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民族器乐创作对新音响的探索与实践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一个世纪以来,西方现代音乐对我国大陆音乐创作的影响可谓深远,我们的音乐创作经历了从模仿借鉴、到吸收融合再到创新发展的探索之路,每一个时期都凝聚了作曲家的心血和智慧。经典的、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而我们中国民族器乐从一开始就肩负着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的使命。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再次受到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影响,以及东方音乐文化中的“返朴归真、追本溯源的”审美追求开始兴起,我们的民族器乐创作也越来越被作曲家们重视,尤其是当时的青年作曲家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民族器乐的创作中,他们一方面吸收借鉴各种纷繁复杂的西方作曲技法,另一方面又从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中找寻灵感及创作思路,他们探索性地将西方的创作思维及技法与中国民族器乐的音色特质与演奏技巧结合起来,也产生了非常新奇的效果,以至于这一时期的作品在音响上与之前的所有中国民族器乐创作有非常大区别。
     本文通过对具有现代音响效果的当代中国器乐作品的分析,对作品中所出现的有别于传统音响获得途径做了分类的归纳。从音高组织、演奏技法、复调对位、配器手法等传统作曲技巧的角度对新音响技术的构成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当代中国作曲家在实践新音响方面所作的技法上的探索和创新,同时也探讨了中国传统音乐对现代中国器乐创作所起的作用与影响,进而希望我们民族器乐未来的发展能够在“走进传统,创新传统”上走出自己的道路。
For almost a century, modern western music on China's mainland music creation influence is far‐reaching. Our music creation experienced from imitating reference, to absorb fus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xploration of the road. Each of these periods are condensed the composer effort and wisdom. Classic, outstanding works emerge in endlessly And we Chinese instruments from the beginning is shouldering the spreading traditional music culture mission .
     Beginning from 1980s, again by western modern composing techniques influence.. The "Oriental music culture and return to nature, the way of" aesthetic pursuit began to rise Our Chinese instrumental music creation also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the composer . Especially when young composer with great enthusiasm for music creation. They hand introducing various complicated western composing technique, on the other hand, from China's traditional music culture and creative thinking inspiration. They made a discussion on the west of the creative thinking and the technique and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s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skills, combine. Certainly also produced a very novel effe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have modern sound effect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instrumental music analysis, which occurred in the work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audio obtain way classification inductive. From tonal group, playing techniques, polyphonic registration, instrumetnts methods, traditional composing skill Angle to new audio technology constitute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concludes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composers in practice new stereo made the skills of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Also probes into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to modern Chinese instrumental music creation the role and influence
引文
①转引自伍国栋《中国民间音乐》,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原载于《音乐教育》1934年12月第2卷第12期。
    ①李渔(1611—1679):《闲情偶寄·演习部》“变调第二”,上海古籍出版社,第90页。
    ②《国语·周语下》伶州鸠伦律:“律吕不易”。《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10月第一版。
    ③《中国音乐分析概论》,李吉提,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第10页。
    ①“苦音”采用并强调了徵调式主音上方的小三度音和下方的大二度音,参见李吉提著《中国音乐结构分析》第33页。
    ②参见孙丽伟著《传统琵琶曲中的武曲、文曲、文武曲》载于《音乐研究》2001年,第1期。
    ①李吉提、童昕著三重奏《戏》的音乐语言分析.中国音乐1999第3期
    ①朱践耳关于《玉》的创作构想1998年第4期,第55页。
    ①(波)约·霍夫曼编著:《论钢琴演奏》,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50页。
    ②《感受中国乐器法中“韵”的传统魅力》载于《人民音乐》2003年第10期
    ①参见《民族管弦乐法》胡登跳著第35页
    ①刘德海:《凿河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
    ①参见《民族管弦乐法》胡登跳著第5页
    ①《牛津简明音乐辞典》“室内乐“一词,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2年第四版,第213页
    ①王震亚:《中国作曲技法的演变》,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279页
    ①《青年作曲家创作心态录—部分青年作曲家参加“第一届中国现代作曲家音乐节“文稿转载,《音乐研究》1986年第4期
    ②《青年作曲家创作心态录—部分青年作曲家参加“第一届中国现代作曲家音乐节“文稿转载,《音乐研究》1986年第4期
    ①何乾三.《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刘靖之《论中国新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张巍《音乐结构的形态与功能》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缪天瑞等主编《中国音乐辞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彭志敏《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上)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童忠良、赵德义、彭志敏《现代作曲技法丛书》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美)格林主编;王婷婷等译中国与西方:一种新音乐的诞生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李诗原中国现代音乐:本土与西方的对话—西方现代音乐对中国大陆音乐创作的影响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卢广瑞时代与人性—朱践耳交响曲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杜亚雄:《中国民族器乐概论》,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概论》,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杜亚雄:《中国传统乐理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胡登跳:《民族管弦乐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李民雄:《民族器乐知识广播讲座》,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
    李民雄:《民族器乐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李民雄:《民族管弦乐总谱写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
    李民雄、乔建中等主编:《江南丝竹音乐大成》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李西安:《走出大峡谷—李西安音乐文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北京:中央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罗忠镕主编:《现代音乐欣赏辞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北京: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黎颂文《中西合璧—陈怡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因素》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
    洛秦著、罗艺峰导读:《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
    刘东升、胡传落、胡彦久主编:《中国民族器乐图志》,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7年版.
    刘育和编:《刘天华文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7年版.
    明言:《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英]迈克尔·肯尼迪、[英]乔伊斯·布尔恩编:《牛津音乐简明字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第四版).
    朴东生:《民乐指挥概论》,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彭志敏:《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彭亚非:《先秦审美观念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
    彭丽:《彭修文民族管弦乐艺术研究》,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唐朴林:《中国民族器乐组合录》,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唐朴林:《民族器乐多声部写作》,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王震亚:《中国作曲技法的衍变》,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伍国栋:《中国民间音乐》,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薛良主编:《音乐知识手册》第三册,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
    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史》,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
    杨立青:《管弦乐配器法教程》,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油印,1991‐2003年.
    袁静芳:《民族器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
    袁静芳:《乐种学》,北京:华乐出版社,1999年版.
    居其宏:《20世纪中国音乐》,青岛:青岛出版社,1992年版.
    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1949‐2000》,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朱世瑞:《中国音乐中复调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编:《中国音乐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
    鲍元恺:《中国风》的理想与实践[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1)
    陈奎及:《建设新型的民族管弦乐队》[J],《中国音乐》1981年第3期.
    陈威:《论民族乐队的中音性乐器及其融合作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
    陈济略:《民族乐队建设的构思》[J],《中国音乐》1985年第1期.
    陈御麟:《中国新型民族管弦乐的前景》[J],《人民音乐》1993年第5期.
    程午嘉、翟安华:《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历史的回忆》[J],《中国音乐》1982年第4期.
    程云:《民族乐队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人民音乐》1982年第7期.
    曹月:《贯通中西,革故鼎新—刘天华先生对近代琵琶艺术贡献的再认识》[J],《音乐艺术》2004年第4期.
    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在音色运用方面的特征》[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1)
    樊祖荫:《民族性、时代性、可解性及其他》[J],《人民音乐》1987年第4期.
    甘亚梅:《二十世纪民族器乐创作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音乐探索》1988年第3期.
    顾冠仁:《努力发展民族乐队交响性功能及交响性创作手法》[J],《人民音乐》1988年第6期.
    顾冠仁:《谈大型民族乐队的音响问题》[J],《人民音乐》2000年第6期.
    高鸿祥:《威伯恩的点描技术与我国古琴音乐中的音色性手法》[J],《黄钟》1989年第2期.
    关乃忠:《从技术层面看现今中国民族乐队的几个问题》[J],《人民音乐》1998年第11期.
    关乃忠:《探讨中国民族乐队的排位和音场问题》[J],《人民音乐》2001年第11期.
    郭永秀(新加坡):《华乐的定位与发展》[J],《中国音乐》1998年第1期.
    郭文景:《中西乐器合奏的音响差别之我见》[J],《乐器》2001年第4‐5期.
    郭文景:《闲话合奏与音乐厅》[J],《音乐爱好者》1998年第5期.
    胡登跳:《关于民族乐队的编制》[J],《人民音乐》1961年第10期.
    胡登跳:《民族乐队的建设问题》[J],《音乐研究》1983年第3期.
    胡登跳:《民乐创作的创新与继承》[J],《人民音乐》1984年第11期.
    胡登跳:《土·新·情—我对中乐作品中关于中国风格的认识》[J],《人民音乐》1989年第3期.
    黄翔鹏:《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和发展》[J],《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4期.
    黄安伦:《在传统调式上的多调性横向进行》[J]人民音乐1985(3)
    黄大岗:《试论中国民族器乐的特点》[J],《音乐探索》1988年第1期.
    何昌林:《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依据—谈民族乐器改革》[J],《乐器》1983年第6期、1984年第1期.
    金湘:《民族乐队交响化刍议—在“98全国当代民乐创作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J],《人民音乐》1999年第3期.
    居其宏:《中国音乐:战后三十年的历史反思》[J],《中国音乐学》1988年第4期.
    居其宏:《超越与重构:从单一模式走向多元态势一‐对新时期音乐观念更新热的观测》[J],《黄钟》1989年第1‐2期.
    居其宏.:《“新潮”音乐的美学来源与流向》[J].文艺研究1988 (01)
    金兆钧:《从“新潮”论争看音乐价值观之分歧》[J].中国音乐学1988 (04)
    钱正钧:《对“新潮”音乐正面与负面意义之我见》[J].人民音乐2002 (12)
    匡君:《20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观念研究》[J]人民音乐,2009,(05).
    李焕之《民族音乐的新崛起》[J],《人民音乐》1982年第5期.
    李焕之《探索、创新、走民族自己的路》[J],《人民音乐》1984年第5期.
    李焕之:=《谈谈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问题》[J],《音乐研究》1983年第1期.
    李元庆《谈乐器改革的原则》[J],《人民音乐》1995年第4期.
    李凌:《谈民族管弦乐艺术—在民族管弦乐学会年会上的讲话》[J],《中国音乐》1987年第4期.
    李西安:《不寻常的十年—漫话1976一1986年的民族音乐》[N],《中国文化报》1987年1月25日.
    李西安:《文化转型与中国民族器乐的张力场结构》[J],《中国音乐学》1994年第4期.
    李西安:《我们将如何面对21世纪—民族管弦乐队的转型、解构及其它》[J],《人民音乐》2000年第4期.
    李西安:《我国民乐创作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格局的转型》[J],《人民音乐》2002年第10期.
    李西安《:移步不换形与涅磐而后生—关于中国音乐发展对策的思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李民雄:《华乐在新加坡》[J],《人民音乐》1990年第1期.
    李吉提:《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结构力观念》[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李吉提:《回眸东方一一<后土>的音乐语言、拼贴技术及其他》[J],《人民音乐》1999年第3期.
    李吉提、童昕:《三重奏<戏>的音乐语言分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李子贤:《刘天华在二胡改革与发展方面的主要贡献》[J],《乐器》1996年第1期.
    梁茂春:《在艰难中崛起—八十年代民族器乐创作述评》[J],《人民音乐》1990年第2期.
    梁茂春:《中国当代民族器乐创作发展四题—为“当代音乐建设学术研讨会”而作》[J],《乐府新声》1990年第1期.
    梁茂春:《论民族乐队交响化》[J],《人民音乐》1998年第2期.
    梁茂春《中国传统音调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1)
    梁铭越:《有关民族管弦乐与音乐文化识别论之反思》[J],《音乐艺术》2002年第4期.
    林振豪:《谈民族管弦乐队》[J],《中国音乐》1982年第3期.
    林谷芳:《音色里的中国人文》[J],《人民音乐》2004年第1期.
    林华《中国与西方传统音乐的创作思维比较》
    刘锡津:《浅议民族器乐的交响性写法》[J],《人民音乐》1992年第8期.
    刘文金:《背景、前景、景象—发展中的新型民族器乐创作》[J],《人民音乐》1984年第11期.
    刘文金:《民族管弦乐队的实验性及其他》[J],《人民音乐》1987年第8期.
    刘文金《感受中国乐器法中韵的传统魅力》[J]人民音乐2003(10)
    刘文金:《民族管弦乐交响性的实验》[J],《人民音乐》1997年第5期.
    刘再生:《在创作实践的探索中定型—关于民乐创作模式问题的思考》[J],《人民音乐》1999年第1期.
    刘承华:《古琴的文化审美内涵》[J],《黄钟》1999年第2期.
    卢璐,匡君.《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民族器乐创作简析》[J]人民音乐, 2010, (08) .
    罗赛芬《中国音乐作品中的对位性多调叠置》[J]黄钟1999(2)
    明言:《琵琶协奏曲<春秋>—兼谈大型民族乐队的创作观念》[J],《人民音乐》2000年第10期.
    明言大繁若简—扬琴与弦乐队《凤点头》评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4)
    马惠文《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多声结构浅析》[J]音乐探索1986(4)
    牛苗苗:《中国民族器乐“新潮”之发端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1).
    乔建中:《落潮也有好景观—1990年‐2000年民族音乐创作简论》[J],《人民音乐》2001年第8期.
    乔然:《中西管弦乐队的艺术音响能力》[J],《人民音乐》1987年第9期.
    钱兆熹:《民乐创作艺术技巧思维的新发展—我的实践与体会》[J],《人民音乐》2000年11期.
    钱仁平:《承文化薪火传时代新韵》中国新音乐
    沈洽:《二十世纪中国民族器乐思想的“U”字之路》[J],《音乐研究》1994年第2期.
    沈星扬:《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音响空间理论》[J],《人民音乐》1989年第2期.
    苏夏:《我国民间的多声音乐》[J]音乐研究1982(3)
    苏青:《当代器乐作品中的传统因素》[J]中国音乐2005(2)
    孙克仁:《民族器乐创作面临的课题》[J],《人民音乐》1992年第4期.
    孙以诚:《中国民族器乐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音乐》1998年第2期.
    孙慧.:《“新潮音乐”之路混生何以涅磐——由秦文琛唢呐协奏曲《唤凤》之单音技法与“整体
    结构节奏”的折返而引申》[J]中国音乐2009 (04).
    唐建平:《民族管弦乐创作中的音响观念及其近年来的实践》[J],《人民音乐》2001年第9期.
    童忠良:《从先秦编钟乐队到现代交响化民族乐队音响的“点·线·面”特征》[J],《人民音乐》1997年第7期.
    童昕:《部分中国当代作曲家作品曲式结构分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1)
    唐建平:《分析与总结(下)》乐府新声2007(2)
    铁梅:《建国以来中国主要民族乐器的改革思潮刍议》[J]乐器2011(03)
    王红梅:《音乐赖以生存的物质媒介——音响》[J]中国音乐2006(1): 108—114
    王建民:《源于民间根系传统——《第二二胡狂想曲》创作札记》[J]人民音乐2003(9)
    王甫建:《金石之声由心而动——金湘民族交响作品音乐会后感》[J],《人民音乐》1997年第9期.
    王西麟:《民族交响乐作品的新探索—听金湘“民族交响乐作品音乐会”》[J],《人民音乐》1997年第9期.
    王震亚《民族音阶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延伸》[J]中国音乐学1990(2)
    汪立三:《新潮与老根一一在香港“第一届中国现代作曲家音乐节”上的发言》[J],《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3期.
    王安国:《我国音乐创作“新潮”纵观》[J]中国音乐学1986(1):4-15
    王安国:《20世纪新音源的开掘及调性因素的消解》[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0(3)
    王安国:《我国音乐创作“新潮”纵观》[J].中国音乐学1986, (01)
    王安国:《“新潮”音乐——一段特定的历史文化过程》[J].文艺研究1988 (01)
    王安国:《我国音乐创作“新潮”》[J].文艺研究1986 (03)
    吴蛮《我演奏的琵琶独奏曲<点>》[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2)
    魏廷格:《对民族管弦乐创作的一点浅见一一兼评朱广庆的几首民族管弦乐作品》[J],《乐府新声》1984年第3期.
    萧友梅,廖辅叔译:《十七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J],《音乐艺术》1989年第2‐4期.
    杨荫浏:《中国民族器乐前途及其研究》[J],《中国音乐学》1989年第4期.
    杨善武《中国传统音乐中多声的观念与实践》[J]中国音乐学1996(3)
    杨立青:《现代音乐记谱法的沿革及分类问题》[J],《中国音乐学》1988年第3期.
    杨青:《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中的线条艺术》[J],《人民音乐》2001年第7期.
    杨青:《民族的空间、现代的光色—评民族管弦乐队交响音画<水之声>》[J],《中国音乐》1999年第2期.
    杨青:《拓宽中国民族室内乐的表现空间》[J],《人民音乐》1999年第8期.
    杨青:《传统给了我们什么》[J],《人民音乐》2002年第7期.
    杨忠衡:《现代中国民族器乐与传统(民族)音乐接轨的可能性探索—迎接民乐的“现代时期”》[J],《人民音乐》2001年第12期.
    杨春林:《中国民族管弦乐若干问题初探》[J],《人民音乐》2002年第9期.
    于捷傅利民:《民族乐队的音响结构观念探索》[J]中国音乐2005 (4)
    于庆新:《民族性、时代性、多样性—记香港“中乐发展国际研讨会”》[J],《人民音乐》1997年第3期.
    于庆新:《新颖的组合多方的启示—单编大型民族室内乐队刍议》[J],《人民音乐》2000年第3期.
    于庆新:《扬长避短独树一帜,—香港“21世纪国际作曲大赛”暨“大型中乐作品创作研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2000年第5期.
    于庆新:《民族器乐模式的多样性并存及其他》[J],《人民音乐》2001年第2期.
    于庆新:《国粹、特色与品牌—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日内瓦之行及引发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2年第6期.
    一石激起千层浪——“谭盾民族器乐作品音乐会”座谈会简述[J]中国音乐学,1985(1)
    袁炳昌、毛继增:《中国民族乐器概观》[J],《人民音乐》1992年第6期.
    阎明:《谈民族低音拉弦乐器》[J],《中国音乐》1988年第3期.
    范树青:《民族音乐中打击乐的运用》[J],《音乐探索》1988年第4期.
    张晓峰:《浅谈复调在民族器乐作品中的运用》[J],《交响》1989年第2期.
    张旭冬九重奏《玄黄》中的微型卡农技法探究—兼及微型卡农的艺术表现风格与结构原则[J] 音乐研究2002(3)
    张殿英《:弘扬民族文化繁荣民乐创作—第三届全国民族管弦乐展播评述》[J],《人民音乐》1994年第7期.
    朱践耳:《和而不同一一五重奏<和>创作扎记》[J],《音乐艺术》1995年第1期.
    周文中:《关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J]福建艺术2004(4)
    周大风:《谈当前民族器乐曲的创作》[J],《人民音乐》1993年第7期.
    周勤如:《促进民族管弦乐深入发展的三个建议》[J],《人民音乐》2001年第3期.
    钟峻程周玉娥广西民间器乐中的微分音现象与西方微分音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3)
    张路《现代音乐中新音响及结构力》[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匡君《二十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音色观念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刘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琵琶音乐创作的多元性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06
    宋薇《论刘德海琵琶新语汇》[D]西安音乐学院,2009
    齐瑶《论刘德海琵琶技巧的革新与创新》[D]天津音乐学院2006.
    刘选《异工同曲,同中求异》[D]首都师范大学,2009.
    皇甫庆玲《郭文景《戏—为3付铙钹和嗓音而作》乐曲分析[D]天津音乐学院,2010
    张晓娟《建国以来二胡音乐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
    孔艳艳.《二十世纪二胡演奏技巧的开发与应用[D]上海音乐学院,2004
    孙迎枫《二胡演奏新技术的演奏原理与训练方法》[D]南京艺术学院,2005
    程璐璐《当代筝曲的创新意识及其表现手法》[D]南京艺术学院,2004
    朱蕾《谭盾筝与箫二重奏《南乡子》作品及古筝演奏分析》[D]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
    杨凡《当代古筝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王英睿《二十世纪的中国筝乐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周鑫《愁空山的竹笛艺术分析》[D]河南大学2007
    易钢《竹笛与管弦乐队协奏曲<愁空山>》配器分析[D]西南大学2010
    龚华华《积墨·破墨·泼墨》[D]武汉音乐学院2008
    刘音璇《从<双阕>谈当代“新潮”扬琴作品及其演奏》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
    张晶晶《20世纪二胡演奏技术研究初探》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李曦《二胡技法符号的演变及其分析》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周力《论二胡演奏中的音色及其技法表现》武汉音乐学院2006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