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发展权的创设及其在农地保护中的运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保护农地,本质上是保护农业和粮食安全,保护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中国,保护农地除了具有保护农业生产能力这一历史使命外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那就是保护农民和保证社会稳定。以1997年中共中央发出的第11号文件和1998年九届人大第四次常委会修订通过并于1999年开始实施的《土地管理法》为标志,我国的农地利用保护进入以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基本目标的新阶段。在扩大内需、加快经济发展和加强生态建设的大背景下,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在逐年减少。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9.50亿亩减至2005年的18.30亿亩,10年内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2亿亩。整个农地保护形势越来越严峻,其中尤以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最为突出。
     我国曾制定了众多的农地保护政策,动用了所有可能的经济、政治、法律、技术等诸多手段来遏制过速的农地非农化,近年来学术界也对农地保护特别是耕地保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农地保护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作为承载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任务的耕地实质是一种公共产品理应由国家来提供,在现实中却由农民和地方政府承担了耕地保护的大部分成本,相对全社会来说农民和地方政府在无偿地进行耕地保护,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因此,解决我国耕地保护问题的关键是从全社会公平效率的角度出发,对于承担了提供耕地这一公共产品社会任务的农民和地方政府,理应给予补偿,即耕地保护由无偿保护还原为有偿保护,在法理上,这需要一种以产权为依托的制度安排。在现有国家体制和土地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本论文尝试运用农地发展权的产权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
     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本文从农地保护现状和土地权利变迁入手,创设并构建了我国的农地发展权制度,并运用这一产权工具对我国土地产权体系及农地保护政策进行了完善与创新。全文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国内外农地保护与农地发展权研究的综述、相关理论与基本概念;第二部分农地保护的现状与问题,政策失灵的原因剖析及产权角度的制度改进方案;第三部分农地发展权的权源、创设背景及可行性分析;第四部分对农地发展权制度的构建、经济价值分析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第五部分主要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部分在对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相关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构建了论文研究的基本概念框架。论文开篇即论述了研究背景、方法及基本思路,对国内外农地保护及农地发展权相关研究进行回顾与评述,在此基础上介绍与界定了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概念,为下文农地发展权的权属研究、制度构建及在农地保护中的运用等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从我国农地保护制度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入手,对我国农地保护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和分析,阐述农地保护的内涵、政策体系,我国现阶段强调了农地保护的重要性;从农地保护的行动逻辑角度出发,对农地保护主体进行农地保护的成本和收益构成要件进行了经济分析,重点对农地保护中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从产权角度提出农地保护制度改进的解决方案。
     第三部分从土地权利本质和权利变迁入手,阐述农地发展权创设的权属源泉及当今中国创设农地发展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法律环境、制度背景和现实条件三个角度分析了当前在我国创设农地发展权的时机已成熟,显化农地发展权来进行农地保护甚至将农地发展权运用至更多领域已是可行的和必要的。
     第四部分基于我国现行土地产权体系和农地保护政策体系基础上,对我国农地发展权制度的法律性质、权属、分类及配置与流转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具体构建;在制度设计的基础上对我国农地发展权的价值进行了经济学分析,设计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估方法并对几种主要的农地发展权类型进行了价值评估;在上述制度构建及评估方法的基础上,从调动农户和地方政府农地保护积极性两个层面上具体研究农地发展权在我国农地保护中的运用。
     第五部分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国外制度实践基础上,对在我国当前土地权利体系中创设农地发展权,将之运用于我国的农地保护中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成果与可能的创新如下:
     (1)在国内外比较研究基础上,尝试一条从土地产权-地租地价-公共干预(规划)综合角度出发解决农地保护实践问题的道路。科学界定了农地发展权的内涵,即我国的土地发展权包括农地发展权与市地发展权,农地发展权是指土地用途由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权利,市地发展权是指土地利用集约度改变的权利;分析了农地发展权的权利(力)来源和法理特征。根据相关理论,构建了农地发展权价值(价格)分析计算的方法。
     (2)对农地发展权进行制度设计,实现农地发展权由概念明晰向制度安排的演进,包括权利定位、权利类别、配置方案与运行机制等,构建中国的农地发展权制度框架;对我国农地发展权价值进行经济学角度的分析与解释,探讨农地发展权的评估方法并对几种主要类型的农地发展权进行价值评估,使得抽象的农地发展权价值得以量化;将农地发展权理论及制度设计,应用于我国农地保护之中。
     在我国国体及土地所有制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在土地产权与使用制度改革的背景下,论文预期将农地发展权运用于我国农地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政治效用,包括政策完善与解释效用、制度规范与管制效用、农地保护与农民权益保障效用以及土地权利收益与房地产风险防范效用等等。农地发展权的创设与实践运用将使得土地利用权利与权力制度化,为我国现行的农地保护制度如土地征用、土地用途管制及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等提供法理依据和理论阐释,并为其改革提供创新的理论基础和思路,在土地产权层面上,还可以统一两种土地所有权权能与价值,控制土地开发总量与进程,调节土地开发空间分布,促进和调控集体农用地使用权流转。
     农地发展权是一项新型的权利,我国土地利用与规划管理实践需要丰富的农地发展权理论指导和相关产权安排的规范,因此,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和扩展研究,如结合土地用途与开发强度的分区管制,开展农地发展权与市地发展权区划、分区研究;农地发展权制度实施后,农地发展权管制手段和办法的研究,防止农地发展权滥用的监督机制研究等,均有待进一步深入。
Farmland protection is the base of national economy in respect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security. In China, farmland prote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tecting farmers and ensuring social security in addition to guaranteeing the productivity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With the symbol of the No.11 Document sent out by CPC in 1997, Land Administration Law revised by the 4th session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9~(th) NPC in 1998 and came into force in 1999, China's farmland protection comes into a new phase of Dynamic Equilibrium of the Total Cultivated Lan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accelera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i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he amount of Cultivated Land and Prime Farmland is sharply reduced. Especially in the past 10 years, the cultivated land is reduced by 8 million hectares from 130 million hectares in 1996 to 122 million hectares in 2005. The whole farmland protection situ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rigorous, particularly the cultivated land and basic farmland.
     Our country has made numerous farmland protection policies and employed all kinds of measures, such as economy, politics, law, technology, etc. to keep farmland conservation within limits. In recent years, in spite of a large amount of research in the protection of farmland especially cultivated land, we still have not got the satisfactory effect in farmland protection. One important reason lies in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cost which bears the weight of national food security and ecological safety is a kind of public expense and should be provided by nation, in reality however, the large part of it is put on farmers and local governments. So it is unfair for those farmers and local governments to afford cost which benefits the whole society. Therefore, the key of solving the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problem is to compensate fanners and local governments for undertaking social task of protecting the public product of cultivated land, i.e. to change the free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to charged land protection, principled by social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Jurisprudentially, this needs a kind of system arrangement supported by property right. Based on the existing state system and land right system, the solution of this problem lies i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Farmland development right.
     Integrated with the current national situation, the paper introduces and establishes China's Farmland development right system with the research of farmland protection situation and variance of land right. Using this tool of property right it revises and innovates land right system and farmland protection policy. The paper is composed of five parts: (1) Research summary, relative theories and basic conception of farmland protection and farmland development right; (2) Current situation and issues of farmland protection, reason analyzing of policy failure and system improvement scheme from view of property right; (3) Origination, background and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farmland development right; (4)Construction, economic value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farmland development right; (5) Main research conclusion and policy suggestion.
     In the first part, on the basis of studying the surveys and combing relevant theories both in domestic and abroad, the author frames the basic concept of farmland protection and farmland development right. In the beginning, the paper introduces research background, methods and basic thought. Then, it reviews and comments the relevant research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armland protection and farmland development right. Based on above the author introduces and defin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basic concept ,it also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ollowing part in researching right property of farmland development right,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in farmland protection.
     In the second part, by reviewing the history and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farmland protection system, the paper evaluates and comments the implement effect of national protection policy,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of farmland protection and its policy system, 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farmland protection at the present stage of our country; from logic view of farmland protecting action, the author gives an economic analysis in farmland protection cost and profit of subjects, emphatically dissects the main problem exposed in farmland protection and proposes solution of refining the Farmland protection system in terms of property right.
     In the third part, proceeding with the essence and variance of land rights, the paper reviews the origination and property of farmland development right and points out its necessity and urgency in modern China's development. Viewing from legal environment, system background and current condition, it is high time that China established and exerted the farmland development right and even applied it into some other fields.
     In the fourth part, based on the current land property right system and farmland protection policy system of our country, the author constructs the specific system of farmland development right on legal property, right origination, category, disposing, circulation method and so on. He carries on economic analysis in the value of farmland development right on the basis of system design and designs the suitable assessment methods with which several main categories of farmland development rights are evaluated. On the basis of above system establishment and assessment methods, the author studies the application of farmland development right in farmland protection of our country from arousing the enthusiasm of farmer and local government.
     In the final part, author draws the main conclusion and gives policy advice.
     On studying and concluding relevant research and practical system of farmland development both domestic and abroad, the author systematically researches in establishing the farmland development right and applying it to farmland protection in modern China. The main achievements and possibl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On the basi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the author tries to use the tool of property right to solve the practical problem of land administration from the view of law. He scientifically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farmland development rights, i.e. the land development rights of our country including farmland development right and urban land development right. The farmland development right refers to the right to transform agricultural land to construction land. The urban land development right refers to the right to change the intensive degree of land in cities. He also analyzes the origination and jurisprudent character of farmland development right. According to relative theories, author constructs the value analyzing method in farmland development right.
     The author carries on system design of the Farmland development right and realizes its evolution from distinct concept to system arrangement, including right orientation, right classification, disposing scheme, operating mechanism, etc to construct the farmland development right system frame in China; he analyzes and explains the value of farmland development right in China from the view of economics, discusses the assessment methods of farmland development right and applies them to several kinds of its main categories. So he makes the abstract value of farmland development to be able to quantize and applies the farmland development right theory and system design into farmland protection.
     Based on the constant premise of existing state system and land right proper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ystem reform in land property right and use system, the paper believes there must be great economic and political utility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farmland development right into farmland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hich includes policy improvement and explanation utility, system standard and management utility, farmland protection and farmer's right protection and land right profit and real estate risk prevention utility, and so on. The paper also believes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farmland development right will make the land use right and power system institutionalized, provide jurisprudent base and theoretic explanation for our current farm protection system, such as land expropriation, land use administration and total amount equilibrium of cultivated land. It provides innovative theoretic foundation and thought for reform. In the layer of land property right, it can unite two empowerments and values of land property right, control the amount and process of land exploitation, adjust the spatial deployment of land exploitation, promote and control the circulation of group-owned farmland.
     Farmland development right is a new right; our country's land use and plan management practice need to be directed theoretically by farmland development right and to be standardized by arrangement of relative right. Therefore there are a lot of problems wanting further and extensive research, such as separate administration with integrated land use and exploitation degree, 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ization of farmland development right and urban land development right, and control method and supervision system to prevent right abuse when farmland development system is put into force, and so on and so forth.
引文
1 王万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实施途径构想【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3)
    2 周玲:新形势下耕地保护问题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3(12)
    1 陈百明.耕地与基本农田的保护态势与对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25(2).
    2 资料来源于:www.china.com.cn/chinese/2005/Nov/,同时也刊登于《人民日报》(2005年10月24日第六版)
    3 唐健.基本农田保护——问题与对策【J】.中国土地,2004(7)
    1 姜爱林,西方学者土地政策的观点及评价,经济工作导刊,2000(7)
    2 伊利等.土地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87:225
    3 林卿,海峡两岸农地制度改革比较与分析.【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1 杨钢桥.国外城镇用地扩张的控制【J].现代城市研究,2004(8)
    2 赵学涛.发达国家农地保护的经验和启示【J】.国土资源情报,2004(6)
    3 曲福田.西方农地法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土地科学,2004(1)
    1 车凤善.美国农地保护政策演变及对我国的借鉴.[J]国土资源情报.2004(3)
    2 张安录.美国农地保护的政策措施【J】.世界农业,2000(1)
    1 陈茵茵.美国的农地保护政策及其对我国耕地保护的借鉴意义【J].南农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2 赵学涛.发达国家农地保护的经验和启示[J].国土资源情报,2004(6)
    3 孟祥舟.英、美、法协调城市发展与农地保护政策的措施对比【J】.国土资源.2005(8)
    1 孟祥舟.英、美、法协调城市发展与农地保护政策的措施对比【J】.国土资源.2005(8)
    1 陈莹.加拿大的农地保护[J】.中国土地,2003(10)
    2 江秋明译,张小华审定:法国40年的土地【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3 王群、王万茂:土地发展权与土地利用规划[J】.国土经济.2005年10月
    1 :地权、地税与土地政策[M】,台湾文笙书局,1994年
    2 沈守愚著:《土地法学通论》(上).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年版
    3 Joshua M.Duke and Lori Lynch:Farmland Preservation Techniques:Identifying New Options.Food and Resoruce Economics,University of Delaware,June 2003
    1 季禾禾、周生路、冯昌中:试论我国农地发展权定位及农民分享实现【J].经济地理,2005年3月
    1 Elizabeth Kopits,Virginia McConnell,and Margaret Walls:A Market Approach to Land Presservation,Resources for the Future,March 2003
    2 Dennis Wichelns and Jeffrey D.Kline:The Impact If Parcel Characteristics on the Cost of Development Rights to Farmland,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Review, October 1993
    1 张凤荣主编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2 朱德举主编的《中国耕地保护》
    3 李元主编的《生存与发展—中国保护耕地问题研究与思考》
    4 齐援军.我国土地管理体制和政策改革演变【J】经济研究参考,2003(65)
    5 袁良英、郭在友.浅谈土地管理体制改革[J】乡镇经济,2003(9)
    1 王永红.强化国家土地管理权能[J].1997(6)
    2 国家土地管理局保护耕地专题调研组,1997:李元,1995
    3 刘友兆.农业结构调整与耕地保护的协调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4 王文华.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关系的博弈行为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1999(2)
    5 刘国臻.论我国土地利用管制制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6 吴次芳、谭永忠.制度缺陷与耕地保护[J]中国农村经,2002(7)
    7 李元.管好土地必须要有好的体制和机制[J].中国土地科学,1995(7)
    8 叶红玲.管理制度建设纵横谈-关于建立土地管理长效机制的理论思考[J].中国土地,2004(8)
    1 李秀彬.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J].地理科学进展,2002,1(3):195-202
    2 王万茂.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与耕地保护[J].中国土地科学,1997(2)
    3 曾强.强化耕地保护意识促进耕地数量和质量的提高[J】.农业开发,1995(4)
    4 孙红忠.安徽省耕地变化态势分析及保护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1(1)
    5 陈小玮.论我国耕地保护机制的构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9)
    6 潘明才.耕地保护制度和相关政策.【J】资源.产业,2001(6)
    7 王大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耕地保护与开发[J】.国土资源,2003(1)
    8 袁春.我国未利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3(6)
    9 毕于运.建国以来中国实有耕地面积培养变化分析[J】.资源科学,2000(2)
    10 陈利顶.我国近年来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的区域特征及对策分析【J】.资源科学,1996(5)
    11 蔡玉梅.中国三大地带耕地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对策【J】.资源科学,1998(5)
    12 黄宁生.耕地面积减少的两种不同类型.基于耕地.经济.人口关系的国际分析[J】.中国软科学,1999(1)
    13 朱振华.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数量变化及保护对策.以吴江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4)
    14 李秀彬.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J】.地理科学进展,2002,1(3):195-202
    15 邵晓梅.山东省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力研究[J】.地理研究,2001(3)
    16 叶嘉安.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城市扩张与农田流失研究.以东莞市为例【J].经济地理,1999(1)
    17 丁光伟.我国农用土地资源变化的驱动力分析【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8(4)
    18 杨桂山.长江三角洲近50年来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与驱动机制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1(2)
    19 邓清禄、黄纪辛、朱照宇.广东省耕地转化及其效益变化趋势分析【J】冲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5)
    20 谭淑豪.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主要矛盾及其成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3)
    1 Jim Hall.(1982)"The Farmscape :Resource Conservation". Intern J Enviromental Studies.19:123-127
    2 徐梦活、赵其国.耕地保护的利益驱动机制控讨[J].农业糸统科字与综合研究,1999(15)
    3 曲福田.两岸经济成长阶段农地非农化的比较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1(6)
    4 李晓文、方精云.近10年来长江下游地区耕地动态变化特征【J]启然资源学报,2003(9)
    5 蔡运龙.中国农村转型与耕地保护机制[J].地理科学,2001(2)
    6 吴次芳、谭永忠.制度缺陷与耕地保护[J]中国农村经,2002(7)
    7 郑培、朱道林.政府耕地保护行为的公共选择理论分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2005(9):10-12
    1 丁洪建、吴次芳、梁留科.耕地保护理论的创新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2(8)
    2 翟文侠、黄贤金.我国耕地保护政策运行效果分析【J】中国土地科,2003(2)
    3 潘明才.耕地保护制度和相关政策【J] 资源产业,2001(6)
    4 钱忠好.中国农地保护:理论与政策分析[J】管理世界,2003(10)
    5 葛宏元.国土资源保护利用的主要制度及改革方向[J]国土资源导刊,2005(3)
    6 张安录.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农地城市流转与土地价值增值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34(4):4-6
    7 贾生华、张宏斌.中国土地非农化过程与机制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8 陈江龙.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预测-以江阴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4)
    9 曲福田,陈江龙,陈雯.农地非农化经济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
    1 邹晓娟.江西耕地非农占用现象、原因及对策探析【J】经济论坛,2004(20)
    2 俞文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耕地保护行为中的利益机制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12)
    3 曲福田,陈江龙,陈雯.农地非农化经济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
    4 潘科,朱玉碧.探析耕地保护中的政府行为【J】.中国农学通论,2005
    1 徐俊武,林武平.制约农民增收的产权因素探析[J】.三农问题,2004.(20):119-120
    2 冯久先,代祥.保障农民权益问题透析[J].热点聚焦,2005.(9):32-33
    3 庞瑞锋.解决耕地撂荒需提高种量收益【J].中国乡镇企业技术市场.
    4 吴克宁.耕地撂荒现象探析[J】.决策探索2003.(5):22
    5 马清欣,何三林.对当前农村耕地撂荒和耕地质量下降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23(4):19-21
    6 毛良祥.当前耕地保护形势及政策优化分析[J]资源产业,2005(4)
    7 李宪文、林培.国内外耕地利用与保护的理论基础极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1(4)
    8 肖敏.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耕地保护问题的法律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4(9)
    9 王德起、曲福田.我国耕地保护机制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1997(1)
    1 钱忠好.中国农地保护:理论与政策分析【J】管理世界,2003(10)
    2 娄策群、朱青、陈翠芳.论建立耕地产出动态平衡制度【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5)
    3 史建民新阶段农业政策的绩效分析[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4 翟文侠、黄贤金.我国耕地保护政策运行效果分析【J】中国土地科,2003(2)
    5 翟文侠、黄贤金我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运行效果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3)
    1 丁洪建,吴次芳,梁留科.耕地保护理念的创新研究【J】中国土地科,2002.16(4):14-19
    2 李宪文,林培.国内外耕地利用与保护的理论基础极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1(4)
    3 肖敏.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耕地保护问题的法律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4(9)
    4 王德起、曲福田.我国耕地保护机制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1997(1)
    5 钱忠好.中国农地保护:理论与政策分析[J】管理世界,2003(10)
    6 娄策群,朱青,陈翠芳.论建立耕地产出动态平衡制度【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5)
    7 郑培.政府耕地保护行为的公共选择理论分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9)
    8 史建民新阶段农业政策的绩效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9 郑娟尔.耕地保护问题的多层次性与制度创新【J]城乡建设,2004(12)
    10 吴次芳、谭永忠.制度缺陷与耕地保护【J】中国农村经,2002(7)
    1 洪名勇.创新土地产权制度、切实保护耕地的再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2000(5)
    2 蔡运龙,俞奉庆.中国耕地问题的症结与治本之策[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3):13-17
    1 周建春:农地发展权的设定及评估【J]中国土地.2005(4)
    2 王小映:按照物权法和债权合同法规范土地流转[J].经济研究参考,2002(39)
    3 杜业明:现行农村土地发展权制度的不均衡性及其变迁【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4 张安录:可转移发展权与农地城市流转控制【J].中国农村观察,2000(2)
    5 柴强:立体地价或高层建筑地价估算[J】.城市规划,1990年第5期
    6 王群、王万茂:土地发展权与土地利用规划[J].国土经济.2005年10月
    7 万磊:土地发展权的物权价值分析及保护对策初探[J].国土经济,2005年第10期
    1 王万茂、臧俊梅:试析农地发展权的归属问题【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3)
    2 孙弘:中国土地发展权研究:土地开发与资源保护的新视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3 胡兰玲:土地发展权论[J】.河北法学,2002(2))
    1 杨明洪、刘永湘:压抑与抗争:一个关于农村土地发展权的理论分析框架【J】.财经科学,2004(6)
    2 黄祖辉、汪晖: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行为与土地发展权补偿[J】.经济研究,2002(5)
    3 范辉、董捷:试论农地发展权[J].农村经济,2005(6)
    4 梁慧星:物权法【M】.法律出版社.1997
    5 沈守愚著:《土地法学通论》(上).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年版
    6 陈平:土地征用法律制度的完善[J].安徽大学学报,2004(3)
    7 张安录:可转移发展权与农地城市流转控制[J】.中国农村观察,2000(2)
    8 季禾禾、周生路、冯昌中:试论我国农地发展权定位及农民分享实现[J】.经济地理,2005年3月
    9 周诚:论我国农地自然增值公平分配的全面产权观[J】中国地产市场.2006(8)
    10 沈守愚著:《土地法学通论》(下)【M】.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年版,第52—53页
    11 程烨:土地用途分区管制的理性分析与实施保障【J】.中国土地科学,2003(3)
    1 赵尚朴:土地开发利益的返还【J】.中外房地产导报,2000年12期
    2 钟汉明:关于城市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国土经济,1995年1月
    3 叶艳妹:土地产权制度与耕地保护【J】.中国土地,1997年6月
    1 罗明.发达国家农地保护政策比较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1(6)
    1 罗明.发达国家农地保护政策比较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1(6)
    2 贺玢.美国城市化过程中农地城市流转与农地保护【J】.管理科学文摘,1999(7)
    3 张安录.美国农地保护的政策措施[J】.世界农业,2000(1)
    1 罗明.发达国家农地保护政策比较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1(6)
    1 贺玢.美国城市化过程中农地城市流转与农地保护[J】.管理科学文摘,1999(7)
    1 孟祥舟.英、美、法协调城市发展与农地保护政策的措施对比[J】.国土资源.2005(8)
    1 车凤善.美国农地保护政策演变及对我国的借鉴[J】.国土资源情报,2004(3)
    1 梅夏英:《财产权构造的基础分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2 [英】J.伊特韦尔等编,陈岱孙主编译:《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辞典》,第3卷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1 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1 张兵:《城市规划实效论》【M】.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705页。
    2 【美】理查德.T.伊利、爱德华.W.莫尔豪斯著,滕维藻译:《土地经济学原理》,223-22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3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104-10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4 【美】雷利.巴洛维著,谷树忠译:《土地资源经济学》,201页,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
    1 王万茂著:土地资源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第7-12页
    1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2年
    2 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中译本,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文集》【C].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P253
    3 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变迁【M】.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1,P3
    1 黄少安著《产权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P109
    1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322
    1 王家梁.农地保护利用与土地使用管制[J].中国土地科学,1998(11)
    1 周永.略论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演进[J].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01)
    1 倪绍祥.试论耕地质量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性[J].经济地理.1998,(2)
    1 陈百明.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态势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5)
    1 刘江涛、杨开忠、冯长春.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规制:缘起.失灵.改进【M】.
    1 李元.中国土地资源(第一卷)[M].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
    1 蔡运龙,傅泽强,戴尔阜.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J].地理科学.2002,57(2)
    1 陈百明.耕地与基本农田的保护态势与对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25(2)
    2 王万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实施途径构想[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1)
    1 唐健.基本农田保护——问题与对策[J].中国土地.2004(7)
    1 朱德举、刘秀华.我国农地保护制度问题分析.[J] 中国土地,1998(8)
    2 蔡运龙,傅泽强,戴尔阜.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J].地理科学.2002,57(2)
    1 刘力、邱道持、粟辉、曹蕾.耕地保护的产权视野.[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2)
    1 曲福田,冯淑怡.中国农地保护及其制度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3)
    1 肖耿.国有企业的所有制改革[J].经济研究参考,1998(5)
    1 王育琨.我国城市土地开发过程中的实物地租.[J]经济研究,1992(10)
    2 杨重光.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与对策[J].城市,1996(3)
    1 曲福田,冯淑怡.中国农地保护及其制度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3)
    1 陶然,徐志刚,徐晋涛.退耕还林,粮食政策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4(6)
    1 【德】康德:《法的行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M】,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2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3 转引自《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79页
    4 转引自《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664页
    1 彭飞.从生命到权利【D】.苏州大学,2006年4月
    2 王万茂.土地资源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P103
    4 《财产法》,《不列颠全书》第15版第15卷,第51页
    4 王卫国著:中国土地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20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2 郑建春,人类文明史·经济卷·从人猿辑别到比尔·盖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 林英彦,土地经济学通论(五版),台湾文笙书局,1999年。
    2 张德粹,土地经济学,台湾正中书局,1979年。
    1 美国估价师学会:不动产估价【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
    1 参见《中国地产信息》,1991年第5期第8页
    1 沈守愚,从物权理论析土地产权权利束的研究报告,中国土地科学,1996年第1期。
    2 孙宪忠,论我国土地权制度的发展趋势,中国土地科学,1997年第6期。
    3 来玉璋,土地行政学,国立中兴大学地政学系出版社,1995年。
    1 梁慧星等,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
    2 孟继民,资源所有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 陈华彬,现代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5年。
    2 陈健,中国土地使用权制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1陈健,中国土地使用权制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1杨与龄,民法物权,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5年。
    1[日]川岛武宣:注释民法,日本有斐阁出版社,1998年
    1杨与龄,民法物权,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5年。
    1温丰文,空间权之法理,载台北《法令月刊》,1983年39卷第3期。
    2[日]奥田昌道,物权的重要问题,日本有斐阁1975年版。
    3罗俊明,美国民商法与冲突法,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
    1戴绍萍,美国不动产概念及其物质组成,中国土地科学,1998年第4期。
    2苏志超,宜创制建筑用地主体空间分层区分所有权及他项权利,(台湾)《人与地》杂志,1996年第11期。
    1K.W.Taylor.Some Aspects Of Population History.刊号Joseph J.Spenler等合编《Demographic Analysis》一书中,1958年。
    2赵淑德,中国土地制度史,台湾中兴联合出版社,1992年。
    1魁奈,《谷物论》,《魁奈经济学著作选集》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3年。
    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
    3钟样才,《中国土地思想史稿》,商务出版社1985年。
    4张德粹,《土地经济学》,台湾编译馆出版1979年。
    5[英]威廉·配第,《赋税论,献给英明人士、货币略论》,陈冬野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1梁慧星,《中国物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
    1 Harold Demsetz. 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From: Am.Ec.Rev.Proceedings Issue, May,p.347
    2 [美]罗伯特.考藉、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张军等译,125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 Demsetz, Hoarlod "ownership, control, and the firm". Basil Black well Inc, 1998.5
    1高富平.中国物权法:制度设计和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1刘保玉.物权体系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12月
    2[古罗马]盖尤斯:《法学阶梯》,黄风译,第82页,北京,北京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3《物与物权》(民法大全选译),范怀俊译,22页,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1高富平.中国物权法:制度设计和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高富平.土地使用权与用益物权—我国不动产物权体系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高富平.公有和私有的法律含义-一种新的公有和私有观念[J].载《清华法律评论》第三辑,2000年4月
    2沈守愚著:《土地法学通论》[M].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年版
    3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1高富平.[M].中国物权法:制度设计和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译文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产权经济学导论》黄少安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1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高富平.中国物权法:制度设计和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1王万茂:土地资源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P4
    1王万茂:土地用途管制的实施及其效益的理性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1999(3)
    2黄祖辉、汪辉:非公共性质的征地行为与土地发展权补偿[J]经济研究,2002(5)
    3陈利根: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12月
    1郭川:论经济转型中的土地用途管制[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6月
    1粟庆斌:我国土地发展权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4月
    1单新国:土地发展权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4月
    1粟庆斌:我国土地发展权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4月
    1程烨等.土地用途分区管制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1粟庆斌:我国土地发展权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4月
    1单新国:土地发展权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4月
    1粟庆斌:我国土地发展权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4月
    1朱广新: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与土地发展权之比较[J]中外房地产导报,1998/22
    1沈守愚:论设立农地发展权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意义[J]中国土地科学,1998(1)
    2王小映:全面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J]中国农村经济,2003(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行业标准.农用地估价规程,TD/T 1006-2003
    1刘国臻:中国土地发展权论纲[J]学术研究,2005(10)
    2沈守愚著:《土地法学通论》[M].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年版
    3王万茂、臧俊梅:试论农地发展权的归属问题[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3)
    1陈平:土地征用法律制度的完善[J].安徽大学学报,2004(3)
    2张安录:可转移发展权与农地城市流转控制[J].中国农村观察,2000(2)
    3季禾禾、周生路、冯昌中:试论我国农地发展权定位及农民分享实现[J].经济地理,2005年3月
    4杨明洪,刘永湘.压抑与抗争:一个关于农村土地发展权的理论分析框架.财经科学,2004(6):24-28
    1戴中亮、杨静秋:农村集体土地发展权的二元主体及其矛盾[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5):P24
    2周诚:农地征用中的公正补偿[J]中国土地,2004(1、2)
    3季禾禾、周生路、冯昌中:试论我国农地发展权定位及农民分享实现[J].经济地理,2005年3月
    1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P41
    2周诚:《土地经济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168页
    3王利明:物权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 万磊:土地发展权的法经济学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5(9)
    2 高延娜、朱道林、王霞、郑培.农地征收价格构成与土地增值的关系[J].中国土地科学,2006(2)
    3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M].上海:三联书店,1981.
    4 孙弘:中国土地发展权研究:土地开发与资源保护的新视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1 万磊:土地发展权的物权价值分析及保护对策初探[J].国土经济,2005年第10期
    1 孙弘:中国农地发展权研究[M],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2004年12月
    1 张友安、陈莹:土地发展权的配置与流转[J]中国土地科学,2005(10)
    1 汤志林:我国土地发展权构建:优化城市土地管理的新途径[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1 张效军: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9月
    1 张友安、陈莹:土地发展权的配置与流转[J]中国土地科学,2005(10)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54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
    2 王万茂,土地资源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 张德粹,《土地经济学》,台湾台中书局,1979年
    1 王万茂,土地资源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P212-213
    1 黄贤金,农地价格论[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8
    1 王万茂.土地资源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2 中国房地产估价师学会.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19
    1 王万茂.土地资源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1 [英]戴维.w皮尔斯主编,宋承先等译.现代经济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476
    2 许涤新主编.政治经济学辞典(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79
    3 陈浮、刘伟、彭补拙。农用土地价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1998,13(2):162~168.
    1 吴群.地价理论与农地价格评估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2:56
    2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704~705,871
    3 吴群.农地“等—级—价”体系及其若干问题的理论思考.农地分等定级估价[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37
    4 周建春:耕地估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6月
    1 黄小虎.土地管理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J].宏观经济研究,2004(6):8-11
    1 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9-90
    2 欧名豪:土地用途分区体系探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1,24(3)
    3 Eric J. Heikkila, The Economic of Planning. Rutgers, Center for Urban Policy Research,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2000
    1 Eric J. Heikkila, The Economic of Planning. Rutgers, Center for Urban Policy Research,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2000
    1 Gary Wolfral: The Sale of Development Rights and Zoning in the Preservation of Open Space: Lindahl Equilibrium and a Case Study[J]Land Economics,Vol.57,No.3,August 1981
    1 王小映:论土地利用规划的效率与公平[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3)
    2 朱道林、毕继业、董为红:土地收购如何界定价格内涵[J]中国土地,2002(7)
    1 刘书楷:土地经济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年
    1 殷章甫.台湾土地估价之理论与方法[J].人与地,1992(1):1~5
    1 Dennis Wichelns and Jeffrey D. Kline:The Impact lf Parcel Characteristics on the Cost of Development Rights to Farmland,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Review, October 1993
    2 Dennis Wichelns and Jeffrey D. Kline:The Impact lf Parcel Characteristics on the Cost of Development Rights to Farmland,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Review, October 1993
    1 王万茂:土地资源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 周建春,耕地估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5年6月
    1 范辉,农地发展权价格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1 周建春.耕地估价理论与方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05,P155~158.
    2 周建春.耕地估价理论与方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南京农业大学,2005,P88.
    3 霍雅勤,蔡运龙.耕地资源价值的评价与重建—以甘肃省会宁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17(5):81~85.
    4 马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经济,2001,(8):55~60.
    1 周建春在计算耕地的社会就业保障价值时,参照城市居民养老金实施方法,剔除了农民用个人收入购买养老保险费用那部分费用。
    2 国土资源部:《中国城市地价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3年版。在此所引各城市的地价数据并非都是第五、六级地价,而是根据城市土地位置的判断和计算的方便,将城乡交错地带地价都安排在第五、六级
    3 国土资源部:《2003中国城市地价状况》,地质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1 国土资源部:《2003中国城市地价状况》,地质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1 周建春.耕地估价理论与方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南京农业大学,2005,P164.
    2 转摘自:周建春.耕地估价理论与方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南京农业大学,2005,P167.
    1 范辉:农地发展权价格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12月
    2 汤芳:农地发展权定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5月
    3 曲福田,冯淑怡,诸培新等:制度安排、价格机制与家法非农化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4,4(1):229-247
    4 张效军: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九月:P64
    1 朱启才:权利、制度与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P51-52
    2 李茂: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土资源情报,2003(10)
    1 陈利根,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1 王群、王万茂、张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滚动调整中递推规划方法的应用[J]广东土地科学,2006(5)
    1 王红茹:每年征地近20万hm2,土地纠纷急催征地制度改革[J]中国经济周刊,2006-03-06
    2 林增杰: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土地法律比较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
    1 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世纪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2月
    2 马克伟:土地制度改革卷(1978-1991).中国改革全书[M],大连:大连出版社
    1 刘晓鹰,农村集体土地征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WTO 与土地管理》,成都地图出版社,2002.12
    2 冯昌中,我国征地制度变迁,《中国土地》,2001.9
    1 张全景、王万茂: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理论考察及改革思考[J]经济地理,2003(11)
    1 鹿心社,搞好试点稳步推进为建立新型征地制度努力土作,《国土资源通讯》,2002.11
    1 鹿心社主编,《研究征地问题 探索改革之路》,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6
    2 “征地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征地制度改革的初步设想.中国土地,2000,(4):16~18
    1 臧俊梅、余沪荣、杨俊孝:土地征用中失地农民保障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广东土地科学,2005(6)
    2 张全景、王万茂:我国征地补偿制度改革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4)
    1 钱忠好、曲福田:规范政府土地征用行为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J]中国农村经济,2004(12)
    2 雷寰:农民集体土地产权权益与失地农民利益保障研究[J]经济界,2005(4)
    3 鲍海君,吴次芳.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管理世界。2002.(10):37~42http://www.companyfaq.com/zhuanjia/200210/05.htm.2004-10-11
    1 万朝林.论失地农民权益流失与保障.经济体制改革[J],2003,(6):73~76
    2 胡存智,构建完善的农用土地产权体系,《国土资源通讯》,2001.2
    3 迟福林.谁为农民提供公共品[EB/OL].http://www.ceh.com.cn/touzi/detail/asp?id=18945&type=96 2004-02-16
    1 刘守英,土地制度与农民权利,《中国土地科学》,2000.5
    2 黄小虎,征地制度改革的经济学思考,《中国土地》,2002.8
    3 Demsetz,Hoaflod"ownership,control,and the firm".Basil Black well Inc,1998.5
    4 刘芳、许恒周:农村土地发展权设立的必要性[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
    1 许恒周:农地发展权的设立与土地征用制度改革[J]广东土地科学,2005(6)
    1 周建春:耕地估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5月,P174
    1 杨明洪,刘永湘.压抑与抗争:一个关于农村土地发展权的理论分析框架.财经科学,2004(6):24-28
    1 侯华丽、杜舰:土地发展权与农民权益的维护[J]农村经济,2005(1)
    1 [11]杜业明.现行农村土地发展权的不均衡性及其变迁[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8
    1 刘迪香、刘小莉: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发展权浅论[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9)
    1 胡兰玲.土地发展权论[J]河北法学,2002(3)
    2 余向克、李何超、邓良基:农村集体土地发展权及其补偿浅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4)
    1 张效军: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9月,P64
    1 王万茂、赵登辉: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实施途径构想[J]国土经济,2001(1)
    1 耕地问题研究组,中国耕地递减问题的数量经济分析〔C〕,经济科学出版社.
    1 司宇宁,浙江“浙江圈地”潮,千亿GDP背后的秘密[N],21世纪经济报道(转引自网易财经频道媒体园地)
    2 邹建锋.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一盘难以的棋[N],中国经济时报,2003-06-04
    3 王晴:异地指标调剂:我国政府耕地保护政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5月p23
    1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P115
    1 [美]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 贾海波:农地发展权的设立与权利属性[J]中国土地,2005(10)
    1 黄小虎、边江泽.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J].中国农村经济,2000,(1):39~42.
    1 郧文聚.农地分等及其应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P93.
    2 张效军: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9月,P137-138
    3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fdcbg/1268299.htm)
    1 国土资源部:《中国城市地价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3版
    2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fdcbg/1268299.htm)
    1 黄小虎、边江泽.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J]冲国农村经济,2000,(1):39-42.
    [1] Chinn, Dennis L:" Cooperative Farming in North China",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0,Vol.95
    [2] Demsetz, H.:Towards a Thoery of Property Righ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y
    [3] Demsetz, Hoarlod "ownership, control, and the firm". Basil Black well Inc, 1998.5
    [4] Dennis Wichelns and Jeffrey D.Kline:The Impact If Parcel Characteristics on the Cost of Development Rights to Farmland,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Review, October 1993
    [5] Elizabeth Kopits, Virginia McConnel, and Marharet Walls:A Mardet Approach to Land Preservation[J].resources for Future, March 2003
    [6] Eric J.Heikkila,The Economic of Planning.Rutgers,Center for Urban Policy Research,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2000
    [7] Gary D. Libecape :"Contracting for Property Righ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8] Gary Wolfral: The Sale of Development Rights and Zoning in the Preservation of Open Space:
    [9] Hardin,G:"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 1968, Vol.162:1243-1248
    [10] Lindahl Equilibrium and a Case Study[J]Land Economics,Vol.57,No.3,August 1981
    [11] Harold Demsetz, 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From: Am.Ec.Rev.Proceedings Issue,May, p.347
    [12] Ian W.Hardie,Tulika A. Narayan, and Bruce L.Gardner.The Joint Influence of Agricultural and Nonfarm Factors on Real Estate Values:An Application to the Mid-Atlantic Region[J].American J.Agricultural Economics,February 2001,P120-132
    [13] Jim Hall.(1982)"The Farmscape :Resource Conservation". Intern J Enviromental Studies.19:123-127
    [14] Joshua M.Duke and Lori Lynch:Farmland Preservation Techniques:Identifying New Options.Food and Resoruce Economics,University of Delaware,June 2003
    [15] Mitchell,Robert Cameron and, Richard T. Carson, 1989.Using Surveys to Value Public Goods:The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Washington,D.C:Resources for the Future1967,Vol.57
    [16] Paul EWendt.Real Estate Appraisal: Review and Outlook.Athens[M].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74.p.17
    [17] William Alonso. Location and Use: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Land Rent[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
    [17] [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张军等译,125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8] [德]Max Kaser著,[日]柴田光藏译:《罗马私法概说》,创文社1960年8月版,第153页
    [19]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20] [德]康德:《法的行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M],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21] [古罗马]盖尤斯:《法学阶梯》,黄风译,第82页,北京,北京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22] [美]A.s.马瑟.土地利用(中译本)[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23] [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译文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4] [美]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5] [美]雷利.巴洛维著,谷树忠译:《土地资源经济学》,201页,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
    [26] [美]理查德.T.伊利、爱德华.W.莫尔豪斯著,滕维藻译:《土地经济学原理》,223-22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27] [日]奥田昌道,物权的重要问题,日本有斐阁1975年版。
    [28] [日]川岛武宣:注释民法,日本有斐阁出版社,1998年
    [29] [日]久保木康晴:《最新物权论》,第142-143页
    [30] [英]J.伊特韦尔等编,陈岱孙主编译:《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辞典》,第3卷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31] [英]戴维.w 皮尔斯主编,宋承先等译.现代经济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476
    [32] [英]威廉·配第,《赋税论,献给英明人士、货币略论》,陈冬野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33] “征地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征地制度改革的初步设想.中国土地,2000,(4):16~18
    [34] 《财产法》,《不列颠全书》第15版第15卷,第51页
    [35] 《产权经济学导论》黄少安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36] 《经济大辞典—农业经济卷》,上海辞书出版社,农业出版社,1983,P103
    [3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705页。
    [3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P109
    [39] 《农用地定级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3年8月
    [40] 《农用地分等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3年8月
    [41] 《农用地估价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3年8月
    [42] 《物与物权》(民法大全选译),范怀俊译,22页,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fdcbg/1268299.htm)
    [43]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58
    [44] 艾建国、吴群.不动产估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44
    [45]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1995
    [46] 鲍海君,吴次芳.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管理世界,2002,(10):37~42
    [47]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104-10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48] 毕于运.建国以来中国实有耕地面积培养变化分析[J].资源科学,2000(2)
    [49] 蔡玉梅.中国三大地带耕地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对策[J].资源科学,1998(5)
    [50] 蔡运龙,傅泽强,戴尔阜.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J].地理科学.2002,57(2)
    [51] 蔡运龙,俞奉庆.中国耕地问题的症结与治本之策[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3):13-17
    [52] 蔡运龙.中国农村转型与耕地保护机制[J].地理科学,2001(2)
    [53] 参见《中国地产信息》,1991年第5期第8页
    [54] 曹建海,中国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6月
    [55] 曹振良等.土地经济学概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56] 柴强:立体地价或高层建筑地价估算[J].城市规划,1990年第5期
    [57] 车凤善.美国农地保护政策演变及对我国的借鉴[J].国土资源情报,2004(3)
    [58] 陈百明.耕地与基本农田的保护态势与对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25(2).资料来源于:www.china.com.cn/chinese/2005/Nov/,同时也刊登于《人民日报》(2005年10月24日第六版)
    [59] 陈浮、刘伟、彭补拙.农用土地价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1998,13(2):162~168.
    [60] 陈华彬,现代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5年。
    [61] 陈健,中国土地使用权制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62] 陈江龙.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预测-以江阴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4)
    [63] 陈敬雄、黄劲松、周生路.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和估价研究的近今发展[J].土壤,2003,(2):107
    [64] 陈利顶.我国近年来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的区域特征及对策分析[J].资源科学,1996(5)
    [65] 陈利根,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66] 陈利根:略论土地生产力标准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4期
    [67] 陈平:土地征用法律制度的完善[J].安徽大学学报,2004(3)
    [68] 陈小玮.论我国耕地保护机制的构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9)
    [69] 陈茵茵.美国的农地保护政策及其对我国耕地保护的借鉴意义[J].南农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70] 陈莹.加拿大的农地保护[J].中国土地,2003(10)
    [71] 程烨:土地用途分区管制的理性分析与实施保障[J].中国土地科学,2003(3)
    [72] 程烨等.土地用途分区管制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73] 迟福林.谁为农民提供公共品[EB/OL].http://www.ceh.com.cn/touzi/detail.asp?id=18945&type=962004-02-16
    [74] 戴绍萍,美国不动产概念及其物质组成,中国土地科学,1998年第4期。
    [75] 戴银萍:法定地上权内涵及其对我国的立法借鉴[J].中国土地科学,2000年5月
    [76] 戴中亮、杨静秋:农村集体土地发展权的二元主体及其矛盾[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5):P24
    [77] 单胜道、尤建新.论林地定级估价[J].资源科学,2003(5:)Vol.25,No.3
    [78] 单新国:土地发展权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4月
    [79] 邓清禄、黄纪辛、朱照宇.广东省耕地转化及其效益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5)
    [80] 丁光伟.我国农用土地资源变化的驱动力分析[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8(4)
    [81] 丁洪建、吴次芳、梁留科.耕地保护理论的创新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2(8)
    [82] 董德坤,朱道林,王霞.农地非农化的外部性分析[J].经济问题.2004,(4):55-57.
    [83] 董利民、伍黎芝、王雅鹏.土地整理的地价评估运作方式探微[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18卷第1期
    [84]杜业明:现行农村土地发展权制度的不均衡性及其变迁[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85] 范辉,农地发展权价格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86] 范辉、董捷:试论农地发展权[J].农村经济,2005(6)
    [87] 方鹏.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与市场发育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的硕士学位论文.2001
    [88] 冯昌中,我国征地制度变迁,《中国土地》,2001.9
    [89] 冯久先,代祥.保障农民权益问题透析[J].热点聚焦,2005.(9):32-33
    [90] 傅伯杰等,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自然资源学报,Vol.12,No.2.1997
    [91] 高富平.[M].中国物权法:制度设计和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2] 高富平.公有和私有的法律含义.一种新的公有和私有观念[J].载《清华法律评论》第三辑,2000年4月
    [93] 高富平.土地使用权与用益物权—我国不动产物权体系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94] 高延娜、朱道林、王霞、郑培.农地征收价格构成与土地增值的关系[J].中国土地科学,2006(2)
    [95] 葛宏元.国土资源保护利用的主要制度及改革方向[J]国土资源导刊,2005(3)
    [96] 耕地问题研究组,中国耕地递减问题的数量经济分析〔C〕,经济科学出版社.
    [97] 谷树忠.对耕地资源估价方法的探讨[J].自然资源,1997,(4):9~14
    [98] 郭川:论经济转型中的土地用途管制[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6月
    [99] 国家土地管理局保护耕地专题调研组,1997;李元,1995
    [100] 国土资源部:《2003中国城市地价状况》,地质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101] 国土资源部:《中国城市地价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3版
    [102] 贺玢.美国城市化过程中农地城市流转与农地保护[J].管理科学文摘,1999(7)
    [103] 洪名勇.创新土地产权制度、切实保护耕地的再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2000(5)
    [104] 侯华丽、杜舰:土地发展权与农民权益的维护[J]农村经济,2005(1)
    [105] 胡存智,构建完善的农用土地产权体系,《国土资源通讯》,2001.2
    [106] 胡兰玲:土地发展权论[J].河北法学,2002(2))
    [107] 黄广宇,蔡运龙.城市边缘带农地流转驱动因素及耕地保护对策[J].福建地理.2002.17(1):6-9.
    [108] 黄宁生.耕地面积减少的两种不同类型-基于耕地.经济-人口关系的国际分析[J].中国软科学,1999(1)
    [109] 黄少安著《产权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110] 黄守宏.市场经济下农业的基础地位.[J]经济研究参考,19939Z7
    [111] 黄贤金,农地价格论[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8
    [112] 黄贤金;克江岭.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1999(3)
    [113] 黄小虎,征地制度改革的经济学思考,《中国土地》,2002.8
    [114] 黄小虎、边江泽.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J].中国农村经济,2000,(1):39~42.
    [115] 黄小虎.土地管理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J].宏观经济研究,2004(6):8-11
    [116] 黄祖辉、汪辉:非公共性质的征地行为与土地发展权补偿[J]经济研究,2002(5)
    [117] 霍雅勤,蔡运龙.耕地资源价值的评价与重建—以甘肃省会宁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17(5):81~85.
    [118] 季禾禾、周生路、冯昌中:试论我国农地发展权定位及农民分享实现[J].经济地理,2005年3月
    [119] 贾海波:农地发展权的设立与权利属性[J]中国土地,2005(10)
    [120] 贾生华、张宏斌.中国土地非农化过程与机制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121] 江秋明译,张小华审定:法国40年的土地[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122] 姜爱林,西方学者土地政策的观点及评价,经济工作导刊,2000(7)
    [123]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2年
    [124] 魁奈,《谷物论》,《魁奈经济学著作选集》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3年。
    [125] 来玉璋,土地行政学,国立中兴大学地政学系出版社,1995年。
    [126]雷寰:农民集体土地产权权益与失地农民利益保障研究[J]经济界,2005(4)
    [127] 李茂: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土资源情报,2003(10)
    [128] 李天杰、赵烨:构筑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农用地评价理论与方法体系.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1
    [129] 李宪文、林培.国内外耕地利用与保护的理论基础极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1(4)
    [130] 李晓文、方精云.近10年来长江下游地区耕地动态变化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03(9)
    [131] 李秀彬.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J].地理科学进展,2002,1(3):195-202
    [132] 李元.管好土地必须要有好的体制和机制[J].中国土地科学,1995(7)
    [133] 李元.中国土地资源(第一卷)[M].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
    [134] 李元主编的《生存与发展—中国保护耕地问题研究与思考》
    [135] 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136] 林卿,海峡两岸农地制度改革比较与分析.[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137] 林英彦,土地经济学通论(五版),台湾文笙书局,1999年。
    [138] 林增杰: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土地法律比较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
    [139] 刘保玉.物权体系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12月
    [140] 刘迪香、刘小莉: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发展权浅论[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9)
    [141] 刘芳、许恒周:农村土地发展权设立的必要性[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
    [142] 刘国臻.论我国土地利用管制制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143] 刘国臻:中国土地发展权论纲[J]学术研究,2005(10)
    [144] 刘慧芳.论我国农地地价的构成与量化.[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3):15-18.
    [145] 刘江涛、杨开忠、冯长春.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规制:缘起.失灵.改进[M].
    [146] 刘力、邱道持、粟辉、曹蕾.耕地保护的产权视野.[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2)
    [147] 刘守英,土地制度与农民权利,《中国土地科学》,2000.5
    [148] 刘书楷:土地经济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年
    [149] 刘晓鹰,农村集体土地征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WTO与土地管理》,成都地图出版社,2002.12
    [150] 刘友兆.农业结构调整与耕地保护的协调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151] 娄策群,朱青,陈翠芳.论建立耕地产出动态平衡制度[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5)
    [152] 鹿心社,搞好试点稳步推进为建立新型征地制度努力土作,《国土资源通讯》,2002.11
    [153] 鹿心社主编,《研究征地问题 探索改革之路》,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6
    [154] 罗俊明,美国民商法与冲突法,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
    [155] 罗明.发达国家农地保护政策比较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1(6)
    [156] 马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经济,2001,(8):55~60.
    [157]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
    [15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59]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704~705,871
    [160] 马克伟:土地制度改革卷(1978-1991),中国改革全书[M],大连:大连出版社
    [161] 马清欣,何三林.对当前农村耕地撂荒和耕地质量下降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23(4):19-21
    [162] 毛良祥.当前耕地保护形势及政策优化分析[J]资源产业,2005(4)
    [163] 梅夏英:《财产权构造的基础分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164] 美国估价师学会:不动产估价[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
    [165] 孟继民,资源所有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66] 孟祥舟.英、美、法协调城市发展与农地保护政策的措施对比[J].国土资源.2005(8)
    [167] 倪绍祥、秦昆、蒋建军、刘彦随.农耕地地价评估方法的探讨—以南京市六合县玉带乡为例[J].地理学报,1999:(3),Vol.54,No.2
    [168] 倪绍祥.试论耕地质量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性[J].经济地理.1998,(2)
    [169] 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变迁[M].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1,P3
    [170] 欧名豪:土地用途分区体系探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1,24(3)
    [171] 潘科,朱玉碧.探析耕地保护中的政府行为[J].中国农学通论,2005
    [172] 潘明才.耕地保护制度和相关政策[J]资源产业,2001(6)
    [173] 庞瑞锋.解决耕地撂荒需提高种量收益[J].中国乡镇企业技术市场.
    [174] 彭飞.从生命到权利[D].苏州大学,2006年4月
    [175] 齐援军.我国土地管理体制和政策改革演变[J]经济研究参考,2003(65)
    [176] 钱忠好、曲福田:规范政府土地征用行为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J]中国农村经济,2004(12)
    [177] 钱忠好.中国农地保护:理论与政策分析[J].管理世界.2003.(10):60-70
    [178] 曲福田,陈江龙,陈雯.农地非农化经济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
    [179] 曲福田,冯淑怡,诸培新等:制度安排、价格机制与家法非农化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4,4(1):229-247
    [180] 曲福田,冯淑怡.中国农地保护及其制度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3)
    [181] 曲福田.两岸经济成长阶段农地非农化的比较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1(6)
    [182] 曲福田.西方农地法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土地科学,2004(1)
    [183] 曲福田等,资源持续利用与经济持续发展,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10月
    [184] 邵晓梅.山东省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力研究[J].地理研究,2001(3)
    [185] 沈守愚,从物权理论析土地产权权利束的研究报告,中国土地科学,1996年第1期。
    [186] 沈守愚:论设立农地发展权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意义[J]中国土地科学,1998(1)
    [187] 沈守愚:论设立农地发展权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意义[J]中国土地科学,1998(1)
    [188] 沈守愚著:《土地法学通论》[M].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年版
    [189] 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90] 石晓平,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大地出版社
    [191] 史建民 新阶段农业政策的绩效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192] 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中译本,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文集》[C].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P253
    [193] 司宇宁,浙江“浙江圈地”潮,千亿GDP背后的秘密[N],21世纪经济报道(转引自网易财经频道媒体园地)
    [194] 苏志超,宜创制建筑用地主体空间分层区分所有权及他项权利,(台湾)《人与地》杂志,1996年第11期。
    [195] 粟庆斌:我国土地发展权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4月
    [196] 孙弘:中国土地发展权研究:土地开发与资源保护的新视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197] 孙红忠.安徽省耕地变化态势分析及保护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1(1)
    [198] 孙宪忠,论我国土地权制度的发展趋势,中国土地科学,1997年第6期。
    [199] 谭淑豪.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主要矛盾及其成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3)
    [200] 汤芳:农地发展权定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5月
    [201] 汤志林:我国土地发展权构建:优化城市土地管理的新途径[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202] 唐华俊等,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年12月
    [203] 唐健.基本农田保护——问题与对策[J].中国土地.2004(7)
    [204] 陶然,徐志刚,徐晋涛.退耕还林,粮食政策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4(6)
    [205] 万朝林.论失地农民权益流失与保障.经济体制改革[J],2003,(6):73~76
    [206] 万磊:土地发展权的法经济学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5(9)
    [207] 万磊:土地发展权的物权价值分析及保护对策初探[J].国土经济,2005年第10期
    [208] 王大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耕地保护与开发[J].国土资源,2003(1)
    [209] 王德起、曲福田.我国耕地保护机制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1997(1)
    [210] 王红茹:每年征地近20万hm2,土地纠纷急催征地制度改革[J]中国经济周刊,2006-03-06
    [211] 王家梁.农地保护利用与土地使用管制[J].中国土地科学,1998(11)
    [212] 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世纪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2月
    [213] 王克强、刘红梅著冲国农村地产市场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35~36
    [214] 王利明:《物权法专题研究》(上),222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215] 王利明:物权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216] 王晴:异地指标调剂:我国政府耕地保护政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5月p23
    [217] 王群、王万茂、张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滚动调整中递推规划方法的应用[J]广东土地科学,2006(5)
    [218] 王群、王万茂:土地发展权与土地利用规划[J].国土经济.2005年10月
    [219] 王万茂,土地资源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P212-213
    [220] 王万茂、臧俊梅:试析农地发展权的归属问题[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3)
    [221] 王万茂、赵登辉: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实施途径构想[J]国土经济,2001(1)
    [222] 王万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实施途径构想[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1)
    [223] 王万茂.土地定级与估价[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3:6
    [224] 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9-90
    [225] 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9-90
    [226] 王万茂.土地生态经济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69~70
    [227] 王万茂.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与耕地保护[J].中国土地科学,1997,11(2):1-4.
    [228] 王万茂:土地用途管制的实施及其效益的理性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1999(3)
    [229] 王卫国著:中国土地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230] 王文华.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关系的博弈行为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1999(2)
    [231] 王小映:按照物权法和债权合同法规范土地流转[J].经济研究参考,2002(39)
    [232] 王小映:论土地利用规划的效率与公平[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3)
    [233] 王小映:全面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J]中国农村经济,2003(10)
    [234] 王永红.强化国家土地管理权能[J].1997(6)
    [235] 王育琨.我国城市土地开发过程中的实物地租.[J]经济研究,1992(10)
    [236] 卫龙宝.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中的耕地流失问题及政府角色.[J]农业经济问题,1998(9)
    [237] 温丰文,空间权之法理,载台北《法令月刊》,1983年39卷第3期。
    [238] 温铁军.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两个基本矛盾[EB/OL].htIp://www.companyfaq.com/zhuanjia/200210/05.hcm,2004-10-11
    [239] 温铁军.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两个基本矛盾[EB/OL].http://www.companyfaq.com/zhuanjia/200210/05.htm,2004-10-11
    [240] 吴传均主编,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3月
    [241] 吴次芳、谭永忠.制度缺陷与耕地保护[J]中国农村经,2002(7)
    [242] 吴次芳:制度缺陷与耕地保护[J].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7期
    [243] 吴克宁.耕地撂荒现象探析[J].决策探索2003.(5):22
    [244] 吴群.地价理论与农地价格评估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2:56
    [245] 吴群.农地“等—级—价”体系及其若干问题的理论思考.农地分等定级估价[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37
    [246] 萧景楷.农地环境保育效益之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1999(6)3:60-71
    [247] 肖耿.国有企业的所有制改革[J].经济研究参考,1998(5)
    [248] 肖敏.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耕地保护问题的法律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4(9)
    [249] 徐俊武,林武平.制约农民增收的产权因素探析[J].三农问题,2004.(20):119-120
    [250] 徐梦洁、赵其国.耕地保护的利益驱动机制探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9(15)
    [251] 许涤新主编.政治经济学辞典(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79
    [252] 许恒周:农地发展权的设立与土地征用制度改革[J]广东土地科学,2005(6)
    [253] 杨钢桥.国外城镇用地扩张的控制[J].现代城市研究,2004(8)
    [254] 杨桂山.长江三角洲近50年来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与驱动机制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1(2)
    [255] 杨明洪,刘永湘.压抑与抗争:一个关于农村土地发展权的理论分析框架.财经科学,2004(6):24-28
    [256] 杨与龄,民法物权,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5年。
    [257] 杨重光.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与对策[J].城市,1996(3)
    [258] 姚瑞光:《民法物权论》,(台)海宇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年印刷,第42页
    [259] 叶红玲.管理制度建设纵横谈.关于建立土地管理长效机制的理论思考[J].中国土地,2004(8)
    [260] 叶嘉安.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城市扩张与农田流失研究-以东莞市为例[J].经济地理,1999(1)
    [261] 叶艳妹:土地产权制度与耕地保护[J].中国土地,1997年6月
    [262] 伊利等.土地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87:225
    [263] 殷章甫:台湾土地估价之理论与方法[J].人与地,1992(1):1~5
    [264]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P115
    [265] 尹田.法国物权法[M].转引自江平.中国土地立法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P153
    [266] 余向克、李何超、邓良基:农村集体土地发展权及其补偿浅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4)
    [267] 俞文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耕地保护行为中的利益机制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12)
    [268] 袁春.我国未利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3(6)
    [269] 袁良英、郭在友.浅谈土地管理体制改革[J].乡镇经济,2003(9)
    [270] 郧文聚.农地分等及其应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P93.
    [271] 臧俊梅、余沪荣、杨俊孝:土地征用中失地农民保障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广东土地科学,2005(6)
    [272] 曾强.强化耕地保护意识促进耕地数量和质量的提高[J].农业开发,1995(4)
    [273] 翟文侠、黄贤金.我国耕地保护政策运行效果分析[J]中国土地科,2003(2)
    [274] 翟文侠、黄贤金我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运行效果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3)
    [275] 张安录.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农地城市流转与土地价值增值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34(4):4-6
    [276] 张安录.美国农地保护的政策措施[J].世界农业,2000(1)
    [277] 张安录:可转移发展权与农地城市流转控制[J].中国农村观察,2000(2)
    [278] 张安录:可转移发展权与农地城市流转控制[J].中国农村观察,2000(2)
    [279] 张德粹,土地经济学,台湾正中书局,1979年。
    [280] 张凤荣等,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年9月
    [281] 张凤荣主编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282] 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283] 张全景、王万茂:我国征地补偿制度改革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4)
    [284] 张效军: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九月:P64
    [285] 张友安、陈莹:土地发展权的配置与流转[J]中国土地科学,2005(10)
    [286] 赵尚朴:土地开发利益的返还[J].中外房地产导报,2000年12期
    [287] 赵淑德,中国土地制度史,台湾中兴联合出版社,1992年。
    [288] 赵学涛.发达国家农地保护的经验和启示[J].国土资源情报,2004(6)
    [289] 郑建春,人类文明史·经济卷·从人猿辑别到比尔·盖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290] 郑娟尔.耕地保护问题的多层次性与制度创新[J]城乡建设,2004(12)
    [291] 郑培、朱道林.政府耕地保护行为的公共选择理论分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2005(9):10-12
    [292] 中国房地产估价师学会.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19
    [29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行业标准.农用地估价规程,TD/T 1006-2003
    [294] 钟汉明:关于城市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国土经济,1995年1月
    [295] 钟样才,《中国土地思想史稿》,商务出版社1985年。
    [296] 周诚:《土地经济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168页
    [297] 周诚:论我国农地自然增值公平分配的全面产权观[J]中国地产市场.2006(8)
    [298] 周诚:农地征用中的公正补偿[J]中国土地,2004(1、2)
    [299] 周建春,耕地估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5年6月
    [300] 周建春:农地发展权的设定及评估[J]中国土地.2005(4)
    [301] 周玲:新形势下耕地保护问题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3(12)
    [302] 周永.略论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演进[J].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01)
    [303] 朱道林、毕继业、董为红:土地收购如何界定价格内涵[J]中国土地,2002(7)
    [304] 朱德举、刘秀华.我国农地保护制度问题分析.[j]中国土地,1998(8)
    [305] 朱广新: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与土地发展权之比较[J]中外房地产导报,1998/22
    [306] 朱启才:权利、制度与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P51-52
    [307] 朱振华.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数量变化及保护对策-以吴江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4)
    [308] 邾鼎玖;许大文;.农村土地抛荒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0(12)
    [309] 转引自《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79页
    [310] 转引自《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664页
    [311] 转引自江平:《中国土地立法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P151
    [312] 邹建锋.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一盘难以的棋[N],中国经济时报,2003-06-04
    [313] 邹晓娟.江西耕地非农占用现象、原因及对策探析[J].经济论坛,2004(2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