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教育界》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华教育界》是我国近代教育期刊中刊行时间长、影响大的刊物之一,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领域的佼佼者无不在它上面留下了声音,中国教育界的每一次波动无不在它上面存有痕迹,它是中国教育发展与变革的见证者和推动者,对教育的现代化与中国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论文通过对《中华教育界》的研究,疏理了它的内在发展纹理,再现了中国近代办刊人的生存状况与教育活动场景,探讨了近代教育期刊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技术方面的历史功绩,这不仅能够拓展中国教育史研究视野,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而且为当前教育期刊的健康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经验借鉴与历史启示。
     论文分为九个部分:
     引论部分,重点论述了选题源起与研究价值,勾画研究现状与学术动态,阐明论题内涵、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力争对全文的构思与写作做一个宏观涵盖和概述。
     第一章“《中华教育界》创办动因”,主要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呼唤、陆费逵的教育情结、中华书局教科书编辑与发行的需要、早期中华书局同仁的共同努力等方面,多角度考察《中华教育教》创办的内外部动因。
     第二章“《中华教育界》的发展与运作”,该章对《中华教育界》的内在发展纹理进行了疏理,针对期刊的发展、期刊的编纂及期刊的主编、作者的一些情况进行了阐述,全面展现《中华教育界》的内部运作情况,并从其与中国教育互动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其永葆青春活力,始终站在中国教育的最前沿,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尽职尽力,并最终成为中国近代教育期刊典范的原因。
     第三章“《中华教育界》与民国时期教科书的发展”,以中华书局的教科书出版为例,探讨《中华教育界》与中华书局教科书编纂、出版、发行的关系,从《中华教育界》刊发最新的教科书编写法令与审定文件,规范教科书市场;广泛开展征文活动,完善教科书的编写;刊发广告,加大教科书的宣传力度;发表有关教科书研究的文章,加速教科书革新步伐等四个方面加以展开,重点研究《中华教育界》在民国时期教科书发展中扮演的历史角色与时代贡献。
     第四章“《中华教育界》与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衰”,借助《中华教育界》中有关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文献,系统探讨了近代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实况。从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轨迹,国家主义教育人员的群体及其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与活动几个方面入手,还原近代历史上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活动的历史场景,并对当时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在当时教育中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五章“《中华教育界》与道尔顿制实验的推进”,重点研究了《中华教育界》在道尔顿制实验上的影响,借助当时的其它教育类出版物,对道尔顿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重要代表人物与实验学校进行了梳理,并对《中华教育界》在积极配合道尔顿制的输入,加快道尔顿制的宣传;大量刊发实验报告,引导道尔顿制的深入;多方面开展讨论,促进道尔顿制的健康发展;集中对道尔顿制进行反思,总结其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了诉说,深入地探讨道尔顿制在中国的传入、实验到消亡的全过程。
     第六章“《中华教育界》广告与民国时期教育的传播”,以《中华教育界》刊载的教育类广告为基础,探究了这些广告的种类与刊登广告的策略,并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这些广告在民国时期教育理论与教育技术传播方面的历史功绩。
     第七章“《中华教育界》在民国时期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从《中华教育界》作为担当着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发布平台;导引着近代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推动着近代教育的发展三个方面对《中华教育界》在民国时期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评说,同时也就其对当前教育期刊与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进行了反思。
     余论“近代教育期刊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从《中华教育界》这一个案出发,对研究的主旨进行深华,探讨近代教育期刊的总的发展概况和其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总结近代教育期刊与中国教育发展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的时代特征。
The Chung Hwa Educational Review is a long-time and more impact journal in Chinese modern education,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the peopl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left a voice on i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there lives some signs in the modern education. It is the witness and facilitator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From the study of The Chung Hwa Educational Review, we can reorganize internal texture on the journal in Modern Education, represent the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and the scene in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n modern Chinese journals, and explore the thinking of modern education, educational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in educational journals. It not only expands perspective in Chinese history of education, and opens up new areas, but also provides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and historical enlightenment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education journals and the smooth progress of education reform.
     Preface mainly discusses the topics of origins and research value, outlines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academic trends, and illustrates the thesis content,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basic framework, it strives to do a cover and an overview for text and writing.
     Chapter one is founded motivation of The Chung Hwa Educational Review, it studi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driving forces of The Chung Hwa Educational Review in multi-angle from the era of call in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editor and publisher of textbooks needs, the Lu Feikui's passion in education, the joint efforts of colleagues in the early in the Chung Hwa Book Company.
     Chapter two is the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on The Chung Hwa Educational Review, it mainly discusses the internal development of texture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journals, periodicals and journals edited compilation and the author and the reader. From the interaction perspective, the anther analyzes its eternal vigor, and always stand in the forefront of Chinese education, and become model of education journals in modern China.
     Chapter three is The Chung Hwa Educational Review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xtbooks. It discusses the innovations of educational content in publish Textbooks from publishing the latest act and the approval conditions, regulate the textbook market; extensively solicitation activities, improving the writing of textbooks; publishes advertisements, increasing the propaganda textbooks; researching articles published textbooks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innovation in the textbook. It plays a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ribution on The Chung Hwa Educational Review
     Chapter four is The Chung Hwa Educational Review and the ideas of National Education. it researches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the ideas of National Education and activities, and gives objective and fair assessment about the 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impact of education.
     Chapter five is The Chung Hwa Educational Review and the advancement of Dalton experiment. It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alton experimental and important the experimental schools. Such as actively cooperating with input of the Dalton to speed up the publicity of the Dalton. Guiding the Dalton from Published a large number of experimental report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Dalton from many discussions, focusing on the Dalton to the demise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experiment and the historical impact of a new evaluation.
     Chapter six is the advertisement in The Chung Hwa Educational Review and the spread of modern education. It Studies achievement in modern educational theory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types and advertising strategy of the image of the advertisement in The Chung Hwa Educational Review.
     Chapter seven is the overall evaluation of modern education and enlightenment, such as playing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reform,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It gives current educational journals and reference to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The last one is the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in China. It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China. The one is the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promote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and the other is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promote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journal of modern education in the mutually reinforcing processes.
引文
①《中华教育界招登广告》,《中华教育界》民国3年第13号。
    ②钱炳寰:《中华书局大事纪要(1912-1954)》,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页。
    ①中华书局编辑部:《中华书局图书目录》(1912-1949),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页。
    ①周洪宇,申国昌:《教育活动史:视野下移的学术实践》,《第三届两岸四地教育史研究论坛论文集(上)》,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第5页。
    ②周洪宇:《对教育史学若干问题的看法》,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9年第1期。
    ③李弘祺:《中国教育史英文著作评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年版,第2页。
    ④陈启天:《寄园回忆录》,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43页。
    ①朱颖:《转道日本打开欧美教育之窗——清末<教育世界>初探》,复旦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②李霞:《民国时期知识界的职业教育观——以<教育与职业>杂志为例》,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③王有亮:《<教育杂志>与近代教育考论》,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④朱修春:《引进与融合:清末民初西式教育的本土化——以<教育杂志>及其作者群为中心》,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后出站报告。
    ⑤吴永贵:《<中华教育界>对我国近代教育科研的贡献》,《中国编辑》2003年第2期。
    ⑥丁伟:《从<中华教育界>广告看中华书局附设函授学校的英文科》,《煤炭高等教育》2009年第6期。
    ⑦冯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民众教育研究——以<中华教育界>为例》,《教育史研究》2004年第2期。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一九三○年代的中国(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58-672页。
    ②李本友:《<教育杂志>与<中华教育界>——教育媒体与教育发展的个案研究》,《集美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③杨建华:《中国近代教育期刊与近代教育的发展——以上海近代教育期刊为例》,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④吴永贵:《中华书局与中国近代教育》(1912-1949),武汉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
    ①周其厚著:《中华书局与近代文化》,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②陈科美主编,《上海近代教育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第251-263页。
    ①陈科美主编:《上海近代教育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第256页。
    ②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四),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697页。
    ③《请试办递减科举折》,《张文襄公全集》卷61。
    ④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300-5392页。
    ⑤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292-5393页。
    ①《十年来中国政治通览·教育篇》,《东方杂志》第9年第7期。
    ②《学部奏陈各省学务宫制折》,《大清教育新法令》第1册,第1编。
    ③《学部奏陈各省学务宫制折》,《大清教育新法令》第1册,第1编。
    ④《清朝续文献通考》卷102学校9,第86页。
    ⑤《清德宗实录》卷505,第19页。
    ⑥《札各属免解赔款留办学堂》,《张文襄公全集》卷105。
    ⑦转引自《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第250页。
    ①《四川学报》乙巳第2册,公牍。
    ②《四川学报》乙巳第12册,公牍。
    ③《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张文襄公全集》卷52。
    ④据《清国留学生会馆第三次报告》,《清国留学生会馆第四次报告》,《清国留学生会馆第五次报告》。
    ①桑兵:《<民国教育公报汇编>解说》,殷梦霞,李强编著:《民国教育公报汇编》(第1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②桑兵:《<民国教育公报汇编>解说》,殷梦霞,李强编著:《民国教育公报汇编》(第1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③《绍介批评》,《教育杂志》第1年第5期。
    ④戴克敦:《论宜广设教育报以统一教育》,《教育杂志》第1年第9期。
    ①陆费逵:《中华书局宣言书》,俞筱尧,刘彦捷编:《陆费逵与中华书局》,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30页。
    ②参见刘立德:《陆费逵教育思想试探》,俞筱尧,刘彦捷编:《陆费逵与中华书局》,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42页
    ①参见熊尚厚:《陆费逵先生》,中华书局编辑部:《回忆中华书局》,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页。
    ②参见《本卷前言》,吕达主编:《陆费逵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③陆费逵:《我的青年时代》,俞筱尧,刘彦捷编:《陆费逵与中华书局》,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85页。
    ④陆费逵:《论改革当从社会始》(节选),吕达主编:《陆费逵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⑤陆费逵:《论今日学堂之通弊》,吕达主编:《陆费逵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
    ①陆费逵:《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教育杂志》第1年第1期。
    ②陆费逵:《答沈君友卿论采用俗体字》,《教育杂志》第1年第3期。
    ③陆费逵:《整理汉字的意见》,《国语月刊》第1卷第1期。
    ①陆费逵:《敬告民国教育总长》,俞筱尧,刘彦捷编:《陆费逵与中华书局》,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03页。
    ②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俞筱尧,刘彦捷编:《陆费逵与中华书局》,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16-422页。
    ③陆费逵:《民国教育方针当采实利主义》,吕达主编:《陆费逵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18-120页。
    ④陆费逵:《缩短在学年限》,俞筱尧,刘彦捷编:《陆费逵与中华书局》,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96页。
    ⑤陆费逵:《改良国语教授案》,吕达主编:《陆费逵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92页。
    ①陆费逵:《中国书业发达预算表》,吕达主编:《陆费逵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②陆费逵:《书业商会二十周年纪念册·序》,俞筱尧,刘彦捷编:《陆费逵与中华书局》,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40页。
    ③陆费逵:《教科书革命》(节选),吕达主编:《陆费逵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0页。
    ④陆费逵:《中华书局宣言书》,吕达主编:《陆费逵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3页。
    ①《教育杂志简章》,《教育杂志》第1年第1期。
    ①参见庄俞:《最新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卷下),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262页。
    ②参见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13页。
    ③庄俞:《最新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卷下),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264页。
    ④转引自庄俞:《谈我馆编辑教科书的变迁》,《商务印书馆九十年》,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66页。
    ①章锡琛:《漫谈商务印书馆》,载《商务印书馆九十年》,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14页。
    ②胡愈之:《我的回忆》,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0页。
    ③陆费执:《陆费伯鸿先生传略》,载《陆费伯鸿先生年谱》(油印本),1946年版,第6页。
    ①《中华书局大征文》,《中华教育界》民国3年第22期。
    ②《中华书局悬赏征集教授案》,《中华教育界》民国3年第23期。
    ①参见吴永贵:《中华书局与中国近代教育》,武汉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第50-51页。
    ②《中华书局教科书广告》,《中华教育界》民国3年第13号。
    ②钱炳寰编:《中华书局大事纪要(1912-1954)》,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页。
    ①钱炳寰编:《中华书局大事纪要(1912-1954)》,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页。
    ①参见《中华书局宣言书》,《申报》1912年2月23日。
    ②参阅喻永庆:《<中华教育界>创刊日期考辨》,《大学教育科学》2010年第1期。
    ①钱炳寰编:《中华书局大事纪要(1912—1954)》,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页。
    ②根据《中华教育界》第2卷第8期目整理。
    ③根据《中华教育界》第6卷第2期目整理。
    ①参见周其厚著:《中华书局与近代文化》,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3-34页。
    ②钱炳寰编:《中华书局大事纪要(1912—-1954)》,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2页。
    ①《本社征文》,《中华教育界》第9卷第2期。
    ①《本社启事》,《中华教育界》第10卷第1期。
    ②陈启天:《本社新希望》,《中华教育界》第14卷第1期。
    ③《本志十七卷编制改组计划》,《中华教育界》第16卷第10期。
    ④《本志征文简章》,《中华教育界》第14卷第1期。
    ①《本志十七卷编制改组计划》,《中华教育界》第16卷第10期。
    ①《征求改进本刊意见启事》,《中华教育界》第18卷第4期。
    ①《敬告投稿诸君》,《中华教育界》第20卷第7期。
    ①《<中华教育界>复刊词》,《中华教育界》复刊第1卷第1期。
    ②《停刊启事》,《中华教育界》复刊第4卷第12期。
    ①《投稿简则》,《中华教育界》复刊第1卷第1期。
    ①《本志十七卷编制改组计划》,《中华教育界》第16卷第10期。
    ②《敬告各地教育者》,《中华教育界》第20卷第8期。
    ①《本志十七卷编制改组计划》,《中华教育界》第16卷第10期。
    ②《增辟“商榷”栏启事》,中华教育界第18卷第4期。
    ①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885页。
    ②觉我:《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10期。转引自陈平原等著:《教育:知识生产与文学传播》,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页。
    ①《本社启事一》,《中华教育界》第5卷第7期。
    ②余也鲁:《杂志编辑学》,海天书楼出版社1980年收,第302页。
    ①参见沈文冲:《民国书刊鉴藏录》,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①钱炳寰编:《中华书局大事纪要(1912-1954)》,中华书局2002年,第5页。
    ②《中华教育界招登广告》,《中华教育界》第3卷第3期。
    ①《征求<中华教育界>》,《中华教育界》第20卷第1期。
    ②《征求教育界专号》,《中华教育界》第16卷第11期。
    ①《教育杂志简章》,《教育杂志》第1卷第1期。
    ②《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期刊简介》,载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5册),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76页。
    ①《本月刊倡设之用意》,《新教育》第1卷第1期。
    ②姜琦:《何谓新教育》,《新教育》第1卷第4期。
    ③《新教育杂志社组织纲要》,《新教育》第4卷第2期。
    ④陶行知:《<新教育评论>之使命》,载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1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572页。
    ⑤王西徵:《从<新教育>到<新教育评论>》,《新教育评论》第1卷第1期。
    ⑥陶行知:《<新教育评论>创刊缘起》,载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1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567页。
    ①国立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编:《国立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概况》,1934年版,第49页。
    ②蔡东彩:《谈教育期刊专号的策划》,《中国出版》2006年第7期。
    ①陈启天:《刊行中国小学研究号小引》,《中华教育界》第14卷第2期。
    ①张觉明:《现代杂志编辑学》,中国书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0页。
    ①倪文宙:《埋头编辑的五年》,《回忆中华书局》,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08页。
    ①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26页。
    ②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第4册)》,《民国丛书》,上海书店1990年版,第172-178页。
    ③转引自田正平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版,第207页。
    ①张静庐编:《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中华书局1953年版,第410-413页。
    ①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
    ②《教育部变通学期开始通告各书局》,《中华教育界》第2卷第1期。
    ③《教育部裁撤各省图书审查会令》,《中华教育界》第3卷第4期。
    ①严复:《论小学教科书亟宜审定》,《东方杂志》第2卷第6期。
    ②《汇录教育部审定教科书教授书批示》,《中华教育界》第2卷第2期。
    ①《照录独立周报绍介批评》,《中华教育界》第2卷第2期。
    ②江梦梅:《论现行教科书制度与前清制度之比较》,《中华教育界》第2卷第1期。
    ③《绍兴教育会审查图书》,《中华教育界》第2卷第7期。
    ①《中华书局大征文》,《中华教育界》第3卷第10期。
    ①《中华书局悬赏征集教授案》,《中华教育界》第3卷第11期。
    ①《教育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1014页。
    ①《中华书局新课程标准适用小学国语读本征文》,《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12期。
    ②《中华书局征集高等小学国语读本材料》,《申报》1920年3月26日。
    ③《中华书局高等小学、国语材料应征诸君公鉴》,《中华教育界》第10卷第9期。
    ①《中华书局新中小学教科书征求意见及教材》,《中华教育界》第11卷第11期。
    ②《中华书局为教科书征文启事》,《中华教育界》第18卷第10期。
    ③曾振华等:《广告学原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①《新课程标准中小学教科书出版预告》,《中华教育界》第20卷第8期。
    ①《新教育教科书之特色》,《中华教育界》第10卷第8期。
    ②《国民学校和高等小学选用教科书的标准》,《中华教育界》第10卷第12期。
    ①《新制中华初等小学算术教科书》,《中华教育界》第3卷第1期。
    ①《新课程标准适用中小学教科书》,《中华教育界》第22卷第8期。
    ②《新课程标准适用小学教科书》,《中华教育界》第21卷第1期。
    ③吴永贵:《中华书局与中国近代教育(1912-1949)》,武汉大学2002届博士论文未刊稿,第55-56页。
    ①王克仁:《小学教科书的问题》,《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12期。
    ①张宗麟、梁士杰:《幼稚园要不要有教科书》,《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4期。
    ②张兆林:《乡村小学的教科书问题》,《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4期。
    ③孙未艾:《关于小学自然科教科书的存废问题及其改善方案》,《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4期。
    ①韦息予:《小学教科书的改善及其障碍》,《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4期。
    ②黄生笙:《教科书与教材自编的问题》,《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4期。
    ③王克仁:《小学教科书的问题》,《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12期。
    ④马精武:《从社会课程说到社会教科书》第19卷第4期。
    ①孙未艾:《关于小学自然科教科书的存废问题及其改善方案》,《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4期。
    ②宋文翰:《一个改良中学国文教科书的意见》,《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4期。
    ③郑宗海:《教科书在教育上的地位》,《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4期。
    ④黄生笙:《教科书与教材自编的问题》,《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4期。
    ⑤金兆梓:《从教科书的编撰说到教科书的使用》,《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4期。
    ⑥王克仁:《小学教科书的问题》,《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12期。
    ①郑宗海:《教科书在教育上的地位》,《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4期。
    ②王克仁:《小学教科书的问题》,《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12期。
    ③黄生笙:《教科书与教材自编的问题》,《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4期。
    ④马精武:《从社会课程说到社会教科书》第19卷第4期。
    ①谬文功:《国文教科书之批评及其改良方法》,《中华教育界》第4卷第6期。
    ②王惕非:《为编辑小学国文读本者进一忠告》,《中华教育界》第12卷第9期。
    ①郑宗海:《教科书在教育上的地位》,《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4期。
    ②唐瑴:《编辑小学教科书的程序》,《中华教育界》第11卷第6期。
    ③金兆梓:《从教科书的编撰说到教科书的使用》,《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4期。
    ①黄生笙:《教科书与教材自编的问题》,《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4期。
    ②吕伯攸:《小学教科书的封面和插图》,《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4期。
    ①金兆梓:《从教科书的编撰说到教科书的使用》,《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4期。
    ②汪家熔:《民族魂——教科书变迁》,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26页。
    ③商务印书馆:《亚洲课本·首册序》,商务印书馆1901年版。
    ④石鸥,吴小鸥:《百年中国教科书图说》,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①梁启超:《论教育当定宗旨》,载璩鑫圭、童富勇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53页。
    ②陈启天:《国家主义与教育》,载《国家主义论文集》(第一集),中华书局1926年版,第157-158页。
    ③(日)八木光贯著,光益译:《国家主义教育》,《新民丛报》,第94号。
    ④光益:《论平民主义与国家主义之废兴》,《东方杂志》第4卷第8期。
    ①我一:《临时教育会议日记》,《教育杂志》第4卷第6号。
    ②徐则陵:《教育上之国家主义》,《教育丛刊》第2集,讲坛页6。
    ①《国家教育协会缘起》,《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2期。
    ②《国家教育协会缘起》,《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2期。
    ①李义彬:《中国青年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3-54页。
    ②李义彬:《中国青年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04页。
    ③《党化教育之意义及其方案》,《教育杂志》第19卷第8号。
    ①《本社启事》,《中华教育界》第10卷第1期。
    ①陈启天:《本志新希望》,《中华教育界》第14卷第1期。
    ②《民国十四年的<中华教育界>》,《中华教育界》第14卷第1期。
    ③陈启天:《寄园回忆录》,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43页。
    ①余家菊:《回忆录》,中华书局1948年版,第47页。
    ①转引自雷通群:《西洋教育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80页。
    ②吴俊升:《国家主义之今昔观》,《国家主义论文集》(第一集),中华书局1926年版,第30页。
    ③(德)威廉·格·雅柯布斯著,李秋零等译:《费希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9-180页。
    ④转引自雷通群:《西洋教育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97页。
    ⑤转引自雷通群:《西洋教育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01页。
    ①余家菊:《民族性的教育与退款兴学问题》,《中华教育界》第12卷第2期。
    ②余家菊:《民族性的教育与退款兴学问题》,《中华教育界》第12卷第2期。
    ③陈启天:《国家主义教育要义》,《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1期。
    ④陈启天:《国家主义与教育》,《国家主义论文集》(第一集),中华书局1926年版,第159-160页。
    ⑤李璜:《再谈国家主义的教育》,《中华教育界》第13卷第9期。
    ①余家菊:《国家主义的教育之意义》,《国家主义讲演集》,醒狮周报社1925年版,第54-56页。
    ②吴俊升:《国家主义的教育的进展及其评论》,《国家主义论文集》(第一集),中华书局1926年版,第134页。
    ③余家菊:《民族性的教育与退款兴学问题》,《中华教育界》第12卷第2期。
    ④余家菊:《教育上的国家主义与其他三种主义之比较》,《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1期。
    ⑤余家菊:《民族性的教育与退款兴学问题》,《中华教育界》第12卷第2期。
    ⑥余家菊:《教育上的国家主义与其他三种主义之比较》,《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1期。
    ①陈启天:《师范教育宗旨》,《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11期。
    ②夏承枫:《师范教育行政改造问题》,《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11期。
    ③李清悚:《私立学校教育问题》,《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11期。
    ④张宗麟:《幼稚师范问题》,《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11期。
    ①顾克彬:《农村师范在师范教育中之地位》,《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11卷。
    ②《实验小学爱国教材号征文启事》,《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8期。
    ③余家菊:《爱国教材在小学教育上的地位》,《中华教育界》第16卷第1期。
    ④胡叔异:《小学公民科应有的爱国教材》,《中华教育界》第16卷第1期。
    ⑤马客谈:《小学国语科应有的爱国教材》,《中华教育界》第16卷第1期。
    ①胡钟瑞:《小学国语科中应有的爱国教材》,《中华教育界》第16卷第1期。
    ②胡叔异:《小学公民科应有的爱国教材》,《中华教育界》第16卷第1期。
    ③徐映川:《小学历史科应有的爱国教材提要》,《中华教育界》第16卷第1期。
    ④黄竟白:《小学地理科应有的爱国教材》,《中华教育界》第16卷第1期。
    ⑤杨嘉椿:《小学社会科应有的爱国教材》,《中华教育界》第16卷第1期。
    ⑥黄竟白:《小学地理科应有的爱国教材》,《中华教育界》第16卷第1期。
    ⑦向觉明:《小学历史科应有的爱国教材》,《中华教育界》第16卷第1期。
    ①雷震清:《公民教育概论》,《中华教育界》第16卷第6期。
    ②余家菊:《公民教育基本义》,《中华教育界》第16卷第6期。
    ③雷震清:《公民教育概论》,《中华教育界》第16卷第6期。
    ④徐映川:《小学公民教育实施问题》,《中华教育界》第16卷第6期。
    ⑤杨嘉椿:《小学校公民教本研究》,《中华教育界》第16卷第6期。
    ①王仲和,金崇如:《中学公民教育之改造与实施》,《中华教育界》第16卷第6期。
    ②邱椿:《大学公民教育实施问题》,《中华教育界》第16卷第6期。
    ③曹刍:《师范生之公民训练》,《中华教育界》第16卷第6期。
    ④陈启天:《我们主张收回教育权的理由与办法》,《中华教育界》第14卷第8期。
    ⑤余家菊:《收回教育权问题答辨》,《中华教育界》第14卷第8期。
    ①周太玄:《非宗教教育与教会教育》,《中华教育界》第14卷第8期。
    ②杨效春:《基督教之宣传与收回教育权运动》,《中华教育界》第16卷第1期。
    ③李儒勉:《教会大学问题》,《中华教育界》第14卷第8期。
    ④余家菊:《收回教育权问题答辨》,《中华教育界》第14卷第8期。
    ⑤常导之:《上海惨杀事件与收回教育权之机会》,《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6期。
    ①常道直:《对于教会大会问题之管见》,《中华教育界》第14卷第8期。
    ②李儒勉:《教会大学问题》,《中华教育界》第14卷第8期。
    ③舒新城:《收回教会中学》,《中华教育界》第14卷第8期。
    ④杨效春:《收回教会师范学校问题》;吴俊升:《收回教会小学问题》,《中华教育界》第14卷第8期。
    ①李璜:《法国教育与宗教分离之经过——其用意及其效果》,《中华教育界》第14卷第8期。
    ②陈启天:《留学教育宗旨与政策》,《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9期。
    ①李璜:《留学问题的我见》,《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9期。
    ②中九:《留学日本问题》,《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9期。
    ③李璜:《法国留学问题》,《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9期。
    ④周太玄:《留法学生近况》,《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9期。
    ①周太玄:《留学问题的各面观》,《中华教育界》第16卷第2期。
    ②王光祈:《留德学生问题》,《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9期。
    ③王崇植:《工科学生与留美》,《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9期。
    ④怡怡:《再论留学生问题》,《中华教育界》第13卷第11期。
    ①常道直:《留美学生状况与今后之留学政策》,《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9期。
    ②李磺、余家菊:《国家主义的教育·序言》,中华书局1923年版。
    ①陈启天:《寄园回忆录》,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98页。
    ②陈启天:《中国教育宗旨问题》,《国家主义论文集》(第一集),中华书局1926年版,第121页。
    ③陈启天:《中国教育宗旨问题》,《国家主义论文集》(第一集),中华书局1926年版,第119-120页。
    ④余家菊:《国家主义下之教育行政》,《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1期。
    ①李璜:《国家主义与教育》,《国家主义论文集》(第二集),中华书局1926年版,第160页。
    ②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4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84页。
    ③陈启天:《评教会学校立案办法》,《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7期。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馆资料汇编》(第5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81-388页。
    ②谢循初:《论国家主义》,《少年中国》第4卷第11期。
    ③吴俊升:《国家主义教育的进展及其评论》,《少年中国》第4卷第10期。
    ④余家菊:《回忆录》,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版,第47页。
    ①余家菊:《余家菊景陶先生回忆录》,台北慧炬出版社1994年版,第137页。
    ②余家菊:《教育建国论发微》,《中华教育界》第14卷第7期。
    ③陈启天:《中国教育宗旨问题》,《中华教育界》第14卷第7期。
    ④李璜:《国民教育与国民道德》,《中华教育界》第12卷第12期。
    ⑤萧楚女:《讨论国家主义的教育的一封信》,《少年中国》第4卷第12期。
    ⑥萧楚女:《讨论国家主义的教育的一封信》,《少年中国》第4卷第12期。
    ⑦萧楚女:《讨论国家主义的教育的一封信》,《少年中国》第4卷第12期。
    ①余家菊:《回忆录》,中华书局1948年版,第2-3页。
    ①舒新城编:《现代教育方法》,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222-223页。
    ②余家菊:《余家菊景陶先生回忆录》,财团法人台北市慧炬出版社1994年版,第221页。
    ③舒新城:《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1893-1928)》,中华书局1945年版,第217页。
    ④舒新城:《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1893-1928)》,中华书局1945年版,第216页。
    ⑤吕达、刘立德主编:《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95页。
    ⑥吕达、刘立德主编:《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25页。
    ⑦舒新城:《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1893-1928)》,中华书局1945年版,第225页。
    ①舒新城:《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1893-1928)》,中华书局1945年版,第225页。
    ①舒新城:《中国之道尔顿制》,吕达、刘立德主编:《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25页。
    ②舒新城:《今后的中国道尔顿制——并将两次参与道尔顿制失败的经验呈读者》,吕达、刘立德主编:《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22页。
    ③舒新城编:《现代教育方法》,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223页。
    ④转引自瞿葆奎、丁证霖:《“道尔顿制”在中国》,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75页。
    ⑤俞子夷:《现代我国小学教学法演变一斑——一个回忆简录》,《俞子夷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5页。
    ①荷生:《介绍特殊的艺文中学》,《现代青年》1936年第6期。
    ②根据王学珍主编:《北京高等学校英烈》(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9-398页整理。
    ③舒新城:《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中华书局1945年版,第217页。
    ①郜林涛,黄仕荣著:《中国历代学校制度通考》,北岳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202页。
    ②舒新城:《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中华书局1945年版,第216-217页。
    ③舒新城:《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中华书局1945年版,第237页。
    ①舒新城:《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中华书局1945年版,第235页。
    ②舒新城:《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中华书局1945年版,第235页。
    ③舒新城:《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中华书局1945年版,第235页。
    ④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869页。
    ⑤陈杰夫:《东大附中十年》,《南京师大附中》,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09页。
    ⑥北京艺文中学校:《北平艺文中学校道尔顿制实施概况》,艺文中学校出版1933年版,第6页。
    ⑦许祖云:《青春是美丽的》(第四集),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
    ①廖世承编:《东大附中道尔顿制实验报告》,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1-2页。
    ②廖世承编:《东大附中道尔顿制实验报告》,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序言页。
    ③李静蓉:《廖世承教育实验活动及思想》,《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年第3期。
    ①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页。
    ②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页。
    ③北京艺文中学校:北平艺文中学校道尔顿制实施概况,艺文中学校1933年版,第20页。
    ④北京艺文中学校:北平艺文中学校道尔顿制实施概况,艺文中学校1933年版,第5页。
    ⑤北京艺文中学校:北平艺文中学校道尔顿制实施概况,艺文中学校1933年版,第13页。
    ①北京艺文中学校:北平艺文中学校道尔顿制实施概况,艺文中学校1933年版,第19页。
    ②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附属小学:《道尔顿制试行的经过》1924年版,第1-2页。
    ③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附属小学:《道尔顿制试行的经过》1924年版,第2页。
    ①余家菊:《达尔登制之实际》,《中华教育界》第12卷第1期。
    ②余家菊:《达尔登制之实际》,《中华教育界》第12卷第1期。
    ③余家菊:《达尔登制之实际》,《中华教育界》第12卷第1期。
    ④余家菊:《达尔登制之实际》,《中华教育界》第12卷第1期。
    ①余家菊:《达尔登制之实际》,《中华教育界》第12卷第1期。
    ②朱翊新:《道尔登制提要》,《中华教育界》第12卷第5期。
    ③朱翊新:《道尔登制提要》,《中华教育界》第12卷第5期。
    ①朱翊新:《道尔登制提要》,《中华教育界》第12卷第5期。
    ②祝其乐:《道尔顿之与设计教学》,《中华教育界》第12卷第7期。
    ③祝其乐:《道尔顿之与设计教学》,《中华教育界》第12卷第7期。
    ①沈子善:《道尔顿计划的历史教学》,《中华教育界》第12卷第4期。
    ①杨逸群:《试行道尔顿制后的报告》,《中华教育界》第13卷第7期。
    ②杨逸群:《试行道尔顿制后的报告》,《中华教育界》第13卷第7期。
    ①杨逸群:《试行道尔顿制后的报告》,《中华教育界》第13卷第8期。
    ②杨逸群:《试行道尔顿制后的报告》,《中华教育界》第13卷第9期。
    ①余家菊:《达尔顿制之实际》,《中华教育界》第12卷第1期。
    ②舒新城编:《道尔顿制概观》,中华书局1923年版,第215页。
    ③余家菊:《道尔顿制之精神》,《中华教育界》第13卷第7期。
    ④余家菊:《道尔顿制之精神》,《中华教育界》第13卷第7期。
    ⑤余家菊:《道尔顿制之精神》,《中华教育界》第13卷第7期。
    ⑥舒新城:《论道尔顿制答余家菊》,《中华教育界》第13卷第8期。
    ⑦舒新城:《论道尔顿制答余家菊》,《中华教育界》第13卷第8期。
    ⑧余家菊:《道尔顿制之精神》,《中华教育界》第13卷第7期。
    ①舒新城:《论道尔顿制答余家菊》,《中华教育界》第13卷第8期。
    ②舒新城:《道尔顿制可有的弊端》,《中华教育界》第13卷第2期。
    ③舒新城:《道尔顿制到底有什么优点,行道尔顿制到底有什么条件》,《教育与人生》第8期,1923年12月。
    ④余家菊:《道尔顿制之精神》,《中华教育界》第13卷第7期。
    ⑤舒新城:《论道尔顿制答余家菊》,《中华教育界》第13卷第8期。
    ⑥舒新城:《论道尔顿制答余家菊》,《中华教育界》第13卷第8期。
    ⑦舒新城:《论道尔顿制答余家菊》,《中华教育界》第13卷第8期。
    ⑧舒新城:《论道尔顿制答余家菊》,《中华教育界》第13卷第8期。
    ①舒新城:《道尔顿制讨论集要(一)》,《中华教育界》第13卷第2期。
    ②舒新城:《道尔顿制讨论集要(一)》,《中华教育界》第13卷第2期。
    ③舒新城:《道尔顿制讨论集要(一)》,《中华教育界》第13卷第2期。
    ④胡家健:《南京之道尔顿制讨论会》,《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5期。
    ⑤胡叔异:《上海道尔顿制讨论会提出之问题》,《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5期。
    ①《答汉口梅焕升君》,《初等教育问答》,《中华教育界》第14卷第12期。
    ②陈启天:《刊行道尔顿制批评号旨趣》,《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5期。
    ①舒新城:《今后的中国道尔顿制》,《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5期。
    ②陈启天:《评道尔顿制在教育上的地位》,《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3期。
    ①廖世承:《中学实施道尔顿制的批评》,《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5期。
    ②俞子夷:《小学实施道尔顿制的批评》,《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5卷。
    ③穆济波:《中学国文科实施道尔顿制的研究》,《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5期。
    ①李儒勉:《道尔顿制与英语教学》,《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5期。
    ①舒新城:《道尔顿制概观》,中华书局1923年版,第210页。
    ②参见廖世承:《东大附中道尔顿制实验报告》,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126-127页。
    ③余家菊:《达尔登制之实际》,《中华教育界》第12卷第1期。
    ④余家菊:《达尔登制之实际》,《中华教育界》第12卷第1期。
    ①舒新城:《道尔顿制可有的弊端》,《中华教育界》第13卷第2期。
    ②杨逸群:《试行道尔顿制后的报告》,《中华教育界》第13卷第7期。
    ③舒新城:《论道尔顿制精神答余家菊》,《中华教育界》第13卷第8期。
    ①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220页。
    ②中华书局编辑部:《中华书局图书总目》(1912-1949),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页。
    ③参见李家驹:《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90页。
    ①陆费逵:《<大中华>创刊宣言书》,《大中华》第1卷第1期。
    ①钱炳寰:《中华书局大事纪要(1912-1954)》,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4页。
    ②《上海中华书局发售仪器文具广告》,《中华教育界》第3卷第2期。
    ③《中华书局特设学校工场出品部》,《中华教育界》第10卷第6期。
    ①陆费逵:《<中华大字典>叙》,《陆费逵与中华书局》,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67页。
    ②郭炳超:《辞书概要》,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9页。
    ①胡国光:《参加了国语专修学校之后》,《国语月刊》第1卷第7期。
    ②钱炳寰:《中华书局大事纪要(1912-1954))》,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2页。
    ①钱炳寰:《中华书局大事纪要(1912-1954)》,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47页。
    ②如来生:《中国广告事业史》(陆守伦序),新文化社1948年版。
    ③参见宋原放:《中国出版史料·现代部分》(补卷),山东教育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75-305页。
    ①《东北研究丛书广告》,《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9期。
    ②《中华书局新书广告》,《中华教育界》第21卷第8期。
    ①《新编春季始业中华小学教科书五折出售》,《中华教育界》民国三年第19期。
    ②《中华书局图书、文具、仪器减折廉售》,《中华教育界》第22卷第9期。
    ①《中华书局迁厂大廉价广告》,《中华教育界》第20卷第6期。
    ①参见周其厚的《中华书局与近代文化》第四章“中华书局与中西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8-227页。
    ②(英)斯坦利·昂温著;谢琬若,吴仁勇译:《出版概论》,中国书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06页。
    ③舒新城:《余著<教育原理>与陈著<家庭教育>述评》,《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6期。
    ①参见周其厚:《中华书局与近代文化》,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4页。
    ①宋应离主编:《中国期刊发展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①《国家主义的教育研究号征文启事》,《中华教育界》第14卷第11期。
    ②徐伯容:《杂志编辑学》,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99页。
    ①《中华书局新中小学教科书征求意见及教材》,《中华教育界》第11卷第11期。
    ②《教育问题征询意见表》,《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2期。
    ①陈启天:《刊行道尔顿制批评号旨趣》,《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5期。
    ①宋应离主编:《中国期刊发展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
    ①戴克敦:《论宜广设教育报以统一教育》,《教育杂志》第1年第9号。
    ①张觉明:《现代杂志编辑学》,中国书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5页。
    ④许清茂:《杂志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页。
    ①据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0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59-487页。
    ①《本报改章广告》,《教育世界》第68号,1904年2月。
    ②熊月之:《湖北学报》,载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2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3页。
    ③熊月之:《湖北学报》,载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2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4页。
    ④熊月之:《湖北学报》,载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2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60页。
    ⑤王桧林、朱汉国主编:《中国报刊辞典》,书海出版社1992年版,第44页。
    ①朱有瓛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0页。
    ②桑兵:《<民国教育公报汇编>解说》,殷梦霞,李强编著:《民国教育公报汇编》(第1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③张绍宗:《教育研究》,载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4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35页。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研究室编:《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3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05页。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研究室编:《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1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337-351页。
    ③陈鹤琴:《<幼稚教育>发刊词》,陈秀云,陈一飞编:《陈鹤琴全集》(第2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2-74页。
    ④陶行知:《生活教育》(影印三卷本),上海书店1981年版。
    ①国立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编:《国立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概况》,1934年版,第49页。
    ②宋应离主编:《中国期刊发展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5页。
    ③《发刊词》,《教育通讯》1938年第1期。
    ④黄麟书:《发刊词》,《国民教育指导月刊》,教育部国民教育司、广东省教育厅合编,第1卷第1期。
    ⑤《教育部督导各省市编印国民教育指导月刊办法》,《国民教育指导月刊》,教育部国民教育司、福建省教育厅合编,第1卷第1期。
    ①黄麟书:《发刊词》,《国民教育指导月刊》,教育部国民教育司、广东省教育厅合编,第1卷第1期。
    ②参见《国民教育指导月刊》,教育部国民教育司、四川省教育厅合编,第1卷第1-6期。
    ③《发刊缘起》,《高等教育季刊》第1卷第1期。
    ④(美)韦尔伯·施拉姆著,金燕宁等译:《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134页。
    ⑤(美)韦尔伯·施拉姆著,金燕宁等译:《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121页。
    ①朱从兵:《实证功夫与多重视角》(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笔谈),《史学月刊》2011年第2期。
    ②(美)德福勒,丹尼斯著,颜建军等译:《大众传播通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
    ③陈龙著:《大众传播学导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
    ①参见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9页。
    ②转引自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6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60页。
    ①北平艺文中学校:《道尔顿制实施概观》,北平艺文中学校1933年版,第5页。
    ②钱曼倩,金林祥主编:《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①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中华书局.中华教育界.1912年创刊
    中华书局.大中华.1915年创刊
    中华书局.新中华.1933年创刊
    中华书局.中华书局图书月刊.1931年创刊
    罗振玉创办.教育世界.1904年创刊
    商务印书馆.教育杂志.1909年创刊
    中华职业教育社.教育与职业.1917年创刊
    新教育共进社.新教育.1919年创刊
    平民教育社.平民教育.1919年创刊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师教育丛刊.1919年创刊
    中华教育改进社.新教育评论.1925年创刊
    国立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教育研究.1928年创刊
    中华儿童教育社.儿童教育.1929年创刊
    生活教育社.生活教育.1934年创刊
    生活教育社.战时教育.1937年创刊
    上海正中书店.教育通讯.1938年创刊
    抗战时期教育部与各省教育厅联合主办.国民教育指导月刊.1941年创刊
    高等教育季刊社.高等教育季刊.1941年创刊
    陈东原等编.《教育杂志》索引(1-25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吴美瑶等编.《教育杂志》(1908-1948)索引.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研究室编.五四时期期刊介绍(1-3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959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1-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1984
    丁守和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1-5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987
    陶行知.生活教育(影印三卷本).上海书店,1981
    三联书店编辑部.《东方杂志》总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中华书局图书馆编.中华书局图书馆基本教育图书、教具展览目录.上海:中华书局,1947
    中华书局编辑部.中华书局图书目录(1912-1949).北京:中华书局,1987
    中华书局编辑部.中华书局收藏现代名人书信手迹.北京:中华书局,1992
    中华书局编辑部.回忆中华书局.北京:中华书局,2001
    中华书局编辑部.我与中华书局.北京:中华书局,2002
    钱炳寰编.中华书局大事纪要(1912-1954).北京:中华书局,2002
    中华书局编辑部.中华书局九十周年纪念(1912-2002).北京:中华书局,2002
    商务印书馆编.商务印书馆图书目录(1897-1949).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商务印书馆编.商务印书馆大事记.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商务印书馆编.商务印书馆九十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商务印书馆编.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商务印书馆编.商务印书馆一百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编.我与开明.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
    叶圣陶编.开明书店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
    张静庐辑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1-8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现代部分).山东教育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2006
    宋应离等编.20世纪中国著名编辑出版家研究资料汇辑(1-4卷).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北京图书馆,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小学教材).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教育·体育).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璩鑫圭,童富勇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朱有瓛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3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990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中、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王德滋主编.南京大学百年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编.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十周纪念录.1918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编写组编.北京师范大学校史(1902-1982).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大夏大学编.大夏大学一览.1928
    国立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编.国立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概况.1934
    马敏,汪文汉主编.百年校史(1903-2003).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国立中山大学教育学研究所编.国立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概览.1933
    黄义祥编著.中山大学史稿(1924-1949).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北京大学等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教职员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吴贻谷主编.武汉大学校史(1893-1993).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谢和平主编.世纪弦歌百年传响——四川大学校史展(1896-2006,).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商务印书馆编.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教育大辞典(第10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下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顾明远主编.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名人志).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陆费逵著.教育文存.上海:中华书局,1922
    吕达编.陆费逵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俞筱尧,刘彦捷编.陆费逵与中华书局.北京:中华书局,2002
    周其厚著.中华书局与近代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07
    李家驹著.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史春凤著.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张元济著.张元济全集(1-8).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009
    王建辉著.出版与近代文明.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王建辉著.老出版人肖像.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吴相著.从印刷作坊到出版重镇.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汪家熔著.近代出版人的文化追求——张元济、陆费逵、王云五的文化贡献.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冯春龙著.中国近代十大出版家.扬州:广陵书社出版社,2005
    来新夏等著.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宋应离主编.中国期刊发展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
    方汉奇著.中国近代报刊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周葱秀,涂明著.中国近现代文化期刊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张泽贤著.民国出版标记大观.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陈科美主编.上海近代教育史.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
    吕达,刘立德主编.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上、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崔运武著.舒新城教育思想研究.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6、7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李国均,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7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5、6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陈宝泉著.中国近代学制变迁史.北京:北京文化学社,1927
    钱曼倩,金林祥主编.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苏云峰著.中国新教育的萌芽与成长(1860-192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王建军著.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汪家熔著.民族魂——教科书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闫苹,张雯主编.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评介.北京:语文出版社出版,2009
    董宝良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周谷平著.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田正平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陈志科著.留美生与中国教育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余家菊著.余家菊(景陶)先生教育论文集(上、下).台北:财团法人台北市慧炬出版社,1997
    余家菊,李璜合著.国家主义的教育(第一集).上海:中华书局,1923
    余家菊著.国家主义教育学.上海:中华书局,1925
    章开沅,余子侠主编.余家菊与近代中国.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余家菊著.国家主义的教育.上海:中华书局,1923
    曾之国著.曾琦国家主义思想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姜朝晖著.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舒新城编.道尔顿制概观.上海:中华书局,1923
    舒新城著.道尔顿制研究集.上海:中华书局,1924
    舒新城著.道尔顿制讨论集.上海:中华书局,1924
    舒新城编.道尔顿制浅说.上海:中华书局,1924
    (美)柏克赫司特著,曾作忠,赵延为译.道尔顿制教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英)林勤著,舒新城译.个别作业与道尔顿制.上海:中华书局,1931
    汪耀华选编.民国书业经营规章.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左旭初著.中国近代商标简史.北京:学林出版社,2003
    黄志伟,黄莹著.为世纪代言——中国近代广告.北京:学林出版社,2004
    赵琛著.中国近代广告文化.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曾振华等编.广告学原理.广州:暨南大学,2006
    沈卫威著.大学之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杨建华.中国近代教育期刊与近代教育的发展——以上海近代教育期刊为例.华东师范大学博士 论文,2005
    吴永贵.中华书局与中国近代教育(1912-1949).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2
    商丽浩.中国近代教育期刊五十年.教育史研究,1998年第1期
    田正平,商丽浩.中国教育期刊的现代化特征.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吴永贵.《中华教育界》对我国近代教育科研的贡献.中国编辑,2003年第2期
    丁伟.从《中华教育界》广告看中华书局附设函授学校的英文科.煤炭高等教育,2009年第6期
    冯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民众教育研究——以《中华教育界》为例.教育史研究,2004年第2期
    李本友.《教育杂志》与《中华教育界》——教育媒体与教育发展的个案研究.集美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周谷平.《教育杂志》与近代西方教育的传播.教育评论,2002年第3期
    金林祥.《教育世界》与西方教育的传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0年第4期
    汪明帅.设计教学法在中国的命运——以《教育杂志》为分析对象.中国教师.2009年第11期
    王保星.美国话语与中国语境——道尔顿制中国化命运的一项诠释.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
    郑国民.道尔顿制教育在中国实验的启示.北京师范大学(社科版),2003年第3期
    黄书光.论舒新城在上海的新教育探索.河北师范大学(教科版),2006年第2期
    赵艳红等.舒新城与道尔顿制在中国的传播.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4期
    王建军.盲目趋新与教学改革——舒新城对道尔顿制教学实验的忧虑.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5期
    周洪宇.对教育史学若干问题的看法.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9年第1期
    周洪宇,申国昌.教育活动史:视野下移的学术实践.第三届两岸四地教育史研究论坛论文集(上),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10月
    周洪宇,申国昌.新世纪中国教育史学的发展趋势.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7年第3期
    杨思信.对20世纪20年代国家主义教育学派的历史考察.学术研究,2008年第7期
    肖海燕.陈启天与20年代中期收回教育权运动——兼谈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历史教学,2009年第2期
    吴洪成.试论近代中国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4期
    余子侠.综析余家菊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贡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