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通过解读20世纪初发刊于日本的《新民丛报》,力图全面展示出该报的相关面相,进而分析该报对近代中国政治、文化及社会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由传统迈向近代的十字路口。在西力东侵与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延续了2000余年的专制政治体制遭到了强烈的质疑,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以三纲五常为内容的道德价值体系亦出现“解纽”的趋势,正是在这种古今中外矛盾交集之时,《新民丛报》诞生。
     本文第一章内容扼要展示了该报的创办及其时代背景。我们发现,在该报的创办初期,经营方式属于股份制;编作者群体来源多样化;思想言论激进化;宗旨国家化。这一切都表明该报是一份相对独立于保皇会的,以梁启超为核心的同人刊物。
     本文第二章详细介绍了该报的编作者构成,指出这些年龄、身份、教育及背景各异的知识分子,分别由不同的途径,聚合在《新民丛报》周围,主要是出于对新知一新民—新国思想的认同,及政治态度的相近。故新民同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群思想政治主张相近的新知识群体所构成的松散的同人团体。
     第三章《新民丛报》的政治理想。研究者常言,《新民丛报》的思想一直在变化。本章欲进一步探讨:在这些变化背后,《新民丛报》是否存在不变的一以贯之的内容?《新民丛报》的思想从何而来,目的为何,其思想基础是什么?围绕上述问题,最后揭示出,国家思想是《新民丛报》的思想基础与终极目标。
     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分别从政治主张的变化、学术思想、社会思想三个方面阐释了《新民丛报》的内容,《新民丛报》以其国家理想为基础,从政治、学术、社会各个方面进行新民,提出政治变革、学界革命、社会改良等思想主张,掀起了一场广泛而全面的社会思想启蒙运动,这是一场全方位的新民运动,同时对中国政治、学术及社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本文从“新闻史”的角度,剖析《新民丛报》。具体考察该报的读者构成、读者对该报的参与情况及读者与该报的互动。通过考察我们发现,该报对中国新知识群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进而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Regenerate People magazine, published in Japan in late Ch'ing dynasty, to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the magazine to the modern Chinese politics, culture and the impact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China is in a social transitional period, o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Chinese political institution is challenge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questioned, and the Chinese social customs suffer from the West. The Regenerate People magazine birthed in this context.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beginning of the magazine.It was found that the magazine adopted the share-holding system in the modes of business. The editors came from the variety of groups. The idea was radical. The purpose of the magazine is Nationalism.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authors of the magazine.These intellectuals from the different age structure, the various identity, the divers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gathered around the Regenerate People magazine. They agreed about the opinion on the Regenerate People.
     The third chapter interpret the political ideal of the authors around the magazine. There is thought that the political views of the magazine were changed. We want to study that the constant part.I think the constant part is just the center.
     From the fouth to the sixth chapter,we explain the context from the political opinion, cultural ideas,and the social thought.The magazine advocate the political changes, academic revolution, and the social improvement.
     At last,the dissertation analyze the readers.The seventh chapter expree the formation of the reader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readers and the editors. Furthermore, reveal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agazine.
引文
1《胡适之的来信》,《努力周报》第75期,1923年10月21日,增刊第一版。
    2《过渡时代论》,《清议报》第83册。
    3该报原定每月朔望日发行,但从第25号起,改为每月14日及29日发行。
    4该报第1至第38/39号均能按期发行,但从第38号以后,开始出现衍期现象。故虽为半月刊,但六年间仅出足4年,出版96号。
    5《上海四马路新民丛报支店敞事》,《申报》广告,光绪三十二年三月一日(1906年3月25日)。
    6参阅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88页、198页。
    7素痴(张荫麟):《近代中国学术史上之梁任公先生》,《大公报》1929年2月11日。
    8赖光临:《梁启超与近代报业》,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版。
    9何炳然:《新民丛报》,《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10张瑛:《<新民从报>宣传宗旨辨》,《中州学刊》1984年12月。
    11张瑛:《<新民丛报>停刊考析》,《近代史研究》1985年10月。
    12曾永玲:《<民报>与<新民丛报>之争》,《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10月。
    13广东人民出版社编:《论戊戌维新运动及康有为梁启超》,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4王洪明:《<新民丛报>创办初期的启蒙作用及其历史意义》,《江苏社会科学》1989年2月。
    15陈江:《<新民丛报>——影响一代人的期刊》,《编辑学刊》1994年10月。
    16陈凤姑:《试论<新民丛报>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中的地位》,《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11月。
    17陈凤姑:《论<新民丛报>在近代文化界的影响》,《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2年4月。
    18杨庆芳、刘兰肖:《<新民丛报>与西方近代学术的译介和传播》,《出版发行研究》2006年6月。
    19陈瑞凤:《<新民丛报>与梁启超的散文创作》,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20刘兰肖、刘宇新:《广告中彰显的世变——1902年<新民丛报>图书广告分析》,《出版发行研究》2008年第6期。
    21石烈娟:《<新民从报>的立宪宣传》,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22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94页。
    23曾虚白:《中国新闻史》,第201页。
    24《新民丛报》创刊初期,每月农历初一日和十五日发行,从1903年正月起,改为每月十四日和二十九日发行。
    25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85页;《本报告白》,《新民丛报》,第1号。
    26由于1904年以后,《新民丛报》经常衍期,不能按时出版,实际上只出满四年,计九十六号。
    27杨保筠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人物卷》,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第136页。及王中忱:《梁启超在日本的小说出版活动考略》,宋应离等编:《20世纪中国著名编辑出版家研究资料汇辑》(1),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64页。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273页。
    28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二集,第31页。陈汉才:《康门弟子述略》,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63页。张朋园:《广智书局维新派文化事业之一》,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集刊,第2期,第401页;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康有为与保皇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23-224页,第230页。
    29《年谱》314页、318、325页。梁荫南,侨商,参与创建檀香山保皇会并任该会协理。黄瑚:《新发现的早期<新中国报>》,陈桂兰主编:《薪继火传——复旦大学新闻传播论文集1929-1999》,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62页。
    30陈国镛,字侣笙,1896年师事康有为,戊戌政变后流亡日本,先后任《清议报》、《新民丛报》编辑。陈汉才:《康门弟子述略》,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44页。
    31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32页。
    32梁启超:《与夫子大人书》,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273页。
    33丁文江编:《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254-160页。转引自:张朋园:《广智书局——维新派文化事业之一》,第401页。
    34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86页。
    35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405页。
    36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康有为与保皇会》,第376页。
    37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96页。
    38魏绍昌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词典》,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293-294页。
    39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11页。
    41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180页。
    42《徐勤致康有为书》(1903年10月26日),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康有为与保皇会》,第230页。
    43《徐勤致谭张孝书》(1903年10月28日),方志钦主编,蔡惠尧助编:《康梁与保皇会》,第134页。
    44《徐勤致康有为书》(1903年10月26日),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康有为与保皇会》,第230-231页。
    45杜新艳:《清议报停刊考》,《云梦学刊》,2008年第5期。
    46《康有为致欧榘甲等书》(1902年6月3日),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康有为与保皇会》,第157页。
    47《高山致康有为书》(1903年2月),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康有为与保皇会》,第216页。另:高山即罗孝高,见陈学章:《“高山”考》,《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48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44页。
    49《新民丛报》,第1号。50严复:《原强》,《严复集》(第1册),第18页。
    51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第185页。
    52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第113页。
    53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75、89、90、273-274页。
    54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158页。
    55《重印清议报全编广告》,《新民丛报》,第46号。
    56(日)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知日本·西方——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70页。
    57梁启超:《三十自述》,夏晓虹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730页。
    58梁启超:《论学习日本文之益》,《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80-81页。
    59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合集·专集之三十四》,第69页。
    60《本报之特色》,《新民丛报》,第]号。
    61梁启超:《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经历》.《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51页。
    62《本报告白》,《新民丛报》第1号。
    63李国俊:《梁启超著述系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986年,第80页。
    64梁启超:《与夫子大人书》(光绪二十八年四月),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273页。
    65《清议报》告白,转引自: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第188页。
    66《上海四马路新民丛报支店啟事》,《申报》广告,光绪三十二年三月一日(1906年3月25日)。
    67社员某:《尺素五千纸》,《新民丛报》,第11号。
    68《新民丛报》,第22号。
    69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第197页。
    70《新民丛报第二十五号以后改良告白》,《新民丛报》,第22号。
    71 《上海四马路新民丛报支店敞事》,《申报》广告,光绪三十二年三月一日(1906年3月25日)。
    72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58、386页。
    73《徐勤致康有为书》,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康有为与保皇会》,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80页。
    74表格引自:周佳荣:《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与<新民丛报>》,香港:中华书局,2005年,第13-14页;另外,参见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第198页。
    75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第198-199页。
    76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7页。
    77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前言第1页
    78冯桂芬:《筹国用议》.(清)冯桂芬、(清)马建忠著:《采西学议:冯桂芬 马建忠集》,郑大华点校,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第47页。
    79王韬:《代上苏抚李宫保书》,(清)王韬:《弢园尺牍》,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79-80页。
    80王韬:《变法中》,(清):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1,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3页。
    81王韬:《变法自强下》,《弢园文录外编》卷2,第40页。
    82薛福成:《筹洋刍议·变法》,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56页。
    83李鸿章:《筹议海防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第2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825页。
    84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李鸿章全集》(第2册),第825页。
    85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制洋器议》.《采西学议:冯桂芬 马建忠集》.第75页
    86王韬:《变法上》,《弢园文录外编》卷1,第12页。
    87郭嵩焘:《条陈海防事宜》,(清)郭嵩焘著:《郭嵩焘奏稿》,杨坚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第345页。
    88王韬:《重民下》,《弢园文录外编》卷1,第23-24页。
    89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崔志海、葛夫平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前言第3-4页。
    90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一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0页。
    91桑兵:《清末国内新知识办的社团与活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第205页。
    9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第180、259-260页。
    93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第83页。
    94许纪霖:《20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许纪霖著:《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2页。
    95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5页。
    96李喜所、元青著:《梁启超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页。
    97(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316页。
    98张灏:《晚清思想发展试论——几个基本点的提出与检讨》,姜义华等编:《港台及海外学者论近代中国文化》,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第76-77页。
    99高瑞泉:《近代价值观变革与晚清知识分子》,郑大华、邹小站主编:《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07页。
    100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转引自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8页。
    101何启、胡礼垣著:《新政真诠》,郑大华点校,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3页。
    102张元济:《戊戌政变的回忆》,张元济著:《张元济诗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32页。
    103谭嗣同:《与唐黻丞书》,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59页。
    104吴玉章:《吴玉章回忆录》,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第2页。
    105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145页。
    106李提摩太:《广学会第十一届年报纪略》,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四),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年,第216-217页。
    107李泽彰:《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出版业(1897-1931)》,张静庐辑注:《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上),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83页。
    108王沉森:《思潮与社会条件——新文化运动中的两个例子》,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20页。
    109严复:《救亡决论》,《严复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6页。
    110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22页。
    111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学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第28页。
    112王先明:《近代新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24页。
    11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第57页。
    114张灏:《晚清思想发展试论——几个基本点的提出与检讨》,《港台及海外学者论近代中国文化》,第83页。
    115王汎森:《从传统到反传统——两个思想脉络的分析》,《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第93页。
    116黄节:《国粹学报叙》,《国粹学报》第1年第1期。
    117《拟设国粹学堂启》,《国粹学报》第3年第1期。
    118吴汝纶:《答阎鹤泉》,《吴汝伦尺牍》,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97页。
    119《王祭酒与吴先生兢书》,(清)苏與编:《翼教从编》(卷六),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120陈三立:《范伯子文集跋》,陈三立:《散原精舍文集》(影印本),台中县:文听阁图书有限公司,2008年。
    121《同治十年十月二十—日文渊阁大学士两广总督瑞麟等折》,《洋务运动》(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117-119页。
    122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6-37页。
    123汪向荣:《日本教习》,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4—5页。
    124陈石遗:《请大学经文两科学生由各省保送议》,《陈石遗集》(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81-482页。
    125王沉森:《“思想资源”与“概念工具”——戊戌前后的几种日本因素》,《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第150页。
    126高瑞泉:《近代价值观变革与晚清知识分子》,《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第208页。
    127宋育仁:《采风记》(清光绪刊本),卷三,《礼俗》,第9-10页。转引自: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页。
    128严复:《救亡决论》,《严复集》第1册,第52-53页。
    129费孝通:《中国绅士》,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5页。
    130费孝通:《论知识阶级》,吴晗、费孝通等著:《皇权与绅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4页。
    131刘泽华、葛荃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修订本),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4页。
    132张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第140-142页。
    133《论世变之亟》,《严复集》第1册,第1、2页。
    134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页。
    135熊月之:《略论晚清上海新型文化人的产生与汇聚》,《近代史研究》1997第4期。
    136李仁渊:《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以报刊出版为中心的讨论》,台北:稻香出版社,2005年,第227页。
    137高瑞泉:《近代价值观变革与晚清知识分子》,《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第199-200页。
    138周作人:《知堂回想录》,香港:三育图书有限公司,1980年,第64-65页。
    139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14-15页。
    140刘易斯·科塞;《:《理念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5页。
    141张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第134页。
    142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第37、137页。
    143《扩充师范学堂》,《大公报》1909年10月28日。
    144许纪霖:《重建社会重心: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学术月刊》,2006年第11期,第141页。另见许纪霖编:《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9页。
    145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33
    146张玉法:《清末的立宪团体》,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年,第199-206页。
    147张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第136-137页。
    148桑兵:《清末新知识界定社团与活动》,第274-275、277页。
    149吕思勉:《三十年来之出版界(1894-1923)》,《吕思勉遗文集》(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73页。
    150李提摩太:《中国各报馆始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编:《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2年,第13页。
    151李仁渊:《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第295页。
    152桑兵:《清末民初传播业的民间化与社会变迁》,《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6期。
    153李仁渊:《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以报刊出版为中心的讨论》,第356页。
    154章开沅、罗福惠主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10、564页。
    155见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2页。
    156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60-61页。
    157胡道静:《上海的日报》,《上海市通志馆期刊》二卷一期。转引自:赖光临:《近代报人与报业》,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14页。
    158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饮冰窒合集·文集之一》.第102页
    159赖光临:《近代报人与报业》,自序,第1页。
    160姚公鹤:《上海报纸小史》,《东方杂志》第14卷第6号。
    161姚公鹤:《上海报纸小史》,《东方杂志》第14卷第6号。
    161雷晋:《申新报之过去状况》,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最近之五十年(1872-1922)》,上海:申报馆,1923年。
    163梁启超:《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53页。
    164“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102页。
    165潘公弼:《望平街之回忆》,《报学半年刊》,创刊号。转引自:赖光临:《近代报人与报业》,第218页。
    166姚公鹤:《上海报纸小史》,《东方杂志》第14卷第6号。
    167(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第376页。
    168桑兵:《清末民初传播业的民间化与社会变迁》,《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6期。
    169赖光临:《近代报人与报业》,第81页。
    170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湯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9页。
    171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102页。
    172严复:《国闻报缘起》,《严复集》(第2册),第453页。
    173汪诒年:《汪穰卿先生传记》,章伯锋、顾亚主编:《近代稗海》第12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03页。
    174《万国公报》(25)第87卷。
    175《万国公报》(26)第94卷。
    176王韬:《变法自强》,《弢园文录外编》卷二
    177王韬:《弢园尺牍》卷四。
    178赖光临:《中国近代报人与报业》,第144页。
    179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第126页。
    180赖光临:《近代报人与报业》,第277页。
    181梁启超:《鄙人对于言论界之过去与将来》,《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九》,第2页。
    182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06页。
    183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饭社,1996年,第9页。
    184赖光临:《中国近代报人与报业》(上册),第152页。
    185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第9页。
    186李提摩太:《中国各报馆始末》,《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第13页。
    187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29-30页。
    188李仁渊:《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第295页。
    189桑兵:《清末民初传播业的民间化与社会变迁》,第54-55页。
    190曾虚白:《中国新闻史》,台北:三民书局,1993年,第191、194、193页
    19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143-150页。
    192曾虚白:《中国新闻史》,第9页。
    193相关内容参见:饶翔:《知识分子与文化领导权——葛兰西的文化思想探要》,《兰州学刊》,2009年第1期。徐强:《论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思想》,《哲学研究》,2008年第2期。梁涛、冯晓艳:《市民社会、“阵地战”和“有机知识分子”》,《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94安宝洋:《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到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文教论坛》2007年第2期。
    195朱英:《关于晚清市民社会研究的思考》,《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
    196张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第134页。
    197“叙论”,《湖北学生界》,第1期。
    198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第28页
    199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104页。
    200秦理斋:《中国报纸进化小史》,申报馆:《最近之五十年(1872-1922)》,第23页。
    201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台集·专集之一》,第292页。
    202(清)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影印本(六),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第3732页。
    203张季鸾:《大公报一万号纪念辞》(1931年5月22日《大公报》社评),张季鸾:《季鸾文存》影印本(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29、30、32页。
    204(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第376页。
    205赖光临:《近代报人与报业》,第274页。
    206吴樾:《暗杀时代自序》,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374-375页。
    207《严几道书札25-26》,《学衡》第12期。
    208秦理斋:《中国报纸进化小史》,申报馆:《最近之五十年(1872-1922)》,第24页。
    209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130页。
    210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77页。
    211《发刊词》,《革新报》第1期,1904年6月27日。
    212赖光临:《近代报人与报业》,自序,第1页。
    213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新民丛报》,第17号。
    214参见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第194页。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第190-191页。张瑛:《<新民丛报>宣传宗旨辨》,《中州学刊》1984年6期。
    215据笔者所见,仅周佳荣:《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与<新民丛报>》书中有编者简介,但也仅限于列出28位论著较多者的姓名及笔名,十分简略,也未加进一步论述。周佳荣:《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与<新民丛报>》,第9-10页、第42-43页。
    216发表文章3篇以上或文章连载5期以上者。
    218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45页。
    219陈玉堂:《辛亥革命时期部分人物别名录》,《辛亥革命史丛刊》编写组:《辛亥革命史从刊》(第五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2-233页。
    220陈玉堂:《辛亥革命时期部分人物别名录》,第251页。
    221《新民丛报》,第30号。
    222房兆楹辑:《清末民初洋学生题名录初辑》,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2年,第35页。
    224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155页。
    226陈玉堂:《辛亥革命时期部分人物别名录》,第264页。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07页。 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第1201页。
    227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第989页。
    228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第1107页。
    229《高燮传略》,柳无忌主编:《高燮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前言第7-9页。
    230见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第1025页。又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载,徐佛苏,名应奎,字以行。第354页。
    231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第101页。
    232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第15页。
    234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第491页。
    235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第1122页。
    236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第1295页。
    23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顺德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组编:《顺德文史》第13期,1987年版(无出版地),第42-43页。
    238参见创刊号告白。
    239李仁渊:《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第301-306页。
    240“问答”,《新民从报》,第9号。
    241《教育学汎论》,《新民从报》,第58号。
    243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第491页。
    244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第1122页。
    245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第1295页。
    24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顺德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组编:《顺德文史》第13期,第42-43页。
    247广东省梅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梅县文史资料》第25辑,1993年(无出版地),第97-100页。
    248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第173页。
    249第一年发表文章4篇14期,第二年4篇6期,第三年6篇6期,第四年1篇2期。文章多发表在“政治”栏目。
    250第一年发表小说]篇1期、另外编辑5期“名家谈丛”栏目,第二年1期“谈丛”栏目。
    251后期转向革命派。第一年发表文章3篇3期;第二年7篇6期、同时编辑2期“谈丛”栏目。文章多发表在“学说”与“学术”栏目。
    252第一年1篇小说连载9期;第二年1篇文章4期,同时发表2篇小说4期。文章多为“小说”。
    253第一年]篇2期,第二年6篇10期。文章多为“历史”与“传记”类。
    254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康有为与保皇会》,第218页。
    255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287页。
    256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康有为与保皇会》,第200页。
    257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287页。
    258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279页。
    259梁启超:《鄙人对于言论界之过去及将来》,《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九》,第3页。
    261关于1903年学界的思想变化,参看严昌洪,许小青著:《癸卯年万岁——1903年的革命思潮与革命运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62《浙江潮》第8期、第9期。
    263“绍介新书:《原富》”,《新民丛报》,第1号。
    264《与新民丛报论译事书》,《新民丛报》,第7号。
    265《饮冰室诗话》,《新民丛报》,第4号。
    266郭长海:《高旭诗风的转变和诗界革命的衰微》,《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5月。
    267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78页。
    268“杂俎”,《新民丛报》,第11号。
    269马叙伦:《我在六十岁以前》,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第60页。
    270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07-308页。
    271观云:《民族兴亡一问题论》,《新民丛报》,第31号。
    272梁启超思想转变之详细原因可参看: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及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
    273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62页。
    274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71页。
    275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第三十卷“人物志”(上册),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第745-746页。
    276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258-259、397页。
    277《新民丛报》,第23号。
    278“饮冰室诗话”,《新民丛报》,第42、43号。
    279杨云慧:《从保皇派到秘密党员:回忆我的父亲杨度》,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年,第27页。
    280杨度:《复梁启超函》,刘晴波主编:《杨度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04-405页。
    281何炳然:《新民丛报》,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160页。
    282“告白”,《新民丛报》,第1号。
    283余英时:《中国现代的民族主义和知识分子》,《联合报·副刊》1975年5月1日。
    284罗厚立:《从思想史视角看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李世涛主编:《自由主义之争与中国思想界的分化》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218页。
    285闵杰:《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2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78-279页。
    286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新民丛报》,第2号。
    287中国之新民:《新民说一》,《新民丛报》,第1号。
    288中国之新民:《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新民丛报》,第2号。
    289中国之新民:《新民说八·论自由》,《新民丛报》,第7号、第8号。
    290中国之新民:《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新民丛报》,第10号。
    291雨尘子:《近世欧人之三大主义》,《新民丛报》,第28号。
    292雨尘子:《近世欧人之三大主义》,《新民从报》,第28号。
    293中国之新民:《新民说一》,《新民从报》,第1号。
    294中国之新民:《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新民从报》,第10号。
    295中国之新民:《新民说一》,《新民从报》,第1号。
    296中国之新民:《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新民从报》,第10号。
    297中国之新民:《新民说一》,《新民丛报》,第1号。
    298中国之新民:《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新民丛报》,第2号。
    299中国之新民:《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新民丛报》,第2号。
    300雨尘子:《近世欧人之三大主义》,《新民丛报》,第28号。
    301中国之新民:《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新民丛报》,第2号。
    302观云:《中国兴亡一问题论》,《新民丛报》,第27号。
    303中国之新民:《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新民丛报》,第10号。
    304中国之新民:《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新民丛报》,第2号。
    305中国之新民:《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新民丛报》,第]0号。
    306中国之新民:《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新民丛报》,第2号。
    307《二十世纪太平洋歌》,《新民丛报》,第1号。
    308中国之新民:《外资输入问题》,《新民从报》,第52号。
    309中国之新民:《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新民丛报》,第5号。
    310中国之新民:《新民说一》,《新民丛报》,第1号。
    311中国之新民:《新民说一》,《新民丛报》,第1号。
    312中国之新民:《新民说一》,《新民丛报》,第1号。
    313主父:《日俄战争之终局》,《新民丛报》,第70号。
    314观云:《中国兴亡一问题论》,《新民丛报》,第26号。
    315中国之新民:《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新民丛报》,第4号。
    316中国之新民:《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新民丛报》,第5号。
    317《论外国待中国之现情》,《新民从报》,第20,
    318中国之新民:《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新民丛报》,第5号。
    319中国之新民:《新民说十二·论尚武(续)》,《新民丛报》,第29号。
    320中国之新民:《论中国国民之品格》,《新民丛报》,第27号。
    321观云:《中国近日之多数说及其处置之法》,《新民丛报》,第49号。
    322观云:《共同感情之必要论》,《新民丛报》,第57号。
    323观云:《中国兴亡一问题论》,《新民丛报》,第26号。
    324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04页。
    325观云:《中国近日之多数说及其处置之法》,《新民丛报》,第49号。
    326中国之新民:《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新民丛报》,第5号。
    328“本报告白”,《新民丛报》,第1号。
    329亓冰奎:《清末革命与君宪的论争》,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9),1980年;曾永玲;《<民报>与<新民丛报>之争》,《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10月:石烈娟:《<新民丛报>的立宪宣传》,湖 南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董伟建等:《<新民丛报>与<民报>战败原因分析》,《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4月。
    330何炳然:《新民丛报》,《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一),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周佳荣:《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与<新民丛报>》,香港:中华书局2005年版;张瑛:《<新民丛报>宣传宗旨辨》,《中州学刊》1984年12月。以及其他新闻史方面书籍:如赖光临:《梁启超与近代报业》,台北:商务印书馆1968年版。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梁启超研究方面的相关书籍,参见张朋园、张灏、黄宗智、黄克武等人著述。
    331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耿云志、崔志海:《梁启超》,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以及耿云志:《<新民丛报>前期梁启超对思想启蒙运动的主要贡献》,广东人民出版社编:《论戊戌维新运动及康有为梁启超》,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等等。
    332参见亓冰峯:《清末革命与君宪的论争》,第95-101页。见潘英:《隐藏梁启超言论转变原因的新大陆游记》,《革命与立宪》,台北:谷风出版社,1988年,第183-187页。如张衍前:《论梁启超的近代国家观》,《理论学刊》1996年第2期。熊与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等亦持此看法。参见: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28-32页。
    334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第163页。
    335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第82页。
    336(日)狭间直树:《<新民说>略论》,(日)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第86页。
    337“告白”,《新民丛报》,第1号。
    338磬心:《中国新教育案》,《新民丛报》,第5号。
    339中国之新民:《新民说·论国家思想》,《新民丛报》,第6号。
    340观云:《中国近日之多数说及其处置之法》,《新民丛报》,第49号。
    341观云:《国家与道德论》,《新民丛报》,第64号。
    342饮冰:《开明专制论》,《新民丛报》,第75号。
    343罗普:《政党论》,《新民丛报》,第25号。
    344单世联:《在国家建构与个人自由之间:梁启超的困惑》,印芝虹等主编:《中德文化对话》第1卷,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3页。
    345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第175-177页。
    346中国之新民:《新民说·论国家思想》,《新民丛报》,第4号。
    347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饮冰室合集·文集六》,第68页。
    348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第12、15页。
    349陆実:《社交上の日清》,《东亚时论》第3号(1899年)。转引自:王明伟:《近代日本国民主义与梁启 超国民国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吉林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页。
    350梁启超:《答客难》,《清议报》,第33册,1899年12月33日。
    351梁启超:《答客难》,《清议报》,第33册,1899年12月33日。
    352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第107页。
    353中国之新民:《新民说·论国家思想》,《新民丛报》第4号。
    354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第106-107页。
    355罗普:《政党论》,《新民丛报》,第25、26号。
    356观云:《共同感情之必要论》,《新民丛报》,第58号。
    357佛苏:《论责任心与名誉心之利害》,《新民丛报》,第78号。
    358佛苏:《论责任心与名誉心之利害》,《新民丛报》,第80号。
    359磬心:《中国新教育案》,《新民丛报》,第5号。
    360光益:《国家主义教育》,《新民丛报》,第94号。
    361中国之新民:《新民说十九·论尚武》,《新民丛报》,第28号。
    362饮冰:《杂答某报》,《新民丛报》,第86号。
    363巴斯蒂:《中国近代国家观念溯源——关于伯伦知理<国家论>的翻译》,《近代史研究》第100期。
    364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56页。
    365罗志田:《天下与世界:清末士人关于人类社会认知度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366梁启超:《少年中国说》(1900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第9页。
    367麦孟华:《论中国国民创生于今日》,《清议报》,第67册。
    368中国之新民:《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新民丛报》,第38/39号。
    369中国之新民:《新民说一》,《新民丛报》,第1号。
    370磬心:《中国新教育案》,《新民丛报》,第5号。
    371麦孟华:《论中国国民创生于今日》,《清议报》,第67册。
    372中国之新民:《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新民丛报》,第3号。
    373罗普:《政党论》,《新民从报》,第26号。
    374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清议报》,第94、95册。
    375佛苏:《论责任心与名誉心之利害》,《新民丛报》,第80号。
    376梁启超:《爱国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第73页。
    377观云:《国家与道德论》,《新民丛报》,第64号。
    378佛苏:《论责任心与名誉心之利害》,《新民丛报》,第78号。
    379光益:《国家主义教育》,《新民丛报》,第94号。
    380《答某君问法国禁止民权自由之说》,《新民丛报》,第26号。
    381中国之新民:《论中国国民之品格》,《新民丛报》,第27号。
    382佛苏:《论责任心与名誉心之利害》,《新民丛报》,第78号。
    383观云:《钱论》,《新民丛报》,第61号。
    384 Philip C. Huang, Liang, Ch'i-ch'ao and Modern Chinese Liberalism,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72, pp.73-74.
    358土屋英雄:《梁启超的“西洋”摄取与权利一自由论》,狄间直树:《梁启超·明知日本·西方》,第146、153页。
    386中国之新民:《新民说一》,《新民丛报》.第1号。
    387光益:《国家主义教育》,《新民丛报》,第94号。
    388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第82页。
    389狭间直树:《<新民说>略论》,(日)狄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第86页。
    390中国之新民:《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新民丛报》,第32号。
    391土屋英雄:《梁启超的“西洋”摄取与权利—自由论》,(日)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知日本·西方》,第146、123、154页。
    392磬心:《中国新教育案》,《新民丛报》,第5号。
    393渊生:《国家之政治的方面》,《新民丛报》,第93号。
    394磬心:《中国新教育案》,《新民丛报》,第5号。
    395中国之新民:《新民说·论国家思想》,《新民丛报》,第4号。
    396中国之新民:《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新民丛报》,第3号。
    397中国之新民:《敬告我同业诸君》,《新民从报》,第17号。
    398中国之新民:《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新民丛报》,第10号。
    399中国之新民:《新史学·论王统》,《新民丛报》,第10号。
    400中国之新民:《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新民丛报》,第3号。
    401渊生:《国家之政治的方面》,《新民从报》,第93号
    402(韩)李春馥:《论梁启超国家主义观点及其转变过程》,《清史研究》,2004年5月。
    404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第120-121页。
    405 Philip C.Huang, Liang, Ch'i-ch'ao and Modern Chinese Liberalism,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72, pp.77-81.
    406张衍前:《论梁启超的近代国家观》,《理论学刊》1996年第2期。
    407土屋英雄:《梁启超的“西洋”摄取与权利—自由论》,(日)狄间直树编:《梁启超·明知日本·西方》,第146、128页。
    408“告白”,《新民丛报》,第1号。
    409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第197页。
    410“时评”,《新民丛报》,第1号。
    411“时评”,《壬寅新民从报汇编》,第708页。
    412“时评”,《癸卯新民丛报汇编》,第693页。“时评”,《癸卯新民丛报汇编》,第702页。
    413“时评”,《癸卯新民丛报汇编)),第693页。
    414 中国之新民:《敬告当道者》,《新民丛报》,第18号。
    415“时评”,《壬寅新民丛报汇编》,第700页。
    416“时评”,《壬寅新民丛报汇编》,第672页。
    417中国之新民:《敬告我国民》,《新民丛报》,第25号。
    418弦佩生:《欧美各国立宪史论》,《新民丛报》,第23号。
    419中国之新民:《新民议》,《新民丛报》,第23号。
    420中国之新民:《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新民丛报》,第2号。
    421中国之新民:《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新民从报》,第2号。
    422中国之新民:《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新民丛报》,第10号。
    423中国之新民:《新民说一》,《新民丛报》,第1号。
    424中国之新民:《新民说一》,《新民丛报》,第1号。
    425中国之新民:《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新民丛报》,第2号。
    426中国之新民:《新民说一》,《新民丛报》,第1号。
    427中国之新民:《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新民丛报》,第10号。
    428中国之新民:《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新民丛报》,第10号。
    Paul Edwards,ed..Th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New York &London:The Macmillan & the Free Pree,1967),Vol.5,p.443.
    430中国之新民:《新民说八·论自由》,《新民丛报》,第7号、第8号。
    431中国之新民:《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新民丛报》,第10号。
    432中国之新民:《新民说八·论自由》,《新民丛报》,第7号、第8号。
    433中国之新民:《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新民丛报》,第10号。
    434中国之新民:《论尚武》,《新民丛报》,第28号。
    435中国之新民:《论独立》,《新民丛报》,第30号。
    436《论独立》,《新民丛报》,第30号。
    437雨尘子:《近世欧人之三大主义》,《新民丛报》,第28号。
    438中国之新民:《论政治能力》,《新民丛报》,第62号。
    439中国之新民:《新民说二》,《新民丛报》,第2号。
    440观云:《日俄战争之感》,《新民丛报》,第46、47、48号。
    441中国之新民:《新民议》,《新民从报》,第21号。
    442中国之新民:《新民说二》,《新民丛报》,第2号。
    443中国之新民:《亚里士多德之政治学说》,《新民从报》,第21、22号。
    444观云:《中国兴亡一问题论》,《新民丛报》,第26号。
    445观云:《中国兴亡一问题论》,《新民丛报》,第27号。
    446《论独立》,《新民丛报》,第30号。
    447中国之新民:《论尚武》,《新民丛报》,第28号。
    448中国之新民:《论中国国民之品格》,《新民丛报》,第27号。
    449中国之新民:《论独立》,《新民丛报》,第30号。
    450观云:《中国兴亡一问题论》,《新民丛报》,第27号。
    451雨尘子:《近世欧人之三大主义》,《新民丛报》,第28号。
    452罗普:《政党论》,《新民丛报》,第26号。
    453中国之新民:《新民说·续论自尊》,《新民丛报》,第14号。
    454中国之新民《新民说·论义务思想》,《新民丛报》,第26号。
    455中国之新民:《论中国国民之品格》,《新民丛报》,第27号。
    456观云:《日俄战争有感》,《新民丛报》,第46-48号。
    457观云:《中国兴亡一问题论》,《新民丛报》,第27号。
    458中国之新民:《论中国国民之品格》,《新民丛报》,第27号。
    459慧广:《论功名心》,《新民从报》,第37号。
    460观云:《中国兴亡一问题论》,《新民丛报》,第27号。
    461梁启超:《新民说一》,《新民丛报》,第1号。
    462梁启超:《新民说二》,《新民丛报》,第2号。
    463黄进兴:《追求伦理的现代性》,《新史学》第19卷第4期。
    464中国之新民:《新民说二十一·论私德》,《新民丛报》,第38、39号。
    465中国之新民:《新民说二十一·论公德》,《新民丛报》,第3号。
    466中国之新民:《论中国国民之品格》,《新民丛报》,第27号。
    467社说《论救中国必先培养国际民之公德》,《东方杂志》第7卷,1906年,第157页。
    468黄进兴:《追求伦理的现代性》,《新史学》第19卷第4期。
    469《论公德》,《预备立宪官话报》第3期,1907年,第7页。
    471观云:《厌世主文》,《新民丛报》,第42、43号。
    472中国之新民:《新民说十四·论合群》,《新民丛报》,第16号。
    473中国之新民:《新民说二十一·论公德》,《新民丛报》,第3号。
    474中国之新民:《新民说二十一·论公德》,《新民丛报》,第3号。
    475黄进兴:《追求伦理的现代性》,《新史学》第19卷第4期。
    476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第111页。
    477中国之新民:《新民说二十一·论公德》,《新民丛报》,第3号;《新民说一》,《新民丛报》,第1号。
    478中国之新民:《敬告当道者》,《新民丛报》,第18号。
    479中国之新民:《敬告当道者》,《新民丛报》,第18号。
    480中国之新民:《新民说一》,《新民丛报》,第1号。
    481罗普:《政党论》,《新民丛报》,第40、41号。
    482中国之新民:《新民说十·论进步》,《新民丛报》,第10号。
    483中国之新民:《论私德》,《新民丛报》第38、39号。
    484罗普:《政党论》,《新民丛报》,第25号。
    485中国之新民:《论政治能力》,《新民丛报》,第49号。
    486中国之新民:《论专制政体有百害于君主而无一利》,《新民丛报》,第21号。
    487中国之新民:《论专制政体有百害于君主而无一利》,《新民丛报》,第21号。
    488观云:《中国近日之多数说及其处置之法》,《新民丛报》,第49号。
    489中国之新民:《服从释义》,《新民丛报》,第32号。
    490弦佩生:《欧美各国立宪史论》,《新民丛报》,第23号。
    491中国之新民:《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新民丛报》,第3号。
    492中国之新民:《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新民丛报》,第3号。
    493弦佩生:《欧美各国立宪史论》,《新民丛报》,第23号。
    494中国之新民:《新民议》,《新民丛报》,第23号。
    495中国之新民:《释革》,《新民丛报》,第22号。
    496中国之新民:《释革》,《新民丛报》,第22号。
    497参见亓冰峯:《清末革命与君宪的论争》,第95-101页。见潘英:《隐藏梁启超言论转变原因的新大陆游记》,《革命与立宪》,台北:谷风出版社,1988年,第183-187页。如张衍前:《论梁启超的近代国家观》,《理论学刊》1996年第2期。熊与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等亦持此看法。参见: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第28-32页。
    498中国之新民:《新民说二十一·论私德》,《新民丛报》,第38、39号。
    499佛苏:《论责任心与名誉心之利害》,《新民丛报》,第78号。
    500中国之新民:《新民说二十一·论私德》,《新民丛报》,第38、39号。
    501“余录”:《南洋公学学生退学始末汇记》,《新民丛报》,第21号。‘
    502“教育时评”,《新民丛报》,第25号。
    503梁启超称赴美游历目的之一,即为为爱国学社捐款。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08-310页。
    504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11页。
    505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27-328页。
    506中国之新民:《论政治能力》,《新民丛报》,第49号。
    507梁启超:《新大陆游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二》,第124页。
    508梁启超:《新大陆游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二》,第123页。
    509《服从释义》,《新民丛报》,第32号。
    510《鄙人对于言论界之过去及将来》,《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八》,第3页。
    511《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新民丛报》,第38、39号。
    512梁启超:《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77-83页。
    513梁启超:《中国史叙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12页。
    514中国之新民:《匈牙利爱国者喀苏士传》,《新民丛报》,第4号。
    515中国之新民:《论政治能力》,《新民丛报》,第62号。
    516
    517再如《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新民从报》,第76号等文。
    518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11页。
    519中国之新民:《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新民丛报》,第38、39号。
    520中国之新民:《朝鲜亡国史略》,《新民从报》,第53号。此外,《子墨子学说》、《外资输入问题》、《钱论》等文也均为见诸实行而作。
    521佛苏:《论责任心与名誉心之利害》,《新民从报》,第80号。
    522观云:《辩论与受用》,《新民丛报》,第63-66号。
    523佛苏:《论责任心与名誉心之利害》,《新民丛报》,第78号。
    524观云:《冷淡文章与热的文章》,《新民丛报》,第76号。
    525观云:《一閧之时代研究之时代》,《新民丛报》,第69号。
    526观云:《一閧之时代研究之时代》,《新民丛报》,第69号。希白:《上海领事裁判权及会审制度》,《新民丛报》,第73号。
    527希白:《上海领事裁判权及会审制度》,《新民丛报》,第73号。
    258观云:《冷淡文章与热的文章》,《新民丛报》,第76号。
    529观云:《平等说与中国旧伦理之冲突》,《新民丛报》,第70号。
    530何炳然:《新民从报》,《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146页。
    531“本报之特色”,《新民从报》,第1号。
    532中国之新民:《新民议》,《新民丛报》,第21号。
    533中国之新民:《服从释义》,《新民丛报》,第32号。
    534佛苏:《论责任心与名誉心之利害》,《新民丛报》,第78号。
    535佛苏:《论责任心与名誉心之利害》,《新民丛报》,第78号。
    536中国之新民:《新民说二十一·论私德》,《新民丛报》,第40、41号。
    537中国之新民:《新民说二十一·论私德》,《新民丛报》,第38、39号。
    539中国之新民:《新民说·论私德》,《新民丛报》,第38、39号。
    540中国之新民:《新民说·论私德》,《新民丛报》,第46-48号。
    541中国之新民:《新民说二十一·论私德》,《新民丛报》,第40、41号。
    542慧广:《论功名心》,《新民丛报》,第37号。
    543佛苏:《论责任心与名誉心之利害》,《新民丛报》,第80号。
    544观云:《钱论》,《新民丛报》,第61号。
    545观云:《共同感情之必要论》,《新民丛报》,第58号。
    546中国之新民:《新民说二十一·论私德》,《新民丛报》,第40、41号。
    547《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首次发表于第32号,后又于38、39合刊号发表续篇。
    548中国之新民:《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新民丛报》,第38、39号。
    549力人:《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新民丛报》,第32号。
    550力人:《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新民丛报》,第32号。
    551观云:《中国近日之多数说及其处置之法》,《新民丛报》,第49号。
    552《服从释义》,《新民丛报》,第33号。
    553观云:《共同感情之必要论》,《新民从报》,第60号。
    554观云:《共同感情之必要论》,《新民丛报》,第60写
    555观云:《中国近日之多数说及其处置之法》,《新民丛报》,第49号。
    556《服从释义》,《新民丛报》,第32号。
    557《服从释义》,《新民丛报》,第33号。
    558中国之新民:《服从释义》,《新民丛报》,第32号。
    559观云:《钱论》,《新民丛报》,第61号。
    560观云:《共同感情之必要论》,《新民丛报》,第57号。
    561中国之新民:《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新民丛报》,第38、39号。
    562中国之新民:《论政治能力》,《新民从报》,第49号。
    563中国之新民:《新民说二十五·论民气》,《新民从报》,第72
    564饮冰:《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新民丛报》,第76号。
    565佛苏:《养气说》,《新民从报》,第73号。
    566佛苏:《养气说》,《新民丛报》,第73号。
    567佛苏:《养气说》,《新民丛报》,第73号。
    568中国之新民:《论私德》,《新民丛报》,第40、41号。
    569中国之新民:《论私德》,《新民丛报》,第40、41号。
    570佛苏:《论竞争者当知法制》,《新民丛报》,第72号。
    571中国之新民:《新民说二十一·论私德》,《新民丛报》,第40、41号。
    572梁启超:《新大陆游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二》,第123页。
    573中国之新民:《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新民丛报》,第38、39号。
    574中国之新民:《论政治能力》,《新民丛报》,第62号。
    575《教育目的论》,《新民丛报》,第67号。
    576中国之新民:《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新民丛报》,第38、39号。
    577观云:《中国近日之多数说及其处置之法》,《新民丛报》,第49号。
    578观云:《中国近日之多数说及其处置之法》,《新民丛报》,第51号。
    579观云:《中国近日之多数说及其处置之法》,《新民丛报》,第51号。
    580观云:《中国近日之多数说及其处置之法》,《新民丛报》,第49号。
    581观云:《中国近日之多数说及其处置之法》,《新民丛报》,第49号。
    582观云:《中国近日之多数说及其处置之法》,《新民丛报》,第49号。
    583观云:《中国近日之多数说及其处置之法》,《新民丛报》,第49号。
    584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62页。
    585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71页。
    586许逸云:《蒋百里与梁启超一场论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海宁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海宁人物资料·第六辑·蒋百里先生纪念册》,无出版地出版年,第223页。
    587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11页。
    588飞生:《近时二大学说之评论》,《浙江潮》,第8期。
    590饮冰:《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新民丛报》,第76号。
    591饮冰:《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新民丛报》,第76号。
    592饮冰:《开明专制论》,《新民丛报》,第73-77号。
    593饮冰:《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第76号。
    594饮冰:《开明专制论》,第73-77号。
    595仲遥:《论奥大利立宪制之运用与民族之复杂》,《新民丛报》,第82号。
    596饮冰:《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新民丛报》,第76号。
    597饮冰:《答某报第四号对于本报之驳论》,第79号。
    598饮冰:《开明专制论》,第73-77号。
    599饮冰:《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第76号。
    600饮冰:《杂答某报》,《新民丛报》,第84-86号。
    601饮冰:《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新民丛报》,第76号。
    602立斋:《论今后民党之进行》,《新民丛报》,第95号。
    603饮冰:《开明专制论》,《新民丛报》,第73-77号。
    604中国之新民:《论俄罗斯虚无党》,《新民丛报》,第40号。
    605饮冰:《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新民从报》,第76号。
    606佛苏:《对于陈烈士蹈海之感叹》,《新民丛报》,第74号。
    607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63页。
    608与之:《日本之政党观》,《新民丛报》,第87号。
    609饮冰:《杂答某报》,《新民丛报》,第84-86号。
    610饮冰:《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第76号。
    611饮冰:《答某报第四号对于本报之驳论》,《新民丛报》,第79号。
    612饮冰:《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新民丛报》,第76号。 参见饮冰:《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新民丛报》,第76号。饮冰:《答某报第四号对于本报之驳论》,《新民丛报》,第79号。
    613饮冰:《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新民丛报》,第76号。
    614与之:《论中国现在之党派及将来之政党》,《新民丛报》,第92号。
    615与之:《论中国现在之党派及将来之政党》,《新民丛报》,第92号。
    616与之:《日本之政党观》,《新民丛报》,《新民丛报》,第87号。
    617与之:《论中国现在之党派及将来之政党》,《新民丛报》,第92号。
    618罗普:《政党论》,《新民丛报》,第25-27号。
    619与之:《论中国现在之党派及将来之政党》,《新民丛报》,第92号。
    620与之:《论中国现在之党派及将来之政党》,《新民丛报》,第92号。
    621仲遥:《论奥大利立宪制之运用与民族之复杂》,《新民丛报》,第82号。
    611仲遥:《论奥大利立宪制之运用与民族之复杂》,《新民丛报》,第82号。
    623与之:《论中国现在之党派及将来之政党》,《新民丛报》,第92号。
    624亓冰峰:《清末革命与君宪的 论争》,第248页、第107-108页。
    625康有为:《南海先生辩革命书》(16号),饮冰:《论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32号、38-39号),《开明专制论》(73-75、77号)、《暴动与外国干涉》(82号)、《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76)、《答某报第四号对本报之驳论》(79)、《杂答某报》(84-86)、《中国不亡论》(86)、《现政府与革命党》(89)、《再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90-92)。佛公:《劝告停止驳论意见》(83)、《答精卫书》(85)。康有为:《法国革命史论》(85、87)。
    626《中国同盟会盟书及联系暗号》(1905年7月30日),孙中山著,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76-277页。
    627饮冰:《开明专制论》,《新民丛报》第73-77号。
    628中国之新民:《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新民丛报》,第38/39号。
    629中国之新民:《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新民丛报》,第38/39号。
    630中国之新民:《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新民丛报》,第76号。
    631中国之新民:《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新民丛报》第38/39号。
    632饮冰:《开明专制论》,《新民丛报》,第73-77号。
    633饮冰:《开明专制论》,《新民丛报》,第73-77号。
    634饮冰:《暴动与外国干涉》,《新民丛报》,第82号。
    635中国之新民:《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新民丛报》,第38/39号。
    636饮冰:《开明专制论》,《新民丛报》,第73-77号。
    637汪精卫:《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民报》,第4号。
    638汪精卫:《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民报》,第4号。
    639汪精卫:《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民报》,第4号。
    640朱法源:《同盟会的革命理论》,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50,1985年,第228页。
    641饮冰:《杂答某报》,《新民丛报》,第84-86号。
    642孙文:《民报纪元节演说词》,《民报》,第10号。
    643精卫:《希望满洲立宪者盍听者》,《民报》,第5号。
    644精卫:《民族的国民》,第27页,《民报》,第1号。
    645饮冰:《杂答某报》,第84-86号。
    646饮冰:《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第76号。
    647中国之新民:《论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新民丛报》,第38/39号。
    648饮冰:《开明专制论》,《新民丛报》,第73号。
    649饮冰:《杂答某报》,《新民丛报》,第84-86号。
    650佛公:《答精卫书》,《新民从报》,第85号。
    651饮冰:《杂答某报》,第84-86号。
    652亓冰峰:《清末革命与君宪的论争》,第208-210页。
    653孙文:《民报发刊词》,《民报》,第卜号。
    654饮冰:《杂答某报》,《新民从报》,第84-86号。
    655饮冰:《开明专制论》,《新民丛报》,第73-77号。
    656饮冰:“中国今日尚未实行君主立宪制之理由”,《开明专制论》,第73-77号。
    657耿云志:《从革命党与立宪派的论战看双方民主思想的准备》,《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6期。
    658饮冰:《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新民丛报》,第76号。
    659恨海:《民族精神与其制度之关系》,《中兴日报》1908年6月16日,第2版。
    660星侠:《记南海先生与某君之谈话》,《南洋总汇新报》1910年5月28日,第2版。
    661彭剑:《清季宪政大辩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01页。
    662梁启超:《鄙人对于言论界之过去及将来》.《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八》,第3页。
    663与之:《中国现在之党派及将来之政党》,《新民丛报》,第92号。
    664饮冰:《开明专制论》,《新民丛报》,第73号。
    665佛公:《劝告停止驳论意见书》,《新民丛报》,第83号。
    666悬解(朱执信):《心理的国家主义》,《民报》,第21号。
    667与之:《中国现在之党派及将来之政党》,《新民丛报》,第92号。
    668佛公:《劝告停止驳论意见书》,《新民丛报》,第83号。
    669与之:《中国现在之党派及将来之政党》,《新民丛报》,第92号。
    670悬解(朱执信):《心理的国家主义》,《民报》,第21号。
    671亓冰峯:《清末革命与君宪的论争》,第229-233页。
    672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63页。
    673宋教仁:《我之历史》卷6,桃源三育乙种农校,1920年,第3页。
    671《同盟会和民报的片断回忆》,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六),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26页。
    675中国之新民:《论政治能力》,《新民丛报》,第62号。
    676饮冰:《杂答某报》,《新民从报》,第84号。
    677与之:《论中国现在之党派及将来之政党》,《新民丛报》,第92号。
    678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6年,第43页
    679《人心可危》,《中兴日报》1908年1月16日,第5版。
    680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第201页
    681张瑛:《<新民从报>停刊考析》,《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5期。
    682《胡汉民自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9年,第20页。
    683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康有为与保皇会》,第380页。
    684佛公:《劝告停止驳论意见书》,《新民丛报》,第83号。
    685佛公:《劝告停止驳论意见书》,《新民丛报》,第83号。
    686中国之新民:《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新民丛报》,第1号。
    687中国之新民:《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新民丛报》,第1号。
    689中国之新民:《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新民从报》,第3号。
    690中国之新民:《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新民丛报》,第25号。
    691中国之新民:《论学术势力之左右世界》,《新民丛报》,第1号。
    692中国之新民:《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新民丛报》,第25、26、28、46-48号。
    693中国之新民:《亚里士多德之政治学说》,《新民丛报》,第21号。
    694中国之新民:《亚里士多德之政治学说》,《新民丛报》,第21号。
    695中国之新民:《亚里士多德之政治学说》,《新民丛报》,第20号。
    696中国之新民:《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新民丛报》,第4号、第5号。
    697《壬寅新民丛报汇编》,第143、146页。《壬寅新民丛报汇编》,第111页。
    698缪凤林:《悼梁卓如先生》,《史学杂志》一卷第一期,]929年3月。
    699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王国维:《静庵文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13页。
    700中国之新民:《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新民丛报》,第1号。
    701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王国维:《静庵文集》,第112页。
    702耿云志:《<新民丛报>前期梁启超对思想启蒙运动的主要贡献》,广东人民出版社编:《论戊戌维新运动及康有为梁启超》,第338页。
    703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新民丛报》,第58号。
    704明夷:《官制议》,《新民丛报》,第35号。
    705明夷:《中国今官制大弊宜改》,《新民丛报》,第51号。
    706明夷:《中国今官制大弊宜改》,《新民丛报》,第51号。
    707明夷:《析疆增吏篇》,《新民丛报》,第11号。
    708明夷:《宋官制最善篇》,《新民丛报》,第46-48号。
    709中国之新民:《新史学》,《新民丛报》,第1号。
    710中国之新民:《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新民丛报》,第10号。
    711梁启超:《续译列国岁计政要叙》,《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第59页。
    712中国之新民:《斯巴达小志》,《新民丛报》,第12、13号。
    713中国之新民:《雅典小志》,《新民丛报》,第19号。
    714中国之新民:《匈加利爱国者噶苏士传》,《新民丛报》,第4、7号。
    715中国之新民:《意大利建国三杰传》,《新民丛报》,第22号。
    716中国之新民:《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新民丛报》,第18号。
    717中国之新民:《新英国巨人克林威尔传》,《新民丛报》,第25、26号。
    718中国之新民:《铁血宰相俾斯麦传》,《新民丛报》,第34、36号。
    719中国之新民:《匈加利爱国者噶苏士传》,《新民从报》,第4、7号。
    720中国之新民:《匈加利爱国者噶苏士传》,《新民丛报》,第4、7号
    721中国之新民:《张博望、班定远合传》,《新民丛报》,第8、23号
    722中国之新民:《赵武灵王传》,《新民丛报》,第40/41号。
    723中国之新民:《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新民从报》,第63号。
    724中国之新民:《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新民丛报》,第69号。
    725梁启超:《中历史研究法(补编)》,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传》,夏晓虹编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第417页。
    726中国之新民:《意大利建国三杰传》,《新民丛报》,第22号。
    727吴泽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以及蒋俊《中国史学近代化进程》第1章,齐鲁书社1995年版。
    728素痴:《近代中国学术史上之梁任公先生》,《大公报》1929年2月11日。
    729饮冰:《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新民丛报》,第77号。
    730饮冰:《论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新民丛报》,第80号。
    731饮冰:《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新民丛报》,第77号。
    732蜕菴:《法言》,《新民丛报》,第31号。
    733冯邦干:《法律平谈》,《新民丛报》,第4号。
    734冯邦干:《法律平谈》,《新民丛报》,第4号。
    735蜕菴:《法言》,《新民丛报》,第31号。
    736冯邦干:《法律平谈》,《新民丛报》,第4号。
    737冯邦干:《法律平谈》,《新民丛报》,第4号。
    738蜕菴:《法言》,《新民丛报》,第31号。
    739蜕菴:《法言》,《新民丛报》,第31号。
    740蜕菴:《法言》,《新民丛报》,第31号。
    741蜕菴:《法言》,《新民丛报》,第31号。
    742饮冰:《论法律之性质》,《新民丛报》,第84号。
    743中国之新民:《论立法权》,《新民丛报》,第2号。
    744饮冰:《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新民丛报》,第77号。
    745蜕菴:《法言》,《新民丛报》,第31号。
    746饮冰:《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新民丛报》,第77号。
    747饮冰:《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新民丛报》,第77号。
    748中国之新民:《论立法权》,《新民丛报》,第2号。
    749如《新民从报》在多篇文章中批评国民蔑视传统文化、社会道德堕落等现象。
    750中国之新民:《日俄战役关于国际法上中国之地位及各种问题》,《新民丛报》,第50号。
    751佛苏:《论主张竞争者当知法制》,《新民丛报》,第72号。
    752中国之新民:《日俄战役关于国际法上中国之地位及各种问题》,《新民丛报》,第50号。
    753希白:《上海领事裁判权及会审制度》,《新民丛报》,第73-75号。
    754希白:《上海领事裁判权及会审制度》,《新民丛报》,第73-75号;及与之:《近世宪法上之权力分立主义》,《新民丛报》,第89号。
    755佛苏:《论主张竞争者当知法制》,《新民丛报》,第72号。
    756中国之新民:《日俄战役关于国际法上中国之地位及各种问题》,《新民丛报》,第50号。
    757李章鹏:《清末中国现代社会调查肇兴刍论》,《清史研究》2006年第2期。
    758陈新汉:《怎样认识社会:社会调查的理论和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页。
    759《英使权限之伸张与其铁道计划》,《新民丛报》,第36号。
    760《列强竞争中国铁道之近情》,《新民丛报》,第35号。
    761 《留学生为川汉铁路上川督书》,《新民丛报》,第57号。
    762《中国铁道之现状》,《新民丛报》,第30号。
    763《日本航路之扩张》,《新民丛报》,第34号。
    764《北清航行汽船并航路之情形》,《新民丛报》,第63号。
    765《日本长崎商务调查报告》,《新民丛报》,第80、81、82号。
    766《列国海军费及东洋舰队之比较》,《新民丛报》,第35号;《列国兵力与其贸易额》,《新民丛报》,第30号。
    767《日本长崎商务调查报告》,《新民丛报》,第80、81、82号。
    768《本邦矿产之调查》、《本邦电信之调查》,《新民丛报》,第65号。
    769《中国各省物产调查录》,《新民丛报》,第68号。
    770《中国史上人口之统计》,《新民丛报》,第48号。
    771 《中国人口最近之统计》,《新民丛报》,第27。
    772《海外殖民调查报告书》,《新民丛报》,第28号。
    773《墨西哥殖民事宜调查报告书》,《新民从报》,第33号。
    774杨庭硕:《民族调查综述》,《贵州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
    775《中国原始民族之现状》,《新民丛报》,第60号。
    776《调查贵州苗族之情形》,《新民丛报》,第53号。
    777《中国原始民族之现状》,《新民丛报》,第60号。
    778观云:《中国兴亡一问题论》,《新民从报》,第31号。
    779《中国人口最近之统计》,《新民丛报》,第27号。
    780《中国史上人口之统计》,《新民丛报》,第48号。
    781李章鹏:《清末中国现代社会调查肇兴刍论》,《清史研究》2006年第2期;牟永如:《清末社会调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7页;牟永如、许小青:《社会调查真开始于民国吗?——以清末社会调查为中心探讨》,《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782《调查会之关系》,《新民丛报》,第26号。
    783牟永如、许小青:《社会调查真开始于民国吗?——以清末社会调查为中心探讨》,《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784.Benedict Anderson,Imagined Communities, p.118转引自:沈松桥:《振大汉之天——民族英雄系谱与晚清的国族相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3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2000年,第140 页.
    785.Ashis Nandy, The Intimate Enemy:Loss and Recovery of Self under Colonialism (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转引自:沈松桥:《振大汉之先声——民族英雄系谱与晚清的国族相像》,第140页。
    786《游学生与国学》,《新民丛报》,第26号。
    787牟永如:《清末社会调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32页。
    788李章鹏:《清末中国现代社会调查肇兴刍论》,《清史研究》2006年第2期。
    789陈新汉:《怎样认识社会:社会调查的理论和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7、162页。
    790《列国海军费及东洋舰队之比较》,《新民丛报》,第35号。
    791知白:《学部官制与日本官制之比较》,《新民丛报》,第87号。
    792李书城:《湖北调查部纪事叙例》,《湖北学生界》,第1号。
    793许寿棠:《浙江同学会调查叙例》,《浙江潮》,第2号。
    794《浙江同乡会调查部叙例》,《浙江潮》,第2期。
    795《调查会之关系》,《新民丛报》,第26号。
    796高野岩三郎:《统计淡》,《法政杂志》,第1卷第3号。
    797《调查部特别紧要广告》,《江苏》,第3期。
    798李书城:《湖北调查部叙例》,《湖北学生界》,第1期。
    799《调查部特别征事广告》,《浙江潮》第4期。
    800牟永如:《清末社会调查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页。
    801陈新汉:《怎样认识社会:社会调查的理论和方法》,第6页。
    802陈新汉:《怎样认识社会:社会调查的理论和方法》,第162页。
    803《调查会之关系》,《新民从报》,第26号。
    804张光直:《人类学的社会使命——序陈其南<文化的轨迹>》,转引自:严昌洪:《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引言。
    805严昌洪:《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第7页。
    806马悔:《论中国国民道德颓落原因及救治之法》,《新民丛报》,第28号。
    807《文弱之亡国》,《新民丛报》第37号。
    808马悔:《论中国国民道德颓落,原因及救治之法》,《新民丛报》,第28号。
    809马悔:《论中国国民道德颓落原因及救治之法》,《新民丛报》,第28号
    810马悔:《论中国国民道德颓落原因及救治之法》,《新民丛报》,第28号。
    811《剪辫论》,《大公报》1906年10月31日。
    812《论断发易服之大利益》,《新民丛报》,第24号。
    813中国之新民:《新民议》,《新民丛报》,第23号。
    814《体制革命说》,《新民丛报》,第24号。
    815《敬告留学诸君》,《新民丛报》,第15号。
    816《媚外奇闻》,《新民丛报》,第3号。
    817《奴隶与盗贼》,《新民从报》,第8号。
    818《论朝廷奉行英国谕旨》,《新民从报》.第20号。
    819《论政府将来必至之举动》,《新民从报》,第16号。
    820《媚外之祸》,《新民丛报》,第16号。
    821《争向城头骂汉人》,《新民丛报》,第23号。
    822雨尘子:《近世欧人之三大主义》,《新民丛报》,第28号。
    823《崇拜外国者流看者》,《新民丛报》,第5号。
    824中国之新民:《新民说·论自尊》,《新民丛报》,第12号。
    825《游学生与国学》,《新民从报》,第26号。
    826《北京大学堂之国学问题》,《新民从报》,第34号。
    827《中国之考古界》,《新民从报》,第65号。
    828《中国之考古界》,《新民从报》,第65号。
    829《北京大学堂之国学问题》,《新民丛报》,第34号。
    830《北京大学堂之国学问题》,《新民丛报》,第34号。
    831 《新出现之两杂志》,《新民丛报》,第88号。
    832《北京大学堂之国学问题》,《新民从报》,第34号。
    833《旅居美洲叶恩等上振贝子书》,《新民丛报》.第15号。
    834《为富贵人计到底不如专制》,《新民从报》,第76号。
    835《论中国维新之局》,《新民丛报》,第22号。
    836《阔少帝国》,《新民从报》.第19号。
    837《守旧维新总以不害其富贵功名为原则》,《新民丛报》,第76号。
    838中国之新民:《敬告当道者》,《新民从报》,第18号。
    839《论中国维新之局》,《新民丛报》,第22号。
    840《论伪改革之证据》,《新民从报》,第22号。
    840 《希望与失望》,《新民从报》,第40/41号。
    842《国民之自杀》,《新民从报》,第40/41号。
    843《国民之自杀》,《新民从报》,第40/41号。
    844《厌世主义》,《新民从报》,第42/43号。
    845《新民丛报》,第25号,“学界时评”栏目序言。
    846《翻译与道德心之关系》,《新民从报》,第25号。
    847《翻译与爱国心之关系》,《新民丛报》,第25号。
    848《青年之堕落》,《新民从报》,第25号。
    849严昌洪:《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
    850《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第313页。
    851王雷:《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82页。
    852“告白”,《新民丛报》,第1号。
    853百里:《军国民之教育》,《新民丛报》,第22号。
    854蒋百里:《军国民之教育》,第22号。
    855观云:《中国之演剧界》,《新民从报》,第65号。
    856志忞:《音乐教育论》,《新民丛报》,第62、68号。
    857《新出现之两杂志》,《新民从报》,第88号。
    858志忞:《音乐教育论》,《新民丛报》,第62、68号。
    859奋翮生:《军国民篇》,第11号。
    860《饮冰室诗话》,《饮冰室文集》点校,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839页。
    861奋翮生:《军国民篇》,第11号。
    862《饮冰室诗话》,《饮冰室文集》点校.第3820页。
    863《中国诗乐之变迁与戏曲发展之关系》,《新民丛报》,第77号。
    864蒋百里:《军国民之教育》,第22号。
    865中国之新民:《论哲学家与宗教家之长短得失》,《新民从报》.第19号。
    866中国之新民:《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新民从报》,第23号。
    867《述湖南之女子教育》,《新民从报》,第51号。
    868《学堂之突飞进步》,《新民从报》,第37号。
    869《欧美公德谈》,《新民丛报》,第31、32号。《世界之图书馆》,《新民丛报》,第25号。《圣路易博览会》,《新民丛报》,第49号。
    870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21页。
    871箸夫:《论开智普及之法首以改良戏本为先》,《芝罘报》第7期(1905年),选录自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872《亚雅音乐会之历史》,《新民丛报》,第51号。
    873王雷:《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史》,第378页。
    874王雷:《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史》,第378页。
    872《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50页。
    876《敬告我同业诸君》,《新民从报》,第17号。
    877曾虚白:《中国新闻史》,第101页。
    878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102页。
    879《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50页。
    880谭嗣同:《<湘报>后叙》,《谭嗣同全集》(下),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18页。
    881《新出现之两杂志》,《新民丛报》,第88号。
    882《新出现之两杂志》,《新民丛报》,第88号。
    883《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50页。
    884《湖南时务学堂学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第27页。
    885严复:《与梁启超书》(2),《严复集》第3册,第516-517页。原载于《新民丛报》,第7号,题为《与<新民丛报>论所译<原富>书》。
    886《敬告我同业诸君》,《新民丛报》,第17号。
    887李秀云:《梁启超的新闻舆论监督思想》,《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888“告白”,《新民从报》第1号。
    889多个问题围绕同样内容的,归于一类问题中。
    894《新民丛报》第1号“绍介新著·原富”,及第3、7、8、11号“问答”。
    895《法律平谈》,《新民丛报》,第4号。
    896《论教育学之意义》,《新民丛报》,第46-48号。
    897《进化论大略》,《新民从报》,第46-48号。
    898《论国家医学之性质》,《新民从报》,第60号。
    899《音乐教育论》,《新民丛报》,第62号。
    900《警察学演说》,《新民丛报》,第69号。
    901《军舰学大略》,《新民丛报》,第46-48号。
    902“学术”,《新民从报》,第46-48号。
    903“教育学汎论”,《新民从报》,第58、59号。
    904“专件”,《新民丛报》,第67号。
    905《支那教育问题》,《新民丛报》,第23、24号;《论全国小学校普及之策及其筹款方略》,《新民丛报》,第25号。
    906《论中国国民道德颓落之原因及其救治之法》,《新民丛报》,第28号。
    907《论纪年书后》,《新民丛报》,第26号。
    908《粤汉铁路议》,《新民丛报》,第62号。《留学东京四川学生为川汉铁路事上川督锡制军书》,《新民丛报》,第57号;《东京留学四川学生为川汉铁路事敬告全蜀父老》,《新民丛报》,第58号;《美洲留学生条陈收回粤汉路权事》,《新民丛报》,第62号。
    909《湖南来函》,《新民丛报》,第81号。
    910《云南来书》,《新民丛报》,第74号。
    911 《贵阳来函》,《新民丛报》,第61号。
    912《南非洲华侨惨状记》,《新民丛报》,第50号;《南非洲第二通信》,《新民丛报》第54号;《南非洲华侨惨状述》,《新民丛报》,第86号。
    913《蔡使要求日本警察入署拘捕学生始末记》,《新民丛报》,第13号;《上蔡公使书》,《新民丛报》,第15号;《论留学生之责任与其箴言》,《新民丛报》,第16号;《留学善后事宜质疑》,《新民丛报》,第17号。
    914《上蔡公使书》,《新民丛报》,第12号。
    915周佳荣:《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与<新民丛报>》,第38页。
    916《新民丛报》,第3号。
    917《于君右任寄本社书》,《新民丛报》,第69号。
    918《周末学术余议》,《新民丛报》,第6号。
    919《新民丛报》,第21号。
    920《敬告我同业诸君》,《新民丛报》,第17号。
    921章开沅、罗福惠主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第564页。
    922伍庄:《梁任公行状》,夏晓虹编《追忆梁启超》,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第4页。
    923曾虚白:《中国新闻史》,第9-11页。
    924戈公振:《中国报纸进化小史》,申报馆:《最近之五十年(1872-1922)》,第486页。
    925《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50页。
    926徐雪筠:《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64页。
    927杜士珍:《论与中国前途之关系》,《新世界学报》,第14号。
    928何炳然:《新民丛报》,《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146页。
    929《新民风潮》,《大公报》1902年7月9日。
    930《杭城报纸销售数》,《浙江潮》,第3期。
    931《海盐报纸之销数》,《浙江潮》,第7期。
    932《警钟日报》,1904年11月31日。
    933《南洋陆师学堂退学生公函》,《苏报》1903年4月1日。
    934钱理群、严瑞芳主编:《我的父辈与北京大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8页。
    935李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84页。
    936李新主编:《中国民国史》(第一编),第145页。
    937《江西大学堂之历史》,《国民日日报汇编》第一集“学风”。
    938《广东大学堂纪闻》,《选报》,第32期。
    939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第十七卷(20-17)文化教育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第100页。
    940如宋恕1902年4月日记中有到杭州求是学堂“还《新民》第二册,复手借第三册来焉”、“还《新民》第三册,借来《支那文明史论》一册等记载,胡珠生编:《宋恕集》下册,中华书局,1993年,第948-952页。”
    941如宋恕1902年4月日记中有到杭州求是学堂“还《新民》第二册,复手借第三册来焉”、“还《新民》第三册,借来《支那文明史论》一册等记载,胡珠生编:《宋恕集》下册,第948-952页。”
    942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275页。
    943《与新民丛报论所译原富书》,《新民丛报》,第7号。
    944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吴宓自编年谱(1894-1925)》,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第47页。
    945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吴宓自编年谱(1894-1925)》,第47页。
    946朱经农:《在我记忆中的熊秉三先生》,周少连、吴汉祥编:《维新·济世·救亡》,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30页。
    947朱有琳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58页。
    948广东省兴宁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兴宁文史》第1-5辑合订本,兴宁:广东省兴宁市政协文史委员会,1995年,第33]页。
    949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06页。
    950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04页。
    951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第159页。
    952中华书局编辑部:《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021页。
    953李肖聃:《星庐笔记·梁启超》,夏晓虹编:《追忆梁启超》,第42页。
    954曹汝霖:《曹汝霖一生之回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14页。
    955李书城:《辛亥前后黄克强先生的革命活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一集,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180-181页。
    956“饮冰室诗话”,《癸卯新民丛报汇编》。
    957时鑑主编:《中华历代英杰传记》第二卷,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28页。
    958光绪三十一年六月八日,黄尊三:《三十年日记》,湖南印书馆,1933年。
    959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第549页。
    960蒋梦麟:《西潮》,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53页。
    961胡适:《四十自述》,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第41—-44页。
    962素痴:《近代中国学术史上之梁任公先生》,《大公报》1929年2月11日。
    963汪原放:《馆回忆亚东图书》,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年,第1-2页。
    964唐海江:《清末政论报刊与民众动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0页。
    965王德昭:《国父革命思想研究》,台北:中国文化研究所,1962年版,第71页。转引自:周佳荣:《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与<新民丛报>》,第75页。
    966徐志摩:《志摩杂记》,《徐志摩未刊日记》(外四种),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233页。
    967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申报馆:《最近之五十年(1872-1922)》。
    968素痴:《近代中国学术史上之梁任公》,《大公报》1929年2月21日。
    969《严几道书札25-26》,《学衡》第12期。
    970冯自由:《开国前海内外革命书报一览》,见氏著《革命逸史》第3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第147页。
    971胡汉民:《近年中国革命报之发达》,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18页。
    972 《鄙人对于言论界之过去及将来》,《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八》,第79页。
    973李泽厚:《梁启超王国维简论》,见氏著《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第423-424页。
    97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导读第3页。
    975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第217页。
    973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第549页。
    977胡汉民:《近年中国革命报之发达》,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第18页。
    978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申报馆:《最近之五十年(1872-1922)》,上海:申报馆,1933年出版。
    979《归国初演说辞·鄙人对于言论界之过去及将来》,《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八》,第79页。
    980 李双璧:《从经世到启蒙——近代变革思想演进的历史考察》,中国展望出版社1992年版,第218页。
    981王先明:《近代新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9页。
    982王先明:《近代新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93页。
    983素痴:《近代中国学术史上之梁任公先生》,《大公报》1929年2月11日。
    《新民丛报》(1-96);《民报》(1-14);
    《国粹学报》、《大公报》、《东方杂志》、《湖北学生界》、《学衡》、《努力周报》、《申报》、《浙江潮》、《民报》、《江苏》、《游学译编》、《苏报》、《云南》、《清议报全编》
    [1](清)冯桂芬、(清)马建忠著:《采西学议:冯桂芬马建忠集》,郑大华点校,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清)王韬:《弢园尺牍》,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3](清)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1,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4](清)薛福成著,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5]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第2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6](清)郭嵩焘著:《郭嵩焘奏稿》,杨坚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
    [7]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8]何启、胡礼垣著:《新政真诠》,郑大华点校,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9]张元济:《张元济诗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10]蔡尚思、方行:《谭嗣同全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1]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四),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年。
    [12]张静庐辑注:《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上),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13]严复著,王栻主编:《严复集》(第1-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4]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15]吴汝伦:《吴汝伦尺牍》,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
    [16](清)苏與编:《翼教丛编》(卷六),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17](清)陈三立:《散原精舍文集》(影印本),台中县:文听阁图书有限公司,2008年。
    [18]《洋务运动》(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
    [19]《陈石遗集》(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20]吕思勉:《吕思勉遗文集》(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2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编:《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2年。
    [22]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最近之五十年(1872-1922)》,上海:申报馆,1923年。
    [23]湯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24]章伯锋、顾亚主编:《近代稗海》第12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25](清)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影印本(六),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
    [26]张季鸾:《季鸾文存》影印本(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
    [27]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28]钱玄同:《刘申叔遗书》(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29]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康有为与保皇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30]方志钦主编,蔡惠尧助编:《康梁与保皇会》,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
    [31]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传》,夏晓虹编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32]房兆楹辑:《清末民初洋学生题名录初辑》,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2年。
    [33]高燮著,柳无忌主编:《高燮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3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顺德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组编:《顺德文史》第13期,1987年版(无出版地)。
    [35]广‘东省梅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梅县文史资料》第25辑,1993年(无出版地)。
    [36]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第三十卷“人物志”(上册),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
    [3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海宁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海宁人物资料·第六辑·蒋百里先生纪念册》,无出版地出版年。
    [38]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第十七卷(20-17)文化教育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
    [39]刘晴波主编:《杨度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40]孙中山著,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41]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六),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42]广东省兴宁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兴宁文史》第1-5辑合订本,兴宁:广东省兴宁市政协文史委员会,1995年。
    [43]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6年。
    [44]王国维:《静庵文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45]《饮冰室文集》点校,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46]《谭嗣同全集》(下),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47]胡珠生编:《宋恕集》下册,中华书局,1993年。
    [48]周少连、吴汉祥编:《维新·济世·救亡》,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
    [49]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50]冯自由:《革命逸史》第3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
    [5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52]丘权政、杜春和等选编:《辛亥革命史料选辑》(续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53]周秋光编:《熊希龄集》第1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54]潮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潮阳姓氏丛谈》,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55]康有为著,蒋贵麟主编《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九·长兴学记桂学答问》,台北:宏业书局有限公司,1987年。
    [56]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986年。
    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北京:三联书店,1960年。
    [57]章太炎:《章太炎先生自定年谱》,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
    [58]孙中山著,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1986年。
    [59]冯自由:《革命逸史》,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60]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
    [61]陈寅恪:《寒柳堂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62]梁启超著,夏晓虹辑《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63]梁启超著,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新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
    [64]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7年。
    [65]章太炎:《章太炎先生自定年谱》,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版。
    [66]汤志钧编《章太炎先生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67]《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
    [68]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69]杨保筠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人物卷》,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
    [70]魏绍昌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词典》,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71]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72]中央文史研究馆编:《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传略》,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73]田原天南编:《清末民初中国官绅人名录》,台湾:文海出版社,1996年。
    [74]金华市金东区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金华区名人传记》,2002年(无出版地)。
    [75]钱理群、严瑞芳主编:《我的父辈与北京大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76]李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77]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吴宓自编年谱(1894-1925)》,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
    [78]曹汝霖:《曹汝霖一生之回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8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一集,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80]黄尊三:《三十年日记》,湖南印书馆,1933年。
    [81]蒋梦麟:《西潮》,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82]汪原放:《馆回忆亚东图书》,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年。
    [83]徐志摩:《徐志摩未刊日记》(外四种),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84]胡适:《四十自述》,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
    [85]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86]汪向荣:《日本教习》,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
    [87]周作人:《知堂回想录》,香港:三育图书有限公司,1980年。
    [88]《忘山庐日记》(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89]马叙伦:《我在六十岁以前》,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
    [90]宋教仁:《我之历史》卷6,桃源三育乙种农校,1920年。
    [91]《胡汉民自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9年。
    [92]李新、孙思白:《民国人物传》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
    [93]吴玉章:《吴玉章回忆录》,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
    [94]李仁渊:《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以报刊出版为中心的讨论》,台北:稻乡出版社,2005年。
    [95]刘易斯·科塞:《理念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96]许纪霖编:《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97]张玉法:《清末的立宪团体》,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年。
    [98]章开沅、罗福惠主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99]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1年。
    [100]赖光临:《近代报人与报业》,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
    [10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02]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03]曾虚白:《中国新闻史》,台北:三民书局,1993年。
    [104]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105]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6]宋应离等编:《20世纪中国著名编辑出版家研究资料汇辑》(1),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7]陈桂兰主编:《薪继火传——复旦大学新闻传播论文集1929-1999》,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8]陈汉才:《康门弟子述略》,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109]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0]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111](日)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知日本·西方——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 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12]李国俊:《梁启超著述系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
    [113]周佳荣:《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与<新民丛报>》,香港:中华书局,2005年。
    [114]《辛亥革命史丛刊》编写组:《辛亥革命史丛刊》(第五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15]严昌洪,许小青著:《癸卯年万岁——1903年的革命思潮与革命运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16]李世涛主编:《自由主义之争与中国思想界的分化》,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
    [117]闵杰:《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2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118]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19]亓冰峯:《清末革命与君宪的论争》,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9),1980年。
    [120]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121]耿云志、崔志海:《梁启超》,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122]广东人民出版社编:《论戊戌维新运动及康有为梁启超》,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
    [123]熊与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124]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125]朱浤源:《同盟会的革命理论》,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50,1985年。
    [126]陈新汉:《怎样认识社会:社会调查的理论和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127]严昌洪:《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
    [128]严昌洪:《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129]王雷:《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130]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131]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132]夏晓虹编《追忆梁启超》,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
    [133]徐雪筠:《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134]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
    [135]中华书局编辑部:《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36]时鑑主编:《中华历代英杰传记》第二卷,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
    [137]唐海江:《清末政论报刊与民众动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138]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139]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140]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141]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崔志海、葛夫平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142]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一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43]桑兵:《清末国内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
    [144]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145]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146]李喜所、元青著:《梁启超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147](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148]郭延礼:《中国前现代文学的转型》,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9]陈鸣树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典(1987-192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
    [150]陈平原主编:《现代中国》第七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51]冯文慈主编:《中外音乐交流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152]叶世昌等著《中国货币理论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153]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
    [154]崔志海编:《梁启超自述》,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155]吴其昌:《梁启超》,胜利出版社,1944年。
    [156]钟珍维、万发云:《梁启超思想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157]雷慧儿:《梁启超的治国之道——人才主义的理想与实践》,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158]易新鼎:《梁启超和中国学术思想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159]连燕堂:《梁启超与晚清文学革命》,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年。
    [160]陈鹏鸣:《梁启超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
    [161]李喜所、胡志刚:《百年家族——梁启超》,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
    [162]石云艳:《梁启超与日本》,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163]张朋园:《梁启超与民国政治》,台北:食货出版社,1978年。
    [164](美)周锡瑞著,杨慎之译:《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165](美)约瑟夫·阿·勒文森著,刘伟等译《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166](美)史扶邻著,丘权政、符致兴译:《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167](日)实藤惠秀著,谭汝谦等泽《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
    [168]广东人民出版社编:《论戊戌维新运动及康有为梁启超》,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
    [169]姜义华等编:《港台及海外学者论近代中国文化》,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
    [170]郑大华、邹小站主编:《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
    [171]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72]王先明:《近代新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173]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74]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175]费孝通:《中国绅士》,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76]吴晗、费孝通等著:《皇权与绅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
    [177]刘泽华、葛荃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修订本),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178]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79]Philip C.Huang,Liang, Ch'i-ch'ao and Modern Chinese Liberalism,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72.
    [180]张瑛:《<新民丛报>宣传宗旨辨》,《中州学刊》1984年12月。
    [181]张瑛:《<新民丛报>停刊考析》,《近代史研究》1985年10月。
    [182]曾永玲:《<民报>与<新民丛报>之争》,《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10月。
    [183]董伟建、程东亮:《<新民丛报>与<民报>战败原因分析》,《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4月。
    [184]王洪明:《<新民丛报>创办初期的启蒙作用及其历史意义》,《江苏社会科学》1989年2月。
    [185]陈江:《<新民丛报>——影响一代人的期刊》,《编辑学刊》1994年10月。
    [186]陈凤姑:《试论<新民丛报>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中的地位》,《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11月。
    [187]陈凤姑:《论<新民丛报>在近代文化界的影响》,《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2年4月。
    [188]杨庆芳、刘兰肖:《<新民丛报>与西方近代学术的译介和传播》,《出版发行研究》2006年6月。
    [189]陈瑞凤:《<新民丛报>与梁启超的散文创作》,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90]刘兰肖、刘宇新:《广告中彰显的世变——1902年<新民丛报>图书广告分析》,《出版发行研究》2008年第6期。
    [191]石烈娟:《<新民丛报>的立宪宣传》,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192]熊月之:《略论晚清上海新型文化人的产生与汇聚》,《近代史研究》1997第4期。
    [193]许纪霖:《重建社会重心: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学术月刊》,2006年第11期
    [194]桑兵:《清末民初传播业的民间化与社会变迁》,《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6期。
    [195]张朋园:《广智书局维新派文化事业之一》,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集刊,第2期。
    [196]杜新艳:《清议报停刊考》,《云梦学刊》,2008年第5期。
    [197]陈学章:《“高山”考》,《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198]郭长海:《高旭诗风的转变和诗界革命的衰微》,《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5月。
    [199]张衍前:《论梁启超的近代国家观》,《理论学刊》1996年第2期。
    [200]王明伟:《近代日本国民主义与梁启超国民国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吉林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201]巴斯蒂:《中国近代国家观念溯源——关于伯伦知理<国家论>的翻译》,《近代史研究》第100期。
    [202]罗志田:《天下与世界:清末士人关于人类社会认知度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203]黄进兴:《追求伦理的现代性》,《新史!学》第19卷第4期。
    [204]耿云志:《从革命党与立宪派的论战看双方民主思想的准备》,《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6期。
    [205]彭剑:《清季宪政大辩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206]李章鹏:《清末中国现代社会调查肇兴刍论》,《清史研究》2006年第2期。
    [207]杨庭硕:《民族调查综述》,《贵州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
    [208]牟永如:《清末社会调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09]牟永如、许小青:《社会调查真开始于民国吗?——以清末社会调查为中心探讨》,《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210]沈松桥:《振大汉之天声——民族英雄系谱与晚清的国族相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3期。
    [211]李秀云:《梁启超的新闻舆论监督思想》,《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212]张静庐等:《戊戌变法前后报刊作者字号笔名录》,《文史》第四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