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市井女性的经济活动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元末动荡导致社会经济衰退,人民困苦不堪,明朝建立之后,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大力发展国家经济。经过七八十年的恢复,至中期,国家经济实力大增,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明代新型市镇数量明显增多,同时原来的城市规模也在扩大,在此背景下明代市井女性的经济活动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本文综合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了明代市井女性的经济活动,并进一步深入研究其活动对家庭、国家经济的贡献和对社会风气、文化发展与传播的影响,以及给女性自身生活带来的变化,力图展现明代市井女性在市镇中的生活风貌。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简要回顾学术界对明代妇女的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选题意义与写作目的,并对文中“市井”、“市井女性”、“经济活动”等相关概念作界定。
     第二部分主要是介绍明代的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明代社会思想的变化,“异端”思想的出现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明代社会风气之变化;并重点介绍明代工商业市镇的发展盛况,以此勾勒出明代市井女性的生存背景,以及市井女性们经济活动、价值观念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第三部分具体讨论了明代市井女性的经济活动。本部分是全文重点,分为四大块,以较详实的史料为佐证,分别讨论了市井中纺织女性、经商女性、服务行业女性以及演艺娱乐和性服务行业中女性等各种女性群体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业状况、从业年龄、经济与社会效益以及她们的生存方式。
     第四部分侧重探讨市井女性的经济活动对家庭收益和国家经济的贡献,对社会进一步开放的影响,对文化的发展与传播的作用。分析市井女性独立的经济活动对她们经济地位、传统家庭经济格局的改变,自我意识的觉醒、寻求婚嫁自主、积极参与背离主流意识的社会活动的影响;特别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娼优女性对明代戏曲、小说、弹词、民歌等俗文学的繁荣兴盛所起的作用和贡献;市井女性们对国家经济、社会进步所作出的牺牲。
     最后一部分余论。总结全文,分析了市井女性经济活动的特点、局限及其启示。指出:从业领域的女性性别特色明显,经济活动规模小、成本少、盈利较低,经营市场范围较窄、商品种类受限,经济活动存在地区差异等是其经济活动的特点与局限。而女性自身地位的提高与其经济实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但要获得真正解放,除了经济的独立,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关键。
The end of the Yuan Dynasty's turbulence caused socio-economic decline.The people lived a terrible life.After the Ming Dynasty was set up.The rulers formulated a series of relevant policies,vigorously develop the country's economic.After seventy or eighty years'restore,dating back to medium term,national economic strength increased,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Ming Dynasty markedly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new towns.At the same time,the original city was also expanding scale.In this context Urban women in the Ming Dynasty Economic activity shows prosperity.In this paper,history,sociology,economics and other disciplines, research methods,System of the Ming dynasty urban women's economic activity,and further in-depth study of their activities on home,the state contribution to the economy and give women the changes brought about their own lives,trying to show urban women in the town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style of life.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PartⅠ:Preface.A brief review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status of women in the Ming Dynasty,The topics raised in this article the meaning and purpose of writing. And the text "street","urban women","economic activity" and other related concepts should be defined.
     PartⅡ:Mainly introduce the Ming Dynasty agricultural,commercial and handicraft development.Change society's idea of Ming Dynasty"Heresy" the emergence of thought and the resulting social changes in the Ming Dynasty.And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ng Dynasty town business event.As outlined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context of urban women's survival,as well as urban women are economically active,values its close relation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artⅢ:Specific discussion of the Ming dynasty urban women's economic activity.This part is the main point of the whole passage,which has four parts,A more detailed historical data for corroborative evidence,discussed separately in the textile urban women,business women,women in the service sector,as well as performing arts and entertainment and service industry groups such as women in economic activities,employment status,career age,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and their a means to survival;and to explore their economic activities on the home country gains and the economic impact and role.
     PartⅣ:Focus on urban women's economic activities on the family income and contribution to the national economy,further opening up to society's influence on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dissemination role.Analysis of urban women in economic activities independent of their economic status,the traditional family pattern of changes in the economy,the awakening of self-consciousness to seek marriage autonomy,active participation in the social sense of a departure from the mainstream activities;particularly those living in the bottom of society gifted women into prostitution Ming Dynasty opera,novels,storytelling,folk songs and other popular literature of prosperity and the role and contribution;urban women made sacrifices on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The last part of the essay.Summary of the full text of an analysis of urban economic activities of female characteristics,limitations and the Enlightenment, pointing out that socio-economic prosperity,the country's taxation revenue,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women's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economic activities;the status of women improve their own economic strength between closely related;but really want to obtain liberation,still can not rely solely on economic independence.
引文
1王伟凯:《明代后妃的--选配与编制》,《紫禁城》,1995年第3期。
    2胡凡、王伟:《论明代的选秀女之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3徐春燕:《明代后妃的号》,《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
    4程彩霞:《明代后妃制度的政治文化解读》,《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1徐斌:《明代后妃制度初探》,硕士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08。
    2张海鹏:《马皇后评述》,《安徽师大学报(哲社版)》,1981年第1期。
    3商传:《明懿安皇后死事疑案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1期。
    4王殿英:《明代开国皇后--马氏》,《历史大观园》,1986年第7期。
    5谭声荣:《李太后考论》,《广西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
    6谭平:《后妃与明代政治》,《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3期。
    7林延清:《宣宗孙皇后与明朝中叶政治》,《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8林延清:《李太后与张居正改革》,《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9林延清:《明代后妃在皇位继承危机中的作用》,《求是学刊》,2006年第4期。
    10刘静:《论明太祖马皇后对明初政治的影响》,《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11林延清:《仁宗张皇后与明初政治》,《史学月刊》,2003年第8期。
    12赵克生:《明朝后妃与国家礼制兴革》,《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3刘毅:《明世宗薄待后妃皇子》,《紫禁城》,2002年第3期。
    14龙晦:《大足石刻中的明肃皇后、诃利帝母、九子母与迷子观音》,《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1期。
    15王云:《明代女官制度探析》,《齐鲁学刊》,1997年第1期。
    1陈超:《明代女性碑传文与品官命妇研究》,博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7。
    2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书店,1984。
    3张德强:《嬗变中的婚姻家庭》,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
    4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学林出版社,1999。
    5任寅虎:《中国古代的婚姻》,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9。
    6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7徐泓:《明代的婚姻制度》,《大陆杂志》,1989年第1-2期。
    8胡中生:《明清徽州下层社会的非常态婚姻及其特点》,《安徽史学》,2001年第3期。
    9邓前成:《明代妇女的贞节问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6期。
    10蔡凌虹:《明代节妇烈女旌表初探》,《福建论坛文史哲报》,1990年第6期。
    11滕新才:《明朝中后期妇女问题新识》,《重庆三峡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12滕新才:《明朝中后期男女平等观念的萌动》,《妇女研究论丛》,1995年第3期。
    13安碧莲:《明代对节烈妇女的旌表与节烈观念的深化》,《明史研究专刊》,1998年第12期。
    14陶道强、刘正刚:《明清寡妇生活浅探》,《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董倩:《试论明代贞节观的嬗变》,《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2刘长江:《明清贞节观嬗变述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2期。
    3秦海滢:《明代山东妇女与社会教化》,《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a
    4赵崔莉:《明代妇女的二元性及其社会地位》,《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5吴海丽、黎小龙:《明代的贞节妇女》,《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6段颖惠:《从(明史·列女传)析明代妇女的贞节观念》,《殷都学刊》,2005年第4期。
    7段颖惠:《迷失的本性--从(明史·列女传)中的妇女守节现象析明代妇女的贞节观念》,《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2期。
    8徐秀玲:《明代兖州地区妇女贞节现象透视》,《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期。
    9杨艳娟:《明代女性贞节观研究》,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5。
    10徐少锦:《李贽对男尊女卑封建礼教的批判》,《道德与文明》,1983年第5期。
    11陈剩勇:《理学“贞节观”、寡妇再嫁与民间社会--明代南方地区寡妇再嫁现象之考察》,《史林》,2000年第2期。
    1赵崔莉:《明代妇女地位研究》,硕士论文,安徽师范大学,2002。
    2何俊萍:《中国古代妇女与法律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3高世瑜:《中国古代妇女家庭地位刍议:从考察“三从”之道切入》,《妇女研究论丛》,1996年第3期。
    4罗洪洋:《论中国古代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法律地位》,《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5陈宁英:《从婚姻家庭法的规定看我国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6陈捷:《对中国古代两性地位的思考》,《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7柳洁挺:《明代江南妇女的家庭经济地位》,《财经界》,2006年第2期。
    8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稻乡出版社,1991。
    9赵伯陶:《市井文化与市民心态》,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10陈宝良:《飘摇的传统--明代城市生活长卷》,湖南出版社,1995。
    11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
    12王日根:《明清民间社会的秩序》,岳麓书社,2003。
    13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4卜正民、方骏:《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三联书店,2004。
    1常建华:《论明代社会生活性消费风俗的变迁》,《南开学报》,1994年第4期。
    2牛建强、汪维真:《明代中后期江南周围地区风尚取向的改变及其特征》,《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
    3孟彭兴:《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市民社会生活的嬗变》,《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年第2期。
    4李龙潜:《试论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
    5吕特:《论“三言”“二拍”的情爱观》,《江淮论坛》,2005年第3期。
    6赵兴华:《从“三言”“二拍”看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7严明、沈美红:《闺阁内的爱情导师--“三言二拍”中婆子、丫环、尼姑的角色分析》,《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1期。
    8叶春林、肖烽:《论“三言”“二拍”中的道教伦理》,《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9唐萍:《浅说“三言”、“二拍”中的各类婚姻现象》,《甘肃高师学报》,2006年第6期。
    10吕珍珍:《“本我”的发现与“自我”的觉醒--(金瓶梅)女性角色意识的文化审视》,《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1李伯重:《从“夫妇并作”到“男耕女织”:明清江南农家妇女劳动问题探讨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
    12李伯重:《“男耕女织”与“妇女半边天”角色的形成:明清江南农家妇女劳动问题探讨之二》,《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
    13阿风:《明清时期徽州妇女在土地买卖中的权利与地位》,《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
    1李小江等:《性别与中国》,三联书店,1994。
    2杜芳琴:《妇女学和妇女史的本土探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3杜芳琴:《贫困与社会性别:妇女发展与赋权》,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4周伟忠:《冲突论》,学林出版社,2002。
    5朱易安:《女性与社会性别》,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林聚任:《社会性别的多角度透视》,羊城晚报出版社,2003。
    7(英) 勃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两性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周运清:《性与社会》,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张跃庆、张念宏、冯晓宏等主编:《经济百科词典》,中国工人出版社,1989,p1。
    1(清) 张廷玉等:《明史》第七册卷七十七《食货一》,中华书局,1985,p1879。
    2(清) 张廷玉等:《明史》第七册卷七十七《食货一》,中华书局,1985,p1879-1880。
    3(清) 张廷玉等:《明史》第七册卷七十八《食货二》,中华书局,1985,p1894。
    4白寿彝总主编,王毓铨主编:《中国通史·明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p 208。
    1白寿彝总主编,王毓铨主编:《中国通史·明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p 339。
    2材料参见白寿彝总主编,王毓铨主编:《中国通史·明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p339。
    3材料参见白寿彝总主编,王毓铨主编:《中国通史·明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p338-339。
    4白寿彝总主编,王毓铨主编:《中国通史·明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p339。
    5白寿彝总主编,王毓铨主编:《中国通史·明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p341。
    1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p 111。
    2张正明、孙丽萍、白雷主编:《中国晋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p2。
    3(明)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三,中华书局,1959,p 612。
    4(清) 张廷玉等:《明史》第七册卷八十一《食货五》,中华书局,1985,p1975。
    5(清) 张廷玉等:《明史》第七册卷八十一《食货五》,中华书局,1985,p1975。
    1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p47。
    2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p47。
    3以上材料参见陈开俊等合译:《马可波罗游记》卷2,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p174---p176。
    4(明) 王士性:《广志绎》卷四,中华书局,1981,p67。
    5转引韦庆远:《嘉靖时期商业的兴衰》,《史学集刊》,2002年第1期。
    6同上。
    1白寿彝总主编,王毓铨主编:《中国通史·明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p346。
    2转引王敏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明代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p 692。
    3转引王敏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明代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p 5。
    4杨艳娟:《明代女性贞节观研究-明代通俗小说管窥》,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5。
    5王卫平:《明清江南地区的城市化及其局限》,《学术月刊》,1999年第12期。
    6《吴江县志》卷四,《中国史学丛书》,台湾学生书局印行,民国七十六年。
    7朱子彦:《论明代江南农业与商品经济》,《文史哲》,1994年第5期。
    8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p247。
    1以上材料参见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p67---68。
    2白寿彝总主编,王毓铨主编:《中国通史·明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p420。
    3陈支平:《明代后期社会经济变迁的历史思考》,《河北学刊》,2008年第1期。
    4白寿彝总主编,王毓铨主编:《中国通史·明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p430。
    1贾海彦:《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文史哲》,2004年第3期。
    1朱子彦:《论明代江南农业与商品经济》,《文史哲》,1994年第5期。
    2转引王敏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明代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p 5。
    3何越:《略论明清时期河南棉纺织业的发展》,《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4李伯重:《“男耕女织”与“妇女半边天”角色的形成--明清江南农家妇女劳动问题探讨之二》,《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
    5转引王敏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明代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p 5。
    6白寿彝总主编,王毓铨主编:《中国通史·明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p 834。
    7《苏州府部》,《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巴蜀书社,1987。
    1白寿彝总主编,王毓铨主编:《中国通史·明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p 830。
    2姚香勤:《明代纺织业发展状况及其特点论略》,《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1期。
    3(明) 张瀚:《松窗梦语》卷四,中华书局,1985,p83。
    4《吴江县志·风俗卷》,《中国史学丛书》,台湾学生书局印行,民国七十六年。
    1《吴江县志·风俗卷》,《中国史学丛书》,台湾学生书局印行,民国七十六年。
    2转引宋莉媛:《明清苏州妇女日常生活变化探析》,《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3(清) 张廷玉等:《明史》第七册卷八十二《食货六》,中华书局,1985,p1997-1998。
    4《嘉定县志》卷五,《中国史学丛书》,台湾学生书局印行,民国七十六年。
    1《吴江县志》卷九,《中国史学丛书》,台湾学生书局印行,民国七十六年。
    2《 嘉定县志》卷六,《中国史学丛书》,台湾学生书局印行,民国七十六年。
    3《松江府志》卷四,《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九0,巴蜀书社,1987。
    4(明) 范濂:《云间据目抄》,见《笔记小说大观》22编5册,新兴书局有限公司编印,1981。
    5《松江府志》卷五,《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九0,巴蜀书社,1987。
    1(清) 钱泳:《履园丛话》卷七,中华书局,1979,p187。
    2 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博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
    3(明) 田艺蘅:《留青目札》卷20,四库全书存目子部第105册,齐鲁书社,1995。
    4 《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民国杭州府志》,上海书店,1993。
    5 同上。
    6 转引王敏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明代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p 692。
    7(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中华书局,1959,p250。
    8 白寿彝总主编,王毓铨主编:《中国通史·明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p930。
    9 转引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p 319。
    1(明) 冯梦龙:《情史类略》卷三,岳麓书社,1984,p99。
    2(明) 无名氏:《僧尼孽海》《灵隐寺》,天一出版社,1985。
    3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P319。
    4张岱:《张岱诗文集》卷2,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P151。
    5《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钱塘县志》卷七,上海书店,1993。
    6(明) 周晖:《金陵琐事》卷三,四库禁毁补编第37册,北京出版社,2005。
    7(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卷2,中华书局,1959。
    8(清) 叶梦珠:《阅世编》,卷1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p216。
    1参考徐蔚南:《顾绣考》中华书局,1936。
    2(汉) 班固:《汉书·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99,P3678。
    3李开先:《闲居集》卷七,转引《李开先全集》上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p582。
    4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稻香出版社,1991,P74。
    5(明) 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见笔记小说大观22编5册,新兴书局有限公司编印,1981。
    6(明) 周元暐:《泾林续记》,见潘祖荫辑《功顺堂丛书十八种》第二十二册。
    7(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一,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P12。
    1(明) 邓士龙辑:《国朝典故》卷八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p1817。
    2(明) 海瑞:《海瑞集》下编,中华书局,1981,p445。
    3(明) 汪道昆:《太函集》卷12,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40册,上海古籍,2002。
    4张廷玉等:《明史》第二十五册《列女传》,中华书局,1985,p7693。
    5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p 3441。
    6方志远:《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中华书局,2004,p 11。
    1(明) 冯梦龙:《情史类略》卷二,岳麓书社,1984,p46。
    2(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p447。
    3(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八,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p373。
    1(明)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中华书局,1959,p624。
    2同上。
    3转引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稻香出版社,1991,P118。
    4同上。
    1(明) 李乐:《见闻杂记》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明) 沈榜《宛署杂记》卷10,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p84。
    3(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30回,上海杂志公司,1925,p326。
    4(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53回,上海杂志公司,1925,p615。
    5(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59回,上海杂志公司,1925,p706。
    1《大明律集解附例》,台湾学生书局,中华民国五十九年,p 1593。
    2《大明律集解附例》,台湾学生书局,中华民国五十九年,p 1644。
    3(明) 蒋一葵:《长安客话》卷二,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p36。
    1 李经纬:《中医人物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P591。
    2(明)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三,中华书局,1959,p598。
    3 李云:《中医人名辞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P742。
    4 李经纬:《中医人物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P595。
    5 李云:《中医人名辞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P90。
    6 郑金生:《明代女医谈允贤及其医案(女医杂言)》,《中华医史杂志》1999年第29卷3期。
    7 郑金生:《明代女医谈允贤及其医案(女医杂言)》,《中华医史杂志》1999年第29卷3期。
    1郑金生:《明代女医谈允贤及其医案(女医杂言)》,《中华医史杂志》1999年第29卷3期。
    2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商务印书馆,1957,P161。
    3刘时觉:《宋元明清医籍年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P46。
    4(明) 李东阳《前揭书》,转引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稻香出版社,1991,p 65。
    5(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32回,上海杂志公司,1925,p352。
    6(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48回,上海杂志公司,1925,p537。
    1(明) 谈允贤:《女医杂言》,转引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稻香出版社,1991,p 64。
    2(明) 李东阳:《怀麓堂集》卷3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部189,商务印书局,1983。
    3转引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稻香出版社,1991,p 60。
    4(明) 薛己《薛氏医案》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六九,商务印书局,1983。
    1(元)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中华书局,1959,p126。
    2衣若兰:《三姑六婆一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稻香出版社,1991,p 80---81。
    1(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90回,上海杂志公司,1925,p1174。
    2(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9l回,上海杂志公司,1925,p1189。
    3(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二十八,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p301-302。
    1谢伯阳《全明散曲》转引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稻香出版社,1991,p 131。
    2(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2回,上海杂志公司,1925,p27。
    3(明) 凌漾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岳麓书社,2003,p 19。
    4(宋) 袁采:《世范》转引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稻香出版社,1991,p 26。
    1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稻香出版社,1991,P75。
    2(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一,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p12。
    3(明) 张岱:《陶庵梦忆》卷5,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26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15回,上海杂志公司,1925,p154-155。
    2(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p42。
    3(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p64。
    4(明) 黄氏《杨夫人曲》转引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稻香出版社,1991,P90-91。
    1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稻香出版社,1991,P52。
    1(明) 李东阳:《怀麓堂集》卷三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部189,商务印书局,1983。
    2转引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稻香出版社,1991,p60。
    3(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59回,上海杂志公司1925,p698。
    4(明) 陛容:《菽园杂记》卷七,中华书局,1985,p87。
    1(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2回,上海杂志公司,1925,p27。
    2(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p254。
    3(明) 凌漾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岳麓书社,2003,p 64。
    4(明) 黄标《庭书频说》转引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稻香出版社,1991,p30。
    5(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卷十二,上海杂志公司,1925,p117。
    1以上材料转引柳洁挺:《闺阁书香-明代江南妇女的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7。
    1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p171。
    2(明) 冯梦龙:《情史类略》卷十四,岳麓书社,1984,p424。
    3转引柳洁挺:《闺阁书香--明代江南妇女的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7。
    1(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四库全书存目子部第105册,齐鲁书社,1995.
    1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p 560。
    1(明) 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五,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p191---192。
    2(明) 谢肇涮:《五杂俎》卷五,中华书局,1959,p141。
    1《大明律》,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86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牛建强:《15、16世纪之交市民文学新的萌动和明代社会的初始变化》,《河南入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3(明) 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见笔记小说大观22编5册,新兴书局有限公司编印,1981。
    4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博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
    5(明) 张岱:《陶庵梦忆》卷2,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26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转引刘水云:《明代家乐主人刘晖吉生平行迹及其戏剧活动考辨》,《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2吴新雷主编:《中国昆剧大辞典》“刘晖吉家班女戏”转引刘水云:《明代家乐主人刘晖吉生平行迹及其戏剧活动考辨》,《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3(明) 张岱:《陶庵梦忆》,卷5,续修四库全书本子部第126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明) 张岱:《陶庵梦忆》卷5,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26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明) 张岱:《陶庵梦忆》卷6,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26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博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
    7转引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p336。
    1(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五,岳麓书社,2003,p315。
    2王书奴:《中国娼妓史》,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8,P193。
    3王书奴:《中国娼妓史》,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8,P197。
    4《大明律集解附例》,台湾学生书局,中华民国五十九年,P 1857-1858。
    1《大明律集解附例》,台湾学生书局,中华民国五十九年,P 698。
    2《大明律集解附例》,台湾学生书局,中华民国五十九年,P 701。
    3(明) 张廷玉等:《明史》第十四册卷一百四十七《解缙传》,中华书局,1985,p4116。
    4《明宣宗实录》卷57,宣德四年八月丙申。
    5(明) 张瀚:《松窗梦语》卷七,中华书局,1985,p139。
    6(明) 谢肇涮:《五杂俎》卷八,中华书局,1959,p225-226。
    7(明) 余怀:《板桥杂记》上卷,四库全书存目子部253,齐鲁书社,1995。
    8王书奴:《中国娼妓史》,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p 199。
    9(明) 余怀:《板桥杂记》下卷,四库全书存目子部253,齐鲁书社,1995。
    1(明)余怀:《板桥杂记》上卷,四库全书存目子部253,齐鲁书社,1995.
    2(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八,中华书局,1959,p210-211。
    2 陈新:《历代妇女诗词选注》,中国妇女出版社,1985,p 173。
    4 转引林梦如:《三言”“二拍”之风尘女子形象研究》,硕士论文,青岛大学,2006。
    5 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商务印书馆,1928,p 98.
    1 《松江府志》卷八,《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九0,巴蜀书社,1987。
    2 柳素平:《晚明名妓艺术的社会文化解读》,《文史博览》,2007年第10期。
    3(明)余怀:《板桥杂记》上卷,四库全书存目子部253,齐鲁书社,1995。
    4(明)张岱:《陶庵梦忆》卷4,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26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明)张岱:《陶庵梦忆》卷4,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26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明)张岱:《陶庵梦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26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清)严虞惇:《产忍庵先生闲笔·艳讹二则》,《香艳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1(清)张廷玉等:《明史》第七册卷七十八《食货二》,中华书局,1985,p1894。
    2 李绍强:《论明代主要手工业产品与市场关系》,《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1 王仲:《明清江南农业劳动中妇女的角色、地位》,《中国农史》,1995年第4期。
    2 《大明律集解附例》,台湾学生书局,中华民国五十九年,p867。
    3 武舟:《中国妓女生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p 118。
    4(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八,中华书局,1959,p225。
    5 武舟:《中国妓女生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p118。
    6(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P155-156。
    7 《松江府志》卷四《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九0,巴蜀书社,1987。
    8 许周鹣:《论明清吴地女性自强意识的初醒》,《学术月刊》,1995年第5期.
    9 《嘉定县志》卷五,《中国史学丛书》,台湾学生书局印行,民国七十六年.
    1 《嘉定县志》卷八,《中国史学丛书》,台湾学生书局印行,民国七十六年。
    2 刘春玲:《论晚明江南地区女性白我意识的萌动》,《阴山学刊》,2005年第8期。
    3 《湖州府志》卷二十九,《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上海书店,1993。
    4 《嘉定县志》卷五,《中国史学丛书》,台湾学生书局印行,民国七十六年。
    5 同上.
    6 《松江府志》卷四《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九0,巴蜀书社,1987。
    7 转引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稻香出版社,1991,P118。
    8(明)邓士龙辑:《国朝典故》卷八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p1817。
    9(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46回,上海杂志公司,1925,p518-519。
    1(汉)班固:《白虎通义》卷上·嫁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子部156,商务印书局,1983。
    2 同上。
    3(明)申时行:《明会典》,《元明史料丛刊》,中华书局,1984。
    4(明)张瀚:《松窗梦语》卷七,中华书局,1985,p139。
    1(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p 739。
    2 陈新:《历代妇女诗词选注》,中国妇女出版社,1985,p 166。
    3(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p 745。
    4 转引陈剩勇:《理学“贞节观”、寡妇再嫁与民间社会--明代南方地区寡妇再嫁现象之考察》,《史林》,2000年第2期。
    5(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八,中华书局,1959,p210。
    1 转引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稻香出版社,1991,P118。
    2(明)张瀚:《松窗梦语》卷四,中华书局,1985,p80。
    1(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四库存目子部第105册,齐鲁书社,1995。
    2 滕新才、刘秀兰:《明朝中后期服饰文化特征探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8期。
    1(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二,中华书局,1984.p67.
    2 《隆庆志》卷七,《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卷三,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中华民国七十四年。
    3(清)钱泳:《履园丛话》卷七,中华书局,1979,p192。
    4 刘春玲:《论晚明江南地区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动》,《阴山学刊》,2005年第8期。
    5(清)叶梦珠:《阅世编》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p181。
    6(明)张岱:《陶庵梦忆》卷5,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26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明)张岱:《陶庵梦忆》卷4,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26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明)张岱:《陶庵梦忆》卷1,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26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 同上.
    3 《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临安县志》卷一,上海书店,1993.
    4 《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桐乡县志》卷二,上海书店,1993.
    5 《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长興县志》卷十六,上海书店,1993。
    6 《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余姚县志》卷五,上海书店,1993。
    7(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三,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p134。
    8 转引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稻香出版社,1991,p156。
    9 转引林梦如:《“三言”“二拍”之风尘女子形象研究》,硕士论文,青岛大学,2006。
    10 同上。
    11(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见笔记小说大观22编5册,新兴书局有限公司编印,1981。
    12 《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民国杭州府志卷七十六》,上海书店,1993。
    13 《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民国杭州府志卷七十六》,上海书店,1993。
    1(明)谢肇淛:《五杂俎》卷二,中华书局,1959,p30。
    2(明)张岱:《陶庵梦忆》卷6,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26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 《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光绪桐乡县志》卷二。上海书店,1993。
    4 《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嘉庆余杭县志》卷三,上海书店,1993。
    5(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15回,上海杂志公司,1925,p150。
    6(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20回,上海杂志公司,1925,p210.
    7(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21回,上海杂志公司,1925,p227。
    8(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41回,上海杂志公司,1925,p454。
    1(明)汤显祖:《牡丹亭》题词,齐鲁书社,2004。
    1 参考(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上海杂志公司,1935。
    2 李祥林:《明清女性接受视野中的<牡丹亭>》,《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3 叶长海:《明清戏曲与女性角色》,《戏剧艺术》1994年第4期。
    4 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P152-153。
    1 分别见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P160-163、P186。
    2 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p163.
    3 分别见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P120、132。
    4 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P248-250。
    5 参见陶贞怀:《天雨花》第三十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
    1(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59,p647。
    2(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四《锦帆集之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 周玉波:《明代娼妓和民歌关系论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4 转引自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P1096。
    1 分别见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p733,744。
    2 均见文徵明:《文徵明集》补辑卷2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明)余怀:《板桥杂记》中卷,四库全书存目子部253,齐鲁书社,1995。
    4 王书奴:《中国娼妓史》,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P230。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32,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p571。
    1 吕坤:《呻吟语》卷5,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3册,齐鲁书社,1995。
    2(明)谢肇涮:《五杂俎》卷八,中华书局,1959,p210。
    [1](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85。
    [2](明)申时行:《明会典》,中华书局,1984.
    [3]《大明律集解附例》,台湾学生书局,中华民国五十九年.
    [4](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1959.
    [5](明)顾起元:《客座赘语》,中华书局1984.
    [6](明)范 濂:《云间据目抄》,见《笔记小说大观》22编5册,新兴书局有限公司编印,1981.
    [7](明)刘 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
    [8](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59.
    [9](明)张 瀚:《松窗梦语》,中华书局,1985.
    [10](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1959.
    [11](明)周 晖:《金陵琐事》,四库禁毁补编37册,北京出版社,2005.
    [12](明)李 乐:《见闻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3](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
    [14](明)陸 容:《菽园杂记》,中华书局,1985.
    [15](明)张 岱:《陶庵梦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6](明)张 岱:《张岱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7](明)余 怀:《板桥杂记》,四库全书存目,齐鲁书社,1995.
    [18](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四库全书存目,齐鲁书社,1995.
    [19](明)谢肇涮:《五杂俎》,中华书局,1959.
    [20](明)汪道昆:《太函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1](明)李 贽:《焚书》,中华书局,1974.
    [22](明)王士性:《广志绎》,中华书局,1981.
    [23](明)朱国祯:《涌幢小品》,中华书局,1959.
    [24](明)沈榜:《宛署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25](明)李开先:《李开先全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26](明)邓士龙:《国朝典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7](明)海 瑞:《海瑞集》,中华书局,1981.
    [28](明)吕 坤:《呻吟语》,四库全书存目,齐鲁书社,1995.
    [29](清)钱 泳:《履园丛话》,中华书局,1979.
    [30](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1](清)叶梦珠:《阅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2](汉)班 固:《白虎通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商务印书局,1983.
    [33](汉)班 固:《汉书》,中华书局1999.
    [34](清)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2.
    [35](明)冯梦龙:《情史类略》,岳麓书社,1984.
    [36](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岳麓书社,2003。
    [37](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38](明)冯梦龙:《喻世明言》,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
    [39](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上海杂志公司,1925。
    [40](明)李东阳:《怀麓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商务印书局,1983.
    [41](清)严虞惇:《产忍庵先生闲笔·艳讹二则》,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42](明)无名氏:《僧尼孽海》,天一出版社,1985.
    [43]《吴江县志》《中国史学丛书》,台湾学生书局印行,民国七十六年.
    [44]《嘉定县志》《中国史学丛书》,台湾学生书局印行,民国七十六年.
    [45]《隆庆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中华民国七十四年.
    [46]《长洲县志》《中国史学丛书》,台湾学生书局印行,民国七十六年.
    [47]《苏州府部》《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巴蜀书社,1987.
    [48]《松江府志》《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巴蜀书社,1987。
    [49]《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钱塘县志》,上海书店,1993.
    [50]《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临安县志》,上海书店,1993。
    [51]《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余姚县志》,上海书店,1993.
    [52]《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桐乡县志》,上海书店,1993。
    [53]《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归安县志》,上海书店,1993.
    [54]《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长興县志》,上海书店,1993.
    [1]白寿彝总主编,王毓铨主编:《中国通史·明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王敏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明代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3]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明代部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4]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杨树蕃:《明代中央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
    [6]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中华书局,1961.
    [7]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8]王其榘:《明代内阁制度史》,中华书局,1989。
    [9]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0]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1]陈鼓应、辛冠杰:《明清实学思潮史》,齐鲁书社,1989.
    [1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84。
    [13]童书业:《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齐鲁书社出版,1981.
    [14]李仁溥:《中国古代纺织史稿》,岳麓书社,1983.
    [15]陈维稷:《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84.
    [16]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
    [17]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8]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人民出版社,1980。
    [19]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
    [20]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人民出版社,1989。
    [21]傅起凤、傅腾龙:《中国杂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2]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商务印书馆,1928.
    [23]陈顾远:《中国婚姻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24]董家遵:《中国收继婚之史的研究》,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1950.
    [25]张敏杰:《贞操观》,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8.
    [26]章义和、陈春雷著:《贞节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27]王书奴:《中国娼妓史》,团结出版社,2004.
    [28]武 舟:《中国妓女生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9]陈宝良:《飘摇的传统--明代城市生活长卷》,湖南出版社,1996。
    [30]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1]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2]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
    [33]王日根:《明清民间社会的秩序》,岳麓书社,2003.
    [34]卜正民、方骏:《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三联书店,2004.
    [35]李孝悌:《中国的城市生活》,联经,2005.
    [36]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37]刘石吉:《明清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8]陈开俊等合译:《马可波罗游记》,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39]赵伯陶:《市井文化与市民心态》,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40]方志远:《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中华书局,2004.
    [41]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稻香出版社,1991.
    [42]陈 新:《历代妇女诗词选注》,中国妇女出版社,1985.
    [43]徐蔚南:《顾绣考》,中华书局,1936.
    [44]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45]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服饰》,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
    [46]沈从文编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47]曹大为:《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师范大学,1996.
    [48]赵凤喈:《中国妇女在法律上的地位》,商务印书馆,1982年.
    [49]何俊萍:《中国古代妇女与法律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50]杜芳琴:《女性观念的衍变》,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51]杜芳琴:《妇女学和妇女史的本土探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52]杜芳琴:《贫困与社会性别:妇女发展与赋权》,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53]杜芳琴、王向贤主编:《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1987-2003》,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54]杜芳琴、王政主编:《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55]李小江:《夏娃的探索--妇女研究论稿》,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56]李小江等主编:《性别与中国》,三联书店,1994。
    [57]李小江:《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58]朱易安:《女性与社会性别》,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9]林聚任:《社会性别的多角度透视》,羊城晚报出版社,2003.
    [60]周运清:《性与社会》,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61]王廷元、王世华:《徽商》,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62]殷俊玲:《晋商与晋中社会》,人民出版社,2006。
    [63]张正明、孙丽萍、白雷主编:《中国晋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64]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65]陈岱孙主编:《中国经济百科全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66]张跃庆、张念宏、冯晓宏等主编:《经济百科辞典》,中国工人出版社,1989.
    [67]李经纬:《中医人物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68]李 云:《中医人名辞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69]刘时觉:《宋元明清医籍年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70]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商务印书馆,1957。
    [1](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美)S.E.Taylor:《社会心理学》(第十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4.
    [4](美)诺思(North,Douglass C.):《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商务印书馆,1992.
    [1]陈 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
    [2]罗 微:《古代汉族女性服饰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3.
    [3]戴 健:《明下叶吴越城市娱乐文化与市民文学》扬州大学,博士论文,2004.
    [4]伏漫戈:《“二拍”人物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5]李 燕:《明杂剧中的女性天地》,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
    [6]赵崔莉:《明代妇女地位研究》,安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7]王雪萍:《婢女与明代社会》,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8]杨艳娟:《明代女性贞节观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9]柳洁挺:《闺阁书香-明代江南妇女的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1]南炳文《二十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
    [2]赵毅、栾凡《20世纪国内学者关于明代社会史研究回顾》,《东北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
    [3]任 放《二十世纪明清市镇经济研究》,《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4]张显清《近二十年来国内关于明代社会变迁问题研究状况读书札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4期.
    [5]郭海东《近十余年来明代妇女史研究综述》,《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6]李宝臣《西学东渐与明代社会特征》,《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7]李星《<菜根谭>与晚明社会经济》,《汉中师院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3期.
    [8]张羽《从拟话本看明代的社会历史》,《阴山学刊(哲社版)》,1995年第2期.
    [9]韩大成《明代的集市》,《文史哲》,1987年第6期.
    [10]陈忠平《明清时期南京城市的发展与演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
    [11]王跃生《中国古代城镇工商人口的构成变化及地域特征》,《人口学刊》,1990年第1期.
    [12]冯尚春《马克思主义城镇理论》,《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13]倪志娟《中国城市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4]林成西《中国古代城市的商业管理》,《文史杂志》,2006年第4期.
    [15]陈学文《明清时期江南丝绸手工业重镇- 菱湖的社会经济结构》,《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3期.
    [16]李伯重《“男耕女织”与“妇女半边天”角色的形成-明清江南农家妇女劳动问题探讨之二》,《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
    [17]李绍强《论明代主要手工业产品与市场关系》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18]何 越《略论明清时期河南棉纺织业的发展》,《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9]韦庆远《嘉靖时期商业的兴衰》,《史学集刊》,2002年第1期.
    [20]姚香勤《明代纺织业发展状况及其特点论略》,《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1期.
    [21]贾海彦《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文史哲》,2004年第3期.
    [22]陈支平《明代后期社会经济变迁的历史思考》,《河北学刊》,2008年第1期.
    [23]许周鹣《论明清吴地女性自强意识的初醒》,《学术月刊》,1995年第5期。
    [24]许周鹣《明清吴地妇女与通俗文学》,《铁道师院学报》,1998年第10期.
    [25]许周鹣《论明清吴地妇女的经济地位》,《苏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26]王 仲《明清江南农业劳动中妇女的角色、地位》,《中国农史》,1995年第4期.
    [27]吴寿林、曹柏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论环境对潘金莲和王熙风妒妇、市侩性格形成的影响》,《上海海运学院学报》,1995年第6期.
    [28]李小慧《明清妇女的戏曲因缘》,《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5期.
    [29]滕新才、刘秀兰:《明朝中后期服饰文化特征探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8期.
    [30]董 倩《试论明代贞节观的嬗变》,《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年第12期.
    [31]秦海滢《明代山东妇女与社会教化》,《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3期.
    [32]牛建强《15、16世纪之交市民文学新的萌动和明代社会的初始变化》,《河南人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
    [33]刘春玲《论晚明江南地区女性白我意识的萌动》,《阴山学刊》2005年第8期。
    [34]宋莉媛《明清苏州妇女日常生活变化探析》,《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35]刘水云《明代家乐主人刘晖吉生平行迹及其戏剧活动考辨》,《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2期.
    [36]陈宝良《咀代传统的女性观念及其历史转向》,《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6期.
    [37]陈宝良《明代中后期妇女解放思潮论纲》,《天府新论》,1989年第1期.
    [38]梅 莉《从(醒世姻缘传)看明清妇女的朝山进香》,《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39]张明富《明清士大夫女性意识的异动》,《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40]赵世瑜《冰山解冻的第一滴水:明清时期家庭与社会中的男女两性》,《清史研究》,1995年第4期.
    [41]赵轶峰《儒家思想与十七世纪中国北方下层社会的家庭伦理实践》,《明史研究》第七辑.
    [42]赵轶峰《晚明士子和妓女的交往与儒家传统》,《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4期.
    [43]陈 瑞《明代中后期社会生活中越礼逾制现象探析》,《安徽史学》,1996年第2期.
    [44]柳素平《晚明名妓艺术的社会文化解读》,《文史博览理论》,2007年第10期。
    [45]吴铮强《中国古代市民史研究述评》,《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1期
    [46]郑金生《明代女医谈允贤及其医案{女医杂言)》,《中华医史杂志》1999年第29卷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