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梁启超思想的内在理路及成因(1898-1906年)—变与常的交织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维新变法的领袖,一篇《变法通议》宣告了晚清一场声势浩大的变革运动的开始;作为一位深度参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社会活动家,他的政治生涯并没有因为戊戌变法的失败而结束,他流亡日本期间早期的革命宣传甚至间接地影响了辛亥革命;作为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一生笔耕不辍,留下1100万字的著述,内容涉及政治、史学、哲学、经济、新闻、法律等诸多方面,20世纪的许多知识分子都受到他的影响,如毛泽东、梁漱溟、钱穆、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可谓是中国近三百年文坛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从思想史层面来考察,梁启超是戊戌维新思潮的核心人物,其思想亦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重要组成。与康有为的“太有成见”相比,梁启超在思想上显得“太无成见”。这种被康有为批评的“流质善变”也成为梁启超本人思想上的一大特征。梁启超思想上的变化是有迹可循的,即以不变的爱国救国之心为始终,在不断地反思、累积、探索中调整自己思想的选择,包括他的学术思想和他的政治思想,而二者基于一个共同的目标,变化又总是相表里的。是故,本文选取梁启超思想历史中变化最为激烈的一段时间,即1898——1906年为研究断限,以梁启超在此时间断限内政治、学术思想的变迁为研究视点,围绕这些变迁的轨迹展开论证,以期探寻梁启超思想性格中多变、善变背后的深刻原因,以及屡变背后不变的精髓。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章集中回顾了迄今为止梁启超思想研究的成果和主要观点,总结了研究现状的成绩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1898——1906年间梁启超思想研究的意义、目标、价值、方法和手段,作出具体规划,尽可能使题目的研究明晰化和具体化。
     第二章对1900年以前的梁启超的人生历程作简要回顾。一个人幼年时期形成的道德规范和成年后的人生阅历,对其思想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体系和范围中,由于每个独立个体之间有着微妙的个性差异,导致客观历史投射在每个人心目中的影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想观念并不是完全对等的。因此,在深入探讨梁启超的思想理路及成因之前,将人物还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这个具体的时代背景中,可以勾稽并梳理出梁启超思想形成的本源以及后期发生改变的渊源。
     第三章选择梁启超一生思想中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即以1898——1906年为时间断限,通过爬梳梁启超的个人经历、与师友的交往活动、著述及往来信件,并对上述资料进行时间上的梳理和逻辑上的总结,阐释这八年间梁启超的四次主要思想变化:一是在政体的选择上,从维新变法时期的推动君主立宪到赴日后主张革命以共和,再到1903年后回归到立宪阵营;二是从“尊孔保教”思想向“尊孔不必保教”思想的转变;三是提出欲救国必先新其民的新民主张;四是在日本文明史观的影响下,于1902年提出“史学救国”的新思想。
     第四章主要围绕梁启超思想的上述四点主要变化,从师承、友人、日本社会思潮的影响、阅历四个角度分析梁启超思想理路的形成原因及思想间的内在联系:一是戊戌时期对康有为思想的师承,以及1900年以后逐渐突破康有为的思想框架走向独立发展的路径;二是流亡日本期间,梁启超身边有一批志同道合、共研学问的朋友,特别是黄遵宪,他们对梁启超1903年前后两次较大的思想起伏和最后的回归,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三是梁启超在日本生活时期,正值明治维新后期,大量的启蒙思想和思潮广泛地存在于日本社会,这些思想和思潮对梁启超当时的思想变化产生了推动作用;四是1903年梁启超游美洲时,通过对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了解,使他发现了中国和美国的距离,使他原本对民主、共和、革命的坚持发生了严重怀疑、动摇和转移,绝然地放弃了激进的排满革命思想和民主共和政体的设想,重新回归到开明的君主立宪制的阵营。概言之,伟大的抱负使他一生心系国家,康有为的言传身教使他走上政途,丰富的阅历使他累积学识,友人的规劝使他认真反思,渐增的学术使他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
     第五章是从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与学术思想相表里的角度,分析1898——1906年间梁启超政学思想的一致性,推导出这样的结论,主导并贯穿于梁启超政治思想变化始终的内因,是其对自身所接受的学术理论的不断思考、选择、调整和扬弃的结果。他每一次思想上的改变,都伴随着学术理论的改变,因而其学术思想的改变也必然引发其政治思想的改变,二者是因果联系,相互表里的。
     结语部分是对梁启超思想与中国近现代思想之关联与影响予以概括和总结,1898——1906年中,梁启超思想中的这些变化,既是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状况复杂而急剧变化的产物,也是梁启超在彷徨中一直在寻找适合中国现实的理论体系的产物,他怀着一颗赤诚不变的爱国之心,数十年求索于中国的繁荣和富强,他的思想几乎影响了那个时代所有的青年人。
Liang Qi-chao, well known as an enlightenment thinker in Chinese modern history, andthe leader of the Reform Movement of1898, his article General Discussion on Reformspronounced the beginning of a famous reform in late Qing Dynasty.As a social activist whoparticipated deeply in the progress of Chinese modernize, his politics career did not end withthe fail of Hundred Days’ Reform, his publicity about revolution affected the Revolution of1911indirectly.As a historiographer and writer, he incessantly kept on writing, left11000,000words, involving politics, historiography, philosophy, economics, journalism, law,and so on.He influenced many intellectuals of the20th century, such as Mao Ze-dong,Liang Shuming, Chien Mu, Hu Shih, Chen Tu-hsiu, LI Da-zhao.Liang Qi-chao was one ofthe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in the Chinese literary arena over the last300years.
     Inspecting from the lay of intellectual history, Liang Qi-chao was the whole show of theHundred Days’ Reform ideological trend, his thought was the important part of intellectualhistory in Chinese modern times.Comparing with Kang You-wei’“has prejudice”, LiangQi-chao seemed “no prejudice”.Kang You-wei had criticized the caprice, but it became one ofLiang Qi-chao’ 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nd.There was general warning signs to look forLiang Qi-chao’s change, that was changeless patriotism and the heart of saving the nation.Hecontinually regulated his thought with the introspection, accumulation and exploration,consisting of his academic idea and political thought, which had a common objective and relyon each other when they changed.So this article chooses1898-1906as the historical division,which was the time of his thought severity changed, with the change of academic idea andpolitical thought as the study viewpoint and try to expound the causes, view to finding thedeep reason and truth behind the changeable thought and character of Liang Qi-chao.
     The first chapter focused summary of the previous study of Liang Qi-chao’ s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and on this basis, formulated specificprogramming about the significance, goal, value, focus, difficulties, methods and means ofLiang Qi-chao’s study during1898-1906,maked study benefits and clarity as far as possible.
     Chapter II author mainly looking back about Liang Qi-chao’s life course.The moralnorms that one formed when he was a child, and the life experience when he enter adulthood,were crucial in the forming of his thoughts.Even living in the same social systems, aseveryone has own delicate diversity, so the objective historical image and the formative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was incoordinate.So before discussing Liang Qi-chao’s intrinsiclogic, placing him in the specific time of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could writing about the origin of Liang Qi-chao’ s thought and thecourses of change in later stage.
     Chapter III author chosen chosed1898-1906as the historical division, which was thetime of his thought severity changed, combed Liang Qi-chao’s life experience, the interactionwith friends, the writing and letters, tidying up the information and summarize the key issueslogically, summarized four times main ideological change: the first, about the selection of government form, he experienced a changing process, that from pushing forwardconstitutional monarchy during the Hundred Days’ Reform, to standing revolution andrepublic during living in Japan, to going back to the group of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after1903.The second, transformed from “respect Confucius and protect Confucius’ religion” to“respect Confucius but oppose Confucius as a kind of religion”.The third, he raised the newpeople thought, he thought saving the nation’ s people should before saving the nation.Thelast, with the influence of Japanese civilization history, he raised the new thought of “usingthe historiography to saving the nation”.
     Chapter IV author centre on the four transformation of Liang Qi-chao above, analysedthe courses from the education, frends, effect of Japanese social thought and the lifeexperiences, from the four angle abve, come to a conclusion:the first, he carried forward histeacher Kang You-wei during the Hundred Days’ Reform time, and gradually developedindependently.The second, during exiling in Japan, there were many friends in the samecamp, especially Huang Tsun-Hsien, they effected Liang Qi-chao deeply on the two changesaround1903.The third, it was the later stage of Meiji Restoration when Liang Qi-chao livingin Japan, there were so much enlightenment thought and ideological trend consisted in thesociety, the thought pushed Liang Qi-chao’s transmutation of thought forward.The last, whenLiang Qi-chao traveling in America in1903, he watched American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local customs and practices, fou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he becamedistrusting the democracy, republic and revolutionary, which he sticking to before, he shookand transferred, gave up radical revolutionary ideas and democratic republican system ofgovernment ideas absolutely, went back to the group of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again.Ingeneral, great ambition made him showed his consideration on his country, Kang You-wei’swords and deeds leaded he go On the political demise, friends’ advice made him rethinkprofoundly, increasing learning made him revised his statements and actions constantly.
     Chapter V From the angle of Liang Qi-chao’s political thought and academic idea echoedeach other, and the author analysed their consistency in1898-1906, come to a conclusion:theinternal cause leading and run through Liang Qi-chao’s political thought, was the result thathe thinking, choosing, adjusting and sublating his own academic idea received.Accordingwith every change of political thought, there was change of academic theory also, on thecontrary when the academic theory changed, the political though changed, too.So LiangQi-chao’s political thought and his academic theory supplemented each other.
     At last,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 relation and effect between Liang Qi-chao’s thoughtand Chinese modernism, drew a conclusion:the changes of Liang Qi-chao’s thought during1898—1906, were the results of the modern Chinese social condition changed complexly andjumpily in early20th, were the results of he consisted finding a systematic theory that suitingfor Chinese realistic social condition.He cherished a kind of invariable patriotic feeling,devoting himself to the prosperous and strong China, his thought effected almost all the youngpeople of the whole time.
引文
①丁守和,郑大华,任菁:《中国近代启蒙思潮》,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0页。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5-66页。
    ①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5页。
    ①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7页。
    ②陈鹏鸣考察的师友包括:康有为、严复、黄遵宪、夏曾佑、谭嗣同和胡适。
    ①董方奎:《新论梁启超》,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第319-321页。
    ①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第3页。
    ②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页。
    ①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上海:上海书店,2009年,野村浩一《序》。
    ②蒋广学,何卫东:《梁启超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9页。
    ③袁咏红:《梁启超对日本的认识与态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21页。
    ④吴爱萍:《论梁启超的“变”与“不变”——梁启超宪政思想再评说》,《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
    ①邓杰:《1903年前后梁启超政治思想转变原因探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②齐春风:《论戊戌变法后的康有为与梁启超》,《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6期。
    ③董方奎:《梁启超与康有为的第一次论争》,《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④陈鹏鸣:《梁启超对康有为的师从与叛逆》,《河北学刊》,2000年第6期。
    ⑤刘福祥,赵矢元:《论梁启超戊戌后思想上的两次反覆》,《学术月刊》,1983年第10期。
    ①袁一丹:《梁启超对于“善变”的解释》,《云梦学刊》,2008年第5期。
    ①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页。
    ②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7页。
    ①梁启超:《哀启》,《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27页。
    ②梁启超:《我之为童子时》,《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0页。
    ③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2页。
    ④梁启超:《三十自述》,《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6页。
    ⑤陈千秋(1869-1895),字通甫、礼吉,号随生,广东南海人。1891年师从康有为,就读于万木草堂,任学长,为长兴里十大学子之一。他谙历朝掌故,精考据典章之学,曾协助康编撰《新学伪经考》、《大同书》,1895年因协助康有为办理西樵乡同人团练局操劳过度而病故。
    ①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00页。
    ②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6页。
    ③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0页。
    ④梁启超:《与穗卿足下书》,引自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2页。
    ①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4册,第130页。
    ②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13页。
    ③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7页。
    ④公车上书总人数为603人:吉林1人,直隶37人,江苏47人,安徽8人,山西65人,甘肃61人,福建8人,江西2人,湖北4人,湖南4人,四川71人,广东86人,广西99人,云南15人,贵州95人,作者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资料丛刊:公车上书记》,上海:上海石印书局石印本,丛刊,光绪乙未,第295-333页。
    ⑤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00页。
    ①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页。
    ②王照:《复江翊云兼谢丁文江书》,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二册,第573页。
    ③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3页。
    ④王照:字小航,号芦中穷士,又号水东,近代拼音文字提倡者、“官话字母”方案的制订人。曾中举人、进士,任礼部主事。光绪维新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回国后,制订了一种汉字拼音方案,名为“官话合声字母”,这是我国第一套汉字笔画式的拼音文字方案。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二册,第573页。
    ①梁启超:《去国行》,《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五(下),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页。
    ①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74页。
    ①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9-40页。
    ②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79-180页。
    ③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引自陈锡祺:《孙中山年谱长编》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1年,第176页。
    ③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86页。
    ④李喜所,元青在《梁启超传》中认为,从当时的客观情况和信的内容来分析,这里的“其人”、“某君”当指梁启超无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9页。
    ⑤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引自陈锡祺:《孙中山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79页。
    ①梁启超:《杂答某报》,新民丛报第86号,第32页,孙中山年谱中记为《新民丛报》1906年9月3日第四年第14号。
    ②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81-182页。
    ③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上编,第44页,引自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119页。
    ④十三太保:梁启超、韩文举、欧榘甲、罗普、罗伯雅、张智若、李敬通、陈侣笙、梁子刚、黄为之、唐才常、林圭、谭柏生。
    ⑤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二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8页。
    ①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82页。
    ②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8页。
    ①吴相湘:《孙逸仙先生传》上册,北京:远东图书公司,1981年,第238页。
    ②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21页。英国当局告之不许在其境内进行革命鼓动,孙中山原定的新加坡目的无法实现,只好转赴香港。
    ①冯自由:《清季革命保皇两党冲突始末》,《革命逸史》第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15页。
    ②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33页。
    ③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08页。
    ④孙中山:《1903年12月敬告同乡书》,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32页。
    ⑤孙中山:《1903年12月17日复某友人函》,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29页。
    ⑥孙中山:《1903年12月复黄宗仰函》,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30页。
    ①柏原文太郎:《犬养木堂传》第2册,第726-727页,转引自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第89页。
    ②孙中山:《1903年12月敬告同乡书》,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31页。
    ①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第79页。
    ②梁启超:《莅报界欢迎会演说词》,《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页。
    ③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34-235页。
    ④梁启超:《破坏主义》,《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5页。
    ①梁启超:《论中国群治不进之原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1页。
    ②梁启超:《释革》,《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42页。
    ③梁启超:《新罗马传奇》,《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九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3页。
    ④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86页。
    ①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康有为与保皇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57页。
    ②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20页。
    ③冯自由:《开国前海内外革命书报一览》,《革命逸史》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4页。
    ④郭沫若:《沫若文集第六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112页。
    ⑤何遂:《辛亥革命亲历纪实》,《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一集,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458页。
    ⑥胡适:《藏晖室札记》,上海:亚东图书馆,1939年,第112页。
    ⑦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10页。
    ①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17-318页。
    ②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12页。
    ③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20页。
    ④[美]约瑟夫·阿·勒文森著,刘伟等译:《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1页。
    ⑤[日]荻野万之助:《外游三年》,东京:嵩山房,1907年,18-19页。
    ⑥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29页。
    ①梁启超:《敬告我国民》,《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7页。
    ②梁启超:《辨妄再白》,新民丛报,1904年6月第49号。
    ③梁启超:《答和事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46页。
    ④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74页。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3页。
    ②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81页。
    ③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3页。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5页。
    ②康有为:《请商定教案法律折厘正科举文体听天下乡邑增设文庙谨写〈孔子改制考〉进呈御览以尊圣师而保大教绝祸萌折》,姜义华,张荣华:《康有为全集》第四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2页。
    ①[日]竹内弘行:《康有为的孔子教》,见《中国儒教的近代化论》,东京:研文出版社,1995年,第134页,转引自:马洪林:《康有为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11页。
    ②《新学伪经考》共包括十四篇“考”,分别为秦焚六经未尝亡缺考第一,史记经说足证伪经考第二,汉书艺文志辨伪第三上、下,汉四河间献王鲁共王传辨伪第四,汉书儒林传辨伪第五,汉书刘歆王莽传辨伪第六,汉儒愤攻伪经考第七,伪经传于通学成于郑玄考第八,后汉书儒林传纠谬第九,经典释文纠谬第十,隋书经籍志纠谬第十一,伪经传授表第十二下、下,书序辨伪第十三,刘向经说足证伪经考第十四。
    ③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页。
    ④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6页。
    ⑤康有为:《春秋董氏学》,《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07页。
    ①康有为:《孟子微·礼运注·中庸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21页。
    ②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康有为全集》第三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页。
    ③康有为:《桂学答问》,《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页。
    ④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康有为全集》第三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页。
    ⑤康有为:《孔子改制》,《康有为全集》第三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8页。
    ⑥康有为:《桂学答问》,《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页。
    ⑦“素王”,指有帝王之德而未居王位者,为董仲舒首创。
    ⑧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3页。
    ⑨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5页。
    ①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页。
    ②汪康年:《复颂兄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汪康年先生师友书札》,第32辑。
    ③1897年4月14日在时务报馆,康有为的弟子麦孟华、梁启超的弟子梁作霖皆参与其中。
    ④梁启超:《读春秋界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4页。
    ⑤梁启超:《读春秋界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5-16页。
    ⑥梁启超:《读孟子界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7-21页。
    ⑦梁启超:《复友人论保教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9-11页。
    ①孙应祥:《严复年谱》,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8页。
    ②梁启超:《与严幼陵先生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09页。
    ③梁启超:《与严幼陵先生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10页。
    ④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77页。
    ⑤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学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8-29页。
    ⑥梁启超:《与严幼陵先生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09页。
    ①梁启超:《论支那宗教改革》,《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5页。
    ②梁启超:《论支那宗教改革》,《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5页。
    ③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0页。
    ④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9页。
    ⑤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78页。
    ①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36页。
    ②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5页。
    ③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6页。
    ④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5页。
    ⑤来源于百度百科“宗教”。
    ①梁启超:《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45页。
    ②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2页。
    ③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0页。
    ④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5页。
    ⑤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6页。
    ⑥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3页。
    ①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77页。
    ②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77页。
    ③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78页。
    ④梁启超:《保皇非所以尊孔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9页。
    ①王国轩译注:《大学》,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页。
    ②梁启超:《本报告白》,《新民丛报》,1902年2月8日第1号。
    ⑤[日]狭间直树:《〈新民说〉略论》,见《明治·日本·西方》,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68页。
    ⑥胡代胜:《梁启超〈新民说〉的文化寻根》,《江汉论坛》,1989年第2期。
    ①[美]张灏著,崔志海,葛夫平译:《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7页。
    ②严复:《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9页。
    ③严复:《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4页。
    ④此处“盖当日”指1895年著述《原强》、《救亡决论》时。
    ⑤孙应祥:《严复年谱》,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4页。
    ⑥梁启超:《新民说·叙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页。
    ①《皋陶谟》是《尚书》中的一篇。《皋陶谟》九德分别为: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和强而义。
    ②《洪范》三德分别为:正直、刚克和柔克。
    ③梁启超:《论公德》,《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2页。
    ④梁启超:《论公德》,《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2页。
    ⑤梁启超:《论公德》,《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2页。
    ⑥梁启超:《论公德》,《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2页。
    ①梁启超:《论进步》又名《论中国群治不进之原因》,分别发表于1902年6月20日和7月5日《新民丛报》的第10、11号上。
    ②梁启超:《论国家思想》,《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6页。
    ③梁启超:《论国家思想》,《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6页。
    ①梁启超:《论权利思想》,《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2页。
    ②梁启超:《论国家思想》,《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8页。
    ①梁启超:《论私德》,《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20页。
    ②梁启超:《论私德》,《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21页。
    ③梁启超:《论私德》,《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25页。
    ④梁启超:《论私德》,《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27-128页。
    ①梁启超:《论公德》,《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2页。
    ②梁启超:《论私德》,《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19页。
    ③梁启超:《论私德》,《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18页。
    ④梁启超:《释新民之义》,《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5页。
    ①梁启超:《论私德》,《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30页。
    ②梁启超:《论私德》,《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31页。
    ③梁启超:《论私德》,《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32页。
    ④梁启超:《论私德》,《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31页。
    ⑤梁启超:《论私德》,《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32-133页。
    ⑥梁启超:《论私德》,《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34页。
    ⑦梁启超:《论私德》,《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35页。
    ①[日]狭间直树:《〈新民说〉略论》,见《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89页。
    ②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页。
    ①梁启超:《论私德》,《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28-129页。
    ②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3页。
    ③黄宗羲著,梁启超节抄:《节本明儒学案·例言》,上海:上海新民社,光绪31年(1905年),第1页。
    ①[日]吉田松阴著,梁启超节抄:《松阴文钞》,上海:广智书局,1906年,第1页。
    ②王守仁:《答顾东桥书》,《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3页。
    ③梁启超:《论私德》,《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38页。
    ①胡适:《四十自述》,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第47页。
    ②马金科:《论梁启超史学思想的时代性》,《河北学刊》,1985年第1期。
    ③张越:《梁启超后期史学思想的变化》,《河北学刊》,2001年第6期。
    ④汪荣祖:《论梁启超史学的前后期》,《文史哲》,2004年第1期。
    ①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43页。
    ②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页。
    ③[美]张灏著,葛夫平,崔志海译:《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6页。
    ④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页。
    ⑤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页。
    ⑥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4页。
    ①1902年梁启超的自传体文章《三十年自述》未列其中。
    ①梁启超:《李鸿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42页。
    ②梁启超:《李鸿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1页。
    ③梁启超:《李鸿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8页。
    ①梁启超:《李鸿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41页。
    ②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页。
    ③梁启超:《李鸿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7页。
    ④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72页。
    ⑤梁启超:《李鸿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5页。
    ①梁启超:《变法通议·自序》,《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页。
    ②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14页。
    ③蒋广学,何卫东:《梁启超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0页。
    ④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页。
    ⑤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1页。
    ⑥梁启超:《李鸿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页。
    ⑦梁启超:《李鸿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7页。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九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9页。
    ②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1页。
    ③梁启超:《李鸿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页。
    ④十六位中外历史人物分别为:霍光、诸葛亮、郭子仪、王安石、秦桧、曾国藩、左宗棠、李秀成、张之洞、袁世凯、梅特涅(奥地利宰相Metternich)、俾士麦、格兰斯顿、爹亚士(法国总统Thiers)、井伊直弼、伊藤博文。
    ⑤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现代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82页。
    ①梁启超:《李鸿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页。
    ②梁启超:《李鸿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页。
    ①梁启超.李鸿章·序例[M].见: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M].见:梁启超.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页。格林威尔,曾任英国首相,画工为其画像时,见其左目上有黑子不美观,欲在画像上为其去掉,格林威尔一再叮嘱画工不要掩饰,“Paint me as I am”,即画我当画如我者。
    ②梁启超:《李鸿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0页。
    ③梁启超:《李鸿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0页。
    ④梁启超:《李鸿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2页。
    ⑤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3页。
    ⑥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5页。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09页。
    ②梁启超:《李鸿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3页。
    ③梁启超:《李鸿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和81页。
    ①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料丛编:戊戌变法》第四册,第115页。
    ②梁启超:《三十自述》,《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6-17页。
    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页。
    ②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料丛刊:戊戌变法》第四册,第124页。
    ③梁启超:《南海七十寿言》,《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四(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8页。
    ④梁启超:《南海七十寿言》,《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四(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8页。
    ⑤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2页。
    ①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9页。
    ②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7页。
    ③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页。
    ④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9页。
    ⑤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下),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76页。
    ⑥梁启超:《中国史叙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5页。
    ①康有为:《实理公法全书》,《康有为全集》第一集,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8页。
    ②梁启超:《瓜分危言》,《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9-40页。
    ①梁启超:《初归国家演说词》,《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页。
    ②康有为:《礼运注叙》,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①康有为:《答南北美洲华商论中国只可行(君主)立宪不可行革命书(1902年5月)》,《康有为全集》第六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12页。
    ②康有为:《答南北美洲华商论中国只可行(君主)立宪不可行革命书(1902年5月)》,《康有为全集》第六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13-314页。
    ③康有为:《答南北美洲华商论中国只可行(君主)立宪不可行革命书(1902年5月)》,《康有为全集》第六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14页。
    ①[日]宫崎滔天著,林启彦译:《三十三年之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②康有为:《答南北美洲华商论中国只可行(君主)立宪不可行革命书》,《康有为全集》第六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22-323页。
    ③康有为:《与同学诸子梁启超等论印度亡国由于各省自立书(1902年5月)》,《康有为全集》第六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3页。
    ④康有为:《致欧榘甲等书(1902年6月3日)》,《康有为全集》第六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
    352页。
    ⑤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料丛刊:辛亥革命》(一),第59页。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5-66页。
    ①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74页。
    ②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74页。
    ③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00-301页。
    ④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04页。
    ⑤黄遵宪:《光绪二十八年黄公度致饮冰主人书》,《黄遵宪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428页。
    ⑥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93页。
    ⑦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51页。
    ①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康序第1-2页。
    ②黄遵宪:《黄遵宪文集》,京都:日本中文出版社,1991年,第203页。
    ③梁启超:《诗话》,《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五(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页。
    ④梁启超:《诗话》,《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五(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页。
    ⑤梁启超:《诗话》,《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五(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0页。
    ①梁启超:《新大陆游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51页。
    ②黄遵宪:《光绪三十年七月四日黄公度与饮冰室主人书》,《黄遵宪文集》,京都:日本中文出版社,1991年,第515页。
    ③黄遵宪:《黄遵宪文集》,京都:日本中文出版社,1991年,第497页。
    ④黄遵宪:《黄遵宪文集》,京都:日本中文出版社,1991年,第515页。
    ①黄遵宪:《黄遵宪文集》,京都:日本中文出版社,1991年,第515页。
    ①黄遵宪:《致梁启超函(光绪二十八年四月)》,《黄遵宪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426页。
    ②严复:《严复集》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566-1570页。
    ③黄遵宪:《水苍雁红馆主人来简》,《新民丛报》第二十号,第51页。
    ④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48页。
    ①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52页。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43页。
    ③梁启超:《记东侠》,《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0页。
    ④梁启超:《记东侠》,《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1页。
    ①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62-163页。
    ②[日]吉田松阴著,梁启超摘抄:《松阴文抄》,上海:广智书局,1906年,第1页。
    ①梁启超:《读〈日本书目志〉书后》,《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4-55页。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1页。
    ③梁启超:《读〈日本书目志〉书后》,《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0页。
    ①梁启超:《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页。
    ②梁启超:《读〈日本书目志〉书后》,《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3页。
    ③梁启超:《读〈日本书目志〉书后》,《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8页。
    ④梁启超:《饮冰室自由书·成败见》,《清议报》,1899年8月26日。
    ①梁启超:《自由书》,《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92页。
    ②[日]井波凌一:《启蒙的方向——关于对梁启超的评价》,见狭间直树主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17页。
    ③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2页。
    ①林权助:1898年8月,日本驻清朝公使矢野龙溪请假归国,林权助任代理公使,受伊藤博文和大隈重信指令,帮助梁启超乔装为猎户由天津逃往日本,后被任命为正式公使)
    ②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54页。
    ③伊藤博文关系文书研究会编:《伊藤博文文书》(八),东京:塥书房,1978年,第414页。
    ①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56-157页。
    ②吴其昌:《梁任公先生别录拾遗》,《思想与时代》,1942年8月第13期。转引自夏晓虹:《追忆梁启超》,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9年,第123页。
    ③彭泽周:《关于康、梁亡命日本的检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二编,第542页。
    ④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60页。
    ①《明治三十一年十月三十日政务局收到》,转引自袁咏红:《梁启超对日本的认识与态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66页。
    ②梁启超:《新大陆游记节录》,《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86页。
    ③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76页。
    ①[日]福泽谕吉:《文明论之概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80页。
    ②梁启超:《中国史叙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15-116页。
    ③[日]福泽谕吉著,北京编译社译:《文明论之概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83页。
    ④[日]福泽谕吉著,北京编译社译:《文明论之概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73页。
    ①梁启超:《加藤博士天则百话》,《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92页。
    ①梁启超:《论强权》,《清议报》光绪二十五年九月二十一日,第4页。
    ②梁启超:《论强权》,《清议报》光绪二十五年九月二十一日,第5页。
    ①梁启超:《蔡松坡遗事》,《蔡公松坡十年周忌纪念特刊》,民国十五年《晨报》,转引自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22页。
    ②梁启超:《护国之役回顾谈》,《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6页。
    ①梁启超:《敬告留学生诸君》,《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1页。
    ②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10页。
    ③引文内容根据中华书局1936年版《新大陆游记节录》校注,以下同。详见梁启超:《新大陆游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49页。
    ①梁启超:《新大陆游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70页。
    ②梁启超:《新大陆游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76页。
    ①梁启超:《新大陆游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82页。
    ②梁启超:《新大陆游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10页。
    ①[美]张灏著,崔志海,葛夫平译:《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9页。
    ②梁启超:《新大陆游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82页。
    ③梁启超:《新大陆游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54页。
    ④梁启超:《新大陆游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56页。
    ①梁启超:《新大陆游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57页。
    ②[美]约瑟夫·阿·勒文森著,刘伟等译:《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7页。
    ②梁启超:《霍布士学案》,《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92页。
    ④梁启超:《斯片挪莎学案》,《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96-97页。
    ①梁启超:《卢梭学案》,《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08页。
    ②梁启超:《卢梭学案》,《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05页。
    ③梁启超:《卢梭学案》,《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97页。
    ④梁启超:《卢梭学案》,《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10页。
    ⑤梁启超:《新民说·论进步》,《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2页。
    ⑥梁启超:《释革》,《新民丛报》26号,1902年12月14日。
    ①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第107页。
    ②[美]张灏著,葛夫平,崔志海译:《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9页。
    ③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页。
    ④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页。
    ①[美]张灏著,葛夫平,崔志海译:《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0页。
    ②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35-336页。
    ①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36页。
    ②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42页。
    ③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第109页脚注。
    ④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3页。
    ①梁启超:《新大陆游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70页。
    ②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3页。
    ③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6页。
    ①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5-86页。
    ②如《论政治能力》论及了立宪党和革命党的关系和彼此应持的态度,《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阐明了梁本人对待革命和排满态度的转变。
    ①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八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3页。
    ②蒋曼林:《来自西方的观念》,北京:中华书局,1947年,第51页。
    ③胡适:《四十自述》,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第54页。
    ④郭沫若:《少年时代》,北京:人民文艺出版社,1979年,第35页。
    ⑤陈独秀:《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陈独秀著作选(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14页。
    ⑥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⑦郑振铎:《梁任公先生》,《中国文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83页。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梁启超:《梁启超未刊书信手迹》,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4]梁启超:《大中华杂志》,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
    [5]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6]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7]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8]陈锡祺:《孙中山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9]吴相湘:《孙逸仙先生传:上册》,北京:远东图书公司,1981年。
    [10]冯自由:《革命逸史》,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1]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孙中山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2]康有为:《康有为全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13]佚名:《〈申报〉康梁事迹汇抄》,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
    [14]孙应祥:《严复年谱》,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15]严复:《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6]黄遵宪:《黄遵宪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17]黄遵宪:《黄遵宪文集》,京都:日本中文出版社,1991年。
    [18]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9]黄宗羲著,梁启超节抄:《节本明儒学案》,上海:上海新民社,光绪31年。
    [20][日]吉田松阴著,梁启超节抄:《松阴文钞》,上海:广智书局,1906年。
    [21]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2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资料丛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23]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资料史丛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24]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三十三辑:《时务报》影印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
    [25]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十五辑:《清议报全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
    [26][日]下河边半五郎主编:《新民丛报汇编》,东京:帝国印刷株式会社,明治日本39年(1906)。
    [27][日]伊藤博文关系文书研究会编:《伊藤博文文书》,东京:塥书房,1978年。
    [28][日]福泽谕吉著,北京编译社译:《文明论之概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29]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康有为与保皇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30]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辛亥革命回忆录》,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31]胡适:《藏晖室札记》,上海:亚东图书馆,1983年。
    [32]胡适:《四十自述》,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
    [33]郭沫若:《少年时代》,北京:人民文艺出版社,1979年。
    [34]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35]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36]蒋曼林:《来自西方的观念》,北京:中华书局,1947年。
    [37]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38]夏晓虹:《梁启超文选》,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39]夏晓虹:《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丛书·梁启超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40]夏晓虹:《追忆梁启超增订本》,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
    [41]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
    [42]张朋园:《梁启超与民国政治》,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
    [43]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
    [44]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
    [45]张琳璋:《梁启超》,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
    [46]张允起:《宪政、理性与历史:萧公权的学术与思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7]蒋广学:《梁启超和中国古代学术的终结》,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48]蒋广学:《梁启超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9]董方奎:《梁启超与立宪政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50]董方奎:《新论梁启超》,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51]董方奎,陈夫义:《梁启超论教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年。
    [52]董四礼:《梁启超》,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6年。
    [53]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54]李喜所:《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55]李平,杨柏岭:《梁启超传》,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56]李国俊:《梁启超著述系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
    [57]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58]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59]李剑农:《戊戌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60]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61]桑兵,关晓红:《先因后创与不破不立:近代中国学术流派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62]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63]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64]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续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65]王尔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66]王勋敏:《梁启超传》,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年。
    [67]王晓秋,尚小明:《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晚清改革史研究》,北京:北京文学出版社,1998年。
    [68]王晓波:《现代中国思想家》,台湾:巨人出版社,1978年。
    [69]王介平:《论改良主义者梁启超》,上海:三联书店,1957年。
    [70]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71]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72]孟祥才:《梁启超传》,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
    [73]孟祥才,杨希珍:《梁启超》,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
    [74]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75]萧公权:《宪政与民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76]吴其昌:《梁启超传》,南昌: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
    [77]吴廷嘉,沈大德:《梁启超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
    [78]吴丕:《进化论与中国激进主义:1859-1924》,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79]吴泽:《康有为与梁启超》,上海:上海华夏书店,1948年。
    [80]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81]汪荣祖:《晚清变法思想论丛》,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
    [82]黄团元:《梁启超之路》,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
    [83]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84]郭长久:《梁启超与饮冰室》,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
    [85]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86]陈鸣鹏:《梁启超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
    [87]石云艳:《梁启超与日本》,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88]邓明炎:《梁启超的生平及其政治思想》,台湾:天山出版社,1981年。
    [89]崔志海:《梁启超自述》,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90]朱俊瑞:《梁启超经济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04年。
    [91]齐春风:《梁启超》,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
    [92]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
    [93]段江波:《危机·革命·重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94]袁咏红:《梁启超图传》,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95]袁咏红:《梁启超对日本的认识态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96]石云艳:《梁启超与日本》,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97]谢放:《跨世纪的文化巨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98]谢庆奎:《近代中国政治思潮》,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99]鲍风:《梁启超》,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
    [100]徐刚:《梁启超》,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年。
    [101]杨天宏:《新民之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102]宋仁:《梁启超教育思想研究》,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
    [103]钟珍维,万发云:《梁启超思想研究》,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104]龚郭清:《追求民族富强和人性圆满》,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5]孙会文:《梁启超的民权与君宪思想》,台北:台大文学院文史丛刊,1966年。
    [106]候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107]焦润明:《梁启超启蒙思想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8]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
    [109]易新鼎:《梁启超和中国学术思想史》,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110]朱传誉:《梁启超传记资料》,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111]郑流爱,裴娣娜,李长吉:《平生怀抱在新民——梁启超的历史教育思想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
    [112]赖建诚:《梁启超的经济面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
    [113]冯友兰:《梁启超底思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114]丁守和,郑大华,任菁:《中国近代启蒙思潮》,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11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116][日]狭间直树:《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17][日]沟口雄三著,索介然、龚颖译:《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118][日]宫崎滔天著,林启彦译:《三十三年之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119][日]获野万之助:《外游三年》,东京:嵩山房,1907年。
    [120][美]勒文森著,刘伟等译:《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121][美]张灏著,高力克、王跃译:《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122][美]张灏著:《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123][美]张灏著,崔志海:《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葛夫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
    [123]王介平:《论改良主义者梁启超——对梁启超政治思想的批判》,《教学与研究》,1956年12期。
    [124]蔡尚思:《梁启超在政治上学术上和思想上的不同地位——再论梁启超后期的思想体系问题》,《学术月刊》,1961年6期。
    [125]叶世昌:《梁启超的经济思想》,《贵阳师院学报(社科版)》,1980年9期。
    [126]钟珍维,万发云:《论梁启超的经济思想》,《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4年4期。
    [127]刘嗣元:《论梁启超的宪政思想》,《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87年9期。
    [128]董方奎:《简论梁启超民主进程渐进论的科学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2期。
    [129]吴春梅,方之光:《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政治思想的演变》,《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4期。
    [130]崔志海:《寻找一个真实的梁启超——亦评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北京图书馆馆刊》,1994年12期。
    [131]周兴梁:《戊戌后几年间梁启超政治性格的双重性》,《中山大学学报》,1995年1期。
    [132]宾长初:《离异与回归: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后的两次思想转变》,《求是学刊》,1995年9期。
    [133]朱文华:《梁启超研究的新成果──简评耿云志、崔志海著〈梁启超〉》,《近代史研究》,1995年11期。
    [134]蒋广学,曾沂:《论梁启超的政治与法哲学思想》,《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6年8期。
    [135]阎平:《历史的悖论——评梁启超的开明专制思想》,《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3期。
    [136]沈继成:《梁启超与〈时务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5期。
    [137]夏国祥:《梁启超经济思想新论》,《财经研究》,1998年8期。
    [138]杨俊才:《论梁启超的当代人物专传》,《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1期。
    [139]龚郭清:《论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政治思想两大基本倾向》,《浙江师大学报》,1999年5期。
    [140]杨俊才:《梁启超历史人物传记略论》,《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8期。
    [141]龚郭清:《论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政治思想两大基本倾向》,《浙江师大学院》,1999年5期。
    [142]龚郭清:《论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的政治理想建构》,《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10期。
    [143]刘新华,曹令军:《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外交策略思想》,《安徽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2期。
    [144]刘振岚:《梁启超对洋务派的批判》,《史学月刊》,2000年5期。
    [145]龚郭清:《论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对“西方”的态度》,《浙江师大学报》,2000年9期。
    [146]刘振岚:《梁启超对洋务派的批判》,《史学月刊》,2000年10期。
    [147]许小青:《双重政治文化认同的困境——解读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安徽史学》,2001年1期。
    [148]史媛媛:《梁启超与中国社会舆论的近代转型》,《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1期。
    [149]刘菊素:《浅析戊戌时期梁启超的民权思想》,《黑龙江社会科学》,2000年2期。
    [150]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兼评百年来学术界对变法失败原因的考察》,《河北学刊》,2001年3期。
    [151]徐中煜:《戊戌期间梁启超对中国积贫积弱缘由之探索》,《安徽史学》,2002年2期。
    [152]方平:《卢梭民约论的一份中国遗产——略论梁启超的国民国家思想及其历史价值》,《学术研究》,2002年8期。
    [153]唐踔:《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2期。
    [154]桑兵:《梁启超的东学、西学与新学——评狭间直树〈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历史研究》,2002年12期。
    [155]邓杰:《1903年前后梁启超政治思想转变原因探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4期。
    [156]王敏:《启蒙与反思:论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史林》,2003年6期。
    [157]杨俊才:《过渡时代的传记——论梁启超的西方名人传记》,《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6期。
    [158]赵芳:《梁启超在历史规律问题上的困惑》,《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9期。
    [159]李越,李强:《20世纪初梁启超君主立宪思想的历史考察》,《池州师专学报》,2005年4期。
    [160]郑云波:《论清末梁启超的外交思想》,《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4期。
    [161]甄娜:《梁启超史学思想的分期简论》,《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年5期。
    [162]毛星:《谈梁启超文学研究中的情感特质》,《衡水学院学报》,2005年6期。
    [163]汪平秀:《论梁启超对“民族”概念的认识与使用》,《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6期。
    [164]吴爱萍,郑定:《论梁启超的“变”与“不变”——梁启超宪政思想再评说》,《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7期。
    [165]刘曙东,刘素菊:《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的宪政思想》,《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年7期。
    [166]李欢:《梁启超的民权思想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12期。
    [167]梁俊涛,刘征:《梁启超眼中的史家素质述论》,《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9期。
    [168]彭树欣:《梁启超的社会教育思想刍议》,《兰州学刊》,2005年10期。
    [169]郑云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梁启超的对日外交思想》,《史学集刊》,2005年11期。
    [170]何丽君:《浅析1898—1903梁启超的民权思想》,《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12期。
    [171]陈书月:《简论梁启超的民族尚武精神》,《五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12期。
    [172]路利云:《论梁启超的精英受众观》,《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1期。
    [173]尤学工:《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历史教育的贡献》,《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1期。
    [174]张新:《梁启超的近代经济思想》,《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10期。
    [175]王延涛:《论梁启超的经济思想》,《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5期。
    [176]梁捷:《梁启超经济思想的演变过程》,《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2期。
    [177]郑春奎:《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3期。
    [178]吴爱萍:《维新变法前后梁启超的民权思想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4期。
    [179]马媛:《梁启超少年时代的思想形成初探》,《传承》,2008年5期。
    [180]王淑琴:《梁启超维新思想的文本考察》,《求索》,2008年7期。
    [181]周昌龙:《知识、道德、经世:梁启超思想的深层结构》,《中国文化》,2008年10期。
    [182]姜昱子:《梁启超权利思想理路新探》,《学术交流》,2008年10期。
    [183]翁亚毅:《从新民启智到述史治学——梁启超著传原因及轨迹之探析》,《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184]侯宪祥:《20世纪初梁启超启蒙思想的转变:从政治启蒙到思想启蒙》,《新学术》,2009年4期。
    [185]曹敏:《梁启超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特色:功利主义》,《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4期。
    [186]周旋:《梁启超政治管理思想探究》,《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3期。
    [187]左日成:《善变之豪杰——论梁启超的“多变”》,《黑龙江史志》,2011年1期。
    [188]杨亮军:《秩序的整合与国家的重塑:梁启超宪政思想初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1期。
    [189]罗艳华:《梁启超传记作品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