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上清经史若干问题的考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上清經是道教三洞經書之一洞真部的主要經典。而古上清經指的則是六朝時期出世的上清經。本文將考察的對象限定在東晉中期至劉宋年間的古上清經,對劉宋陸修靜之前古上清經的状况及其傳授的源流作了一個考辨。内容上則從三個方面展開:一、關於“獨立寶經三十一卷”。在第二章裏,指出道經史上存在兩種“三十一卷”的經群概念,而其中第二種“三十一卷”的概念尚未引起重視。該經群的核心經目爲《太真玉帝四極明科經》卷三經目,文中對該經目産生的時間、背景,最有可能的作者進行了探究,並結合對王靈期造經的重新審查,認為這一經群系統即為王靈期所建立和提出,其時間則在405年至435年之間。然後在第三章通過對《太真玉帝四極明科經》卷三經目中經典的考察,進一步指出其中幾部經典亦很可能爲王靈期造經二、關於陸修靜與上清經的傳承。在第四章裏,首先對《雲笈七籖》保存的《上清源統經目注序》的内容和作者重新進行了考證,確定其作者爲陸修靜,而且《上清源統經目》的内容則爲前述“獨立寶經三十一卷”(《太真玉帝四極明科經》卷三)的系統。這樣陸修靜就成為王靈期“獨立寶經三十一卷”系統傳承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的人物。另一方面由於《上清大洞真經目》前三十四卷經典與《太真玉帝四極明科經》卷三經目只有兩部經典的差異,從而筆者認為《上清大洞真經目》的前身其實就是“獨立寶經三十一卷”的系統,而陸修靜從“獨立寶經”到《上清大洞真經目》的上清經的傳承過程中則發揮了重要作用。接下来筆者進一步對陸修靜與上清經的關係進行了考察,並對陸修靜《靈寶經目》中所謂“未出”的含義進行了討論。筆者認爲,這一經目中所謂的“未出”經典,其實並不是學術界一向認為的“未撰出”的經典,而是判定爲不可信的人造的偽經(對應於道教所認為的“天授神書”)。三、關於楊許真經的考辨。在最後的第五章裏,我們以東晉中期楊許降真時期所撰出上清經的問題爲核心,首先對東晉中期楊羲、許謐、許翽等人實際造經的情况作了一番考察,列出了一個確定當時有實際成經的目錄;然後對照該目錄,對《道藏》中存在的相關道經進行了考辨,分析了其中尚存的楊許經的文本,得出了一個比较可信的現存楊許真經的文本目錄。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source and evolvement of the ancientShangqing Scriptures from the East Jin Dynasty to the Song in the SixDynasty,and includes the following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deals with the Thirty-one Volumes of ExtraordinaryShangqing Scriptures (独立宝经三十一卷).
     The second chapter distincts two different Thirty-one Volumes ofShangqing Scriptures (上清经三十一卷) in the history.ExtraordinaryShangqing Scriptures,as the second one,has not gain enough academicattention it deserves.Taizhen Yudi Siji Mingke Jing (《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the core of this scriptures,is carefullystudied to figure out the time and environment when it appeared,and theperson who most possibly made it.Moreover,with a reconsideration on theprocess during which Wang Lingqi (王灵期) created the scriptures,aconclusion can be drawn is that it is Wang who made the whole scripturessystem,and the time period can be predicted as 30 years from 405 A.D.to 435 A.D..The third chapter support this point by investigation on theclassics of Taizhen Yudi Siji Mingke Jing.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paper discusses Lu Xiujing's (陆修静)workand the lineage of the Shangqing Scriptures.
     The fourth chapter does 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Shangqing YuantongJingmu Zhuxu(《上清源统经目注序》),which is recorded in Yunji Qiqian(《云笈七籖》),and determines that Lu Xiujing is the author and ShangqingYuantong Jingmu (《上清源统经目》) belongs to the system of theExtraordinary Shangqing Scriptures.Therefore,Lu can be considered asa key role in the lineage of Shangqing Scriptures.On the other hand,theonly two-scriptur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Shangqing Dadong Zhenjing mu(《上清大洞真经目》) and the Shangqing Yuantong Jingmu (《上清源统经目》)leads to a conclusion that the precursor of Shangqing Dadong Zhenjing muis exactly the same as the system of the Thirty one Volume Sciptures.Furthermore,the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u Xiujing andShangqing Sciptures,as well as Lu's Lingbao Scriptures' List (灵宝经目》),and concludes that the so called“unreleased”scriptures are actually not what the scholars always believe-say,haven't beencomposed-but untrustworthy artificial pseudograph.
     The third part is a survey on the Yang and Xus' Scriptures.The fifthchapter focuses on the scriptures written by Yang Xi(杨义),Xu Mi(许谧)andXu Hui(许翽)in the mid-Jin Dynasty,makes a list of scriptures thatactually existed at that time,and verifies the relevant scriptures inthe Taoist Canon to seek out the real texts at the hands of Yang and Xuaccording to this list.
引文
1 【日】福井康顺等监修《道教》,朱越利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卷,页82。
    2 丁培仁《关于〈上清经〉》,《宗教学研究》2000年第2期,页9。
    1 相关材料如《上清源统经目注序》、《上清经述》、《洞真上清神州七转七变舞天经》以及陶弘景《真诰·真经始末》、李渤《真系》等。《上清源统经目注序》、《上清经述》、李渤《真系》,均见于【宋】张君房《云笈七籖》;《洞真上清神州七转七变舞天经》则见于《道藏》正一部。
    2 《真诰》卷一九,《道藏》第20册(本文所用《道藏》均为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下同),页603下至604上。句中据【日】吉川忠夫、麦谷邦夫编《真诰校注》校改(参该书卷一九,朱越利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页572-573)。引文中公元年代为笔者所加(以后不一一注明)。
    3 如张景华、秦太昌《晋魏华存修道阳洛山考》(《中国道教》2001年第1期,页40-43)、王家葵《魏华存考》(见于王著《陶弘景从考》第三章第二节,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页156-164)、周冶《南岳魏夫人魏华存新考》(《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2期,页65-71)、张芮菱《魏华存夫人信道原因考》(《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4期,页195-198)等。
    4 如周冶《南岳魏夫人魏华存新考》即持此论,称“利用新出墓志和零散史料论证了魏华存其人的历史真实性”(《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2期,页65)。
    5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上册,页233。
    1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上清经》乃系东晋哀帝兴宁(363-365年)间扶乩降笔,由杨羲用隶字写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卷,页343)
    2 王家葵《陶弘景从考》,页127-129。
    3 所谓“真经”,是相对于后来伪造者所撰上清经而言,意为出自杨许之手的最初的上清经。其实,从现代非宗教观点看,伪经的产生也是对上清经的发展。学术界一般仍袭用“真经”的说法,乃便于表述。
    4 《真诰》卷二○,《道藏》第20册,页609中。
    5 《真诰》卷一九,《道藏》第20册,页604下。
    1 【北周】甄鸾《笑道论》:“案玄都道士所上《经目》,取宋人陆修静所撰者。《目》云,《上清经》一百八十六卷,一百一十七卷已行,始清以下四十部六十九卷未行于世。”(《大正藏》第52卷,页151中)
    2 《太上太霄琅书》卷六《为同义救厄疾谢罪请福出官诀第十六》:“某缮写洞真十有三帙,正部一百二十五卷,别部三帙又二十五卷,文字粗毕……”(《道藏》第33册,页682中)
    3 《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五:“上清经总一百五十卷。”(《道藏》第24册,页760上。)
    4 【刘宋】陆修静《灵宝经目序》:“顷者以来,经文纷互,似非相乱,或是旧目所载,或自篇章所见,新旧五十五卷,学士宗竟,鲜有甄别。余先未悉,亦是求者一人。既加寻览,甫悟参差。或删破上清,或采博余经,或造立序说,或回换篇目,裨益句章,作其符图。或以充旧典,或别致盟戒。文字僻左,音韵不为,辞趣烦猥,义味浅鄙,颠倒舛错,事无次序。”(【宋】张君房《云笈七籖》卷四,李永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册,页51-53)又【梁】陶弘景《真诰·真经始末》:“自灵期以前,上经已往往舛杂……故《灵宝经》中得 取以相揉,非都是灵期造制,但所造制者自多耳。”(《真诰》卷一九,《道藏》第20册,页604下)
    1 该书初版于1949年,于1963年又出中华书局修订本。此处笔者的讨论所据为1963年中华书局修订本。在上清经部分的内容上,修订本与1949年的本子并无大的出入。
    1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 东京:福武书店,1978年。
    3 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
    4 《西域研究》2003年第2期,页109-111。
    5 原载《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本,1948年;后收入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页324-371。
    6前文初发表于《文史》第29辑(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二文均收入虞万里《榆枋斋学术论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分别见页513-550、页551-580。
    7 《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3期,页68-76。
    8 《道家文化研究》第16辑,页261-293。
    9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4期,页29-34。
    10 《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4期,页76-77。
    11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3期,页17-24。
    12 初发表于《文献》2000年第3期,后收入《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一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页346-353。
    13 《中华文史论丛》总第86辑,页97-113。
    1 《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2期,页1-13。
    2 《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1期,页129-134。
    3 《宗教学研究》2000年第2期,页9-16。
    4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1期,页116-123。
    5 《中国文化》第8期(1993年),页104-110。
    6 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
    7 关于台湾道教研究的成果,可参林富士编《台湾地区的道教研究书目(1945-2000)》,来自 http://www,ihp.sinica,edu。tw/~kaihsin/custre/book/Taiwandao(1945-2000)2(020825)。pdf
    8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第21卷第6号(1988年),页42-54。
    9 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10 收入《2004年台湾宗教学者第七届“宗教与心灵改革耀研讨会”论文集》,高雄:高雄道德院,2005年,页49-74。
    11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论,1999年。
    12 台湾辅仁大学中国宗教研究所硕论,1997年。
    1 【法】索安(Anna Seidel)著《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吕鹏志、陈平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页12。
    2 【法】Isabelle Robinet,La R(?)v(?)lation du Shangqing dans L'Histoire du Taoisme,2vols.,Publications de l'(?)cole Fran(?)aise d' Extr(?)me-Orient,volume 137,Paris,1984。
    3 关于此点请参张超然文《六朝时期“大洞真经三十一卷”成立史序说》,载于《2004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第七届“宗教与心灵改革耀研讨会”论文集》,高雄:高雄道德院,2005年,页50。
    4 【法】Isabelle Robinet,Le Ta-t'ung chen-ching-son authenticit(?) et saplace dansles textesdu Shang-ch'ing ching,In Tantric and Taoist Studies in Honour of R.A.Stein,vol.Ⅱ,M.Stricmann ed.,M(?)langes Chinois et Bouddhiques ⅩⅪ,Bruxelles,1983,pp394-433。
    5 【法】Isabelle Robinet,Introduction au Kieou-tchen tchong-king,in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n Bulletin, (7):24-45.
    6 【美】MichelStrickmann,“the Mao Shan Revelations:Taoism and the Aristocracy,”T'oung Pao 63 (1977):1-64.
    7 【美】Michel Strickmann,Le Taoisme Du Mao Chan Chronique d'une R(?)v(?)lation,M(?)moires de L'institut des Hautes (?)tudes chinoises,Volume ⅩⅦ.
    8 【美】 Michel Strickmann,On the Alchemy of T' aoHung-ching,in H.Welch and A.Seidel ed.,Facets of Taoism,Yale University Press,1979,pp123-192.
    1 东京:道教刊行会,1955年。后收入《吉冈义丰著作集》第三卷,东京:五月书房, 1988年。
    2 冈山:冈山大学共济会,1964年。
    3 东京:创文社,1991年。
    4 东京:创文社,1997年。
    5 李庆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日文本为东京:创文社出版于1990年。
    6 【日】麦谷邦夫《真诰索引》,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2年。
    7 今已出中译本《真诰校注》,朱越利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8 载吉冈义丰、Michel Soymi(?)主编《道教研究》(第三册),东京:昭森社,1965年,页79-196。
    9 载吉冈义丰、Michel Soymi(?)主编《道教研究》(第一册),东京:昭森社,1965年,页215-270。
    10 【日】福井康顺等监修《道教》,朱越利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日文本为东京平河出版社1983年版。
    11 《东方宗教》第43号,页13-29。
    12 收入《吉冈博士还历纪念道教研究论集:道教の思想と文化》,东京:国书刊行会,1977年,页341-163。
    13 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3vols.,[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4]。
    1【美】Michel Strickmann,“the Mao Shan Revelations:Taoism and the Aristocracy,”T'oung Pao 63 (1977):1-64.
    1 见【日】福井康顺等监修《道教》,朱越利译,第1卷,页82。
    2 学术界不少研究者以为《上清大洞真经目》中前三十四卷注明为“王君授南真”的经目就是《上清大洞真经目》,实则不然,《上清大洞真经目》指的是整个的包括了“上清经总一百五十卷”的内容。这些经典,受者称“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弟子无上三洞法师”。参《道藏》第24册,页760上。
    3 原文见【日】福井康顺《上清经につぃて》,《密教文化》第48、49、50合并号(1960),笔者未见。有关内容参【日】尾崎正治《道教经典》,【日】福井康顺等监修《道教》,朱越利译,第1卷,页82;张超然《六朝时期“大洞真经三十一卷”成立史序说》,《2004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第七届“宗教与心灵改革耀研讨会”论文集》,页50,注释2。
    1 参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上册,页15-16。
    2 张超然《六朝时期“大洞真经三十一卷”成立史序说》,《2004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第七届“宗教与心灵改革耀研讨会”论文集》,页50。
    3 张超然《六朝时期“大洞真经三十一卷”成立史序说》,《2004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第七届“宗教与心灵改革耀研讨会”论文集》,页50。
    4 参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vol.1,pp137-185。这一部分乃主要为贺碧来所执笔。
    5 朱越利《道经总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页77。
    1 丁培仁《关于〈上清经〉》:“关于《上清经》三十一卷之著录,无论中国学者还是日本学者,多根据《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五《上清大洞真经目》或《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也有人提到《上清源统经目注序》。”(《宗教学研究》2000年第2期,页13)
    2 张超然强调了两个经目的不同,认为有四种经典的差异(参张文《六朝时期“大洞真经三十一卷”成立史序说》,《2004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第七届“宗教与心灵改革耀研讨会”论文集》,页51)。有关情况请参本文第四章第一节。
    3 参【日】尾崎正治《道教经典》,见【日】福井康顺等编《道教》,朱越利译,第1卷,页82。日文本为1983年出版于东京平河出版社。
    1 张超然《六朝时期“大洞真经三十一卷”成立史序说》,《2004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第七届“宗教与心灵改革耀研讨会”论文集》,页54。
    2 参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上册,页12-13。
    3 参张超然《六朝时期“大洞真经三十一卷”成立史序说》,《2004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第七届“宗教与心灵改革耀研讨会”论文集》,页53。
    4 关于《魏华存傅》的版本流傅情况,请参李丰楙《孟郊〈列仙文〉与道教降真诗——兼论任半塘的“戏文”说》,收入其所撰《误入与谪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学论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7年,页189-214。
    5 【宋】张君房《云笈七籖》卷一○六,李永晟点校,第5册,页2289-2290。
    6 【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卷五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页356。
    1 张超然《六朝时期“大洞真经三十一卷”成立史序说》,《2004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第七届“宗教与心灵改革耀研讨会”论文集》,页55。
    2 参张超然《六朝时期“大洞真经三十一卷”成立史序说》,《2004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第七届“宗教与心灵改革耀研讨会”论文集》,页56-57。
    3 参张超然《六朝时期“大洞真经三十一卷”成立史序说》,《2004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第七届“宗教与心灵改革耀研讨会”论文集》,页64-65。
    1 张超然《六朝时期“大洞真经三十一卷”成立史序说》,《2004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第七届“宗教与心灵改革耀研讨会”论文集》,页50 。
    2 《道藏》第3册,分别见卷一,页415上;卷五,页439下。
    3 关于《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的佚文情况,请参【日】尾崎正治《四极明科の诸问题》,收入《吉冈博士还历纪念道教研究论集道教の思想と文化》(东京:国书刊行会,1977年),页347-350。
    4 这一点从《洞真太上太霄琅书》一经的引用情况可以判断出来,参本节下一部分的论述,页18。
    1 有关此经情况参本章第四节,页30;第六节,页44。
    2 《素灵洞元大有妙经》中有关三科的介绍见《道藏》第33册,页421中。关于两经相关内容的比较参本章第四节第二部分,页31。
    3 《真诰》卷一,《道藏》第20册,页493下。
    1 【日】大渊忍尔《初期の道教》,东京:创文社,1991年,页285-286。
    2 有关此经的情况参第三章第二节,页53。
    3 《道藏》第33册,页654下。
    4 如所云上宫二十四条,今本《四极明科》卷一(上宫)仅存22条;所云右宫二十四条,今本卷四(右宫)仅存21条。
    1 《道藏》第33册,页414下至页415上。
    2 《道藏索引——五种版本道藏通检》,【法】施舟人原编,陈耀庭改编,上海:上海书店,1996年,分别见页350、351。
    3 参【日】尾崎正治,《四极明科の诸问题》,《吉冈博士还历纪念道教研究论集:道教の思想と文化》,页363。
    1 《道藏》第3册,页418下至页419上。
    2 《道藏》第3册,页419中。
    1 此段的引述参【日】尾崎正治《四极明科の诸问题》,《吉冈博士还历纪念道教研究论集:道教の思想と文化》,页359。
    2 参【日】尾崎正治《四极明科の诸问题》,《吉冈博士还历纪念道教研究论集:道教の思想と文化》,页360。
    3 《道藏》第3册,页433下。
    1 张超然《六朝时期“大洞真经三十一卷”的成立史序说》,《2004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第七届“宗教与心灵改革耀研讨会”论文集》,页61-62。
    2 《四极明科》在《无上秘要》及其他类书中的引用情况,本文据【日】大渊忍尔、石井昌子、尾崎正治,《改订增补六朝唐宋の古文献所引道教典籍目录·索引》(东京:国书刊行会,1999年)。
    1 见《道藏》第24册,页856中。
    2 《道藏》第24册,页882上至中。
    3 见《道藏》第25册,页348下。
    4 张超然《六朝时期“大洞真经三十一卷”成立史序说》,《2004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第七届“宗教与心灵改革耀研讨会”论文集》,页62。
    5 《道藏》第3册,页418下至页419上。另外【日】尾崎正治《道教经典》中有关内容也是这样点断的。参【日】福井康顺等监修《道教》,朱越利译,第1卷,页83。
    6 有关此经的考证参本文第三章第五节,页63。
    7 《道藏》第33册,页391上。
    1 《道藏》第33册,页381上。
    2 张超然《六朝时期“大洞真经三十一卷”成立史序说》,《2004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第七届“宗教与心灵改革耀研讨会”论文集》,页62。
    1 【日】福井康顺等监修《道教》第1卷,朱越利译,页83。
    2 【日】福井康顺等监修《道教》第1卷,朱越利译,页85。
    3 还是尾崎正治自己又撰写了一篇《四极明科の诸问题》的文章,专门探讨关于《四极明科》成书的问题,收入《吉冈博士还历纪念道教研究论集:道教の思想と文化》。
    1 参《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pp139-180。
    2 《道藏》第33册,页654下。
    1 参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pp158。
    2 《道藏》第33册,页552中至页553上。
    3 《道藏》第33册,页553上。
    1 《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道有三奇:第一之奇,《大洞真经三十九章》;第二之奇,《雌一宝经》;第三之奇,《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此傅已成真人,不傅于始学也。”(《道藏》第33册,页414下)
    2 参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pp187.
    3 有关考证参本章第六节,页44。
    4 《道藏》第33册,页414下。
    1 张超然《六朝时期“大洞真经三十一卷”成立史序说》,《2004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第七届“宗教与心灵改革耀研讨会”论文集》,页71。
    2 《道藏》第33册,页421中。
    3 关于“三百卷”说,张超然文提出,“此‘三百宝名、玉诀九千’的概念在其初创之时即与‘三十一卷独立之诀’相涉”(页71)。笔者则认为“三百卷”说是在“独立宝经”说之前提出,见于《太霄琅书琼文帝章》;而《神州七转七变舞天经》则为首次将“三百卷”说与“独立宝经”说结合在一起提出的道经。但张文则认为《太霄琅书琼文帝章》中的“三百卷”说与《四极明科》、《神州七转七变舞天经》中的说法不同(页71,注释64)。
    4 《道藏》第33册,页545上。
    5 《道藏》第33册,页552下页553上。
    1 《道藏》第33册,页421中。
    2 张超然《六朝时期“大洞真经三十一卷”成立史序说》,《2004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第七届“宗教与心灵改革耀研讨会”论文集》,页73。
    3 《道藏》第33册,页421中。
    1 《道藏》第33册,页417中。
    2 《上清太上八素真经》所载上真之道有“太上八素奔辰隐书”。见《道藏》第6册,页649下。
    3 “太上隐书”之名见《上清太上八素真经》题下,《道藏》第6册,页648下。
    1 张超然《六朝时期“大洞真经三十一卷”成立史序说》,《2004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第七届“宗教与心灵改革耀研讨会”论文集》,页49。
    2 【日】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李庆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页31。
    1 张超然《六朝时期“大洞真经三十一卷”成立史序说》,《2004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第七届“宗教与心灵改革耀研讨会”论文集》,页61。
    2 张超然《六朝时期“大洞真经三十一卷”成立史序说》,《2004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第七届“宗教与心灵改革耀研讨会”论文集》,页73。
    1 《真诰》卷一九,《道藏》第20册,页604中至下。个别文字据【日】吉川忠夫、麦谷邦夫编《真诰校注》校改(参该书卷一九,页572-575)。
    2 《真诰》卷一九,《道藏》第20册,页604下。
    3 《真诰》卷一九,《道藏》第20册,,页605上。
    4 《真诰》卷一九:“元嘉六年许丞欲移归钱塘,……来至杜家,停数月疾患,……我而许便过世。”(《道藏》第20册,页605上)又《真诰》卷二○:“掾子黄民,字玄文,昇平五年辛酉生。……宋元嘉六年亡,年六十九。”(《道藏》第20册,页609上)
    5 《真诰》卷二○:“黄民长子荣第,一名预之,宋元嘉十二年亡。”(《道藏》第20册,页609上)又《真诰》卷一九:“许丞长子荣弟迎丧还乡,服阙后上剡就马求经……元嘉十二年仍于剡亡,因葬白山。”(《道藏》第20册,页605上)
    1 关于许荣弟注与王灵期经的关系参下文。
    2 《真诰》卷一九,《道藏》第20册,页604下。
    3 按【梁】陶翊《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先生以甲子乙丑丙寅三年之中,就兴世馆主东阳孙道岳咨禀道家符图经法,虽相承皆是真本,而经历模写,意所未惬者,于是更博访远近以正之。戊辰年始往茅山,便得杨许手书真迹,欣然感激。”(【宋】张君房《云笈七籖》卷一○七,李永晟点校,第5册,页2326)戊辰年,即永明六年(488),时陶三十三岁。有关此点参王家葵,《陶弘景从考》,页333。
    4 见Michel Strickmann,“the Mao Shan Revelations:Taoism and the Aristocracy,”T'oung Pao 63 (1977):25。
    5 《真诰》卷一九,《道藏》第20册,页605上。
    6 有关论述分别见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vol.1,pp 184,183,195,141,191。其中《金虎凤文章宝经》一经提要为施舟人所撰,其他均为贺碧来执笔。
    1 《道藏》第4册,页563上。
    2 《道藏》第33册,页566上。
    3 《道藏》第34册,页95中。
    4 《道藏》第34册,页62上。
    5 《道藏》第4册,页563上。
    1 《道藏》第2册,页165中。
    2 《洞真太上太素玉箓》:“太极真人后圣君受太上隐书步天纲蹑飞纪,付方诸青童君,君傅授王君,使授有志节之人,骨录应得仙者。王君以晋永和十一年乙卯岁七月九日于临海赤王授许远遊。”(《道藏》第33册,页579上)参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pp143-144。
    3 见Michel Strickmann,“the Mao Shan Revelations:Taoism and the Aristocracy,”T'oung Pao 63(1977),25-27。
    1 《道藏》第34册,页93下至页94上。
    2 《道藏》第33册,页564下至页565上。
    1 张超然《六朝时期“大洞真经三十一卷”成立史序说》,《2004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第七届“宗教与心灵改革耀研讨会”论文集》,页63-64。
    2 《道藏》第34册,页61下。
    3 《道藏》第3册,页439上至中。
    1 《道藏》第34册,页54上。
    2 《道藏》第34册,页54下。
    1 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页135。
    2 参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c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pp 192。
    3 《道藏》3册,页418下。
    4 《九天生神章经》中《三宝章》分别题为“始青清微天宝章”、“元白禹余灵宝章”、“玄黄太赤神宝章”(见《道藏》第5册,页845下-页846上)。
    5 【日】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李庆译,页218、222。关于《九天生神章经》的形成过程详细的论证见此书第二编第一章。
    1 张超然《六朝时期“大洞真经三十一卷”成立史序说》,《2004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第七届“宗教与心灵改革耀研讨会”论文集》,页62。
    2 参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vol.1,pp 587。
    3 【日】尾崎正治《四极明科の诸问题》,《吉冈博士还历纪念道教研究论集:道教の思想と文化》,页350。
    4 【日】尾崎正治《四极明科の诸问题》,《吉冈博士还历纪念道教研究论集:道教の思想と文化》,页360。
    5 张超然《六朝时期“大洞真经三十一卷”成立史序说》,《2004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第七届“宗教与心灵改革耀研讨会”论文集》,页62。
    6 参《大正藏》第50卷,页436下。
    7 关于《无上秘要》对《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的征引情况参本章第二节第四部分,页22。
    1 《道藏》第33册,页696上。
    2 《道藏》第33册,页682中。
    3 《大正藏》第52卷,页151中。
    4 参【日】大渊忍尔《初期の道教》,页285-286。
    5 对《太上太霄琅书》引用情况的了解主要来自于【日】大渊忍尔、石井昌子、尾崎正治编《改订增补六朝唐宋の古文献所引道教典籍目录·索引》一书。唐代类书的引用,略举几例:如《初学记》卷二三《道士第三》引:“《太霄琅书经》日:人行大道,号日道士,士者何,理也,事也,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士,故称道士。”(中华书局2004年,页551-552)见于《太上太霄琅书》卷八《讲说修行·讲议诀第三十一》(《道藏》第33册,页690中)。又如《道要灵祇神鬼品经》引:“太上太霄琅书经云:东华青童日:魔有数种,有天魔、地 魔、人魔、鬼魔……”(《道藏》第28册,页385中),见于《太上太霄琅书》卷一○《行道去来·得道未去诀第三十八》(《道藏》第33册,页699上)。《道典论》凡有六处引用,除一处见于《太上太霄琅书》卷一外,其余五处,两处见于卷八,见于卷四、卷七、卷九各一处。
    1 关于《智慧观身大戒文》的成书时间的考证参本文第四章第一节,页77。
    2 《道藏》第33册,页696上。
    3 《道藏》第33册,页697下。
    4 《道藏》第33册,页803上。
    5 《道藏》第33册,分别见页800上、800下、页802中。
    6 《道藏》第24册,页760上。
    1 《道藏》第33册,页804上。
    2 《道藏》第33册,页698上。
    1 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页1039-1040。
    2 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vol.1,pp159,163。
    3 关于《三洞奉道科戒营始》的年代,参本文第四章第三节,页92。
    4 《真诰》卷九,《道藏》第20册,页538中。
    1 《道藏》第33册,页448上。
    2 《真诰》卷五,《道藏》第20册,页519上。
    3 《道藏》第33册,页544上。
    4 《道藏》第34册,页94下。
    1 《道藏》第33册,页565中。
    2 见Michel Strickmann,“the Mao Shan Revelations:Taoism and the Aristocracy,” T'oung Pao 63 (1977),页26。
    3 《真诰》卷一九,《道藏》第20 册,页604中至下。
    4 《道藏》第33册,页552中。
    5 《道藏》第33册,页452中至下。
    6 《道藏》第33册,页553中。
    1 《道藏》第3册,页439上。
    2 参李丰楙《汉武帝内傅研究》,载于其著《六朝隋唐仙道类小说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7年,页76-85。
    3 《道藏》第33册,页452中至下。
    4 《道藏》第5册,页55上。
    5 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页44。
    1 《道藏》第1册,页887中下。
    2 《道藏》第33册,页545上。
    3 《太霄琅书琼文帝章》,《道藏》第1册,页890中。
    4 《神州七转七变舞天经》,《道藏》第33册,页552中至下。
    1 张超然《六朝时期“大洞真经三十一卷”成立史序说》,《2004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第七届“宗教与心灵改革耀研讨会”论文集》,页71,注释65。
    2 关于《黄素四十四方》的讨论参下节,页57。
    1 张超然《六朝时期“大洞真经三十一卷”成立史序说》,《2004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第七届“宗教与心灵改革耀研讨会”论文集》,页71-72。
    1 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页1094。
    2 《道藏》第5册,页547上。
    3 参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vol.1,pp179。
    1 有关王灵期的“三洞”思想,参本章第四节,页60。
    2 《道藏》第34册,页73中。
    3 《道藏》第34册,页73下。
    4 《道藏》第34册,页73下。
    5 《道藏》第34册,页73下至页74上。
    6 比如在《大有妙经》中被称作“高上玉检雌一五老宝经上愿十二玄母八间九转五回变化雌雄”(《道藏》第33册,页401中至下)。
    1 《道藏》第33册,页552下至页553上。
    2 《道藏》第33册,页384上。
    3 参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vol.1,pp159。
    4 《真诰》卷九,《道藏》第20册,页542中。
    5 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页876。
    6 《道藏》第24册,页801上。
    1 《道藏》第33册,页415下。
    2 请参王宗昱《三洞录起》,《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2期,页81-85;王承文《敦煌古灵宝经与道教“三洞经书”和“三乘”考论》,《敦煌学辑刊》2003年第1期,页42-54。
    3 有关这一点参本文第二章第四节第一部分,页30。
    1《道藏》第33册,页400中至下。引文中字下点为笔者所加。
    2 《道藏》第33册,页403中。
    3 见《道藏》第33册,页418下。
    4 王宗昱《三洞录起》,《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2期,页83。
    1 《道藏》第34册,页94中至下。
    2 王宗昱《三洞录起》,《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2期,页82。卢国龙相关观点见于其所著《中国重玄学》,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页40。
    3 《道藏》第34册,页94上至中。
    4 按前文论证,此经为王灵期造经,故亦出于许荣弟卒年即435年之前。参本文第二章第六节,页44。
    1 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页1034。
    2 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vol.1,pp588-589。
    1 《无上秘要》卷一七,《道藏》第25册,页38下。
    2 《无上秘要》卷三○,《道藏》第25册,页96中。
    3 一见于《道藏》第33册,页391上至下,一见于同页上。
    4 《无上秘要》卷七四,《道藏》第25册,页223下至页225上。
    5 《道藏》第33册,页387中至页388下。
    6 《无上秘要》卷八七,《道藏》第25册,页246下至页249上。
    7 《道藏》第33册,页398中。
    8 《无上秘要》卷九二,《道藏》第25册,页259中。
    9 《无上秘要》卷三一,《道藏》第25册,页104下。
    10 《道藏》第1册,页904下。
    11 见Lagerwey:Wu-Shang Pi-Yao.Somme Taoiste du VIe Si(?)cle,Publications de l'Ecole Fran(?)aise d'Extr(?)me-Orient 124,Paris,P262,P263。
    12 《无上秘要》卷一七,《道藏》第25册,页38中。
    1 《道藏》第1册,页897中至下。
    2 《无上秘要》卷八七,《道藏》第25册,页246下至页249上。
    3 《道藏》第33册,页398中。
    4 《道藏》第25册,页16上。
    5 引用文字见于《道藏》第33册,页410中。
    6 《道藏》第25册,页109中至下。
    7 《道藏》第25册,页116下。
    8 引文对应内容均见于《道藏》第33册,页415上。
    1 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vol.1,pp588-589。
    2 见《道藏》第33册,页389下至页390中。
    3 《道藏》第6册,页226中。
    4 《道藏》第6册,页224上至中。
    1 《道藏》第33册,页390上至中。
    2 《道藏》第6册,页226中。
    1 《道藏》第6册,页224上至下。
    2 《真诰》卷九,《道藏》第20册,页541中至下。
    3 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pp157。
    1 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pp155。
    2 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页1038。
    3 《道藏》第3册,页428下。
    1 《道藏》第33册,页436中-438上。
    2 《道藏》第33册,页448上至页449中。
    3 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vol.1,pp155。
    1 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vol.1,pp155。
    2 《真诰》卷一,《道藏》第20册,页498上至下。
    3 《真诰》卷二,《道藏》第20册,页499上。
    4 《道藏》第33册,页423下至页424上。
    5 《道藏》第33册,页424中。
    1 《道藏》第33册,页424下。
    2 《道藏》页33册,页427中。
    3 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页1053。
    1 关于该经在《三洞珠灵》中的引用情况,请参【日】大渊忍尔、石井昌子、尾崎正治,《改订增补六朝唐宋の古文献所引道教典籍目录·索引》,页120。
    2 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vol.1,pp153。
    3 《真诰》卷九,《道藏》第20册,页538中。
    4 《道藏》第6册,页617下至页618上。
    1 《道藏》第33册,页564中。
    2 《道藏》第33册,页559上至下。
    3 《道藏》第33册,页559下。
    4 《道藏》第33册,页561上。
    1 《道藏》第33册,页455中至下。
    2 《道藏》第34册,页58中。
    3 《道藏》第33册,页401中。
    4 《道藏》第33册,页400下。
    5 《道藏》第33册,页544下。
    6 《道藏》第33册,页430下。
    7 《道藏》第1册,页887上。
    1 关于《智慧观身大戒文》的影响,参阅伍成泉《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戒律规范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页166-167。
    2 详参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中贺碧来所撰提要,vol.1,pp 210-211;任继愈等编《道藏提要》,页1078-1079。
    3 参阅伍成泉《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戒律规范研究》,页162-163。
    1 《道藏》第33册,页797上。
    2 《道藏》第9册,页823上。
    3 《道藏》第9册,页823上至中。
    4 参阅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页381-382;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贺碧来撰提要,vol.1,pp254。
    5 《道藏》第9册,页823上、中,824下,825中。
    1 《道藏》第25册,页121上、中,122上,123上。
    2 《道藏》第25册,页171上、中,172中,173上。
    3 《道藏》第25册,页18o下,181上。
    4 《道藏》第33册,页803下。
    5 除一些通假字外,仅有少数不书文义的别写,如“诸地悉朗朗”之“朗朗”作“朗明”,“常玩智与慧”之“常”作“恒”,“举形踊空洞”之“举”与“踊”分别作“攀”、“蹑”。其余完全一致。
    6 《道藏》第25册,页220下至页221上。
    7 《道藏》第9册,页584上。字下点为笔者所加。
    1 参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上册,页15;伍成泉《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戒律规范研究》,页149-150;【日】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李庆译,页40。
    2 参【日】吉冈义丰《陆修静と六朝道教目录》,《道教经典史论》,页32。李丰楙《汉武帝内傅研究》,《六朝隋唐仙道类小说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86年),页82-83。石井昌子《道教上清经派经典目录考——“上清经三十一卷”につぃて》,《创价大学人文论集》第6号(1994),页6-7。
    3 丁培仁《关于〈上清经〉》,《宗教学研究》2000年第2期,页10-11。
    4 【宋】张君房《云笈七籖》卷四,李永晟点校,第1册,页50。
    5 【宋】张君房《云笈七籖》卷四,李永晟点校,第1册,页50。
    1 《道藏》第33册,页552下至页553上。
    2 【宋】张君房《云笈七籖》卷四,李永晟点校,第1册,页48。
    3 《道藏》第1册,页890中。
    4 《道藏》第33册,页552中。
    1 【宋】张君房《云笈七籖》卷四,李永晟点校,第1 册,页50。
    2 参【日】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李庆译,页40。
    3 参【日】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李庆译,页40。
    4 参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pp。139-185。
    1 《道藏》第20册,分别见页605下、页606上。
    2 【日】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李庆译,页40。
    1 《道藏》第34册,页58中至下。
    2 《道藏》第9册,页843上至中。
    3 有关此点参第二章第五节,页37-38。
    4 《真诰》卷一九,《道藏》第20册,页605中。
    1 《真诰》卷一九,《道藏》第20册,页605中至下。
    2 《真诰》卷二○,《道藏》第20册,页606中。
    3 【日】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李庆译,页63-64。
    1 【日】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李庆译,页40。
    2 【宋】张君房《云笈七籖》卷四,李永晟点校,第1册,页50。
    1 《真诰》卷一九,《道藏》第20册,页605下。
    2 【宋】张君房《云笈七籖》卷一○七,李永晟点校,第5册,页2326。
    3 【宋】张君房《云笈七籖》卷四,李永晟点校,第1册,页50-51。
    4 【刘宋】陆修静《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道藏》第9册,页839下。
    5 【宋】张君房《云笈七籖》卷四,李永晟点校,第1册,页50。
    5 【刘宋】陆修静《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道藏》第9册,页839下。
    1 【宋】张君房《云笈七籖》卷四,李永晟点校,第1册,页51。
    2 【刘宋】陆修静《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道藏》第9册,页839下。
    3 【宋】张君房《云笈七籖》卷四,李永晟点校,第1册,页49。
    4 《真诰》卷一九,《道藏》第20册,页602中。
    5 《真诰》卷二○:“长史名谧,字思玄,一名穆……按太和二年丁卯岁司命所告云:‘丙子年当去,时年七十二。’此则永兴二年乙丑生,太元元年去也。而《谱》云:‘孝武宁康元年去世,年七十一。’此为泰安二年癸亥生,为多二年。今以真为正。【顾云:‘宁康元年,七十二。’又非也。】”(《道藏》第20册,页608中)
    6 《道藏》第34册,页627中。
    1 张超然《六朝时期“大洞真经三十一卷”成立史序说》,《2004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第七届“宗教与心灵改革耀研讨会”论文集》,页58。
    2 参张超然《六朝时期“大洞真经三十一卷”成立史序说》一文中表二《〈上清源统经目注序〉篇章结构与资料来源》,《2004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第七届“宗教与心灵改革耀研讨会”论文集》,页59-60。
    3 张超然《六朝时期“大洞真经三十一卷”成立史序说》,《2004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第七届“宗教与心灵改革耀研讨会”论文集》,页60。
    1 【宋】张君房《云笈七籖》卷四,李永晟点校,第1册,页49。
    2 《真诰》卷二○,《道藏》第20册,页608上至中。
    3 【宋】张君房《云笈七籖》卷四,李永晟点校,第1册,页49。
    4 《真诰》卷一九,《道藏》第20册,页602中。
    5 参张超然《六朝时期‘大洞真经三十一卷’的成立史序说》一文中表二《〈上清源统经目注序〉篇章结构与资料来源》,《2004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第七届“宗教与心灵改革耀研讨会”论文集》,页59。
    6 张超然《六朝时期“大洞真经三十一卷”成立史序说》,《2004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第七届“宗教与心灵改革耀研讨会”论文集》,页59。
    1 《真诰》卷八,《道藏》第20册,页536上至下。
    1 参【日】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李庆译,页76-82。
    2 有关该书的成书年代,主要有三种说法:1、成于梁末(536前后-554),吉冈义丰、小林正美均主此说;2、成于隋代初期,秋月观瑛主此说;3、成于唐初(650年前后),大渊忍尔主此说。参吉冈义丰《关于〈三洞奉道科戒仪范〉的成立》(《道教与佛教》第三收,1976年),秋月观瑛《六朝道教报应说的发展》(《弘前大学人文社会》第33号,1963年),大渊忍尔《道教史の研究》(冈山:冈山大学共济会,1964年,页254-258)。(参考【日】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李庆译,页90-93)。
    1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五,《道藏》第24册,页760上。
    2 【日】吉冈义丰《道教经典史论》,页326。
    3 参本文第二章第一节第二部分,页14-15。
    1 张超然《六朝时期“大洞真经三十一卷”成立史序说》,《2004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第七届“宗教与心灵改革耀研讨会”论文集》,页58。
    1 张超然《六朝时期“大洞真经三十一卷”成立史序说》,《2004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第七届“宗教与心灵改革耀研讨会”论文集》,页50-51。
    1 张超然《六朝时期“大洞真经三十一卷”成立史序说》,《2004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第七届“宗教与心灵改革耀研讨会”论文集》,页50-51,注释10。
    2 尾崎正治也是采取这种点断法,认为“七圣玄纪回文九霄白简青录得道之名”乃一部道经。参尾崎正治《道教经典》,【日】福井康顺等监修《道教》第一卷,朱越利译,页84。
    3 关于东晋中期杨许降经的目录,参本文第五章第一节,页116。
    4 《大正藏》第52卷,页151中。
    1 参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pp 137-138。
    2 参张万福《洞玄灵宝道士受三洞经诫法箓择日暦》,《道藏》第32册,页182中至页183下;《傅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同册,页184下至页187上。
    1 《道藏》第24册,页757中至页760上。
    2 《道藏》第32册,页197下。
    3 李渤《真系》:“今道门以经箓授受,所自来远矣……自晋兴宁乙丑岁众真降授于杨君,杨君授许君,许君授子玄文,玄文付经于马朗。景和乙巳岁,(?)取经入华林园。明帝登极,殳季真启还私。简寂陆君南下立崇虚馆,真经尽归于馆。按《黄素方》,因录值经,准法奉修,亦同师授。其陆君之教,杨、许之胄也。陆授孙君,孙君授陶君,陶君搜摭许令之遗经略尽矣。”(【宋】张君房《云笈七籖》卷五,李永晟点校,第1册,页69)按这一段记载,与陶弘景在《真诰》中的叙述,大致吻合,只是《真诰》中所记陆修静立崇虚馆时所得真经,并非全部,而只是一部分。《茅山志》卷一○则以陆修静为傅上清经的第七代宗师(《道藏》第33册,页599中)。总之,这些资料还是显示陆修静在上清经(包括杨许真经)的傅播中确实发挥过不可忽视的作用。
    1 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请参王承文《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页13-20。
    2 王承文《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页17-18。
    3 《大正藏》第52卷,页151中。
    1 【日】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李庆译,页135-136。
    2 《道藏》第9册,页839下。
    3 参【日】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李庆译,页170,注释3。
    4 【日】大渊忍尔《道教とその经典》,东京:创文社,1997年,页71。
    5 参王承文《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页16-18。
    1 【宋】张君房《云笈七籖》卷四,李永晟点校,第1册,页52-53。原文点断略有不同。
    2 【宋】张君房《云笈七籖》卷四,李永晟点校,第1册,页51-53。字下点为笔者所加。
    1 【日】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李庆译,页158。
    1 杨立华《论道教早期上清经的“出世”及其与〈太平经〉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1期,页116。
    1 如Michel Strickmann,the Mao Shan Revelations:Taoism and the Aristocracy,T'oung Pao (63), p1-60;Michel Strickmann,Le Taoisme Du Mao Chan Chronique d'une R(?)v(?)lation,M(?)moires de L'institut des Hautes (?)tudes chinoises,Volume ⅩⅦ,1981;Isabelle Robinet,La R(?)v(?)lation duShangqing dans L'Histoire du Taoisme,Publications de L'(?)cole Fran(?)aise D'Extr(?)me Orient,volume 137,1984。
    1《 真诰》卷二○,《道藏》第20册,页606中。
    2 《真诰》卷九,《道藏》第20 册,页537下。
    3 《真诰》卷九,《道藏》第20册,页537下至538上。。
    4 《真诰》卷九,《道藏》第20册,页538上。
    5 《真诰》卷九,《道藏》第20册,页538上至中。
    6 《真诰》卷九,《道藏》第20册,页538中。
    1 《真诰》卷九,《道藏》第20册,页541上至中。
    2 该经一般认为是杨许降真时期所出上清经,有关介绍参本章第二节第二部分,页121。
    3 《上清太上八素真经》:“夫上真之道有七,太上之道有三,中真之道有六,下真之道有八。”(见《道藏》第6册,页649下)。
    4 《道藏》第33册,页404上至中。
    5 《道藏》第6册,页649下。
    6 《道藏》第6册,页649下。
    1 《道藏》第6册,页649下至页650上。经中云“中真之道有六”,然而从所列内容看或许不止六篇,篇名显得比较混乱,这里勉强分为六部分,或许还有可以再考应者。
    2 《道藏》第6册,页650上。
    3 《真诰》卷九,《道藏》第20册,页540下。
    1 《真诰》卷一八,《道藏》第20册,页595中。
    2 参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vol.1,pp 590.
    3 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页1062。
    4 由于其中包含了大量类佛教用语,当出于唐代。
    5 《真诰》卷一八,《道藏》第20册,页599上。
    6 《道藏》第33册,页600中。
    1 《道藏》第33册,页598下。
    2 《真诰》卷一八,《道藏》第20册,页596下。
    3 《真诰》卷一五,《道藏》第33册,页600上至中。
    4 《真诰》原文有错简,此处据【日】吉川忠夫、麦谷邦夫编《真诰校注》校改(有关情况参该书卷一五,页471和页477注释九。)
    1 《道藏》第33册,页598中。
    2 《道藏》第33册,页600中。
    1 【日】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李庆译,页31。
    1 《真诰》卷二○,《道藏》第20册,页606中。
    2 《真诰》卷二○,《道藏》第20册,页606中至页607下。
    1 《真诰》卷一○,《道藏》第20册,页546下。
    2 《真诰》卷一八,《道藏》第20册,页595下。
    3 《真诰》卷二,《道藏》第20册,页504上。
    4 《真诰》卷一八,《道藏》第20册,页599上。前已提到《洞真太上说智慧消魔真经》卷一有此处引文中语,为杨许所出之经。
    5 《真诰》卷四,《道藏》第20册,页515下。
    6 《真诰》卷一四,《道藏》第20册,页577下。第一条“玉子者,帝俈也”中的“玉”,《真诰校注》改为“王”(参该书卷一四,页463)。
    1 司马虚认为《劔经》即为《石精金光藏景录形神经》(参Michel Strickmann,Le Taoisme
    Du Mao Chan Chronique d'une R(?)v(?)lation,M(?)moires de L'institut des Hautes (?)tudes chinoises,Volume ⅩⅦ,pp59-64),其实不然。《劔经》的全名为《太极真人曲晨飞盖八景神丹录形灵丸经飞仙宝剑上经》,《道藏阙经目录》有载(但《阙经目录》误“曲晨飞盖”为“曲晨飞精”),另外《无上秘要》卷三二引作《洞真神丹箓形灵九经》(《道藏》第25册,页109下),唐《道典论》卷二引作《太极真人飞仙宝剑上经》(《道藏》第24册,页844下、845上),《太平御览》卷六六四又引作《宝剑上经》(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页2963上),其实均为此《劔经》。而《石精金光藏景录形》,在《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卷三和《三洞奉道科戒》卷五中均有著录,是为“三十一卷”中一部经典。据《无上秘要》卷八四、《云笈七籖》卷四八的引文看,此经亦论“劔解”的事情,但是与《劔经》并非一经。二书均已佚失。
    2 参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vol.1,pp144.
    1 《道藏》第6册,页745中至下。
    2 《道藏》第6册,页649下。
    3 《道藏》第33册,页600中。
    4 为区别起见,原本的《九真中经》即称《九真中经》,《道藏》本则称全名《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
    5 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页1088-1089。
    6 《真诰》卷一八,《道藏》第20册,页596中。
    1 《道藏》第34册,页33中。
    2 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vol.1,pp145.
    3 《道藏》第3册,页427下。
    1 参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vol.1,pp145.
    2 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Vol3,pp1050.
    3 关于《郁仪》、《结璘》在《无上秘要》中的引用情况,请参【日】大渊忍尔、石井昌子、尾崎正治,《改订增补六朝唐宋の古文献所引道教典籍目录·索引》,页65。
    4 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页1089。
    5 见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vol.1,pp 146。
    1 《真诰》卷五:“君日:道有八素真经,太上之隐书也。在世。”(《道藏》第20册,页516中)
    2 《道藏》第6册,页649下。
    3 参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vol.1,pp 620-622、624。
    4 参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中《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登坛符札妙诀》和《洞真太上八素真经占后入定妙诀》二经提要,页1045、1046。
    5 参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中《上清太上八素真经》和《洞真太上八素真经服食日月皇华诀》提要,vol.1,pp 141-142。
    1 有关《三品目》的讨论参本章第一节,页106。
    2 《真诰》卷二○,《道藏》第20册,页606下。
    3 《道藏》第33册,页597下至页598上。
    4 《无上秘要》卷二○,《道藏》第25册,页50上。
    1 《无上秘要》卷二○,《道藏》第25册,页50中。
    2 《道藏》第6册,第651页下。
    3 《道藏》第11册,页386下至页387上。
    4 《道藏》第25册,页127上。
    5 《无上秘要》卷二○,《道藏》第25册,页50中至页51上。
    6 《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一九,王明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版,页336。
    1 【日】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李庆译,页27。
    2 关于这一点,小林正美有详细的论述,请参其著《六朝道教史研究》,李庆译,页27-30。
    3 《真诰》卷二,《道藏》第20册,页504上。
    4 《真诰》卷二O,《道藏》第20册,页606上至中。
    5 《真诰》卷二○,《道藏》第20册,页606中至下。
    1 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i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vol.1,pp 144。
    2 《真诰》卷九,《道藏》第20册,页537上。
    3 《道藏》第33册,页443下。
    4 关于《灵书紫文》的研究,据《道藏通考》还有wu Jing-nuan,Ling shu or the Spiritual Pivot,笔者未见。参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
    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pp 151。
    5 《道藏》第6册,页649下。
    6 《道藏》第33册,页600中。
    1 王卡《敦煌道教文献研究——综述·目录·索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页86。
    2 见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中《皇天上清金阙帝君灵书紫文上经》的提要,vol.1,pp 150。
    3 《真诰》卷一八,《道藏》第20册,页596中。
    4 《道藏》第6册,页747上。
    1 《真诰》卷九,《道藏》第20册,页544下。
    2 《道藏》第11册,页381下。
    3《真诰》卷一八,《道藏》第20册,页596中。
    1 《道藏》第20册,页384上至下。
    2 均见于《道藏》第20 册,页596中。
    3 《道藏》第11册,页383中。
    4 《道藏》第11册,页384上。
    5 《真诰》卷五,《道藏》第20册,页517上。案:亦在《紫文》中当为陶弘景的注语。承前“右此十七条在《灵书紫文》中,并琅玕丹之所变化也。”均陶弘景注语。
    6 《道藏》第11册,页384中至下。
    7 《道藏》第6册,页606中。
    8 《道藏》第6册,页615下。
    1 《道藏》第11册,页383上至中。
    2 见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中《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的提要,vol.1,pp 151。
    3 《道藏》第4册,页557上至中。
    4 此处似有舛误,当为“施行所受秘要”。
    1 《道藏》第4册,页557上。
    2 《道藏》第11册,页380下。
    3 《道藏》第6册,页744中。
    4 此处似有舛误,当为“上清方诸青童君”。
    5 《道藏》第3册,页402上。
    6 《真诰》卷五,《道藏》第20册,页516下。
    7 《真诰》卷二○,《道藏》第20册,页606下。句中据【日】吉川忠夫、麦谷邦夫编《真诰校注》校改(参该书卷二○,页582)。
    8 《真诰》卷五,《道藏》第20 册,页516下。
    1 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vol.1,pp167。
    2 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页1085。
    3 关于杨许实际造经的目录,参本章第一节,页116。
    4 《道藏》第3册,页430上。
    5 《道藏》第33册,页552下。
    6 参《道藏》第33册,页552下至页553上。
    7 《道藏》第24册,页759下。
    1 参《道藏》第6册,页649下。
    2 《道藏》第6册,分别见页650下、页651上。
    3 《道藏》第33册,页600中。
    1 《洞真太上神虎隐文》,《道藏》第33册,页567中至下。又见《洞真太上智慧消魔真经》卷二,《道藏》第33册,页603下。
    2 《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卷二有“玉清隐书四卷八诀”。见《道藏》第3册,页
    3 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vol.1,pp180-181。
    4 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vol.1,pp139。
    5 《真诰》卷九,《道藏》第20册,页544下至页545上。句中据【日】吉川忠夫、麦谷邦夫编《真诰校注》校改(参该书卷九,页306)。
    6 《上清太上玉清隐书灭魔神慧高玄真经·大洞灭魔神慧玉清隐书》,《道藏》第33册,页751下。
    1 《道藏》第33册,页760中。
    2 《道藏》第33册,页749下。
    3 《道藏》第33册,页750中至页751上。
    4 见《上清大洞真经》卷一,《道藏》第1册,页515中至页519中。
    1 参《道藏》第6册,页649下。
    2 《道藏》第33册,页600中。
    3 详参本文第二章第五节有关论述,页38。
    4 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vol.1,pp183。
    1 为便于区分,用《洞真太微金虎真符》指称该经,经中的金虎符部分称《金虎真符》。
    2 前已证此一卷为杨许经,详参本章第一节第二部分,页109。
    3 《道藏》第33册,页598上至中。
    4 参《真诰》卷一八,《道藏》第20册,页596下。
    5 《洞真太上神虎隐文》,《道藏》第33册,页567中至下。又见《洞真太上智慧消魔真经》卷二,《道藏》第33册,页603下。
    6 《道藏》第33册,分别见页572下、页572中。
    1 《道藏》第33册,页564下至页565上。
    2 《真诰》卷一九,《道藏》第20册,页605下。其中部分文字据【日】吉川忠夫、麦谷邦夫编《真诰校注》校改(参该书卷一九,页578-579)
    1 《道藏》第33册,页452中。
    2 参本文第三章第一节有关论证,页49。
    3 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中《上清明堂元真经诀》提要,vol.1,pp206。
    1 《道藏》第6册,页639下至页640上。
    2 《真诰》卷九:“《太上玄真经》,先盟而后行。行之,然后可闻玉珮金珰之道耳。”(《道藏》第20册,页542下)
    3 《道藏》第6册,页640上小字。
    4 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vol.1,pp176。
    5 《道藏》第6册,页639下小字。
    6 《道藏》第1册,分别见页899上、页902中。
    1 王卡《敦煌道教文献研究——综述·目录·索引》,页87。
    2 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中《上清太霄隐书元真洞飞二景经》提要,vol.1,pp594。
    3 《真诰》卷一○,《道藏》第20册,页546下。
    4 关于《洞真太上说智慧消魔真经》的考辨,参本章第一节第二部分,页109。
    5 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vol.1,pp167。
    1 《道藏》第20册,页494中至下。
    2 《真诰》卷三,《道藏》第20册,页509中。
    3 《真诰》卷一七,《道藏》第20册,页588中。
    4 《道藏》第33册,页566中至567上。
    5 《道藏》第33册,页567下至页568中。
    1 《智慧消魔真经》作“汎汎太霞辔”,当以“昔泛太霞辔”为是。
    2 《智慧消魔真经》作“结朗未生神”,当以“结朗未生神”为是。
    3 《智慧消魔真经》作“逸宅丹玄本”,当以“逸宅丹玄本”为是。
    4 《智慧消魔真经》作“玄响奏豪外”,当以“玄响奏象外”为是。
    5 《智慧消魔真经》作“领拔纳元和,秀纵玄执理”。“元”字为术文。
    6 《智慧消魔真经》作“萧倅清零纪”。当以“萧倅清零纪”为是。
    7 《智慧消魔真经》作“玄玄即排起”。当以“玄玄即排起”为是。
    8 《智慧消魔真经》作“万峯但奇观”。当以“万峯坦奇观”为是。
    9 《智慧消魔真经》作“弥劫方目始”。当以“弥劫方目始”为是。
    10 《智慧消魔真经》作“源神齐洞化”。当以“源神齐洞化”为是。
    11 《智慧消魔真经》作“理元二虚表”。当以“理元二虚表”为是。
    12 《智慧消魔真经》作“运机璇汉道”。当以“运机璇汉道”为是。
    13 见《道藏》第33册,页603上。
    1 《真诰》卷一四,《道藏》第20册,页576下至页577上。
    2 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vol.1,pp174。
    1 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vol.1,pp175。
    2 有关此三部经的考辨分别见本章第二节第二部分,页121;第一节第二部分,页109;第二节第四部分,页126。
    1 关于《无上秘要》的成书年代,参第二章第六节第二部分,页45。
    2 【日】大渊忍尔《初期の道教》,页285-286。
    3 有关考证参本文第二章第六节,页44。
    4 《道藏通考》六朝古灵宝经部分首先讨论的是《道藏》里与《灵宝经目》对应的灵宝经,然后讨论《灵宝经目》外的灵宝经;而六朝上清经的部分则是首先讨论《道藏》里与《上清大洞真经目》对应的上清经,次及该经目之外的古上清经。故很显然两个经目在学者眼里处在大致对等的地位,同为最重要的考察六朝道经的古经目。
    5 《灵宝经目》中灵宝经的时代,关键在于现在大渊忍尔恢复的《灵宝经目》是元嘉十四年目录还是泰始七年目录,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参本文第四章第四节,页99。
    1 《上清真人许长史旧馆坛碑》,【清】顾沅钩本,《石刻史料新编》第3辑第2册,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页569下至页570上。
    2 【清】朱彝尊《茅山许长史旧馆【坛】碑跋》,《曝书亭金石文字跋尾》卷三,《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25册,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页18696下。
    3 《许长史旧馆坛碑》,《江苏金石志》卷二,《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13册,页9483下。
    1 【宋】黄伯思《跋陶华阳书后》,《东观余论》卷下,《石刻史料新编》第3辑第40册,页679下。
    2 【宋】陈思《梁许长史旧馆坛碑》,《宝刻丛编》卷一五,《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24册,页18324下。
    3 【宋】陈思《梁许长史旧馆坛碑》,《宝刻丛编》卷一五,《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24册,页18333下。
    4 【清】韩崇《许长史旧馆坛碑》,《宝铁斋金石文跋尾》,《石刻史料新编》第2辑第20册,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页14401下。
    5 【清】顾炎武《上清真人许长史旧馆坛碑》,《金石文字说》卷二,《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12册,页9214下。
    6 【清】武亿《梁上清真人许长史旧馆坛碑》,《授堂金石跋》卷三,《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25册,页19103。
    1 【宋】欧阳棐《许长史旧馆坛碑》,《集古录目》,《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24册,页17958下。
    2 《上清真人许长史旧馆坛碑》,【清】顾沅钩本,《石刻史料新编》第3辑第2册,页574下。
    3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六六六,页2972上。
    4 《上清真人许长史旧馆坛碑》,【清】顾沅钩本,《石刻史料新编》第3辑第2册,页574下。
    1 【清】韩崇《许长史旧馆坛碑》,《宝铁斋金石文跋尾》,《石刻史料新编》第2辑第20册,页14401下。
    2 【宋】陈思《梁许长史旧馆坛碑》,《宝刻丛编》卷一五,《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24册,页18333下。
    3 【元】刘大彬《茅山志》卷二O,第5册,页634上。
    4 【清】朱彝尊《茅山许长史旧馆碑跋》,《曝书亭金石文字跋尾》卷三,《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25册,页18696下
    5 【清】朱彝尊《茅山许长史旧馆碑跋》,《曝书亭金石文字跋尾》卷三,《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25册,页18696下。
    6 【清】韩崇《许长史旧馆坛碑》,《宝铁斋金石文跋尾》卷上,《石刻史料新编》第2辑第20册,页14401下。
    7 《上清真人许长史旧馆坛碑》,【清】顾沅钩本,《石刻史料新编》第3辑第2册,第574下。
    1 从“碑在句容茅山”至“蔡氏墨录堂亦刻之”一段,为杨守敬跋语原文。
    2 《许长史旧馆坛碑》,《江苏金石志》卷二,《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13册,页9483下。
    3 《许长史旧馆坛碑》,《江苏金石志》卷二,《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13册,页9483下。
    4 陈垣《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页18-21。
    5 《华阳陶隐居集》卷下,《道藏》第23册,页648下至页650上。
    6 关于陶弘景集子的版本情况,请参王家葵《陶弘景丛考》,页112-116。
    7 参王家葵《陶弘景丛考》,页112、116。
    1 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页796。
    2 朱越利《道藏分类解题》,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页160。
    3 【元】刘大彬《茅山志·叙录》,《道藏》第5册,页549下。
    4 【元】刘大彬《茅山志》卷一六,《道藏》第5册,页622中。
    5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补遗》,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页456。
    6 【明】李日华《六砚斋笔记》卷三,《国学珍本文库》第1辑第18种,页75。
    1 【清】王士祯《居易录》卷一三,《四库全书》第86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页470下。
    [1]《道藏》[M].北京:文物出版社、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1988.(文献后的缩略形式,前为册数,后为页数,如24/837,即为第24册,第837页。下同)
    《道典论》[M].24/837.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M].24/782.
    《洞神八帝妙精经》[M].11/385.
    《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M].33/381.
    《洞真上清开天三图七星移度经》[M].33/448.
    《洞真上清青要紫书金根众经》[M].33/423.
    《洞真上清神州七转七变舞天经》[M].33/544.
    《洞真上清太微帝君步天纲飞地纪金简玉字上经》[M].33/438.
    《洞真太上八道命籍经》[M].33/502.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精曜三景妙诀》[M].33/485.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修习功业妙诀》[M].33/485.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形化妙诀》[M].33/485.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占后入定妙诀》[M].33/485.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登坛符札妙诀》[M].33/485.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服食日月皇华诀》[M].33/477.
    《洞真太上金篇虎符真文经》[M].33/570.
    《洞真太上三九素语玉精真诀》[M].33/497.
    《洞真太上神虎玉经》[M].33/564.
    《洞真太上神虎隐文》[M].33/566.
    《洞真太上说智慧消魔真经》33/597.
    《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M].33/400.
    《洞真太上太霄琅书》[M].33/645.
    《洞真太上太素玉箓》[M].33/578.
    《洞真太上紫度炎光神元变经》[M].33/553.
    《洞真太微黄书天帝君石景金阳素经》[M].2/162.
    《洞真太微黄书九天八箓真文》[M].4/561.
    《洞真太一帝君太丹隐书洞真玄经》[M].33/528.
    《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M].34/379.
    《洞玄灵宝六甲玉女上宫歌章》[M].1 1/156.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M].24/741.
    《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M].34/625.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M].5/843.
    《高上太霄琅书琼文帝章经》[M].1/886.
    《高上玉宸忧乐章》[M].34/777.
    《汉武帝内傅》[M].5/47.
    《皇天上清金阙帝君灵书紫文上经》[M].11/380.
    《上清丹景道精隐地八术经》[M].33/782.
    《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M].33/797.
    《上清高上灭魔玉帝神慧玉清隐书》[M].33/762.
    《上清高上龟山玄箓》[M].34/230.
    《上清高上玉晨凤灵曲素上经》[M].34/1.
    《上清高圣太上大道君洞真金元八景玉箓》[M].34/145.
    《上清九丹上化胎精中记经》[M].34/82.
    《上清后圣道君列纪》[M].6/744.
    《上清黄氣阳精三道顺行经》[M].1/822.
    《上清金书玉字上经》[M].18/743.
    《上清金真玉光八景飞经》[M].34/54.
    《上清九天上帝祝百神内名经》[M].33/788.
    《上清九丹上化胎精中记经》[M].34/82.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M].2/169.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箓》[M].34/161.
    《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M].6/211.
    《上清胎精记解结行事诀》[M].6/557.
    《上清明堂元真经诀》[M].6/638.
    《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M].6/642.
    《上清太上元始耀光金虎凤文章宝经》[M].34/91.
    《上清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经》[M].34/73.
    《上清太上八素真经》[M].6/648.
    《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M].34/33.
    《上清太上九真中经绛生神丹诀》[M].34/46.
    《上清太上玉清隐书灭魔神慧高玄真经》[M].33/748.
    《上清太上八素真经》[M].6/648.
    《上清太霄隐书元真洞飞二景经》[M].28/379.
    《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M].34/8.
    《上清玉帝七圣玄纪迴天九霄经》[M].34/62.
    《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M].34/177.
    《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M].9/839.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M].6/885
    《太上洞真回玄章》[M].34/779.
    《太上灵宝五符序》[M].6/315.
    《太上三天正法经》[M].28/406.
    《太上说智慧消魔真经》[M].33/597.
    《太上玉珮金珰太极金书上经》[M].1/896.
    《太上诸天灵书度命妙经》[M].1/799.
    《太微帝君结带真文法》[M].32/734.
    《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M].4/555.
    《太微灵书紫文仙忌真记上经》[M].3/402.
    《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M].3/415.
    《无上秘要》[M].25/1.
    《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M].24/720.
    《紫阳真人内傅》[M].5/542.
    【刘宋】陆修静《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M].9/839.
    【刘宋】陆修静《洞玄灵宝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M].9/821.
    【梁】陶弘景《真诰》[M].20/491.
    【梁】陶弘景《登真隐诀》[M].6/607.
    【唐】张万福《傅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M].32/184.
    【唐】张万福《洞玄灵宝道士受三洞经诫法箓择日暦》[M].32/182.
    【唐】王悬河《上清道类事相》[M].24/874.
    【唐】王悬河《三洞珠灵》[M].25/296.
    【南宋】蒋叔舆《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M].9/378.
    【元】刘大彬《茅山志》[M].5/548.
    [2]石刻史料新编[M].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78-1987.
    【宋】陈思.宝刻丛编[M].第1辑, 24/18073.
    【宋】欧阳棐.集古录目[M].第1辑,24/17923.
    【宋】黄伯思.东观余论[M].第3辑,40/617.
    【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M].第1辑,12/9191.
    【清】武亿.授堂金石跋[M].第1辑,25/19081.
    【清】朱彝尊.曝书亭金石文字跋尾[M].第1辑,25/18663.
    【清】韩崇.宝铁斋金石文跋尾[M].第2辑,20/14400.
    【清】顾沅钩.上清真人许长史旧馆坛碑[M].第3辑,2/567.
    江苏金石志[M].第1辑,13/9437.
    [3]【晋】葛洪撰,王明校释.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宋】张君房撰,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籖[M].北京:中华书局,2003.
    [5]【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刘宋】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梁】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8]【唐】徐坚等.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4.
    [9]【宋】李昉等.太平广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10]【宋】李昉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1]【明】陶宗仪.书史会要[M].上海:上海书店,1984.
    [12]【明】李日华.六砚斋笔记[M].国学珍本文库.第1辑第18种.
    [13]【清】王士祯.居易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869/309.
    [1]陈国符.道藏源流考[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陈垣著,陈智超、曾庆瑛校补.道家金石略[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3]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03.
    [4]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5]葛兆光.想象力的世界——道教与唐代文学[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0.
    [6]李丰楙.六朝隋唐仙道类小说研究[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 997.
    [7]李丰楙.误入与谪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学论集[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7.
    [8]李丰楙.忧与遊:六朝隋唐遊仙诗论集[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7.
    [9]卢国龙.中国重玄学[M].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
    [10]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卿希泰.中国道教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12]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3]王承文.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4]王家葵.陶弘景丛考[M].济南:齐鲁书社,2003.
    [15]王卡.敦煌道教文献研究——综述·目录·索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6]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7]伍成泉.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戒律规范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6.
    [18]萧登福.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
    [19]叶贵良.敦煌道经写本与词汇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7.
    [20]虞万里.榆枋斋学术论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1]钟国发.陶弘景评傅[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2]朱越利.道经总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23]朱越利.道藏分类解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1]【法】施舟人原编,陈耀庭改编.道藏索引——五种版本道藏通检[M].上海:上海书店,1996.
    [2]【日】福井康顺等监修,朱越利译.道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日】吉川忠夫、麦谷邦夫编,朱越利译.真诰校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日】小林正美著,李庆译.六朝道教史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5]【法】索安(Anna Seidel,一译安娜·塞德尔)著,吕鹏志,陈平等译.《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
    [6]【日】大渊忍尔.道教史の研究[M].冈山:冈山大学共济会,1964.
    [7]【日】大渊忍尔.敦煌道经目录编[M].东京:福武书店,1978.
    [8]【日】大渊忍尔.初期の道教[M].东京:创文社,1991.
    [9]【日】大渊忍尔.道教とその经典[M].东京:创文社,1997.
    [10]【日】大渊忍尔、石井昌子、尾崎正治.改定增补六朝唐宋の古文献所引道教典籍目录索引[M].东京:国书刊行会,1999.
    [11]【日】吉冈义丰.道教经典史论[M].东京:大正大学道教刊行会,1955.
    [12]【美】 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 《道藏通考》[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4.
    [13]【法】 Isabelle Robinet.La R(?)v(?)lation du Shangqing dans L'Histoire du Taoisme[M].2vols.,Publications de l'(?)cole Fran(?)aise d'Ex(?)trme-Orient,volume 137,Paris,1984.
    [14]【美】 Michel Strickmann.Le Taoisme du Mao Chan——Chronique d'une R(?)v(?)lation[M].M(?)moires de l'institut des Hautes (?)tudes Chinoises,Volume 17,Paris,1981.
    [15]【法】 Lagerwey:Wu-Shang Pi-Yao:Somme Taoiste du VIe Si(?)cle[M].Publications de l'Ecole Fran(?)aise d'Extr(?)me-Orient, Volume 124,Paris,1981.
    [1]丁培仁.关于《上清经》[J].宗教学研究,2000,(2):10-11.
    [2]冯利华.敦煌写本道经《金真玉光八景飞经》校读[J].西域研究,2003,(2):109-111.
    [3]冯利华.《真诰》版本考述[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4):29-74.
    [4]冯利华.《真诰》词语辑释[J].古汉语研究,2002,(4),76-77.
    [5]冯利华,徐望驾.陶弘景《真诰》的语料价值[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3),17-24.
    [6]葛兆光.青铜鼎与错金壶:道教语词在中晚唐诗歌中的使用[A].见:吴光正等.想象力的世界——二十世纪“道教与古代文学”论丛[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558-579.
    [7]李丰楙.孟郊《列仙文》与道教降真诗——兼论任半塘的“戏文”说[A].见:李丰楙.误入与谪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学论集[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7:189-214.
    [8]刘琳.杨义与许谧父子造作上清经考[J].中国文化,1993,(8):104-110.
    [9]刘怡君.六朝上清经系经典的灵启:道教史上的一次启示事件[D].台北:台湾辅仁大学中国宗教研究所,1999.
    [10]萧登福.魏晋道教杨许“上清大洞真经39章经”探原[J].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88,21(6):42-54.
    [11]谢聪辉.修真与降真:六朝道教上清经派仙傅研究[D],台北:台湾师范 大学国文研究所,1999.
    [12]杨福程.《黄庭》内外二景考[J].世界宗教研究,1995,(3):68-76.
    [13]杨立华.论道教早期上清经的“出世”及其与《太平经》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1999,(1):116-123.
    [14]杨立华.《黄庭内景经》重考[J].道家文化研究(16):261-293.
    [15]王承文.敦煌古灵宝经与道教“三洞经书”和“三乘”考论[J].敦煌学辑刊.2003,(1):42-54.
    [16]王宗昱.三洞录起[J].世界宗教研究,2000,(2):81-85.
    [17]张超然.六朝时期“大洞真经三十一卷”成立史序说[A].见:2004年台湾青年宗教学者第七届“宗教与心灵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高雄:高雄道德院,2005:49-74.
    [18]张景华、秦太昌.晋魏华存修道阳洛山考[J].中国道教.2001,(1):40-43.
    [19]张芮菱.魏华存夫人信道原因考[J].宗教学研究.2007,(4):195-198.
    [20]赵益.《真诰》与唐诗[J].中华文史论丛,2007,(2):97-113.
    [21]赵益.《真诰》的源流与文本[A].见:赵益.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W].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346-353.
    [22]周冶.南岳魏夫人魏华存新考[J].世界宗教研究,2006,(2):65-71.
    [23]朱越利.六朝上清经的隐书之道[J].宗教学研究,2001,(2):1-13。
    [24]朱越利.隐书以外的上清房中经[J].中华文化论坛,2003,(1):129-134.
    [25]【日】大渊忍尔撰,刘波译,王承文校.论古灵宝经[J].道家文化研究,(13):485-506.
    [26]【美】司马虚撰,刘屹译.最长的道经[J].法国汉学,(7):188-211.
    [27]【日】尾崎正治.四极明科の诸问题[A].见:吉冈博士还历纪念道教研究论集:道教の思想と文化[M].东京:国书刊行会,1977:341-363.
    [28]【日】尾崎正治.《太上三天正法经》成立考[J].东方宗教(43):13-29.
    [29]【日】釜谷武志.《真诰》の诗と色彩语[A].见:【日】吉川忠夫.六朝道教の研究[M].东京:春秋社,1998:237-258.
    [30]【日】石井昌子.真诰の成立をる资料的检讨——登真隐诀·真灵位丛图及び无上秘要との关系をに中心[A].见:吉冈义丰、Michel Soymi(?)主编.道教研究(3)[M].东京:昭森社,1965:79-196.
    [31]【日】石井昌子.真诰の成立に关する一考察[A].见:吉冈义丰、MichelSoymi(?)主编.道教研究(1)[M].东京:昭森社,1965:215-270.
    [32]【美】艾克曼(Schawn Eichman).八素真经の成立と展开[J].东方宗 教,1999 (93): 1-23.
    [33]【美】 Michel Strickmann.the Mao Shan Revelations:Taoism and the Aristocracy[J].in T'oung Pao Vol.LXIII,Leiden E.J.Brill,1977:1-60.
    [34]【美】 Michel Strickmann.On the Alchemy ofT' aoHung-ching[A],in H.Welch and A.Seidel eds.Facets of Taoism[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1979:123-192.
    [35]【法】 Isabelle Robinet.Le Ta-t'ung chen-ching-son authenticit(?) et saplacedans lestextesduShang-ch'ingching[A].in M.Stricmann eds.Tantric and Taoist Studies in Honour of R.A.Stein[M].vol.Ⅱ,M(?)langes Chinois et Bouddhiques ⅩⅫ,Bruxelles,1983:394-433.
    [36]【法】 Isabelle Robinet.Introduction au Kieou-tchen tchong-king[J].in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n Bulletin,(7):24-4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