督修造。”(第1370 页)其余各史职官志未见专门条目,散见他处,分隶统属各不相同。
    1 《宋史》,卷 479,西蜀孟氏世家,第 13875 页。
    2 《长编》,卷 14,“开宝六年冬十月甲辰”条,第 310 页。
    3 《新五代史》,卷 49,唐景思传,第 557-558 页;《旧五代史》,卷 124,唐景思传,第 1635-1637 页。
    4 《长编》,卷 295,“元丰元年十二月壬寅”,第 7177 页。
    5 《宋会要辑稿》,方域九,第 7467 页。
    6 黄榦,《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 31,公状,申制置司行下安庆府催包砌城壁事,宋集珍本丛刊,第68 册,第 84-85 页之 85。
    7 《长编》,卷 57,“景德元年八月庚申”,第 5 册,第 1252 页。
    8 《长编》,卷 77,“大中祥符五年正月癸酉”,第 6 册,第 1749 页。
    1 《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三,第 7542 页。
    2 (宋)黄榦,《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 16,书一五,回总郎言筑城事,宋集珍本丛刊,第 67 册,第707-708 页。
    3 (宋)黄榦,《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 29,公札,汉阳申朝省筑城事,宋集珍本丛刊,第 68 册,第37-38 页。
    4 (宋)黄榦:《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 29,公札,复湖北运使请兴筑汉阳城壁,宋集珍本丛刊,第68 册,第 41 页。宋代文献中涉及壕寨的记载较为丰富,黄榦文集中即有丰富之资料,其他如景定《建康志》:卷 38,武卫志一,创建马寨条,第 1967 页;咸淳《临安志》,卷 34,山川十三,湖下,南下湖条,第 3668 页等等,不赘举。
    5 (宋)李诫:《营造法式》,卷 3,卷 16,卷 29,民国十四年陶氏刻本。
    6 (宋)赵抃:《赵清献公文集》,卷 7,奏议,奏状乞寝罢内臣修筑汴堤,宋集珍本丛刊,第 6 册,第 777-778页。
    1 (宋)梅应发、刘锡纂修:开庆《四明续志》,卷 6,帐前拨发壕寨官舍,第 5998 页。
    2 (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卷 4,杨府水渠,中华书局,1983 年,第 68-69 页。
    3 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 年,第 695 页。
    4 (宋)李纲:《梁溪先生文集》,卷 111,奏议,乞施行修城官吏奏状,宋集珍本丛刊,第 37 册,第 178-180页。
    5 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武节郎条,中华书局,1997 年,第 595 页;第 695 页。
    6 (宋)李光:《庄简集》,卷 15,书,与海南时官书,宋集珍本丛刊,第 34 册,第 63-64 页。
    7 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 年,第 695 页。
    8 (宋)吴自牧撰,傅林祥注:《梦梁录》,卷 9,内诸司,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 年,第 127-128 页。
    9 (宋)潜说友纂修:咸淳《临安志》,卷 32,山川十一,湖上,西湖,第 3650 页。
    1 (元)沙克什编著:《河防通议》,卷首,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 年。
    2 (宋)苏轼:《东坡七集·东坡奏议》,卷 9,《录进单锷吴中水利书》,宋集珍本丛刊,第 22 册,第 489-497页。
    3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年,第 85-94 页。
    1 David Woo, Maps as Expression: “A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artographic Style”. Unpublished M.A. Thesi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1981; Cordell D. K. Yee, “A Cartography of introspection: Chinese Maps as other than European.” Asian Art, Fall 1992, pp.29-47;姜道章:《论传统中国地图学的特征》,《自然科学史研究》,1998,Vol. 17, No. 3,262-272。尤其是余定国的论述因其参与编撰多卷本《地图学史》而有相当大的影响,为当代西方学者所乐于引用,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地理与地图部主任约翰·艾伯特(John Hēbert)在给李孝聪《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撰写的序言中,对中国古代地图的看法即完全采用了他的观点。(约翰·艾伯特:《描述中国——国会图书馆藏八百年间的中国古地图》,李孝聪编著:《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文物出版社,2004 年,第 1-8 页)
    2 还有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这些艺术性很强的地图在一般的日常实用价值上是否一定不如近代科学地图?还可以讨论的是,地图绘制难道只有一种近代科学道路吗?关于后者,唐晓峰有最新的思考,见唐晓峰:《梵蒂冈的地图画廊》,《书城》,2007 年,第 2 期,第 32-35 页。
    3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驻军图整理简报》;詹立波:《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守备图探讨》,《古地图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77 年,第 41-49 页,第 50-56 页。
    4 曹婉如:《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理论和方法初探》,《自然科学史研究》,1983, Vol. 2, No. 3, 246-257。
    5 最初提出这一问题的是日本的小川琢治,李约瑟发挥了这一观点,并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小组译:《中国科学技术史》,第 5 卷,地学,第一分册,科学出版社,1976 年,第 129-130 页;并参见英文版,第 567 页。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 年,第 300 页。冯立升:《中国古代测量学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 年,第 107 页。
    6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 年,第 293 页。
     1 J. B. Harley and David Woodward, The History of Cartography, Vol.2, bk2, Cartography in the Traditional East and Southeast Asian Societies, 1994,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有关中国部分的内容,最近已经由姜道章先生翻译出版。余定国、亨德森著,姜道章译:《中国地图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1 《宋会要辑稿》,方域八,第 7441 页。
    2 《长编》,卷 56,“景德元年四月壬午”条,第 5 册,第 1235 页。
    3 《宋会要辑稿》,方域一六,第 7576 页。
    4 《长编》,卷 50,“咸平四年十二月戊子”,第 4 册,第 1102 页。
    
    1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一,第 5910 页。
    2 《宋会要辑稿》,食货一,第 4804 页。
    3 《长编》,卷 452,“元祐五年十二月壬辰(7)”条,第 30 册,第 10844 页。
    4 《长编》,卷 454,元祐六年春正月是月(38)条,第 31 册,第 10897 页。
    1 《长编》,卷 487,“绍圣四年五月己未(9)”条,第 32 册,第 11565-11567 页。
    2 《宋会要辑稿》,兵二九,第 7308 页。
    3 《宋会要辑稿》,兵一七,第 7047 页。
    4 《宋会要辑稿》,兵二九,第 7303 页。
    5 David Woo, Maps as Expression: “A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artographic Style”. Unpublished M.A. Thesi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1981; Cordell D. K. Yee, “A Cartography of introspection: Chinese Maps as other than European.” Asian Art, Fall 1992, pp.29-47。
    6 《旧唐书》,卷 138,贾耽传,第 3782-3787。以往一般以为贾耽《海内华夷图》“古郡国题以墨,今州县题以朱”,对此辛德勇做了辨析,指出《海内华夷图》为当时的“现代地图”,与朱墨古今对照无关。见辛德勇:《唐代地理学》,载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年,第 439-463页之 449-450。
    1 卢良志,《中国地图学史》,测绘出版社,1984 年,第 98 页。按:受当时条件限制,卢氏在书中称《禹贡论图》,事实上依据后文所引 1985 年出版社的宋刻本,称为《禹贡山川地理图》。
    2 (宋)程大昌,《禹贡山川地理图序》,见程大昌,《禹贡论?禹贡山川地理图》,古逸丛书三编之十三,中华书局影印宋淳熙八年(1181)泉州州学刻本,1985 年。
    3 (宋)李元弼,《作邑自箴》,续修四库全书本,第 753 册,第 139 页。
    4 《长编》,卷 327,“元丰五年六月已未”条,第 22 册,第 7875 页。又见《宋会要辑稿》,兵二八,第 7283页。但文字稍有不同,并将之系于同年九月份。
    1 (宋)董?骸毒然幕蠲袷椤罚砣八沾尾侮饧梅ā保允榧尚卤啾荆?32 册,第 751 页。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校对,第 602 册,第 296 页。
    2 (宋)黄榦:《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 31,公状,汉阳军管下赈荒条件,宋集珍本丛刊,第 68 册,第 75 页。
    3 (宋)黄榦:《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二十七,公札,申崇德县乞追究钱福札子,宋集珍本丛刊,第 68 册,第 21 页。
    4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第 6036 页。
     1 代表性的著作如陶晋生:《宋辽关系史研究》,联经出版社,1984 年重印本。(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编,史卫民等译,《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2006 重印)。其他相关论著,参见两书,尤其后者之引述。另外近年有陶玉坤《辽宋关系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年),未见全文,不置评论。
    2 请参阅马大正、刘逖:《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的演进历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 年,第 33-46 页。厉声、李国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综述(1989-1998 年)》,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年,第 9-13 页。关于服制与华夷观,尤其是后者,向为学术界讨论之重要问题,相关论著甚多,而全面、深入之综述亦未见,今略举数端,以备参考。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三联书店,1994年。傅乐成《唐代夷夏观念之演变》:《汉唐史论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第 209-226 页;《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第 362 页。林甘泉:《夷夏之辨与文化认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 年,第 3期,第 26-37 页。陈学霖《欧阳修〈正统论〉新释》,《宋史论集》,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 年,第125-173 页。罗志田:《夷夏之辨的开放与封闭》,《中国文化》,1996 年,总第 14 辑,第 213-224 页。何芳川:《“华夷秩序”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 6 期,页 30-45。陈致:《夷夏新辩》,《中国史研究》,2004 年第 1 期,第 3-22 页。李大龙:《传统夷夏观与中国疆域的形成——中国疆域形成理论探讨之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 年,第 1 期,第 1-14 页。
    1 (英)R. J. 约翰斯顿主编,柴彦威等译:《人文地理学词典》,2004 年,第 243 页。
    2 (英)R. J. 约翰斯顿主编,柴彦威等译:《人文地理学词典》,2004 年,第 43-45 页。需要指出的是,当代人文地理学对于边疆和边界的热情已经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其视野在原有的全球政治空间研究基础上,将国家内部空间的各个方面都纳入到其范围内,如政区、选区、教区、社区,以及这些空间单元上的社会群体;在方法与理论上,受社会学、人类学的影响至为明显,对于种族、性别、文化、认同等至为关注,同时对资本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演变,以及对城市、乡村内部政治权力空间的关联都成为十分引人注目的焦点。请参阅 Kevin R. Cox, edited, Political Geography: Critical Concepts in the Social Sciences(I, II, III, IV),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London and New York, 2005. Scott Michaelsen and David E. Johnson (editors): Border theory: the limits of cultural politic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inneapolis and London, 1997. 尤其是前者,其编选论文的顺序反映了政治地理学相应领域的历史进程与最新进展。
    3 Isaac, B.: The limits of empire: the Roman army in the Eas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417.转引自(英)R. J. 约翰斯顿主编,柴彦威等译:《人文地理学词典》,2004 年,第 44-45 页。
    4 (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编,史卫民等译:《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2006 重印),第 109 页。
    5 《长编》,卷 58,“景德元年十二月辛丑”条李焘注引《两朝誓书册》,第 5 册,第 1299 页。
     1 关于北宋河北边防之措施,如塘泊、榆塞等,已有一定之讨论,如阎沁恒:《北宋对辽塘埭设施之研究》,《政治大学学报》,1963 年,第 8 期。林瑞翰:《北宋之边防》,《宋史研究集》,第 13 辑,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81 年,第 199-229 页,(原刊于《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第 19 期,1970 年)。高恩泽:《北宋时期河北“水长城”考略》,《河北学刊》,1983 年,第 4 期,第 150-153 页。程民生:《北宋河北塘泺的国防与经济作用》,《河北学刊》,1985 年,第 5 期,第 76-80 页。安国楼:《北宋军事方田制述论》,《杭州大学学报》,1992 年,第 4 期,第 95-99 页。杨军:《北宋时期的河北塘泊》,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侯仁之师九十寿辰纪念文集》,学苑出版社,2003 年,第 225-255 页。陶玉坤:《北宋防御辽国的榆塞》,《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 年,第 3 期,第 36-39 页。李京龙、赵英华:《北宋河北边缘地区的军事防御工程述略》,《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 年第 1 期,第 49-52 页。
    2 韩琦《韩魏公集》卷 13,家传,丛书集成初编本;第 198-201 页;丛书集成新编本,第 74 册,第 19-20页。李之勤:《熙宁年间宋辽河东边界交涉研究——王安石弃地数百里说质疑》,《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80 年,第 1 期,第 18-24 页。
    3 熙宁间辽人提出重划疆界之原因,虽与两地景德以来的疆界纷争有关,但亦与当时北宋较为积极的边备策略有关。参见陶晋生:《宋辽关系史研究》,联经出版社,1984 年重印本,第 144-154 页。李之勤:《熙宁年间宋辽河东边界交涉研究——王安石弃地数百里说质疑》,《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80 年,第 1 期,第 18-24 页。另外郭洪敏:《论熙宁变法和宋辽划界》,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年。此文论点并无进步,不值得参考。
    4 《长编》,卷 260,“熙宁八年二月壬申”条,第 19 册,第 6334-6335 页。
    5 《长编》,卷 261,“熙宁八年三月辛酉”条,第 19 册,第 6368-6369 页。
    6 《长编》,卷 279,“熙宁九年十一月丁丑”条,第 20 册,第 6825 页。关于此次界至分画,除前引陶晋生、李之勤之外,可参考者尚有张家驹:《沈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年重印,第 80-98 页。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第 4 次修订本),三联书店,2007 年,第 219-238 页。张雅琴:《沈括与宋辽划界交涉》,《史绎》,第 12 期,1975 年,第 10-15 页。
    7 《长编》,卷 322,“元丰五年春正月甲午”条,第 22 册,第 7760 页。《宋会要辑稿》,方域一八,第 7624页。李之勤将元丰间代北界至分画看做新的边界纠纷,见李之勤:《熙宁年间宋辽河东边界交涉研究——王安石弃地数百里说质疑》,《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80 年,第 1 期,第 18-24 页。本文以为这实际上是熙宁地界分画的延续。
    8 《长编》,卷 152,“庆历四年冬十月己丑朔(2)”条,第 11 册,第 3706-3707 页。
    1 (宋)楼钥:《范文正公年谱,补遗,义庄规矩》,补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史 82,第 31 页。
    2 《长编》,卷 157,“庆历五年八月癸酉”条,第 12 册,第 3798 页。
    3 《宋会要辑稿》,兵二七,第 7267-7268 页。
    4 《长编》,卷 193,“嘉祐六年六月庚辰”条,第 14 册,第 4679-4680 页。关于屈野河界至问题,杜建录:《夏宋屈野河西地界问题》,《宁夏史志研究》,1994 年,第 1 期。
    5 《长编》,卷 228,“熙宁四年十二月甲寅”条,第 16 册,第 5547 页。
    6 鲁人勇:《西夏的疆域和边界》,《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2003 年第 1 期,第 38-41 页。
    7 李华瑞:《宋夏关系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 465 页。
    8 李华瑞:《宋夏关系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 224-227 页。
    9 《长编》,卷 515,“元符二年九月庚子朔”条,第 34 册,第 12234 页;卷 515,“元符二年九月辛酉”,第 12248 页;卷 517,元符二年十月丁巳,第 12301 页。李华瑞:《宋夏关系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 465-466 页。
    10 鲁人勇:《西夏的疆域和边界》,《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3 年第 1 期,第 38-41 页。马力:《宋哲宗亲政时对西夏的开边和元符新疆界的确立》,《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年。李华瑞:《宋夏关系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 224-225 页之间附“绍圣、元符开边示意图”。
    11 周宝珠、陈振主编:《简明宋史》,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209-210 页。
    12 《长编》,卷 349,“元丰七年十月戊子”条,第 24 册,第 8372-8374 页。
    1 邹逸麟:《宋金分界考》,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历史地理研究》,第 2 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 186-189 页。
    2 陶晋生:《宋辽关系史研究》,联经出版社,1984 年重印本。(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编,史卫民等译,《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2006 重印)。Morris Rossabi: China among Equals: The Middle Kingdom and Its Neighbors, 10th-14th Centur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1983。李华瑞:《宋夏关系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 1-120 页;第 343-382 页。王庚武:《小帝国的辞令:宋代与其邻国的早期关系》,载王庚武:《王庚武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年,第 61-82 页。张希清等主编:《澶渊之盟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该书后附有 1927-2006 年之间比较详细的中英文论著索引。
    3 关于宋人的苟安心理,论述比较多,如 James T. C. Liu, “Sung Roots of Chinese Political Conservatism: the Administrative Problems”, The Journal of Asia Studies, Vol. 26, No. 3(1967), 457-463。戴仁柱著(Richard L. Davis),刘晓译:《十三世纪中国政治与文化危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年。周宝珠、陈振主编:《简明宋史》,人民出版社,1985 年,页 20。张希清等主编:《澶渊之盟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详细论著目录请参阅方建新:《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年。然而较少有人讨论辽、夏、金诸国政治上的保守倾向,这一点似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4 葛兆光:《宋代“中国”意识的凸现——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文史哲》,2004 年,第 1期,第 5-12 页。
    5 相关研究参见 Hoyt Cleveland Tillman, “Proto-Nationalism in Twelfth-Century China? The Case of Ch’en Liang”,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39, No. 2,( Dec.,1979 ), 403-428。田浩:《西方学者眼中的澶渊之盟》,张希清等主编:《澶渊之盟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92-112 页。
    6 (英)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著,胡宗泽,赵力涛译:《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书店,1998年。
    7 S. E. Finer:State- and nation-building in Europe: rhetoric and reality, in Kevin. R. Cox and R. J. Johnston (eds),Conflict, Politics and the Urban Scene, Longman , London. 1975,p. 86,转引自 R. J. Johnston:Geography and the State: An Essay in Political Geography,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1982, p. 4.
    1 《宋会要辑稿》,食货四九,第 5657 页。
    2 《长编》,卷 129,“康定元年十一月乙卯”条,第 10 册,第 3055 页。
    3 《长编》,卷 193,“嘉祐六年五月庚戌”条,第 14 册,第 4671-4672 页。
    4 《长编》,卷 59,“景德二年三月丁卯”条,第 5 册,第 1325 页。
    5 (宋)欧阳修:《居士集》,卷 5,古诗五,边户一首,宋集珍本丛刊,第 4 册,第 531 页。
    6 傅乐焕:《宋辽聘使表稿》,《辽史丛考》,中华书局,1984 年,第 179-285 页之 207。
    1 《长编》,卷 232,“熙宁五年四月庚申”条,第 17 册,第 5631 页。
    2 《长编》,卷 232,“熙宁五年四月乙亥”条,第 17 册,第 5638-5639 页。
    3 《长编》,卷 243,“熙宁六年三月丁未”条,第 17 册,第 5911 页。
    4 《长编》,卷 262,“熙宁八年四月丙寅”条,第 19 册,第 6379-6380 页。
    5 《长编》,卷 159,“庆历六年冬十月丁未朔”条,第 12 册,第 3847 页。
    6 《长编》,卷 157,“庆历五年八月庚辰”条,第 12 册,第 3799 页。
    7 《宋会要辑稿》,兵二七,第 7267-7268 页。
    8 《长编》,卷 229,“神宗熙宁五年一月丁未”条,第 17 册,第 5578-5579 页。
    1 《长编》,卷 262,“熙宁八年三月辛酉”条,第 19 册,第 6368-6369 页。按,武州属于辽朔州属地,故此次争界多云蔚、应、朔三州画界。
    2 《宋会要辑稿》,蕃夷二,第 7704 页。
    3 《长编》,卷 256,“熙宁七年九月戌申”条,第 18 册,第 6253 页。
    4 陶晋生:《宋辽关系史研究》,联经出版社,1984 年重印本,第 152-153 页。
    5 依据沈括《奏乞宣谕馆伴等俱晓分水岭本末事》,宋辽此次所争地段,除黄嵬山一段以分水岭为界损失为大以外,“其余虽悉许以分水岭为界,亦无所妨”。《长编》,卷 262,“熙宁八年三月辛酉”条,第 19 册,第 6368 页。另外,关于苏辙、邵伯温等宋人关于此次画界弃地七百里之说,及对韩缜、沈括、王安石等的归罪之论,今人有深入之辨析,分别见张家驹:《沈括》,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年(1978 年重印),第 80-98页。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第 4 次修订本),三联书店,2007 年,第 219-238 页。张雅琴:《沈括与宋辽划界交涉》,《史绎》,第 12 期,1975 年,第 10-15 页。李之勤:《熙宁年间宋辽河东边界交涉研究——王安石弃地数百里说质疑》,《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80 年,第 1 期,第 18-24 页。
    6 《长编》,卷 228,“熙宁四年十二月甲寅”条,第 16 册,第 5547 页。
    7 《长编》,卷 232,“熙宁五年四月庚午(26)”条,第 17 册,第 5635 页。
    8 《长编》,卷 230,“熙宁五年二月辛酉”条,第 17 册,第 5591 页。
    9 《长编》,卷 230,“熙宁五年二月辛酉”条,第 17 册,第 5591 页。
    10 《长编》,卷 439,“元祐五年三月癸未(29)”条,第 30 册,第 10581 页。
    11 《长编》,卷 445,“元祐五年秋七月乙酉(31)”条,第 30 册,第 10717 页;卷 436,“元祐四年十二月,是月”条,第 30 册,第 10508 页。
    1 《长编》,卷 445,“元祐五年秋七月乙酉(31)”条,第 30 册,第 10717 页。
    2 《长编》,卷 437,“元祐五年春正月庚寅(21)”条,第 30 册,第 10546 页。
    3 《长编》,卷 444,“元祐五年六月辛酉(32)”条,第 30 册,第 10680-10689 页之页 10684。卷 452,“元祐五年十二月壬辰(7)”条,第 30 册,第 10844-10847 页。
    4 《长编》,卷 445,“元祐五年秋七月乙酉,(31)”条,第 30 册,第 10718 页。
    5 《宋会要辑稿》,方域二十,第 7660 页。
    6 《长编》,卷 174,“皇祐五年春正月壬戌”条,第 13 册,第 4194 页。
    7 《长编》,卷 184,“嘉祐元年十二月癸西”条,第 13 册,第 4462-4463 页。
    8 《宋会要辑稿》,蕃夷二,第 7701 页。
    1 (宋)文彦博:《文潞公文集》,卷 19,奏议,奏西夏誓诏事(熙宁四年)又一,宋集珍本丛刊,第 5 册,第 364 页。
    2 《长编》,卷 228,“熙宁四年十二月甲寅”条,第 16 册,第 5547 页。
    3 《长编》,卷 228,“熙宁四年十二月甲寅”条,第 16 册,第 5547 页。
    4 《长编》,卷 397,“元祐二年三月是月(47)”条,第 27 册,第 9671 页。
    5 《宋史》,卷 87,地理志三,第 2147 页,第 2150 页。
    6 《宋史》,卷 86,地理志二,第 2138 页。
    7 《长编》,卷 174,“皇祐五年春正月壬戌”条,第 13 册,第 4194 页。
    8 (宋)文彦博:《文潞公文集》,卷 19,奏议,奏西夏誓诏事(熙宁四年)又一,宋集珍本丛刊,第 5 册,第 364 页。
    1 《长编》,卷 276,“熙宁九年六月壬寅”条,第 19 册,第 6749 页。
    2 《长编》,卷 285,“熙宁十年十一月已未”条,第 20 册,第 6989 页。
    3 《长编》,卷 432,“元祐四年八月乙卯”条,第 29 册,第 10425-10426 页。
    4 《长编》,卷 261,“熙宁八年三月辛酉”条,第 19 册,第 6367-6369 页。
    5 《宋会要辑稿》,方域一八,第 7624 页。
    6 《长编》,卷 454,“元祐六年春正月辛未”条,第 31 册,第 10882 页。
    7 《长编》,卷 452,元祐五年十二月壬辰“知熙州范育言”条,第 30 册,第 10844-10847 页。
    8 《长编》,卷 283,“熙宁十年七月乙丑”条,第 20 册,第 6937 页。
    9 《长编》,卷 184,“嘉祐元年十二月癸西”条,第 13 册,第 4462-4463 页。《宋会要辑稿》,蕃夷二,第7701 页。
    10 《长编》,卷 193,“嘉祐六年六月庚辰”条,第 14 册,第 4679-4680 页。
    11 《长编》,卷 269,“熙宁八年十月已丑”条,第 19 册,第 6582 页。
    12 《长编》,卷 261,“熙宁八年三月辛酉”条,第 19 册,第 6367-6369 页;卷 283,“熙宁十年七月乙丑”条,第 20 册,第 6937 页。
    1 《新唐书》,卷 31,天文志一,第 187 页。
    2 关于僧一行山河两戒图的源流与地理学思想史意义,详见唐晓峰:《两幅宋代“一行山河图”及僧一行的地理观念》,《自然科学史研究》,1998, Vol. 17, No. 4, 380-384。
    3 (宋)王应麟:《玉海》,卷 20,地理,唐山河两戒,江苏古籍书店、上海书店,1987 年,第 397 页。
    4 《长编》,卷 172,“皇祐四年二月丁亥”条,第 13 册,第 4132 页。
    1 (宋)魏了翁:《重校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 97,歌行,山河叹送刘左使光祖归简州,宋集珍本丛刊,第 77 册,第 628 页。
    2 (宋)林之奇:《拙斋文集》,卷 7,书,上宰相书(时任福建市舶),宋集珍本丛刊,第 44 册,第 652-654页。
    3 (宋)陈经:《尚书详解》,卷 6,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59 册,第 102-103 页。
    4 (宋)税安礼:《历代地理指掌图》,续修四库全书,第 585 册,第 551-552 页。
    5 (宋)唐仲友:《帝王经世图谱》,卷 6,《唐一行山河分野图》,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宋嘉泰元年刻本,2004 年。按:四库全书本(影印文渊阁本,第 992 册)以及武英殿聚珍本,此图皆隶于卷七,其图已失原本风貌,不可为依据。
    6 唐晓峰:《两幅宋代“一行山河图”及僧一行的地理观念》,《自然科学史研究》,1998, Vol. 17, No. 4, 380-384.
    7 需要指出的是,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992 册)以及武英殿聚珍本,诸图已无南北戒线,全失原本风貌,不可为考察宋代思想之依据,然对于理解清代的地图编绘思想则不失为一较好的例证。
    8 题(元)卢天祥刻:《六经图说》,石本墨拓,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全册凡一百页,信都文庙碑。汪前
    
    1 关于石刻《六经图》,参阅汪前进:《石刻〈六经图〉综考》,《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 Vol. 12, No. 1, 83-90。
    2 (宋)叶适:《习学记》,卷 39,“唐书?表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849 册,第 698-699 页。
    3 (宋)陈藻:《乐轩集》,卷 7,策问,“分野”条,“地理”条,“三条四列,两戒”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52,第 93-94 页;第 94-95 页;第 95-96 页。
    1 《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三,第 2687 页。
    2 《长编》,卷 85,“大中祥符八年九月庚申”条,第 7 册,第 1951 页。
    3 傅乐焕:《宋人使辽语录行程考》,傅乐焕《辽史丛考》,中华书局,1984 年,第 1-28 页。(原刊于《国学季刊》第 5 卷第 4 号,1936 年)
    4 刘浦江:《宋代使臣语录考》,张希清等主编:《10-13 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253-296 页。另外,对于宋人使臣之称谓与职责等相关问题,最近的论述参阅苗书梅、刘秀荣:《宋代外交使节的选任制度》,同前书,第 297-313 页。贾玉英:《宋辽交聘制度之管窥》,张希清等主编:《澶渊之盟新论》,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388-399 页。
    5 (宋)梅尧臣:《宛陵先生文集》,卷 59,重送祖择之北使,宋集珍本丛刊,第 4 册,第 137 页。
    1 《长编》,卷 142,“庆历三年七月辛卯”条,第 11 册,第 3408-3409 页。
    2 《长编》,卷 140,“庆历三年四月辛亥”条,卷 142,“庆历三年七月辛卯”条,第 11 册,第 3362-3363页;第 3407 页。
    3 (宋)苏颂:《苏魏公文集》,卷 56,墓志,龙图阁待制知扬州杨公墓志铭,宋集珍本丛刊,第 12 册,第659-662 页。
    4 (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 1,卷 34-39,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 年,第 1,115-135页。
    5 《长编》,卷 31,“淳化元年春正月”条,第 3 册,第 698-699 页。
    6 《长编》,卷 158,“庆历六年五月丁未”条,第 11 册,第 3829 页。
    7 《长编》,卷 203,“治平元年十一月是月”条,第 15 册,第 4923 页。
    8 《长编》,卷 457,“元祐六年夏四月甲午”条,第 31 册,第 10937 页。
    9 (宋)郑樵:《通志》,卷 66,艺文略四,第 782 页。
    1 刘浦江:《宋代使臣语录考》,张希清等主编:《10-13 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253-296 页。
    2 贾敬颜:《沈括〈熙宁使契丹图抄〉疏证稿》,贾敬颜:《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中华书局,2004 年,第 122-169 页之 122-124。关于此书另参阅陈得芝:《关于沈括的〈熙宁使虏图抄〉》,《历史研究》,1978 年,第 2 期,第 66-69 页。收入陈氏《蒙元史研究丛稿》,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19-24 页。
    3 《长编》,卷 79,“大中祥符五年冬十月已酉”条,第 6 册,第 1795 页。《宋会要辑稿》蕃夷二,第 7695页。贾敬颜:《王曾〈上契丹事〉疏证稿》,贾敬颜:《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中华书局,2004 年,第 80-103 页。
    4 《宋会要辑稿》蕃夷二,第 7696 页。贾敬颜:《薛映〈辽中境界〉疏证稿》,贾敬颜:《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中华书局,2004 年,第 104-109 页。
    1 贾敬颜:《路振〈乘轺录〉疏证稿》,贾敬颜:《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中华书局,2004年,第 39-79 页。
    2 (宋)陈襄:《古灵先生文集》,附录,神宗皇帝即位使辽语录,宋集珍本丛刊,第 9 册,第 84-89 页之87。
    3 《长编》,卷 97,“天禧五年九月甲申”条,中华书局,第 8 册,页 2253-2254。《宋会要辑稿》蕃夷二,中华书局,页 7696-7697。贾敬颜:《宋绶〈虏中风俗〉疏证稿》,贾敬颜:《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中华书局,2004 年,页 110-121。
    4(宋)沈括:《熙宁使虏图抄》,《永乐大典》,卷 10877;贾敬颜:《沈括〈熙宁使虏图抄〉疏证稿》,贾敬颜:《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中华书局,2004 年,页 122-169。
    1 使辽诗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张国庆:《从辽诗及北宋使辽诗看辽代社会》,《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年,第 3 期,第 76-82 页。赵克:《王安石“使辽”及“使辽诗”考辨》,北方论丛,2001 年第 2 期,第 107-112 页。张涤云:《关于王安石使辽与使辽诗的考辨》,《文学遗产》,2006 年第 1 期,第 73-82页。孙冬虎:《北宋诗人眼中的辽境地理与社会生活》,《北方论丛》,2005 年第 3 期,第 31-34 页。诸葛忆兵:《宋人使辽诗》,《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3 期,第 110-114 页。杨静:《北宋使辽诗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年。蒋英:《论两宋使北诗》,新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年。
    2 (宋)苏颂:《苏魏公文集》,卷 13,前使辽诗、后使辽诗,宋集珍本丛刊,第 12 册,第 244-252 页
    3 刘敞:《公是集》,宋集珍本丛刊,第 9 册,第 513,518,564-565 页。
    4 (宋)彭汝砺:《鄱阳先生文集》,卷 4,卷 8 等散见,宋集珍本丛刊,第 24 册,第 46-47 页,第 82 页。
    5 贾敬颜:《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中华书局,2004 年。
    1 《宋会要辑稿》,蕃夷一,第 7685-7686 页。《长编》,卷 55,“咸平六年秋七月”条,第 5 册,第 1207-1208页。
    2 《宋会要辑稿》,蕃夷二,第 7701 页。
    3 《宋会要辑稿》,蕃夷二,第 7701 页。
    4 傅乐焕《宋辽聘使表稿》,《辽史丛考》,中华书局,1984 年,第 179-285 页。
    5 贾敬颜:《路振〈乘轺录〉疏证稿》,贾敬颜:《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中华书局,2004年,第 39-79 页。
    6 贾敬颜:《王曾〈上契丹事〉疏证稿》,贾敬颜:《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中华书局,2004年,第 80-103 页。
    7 《长编》,卷 85,“大中祥符八年十二月丁亥”条,第 7 册,第 1958 页。
    8 《长编》,卷 142,“庆历三年五月辛卯”条,第 11 册,第 3408-3409 页。
    9 《长编》,卷 31,“淳化元年春正月庚寅”条,第 3 册,第 698-699 页;卷 292,“元丰元年九月乙酉”条,第 22 册,第 7135 页。
    10 (宋)李曾伯:《可斋续稿后》,卷 5,卷 9 诸条,宋集珍本丛刊,第 84 册,第 578-601,第 665-695 页。《宋史》卷 204《艺文志三》,著录“檀林《大理国行程》一卷”,第 5159 页。
    1 贾敬颜:《王曾〈上契丹事〉疏证稿》,贾敬颜:《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中华书局,2004年,第 80-103 页。
    2 贾敬颜:《路振〈乘轺录〉疏证稿》,贾敬颜:《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中华书局,2004年,第 39-79 页。
    3 贾敬颜:《宋绶〈虏中风俗〉疏证稿》,贾敬颜:《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中华书局,2004年,第 110-121 页。
    4 贾敬颜:《〈许亢宗行程录〉疏证稿》,贾敬颜:《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中华书局,2004年,第 214-254 页。
    5 贾敬颜:《沈括〈熙宁使虏图抄〉疏证稿》,贾敬颜:《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中华书局,2004 年,第 122-169 页。
    1 贾敬颜:《沈括〈熙宁使虏图抄〉疏证稿》,贾敬颜:《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中华书局,2004 年,第 122-169 页。页 163 疏证所引《东蒙古行记》。
    2 贾敬颜:《沈括〈熙宁使虏图抄〉疏证稿》,贾敬颜:《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中华书局,2004 年,第 122-169 页。
    3 贾敬颜:《宋绶〈虏中风俗〉疏证稿》,贾敬颜:《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中华书局,2004年,第 110-121 页。
    4 该书卷数,苏颂《华戎鲁卫信录总序》(《苏魏公文集》卷 66,宋集珍本丛刊,第 12 册,第 742-744 页);吕祖谦编,《校正重刊官板宋朝文鉴》卷 89(宋集珍本丛刊,第 92 册,第 552-554 页),邹浩《故观文殿大学士苏公行状》(邹浩《道乡先生邹忠公文集》卷 39,宋集珍本丛刊,第 31 册,第 292-303 页)皆云 200卷,唯《长编》卷 339 以为二百二十九卷(第 8171 页)。关于此书,可参考论文有王民信:《苏颂华戎鲁卫信录——辽宋关系史》,《书目季刊》,1980 年第 12 期。
    5 (宋)苏颂:《苏魏公文集》,卷 66,“华戎鲁卫信录总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12 册,第 659-662 页,第742-744 页;另参阅同书卷 44,“进华戎鲁卫信录”,第 530-531 页。
    1 (宋)程俱:《北山小集》,卷 30,墓铭一,宝文阁直学士中大夫致仕太原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四百户食实封一百户赠正议大夫王公墓志铭,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抄本,第 33 册,第 564-567 页。
    2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174,“仁宗皇祐五年二月癸已”条,第 13 册,第 4201 页。《宋会要辑稿》,职官三六,第 3091 页。
    3 (宋)张方平:《乐全先生文集》,卷 27,论事,请防禁高丽三节人事,宋集珍本丛刊,第 5 册,第 545页。
    4 《长编》,卷 481,元祐八年二月辛亥“礼部尚苏轼言”条,第 32 册,第 11438 页。卷 435,“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午”条,第 29 册,第 10493 页;卷 449,“元祐五年冬十月癸丑(41)”条,第 30 册,第 10797-10799页。
    5 《长编》,卷 85,“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癸酉”条,第 7 册,第 1957 页。卷 339,“元丰六年九月庚戌”,第 23 册,第 8163-8164 页。
    6 《长编》,卷 91,“天禧二年二月癸未”条,第 7 册,第 2101 页。
    7 (宋)苏颂:《苏魏公文集》卷 56,墓志,龙图阁待制知扬州杨公墓志铭,宋集珍本丛刊,第 12 册,第659-662 页。
    8 (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 7,传记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04 页。
    9 (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 年。
    1 王文楚:《徐兢》,谭其骧:《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年,第 97-121页。
    2 《宋史》,卷 204,艺文志三,地理类,第 5161-5162 页;卷 203,艺文志二,第 5122 页。
    3 (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 5,伪史类,上海古籍书店,1987 年,第140-142 页。
    4 (宋)尤袤:《遂初堂书目》,地理类,许逸民、常振国编:《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北京,现代出版社,1987 年,第 1141 页。
    5 (宋)吴儆:《竹洲文集》,卷 9,记,宋集珍本丛刊,第 46 册,第 542-543 页。卷 1,奏议,论邕州化外诸国,第 511-512 页。
    6 (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 5,伪史类,上海古籍书店,1987 年,第140 页。《宋史》,卷 203,艺文志二,传记类,作“陈昉《北庭须知》二卷”,第 5121 页。
    7 (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 5,伪史类,上海古籍书店,1987 年,第140 页。
    8 (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 5,伪史类,上海古籍书店,1987 年,第139 页。
    1 《长编》,卷 133,“庆历元年八月乙未(34)”条,第 10 册,第 3169 页。
    2 (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 5,伪史类,上海古籍书店,1987 年,第139 页。
    3 (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 5,伪史类,上海古籍书店,1987 年,第
    141 页。
    4 (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 5,伪史类,上海古籍书店,1987 年,第141 页。《资治通鉴》胡注引有“《金虏节要》”一段约 247 字(第 19 册,第 8813 页),不知是否为一书。
    5 《宋史》,卷 362,吕颐浩传,第 11319-11324 册。
    6 (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 18,别集类下,上海古籍书店,1987 年,第 527 页。
    7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本),卷 156,中华书局,1997 年,第 2098-2099 页。
    8 (宋)吕颐浩:《忠穆集》,卷 8,杂记,燕魏杂记,宋集珍本丛刊,第 31 册,第 805-810 页。
    9 (宋)吕颐浩:《忠穆集》,卷 8,杂记,燕魏杂记,宋集珍本丛刊,第 31 册,第 805 页。
    10 《资治通鉴》,卷 268,后梁纪三,均王乾化三年(913)春正月丁巳,第 8765 页。
    11 《资治通鉴》,卷 268,后梁纪三,均王乾化三年(913)二月丙申,第 8768 页。
    12 《资治通鉴》,卷 268,后梁纪三,均王乾化三年(913)三月乙丑,第 8768 页。
    13 《资治通鉴》,卷 270,后梁纪五,均王贞明三年(917)八月庚寅,第 8817 页。
    14 《资治通鉴》,卷 271,后梁纪六,均王龙德二年(922)春正月甲午,第 8873 页。
    15 《资治通鉴》,卷 273,后唐纪二,庄宗同光二年(924)三月庚戌,第 8917 页。
    16 《资治通鉴》,卷 275,后唐纪四,明宗天成元年(926)七月己卯,第 8990 页。
    17 《资治通鉴》,卷 278,后唐纪七,明宗长兴三年(932)八月甲子,第 9076 页。
    1 《资治通鉴》,卷 278,后唐纪七,明宗长兴三年(932)八月甲子,第 9076 页。
    2 《资治通鉴》,卷 278,后唐纪七,明宗长兴三年(932)八月甲子,第 9076 页。
    3 《资治通鉴》,卷 280,后晋纪一,高祖天福元年(936)九月辛亥,第 9151 页。
    4 《资治通鉴》,卷 281,后晋纪二,高祖天福二年(937)二月戊子,第 9170 页。
    5 《资治通鉴》,卷 284,后晋纪五,齐王开运二年(945)春正月庚申,第 9283 页。
    6 《资治通鉴》,卷 285,后晋纪六,齐王开运三年(946)夏四月戊午,第 9303 页。
    7 《资治通鉴》,卷 287,后汉纪二,高祖天福十二年(947)六月戊辰,第 9367 页。
    8 《资治通鉴》,卷 294,后周纪五,世宗显德六年(959)五月丙午,第 9797 页。
    9 (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 5,伪史类,上海古籍书店,1987 年,第
    140 页。
    10 (宋)郑樵:《通志》,卷 66,艺文略四,第 782 页。
    11 《资治通鉴》,卷 218,唐纪三十四,肃宗至德元载(756)五月丙申,第 6973 页。
    12 《资治通鉴》,卷 222,唐纪三十八,肃宗宝应元年(762)冬十月乙亥,第 7134 页。
    13 《资治通鉴》,卷 228,唐纪四十四,德宗建中四年(783)春正月庚寅,第 7339 页。
    14 《资治通鉴》,卷 267,后梁纪二,太祖开平二年(908)九月戊子,第 8074 页。
    15 《资治通鉴》,卷 268,后梁纪三,均王乾化三年(913)春正月月丁巳,第 8765 页。
    16 《资治通鉴》,卷 282,后晋纪三,高祖天福五年(940)六月丁未,第 9215 页。
    17 《资治通鉴》,卷 282,后晋纪三,高祖天福六年(941)六月戊午,第 9222 页。
    18 《资治通鉴》,卷 286,后汉纪一,高祖天福十二年(947)二月甲戌,第 9342 页。
    19 《资治通鉴》,卷 288,后汉纪三,隐帝乾祐二年(949)二月辛未,第 9407 页。
    20 《资治通鉴》,卷 288,后汉纪二,隐帝乾祐三年(949)十二月丁酉,第 9417 页。
    21 《资治通鉴》,卷 294,后周纪五,世宗显德六年(959)夏四月乙亥,第 9596 页。
    22 《资治通鉴》,卷 294,后周纪五,世宗显德六年(959)五月己酉,第 9598 页。
    23 《资治通鉴》,卷 294,后周纪五,世宗显德六年(959)五月己酉,第 9598 页。
    1 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四方馆条,客省条,主客司条,鸿胪寺门,中华书局,1997 年,第 425 页,第 426 页,第 218 页,第 318 页。
    2 《宋史》卷 165,职官志五,第 3903 页。
    3 关于宋朝外交中的辞令问题,请参阅王庚武:《小帝国的辞令:宋代与其邻国的早期关系》,载王庚武:《王庚武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年,第 61-82 页。
    4 《宋史》,卷 204,艺文三,地理类,第 5159 页。
    5 《宋史》,卷 163,职官志三,第 3854 页。
    6 《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三,第 2687 页。
    1 《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五,第 2914 页。
    2 《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五,第 3061 页。
    3 《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第 3365 页。
    4 《宋会要辑稿》,蕃夷四,第 7737 页。
    5 《宋史》,卷 204,艺文三,地理类,第 5158 页。
    6 (宋)李焘:《长编》,卷 441,“元祐五年夏四月丙辰”条,第 30 册,第 10621 页。
    7 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 年,第 501,447,465 页。
    8 《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第 3368 页。
    9 《宋会要辑稿》,蕃夷四,第 7757 页。僧道圆事又见,(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6,“乾德三年
    十二月戊午”条,第 2 册,第 161 页。
    1 《长编》,卷 335,“元丰六年五月丙子朔”条,第 23 册,第 8061 页。《宋会要辑稿》,蕃夷四,第 7722页。
    2 《长编》,卷 335,“元丰六年五月已卯”条,第 23 册,第 8063 页。《宋会要辑稿》,蕃夷四,第 7722 页。
    3 《长编》,卷 55,“咸平六年九月庚寅”条,第 5 册,第 1211 页。
    4 《长编》,卷 56,“景德元年五月甲申”条,第 5 册,第 1236 页。
    5 《长编》,卷 49,“咸平四年秋七月壬申”条,第 4 册,第 1066 页。
    6 《长编》,卷 55,“咸平六年九月壬辰”条,第 5 册,第 1212 页。
    7 《长编》,卷 85,“大中祥符八年九月已酉”条,第 7 册,第 1948 页。
    8 《长编》,卷 317,“元丰四年十月已未”条,第 23 册,第 7661-7662 页。《宋会要辑稿》,蕃夷四,第 7723页。
    9 《长编》,卷 333,“元丰六年正月已丑”条,第 23 册,页 7998;卷 225,“熙宁四年七月戊子”条,第16 册,第 5469 页。
    10 《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第 3365 页。
    1 《宋会要辑稿》,蕃夷四,第 7763 页。
    2 (宋)郑樵:《通志》,卷 66,艺文略四,地理类朝聘,第 782 页。
    3 《宋史》卷 204,艺文志三,地理类,第 5154 页。
    4 《长编》,卷 85,“大中祥符八年九月庚申”条,第 7 册,第 1951 页。
    5 《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五,第 2914 页。
    6 《宋会要辑稿》,崇儒五,第 2257 页。
    7 《长编》,卷 256,“熙宁七年九月丁未”条,第 18 册,第 6251 页。
    8 《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三,第 2666 页。
    9 《长编》,卷 53,“咸平五年冬十一月丙午”条,第 5 册,第 1163 页。
    10 《长编》,卷 54,“咸平六年五月乙卯”条,第 5 册,第 1195 页。《宋会要辑稿》,崇儒五,第 2256 页。
    11 (宋)赵汝适著,杨博文校释:《诸蕃志校释》,中华书局,1996 年,第 1 页。
    12 杨武泉:《周去非与〈岭外代答〉》,《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4 年,第 2 期,第 80-84 页。后该文作为校注前言,收入《岭外代答校注》一书中,中华书局,1999 年,第 1-16 页。
    13 (宋)赵汝适珠,杨博文校释:《诸蕃志校释》,中华书局,1996 年,第 74 页。
    1 关于两书之流传、版本、体例,以及具体地理之考订,请参阅杨博文《诸蕃志校释》,中华书局,1996年,第 1-8 页。杨武泉:《岭外代答校注》,中华书局,1999 年,第 1-16 页。李仲均:《赵汝适》,谭其镶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年,第 197-210 页。
    2 (宋)刘敞:《公是集》,卷 19,五言律诗,宋集珍本丛刊,第 9 册,第 493 页。
    3 (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中华书局,1999 年,第 74-75 页。
    4 (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中华书局,1999 年,第 89 页,注释 1。
    
    1 (宋)赵汝适珠,杨博文校释:《诸蕃志校释》,中华书局,1996 年,第 54-55 页。
    2 (宋)赵汝适珠,杨博文校释:《诸蕃志校释》,中华书局,1996 年,第 100-101 页。
    3 《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第 3364 页。
    
    1 《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第 3365-3366 页。
    2 (宋)赵汝适珠,杨博文校释:《诸蕃志校释》,中华书局,1996 年,第 1 页。
    3 (宋)赵汝适珠,杨博文校释:《诸蕃志校释》,中华书局,1996 年,第 201 页。
    4 (宋)赵汝适珠,杨博文校释:《诸蕃志校释》,中华书局,1996 年,第 173-174 页。
    5 (宋)赵汝适珠,杨博文校释:《诸蕃志校释》,中华书局,1996 年,第 1 页。
     1 严锋译:《权力的地理学》,载《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 210-211 页。
     1 关于文人画兴起的深入讨论,见(日)内山精也著,陈广宏、益西拉姆译:《宋代八景现象考》,《新宋学》,第 2 期,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年,第 389-409 页。
     1 关于《尚书》以及《禹贡》的研究甚为丰富,对此刘起釪有深入系统的整理,参见刘起釪:《尚书学史》,中华书局,1989 年;《日本的尚书学与其文献》,商务印书馆,1997 年;《尚书源流及传本》,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年;《尚书研究要论》,齐鲁书社,2007 年。另外还有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关于经学中之地理学问题,孙关龙先生有初步的讨论,见孙关龙:《试论中国传统地理学的特点》,《地域研究与开发》,1990 年,第 1 期,第 46-49 页。《中国传统地理学内容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1991年,第 1 期,第 5-8 页。
    2 刘起釪:《尚书源流及传本》,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 58-60 页。宋人论宋代经学之变,其意多类此。如吴曾《能改斋漫录》卷 2“事始?注疏之学”载:“《国史》云,庆历以前,学者尚文辞,多守章句注疏之学。至刘原父为《七经小传》,始异诸儒之说。王荆公修经义,盖本于原父云。英宗尝语及原父,韩魏公对以有文学,欧阳文忠公曰:刘敞文章未甚佳,然博学可称也。”(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850 册,第 520 页)
    1 刘起釪:《尚书源流及传本》,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 58-60 页。
    2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 12,书类二,《日讲书经解义》提要,第 157 页。
    3 刘起釪:《尚书学史》,中华书局,1989 年,第 258 页,第 260-261 页。
    4 《宋史》,卷 91,河渠志一,第 2257-2259 页。
    5 《宋会要辑稿》,方域八,第 7441 页。
    6 《长编》,卷 188,“嘉祐三年十一月已丑”条,第 14 册,第 4534 页。
    7 《长编》,卷 416,“元祐三年十一月甲辰(5)”条,第 28 册,第 10106-10120 页。
    8 (宋)徐积:《节孝先生文集》,卷 8,古诗九首,送赵漕你(并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15 册,第 592-593页。另一项是赈饥,非本文讨论之对象,故置而不论。
    9 治河与北宋社会之关系向为学者所重视,相关研究参阅岑仲勉:《黄河变迁史》,中华书局,2004 年新 1版;(日)吉冈一信:《北宋黄河史研究》,御茶之水书房,1978 年;董光涛:《北宋黄河泛滥及治理之研究》,台湾《花莲师专学报》第 8 期,1978 年;李华瑞:《北宋治河与防边》:张希清等主编:《澶渊之盟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 349-370 页。
    1 《长编》,卷 13,“开宝五年六月是月”条,第 2 册,第 285 页。《宋史》,卷 91,河渠志一,第 2258 页。
    2 《玉海》,卷 22,地理,河渠,第 445 页。承北京大学中古史中心乔秀岩老师教示,京都影印元刊递修本作“玄”,而浙江书局本作“元”为避清讳。诚然,不过元人修《宋史》当抄自宋人,所避为宋讳。今所见宋刻程大昌《禹贡论》即避“玄”讳,作“元”。
    3 《宋史》,卷 204,艺文志一,第 5043 页;艺文志三,第 5161 页。(宋)郑樵:《通志》,卷 66,艺文略四,第 782 页。
    4 《玉海》,卷 15,地理,地理书,第 280 页。
    5 《玉海》,卷 56,艺文,图,第 1059 页。
    6 《宋史》,卷 204,艺文志一,第 5043 页;艺文志三,第 5161 页。
    7 (宋)刘敞《公是集》,卷 18,七言古诗,观林洪范禹贡山川图,宋集珍本丛刊,第 9 册,第 484-485 页。
     1 (宋)曾巩:《南丰曾子固先生集》,卷 10,杂议,黄河,宋集珍本丛刊,第 10 册,第 106 页。
    2 (宋)徐积:《节孝先生文集》卷 8,古诗九首,送赵漕你(并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15 册,第 592-593页。
    1 (宋)徐积:《节孝先生文集》,附录:语录,宋集珍本丛刊,第 15 册,第 707 页。
    2 《玉海》,卷 22,地理,河渠,第 445 页。
    3 (宋)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 17,志铭祭文,故朝散大夫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知均州事军兼管内劝农事上柱国李公墓志铭并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3 册,第 442-443 页。
    4 《宋史》,卷 91,河渠志一,第 2261-2262 页;《玉海》,卷 22,地理,河渠,第 445 页。
    1 《长编》,卷 77,“大中祥符五年春正月戊戌”条,第 6 册,第 1752-1754 页。《宋史》,卷 91,河渠志一,第 2261-2262 页。
    2 《长编》,卷 77,“大中祥符五年春正月戊戌”条,第 6 册,第 1752-1754 页。关于李垂河议之详细评论,参阅岑仲勉:《黄河变迁史》,中华书局,2004 年新 1 版,第 364 页;李华瑞:《北宋治河与防边》:张希清等主编:《澶渊之盟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 349-370 页。
    3 (宋)刘敞《七经小传》,卷上,“《尚书》九共篇”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83 册,第 4-5 页。
    4 (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 48(《居士集》卷 48),策问十二道,南省试进士策问三首,中华书局,2001 年,第 677 页。
    5 (宋)夏僎:《尚书详解》,时澜序(淳熙丙午 1186),丛书集成新编,第 107 册,第 353 页。
    6 (宋)苏轼:《书传》卷 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54 册,第 516 页。
    1 (宋)苏轼:《书传》卷 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54 册,第 516 页。
    2 《三苏先生文粹》卷 31,宋集珍本丛刊,第 23 册,第 284 页。《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卷 17,省试策五道,之一,“禹之所以通水之法”,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万历刻本,第 20 册,第 250 页。《东坡续集》卷 9,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成化吉州刻本,第 23 册,第 2 页。
    3 (明)黄宗羲撰,(清)全祖望补:《增补宋元学案》卷 22,景迂学案,民国中华书局四部备要缩印本,第 309 页。
    4 (宋)洪迈:《容斋三笔》卷 1,“晁景迂经说”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851 册,第 540-542 页。
    5 (宋)晁补之:《鸡肋集》卷 26,“河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18 册,第 584-592 页。
    6 (宋)谢逸《溪堂集》,卷 7,序,送汪信民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31 册,第 432 页。谢逸,字无逸,号溪堂,临川人。《宋史》卷 208《艺文志》有《谢逸集》二十卷,卷 209《艺文志》有《溪堂师友尺牍》六卷。今传《溪堂集》十卷本。
    1 (宋)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三孔先生清江文集》,卷 16,论,禹贡论(孔武仲),宋集珍本丛刊,第 16 册,第 194 页。
    2 承乔秀岩老师指正,“宋以来史论一体,皆借题发挥之论,此文非所以研究《禹贡》,亦非谓《禹贡》主旨在此。又,北宋资料较少,过去言北宋经学者,每引《困学纪闻》为说,但其说亦非通论。如孙复、胡瑗皆在刘敞之前,而全然忽视汉唐注疏,自立义理条例,影响深广远在刘敞之上。”此说甚是。笔者在广泛阅读宋代经学论著时,亦有同感,然因非专业所长,疏于引证,暂时也没有找到比较好的其他论述,故说明如此,并致谢意。
    3 四库馆臣对历代《尚书》学旨趣变化有以扼要之概括,认为“《尚书》一经,汉以来所聚讼者,莫过《洪范》之五行;宋以来所聚讼者,莫过《禹贡》之山川;明以来所聚讼者,莫过今文、古文之真伪。”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 12,书类二,《日讲书经解义》提要,第 157 页。
    1 (宋)郑樵:《通志》卷 40“地理略序”,商务引书馆万有文库本,1935 年,第 541 页。
    2 《宋史》卷 433,儒林传三,林之奇传,第 12861-12862 页。《宋元学案》以为中绍兴己巳进士,即绍兴十九年。见(明)黄宗羲撰,(清)全祖望补:《增补宋元学案》卷 22,景迂学案,中华书局四部备要缩印本,第 309 页。
    3 (明)黄宗羲撰,(清)全祖望补:《增补宋元学案》卷 22,景迂学案,中华书局四部备要缩印本,第 309页。
    4 《宋史》卷 202《艺文志一》著录林之奇《集解》五十八卷(第 5044 页)。今传本四十卷,题《尚书全解》或《三山拙斋林先生尚书全解》,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卷 1,经部,书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1998 重印本),第 103 页。
    5 (宋)林之奇,《尚书全解》,卷 7,“禹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55 册,第 132 页。
    6 (宋)林之奇,《尚书全解》,卷 7,“济河惟兖州”,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55 册,第 144 页。
    7 (宋)林之奇,《尚书全解》,卷 8,“海岱惟青州”,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55 册,第 150 页。
    8 (宋)林之奇,《尚书全解》,卷 8,“海岱及淮惟徐州”,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55 册,第 153 页。
    1 (宋)林之奇,《尚书全解》,卷 8,“沱潜既导”,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55 册,第 174 页。
    2 (宋)林之奇,《尚书全解》,卷 8,“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55 册,第 207-209 页。
    3 (宋)时澜:《尚书详解序》,夏僎:《尚书详解》卷首,丛书集成新编本,第 107 册,(台湾)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第 353 页。
    4 《宋史》,卷 202,艺文志一,第 5042-5043 页。
    5 关于其生平与学术思想,参阅:《宋史》卷 427,程颐传,第 12712-12713 页;黄宗羲撰,全祖望补:《增补宋元学案》,卷 15-16,伊川学案,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第 217-241 页。
    6 《宋史》,卷 202,艺文志一,第 5043 页。
    7 《宋史》,卷 202,艺文志一,第 5043 页。
    8 (宋)夏僎:《尚书详解》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56 册,第 395-396 页。
    9 (宋)夏僎:《尚书详解》卷 6,夏书?禹贡,“冀州”条,丛书集成新编本,第 107 册,(台湾)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第 390 页。
    10 (明)黄宗羲撰,(清)全祖望补:《增补宋元学案》卷 51,东莱学案,中华书局四部备要缩印本,第591-603 页。
    11 (宋)吕祖谦撰,时澜修定:《增修东莱书说》,卷首,时澜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57 册,第128-129 页。
    1 《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经部,书类,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不详,第 34 页。
    2 (宋)吕祖谦撰,时澜修定:《增修东莱书说》,卷 5,《禹贡》第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57 册,第 195 页。
    3 (宋)王十朋:《宋王忠文公文集》,卷 9,策问,第二道,地理,宋集珍本丛刊,第 44 册,第 28-29 页。另见《王十朋全集?文集》,卷 8,策问,第二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第 697-698 页。
    1 (宋)陈藻:《乐轩集》,卷 7,策问,“地理”条,“三条四列,两戒”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52 册,第 94-95 页。
    2 (宋)陈藻:《乐轩集》,卷 7,策问,“地理”条,“三条四列,两戒”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52 册,第 95-96 页。
    1 (宋)时澜:《尚书详解序》,夏僎:《尚书详解》卷首,丛书集成新编本,第 107 册,(台湾)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第 353 页。
    2 景定《建康志》卷三三,文籍志一:书籍,第 1885 页。胡安定,即胡瑗,与石介、孙复并称宋初三先生,为宋学发达之先声,有《尚书全解》二十八卷。东坡,即苏轼,《东坡书传》今有二十卷本传世。荆公,即王安石,《新经书义》十三卷,今不传。张博士,指张纲,政和六年为太学博士,绍兴初乃预政,《宋史》卷三九零有传,《书解义》三十卷行世,今不传。史敎授,指史浩,《宋史》卷三九六有传,《尚书讲义》二十二卷,今有二十卷本传世。罗氏,不详。陈氏,有二,一陈鹏飞,北宋末南宋初人,《书解》三十卷,不传;一,陈经,庆元中(1195-1200)进士,《尚书详解》五十卷,今传本即五十卷。吕伯修,当指吕伯恭,即吕祖谦,有《书说》三十卷,今传《增修东莱书说》三十五卷,图说一卷本。孙曾,不详,或指孙氏、曾氏。刘博士,似指刘甄,有《书青霞集解》二十卷,今不传。萧先生,不详。石林,即叶梦得,有《书传》十卷行世,今不传,《直斋书录解题》以为叶氏《书》学与《春秋》学,视诸儒最为精详。吴才老,指吴棫,《书裨传》十三卷,今不传渌耙赡鸭狻保叭喝褰狻保靶伦⒅我彼莆笔比喝遄⒔猓翱瞥?疑难之汇集。参见《宋史》卷 202《艺文志一》,第 5042-5044 页。《直斋书录解题》卷 2《书类》,第 26-34页。
    3 (宋)夏僎:《尚书详解》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56 册,第 395-396 页。
    4 (宋)方岳:《秋崖集》,卷 36,赋记序,滕和叔《尚书大意》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82 册,第 588-589 页。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嘉靖二十二年刻本《秋崖先生小稿》(第 84-85 册)卷 40 目录有此序,然该卷佚缺。
    5 《宋史》,卷 202,艺文志一,第 5044 页。《直斋书录解题》,卷 2,书类,第 34 页。
    6 陈荣捷:《朱子门人》,滕珙条,滕璘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225 页。
    7 (宋)魏了翁:《重校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 109,师友雅言,宋集珍本丛刊,第 77 册,第 769 页。
    8 (宋)吴泳:《鹤林集》,卷 32,书,答胡彦青书,宋集珍本丛刊,第 74 册,第 586-587 页。吴泳,字叔永,号鹤林,潼川人,嘉定二年(1209)进士。
    1 (宋)程大昌:《禹贡论》卷首,彭椿年《程尚书禹贡论图序》,《古逸丛书三编》影印南宋淳熙八年泉州州学刻本,中华书局,1985 年。
    2 (宋)朱熹撰,郭齐、尹波点校:《朱熹集?续集》,卷 5,书,答尤尚书袤,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年,第 5233 页。关于朱熹书信的考证,见陈来:《朱子书信编年考证》(增订本),三联书店,2007 年。
    3 (宋)朱熹撰,郭齐、尹波点校:《朱熹集?续集》,卷 5,书,答尤尚书袤,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年,第 5233 页。
    4 (宋)吕祖谦:《东莱吕太史别集》卷 8,尺牍二,与朱侍讲(元晦),宋集珍本丛刊,第 62 册,第 340页。
    5 (明)黄宗羲撰,(清)全祖望补:《增补宋元学案》卷 73,丽泽学案,四部备要缩印本,第 872 页。
    6 (宋)朱熹:《晦庵先生文集》,卷 37,书,答程泰之(一),宋集珍本丛刊,第 56 册,第 492 页。
    1 (宋)程大昌:《禹贡论》卷首,彭椿年《程尚书禹贡论图序》,《古逸丛书三编》影印南宋淳熙八年泉州州学刻本,中华书局,1985 年。
    2 (宋)朱熹:《晦庵先生文集》,卷 51,书,答董叔重(铢)(第七通),宋集珍本丛刊,第 58 册,第 66页。董铢,字叔重,饶州德兴县人,官婺州金华县尉。见陈荣捷:《朱子门人》,董铢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191 页。曾旼,字彦和,《朱子语类》卷 78 云其为熙丰后人,解《尚书》,林少颖、吴才老甚取之。又王应麟《困学纪闻》卷 20 云曾旼,字彦和,为《书解》,朱文公、吕成公皆取之。《馆阁书目》《书讲义》博士曾肢等解,盖误以旼为肢。《宋史》卷 98《礼志一》元符元年曾旼官所司员外郎。王应麟《玉海》多处引有曾氏之说。见耿纪平《朱熹〈诗集传〉征引宋人〈诗〉说考论》,《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 年第 2 期,第 87-90 页,脚注 3。
    3 (宋)朱熹:《晦庵先生文集》,卷 38,书,答李季章(壁)(第三书),宋集珍本丛刊,第 57 册,第 524-525页。
    4 (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校点:《直斋书录解题》,卷 2,书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32 页。
    5 (宋)朱熹撰,郭齐、尹波点校:《朱熹集?续集》,卷 1,答黄直卿,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年,第 5145页。
    6 李公晦,名方子,邵武县人,嘉定七年(1214)廷对,擢第三,明人凌迪知《万姓统谱》卷七二以为朱氏高第。见陈荣捷:《朱子门人》,李方子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74 页。
    7 (宋)朱熹撰,郭齐、尹波点校:《朱熹集?续集》,卷 3,书,答蔡仲黙,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年,第5206 页。
    1 陈荣捷:《朱子门人》,陈埴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150 页。
    2 (宋)朱熹撰,郭齐、尹波点校:《朱熹集?续集》,卷 3,书,答蔡仲黙,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年,第5206 页
    3 李时可,名相祖,时可为其字。明人凌迪知《万姓统谱》卷七二,清人重订《道南源委》卷二皆以为,其“尝以晦庵命,编《书说》三十余卷。见陈荣捷:《朱子门人》,李相祖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 80 页。
    4 (宋)朱熹:《晦庵先生文集》,卷 55,书,“答李时可”(第七通),宋集珍本丛刊,第 58 册,第 194 页。
    5 (宋)朱熹:《晦庵先生文集》,卷 55,书,“答李时可”(第八通),宋集珍本丛刊,第 58 册,第 194-195页。
    6 朱熹充分强调著述应便于阅读,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这虽然与著述条理和方便朱熹本人阅读有关,但是朱熹在同一信中两次强调这个问题,除了在朱熹看来李时可的原稿确实条理不清以外,其中似当另有他意,即朱熹已经十分自觉地注意到了著述便于阅读的重要性。
    7 (宋)夏僎:《尚书详解》卷 7,夏书?禹贡,“荆州”条,丛书集成新编本,第 107 册,(台湾)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第 398 页。
    1 (宋)朱熹:《晦庵先生文集》,卷 38,书,答李季章(第二书、第四书),宋集珍本丛刊,第 57 册,第524 页,第 526 页。虽然如此,但是并不能完全排除朱熹使用平面《地理图》的可能,如果朱熹使用的是二维平面地图,那么就存在如何在二维的平面内表示地形高下的三维问题。这不仅是中国古代地理学与地图学中的问题,同时也是世界地理学与地图学史中的重要问题。
    2 刘起釪:《尚书学史》,中华书局,1989 年,第 213-214 页,第 260-261 页。刘氏不仅以为《宣和画谱》所载东晋义熙中顾恺之所绘《夏禹治水图》,为故事题材画,而且认为唐人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所载无名氏《禹贡图》,因其载在画史亦非地图,仍是以《禹贡》为题材的图画。对刘氏因其载在画史而否定其地图性质之说,本文以为不足为据。因为唐以前地图与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在观念上并无绝对之区分,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就将科学史上一直认为是古代地图学发展里程碑性质的裴修《地形方丈图》著录其中,不仅如此,张衡《地形图》、隋虞世基《区宇图》、《中天竺国图》等地理图书皆被视为古之秘画珍图,而加以著录(《历代名画记》,卷 3,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年,第 41-43 页)。
    3 (宋)刘敞《公是集》,卷 18,七言古诗,观林洪范禹贡山川图,宋集珍本丛刊,第 9 册,第 484-485 页。
    4 (宋)吕南公《灌园集》,卷 8,序,十八路地势图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23 册,第 81-82 页。
    5 (宋)朱熹《晦庵先生文集》,卷 38,书,答李季章(第三书),宋集珍本丛刊,第 57 册,第 524-525 页。
    6 (宋)毛晃:《禹贡指南》卷 2,“黑水”条,武英殿聚珍本。
    7 (宋)吕祖谦撰,时澜增修:《增修东莱书说》,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 57 册,第 195 页。
    1 (清)朱彝尊:《经义考》,卷 94,四部备要缩印本,民国中华书局,第 509 页。
    2 《六经图》,卷 2,明万历四十三年卫承芳刻本。关于《六经图》参阅任金城:《木刻〈六经图〉初考》,曹婉如等主编:《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至元代》,文物出版社,1990,第 61-64 页。汪前进:《石刻〈六经图〉综考》,《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Vol. 12, No. 1,83-90;吴长庚:《六经图碑述考》,《孔子研究》,2003年,第 2 期,第 71-79 页;吴长庚:《〈六经图〉碑本书本之流传与演变》,《江西社会科学》,2003 年,第 2期,第 64-68 页。
    3 (宋)朱熹撰,郭齐、尹波点校:《朱熹集?续集》,卷 1,书,答黄直卿,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年,第5145 页。陈荣捷:《朱子门人》,陈埴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150 页。
    4 (清)朱彝尊:《经义考》,卷 94,四部备要缩印本,民国中华书局,第 509-510 页。易袚《禹贡疆理记》,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卷上,地理类,作《禹贡疆理广记》,6 卷(《郡斋读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 1132 页)
    5 参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 11,经部十一,书类一,禹贡指南;卷 42,经部,小学类,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条,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41 页。
    6 (宋)毛晃:《禹贡指南》,4 卷,丛书集成本,1936 年。
    7 (宋)毛晃:《禹贡指南》,4 卷,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各本。
    8 (宋)毛晃:《禹贡指南》,卷首,提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56 册,第 2 页。《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本),卷 11,经部十一,书类一,禹贡指南,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41 页。
    9 (宋)毛晃:《禹贡指南》卷 1,“三江既入”条,武英殿聚珍本,第 18 页上-第 22 页下。
    10 (宋)毛晃:《禹贡指南》卷 2,“黑水”条,武英殿聚珍本,第 26 页上-第 27 页。
    1 (宋)毛晃:《禹贡指南》卷 3,“朱圉山”条,武英殿聚珍本,第 4 页。
    2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本),卷 11,经部十一,书类一,禹贡说断,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43页。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提要,作《禹贡详解》,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57 册,第 1-2 页。
    3 (宋)傅寅:《杏溪傅氏禹贡集解》,二卷,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年。
    4 (宋)傅寅:《杏溪傅氏禹贡集解》,卷首,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之图,中华再造善本,、。
    5 程大昌生平及著述流传可参阅翟忠义:《程大昌》,谭其骧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年,第 123-136 页。
    6 (宋)周必大《庐陵周益国文忠公文集》卷 63(平园续稿卷 23),龙图阁学士宣奉大夫赠特进程公大昌神道碑(庆元二年),宋集珍本丛刊,第 51 册,第 614-617 页。按篇题,傅增湘校“新安郡开国公”。
    7 (宋)程大昌:《禹贡论》,卷首,彭椿年《程尚书禹贡论图序》;卷末,陈应行跋,《古逸丛书三编》影 印南宋淳熙八年泉州州学刻本,中华书局,1985 年
    1 详见丁瑜:《宋刻珍本〈禹贡论〉〈山川地理图〉及其作者程大昌简论》,《文献》,1985 年,第 3 期,第74-77 页。
    
    1 (宋)程大昌:《禹贡论》,卷首,提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56 册,第 53-54 页。
    2 (宋)张九成:《横浦集》,卷 6,禹贡论,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38 册,第 329-330 页。
    1 《宋史》,卷 424,徐鹿卿传,第 12648-12652 页。徐鹿卿,字德夫,隆兴丰城人,嘉定十六年(1223)进士,淳祐三年(1243)崇政殿说书。南宋后期理学重要人物。
    2 (宋)徐鹿卿:《清正存稿》,卷 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78 册,第 888 页。
    3 (宋)徐鹿卿:《清正存稿》,卷 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78 册,第 890 页,第 890-891 页。
    
    1 (宋)徐鹿卿:《清正存稿》,卷 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78 册,第 89-892 页。
    2 (宋)徐鹿卿:《清正存稿》,卷 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78 册,第 892 页。
    1 关于宋代舆地书具体情况,请参见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中华书局,1962 年,第 88-114 页。
    2 (宋)苏颂:《苏魏公文集》,卷 56,墓志,工部侍郎致仕掌公墓志铭,宋集珍本丛刊,第 12 册,第 649-652页之 651,掌禹锡《郡国手鉴》一卷。
    3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首,乐史《太平寰宇记序》,中华书局,2000 年,第 1 页。关于该书及作者情况请参阅王文楚:《宋版〈太平寰宇记〉前言》,《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0 年,第 1-34 页。李志庭:《乐史》,谭其骧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年,第 1-13 页。
    1 (宋)欧阳忞:《舆地广记》,文?霭婀局赜∈坷窬拥衿厥橥げ厮慰瘫尽?
    2(宋)祝穆:《方舆胜览》,卷首,提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471 册,第 541-542 页。
    3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中华书局,1962 年,第 104-105 页。
    4 (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 9,公廨类三,诸县庙学,长乐,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7872 页。
    5 (宋)孙靓:《南兰陵孙尚书大全集》,卷 67,和州通判胡公墓志铭,宋集珍本丛刊,第 35 册,第 767-769页。
    6 (宋)宋敏求:《长安志》,卷首,赵彦若序,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74 页。
    7 (宋)司马光:《增广司马温公全集》,卷 96,序,河南志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11 册,第 802 页。
    8 (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卷 8,地理类,相台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第 352页。《宋史》卷 203《艺文志三》史部地理类,著录作“李献父《相台志》十二卷”(第 5161 页)。李献父,应即李琮。需要指出的是,晁公武认为此志为李琮知相州时,命郡文学陈申之所作,似并不确切。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孙猛据《通志》卷 66 艺文略四所载“《相台志》十二卷,陈臻撰”,疑“臻”为陈氏之名。但又引嘉靖《邺乘》所云李琮命子李回作《相台志》之说,以存疑。据宋人李祖光注《新刊李学士新注孙尚书内简尺牍》卷 9,“与李主管(举之)八帖”之五,注文引有《相台志序》,据序文,此书乃李氏知相州的第二年,“于州事之余,”“究遗策,通往古,乃创以为《相台志》。”其书引证“水经、地志、正史、别录”,乃至士大夫之传,释氏、道流与野人之语。其纂述者“君之子回,其校考者州之学官陈忠之,志成镂于板,凡十二卷。”(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宋刻本,第 36 册,第 65-66 页)
     1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 91,中华书局,2000 年,第 100-106 页。
    1 (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卷 2,平江府,中华书局,2003 年,第 30-50 页。
    2 (宋)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封九域志》,卷 5,两浙路,苏州,中华书局,1984 年,第 209-210页。
    3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本),卷 68,《太平寰宇记》条,中华书局,1997 年,第 925 页。
    4 (宋)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封九域志》,卷首,表,中华书局,1984 年,第 1-2 页。
    5 汪前进:《现存最完整的一份唐代地理全图数据集》,《自然科学史研究》, Vol. 17, No. 3, 1998, 273-288. 不不能满足这个条件,这样就形成了矛盾。因此对于古代地图学与地理书记载之间的关系尚需更深的讨论。
    1 见吴其昌:《宋三京图考》,《清华周刊十五周年纪念增刊》,1928 年,第 195-208 页。
    2 《长编》卷 73,“大中祥符三年四月戊午”条,第 6 册。第 1666 页。《宋会要辑稿》,兵二七,第 7255页。(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 90,行状,彰武军节度使侍中曹穆公行状,宋集珍本丛刊,第 13册,第 728-730 页之 729,云“图泾原环庆两路山川城郭战守之要以献。”(宋)宋庠:《元宪集》,卷 33,行状,曹公行状(曹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087 册,第 657-661 页。
    3 (宋)周必大:《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 32(省斋文稿卷 32),墓志铭,左朝请大夫鲁公詧墓志铭(乾道七年),宋集珍本丛刊,第 51 册,第 379-381 页之 381。
    4 (宋)周必大:《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 3(省斋文稿卷 3),古律五十四首,“永新贺升卿携中原六图相过,其论古名将出师道路形势可指诸掌,为赋此诗(乙酉四月十九日)”,宋集珍本丛刊,第 51 册,第161 页。
    5 (宋)魏了翁:《重校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 60,跋,跋崔吉甫三边表里图,宋集珍本丛刊,第 77 册,第 303 页。
    6 (宋)陆游:《放翁先生剑南诗稿》,卷 36,夜观子虚所得淮上地图,宋集珍本丛刊,第 46 册,依据第763 页目录。按:林亦之(1136-1185):《网山集》,卷 1,古律诗,“邑大夫范丈处义宠示广陵余事冷然诵之历历惨恻如在目中辄赋短篇记所闻也”,首乃“尝阅《淮南图》,萧萧草屋少人居。”之句。见宋集珍本丛刊,第 62 册,第 69 页。
    7 (宋)曾巩:《南丰曾子固先生集》,卷 24,序,鉴湖图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10 册,第 142-143 页。
    8 (宋)曾巩:《南丰先生元丰类稿》,卷 19,记,广德湖记,宋集珍本丛刊,第 10 册,第 340-341 页。
    9 (清)董兆熊编:《南宋文录录》,卷 15,序,松江水利图序(范成大),宋集珍本丛刊,第 107 册,第656 页。
    10 (宋)王十朋撰、史铸增注:《会稽三赋》,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嘉庆刻本,第 44 册,第 411 页。北宋熙宁初沈立所绘《越州图》一作《会稽图》,详见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中华书局,1962 年,页 369-370。
    1 (宋)刘挚:《刘忠肃集》,卷 10,序,荆南府图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099 册,第 557-558 页。
    2 (宋)李复:《潏水集》,卷 4,书牍,答李成季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21 册,第 33 页。李复,字覆中,随父入籍长安,元丰二年(1079)进士弟。
    3《宋会要辑稿》,崇儒五,第 2256 页。
    4 (宋)吕南公《灌园集》,卷 8,序,十八路地势图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23 册,第 81-82 页。
    5 《朱子语类》,卷 79,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701 册,第 655 页。《徽州本朱子语类》同卷无此条(中文出版社影印日本九州大学图书馆藏本,1982 年)
    1 (宋)李有:《古杭杂记》,(元)陶宗仪辑《说郛》本,顺治四年宛委山堂刻本,第 48 册。
    2 《宋会要辑稿》,方域一四,第 7552 页。
    3 《宋会要辑稿》方域一四,第 7559 页。
    4 《宋会要辑稿》,职官 65,第 3855 页。
    5 《宋会要辑稿》,兵二七,第 7251 页。《玉海》卷 176,食货,田制,第 3235 页。
    6 《宋会要辑稿》,食货二,第 4826 页;食货六三,第 6021 页上。
    7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一,第 5918 页。
    8 《宋会要辑稿》,兵二七,第 7253 页。《玉海》卷 176,食货,田制,第 3235 页。
    9 《玉海》,卷 22,地理,河渠,第 448 页。
    10 《宋会要辑稿》,食货四,第 4847 页;食货 63,第 6007 页,作景德五年七月六日。
    11 《宋会要辑稿》,兵二七,第 7255 页
    12 《玉海》,卷 22,地理,河渠,第 450 页。《宋史》,卷 203,艺文志三,史部地理类,《宣和编类河防书》一百九十二卷。(第 5155 页)
    13 《宋会要辑稿》,崇儒五,第 2258 页。《长编》卷 175,仁宗皇祐五年秋七月癸丑,第 13 册,第 4220 页。
    14 《宋会要辑稿》,食货七,第 4920 页。
    1 北宋政府或地方官将河渠水利的工程方法编制成具体的令式或专门著述作为程式推行,这在一定程度上或许可以解释,虽然宋代河渠水利事业发达,却并没有出现与之规模相当的大量河渠水利专著的局面。
    2 《玉海》,卷 22,地理,河渠,第 449 页。《通志》卷 66,艺文略四,地理类,川渎,第 782 页。《宋史》,卷 203,艺文志二,第 5105 页。
    3 (元)沙克什编:《河防通议》,卷首,序,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1 页。
    4 《玉海》,卷 22,第 449 页。
    5 (元)沙克什编:《河防通议》,卷 1,《河事集序》,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3 页。
    6 (元)沙克什编:《河防通议》,卷 1,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1-15 页。
    7 《宋史》卷 205,艺文志四,子部农家类,第 5206 页。王章《水利编》暂无考。林勋《本政书》,建炎三年(1129)奏进,《宋史》,卷 173,食货志上一,农田条,第 4169 页;卷 422《林勋传》以为十三篇,并略引大概(第 12605-12606 页)。陈亮“书林勋《本政书》后”题跋云《本政书》十卷,并《比较》二卷,为绍兴初容州刻本,与《宋史?艺文志》所载正相同。(邓广铭点校:《陈亮集增订本》,卷 23,中华书局,1087 年,第 255-256 页)
    8 (宋)魏岘:《四明它山水利备览》,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 年。
    9 《宋史》卷 203,艺文志二,故事类,第 5106 页。
    10 (宋)范成大:《吴郡志》,卷 19,水利上,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824-826 页。
    11 (明)归有光:《三吴水利录》,卷 1,郏亶二篇,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1-17 页。
    12 《宋会要辑稿》,食货七,第 4918 页。
    1 关于郏亶、郏侨父子的地理学贡献,详见陈瑞平:《郏亶、郏侨、单锷》,谭其骧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二卷,两宋元明),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年,第 71-95 页。
    2 (宋)苏东坡,《东坡奏议》,卷 9,进单锷吴中水利书状(单锷书附卷末),宋集珍本丛刊,第 22 册,第483-484 页。
    3 关于单锷的地理学贡献,详见陈瑞平:《郏亶、郏侨、单锷》,谭其骧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年,第 71-95 页。
    4 (宋)苏东坡,《东坡七集?东坡奏议》,卷 9,录进单锷吴中水利书,宋集珍本丛刊,第 22 册,第 489-497页。
    5 (清)董兆熊编:《南宋文录录》,卷 15,序,松江水利图序(范成大),宋集珍本丛刊,第 107 册,第656 页。
    1 《宋会要辑稿》,食货八,第 4949-4950 页。
    2 沈立生平资料,参见昌彼得等编:《宋代传记资料索引》,中华书局,1988 年,第 671-672 页。《宋史》卷333 有传。卒于元丰元年正月甲寅,见《长编》卷 287,元丰元年正月甲寅,第 20 册,第 7010 页。另参见(宋)杨杰:《无为集》,卷 12,故右谏议大夫赠工部侍郎沈公神道碑,宋集珍本丛刊,第 15 册,第 333-335页。《玉海》,卷 22,第 449 页。《长编》卷 182,嘉祐元年四月癸酉,第 13 册,第 4405 页。《宋会要辑稿》,方域一四,第 7555 页;食货七,第 4914 页。(宋)沈作宾修,施宿等纂:嘉泰《会稽志》,卷 2,太守,沈立,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6755 页。《长编》卷 241,熙宁五年十二月庚辰,第 17 册,第 5877 页。因北宋和州,号历阳郡,治历阳县(《元丰九域志》卷 5,中华书局,第 202 页)故《宋史》与《续资治通鉴长编》皆云历阳人。
    3 《宋会要辑稿》,崇儒五,第 2259 页。《长编》卷 266,熙宁八年七月甲子,第 19 册,第 6522 页。《宋史》卷 333 本传以为《名山水记》三百卷(第 10698-10699 页)。
    4 《宋史》卷 203,艺文志三,第 5154 页。
    5 (宋)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卷 30,学记,西溪上皇帝书,宋集珍本丛刊,第 83 册,第 651-652页。
    6 参阅周宏伟:《南宋两种长江游记的自然地理学价值》,《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Vol. 9, No. 3, 275-282. 杨果:《〈入蜀记〉所见南宋湖北人文地理》,《江汉论坛》,1998 年,第 2 期,第 48-50 页。
    7 (宋)文同(1018-1079):《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卷 39,龙州助教郭君墓志铭,宋集珍本丛刊,第 9册,第 316-317 页。郭友直,字伯龙,熙宁四年(1071)卒。
    8 陈致雍,初仕闽,入南唐,归宋为秘书监,所著《晋江海物异名记》三卷。范旻,岭南初平知邕州,兼转运使,所著《邕管杂记》一卷。郑熊,宋初人,摄南海主簿,所著《番禺杂记》一卷。见《直斋书录解题》卷 8,地理类,第 258-260 页。
    9 (宋)李复:《潏水集》,卷 5,书牍,与乔叔彦通判书(第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21 册,第52-53 页。
    1 (宋)范成大著,孔凡礼点校:《范成大著述六种?桂海虞衡志》,中华书局,2002 年,第 71-177 页。此书另有齐志平《桂海虞衡志校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年出版。相关论述参见杨文衡:《范成大》,谭其骧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年,第 137-161 页。
    2 (宋)史能之纂修:咸淳《毗陵志》,卷 13,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3059 页。
    3 《直斋书录解题》卷 10,农家类,第 258-260 页。
    4 (宋)朱黼:《永嘉朱先生三国六朝五代纪年总辨》,卷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史 280,第 440-442 页。
    5 (宋)吕祖谦:《十七史详节》,四库存目丛书本,史 129。
    6 (宋)释志磐:《佛祖统纪》,卷首,通例,(台湾)湛然寺印行天台藏本,1995 年。郑锡煌,《〈佛祖统记〉中三幅地图初探》,《自然科学史研究》,1985,Vol. 4, No. 3, 229-236。《佛祖统纪》中地图的思想史意义,可参阅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367-369 页。需要指出的是,葛兆光基本认同志磐关于宋代儒士不知世界地理的批评,这实际上并不符合当时儒学世界地理知识的真实状况。宋人并非不知中华之外有西天印度,更非不知道中华之外有世界。依据《诸蕃志》记载,宋人对于天下范围的认识不仅到达今非洲东海岸,而且对大西洋,以及今法国以北地区有大概之传闻。而且这些知识也并非仅仅局限与个别士大夫认识范围内。只是宋人更关注内在之问题,而于外部世界之探索和征服并非其所热心之事业,故这些知识没有能够使既有的地平观念和天下观念发生彻底的知识革命。
    1 (宋)欧阳忞:《舆地广记》,卷 1-3。文海出版公司重印士礼居雕曝书亭藏宋刻本。
    2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地理类,第 241 页。此外鲁詧所撰《皇朝要览》一百卷,恐亦如王希先《皇朝方域志》体例相类似。(宋)周必大:《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 32(省斋文稿卷 32),墓志铭,左朝请大夫鲁公詧墓志铭,宋集珍本丛刊,第 51 册,第 379-381 页之 381。
    3 《宋会要辑稿》崇儒五,第 2264 页。
    4 (宋)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卷 30,学记,西溪上皇帝书,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抄本,第 83册,第 651-652 页。
    5 《宋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著录有李和篪《舆地要览》23 卷,不知是否为同人同作(第 5157 页)。
    6 (宋)倪朴:《倪石陵书》,卷首,宋濂《倪石陵书传》,宋集珍本丛刊,第 59 册,第 529-530 页。
    7 (宋)倪朴:《倪石陵书》,卷首,吴正傅《倪朴传》,宋集珍本丛刊,第 59 册,第 530 页。
    1 (宋)倪朴:《倪石陵书》,上太守郑敷文书,宋集珍本丛刊,第 59 册,第 540-541 页。
    2 (宋)曾丰:《撙斋先生缘督集》,卷 17,序,李季牖舆地新书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65 册,第 159-160页。
    3 《隋书》卷 32,经籍志一,经部春秋类,第 932 页。《春秋土地名》又见与卷 33,经籍志二,史部地理类,第 983 页。
    1 (宋)程公说:《春秋分纪》,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54 册。
    2 《宋史》,卷 202,艺文一,经部春秋类,第 5063 页。(宋)郑樵:《夹漈遗稿》,卷 2,寄方礼部书,宋)薛季宣:《艮斋先生薛常州浪语集》,卷 24,书,答君举书二,宋集珍本丛刊,第 61 册,第 354-356)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卷 30,学记,西溪上皇帝书,宋集珍本丛刊,第 83 册,第 651-652人氏。 :《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二卷,两宋元明),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信仰及其与道教之关系,参阅郑士有:《晓望洞天:中国的神仙与神仙信仰》,陕西人民出版社,
    3 年,第 285-321 页。付其建:《试论道教洞天福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山东大学硕士学位集珍本丛刊,第 42 册,第 632-635 页。
    3 《宋史》,卷 202 艺文一,经部春秋类,第 5060 页,第 5061 页,第 5065 页。
    4 (宋页。
    5 (宋页。
    6 《宋史》卷 202,艺文一,经部经解类,第 5071 页,第 5072 页。
    7 《宋史》卷 204,艺文志三,史部地理类,第 5157 页。著录薛常州《地理丛考》一卷,薛季宣常州
    8 《通鉴地理通释》,《宋史》卷 203《艺文志二》以为十四卷(第 5110 页),而今传本为十六卷。
    9 吴松弟:《王应麟》,谭其骧主编年,第 181-195 页之 186-194。
    10 关于神仙1991 年。
    11 关于“神文地理“的思想史脉络、地理学史价值的纲领性阐述,见唐晓峰:《中国古代的“神文地理”》,《人文地理随笔》,三联书店,2005 年,第 85-89 页。关于道教洞天福地,一般的道教史著述皆有讨论,如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362-382 页。关于其起源与形成的专门论述,如张广保:《唐以前道教洞天福地思想研究——从生态学视角》,郭武主编:《道教教义与现代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论文,2007。四治品第一阳平治下未见三十六洞天说(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涵芬楼正统道藏本,第 1293。见彭易衡:《记载洞天福地的三大道经》,《川《名山洞天福地记》一卷,书店,2005 年,第 85-89 页。 :《乐史》,谭其骧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二卷),山东教学士兼修国史翼国公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王公墓志566 页。
    1(宋)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籖》,卷 28,中华书局,2003 年,第 632-634 页。(唐)王悬河《三洞珠囊》卷七二十册,第 636 页)。
    2 《史记》卷 6,秦始皇本纪,张守节正义,第 242 页。
    3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 12,神仙类,第 347 页。
    4 (宋)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籖》,卷 27,洞天福地,中华书局,2003 年,第 608-630 页。彭易衡以为所引《天地宫府图》内容已经张氏修整,当可注意东学刊》(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 3 期,第 59-61 页。
    5 (前蜀)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北京大学藏清陈氏晚晴轩抄本,子 258,第 384-391 页。南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左圭辑刊的《百川学海》丛书所收作仅录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1927 年武进陶氏涉园影印本)。
    6 唐晓峰:《中国古代的“神文地理”》,《人文地理随笔》,三联
    7 《宋使》,卷 205,艺文四,子部神仙类,第 5198-5199 页。
    8 关于岳史生平及著述,参见李志庭育出版社,1990 年,第 1-13 页。
    9 《宋史》,卷 204,艺文三,史部地理类,第 5156 页。
    10 《长编》,卷 93,“天禧三年二月丁未”,第 7 册,第 2138 页。(宋)夏竦:《文庄集》卷 29,故守司徒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玉清昭应宫使昭文馆大铭,宋集珍本丛刊,第 2 册,第 682-685 页之页 684。
    11 《宋史》,卷 283,王钦若传,第 9559-9
    12 《宋会要辑稿》崇儒五,第 2259 页。
    13 《宋史》卷 204,艺文三,史部地理类,第 5160 页。
    14 (宋)郑樵:《通志》,卷 66,艺文略四,第 782 页。
    1 朱越利:《道藏分类解题》,华夏出版社,1996 年,第 224-225 页。
    2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 8,地理类,第 261 页。
    3 《宋史》卷 205,艺文四,子部神仙类,第 5197 页。
    4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 8,地理类,第 261-264 页。
    5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 8,地理类,第 264 页。
    6 唐晓峰:《含咀山水之英华》,《地理知识》,1999 年,第 2 期,第 5 页;另见唐晓峰:《人文地理随笔》,三联书店,2005 年,第 63-65 页,第 66-68 页。
    7 唐晓峰:《歌唱自然的时代——中国地理景观审美》,《中国国家地理》,2001 年,第 1 期,第 4 页。
    1 《长编》,卷 55,“咸平六年冬十月戊午”条,第 5 册,第 1213 页。《宋会要辑稿》,崇儒七,第 2308 页
    2 《宋。 会要辑稿》,崇儒七,第 2308 页。 册,第 4439 页。 ,律诗,某伏蒙昭文相公富以某方忝瀍洛之寄,因有嵩山(少)之行,
    3 (宋)范纯仁:《范忠宣公文集》,卷 10,记,安州白兆山寺经藏记,宋集珍本丛刊,第 15页。
    4 (宋)陆游:《渭南文集》,卷 14,序,东楼集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47 册,第 137 页。
    5 (宋)杨万里:《诚斋集》,卷 81,序,诚斋朝天续集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55 册,第 81 页。
    6 (宋)曾丰:《樽斋先生缘督集》,卷 21,记,坦斋记,宋集珍本丛刊,第 65 册,第 18
    7 (宋)余靖:《武溪集》,卷 1,律诗五言,游大峒山诗并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3 册,第 182 页。
    8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 15(人集,卷 3),上海书店影印涵芬楼本,1990 年。
    9 (宋)文彦博:《文潞公集》,卷 4
    1 (宋)李祖尧注:《新刊李学士新注孙尚书内简尺牍》,卷 1,与张右丞(字达明)凡二帖,宋集珍本丛刊,第 36 册,第 7 页。
    2 (宋)朱熹:《晦庵先生文集》,卷 40,书,与平父书中杂说(刘平甫),宋集珍本丛刊,第 57 册,第 570页。
    3 (宋)刘敞:《公是集》,卷 28,七言绝句,九嶷山图,宋集珍本丛刊,第 9 册,第 563 页。(宋)郭正祥:《青山集》,卷 4,《九嶷山图》,宋集珍本丛刊,第 23 册,第 606 页。
    4 (宋)李纲:《梁溪先生文集》,卷 10,诗六[在沙阳作五十五首],畴老修撰所藏华岳衡岳图,宋集珍本丛刊,第 36 册,第 320-321 页。
    5 (宋)袁燮:《挈斋集》,卷 11,行状,资政殿大学士赠少师楼公行状,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57册,第 135-152 页之页 151。
    6 (宋)李纲:《梁溪先生文集》,卷 31,诗二十七[甲寅秋至乙卯以后作四十],陈国佐司左司寄示天台山图以绝句两章报之,宋集珍本丛刊,第 36 册,第 519 页。
    7 (宋)苏轼:《东坡集》,卷 7,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宋集珍本丛刊,第 18 册,第 101 页。
    8 (宋)薛季宣:《艮斋先生薛常州浪语集》,卷 3,赋下,雁荡山赋,宋集珍本丛刊,第 61 册,第 169-179页。
    9 (宋)李复:《潏水集》,卷 5,书牍,与乔叔彦通判书(第三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21 册,第 53 页。
    10 (宋)李纲:《梁溪先生文集》,卷 13,诗九,崇安令朱逊公远送示武夷图因成绝句,宋集珍本丛刊,第36 册,第 335 页。
    11 (宋)朱熹:《晦庵先生文集》,卷 76,序,武夷图序(乙卯仲秋),宋集珍本丛刊,第 58 册,第 772 页。
    12 (宋)曾丰:《樽斋先生缘督集》,卷 4,古诗,游三乳洞并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65 册,第 52 页。
    13 (宋)陆游:《渭南文集》,卷 16,碑,成都府江渎庙碑(淳熙四年五月一日),宋集珍本丛刊,第 47 册,第 153-154 页。
    14 (宋)陆游:《渭南文集》,卷 14,序,吕居仁集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47 册,第 140-141 页。
    1 (宋)庄绰撰,萧鲁阳点校:《鸡肋编》,卷上,中华书局,1983 年,第 34 页。
    2(宋)袁说友:《东塘集》,卷 7,七言绝句,翻流水,宋集珍本丛刊,第 64 册,第 297 页。
    3 胡道静:《沈括》,谭其骧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年,第 49-69页。
    4 (宋)梅尧臣:《宛陵先生文集》,卷 60,风异赋,宋集珍本丛刊,第 4 册,第 145 页。
    5 (宋)梅尧臣:《宛陵先生文集》,卷 60,鬼火赋,宋集珍本丛刊,第 4 册,第 145 页。
    6 (宋)王庭珪:《庐溪先生文集》,卷 35,记,萧泷庙记,宋集珍本丛刊,第 34 册,第 672-673 页。
    7 (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 34,海道一,“招宝山”条,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 118 页,第 120 页。
     1 (宋)郑獬(1022-1087):《郧溪集》,卷 11,论水灾地震蔬,宋集珍本丛刊,第 15 册,第 103-104 页。
    2 (宋)朱彧撰,李伟国整理:《萍洲可谈》,卷 2,《全宋笔记》第二编(六),大象出版社,2006 年,第148 页。
    1 (宋)包恢:《敝帚稿略》,卷 7,说,山水源流说,宋集珍本丛刊,第 78 册,第 559-561 页。
    2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 19,伊川先生语录五,杨遵道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第 300页。关于宋儒“格物”思想,乐爱国:《宋代的儒学与科学》有详细描述(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年)。
    2 《宋史》卷 95,册,第 2761 页。
    3 《长编》,卷 333,“神宗元丰六年二月壬戍(44)”条,第 23 册,第 8022 页。
    4 (明)张国维撰:《吴中水利全书》,卷 10,水
    5 《宋史》,卷 386,范成大传,第 11867 页。
    6(宋)沈作宾修,施宿等纂:嘉泰《会稽志》,卷 13,镜湖,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6941-6946 页之 6943。
    7 (宋页。
    8 (宋页。
    1(宋)马光祖修,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 18,山川志二,湖,宋元方志丛刊本,第 1588-1590 页。
    2 (宋)王巩撰,戴建国整理:《闻见近录》,《全宋笔记》第二编(六),大象出版社,2006 年,第 12 页。
    3 参阅重庆市博物馆等:《水文、沙漠、火山考古》,文物出版社,1977 年,第 1-60 页。
    4 《长编》,卷 282,“熙宁十年五月庚午”条,第 20 册,第 6911-6913 页。
    5 《长编》卷 336,“元丰六年闰六月丙戌(25)”条,第 23 册,第 8096-8097 页。
    6 (宋)苏轼:《东坡七集·东坡奏议》,卷 10,“奏论八丈沟不可开状”,宋集珍本丛刊,第 22 册,第 499-502页。
    1 (宋)秦九韶:《数学九章》:卷 2 下,天时,天池测雨,影印文渊阁四全书本,第 797 册,第 400 页,第 401 页,第 404 页等。
    2 一般讨论海潮说时,还往往将《越绝书》、《吴越春秋》等书中所载关于伍子胥激潮的传说当作古人解释海潮成因的一种观点。若仔细阅读,可以发现这些记载都未作是解,实为今人所加,故本文不列。
    3 (日)寺地尊著、姜丽蓉译:《唐宋时代潮汐论的特征——以同类相引思想的历史变迁为例》,《科技史译丛》1982 年,第 3 期,第 68-79 页。郑慧生:《我国古代潮汐成因的探索》,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5),岳麓书社,1985 年,第 239-251 页。
    4 (日)寺地尊著、姜丽蓉译:《唐宋时代潮汐论的特征——以同类相引思想的历史变迁为例》,《科技史译丛》1982 年,第 3 期,第 68-79 页。
    1 (宋)余靖:《武溪集》,卷 3,“海潮图序”,宋集珍本丛刊,第 3 册,第 196-197 页。
    2 《宋史》卷 320,余靖传,第 10407-10411 之 10408。
    3 《元丰九域志》,卷 5,淮南东路,通州,第 199 页。
    4 (宋)姚宽撰,孔凡礼点校:《西溪丛语》,卷上,中华书局,1993 年,第 24-25 页。
    
    1 (宋)司马光:《增广司马温公全集》,卷 102-105,迂叟日录,宋集珍本丛刊,第 12 册,第 23-38 页。
    2 (宋)黄榦:《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 37,日记式,日记,宋集珍本丛刊,第 68 册,第 176 页。
    3 (宋)吕祖谦:《东莱吕太史文集》,卷 15,纪事,入越录,宋集珍本丛刊,第 62 册,第 237-241 页。
    1 (宋)吕祖谦:《东莱吕太史文集》,卷 15,纪事,入闽录,宋集珍本丛刊,第 62 册,第 241-242 页。
    2 对吕祖谦日记的科学价值前人已有论述,见曹婉如:《中国古代的物候历和物候知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 年。 《儒家文》,
    3 (宋)张舜民:《画墁集》,卷 7-8,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5 年,第 51-71 页。
    4 (宋)周辉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卷 9,“行纪”条,中华书局,1994 年,第 406 页。
    5 远者如吴其昌:《宋代之地理学史》,《国学论丛》,1927,Vol. 1, No. 1,37-96。近者如乐爱国:化与中国古代科技》,中华书局,2002 年,第 275-280 页;《宋代的儒学与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等等。
    6 这种提问方式并不限于中国,而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它以近代以来西方世界的发达及其全球性的控制为前提,无论现代性或后现代性对这一提问方式合法性的争辩还是反思,因其本身为近代以来实际存在的客观现象,而且是一个带着冷酷的鲜血的事实,而成为当代思想和理论中一个必须面对的事实。
    7 冯锦荣对这此有详细的文献梳理,见该氏:《孔子与中国科技文化——兼论儒学对科技文化的两重性国际儒学联合会编:《国际儒学研究》,第 4 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第 249-264 页,注 1-3。为见相关论述之一斑,今据以罗列:任鸿隽:《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科学》,第 1 卷,第 1 期,1915 年
    1 月,第 8-11 页; “Science: Its Int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Sophia H. Chen Zen edited, Symposiumon Chinese Culture (Shanghai: China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1931), pp. 143-145. Fung Yu-lan(冯友兰), “Why China has no Science-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story and Consequences of Chinese Philosoph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thics, Vol. 32, No. 3 ( April, 1922).沈锐:《中国科学不发达原因检讨》,《青年中国学刊》(重庆),第 1 卷,第 2 期,1940 年。张申府:《科学与技术》,《新华日报》(陕北地区),1942 年 2 月
     1 关于叶适,以及宋代诸儒自然观和格物论的详细考察,参见乐爱国:《宋代的儒学与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年,第 128-130 页,以及全书各相关章节。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
    丛书集成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 年
    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 年
    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宋集珍本丛刊,北京,线装书局,2004 年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
    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
    (宋)程公说:《春秋分纪》,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54 册
    (宋)苏轼:《书传》卷 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57 册;丛书集成新编本,第 106 册
    (宋)吕祖谦撰,时澜修定:《增修东莱书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57 册
    (宋)陈经:《尚书详解》,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59 册
    (宋)夏僎:《尚书详解》,丛书集成新编本,第 107 册
    (宋)刘敞:《七经小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83 册
    (宋)毛晃:《禹贡指南》,武英殿聚珍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各本;丛书集成本,1936 年
    (宋)傅寅:《杏溪傅氏禹贡集解》,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宋刻元修本,2002 年
    (元)卢天祥刻:《六经图说》,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石本墨拓本
    (清)朱彝尊:《经义考》,四部备要缩印本,民国中华书局
    《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隋书》,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宋史》,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56 年(1963 年重印本)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9-1986 年,1995 年(全 34册,2004 年重印为 20 册,本文用 34 册本)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北京,中华书局,1956 年
    (宋)吕祖谦辑:《十七史详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四库存目丛书影印北图、上图元刻配补本,史部 129-131 册, 1996 年
    (宋)朱黼:《永嘉朱先生三国六朝五代纪年总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影印南图藏清钞本,史 280 册
    (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2005 年
    (宋)郑憔:《通志》,上海,商务引书馆万有文库本,1935 年;北京,中华书局重印本,1957 年,1987 年
    (宋)王溥:《唐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
    (宋)王溥:《五代会要》,丛书集成初编排印本,1936 年(中华书局重印本,1998 年)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 年(2006 年重印)
    (宋)孙逢吉:《职官分纪》,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四库本,1988 年
    (明)黄宗羲撰,(清)全祖望补:《增补宋元学案》,四部备要缩印本,民国中华书局
    (宋)楼钥:《范文正公年谱,补遗,义庄规矩》,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明刻《范文正公集》附录,史 82 册
    (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徐小蛮、顾美华点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005)年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北京,中华书局,1997 年
    许逸民、常振国编:《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北京,现代出版社,1987 年
     —《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二卷,宋绍兴中改定,叶德辉考证,观古堂书目丛辑本;
     —(宋)陈骙撰,赵士炜辑考:《中兴馆阁书目辑考》,五卷,影印古逸书录丛辑本
    —(宋)张攀等撰,赵士炜辑考:《中兴馆阁续书目辑考》,一卷,影印古逸书录丛辑本
    —(宋)王尧臣等撰,(清)钱东垣辑:《崇文总目》五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影印粤雅堂丛书本
    —(宋)尤袤撰:《遂初堂书目》,一卷,影印海山仙馆丛书本
    —陈汉章:《崇文总目释辑补正》,四卷,影印缀学堂丛稿初集本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四部丛刊初编缩印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年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影印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南宋刻),北京,中华书局,2000 年
    (宋)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丰九域志》,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宋)税安礼:《历代地理指掌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续修四库全书》,第 585 册。
    (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年
    (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 年
    (宋)程大昌,《禹贡论?禹贡山川地理图》,古逸丛书三编之十三,影印宋淳熙八年(1181)
    泉州州学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
    (宋)程大昌,《禹贡论?禹贡山川地理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56 册
    (宋)范成大著,孔凡礼点校:《范成大著述六种?桂海虞衡志》,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
    (宋)赵汝适著,杨博文校释:《诸蕃志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6 年
    (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 年
    (宋)魏岘:《四明它山水利备览》,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年
    (元)沙克什编著:《河防通议》,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6 年
    (明)张国维撰:《吴中水利全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587 册
    (明)归有光:《三吴水利录》,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 年
    (宋)左圭辑刊《百川学海》,《名山洞天福地记》,1927 年武进陶氏涉园影印本
    (宋)吴自牧撰,傅林祥注:《梦梁录》,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 年
    (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
    (宋)朱长文撰,金菊林点校:《吴郡图经续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年
    (宋)范成大修篡:《吴郡志》,宋元方志丛刊本
    (宋)史安之修,高似孙篡:《剡录》,宋元方志丛刊本
    (宋)罗叔韶修,常棠篡:《澉水志》,宋元方志丛刊本
    (宋)赵不悔修,罗愿篡:《新安志》,宋元方志丛刊本
    (宋)杨潜修,朱端常、林至、胡林卿篡:绍熙《云间志》,宋元方志丛刊本
    (宋)马光祖修,周应合等篡:景定《建康志》,宋元方志丛刊本
    (元)张铉篡修:至正《金陵新志》,宋元方志丛刊本
    (宋)史能之篡修:咸淳《毗陵志》, 宋元方志丛刊本
    (宋)孙应时篡修,鲍廉增补,(元)卢镇续修:《琴川志》,宋元方志丛刊本
    (宋)谈钥篡修:嘉泰《吴兴志》,宋元方志丛刊
    (宋)凌万顷修,边实篡:淳祐《玉峰志》,宋元方志丛刊
    (宋)张津等篡修:乾道《四明图经》,宋元方志丛刊本
    (宋)胡榘修,方万里、罗濬篡:宝庆《四明志》,宋元方志丛刊本
    (宋)沈作宾修,施宿等篡:嘉泰《会稽志》,宋元方志丛刊本
    (宋)周淙篡修:乾道《临安志》,宋元方志丛刊本
    (宋)施谔篡修:淳祐《临安志》,宋元方志丛刊本
    (宋)潜说友篡修:咸淳《临安志》,宋元方志丛刊本
    (宋)陈公亮修篡:淳熙《严州图经》(附校字记),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 年
    (宋)吴潜修,梅应发、刘锡篡:开庆《四明续志》,宋元方志丛刊本
    (宋)梁克家篡修:淳熙《三山志》,宋元方志丛刊本
    (明)陈琏纂修:宣德《桂林郡志》,国家图书馆藏明景泰刻本(32 卷,存 20 卷)
    (宋)曾公亮、丁度等撰,浦伟忠、刘乐贤整理:《武经总要》,传世藏书本子库兵部,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社中心、诚成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 年
    (宋)秦九韶:《数学九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797 册
    (宋)过源:《浩斋过先生语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明万历三十年过继美刻本,子部第 3 册,1995 年
    (宋)洪迈:《容斋三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851 册
    (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云麓漫抄》,中华书局,1996 年,第 140-142 页
    (宋)何薳:《春渚纪闻》,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863 册
    (宋)朱弁:《曲洧旧闻》,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863 册
    (宋)叶适:《习学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849
    (宋)程俱:《麟台故事》,北京,中华书局影印丛书集成初编本,1991 年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涵芬楼本,1990 年
    (宋)庄绰撰,萧鲁阳点校:《鸡肋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重印本
    (宋)姚宽撰,孔凡礼点校:《西溪丛语》,北京,中华书局,1993 年
    (宋)李元弼,《作邑自箴》,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四部丛刊续编本,第 753 册,
    (宋)周密:《齐东野语》,上海书店,1990 年
    (宋)曾三异:《因话录》,《说郛》,民国十六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850 册
    (宋)王巩撰,戴建国整理:《闻见近录》,《全宋笔记》第二编(六),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037 册
    (宋)朱彧撰,李伟国整理:《萍洲可谈》,《全宋笔记》第二编(六),諺荩笙蟪霭嫔纾?2006 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038 册
    (宋)周辉:《清波杂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039 册
    (宋)周辉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中华书局,1994 年
    (宋)周密:《澄怀录》2 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年
    (宋)李有:《古杭杂记》,(元)陶宗仪辑《说郛》本,顺治四年宛委山堂刻本,第 48 册
    (宋)李诫:《营造法式》,民国十四年陶氏刻本
    (唐)虞世南:《北堂书钞》,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光绪十四年孔氏三十万卷堂本,第 1213 册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
    (唐)徐坚:《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 年
    (宋)晏殊:《晏元献公类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所藏清抄本,子 166-167 册,存 37 卷,1995 年
    (宋)晏殊:《晏元献公类要》,北京大学藏清抄本(SB/8113),6 册 2 函,存 16 卷
    (宋)高承:《事物纪原》,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920 册
    (宋)任广:《书叙指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920 册
    —《新刻吕泾野先生校正中秘元本》,续修四库全书影印科学院图书馆明王世茂车书楼刻本,第 1214 册
    (宋)唐仲友:《帝王经世图谱》,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国图宋嘉泰元年刻本,2004 年
    (宋)李昭玘、李似之编:《大学新增合璧联珠声律万卷箐华》,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山东省图书馆藏宋刻本,后集卷七十七影印国图宋刻本,第 1214 册
    (宋)不著撰人:《锦绣万花谷别集》,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宋刻本(存卷1-23,卷 27-30),第 1217 册
    (宋)叶廷珪著,李之亮点校:《海录碎事》,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
    (宋)章如愚:《群书考索》,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938 册
    (宋)章如愚:《山堂先生群书考索》,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元延祐七年圆沙书院刻本,2004 年
    (宋)潘自牧:《记篡渊海》,中华再造善本据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影印,2004 年
    (宋)潘自牧:《记篡渊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930 册
    (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925-927 册
    (宋)祝穆撰,(元)富大用编,祝渊补:《新编古今事文类聚》,影印元刻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2001 年
    (宋)王应麟:《玉海》,上海,江苏古籍、上海书店影印本,1987 年
    (宋)谢维新:《古今合壁事类备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939-941 册
    (宋)陈元靓:《新编篡图增类群书类要事林广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元至顺建安椿庄书院刻本,第 1218 册
    (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9 年
    (宋)王洙等:《地理新书》,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金明昌三年刻本
    (宋)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籖》,北京,中华书局,2003 年
    (宋)释志磐:《佛祖统纪》,台湾,湛然寺印行天台藏本,1995 年
    (唐)元稹:《元氏长庆集》,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 年
    (宋)夏竦:《文庄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乾隆翰林院抄本,第 2 册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北宋刻本,第 2-3 册
    (宋)余靖:《武溪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成化九年韶州刻本,第 3 册
    (宋)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抄本,第 3 册
    (宋)梅尧臣:《宛陵先生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正统四年刻本,第 3-4 册
    (宋)欧阳修:《居士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宋衢州刻本(存卷 1-15,29-47),第 4 册
    —《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86 年
    (宋)文彦博:《文潞公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傅增湘校明嘉靖五年刻本,第 5 册
    (宋)张方平:《乐全先生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宋尤袤刻本(存卷 17-34),第 5 册
    (宋)韩琦:《安阳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安氏校正本,第 6 册
    —《韩魏公集》,丛书集成初编据康熙四十八年正谊堂本排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丛书集成新编本重印,第 73-74 册
    (宋)赵抃:《赵清献公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傅增湘校明汪旦嘉靖四十一年刻本,第 6册
    (宋)祖无择:《洛阳九老祖龙学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善堂藏本,第 7 册
    (宋)蔡襄:《宋端明殿学士蔡忠惠公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雍正甲寅刻本,第 7 册,
    (宋)陈襄:《古灵先生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宋刻本,第 8 册
    (宋)刘敞:《公是集》,宋集珍本丛刊傅增湘校清光绪覆刻聚珍本,第 9 册
    (宋)文同:《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万历四十年刻本,第 9 册
    (宋)曾巩:《南丰曾子固先生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金平阳刻本,第 10 册
    —《南丰先生元丰类稿》,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隆庆刻本刻本,第 10 册
    —《南丰先生元丰类稿》,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正统刻本,第 10-11 册
    (宋)司马光:《增广司马温公全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南宋绍兴三十年刻本,第 11-12 册
    (宋)苏颂:《苏魏公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陆心源抄本,第 12 册
    (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宋绍兴间桐庐詹大和校刊元明递修本,第 13 册
    (宋)郑獬:《郧溪集》,宋集珍本丛刊,第 15 册
    (宋)杨杰:《无为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绍兴十三年刻本,第 15 册
    (宋)范纯仁:《范忠宣公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元刻明修本,第 15 册
    (宋)徐积:《节孝先生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嘉靖四十四年刘祐刻本,第 15 册
    (宋)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三孔先生清江文集》,宋集珍本丛刊,第 16 册
    (宋)苏轼:《东坡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宋刊配补本,第 18 册
    (宋)施元之、顾禧、施宿注:《注东坡先生诗》(42 卷,存 34),宋集珍本丛刊宋刻清删本,第 18 册
    《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万历刻本,第 20 册
    (宋)苏轼:《东坡七集》,宋集珍本丛刊,第 22 册
    —《东坡续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成化吉州刻本,第 23 册
    《三苏先生文粹》,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南宋刻本,第 23 册
    (宋)郭正祥:《青山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宋刻本,第 23 册
    (宋)彭汝砺:《鄱阳先生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傅增湘校清嘉庆刻本,第 24 册
    (宋)范祖禹:《太史范公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抄本,第 24 册
    (宋)华镇:《云溪居士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翰林院抄本,第 28 册
    (宋)杨时:《龟山先生全集》,宋集珍本丛刊傅增湘校明万历十九年刻本,第 29 册
    (宋)邹浩《道乡先生邹忠公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成化六年刻本,第 31 册
    (宋)谢逸:《溪堂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知不足斋抄本,第 31 册
    (宋)吕颐浩:《忠穆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翰林院抄本,第 31 册
    (宋)葛腾仲:《丹阳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乾隆四十一年抄本,第 32 册
    (宋)程俱:《北山小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抄本,第 33 册
    (宋)李光:《庄简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翰林院抄本,第 33-34 册
    (宋)王庭珪《庐溪先生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嘉靖五年刻本,第 34 册
    (宋)李祖尧注:《新刊李学士新注孙尚书内简尺牍》,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宋刻本,第 36 册
    (宋)孙靓:《南兰陵孙尚书大全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抄本,第 35 册
    (宋)李纲:《梁溪先生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道光刻本,第 36-38 册
    (宋)沈与求:《沈忠敏公龟溪集》,宋集珍本丛刊万历二十八年刻本,第 39 册
    (宋)曹勋:《松隐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傅增湘校嘉业堂丛书本,第 41 册
    (宋)郑樵:《夹漈遗稿》,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抄本,第 42 册
    (宋)李石:《方舟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抄本,第 43 册
    (宋)王十朋:《宋王忠文公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雍正七年乐清刻本,第 43-44 册
    (宋)王十朋撰,史铸增注:《会稽三赋》,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嘉庆刻本,第 44 册
    (宋)林之奇:《拙斋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旧抄本,第 44 册
    (宋)洪遵:《洪文安公遗集》,宋集珍本丛刊清抄本,第 46 册
    (宋)吴儆:《竹洲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弘治刻本,第 46 册
    (宋)陆游:《放翁先生剑南诗稿》,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宋嘉定刻本(残),第 46-47 册
    (宋)陆游:《谓南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宋嘉定溧阳刻本(残),第 47 册
    (宋)范成大:《石湖居士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弘治刻本,第 48 册
    (宋)周必大:《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宋集珍本丛刊清欧阳棨刻本,第 51 册
    (宋)杨万里:《诚斋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汲古阁抄本,第 53-55 册
    (宋)朱熹:《晦庵先生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宋浙刊本,第 56-59 册
    (宋)倪朴:《倪石陵书》,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傅增湘校清宜秋馆刻本,第 59 册
    (宋)薛季宣:《艮斋先生薛常州浪语集》,宋集珍本丛刊清初抄本,第 61 册
    (宋)林亦之:《网山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初抄本,第 62 册
    (宋)吕祖谦:《东莱吕太史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宋嘉泰四年刻元明递修本,第 62 册
    (宋)袁说友:《东塘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翰林院抄本,第 64 册
    (宋)曾丰《撙斋先生缘督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抄本,第 65 册
    (宋)许尚:《华亭百咏》,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宜秋馆刻本,第 65 册
    (宋)叶适:《水心先生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正统、景泰间刻本,第 66 册
    (宋)周文璞:《方泉先生诗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初抄本,第 69 册
    (宋)崔与之:《宋丞相崔清献公全录》,宋集珍本丛刊清抄本,第 69 册
    (宋)黄榦:《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元刻本,第 68 册
    (宋)程珌:《程端明公洺水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嘉靖刻本,第 71 册
    (宋)吴泳:《鹤林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乾隆翰林院抄本,第 74 册
    (宋)方信孺:《南海百咏》,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康熙抄鲍廷博校本,第 75 册
    (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嘉靖元年刻本,第 75-76 册
    (宋)魏了翁《重校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宋集珍本丛刊明嘉靖铜活字本,第 77 册
    (宋)包恢:《敝帚稿略》,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翰林院抄本,第 78 册
    (宋)杜范:《杜清献工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钞本,第 78 册
    (宋)刘克庄:《后村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宋刻本,第 79-80 册
    (宋)刘克庄:《后村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谢氏小草斋抄本,第 80 册
    (宋)林希逸:《竹溪 斋十一稿续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抄本,第 83 册,
    (宋)徐元杰:《楳埜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翰林院钞本,第 84 册
    (宋)方岳:《秋崖先生小稿》,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嘉靖二十二年刻本,第 84-85 册
    (宋)李曾伯:《可斋续稿后》,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初抄本,第 84 册
    (宋)姚勉:《雪坡舍人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傅增湘校豫章丛书本,第 86 册
    (宋)李昂英:《李忠简公文溪存稿》,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崇祯刻本,第 85 册
    (宋)方逢辰:《蛟峰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天顺七年方中刻本,第 86 册
    (宋)陈岩:《九华诗集》,宋集珍本丛刊(清宜秋馆刻本)第 90 册
    (宋)郑思肖:《心史》,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崇祯十二年刻本,第 90 册,
    (宋)谢翱:《晞发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嘉靖三十四年刻本,第 91 册
    (宋)谢翱:《晞发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万历刻本,第 91 册
    (宋)吕祖谦编,《校正重刊官板宋朝文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五经堂刊本,第 92 册
    (宋)佚名编:《新刊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宋庆元三年书隐斋刊本,第94 册
    (宋)魏齐贤、叶棻编:《圣宋名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宋刻本,第96 册
    (清)董兆熊编:《南宋文录》,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光绪十七年刻本,第 107 册
    (宋)宋祁:《景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088 册
    (宋)刘攽:《彭城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096 册
    (宋)刘挚:《刘忠肃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099 册
    (宋)张舜民:《画墁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17 册;丛书集成初编排印知不足斋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年
    (宋)沈括:《长兴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17 册
    (宋)晁补之:《鸡肋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18 册
    (宋)李复:《潏水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21 册
    (宋)吕南公:《灌园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23 册
    (宋)阮阅:《彬江百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36 册
    (宋)王之望:《汉滨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39 册
    (宋)郑兴裔:《郑兴裔郑忠肃奏议遗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40 册
    (宋)陈藻:《乐轩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52 册
    (宋)袁燮:《挈斋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57 册
    (宋)徐鹿卿:《清正存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78 册
    (宋)张九成:《横浦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38 册
    (宋)廖行之:《省斋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67 册
    (宋)方岳:《秋崖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82 册
    (宋)欧阳守道:《巽斋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83 册
    (元)朱思本:《贞一斋诗文稿》,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宛委别藏本,第 1323 册
    (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 年
    (宋)陈亮著,邓广铭点校:《陈亮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增补本
    (宋)朱熹撰,郭齐、尹波点校:《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年
    《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
    《英藏敦煌文献》,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年
    《法藏敦煌西域文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
    
    
    
    安国楼:《北宋军事方田制述论》,《杭州大学学报》,1992 年,第 4 期,第 95-99 页
    包伟民:《“宋代经济革命论”反思》,《国际汉学》,第 2 辑,郑州,大象出版社,1998 年,第 111-134 页。
    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历史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
    《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年
    昌彼得、王德毅、程元敏、侯俊德编,王德毅增订:《宋代传记资料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88 年
    仓修良:《方志学通论》,齐鲁书社,1990 年
    —《方志学通论》(修订本),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年
    曹婉如:《介绍三幅古地图》,《文物参考资料》,1958 年,第 7 期,第 33 页+29
    —《华夷图和禹迹图的几个问题》,《科学史集刊》,第 6 辑,1963 年,第 34-38 页
    —《论沈括在地图学方面的贡献》,《科技史文集》,第 3 辑,1980 年,第 81-84 页
    —《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地图集——〈历代地理指掌图〉》,《科学史集刊》,1982 年,总第 10 辑,第 65-73 页
    —《再论〈禹迹图〉的作者》,文物,1987 年,第 3 期,第 76-78 页+59
    —《近四十年来中国地图学史研究的回顾》,《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 Vol. 9, No.3, 283-289
    —《现存最早的一部尚有地图的图经——〈严州图经〉》,《自然科学史研究》,1994, Vol.13, No. 4, 374-382
     —《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理论和方法初探》,《自然科学史研究》,1983, Vol. 2, No. 3, 246-257
     —《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年(1999 年重印)
    曹家齐:《唐宋地志所记“四至八到”为道路里程考证》,《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 年,第 4期,第 37-42 页
    诚有:《赵汝适的“诸番志”》,《浙江学刊》,1964 年,第 3 期,第 57 页
    岑仲勉:《黄河变迁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新 1 版
    陈得芝:《关于沈括的〈熙宁使虏图抄〉》,《历史研究》,1978 年,第 2 期,第 66-69 页
    —《蒙元史研究丛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年
    陈智超:《李曾伯与静江城的修筑》,《文物》,1979,第 9 期,第 74-75 页
    陈乐素:《主客户对称与北宋户部的户口统计》,《求是集》第二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 68-99 页(原刊《浙江学报》第 1 卷第 2 期,1947 年)
    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年
    陈香白、郑锡煌:《〈永乐大典〉所辑“潮州城图”考略》,《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Vol. 8, No. 3,272-279
    陈桥驿:《〈图经〉在我国方志史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地方志》,1992 年,第 2 期,第 55-59页
    陈学霖:《宋史论集》,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 年
     —《范成大〈揽辔录〉传本探索》,《国史释论——陶希圣先生九秩荣庆祝寿论文集》(下),台北,食货出版社,1988 年,第 491-514 页
    —《金宋史论丛》,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3 年
    陈光贻:《中国方志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年
    陈金林:《宋代上海方志篡修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1 年,第 2 期,第 62-65页
    陈致:《夷夏新辩》,《中国史研究》,2004 年,第 1 期,第 3-22 页
    陈荣捷:《朱子门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
    陈来:《朱子书信编年考证》(增订本),北京,三联书店,2007 年
    程光裕:《桂海虞衡志考略》,《宋史研究集》,第 12 辑,台北,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80 年,第 527-533 页
    程民生:《北宋河北塘泺的国防与经济作用》,《河北学刊》,1985 年,第 5 期,第 76-80 页
    重庆市博物馆等:《水文、沙漠、火山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 年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第 4 次修订本),北京,三联书店,2007 年
     —《邓广铭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年
    邓少琴:《一幅蜀石刻北宋地图的校读和研究》,《科学史集刊》,第 10 辑,1982 年,第 29-39页
    丁瑜:《宋代珍本〈禹贡论〉〈山川地理图〉及其作者程大昌简论》,《文献》,1985 年,第 3期,第 74-77 页
    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论文选(1994.10-2004.10)》,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年
    杜瑜《从宋〈平江图〉看平江府城的规模和布局》,《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 Vol. 8, No. 1,90-96.
    方豪:《宋祥符州县图经初探》,《史学集刊》(台北),1970 年,2(秋季),第 57-70 页。
     —《宋史》,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印行,1979 年
    方健:《杰出的地理学家范成大》,《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 年,第 4 期,第 207-224 页
    方建新:《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年
    冯立升:《中国古代的水准测量技术》,《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Vol. 9, No, 2, 190-196.
    —《中国古代测量学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 年
    冯继仁:《论阴阳堪舆对北宋皇陵的全面影响》,《文物》,1994 年,第 8 期,第 55-68 页
    冯锦荣:《孔子与中国科技文化——兼论儒学对科技文化的两重性》,国际儒学联合会编:《国
    际儒学研究》,第 4 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第 249-264 页
    傅乐成:《汉唐史论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 年
    傅乐治:《奏折录副中的附图》,《文物与考古研究》,1987 年,第 4 期,第 69-74 页。
    傅乐焕:《辽史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付其建:《试论道教洞天福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年
    高恩泽:《北宋时期河北“水长城”考略》,《河北学刊》,1983 年,第 4 期,第 150-153 页
    高路明:《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2000)年
    葛剑雄:《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
    —“天下”“中国”与“四夷”——作为思想史文献的古代中国的世界地图》,《学术集林》,第 16 卷,第 44-71 页
    —《宋代“中国”意识的凸现——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文史哲》,2004年,第 1 期,第 5-12 页
    耿纪平《朱熹〈诗集传〉征引宋人〈诗〉说考论》,《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 2 期,第 87-90 页
    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北京,中华书局,1997 年
    桂薑圈:《禹迹图说》,《禹贡》半月刊,1935 年,第 3 卷第 1 期,第 43-46 页
    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张益桂执笔):《南宋<桂州城图>简述》,《文物》,1979 年,第 2 期,第 79-82 页+48
    顾廷龙:《华夷图跋》,《禹贡》半月刊,1935 年,第 4 卷第 6 期,第 20 页
    顾吉辰:《徐兢和他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东疆学刊》,1987 年,第 3 期
    郭声波:《宋朝官方文化机构研究》,成都,天地出版社,2000 年
     —《唐宋地理志由地记向胜览的演变》,《四川大学学报》(哲社),2000 年,第 6 期,第85-92 页
    —《〈历代地理指掌图〉作者之争及我见》,《四川大学学报》(哲社),2001 年,第 3 期,第 89-96 页
    —《宋朝官方文化机构考述下》,《宋代文化研究》,第 10 辑,北京,线装书局,2001 年,第 173-196 页
    —《沈括〈守令图〉与荣县〈守令图〉关系探原》,《四川大学学报(哲社)》,2002 年第 3期,第 114-119 页
    郭双林:《西朝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
    郭丽萍:《绝域与绝学——清代中叶西北史地学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7 年
    何忠礼:《宋代户部人口统计问题的再探讨》,《宋史论集》,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 年,第 37-62 页
     —《宋代户部人口统计考察》,《历史研究》1999 年,第 4 期,第 83-98 页
    何德宪:《齐刻〈禹迹图〉论略》,《辽海文物学刊》,1997 年,第 1 期,第 79-86 页
    何芳川:《“华夷秩序”论》,《北京大学学报》(哲社),1998 年,第 6 期,第 30-45 页
    何玉红:《宋朝边防图书与情报控制述论》,《社会科学辑刊》,2004 年,第 4 期,第 92-96页
    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年
    洪焕椿:《十至十三世纪中国科学的主要成就》,《历史研究》,1959 年,第 3 期,第 27-52页
    —《浙江方志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年
    —《南宋方志学家的主要成就和方志学的形成》,《史学史研究》,1986 年,第 4 期,第 14-22页
    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上海,中华书局,1959 年版 1962 年重印本
    —《〈梦溪笔谈〉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新校证〈梦溪笔谈〉》,上海,中华书局,1957 年
     —《古代地图测绘技术上的“七法”问题》,《中华文史论丛》,第 5 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 年,第 236 页
    —《中国古代的类书》,北京,中华书局,2005 年
    胡邦波:《〈景定建康志〉和〈至正金陵新志〉中的地图初探》,《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Vol. 7, No. 1, 24-37
    —《〈景定建康志〉和〈至正金陵新志〉中地图的绘制年代与方法》,《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Vol. 7, No. 3,280-287
    胡欣、汪小群:《中国地理学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年
    胡玉冰:《汉文西夏地图文献述要》,《文献》,2005 年,第 1 期,第 93-110 页
     —《传统典籍中汉文西夏文献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年
    胡志宏:《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导论》,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年
    黄苇:《论宋元地方志书》,《历史研究》,1983 年,第 3 期,第 73-88 页
     —《论临安三志》,《方志论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 121-144 页
    黄苇等编著:《方志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年
    黄燕生:《〈永乐大典〉地图考录》,《文献》,1988 年,第 4 期,第 145-164 页
     —《宋代的地方志》,《史学史研究》,1984 年,第 2 期,第 33-41 页+15
    黄盛璋、汪前进:《最早的一幅西夏地图——〈西夏地形图〉新探》,《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 Vol. 11, No. 2, 177-187
    霍有光:《宋代砚石文献的地学价值》,《中国科技史料》,1993,Vol. 14, No. 2,3-10
    胡玉冰:《汉文西夏地图文献述要》,《文献》,2005 年,第 1 期,第 93-110 页
    贾敬颜《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
    贾玉英:《宋辽交聘制度之管窥》,张希清等主编:《澶渊之盟新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388-399 页
    蒋元卿:《中国图书分类之沿革》,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3 年
    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
    蒋英:《论两宋使北诗》,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年
    姜道章:《近九十年中国地图学史的研究》,《地球信息》,1997 年,第 3 期,第 56-59 页
    —《二十世纪欧美学者对中国地图学史研究的回顾》,《汉学研究通讯》,第 17 卷,第 2期,1998 年,第 169-177 页
    —《论传统中国地图学的特征》,《自然科学史研究》,1998,Vol. 17, No. 3, 262-272
    姜斐德:《宋代景观艺术中的政治隐情》,《九州》,第 2 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年,第 193-201 页
    姜丽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论著索引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年
    金应春等:《中国地图史话》,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年
    金祖孟:《天圆地平说的世界性和地方性》,《地理研究》,1988,Vol. 7, No. 1, 1-11
    鞠继武:《中国地理学发展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年
    来新夏:《方志学概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年
    来新夏、斋藤博主编:《中日地方史志比较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 年
    乐爱国:《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
    —《宋代的儒学与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年
    李之勤:《熙宁年间宋辽河东边界交涉研究——王安石弃地数百里说质疑》,《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80 年,第 1 期,第 18-24 页
    —《东北亚研究——西北史地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年
    李裕民:《〈禹迹图〉的作者不是沈括》,《晋阳学刊》,1984 年,第 1 期,第 44-45 页。
    —《〈舆地纪胜〉辑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 年,第 2 期,第 177-186 页
    —《〈舆地纪胜续编〉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2 年,第 4 期,第 34-41页
    李勇先:《试论〈方舆胜览〉一书的流传及影响》,《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 年,第 6 期,第 23-25 页
     —《范子长及其〈皇朝郡县志〉》,《宋代文化研究》,第 11 辑,北京:线装书局,2002 年,第 234-247 页
    李玉昆:《〈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与宋代的海外交通》,《中国航海》,1997 年,第 1 期,第 90-96页
    李孝聪:《古代中国地图的启示》,《读书》,1997 年,第 7 期,第 140-144 页
     —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年
     —编著:《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年
    李华瑞:《宋夏关系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年
     —《20 世纪中国“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史学理论研究》,2003 年,第 4 期,第 87-106页
    李零:《学术“科索沃”:一场围绕巫鸿新作的讨论》,《中国学术》,第 2 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年,第 202-216 页。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北京,三联书店,2004 年
    李致忠等:《中国典籍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
    —《宋代图书编篡出版事业——图经(北宋)》,《文献》,2004 年,第 1 期,第 4-16 页;第 3 期,第 19-32 页
    —《宋代图书编篡出版事业——图经(南宋)》,《文献》,2004 年,第 4 期,第 4-18 页;2005 年,第 1 期,第 4-24 页
    李大龙:《传统夷夏观与中国疆域的形成——中国疆域形成理论探讨之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 年,第 1 期,第 1-14 页
    李更:《宋代馆阁校勘研究》,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年
    李京龙、赵英华:《北宋河北边缘地区的军事防御工程述略》,《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 1 期,页 49-52
    厉声、李国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综述(1989-1998 年)》,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年
    梁利:《论徐兢及其〈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河南大学学报》(社科),1998 年,第 2 期,第 67-71 页+80
    林瑞翰:《北宋之边防》,《宋史研究集》,第 13 辑,台北,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82 年,第 199-229 页(原刊于《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第 19 期,1970 年)
    林正秋:《南宋临安三志评述》,《浙江经济文化史研究》,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年,第 174-205 页
    —《南宋咸淳〈临安志〉述略》,《文献》,1990 年,第 3 期,第 120-127 页
    林甘泉:《夷夏之辨与文化认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 年,第 3 期,第 26-37 页。
    凌彦:《读〈岭外代答〉札记》,《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科),1997 年,第 1 期,第 90-96 页
    刘敦桢:《河南古建筑调查记》,《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 6 卷,第 4 期, 1936 年,第 30-129页
    刘建国:《镇江宋代〈禹迹图〉石刻》,《文物》,1983 年,第 7 期,第 59-63 页
     —《〈禹迹图〉考辩》,《东南文化》,1990 年,第 4 期,第 40-55 页
    刘起釪:《尚书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89 年
    —《日本的尚书学与其文献》,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年
    —《尚书源流及传本》,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年
    —《尚书研究要论》,济南,齐鲁书社,2007 年
    刘纬毅:《宋代方志述略》,《文献》,1986 年,第 4 期,第 129-139 页
    —《中国地方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年
    刘盛佳:《地理学思想史》,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年
    刘菊湘:《西夏地理学初探》,《宁夏大学学报》(哲社),1998 年,第 4 期,第 88-90 页
    刘子健著,赵冬梅译:《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刘绪贻著,叶巍、王进译:《中国的儒学统治:既得利益抵制社会变革的典型事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
    刘浦江:《宋代使臣语录考》,张希清等主编:《10-13 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253-296 页
    柳立言:《何谓“唐宋变革”》,《中华文史论丛》,2006 年,第 1 期,第 125-171 页
    陆心贤等《地学史话》,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年
    陆振岳:《图经述略》,《文史》第 27 辑,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第 165-175 页
    卢良志:《中国地图学史》,北京,测绘出版社,1984 年
    骆啸声:《<严洲图经>考释——兼和“改称说”商榷》,《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 5 集,岳麓书社,1985 年,第 128-135 页。
    鲁人勇:《西夏的疆域和边界》,《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3 年,第 1 期,第 38-41页
    罗志田:《夷夏之辨的开放与封闭》,《中国文化》,1996 年,总第 14 辑,第 213-224 页
    马崇鑫:《试论桂林宋代摩崖石刻〈静江府城地图〉在地图学史上的意义》,《历史地理》,第6 辑,1988 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251-257 页
    马力:《宋哲宗亲政时对西夏的开边和元符新疆界的确立》,《宋史研究论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年
    马大正、刘逖:《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的演进历程》,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 年
    马强:《论唐宋时期对西南地区自然地理的考察及意义》,《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社),2004年,第 6 期,第 108-113 页
    苗书梅、刘秀荣:《宋代外交使节的选任制度》,张希清等主编:《10-13 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297-313 页
    穆朝庆:《两宋户籍制度问题》,《历史研究》,1982 年,第 1 期,第 147-157 页
    —《两宋户籍制度与人口再探讨》,《中州学刊》,1988 年,第 6 期,第 103-107 页
    —《论宋代的“户多丁少”问题》,《中州学刊》1984 年,第 3 期,第 110-114 页
    倪波编著:《江苏方志考》,长春,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图书馆学会,1985 年
    聂鸿音:《党项人方位概念的文化内涵》,《宁夏社会科学》,1999 年,第 3 期,第 82-86 页
    潘晟:《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目录学考察(二)——汉唐时期目录学中的地理学》,《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 年,第 1 期,第 122-131 页
    彭易衡:《记载洞天福地的三大道经》,《川东学刊》(社科),1997 年,第 3 期,第 59-61 页
    祁庆富:《〈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版本源流考》,《社会科学战线》,1996 年,第 3 期,第 229-234页
    —《关于宋乾道本〈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的几个问题》,《中国文化研究》,1997 年秋之卷(总第 17 期),第 18-25 页
    钱亚新:《郑樵校雠略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 年
    钱镛:《平江图碑》,《文物》,1959 年,第 2 期,第 49 页
    钱玉成:《宋刻〈平江图〉的比例》,《文物》,1994 年,第 4 期,第 54-58 页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北京,三联书店,1994 年
    钱婉约:《论内藤湖南的“宋代近世说”》,《汉学研究》(6),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第 444-464 页
    秦岭:《巫鸿〈中国早期艺术和建筑中的纪念性〉》,《中国学术》,第 2 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年,第 217-228 页
    任树民:《北宋对西北边疆舆图资料的收集和舆图的绘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 年,第 3 期,第 9-16 页
     —《沈括的边防筹策与他的边区木板立体地图》,《西北民族研究》,2001 年,第 2 期,第112-116 页
    荣新江:《敦煌本<天宝十道录>及其价值》,《九州》,第 2 辑(1999),第 116-129 页
    —《敦煌地理文献的价值与研究》,《书品》,2000 年,第 3 期,第 33-40 页
    —《敦煌学新论》,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年
    盛叙功:《西洋地理学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
    司徒尚纪:《简明中国地理学史》,广州,广东地图出版社,1993 年
    宋正海:《中国古代传统地球观是地平大地观》,《自然科学史研究》,1986,Vol.5, No.1, 54-60
    宋鸿德等:《中国古代测绘史话》,北京,测绘出版社,1993 年
    宋代国家与科学课题组:《宋代国家文化中的科学——“宋代国家与科学”国际学术研究会论文综述》,《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 Vol. 25, No. 4, 413-416
    施和金:《关于两种宋本〈方舆胜览〉的差异及其优劣问题》,《文史》,第 64 辑,2003 年,第 235-253 页
    苏洪济、何英德:《〈静江府城图〉与宋代桂林城》,《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Vol. 12, No. 3, 277-286
    苏冠文:《西夏地学成就述评》,《宁夏大学学报》(自),1996,Vol. 17, No. 3,80-87
    孙猛:《〈郡斋读书志〉衢袁二本的比较研究——兼论〈郡斋读书志〉的成书过程》,《文史》,第 20 辑,1983 年,第 97-120 页。
    孙关龙:《试论中国传统地理学的特点》,《地域研究与开发》,1990 年,第 1 期,第 46-49页。
    —《中国传统地理学内容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1991 年,第 1 期,第 5-8 页。
    孙冬虎:《宋使辽境径行道路的地理和地名学考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 年,第 4期,第 23-35 页
    —《北宋诗人眼中的辽境地理与社会生活》,《北方论丛》,2005 年,第 3 期,第 31-34 页
    谭其骧:《地方史志不可偏废,旧志资料不可轻信》,中国史志协会编:《中国地方史志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第 8-20 页
     —《论〈方舆胜览〉的流传与评价问题》,《中华文史论丛》,1984 年,第 4 期,第 1-23页
    —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评传》第二卷(两宋元明),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年
    唐晓峰:《两幅宋代“一行山河图”及僧一行的地理观念》,《自然科学史研究》,1998, Vol. 17, No. 4, 380-384
    —《歌唱自然的时代—中国地理景观审美》,《中国国家地理》,2001 年,第 2 期,第 4 页
    —《含咀山水之英华》,《地理知识》,1999,第 2 期,第 4 页
    —《地图中的权力、意志与秩序》,《中国学术》,第 4 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年,第 261-268 页
    —《中国古代王朝地理学述论》,《走向未来的人类文明:多学科的考察——第二届“北大论坛”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107-117 页
    —《人文地理随笔》,北京,三联书店,2005 年
    —《梵蒂冈的地图画廊》,《书城》,2007 年,第 2 期,第 32-35 页
    唐锡仁、杨文衡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年
    陶晋生:《宋辽关系史研究》,台北,联经出版社,1984 年重印本
    陶玉坤:《北宋防御辽国的榆塞》,《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 年,第 3 期,第 36-39页
     王以中:《山海经图与职贡图》,《禹贡》半月刊,第 1 卷第 3 期,1934 年,第 5-10 页
    王庸:《中国地理学史》,上海,商务引书馆,1938 年(北京,1998 年)
     —《中国地图学史纲》,北京,三联书店,1958 年
    王世仁:《记后土祠庙貌图》,《考古》,1963 年,第 5 期,第 273-277 页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
    —《中国目录学史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中国的地方志》,《光明日报》,1962 年 3 月 14 日
    王德毅:《李椿年与南宋土地经界》,《宋史研究集》第七辑,台北,国立编译馆,1974 年,页 441-480(原载《食货月刊》复刊第 2 卷第 5 期,1972 年)
    王曾瑜:《宋朝的鱼鳞簿和鱼鳞图》,《锱铢集》,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 年,页 578-582。(原刊《中国历史大辞典通讯》1983 年第 1 期)
     —《宋辽金代的天地山川鬼神等崇拜》,《云南社会科学》,1997 年,第 1 期,第 78-84 页。
    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1985 年,1988 年)
    王文楚、魏嵩山:《<元封九域志>的成书及其价值》,《历史地理》,第 2 辑,1982 年,第 201-205页
    王文楚:《〈太平寰宇记〉》成书年代及版本问题》,《复旦学报》(社科),1996 年,第 2 期,第 72-76 页
    王德恒:《中国方志学》,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 年
    王庚武:《王庚武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年
    王永兴:《唐代后期军事史略论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王小红:《〈舆地广记〉成书年代考》,《宋代文化研究》,第 10 辑,北京:线装书局,2001年,第 305-310 页
    —《〈舆地广记〉历代著录与版本流传考》,《宋代文化研究》,第 11 辑,北京:线装书局,2002 年,第 248-293 页
    汪振铎:《司南指南针与罗经盘(上、中、下)——中国古代有关静磁学知识之发现及发明》,《考古学报》,第 3 册(1948),119-260;第 4 册(1949),185-224;第 5 册(1951),101-176
    —《中国古代磁针的发明和航海罗经的创造》,《文物》,1978 年,第 3 期,第 53-61 页
    汪前进:《宋代城市地图研究》,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86 年
    —《〈平江图〉的地图学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 Vol. 8, No. 4, 378-386
    —《〈静江府城图〉的成图时间、作者及地图要素》,《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 Vol.12, No. 4, 384-388
    —《石刻〈六经图〉综考》,《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 Vol.12, No. 1, 83-90
    —《现存最完整的一份唐代地理全图数据集》,《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8, Vol. 17, No. 3, 273-288.
    —《地图在中国古籍中的分布看其社会功能》,《中国科技史料》,1998 年,第 3 期,第 1-20页
    —主编:《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地学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年
    —《宋代地图制度初探》,孙小淳主编:《宋代国家文化中的科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年
    卫聚贤:《宋版书上的美洲地图》,《明报月刊》,1974 年,第 9 卷第 11 期,第 12-13 页
    魏嵩山、王文楚:《<元封九域志>成书源流考》,《学林漫录》,1982 年,第 5 期,第 190-194页
    闻人军:《南宋堪舆旱罗盘的发明之发现》,《考古》,1990 年,第 12 期,第 1127-1131 页
    巫鸿:《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北京,三联书店,2005 年
     —《答贝格利对拙作〈中国早期艺术和建筑中的纪念性〉的评论》,《中国学术》,第 2 辑,第 262-285 页
    —《我与纪念碑性》《读书》,2007 年,第 11 期,第 108-118 页
    吴其昌:《宋代之地理学史》,《国学论丛》,1927 年,第 1 卷,第 1 期,第 37-96 页
     —《宋三京图考》,《清华周刊》十五周年纪念增刊,1928 年,第 195-208 页
    吴调公:《〈诸番志〉考证》,《学术》,1940 年,第 1 期
    吴松弟:《宋代户口的汇总发布系统》,《历史研究》,1999 年,第 4 期,第 66-82 页
    —《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年
    吴长庚:《六经图碑述考》,《孔子研究》,2003 年,第 2 期,第 71-79 页
    —《〈六经图〉碑本书本之流传与演变》,《江西社会科学》,2003 年,第 2 期,第 64-68页
    吴莉苇:《欧洲人等级制世界观下的中国——兼论地图的思想史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 2 期,第 188-203 页
    萧樾:《中国历代的地理学与要籍》,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
    辛德勇:《由梁元帝著述书目看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四部分类体系》,《文史》,第 49 辑,1992年,第 51-63 页
    —《唐代地理学》,载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年,第 439-463 页。
    —《准望释义——兼谈裴秀制图诸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谓沈括制图六体问题》,唐晓峰主编:《九州》第 4 辑,商务印书馆,2007 年,第 243-276 页
    徐苹芳:《南宋人所传金中都图——兼辨〈永乐大典〉本唐大安宫图之误》,《文物》,1989年,第 9 期,第 54-58 页+96
    徐兆奎:《历史地理与地名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年
    徐有富:《郑樵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
    许怀鸣:《乐史与〈太平寰宇记〉》,《争鸣》,1981 年,第 2 期,第 44-45 页
    杨静:《北宋使辽诗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年。
    杨文衡:《试述云林石谱的科学价值》,《科技史文集》,第 14 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年,第 169-178 页
    —《范成大的地理学成就》,《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 Vol. 7, No. 2, 191-199
    杨文衡主编:《世界地理学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年
    杨吾扬:《地理学思想简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年
    杨武泉:《周去非与〈岭外代答〉》,《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4 年,第 2 期,第80-84 页
    杨果:《〈入蜀记〉所见南宋湖北人文地理》,《江汉论坛》,1998 年,第 2 期,第 48-50 页
    —《〈吴船录〉对湖北历史地理研究的价值》,《江汉考古》,1999 年,第 2 期,第 94-97页
    杨军:《北宋时期的河北塘泊》,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侯仁之师九十寿辰纪念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年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年
    严敦杰:《式盘综述》,《考古学报》,1985 年,第 4 期,第 445-464 页
    严耕望:《中古时代几部重要的地理书:第二讲 元和志与寰宇记》,《汉学研究通讯》,1985年,第 4 卷,第 4 期,第 205-207 页
    叶凯蒂:《从十九世纪上海地图看对城市未来定义的争夺战》,载刘东主编:《中国学术》第3 辑,商务印书馆,2000 年,第 88-121 页
    余嘉锡:《余嘉锡说文献学》,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年
    —《戴震与章学诚》,北京,三联书店,2000 年
    —《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4 年
    羽离子:《关于中国古代定量制图学史的问题》,《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 Vol. 10, No. 2, 177-181
    于希贤:《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略》,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年
    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362-382 页
    张家驹:《宋代路分考》,《禹贡》,第 4 卷,第 1 期,第 25-44 页
     —《沈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年第 2 版
    张国淦编著:《中国古方志考》,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
    张雅琴:《沈括与宋辽划界交涉》,《史绎》,第 12 期,1975 年,第 10-15 页
    张家泰:《〈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碑试析》,《中原文物》,1983 年,第 1 期,第 40-50 页
    张沛:《也谈〈禹迹图〉的作者》,《文博》,1989 年,第 1 期,第 70-73 页+55
    张晓旭:《宋代地理图碑的研究》,《东南文化》,1993 年,第 6 期,第 114-152 页
    —《宋代科技碑刻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 年,第 1 期,第 72-79 页
    张志义:《读淳佑〈临安志〉札记”》,《宋史论文集——罗球庆老师荣休纪念专辑》,香港中国史研究会出版,1994 年,第 144-154 页
    张国庆:《从辽诗及北宋使辽诗看辽代社会》,《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年,第 3 期,第 76-82 页
    张保见:《〈太平寰宇记〉成书再探——以乐史生平事迹为线索》,《中国地方志》,2004 年,第 9 期,第 55-59 页
    张富祥:《宋代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张涤云:《关于王安石使辽与使辽诗的考辨》,《文学遗产》,2006 年第 1 期,页 73-82
    张希清等主编:《澶渊之盟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张广保:《唐以前道教洞天福地思想研究——从生态学视角》,郭武主编:《道教教义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第 285-321 页
    赵荣:《中国古代地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 年
    赵永春:《奉使辽金行程录》,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年
     —《宋人出使辽金“语录”研究》,《史学史研究》,1996 年第 8 期,第 47-54 页
    赵克:《王安石“使辽”及“使辽诗”考辨》,北方论丛,2001 年,第 2 期,第 107-112 页
    赵含坤:《中国类书》,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年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年
    《中国测绘史》编辑委员会:《中国测绘史》(卷一,卷二),北京,测绘出版社,2002 年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1998 重印本)
    郑锡煌:《“九域守令图”地名订误》,《科学史集刊》,第 10 辑,1982 年,第 40-46 页
    —《北宋石刻“九域守令图”》,《自然科学史研究》,1982, Vol. 1, No. 2, 144-149
    —《〈佛祖统记〉中三幅地图初探》,《自然科学史研究》,1985, Vol. 4, No. 3, 229-236
    郑慧生:《我国古代潮汐成因的探索》,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5),岳麓书社,1985 年,第 239-251 页
    郑士有:《晓望洞天:中国的神仙与神仙信仰》,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年
    邹逸麟:《宋金分界考》,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历史地理研究》,第 2 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年,第 186-189 页
    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以 1815 至 1911 年西方地理学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
    曾贻芬、崔文印:《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年
    周宝珠、陈振主编:《简明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年
    周宏伟:《南宋两种长江游记的自然地理学价值》,《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 Vol. 9, No. 275-282
    周生春:《四库宋代方志提要补正》,《文献》,1995 年,第 2 期,第 159-170 页
    周讯:《中国的地方志》,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年
    周长山:《从〈静江府城池图〉看宋代桂林城的空间形态》,张利民主编《城市史研究》,第24 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年,第 18-28 页
    朱士嘉:《宋元方志考》,《地学杂志》,1935, Vol. 23, No. 2, 1-16;No. 3, 1-20;No. 4, 1-14
     —《方志之名称与种类》,《禹贡》,第 1 卷,第 2 期,1934 年,第 26-30 页
    —《中国方志的起源特征及其史料价值》,《史学史资料》,1979 年,第 2 期
    —《临安三志考》,《燕京学报》(十周年纪念专号),1936 年 12 月,第 20 期,第 421-454页
    朱契:《八百年前的北宋伟大建筑金中都宫殿图考》,《文物参考资料》,1955 年,第 7 期,第 67-75 页
    朱越利:《道藏分类解题》,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年
    褚孝泉:《中国传统学术的知识形态》,载《中国文化研究》,1996 年(冬之卷),总 14 期,第 19-24 页
    诸葛忆兵:《宋人使辽诗》,《暨南学报》(哲社版),2006 年,第 3 期,第 110-114 页
    竺可桢:《北宋沈括对于地学之贡献与纪述》,《科学》,1926,Vol. 1, No. 6, 792-807.
    —《竺可桢全集》(第 1 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年。
    (德) 阿尔夫雷德·赫特纳著,王兰生译,张翼翼校:《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年
    (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编,史卫民等译,《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2006 重印)
    (德)夏德、(英)罗志意:《赵汝适大食诸国志考证》,《禹贡》,1937 年,第 7 卷第 4 期,第 79-98 页
    (德)夏德、(英)罗克义:《赵汝适诸番志(东南亚部分)注释(一)》,韩振华译:《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57 年,第 4 期,第 74-93 页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地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年
    (英)罗伯特?迪金森著,葛以德,林尔蔚,陈江,包森铭译,葛以德校:《近代地理学创建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年
    (英)卡尔?波谱尔著,章士嵘译:《科学发现的逻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年
    (英)卡尔?波谱尔著,舒炜龙等译:《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年
    (英)伊姆雷?拉卡托斯,艾兰?马斯格雷夫编,周寄中译:《批判与知识的增长》,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年
    (英)R. J. 约翰斯顿著,唐晓峰等译:《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年
    (英)R. J. 约翰斯顿主编,柴彦威等译,柴彦威 唐晓峰校:《人文地理学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年
    (英)R. J.约翰斯顿著,蔡运龙、江滔译:《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00
    (英)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著,胡宗泽,赵力涛译:《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书店,1998 年
    (法)保罗?佩迪什著,蔡宗夏译:《古代希腊人的地理学——古希腊地理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年
    (法)米歇尔?福柯著,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北京,三联书店,1998 年
    —莫伟民译:《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年
    —《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
    (法)安德烈·梅尼埃著,蔡宗夏译:《法国地理学思想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年
    (美)普雷斯顿·詹姆斯著,李旭旦译:《地理学思想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
    (美)艾尔曼著,赵刚译:《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年
    (美)郭颖颐著,雷颐译:《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年
    (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主义》,北京,三联书店,1999 年
    (美)罗伯特?金?默顿著,范岱年等译:《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年
    —鲁旭东译:《科学社会学》,商务印书馆,2003 年
    —鲁旭东译:《科学社会学散忆》,商务印书馆,2004 年
    (美)刘子健著,赵冬梅译:《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年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北京,三联书店,2003 年
    (美)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国学术》,第 3 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年,第 63-87 页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王海龙、张家瑄译:《地方性知识》,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0 年
    (美)范德(Edward L Farmer)撰,吴莉苇译:《图绘明代中国:明代地方志插图研究》,载《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二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年,第 1-12 页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王海龙、张家瑄译:《地方性知识》,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0 年
    (美)丹尼斯?伍德著,王志弘等译,《地图的力量——使过去与未来现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
    (美)戴仁柱(Richard L. Davis),刘晓译:《十三世纪中国政治与文化危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年
    (美)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
    —范岱年,纪树立等译:《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美)贝格利:《评巫鸿〈中国早期艺术和建筑中的纪念性〉》,《中国学术》,第 2 辑,商务印书馆,第 229-261 页
    (美)余定国、亨德森著,姜道章译:《中国地图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加)Asit K. Biswas 著,刘国纬译:《水文学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年
    (日)青山定雄著,邢复礼译:《关于粟棘庵所藏舆地图》,《科技史译丛》,1982 年,第 4期,页 20-35(原载《东洋学报》第 37 卷第 4 号)。
    (日)寺地尊著、姜丽蓉译:《唐宋时代潮汐论的特征——以同类相引思想的历史变迁为例》,《科技史译丛》,1982 年,第 3 期,第 68-79 页
    (日)海野一隆:《镇江宋代石刻〈禹迹图〉观览记》,《科技史译丛》,1985 年,第 4 期,第 15-20 页
    (日)海野一隆著,王妙发译:《地图的文化史》,新星出版社,2005 年
    (日)内山精也著,陈广宏、益西拉姆译:《宋代八景现象考》,《新宋学》,第 2 期,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年,第 389-409 页
    Bangbo Hu(胡邦波),Cartography in Chinese administrative gazetteers of the Song dynasty (A.D. 960-1279), Ph.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ilwaukee, 1994
    Charles W. Hedrick, Jr. Ancient History: Monuments and Document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6, 43-45.
    Christian Jacob, “Toward a Cultural History of Cartography”, Imago Mundi, Vol.48,(1996),pp.191-198
    Clarence Glacken, Traces on the Rhodian Shore, Berkeley: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7
    Cordell D. K. Yee (余定国), “A Cartography of introspection: Chinese Maps as other than European.” Asian Art, Fall 1992, pp.29-47
    David Harvey, On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condition of Geography: an historical materialist manifesto, Prof, Geogr. 36, pp.1-10. 1984
    David Woo, Maps as Expression:“A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artographic Style”. Unpublished M.A. Thesi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1981
    D.G. Hogarth ; E. Heawood; Hosie ; Edmund Barrow; W. E. Soothill,The two oldest maps of China extant: Discussion,Geographical Journal, Vol. 69,No.6(1927), pp.551-555
    Edouard Chavannes, “Les Deux Plus Anciens Specimens de la Cartographie Chinoise,”Bulletin de l’Ecole Francaise de l’Extreme Orient (Hanoi), Vol.3(1903),214-247.
    Edward lynam, British Maps and Map-Makers, London : W. Collins, 1944.
    Hoyt Cleveland Tillman, “Proto-Nationalism in Twelfth-Century China? The Case of Ch’en Liang”,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39, No. 2,( Dec.,1979 ), pp. 403-428
    Hung Wu(巫鸿), Monumentality in Early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James M. Hargett,“Song Dynasty Local Gazetteers and Their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Difangzhi Writing”,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56, No. 2. (Dec., 1996), pp.405-442
    James T. C. Liu(刘子健), “Sung Roots of Chinese Political Conservatism: the Administrative Problems”, The Journal of Asia Studies, Vol. 26, No. 3(1967), pp.457-463
    J. B. Harley and David Woodward, The History of Cartography, Vol.2, bk2, Cartography in the Traditional East and Southeast Asian Societies, 1994,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 Lernart Berggren and Alexander Jones, Ptolemy’s Geography: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Chapter, Princeton and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Joseph Needham,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Vol.3. Mathematics and the Science of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9
    Kevin R. Cox, edited, Political Geography: Critical Concepts in the Social Sciences(I, II, III, IV),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London and New York, 2005
    Mark Monmonier, How to Lie with Maps,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Mei-ling Hsu(徐美龄),“An inquiry into early Chinese atlases through the Ming dynasty,”in Images of the World: The Atlas Through History, edited by john A. Wolter and Ronald E. Grim (Washington, D. C. : Library of Congress.1997), pp.31-50
    Morris Rossabi: China among Equals: The Middle Kingdom and Its Neighbors, 10th-14th Centur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1983。
    Peter K. Bol (包弼德), This Culture of Ours: 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 ang and Sung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The Rise of Local History: History, Geography, and Culture in Southern Song and Yuan Wuzhou”,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61. 1(2001): 37-76
    —“The Multiple Layers of the Local: A Geographical Approach to Defining the Local”, for the Conference on Chinese and Comparative Hixtorical Thinking in the 21st Century, Fudan University, April 8-10,2004
    —“On Local History and the later Imperial Nation—the Jinhua Case”, for the Symposium on Everyday Space in Traditional China, Tokyo University, January 2005.
    R. J. Johnston:Geography and the State: An Essay in Political Geography,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1982
    Scott Michaelsen and David E. Johnson (editors): Border theory: the limits of cultural politic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inneapolis and London, 1997
    Tang Xiaofeng(唐晓峰), From Dynastic Geography to Historical Geography: A change in Perspective towards the Geographical Past of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International, Ltd. 2000
    W. E. Soothill(苏西尔),The two oldest maps of China extant,Geographical Journal, Vol. 69,No.6(1927), pp.532-551
    Wertheim Das Biblographikon, Old Maps and Charts: A Short Guide for Collectors, Berlin, 1931
    Xiaofeng Tang, From Dynastic Geography to Historical Geography: A change in Perspective towards the Geographical Past of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 International, Ltd. 2000
    Yi-fu Tuan(段义孚), 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hird printing, 1981. ;
    —Topophilia : 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ttitudes, and values,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c1974,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0.;
    —Morality and imagination : paradoxes of progress,Madison, Wis.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c1989.
    青山定雄:《支那古地图研究》,《东方学报》,1938 年,第 8 辑
    —《宋代的地图及其特色》,《东方学报》,1940 年,第 11 卷,第 2 期
     —《南宋淳祐石刻地理图研究》,《东方学报》,1940 年,第 11 卷,第 1 期
    —《隋唐至宋的总志与地方志》,《东洋学报》,1941 年,第 28 卷,第 2 期,第 36-86 页
    —《唐宋地方志目录与资料考证》,《横滨市立大学纪要》,1958 年,第 92 号,第 3-97 页
    —《唐宋时代的交通与地志地图研究》,《东洋学报》,1963 年,470
    —《唐宋时代的交通与地志地图研究》,东京:吉川弘文馆,1963 年 3 月
    增田忠雄:《宋代的地图与民族运动》,《史林》,1942 年,第 27 卷,第 1 号
    森鹿三:《栗棘庵所藏舆地图解说》,《东方学报》,1940 年,第 11 卷,第 4 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