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县令·幕僚·学者·遗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家世、受教和交游,仕宦和幕僚生涯,政治思想,学术兴趣与成就,教育活动及主张,遗老活动及其心态等方面对劳乃宣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劳乃宣出身于浙江桐乡一个官宦世家、书香门第,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是他受劳家家学影响不显,主要得益于母亲沈蕊及沈家。同治十年(1871)劳氏成进士,为今后居官、入幕和从事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他一生交游很广,笔者选取某些代表性的人士,略述他们之间的交往,以助于进一步了解劳氏的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
     从光绪五年至二十六年(1879-1900)间,劳氏先后担任过直隶临榆等六个县的知县,颇具政声,三次被保荐“卓异”。而在因故不能任官时,他又曾入范梁、李鸿章、曾国荃、周馥、盛宣怀、李兴锐、端方等人的幕府,主要负责处理文案。笔者据《劳乃宣公牍手稿》对其在端方幕府所作的文案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由于在端方幕府的出色表现,劳氏才得以由幕而仕,担任朝廷正官,品级愈来愈高,最后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学部副大臣等职。这表明劳氏的游幕生涯和其担任正官相辅相成。
     劳氏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劳的变法主张虽然在洋务运动、清末新政及进入民国后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劳乃宣在义和团运动中,撰写了《义和拳教门源流考》等著述,始终坚持义和拳乃“白莲教之支流”、“实系邪教”的主张,由于劳氏论证中的粗疏、臆断等诸多原因,该主张没有被朝廷采纳而付诸实行。民国建立后,劳氏鼓吹所谓“共和思想”,即君幼不能行政,仿效周召共和,复辟清室,实行所谓君主立宪,并且一再强调“民主之制不适合中国”。
     劳乃宣作为近代一位涉猎广泛的学者,对于中学研究造诣较深,对于西学的认知也有一定的水平。笔者对劳氏的中学和西学的成就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劳乃宣的学术成就中,既有显著的进步性,又有一定的保守性,尤其是在民主政体的借鉴方面,因为劳氏溺古太深,难以突破“道则从古从旧,器则从今从新”的束缚,表现出历史的局限性。
     劳乃宣又是清末的一位教育家,其教育活动涉及了从私塾、书院、简字学堂到近代学堂等诸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末教育新旧更替的特点。劳氏的教育活动既有促进近代教育发展的进步性,也有受时代和个人思想的局限而维护传统礼教的保守性。在多年从教的基础上,劳乃宣提倡蒙学教育、女子教育,提倡私家教育,主张普及教育,试图为实行君主立宪打下良好的基础。
     民国建立后,劳乃宣还是一位著名的“遗老”。他力主尊孔,效忠清室,敌视民国。其活动和想法,违背了历史潮流,结果仍是“劳而无功”。另一方面,劳氏帮助卫礼贤翻译《易经》等儒家经典,对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近代社会变迁中,劳氏是一位政治保守型的学者,和传统士人有共性,以传统的价值观以依归,他又集县令、幕僚、学者、遗老于一身,在这一类型中又有其独特性。
This disertation paper is to make a systematic and deep study on Lao Nai-xuan from family background, receiving education and his circle of friend; his career of aides and staff in the office of a commanding general; his political thoughts; his academic interests and chievement;.his educational practise and thonghts; his old fogy 's activities and psychology. Lao Nai-xuan was born of a literary family of bureaucrat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He received a good education from childhood. His education did not come from his father ' family but his mother ' family(his grandfather—Shen Tao). Lao Nai-xuan was granted a successful candidate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the tenth year of emperor Tongzhi (1871).It was basis of securing an official position, striving for aides and staff in the office of a commanding general and was engagaed in academic research from now on. He made lots of friends of all ranks and classes throughout his life. I narrate the events of between Lao Nai-xuan and his many friends with characteristic. It is helpful to recongniaze the journey of his political and acdemic thoughts.
     Lao had acted as the magistrate of a county in six counties of Zhili Provice from 1879 to 1900(from the fifth to twenty-sixth of emperor Guangxu). He won a high reputation for three recommendation of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addition, he entered into the office of the commanding officer of Fan Liang, Li Hong-zhang, Zeng Guo-quan, Zhou Fu, Sheng Xuan-hai, Ling Xing-rui and Duan Fang. In the office of the commanding officer, Lao mainly dealed with official documents and correspondence. I analyse the types of his official documents and correspondence according to“original manuscript of Lao Nai-xuan's official documents and correspondence”. He also acted as high official because of good behaviour at the office of the commanding officer of Duan Fang .He was promoted to a higher post gradually and at last hold the post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 and the vice-minister of the Xuebu(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t shows that the two things about his career of aides and staff and his post promotion are complementary.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about Lao's political thounghts. The opinions about political reform is different in the Yangwuyundong(Westernization Movement), in the New Political Period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an China. But he believed“Application of Western Ideas within the Chinese Tradition”by and large. In the Boxer Uprising(or Boxer Movement), he wrote Observe and Study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oxer Uprising and stubbornly insist that the Boxer Uprising was the tributary of the“White Lotus”and was the“Cults”. Because his demonstration was careless and a baseless conjecture and so on, his opinion was not accepted by the imperial government. After Republican China was estabilshed, So-called Gonghe (republic) that Lao advocated i.e. Zhoushao Gong (in zhe Xizhou Dynast), he believed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would be set up then.He steressed repeatedly that democratic system was unsuitable for China.
     As a scholar with plenty of knowledge in Modern China, he had great attainments on Chinese traditional learning and had fixed level on Western learning (a late Qing Dynasty term for Western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I systematically analyses his academic chievement on Chinese traditional learning and Western learning and affirms his chievement on Dengyunxue(Phonology) and reform of Chinese(simplify or phonetic annot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His academic chievement had outstanding progress.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had regular conservative ideas. Especially, he was firmly against for western democratic system because he was addicted to Chinese traditional learning and could not break through the shackles of“Application of Western Ideas within the Chinese Tradition”. This shows he was bound by historical surroundings.
     In the course of social changes in Modern China, Lao had commonplace in character with traditional literati and officialdom(or schoolar-officials in feudal China) who believed in traditional ideas. On the other side, he was the collection of the magistrate of a county, aides and staff in the office of a commanding general, scholar and the old fogy, so he had his own characteristic.
     Lao Nai-xuan was an educationis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 His educational practise included in From Home School with Private Tutor,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 schools of phonetic letters to Moder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and embodied the feature the replacement of tradition and modern in the Late Qing. His educational practise had made progress in advancing education. Fettered by the age and his own thoughts, Lao had conservative inclination of keeping feudal ethical code. Because he was engaged in education for many years, he advocated preschool education、women education and private education. He devoted major efforts to developing an universal education to strive for the early accomplishment of the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Lao Nai-xuan also was a famous old fogy after Republican China was established.He insisted on safeguarding the proposal of Confucius.He devoted himself heart and soul to in the Qing and is hostile to Republican China. His activities and psychology failed miserably owing to go against historical trend. But for he helped Richard Wilhelm in translating Yijing (The Book of Change) into German, Lao took positive effect on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引文
1沃丘仲子:《劳乃宣》,《近现代名人小传》下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324-325页(原名《当代名人小传》,崇文书局1922年印行)。陈训慈:《桐乡劳玉初先生小传》,浙江省立图书馆:《文澜学报》第一集,1935年第1期。朱宗震:《劳乃宣》,宗志文、朱信泉主编,李新校阅:《民国人物传》(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91-394页。
    1于建胜等:《试论劳乃宣的教育思想及实践》,《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郭婕:《劳乃宣法律思想略论》,《史学月刊》2000年第2期。
    3编号为甲57,甲57-3,甲57-4,甲57-6,甲57-7。
    1如1906年,劳乃宣有《致<中外日报>馆书》,是对《中外日报》(光绪三十二年二月二十八日)之文《评劳乃宣<合声简字>》的答复,旨在宣传推广简字。《国内紧要新闻:劳乃宣之折留中》,《大同报》(上海),1909年第15期。此外在《政治官报》(第297、800、984号)、《盛京时报》(影印本第21册,宣统三年十一月初八日,《劳乃宣示儿书》,第233页;第28册,《劳乃宣之坚决》,1914年6月6日,第188页)、《孔教会杂志》(劳乃宣:《复友人论丧服书》,1913年8月,第一卷第一期)和《民视报》等报刊上有所涉及。劳氏自己曾记述过报章的讽刺其“劳而无功”的话,并赋诗反击,见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七,页二十二。
    2据笔者目力所及,关于劳乃宣的论文,大陆学界有:于建胜:《一个知县眼中的义和团——以劳乃宣的<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为中心的探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李美惠:《劳乃宣教育主张与教育实践探析》,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周旋:《清末礼法之争中的劳乃宣》,《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闫翠翠:《劳乃宣的“变”与“不变”》,《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李明等:《试论劳乃宣的重民思想及其实践》,《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李明:《论劳乃宣的思想历程》,《今日科苑》2007年第22期;于建胜:《劳乃宣与清末修律述论》,《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5期;于建胜等:《试论劳乃宣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李福友:《阳信名人劳乃宣》,《春秋》2003年第3期内部资料;孔令仁:《我的太外祖劳乃宣和祖母劳缃》,《春秋》2002年第2期内部资料;郭婕:《劳乃宣与清末修律》,河南大学硕士论文1999年(未得见);郭婕:《劳乃宣法律思想略论》,《史学月刊》2000年第2期;王世维:《官吏、学者劳乃宣》,《青岛师专学报》1993年第2期;吕淑红:《论劳乃宣现象》,《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林敦奎:《劳乃宣》,林增平、郭汉民主编:《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六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朱宗震:《劳乃宣》,宗志文、朱信泉主编,李新校阅:《民国人物传》(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陈训慈:《桐乡劳玉初先生小传》,浙江省立图书馆:《文澜学报》第一集,1935年第1期;沃丘仲子:《劳乃宣》,《近现代名人小传》下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324-325页(原名《当代名人小传》,崇文书局1922年印行)。港台和海外以劳乃宣为题的论文中现见到2篇硕士学位论文:朴允河:《劳乃宣<等韵一得>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语研究所硕士论文,1992年;郑绍基:《劳乃宣汉字改革理论研究》,香港大学硕士论文,1999年。朴氏的硕士论文参考书目中列有研究劳乃宣音韵学的论文如姚荣松:《劳乃宣的审音论》,第二届国际暨第十届全国声韵学学术研讨会抽印本,1992年。
    3柯劭忞撰:《诰授光禄大夫劳公墓志铭》除收入《桐乡劳先生遗稿》(丁卯冬日卢氏?妫┩猓故杖脬啥肼迹?《碑传集补》卷六部院大臣四,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100),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第423-426页。按,《碑传集补》为1923年纂录。汪兆镛辑:《碑传集三编》卷八部院五,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73),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第397-401页。按,《碑传集三编》为1938年辑成。
    1沃丘仲子:《劳乃宣》,《近现代名人小传》下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324-325页。原名《当代名人小传》,崇文书局1922年印行。
    2沃丘仲子:《当代名人小传自叙》,《近现代名人小传》下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3页。
    3如贾逸君编:《民国名人传》,岳麓书社1993年,第579页。该书据北平文化学社一九三七年版印行,原名《中华民国名人传》,分革命先烈、政治、军事、外交、前清遗老等十二门,编者亦是把劳乃宣归入“前清遗老之门”。
    4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2823-12825页。另12836页有论:“论曰:辛壬之际,世变推移,莫之为而为,其中盖有天焉。润庠、世续诸人非济变才,而鞠躬尽瘁,始终如一,亦为人所难者也。乃宣、曾植皆硕学有远识,惓惓不忘,卒忧伤憔悴以死睾簦穹翘煸铡0矗汗啬诒景牙湍诵⑸蛟惨迫胂戮恚牢痪怼?‘论’中‘鞠躬尽瘁’以下改为‘不忘故君,靖国尔位,始终如一,亦为人所难者也。乌乎仅矣!”
    5蔡冠洛:《清七百名人传》,上海:世界书局,1937年,第569-570页。
    6这五人是钱武肃王、黄梨洲先生、孙仲容先生、姚海瑳先生、劳玉初先生。见浙江省里图书馆:《文澜学报》第一集,1935年第1期。
    7陈训慈:《桐乡劳玉初先生小传》,浙江省立图书馆:《文澜学报》第一集,1935年第1期。后被收录于台湾艺文印书馆1964年出版《桐乡劳先生遗稿》附录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陈训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中(第126-134页)。陈训慈(1901-1991),字数谅,浙江余姚人,陈布雷之弟,1924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译、中央大学史学系讲师、浙江大学史地系教授。1932年任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10年任职中,推行普及社会教育与提高学术研究相兼顾的办馆方针,实行通年全日开放制度,又先后创办《文澜学报》、《浙江图书馆馆刊》、《图书展望》、《读书周报》等。他致力于近代文史的研究和文献的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8傅任敢辑:《提倡简字以谋教育的劳乃宣先生——近代中国教育人物像传之一》,《中华教育界》第24卷,第7期,1937年1月。传记内容录自陈训慈的《劳乃宣传略》,由劳乃宣的后人提供。具体过程如下:傅任先敢通过浙江教育厅征集近代中国教育先进人物像传,浙江教育厅向劳乃宣的家属致函征集“所列遗像、遗墨、详传三种,迅行搜集迳寄北平清华大学傅任敢先生收为荷。”此信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劳乃宣存札》,甲57,未刊稿,其中所存浙江教育厅公笺。之后傅任敢受到劳家寄来的“遗照、遗集各一份,承缴,遗墨一册”,并回信曰:“再,又于《文澜学报》陈叔谅先生所为尊大人传记中错误之处详切指示。……遗墨并已摄毕,敬谨缴还,至祈查收。浙江省立图书馆搜刊先哲遗作不遗余力,尊大人遗文似可交其刊布,藉惠士林。陈君传记错误之处并以专函告之矣。专肃布谢。”此封傅任敢致劳健章(字笃文)的信见于《劳乃宣文稿》,甲57-1中,未刊稿,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由此可知,劳健章等人已注意到了陈氏文中的此一失误。
    1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收录于《张舜徽集·清人文集别录》,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2004年,第534-535页。又据其自序,该书最初的稿子完成于1961年。
    2朱宗震:《劳乃宣》,宗志文、朱信泉主编,李新校阅:《民国人物传》(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91-394页。此后不久,林敦奎:《劳乃宣》,林增平、郭汉民主编:《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六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06-210页。该文总体上未能超越前面几篇文章。
    3章开沅:《实斋笔记》,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295页。
    4王世维:《官吏、学者劳乃宣》,《青岛师专学报》,1993年第2期。
    5孔令仁:《我的太外祖劳乃宣和祖母劳缃》,《春秋》2002年第2期内部资料。
    6彭明:《评价民国历史人物的几点意见》,《人民日报》1984年6月25日。
    1 [美]包华德主编,沈自敏译,赵杰等校:《中华民国史资料丛刊》译稿,《民国名人传记辞典》第六、七、八分册(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37页。英文原本尚未得见。
    2 [美]包华德主编,沈自敏译,赵杰等校:《中华民国史资料丛刊》译稿,《民国名人传记辞典》第六、七、八分册(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37-140页。
    3 [美]包华德主编,沈自敏译,赵杰等校:《中华民国史资料丛刊》译稿,《民国名人传记辞典》第六、七、八分册(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38、140页。
    4 [美]周明之:《近代中国的文化危机:清遗老的精神世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绪言。
    5如民国《临榆县志》、民国《南皮县志》、民国《完县新志》、民国《清苑县志》等。
    6如《浙江人物简志》、《浙江省人物志》、《浙江省文史资料》第48辑、《桐乡县文史料》第4辑和第24辑、《阳信县文史资料》第1辑、《山海关文史资料》第4辑等。
    7许世瑛:《<等韵一得>研究》,《许世瑛先生论文集》,台北:弘道文化事业公司,1974年。按,许世瑛的文章原载于《燕京大学学报》,1939年,第五期。
    8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影印(据193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其中序第6页、卷一第17、28-33页等多处对劳乃宣的语言文字成就有论述。
    9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序第6页、卷一第28-32页等。
    1许世瑛:《<等韵一得>研究》,《许世瑛先生论文集》,台北:弘道文化事业公司,1974年,第184页。
    2王力:《中国音韵学》,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据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第161-165页。
    3傅任敢所用劳乃宣像传的资料来源详见第4页注释八。
    4程俊英编:《中国大教育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54页。该书最早的版本为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
    5这二十一人为孔子、孟子、荀况、董仲舒、马融、郑玄、韩愈、胡援、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颜元、王筠、劳乃宣、张之洞、孙家鼐、张百熙、蔡元培。见程俊英编:《中国大教育家》目录。
    6本社编:《清末文字改革文集》,北京:语言文字出版社,1958年。
    7未迟:《劳乃宣的<等韵一得>》,语言学论丛第一辑,1957年;
    1吕淑红:《论劳乃宣现象》,《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2郭婕:《劳乃宣法律思想略论》,《史学月刊》2000年第2期。
    3于建胜:《劳乃宣与清末修律述论》,《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5期。
    4周旋:《清末礼法之争中的劳乃宣》,《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周在该文中还借用王尔敏的说法,称劳乃宣为“经世小儒”。
    5于建胜、高建华:《试论劳乃宣的教育思想及实践》,《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6李美惠:《劳乃宣教育主张与教育实践探析》,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李美惠的论文对劳氏的教育主张和教育实践进行了一定的归纳总结,但称劳氏为“杰出的教育家”,似需斟酌,且在思路上仍未摆脱于、高所撰论文的束缚,个别错误仍然予以沿袭,如第25页:“劳乃宣在任江宁提学使期间,为了更好的推广简字,在地方大吏周馥的支持下,曾在南京设立了‘简字半日学堂’……”劳任江宁提学使是在1911年,周馥任两江总督时为1905-1906年,两者相差约五年,这是于、高论文首先提出的,李美惠不察,仍沿用其说。另在附录《劳乃宣年谱简编》中有不确之处。
    1耿振生:《明清等韵学通论》,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年,第1-2页、第57页、第84页等;陈复华编:《汉语音韵学基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页、第12页等。
    2郑师渠总主编,分册主编史革新:《中国文化通史》晚清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40页。该书最早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出版。
    3汪林茂:《清末文字改革:民族主义与文化运动》(上)(下),《学术月刊》2007年第10、11期;《工具理性思路下的清末文字改革运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都有所论述。
    4王东杰:《从文字变起:中西学战中的清季切音字运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近代国语运动研究》(项目号:08BZS033)],《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于建胜:《一个知县眼中的义和团——以劳乃宣的<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为中心的探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2李明、刘永祥:《试论劳乃宣的重民思想及实践》,《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3李明:《论劳乃宣的思想历程》,《今日科苑》2008年,第22期。
    4闫翠翠:《劳乃宣的“变”与“不变”》,《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5李福友:《阳信名人劳乃宣》,《春秋》2003年第3期内部出版。
    6譬如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编写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李盛平主编《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陈旭麓等编:《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顾明远主编:《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名人志》,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唐荣智主编:《世界法学名人辞典》,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年,张岱年主编:《中华思想大辞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等等。
    1周邦道:《近代教育先进传略·初集》,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77-79页。
    2大陆杂志社:《中国近代学人象传·初辑》,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一辑,(9),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第247-248页。
    3朴允河:《劳乃宣<等韵一得>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语研究所硕士论文1992年。其参考书目中列有研究劳乃宣音韵学的论文三篇:其导师姚荣松:《劳乃宣的审音论》,第二届国际暨第十届全国声韵学学术研讨会抽印本,1992年;未迟:《劳乃宣的<等韵一得>》,语言学论丛第一辑,1957年;许世瑛:《<等韵一得>研究》,《许世瑛先生论文集》。
    4郑绍基:《劳乃宣汉字改革理论研究》,香港大学硕士论文1999年。
    5戴玄之:《义和团与白莲教无关考》,《大陆杂志》第25卷第3期,1962年8月。戴玄之:《义和团的本质》,《大陆杂志》第24卷第1期,1962年1月。戴玄之《义和团的变质》(上、下),《大陆杂志》第26卷第11、12期,1963年6月15、30日;后结集出版为专著《义和团研究》,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初版,1967年再版。庄吉发:《清代义和拳源流考》,《大陆杂志》第65卷第6期,1982年12月。
    6戴玄之:《义和团研究》,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63年,第10、34-40页给予了具体论证。
    7程歗:《义和团起源研究的回顾和展望》,《清史研究》,2000年,第2期。
    8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数学),《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小组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年,第160页。
    9前引《礼贤中学校二十五周年纪念册》所附<前任教职员录>,原注第17。
    1林志宏《民国乃敌国也》,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第45-46页,原注第19。
    2即前引新田义之《理查德·威廉传》,筑摩书房,1994年。尉礼贤的传记,以其妻美懿所著有名;但据此所作传记,多将尉礼贤描绘成脱俗超凡的天才,使人如读圣徒传。对于新田氏此传,也有人批评其不该以此为据。吴素乐(Ursula Ballin)<尉礼贤>,《德国汉学》,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463页。原注第22。
    3 [日本]森纪子:《德租时期青岛的教育事业》,见《第三界近代中国与世界暨近代史所成立六〇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四,第四会场,2010年5月,未刊,第205-206页。
    4正如陈胜粦所言:“学术界以往的研究比较注重代表主流与进步的社会思潮与人物,而对非主流的、保守的社会思潮与人物则关注不够。从林则徐到孙中山,这些‘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思潮的代表人物,向来得到学者们的重视,研究成果累累;而那些不同程度地反对‘向西方学习’的保守派人物,则往往难以进入理性的历史研究领域,人们常常情绪化地把他们斥之为‘顽固派’、‘反动派’,简单地否定了之,似乎没有深究的必要。殊不知长此以往,势必难以再现复杂多样的历史进程,而有损于我们对历史的全面认识,甚至严重影响我们对进步思潮及其代表人物的深入研究。”见陈胜粦:《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倭仁研究》序,李细珠:《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倭仁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页。
    1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丁卯(1927)冬日桐乡卢氏校刊,页一。关于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的版本,有若干种,笔者在附录三给予了以简析。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所用《桐乡劳先生遗稿》即是桐乡卢学溥校刊本(1927)。但其文稿部分比开雕本(各是五卷)少5篇,不足部分则采用开雕本。
    2陶葆廉:《韧叟自定年谱》跋,《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一。
    3李福友:《阳信名人劳乃宣》,发表于《春秋》2003年第3期。该文采用一些劳氏族谱的史料,详加论证,但结论有点似是而非。作者选择了于己有利的史料,“证据其一:在光绪十九年重修阳信《劳氏族谱》中,劳乃宣为其作序,写道:“光绪十九年岁次癸巳仲秋十五世孙乃宣谨序”;证据其二:在光绪十五年重修阳信《劳氏族谱》世系图中,劳乃宣及其先世排序明确,一目了然;证据其三:民国十五年所修阳信县志第一册中新修县志姓氏一览中写道:“纂修清学务部副大臣江宁提学司寄籍浙江省邑人劳乃宣玉初甫”,并留小照在阳信。而劳乃宣本人的年谱、文稿中的内容已言明自己是浙江桐乡人,李氏在文中没有引用《桐乡劳先生遗稿》中的史料,或没有见到,或故意避开;所以曰其为祖籍阳信可,曰其为阳信人似有些牵强。当然籍贯问题直到现在,也是一个让今人费解的问题。
    4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二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68页。
    5柯劭忞:《诰授光禄大夫劳公墓志铭》,闵尔昌纂录:《碑传集补》卷六之部院大臣四,页二十六;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100),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第425-426页。又见《劳氏族谱》,转引自李福友:《阳信名人劳乃宣》,《春秋》2003年第3期。
    6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中有“七叔父自南来署”、“七叔殁于署中”、“在曲阜。率儿女至济宁扫墓。为七叔立墓碑……”,页九、十一、二十等,疑为其嗣父,但在其七叔殁于署中后,劳乃宣并未丁忧,据此又似乎可以排除。因此劳乃宣和其七叔的关系仍存疑。此外,也未见劳氏为嗣父嗣母丁忧的记述。
    7见《劳氏族谱》,转引自李福友专门撰文考证成文《阳信名人劳乃宣》,发表于《春秋》2003年第3期。
    8“沈涛(约1792-1855)……任如皋知县、正定府知府等职,转任江西道员,署盐法、钱粮道。咸丰三年(1853)初,太平军包围南昌,沈涛随江西巡抚张芾固守49天,围解后,授福建兴泉永道员。未到任,改发江苏,病殁于泰州。沈涛幼有神童之称,曾从文学家段玉裁游,生平尚考订,兼嗜金石,著述精湛。与归安吴云最相契。赏鉴所获,辄绘图征诗唱和成帙。著作有《十经斋文集》4卷、《柴辟亭诗集》4卷、《匏庐诗话》3卷、《交翠轩笔谈》4卷、《铜熨斗斋随笔》8卷、《诗文古本传》4卷、《常山贞石志》24卷、《论语孔注辨讹》2卷,并传于世。”见魏桥主编:《浙江省人物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28页。按照《劳乃宣自定年谱》中记载:咸丰十一年辛酉十九岁,在泰州,外祖卒。沈涛去世的时间应为1861年。《浙江省人物志》中沈涛的生卒年月为约1792-1855年,不确。再,国家图书馆藏,沈涛撰:《常山贞石志》(影印本),台北:艺文印书馆1976年,所注作者沈涛(178?-1861)。可供参考。
    1徐世昌辑:《晚晴簃诗汇》(三)(卷一二一),北京:中国书店,1988年影印本,第348页。又见徐世昌著,傅卜堂编校:《晚晴簃诗话》(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73页。又,李慈铭著,由云龙辑:《越缦堂读书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有多处关于李慈铭点评沈涛著述的记载,如第172、723-724、724-725页等。
    2谢章铤撰:《赌气山庄词话》,见《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一七三五·集部·词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61页。
    3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二。
    1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二至三。
    2陈训慈:《桐乡劳玉初先生小传》,浙江省立图书馆:《文澜学报》第一集,1935年第1期。又见浙江图书馆编:《陈训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126页。
    3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一。
    4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一。
    5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三。
    6劳乃宣:《等韵一得序》,《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二,页十五。
    1邵叶辰、沈开之、李兰申、宗少云、高翼哉、赵斗南、程亦秋、余晓云、施云门、李先生、袁石斋。见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一至四。但据《清代硃卷集成》记述自己的业师为十五人。详见附录一《韧叟自定年谱》正误及补遗部分之1871年会试的注释。
    2谢章铤撰:《赌气山庄词话》,见《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一七三五·集部·词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61页。
    3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三。
    4荀况著,杨倞注:《荀子·劝学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8页。
    1孔宪诒,字融斋,号悦庭。同知衔,江苏候补知县。孔子第七十二代孙,为孔子第六十八代孙、袭封衍圣公孔传铎之玄孙。孔德懋主编,李景明著:《孔子家世全书·家族世系》,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年,第287-306页;又参见孔德成总裁,孔庆堃、孔令熙监修:《孔子世家谱》,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0年影印(该家谱修纂于1937年),第136页。
    2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五。据其《韧叟自定年谱》(页四),劳乃宣中举为同治四年(1865),“中式第六十三名”。
    3此外还有恭甄甫、李少石、谭子韩、曾国荃、李兴锐等,或交往少或入幕时间短暂,缺乏资料,难以展开,故没有记述。
    1闵尔昌纂录:《碑传集补》卷十七监司一,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100),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第1009页。
    2咸丰六年(1856),劳乃宽“就姻于范氏”。劳乃宣:《韧叟自定年谱》,页二。
    3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五。
    4闵尔昌纂录:《碑传集补》卷十七监司一,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100),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第1011页。
    5闵尔昌纂录:《碑传集补》卷十七监司一,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100),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第1013页。
    6劳乃宣:《范楣孙先生七十寿序(代)》,《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五,页二十八。
    1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九。
    2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六。
    3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六至十七。
    4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九。
    5劳乃宣:《劳山草·东归剩咏》,《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六,页二十九。其中两首诗曰:“征尘才拂又星驱,千里攀髯拜鼎湖。重咏昭陵工部句,空余流恨满山隅。”“卖卜遗臣海角来,采薇故老出林隈。齐挥顾叟昌平泪,风泻松涛万壑哀(下有小注:京外各处旧臣自来陵次行礼者,一百三十余人)。”
    6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二十。
    7即陆润庠,1841-1915,字凤石,江苏元和(今苏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
    8劳乃宣:《近圣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七,页二。
    9周馥:《十老图照像记》(民国八年),《秋浦周尚书(玉山)全集·文集二》,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82),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1017-1018页。
    1劳乃宣:《致周玉山书》,《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五十七至五十八。
    2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九。
    3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五。
    4王尔敏、陈善伟编: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史料丛刊(三)《近代名人手札真迹——盛宣怀珍藏书牍初编》(第
    6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660页。按,此时间为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五日(1902年1月14日)。
    1劳乃宣:《端忠敏公奏稿序》,《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二,页十二。又见《端忠敏公奏稿》,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辑(94),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2张海林:《端方与清末新政》,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6页、118-119页。端方曾和戴鸿慈领导的第一路考察团,考察了美国和欧洲诸国,“(端、戴使团,)随团正式成员33人,各省选派随同考察人员4人,赴美留学生11人,听差杂役7人,合计55人。……考察团在美国一共逗留了一个月零三天。……在欧洲一共逗留了44天,考察的路线是英国、法国、德国、丹麦、瑞典、挪威、奥地利、俄国、荷兰、比利时、瑞士、意大利等,其中考察德国时间最长,计44天,……考察其他国家的时间分别为:法国7天,英国5天,俄国8天,奥地利6天,瑞士4天,意大利10天。”
    3劳乃宣:《劳织文女士诗文遗集跋(光绪戊申六月十二日拟)》(第140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58-160页。
    4按,端方生于1861年,劳乃宣为1843年生人,长端方17岁。
    5劳乃宣:《劳京堂致端午帅书摘录》,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稿本丛书编委会编:《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稿本丛书·劳乃宣公牍手稿》(9),影印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6页。
    1劳乃宣:《奏请设禁中顾问官摺(代)》,《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十三。又参见端方:《请选硕德通才以备顾问》(宣统元年六月),《端忠敏公奏稿》卷十六。文字稍有改动。
    2劳乃宣:《奏请设禁中顾问官摺(代)》,《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十三。
    3劳乃宣:《奏请设禁中顾问官摺(代)》,《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十三。
    1劳乃宣:《奏请设禁中顾问官摺(代)》,《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十四至十五。
    2劳乃宣:《奏请速设禁中顾问官摺(代)》,《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十六至十七。又参见端方:《请速设禁中顾问折》(宣统元年十月),《端忠敏公奏稿》卷十六。文字稍有改动。
    3劳乃宣:《奏请速设禁中顾问官摺(代)》,《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十六。
    4劳乃宣:《奏请速设禁中顾问官摺(代)》,《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十七。
    5《宣统元年十月大事记》,《东方杂志》宣统元年(1909年),第六年,第12期。
    6张海林:《端方与清末新政》,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02-504页。文中认为对于清廷罢免端方是由于端方与铁良权力之争及与李国杰的个人私怨等因造成的,可供参考。
    1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七至十八。
    2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劳祖得整理:《郑孝胥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171-1172页。
    3郭廷以编著:《近代中国史事日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434页。
    4劳乃宣:《近圣草·东归别咏》,《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七,页十五。
    5劳乃宣:《劳山后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八,页十八。
    1于学忠:《重印畿辅通志序》,见《畿辅通志》(第一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影印本。
    2陈夔龙:《重印畿辅通志后序》,见李鸿章修,黄彭年等纂:《畿辅通志》,宣统二年北洋官报兼印刷局石印。
    3于学忠:《重印畿辅通志序》,见《畿辅通志》(第一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影印本。
    4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五。
    5曾国藩:《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曾国藩全集》(家书一),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47页。
    1黄彭年:《答劳玉瑳书》,章钰等编:《陶楼文钞》卷十三, 1923年刻本。
    2黄彭年:《答劳玉瑳书》,章钰等编:《陶楼文钞》卷十三, 1923年刻本。
    3黄彭年:《答劳玉瑳书》,章钰等编:《陶楼文钞》卷十三, 1923年刻本。
    4按,《韧叟自定年谱》记述:“光绪四年戊寅(1878),三十六岁,在志局。岁亢旱,近畿荒歉,饥民麇集省会,与朱亮生(采)、吴甸侯(建勋)创设平粥会。集资屑高粱煮粥,贱价卖与贫民,立厂于四关。执事者,皆城绅。每日来食者数千人。旋官设粥厂于各关。乡办未尽善。督帅李文忠公在天津闻有弊端。檄委董亦三大令(汝缄)与予为总查,逐日分赴各厂稽查,有委员刘某运米一囊于家,误置予车中,旋觉悟取去,使闻劾罢之。是冬,厠事全活甚重。”次年劳氏便被委署临榆县知县。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六至七。
    5黄彭年:《常州二子传》,章钰等编:《陶楼文钞》卷四, 1923年刻本。常州二子指在畿辅通志局的二人:蒋豫(字侑石)、方恮(字子谨)。文中之“君”是指向劳氏学筹算的是蒋豫。
    1劳乃宣:《上黄子寿先生论太庙增室书》,《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三十九至四十。
    2黄彭年:《上李中堂书(其四)》,章钰等编:《陶楼文钞》卷十二, 1923年刻本。
    3张尔田:《清故学部左丞柯君墓志铭》,王兆镛辑:《碑传集三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三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447页。王森然著:《近代名家评传》,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51页。
    4“絅章兄弟致公之丧,于苏州卜葬有期,来请铭。劭忞忝公执友,不敢辞铭??见柯劭忞:《《诰授光禄大夫劳公墓志铭》页一,《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附。
    5柯劭忞:《《诰授光禄大夫劳公墓志铭》页二,《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附。
    6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八。
    7劳乃宣辑:《倡议修正新刑律案说帖》,《桐乡劳先生遗稿·新刑律修正案汇录》,页七十五。
    1柯劭忞:《诰授光禄大夫劳公墓志铭》页一,《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附。
    2劳乃宣:《致柯凤荪、沈子封函》,未刊手稿。甲57:第三函,《劳乃宣存札》之《劳乃宣函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
    3又见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编写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62页:沈曾植(1850-1922)近代学者。字子培,浙江嘉兴人。光绪进士,任刑部主事。熟悉历朝典章制度,于律令钻研尤深。追随翁同龢,主张开学堂、办银行,支持维新运动,后在外务部任职,又调任江西广信知府、安徽提学使。曾赴日本考察教育制度。有《海日楼诗文集》。
    4钱钟联曾对沈曾植一生的学术贡献有很高的评价。其中钱钟联对沈曾植简介为:“沈曾植(公元一八五一至九二二)”钱钟联校注:《沈曾植集校注·前言》,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2页。沈曾植生于公元一八五一,可能不确。许全胜认为沈氏生卒为1850年4月11日至1922年11月21日去世,见许全胜撰:《沈曾植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9页、516页。
    5沈熲(1898-1963),号慈护,沈增植嗣子。
    6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二十二。
    7王尔敏、陈善伟编: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史料丛刊(三)《近代名人手札真迹——盛宣怀珍藏书牍初编》(第6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588页。大体时间为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十三沈曾植到南洋公学以前,但落款无时间,因而具体时间待考。
    1许全胜撰:《沈曾植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67页。
    2劳乃宣:《釜麓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六,页十八。此处壬子即民国元年(1912)。
    3详见下面章梫之简介。
    4沈曾植:《海日楼诗注》卷七,钱钟联校注:《沈曾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956页。(注省略,下同)
    5沈曾植:《海日楼诗注》卷六,钱钟联校注:《沈曾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01-802页。
    6沈曾植:《摸鱼子题劳玉初<釜山隐居图>》,钱钟联校注:《沈曾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531-1532页。
    1劳乃宣:《致刘潜楼书》,《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六十二。
    2韩行方、房学慧:《劳乃宣致罗振玉书札十六通》,《文献》季刊1999年第4期,第274页。该函落款为“五月十三日”,编者认为该函时间为“1918年6月21日”,但据该函中“甫于前月返岛”及《韧叟自定年谱》,应为1917年。
    3《丁巳复辟记》,转引自许全胜撰:《沈曾植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51页。
    4许全胜撰:《沈曾植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49-451页。
    5甘孺(罗继祖)辑述:《永丰乡人行年录》,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66页。
    1韩行方、房学慧:《劳乃宣致罗振玉书札十六通》,《文献》季刊1999年第4期,第275页。
    2《罗振玉与沈曾植书》,转引自许全胜撰:《沈曾植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79页。其原注释略去。
    3 [美]周明之:《近代中国的文化危机:清遗老的精神世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7页。在此处,周还分析曰:“遗老促成这些婚姻,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之间的社交关系。更有决定性的是他们志同道合的心情和观点。”
    4沈曾植:《寄和韧庵诗韵》,钱钟联校注:《沈曾植集校注》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357-1358页。
    5许全胜撰:《沈曾植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04页。《求恕斋日记》作者为刘承干(1881-1936),署名求恕居士,嗜好藏书,其书室曰嘉业堂、求恕斋等。其父刘锦藻,著有《皇朝续文献通考》,曾请劳乃宣订正。《遗庵日记》作者为邹嘉来(1853-1921),字孟方,号紫东,又自号遗庵,江苏吴县人。翰林,累官至外务部尚书兼会办大臣。民元后,袁世凯聘其为外交高等顾问,不受。避居青岛以遗老自命。张勋复辟,授弼德院顾问大臣。事败,再度遁走。1935年卒,年69岁。(该引文公祭后原有一逗号,今删去)
    1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附像赞。
    2韩行方、房学慧整理:《劳乃宣致罗振玉书札十六通》,《文献》季刊1999年第4期,第265页。
    3罗振玉:《韧叟自定年谱序》,页一,《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
    4又见甘孺辑述:《永丰乡人年录(罗振玉年谱)》,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页。文中曰:“乡人生,桐乡劳玉初乃宣与尧钦公(罗振玉之父)有昆弟之盟。适游淮安,预于汤饼之会。”
    5见甘孺辑述:《永丰乡人年录(罗振玉年谱)》,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4页。其中曰:“辛丑,乡人始与相见于沪上。”
    6甘孺辑述:《永丰乡人年录(罗振玉年谱)》,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4页。
    7韩行方、房学慧整理:《劳乃宣致罗振玉书札十六通》,《文献》季刊1999年第4期,第265-266页。
    1韩行方、房学慧整理:《劳乃宣致罗振玉书札十六通》,《文献》季刊1999年第4期,第266页。该函落款为九月初五。又可参见与赵尔巽、徐世昌及周馥交往中的相关内容。
    2韩行方、房学慧整理:《劳乃宣致罗振玉书札十六通》,《文献》季刊,1999年第4期,第266页。标点略有更动。
    3韩行方、房学慧整理:《劳乃宣致罗振玉书札十六通》,《文献》季刊,1999年第4期,第267页。标点有改动,将“目之曰《归暂咏》”改为“目之《曰归暂咏》”。
    4罗振玉:《韧叟自定年谱序》,页一,《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
    5“陶葆廉少年入学,为优贡生,秉性俭约,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专心撰著,对史地考证、医学、算术,都颇有研究。清光绪十七年(1891),陶模任新疆巡抚,葆廉随父赴新疆。沿途逾长城、渡瀚海,经古代蒲类(今巴里坤)、车师(今吐鲁番)等地,行程11200余里抵乌鲁木齐。葆廉以日记方式记述途中所见所闻,著成《辛卯侍行记》。该书除记日月程途、酬应往来之外,详述各地地理形态、户口变迁、人心风俗物产的异同,并对某些民间流传的古代传说,或加考证,或加澄清;对上古尧舜禹关系的考据推理,对回、蒙古、吐蕃、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渊源变化,均有提纲挈领的综述,使该书成为晚清西北史地学的一部力作,也是今天研究西北地理的不可多得的参考书。还著有《求己录》2卷、《测地肤言》1卷、《舌鉴辨证》2卷、《医学答问》4卷等。1914年,浙江通志局成立,被聘为分纂,对整理地方史料颇多贡献。还校阅了《闻川志稿》、《盛湖志》、《竹林八圩志》等志书,并为之作序跋”。见魏桥主编:《浙江省人物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62-263页。
    1陶葆廉:《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跋》,页一。
    2陶葆廉:《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跋》,页一至二。
    3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四。
    1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六。
    2柯劭忞:《诰授光禄大夫劳公墓志铭》,页一,《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附。
    3劳乃宣辑:《倡议修正新刑律案说帖》,《桐乡劳先生遗稿·新刑律修正案汇录》,页七十五。
    4许全胜撰:《沈曾植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04页。
    5卢学溥:《桐乡劳先生遗稿·跋》,页三。
    6陶葆廉:《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跋》,页二。
    7“18岁应试入学,为秀才,赴杭州诂经精舍深造,蒙名师俞樾面授文史。母病逝后,至四川、湖南、山西、江苏诸省谋事。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丁父忧。……二十八年,受聘为上海澄衷学校校长。同年中举人。三十年登进士,殿试选授翰林院检讨。历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提调、监督,国史馆协修、纂修,功臣馆总纂,德宗实录馆纂修,邮传部丞参上行走,京师大学堂经科、文科提调,邮传部、交通部传习所监督,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等职。1914年辑成《德宗实录》后,回上海。后受聘为青岛孔德大学教师。不久受聘为商务印书馆编辑。参与续修《浙江通志》。后至仓圣明智大学,主授文史。1929年,台州灾荒严重,与台籍旅沪人士成立台灾急赈会,募款急赈,总计6万余元。七七事变,京津沦陷,居上海租界,以吟诗、作书自洁。解放战争时期居杭州。工草书,学晋人,雍容浑厚,造诣高深,笔墨传世甚多。著有《康熙政要》24卷、《旅纶金鉴》6卷、《一山文存》12卷、《一山息吟诗集》、《王(舟瑶)章(一山)诗存合刻》17卷,译日文《教授学管理法纲要》,校订辑刊《逊志斋集》等。”魏桥主编:《浙江省人物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33页。
    1王舟瑶:《一山文存》序,页一,章梫:《一山文存》,上海:刘承幹嘉业堂,民国七年(1918)刻本。
    2沈曾植:《海日楼诗注》卷六,钱钟联校注:《沈曾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01-802页。钱钟联按:瞿鸿禨、吴庆坻、吴士鉴、缪荃孙、戴启文、沈焜、周庆云、喻长霖、潘飞声、李祥、吴俊卿、刘承干、杨钟羲、并送一山往青岛,时在立夏前二日。一山应青岛尊孔文社编辑之聘也。
    3章梫:《劳山人正续共和正解跋》(甲寅),《一山文存》,上海:刘承幹嘉业堂,民国七年(1918)刻本,卷十,页七至八。
    4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二十。
    5劳乃宣:《曰归暂咏》诗中曰:“半夕飞輏电影驰,晓来已到沪江湄。故人道左方延伫,夙约差欣未爽期(下有注:章一山先相约,如期迓于车次)。”《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七,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36),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第624页。
    6韩行方、房学慧:《劳乃宣致罗振玉书札十六通》,《文献》季刊1999年第4期,第275页。
    1孔德懋主编,李景明著:《孔子家族全·书家族世系》,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年,第307页;孔德成总裁,孔庆堃、孔令熙监修:《孔子世家谱》,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0年影印,第148页。
    2劳乃宣:《釜麓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六,页六至七。
    3孔德成总裁,孔庆堃、孔令熙监修:《孔子世家谱》,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0年影印,第148页。孔庆霁为孔宪诒之第五子,字孙昉,号晴甫,候补直隶州知州。
    4劳乃宣:《近圣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七,页四。
    5劳乃宣:《各国约章纂要》凡例,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九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6页。
    6劳乃宣:《近圣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七,页四至五。
    1同治四年(1865)浙江中举人约为230人,见浙江省通志馆,余绍宋等纂修:《重修浙江通志稿·考选志》(第110册),影印本,浙江图书馆1984年,一一〇考选,第1-3页。2浙江省通志馆余绍宋等纂修:《重修浙江通志稿·考选志》(第107册)记载同治十年辛未榜浙江共有25人成进士,其中一甲2人,二甲15人,三甲8人。《重修浙江通志稿》影印本,浙江图书馆1984年,第64页。刘海峰、李兵著《中国科举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第2版,第478页。其附录一之清代进士登科表,统计清代进士登科人数为26888人,梁耀枢榜亦是323人。梁耀枢(1832--1888),字冠祺,号斗南,晚号叔简。顺德人。清同治辛末(1871)科进士,钦点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侍读学士、詹事府詹事。善书法,能作蚊足小字,其行书有王羲之、赵孟頫笔意。但未见到劳氏与梁耀枢交往之记载。榜眼为高岳崧,探花为郁昆。
    3许全胜撰:《沈曾植年谱长编》附录,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87页。又见魏桥主编:《浙江省人物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22-1023页。
    4劳乃宣:《劳山后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八,页七。
    1劳乃宣:《劳山后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八,页二十一。
    2劳乃宣:《劳山后草·题吴柳堂侍御围炉话别图》,《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八,页四。
    3劳乃宣:《劳山后草·题吴柳堂侍御围炉话别图》,《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八,页四。
    1劳乃宣:《有清通议大夫四五品京堂前翰林院侍讲学士张君墓表》,《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五,页二十二。
    2劳乃宣:《有清通议大夫四五品京堂前翰林院侍讲学士张君墓表》,《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五,页二十二。
    3瞿鸿禨:《止庵年谱》,陈祖德先生选:《晚清名儒年谱》(14),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753页。“中式二百三十六名贡士。……总裁为萧山朱文端公(凤标)、武陟毛文达公(昶煦)蒙古荫方师(阜保)、八旗润伯师(常恩)……殿试名列二甲第五十四名,朝考名列二等第三。题为大禹勤求贤士论,赋得细雨荷锄立,得锄字。引见改庶吉士,大教习为宗教鹤峰师(载龄)、高阳李文正公(鸿藻),分教为……”可知劳乃宣的座师、房师和试题等概况。
    1劳乃宣:《劳山后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八,页五。
    2浙江省通志馆,余绍宋等纂修:《重修浙江通志稿·考选志》(第110册),第25页。
    3刘富槐:《桐乡劳乃宣遗稿》跋,页一。
    4刘富槐:《璱园诗录》卷二,页十六至十七。
    5刘富槐:《璱园诗录》卷二,页十七。
    6劳乃宣:《釜麓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六,页二十。
    1刘富槐:《璱园诗录》卷三,页六。
    2刘富槐:《璱园诗录》卷三,页八。
    3劳乃宣:《劳山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六,页二十八。
    4刘富槐:《璱园诗录》卷四,页十四。
    5刘富槐:《新刑律修正案汇录跋》,页一,《桐乡劳先生遗稿》,1927年桐乡卢氏开雕本。
    6刘富槐:《桐乡劳乃宣遗稿》跋,页二。
    7刘富槐:《桐乡劳乃宣遗稿》跋,页一至二。
    8刘富槐:《张氏二烈女诗(玉初先生命作)》《璱园诗录》卷三,页二至四。
    9刘富槐:《桐乡劳乃宣遗稿》跋,页一至二。
    1刘富槐:《新刑律修正案汇录》跋,页一,《桐乡劳先生遗稿》,1927年桐乡卢氏开雕本。
    2魏桥主编:《浙江省人物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95页。
    3卢学溥:《桐乡劳乃宣遗稿》跋,页三。
    4卢学溥:《桐乡劳乃宣遗稿》跋,页三。
    5劳乃宣辑:《桐乡劳先生遗稿·奉禁义和拳汇录》,页十一至十二。
    6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四至十五。
    7沃丘仲子:《近现代名人小传》下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324页。笔者认为可能不确,待考。
    1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劳祖得整理:《郑孝胥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791、792页。
    2张之洞:《保荐人才折并清单(光绪二十七年三月二十五日)》,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二册(卷五十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389页。
    3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劳祖得整理:《郑孝胥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798页。
    4张晋藩:《中国近代社会与法治文明》,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11-322页。
    5“赵尔巽(1844-1927)清末民初官僚。字次珊,号无补,奉天铁岭(今属辽宁)汉军正蓝旗人。同治进士,入选翰林院。任监察御史时,以直言极谏著称。以后调任地方官,从知府、道台、按察使、布政使升任湖南巡抚。1903年调京署理户部尚书。次年任盛京将军。1911年第三次出任东三省总督时,爆发辛亥革命,因善随机应变,被拥为奉天都督。1914年袁世凯设立清史馆,任总裁,遂成《清史稿》。”见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编写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62页。
    1劳乃宣:《致赵次帅书》,《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五十五。
    2劳乃宣:《致赵次帅书》,《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五十五。
    3劳乃宣:《致赵次帅书》,《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五十五至五十六。
    4“林纾(1852-1924)翻译西方文学,皆由人口译,再以古文义译。与王寿昌合译法国大仲马《茶花女》,自译莎士比亚等名人著作。善画山水。好讲学,不分门户,主张义理考据,合二为一。有《畏庐文集》、《诗集》及《论文》、《论画》等。”见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编写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63页。
    5林纾:《拳案三种·跋》,页一,《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
    6劳乃宣:《毓清臣拜菊山馆诗钞序》,《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二,页三。
    1劳乃宣:《劳山后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八,页七至八。
    2张达骧撰:《我所知道的徐世昌》,《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八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和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历代名人辞典·徐世昌传》编写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64页。
    3劳乃宣:《劳山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六,页二十九至页三十。
    4贺培新辑:《徐世昌年谱》(卷下),《近代史资料》第70号,第15-16、18页,曾记曰:(民国元年)八月三日(应为六月六日)游崂山极顶之柳树台……晚寓。时遗逸流寓者多,周玉山(馥)、张安圃、吴蔚若(吴郁生)、李仲仙(李经羲)、季皋(李经迈)、吕镜宇、邹紫东、李柳溪、柳纯斋皆晤。……九月三日(因为七月五日)起行,至天津剪发。……十月十九日抵京,晤世伯轩、袁慰庭诸人。……民国二年(1913)十月二日,携夫人起行。四日抵京寓。次日晤袁总统、世伯轩。民国三年(1914)……二月二十七日偕席夫人携二女启行,翌日抵京,袁总统约谈。次日世伯轩、徐梧生来久谈”。这说明徐世昌对民国的态度是复杂的。
    5贺培新辑:《徐世昌年谱》(卷下),《近代史资料》第70号,第20页。
    1劳乃宣:《致徐菊人请代辞参政书》,《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五十。
    2劳乃宣:《再致徐菊人请代辞参政书》,《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五十一。
    3劳乃宣:《致徐菊人书》,《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五十三至五十四。
    4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编写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66页。
    5“而实则盱衡中外,广通声气,多与日本朝野结纳,指使其子郑垂奔走南北,静观待变。既与若干遗老为‘读经会’,每周一集,以诵习儒家经典为事,又与壬午乡试同年为‘一元会’,醵饮酒家,经月一聚,共抒恋旧怀故之情。排诋时政,敌视民国,悬笔单卖字,凡书件之有民国字样者皆置不应。”其生平详见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劳祖得整理,《郑孝胥日记》整理说明的郑氏简介,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4页。
    6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劳祖得整理:《郑孝胥日记》整理说明部分之郑氏简介,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4页。
    7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劳祖得整理:《郑孝胥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787页。
    8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劳祖得整理:《郑孝胥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791页。
    1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劳祖得整理:《郑孝胥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791-793页。
    2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劳祖得整理:《郑孝胥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082-1084页。
    3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劳祖得整理:《郑孝胥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087页。
    1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劳祖得整理:《郑孝胥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099页。
    2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劳祖得整理:《郑孝胥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125-1126页。
    3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劳祖得整理:《郑孝胥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138页。
    4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劳祖得整理:《郑孝胥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171-1172页。
    1劳乃宣:《劳山后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八,页八。
    2劳乃宣:《劳山后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八,页九至十。
    3劳乃宣:《劳山后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八,页十六。
    4劳乃宣:《跋锡晋斋诗稿》,《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三,页二十二。
    1孙立新、孙锐主编:《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卫礼贤》序,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509页。该传对卫礼贤在中国活动的记述不足,可参考许全胜撰:《沈曾植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附录人物小传,第580-581页。其中曰:“(德)卫礼贤。德国汉学家。字希圣。光绪二十五年(1899),至青岛传教。民国元年(1912),参加孔教会。十一年(1922),在北京大学教授德国文学。十三年(1924),回国。明年(1925),创立中国学社于法兰克福(China Institute in Frankfurt)。将《论语》、《老子》、《列子》、《庄子》、《孟子》、《周易》、《礼记》、《吕氏春秋》等先后译为德文。著有《中国文化史》。”
    3张国刚:《德国的汉语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40页。鲁海:《卫礼贤在青岛》,孙立新、孙锐主编:《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卫礼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6页。文中曰“自称山东人,信儒教”。
    4卫礼贤著,王宇洁等译:《中国心灵》,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卫礼贤在1926年所作前言,第1页。
    5韩行方、房学慧:《劳乃宣致罗振玉书札十六通》,《文献》季刊1999年第4期,第268页。该函落款为“九月二十五日”,编者断定的时间为“1915年11月3日”。据《韧叟自定年谱》等劳乃宣去青岛为民国二年十月,因此该函时间为1913年。引文标点略有改动。
    1韩行方、房学慧:《劳乃宣致罗振玉书札十六通》,《文献》季刊1999年第4期,第270页。
    2卫礼贤著,王宇洁等译:《中国心灵》,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第144-145页。
    3荣格:《纪念卫礼贤》,[德]卫礼贤、[瑞士]荣格著,通山译:《金华养生秘旨与心理分析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142页。
    4张国刚:《德国的汉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41、46页。
    5鲁海:《卫礼贤在青岛》,孙立新、孙锐主编:《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卫礼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1页。鲁海在日后《青岛的故人们》中仍坚持此一观点,参见卫礼贤著,鲁海注,王宇洁等译:《青岛的故人们》中注第44,青岛:青岛出版社,2007年,第120页。但据卫礼贤在《中国心灵》中的记述:“我曾在几个中国学生的陪同下,游历了‘旧日的中国’。”并游孔庙孔府、谒孔墓,参加了衍圣公的婚礼。此处并没有劳氏陪同的记述。见卫礼贤著,王宇洁等译:《中国心灵》,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第71、79-84页。此处存疑。
    6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78页。
    7鲁海:《卫礼贤在青岛》,孙立新、孙锐主编:《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卫礼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6页。此说劳乃宣曾有辩驳,是否准确,待考。
    1此处翻译可能有误。见下引孙保锋:《卫礼贤的<易经>翻译》,孙立新、蒋锐主编:《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卫礼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1页。
    2卫礼贤著,王宇洁等译:《中国心灵》,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第145页。
    3孙保锋:《卫礼贤的<易经>翻译》,孙立新、蒋锐主编:《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卫礼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1页。
    4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二十一至二十二。
    1张国刚:《德国的汉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46页。
    2荣格:《纪念卫礼贤》,[德]卫礼贤、[瑞士]荣格著,通山译:《金华养生秘旨与心理分析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141、142页。
    3孙保锋:《卫礼贤的<易经>翻译》,按语,孙立新、蒋锐主编:《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卫礼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8页。
    4“奥国画师郎亚文氏来游华,将摹绘中国有名山水人物,传示西邦,尉君介画余像,携之而去。”见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二十二。
    1劳乃宣:《劳山后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八,页十一。
    2劳乃宣:《劳山后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八,页十六。
    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350页。又参见李盛平主编:《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附外国来华人物,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第702页。钱钟联校注:《沈曾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109-1110页,钱氏引用了日方的《支那学内藤湖南先生略传》与中国学者所作简传角度不同,可供参考。
    4许全胜撰:《沈曾植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56页。1917年10月12日,罗振玉在致王国维函中曰:“此间寺内仍不改助段政策。昨招湖南博士往东京,闻将至我国一行,匝月而返,又一密使也(请守秘密),不知湖南所蓄何政策。……乙老久不答弟书,弟亦不欲多费笔墨,请便以此告之,并述勿泄可也(因湖南系密使)。”见王庆祥、萧立文校注,罗继祖审订:《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第299页。
    5《罗振玉致王国维札》,转引自许全胜撰:《沈曾植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56页。原文又见王庆祥、萧立文校注,罗继祖审订:《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第305页。
    6韩行方、房学慧:《劳乃宣致罗振玉书札十六通》,《文献》,季刊1999年第4期,第269页。该函落款为十月初六,编者断定此函的时间为1915年11月12日。但据“弟重来岛上倏已数月,日于山光海色之间与尉君(尉礼贤)商量旧学播越,得此殊为幸事。惟有浙风气倾向新党,大儿居于故里,自逮复占后屡受恫喝,三函不敢安处,举室北来,寄居曲阜”和《韧叟自定年谱》(页二十一)“丁巳(1917年)七十五岁,子絅章在家,屡得新党恫吓之函,携家迁居曲阜。”应为1917年11月20日。查有关资料,内藤湖南来华为1917年。
    1《王国维致罗振玉札》,转引自许全胜撰:《沈曾植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56页。
    2劳乃宣:《劳山后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八,页十六。
    3按前面刘富槐的记述,前清浙江巡抚张曾敭曾去涞水会晤劳乃宣旁鴶?852-1920),河北南皮人,字润生,抑仲,又字小帆、筱帆,号静渊,同治十年进士。曾任浙江巡抚。进入民国后,以遗老自居,与劳乃宣有一段交往。由此称张静老就是张曾敭?赜谡旁鴶拧熬苍ā钡鹊募蚪椋昙跚煜椤⑾袅⑽男Wⅲ藜套嫔蠖骸堵拚裼裢豕?往来书信》,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第224页。
    4劳乃宣:《釜麓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六,页二十。
    5劳乃宣:《釜麓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六,页二十。
    6劳乃宣:《釜麓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六,页二十四。
    7劳乃宣:《釜麓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六,页二十八。
    8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九。
    1劳乃宣:《劳山后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八,页十四。
    2劳乃宣:《劳山后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八,页十七。
    3原注:《观堂集林·与林浩卿博士论洛诰书》,中华书局,1959。又见《致林泰辅书》(1915年11月),刘寅生、袁英光编:《王国维全集·书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1页。
    4童岭:《那柯氏通、林泰辅与清末民初的中国学界》,《文史知识》2009年第5期。
    5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二十一。
    6韩行方、房学慧:《劳乃宣致罗振玉书札十六通》,《文献》季刊1999年第4期,第274页。
    1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七。
    2赵尔巽等纂:《清史稿》卷四百五十一,列传二百三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2563-12565页。其中有“曾国藩称其治行为江南第一”、“李鸿章疏陈智开清勤端严,足励末俗”等语。
    3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七至八。
    1仵庸修,高凌霨等纂:民国《林榆县志》(1929年)之卷十八《事实编宦迹》第16页b。
    2袁英光、胡逢祥整理:《王文韶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58页。
    3“……阁下宰临年余,乾沟一役,剪除大憝,边外数十年疯悍之风,为之一变。若植桑柘毁尼庵,设义学,扶世翼教,数十年后,实嘉赖之。”《游智开致劳乃宣函》,见甲57:《劳乃宣存札》之《劳乃宣(存)文稿》,第三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
    4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八。王德乾等总修,刘树鑫等总纂:民国《南皮县志》(1933年)之卷一三《故实志中大事记》,第44页a。
    5王德乾等总修,刘树鑫等总纂:民国《南皮县志》(1933年)之卷一三《故实志中大事记》,第44页a。
    6彭作桢修,刘玉田等纂:民国《完县新志》(1934年)卷三,《行政第二》(上),第17页a。
    1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九至十。
    2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
    3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
    4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一。
    5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一至十二。
    1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一。
    2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二。
    3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二。
    4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二至十三。
    5金良骥修,姚寿昌总纂:民国《清苑县志》(1934年)(卷四),《人物上·名宦》,第63页a。
    6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六、页七。《义和拳教门源流考》、《拳案杂存》、《庚子奉禁义和拳汇录》等又见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义和团》(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38、439页等(其最早版本为神州国光社1951年出版。以下相同,不再详说)。
    7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四。
    8劳乃宣:《禀山东抚宪袁》,《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拳案杂存》卷下,页十、页十四。
    1劳乃宣:《禀山东抚宪袁》,《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拳案杂存》卷下,页十五。
    2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四。
    3民国《吴桥志料》(缮录本)卷十六,故事志之史略(大事记),民国二十年(1931),清华大学图书馆古籍室。《吴桥志料》中无序言,题有“河北通志局据吴桥县志局呈报本”字样。此三件事在《人物志·名宦》之“劳乃宣”中也都有记述,并曰:“庚子之役,拳匪起,畿辅全省糜烂,吴桥独免。”
    4“大计”通常逢寅、巳、申、亥年进行(《清会典》卷十一,第8页a-b)。原注。
    5同上书,卷十一,第10页。根据黄六鸿的说法,尽管上报的考绩奏章是由总督、巡抚签署的,但是实际的考绩评语是由该地方的知府、分巡道拟定的。知府、分巡道员将初拟的考语呈交布政使和提刑按察使,后两者共同作出正式“考语”推荐。(《福惠全书》卷二十四,第3页。原注。
    6瞿同祖著,范忠信、宴锋译,何鹏校:《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60页。
    1瞿同祖著,范忠信、宴锋译,何鹏校:《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60-61页。又,《王文韶日记》(1896年2月1日)中曾记述了直隶光绪十一年底“计典”的情况“晴。本日办计典未见客。下午拜本后揭晓,举州县以上如额十三名:保定府陈启泰、永平府福谦、天津海关同知史诒善、景州王兆祺、清苑县徐铭勋、河间县张主敬、吴桥县劳乃宣、故城县沈政初、长垣县程熙、肥乡县张丙喜、武邑县张世麟、丰润县卢靖、固安县范恩本。……”可谓直隶13个名额之佐证。从记述语气来看,王文韶是把它当做一件重要事情记录的。
    2张德泽据《光绪会典》等提出光绪年间全国知县共有一千三百六十九个,而郭润涛据《钦定大清会典》提出县级衙门共有一千四百四十八个。参见张德泽著:《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第223页;郭润涛著:《官府、幕友与书生——“绍兴师爷”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65页。
    3劳乃宣:《致胡绍篯书》,《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拳案杂存》卷上,页十一。
    4刘富槐:《新刑律修正案汇录》跋,《桐乡劳先生遗稿·新刑律修正案汇录》,民国16年(1927)“桐乡卢氏开雕本”,北师大历史学院资料室藏。
    5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二至十三。此前,在其四十一岁(1883年)曾被“保加同知衔”。
    1袁英光、胡逢祥整理:《王文韶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58页。
    2瞿同祖曾记述曰:“知州每年名义薪俸是80两银子。知县在首府者年俸60两,在外地者年俸45两。……知县的养廉银在各省也高低有差,从400两到2259两不等。……这些薪水能满足州县官的私人及公务费用吗?除了养家,他还需要支付其岗位所需的繁重费用。他要给他的幕友、长随支付报酬。而幕友的报酬,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是非常高的。周镐曾指出,一个州县官的全部薪水几乎不够给幕友付酬。”瞿同祖著,范忠信、宴锋译,何鹏校:《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41-42页。
    3瞿同祖著,范忠信、宴锋译,何鹏校:《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50页。
    4瞿同祖著,范忠信、宴锋译,何鹏校:《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50-51页。
    5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五。
    6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六。
    7关于清代幕府的研究概况,尚小明在《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绪论中已有很好的分析(分为兴起、展开、进一步发展三个阶段)。
    8李志茗:《晚清四大幕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7页。
    1郭润涛曾指出:“……清代,地方官员除学官之外例须‘回避’,且一般携家眷随任。如果有读书子弟,所在署延师课读。在职官员,更确切地说聘有幕友的地方官员所聘之塾师,因其处在宾客之列,也与幕友混然不分,且有专门的幕席,名之曰‘教读’”;“顺便提到,在清代后期,连官员请来课子读书的私塾先生也算到了幕友之列,叫做‘教读’(周询:《蜀海丛谈》卷二,《幕友》)。这都说明一个情况,清代官员的幕府组织在扩大,不仅仅家人组织和书吏六房的一些职能归并到幕府,而且,只要是官员用‘聘’的形式招来的人员,都归入幕友的行列。”参见郭润涛著:《官府、幕友与书生——“绍兴师爷”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8页、第119页。笔者也认同此一观点,认为劳乃宣馆范楣孙保定府署、山东盐运使署和直隶按察使署,虽以教读的“塾师”身份为主,但因与范楣孙有姻亲,可看作“幕友”看待(但不算做“幕僚”)。2尚小明编著:《清代学人游幕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250页。其主要依据为劳氏《韧叟自定年谱》,但尚氏表中的统计尚不完全。
    1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五至六。
    2尚小明:《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60页。
    3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八。
    4王树枏撰:《陶庐老人随年录》,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4页。
    1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八。
    2劳乃宣:《致朝鲜国王书》(代北洋大臣李),《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四十一至四十三。按,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李鸿章全集》,不曾收录。
    3“(光绪八年十二月)初二日,甲寅,晴。代傅相拟《致朝鲜国王书》稿。”劳乃宣:《矩斋日记》,一函二册,第一册,编号甲:57-7,未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
    4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长编》(上册),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92-193页。
    5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长编》(上册),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07页。按语。
    6“光绪十年(1884),甲申,四十八岁。五月初六日因病请开缺,相国未批准,饬在天津养病。五月十一日卸事,盛杏荪宣怀观察署。九月奉旨回津海关道。”王云五主编:《民国周玉山先生馥自定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41页。
    7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五。
    1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五。又见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山西巡抚岑春煊摺》(光绪二十七年二月二十一日,朱批奏折),《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021页。
    2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五。
    3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六。
    4郭润涛:《官府、幕友与书生——“绍兴师爷”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63页。
    5郭廷以编著:《近代中国史事日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214页,记曰:10,31(九,二三)以周馥署两江总督(李兴锐卒),胡廷幹署理山东巡抚獗戎莛ァ蹲远┠昶住匪窃缫惶欤赡苁勤椭挤⒊龅娜掌凇?
    6周馥:《民国周玉山先生馥自订年谱》,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09页。由此可知,端方护理江督约一个多月,从九月二十三日至十月二十九日。
    7周馥:《民国周玉山先生馥自订年谱》,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13-114页。
    8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七。
    9端方(1861-1911),字午桥,号匋斋,姓托和洛氏,满洲正白旗人裆弥魇拢üげ吭蓖饫芍泄庑靼四辏?882)举人。从光绪二十七年(1901)至三十一年(1905)相继担任过陕西按察使、湖北巡抚、护理湖广总督、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湖南巡抚等职。光绪三十二年(1906),奉旨赴欧美考察政治,回国后编撰《欧美政治要义》和《列国政要》的考察报告,上奏强调在中国实行立宪政治的必要性。同年七月十四日(9月2日)奉旨被授为两江总督,宣统元年(1909)五月十一日(6月28日),被调补直隶总督。是年十月,因用照相机拍摄慈禧太后葬礼等原因,被视为大不敬,坐违制免。按,“光绪二十八年(1902)10,7(九,六)以张之洞署两江总督,端方署湖广总督。”参见郭廷以编著:《近代中国史事日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169页。另见“1902年10月8日,闻广雅(即张之洞)调署两江,端方兼理湖广”,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劳祖得整理:《郑孝胥日记》(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846页。
    1尚小明:《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65、167-168页。另参见尚氏所著附表-14:《端方幕府》,第314-317页,共有幕宾28人。
    2端方:《端忠敏公奏稿》,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辑(94),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851、1848-1849页。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劳祖得整理:《郑孝胥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198、1200页。端方:《直隶总督端方奏接篆日期谢恩摺》,《政治官报·摺奏类》,宣统元年七月初一日第六百四十七号,第16页;《政治官报》(谕旨),宣统元年十月十二日第七百四十七号,第13页;《护理直隶总督布政使崔永安奏恭报到任日期谢恩摺》,《政治官报》(摺奏类),宣统元年十月二十一日第七百五十六号,第12页。郭廷以:《近代中国史事日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258、1332页等。
    3劳氏在《端忠敏公奏稿序》曾曰:“端忠敏公,两为江督,皆招予入幕。初甫一月,后则年余。”劳乃宣:《端忠敏公奏稿序》,《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二,页十二。又见《端忠敏公奏稿》,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辑(94),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初甫一月”指端方由江苏巡抚署理江督一个月,是在1904年。“后则年余”指1906年秋至1907年底。此处我们考察劳乃宣在督抚担任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期间的游幕时间,时间已超出这里所指的“年余”。如果加上1904年的那次入幕,从1904年至1909年,劳氏曾在端方幕府断断续续有六个阶段。
    1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七至十八。括号内公历年份为作者所加。
    2劳乃宣:《劳京堂乃宣召对笔记》和《谕旨一道》,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8页、152页。
    3劳乃宣:《照会候补四品京堂杨度》,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5-132页。
    4劳乃宣:《陈琪禀控梁钰堂吞没彩银叩求提讯由批》,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03页。
    5《复上海蔡道台》(第2号)、《致北京外务部电》(第3号)、《致北京外务部电》(第4号)、《致镇江刘道台电》(第5号)、《复赵次帅电》(第6号)等都在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刘道更年禀在宿迁创永丰面粉有限公司请咨部立案由批》(第175号)和《芜湖米董广帮汤钰泉等禀恳免路捐由批》(第176号)等批案,也在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4页;第200-202页。
    1李帆教授在《刘师培学谱简编》也曾记曰:“6月28日,清廷命两江总督端方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8月,(刘师培)以随员身份与出任直隶总督的端方一同北上。……”李帆:《刘师培与中西学术·附录:刘师培学谱简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48页。
    2“六月初八日,调补直隶总督端方到京请安并因弟以道员用谢恩。”《政治官报·宫门钞》,宣统元年六月初九日第六百二十五号,第2页。端方:《直隶总督端方奏接篆日期谢恩摺》,《政治官报·摺奏类》,宣统元年七月初一日第六百四十七号,第16页。
    3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十一至十二、页十三至十五。关于《奏请设禁中顾问摺》,又见《端忠敏公奏稿》卷十六,页3a-5b,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辑(94),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1861-1866页。其中文字稍有不同。
    4端方:《请选硕德通才以备顾问摺》(宣统元年六月),《端忠敏公奏稿》卷十六,页3a-5b,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辑(94),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1861-1866页,其中文字在劳乃宣底稿的基础上稍有改动。
    5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十六至十七。
    6端方:《请速设禁中顾问摺》(宣统元年十月),《端忠敏公奏稿》卷十六,页35a-37b,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辑(94),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1924-1930页。其中文字亦有所改动。
    1周作人:《周作人回忆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9页。
    2前此,吕留良比较“作宦”,“处馆”与“幕馆”,则说:“此不必讲义理,只与论利害,则作宦之危,自不如处馆之安;宦资之不可必,自不如馆资之久而稳也。惟幕馆则必不可为;书馆犹不失故我,一为幕师,即于本根断绝。”见吕留良《与董方白书》,《吕晚村先生文集》卷4),转引自赵园著:《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之第六章《遗民生存方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4页。这是对幕客的一种持否定态度的认识,辩证的看,对幕宾或幕僚活动自然不可一概而论。
    3瞿同祖著,范忠信、宴锋译,何鹏校:《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75-176页。其原注引用汪辉祖的说法,教师一年只有十两多一点白银的薪水,而幕友一年的收入可能是教师收入的十倍以上。参见该书《第六章幕友》注释第128。
    1尚小明:《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42页。
    2尚小明:《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42页。其引用乾嘉时期一个“名幕”汪辉祖的的话,出自汪氏《佐治药言》之“自处宜洁”条,是指初学幕者,和童子师相差无几,岁脩数十金,而其学成后正式入幕的所获,则比之做塾师的要多数倍、十数倍,乃至数十倍;但是如果自己任意挥霍,新的生计问题仍然产生,因此还要节俭。
    3郭润涛:《官府、幕友与书生——“绍兴师爷”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17页。
    4汪辉祖:《清汪辉祖先生自定年谱》(一名《病榻梦痕路》)卷上,王云五主编:《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第八辑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09-110页。
    5王树枏撰:《陶庐老人随想录》,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1页。
    1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劳祖得整理:《郑孝胥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25、329、332页。
    2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劳祖得整理:《郑孝胥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455、464页。
    3“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十六日(1907年1月29日)……得鉴泉书,言午帅约余入幕,月束四百金”;另见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廿一日(1907年4月三日)条:“……是日,财政局送来二月分薪水三百五十九两六千四分,因赈扣一成故也。”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劳祖得整理:《郑孝胥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074、1083页。
    4士人游幕活动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尚小明将清朝统治二百六十余年的游幕活动概括为政事、兵事、文事三大类或三种性质。具体如下:游幕士人的政事活动主要包括:(1)协助幕主办理与政务有关的文牍、章奏等;(2)为幕主处理政事出谋划策,提出建议或意见。(3)协助幕主具体办理河、漕、盐、赈诸大政;(4)协助幕主处理刑名、钱粮等事务;(5)协助幕主办理通商、外交事务;(6)其他活动,如协助幕主捕盗、缉私,等等。游幕士人的兵事活动是指与对内、对外战争直接有关的活动,主要包括:(1)协助幕主草拟文檄、军书、战报等;(2)协助幕主筹划战守事宜;(3)筹措、转输粮饷、军械等;(4)协助幕主办理营务;(5)受命领军作战;(6)受命组织团练等非正规武装,协同作战,等等。游幕士人的文事活动主要包括:(1)经史典籍的注释、校勘、疏解、编纂;(2)诗文集的编纂,戏曲、书画作品的创作;(3)地方志的纂修;(4)论学、讲学活动;(5)襄阅试卷。上述文事活动中,襄阅试卷与政事有些关系,但从根本上说仍属文事性质。见尚小明编著:《清代士人游幕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7页。此外,郭润涛则提出两种分类方法:一是将入幕之士的按才能分成如下类型:以军事才干参与“戎幕”;以水利才干参与河道总督和管河道等官员幕府以及一些地方官员的;以艺文之才游幕;以方术游幕;教读等。二是将清代幕业的按构成与分工分为如下类型:州县幕府的刑名与钱谷、书启、挂号、硃墨、征比、帐房、阅卷,以及督抚幕府的奏摺和发审局的发审等。见郭润涛著《官府、幕友与书生——“绍兴师爷”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4-8页;第85-119页。
    1具体见附录《劳乃宣公牍手稿》一栏表。
    2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内容提要》,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3总税务司赫德呈南洋大臣摘要(第109号)1件;奏折一道(为总理衙门咨南北洋大臣事宜,光绪廿二年(1896)六月刘坤一之奏折第110号)1件;密函(为制定机器制造货物税则事宜,总署密函致南洋大臣刘坤一)1件;金陵关道朱恩紱禀南洋大臣端文(美商在六合开设经理商办情形,第112号)1件;美领事来函(附译函两件,第113号)
    1件;关于外务部限制洋人到内地游历文件(第115号)1件;关于邮传部关于雇佣洋员详情登记等事宜(第116号)
    1件;陆军部关于陆军小学堂已聘之外国教员合同期满,即行辞退(第117号)1件;驻奥使、驻法使、驻俄使馆薪金条目(第118号)1件;关于在安班澜设立商会事宜(第121号)1件;上海道蔡健浩为马安岛英人李德立私行占地建屋与之辩论书摘录备考(第122号)1件;前江督魏光焘处理要事(第123)1件;度支部关于酌加盐价抵补药稅事宜(第124号)1件;沪、苏、镇、宁四关洋货给发免重征知照办法四条(第125号)1件;关于钱恂请展缓和约画押事宜,咨南洋大臣文件(第126号)1件;税务处改定军火进口新章九款(第130号)1件;劳京堂致端午帅书摘录(第134号)1件;汤蛰仙(即汤寿潜)挽杨斯盛君联(第135号)1件;劳京堂乃宣召对笔记(第136号)1件;谕旨一道(第137号)1件。其编号顺序和条目见附录二。
    4这四件重复者条目,具体条目见附录二。
    5其编号为第46、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83、84、85、108、131号,具体条目见附录二。另有一些条目一时难以判别,暂不列入。
    1其编号为第12、14、16、30、59、61、63、70、72、74、75、80、82、106、114、150、166,具体见附录二。
    2劳乃宣:《复镇江英国总领事电》(第14号)、《复镇江英国总领事》(第16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0、11-12页。
    3劳乃宣:《复营口日本国高桥领事》(第30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6-27页。
    4劳乃宣:《复营口美领事函》(第114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11页。
    5劳乃宣:《复日本驻宁领事井渚真澄》(第150号)、《日本驻沪总领事永泷久吉》(第166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75、192页。
    6劳乃宣:《复德国某提督》(第61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6页。
    1劳乃宣:《致秦王岛大和国舰队司令官迪大人》(第63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7页。
    2劳乃宣:《致驻宁德领事信》(第72号),《又复日本领事井原》(第75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6-57页。
    3劳乃宣:《复德领事伦爱森》(第80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3页。
    4劳乃宣:《复美领事马纳利》(第82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4-65页。
    1劳乃宣:《复驻宁日领井原》(第59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5页。
    2劳乃宣:《复美领事马纳利》(第82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4-65页。
    3劳乃宣:《上海教士〇等禀请向各商会集捐由督批》(第106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1-92页。
    4其编号为第35、36、60、78、85、96、97、141号,具体见附录二。
    5其编号为第35、36、96、97号,具体见附录二。
    6劳乃宣:《致(驻荷)袖京清园陆钦使》(第35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9页。
    7劳乃宣:《致爪哇商会》(第36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9-30页。
    1劳乃宣:《爪哇华侨商会禀为赖有仁受诬请雪督批》(第96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2页。
    2劳乃宣:《赖有仁禀为赖有仁受诬请雪督批》(第97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2-83页。
    3劳乃宣:《致驻和钦使陆》(第60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5-46页。
    4劳乃宣:《致驻和陆钦使》(第78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0-61页。
    5劳乃宣:《复驻和钦使陆徵祥(宣统元年七月十日端督北洋任内)》(第85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7-68页。
    6劳乃宣:《复驻和钦使陆徵祥(宣统元年七月十日端督北洋任内)》(第85号)之附外抄件,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9页。
    1劳乃宣:《南洋龙目安班澜华商创设商务总会,请咨农工商部立案劄委禀批》(第141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61-162页。
    2其编号为第3、6、19、23、27、34、44、47、48、51、52、54、57、68、77、128、129、149、154号,具体条目见附录二。
    3即杨士琦(1862-1918)。“1907年10月26日(九月二十)考察商务大臣杨士琦乘‘海圻’、‘海容’兵舰自上海赴南洋(历经菲律宾、西贡、曼谷、爪马来)”。见郭廷以编著:《近代中国史事日志》(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291页。
    4劳乃宣:《致北京外务部》(第19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15页。
    1劳乃宣:《致北京外务部》(第23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7-18页。
    2劳乃宣:《致北京农工商部》(第57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2-44页。
    3劳乃宣:《复江宁提学使陈》(第58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4页。
    4其中一件《代洪先生拟致北京李仲帅》是一封客套的书信,是否为端方拟定的,尚待推敲,放在此处不一定合适,暂且归入此类。见劳乃宣:《代洪先生拟致北京李仲帅》(第77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9页。
    5劳乃宣:《北京池州试馆陈劼吾京卿电》(第34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9页。
    6劳乃宣:《照会某京堂》(第128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5页。
    1劳乃宣:《照会候补四品京堂杨度》(第129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6-132页。具体内容则包括:渔界、渔船、帆船、捕法、制造、鱼油制造、养殖、渔具、渔业学校、杂件等各项。
    2劳乃宣:《复苏省京官公信》(第68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3页。
    3劳乃宣:《复皖省京官李灼华等信》(第149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73-174页。
    4其编号为第5、7、10、13、20、22、24、26、46、55、58、65、67、79、81、83、84、143号,具体条目见附录二。
    5劳乃宣:《复赵次帅电》(第5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5页。
    6劳乃宣:《致广东张制台》(第20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5页。
    7劳乃宣:《致广东张制台》(第24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0页。
    8劳乃宣:《复济南袁抚台电》(第7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页。
    9即陈夔龙(1857-1948),引者注。
    1劳乃宣:《复陈筱帅电》(第10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页。
    2劳乃宣:《致广东张制台》(第22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6-17页。
    3劳乃宣:《致济南袁抚台电》(第13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0页。
    4劳乃宣:《致湖北陈筱帅》(第81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4页。
    5劳乃宣:《复上海制造局总办张道(宣统元年七月十日,端督北洋任内)》(第83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5-66页。
    6劳乃宣:《致江督张安帅(宣统元年七月十日,端督北洋任内)》(第84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6-67页。
    7劳乃宣:《复江宁提学使陈》(第58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4页。
    8劳乃宣:《致南京张制台电》(第46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4页。
    1《御史胡思敬奏参督臣罔利行私奸贪不法摺》(并单),《政治官报》(摺奏类),(宣统元年)十一月十二日第七百七
    十七号,第15-16页。(按,其参奏时间为宣统元年五月初)
    2《两江总督张人骏奏明大员被参各款据实覆陈摺》,《政治官报》(摺奏类),(宣统元年)十一月十二日第七百七十七号,第14页。
    3《政治官报》(谕旨),(宣统元年)十一月初十日第七百七十五号,第2页。
    4其编号为第1、2、4、8、11、15、17、18、25、28、29、31、32、33、37、38、40、42、45、49、50、56、62、64、73、76、86、87、88、89、90、91、92、93、94、95、98、99、100、101、102、103、104、107、108、139、142、144、145、146、147、148、151、152、153、155、156、157、158、159、160、161、162、163、164、165、167、168、169、170、171、172、173、174、175、176、177号(共77件),具体条目见附录二。
    5其中在直隶任内涉及属内的文案序号为56、62、64、108号,只有4件,具体条目见附录二。
    6劳乃宣:《致清江吴道台电》(第11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0页。
    7劳乃宣:《致安庆朱抚台》(第76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9页。
    1劳乃宣:《致浙抚增固帅信(光绪卅四年八月十六日送)》(第165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90-191页。
    2劳乃宣:《九江府德化县禀为西捕殴毙余发程事督批》(第90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6-77页。
    3劳乃宣:《复赣州俞道台电》(第1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页。
    1劳乃宣:《复安庆朱抚台电》(第8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页。
    2劳乃宣:《复清江王提帅》(第15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1页。
    3劳乃宣:《致江阴杜标统电》(第18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页。
    4劳乃宣:《致安庆朱抚台》(第33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8页。
    5劳乃宣:《芜湖道文焕禀请办团以辅兵力不足敬陈管见兹章程乞训示祗遵由批》(第139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56-157页。
    1劳乃宣:《致镇江刘道台》(第4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页。
    2劳乃宣:《致苏州陈抚台》(第155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79-180页。
    3劳乃宣:《致南昌冯抚台》(第37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0-31页。
    4劳乃宣:《皖南道郭重光禀泾县私挖煤矿勾串外人由督批》(第102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7-88页。
    1劳乃宣:《上海巡警局汪上海道蔡会禀为闸北自来水借款开办事督批》(第103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8-89页。
    2劳乃宣:《孙高金、陆侍金禀为电灯股款无着叩请饬追事批》(第163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87页。
    3南洋劝业会会期为1910年6月5日至11月,持续了六个月,于1910年11月闭幕。时任总督为张人骏。
    4劳乃宣:《致上海协赞会周金箴诸君》(第49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6-37页。
    5劳乃宣:《致南京陈商董》(第50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7页。
    1劳乃宣:《札金陵关、商务局、江宁府、江浦县》(第88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74页。
    2按,津浦铁路因为是用英德两国的贷款修建,因此建设时分为南北两段同时进行。它以山东境内靠近江苏的韩庄为界,北段626公里用德国贷款,占总额的63%。南段383公里用英国贷款,占总额的37%。北段于1908年6月开工,到1911年2月,除济南以北黄河大桥尚未建成外基本完工。南段于1909年3月开工,1911年10月竣工,在黄河大桥完工前先实行分段通车。1912年11月黄河大桥建成后,津浦铁路全线贯通。
    3劳乃宣:《札何道、曾道、工程顾问洋员格林森及札津浦南段铁路局》(第89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4-76页。
    4劳乃宣:《皖绅周学铭等禀为津浦铁路渡淮修造呆桥有碍行船请改活桥督批》(第107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2页。
    5劳乃宣:《津浦南段路局禀用药轰石恳饬出示晓谕由督批(宣统元年二月廿四日)》(第98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4页。
    1劳乃宣:《津浦铁路南端购地局禀洋员勘路请发枪枝子药以资保护批》(第157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81页。
    2“光绪三十一年六月十五日(1905年7月17日),清政府商部正式行文批准在苏州创设商务总会,于是苏州绅商开始拟议章程,酝酿人选。”“章程和人选经清政府审订后,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八日(1905年10月6日),苏州商务总会于赛儿巷七襄公所内召开了正式成立大会”见马敏、朱英:《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第50-51页。
    3劳乃宣:《致苏州何太守电》(第40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2页。该电大约在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份。
    4劳乃宣:《南洋泗水埠中华学堂堂长陈禀筹捐兴办商业学堂督批(宣统元年又二月)》(第104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9-90页。
    5劳乃宣:《咨萨提督》(第153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77-178页。
    6劳乃宣:其文案为168-172号,共5件。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94-198页。
    1劳乃宣:《法政研究学员某条陈督批(宣统元年八月)》(第56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2页。
    2劳乃宣:《复津海关道蔡》(第62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7页。
    3劳乃宣:《札津海关道、刘道玉麟等》(第64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9页。
    4劳乃宣:《札田道、支应局等(宣统元年七月十日)》(第108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3页。
    1其编号为第39、41、43、66、69、71、105、120、127、131、132、138、140号,具体条目见附录二。
    2劳乃宣:《汉口燮昌火柴公司宋炜臣禀为官局迫用土磺事督批(宣统元年三月)》(第105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0-91页。
    3劳乃宣:《致省吾仁兄大人阁下》(第69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3-55页。
    4劳乃宣:《致昌图王统领电》(第39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2页。
    5劳乃宣:《致盛京熊秉三京卿诸公电》(第41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1-32页。其余第43、66、71号等的时间也不易判断。
    6劳乃宣:《代拟南京商业学堂摺(光绪戊申六月两江端督任内)》(第138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52-156页。
    7劳乃宣:《劳织文女士诗文遗集跋(光绪戊申六月十二日拟)》(第140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58页。
    8端方:《及时用人片》(光绪三十四年三月),《端忠敏公奏稿》(卷十一,页三五a),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辑(94),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1375页。
    1另,可参见劳祖得整理:《郑孝胥日记》(第二册)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十八日,光绪三十三年二月二十九日等,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083页、第1084页。
    2劳乃宣:《端忠敏公奏稿序》,《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二,页十二。又见《端忠敏公奏稿》,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辑(94),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3端方:《及时用人片》(光绪三十四年三月),《端忠敏公奏稿》(卷十一,页三五a),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辑(94),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1375页。
    1“提学使司提学使,每省一员(江宁、江苏各设一员,照布政使管辖地方之例管理学务,吉林、黑龙江、新疆均各添置,秩正三品,在布政使之次,列按察使之前,总理全省学务,考核所属职员。”见刘子扬编著:《清代地方官制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第433页。
    2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八。
    3《兹奏劳乃宣授印日期由》,军机处录副光绪宣统奏折,卷号03-7453,档号03-7453-021,微缩号553-3443.
    4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九。
    1劳乃宣:《谈瀛漫录》,《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十三。
    2劳乃宣:《论古今新旧》,《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二十七。
    3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六至页十三;卷四,页四十一至四十三。劳氏对此三篇文章写作的具体时间未作说明。
    4魏桥主编:《浙江省人物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42页;朱宗震:《劳乃宣》,宗志文、朱信泉主编:《民国人物传》(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91-394页;李福友:《阳信名人劳乃宣》,《春秋》2003年第3期。
    5劳乃宣:《变法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六至八。按照常规,《变法论》可能写于《谈瀛漫录》之前,但从内容上看,有可能在其后,具体到年份,则不易判断。
    1劳乃宣:《谈瀛漫录》,《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九。
    2郭廷以编著:《近代中国史事日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85-593页。
    3郭廷以编著:《近代中国史事日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93页。
    4劳乃宣:《谈瀛漫录》,《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十至页十一。
    5劳乃宣:《谈瀛漫录》,《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十一至页十二。
    6劳乃宣:《谈瀛漫录》,《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十二。
    7劳乃宣:《谈瀛漫录》,《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十一、页十三。
    8王尔敏:《十九世纪中国士大夫对中西关系之理解及衍生之新观念》,《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8页。
    1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第10册(奏议十),附《光绪八年三月二十四日上谕》,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69页。
    2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第10册(奏议十),G8-07-003,《谢署通商大臣折》(光绪八年七月二十七日),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第76页。又参见郭廷以编著:《近代中国史事日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694、699、713-714、755页。
    3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第10册(奏议十),G8-08-011,附《朝鲜国王咨文二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第92页。
    4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第9页,丁卯(1927年)冬日桐乡卢氏校刊。
    1劳乃宣:《致朝鲜国王书》,《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四十二。
    2劳乃宣:《致朝鲜国王书》,《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四十三。
    3关于汤震、宋恕、陈虬、陈黻宸、汪康年等介绍可参见赵世培、郑云山著:《浙江通史》清代卷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27-332页。汤震(1856—1917),后改名寿潜,字蛰仙(一作蛰先),山阴县天乐乡(今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人。宋恕(1862—1910),原名存礼,字燕生,后改名恕,晚年又改名衡,号六斋,平阳人。陈虬(1851—1904),原名国珍,字志三,号蛰庐,瑞安人。陈黻宸(1859—1917),字介石,后改名芾,瑞安人。汪康年(1860—1911),字穰卿,杭州人。
    4赵世培、郑云山著:《浙江通史》清代卷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32-341页。
    5劳氏在清苑县署理知县,高效地完成了畿辅大学堂的创办任务,表明了他的实干精神,但仍无法看出其对戊戌维新的系统主张。
    6劳乃宣:《变法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八。
    1劳乃宣:《变法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六。
    2劳乃宣:《变法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六。
    3劳乃宣:《变法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七。
    4劳乃宣:《变法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七。
    5劳乃宣:《谈瀛漫录》,《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九。
    6劳乃宣:《谈瀛漫录》,《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九。
    7劳乃宣:《变法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七。
    8劳乃宣:《致朝鲜国王书》,《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四十二。
    9劳乃宣:《变法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七。
    1劳乃宣:《变法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七至页八。
    2劳乃宣:《变法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八。
    3劳乃宣:《谈瀛漫录》,《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十三。
    4劳乃宣:《变法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八。
    5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四),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4602页。
    6《宣布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谕》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1906年9月1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4页。又见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总5563页。
    7劳乃宣:《劳京堂致端午帅书摘录(论国会事)》,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6页。
    1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总5563-5564页。
    2劳乃宣:《进呈简字谱录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一。
    3劳乃宣:《进呈简字谱录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一。
    4劳乃宣:《请于简易识字学塾内附设简字一科并变通地方自治选民资格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五。
    5劳乃宣:《请于简易识字学塾内附设简字一科并变通地方自治选民资格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八至页九。
    1劳乃宣:《请于简易识字学塾内附设简字一科并变通地方自治选民资格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十。
    2劳乃宣:《奏请设禁中顾问官摺(代)》,《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十四。
    3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八。
    4劳乃宣:《论古今新旧》,《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二十六至二十九。其中页二十七曰:“不数年而三纲沦九法斁,纪纲法度荡然无存。一夫振臂,天下土崩而国竟亡矣。喜新之害,又如此。”可知,该文著于民国建立以后。
    5劳乃宣:《论古今新旧》,《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二十七。
    6劳乃宣:《论古今新旧》,《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二十六。
    1劳乃宣:《论古今新旧》,《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二十六。
    2劳乃宣:《论古今新旧》,《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二十六至二十七。
    3劳乃宣:《论古今新旧》,《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二十八。
    4劳乃宣:《论古今新旧》,《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二十七。
    5劳乃宣:《论古今新旧》,《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二十七。
    1劳乃宣:《论古今新旧》,《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二十八、页二十九。
    2劳乃宣:《论古今新旧》,《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二十八。
    3劳乃宣:《论古今新旧》,《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二十九。
    4周恩来:《在北京各界欢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代表团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55年12月12日。
    5本文所用义和拳除另作说明外,即指19世纪末的义和团。
    1如源起于白莲教、八卦教、祖师会、秘密宗教与秘密社会的结合、众拳会、结社的混合等,见路遥编:《义和团运动》,成都:巴蜀书社,1985年,第42-61页。
    2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六。
    3劳乃宣:《禀刊发义和拳教门源流考并刊印告示呈请立案由》,《拳案杂存》卷中,《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四至五。又见中国史学会编:《义和团》(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62-463页;李文海等编著:《义和团运动史事要录》,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第56页。
    4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六。又见中国史学会编:《义和团》(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38页。
    5劳乃宣辑:《奉禁义和拳汇录》,《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八、九至十。
    6劳乃宣:《奉禁义和拳汇录》跋,《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一。该文又见中国史学会编:《义和团》(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86-490页(下同,不再注)。
    7劳乃宣:《禀酌拟查义和拳教案变通办法请核示由》,《拳案杂存》卷中,《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六;劳乃宣:《拳案杂存》序,《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一。
    1林华国:《历史的真相——义和团运动的史实及其再认识》(《义和团史事考》修订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4-45页。而林氏《义和团史事考》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2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一至八;又见中国史学会编:《义和团》(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33-439页。如果从劳氏撰写此书知识来源来分析,与他博通经史有一定的关系。据《学稼堂剩书存目》,劳乃宣藏于有1200余种,史书较多,如通典和通志类、东华录、续东华录、咸丰东华录及各种关于外国史的书籍等,其中就有《那文毅公奏议(残本)》。见甲57:《劳乃宣存札》,第三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
    3戴玄之:《义和团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1、5页。
    4详见戴玄之:《义和团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10、34-40页。但戴氏认为“中国史学家几乎一致视同信史”,大概指他对当时台湾近代史研究中的一种看法。笔者不敢苟同。其乡团说(义和团与白莲教无关)也受一些专家学者的质疑。
    5 [日本]佐藤公彦著,宋军、彭曦、何慈毅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及其运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28页。另外,佐藤公彦又曰:“……关于义和团的起源问题目前分为两种对立的见解。其一为笔者与路遥(山东大学)、程歗(中国人民大学)、李世瑜(天津社科院)的观点,基本上支持劳乃宣的‘白莲教起源说’;另一种是戴玄之、周锡瑞等学者的‘与白莲教无关说’说——目前前者采纳了与A.史密斯和G.N.施达格相同的‘团练起源说’;后者以‘民间文化起源说’与前者有别。与笔者观点最为对立的是周锡瑞氏的大作The Origins of the Boxer Uprising《(义和团运动的起源》,1987年版)。”见该书第25页。此外,佐藤还提出:“不论笔者还是路遥、程歗,都无意于像周锡瑞所贬低的那样,用清中期‘义和拳’这一‘最为遥远的事物来说明最为切近的事物(清末义和拳——笔者)’,也没有认为名称一致就是同一事物。而学界页大致取得了共识,认为义和团的形成是‘多源一流’的(只是具体如何形成尚未解名)……”见该书第30页。但笔者认为,佐藤公彦一方面是基本支持劳乃宣的观点,更多的则是他花费很大的气力,对劳乃宣观点的补充论证。
    1劳乃宣:《禀遵饬出示禁习义和拳严密防范并送示稿由》,《拳案杂存》卷中,《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一。
    2劳乃宣:《致胡绍篯书》,《拳案杂存卷上》,《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十;劳乃宣:《禀山东抚宪袁夹单》,《拳案杂存》卷下,《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十三。
    3劳乃宣:《致胡绍篯书》,《拳案杂存卷上》,《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十。
    4劳乃宣:《奉禁义和拳汇录》跋,《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一。
    1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书后》,《拳案杂存》卷上,《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一。《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书后》又见中国史学会编:《义和团》(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51-456页(下同,不再注)。
    2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书后》,《拳案杂存》卷上,《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一。
    3劳乃宣:《奉禁义和拳汇录》跋,《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一。
    4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书后》,《拳案杂存》卷上,《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一。
    1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书后》,《拳案杂存》卷上,《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二至三。
    2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书后》,《拳案杂存》卷上,《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三。
    3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书后》,《拳案杂存》卷上,《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三至四。
    4劳乃宣:《禀陈义和拳党情形奏明办理由》,《拳案杂存》卷中,《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十五。
    1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书后》,《拳案杂存》卷上,《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五至六。
    2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书后》,《拳案杂存》卷上,《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四。
    3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书后》,《拳案杂存》卷上,《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四至五。
    4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书后》,《拳案杂存》卷上,《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六。
    5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书后》,《拳案杂存》卷上,《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六。
    1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书后》,《拳案杂存》卷上,《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六至七。
    2劳乃宣:《奉禁义和拳汇录》跋,《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一。
    3劳乃宣:《奉禁义和拳汇录》跋,《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一至五。
    4劳乃宣:《拳案杂存》序,《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一。
    5劳乃宣辑:《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奉禁义和拳汇录》,页一。
    6李文海等编著:《义和团运动史事要录》,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第278页:如1900年7月13日,清廷以“演习邪教”之罪名,残酷杀害数日前由义和团拿获之“白莲教”数十名口。此可以作为清廷一般称白莲教为“邪教”的例证,也说明一般不称义和团为邪教。
    7李文海等编著:《义和团运动史事要录》,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第61、62页。
    1李文海等编著:《义和团运动史事要录》,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第64页。
    2劳乃宣辑:《奉禁义和拳汇录》,《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二。
    3袁昶:《请亟图补救之法以弭巨患疏(庚子五月二十二日)》,中国史学会主编:《义和团》(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60页。
    4劳乃宣辑:《奉禁义和拳汇录》,《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四至五。
    5参见黎仁凯、边翠丽:《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阶段的直隶地方官》,《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6劳乃宣辑:《奉禁义和拳汇录》,《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七。
    1李文海等编著:《义和团运动史事要录》,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第69页。
    2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书后》,《拳案杂存》卷上,《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五。
    3劳乃宣:《致胡绍篯书》,《拳案杂存》卷上,《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八。
    4劳乃宣:《致胡绍篯书》,《拳案杂存》卷上,《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十。
    5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书后》,《拳案杂存》卷上,《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三。
    6劳乃宣:《禀遵饬出示禁习义和拳严密防范并送示稿由》,《拳案杂存》卷中,《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一。
    7劳乃宣:《禀刊发义和拳教门源流考并刊印告示呈请立案由》,《拳案杂存》卷中,《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四。
    8当时堪称与劳乃宣同道的还有平原知县蒋楷。他在《平原拳匪纪事》中曾曰:“……又语之(王甲三)曰:‘符咒、妖人也。以符咒惑民,邪教也。邪教必叛,妖人必乱;乱则斩,叛则灭;汝有身家,勿信教匪之邪术也。’甲三大省悟。……义和拳符咒治病与汉张角同,其与教民为难,为荧惑人心耳。齐鲁间多邪教,‘白莲’、‘闻香’屡起屡仆,自古邪教能成事者,亦无邪教不滋事者。……蒋楷曰:‘甚矣,名之不可假人也。虽乱民亦不得以乱自名,必假之于义。我以义假之,愚民信之,无业之民归之,其势不为乱不止。楷禀请示禁,吴桥令劳君乃宣,亦援嘉庆十三年谕旨,为书后正其名。直督韪之,吴桥之乱不作。所遇有幸与不幸,固如是其天渊哉。如袁统领、朱哨官森罗殿之战,亦一时之功。功不得叙,而袁统领以之获罪;并阵亡勇丁,亦不得卹,尤可伤也。楷身在事中,谨就耳目所见闻,略为诠次,俾后来有考焉。”中国史学会主编:《义和团》(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53、354、362页。蒋楷之目的固然是为自己辩护,也有不确之处,但他认为义和拳是邪教的观点则与劳乃宣基本相同。另外一点,蒋氏《平原拳匪纪事》是事后之作,当时及后世影响不及劳乃宣的《义和拳教门源流考》。
    1劳乃宣:《禀会同查办义和拳情形请照前禀准行由(阜城景州故城吴桥东光五州县会衔)》,《拳案杂存》卷中,《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十八。
    2劳乃宣:《禀刊发义和拳教门源流考并刊印告示呈请立案由》,《拳案杂存》卷中,《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四。
    3劳乃宣:《禀会同查办义和拳情形请照前禀准行由(阜城景州故城吴桥东光五州县会衔)》,《拳案杂存》卷中,《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十八至十九。
    4劳乃宣:《禀会同查办义和拳情形请照前禀准行由(阜城景州故城吴桥东光五州县会衔)》,《拳案杂存》卷中,《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十九。
    5劳乃宣:《禀刊发义和拳教门源流考并刊印告示呈请立案由》,《拳案杂存》卷中,《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四至五。
    6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书后》,拳案杂存》卷上,《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六。
    1劳乃宣:《禀酌拟查办义和拳教案变通办法请核示由》,《拳案杂存》卷中,《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七。
    2详见劳乃宣:《禀陈义和拳党情形请奏明办理由》,《拳案杂存卷中》,《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九至十七。
    3劳乃宣辑:《庚子奉禁义和拳汇录》,《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十。
    4劳乃宣:《禀会同查办义和拳情形请照前禀准行由》,《拳案杂存卷中》,《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十九。
    5劳乃宣:《禀山东抚宪袁(夹单)》,《拳案杂存》卷下,《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八。
    6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书后》,《拳案杂存》卷上,《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二。
    7劳乃宣辑:《奉禁义和拳汇录》,《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九。
    8劳乃宣:《禀山东臬宪胡另单》,《拳案杂存》卷下,《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七。
    1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书后》,《拳案杂存》卷上,《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七。
    2胡彭寿:《拳案三种》跋,《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一。
    3劳乃宣:《禀太常寺卿袁(夹单)》,《拳案杂存》卷下,《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四。
    4李文海等编著:《义和团运动史事要录》,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第159页。
    5恽毓鼎著,史晓风整理:《崇陵传信录》,《恽毓鼎澄斋日记》附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785页;又见中国史学会主编:《义和团》(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8页。
    6李文海等编著:《义和团运动史事要录》,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第328页。而戴玄之提出,斩杀许景澄、袁昶是慈禧太后的主张,因为她怀疑光绪帝与而有密谋,参见戴玄之:《义和团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217-221页。
    1劳乃宣:《禀保定府沈夹单》,《拳案杂存》卷下,《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五至六。
    2劳乃宣:《禀山东济南府卢另单》,《拳案杂存》卷下,《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一至二。
    3劳乃宣:《禀山东济南府卢夹单》,《拳案杂存》卷下,《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三。
    4劳乃宣:《禀山东抚宪袁夹单》,《拳案杂存》卷下,《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八。
    5劳乃宣:《禀山东抚宪袁夹单》,《拳案杂存》卷下,《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九。
    1袁昶:《请亟图补救之法以弭巨患疏(庚子五月二十二日)》,中国史学会主编:《义和团》(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59-160页。
    2袁昶:《乱中日记残稿》,中国史学会主编:《义和团》(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47页。
    3胡彭寿:《拳案三种》跋,《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一。
    4劳乃宣:《禀山东抚宪袁》,《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拳案杂存》卷下,页十四。
    5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劳祖得整理:《郑孝胥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1901年4月15日条,第791页。
    1恽毓鼎著,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附《崇陵传信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785页;又见中国史学会主编:《义和团》(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7页。(二者标点稍有不同,该处引文出自史晓风整理的《恽毓鼎澄斋日记》附《崇陵传信录》。)
    2陈训慈:《桐乡劳玉初先生小传》,《文澜学报》,1935年,第1集。又收录于浙江图书馆编:《陈训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130页。
    3戴玄之:《义和团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1页。此观点似需斟酌,与研究的实际有一定差距。
    4 [日本]佐藤公彦著,宋军、彭曦、何慈毅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及其运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3页(页码有误,应为第21页)。
    5 [日本]佐藤公彦著,宋军、彭曦、何慈毅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及其运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2页。佐藤公彦提出:“基本上支持劳乃宣的‘白莲教起源说’,参见该书第25页。
    1劳乃宣:《拳案杂存·序》,《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一。
    2劳乃宣:《致胡绍篯书》,《拳案杂存》卷上,《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十。
    3劳乃宣:《禀山东抚宪袁夹单》,《拳案杂存》卷下,《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十三。
    4胡彭寿:《拳案三种》跋,《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一。
    5劳乃宣:《禀陈义和拳党情形请奏明办理由》,《拳案杂存》卷中,《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九。
    6劳乃宣:《禀会同查办义和拳情形请照前禀准行由(阜城景州故城吴桥东光五州县会衔)》,《拳案杂存》卷中,《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八。
    7劳乃宣:《禀山东济南府卢夹单》,《拳案杂存》卷下,《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三。
    1劳乃宣:《禀太常寺郎袁夹单》,《拳案杂存》卷下,《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四。
    2劳乃宣:《禀山东臬胡另单》,《拳案杂存》卷下,《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七。
    3劳乃宣:《禀山东抚宪袁夹单》,《拳案杂存》卷下,《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十。
    4劳乃宣:《致胡绍篯书》,《拳案杂存》卷上,《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十一。
    5佚名:《综论义和团》,中国社会科学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义和团史料》(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202页。
    6劳乃宣:《禀酌拟查办义和拳教案变通办法请核示由》,《拳案杂存》卷中,《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六。
    1佐藤公彦称“义和团是带巫术色彩的复古运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直接感受到敌我(军事、武器)的优劣远远大于以往教案事件。为了超越这一差距,他们就必须借助巫术呼唤出超自然的力量,否则就处于无法对抗的境地。”参见[日本]佐藤公彦著,宋军、彭曦、何慈毅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及其运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7页。
    2戴玄之将义和团大起的原因归纳为四点:列强侵略压迫的刺激,教士教民的欺凌,天灾的影响,政府的鼓动。参见戴玄之:《义和团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47-72页。
    3若虚:《拳匪之祸首》,中国社会科学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义和团史料》(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276、279页。
    4 [日本]佐藤公彦著,宋军、彭曦、何慈毅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及其运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4页。
    1劳乃宣:《奉禁义和拳汇录》跋,《桐乡劳先生遗稿·拳案三种》,页三。
    2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二十。
    1康有为:《共和政体论(1911年12月)》,《康有为全集》第九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41-242页。
    1康有为:《共和政体论(1911年12月)》,《康有为全集》第九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42页。
    2康有为:《共和政体论(1911年12月)》,《康有为全集》第九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42-243页。
    1孙中山:《在沪欢迎从军华侨大会上的演说》(一九一六年九月三十日),《孙中山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版),2006年第2版,第374页。需要说明的是,第1版《孙中山全集》由中华书局1981年至1986年陆续出齐,共十一卷(册)。2006年中华书局所出的第2版,除封面与第1版有所区别外,其余内容、页码、插图等与第1版完全相同,实为重印版。笔者参阅的是2006年第2版。
    2劳乃宣:《共和正解》,《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三十四至三十六。
    1劳乃宣:《续共和正解》,《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三十七。
    2劳乃宣:《续共和正解》,《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三十七。
    3劳乃宣:《续共和正解》,《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三十八。
    4劳乃宣:《续共和正解》,《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三十八至三十九。
    1劳乃宣:《续共和正解》,《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三十九至四十。又,劳乃宣对宪法有研究,曾负责宪法的撰拟,见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七至十八。此外报纸上有提及,见《劳乃宣之将来》,《帝国日报》一九一〇年十月十四日。
    2刘声木:清代史料笔记丛刊《苌楚斋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全二册)(上),随笔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85-186页。
    3劳乃宣:《君主民主平议》,《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四十一。
    1劳乃宣:《君主民主平议》,《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四十一、四十二。
    2劳乃宣:《君主民主平议》,《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四十二。
    3劳乃宣:《君主民主平议》,《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四十三。
    4康有为:《共和政体论(1911年12月)》,《康有为全集》第九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48页。
    5康有为:《共和政体论(1911年12月)》,《康有为全集》第九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48-249页。
    6劳乃宣:《君主民主平议》,《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四十三。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93页。
    2劳乃宣:《君主民主平议》,《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四十四至四十五。
    1耿云志:《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54-255页。
    2耿云志:《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57页。关于袁世凯复辟的过程也参考了该书。
    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6、88、90页。
    4孙中山曾说:“我不但要推翻满清政府,并且建立共和政体。民主的观念在中国一向颇为流行,没有理由要以君主政体来妨害这种民主观念。中国人民不但爱好和平,遵守秩序,而且也浸染了选择自己的代表管理自己事务的观念。我们所需要做的,只是把这种民主观念付诸实行。为此,人民须有自己选出的全国的及各省的代表,他们为人民所选,代表人民,将为人民的最高利益而工作。我们现在为建立一种最能适应我们广大国土与众多的共和政体所遇到的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但我确信没有其他的政体会在中国建立。”见孙中山:《中华民国》(一九一〇年二三月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版,第393页。
    1孙中山:《致公堂重订新章要义》(一九〇五年二月四日),《中国同盟会总章》(一九〇五年八月二十日),《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版,第262、284页。
    2孙中山:《<民报>发刊词》(一九〇五年十月二十日),《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版,第288页。
    3孙中山:《与刘成禺的谈话》(一九一〇年二三月间),《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版,第445页。
    4孙中山:《在石家庄国民党交通部欢迎会的演讲》(一九一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版,第478-479页。
    5孙中山:《中华革命党总章》(一九一四年七月八日),《孙中山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版,第97页。
    6孙中山:《在广东省学界欢迎会上的演说》(一九一七年七月二十一日),《孙中山全集》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版,第121-122页。
    7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6、90页。
    1劳乃宣的政治思想与学术主张有时交织在一起,难以区分,笔者出于研究的需要,姑且分之。此外,劳乃宣的教育活动与主张亦可作为劳氏的学术兴趣与成就,但因其内容较多,故另辟一章,特此说明。
    2据《学稼堂剩书存目》,劳乃宣藏书近1200种(此外还存有旧信、民国旧报、拓片等目),其中经史小学类约有580种。劳乃宣曾多次举家搬迁,因此其书发生过散佚,但从这些剩存书目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氏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基础条件。见甲57:《劳乃宣存札》,第三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
    3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三。
    4编号为甲57,甲57-3,甲57-4,甲57-6,甲57-7。
    1劳乃宣:《日省谱》,《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五,页三十二至三十四。
    2劳乃宣:《日省谱》,《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五,页三十四。
    3劳乃宣:《人道纲目》,《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五,页三十五至三十六。
    4劳乃宣:《知耻求慊二箴(并序)》,《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五,页三十。
    1劳乃宣:《论为学标准(尊孔文社演讲辞)》,《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三十一。
    2劳乃宣:《论为学标准(尊孔文社演讲辞)》,《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三十一至三十二。
    3劳乃宣:《论为学标准(尊孔文社演讲辞)》,《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三十二至三十三。
    1劳乃宣:《论为学标准(尊孔文社演讲辞)》,《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三十三。
    2陈训慈:《桐乡劳玉初先生小传》,《文澜学报》1935年第1集。又见浙江图书馆编:《陈训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132-133页。
    3张寿安:《以礼代理——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页。该书在台湾的出版时间为1994年。
    4林存阳:《清初三礼学》导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页。
    5劳氏研究礼的文章见于《桐乡劳先生遗稿》,兹列举如下:《续驳曹氏再醮不得为继妻议》(卷一)、《丧服用古衣冠考》(卷一)、《曹君直礼议序》(卷二)、《王叔用女德序》(卷二)、《书归震川先生贞女论后》(卷三)、《书汪容甫先生女子许嫁而婿死从死及守志议后》(卷三)、《太庙增室议》(卷四)、《议覆中国朝鲜官员相见礼仪议》(卷四)、《上黄子寿先生论太庙增室书》(卷四)、《致徐楼樵论丧服书》(卷四)、《答马彝初论丧服书》(卷四)、《答程律生论新旧历书》(卷四)、《复陶婿拙存论古今祭葬礼制书》(卷四)、《又复拙存论姻事书二通》(卷四)等14篇。
    1张寿安:《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礼教论争与礼秩重省》自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劳乃宣:《续驳曹氏<再醮不得为继妻>议》,《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十四。
    3劳乃宣:《续驳曹氏<再醮不得为继妻>议》,《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十五。
    4劳乃宣:《续驳曹氏<再醮不得为继妻>议》,《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十六。
    5劳乃宣:《续驳曹氏<再醮不得为继妻>议》,《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十六。
    6劳乃宣:《续驳曹氏<再醮不得为继妻>议》,《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十六。
    7据张寿安的研究:“编纂家礼,不始自朱熹,但《朱子家礼》影响最大,则是事实。《朱子家礼》是否为朱熹所撰,学界争议未有定论。本文不作考证,兹据《四库全书》所录,但以《家礼》称之。四库所收家礼类的作品共有22种。……值得留意的是,四库将此22部书皆编入‘杂礼书’。何谓‘杂礼书’?”“……可见那些不据经典、直接因应生活所需要而撰写的‘仪注’,既非专经又非朝制,无法归入三礼五目,就汇编成‘杂礼书’。”又“《家礼》既无仪注,邱濬所加之仪注又考古未精,遂落清儒以口实,备受批斥。……这种既无仪注又非依据经典、但凭私臆议礼的态度,在清初学风转变之际受到严厉的批判。”可供参考。见张寿安:《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礼教论争与礼秩重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2、43、280页。
    1劳乃宣:《书归震川先生<贞女论>后》,《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三,页一。
    2劳乃宣:《书归震川先生<贞女论>后》,《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三,页一至二。
    3劳乃宣:《书汪容甫先生<女子许嫁而婿死从死及守志议>后》,《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三,页三。
    1劳乃宣:《书汪容甫先生<女子许嫁而婿死从死及守志议>后》,《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三,页三。
    2劳乃宣:《书汪容甫先生<女子许嫁而婿死从死及守志议>后》,《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三,页三。
    3劳乃宣:《书汪容甫先生<女子许嫁而婿死从死及守志议>后》,《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三,页三。
    4张寿安:《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礼教论争与礼秩重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8页。
    5劳乃宣:《书汪容甫先生<女子许嫁而婿死从死及守志议>后》,《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三,页四至五。
    6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收录于《张舜徽集·清人文集别录》,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2004年,第534页。
    7劳乃宣:《又复拙存论婚事书两通》,《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六十五。
    1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八至九。
    2劳乃宣:《丧服用古衣冠考》,《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四十九至五十三。该文还单独刊印,散发其亲朋故交。
    3劳乃宣:《丧服用古衣冠考》,《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四十九。
    4劳乃宣:《丧服用古衣冠考》,《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五十二。
    5劳乃宣:《丧服用古衣冠考》,《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五十二至五十三。
    6劳乃宣:《致徐楼樵论丧服书》,《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四十七至四十八。
    7劳乃宣:《答马彝初论丧服书》,《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四十九。
    1劳乃宣:《复陶拙存论古今祭葬制书》,《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六十三。
    2劳乃宣:《复陶拙存论古今祭葬制书》,《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六十三至六十四。
    3劳乃宣:《太庙增室议》,《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十八至二十。
    1劳乃宣:《上黄子寿先生论太庙增室书》,《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三十九至四十。
    2劳乃宣:《议覆中国朝鲜官员相见礼仪议(代海关道周)》,《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二十一至二十四。
    3劳乃宣:《议覆中国朝鲜官员相见礼仪议(代海关道周)》,《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二十四。
    4劳乃宣:《五簋约》,《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三十八。
    5曹君直即曹元忠(1865-1923),字夔一,号君直,晚号凌波居士,(江苏)吴县人。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曾参与康有为公车上书。捐内阁中书,历官内阁诗读、资政院议员等。民国后为清遗老。先后从管礼耕、黄以周受经学,与其弟曹元弼同为古文经学家。
    6劳乃宣:《曹君直礼议序》,《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二,页六。
    7劳乃宣:《曹君直礼议序》,《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二,页六。
    8劳乃宣:《王树用<女德传>序》,《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二,页七。
    1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导论》,《瞿同祖法学论著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修订版,第8页。
    2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法学论著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修订版,第306、308-309、312-314、322-323页。
    3《汉书》九,《元帝纪》。原注。
    4瞿同祖:《礼与服制》,《瞿同祖法学论著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修订版,第395-397页。
    5瞿同祖在《中国法律之儒家化》一文中将这一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秦汉之法律为法家所拟订,纯本乎法家精神;二、法律之儒家化汉代已开其端;三、儒家有系统之修改法律则自曹魏始。参见瞿同祖:《中国法律之儒家化》,《瞿同祖法学论著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修订版,第371-391页。
    1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法学论著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修订版,第370页。
    2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八。
    3张之洞(1837~1909),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祖籍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1907年调京,任军机大臣,充体仁阁大学士,且兼管学部。1909年去世,因此劳乃宣在1910年的礼法之争中成为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4郭婕:《劳乃宣法律思想略论》,《史学月刊》2000年第2期,第48页。
    5于建胜:《劳乃宣与清末修律述论》,《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5期,第53页。
    6劳乃宣辑:《谕旨谨案》,《桐乡劳先生遗稿·新刑律修正案汇录》,页二至三。
    1劳乃宣辑:《谕旨》,《桐乡劳先生遗稿·新刑律修正案汇录》,页一。
    2其奏摺见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总5960-5962、6009-6010页。
    3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总5692-5693页。
    4李在泉:《试论清末“礼法之争”》,《昌潍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郭婕:《劳乃宣法律思想略论》,《史学月刊》2000年,第2期;于建胜:《劳乃宣与清末修律述论》,《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5期;王瑞、郭大松《清末礼法之争探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向达:《从文化的角度看清末礼法之争》,湘潭大学哲学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张晓敏:《论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山东大学(法律硕士)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严文强:《清末礼教派法律思想的理性思考》,《江汉论坛》2007年,第1期;周旋:《清末礼法之争中的劳乃宣》,《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张晋藩:《中国近代社会与法制文明》,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0-111、252-254、311-316页;李贵连:《沈家本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35-288,300-310页,等。
    1劳乃宣:《新刑律修正案汇录序》,《桐乡劳先生遗稿·新刑律修正案汇录》,页一至二。
    2周旋:《清末礼法之争中的劳乃宣》,《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3李贵连:《沈家本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88-289页。其中孟森所著《新刑律修正案汇录书后》,载《法政杂志》第3期(1911年)。
    4劳乃宣:《修正刑律草案说帖》,《桐乡劳先生遗稿·新刑律修正案汇录》,页四至二十五。
    5劳乃宣:《声明管见说帖》,《桐乡劳先生遗稿·新刑律修正案汇录》,页三十至三十三。
    6李贵连:《沈家本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59-260页。
    7郭婕:《劳乃宣法律思想略论》,《史学月刊》2000年,第2期;于建胜:《劳乃宣与清末修律述论》,《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5期。
    1劳乃宣:《新刑律修正案汇录序》,《桐乡劳先生遗稿·新刑律修正案汇录》,页四至五。
    2劳乃宣:《刑律修正案汇录序》,《桐乡劳先生遗稿·新刑律修正案汇录》,页五。
    3瞿同祖:《清律的继承和变化》,《瞿同祖法学论著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42页。
    4张寿安:《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礼教论争与礼秩重省》绪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页。
    1劳乃宣:《等韵一得序》,《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二,页十五。
    2耿振生:《明清等韵学通论》绪论,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年,第2页。
    3耿振生:《明清等韵学通论》绪论,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年,第3-4页。
    1劳乃宣:《等韵一得序》,《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二,页十五。
    2王力:《中国音韵学》,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61、165页。
    3耿振生:《明清等韵学通论》绪论,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年,第84、238、57、68页。
    4朴允河:《劳乃宣<等韵一得>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语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2年。其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包括前言、劳乃宣的生平及著述、《等韵一得》成书背景、《等韵一得》内容简介等四节);第二章《等韵一得》五十八字母分析;第三章《等韵一得》五十二摄分析;第四章《等韵一得》之声调分析;第五章《等韵一得》语音系统拟测;第六章审音余论;第七章结论。文末附参考书目以及附录五种。全文共235页。
    1朴允河:《劳乃宣<等韵一得>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语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2年,第2、161页。
    2朴允河:《劳乃宣<等韵一得>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语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2年,第161-164页。
    3朴允河:《劳乃宣<等韵一得>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语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2年,第164页。
    4稷臣:罗丰禄(1850-1901/1903?),字稷臣,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市),曾任李鸿章幕僚多年,晚清外交家、翻译家,精通英语,与严复等人,留学于英国。子封,沈曾桐(1853-1921),字子封,号桐叔、檗,浙江嘉兴人,沈曾植之弟,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为强学会发起人之一。
    5劳乃宣:《等韵一得序》,《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二,页十六。
    1劳乃宣:《等韵一得序》,《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二,页十五。
    2朴允河:《劳乃宣<等韵一得>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语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2年,第16页。
    3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本,第10-22、23-48、49-125、127-256页。
    1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之《序(一)论大众语(第一定义),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第12、14页。
    2第三的定义为:“大众语”是交通发达、往来密切、自然混合、南腔北调的普通话。具体论述见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之《序(一)论大众语(第三定义),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第21-26页。
    3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之《序(一)论大众语(第二定义),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第15-16页。
    4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之《序(一)论大众语(第二定义)》,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第20页。
    1参见周敏之:《王照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2页。原注。
    2耿云志:《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19页。
    3王尔敏:《清季知识分子的自觉》,《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21页。
    4王尔敏:《清季知识分子的自觉》,《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23页。
    5劳乃宣:《简字全谱序》,《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二,页二十五。
    1劳乃宣:《进呈简字谱录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一至二。
    2劳乃宣:《进呈简字谱录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三。又,“同时代致力于语文合一的学者,尚有吴汝纶、吴敬恒、严修、王璞等人,均足为国语统一运动之先驱。而在古文大家吴汝纶之声言‘使天下语音一律’,尤为此一运动之先河。”见王尔敏:《清季知识分子的自觉》,《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25页。此外,黎锦熙在《国语运动史纲》中的看法于此有相似之处。
    3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卷一,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第30页。
    4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卷一,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第31页。
    5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卷一,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第31-33页。
    6耿云志:《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19-221页。
    7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卷二,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第74页:“争论不完,终于依据浙江会员马裕藻、朱希祖、许寿裳(都是章炳麟的学生)、钱稻孙及部员周树人(即鲁迅)等之提议,把审定字音暂时用之‘记音字母’正式通过,此前三派(即偏旁派、符号派和罗马字母派)都无可属,可称为‘简单汉字派’,而创其例者章炳麟也。”
    8鲁迅:《门外文谈》,《鲁迅全集·且介亭杂文》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95页。该文注释1曰: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八月二十四至九月十日的《申报·自由谈》,署名华圉。后来作者将本文与其他有关于语文改革的文章四篇辑为《门外文谈》一书,一九三五年九月由上海天马书店出版。注释1见第103页。后来鲁迅在《关于新文字——答问》中也曾提到此事:“先前也曾有过学者(指王照、劳乃宣),想出拼音字来,要大家容易学,也就更容易教训……”见《鲁迅全集》第六卷,第160页。
    1劳乃宣:《中国速记字谱序》,《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二,页二十六至二十七。
    2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八。
    1劳乃宣:《古筹算考释序》,《桐乡劳先生遗稿》,页十四。
    2劳乃宣:《筹算浅释序》,《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二,页十七。
    3劳乃宣:《筹算蒙课序》,《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二,页二十三。
    1劳乃宣:《古筹算考释续编序》《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二,页二十四。
    2吕淑红:《论劳乃宣现象》,《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3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数学),《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小组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年,第160页。
    4劳乃宣:《青岛尊孔文社藏书楼记》,《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五,页二十四。
    1劳乃宣:《青岛尊孔文社藏书楼记》,《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五,页二十四。
    2劳乃宣:《青岛尊孔文社藏书楼记》,《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五,页二十四至二十五。
    3河北省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北省志·文化志》(第七十九卷),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年,第608-609页。又见《尊孔文社藏书楼》一文中说:“1914年,在尉礼贤、劳乃宣主持下,在尊孔文社内建立了藏书楼,成为青岛第一座现代图书馆(在礼贤书院内)。藏书楼广收经、史、子、集之‘富萃’,以便‘集斯圣人之道,将不外求而得焉’。同时,也收藏现代图书和外文图书。外文图书以德文居多。藏书楼建筑完工,劳乃宣写了《青岛尊孔文社藏书楼记》一文。”青岛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青岛文史资料·名胜古迹特辑》,一九八五年六月十八日,(无出版社)第83页。
    4劳乃宣:《奎文阁藏书议(附章程)》,《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三十三。
    1劳乃宣:《奎文阁藏书议(附章程)》,《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三十三。
    2劳乃宣:《奎文阁藏书议(附章程)》,《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三十三至三十四。
    3劳乃宣:《奎文阁藏书议(附章程)》,《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三十四至三十五。
    4张之洞:《劝学篇·设学第三》。
    1浙人指浙江桐乡劳乃宣,著有《义和拳教门源流考》。原注。
    2左绍佐:《悟澈源头·上徐桐书》,中国社会科学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义和团史料》(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232页。
    3邵作舟:《各国约章纂要》序,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九辑(186),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第1页。邵作舟(1851-1898),名运超,字班卿,安徽绩溪人,著有《邵氏危言》。邵氏为劳乃宣之好友。劳乃宣的长子絅章续娶了邵作舟的女儿邵振华,二人又为亲家关系。
    4劳乃宣:《各国约章纂要》凡例,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九辑(186),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第3页。
    5劳乃宣:《各国约章纂要》凡例,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九辑(186),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第3-4、5页。
    1劳乃宣:《各国约章纂要》凡例,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九辑(186),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第4-5页。
    2劳氏所编的五十一个条约有遗漏。据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的统计,从1689年至1890年间,中国与外国签订约章为一百六十七个,当然王氏有说明“本汇编的范围不限于与外国订立的条约和协定,还包括外国企业、公司等订立的各种章程、合同等在内。”见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编辑说明及目录,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
    3劳乃宣:《各国约章纂要》凡例,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九辑(186),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第5-6页。
    4劳乃宣编:《各国约章纂要》附录之《各国述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九辑(186),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第361页。
    5劳乃宣编:《各国约章纂要》附录之《各国述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九辑(186),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第361-362页。
    6参见郭双林:《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9-18页。
    1劳乃宣编:《各国约章纂要》附录之《各国述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九辑(186),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第362-365页。
    2郭双林:《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00-222页,第240-248页。
    3张立胜:《试论天朝上国观念在晚清的崩溃》,《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4劳乃宣编:《各国约章纂要》附录之《立约缘起》,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九辑(186),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第371页。
    1劳乃宣编:《各国约章纂要》附录之《立约缘起》,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九辑(186),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第371-372页。
    2劳乃宣编:《各国约章纂要》附录之《立约缘起》,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九辑(186),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第379-380页。
    3劳乃宣编:《各国约章纂要》附录之《西教源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九辑(186),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第381页。
    1劳乃宣编:《各国约章纂要》附录之《西教源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九辑(186),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第398-399页。
    2劳乃宣编:《各国约章纂要》附录之《西教源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九辑(186),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第402-403页;又见劳乃宣:《各国约章纂要附录西教源流后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三,页二十八。
    3劳乃宣编:《各国约章纂要》附录之《西教源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九辑(186),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第403-404页;又见劳乃宣:《各国约章纂要附录西教源流后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三,页二十八至二十九。
    1劳乃宣编:《各国约章纂要》附录之《西教源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九辑(186),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第399-401页;又见劳乃宣:《各国约章纂要附录西教源流后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三,页二十七至二十八。
    2劳乃宣编:《各国约章纂要》附录之《西教源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九辑(186),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第401-402页;又见劳乃宣:《各国约章纂要附录西教源流后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三,页二十八。
    1劳乃宣编:《各国约章纂要》附录之《西教源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九辑(186),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第404-405页;又见劳乃宣:《各国约章纂要附录西教源流后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三,页二十九。
    2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1040页。
    1劳乃宣:《谈瀛漫录》,《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十至十一。
    2劳乃宣:《共和正解》,《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三十四至三十五。
    3劳乃宣:《奏请设禁中顾问官摺(代)》,《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十三至十四。
    1劳乃宣:《请于简易识字学塾内附设简字一科并变通地方自治选民资格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七至八。
    2劳乃宣:《请于简易识字学塾内附设简字一科并变通地方自治选民资格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九至十。
    3劳乃宣编:《各国约章纂要》附录之《西教源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九辑(186),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第381-382页。
    4劳乃宣编:《各国约章纂要》附录之《西教源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九辑(186),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第384-385页。
    5劳乃宣编:《各国约章纂要》附录之《西教源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九辑(186),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第385页。
    1劳乃宣:《人心能力论跋》,《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三,页九。
    2劳乃宣:《论古今新旧》,《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二十七。
    1现据李培祜修、张豫垲纂:光绪《保定府志》(光绪七年重修,十二年刊成),查得恭甄甫即恭钧,满洲正黄旗,光绪七年八月(1881)年任保定知府。卷六职官表八“国朝知府府佐各官”第10页b-第11页a,其余不详。这与劳乃宣所记时间不吻合。笔者怀疑因为同治七年(1868),待考。
    2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四。
    1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四至五。
    2劳乃宣:《劫餘草·贻章绍生伟生受生昆季》,《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六,页一。
    3彭作桢修,刘玉田等纂:民国《完县新志》(1934年)卷三,《行政第二》(上),第17页a。
    4劳乃宣:《曾文正公劝学篇跋》,《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三,页二十四。
    5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至十一。劳乃宣:《曾文正公劝学篇跋》,《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三,页二十四。
    1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一至十二。
    2陈训慈:《桐乡劳玉初先生小传》,《文澜学报》,1935年第1集。后收入浙江图书馆编:《陈训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128页。
    3金良骥修,姚寿昌总纂:民国《清苑县志》(1934年)(卷四),《人物上·名宦》第63页a.
    4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四至十五。
    5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九。
    6陈训慈:《桐乡劳玉初先生小传》,《文澜学报》,1935年第1集。后收入浙江图书馆编:《陈训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128页。
    1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六至十七。
    2劳乃宣:《简字谱录》,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第257-259页。
    3劳乃宣:《进呈简字谱录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二。
    4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13),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250页。
    5叶楚伧、柳怡徵主编:《首都志·大事记》,正中书局,1935年,第1527页;南京市地方编纂委员会:《南京教育志》下册,第九章成人教育,第1234页。
    1陈训慈:《桐乡劳玉初先生小传》,《文澜学报》,1935年第1集。后收入浙江图书馆编:《陈训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129页。
    2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13),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250页。
    3陈训慈:《桐乡劳玉初先生小传》,《文澜学报》,1935年第1集。后收入浙江图书馆编:《陈训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126页、第128页。
    4沃丘仲子:《近现代名人小传》下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325页。
    5傅任敢辑:《提倡简字以谋教育的劳乃宣先生——近代中国教育人物像传之一》,《中华教育界》第24卷,第7期,1937年1月。传记内容录自陈训慈的《劳乃宣传略》,由劳乃宣的后人提供。具体过程如下:傅任先敢通过浙江教育厅征集近代中国教育先进人物像传,浙江教育厅向劳乃宣的家属致函征集“所列遗像、遗墨、详传三种,迅行搜集迳寄北平清华大学傅任敢先生收为荷。”此信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劳乃宣存札》,甲57,未刊稿,其中所存浙江教育厅公笺。之后傅任敢受到劳家寄来的“遗照、遗集各一份,承缴,遗墨一册”,并回信曰:“再,又于《文澜学报》陈叔谅先生所为尊大人传记中错误之处详切指示。……遗墨并已摄毕,敬谨缴还,至祈查收。浙江省立图书馆搜刊先哲遗作不遗余力,尊大人遗文似可交其刊布,藉惠士林。陈君传记错误之处并以专函告之矣。专肃布谢。”此封傅任敢致劳健章(字笃文)的信见于《劳乃宣文稿》,甲57-1中,未刊稿,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
    6袁英光、胡逢祥整理:《王文韶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992页。
    7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三。
    8此事又详见于孙进柱主编的《保定历代大事纪略》,方志出版社2002年,第108-109页,其中明确提出“在保定西关灵雨寺行宫创建畿辅大学堂,由劳乃宣具体筹办……”。
    1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86页。
    2金良骥修,姚寿昌总纂:民国《清苑县志》(1934年)(卷四),《人物上·名宦》第63页a.
    3尤文远:《保定历史沿革初考》,政协河北省保定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编《保定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1984年,第13页。
    4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长编》(下册),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30页。该日盛致信郑孝胥请他推荐南洋公学的人选。此信《郑孝胥日记》于四月十七日(6月3日)有相关记述:……得盛督办书,商铁厂及南洋公学事,即复电,荐汤蛰仙。夜,月极明。”见第796-797页。而此前二、三月份,劳乃宣曾多次与正在张之洞幕府的郑孝胥书信往还,《郑孝胥日记》记曰:二月廿九日(4月17日)“复劳玉初书”;三月初七(4月25日)“劳乃宣来电,以‘晋抚奏调,已辞病,亦难赴鄂,请代禀帅’”;十三日(5月1日),“得劳玉初复电,称病不来。”廿五日(5月13日)其日记曰:“……得劳玉初书。……”,见第791、792、793、794页。因此郑氏推荐了汤寿潜,结果是盛宣怀还是选择了劳乃宣。
    5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五。
    6上海交通大学网首页,上海交通大学学校领导简介之历任校长:http://www.sjtu.edu.cn/about/2007/0831/article_27.html。其简介中有失误之处:一是其籍贯曰河北永年人,不确,劳乃宣应为浙江桐乡人,河北永年为其出生地;二是劳乃宣主要是帮助卫礼贤将《易经》翻译成德文;三是称监督也不确,应为出任南洋公学总理。(此问题详见下文)。
    1《交通大学校史》编写组:《交通大学校史》(1896-194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7页。又,1986年出版的《交通大学校史》之附录“交通大学校名、隶属沿革、历任负责人概况表”,记劳氏任职曰“数月”“从绪二十七年(1901年)7月至10月辞职(阳阴历体例并没注明,一般应为阳历,引者注)”。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第一卷)(1896-1927),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年,正文前之“校名严革及历任校长名录(解放前部分)”标明“总理劳乃宣”任期为“1901年秋至1901年冬”,这种说法被西安交通大学校方所采纳,参见其网站“历任校长”一目。
    2《呈文缓办上院》[光绪二十七(1901)年,劳乃宣],《交通大学校史》撰写组编:《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第一卷):1896-1927,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70-71页。
    3《批复缓办上院文》[光绪二十七(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盛宣怀],《交通大学校史》撰写组编:《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第一卷):1896-1927,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70-71页。
    1《交通大学校史》编写组:《交通大学校史》(1896-194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4-7页。
    2上海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上海交通大学纪事》(1896-2005),第24页,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提出:“4月13日(二月二十五),张元济就开办特班事呈文盛宣怀,提出特设一班以培养西式从政人才。”笔者也认为从时间上应该是为张元济所建议,存疑。
    3该文见于《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第一卷)(1896-1927),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65-69页。又见于朱隆泉主编:《思源湖:上海交通大学百年故事撷英》,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17页。
    4《聘福开森为南洋公学监院议定约款(合同)》,《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第一卷(1896-1927),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3-4页。
    5朱隆泉主编:《思源湖:上海交通大学百年故事撷英》,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1页。
    6上海交通大学网站上的“监督”又从何而来呢?想必不是空穴来风。据《交通大学校史》记载:“光绪三十一年春,王清穆代表商部到校任命杨士琦为监督(总理),改校名为商部高等实业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2月,盛宣怀辞去南洋公学督办的职务,宣告他在本校的权力结束。杨士琦任监督后,对学校教务、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废除总理、提调职务,设教务、斋务、庶务三长,分工负责学校行政。第一任教务长伍光建。第一任庶务长唐浩镇(盛宣怀《南洋高等商务学堂移交商部接管折》,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西安交大档案2326卷,原书注释)。”由此看来,“监督”一职是在1905年盛宣怀被免去督办一职,失去控制权后出现的,此后督办也不再设置,“监督”就代替了“总理”,相当于校长一职,成为学校的主要负责人,一直到民国元年(1912)改称“校长”后始废。
    1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五至十六:“光绪二十七年(1901)时浙省设大学堂,以原设求是书院改建,巡抚任公(任道镕)聘予主之……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年)六十一岁……适奉文改为高等学堂。予招陶婿葆廉为协理。夏,心疾复发。秋,以陶婿兼代。乞假归桐乡养病”
    2 http://www.zju.edu.cn/xqzl/lrxz/lrxz.htm;http://www.zju.edu.cn/xqzl/lrxz/103.jpg。
    3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五。
    4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六。
    5“由墨水瓶事件引发的这场风潮,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地反响。进步舆论对南洋公学学生的行动给予以支持和极高的评价。《新民丛报》评论说:‘是舍己为群主义之托始也,是犹为吾国学生社会之特色’(《筹同学善后策》,《新民丛报》第21号,1902年出版);署名‘爱国青年’的《教育界之风潮》一书,则将此事件喻为‘一声霹雳’,称‘公学革命,其中国革命之先声乎?其黄种革命之影响乎’(爱国青年:《教育界之风潮》卷一,1902;李新:《中华民国史》。)《苏报》更是率先支持南洋公学学生的正义斗争,从10月21日(公历11月20)起,增辟了《学界风潮》一栏,专门刊载有关这个事件的专号,当期所刊登的12篇文章,仅1篇与此事件无关。南洋公学全校学生的反封建、反专制斗争,也为各地受压制的学生树立了榜样。1902年冬至1903年春,浙江浔溪公学、江南陆师学堂、浙江大学堂、上海广方言馆、杭州蕙兰书院等校,相继发生学生退学、罢课、集会等封建凡专制的斗争。一时间风起云涌,此呼彼应,被社会称为“学界风潮”。详见《交通大学校史》编写组:《交通大学校史》(1896-194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47页。
    1王尔敏、陈善伟编: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史料丛刊(三)《近代名人手札真迹——盛宣怀珍藏书牍初编》(第6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645-2646页。又见许全胜撰:《沈曾植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65页
    2朱宗良:《浙大之前身》,选自《天涯赤子情——港台和海外学人忆浙大》,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10页。
    3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第288页。
    1浙江大学校长办公室编:《浙江大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版,第16页。
    2国立浙江大学编:《国立浙江大学概况》(民国三十六年四月一日本校成立廿周年纪念日),杭州:国立浙江大学,1947年,国家图书馆藏书。该文曾载于(民国)三十年双十节本校校刊。另,作者祝文白是浙江高等学堂的毕业,参见刘操南《浙江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在遵义》:“祝文白,廉生,男,55岁,衢县,浙江高等学堂文科毕业。曾任民国大学教授二年,燕京大学及国立北平大学讲师9年。教授,讲授论语、孟子、一年级国文,1936年8月到校”。引自贵州省遵义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大学在遵义》,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62页。
    3陆懋勋:《浙江高等学堂缘起》,见浙江大学校史编写组:《浙江大学简史》(第一卷),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53页。
    4胡珠生编:《宋恕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955页。宋恕(在杭州)《壬寅日记》曰:“壬寅日记(光绪二十八年,公元一九〇二年)四月一日(5,8)阴晴不定。下半日,候潘凤洲,还《读<春秋>》,并交《书后诗》五古一首,潘不在内。遂候梦旦,畅谈颇久,于其室晤许、李二生及劳总理(指劳乃宣)、徐清甫。”这时,虽然称劳乃宣为总理,但可能是一种“习惯称谓”。此外,浙江大学首页历任校长记载,劳乃宣先后任浙江求是学堂总理、浙江大学堂总理,这种称谓也不够严谨,忽略了其中的变化。见http://www.zju.edu.cn/xqzl/lrxz/lrxz.htm;http://www.zju.edu.cn/xqzl/lrxz/103.jpg。傅任敢曾在《劳乃宣像传》中称:“至是先生(劳乃宣)南归去杭,总理陆懋勋延为监院,旋升总理。”见傅任敢辑:《提倡简字以谋教育的劳乃宣先生——近代中国教育人物像传之一》,《中华教育界》第24卷,第7期,1937年1月。傅任敢认为劳乃宣还曾任浙江求是学堂监院。孔令仁的回忆文章中亦说:“他又被任命为浙江求是大学堂(浙江大学的前身)监院,后升总理、监督,成为浙江求是大学堂的主要负责人。”见孔令仁:《我的太外公劳乃宣和祖母劳缃》,《春秋》2002年第2期,内部资料。这些可供参考。
    5又可参见陈训慈:《桐乡劳玉初先生小传》,《文澜学报》,1935年第1集。后收入浙江图书馆编:《陈训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126页。
    1王学珍等主编:《北京大学纪事》(1898-1997),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版,第46页。
    2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八至十九。
    3北京大学首页北大概况历任校长http://www.pku.edu.cn/about/lrxz/lrxz02.jsp#lnx
    4萧超然等编著:《北京大学校史》(18989-1949)(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33-34页。
    5《奏劳乃宣摺病请开缺由》,军机处录副光绪宣统奏折,卷号03-7453,档号03-7453-021,微缩号553-3443.
    1《劳乃宣因病请以刘经绎代理学堂事务咨呈学部》(宣统三年十二月初六日),王学珍、郭建荣主编:《北京大学史料》(1898-1949)(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66页。
    2张彬等著:《浙江教育家和中国近代教育》,绪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3页。
    1劳乃宣:《请造就保姆辅养盛德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十一。
    2劳乃宣:《请造就保姆辅养盛德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十一。
    3劳乃宣:《请造就保姆辅养盛德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十一至十二。
    1劳乃宣:《请造就保姆辅养盛德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十二。
    2 (孔令仁之外祖母)劳缃(嫁于孔繁淦),“识天文,精算术,通音律,善诗词”,曾任北京女子师范教师;民国初年推行的注音字母,在创造和推广中也有她不可磨灭的功劳。(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14887.htm?fr=ala0。其次女劳纺(即劳织文,嫁于陶葆廉),亦很有才华,有诗文稿留存,惜英年早逝。孔令仁曾回忆曰:“祖母(劳缃)继承家学,学问极其渊博。她和她的妹妹(我们称为五姨婆)都是北京女子师范学堂的第一代女教师,两人都坐着轿子到学校授课,被人们称赞为‘劳氏双珠’。祖母在学校讲授数学、语文两门课,著有《勾股》、《开方》两本书,作为授课教材,可惜未能出版。这说明她对数学是精通的。祖母还精通天文学,对天上的星宿指点辨认,如数家珍。”见孔令仁:《我的太外公劳乃宣和祖母劳缃》,《春秋》2002年第2期,内部资料。
    3“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年)五十九岁,……陶氏女纺殁于广东。”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五。陶葆廉致汪康年曰:“东边鼠疫,半由人事酿成,真鼠疫必须见有死鼠。曩年,亡室劳氏,遭此惨祸,弟备受困苦,稍知病根。”见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114页。
    4劳乃宣:《劳织文女士诗文遗集跋(光绪戊申六月十二日拟)》(第140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58-160页。光绪戊申即1908年。其中劳氏先后为此起草了两稿,可见其当时之心情及用心。
    5劳乃宣:《劳织文女士诗文遗集跋(光绪戊申六月十二日拟)》(第140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58页。
    1劳乃宣:《劳织文女士诗文遗集跋(光绪戊申六月十二日拟)》(第140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58-159页。
    2另一稿此处后面原拟有“记西北地理甚详”一句,见劳乃宣:《劳织文女士诗文遗集跋(光绪戊申六月十二日拟)》(第133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4页。修订稿删去。
    3另一稿此后拟有“盖其得施阅历者深矣。”一句,见劳乃宣:《劳织文女士诗文遗集跋(光绪戊申六月十二日拟)》(第133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4页。修订稿删去。
    4劳乃宣:《劳织文女士诗文遗集跋(光绪戊申六月十二日拟)》(第140号),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59页。
    1劳乃宣:《私家教育释疑》,《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十七。
    2劳乃宣:《私家教育释疑》,《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十七。
    1劳乃宣:《私家教育释疑》,《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十八。
    2劳乃宣:《私家教育释疑》,《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十八。
    3劳乃宣:《私家教育释疑》,《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二十。
    4劳乃宣:《私家教育释疑》,《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十八。
    5劳乃宣:《私家教育释疑》,《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十九。
    6劳乃宣:《私家教育释疑》,《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十九至二十。
    1劳乃宣:《私家教育释疑》,《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二十。
    2劳乃宣:《劝设里塾启》,《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三十六。
    3劳乃宣:《劝设里塾启》,《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三十六。
    4劳乃宣:《劝设里塾启》,《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三十六至三十七。
    5这是劳乃宣1910年致唐尚书(唐景崇)中话。转引自李宇明:《切音字运动普及教育的主张》,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汉语研究与应用(第四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4页。
    6耿云志:《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19页
    7劳乃宣:该二摺见于《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一至十。
    1劳乃宣:《进呈简字谱录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一。此折又名《候补京堂劳乃宣奏进呈简字谱录摺》载于《政治官报》(光绪三十四年七月二十八日),第297号,页七至十。
    2劳乃宣:《进呈简字谱录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一。
    3劳乃宣:《进呈简字谱录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一。
    4劳乃宣:《进呈简字谱录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二。
    1劳乃宣:《进呈简字谱录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三。
    2劳乃宣:《请于简易识字学塾内附设简字一科并变通地方自治选民资格摺》,《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五。该奏折又名《候补四品京堂劳乃宣奏请于简易识字学塾内附设简字一科变通地方自治选民资格摺》,见于《政治官报·摺奏类》(宣统元年十二月初六日),第800号,第5-10页。
    3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总5493页。
    4教育救国思潮诞生于民族危机深重的晚清民国,代表人物极其众多。晚清时期萌芽、发展,容闳、严复、梁启超、张謇等较为有名,民国时期进一步发展,到20世纪20、30年代达到高潮,以蔡元培、黄炎培、张伯苓、晏阳初、陶行知等较有代表性。参见周家华:《晚清“教育救国”刍议》,《宿州师专学报》2004年第6期;陈竞蓉:《民国时期教育救国思潮初探》,《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等。劳乃宣和盛宣怀、吴汝纶则都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提倡“教育救国”的人士,而从某种程度上讲,劳乃宣和吴汝纶更为接近,提出了一些改进教育的具体主张,以为君主立宪之“始基”。
    1陈训慈在《桐乡劳玉初先生小传》中对劳乃宣的教育活动介绍尤详,被后来许多人所引用。见傅任敢《缉印<近代中国教育人物像传>缘起》中曾曰“辑了一些清季以来,已经去世的,与近代新式教育有关系的人物的照片和小传”其中包括了劳乃宣,见《中华教育界》第23卷第1期,1935年7月及《中华教育界》第24卷第7期,1937年1月。陈俊英将其列入中国大教育家,见程俊英编:《中国大教育家》目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该书最早的版本为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周邦道:《近代教育先进传略·初集》,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77-79页。这些可作为一些例证。
    1关于遗老的一词最初见于《史记》,详见胡平生:《民国初期的复辟派》,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第52-53页。本文所用遗民或遗老是当时他们在信函或日记中的称谓,笔者只是沿用原有称谓,没有故意褒贬之意。
    2林志宏撰:《民国乃敌国也:清遗民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变》,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5年12月,绪论。赵园在《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及其《续编》对明遗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可供参考,见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林志宏撰:《民国乃敌国也:清遗民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变》,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5年12月。
    4详见胡平生:《民国初期的复辟派》,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第52-70页。
    1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九。劳氏《自定年谱》进入民国后,只用干支纪年,不用民国,其意味十分明显,寄托了劳氏的逊清的怀,以示不作民国之“国民”。
    2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九。
    3劳乃宣:《劫餘草·归田赘咏》,《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六,页十九。(第二首诗后面附有注解:村人赛会列坐奏乐,随众往听,不觉涕零,旁观讶之,私询,同行始知有亡国之惨。群兴索然,率多散去。)
    4劳乃宣:《劫餘草·归田赘咏之二》(癸丑),《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六,页二十四至二十五。
    5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78页。但该书出版较早,较早的版本有北京群众出版社1960年和1964年以及中华书局1977年,稍有删节。其中第78页对梁鼎芬和劳乃宣捉弄孙宝琦有生动的细节描述。
    6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九。
    7劳乃宣:《致逵臣仁兄》,甲57-16:《劳乃宣手札》,未刊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
    8韩行方、房学慧整理:《劳乃宣致罗振玉书札十六通》,《文献》季刊1999年第4期,第268页。
    1林志宏撰:《民国乃敌国也:清遗民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变》,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5年12月,第26-48页。
    2林志宏撰:《民国乃敌国也:清遗民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变》,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5年12月,第33页。
    3张达骧:《我所知道的徐世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八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第226页。
    4林志宏撰:《民国乃敌国也:清遗民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变》,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5年12月,第33页。又参见《盛京时报》(影印本第28册,青岛之耆宿,1914年6月21日,第267页)。
    5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十九。
    1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二十。
    2卫礼贤著,王宇洁等译:《中国心灵》,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第144-145页。
    3韩行方、房学慧整理:《劳乃宣致罗振玉书札十六通》,《文献》季刊1999年第4期,第270页。其中曰“尉君自以《孟子》翻德文,每日来弟寓,由弟讲授一小时,归而笔译。”
    4卫礼贤在《中国心灵》(汉译本,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第144页)一书中提及此事,称周馥为“前巡抚”,又提到翻译《易经》的工作由于战争爆发而中断,故二人相识似在1912年清帝退位之后,1914年8月日军占领山东之前。
    5胡平生:《民国初期的复辟派》,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第61页。
    6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二十。
    7劳乃宣:《续共和正解》,《君主民主平议》《桐乡劳先生遗》卷一,页三十九、页四十五。
    8黄远庸(1884-1915),江西九江人,原名黄为基,字远庸,远生是他的笔名。中国近代新闻记者,时人誉之为“报界之奇才”。后在美国旧金山被刺死。著作编有《远生遗著》。黄远生的研究者张光芒认为,新闻并非他全部的历史贡献之所在。“从更深层的价值与更为深远的意义来说,他又是作为一位新文化先驱者的形象而存在的。”
    1黄远庸著:《顽民之旧说》,《黄远生遗著》(封面为《远生遗著》)卷四,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第98页。
    2查劳乃宣《韧叟自定年谱》和书信中没有送往赵秉钧的记载。
    3该跋见于章梫:《一山文存》,卷十,页七至八,上海:刘承幹嘉业堂,民国七年(1918)刻本。
    4黄远庸:《顽民之旧说(民国三年十月十六日)》,《黄远生遗著》卷四,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第98-99页。
    5黄远庸:《复辟谬说之结束(民国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黄远生遗著》,卷四,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第104页。
    6陈训慈:《桐乡劳玉初先生小传》,浙江省立图书馆:《文澜学报》第一集,1935年第1期。又见浙江图书馆编:《陈训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127页。
    7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二十。
    1 [美]周明之:《近代中国的文化危机:清遗老的精神世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6页。
    2 [美]周明之:《近代中国的文化危机:清遗老的精神世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8页。
    3《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二《刘伯宗先生年谱序》。原注。见[美]周明之:《近代中国的文化危机:清遗老的精神世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8页。
    4刘廷琛(1867—1932),字幼云,晚号潜楼老人。清末江西德化(今九江市)人。光绪二十年(1894)中进士,曾任编修、山西学政、陕西提学使等,光绪三十三年(1907),授学部右参议,次年改授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学部副大臣等。曾于宣统元年向溥仪进讲。进入民国后,挂冠去青岛。1912年(民国元年)2月,清帝溥仪逊位诏下,廷琛极悲恸,大骂袁世凯为窃国大盗。1912至1917年间,曾热衷于参与策划复辟活动。
    5劳乃宣:《致刘潜楼书》,《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六十二。
    6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二十。
    7林志宏撰:《民国乃敌国也:清遗民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变》,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5年12月,第36页。
    8林志宏撰:《民国乃敌国也:清遗民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变》,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5年12月,第38页。
    1劳乃宣:《近圣草·曰归暂咏》诗中曰:“半夕飞輏电影驰,晓来已到沪江湄。故人道左方延伫,夙约差欣未爽期(下有注:章一山先相约,如期迓于车次)。”《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七,页十三。
    2劳乃宣:《近圣草·曰归暂咏》,《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七,页十三。
    3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78-80页。
    4劳氏撰写此文的兴奋心情有诗为证。曰:“东塾鸿闻本孟坚,汉家长白有山川。聊申绪论排群喙,付与知音好共传(注:陈东塾有《说长白山篇,据《汉书》考得满洲本汉地,余作书后一篇以破时人种族之论。”见劳乃宣:《劳山后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八,页二。
    5劳乃宣:《书陈东塾先生说长白山篇后》,《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三,页十八。
    1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87-88页。但劳乃宣本人却予以否认,劳氏曾曰:“甲寅(1914)岁,因余《共和正解》之作,报章绘有‘劳而无功’之画,余曾做一律。今报章又称余入都叩贺万寿,奏请与德国联姻,以图复辟,复画一人伏案而睡,梦西国帝者,抱冲人而坐。已补服立于旁,案有一纸书‘复辟’二字,题曰‘徒劳梦想’,而徒字双钩,前岁之事,诚属有因,今则纯出虚构。余固伏处阙里,未出一步也而见谤,适以见重则如出一辙,再赋一律以誌之。入林猿鹤久沈冥,阊阖高寒梦莫经。岂意孤踪违魏阙,翻从画本见秦庭。誓言构出空中想,幻影摹来物外形。屡累讥弹严斧钺,我终华衮谢丹青。”见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七,页二十二。
    2甘孺辑述:《永丰乡人行年录》,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66页。
    3劳乃宣在端方幕府时就已经对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有所了解。光绪三十四年(1908),劳氏进北京受到慈禧和光绪召见期间,也曾积极宣传和支持君主立宪的主张。说“从卫礼贤那里了解了西方的君主立宪制”,不确。
    4鲁海:《卫礼贤在青岛》,孙立新、孙锐主编:《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卫礼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5页。
    5劳乃宣:《重印正续共和正解君主民主平议及三函稿跋》,《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三,页三十四。
    6劳乃宣:《致章一山函》,未刊手稿。甲57:第三函,《劳乃宣存札》之《劳乃宣函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
    7韩行方、房学恵整理:《劳乃宣致罗振玉书札十六通》,《文献》季刊,1999年第4期,第271页。
    8林志宏撰:《民国乃敌国也:清遗民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变》,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5年12月,第89页。(标点有改动)
    1甘孺辑述:《永丰乡人行年录》,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66页。又见《致罗振玉》,吴泽主编,刘寅生、袁英光编:《王国维全集·书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97页。此处信中还有一句:“其与犬羊为伍,岂不痛哉!”
    2顾廷龙校阅:《艺风堂友朋手札》(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563页。(标点稍有改动)
    3韩行方、房学恵整理:《劳乃宣致罗振玉书札十六通》,《文献》季刊,1999年第4期,第271页。
    4劳乃宣:《致柯凤荪、沈子封函》,未刊手稿。甲57:第三函,《劳乃宣存札》之《劳乃宣函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
    5劳乃宣:《致柯凤荪、沈子封函》,未刊手稿。甲57:第三函,《劳乃宣存札》之《劳乃宣函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
    6劳乃宣:《复章一山函》,未刊手稿。甲57:第三函,《劳乃宣存札》之《劳乃宣函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
    1劳乃宣:《近圣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七,页一。
    2劳乃宣:《论孔教》,《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四十六至四十八。
    3劳乃宣:《论孔教》,《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四十七至四十八。
    4劳乃宣:《论为学标准》,《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三十一。
    5劳乃宣:《论为学标准》,《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三十二至三十三。
    6朴允河:《劳乃宣<等韵一得>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2年,绪论,第9页。
    7 [美]周明之:《近代中国的文化危机:清遗老的精神世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绪论,第3页。
    8林志宏撰:《民国乃敌国也:清遗民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变》,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5年12月,
    1陶葆廉:《韧叟自定年谱》跋,页一,《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
    2劳乃宣:《近圣草·附张氏二烈女事略》,《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七,页十八至页十九。
    3劳乃宣:《近圣草·古诗为张氏二烈女作》,《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七,页十七。
    4王国维:《张小帆中丞索咏南皮张氏二烈女诗》(庚申,1920),陈永正校注:《王国维诗词全编校注》,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52页。劳山人,指劳乃宣,劳辛亥后曾隐居于劳山,并自号劳山居士,故称。
    5章梫:《南皮张烈女传(丁巳)》,《一山文存》卷十一,页十九,上海,刘承幹嘉业堂,民国七年(1918)刻本。
    6陈永正曾解释曰:“1916年,天津发生一起逼婚案,两名张姓少女自杀。张小帆(即张曾敭,张筱帆)以二女为其族人,命子张愿书二女事,章梫撰《南皮张氏二烈女传》,清遗老劳乃宣、刘廷琛等为诗以咏其事。静安此作,亦借二女事以宣扬彝伦节义,表达了对清朝的眷恋之情。”见陈永正校注:《王国维诗词全编校注》,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51页。
    7章梫:《南皮张烈女传(丁巳)》,《一山文存》卷十一,页二十,上海:刘承幹嘉业堂,民国七年(1918)刻本。
    1“袁氏遣使来聘,为参政,却之。”《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二十。
    2耿云志:《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55页。
    3柯劭忞:《诰授光禄大夫劳公墓志铭》,《韧叟自定年谱》附,页二;又见魏桥主编:《浙江省人物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42页。但《浙江省人物志》一书误把劳乃宣去世日期的农历当作公历。
    4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劳祖得整理:《郑孝胥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878页。
    5许全胜撰:《沈曾植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04页。《求恕斋日记》及其作者等具体内容见前面劳乃宣与沈曾植的交往部分。
    1王树枏撰:《陶庐老人随年录》,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79-80页。王树枏(1851-1886),字晋卿,晚号陶庐。河北新城人。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进士,官至新疆布政使。辛亥革命后历任清史馆总纂、沈阳萃升书院主讲等职。著《陶庐文集》、《诗文集》及《陶庐丛刊》等,多属经、史考证之作。主编《新疆图志》、《奉天省通志》等方志五种。1936年卒于北京,年八十六岁。《随年录》中在辛亥以后以干支纪年,不书民国,是以遗老自居,忠清自许。
    2张元济:《张元济全集(第1卷)·书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222页。
    3张元济:《张元济全集(第1卷)·书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222页(标点稍有改动)。另,《张元济年谱》第71页也曾记载此事:“1921年8月8日致王甲荣,寄呈《文系》姓氏总目,收稿简章及稿纸,又谓‘需用邮递杂费谨先寄呈银币贰拾元,即日托嘉郡书坊同业汇奉’,‘惜劳玉翁(指劳乃宣)于前月作古,只可请培老总操选政’(原信打印稿)。”
    4张元济:《张元济全集(第2卷)·书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37页。另,《张元济年谱》第282页也曾记述此事:1927年1月4日张元济致汪兆镛书,谓“前复寸函并呈《潘文勤墓志铭》写本,计蒙察及。《翁文恭墓志》已得其近支克斋君回信云,检得即寄来。沈培老嗣子来告,谓尚未成,已脱其稿后即录寄。同乡陶勤肃、劳玉初两公皆有道之士,有行谊皆闻于时,以入《续碑传集》似无愧。”又托访觅广东开平、开建、感恩三县志书。(原信打印稿)
    1清遗老的具体生存状况的分析,详见林志宏撰:《民国乃敌国也:清遗民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变》,《第二章第一节,易代之际的生计与政治选择》,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5年12月,第55-62页。
    2胡平生:《民国初期的复辟派》,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第54页。
    3劳乃宣:《论变法》,《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六。
    4劳乃宣:《釜麓草·归田赘咏》,《《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六,页十九。
    5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1991年,第430页。
    6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97页、400页。余论之一有“其时‘遗民氛围’的弥漫”、“遗民情境”、“遗民情怀”等。
    1林志宏撰:《民国乃敌国也:清遗民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变》,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5年12月,绪论。
    2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62页。
    3劳乃宣:《书陈东塾先生说长白山篇后》,《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三,页十四至页二十。
    4劳乃宣:《书陈东塾先生说长白山篇后》,《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三,页十四。
    5劳乃宣:《书陈东塾先生说长白山篇后》,《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三,页十八。
    6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二。
    1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三。
    2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1991年,第469-470页。
    1孔令仁:《我的太外公劳乃宣和祖母劳缃》,《春秋》2002年第2期,内部资料。
    1此一点观点受马忠文老师启发,特此致谢。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9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98页。
    4耿云志:《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9-123页。耿云志先生在这里说的是洋务思想家的“中体”,笔者认为用它指清代乃至以前更长的时段也是适用的。此后他对“君权制度与宗法制度”也有多处表述。
    5耿云志:《近代社会转型中政治与文化的互动》,《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6龚书铎:《晚清儒学的变化》,《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中国近代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1-138页。
    7龚书铎:《儒学在近代中国的变化》,《中国近代文化探索》(增订本),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3页。
    1这是笔者受韦伯著述所启发,而对此提出的理论假设,对每一种类型的代表人物尚未发掘和思考成熟,故待日后再加以补充。
    2王森然:《近代名家评传》(初集),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31页。
    3龚书铎:《对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龚书铎自选集》,北京:学习出版社,2005年,第68页。
    1此为朴允河原注24。《桐乡劳先生遗稿》(二)<读音简字通序>,页三十八。下面还有一段解释文字,此处略。
    2朴允河:《劳乃宣<等韵一得>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语研究所硕士论文,1992年,第一章绪论,第8页。
    3耿云志:《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12-221页。
    1陈训慈:《桐乡劳玉初先生小传》,浙江省立图书馆:《文澜学报》第一集,1935年第1期。又见《陈训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126、128页。
    2程俊英编:《中国大教育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52-154页。该书最早的版本为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李美惠:《劳乃宣教育主张与教育实践探析》,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摘要及第37页。
    3劳乃宣:《论古今新旧》,《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二十七。
    4或许在近代中国亦有集这四者于一身者,但在这四个方面都称显著者,据笔者目前的陋识尚未发现。
    1劳乃宣:《续修劳氏遗经堂支谱序》(1916),《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二,页三十五。
    1劳乃宣:《等韵一得序》,《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二,页十五。
    1按,孔悦庭即孔宪诒,字融斋,号悦庭。同知衔,江苏候补知县,有子5人:孔庆霖、孔庆霄(出嗣)等。孔懋德主编,李景明著:《孔子家世全书·家族世系》,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306页。另三子为庆雯、庆霁、庆霭。见孔德成总裁,孔庆堃、孔令熙监修:《孔子世家家谱》,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0年,第136页。
    1劳乃宣在会试时记述自己的业师为十五人,即邵叶辰夫子名建诗、沈开之夫子名对薇、李兰申夫子名德辰、宗少云夫子名金枚、高翼哉夫子名鸿猷、赵斗南夫子名德魁、程亦秋夫子名有年、余晓云夫子名承普、施云门夫子名傅镳、李夫子名启、袁石斋夫子名保楠、堂兄云溪夫子名承庆、伯岳孔辅廷夫子名宪勋、姻伯范楣孙夫子名梁、沈辛楣夫子名丙墀。见上海图书馆珍藏,顾廷龙主编:《清代硃卷集成》(三三),台北:成文出版社,1992年,第259-261页。这比其自定年谱多出该处记述的最后四人,比其乡试时的记述多出宗少云及该处记述的最后三人。又见上海图书馆珍藏,顾廷龙主编:《清代硃卷集成》(二五一),台北:成文出版社,1992年,第219-220页。
    1劳乃宣:《谈瀛漫录》,《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九。
    1仵庸修,高凌霨等纂:民国《临榆县志》(1929年)之卷十八,《事实编宦迹》,第16页b。
    1王德乾等总修,刘树鑫等总纂:民国《南皮县志》(1933年)之卷一三,《故实志中大事记》,第44页a.
    2“清制,府同知、通判有两种,其一为府的辅佐官,由同知与通判分理府内之政务;另一种是分派专管地方之同通判。凡隶于省的,为各直隶厅的长官,职如各府、各直隶州之制;(隶于府的为一般散厅的长官职如知县),而品级相同。府同知为正五品,在公文上称“丞”,尊称“司马”。按清代官制,府同知例由满、蒙正从七、八、九品小京官拣选兼生;亦由大理寺左右寺丞、京府通判、光禄寺署正,京官知县、兵司马指挥、銮仪卫经历、内阁撰文中书、内阁典籍、内阁办事中书、内阁汉军典籍、中书科中书、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知州、盐运司运副、盐课司提举、外府通判、外县知县、直隶州州同升任。府同知例应升六部员外郎、各省知府及盐运司运同。见刘子扬编著:《清代地方官制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第97-98页。
    3“7月上旬(闰五月中旬)因津海关道周馥患病请假修养,李鸿章上奏由盛宣怀署理。……但盛宣怀因‘法事上书,只署海关道四个月。”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长编》(上册),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92-193页。
    1孔庆霄(为孔子第73代孙),字云甫,号筱庭,曾任长芦盐运使司库大使,有子三人:孔繁治、孔繁淦、孔繁敏。孔懋德主编,李景明著:《孔子家世全书·家族世系》,辽海出版社,1999年,第307页。孔繁淦,字子瑞,号幼云,拔贡,京师高等学堂审判厅推事,有子六人:孔祥朴等(二至六子依次为祥柯、祥榕、祥勉、、祥选、祥达)。
    2周馥:《民国周玉山先生馥自定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41页。
    3彭作桢修,刘玉田等纂:民国《完县新志》(1934年)卷三,《行政第二》(上),第17页a。
    1劳乃宣:《归舟预咏》,《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六,页六至七。
    1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171页。
    2王文韶(1830—1908年),字夔石,号赓虞。浙江仁和人,进士。光绪二十一年正月由云贵总督调任,二十四年四月召回京。任期三年零三个月。
    1金良骥修,姚寿昌总纂:民国《清苑县志》(1934年)(卷四),《人物上·名宦》第63页a.
    2金良骥修,姚寿昌总纂:民国《清苑县志》(1934年)(卷四),《人物上·仕绩》第54页a.
    3尤文远:《保定历史沿革初考》,政协河北省保定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编:《保定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一九八四年三月,第13页。
    1民国《吴桥志料》(缮录本)卷十二,人物志之名宦,民国二十年(1931),清华大学图书馆古籍室。
    2民国《吴桥志料》(缮录本)卷十六,故事志之史略(大事记),民国二十年(1931),清华大学图书馆古籍室。《吴桥志料》中无序言,题有“河北通志局据吴桥县志局呈报本”字样。
    1劳乃宣:《归程试咏》,《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六,页七至九。
    2劳乃宣:《归舟初咏》,《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六,页九至十。
    3劳乃宣:《归舟续咏》,《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六,页十一至十二。
    4劳乃宣:《挽袁爽秋太常》,《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六,页十二。
    1劳乃宣:《归舟三咏》,《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六,页十二。
    2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114页。
    1劳乃宣:《归舟三咏》,《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六,页十三。
    1本社编:《清末文字改革文集》,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第55-56页。又见劳乃宣:拼音文字史料丛书《简字谱录》,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第209-214页。
    2本社编:《清末文字改革文集》,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第57-59页。又见劳乃宣:(拼音文字史料丛书)《简字谱录》,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第215-221页。
    1张树年主编,柳和城、张人凤、陈梦雄编著:《张元济年谱》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71页。其中曰:“10月22日(九月十六日)浙江全省铁路公司召开股东大会,抗议清政府向英国借款筑路,并成立‘拒款会’,公举汤寿潜等赴京力争拒款,仍由商民自建。先生与王文韶、陆元鼎、陶葆廉、劳乃宣等浙江十一府绅士,‘为浙路遵旨自办,不借外款’请浙抚代奏公呈。”又可参见《张元济全集(第2卷)·书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67-68页,张元济致劳乃宣的信函。
    2劳乃宣:《简字谱录》,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第257-259页。
    3本社编:《清末文字改革文集》,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第79-82页。
    4劳乃宣:北京大学图书馆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6-151、158-160页。
    1本社编:《清末文字改革文集》,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第109-110页。
    1劳乃宣和汪荣宝、赵炳麟撰写了“简字研究会”启并章程,见本社编:《清末文字改革文集》,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第111-112页。
    2提学使司提学使,每省一员(江宁、江苏各设一员,照布政使管辖地方之例管理学务,吉林、黑龙江、新疆均各添置,秩正三品,在布政使之次,列按察使之前,总理全省学务,考核所属职员。见刘子扬编著:《清代地方官制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第433页。
    3本社编:《清末文字改革文集》,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第113-115页。唐尚书指唐景崇(1844?-1914),字春卿,广西灌阳人,同治十年(1871)进士,点翰林,任编修、内阁学士、兵部侍郎、礼部侍郎、江苏学政等职,1910年任学部尚书。
    1劳乃宣:《劫餘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六,页一至十六。
    1劳乃宣:《寄孔云甫内弟七十生日》,《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六,页二十二至二十三。
    1劳乃宣:《釜麓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六,页十六。
    2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四十六至四十八。
    3全文如下:“前承枉顾,畅领教言,无任兴慰。阅报知读音统一会如期举行,足下褎然首举,领袖群贤,自必日起有功,曷胜欣幸。弟以虚声猥蒙见采,并荷賁临,殷殷劝驾。昨又接部电敦促,似不应辞。惟弟邛园遁迹,不欲涉足国门。年余七旬,衰颓聋聩,跋涉赴会,未免艰难。而耳既失聪,审音更多不便,即使到会亦恐无益于事。是以不克应命。尚乞见原。但弟于兹事研究有年,箇中曲折,略有所知,不可不贡著左右。谨具意见书一通,附以谱说,邮呈鉴阅,以备采择。管窥蠡测,不足厕大雅之林。仍望诸君公同酌夺,如有疑义,尽可随时书函往复,以期一当。弟前具进呈《简字谱录》五种,又呈部《等韵一得》一种,并《简字从录续编》一本,由邮局另呈,到祈察入。”见开雕墨印本《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四十四。
    4韩行方、房学慧整理:《劳乃宣致罗振玉书札十六通》,《文献》季刊,1999年第4期,第268-269页。二位整理者可能由于没有参考劳乃宣《韧叟自定年谱》等资料,判断是1915年11月3日,有误。以下还有几函,与此情况类似。
    5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丁卯(1927)冬日桐乡卢氏校刊,页十九。
    6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卷二第三期(三)国语统一会筹备会(1)注音字母,第80-81页。又参见劳乃宣:《读音简字通谱序》,《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二,页三十七至三十九。
    1按照《东归别咏之二》引言所讲:“甲寅(1914)八月,移家阙里,有《东归别咏》之作。”可知劳乃宣全家在八月份到达曲阜。劳乃宣:《东归别咏之二》,《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七,页九。
    2劳乃宣:《劳山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六,页二十七至三十一。
    3劳乃宣:《劳山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六,页二十七。
    1韩行方、房学慧整理:《劳乃宣致罗振玉书札十六通》,《文献》季刊,1999年第4期,第270页。据《韧叟自定年谱》页十九,劳乃宣去西陵为1913年,该函落款时间为正月十三日,因此应为1914年2月15日(正月十三),而不是1916年2月16日。
    2韩行方、房学慧整理:《劳乃宣致罗振玉书札十六通》,《文献》季刊,1999年第4期,第266页。
    3韩行方、房学慧整理:《劳乃宣致罗振玉书札十六通》,《文献》季刊,1999年第4期,第266-267页。
    4劳乃宣:《人心能力论》跋,《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三,页九。又据国家图书馆藏书,该译本《人心能力论》第一版为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年(1914)。此后有1915年再版、1916年三版和1987年影印版。
    5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此信后被发表于《顺天时报》宣统三年十一月初八日,第一版(影印本第21册,《劳乃宣示儿书》,第233页)。
    1劳乃宣:《近圣草·曰归暂咏》,《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七,页十三。
    2劳乃宣:《近圣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七,页一至三十三。《近圣草》中诗文的写作时间大约自1914年秋至1917年夏。
    3劳乃宣:《近圣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七,页一。
    4韩行方、房学慧整理:《劳乃宣致罗振玉书札十六通》,《文献》季刊,1999年第4期,第267-268页。据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韧叟自定年谱》,页二十,劳乃宣去上海为1915年十月以后,故而应为1916年2月12日(正月初十日),而不是1915年2月23日。
    1韩行方、房学慧整理:《劳乃宣致罗振玉书札十六通》,《文献》季刊,1999年第4期,第267页。查张氏二烈女(长女张立次女张春)自杀时间为1916年三月十七日(见劳乃宣《古诗为张氏二烈女作》,《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七,第十九页;刘富槐:《张氏二烈女诗玉初先生命作》,《璱园诗录》卷三,页十一至十二)。又落款时间为十月望日,因此该函时间为1916年11月10日,而不是1914年11月21日。
    2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八,页一。
    3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八,页一至二。
    1按,《壬癸集》是王国维在壬子、癸丑(1912-1913)年间的诗词,其中较为著名的是《颐和园词》七古一首,诗成后,罗振玉见而激赏,为手录影印行世。此诗为静安诗中的长篇伟制,王氏对之甚为得意。因此较为遗老们推崇。因为“由于作者清遗老的立场,对慈禧多称颂之词,对清朝灭亡也流露了痛悼哀伤之情。”见陈永正校注:《王国维诗词全编校注》,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91页。
    2韩行方、房学慧整理:《劳乃宣致罗振玉书札十六通》,《文献》季刊,1999年第4期,第271-272页。
    3韩行方、房学慧整理:《劳乃宣致罗振玉书札十六通》,《文献》季刊,1999年第4期,第269页。据许全胜所撰《沈曾植年谱长编》记“一九一七年九月六日(10月21日),内藤湖南自日本起程来中国。……九月二十四日(11月8日),内藤湖南至上海,王国维陪同访公。《王国维致罗振玉札》:今日湖南博士来此(上海)。渠等自青岛来,登泰山,谒孔林,济南、金陵又复小住,故至今日始到。在青晤素、潜二公并严先生,惟韧老在青时言反曲阜,至曲阜又云在青,故未及见。”许全胜撰:《沈曾植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56-457页。再据“弟重来岛上倏已数月,日于山光海色之间与尉君(尉礼贤)商量旧学播越,得此殊为幸事。惟有浙风气倾向新党,大儿居于故里,自逮复占后屡受恫喝,三函不敢安处,举室北来,寄居曲阜”和《韧叟自定年谱》(页二十一)“丁巳(1917年)七十五岁,子絅章在家,屡得新党恫吓之函,携家迁居曲阜。”应为1917年11月20日,而不是1915年11月12日。又根据“承惠王静翁《壬癸集》两册,谢谢。”恰好与上函1917年10月2日中的“静翁有《壬癸集》刊本,想代乞一本,寄下为叩。”相衔接,故此,此函为1917年无疑。
    1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七,页二十至二十一。
    1韩行方、房学慧整理:《劳乃宣致罗振玉书札十六通》,《文献》季刊,1999年第4期,第272页。
    2韩行方、房学慧整理:《劳乃宣致罗振玉书札十六通》,《文献》季刊,1999年第4期,第272-273页。
    3韩行方、房学慧整理:《劳乃宣致罗振玉书札十六通》,《文献》季刊,1999年第4期,第273页。其注释恭邸为恭亲王耆善(当时力主复辟有肃亲王善耆,不是耆善),误,应为恭亲王溥伟。
    1韩行方、房学慧整理:《劳乃宣致罗振玉书札十六通》,《文献》季刊,1999年第4期,第273-274页。
    2韩行方、房学慧整理:《劳乃宣致罗振玉书札十六通》,《文献》季刊,1999年第4期,第274-275页。
    1韩行方、房学慧整理:《劳乃宣致罗振玉书札十六通》,《文献》季刊,1999年第4期,第275-276页。
    2陈弢庵即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闽县(今福州)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
    3劳乃宣:《近圣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七,页三十三。
    1韩行方、房学慧整理:《劳乃宣致罗振玉书札十六通》,《文献》季刊,1999年第4期,第276-277页。
    2韩行方、房学慧整理:《劳乃宣致罗振玉书札十六通》,《文献》季刊,1999年第4期,第277-278页。
    1劳乃宣:《劳山后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八,页九。
    2劳乃宣:《劳山后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八,页十四。
    3孙中山:《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的演讲》,《孙中山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版,第262页。
    4劳乃宣:《劳山后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八,页十九至二十。
    5劳乃宣:《劳山后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八,页二十一。
    6劳乃宣:《劳山后草》,《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八,页一至二十二。
    1《致蒋汝藻》(1921年8月16日),吴泽主编,刘寅生、袁英光编:《王国维全集·书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15页。其中第三句原为‘百朋天锡厚’。陈永正校注:《王国维诗词全编校注》,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59页。附录《挽劳乃宣》。
    1北京大学稿本丛书(9)《劳乃宣公牍手稿·内容提要》,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1 (1909)9,25(八,一二)邮传部奏,京张铁路告成,请优奖总办道员詹天佑,工程师颜德庆等。10,2(八,一九)京张铁路在南口行开车礼,由邮传部尚书徐世昌主之。见郭廷以编著:《近代中国史事日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38页。
    1湘盦图书,请教有关学者,其主人可能为黄彭年的儿子黄国瑄。
    2章开沅先生曾阅读过《桐乡劳先生遗稿》,他说:“我所见者为‘丁卯冬日桐乡卢氏校刊’本,全书共四册,木刻线装。”亦可提供《桐乡劳先生遗稿》之新的流传地,惜未注明该书的藏处。见章开沅:《劳乃宣同情农家疾苦》,《实斋笔记》,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295-296页。张舜徽也曾阅读过《桐乡劳先生遗稿》(一九二七年桐乡卢氏校刻本),见张舜徽:《张舜徽集·清人文集别录》卷二十一,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34-535页。
    1所少篇目如下:《御倭私议》上,《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资料室等藏,丁卯(1927)冬日,桐乡卢氏开雕],页五十五至五十六;《御倭私议》下,《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一,页五十七至五十八;《朱子议政录跋(癸卯)》,《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三,页八;《跋吴彝臣诗稿》,《桐乡劳先生遗稿》卷三,页十五;《致吴稚晖论简字》,《桐乡劳先生遗稿》卷四,页四十四。
    一、史料(除劳乃宣为作者的资料外,余皆按作者或编者拼音先后排序)
    (一)文献资料汇编、文集
    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1927年桐乡卢氏校刊本(关于其版本见附录三)。
    劳乃宣: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清劳韧叟先生乃宣自订年谱》,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
    劳乃宣等:《劳乃宣存札》、《劳乃宣文稿》、《劳乃宣书稿》、《归来吟》、《韧叟词存》、《劳斋日记》、《矩斋日记》等,除《文稿》、《诗稿》、《词存》、《归来吟》、《韧叟词存》外,
    大部为未刊稿,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
    劳乃宣纂:《各国约章纂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集》第19辑第186号,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
    劳乃宣:《简字谱录》,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
    劳乃宣撰:《简字全谱》,刻本,金陵,光绪33年(1907年),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室。
    劳乃宣:《等韵一得》,刻本,吴桥官廨光绪24年(1898),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室。
    劳乃宣:《等韵一得补篇》,刻本,涞水寓所,民国2年(1913),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室。
    文宗改革出版社编:《清末文字改革文集》,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稿本丛书编委会编辑编:《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稿本丛书》(9),影
    印本,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1991年重印。内有《劳乃宣公牍手稿》。
    劳乃宣纂,孙星衍编:《泰山石刻记》,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
    劳乃宣:《直隶旗地述略》,刻本,光绪15年(1889年)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室。
    劳乃宣撰:《论孔教会书》,刻本,民国4年(1915年),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室。
    劳乃宣撰:《古筹算考释》(六卷),刻本,光绪23年(1897年),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室。
    劳乃宣撰:《古筹算浅释》(二卷),刻本,清苑官廨,光绪23年(1897年),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室。
    劳乃宣撰:《古筹算考释续编》(八卷),刻本,清光绪年间,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室。
    劳步洲纂:《阳信县劳氏族谱》,刻本,阳信劳乃宣吴桥官廨,光绪19年(1893年)。
    劳乃宣:《毓清臣拔贡孝经韻语序(辛酉)》,《船山学刊》1935年第4期。
    王闿运劳乃宣吴闿生撰:《王劳吴信札》,稿本,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室。
    《续义和拳源流考》,支碧湖,1篇,见《春坡梦传奇》1906年活字本,收入《义和团》史料丛刊)第4册。
    劳乃宣辑,蒋楷、刘春堂撰:《奉禁义和拳汇录》、《平原拳匪纪略》、《畿南济变纪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37辑(362-364),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影印。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编:《义和团运动史料》(第一辑、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
    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上海:世界书局,1937年(后又有中国书店1984年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影印本等)。
    长春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王庆祥、萧立文校注,罗继祖审订:《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
    陈祖武先生选编:《晚清名儒年谱》(14),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房学惠、王宇:《宝熙致罗振玉信札十七通》,《文献》,2002年第2期。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顾廷龙主编:《清代硃卷集成》,台北:成文出版社,1992年。
    韩达(编):《评孔纪年》,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
    韩行方、房学惠:《劳乃宣致罗振玉书札十六通》,《文献》,1999年第4期。
    胡珠生编:《宋恕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李刚己辑录:清代历史资料丛刊《教务纪略》,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
    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罗振玉著,黄爱梅选编:《雪堂自述》,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上海市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一至四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89年。
    王国维著,陈永正校注:《王国维诗词全编校注》,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附录收入对联15首,内含《挽劳乃宣》。
    王宇、房学惠:《柯劭忞致罗振玉手札廿三通》,《文献》,2001年第1期。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沃丘仲子:《当代名人小传》,见《近现代名人小传》下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较早版本1922年世界书局出版)。
    吴泽主编,刘寅生、袁英光编:《王国维全集·书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杨度著、刘晴波主编:《杨度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叶昌炽:《缘督庐日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苑书义主编:《张之洞全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武汉:武汉出版社,2008年。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
    章梫:《一山文存》,刘氏嘉业堂刊本,1918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劳祖得整理:《郑孝胥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义和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最
    早版本为上海:神州国光社,1951)。
    《大公报》、《大中华杂志》、《东方杂志》、《孔教会杂志》、《孔社杂志》、《内阁官报》、《盛
    京时报》、《顺天时报》、《申报》、《时报》、《新青年》、《庸言》、《政治官报》。
    河北省档案馆:民国河北省各县县志。
    河北省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北省志·文化志》(第七十九卷),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年。
    鲁春芳主编:《蠡县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金良骥等纂修:《清苑县志》,清苑县署,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彭玉桢等纂修:《完县新志》,完县县署,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王德乾等纂修:《南皮县志》,南皮县署,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仵庸等纂修:《临榆县志》,临榆县署,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以上几种民国县志
    又见台湾所编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
    吴桥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吴桥县志》,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年。
    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所纂:《浙江人物简志》(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浙江人物志编纂委员会编,魏桥主编:浙江省志丛书《浙江省人物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录副光绪宣统奏折。
    朱兰等修,劳乃宣纂:《阳信县志》八卷,含补遗),阳信县署,民国十五年(1926),铅印本。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列宁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程啸:《晚清乡土意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陈独秀:《陈独秀音韵学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陈贵宗:《义和团的组织和宗旨》,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程俊英编:《中国大教育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其最早版本为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
    丁伟志、陈崧:《中西体用之间:晚清中西文化观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李帆:《刘师培与中西学术——以其中西交融之学和学术史研究为核心》,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耿振生:《明清等韵学通论》,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年。
    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探索》(增订本),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文化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龚书铎:《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中国近代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贵州省遵义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何柱承主编:《浙江大学在遵义》,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年。
    胡平生:《民国初期的复辟派》,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
    黄兴涛:《文化怪杰辜鸿铭》,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吉常宏、王佩增:《中国古代语言学家评传》(内有耿振生著《劳乃宣评传》),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
    《交通大学校史》编写组:《交通大学校史》,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年。
    《交通大学校史》编写组:《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第一卷,1896-1927),西安:西
    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年。
    李迪:《中国数学通史》(明清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
    李贵连:《沈家本传》,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李贵连:《沈家本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据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版)。
    李细珠:《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倭仁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李文海:《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李文海等编著:《义和团运动史事要录》,济南:齐鲁书社,1986。
    李无未:《音韵学论著指要与总目》,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
    李无未:《汉语音韵学通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林存阳:《清初三礼学》,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路遥主编:《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
    陆宝千:《清代思想史》(第三版),台北:中和广文书局,2006年(大陆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卢钟锋:《中国传统学术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瞿同祖:《瞿同祖法学论著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
    瞿同祖著,范忠信、宴锋译,何鹏等校:《清代地方社会》,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倪海曙:《清末汉语拼音运动编年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
    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王宗光主编:《上海交通大学纪事》(1896-2005)(上卷),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
    孙立新、孙锐主编:《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卫礼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
    孙孔懿:《论教育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常识》(第四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长编》(上下册),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
    萧超然等编著:《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台北:华世出版社,1977年(大陆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台北:联经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王力:《汉语音韵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年。
    王力:《音韵学初步:献给叶圣陶先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王力:《汉语音韵》,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汪林茂:《晚清文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王学珍、郭荣建主编,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编:《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1898-1911),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王学珍等主编:《北京大学纪事》(1898-1997),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2版。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台北大林出版社,1982年。
    韦政通:《韦政通自选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吴文俊主编:《中国数学史大系》(全10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001年。
    杨洪升:《缪荃孙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浙江大学校史编写组》:《浙江大学简史》(1896-1966)第一、二卷,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赵园:《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张奠宙:《中国近现代数学的发展》,石家庄:河北科技出版社,2000年。
    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台北联经事业出版公司,1989年。
    张世禄等:《音韵学入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
    张卫波:《民国初期尊孔思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版。
    郑师渠、史革新:《近代中西文化论争的反思》,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郑师渠总主编,史革新分册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晚清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朱隆泉主编:《思源湖:上海交通大学百年故事撷英》,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
    [美]包华德主编(Howard L.Boorman),沈自敏译:(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民国名人传记辞典》第六、七、八分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美]戴维·迈尔斯(David Myers)著:《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
    [英]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小组译(鲍国宝等译):《中国科技史》(第三卷:
    数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年。
    [德]卫礼贤,王宇洁等译:《中国心灵》,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该书还有
    还有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修订版)。
    [美]周锡瑞著,张俊义王栋合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
    [美]周明之:《近代中国的文化危机:清遗老的精神世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
    [日]佐藤公彦著,宋军、彭曦、何慈毅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及其运动》,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三)学术论文:
    陈恩虎:《民初遗老圈传统文化情愫探析》,《安徽史学》,2006年第3期。
    陈晶华:《晚清遗民的社会影响》,《理论界》,2008年第7期。
    陈旭麓:《论“中体西用”》,《历史研究》1982年第5期。
    戴玄之:《义和团的本质》,《大陆杂志》第24卷第1期,1962年1月。
    戴玄之:《义和团与白莲教无关考》,《大陆杂志》第25卷第3期,1962年8月。
    戴玄之:《义和团的变质》(上、下),《大陆杂志》第26卷第11、12期,1963年6月15、30日。
    凡木:《<周易>西行》,《读书》1992年第1期。
    傅道彬,王秀臣:《郑孝胥和晚清文人的文化遗民情结》,《北方论丛》2002年第1期。
    葛兆光:《世间原未有斯人:沈曾植与学术史的遗忘》,《读书》1995年第9期。
    郭婕:《劳乃宣法律思想略论》,《史学月刊》,2000年第2期。
    孔令仁:《我的太外公劳乃宣和祖母劳缃》,《春秋》2002年第2期,内部资料。
    李福友:《阳信名人劳乃宣》,《春秋》2003年第3期,内部资料。
    李明:《论劳乃宣的思想历程》,《今日科苑》,2007年第22期。
    李明:《试论劳乃宣的重民思想及其实践》,《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李贻荫、王平:《<易经>两种英译的比较》,《外语与外语教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李宇明:《清末文字改革论语言统一》,《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2期。
    刘远征:《民国初期的“共和”观念》,《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3期。
    路新生:《论“体”“用”概念在中国近代的“错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罗惠缙:《清末民初遗民关系摭拾》,《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罗惠缙:《清末民初遗民话语系统的文化解析》,《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8期。
    吕淑红:《论劳乃宣现象》,《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马勇:《50年来的近代人物研究》,《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
    邵盈午:《从梁济“自沉”看中国近代遗老的文化心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4年第1期。
    孙明:《清遗民关怀中的治统与道统——以沈曾植、曹廷杰为个案》,《史林》2003年第4期。
    王东杰:《从文字变起:中西学战中的清季切音字运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王雷:《民国初年生存空间的歧异——前清遗老圈里的生死节义》,《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期。
    王雷:《民初前清遗老圈政治心态浅析》,《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第12期。
    王雷、陈恩虎:《民国初年前清遗老圈生存心态探析》,《史学月刊》,2005年第3期。
    汪林茂:《工具理性思路下的清末文字改革运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汪林茂:《清末文字改革:民族主义与文化运动》(上)(下),学术月刊,2007年第10、11期;并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8年第2期全文转载。
    王青建:《<古筹算考释>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1998年第2期。
    王世维:《官吏、学者劳乃宣》,《青岛师专学报》,1993年第2期。
    王晓秋:《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熊月之:《辛亥鼎革与租界遗老》,《学术月刊》2001年第9期。
    闫翠翠:《劳乃宣的“变”与“不变”》,《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于建胜等:《试论劳乃宣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于建胜:《劳乃宣与清末修律述论》,《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5期。
    于建胜:《一个知县眼中的义和团——以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为中心的探析》,《山
    东师范大学》2010年第1期。
    赵慧峰:《简析民国时期的国语运动》,《民国档案》,2001年第4期。
    庄吉发:《清代义和拳源流考》,《大陆杂志》第65卷第6期,1982年12月。
    陈晶华:《民国社会的异度空间——谈晚清遗民》,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2006年。
    陈珊珊:《明遗民群体的心态嬗变和启蒙思想的生成》,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伏传伟:《进入民国:清史馆的机构与人事》,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干春松:《制度化儒家的解体》,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郭婕:《劳乃宣与清末修律》,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年。
    韩华:《民初孔教会与国教运动》,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李美惠:《劳乃宣教育主张与教育实践探析》,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林志宏:《清遗民的心态与处境:以刘声木〈苌楚斋随笔〉为例》,《东吴历史学报》第9期。
    朴允河:《劳乃宣<等韵一得>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语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2年。
    宋淑玉:《孔教会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张新慧:《清末礼教派思想述评》,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郑绍基:《劳乃宣汉字改革理论研究》,香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年。
    周敏之:《王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陈旭麓等:《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
    邓宗琦主编:《数学家辞典》,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李盛平主编:《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
    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编写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钱实甫:《清代职官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萧一山:《清代学者生卒及著述年表》,北平文史政治学院讲稿1931年刊本。又见萧氏著
    《清代通史》(五),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1985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1988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1991年。
    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North China Herald ,1901-1911.
    Boorman, Howard L.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Republican China[monograph].New York:Columbia Univ.1967-1979.
    Chang,Hao.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Crisis: Seaarch for Order and Meaning, 1890-1987.(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7.
    Chang,Hao.Liang Ch′i-ch′ao and Intellectual Transition in China 1890-1907.Cambridge:Harvard Univard Press,1971.
    Richard Wilhelm. The soul of China. trans. by John Holor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2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