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审美意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分布地区较为广泛,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由于其原始的宗教意识、民族迁徙的历史经历以及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使这个民族形成了复杂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这些独特的文化影响了苗族人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的方式,从而形成了苗族独特的审美意识。首先,苗族万物有灵观念导致其巫神文化的产生,影响了苗族人认识世界的基本立场,也从精神空间延展了苗族人眼中的现实世界。其次,苗族族群支系众多,各支系在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具有个性特征的亚族群文化,丰富了苗族审美文化的内容。第三,苗族在迁徙历史中与其他民族有过融合与分离,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因素有被动的接受也有主动的影响,这种文化上的交流,进一步造成了苗族审美意识的复杂性。本文在丰富的苗族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对苗族的审美意识进行梳理。力图从美学、人类学角度入手,对影响苗族审美意识的各种因素、苗族审美意识的内涵及其表现进行研究,利用比较的方法来突出苗族审美文化的独特性,最后还对民族审美意识在苗族民间艺术中的体现进行了整理。
     首先,影响苗族审美意识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苗族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广泛分布是导致苗文化丰富性、多样性的基本条件;而苗族悲壮的迁徙历史不但决定了苗族审美意识的基本特点,还促进了苗族与其他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丰富了苗族审美文化的内容;苗族偏僻、恶劣的生存环境是苗族万物有灵意识产生土壤,苗族尚力、神秘、狞厉、阴柔等美学范式都与此有密切的联系;而苗族先民较为原始的直觉思维、简单类比思维是他们认知世界最重要的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苗族审美主体的心理构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也影响了苗族艺术的创造。
     其次,从构成苗族审美意识的基本因素看,崇生意识、真善意识、生态意识和神巫意识是其主要的内容。崇生意识源于苗族的泛生命观念,人与自然的亲缘关系影响了苗族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苗族人赋予自然对象的人格化精神,以及苗族人对人本身作为观审对象的客体意义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苗族审美意识的独特性。真善意识是苗族人对人生存意义的价值目标,当生命的生存与繁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出现在人们的观察视野时,苗族人以真和善的标准来评价要求每一个苗族生命个体,并将这种标准作为一种伦理美渗透到苗族的五缘文化之中。生态意识则体现了苗族先民在长期迁徙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人与他人的和谐关系以及苗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间相互影响的关系。神巫意识来自苗族的原始宗教,在各种充满真与幻的宗教活动中,苗族人具有创造性的形象思维赋予了苗族民间艺术神秘性,使其体现出一种神奇的迷幻美。
     第三,从苗族众多的民间艺术看,丰富而复杂的苗族审美意识集中在尚力、阴柔、繁复、拙稚以及狞厉等美学范式之中。尚力对于长期因恶劣生存环境和外族压力而十分压抑的苗族人来说,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理想。通过各种宗教仪式和民间艺术来提升、鼓动现实中生命的力量,也是委顿、抑郁的苗族个体生命的发泄。如果说尚力之美是苗族人的理想表达的话,那么阴柔之美则是他们生活现实的一种体现,苗族生活中残留的母性崇拜、内敛的性格以及苗族民间艺术中平顺柔性的风格体现了与尚力相对的阴柔之美。长期贫困的生活现实是苗族人逐渐形成了以多为美、以富为美的习惯,他们往往将这种标准贯彻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服饰中以银饰的多、形状的大为美,以披肩、胸兜、围腰、腰带等配件上绣花的密集为美,以刺绣中纹饰结构的复杂为美,这就是苗族繁复的美学范式。苗族拙稚之美是指一种自然、朴素和单一的美,在苗族先民的生活中,诸如宗教仪式、民间歌舞、服饰制作等民间技艺在苗族先民看来不一定是一种艺术行为,而是他们生命意志的直接表达,当然,当时能够运用于民间艺术创作上的技巧本身是有限的。狞厉的基本意思是凶恶可怖,苗族狞厉之美主要表现在宗教仪式和苗族人对自己身体装扮之中,他们试图通过一种可怖场面和凶恶的身体扮相来获取自然神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苗族狞厉之美表现了他们的图腾崇拜和宗教感情。
     从苗族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形态看,苗族审美意识中驳杂甚至充满矛盾的各种因素都并存于这些苗族民间艺术之中。在苗族史诗和故事传说是苗族最重要的文化传播渠道,同时也体现了苗族先民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追求,其中最突出的是口传叙事具有非理性的叙事之美。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的物质载体,对苗族历史的记载和对苗文化的传播使其具有凝重的风格,而苗族服饰结构的简单与细节处理的繁琐、服饰主体简单与配件的繁多等充满矛盾的特征,体现了苗族服饰美学意义的复杂性。可以说,苗族仪式就是苗族人的生活方式,无处不在的仪式具有原始戏剧的表演特征,体现了一种神秘奇幻之美。苗族歌舞是民族审美意识的形象表达,从表现的内容和情感看,苗族歌舞集喜和悲于一体;从表现技巧看,苗族歌舞将粗犷与优美的风格相融。
     苗族审美意识体现在苗族的宗教仪式、衣食住行、人际交流等各个方面,是苗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与这种古老的民族文化一样,一方面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驳杂甚至矛盾的特点,为当今普遍性的审美文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意义。
The Miao Ethnic Group is a minority group with a long history in China which has a relatively large population and covers a wide area. Due to its primitive religious awareness,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in migration and the complex natural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 Miao Ethnic Group has developed a rich and complex ethnical culture, which influences the way the Miao people see the world and present the world, hence the unique aesthetic awareness of the Miao people. First, Miao people's belief that divinity is in everything has led to the rise of the witchcraft culture, influenced Miao people's basic view of the world, and extended the real world in Miao people's eyes in a spiritual dimension. Secondly, the Miao Ethnic Group has numerous branches, and each branch has developed its unique sub-ethnical culture, which has enriched Miao people's aesthetic culture. Thirdly, during its migration, the Miao Ethnic Group has once got integrated with other ethnic groups and then separated from them, therefore it has influenced the other ethnic groups as well as being influenced by them. This kind of cultural exchange has further brought about the complexity in the aesthetic awareness of Miao people. This dissertation, based on the rich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Miao Ethnic Group, summarizes its aesthetic awareness, trying to investigate the various factors affecting the aesthetic awareness of Miao people, and find out the aesthetic impl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s and anthropology. A comparative method is used in the dissertation to highlight the unique quality of the aesthetic awareness of Miao people, and the dissertation also sorts out the demonstration of the aesthetic awareness of Miao people in their folk art.
     First,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aesthetic awareness of Miao people are multiple, and the wide spread of Miao people in the southwest China is a basic condition for the diversity of the Miao culture; the tragic migration of the Miao Ethnic Group not only determines the basic style of the aesthetic awareness of Miao people, but also promotes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the Miao Ethnic Group and other ethnic groups, and enriches Miao people's aesthetic culture. The remote and harsh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Miao Ethnic Group lives, provides the soil for the belief that divinity is in everything, and the aesthetic patterns such as power-worship, the mystery, the ferocity and the feminine qualit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iving condition of Miao people. The intuitive thinking pattern and the simple analogical reasoning of the ancient Miao peopl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means for Miao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and this thinking patter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the psychology of the aesthetic subject and influences the artistic creation of Miao people.
     Secondly, among the basic components of the aesthetic awareness of the Miao Ethnic Group, the life-worship, the belief in sincerity and kindness, the ecological awareness and the belief in divinity and witchcraft are the most predominant ones. The life-worship derives from the pan-life concept, and the ki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fluen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object in aesthetic activities. The personalized characteristics bestowed by Miao people on nature, and Miao people's effort to make themselves the object of examination, determine to a large extent the unique aesthetic awareness of the Miao Ethnic Group. Sincerity and kindness is the value held by the Miao people which determines the meaning of their existence. When the existence and reproduction of lives becomes a cultural phenomenon appearing in people's perspective, Miao people begin to use sincerity and kindness as a criterion to judge every individual in the ethnic group and this criterion, as ethical beauty, infiltrates into the culture of the Miao Ethnic Group. The ecological awareness demonstrates the co-exist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man as well as the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the Miao Ethnic Group and the other ethnic groups, which have developed during the long-time migration of the ancestors of Miao people. The belief in divinity and witchcraft derives from the primitive religion of Miao people. In the various religious activities, whether real or illusive, the creative association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Miao people, makes the folk art mysterious, with an illusive beauty.
     Thirdly, among the various forms of folk art, the rich and complex aesthetic awareness of the Miao Ethnic Group focuses on such aesthetic patterns as power-worship, the mystery, the ferocity and the feminine quality. Power-worship is actually an ideal in the life of Miao people who have been oppressed by the harsh living condition and the threat of the other ethnic groups. To promote and stir the power of life in reality through various religious rituals and folk art, is actually a means for the depressed individuals to set their lives free. If we agree that the power-worship of Miao people is an expression of their ideal, then it is safe to say that the beauty of femininity is a demonstration of their real life. The remaining maternity-worship in the life of Miao people, the introverted tendency in personality, and the smooth and gentle style in the folk art, demonstrate the feminine beauty in contrast to the power-worship. The long-time poverty-stricken life of the people makes them regard abundance and complexity as the equivalent of beauty. They often apply this criterion to every detail of life:they regard the abundant silver accessories and their large size as beauty; they regard the density of patterns in embroidery work and the complexity in the decorative accessories as beauty, and this is the aesthetic pattern of the Miao Ethnic Group. The crude beauty in Miao culture is a kind of spontaneous, simple and pure beauty. In the life of the ancestors of Miao people, folk craftsmanship such as religious rituals, folk songs and dances, and dress making might not be seen as an artistic creation, but as a direct expression of their desire and willpower.
     Surely, the techniques that could be applied to the folk artistic creation at that time are limited. Generally speaking, "ferocity" means brutality and terror. For Miao people, the beauty existing in ferocity is demonstrated in their religious rituals and the decoration of their bodies. They attempted to acquire a natural divinity through the terrible scene and the fierce appearance of themselves. In a certain sense, the beauty in ferocity expresses Miao people's Totem-worship and their religious enthusiasm.
     Judging from the specific embodiment of the aesthetic awareness of the Miao ethnic group, we can find that the mixed and even contradictory factors co-exist in the folk art of Miao people. In the Miao ethnic group, epics and legend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means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meanwhile, they illustrate the aesthetic taste and value pursuit of the ancient Miao people, of which the most typical is the irrational beauty in oral narration of events. The clothes and the accessories of Miao people are material media embodying the Miao culture, which record the history of the Miao ethnic group, function as means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and endow the Miao culture profundit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implicity in the overall design of clothes and the complexity in details as well as the abundance in accessories, shows the complexity in Miao people's dressing style in an aesthetic sense. It is safe to say that the rituals of Miao people is a demonstration of their living style, and the prevailing ritual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imitive dramas, full of mysterious beauty and fantastic charm. The folk songs and dances are the vivid expressions of the aesthetic awareness of the Miao ethnic group. Considering the content and feelings revealed, we can find that the folk songs and dances of Miao people is a combination of sorrow and joy; and considering the expressive techniques, we can find the blending of crudeness and elegance in style.
     In conclusion, the aesthetic awareness of the Miao Ethnic Group is demonstrated in Miao people's religious rituals, dressing, food, housing, transportati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other aspects, and it is a major component of the Miao culture. Like this ancient ethnical culture, it is full of varieties and complexity, and even contradictions. The aesthetic awareness of Miao people provides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current study of the general aesthetic culture.
引文
[1]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09页、第207页。
    [1]代迅.西方文论在中国的命运[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55页。
    [2]朱辉军.关于“国粹艺术”的几个重要问题[J].理论与创作,2008年第1期。
    [1]梁一儒.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M】.两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2]范秀娟,少数民族审美文化资源与当代中国美学的建构[J].南方文坛,2008年第3期。
    [1]李安民.当前我国民族性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福建论坛,1987年第8期。
    [1]尹昌龙.1985:延伸与转折【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3页。
    [1]这些文献在民国时期有单行本,现大部分收集在清代王锡祺编撰的《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中。
    [2]《国际视野中的贵州人类学》丛书·第一辑.出版前言【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王建民 麻三山.湘西苗族调查报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2]张兆和.黔两苗族身份的汉文书写与近代中国的族群认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1]罗义群.人从树中来回到树中去——苗族生命哲学简论【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5期。
    [2]麻勇恒.苗族生命意识衍生的死亡习惯——以湘西苗族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3]麻勇恒.苗族“呼清”的结构剖析——以湘西方言苗族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学学刊》,2009年第1期。
    [4]吴晓东.苗族巫师人格的二重性【J】.《怀化师专学报》,1994年第2期。
    [1]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2]麻勇斌.贵州苗族建筑文化活体解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2页。
    [3]王秀盈.苗族的建筑艺术【J】.《民族艺术》,1994年第2期。
    [4]赵曼丽.苗族民居“半边楼”的审美特征浅析【J】.《重庆建筑》,2006年第12期。
    [5]彭礼福.苗族吊脚楼建筑初探——苗族民居建筑探析之二【J】.《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
    [1]陆群.试论湘西苗族信仰的宗族意识特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2]罗义群.中国苗族巫术透视【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1]封孝伦.<中国苗族诗学>序,罗义群.中国苗族诗学[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3]过竹.苗族神话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2]杨通江.苗族歌谣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1页。
    [4]吴一文 覃东平.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1]游方即是苗族青年的恋爱:“恰”是苗语中的歌的意思,“嘿”是苗语中慢的意思,“恰嘿”即是慢歌。
    [2]中国音乐研究所.《苗族民歌》【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9年版,第39-40页。
    [3]范国勋.贵州苗族“飞歌”的演唱风格【J】.《乐府新声》,1984年第4期。
    [4]袁世万.湖南靖州苗族多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J】.《中国音乐》,2004年第2期。
    [5]杨(?)国.苗族舞蹈与巫文化——苗族舞蹈的文化社会学考察【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19页。
    [1]杨(?)国.苗族舞蹈与巫文化——苗族舞蹈的文化社会学考察【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164页。
    [2]黄泽桂.舞蹈与族群【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131页。
    [3]龙庆凤.苗族舞蹈的审美艺术特色【J】.《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4]吴少光.苗族舞蹈审美情趣【J】.《舞蹈》,1994年第3期。
    [5]张平.试论苗族舞蹈的审美特征【J】.《贵州民族研究》,1995年第2期。
    [6]杨再祥.试析贵州苗族笙舞文化的审美特征【J】.《贵州民族研究》,1991年第1期。
    [1]纳雍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纳雍苗族丧祭词【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2]吴德坤 吴德杰.苗族理辞【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0979-0980页。
    [1]冯育柱于乃昌 彭书麟.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意识史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1]于乃昌 夏敏.初民的宗教与审美迷狂[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页。
    [1]代迅.艺术终结之后:黑格尔与现代美学转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2]梁一儒.民族审美心理学 概论[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1]李泽厚 汝信.美学百科全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408页。
    [1]李泽厚 汝信.美学百科全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408页。
    [2]《苗族简史》编写组.苗族简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1]吴荣臻吴曙光.苗族通史(一)[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4l页。
    [1]朱慧珍 贺明辉.广西苗族【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1]吴荣臻 吴曙光.苗族通史(一)[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2]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1]吴正彪.蚩尤神话中的苗族民俗文化透视【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2]潘定衡 杨朝文.蚩尤的传说【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3]熊晓辉.苗族蚩尤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1][宋]乐史.宋本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95页、189页。
    [2][清]田雯.黔志·黔书(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页。
    [3][明]郭子章.《黔记卷五十九·诸夷》【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988页。
    [4]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0035页。
    [1]转引自,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0035页。
    [2]翁家烈.楚国为苗族先民所建【A】.见:黄中模王雍刚.楚辞与苗文化【C】.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0041页、第0044页、第0043页。
    [4]吴永章 田敏.苗族瑶族与长江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1][宋]范晔 [晋]司马彪.后汉书(下)【M】.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1241页。
    [2]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0082页。
    [1]陈定秀.黔西南苗族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1]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0572页。
    [1]何积全石朝江.苗族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8页。
    [1]曹顺庆.推进中国比较诗学的演讲——《中国比较诗学》序【A】刘介民.中国比较诗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2页。
    [1]纳雍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纳雍苗族丧葬词【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第14页。
    [1]石宗仁.中国苗族古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65-166页。
    [2]石宗仁.中国苗族古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67-168页。
    [1]王宗党.务川苗族[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2]陈定秀.黔西南苗族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第15页。
    [1]陈定秀.黔西南苗族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
    [1]陈汉杰.《苗族史诗》的美学研究价值漫议[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1]曹俊峰.康德美学引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5页。
    [2][德]康德著,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页。
    [3]修狃,苗族传说中的巨兽,即是犀牛。
    [1]田兵.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4页、第63页。
    [1][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著,于秀英译.种族与历史·种族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1]万昌胜.盛大的苗族牯藏节【J】.文史天地,2000年,第5期。
    [1][加拿大]威尔·金里卡著,邓红风译.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和公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1]吴晓东.苗族图腾与神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2][奥]两格蒙德·弗洛伊德著,赵立玮译.图腾与禁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1]沈虹.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24页。
    [1]梁一儒.民族审美文化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1页。
    [2]田兵.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页。
    [1]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80页。
    [2]巴狄熊.勇斌.佧.苗族巫事·祀雷【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3]刘锋.苗族服饰交鱼纹图案象征意义剖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1]罗义群.中国苗族巫术透视【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121页。
    [2]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八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页。
    [3]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七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53页。
    [1]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页、第171页。
    [1]黄泽桂.舞蹈与族群【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1]曹维琼 王良范.图像人类学视野中的贵州苗族舞蹈【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第198页。
    [1]张晓.从苗族古歌看其原始思维【J】.贵州民族研究,1987年,第3期。
    [1]曹维琼 王良范.图像人类学视野中的贵州苗族舞蹈【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6页。
    [1]翁家烈.中国苗族风情录【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页。
    [2]靳德光 程国恩 罗来安 傅毓芳.红枫湖畔的苗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127页。
    [1][法]让-保罗·萨特著,楮朔维译.想象心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37页。
    [1]过竹.苗族神话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5-228页。
    [1]龙岳洲 罗正铭 欧秀昌.武陵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2]田兵.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23页、第78页。
    [1]龙岳洲 罗正铭 欧秀昌.武陵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85页。
    [1]杨正保 潘光华.苗族起义史诗【M】.贵阳:贵州人们出版社,1987年版,第108页、第119页。
    [2]罗义群.苗族服饰的形成与流变【J】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第11期。
    [1]田兵.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3页。
    [1]田兵.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9-201页。
    [1]田兵.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
    [1]田兵.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9页。
    [1]何圣伦.物我混一:苗族文化传承中的生命叙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5期。
    [2][宋]范晔 晋·司马彪撰 陈焕良 李传书标点.后汉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1241页。
    [1]明跃玲.神话传说与族群认同——以五溪地区苗族盘瓠信仰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英]爱德华·泰勒 著 连树生 译.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330页、第318页、第329页、第330页。
    [1]田兵.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08-209页。
    [1]雷体沛.存在与超越:生命美学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6页、第80页。
    [1]田兵.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页。
    [1]吴业友.中华上下五千年:上古传说时代——东周战国[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1]田兵.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页。
    [1][英]詹·乔·弗雷泽 著 徐育新 汪培基 张泽石 译.金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86页。
    [2]杨正文.苗族“灵魂”观念浅析【J】.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2期。
    [1]田兵.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2页、第282页、第283页、第283页、第284页、第287页、第288页、第294页、第297页、第300页。
    [2]沙:苗语音译,苗语里指夏族。
    [3]敖:苗语音译,苗语里愿意姑爷的意思,转指汉族。
    [1]陆兴凤 杨光汉 吕稼祥汤君纯.西部苗族古歌【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97页。
    [2][日]鸟居龙藏.苗族调查报告【M】.日本东京:东京帝国大学,明治四十七年版,第189页、191页。
    [1]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0338页。
    [2]吴荣臻.苗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60页。
    [1]纳雍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纳雍苗族丧葬词【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2]田贞明.纳雍苗族丧葬词·后记【A】.纳雍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纳雍苗族丧葬词【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37—238页。
    [1]袁定基 刘德昌.苗族五缘文化论纲【J】.两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4期。
    [2]王国有.从美与真、善的关系看近现代哲学的审美自觉【J】.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6期。
    [1][清]贝青苗.苗俗记【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73页。
    [2][清]方亨咸.苗俗纪闻【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71页。
    [3][清]周范纂工正玺修.同治毕节县志稿【M】.卷八之风俗,第423页。黄加服段志洪.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49卷)【C】.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
    [4][清]陈鼎.滇黔土司婚礼记【A】.王云五.大小宗通绎及其他三种【C】.长沙: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八年版,第3页。
    [1]曲士英 刘国军.本体论与真、善、美【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2]吴灿新.人类性行为的伦理“真、善、美”【J】.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6期。
    [3]刘锋.伦理美学——真善美研究【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
    [1]罗义群.中国苗族巫术透视【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215页、第215-216页。
    [2]袁定基 刘德昌.苗族五缘文化论纲【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4期。
    [1][德]康德著 邓晓芒 译.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0页。
    [2][德]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13页。
    [1]罗义群.中国苗族巫术透视【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13页。
    [1]田兵.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20-221页。
    [1]郑英杰.中国少数民族伦理文化通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98-99页。
    [1]袁定基 刘德昌.苗族五缘文化论纲【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4期。
    [2]龙泽江 张和平.石头法的现代传承——月亮山苗族习惯法“椰规”改革纪实【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0年,第2期。
    [1]李炳泽.苗族,我自由的民族【J】.中国民族,1988年,第5期。
    [2]石朝江 石莉.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
    [3]张妙琴.试论“麻”与苗族妇女——以贵州省威宁县雪山镇切冲苗寨为例【J】.民族论坛,2010年,第4期。
    [4]陈国均.苗夷妇女的特质【C】.吴泽霖 陈国均.贵州苗夷社会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59-62页。
    [1]王建明.西南苗民的社会形态【A】.贵州民族研究所.民国年间苗族论文集【C】.贵阳:贵州民族研究所编印,1983年印,第200页。
    [2]李建军.苗族理词文化与功能【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3]石朝江 石莉.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4页。
    [1]田兵.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4页。
    [2]石朝江 石莉.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4页。
    [3][明]郭子章.万历黔记【A】.黄加服段志洪.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卷二【C】.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405页。
    [1]徐恒醇.生态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6页。
    [2]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J】.文艺研究,2002年,第5期。
    [1]李廷贵 张山 周光大.苗族历史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8页、第177页。
    [1][明]沈庠 修,赵瓒 纂.弘治贵州图经新志【A】.黄加服段志洪.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卷一【C】.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102页、第105页、第109页。
    [2][明]郭子章.万历黔记【A】.黄加服段志洪.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卷三【C】.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405页、第406页。
    [1]岑秀文.苗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53页、第53-54页。
    [2]吴正彪.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典范——贵州省从江县岜沙社区苗族村寨调查报告【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年,第1期。
    [3][德]格罗塞著.蔡慕晖译.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5页。
    [1]田兵编.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5页。
    [2]古文凤.民族文化的织手【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插图19。
    [3]石宗仁翻译整理.中国苗族古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7页、第29页。
    [4]萄菊兰,陈立生.贵州西江苗族服饰的发展和时尚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5]孙玲.毕节灵峰寺苗族服饰成因初探【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
    [6][清]徐家干著.吴一文校注.苗疆闻见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6页。
    [7]李汉林.论黔东南方言苗族服饰文化与其生境关系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1]唐文元.穿在身上的“史书”【J】.中国西部,1997年,第2期。
    [2][清]徐家干著.吴一文校注.苗疆闻见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8页。
    [4]何星亮.中国自然崇拜【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3]龙晓飞,石群勇. 苗族服饰的生态美透视【J】.经纪人学报,2006年,第1期。
    [1][德]康德著.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9页。
    [2]李先逵.干栏式苗居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3]吕养正.湘西苗族鬼神崇拜探幽【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1]吕养正.湘西苗族鬼神崇拜探幽【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2][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0页。
    [1]龙生庭 石维海龙兴武.中国苗族民间制度文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2]石宗仁.中国苗族古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72-184页。
    [1]龙生庭 石维海 龙兴武.中国苗族民间制度文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2][日本]江川静英.从沈从文作品看苗族服饰【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1]李黔滨.苗族头饰概说【A】.张永发.中国苗族服饰研究【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1] 杨世章.黔西南苗族服饰文化概论【A】.张永发.中国苗族服饰研究【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2] 宋科新.苗族服饰图案艺术的社会功能【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石宗仁.中国苗族古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65-166页。
    [1]向达.蛮书校注序言【A】.[唐]樊绰.蛮书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2页。
    [1][清]佚名.宣统贵州地理志【A】.黄加服段志洪.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卷一【C】.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516页。
    [2][明]郭子章.万历黔记【A】.黄加服段志洪.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卷三【C】.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406页。
    [3][清]贝青苗.苗俗记【A】.[清]工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74页、第74页。
    [4][清]檀萃.说蛮【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63页。
    [1]王继英.巫术与巫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
    [1]雷安平 潘定淑.试论《苗族生成哲学》中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J】.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3期。
    [2]搜媚若:苗语,s oud mex ros,指事物生成的能量。“搜”即“生”之意,“媚”即“有”之意,“若”即“力、能”之意。
    [3]各薄港搜:苗语,ghob box gangs soud,指事物生成的物质基础。“各薄”即“底子”之意,“港”即“送”之意,“搜”即“生”之意。
    [1]玛汝务翠:苗语,m ax rut ub ceib,指事物生成的良好结构,包括物质结构和事态结构。“玛汝”即“好的”之意,“务翠”即“结构”之意
    [2]雷安平.苗族生成哲学研究【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41-43页。
    [1]田兵编.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页。
    [2]李哲.论苗族艺术中雷公的形象特点【J】.辽宁经济管理十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英]爱德华·泰勒 著.连树生 译.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M】.桂林:广两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3页。
    [2]王继英.巫术与巫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5页。
    [1]凌纯声 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10-212页。
    [1]马丹丹 刘统霞.人类学与迷狂研究【J】.两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2][明]沈库 修,赵瓒 纂.弘治贵州图经新志【A】.黄加服 段志洪.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卷一【C】.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102页。
    [1][明]郭子章.万历黔记【A】.黄加服 段志洪.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卷三【C】.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405页。
    [1]吕养正.湘两苗族鬼神崇拜探幽【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笫90页。
    [2]王继英.巫术与巫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90页。
    [3]蔡毅 尹相如.幻想的太阳——民族宗教与文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46页。
    [1][英]詹·乔·弗雷泽 著.徐育新 汪培基 张泽石 译.金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9页。
    [1][美]简·布洛克著.沈波 张安平 朱立元 译.原始艺术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6页。
    [1][美]简·布洛克著.沈波 张安平 朱立元 译.原始艺术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7页。
    [2]罗义群.苗族牛崇拜文化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第173页。
    [1]罗义群.苗族牛崇拜文化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2][美]简·布洛克著.沈波 张安平 朱立元 译.原始艺术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页、第147-148页。
    [3]罗义群.中国苗族巫术透视【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216页。
    [1][明]沈庠 修,赵瓒 纂.弘治贵州图经新志【M】.黄加服 段志洪.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卷一[C].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105页。
    [2][美]简·布洛克著.沈波 张安平 朱立元 译.原始艺术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2页。
    [3]曹维琼 王良范.图像人类学视野中的贵州苗族舞蹈【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1][清]方亨咸.苗俗纪闻【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71页。
    [2][清]檀萃.说蛮【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62页。
    [3]田兵.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12页。
    [1]田兵.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4页、第34页、第35页。
    [2](?):方言记音,非常响亮之意。
    [1][清]檀萃.说蛮【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62页。
    [1][德]w·施密特著萧师毅陈祥春译.原始宗教与文化【M】.辅仁书局,1948;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1987年版,第194页。
    [2]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0713页。
    [1]杨正保 潘光华.苗族起义史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美]简·布洛克著.沈波 张安平 朱立元 译.原始艺术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8页。
    [1]王本朝.论近现代尚力美学思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笫4期。
    [2]田兵.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谷瑞丽 赵发国 译注.山海经【M】.武汉:崇文书局,2007年版,第89页。
    [2][清]龚柴.苗民考【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从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77页。
    [1]凌惕安.咸同贵州军事史【A】.缪钺 胡昭曦 林万[清]中国野史集成(43)【C】.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301页。
    [1][美]简·布洛克著.沈波 张安平 朱立元 译.原始艺术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4页。
    [2]诸葛志.中国原创性美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页。
    [1]安小兰 译注.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2]姚鼐.复鲁絜非书【A】.钱仲联主编.周中明选注.姚鼐文选【C】.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4页。
    [1][德]康德著.邓晓芒译 杨祖陶 校.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页。
    [1]不打架,指牯牛不交配。
    [2]田兵.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3页。
    [1]流行于黔东南一带的情歌。演唱者:栋金·觉·柳旁(贵州民族出版社):翻译整理:栋金·觉·柳旁。
    [3]吴国瑜.黔东北苗族傩神神话辨析【J】.贵州文史从刊,1995年,第4期。
    [2]陆群.苗族生育神话的建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田兵.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18页。
    [2]燕宝.苗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3]王慧琴.苗族女性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6-50页。
    [4]张绍祥 张光照.太阳月亮守天边:苗族民间故事【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笫21页。
    [1]王慧琴.苗族女性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第1]3—114页。
    [2][清]檀萃.说蛮【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从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62页。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视觉艺术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65页。
    [2]杨(?)国.鱼·盘瓠·枫木一蝴蝶——苗族生殖崇拜文化研究三题【J】.贵州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3]陆群.试论苗族鬼神文化的世俗价值【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1][清]严如熤.苗疆风俗考【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130页。
    [2]杨(?)国.希望·柔和·阳刚·狞厉·综合——苗族民间舞的美学特色【J】.广西民族研究,1991年,第3期。
    [3][清]陆次云.峒溪纤志【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59页。
    [4][日本]鸟居龙藏著.国立编译馆译.苗族调查报告【M】.上海:国立编译馆,1936年版,第291-293页、第293页、第260页、第261页。
    [1]杨汉先.苗族述略【A】.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民国年间苗族论文集【C】.贵阳:贵州省民族研究所,1983年印,第138页。
    [1]燕宝.苗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54-55页。
    [2][德]W·施密特 著 萧师毅 陈祥春 译.原始宗教与文化[M].辅仁书局,1948;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1987年版,第75页。
    [3][明]沈庠 修,赵瓒 纂.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一【A】.黄加服 段志洪.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C].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102页。
    [4]罗义群.中国苗族巫术透视【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162-163页。
    [1]田兵.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4-285页。
    [1]赵玉燕 吴曙光.象征生命的原始符号——苗族童帽图案的诠释【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李炳泽.苗族认为“故事”是“鬼神告诉的”【J】.民族文学研究,1995年,第4期。
    [1]仪平策.母性崇拜与审美 文化——中国美学溯源研究述略【J】.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夏之卷)。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页。
    [3]姚鼐.复鲁絜非书【A】.钱仲联主编.周中明选注.姚鼐文选【C】.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4页。
    [1]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2][美]简·布洛克著.沈波 张安平 朱立元 译.原始艺术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8-169页。
    [3]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3页。
    [1][清]檀萃.说蛮【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从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62页。
    [1]吴晓东.苗族图腾与神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第50页。
    [2][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版,第335页。
    [1]田兵.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2-184页。
    [1][清]陆次云.峒溪纤志【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从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60页。
    [2]戴民强.融水苗族【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052页。
    [3]宛志贤.苗族银饰【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第3-4页、第4页、第4页。
    [1]宛志贤.苗族银饰【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1]田兵.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页。
    [2][清]陆次云.峒溪纤志【A】.[清]工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从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60页。
    [1]冯育柱 于乃昌 彭书麟.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意识史纲【M】.两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0页。
    [2][美]简·布洛克著.沈波 张安平 朱立元 译.原始艺术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3页。
    [3]宛志贤.苗族盛装【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1]石朝江.苗学通论【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614页。
    [1]杨汉先.苗族述略【A】.贵州省民族研究所 编.民国年间苗族论文集【C】.贵阳:贵州省民族研究所,1983年印,第137页。
    [2]封孝伦.凝重美:对苗族服饰的美学猜想【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1]周汝昌.陆机《文赋》“缘情绮靡”说的意义【J】.文史哲,1963年,第2期。
    [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7页。
    [3]孙蓉蓉.论“绮靡”说【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4]吴晓恩.《文心雕龙》中“采”的美学内涵【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1期。
    [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页。
    [1][俄]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A】.普列汉诺夫著 曾葆华译.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5页。
    [1]陈国钧.苗族吃牯脏的风俗【A】.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民国年间苗族论文集【C】.贵阳:贵州省民族研究所,1983年印,第298页、第299-300页。
    [1]张胜冰.从远古文明中走来——西南氐羌民族审美观念【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04页。
    [2]钟涛.苗绣苗锦【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1]钟涛.苗绣苗锦【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2]王俊.苗族飞歌和侗族大歌旋律形态的比较研究【M】.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4期。
    [1]雅文.苗族飞歌漫话【J】.人民音乐,1997年,第11期。
    [2]蒲亨强.苗族民歌研究【J】.中国音乐学(季刊),1988年,第1期。
    [3][美]简·布洛克著.沈波 张安平朱立元译.原始艺术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120页。
    [1][美]简·布洛克著.沈波 张安平 朱立元 译.原始艺术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5页。
    [2] [宋]范哗,[晋]司马彪 撰.陈焕良 李传书 标点.后汉书(下)【M】.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1241页。
    [1][明]沈庠 修 赵瓒 纂.贵州图经新志【A】.黄家服 胡昭曦 段志洪.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卷一【C】.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119页。
    [2][清]陆次云。峒溪纤志【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从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59页。
    [3][清]田雯.黔书【A】.黔志(及其他一种)(一)【C】.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页。
    [4][清]方亨咸.苗俗纪闻【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从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71页。
    [5][清]贝青乔.苗俗记【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74-75页。
    [1]胡家勋.黔西北苗族芦笙“语”现象探析【A】.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中国民族音乐研究【C】.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2][清]陆次云.峒溪纤志【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59页。
    [3][清]贝青乔.苗俗记【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74页。
    [1][美]简·布洛克著.沈波 张安平 朱立元 译.原始艺术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页。
    [2]宛志贤.苗族盛装【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第4页、第8页。
    [1][清]赵翼.檐曝杂记,[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2页。
    [2][清]贝青乔.苗俗记【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74页。
    [1][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42页、241页。
    [1]俞潦.松桃苗族【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
    [1]王胜选.从“儿童画”看 其审美心理【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2007年,第1期。
    [2][丹麦]勃兰兑斯 著.徐式 谷 江枫 张自谋 译.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四分册:英国的自然主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7页。
    [1][丹麦]勃兰兑斯著.徐式 谷 江枫 张自谋 译.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四分册:英国的自然主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6页、第79页、第80页。
    [1]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重排版),1973年版,第68页。
    [2]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第一卷)·美的历程·第一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42页、第42页。
    [3]冯育柱 于乃昌 彭书麟.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意识史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6页。
    [1][清]檀萃.说蛮【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62页。
    [2][清]贝青乔.苗俗记【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从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75页。
    [3][清]龚柴.苗民考【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从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76页。
    [4][明]沈庠 修,赵瓒 纂.弘治贵州图经新志【A】.黄加服 段志洪.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卷一[C].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119页。
    [1]庄勇.岜沙苗族生活习俗简介【J】.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1]梁波 李苑.蛊毒——千古之谜的解读【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2][清]陆次云.峒溪纤志【A】.[清]王锡褀.小方壶斋舆地从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61页、第61页。
    [3][明]蒋琦溥等修,张汉搓纂,林书勋增修,张先达增纂.光绪乾州厅志【A】.江苏古籍出版社编选.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46卷)【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页。
    [4][清]贝青乔.苗俗记【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74页。
    [5][清]赵翼.檐曝杂记,[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88页。
    [1]粱波 李苑.蛊毒——千古之谜的解读【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2]陆群.湘西蛊婆:一生一世的冤屈【J】.民族论坛,2006年,第3期。
    [3]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65页。
    [4][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著.张祖建译.结构人类学(1)【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页。
    [1]卢现艺等 摄影,王铁兰 撰文.贵州少数民族节庆与服饰【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第20页。
    [1]向民航.湘西民俗映像【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142页。
    [2]李梦璋.苗族“椎牛”祭文化人类学阐释【J】.民族论坛,2006年,第9期。
    [1]彭富春.身体与身体美学【J】.哲学研究,2004年,第4期。
    [2]彭富春.身体美学的基本问题【J】.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
    [1]代迅.压抑与反抗:身体美学及其进展【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翁家烈.中国苗族风情录【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88页。
    [1]苗族祭淘砂神,俗称喊骇。人在野外受了惊吓而生病,苗族人认为必须以酒肉祭淘砂神,方能缓解。
    [2]苗族人认为四肢抽搐,两眼紧闭的病人是因为误议撞了揭网神布下的网而生病,必须祭祀该神,请巫师揭网,方能缓解。
    [3]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82页。
    [4]《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云南苗族瑶族社会历史调查【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第61页。
    [5][清]王正玺等修,周范 纂.同治毕节县志稿【A】.黄加服段志洪.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卷四十九【C】.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423页。
    [1]《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贵州省编辑组.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279-280页。
    [2]罗义群.苗族丧葬文化论【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第83页。
    [1]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第一卷)·美的历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8页、第38-39页、第41页、第43页、第42页。
    [2]钟国昌.青铜器饕餮纹刍议【J】.四川文物,2009年,笫5期。
    [1]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第一卷)·美的历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42-43页、第45页。
    [2]张俊慧赵丹丹.饕餮纹 青铜时代的标榜纹样【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第一卷)·美的历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
    [2][美]弗朗兹·博厄斯著.金辉译,刘乃元校.原始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1]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第一卷)·美的历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44页、第44页。
    [2][美]弗朗兹·博厄斯著.金辉译,刘乃元 校.原始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80页。
    [1]杨成寅.美学范畴概论【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225页。
    [2]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A】.朱光潜.朱光潜全集(8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52页、第352-357页。
    [1][清]吴省兰纂.楚峒志略【A】.王云五.燕台笔绿及其他三种【C】.长沙: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28年版,第3页。
    [1]段宝林.《苗族古歌》与史诗分类学【J】.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
    [1]笃扎彪:两部方言苗族古歌中最早开辟天地的巨人神。
    [2]亚亚:西部方言苗族古歌射落日月的巨人神。
    [3]阿濮透碳、阿濮透滩:东部方言苗族史诗中的一对夫妻名,传说是苗族的祖先。
    [1]西部方言苗族史诗中塑造的在迁徙过程中英勇善战的苗族英雄形象。
    [2]杨正保 潘光华.苗族起义史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田兵.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1页。
    [4]吴晓东.对偶与对唱的叙事:苗族的迁徙与英雄史诗[J].《国际博物馆》全球中文版,2010年,第1期。
    [5]沙族:沙,苗语音译,即夏族,也就是汉族。
    [1]这里指黄河。
    [2]这大江边极其宽阔的土地,这里指长江流域。
    [3]陆兴凤 杨光汉 吕家祥 汤君纯.西部苗族古歌【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31-132页。
    [4]颟德颟历诺:彝族诺土司 领地。
    [5]陆兴凤 杨光汉 吕家祥汤君纯.两部苗族古歌【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35页。
    [1]粱彬 王天若.广西苗族民间故事选【M】南宁:广两壮族自治区民间文学研究会印,1982年。
    [2]张绍祥 张光照.太阳月亮守天边——苗族民间故事【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3]燕宝.苗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1]陆兴凤 杨光汉 吕家祥汤君纯.两部苗族古歌【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14页、115页。
    [1]陆兴凤 杨光汉 吕家祥 汤君纯.两部苗族古歌【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12页.
    [1]田兵.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4页。
    [2]柙甲:苗语音译,即是蕨类植物狼萁草。
    [3]芯扭:苗语音译,即野菖 蒲。
    [1]田兵.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9页。
    [2][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23-224页。
    [3]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A].朱光潜.朱光潜全集(8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笫353页。
    [1]陈来生.史诗·叙事诗与民族精神【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29页。
    [2]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第9页。
    [1]江帆.民间口承叙事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
    [2]李亦园.民间文学的人类学研究【J】.民族艺术,1998年,第3期。
    [1]田兵.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页。
    [1]田兵.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页。
    [1]燕宝.苗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489页。
    [1][清]陆次云.峒溪纤志【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55页。
    [2][清]檀萃.说蛮【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62页。
    [3]杨庭硕 潘顺之.百苗图抄本汇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1页。
    [1]杨庭硕 潘顺之.百苗图抄本汇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7页、101页、109页、第89页、第281页、第313页、第379页、第395页、第441页、第535页、第561页、第579页。
    [2][清]吴省兰.楚峒志略【A】.[清]王云五,燕台笔绿及其他三种【C】.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八年版,
    [1]龙光茂.中国苗族服饰文化【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年版,第25页。
    [2]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
    [1]龙光茂.中国苗族服饰文化【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年版,第27-47页。
    [1]吴仕忠.中国苗族服饰图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2]邓启耀.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4页。
    [1]吴一文 覃东平.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212页。
    [2][清]贝青乔.苗俗记【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从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75页。
    [3][清]檀萃.说蛮【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62页。
    [1]齐周华.苗疆竹枝词【A】.工利器 王慎之 工子今.历代竹枝词【C】.两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47页。
    [2]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第259页。
    [3][清]陆次云.峒溪纤志【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59页。
    [4]罗荣宗.苗族的婚姻[A].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民国年间苗族论文集[C].贵阳:贵州省民族研究所,1983年印。
    [5]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从刊贵州省编辑组.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75页。
    [1]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贵州省编辑组.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270页。
    [2]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贵州省编辑组.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三)【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98页。
    [3]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广西自治区编辑组.广西苗族社会历史调查【M】.南宁:广两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74页。
    [4]席克定.苗族妇女服装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38页、第241页。
    [1]岑家梧.图腾艺术史【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版,第37页。
    [2]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第244-245页。
    [3]威宁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志【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254页。
    [4]石朝江.中国苗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5页、第263页。
    [1]唐文元 吴仕忠.贵州苗族服饰——穿在身上的“史书”[J].中国两部,1997年,笫2期。
    [3]田鲁.苗族服饰刺绣中的故土及迁徙图案纹样[J].装饰,2005年,第12期。
    [2]黄玫菊.论苗族服饰的渊源及其形式美[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4]罗义群.论苗族服饰的开发[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4期。
    [5]罗义群.苗族服饰的形成与流变[J].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第11期。
    [1]凌惕安.咸同贵州军事史【A】.缪钺 胡昭曦 林万[清]中国野史集成(43)【C】.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301页。
    [2]张国华.简谈湘西苗族服饰艺术及其文化特征[J].吉首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1]民族文化宫.中国苗族服饰【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85页。
    [1]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第283页。
    [2]龙光茂.中国苗族服饰文化【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年版,20页。
    [1]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第3页。
    [1][明]沈庠 修,赵瓒 纂.弘治贵州图经新志【A】.黄加服段志洪.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卷一【C】.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102页。
    [2][清]檀萃.说蛮【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从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63页。
    [1]席克定.苗族妇女服装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笫153页。
    [1]翁家烈 姬安龙.中国苗族风情录【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页。
    [2]何积全 石朝江.苗族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8页、第193页。
    [1]何积全 石朝江.苗族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页。
    [1]谭继尧.古老而神秘的杀牛祭祖——黔东南加鸠苗族吃牯脏活动纪实,罗义群.苗族牛崇拜文化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页。
    [1]罗义群.中国苗族巫术透视[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3-4页。
    [1]陆群.试论苗族鬼神文化的世俗价值[J].吉首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1]凌纯声 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页。
    [2]谭继尧.古老而神秘的杀牛祭祖——黔东南加鸠苗族吃牯脏活动纪实,罗义群.苗族牛崇拜文化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212页。
    [3]翁家烈 姬安龙.中国苗族风情录【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页、第169页。
    [1]田榕.黔苗竹枝词二十四首【A】.王利器 王慎之 王子今.历代竹枝词【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88页。.
    [2][清]陆次云.峒溪纤志【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59页。
    [3]纪兰慰.南方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与丧葬舞蹈【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4]申茂平.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97页。
    [1]谭继尧.古老而神秘的杀牛祭祖——黔东南加鸠苗族吃牯脏活动纪实,罗义群.苗族牛崇拜文化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203页。
    [1]唐春芳 吴通发.台江县苗族祭鼓节调查报告【J】.苗侗文坛,1995年,第1期。
    [2]杨(?)国.希望·柔和·阳刚·狞厉·综合——苗族民间舞的美学特色【J】.广西民族研究,1991年,第3期。
    [3]转引自:胡志毅.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闸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1]胡润森.戏剧元素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69页。
    [2]胡志毅.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闸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1]代迅.江山之助: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基本面貌的内在关联探寻[J].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4期。
    [1]田兵.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页。
    [1]燕宝.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2]杨通江.苗族歌谣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页、第23页。
    [1]田兵 刚仁 苏晓星施培中.苗族文学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06页。
    [1]杨通江.苗族歌谣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笫39页。
    [2]田兵 刚仁苏晓星施培中.苗族文学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66-267页。
    [1]田兵 刚仁 苏晓星 施培中.苗族文学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68页。
    [1]田兵 刚仁 苏晓星 施培中.苗族文学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269-270页、第270-271页。
    [1]田兵 刚仁 苏晓星 施培中.苗族文学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71-272页。
    [1]田兵 刚仁 苏晓星 施培中.苗族文学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73页。
    [2]周隆渊 沈复华 王思民 乐金芬.黔南民间舞蹈选【M】.都匀:黔南文学艺术研究室,1983年版,第133页。
    [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西卷编辑部.苗族舞蹈【M】.南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西卷编辑部,1989年印,第4页。
    [1][清]严如熤.苗疆风俗考【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130页。
    [2][清]董鸿勋.宣统永绥厅志【A】.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73)【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页。
    [3]周隆渊 沈复华 王思民 乐金芬.黔南民间舞蹈选【M】.都匀:黔南文学艺术研究室,1983年印,第129页。
    [4][清]鄂尔泰 修,靖道谟 杜诠 纂.乾隆贵州通志【A】.黄家服 段志洪.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卷四【C】.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122页。
    [5][清]傅恒等,殷伟 徐大军 胡正娟 点校.皇清职贡图【M】.扬州:广陵书社,2008年版,第535页。
    [6][清]陈鼎.滇黔土司婚礼记【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版,第52页。
    [7]杨(?)国.苗族舞蹈与巫文化——苗族舞蹈的文化社会学考察【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第30页。
    [1][清]田雯.黔书及其他一种(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7页。
    [3]郭沫若.钓鱼城访古【A】.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3)【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清]鄂尔泰 修,靖道谟 杜诠 纂.乾隆贵州通志【A】.黄家服段志洪.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卷四[C].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123页。第379-380页。
    [4]申茂平.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82页。
    [1]何积全 石朝江.苗族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页。
    [2]申茂平.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75页。
    [1]张锦华.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考察录【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106-108页。
    [1]胡家勋.黔西北苗族芦笙“语”现象探析【A】.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中国民族音乐研究【C】.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笫116页。
    [2]杨(?)国.苗族舞蹈与巫文化——苗族舞蹈的文化社会学考察【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25页。
    [1][法]萨维纳.苗族史【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2页、笫196页。
    [2]费孝通.贵州苗族调查资料【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3][日本]鸟居龙藏著.国立编译馆译.苗族调查报告【M】.上海:国立编译馆,1936年版,第291-292页。
    [1]张平.试论苗族舞蹈的审 美特征【J】.贵州民族研究,1995年,第2期。
    [1]城步苗族自治县民委.城步苗族风俗歌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345页。
    [1]城步苗族自治县民委.城步苗族风俗歌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345页。
    [2]吴少光.苗族舞蹈审美情趣【J】.舞蹈,1994年,第3期。
    [1]王俊.苗族飞歌和侗族大歌旋律形态的比较研究【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4期。
    [1]凌惕安.咸同贵州军事史【A】.缪钺 胡昭曦林万[清]中国野史集成(43)【C】.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301页。
    [2]孙秋云.核心与边缘——18世纪汉苗文明的传播与碰撞【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188页。
    [3]吴曙光.楚国国民族别专论【A】.黄中模 王雍刚.楚辞与苗文化.【C】.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3页。
    [1]翁家烈.楚国为苗族先民所建【A】.黄中模 王雍刚.楚辞与苗文化.【C】.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3页。
    [2]华慧娟.基督教赞美诗在滇北苗族地区的传播、演变与文化意义【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宋]乐史.宋本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宋]范晔 [晋]司马彪.后汉书(下)【M】.长沙:岳麓书社,1994.
    [3][清]赵翼.檐曝杂记,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中华书局编辑部.二十四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安小兰译注.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明]郭子章.《黔记卷五十九·诸夷》【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2000.
    [7]向达.蛮书校注序言【A】.[唐]樊绰.蛮书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清]田雯.黔志·黔书(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清]贝青苗.苗俗记【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
    [10][清]方亨咸.苗俗纪闻【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
    [11][清]檀萃.说蛮【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
    [12][清]龚柴.苗民考【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
    [13][清]严如煜.苗疆风俗考【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
    [14][清]陆次云.峒溪纤志【A】.[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卷十第八帙[C].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
    [15][清]周范 纂 王正玺 修.同治毕节县志稿【A】.黄加服段志洪.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49卷)【C】.成都:巴蜀书社,2006.
    [16][明]郭子章.万历黔记【A】.黄加服段志洪.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2卷)[C].成都:巴蜀书社,2006.
    [17][明]沈庠 修,赵瓒 纂.弘治贵州图经新志【A】.黄加服段志洪.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1卷)【C】.成都:巴蜀书社,2006.
    [18][清]佚名.宣统贵州地理志【A】.黄加服段志洪.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1卷)【C】.成都:巴蜀书社,2006.
    [19][清]鄂尔泰 修,靖道谟 杜诠 纂.乾隆贵州通志【A】.黄家服段志洪.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4)【C】.成都:巴蜀书社,2006.
    [20]凌惕安.咸同贵州军事史【A】.缪钺 胡昭曦林万[清]中国野史集成(43)[C].成都:巴蜀书社,1993.
    [21][清]陈鼎.滇黔土司婚礼记【A】.王云五.大小宗通绎及其他三种【C】.长沙: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八年.
    [22][清]徐家干著.吴一文校注.苗疆闻见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23][明]蒋琦溥等修,张汉搓纂,林书勋增修,张先达增纂.光绪乾州厅志【A】.江苏古籍出版社编选.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46卷)【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24][清]董鸿勋.宣统永绥厅志【A】.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73)[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25][清]田雯.黔书及其他一种(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6][清]吴省兰.楚峒志略【M】.[清]王云五.燕台笔绿及其他三种[C].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八年.
    [27][清]傅恒等,殷伟徐大军胡正娟点校.皇清职贡图【M】.扬州:广陵书社,2008.
    [28][明]郭子章.《黔记卷五十九·诸夷》【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2000.
    [29][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
    [30]钱仲联主编.周中明选注.姚鼐文选【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3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2]王利器 王慎之 王子今.历代竹枝词【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33]谷瑞丽赵发国 译注.山海经【M】.武汉:崇文书局,2007.
    [34]日本早稻田大学收藏.黔省诸苗全图一
    [35]日本早稻田大学收藏.黔省诸苗全图二
    [36]日本早稻田大学收藏.百苗图说.
    [37]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重排版),1973.
    [38]沈从文.沈从文全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39]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0]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4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2]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3]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4]代迅.西方文论在中国的命运【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5]梁一儒.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
    [46]于乃昌 夏敏.初民的宗教与审美迷狂【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
    [47]冯育柱 于乃昌 彭书麟.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意识史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
    [48]梁一儒.民族审美文化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49]曹俊峰.康德美学引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50]郑英杰.中国少数民族伦理文化通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51]蔡毅 尹相如.幻想的太阳——民族宗教与文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52]雷体沛.存在与超越:生命美学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53]何星亮.中国自然崇拜【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54]诸葛志.中国原创性美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5]徐恒醇.生态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6]张胜冰.从远古文明中走来——西南氐羌民族审美观念【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7]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58]陈来生.史诗·叙事诗与民族精神【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
    [59]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0]江帆.民间口承叙事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61]刘锋.伦理美学——真善美研究【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62]王继英.巫术与巫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
    [63]尹昌龙.1985:延伸与转折【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64]邓启耀.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一—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65]岑家梧.图腾艺术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
    [66]吴业友.中华上下五千年:上古传说时代——东周战国【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67]贵州省土家族研究会.贵州土家族【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
    [68]庞宝金.装饰艺术【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69]徐华铛 杨冲霄.中国戏曲装饰艺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
    [70]田兵.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
    [71]石宗仁.中国苗族古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72]陆兴凤杨光汉 吕稼祥汤君纯.西部苗族古歌【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73]龙岳洲 罗正铭 欧秀昌.武陵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4.
    [74]杨正保潘光华.苗族起义史诗【M】.贵阳:贵州人们出版社,1987.
    [75]《苗族简史》编写组.苗族简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
    [76]吴荣臻吴曙光.苗族通史(一)【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77]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
    [78]燕宝.苗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79]梁彬王天若.广西苗族民间故事选【M】.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文学研究会印,1982.
    [80]张绍祥张光照.太阳月亮守天边:苗族民间故事【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
    [81]贵州民族研究所.民国年间苗族论文集.贵阳:贵州民族研究所编印,1983.
    [82]凌纯声 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83]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84]吴泽霖陈国均.贵州苗夷社会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85]费孝通.贵州苗族调查资料【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
    [86]杨庭硕潘顺之.百苗图抄本汇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87]《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云南苗族瑶族社会历史调查[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2.
    [88]《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贵州省编辑组.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
    [89]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贵州省编辑组.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三)[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
    [90]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广西自治区编辑组.广西苗族社会历史调查[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
    [91]王建民麻三山.湘西苗族调查报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92]曹维琼王良范.图像人类学视野中的贵州苗族舞蹈【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93]田兵刚仁苏晓星施培中.苗族文学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
    [94]罗义群.中国苗族巫术透视【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95]罗义群.中国苗族诗学【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
    [96]罗义群.苗族丧葬文化论【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
    [97]罗义群.苗族牛崇拜文化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98]石朝江石莉.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99]雷安平.苗族生成哲学研究【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
    [100]吴一文覃东平.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
    [101]杨通江.苗族歌谣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102]过竹.苗族神话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103]黄泽桂.舞蹈与族群【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104]黄中模王雍刚.楚辞与苗文化【C】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05]何积全.苗族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106]中国音乐研究所.《苗族民歌》【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9.
    [107]杨(?)国.苗族舞蹈与巫文化——苗族舞蹈的文化社会学考察[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
    [108]吴晓东.苗族图腾与神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09]龙生庭石维海龙兴武.中国苗族民间制度文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110]城步苗族自治县民委.城步苗族风俗歌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6.
    [111]孙秋云.核心与边缘——18世纪汉苗文明的传播与碰撞【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112]杨正文.鸟纹羽衣:苗族服饰及制作技艺考察【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113]张永发.中国苗族服饰研究【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14]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115]龙光茂.中国苗族服饰文化【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
    [116]吴仕忠.中国苗族服饰图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117]民族文化宫.中国苗族服饰【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118]席克定.苗族妇女服装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
    [119]汪禄.苗族侗族服饰图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120]钟涛.苗族民间剪纸【M】.贵阳:贵州美术出版社,1987.
    [121]田鲁.艺苑奇葩——苗族刺绣艺术解读【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122]余未人.苗疆圣地【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7.
    [123]卢现艺等摄影,王铁兰撰文.贵州少数民族节庆与服饰[M].北京:中 国旅游出版社,2006.
    [124]罗麦瑞.苗族纹饰【M】.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1993年
    [125]李小非.苗族装饰艺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126]王慧琴.苗族女性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27]李先逵.干栏式苗居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28]申茂平.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129]吕养正.湘西苗族鬼神崇拜探幽【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130]李廷贵 张山 周光大.苗族历史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131]岑秀文.苗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
    [132]《云南少数民族图库》编委会.苗族【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4.
    [133]古文凤.民族文化的织手【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
    [134]麻勇斌.贵州苗族建筑文化活体解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135]巴狄熊·勇斌·佧.苗族巫事·祀雷【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
    [136]吴永章 田敏.苗族瑶族与长江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137]潘定衡杨朝文.蚩尤的传说【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
    [138]纳雍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纳雍苗族丧祭词【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39]吴德坤 吴德杰.苗族理辞【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140]朱慧珍 贺明辉.广西苗族【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
    [141]陈定秀.黔西南苗族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5.
    [142]王宗党.务川苗族【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143]俞潦.松桃苗族【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
    [144]戴民强.融水苗族【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9.
    [145]宛志贤.苗族银饰【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
    [146]宛志贤.苗族盛装【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
    [147]钟涛.苗绣苗锦【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
    [148]石朝江.苗学通论【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
    [149]杨(?)国.苗族舞蹈与巫文化——苗族舞蹈的文化社会学考察【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1.
    [150]中国民族音乐研究【C】.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
    [151]卢现艺等摄影,王铁兰撰文.贵州少数民族节庆与服饰【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152]向民航.湘西民俗映像【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153]沈虹.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154]翁家烈.中国苗族风情录【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155]威宁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志【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
    [156]张锦华.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考察录【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
    [157]周隆渊 沈复华 王思民 乐金芬.黔南民间舞蹈选【M】.都匀:黔南文学艺术研究室,1983.
    [158]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西卷编辑部.苗族舞蹈【M】.南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西卷编辑部,1989.
    [159]靳德光 程国恩 罗来安 傅毓芳.红枫湖畔的苗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
    [160]梁波 李苑.蛊毒——千古之谜的解读[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161]李泽厚 汝信.美学百科全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162]普列汉诺夫著 曹葆华译.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63]杨成寅.美学范畴概论【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
    [164]朱光潜.朱光潜全集【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165]胡志毅.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166]胡润森.戏剧元素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167][德]康德著,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68][德]康德著邓晓芒译.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69][德]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70][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996.
    [171][日]鸟居龙藏.苗族调查报告【M】.日本东京:东京帝国大学,明治四十七年.
    [172][日本]鸟居龙藏 著.国立编译馆 译.苗族调查报告【M】.上海:国立编译馆,1936.
    [173][法]萨维纳.苗族史【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
    [174][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著.张祖建译.结构人类学(1)【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75][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著,于秀英译.种族与历史·种族与文化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76][英]爱德华·泰勒 著 连树生 译.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177][英]爱德华·泰勒 著.连树生 译.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78][英]詹·乔·弗雷泽 著 徐育新 汪培基 张泽石 译.金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179][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著,赵立玮 译.图腾与禁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80][德]格罗塞著.蔡慕晖 译.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81][美]简·布洛克著.沈波 张安平 朱立元 译.原始艺术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82][德]W·施密特著萧师毅陈祥春译.原始宗教与文化【M】.辅仁书局,1948;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1987.
    [18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 著.滕守尧 朱疆源 译.艺术与视知觉:视觉艺术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84][法]让-保罗·萨特 著,楮朔维 译.想象心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185][丹麦]勃兰兑斯著.徐式谷江枫张自谋译.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四分册:英国的自然主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186][加拿大]威尔·金里卡著,邓红风译.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和公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87][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88]普列汉诺夫著 曹葆华译.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李亦园.民间文学的人类学研究【J】.民族艺术,1998(3):164-176.
    [2]周汝昌.陆机《文赋》“缘情绮靡”说的意义【J】.文史哲,1963(2):58-65.
    [3]孙蓉蓉.论“绮靡”说【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72-75.
    [4]吴晓恩.《文心雕龙》中“采”的美学内涵【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59-61.
    [5]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J】.文艺研究,2002年,第5期。
    [6]曹顺庆.推进中国比较诗学的演讲——《中国比较诗学》序【A】刘介民.中国比较诗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12).
    [7]李安民.当前我国民族性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福建论坛,1987(8):52-54.
    [8]彭富春.身体与身体美学【J】.哲学研究,2004(4):59-66.
    [9]彭富春.身体美学的基本问题【J】.中州学刊,2005(3):241-242.
    [10]代迅.压抑与反抗:身体美学及其进展【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63-171.
    [11]代迅.艺术终结之后:黑格尔与现代美学转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9(1):106-113.
    [12]代迅.江山之助: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基本面貌的内在关联探寻[J].外国文学研究,2001(4):79-86.
    [13]吴灿新.人类性行为的伦理“真、善、美”【J】.道德与文明,2008(6):97-100.
    [14]王本朝.论近现代尚力美学思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4):12-18.
    [15]马丹丹 刘统霞.人类学与迷狂研究【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77-80.
    [16]仪平策.母性崇拜与审美文化——中国美学溯源研究述略【J】.中国文化研究,1995(夏之卷):95-100.
    [17]王胜选.从“儿童画”看其审美心理【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2007(1):87-88.
    [18]钟国昌.青铜器饕餮纹刍议【J】.四川文物,2009(5):93-94.
    [19]张俊慧赵丹丹.饕餮纹青铜时代的标榜纹样【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12-114.
    [20]段宝林.《苗族古歌》与史诗分类学【J】.贵州民族研究,1990(1):22-27.
    [21]张兆和.黔西苗族身份的汉文书写与近代中国的族群认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11.
    [22]罗义群.人从树中来回到树中去——苗族生命哲学简论【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65—68.
    [23]麻勇恒.苗族生命意识衍生的死亡习惯——以湘西苗族为例【J】.《凯里学 院学报》,2007(4):30-33.
    [24]麻勇恒.苗族“呼清”的结构剖析——以湘西方言苗族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学学刊》,2009(1):86-92.
    [25]吴晓东.苗族巫师人格的二重性【J】.《怀化师专学报》,1994(2):7-8.
    [26]赵曼丽.苗族民居“半边楼”的审美特征浅析【J】.《重庆建筑》,2006(12):22-25.
    [27]王秀盈.苗族的建筑艺术【J】.《民族艺术》,1994(2):182-188.
    [28]彭礼福.苗族吊脚楼建筑初探——苗族民居建筑探析之二【J】.《贵州民族研究》,1992(2):163-166.
    [29]陆群.试论湘西苗族信仰的宗族意识特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46-49.
    [30]范国勋.贵州苗族“飞歌”的演唱风格【J】.《乐府新声》,1984(4):32.
    [31]袁世万.湖南靖州苗族多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J】.《中国音乐》,2004(2):44-47.
    [32]龙庆凤.苗族舞蹈的审美艺术特色【J】.《湖南社会科学》,2004(3):184-185.
    [33]吴少光.苗族舞蹈审美情趣【J】.《舞蹈》,1994(3):53-54.
    [34]张平.试论苗族舞蹈的审美特征【J】.《贵州民族研究》,1995(2):130-136.
    [35]杨再祥.试析贵州苗族笙舞文化的审美特征【J】.《贵州民族研究》,1991(1):85-93.
    [36]熊晓辉.苗族蚩尤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0(2):24-29.
    [37]陈汉杰.《苗族史诗》的美学研究价值漫议【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36-40.
    [38]万昌胜.盛大的苗族牯藏节【J】.文史天地,2000(5):69-71.
    [39]吴正彪.蚩尤神话中的苗族民俗文化透视【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8-22
    [40]刘锋.苗族服饰交鱼纹图案象征意义剖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74-79.
    [41]张晓.从苗族古歌看其原始思维【J】.贵州民族研究,1987(3):152-156.
    [42]罗义群.苗族服饰的形成与流变【J】.贵州社会科学,1992(11):27-31.
    [43]范秀娟.少数民族审美文化资源与当代中国美学的建构【J】.南方文坛, 2008(3):39-44.
    [44]明跃玲.神话传说与族群认同——以五溪地区苗族盘瓠信仰为例[J].广西
    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91-94.
    [45]杨正文.苗族“灵魂”观念浅析【J】.贵州民族研究,1990(2):66-70.
    [46]袁定基刘德昌.苗族五缘文化论纲【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2(4):82-89.
    [47]龙泽江张和平.石头法的现代传承——月亮山苗族习惯法“椰规”改革纪实[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0(2):113-118.
    [48]李炳泽.苗族,我自由的民族【J】.中国民族,1988(5):18-19.
    [49]张妙琴.试论“麻”与苗族妇女——以贵州省威宁县雪山镇切冲苗寨为例[J].民族论坛,2010(4):52-53.
    [50]李建军.苗族理词文化与功能【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82-87.
    [51]吴正彪.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典范——贵州省从江县岜沙社区苗族村寨调查报告[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1):103-110.
    [52]芶菊兰,陈立生.贵州西江苗族服饰的发展和时尚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4(2):64-68.
    [53]孙玲.毕节灵峰寺苗族服饰成因初探【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67-70.
    [54]李汉林.论黔东南方言苗族服饰文化与其生境关系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5-18.
    [55]唐文元.穿在身上的“史书”【J】.中国西部,1997(2):60-63.
    [56]龙晓飞,石群勇. 苗族服饰的生态美透视【J】.经纪人学报,2006(1):135-137.
    [57][日本]江川静英.从沈从文作品看苗族服饰【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80-82.
    [58]宋科新.苗族服饰图案艺术的社会功能【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14-16.
    [59]雷安平潘定淑.试论《苗族生成哲学》中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J】.贵州民族研究,1992(3):90-93.
    [60]李哲.论苗族艺术中雷公的形象特点【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125-126.
    [61]陆群.苗族生育神话的建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89-93.
    [62]吴国瑜.黔东北苗族傩神神话辨析【J】.贵州文史丛刊,1995(4):40-42.
    [63]杨鹃国.鱼·盘瓠·枫木—蝴蝶——苗族生殖崇拜文化研究三题【J】.贵州社会科学,1993(3):74-79.
    [64]陆群.试论苗族鬼神文化的世俗价值【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85-89.
    [65]杨鹃国.希望·柔和·阳刚·狞厉·综合——苗族民间舞的美学特色【J】.广西民族研究,1991(3):110-114.
    [66]李炳泽.苗族认为“故事”是“鬼神告诉的”【J】.民族文学研究,1995(4):36-39.
    [67]赵玉燕吴曙光.象征生命的原始符号——苗族童帽图案的诠释【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4-67.
    [68]封孝伦.凝重美:对苗族服饰的美学猜想[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55-56.
    [69]王俊.苗族飞歌和侗族大歌旋律形态的比较研究【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4):25-28.
    [70]雅文.苗族飞歌漫话【J】.人民音乐,1997(11):34-35.
    [71]蒲亨强.苗族民歌研究【J】.中国音乐学(季刊),1988(1):60-79.
    [72]庄勇.岜沙苗族生活习俗简介【J】.贵州民族研究,2005(2):157-161.
    [73]陆群.湘西蛊婆:一生一世的冤屈【J】.民族论坛,2006(3):20-23.
    [74]李梦璋.苗族“椎牛”祭文化人类学阐释【J】.民族论坛,2006(9):38-39.
    [75]吴晓东.对偶与对唱的叙事:苗族的迁徙与英雄史诗【J】.《国际博物馆》全球中文版,2010(1):87-94.
    [76]黄玫菊.论苗族服饰的渊源及其形式美【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36—138.
    [77]田鲁.苗族服饰刺绣中的故土及迁徙图案纹样【J】.装饰,2005(12):82.
    [78]罗义群.论苗族服饰的开发【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哲社版),1994(4):54-58.
    [79]罗义群.苗族服饰的形成与流变【J】.贵州社会科学,1992(11):27-31.
    [80]张国华.简谈湘西苗族服饰艺术及其文化特征【J】.吉首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144-147.
    [81]陆群.试论苗族鬼神文化的世俗价值【J】.吉首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85-89.
    [82]纪兰慰.南方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与丧葬舞蹈【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1997(3):17-23.
    [83]唐春芳 吴通发.台江县苗族祭鼓节调查报告【J】.苗侗文坛,1995(1):2-56.
    [84]张平.试论苗族舞蹈的审美特征【J】.贵州民族研究,1995(2):130—136.
    [85]吴少光.苗族舞蹈审美情趣[J].舞蹈,1994(3):53-54.
    [86]华慧娟.基督教赞美诗在滇北苗族地区的传播、演变与文化意义[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3):81-88.
    [87]王国有.从美与真、善的关系看近现代哲学的审美自觉【J】.学习与探索,2009(6):24-29.
    [88]曲士英刘国军.本体论与真、善、美【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2):20-22.
    [89]朱辉军.关于“国粹艺术”的几个重要问题【J】.理论与创作,2008(1):8-12.
    [90]何圣伦.物我混一:苗族文化传承中的生命叙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5):179-18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