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政治生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代社会,大众传媒以其广泛的覆盖面和强大的渗透力对少数民族乡村政治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论文使用多点民族志为主要方法,辅以文献法、问卷法、事件—过程分析法、口述史方法等,对湘黔桂三省毗邻边区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八寨(乡)的上岩、坪寨两个侗族村寨和孟冲苗寨进行了一年多时间的民族志调查。通过全面考察发现,大众传媒与这三个少数民族村寨政治生活的关系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发生的,脱离不开独坡八寨、通道侗族自治县,以及三省毗邻边区大区域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影响。大众传媒对少数民族村寨政治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村寨的政治信息传播、村民的政治参与、村寨的治理、村寨政治精英的媒介素养和村寨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等方面;同时,大众传媒对与村民政治生活紧密联系的村寨政治文化,村寨政治关系也产生着重要影响。
     国家和省级大众传媒(主要是电视)方便快捷地为村民提供了宏观政策信息;而地方政府对国家政策的解读,以及自订的区域政策信息则往往是借助科层制的组织传播来贯彻,地方媒体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地方媒体在政策宣传与贯彻的过程中,探索形成了以“节庆传播”为特色的民族传播形式。
     信息的有效传播为村民政治参与创造了条件。村民对国家政治体系的动员型参与和主动型参与都呈现集体参与的特征,以区域的精英人物为代表。动员型参与与大众传媒议题设置具有很大的一致性;而主动型参与主要表现为:民族精英组织学会,创办刊物,影响政策制订往对民族有利方向发展。在大众传媒推动下,村民对民族政治体系参与积极活跃。而村民的日常政治生活参与,则主要是通过对民族文化活动的参与来实现的,大众传媒起了宣传推动和促进作用。
     村寨精英在村寨政治生活中起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对少数民族村寨政治精英的调查发现,无论是传统型,还是现代型,乃至潜在型村寨精英,都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比较积极,也非常善于利用大众传媒资源来开展工作。
     在对少数民族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大众传媒所起的作用调查发现,他们的政治信息获取渠道非常不畅,政治生活态度冷漠;而他们有限的大众传媒接触和使用更多地体现为对娱乐消费文化的享用。在村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自由天空”的支教老师们作为舆论领袖的二级和多级传播作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村寨治理中,村民利用所获取的大众传媒信息来作为与村干部博弈的工具,往往会给村干部的工作带来一些被动。但同时,村干部也会利用其所掌握的大众传媒资源优势,以及组织传播的独有资源,与村民展开信息对弈。当前的少数民族村寨治理需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作用,加强信息沟通工作。
     在大众传媒影响下,村民的视野更开阔,在全球的体认中形成了对国家统一体和中华民族更高的认同;并且学会用国家坐标、全球坐标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利益诉求。在大众传媒镜像驱动下,不同民族村寨,同一民族不同村寨之间的关系缓和,在共同的对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参与中,大家消解了历史矛盾,融洽了政治关系;但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不同民族间,同一民族内部由于利益关系,仍然存在的矛盾;在传媒影响下不断高涨的民族意识也是需要加以科学引导的问题。
     大众传媒对侗苗少数民族村寨政治文化的影响表现在物态文化方面主要是对鼓楼和建筑民居的影响,在制度文化方面主要是对“款”的影响,在行为文化方面主要是对村民参与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影响。而这一切体现在村寨观念心态文化方面是从传统的冲突型和服从型政治文化,向现代民主的协调型、参与型政治文化转变。
     总体来看,现代传媒技术发展,以及大众传媒在少数民族村寨的日趋普及,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寨的政治文明建设,有力地推动着“村民自治制度”在村寨的执行,使得政治不再是高墙王宫之事,使得民主在广大的少数民族乡村成为可能。但我们的大众传媒如何走出众声喧哗的“娱乐享受”,如何真正走进那广阔的乡村,回归“大众”本质,却是另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
The extensive coverage and strong penetration of the mass media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political life of th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Multi-ethnography is the main method used in the dissertation supplemented by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s, events-process of analysis, Oral history method, author had the survey, for more than a year, of mass media in three villages, i.e.ShangYanPing Dong village and MengCong Miao village,which located in the eight-villages of DuPo township, TongDao Dong Autonomous County, three villages dotted along the adjacent border of Hunan,Guizhou and Guangxi.Survey foun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ss media and the political life of three minority villages occur in a specific time and space conditions, eight-village, which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impact of region's history and actual conditions. Mass media's impact on the political life of these several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is mainly reflected the following:national policy information for the villagers to learn and understand,the villagers'political participation, village governance, political elite's medialiteracy of the village,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f the village youth, etc; At the same time, mass media also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contacting with the political life of villagers, village politics relations.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mass media (TV, which is mainly growing popularity in the villages) provide macro-policy information for the survey villagers conveniently; interpretation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the national policy and setting their own regional micro-policies information are often spread through the bureaucratic system of organization, the local media play an important supporting role. Local media is exploring the formation folk communication called "national festival spread" in the process of policy advocacy and implement.
     The effectiv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created a kind of conditions for the villager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Villagers'political participation,including the mobilization and activ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ctive participation, the regional elite are the delegates. Mobilization participation often has consistency with the issues set up by mass media; active participation presents as follows:village ethnic elite establish institute,making use of the publication of association, impact policy mak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favorable direction of the village. Villagers'participate in the national political system actively under the push of the mass media.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villagers'day-to-day political life, mainly behave participation in the activities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mass media play a publicity promoting and facilitating role in it.
     Village elite played an important leading role in the political life of villages,survey found that political elite in the minority villages, whether it is traditional or modern, and even the potential, have a good media literacy, more positive i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also make full use of mass media resources to carry out the creeds.
     Survey found that minority youth's access to political information is not affluent,their attitude of political life is indifferent; their limited mass media exposure and use more reflect in the enjoyment of entertainment consumer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their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teachers of "free skies" as leaders of public opinio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two and multi-level role communication.
     In the governance of village, the villagers use the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mass media as a game tool and often bring some passive to the jobs of village cadres. At the same time, the village cadres will also use the advantage of the mass media resources in their possession, as well as the unique resources of the 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to expand the information chess with the villagers. Minority village's governance needs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role of mass media, strengthe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village cadres and village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ss media, the perspective of villagers become broader, the form of national unity and the more conscious and higher Chinese nation recognition come into being in the global recognition,and express their political interests aspirations through learning how to use the national and the global coordinates. Under the mirrored drive of mass media, relations between the villages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and different villages of the same nation are easing in the common particip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activities of the nation,they digestion the historical contradictionsand, own harmonious political relations;however, we can not ignore the different between peoples within a nation because of the interest, there are still contradictions existing; media should take a scientific guide of the influence rising national consciousness.
     Mass media's influence on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the Dong and Miao minority villages focus on the following:physical state aspect, the Drum Tower and building residential; the system,"paragraph";the behavior, villagers'participat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activities, which all reflected the change in concept of mentality culture of villagers, from the traditional conflict and obeying the political culture to the coordination type of the modern democratic and participatory political culture.
     In a wor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a technology, the mass media in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should influence th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of the village imperceptibly, a strong impetus implementation to Chinese "villager autonomy system", which makes politics no longer the matter of athe walls and the palace, making democracy become possible in the vast rural areas.Mass media how to sep out of the hustle and bustle of "entertainment", and democracy how to really walk into the vast rural areas, return to the essence of the "public", it's still another serious topic.
引文
①张昆.媒介发展与政治文明[J].新闻大学,2006(3):6-13.
    ②展江.传播与社会变迁译丛.总序[A].见柯克.约翰逊著,展明辉、张金玺译.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
    ①徐勇.为民主寻根——乡村政治及其研究路径[J]中国农村观察,2001(5).
    ①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59.
    ②孙秋云.文明传播视野下的雍乾、乾嘉苗民起义[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3).
    ①孙秋云.18世纪汉文明向苗疆的传播及苗文明的回应研究[D].武汉大学,2006.
    ①陈仲伯 杜平 薛忠勇.湘鄂渝黔桂省际边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
    ②陈亮等.传播学名词介绍[A].见[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等译.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2.
    ③沙莲香主编.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之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15.
    ①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
    ②周光辉.政治文明的主题——人类对合理的公共秩序的追求[J]社会科学战线,2003(4):186-190.
    ③亓光,池忠军.政治生活的目的:何种公共性与如何合理[J].学术交流,2007,(9).
    ①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9.
    ②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9.
    ①[英]布莱恩.麦克奈尔.政治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②翁玮阳赵心树.政治传播学[A].鲁曙明洪浚浩主编.西方人文社科前沿述评——传播学[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50-481.
    ③李红艳.乡村传播与农村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4.
    ①魏源.海国图志叙[M](卷一).平庆泾固道署,1876.
    ②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462-463.
    ③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527-529.
    ①徐培汀主编.中国传播思想史.近代卷[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352-355.
    ②詹文雄.政治学导论[M].台北:联鸣文化有限公司,1982:187-188.
    ③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①谢岳.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4-5.
    ②卢迎春.论当代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
    ①翁玮阳赵心树.政治传播学[A].鲁曙明洪浚浩主编.西方人文社科前沿述评——传播学[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50-481.
    ②谢岳.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4.
    ①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①杨顺清.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关系分析[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①周平.民族政治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04-115.
    ②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12-14.
    ①马宗保、金英花.乡村回族社区的权力结构及其功能——以宁夏南部的单家集村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5,(4).
    ②张晓蕾.城市回族社区权力研究——以天津市S社区为例[D].南开大学,2007.
    ③李艳华.论族群认同对多族群杂居地区村民自治的影响——以云南省石林县一个彝汉杂居村落为例[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6).
    ④何斯强.少数民族村寨社区管理资源的利用与整合——以云南红河哈尼族村寨社区管理中二元结构形式为例[J].思想战线,2006,(6).
    ① Daniel Harrison Kulp, Country Life in South China, The Sociology of Familism.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1925;[美]杨懋春著,张雄、沈炜、秦美珠译.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C. K. Yang, The ChineseFamily in the Communist Revolu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② A. Chan, R. Madsen& J. Unger, Chen Village:the Recent History of a Peasant Communist in Mao's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黄树民,素兰、纳日碧力戈译.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王铭铭.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阎云翔著,李放春、刘瑜译.礼物的流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③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
    ④[美]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③ Helen Siu, 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
    ①庄英章.林祀埔:一个台湾市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①钟宗宪.“图腾”理论的运用与神话淦释[A].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
    ①乔治·马库斯著,满列译.十五年后的多点民族志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11(3).
    ①孙立平.实践社会学和社会转型过程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5).
    ②[美]唐纳德.里奇.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实务指南(第二版)[M].王芝芝,姚力,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2.
    ③杨祥银.试论口述史学的功用和困难[J).史学理论研究.2000(3): 37.
    ④闻伍.历史之音——口述史学的叙述性质片论(J).国外社会科学.2000(3): 6.
    ③ Tamara Giles-Vernick. Oral Histories as Methods and Sources [A]. in Ellen Perecman and Sara R. Curran, eds., A handbook forsocial science field research:Essays & bibliographic sources on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C].Sage Publications, Inc.2006:P.87.
    ①吴飞.火塘.教堂.电视——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的社会传播网络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92.
    ①王铭铭.远方文化的迷——民族志和实验民族志[J],西北民族研究,1996(2):138.
    ①石佳能 林良兵 吴文志主编.独坡八寨志[Ml.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P3-4.
    ②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Ml.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1.
    ③军事联盟组织.
    ①石佳能林良兵吴文志主编.独坡八寨志[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9-10.
    ①说明:访谈了解到的独坡八寨大众传媒历史情况与《独坡八寨志》记载比较一致,故本节除对《独坡八寨志》中没有记载的情况做特别说明以外,其余均以《独坡八寨志》记载为准.
    ②资料综合于本文作者对村民的访谈,以及石佳能林良兵吴文志主编《独坡八寨志》的记载P145-146.
    ③石佳能林良兵吴文志主编.独坡八寨志[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146.
    ①石佳能 林良兵 吴文志主编.独坡八寨志[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145.
    ②石佳能 林良兵 吴文志主编.独坡八寨志[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145.
    ③石佳能 林良兵 吴文志主编.独坡八寨志[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109.
    ④石佳能 林良兵 吴文志主编.独坡八寨志[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108.
    ①石佳能林良兵吴文志主编.独坡八寨志[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108-109.
    ②上岩侗寨和坪寨是彼此相连的一个大寨,论文中对其共性地方放在一起叙述,以上岩坪寨称之,不同地方则分别叙述.
    ③根据2011年4月9日本文作者对坪寨村村支部书记石书记的访谈录音整理.
    ①按照民族志的惯例,本文作者对文中出现的所有人名做了一定的技术处理.
    ①根据2011年4月9日本文作者的调查日志整理.
    ①根据2011年4月11日本文作者对上岩村委会的访谈笔记整理.
    ①根据2011年7月16-21日,本文作者对孟冲苗寨部分村民的访谈笔记与录音记录整理.
    ①2011年暑假我在上岩坪寨调查时住在老杨家,2012年春节调查时住上岩村村委会.
    ①与“侗款”内容差不多,是民族传统文化中带有村规民约性质的管理内容.
    ①以上内容根据2012年1月12日本文作者对县电视台钟台长的录音访谈
    ①徐勇.“政策下乡”及对乡土社会的政策整合[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1).
    ①蒋旭峰唐莉莉.政策下乡的传播路径及其运作逻辑—一项基于江苏省J市10个乡镇的实证调查[J].学海,2011(5):90.
    ①亨廷顿、张岱云等译.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101-152.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485.
    ③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563.
    ④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137.
    ⑤列宁.未写成的文章(关于国家的作用问题)的材料[A].列宁文稿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407.
    ⑥列宁.俄共(布)第七次代表大会[A].列宁全集第27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42.
    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16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2001年11月8日.
    ②猪口孝著,林猛等译.变动中的民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5.
    ③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17.
    ①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83.
    ②杨顺清.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关系分析[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81-82.
    ③威廉.F.斯通.政治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12.
    ④周平.政治学导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245.
    ①陈昭郎.传播社会学[M].台北: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105.
    ②戴维.巴特勒,赵伯英等译.媒介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49-51.
    ③沃奈尔.赛弗林 小詹姆斯.坦卡特,陈韵昭译.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262.
    ④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77.
    ⑤丹尼斯.麦奎尔 斯文.温德尔,祝建华等译.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P84-85.
    ⑥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19.
    ①吴跃军.侗族党员参加历届全国党代会和当选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中顾委常委情况[J]鼓楼,2011(3).
    ①于春洋.略论利益分化对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双重影响[J].学术论坛,2008,(7).
    ①杨干忠 吴家怀 向星如.我四十年党龄了,从没看见过如此公正严明的选举[N].怀化新闻网,2011-03-16.
    ②多耶、多嘎:译音,侗族语,汉语的意思是“唱起来,跳起来”,多嘎指侗族舞蹈,多耶指音乐.
    ①林溪乡.林溪乡冠小选区“多耶、多嗄”助兴投票选举[N].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新闻网,2011-08-02.
    ②根据本文作者2011年7月12日的调查日志整理。
    ①根据本文作者2011年7月12-13日的摄像光盘和访谈记录整理.
    ①根据本文作者2012年1月21日观察日记整而成.
    ②根据本文作者2012年1月21日的摄像和观察记录整理.
    ①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06-307.
    ①根据2012年1月22日春晚本文作者在少数民族村寨的观察记录和摄像资料整理而成.
    ①“月地瓦”活动又称“种公地”,是侗族青年男女恋爱习俗。村寨会留一块公地供年轻人种植,一是在劳动中加深男女青年的感情,另外,劳动收入可以做集体恋爱时开支用,一般在两个不同村寨之间进行,持续时间为一年,但现在形式成分比较多了。由于国家对文化的重视,以及大众传媒的推动作用,“月地瓦”作为一种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在新时期得到新的发展.
    ①根据1月24日本文作者的观察记录整理.
    ①虽然对村寨年轻人调查显示,他们维权诉求比较强烈,但现实中,村民通过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来维护自己权力还比较少。可能原因:一是村民的维权意识还不够强烈,二是接近大众传媒的机会不多。故利用大众传媒开展舆论监督,维护自己的权力部分没有单列内容,而是放在政治参与中作为一个小节内容。
    ②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5:154.
    ③猪口孝著,林猛等译.变动中的民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09.
    ④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21.
    ⑤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2.
    ①根据2011年7月9日本文作者的访谈记录整理.
    ②根据2011年7月9日本文作者的访谈记录整理.
    ③孟冲苗寨吴书记反映,苗寨传统习俗,没有招郎上门习俗,村里没男孩的人家在村里没有地位,所以一般足坚持要生个男孩的。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少数民族可以生两个孩子,如果生有男孩,计生工作动员就非常顺利,村里也有了生一男孩独生子女的。
    ①饮水工程非常重要,不单是解决村民的饮水问题,对于村寨的防火安全也有重要意义。2012年3月,独坡乡的骆团新丰侗寨就发生了重大火灾,造成严重的损失,后面村寨关系章节会重点介绍.
    ②摘录于本文作者2011年7月31日调查日记.
    ①根据8月1日,本文作者的参与观察记录整理.
    ①见“百度百科”
    ②王海洲,合法性的争夺:政治记忆的多重刻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201.
    ①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编.邓正来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547-548.
    ②梁启超.论报馆之有益于国事[A].饮冰室合集.文集[M]第1册第1卷.
    ③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A].毛泽东著作选读[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90.
    ④猪口孝著,林猛等译.变动中的民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17.
    Deane Alger,The Media and Politics,Prentice-Hall,Inc,1989:41.
    ①谢岳.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164.
    ①博弈论(Game Theory),博弈论是指研究多个个体或团队之间在特定条件制约下的对局中利用相关方的策
    ①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290.
    ②侗款[M],长沙:岳麓书社,1988.42
    ①见“百度知道”
    ① Bryce, j,1959ed·The American Commonwealth NewYork:Putnam s.P432.
    ②周星.民族政治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04-106.
    ③杨顺清.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关系分析[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词,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175,175-176.
    ①林修果,谢秋运.“城归”精英与村庄政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23.
    ②孙秋云.村民自治制度下少数民族农村乡村精英与国家间的互动http://www·ccrs·org·cn2003-06-09.
    ③王威海.摆脱现代社会的两难困境[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208.
    ④S·E·芬纳.帕雷托.社会学著作选[M].纽约弗里德里艾·普雷格公司,1966:134,137.
    ①按照惯例,本文作者对村寨政治精英的名字进行了相关的技术处理.
    ②对这部分精英本文作者基本保用原始姓名.
    ①根据本文作者2011年7月在上岩村调查的观察记录整理.
    ①根据2011年7月25日本文作者对龙老师的访谈笔记整理.
    ①林修果,谢秋运.“城归”精英与村庄政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24.
    ②林修果,谢秋运.“城归”精英与村庄政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25,26.
    ①根据本文作者平时的观察和2011年7月9日对石书记专访记录整理.
    ①访谈本文作者的调查日记与录音资料整理.
    ①根据本文作者多日接触观察和录音、摄像资料整理.
    ①根据2012年3月5日本文作者对石佳能的访谈记录整理.
    ①对未来型村寨精英本文作者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与观察法获取数据,在春节调查结束后,使用QQ聊天进行补充调查.
    ①资料引自南京来的支教老师刘思思的国庆日记.
    ①理查德·布朗加特等.莫东江译.青年的政治社会化与教育(上).青年研究[J]1998:45.
    ②柳建文.多重影响因素与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有效实现[J].贵州民族研究,2004(3).
    ③王惠岩著.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8.
    ④戴维·伊斯顿.儿童早期政治社会化过程——对民主参政概念的接受[J].国外政治学,1985,(2).
    ①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
    ①资料引自南京来的支教老师刘思思2009年9月25日日记《家访》
    ①根据2011年7月20日本文作者对小商店的观察,以及与商店小主人的访谈记录整理.
    ①根据2011年8月2日本文作者的录音资料整理.
    ①[美]爱德华.萨义德戴维.巴萨米安.文化与抵抗——萨义德访谈录[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111.
    ①引自支教老师刘思思2009年12月25日的日记.
    ①杨顺清.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关系分析[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②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202.
    ①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9:1,29-33.
    ①费孝通.我的民族研究经历与思考(代序)[A].马戎、周星主编.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②林耀华著.认识中华民族结构全局的钥匙[A].载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9-10.
    ①钟敬文.建立中国的民俗学派论纲[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5)
    ②邢莉.中国民俗学理论新建树——对“多民族一国民俗学”的探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4)
    ③孙秋云.核心与边缘——18世纪汉苗文明的传播与碰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2.
    ①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②沈桂萍.对多民族国家一体化建构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3).
    ③高永久,朱军.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民族研究,2010,(2).
    ④梁启超.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A].饮冰室合集[C](第8卷).北京:中华书局,1089.
    ①《吴泽霖研究文集》,转引自孙秋云.核心与边缘——18世纪汉苗文明的传播与碰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6.
    ①孙秋云.18世纪汉文明向苗疆的传播及苗文明的回应研究[D].武汉大学,2006.
    ②孙秋云.核心与边缘——18世纪汉苗文明的传播与碰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6.
    ①石佳能等编.独坡八寨志.[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10-17.
    ②陈建抛.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族际整合与合法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5).
    ①根据2011年7月本文作者在三个村寨的访谈记录资料整理.
    ①本节内容根据2011年7月至2012年2月本文作者在三个民族村寨观察和访谈日记综合整理.
    ①本节内容根据本文作者在三个民族村寨住村调查中的访谈和网络资料查询整理.
    ①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78.
    ①陆杨 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②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与小G·宾厄姆·鲍威尔等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9.
    ③高洪涛政治文化论[M].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5.
    ①杰克·普拉诺.胡杰译.政治学分析词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11.
    ②周平.政治学导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135.
    ③周平.政治学导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136.
    ④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3.
    ①[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①根据本文作者在三个村寨调查中的观察记录和多次访谈资料综合整理.
    ①王雄.新闻舆论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09.
    ②王宝霞.阿伦特的“公共领域”概念及其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07,(1):14.
    ①展江.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传媒[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123-128.
    ②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91.
    ③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问题的答问[J].社会学研究,1999,(3):7980.
    ④J·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32.
    ①三省毗邻边区侗苗村寨集体到邻近村寨做客习俗.
    ②石佳能林良兵吴文志.独坡八寨志[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146.
    ①严昌洪.侗寨鼓楼的起源与功用新论[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1).
    ②J·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问题的答问[J].社会学研究,1999(3).
    ①在“村寨治理”章节已经介绍过“款”制度在大众传媒影响下的变化,这里根据本文作者观察和访谈记录从文化变迁角度做进一步研究.
    ②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290.
    ①侗款[M].长沙:岳麓书社,1988:42.
    ②道光.直隶靖州志仁.卷10.
    ③宋史·南蛮传仁
    ④姜大仁.侗族政治遗产资源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3(3).
    ①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78.
    ①张昆.国家形象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3.
    ①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5.
    ②石佳能 林良兵 吴文志主编.独坡八寨志[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309.
    ①[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陶洪亮译.菊与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7.
    ①[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主体政治的社会剖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96.
    ②费孝通.中国绅士[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02.
    ③J.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3.
    ①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A].国性与民德:梁启超文选[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49、251.
    ①张昆.中外新闻传播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6.
    ②邵培仁彭思佳.信息低保:构建信息公平社会的基本保障[J].现代传播,2009(5).
    ①徐勇.为民主寻根——乡村政治及其研究路径[J].中国农村观察,2001(5)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A].毛泽东著作选读[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90.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6]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王沪宁.政治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9]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8.
    [10]祝基滢.政治传播学[M].台北:三民书局,1980.
    [11]邵培仁.政治传播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2]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3]张昆.中外新闻传播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6.
    [14]张昆.国家形象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5]周鸿铎.政治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16]彭芸.新闻媒介与政治[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
    [17]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8]李宏、李民.传媒政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19]王鲁美毕晓梅刘燕著.农业教育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0]徐鹏民王海吕光杰许金普时鸿涛李常先.农业网络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1]关世杰.国际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2]林青编.中国少数民族广播电视发展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23]石佳能、林良兵、吴文志主编.独坡八寨志[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24]陈崇山、饵秀玲主编.中国传播效果透视[M].沈阳:沈阳出版社,1989.
    [2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6]陈力丹.舆论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7]李希光.畸变的媒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8]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29]白润生.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30]白润生.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31]谢咏才 李红艳.中国乡村传播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32]向熙勤主编.中国湘鄂渝黔边区研究(1-5)[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3]湖南省西部论坛暨湖南省西部综合开发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34]凌纯声 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35]怀化地区广播电视志编撰委员会编.怀化地区广播电视志[M].1995.
    [36]董成双邢祥虎等.农业科技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7]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
    [38]陆杨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9]张宇丹主编.传播与民族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40]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41]陈崇山、孙五三主编.媒介.人.现代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2]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3]郭建斌.独乡电视——现代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日常生活(复旦光华
    [44]新闻传播学青年学者书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5]谢岳.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46]益西拉姆.中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众传播与民族文化[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47]姚君喜.甘肃大众传播与农村发展[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5.
    [48]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9]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50]戴元光.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M].上海:复旦出版社,2003.
    [51]朱新山.乡村社会结构变动与组织重构[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52]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3]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M].上海:三联书店,1998.
    [54]李景荫.民族问题研究论丛[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55]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与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0.5:聚焦“三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6]郑宝华张兰英.中国农村反贫困词汇释义[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57]孙秋云.社区历史与乡政村治——鄂西土家族地区农村宗族文化与村民自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58]孙秋云:核心与边缘——18世纪汉苗文明的传播与碰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2.
    [59]许静.大跃进中的政治传播[D].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03:113.
    [60]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59.
    [61]周平.民族政治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04-115.
    [62]周平.政治学导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245.
    [63]陈仲伯杜平薛忠勇.湘鄂渝黔桂省际边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
    [64]沙莲香主编.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之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15.
    [65]道光.直隶靖州志仁.卷10.
    [66]宋史·南蛮传仁
    [67]翁玮阳赵心树.政治传播学[A].鲁曙明洪浚浩主编.西方人文社科前沿述评 ——传播学[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50-481.
    [68]李红艳主编.乡村传播与农村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4.
    [69]魏源.海国图志叙[M](卷一).平庆泾固道署,1876.
    [70]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71]徐培汀主编.中国传播思想史.近代卷[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352-355.
    [72]詹文雄.政治学导论[M].台北:联鸣文化有限公司,1982:187-188.
    [73]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A].国性与民德:梁启超文选[C].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49-251.
    [74]梁启超.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A].饮冰室合集[C](第8卷).北京:中华书局,1089.
    [75]梁启超.论报馆之有益于国事[A],饮冰室合集.文集[M]第1册第1卷.
    [76]卢迎春.论当代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
    [77]杨顺清.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关系分析[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78]费孝通.中国绅士[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02.
    [79]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80]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1.
    [81]费孝通.我的民族研究经历与思考(代序)[A].马戎、周星主编.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82]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83]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0.
    [84]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290.
    [85]林耀华著.认识中华民族结构全局的钥匙[A].载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9-10.
    [86]侗款[M].长沙:岳麓书社,1988:42.
    [87]王铭铭.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88]阎云翔著,李放春、刘瑜译.礼物的流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9]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6.
    [90]庄英章.林祀埔:一个台湾市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91]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137.
    [92]陈昭郎.传播社会学[M].台北: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105.
    [93]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77.
    [94]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2.
    [95]王海洲.合法性的争夺:政治记忆的多重刻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201.
    [96]王威海.摆脱现代社会的两难困境[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208.
    [97]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78.
    [98]高洪涛.政治文化论[M].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5.
    [99]王雄.新闻舆论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09.
    [100]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91.
    [10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16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1年11月8日.
    [102]李景鹏.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与政治发展[J].天津社会科学,1994(3).
    [103]徐勇.为民主寻根——乡村政治及其研究路径[J]中国农村观察,2001(5)
    [104]徐勇.“政策下乡”及对乡土社会的政策整合[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1)
    [105]陈洪生.当代中国乡村治理中政府主导力量嵌入乡村社会的政治逻辑[J].求 实,2006,(07).
    [106]张昆.媒介发展与政治文明[J].新闻大学,2006(3)
    [107]廖林燕.近十年的国内农村政治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1)
    [108]邵冬霞.影响农民政治意识的三种文化传播渠道[J].理论探索,2002(6)
    [109]孙立平.改革前后中国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及民众间互动关系的演变[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6).
    [110]孙立平.实践社会学和社会转型过程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5).
    [111]章兴鸣.论建国初农村政治传播的组织形式[J].天府新论2006(3):8-10.
    [112]蒋旭峰唐莉莉.政策下乡的传播路径及其运作逻辑—一项基于江苏省J市10个乡镇的实证调查[J].学海,2011(5):90.
    [113]孙秋云.文明传播视野下的雍乾、乾嘉苗民起义[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3)
    [114]孙秋云.村民自治制度下少数民族农村乡村精英与国家间的互动http: //www·ccrs·org·cn2003-06-09.
    [115]周光辉.政治文明的主题——人类对合理的公共秩序的追求[J]社会科学战线,2003(4):186-190.
    [116]亓光 池忠军.政治生活的目的:何种公共性与如何合理[J].学术交流,2007,(9).
    [117]马宗保、金英花.乡村回族社区的权力结构及其功能——以宁夏南部的单家集村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5,(4).
    [118]张晓蕾.城市回族社区权力研究——以天津市S社区为例[D].南开大学,2007.
    [119]李艳华.论族群认同对多族群杂居地区村民自治的影响——以云南省石林县一个彝汉杂居村落为例[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6).
    [120]何斯强.少数民族村寨社区管理资源的利用与整合——以云南红河哈尼族村寨社区管理中二元结构形式为例[J].思想战线,2006,(6).
    [121]钟宗宪.“图腾”理论的运用与神话诠释[A].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
    [122]乔治·马库斯著,满珂译.十五年后的多点民族志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11(3).
    [123]王铭铭.远方文化的迷——民族志和实验民族志[J],西北民族研究,1996(2):138.
    [124]于春洋.略论利益分化对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双重影响[J].学术论坛,2008,(7).
    [125]林修果,谢秋运.“城归”精英与村庄政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23.
    [126]柳建文.多重影响因素与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有效实现[J].贵州民族研究,2004(3)
    [127]戴维·伊斯顿.儿童早期政治社会化过程——对民主参政概念的接受[J].国外政治学,1985(2).
    [128]钟敬文.建立中国的民俗学派论纲[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5)
    [129]邢莉.中国民俗学理论新建树——对“多民族一国民俗学”的探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4)
    [130]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131]沈桂萍.对多民族国家一体化建构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3).
    [132]高永久,朱军.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民族研究,2010,(2).
    [133]陈建械.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族际整合与合法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5).
    [134]王宝霞.阿伦特的“公共领域”概念及其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07,(1):14.
    [135]展江.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传媒[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123-128.
    [136]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问题的答问[J].社会学研究,1999,(3):79-80.
    [137]严昌洪.侗寨鼓楼的起源与功用新论[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1)
    [138]姜大仁.侗族政治遗产资源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3(3).
    [139]邵培仁彭思佳.信息低保:构建信息公平社会的基本保障[J].现代传播,2009(5).
    [140]班允凤.论互联网时代政治传播的个性化与多元化[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8(2):107-109.
    [141]郑一卉,我国政治传播研究百年回望[J].武汉大学学报,2005(3).
    [142]周海涛.农民话语权的表达与传媒作为[J].新闻界,2004,(3).
    [143]谭华.大众传媒在民族地区农村政治生活中的作用[J].学术论坛,2007,(12).
    [144]阎学通:中国传统理念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力正在增强(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zjgc/20110406/3819724.shtml)
    [145]商树松、柳珍.论互联网环境下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1).
    [146]林晓华.论少数民族的媒介素养教育[J].新闻界,2005(3).
    [147]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1997(1).
    [148]白润生、张娴.我国少数民族报业改革发展之路[J].当代传播,2004(6).
    [149]陆哗、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J].新闻学研究,2002(4)(台湾政治大学).
    [150]何永进、章继华.我国农业信息网站的运作现状与发展对策探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151]邹华华、刘洪.新媒体对农传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新闻界,2007(2).
    [152]董振江.计算机网络在美国农村中的应用[J].世界农业,1985(10).
    [153]CNNIC发布(2007年中国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N].每周电脑报,2007(35).
    [154]蔡骐 党美锦.大众传媒与中国农村发展[J].新华文摘,2006(21).
    [155]张振华.对农广播电视建言[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5).
    [156]黄辉.对农宣传需要政策扶持[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6).
    [157]段京肃.社会发展中的阶层分化与媒介的控制权和使用权[J].中国新闻研究中 心.
    [158]汪霞.信息时代西部农村“知沟”现象及对策[J].新闻界,2004(4).
    [159]赖浩锋.农村传媒生态失衡研究——“江西省农民致富与传播状况”调查后的思考[J].当代传播,2005(1).
    [160]陈力丹陈俊妮.论传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当代传播,2006(3)
    [161]赵丽芳.放弃与干预——对农村传播问题的思考[J].新闻大学,2006(2)
    [162]文桦刘仁圣.媒介事件在农村——新华网腾桥西瓜网上求助案例分析[J].新闻大学,2003(1)
    [163]魏英.农村广播节目大有可为[J].青年记者,2003(4)
    [164]未玉.农村节目的淘汰与普及[J].新闻记者,2003(6).
    [165]李苓 李红涛.以媒介素养考察农民与媒体关系[J].当代传播,2006(3)
    [166]李红艳谢咏才谭英.构建中国乡村传播学的基本思路——传播学本土化的一种探索[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167]张宁方晓红.加强农村传播服务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媒介传播”学术研讨会综述[J].新闻记者,2002(12).
    [168]郭建斌.民族志方法:一种值得提倡的传播学研究方法[J].新闻大学,2003(2).
    [169]方振武.华语传播学者:传播民族志的缘起及现状——文献梳理与回顾[J]东南传播,2010(8)
    [170]石长顺、方雪琴.电视收视语境与文本基准意义的重构——评戴维·莫利的民族志受众研究[J].当代传播,2005(6).
    [171]李春霞.彝民通过电视的仪式——对一个彝族村落”电视与生活”关系的民族志研究[J].思想战线,2005(5).
    [172]高丙中.民族志的科学范式的奠定及其反思[J].思想战线,2005(1).
    [173]朱凌飞、孙信茹.走进”虚拟田野”——互联网与民族志调查[J].社会,2004(9).
    [174]杨祥银.试论口述史学的功用和困难(J].史学理论研究.2000(3):37.
    [175]闻伍.历史之音——口述史学的叙述性质片论(J).国外社会科学.2000(3):6.
    [176]肖唐镖.当前中国农村宗族及其与乡村治理的关系[J].文史哲,2006,(04).
    [177]陈金全.试论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性质与特征:以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为中心的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5(4):11-18.
    [178]王小君.试论互联网在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中的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2).
    [179]张冠军.宽带互联网开设农村党员干部大课堂[J].信息网络,2007(8).
    [180]温铁军.“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两个基本矛盾[J].新华文摘,2002(9).
    [181]杨福全.论我国现代化过程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J].思想战线,1998(5).
    [182][德]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上、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183]列宁.未写成的文章(关于国家的作用问题)的材料[A].列宁文稿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407.
    [184]列宁.俄共(布)第七次代表大会[A].列宁全集第27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42.
    [185]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编.邓正来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547—548.
    [186][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著.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87][古希腊]柏拉图.政治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
    [188][意大利]尼科洛·马基雅为里.君主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89][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出版,2010.
    [190][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191]W.兰斯.班尼特.新闻:政治的幻象[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192][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主体政治的社会剖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96.
    [193]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哈耶克思想精粹[M].南京:江苏人 民出版社,2000.
    [194][美]哈罗德·D·拉斯威尔.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95][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96][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97][英]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98][美]丹尼斯·朗著.权力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99][美]劳伦斯·迈耶等.比较政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00][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01][美]詹姆斯·w·西瑟.自由民主与政治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02][美]詹姆斯·M.伯恩斯等.民治政府[M].上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03][英]詹姆斯·布赖斯著.现代民治政体(上下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04][古希腊]亚里斯多德.修辞学[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05]R·加摩利伯著,尹宏毅等译.全球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06]奥利弗.博伊德一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M].北京:新闻出版社,2004.
    [207]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08]洛厄里、德弗勒著.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09]埃弗雷特.M-罗杰斯著,辛欣译.创新的扩散[M].北京:中央编辑出版社,2002.
    [2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第二编译室译.多种声音一个世界[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
    [211][美]宣伟伯著,余也鲁译述.播学概论:传媒·信息与人[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
    [212]阿芒.马特拉著.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13]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214]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15]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16]李普曼.林珊译.舆论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17]莫腾森编.跨文化传播:东方的视角林珊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18]埃皮·布尔迪厄.关于电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219][美]哈罗德-D·拉斯威尔著,张洁等译.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20][美]罗柏特·福特纳.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控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21]韦尔伯·施拉姆著,金燕宁等译.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22][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陈亮等译.传播学名词介绍[A].传播学概论[C].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2.
    [223]柯克.约翰逊著,展明辉、张金玺译.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24]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25]竹内郁郎编,张国良译.大众传播社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226]艾英戈、金德.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27]罗吉斯.伯德格.乡村社会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28][美]阿特休尔著黄煌、裘志康译.权力的媒介: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29]英格尔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230][美]罗伯特·W·麦克切尼斯著,谢岳译.富媒体穷民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31][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32]安德斯.汉森等.大众传播研究方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33]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34]萨拉.迪基.人类学及其对大众传媒研究的贡献[A]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人类学的趋势[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35](美)唐纳德.里奇.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实务指南(第二版)[M].王芝芝,姚力,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2.
    [236][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陶洪亮译.菊与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7.
    [237][美]艾尔.巴比.李银河译.社会研究方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238][美]戈夫曼著,徐江敏等译.日常接触:社会学交往方面的两个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239][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出版,2010.
    [240][美]爱德华·萨义德戴维·巴萨米安著,梁永安译.文化与抵抗:萨义德访谈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241]奈斯比特.大趋势一一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42]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43][德]霍克海默、阿多诺,洪佩郁等译.启蒙的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
    [244][德]马尔库塞,张峰等译.单向度的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
    [245][德]哈贝马斯,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46][德]韦伯,于晓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96.
    [247][英]赫伯特·斯宾塞著.社会学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48]J.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3.
    [249][英]亚历山大、邓正来编.国家与市民社会[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250][美]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51][英]戴维·巴特勒.媒介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252]杰克·普拉诺.胡杰译.政治学分析词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11.
    [253]S·E·芬纳.帕雷托.社会学著作选[M].纽约弗里德里艾·普雷格公司,1966:134,137.
    [254][美]费斯克等编撰.李彬译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第二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58.
    [255][英]布莱恩.麦克奈尔.政治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56][美]杨懋春著,张雄、沈炜、秦美珠译.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57]黄树民著,素兰、纳日碧力戈译.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58][美]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59]猪口孝著,林猛等译.变动中的民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5.
    [260]威廉.F.斯通.政治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12.
    [261]丹尼斯.麦奎尔 斯文.温德尔著,祝建华等译.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84-85.
    [262]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54.
    [263]D.Easteon:A System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University of Chgicago Press, Chgicago,1965.
    [264]L.W.Pye:The Spirit of Chinese Politics:A Psychochltural Study of the Authority Crisis in Political Development,M.I.T Press,Cambridge,1968.
    [265]Hirsch:Television as a national medium:Its cultural and political role in American society.In D.Street,Handbook of urban life,1978.
    [266]John P.D.Cooper:Propaganda and the Tudor state:Political Culture in thhe Westcount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2003.
    [267]Cohen Bernard:The press and Foreign polic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3.
    [268]Daniel Harrison Kulp, Country Life in South China, The Sociology of Familism.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1925.
    [269]C. K. Yang, The ChineseFamily in the Communist Revolu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9.
    [270]Chan, R. Madsen & J. Unger, Chen Village:the Recent History of a Peasant Communist in Mao's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271]Helen Siu, 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
    [272]Deane Alger,The Media and Politics,Prentice-Hall,Inc,1989:41.
    [273]Bryce, j,1959ed The American Commonwealth New York:Putnam s. P432.
    [274]Tamara Giles-Vernick. Oral Histories as Methods and Sources [A. in Ellen Perecman and Sara R. Curran, eds., A handbook forsocial science field research: Essays & bibliographic sources on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C].Sage Publications, Inc.2006:P.87.
    [275]Yang Zhong:Political Culture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Chinese Countryside:Some Empirical Evdenc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Jul.2004.
    [276]Hamman, Robin.,The Application of Ethnographic Methodology in the Study of Cybersex. Cybersociology,No.1,1997.
    [277]Saville-Troike,Muriel.,The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 Blackwell Publishing,2002.
    [278]国家民委网站http://www.seae.gov.en/gjmw\index.htm
    [279]三苗网(苗族联合网)http://www.3miao.net/category-222.htm
    [280]中国苗族网http://www.chinamzw.com/
    [281]中国网络电视台http://www.cntv.cn www.cctv.com.
    [282]侗族网http://dongren.cn/
    [283]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学术研究网http://www.socihust.cn/xueshu/default.asp
    [284]三农中国http://www.snzg.cn/article/d/
    [285]草苗论坛http://bbs.caomiao.net/
    [286]通道侗族自治县新闻网http://www.tongdaonews.com/
    [287]三江网http://545500.com/
    [288]黎平侗乡网http://www.qdn88.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