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非政府组织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影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数量、规模和影响日益扩大,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结果之一是对国家政治安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一方面,国际非政府组织在环境保护、公共卫生、人权、宗教、军控等全球性问题的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提供了积极的帮助。另一方面,一些国际非政府组织利用其“非官方的”、“非政治性的”特征,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等旗号,实际上充当了发达国家“民主输出”战略的工具,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索罗斯基金会为代表的国际非政府组织陆续进入中国,活动十分活跃。应当说,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环境保护、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发展等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同时也不可否认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华活动的负面效应,包括宣扬西方民主价值观、支持中国分裂势力等,其背后都隐含了某些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实质。
     本文通过美国索罗斯基金会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三个“颜色革命”国家、俄罗斯以及中国的案例分析,着重探讨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发展中国家的运作方式及其对相关国家的政治安全的明显的或潜在的负面影响和威胁,并从理论上,全面、客观地剖析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工具性和两面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国的政策建议。
The number,size and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INGOs) are increasing with the progress of globalization.One of the demonstrations of th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that INGOs play in the international affairs is their influence over the political security.On one hand,INGOs are helpful in global governance such 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public health,human rights,religion and arms control.On the other hand,however,they harm the political security of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the mask of“liberty”and“democracy”,acting as the tool of the Peaceful Evolution Strategy of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Ever since 1980's,many INGOs have come into China and have been proactive in such fields 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public welfa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Meanwhile, we cannot neglect the negative effect that INGOs bring out,including export of democracy,support of splittism and intelligence collection.Among which is the well-known Soros Foundation.
     This thesis tries to discuss the working patterns of INGOs and their existent and/or potential threats to the political security by case study of the Soros Foundation in three Color Revolution Countries,Russia and China.Therefore,the conclusion will be drawn that INGOs are inherently two-sided,and should be treated objectively and justly.
引文
1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4,http://hdr.undp.org/reports/global/1994/en/.
    2 Malin Gunnarsson,“Regionalism and Security-Two Concepts in the Wind of Change”,www.cerum.umu.se/publikationer/pdfs/NSB_1_00_6_1.pdf.
    3 倪健中主编:《国家安全:中国的安全空间与21世纪的国略选择》,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12月,第287页。
    4 子杉:《国家的选择与安全: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安全观的演变与重构》,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02页。
    5 季正矩、王瑾:《国家至要:当代国家政治安全新论》,重庆出版社,2005年,第2页。
    6 英瓦尔·卡尔松、什里达特·兰法尔:《天涯成比邻—全球治理委员会的报告》,赵仲强,李正凌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9月,第74页。
    7 季正矩、王瑾:《国家至要:当代国家政治安全新论》,重庆出版社,2005年,第234页。
    8 季正矩、王瑾:《国家至要:当代国家政治安全新论》,重庆出版社,2005年,第233页。
    9 转引自俞正梁等:《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93页。
    10 齐锡玉、施辉业:《全球化等于美国化?》,转引自季正矩、王瑾:《国家至要—当代国家政治安全新论》,重庆出版社,2005年,第8-9页。
    11 转引自季正矩、王瑾:《国家至要:当代国家政治安全新论》,重庆出版社,2005年,第9-10页。
    12 转引自俞正梁等:《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5页。
    13 《非政府组织与联合国新闻部:一些问题和回答》,httpp://www.un.org/chinese/aboutun/ngo/qanda.html.
    14 王杰等:《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3页。
    15 王杰等:《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4-15页。
    16 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45页。
    17 王杰等:《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8-20页。
    18 盛红生、贺兵主编:《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第三者”:非政府组织问题研究》,时事出版社,2003年,第14页。
    19 俞正梁等:《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6页。
    20 刘明主编:《街头政治与“颜色革命”》,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50页。
    21 转引自K.Reimann,“A view from the Top:International Politics,Norms and the Worldwide Growth of NGOs”,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2006,foreword。
    22 根据以下著作综合整理:王杰等:《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盛红生、贺兵主编:《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第三者”:非政府组织问题研究》,时事出版社,2003年;俞正梁等:《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
    23 王杰等:《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30页。
    24 王杰等:《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31页。
    25 转引自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页。
    26 根据以下著作综合整理:王杰等:《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盛红生、贺兵主编:《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第三者”:非政府组织问题研究》,时事出版社,2003年。
    27 “国际禁止地雷运动(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Ban Landmines,简称ICBL)”成立于1992年,最终聚集了85个国家的1300多个非政府组织,其宗旨是全面禁止杀伤性地雷。1999年《国际禁雷公约》生效,标志着ICBL的工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参见国际禁雷运动网站http://www.icbl.org/home。
    28 盛红生、贺兵主编:《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第三者”:非政府组织问题研究》,时事出版社,2003年,第177-178页。
    29 Jessica T.Mathews,“Power Shift”,Foreign Affairs,Jan/Feb 1997 p.50.
    30 A.LeRoy Bennet & James K.Oliver,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Principles and Issues,New Jersey:Prentice-Hall,p.250.
    31 子杉:《国家的选择与安全: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安全观的演变与重构》,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16页。
    32 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刘小林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页。
    33 迈克尔·爱德华兹:《公民社会与全球治理》,《国际政治》2002年第10期,第103页。
    34 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刘小林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页。
    35 英瓦尔·卡尔松、什里达特·兰法尔:《天涯成比邻—全球治理委员会的报告》,赵仲强,李正凌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9月,第9页。
    36 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联合国体系》,转引自王杰等:《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230页。
    37 李丹:《冷战后美国对华的意识形态斗争》,《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10期。
    38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学说连线,http://www.xslx.com/htm/gjzl/zlps/2002-10-9-10289.htm。
    39 赵黎青:《非政府组织问题初探》,转引自盛红生、贺兵:《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第三者”—非政府组织问题研究》,时事出版社,2003年,第21页。
    40 左渐晓:《美情报机构渗透手法多样,多国发生“颜色革命”》,《环球时报》,2005年4月13日。
    41 Los Angeles Times,June 6,2004.
    42 李立凡、刘锦前:《美国中亚战略棋盘上的非政府组织》,《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第8期。
    43 转引自刘明主编:《街头政治与“颜色革命”》,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55页。
    44 转引自张西明:《美国发动“颜色革命”的十种手法》,《决策与信息》,2006年第7期。
    45 据美国有关机构统计,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推动下,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10多年间,东欧、中亚地区的非政府组织增加了四五倍,其中,美国在中亚国家帮助建立当地非政府组织的工作更是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目前中亚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已超过了1万个。转引自张西明:《美国发动“颜色革命”的十大手法》,《决策与信息》,2006年第7期。
    46 盛红生、贺兵主编:《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第三者”:非政府组织问题研究》,时事出版社,2003年,第22页。
    47 转引自马秋莎:《全球化、国际非政府组织与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开放时代》,2006年第2期。
    48 李东燕:《联合国框架内的非政府组织》,李慎明、王逸舟主编:《2001-2002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97页。
    49 那力:《非政府国际组织发展现状》,《国际资料信息》,2002年第3期,第24页。
    50 美国国家慈善信息局统计中心网站http://nccsdataweb.urban.org。
    51 转引自孙倩:《美国的非营利组织》,《社会》,2003年第7期。
    52 何平立:《美国非政府组织的社会政治作用—兼析美国非政府组织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探索与争鸣》,2006年12期,第74页。
    53 盛红生、贺兵主编:《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第三者”:非政府组织问题研究》,时事出版社,2003年,第49页。
    54 《从中美比较看非营利组织的营利行为》,资料中国网http://www.datazg.com/article/3/75/2007/119195469150.html。
    55 郑启蒙:《试论非政府组织与联合国的关系》,《外交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56 刘明主编:《街头政治与“颜色革命”》,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49页。
    57 刘明主编:《街头政治与“颜色革命”》,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51页。
    58 转引自赵绪生:《试析民主援助》,《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3期。
    59 门洪华:《美国“输出民主”战略浅析》,《国际政治研究》,1999年第1期。
    60 Samuel Huntington,“The West:Unique,Not Universal”,Foreign Affairs,Nov./Dec.1996,p.40.
    61 转引自邓明辉:《析“美国优越论”的文化原因》,《教育艺术》,2003年第01期。
    62 Francis Fukuyama,“The End of History”,The National Interest,Summer,1989,p.18.
    63 罗德·黑格、马丁·哈罗普:《比较政府与政治导论》,张小劲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64页。
    64 托克维尔(Tocqueville):《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2月,第451页。
    65 转引自朱世达、姬虹主编:《美国市民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O月版,序言第3页。
    66 转引自朱世达、姬虹主编:《美国市民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序言第2页。
    67 刘明主编:《街头政治与“颜色革命”》,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56页。
    68 张树华:《俄罗斯与西方的“民主”之争》,《求是》,2006年第24期。
    69 庞大鹏:《俄罗斯拟通过〈非政府组织法〉防止西方渗透》,http://www.xj71.com/html/78/n-21078.html。
    70 转引自刘明主编:《街头政治与“颜色革命”》,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55页。
    71 转引自刘明主编:《街头政治与“颜色革命”》,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53页。
    72 何平立:《美国非政府组织的社会政治作用—兼析美国非政府组织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探索与争鸣》,2006年12月。
    73 本节主要资料来源:乔治·索罗斯个人网页www.georgesoros.com;索罗斯基金会官方网站www.soros.org;肖伟中、马隽:《金融杀手:乔治·索罗斯全传》,九洲图书出版社,1997年11月;方华:《具有传奇色彩的国际金融家索罗斯》,《国际资料信息》,2006年07期;方华《索罗斯基金会》,《国际资料信息》,2006年06期;蔡一碟、刘文雪:《开放社会协会及索罗斯基金会网络》,《公益时报》,2004年8月4日;刘佑平:《200万美元悄然试水,索罗斯基金会在中国意欲何为》,《公益时报》,2006年7月4日。
    74 George Soros,“Europe as a Prototype for a Global Open Society” Delivered at EPC-OSI Policy Dialogue,Nov.20,2006,http://www.soros.org/resources/articles_publications/articles/europe_20061120.
    75 Henri Bergson,The Two Sources of Morality and Religion,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32.
    76 Karl Popper,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44.
    77 转引自《索罗斯另一副面孔》,《环球人物》,2008年2月29日。
    78 转引自唐勇、常喆、王鸿刚:《索罗斯基金会全球推动“颜色革命”》,《环球时报》,2005年4月20日。
    79 方华:《索罗斯基金会》,《国际资料信息》,2006年第6期。
    80 William Engdahl:《颜色革命,地缘政治和石油管道》,《亚洲时报在线》,2005年7月5日。
    81 转引自刘明主编:《街头政治与“颜色革命”》,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63-64页。
    82 唐勇、常喆、王鸿刚:《索罗斯基金会是“颜色革命”的急先锋》,《环球时报》,2005年4月18日。
    83 文川:《美国伪智库调查—非暴力政权更迭的幕后黑手》,《环球》杂志,2007年12月26日。
    84 转引自刘佑平:《200万美元悄然试水,索罗斯基金会在中国意欲何为》,《公益时报》,2006年7月4日。
    85 “Soros Foundations Network 2007 Annual Report:Promoting Vibrant and Tolerant Democracies Whose Governments Are Accountable to Their Citizens”,http://www.soros.org/resources/articles_publications/publications/annual_20080728.
    86 《布什就职演讲全文》,http://www.chinaenglish.com.cn/html/2005-10/3326.html。
    87 谢荣:《谢瓦尔德内泽谈下台原因 索罗斯是主要“罪人”》,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11/30/content_1205584.htm。
    88 《金融大鳄索罗斯被指责资助格鲁吉亚国内反动派》,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j/20031201/1419542105.shtml。
    89 张幸仔:《不再掩饰的颠覆》,《中国税务》,2006年第6期,第63页。
    90 转引自谢荣:《谢瓦尔德内泽谈下台原因索罗斯是主要“罪人”》,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11/30/content_1205584.htm。
    91 转引自《金融大鳄索罗斯被指责资助格鲁吉亚国内反动派》,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j/20031201/1419542105.shtml。
    92 徐鑫:《布什政府向乌克兰反对派提供6500万政治“献金”》,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12/11/content_2320508.htm。
    93 转引自唐勇、常喆、王鸿刚:《美国索罗斯基金会资助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环球时报》,2005年4月20日。
    94 转引自唐勇、常喆、王鸿刚:《推动“颜色革命”,索罗斯基金会渗透全球》,《环球时报》,2005年4月18日。
    95 转引自刘明主编:《街头政治与“颜色革命”》,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71页。
    96 张幸仔:《不再掩饰的颠覆》,《中国税务》2006年第6期,第62页。
    97 转引自唐勇、常喆、王鸿刚:《推动“颜色革命”,索罗斯基金会渗透全球》,《环球时报》,2005年4月18日。
    98 转引自刘明主编:《街头政治与“颜色革命”》,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67页。
    99 《支持中亚的长期稳定》(美国国务院中亚事务处制定的计划),2002年11月22日,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网站http://usinfo.state.gov/russki。
    100 转引自唐勇、常喆、王鸿刚:《推动“颜色革命”,索罗斯基金会渗透全球》,《环球时报》,2005年4月18日。
    101 《纳扎尔巴耶夫请外国人不要干涉》,战争与和平研究所,阿斯塔纳,2004年1月12日,第256期。
    102 Los Angeles Times,June 6,2004.
    103 Los Angeles Times,June 6,2004.
    104 李立凡、刘锦前:《美国中亚战略棋盘上的非政府组织》,《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第8期。
    105 赵绪生:《试析民主援助》,《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3期。
    106 庞大鹏:《俄罗斯拟通过〈非政府组织法〉防止西方渗透》,http://www.xj71.com/html/78/n-21078.html,2007年11月2日。
    107 《穿“慈善”衣,打投资牌—索罗斯重返俄罗斯》,《文汇报》,2000年6月5日。
    108 刘明主编:《街头政治与“颜色革命”》,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76页。
    109 刘明主编:《街头政治与“颜色革命”》,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261页。
    110 《俄罗斯启动非政府组织法严格限制国外资助》,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w/2006-04-19/05018731793s.shtml。
    111 转引自张树华:《俄罗斯与西方的“民主”之争》,《求是》,2006年第24期。
    112 Soros Foundations Network 2007 Annual Report:Promoting Vibrant and Tolerant Democracies Whose Govemments Are Accountable to Their Citizens”,http://www.soros.org/resources/articles_publications/publications/annual_20080728.
    113 开放社会研究所董事会成员之一汤姆·卡罗瑟斯在2004年11月7日布达佩斯董事会上将“威权主义统治下的中国模式在经济上的持续高速发展”作为对“开放社会”的五大“全球性挑战”之一。
    114 转引自刘佑平:《200万美元悄然试水,索罗斯基金会在中国意欲何为》,《公益时报》,2006年7月4日。
    115 此部分内容(包括文中所列表格)根据以下资料综合整理:索罗斯基金会网站www.soros.org:艾伊·奈尔:《中国和香港之行》,索罗斯基金会网站www.soros.org;刘佑平:《200万美元悄然试水,索罗斯基金会在中国意欲何为》,《公益时报》,2006年7月4日;《北京爱之行健康教育研究所2004年度工作报告》,他她网http://cul.xtata.com/html/22/158-2.shtml。
    116 见前注。
    117 据《北京爱知行健康教育研究所2004年度工作报告》,2004年度爱知行健康教育研究所从 开放社会研究所获得的资金援助总额为130,000美元,折合人民币1,076,776.31元,该款项系通过研究所所长万延海的个人账户走账。他她网,http://cul.xtata.com/html/22/158-2.shtml。
    118 王有才,“中国民主党”创始人,民运人士,曾数次遭公安部门拘捕。
    119 转引自刘佑平:《200万美元悄然试水,索罗斯基金会在中国意欲何为》,《公益时报》,2006年7月4日。
    120 转引自刘佑平:《200万美元悄然试水,索罗斯基金会在中国意欲何为》,《公益时报》,2006年7月4日。
    121 转引自刘佑平:《200万美元悄然试水,索罗斯基金会在中国意欲何为》,《公益时报》,2006年7月4日。
    122 Aryeh Neier,Visit to China,www.soros.org,August 30,2004.
    123 “Proposal for WHUSJC-OSIPHP Joint Public Health Journalism Training Program”,www.soros.org;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站http://Journal.whu.edu.cn。
    124 Beijing Civil Society Research Centre,《中国发展简报》中文版出版社,成立于2003年。
    125 《中国发展简报》网站http://www.chinadevelopmentbrief.cn;http://www.chinadevelopmentbrief.com。
    126 转引自刘佑平:《200万美元悄然试水,索罗斯基金会在中国意欲何为》,《公益时报》,2006年7月4日。
    127 马秋莎:《全球化、国际非政府组织与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开放时代》,2006年第2期。
    128 根据下列资料整理:赵黎青:《如何看待在中国的外国非政府组织》,《学习时报》,2006年8月22日;马秋莎:《全球化、国际非政府组织与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开放时代》,2006年第2期;何平立:《美国非政府组织的社会政治作用—兼析美国非政府组织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探索与争鸣》,2006年12月。
    129 何平立:《美国非政府组织的社会政治作用—兼析美国非政府组织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探索与争鸣》,2006年12月。
    130 邱伟、刘力:《透视日益走近中国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学习月刊》,2005年第5期。
    131 转引自马秋莎:《全球化、国际非政府组织与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开放时代》,2006年第2期。
    132 转引自闫文虎:《试论非政府组织对我国家安全的影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33 邱伟、刘力:《透视日益走近中国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学习月刊》,2005年第5期。
    134 《美“国家民主基金会”巨资扶助中国敌对组织》,《环球视野》http://www.globalview.cn/ReadNews.asp?NewsID=4132。
    135 《“藏独”建游击队 获美政府支持》,http://www.taihainet.com/news/cnnews/gnsz/2008-04-05/235426.shtml。
    136 刘明主编:《街头政治与“颜色革命”》,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48页。
    137 刘明主编:《街头政治与“颜色革命”》,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58-59页。
    138 潘如龙、戴铮勤:《“颜色革命”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第79页。
    139 赵黎青:《如何看待在中国的外国非政府组织》,《学习时报》,2006年8月22日。根据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王名教授的观点,这个数目大约在3000到6500家之间。
    140 何平立:《美国非政府组织的社会政治作用—兼析美国非政府组织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探索与争鸣》,2006年12月。
    141 转引自马秋莎:《全球化、国际非政府组织与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开放时代》,2006年第2期。
    [英]罗德·黑格、马丁·哈罗普:《比较政府与政治导论》(M),张小劲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刘明主编:《街头政治与“颜色革命”》(G),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子杉:《国家的选择与安全—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安全观的演变与重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2月;
    季正矩、王瑾:《国家至要—当代国家政治安全新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1月;
    王杰、张海滨等:《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俞正梁等:《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盛红生、贺兵:《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第三者”—非政府组织问题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年1月;
    马维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安全》(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
    [美]朱莉·费希尔:《NG0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英]戴维·赫尔德、[英]安东尼·麦克格鲁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M),杨雪冬、周红云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4月;
    [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世界政治中的秩序与变革》(M),张胜军、刘小林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刘绯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3月;
    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年;
    倪健中主编:《国家安全:中国的安全空间与21世纪的国略选择》(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12月;
    肖伟中、马隽:《金融杀手:乔治·索罗斯全传》(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7年11月;
    [瑞士]英瓦尔·卡尔松、[圭]什里达特·兰法尔:《天涯成比邻—全球治理委员会的报告》(R),赵仲强、李正凌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9月。
    赵晨:《“橙色革命”中的欧盟和两种推广民主的模式》(N),天益网,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20162,2008年8月18日;
    《揭秘国际非政府组织:尴尬中快速发展》(N),《国际先驱导报》,2008年6月18日;
    《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国际NGO的两张面孔》(N),《国际先驱导报》,2008年6月16日;
    《北京爱知行健康教育研究所2004年度工作报告》(R),他她网,http://cul.xtata.com/html/22/158-2.shtml,2008年5月24日;
    思齐:《西藏暴动与美国政府的金援》(N),译言网,http://www.yeeyan.com/articles/view/siva/6491,2008年4月11日;
    《“藏独”建游击队 获美政府支持》,台海网,http://www.taihainet.com/news/cnnews/gnsz/2008-04-05/235426.shtml,2008年4月5日;
    王秀梅:《国际非政府组织与国际法之“跨国立法”—以全球治理为视角》(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www.studa.net/guojifa/080314/09393238.html,2008年3月14日;
    王晋燕:《“颜色革命”策动者阴谋中国》(J),《乌有之乡电子半月刊》,http://www.wyzxsx.com/zazhi/no.60.htm#_top,2008年第3期下;
    赵绪生:《试析民主援助》(J),《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3期;
    《索罗斯另一副面孔》(J),《环球人物》,2008年2月29日;
    《从中美比较看非营利组织的营利行为》(N),资料中国网,http://www.datazg.com/article/3/75/2007/119195469150.html,2007年12月31日;
    文川:《美国伪智库调查—非暴力政权更迭的幕后黑手》(J),《环球》杂志, 2007年12月26日;
    马庆钰:《对非政府组织概念和性质的再思考》(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11月;
    庞大鹏:《俄罗斯拟通过〈非政府组织法〉防止西方渗透》(N),http://www.xi71.com/html/78/n-21078.html,2007年11月2日。
    代兵:《冷战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状况》(J),《国际资料信息》,2007年第7期;
    切尔尼亚夫斯基:《变革时代的中亚》(J),《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马振超、周亮:《转型期我国政治安全面临的威胁与挑战—“颜色革命”的启示》(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1月;
    张树华:《俄罗斯与西方的“民主”之争》(J),《求是》,2006年第24期;
    李晶晶:《索罗斯基金会资助“爱之行”意欲何为?》(N),《公益时报》,2006年12月9日;
    何平立:《美国非政府组织的社会政治作用—兼析美国非政府组织对中美关系的影响》(J),《探索与争鸣》,2006年12期;
    赵黎青:《中国如何应对外国非政府组织》(J),《学会》,2006年11期;
    赵黎青:《如何应对外国非政府组织》(J),《学习时报》,2006年9月19日;
    赵黎青:《如何看待在中国的外国非政府组织》(J),《学习时报》,2006年8月22日;
    顾清、刘知末、施晓慧:《G8峰会:普京当众驳斥布什主张令其尴尬脸红》(N),中华网新闻中心,http://news.china.com/zh_cn/international/1000/20060719/13476941_1.html,2006年7月19日;
    马庆钰:《非政府组织何以能够生存与发展》(N),人民网理论频道,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7/67459/67461/4572406.html,2006年7月11日;
    刘佑平:《200万美元悄然试水,索罗斯基金会在中国意欲何为》(N),《公益时报》,2006年7月4日;
    张西明:《美国发动“颜色革命”的十大手法》(J),《决策与信息》,2006年第7期;
    方华:《富有传奇色彩的国际金融家索罗斯》(J),《国际资料信息》,2006年07期,万方数据数字化科技期刊;
    方华:《索罗斯基金会》(J),《国际资料信息》,2006年06期,万方数据数字化科技期刊;
    张幸仔:《不再掩饰的颠覆》(J),《中国税务》,2006年第6期;
    闫文虎:《非政府组织因素与美国大中东计划》(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俄罗斯启动非政府组织法严格限制国外资助》(N),新浪网新闻中心,http://news.sina.com.cn/w/2006-04-19/05018731793s.shtml,2006年4月19日;
    门洪华:《西方三大霸权的战略比较—兼论美国制度霸权的基本特征》(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6年第2期;
    马秋莎:《全球化、国际非政府组织与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J),《开放时代》,2006年第2期;
    陈珂、刘义、张昕祎:《国际非政府组织对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闫文虎:《试论非政府组织对我国家安全的影响》(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布什就职演讲全文》(N),http://www.chinaenglish.com.cn/html/2005-10/3326.html,2005年10月27日;
    郭关源:《索罗斯如何在世界推动和平演变》(N),中国经济网广西频道,http://www.gxce.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426,2005年8月8日;
    李立凡、刘锦前:《美国中亚战略棋盘上的非政府组织》(J),《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第8期;
    胡伟:《关于中国NGO作用的思考》(J),《中国与世界》,2005年第7期;
    《“颜色革命”中兴风作浪的西方非政府组织》(N),《大公报》,2005年6月18日;
    张耀:《美国斥巨资建“民主别动队”推广民主还是争夺地盘》(N),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5/24/content_2993562.htm,2005年5月24日;
    邱伟、刘力:《透视日益走近中国的国际非政府组织》(J),《学习月刊》,2005年第5期;
    杨姚奕:《白俄罗斯如何抗拒“颜色革命”》(J),《党政论坛》,2005年第5期;
    唐勇、常喆、王鸿刚:《美国索罗斯基金会资助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N),《环球时报》,2005年4月20日;
    唐勇、常喆、王鸿刚:《索罗斯基金会是“颜色革命”的急先锋》(N),《环球时报》,2005年4月18日;
    左渐晓:《美国情报机构渗透手法多样 多国发生“颜色革命”》(N),《环球时报》,2005年4月13日;
    庄礼伟:《“颜色革命”与革命的颜色》(N),《南方都市报》,2005年4月1日;
    潘如龙、戴铮勤:《“颜色革命”与国际非政府组织》(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
    赵华胜:《原苏联地区“颜色革命”浪潮的成因分析》(J),《国际观察》,2005年第3期;
    [英]D·路易斯:《非政府组织的缘起和概念》(J),《国外社会学》,2005年01期;
    徐鑫:《布什政府向乌克兰反对派提供6500万政治“献金”》(N),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12/11/content_2320508.htm。
    李东燕:《联合国的安全观与非传统安全》(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8期;
    蔡拓、王南林:《全球治理:适应全球化的新的合作模式》(J),《南开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2期;
    《纳扎尔巴耶夫请外国人不要干涉》(J),战争与和平研究所,阿斯塔纳,2004年1月12日,第256期;
    《金融大鳄索罗斯被指责资助格鲁吉亚国内反动派》(N),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j/20031201/1419542105.shtml,2003年12月1日;
    谢荣:《谢瓦尔德内泽谈下台原因索罗斯是主要“罪人”》(N),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11/30/content_1205584.htm,2003年11月30日;
    詹花秀:《论NGO在中国的发展》(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9月;
    单美英:《非政府组织的政治功能分析》(J),《兰州学刊》,2003年第6期;
    唐东生:《近年来国内NGO研究评述》(J),《改革》,2003年第2期;
    邓明辉:《析“美国优越论”的文化原因》(J),《教育艺术》,2003年第01期;
    那力:《非政府国际组织发展现状》(J),《国际资料信息》,2002年第3期;
    邓卫永、李屏南:《全球化浪潮与国家政治安全》(J),《娄底市专学报》,2002年1月;
    建中:《非政府组织的另一副面孔》(J),《国家安全通讯》,2001年第12期;
    李丹:《冷战后美国对华的意识形态斗争》(J),《中国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10期;
    《穿“慈善”衣,打投资牌—索罗斯重返俄罗斯》(N),《文汇报》,2000 年6月5日;
    刘传春:《国际政治中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J),《国际论坛》,1999年第6期;
    门洪华:《美国“输出民主”战略浅析》(J),《国际政治研究》,1999年第1期;
    何兴强:《美国非政府组织如何推广“民主”》(J),《时事报告》大学生版;
    《美“国家民主基金会”巨资扶助中国敌对组织》(J),《环球视野》http://www.globalview.cn/ReadNews.asp?NewsID=4132;
    《吉尔吉斯斯坦的政治过渡:问题与前景》(R),国际危机集团(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网站http://www.icg.org。
    Christopher J Coyne & Tamara Cofman Wittes,“Can We Export Democracy?”Cato Policy Report,January/February 2008
    “Nonprofit Almanac 2008:Foreword”,http://nccsdataweb.urban.org
    “Soros Foundations Network 2007 Annual Report:Promoting Vibrant and Tolerant Democracies Whose Governments Are Accountable to Their Citizens”,http://www.soros.org/resources/articles_publications/publications/annual_20080728
    George Soros,“Europe as a Prototype for a Global Open Society” Delivered at EPC-OSI Policy Dialogue,Nov.20,2006,http://www.soros.org/resources/articles_publications/articles/europe_20061120
    Stephen Heintz,“The Role of NGOs in Modern Societies and an Increasingly Interdependent World”,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stitute for Civil Society,Zhongshan University,Jan.14,2006,http://www.rbf.org/usr_doc/The_Role_of_NGOs_in_Modern_Societies_and_Inc reasingly_Interdependent_World.pdf
    Owen Harries,“Can the US Export Democracy?”http://www.theage.com.au/articles/2003/11/27/1060825914037.html
    K.Reimann,“A View From the Top:International Politics,Norms and the Worldwide Growth of NGOs”,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2006,foreword
    Peter Baker,“Funding Scarce for Export of Democracy”,Washington Post,March 18,2005
    Roland Paris,“Human Security:Paradigm Shift or Hot Air?”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6,No.2(Autumn 2001),pp.87-102
    Jessica T.Mathews,“Power Shift”,Foreign Affairs,Jan./Feb.1997
    Samuel Huntington,“The West:Unique,Not Universal”,Foreign Affairs,Nov./Dec.1996
    A.LeRoy Bennett & James K.Oliver,“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Principles and Issues”,New Jersey:Prentice-Hall,1995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4,http://hdr.undp.org/reports/global/1994/en
    Francis Fukuyama,“The End of History”,The National Interest,Summer,1989,p.18
    Richard H.Ullman,“Redefining Security”,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8,No.1(Summer 1983),pp.129-153
    Devyani Mani,“Human Security:Concept and Definitions”,http://www.uncrd.or.jp/hs/doc/04a_10jun_mani_concept.pdf
    Stephen E.Sachs,“The Changing Definition of Security”,http://www.stevesachs.com/papers/paper_security.html
    Malin Gunnarsson,“Regionalism and Security-Two Concepts in the Wind of Change”,www.cerum.umu.se/publikationer/pdfs/NSB_1_00_6_1.pdf.
    http://www.un.org/chinese/aboutun/ngo/qanda.html;
    http://www.usaid.gov;
    http://www.soros.org;
    http://www.georgesoros.com;
    http://web.worldbank.org;
    http://www.icg.org;
    http://www.guidestar.org;
    http://nccsdataweb.urban.org.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