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城市外交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城市作为财富、技术和人才的聚集地,发展节点功能日益突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对外交往活动的蓬勃发展,使得城市自身国际利益增加了,行为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国际地位明显上升。由于城市日益对本国、本地区乃至世界政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对于城市对外交往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在对当今国际关系理论中关于城市发展理论考察的基础上,以城市的国际行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城市外交”这一理论,认为城市是非国家行为体,属于“次中央外交”的范畴,不同于传统的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形式、性质和特征,是一国总体外交的有益补充。城市外交的决定因素包括:一国政治结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城市的国际利益(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
     文章还回顾了城市对外交往的历史,通过对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地方政府的对外交往向国家外交提出的挑战和遇到的难题等问题的系统分析,以中国城市尤其是以广州为对象,剖析广州城市外交的体制、功能以及特点,初步描绘出广州城市外交的轮廓。以期表明,在中国这样高度集权的单一制国家内,也存在着活跃的地方政府对外交往,并且随着对外交往的深入,地方政府将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同时,也提出一些初步的解决思路,如如何构建中央与地方“共赢”的外交政策,希望为该地方政府乃至中国其它地区的地方政府构建更加完整的对外交往体系,更好地为各地区开展对外交往服务。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function of city as a clot point of development is gradually revealed,which is a gathered area of fortune,technology and talents.The developments of external exchanges in citie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areas shows that international interests of cities are growing greatly and acting ability is strengthened.International position of city is exalted.Since more and more influential ability cities make to nations,regions and even world politics,studying on external exchanges of cities is one of most significant work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his article,based on over viewing modern theories of sub-national government diplomacy and world-city development,gives forth to a theory of "city-level diplomacy",which takes city as an object of study and believes that city is a non-sovereign actor and its diplomacy is one part of state-foreign policies. City-level diplomacy has its own features,such as forms,characters,which is determined by political structure of a state,natur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international interests of city(including politics,economics and cultural,and so on).
     The article also briefs history of city's external exchanges,in the perspective of central-local relations,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China's opening and reforms, which shows and analyses opportunities and difficulties raised by city's external exchanges.The author takes city of Guangzhou as an example of case-study,and summarized structure,functions and features of Guangzhou's city-level diplomacy. The purposes of author is to makes a conclusion that although as a unitary state, there exists active city-level diplomacy in China and they played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s in world arena.Meanwhile,author put forward a tentative solution, such as how to make up a "win-win" foreign policy of central-local relations and hope to give an assistance to build up more reasonable and better structure of China foreign policy.
引文
1 俞正梁等:《21世纪全球政治范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58页。
    2 梁守德、洪银娴:《国际政治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9页。
    3 安东尼·吉登斯,周红云译:《失控的世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页。
    4 Susan Strange,The Retreat of the State:The diffusion of power in the world economy,pp.73-82.
    5 星野昭吉:《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6 彼得·霍尔:《长江范例》,“2002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国际讨论会暨城市市长、企业家论坛”,杭州,2002年10月17日~18日,参见《城市规划》,2002年第12期,第6页。
    7 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54页。
    8 路易斯·戴蒙德(Louise Diamond)、约翰·麦克唐纳(John McDonald)著,李永辉泽:《多轨外交:通向和平的多体系途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页。
    9 同上书,第5页。
    10 同上书,第6页。
    11 转引自陈志敏《次国家政府与对外事务》,长征出版社2001年,第11页。
    12 关于“多层外交”论,参见陈志敏的《次国家政府和对外事务》,2001年,长征出版社。第13-16页。
    13 Gary Marks,Liesbet Hooge,Kermit Blank,"European Integration from the 1980':State-Centric v.Multi-level Governance",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September 1996,PP356-371.
    14 Kenichi Ohmae,"The Rise of the Region State",Foreign Affairs,Spring1993.
    15 Benjamin R.Barber:Jihad vs.McWorld,New York:Ballantine Books,1995,Jihad 原意指伊斯兰教徒对异教徒之战争,比喻为维护或反对教义、教规等运动,这里指世界的部族化;Mc World指世界文化的统一,大家都看MTV,用苹果牌(Macintosh)的计算机,都吃麦当劳(McDonald)快餐。
    16 Max Singer,Aron Wildavsky,The Real World Order,Chartham,N.J.:Chatham House Publishers,1993.
    17 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17-418页。
    18 James Rosenau,“The Relocation of Authority in a Shrink World,”Comparative Politics,April 1992.转引自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17页。
    19 陈吴苏,现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长期从事中国民间对外交流工作,对民间外交理论颇有自己的见解。笔者曾数次出席国内外会议,聆听其对于民间外交的见解。《民间外交学大纲》是他在2006年2月出席全国友协系统双年会时的发言材料。
    20 龚铁鹰:国际关系视野中的城市——地位、功能及政治走向,《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 年第8期。
    21 同上。
    22 李珍刚:论跨国地方政府关系的构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1期。
    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第45页。
    2 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页。
    3 蔡拓:“全球化的时代意义及其启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4 袁木等:《震撼世界的亚洲金融危机》,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第12页。
    5 蔡拓:《全球化与当代国际关系》,载俞可平等主编《全球化悖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75页。
    6 倪世雄等:《西方全球化新论探索》,载《国际观察》,2001年第3期。
    7 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40页。
    8 Robert O.Keohane and Joseph S.Nye,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Boston,Mass.: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77),P3.
    9 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8-9页。
    10 同上书。
    11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61页。
    12 雅克·勒戈大:《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商务印书馆(中译本),1996年,第5页。
    13 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68页。
    14 汉纳尔兹:“城市”,载亚当·库珀、杰蹦亚·库珀主编《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98页。
    15 杨龙:中世纪欧洲的城市意识形态,《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5月,第38-43页。
    16 星野昭吉:《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页。
    17 詹姆斯·N·罗西瑙:《面向本体论的全球公民社会治理》,载俞可平主编《全球化:全球治理》,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55页。
    18 陈志敏:《次国家政府与对外事务》,长征出版社,2001年,第51-52页。
    19 熊玠著,余逊达、张铁军泽:《无政府状态与世界秩序》,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52页。
    20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中国外交学会的演讲,2002年12月4日。
    21 陈志敏:《次国家政府与对外事务》,长征出版社,2001年,第172页。
    22 里斯本小组著,张世鹏泽:《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的未来》,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197页。
    23 星野昭吉:《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页。
    24 戴维·赫尔德 等著,《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第77页。
    25 星野昭吉:《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页。
    26 Paul Kennedy,Preparing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New York:Vintage Books, 1993,P131.
    27 I bid,P31.
    28 Brain Hocking,Localizing Foreign Policy:Non-central Governments and Multilayered Diplomacy,1993,转引自陈志敏:《次国家政府与对外事务》,长征出版社,2001年。
    29 星野昭吉:《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页。
    30 《人民日报》(海外版),1997年11月25日。
    31 摘自http://sports.sohu.com/20060615(搜狐体育网)。
    32 星野昭吉:《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页。
    33 同上书,第202页。
    1 《人民日报》,2004年4月27日(4)。
    2 宋新宁,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15页。
    3 陈福寿:探析中国地方政府的对外事务,《行政与法》,2003年第12期。
    4 Robert Putnam,Making Democracy Work[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5 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9页。
    6 王嗣均:《中国城市化区域发展问题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转引自李惠玲“城市区位思考”,载《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7 苏青:中国友城面面观,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11-19。
    8 余雕:国际地方合作,《东北亚论坛》,1997年第4期。
    9 王沪宁:《国家主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
    10 星野昭吉:《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页。
    11 赵丕涛:《外事概说》,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12 鲁毅等:《外交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第5页。
    13 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第122页;詹姆斯·罗西瑙主编:《没有政府的治理》,第98、59页。
    14 星野昭吉:《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203页。
    15 赵丕涛:《外事概说》,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8页。
    16 陈志敏,《次国家政府与对外事务》,长征出版社2001年,第229页。
    17 星野昭吉:《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18-219页。
    18 Susan L.Shirk,How China Opened Its Door:The Political Success of the PRC' s Foreign Trade and Investment Reforms,p.31.转引自王正毅《理解中国转型:国家战略目标、制度调整与国际力量》。
    19 George Stigler,Tenable Range of Functions of Local Government,in Federal Expenditure Policy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Stability,Washington D.C.:Joint Economic Committee,1957.P213-219.
    20 人民网,国际友好城市往来http://www.people.com.(2003-01-23)。
    21 据不完全统计,至目前全国有86个城市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口号,有40多个城市提出过类似的发展战略。(杨章贤、叶宝明:我国中心城市的国际化发展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2期)
    22 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会议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3年11月10日。
    23 江岷钦等:地方政府间建立策略性伙伴关系之研究:以台北市及其邻近县市为例,《行政暨政策学报》,2004年第(38)期。
    1 曾昭璇、曾新、曾宪珊:“论中国古代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6月。
    2 朱应:《扶南异物志》,转引自上文。
    3 《广州市志》网络版http://www.gzsdfz.org.cn/。
    4 杞晨:《元朝时期广州的海外贸易》,载陈柏坚主编的《广州外贸两千年》,文化出版社1989年,第175-176页。
    5 《广州市志》网络版http://www.gzsdfz.org.cn/。
    6 同上。
    7 《高宗对训》卷281,“饬边疆”;《东华续录》,乾隆,卷46。
    8 粱廷枬:《粤海关志》卷24,“市舶”。
    9 《广州市忠》网络版。
    10 左正:《广州:发展中的华南经济中心》,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11 陈瑞莲、刘亚平:泛珠三角区域政府的合作与创新《学术研究》,2007年第1期。
    12 同上。
    13 郭晖云:试论广州开发区县现状、发展思路及对策,《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14 杨再高:广州外资R&D中心区位研究,《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3期。
    15 摘自广州火炬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广州创业园网站http://www.entrepark.com/。
    16 根据世界银行《中国:对外贸易与外资》主报告;黄松华主编的《广州改革开放十年》;朱小丹主编的《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广州》;以及《广州年鉴》、《广州统计年鉴》中有关数据整理和计算。转引自左正,《广州:发展中的华南经济中心》,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1页。
    17 世界经济文化年鉴编辑委员会:《世界经济文化年鉴》(1997),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50-652页。
    18 黄秋文:提升广州市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对策,《商业经济文荟》2006年第3期。
    19 刘绍仁:充分利用FDI促进广州制造业可持续发展,《中国经贸导刊》,2006年第4期。
    20 左正:《广州:发展中的华南经济中心》,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同上书,第354-356页。
    21 周一星,“新世纪中国国际城市的展望”,《管理世界》双月刊,2000年第3期。
    22 中国统计年鉴(2000),转引自周一星,新世纪中国国际城市的展望,《管理世界》双月刊,2000年第3期。
    23 《广州学术信息》,1991年第1期,转引白左正:“论广州的中心城市地付.”,《开放时代》,1996年第2期。
    24 巢振威主编:《现代化国际人都市:迈向21世纪的广州》,广州出版社1993年。
    25 《广州日报》,2003年1月6日,A1版。
    1 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会议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3年11月10日。
    2 陈吴苏:《民间外交学大纲》,2006年全国友协系统双年会,第30页。
    3 瞿梅莱:友城经济:要从“单一”走向“多边”,《广州日报》2006年4月3日。
    4 鲁毅、黄金祺等:《外交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第125页。
    5 同上书,第125页。
    6 同上书,第127页。
    7 《广州市志》网络版http://www.gzsdfz.org.cn/。
    8 摘自广州外事网站http://www.gzwaishi.gov.cn。
    9 星野昭吉:《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页。
    10 黄维新:略论广州会展业的发展,《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第25卷第4期。
    11 王明景:广州会展经济发展的思考,《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5期。
    12 吴涛,王运泉:广州新白云机场对花都区经济发展影响分析,《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3 方达儿:亚运会对广州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策,《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14 同上。
    15 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54页。
    16 摘自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网站,http://www.gdfao.gd.gov.cn/lsyw/。
    1 陈昊苏:《民间外交学大纲》,2006年全国友协系统双年会。
    2 同上。
    3 刘劲松:海外华人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国际论坛》2001年第2期。
    4 《广州市志》,广州出版社,第332页。
    5 《广州日报》,2006-10-30(A3)。
    6 龙向阳:世界体系中的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一种历史的分析与反思,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4。
    7 同上。
    8 《广州市志》网络版http://www.gzsdfz.org.cn/。
    9 Joseph S.Nye,Jr.& William A.Owens,America' s Information Edge:The Nature of Power,Foreign Affairs,March/April,1996.
    10 杜丽:析“非传统安全”在中国,《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1 《南方日报》,2003-7-3(5)。
    12 《广州日报》2003-4-12(A3)。
    13 严三九、徐晖明:广州非典型肺炎事件中的流言传播调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5期。
    14 同上。
    15 路易斯·戴蒙德、约翰·麦克唐纳著,李永辉译:《多轨外交:通向和平的多体系途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6页。
    詹姆斯·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版。
    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约瑟夫·S·奈等:《全球化世界的治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兹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大卫·鲍德温:《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苏珊·斯特兰奇:《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国家与市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罗伯特·基欧汉:《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泽:《权力与相互依赖》(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弗兰西斯·福山著,本书翻译组译:《历史的终结》,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
    保罗·赫斯特、格雷厄姆·汤普森著,张文成译:《质疑全球化:国际经济与治理的可能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小约瑟夫·奈著,张小明译:《理解国际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星野昭吉:《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路易斯·戴蒙德、约翰·麦克唐纳著,李永辉译:《多轨外交:通向和平的多体系途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地方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早斯本小组著,张世鹏译:《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的未来》,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约翰·鲁杰:《多边主义》,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约瑟夫·凯米莱里、吉米·福尔克:《主权的终结?日趋“缩小”和“碎石化”的世界政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约瑟夫·奈、约翰·唐纳胡著:《全球化世界的治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恩斯特·奥托·岑皮尔:《变革中的世界政治一东西方冲突结束后的国际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戴维·赫尔德:《民主与全球秩序:从现代国家到世界主义治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阿兰·鲁格曼:《全球化的终结:对全球化及其对商业影响的全新激进的分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一一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一一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顾关福:《战后国际关系史》,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
    鲁毅、黄金祺等:《外交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陈乐民:《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金应忠、倪世雄:《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俞正梁等:《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俞正梁等:《21世纪全球政治的范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梁守德、洪银娴:《国际政治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宋新宁、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王治河、薛晓源:《全球化与后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俞可平、张胜军:《全球化:全球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颜声毅:《当代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杨雪冬:《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李惠斌:《全球化与公民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熊玠著,余逊达等译:《无政府状态与世界秩序》,浙江人民出版社,200l版。
    王泰平:《邓小平外交思想研究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陈玉刚、袁建华:《超越威斯特伐利亚?》,时事出版社,2004年。
    陈志敏:《次国家政府与对外事务》,长征出版社,2001年版。
    赵丕涛:《外事概说》,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王福春:《外事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顾丽梅:《治理与自治:城市政府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薄贵利:《中央与地方关系》,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胡象明:《地方政策分析》,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曹云华:《探究亚太新秩序》,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曹云华、唐翀:《新中国-东盟关系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胡康大:《欧盟主要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胡鞍钢:《中国大战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左正:《广州:发展中的华南经济中心》,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宋子和等:《“珠三角”跨世纪经济囡际化探索》,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杨立勋:《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战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林尚立:《国内政府问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顾朝林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
    姜杰、张喜民:《城市竞争力》,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刘昌明:《全球化与当代国家政治职能》,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Aldecoa, F. and Keating: Paradiplomacy in Action: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Subnational Governments, London: Frank Cass 1999.
    Brown, M. & Fry, E.: State and Provinces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CA, Institute of Government Studies Press 1993.
    Castells M: The rise of network society. Oxford: Blackwell.1996.
    Duchacek, I.: The Territorial Dimension of Politics: Within, Among And Across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6.
    Duchacek, I. and Garth Stevenson (eds): Perforated Sovereigntie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rans-Sovereign Contacts of Subnational Governments, Greenwood Press 1988.
    Fry, E. & Radebaugh, L.: The New International Cities Era: The Global Activities of American Municipal Government, Utah,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Press 1989.
    Hocking, B.: Localizing Foreign Policy: Non Central Governments and Multilayered Diplomacy, St. Martin's Press 1993.
    Hooghe, L. and Marks: Europe with the regions: Channels of regional representat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 Publius 26:73-91 1996.
    
    J O rg Friedrichs.The Meaning of New Medievalism[J].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7, NO.4, December, 2001.
    Keohane, R & Nye, J.: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Boston: Little Brown, 1977.
    Kincaid, John: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s go International, Intergovernmental Perspective, 1990.
    Knox P. L. & Taylor P. J., World cities in a world syst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Krasner S. ed.: International Regim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Lederrach, J. P.: Preparing for Peace: Conflict Transformation across Cultures. Syracuse, N.Y. :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1995
    Marks, G., Hooge, L. & Blank, K.: "European Integration from the 1980s: state-centric v. Multi-level Governance", 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September 1996.
    McDonald, J. W. &Diane B.B. : Conflict Resolution : Track Two Diplomacy. Rev. ed. Washingto, DC: Institute for Multi-Track Diplomacy, 1995.
    Michelman, H. J. and Soladatos: Federalis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Role of Subnational Unit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0.
    
    Ohmae, Kenichi: "The Rise of the Region State", Foreign Affairs, Spring 1993.
    Ohmae, Kenichi: The End of Nation State: the Rise of Regional Economi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5.
    
    Oye, K.: 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6.
    Robert Cooper, The Breaking of Nations: Order and Chao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ondon: Atlantic Books, 2003.
    Robert W. Cox: Approches to World Ord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96
    Rosenau, J. N. & E. Czempiel: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Rosenau, J. N.: "Change, Complexity, and Governance in Globalizing Space," in Jon Pierre (ed.), Debating Governance: Authority, Steering and Democracy. New York: Oxford, 2000.
    Samuels, Richard J.: The Politics of Regional Policy in Japan: Localities Incorporate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3.
    Sassen S. 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Shuman, M.& Gale W.: Citizen Diplomats, New York: Continuum, 1987.
    
    Singer, M. & Wildavsky, A.: The Real World Order, Chartham, N.J.: 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1993.
    Spero, J. & Hart, J.: 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St. Martin's Press, 1997.
    Susan Strange, The Retreat of the State: The diffusion of power in the world econom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马祖琦:《大都市政区研究:理论探讨·经验借鉴·实证分析》,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4月。
    戴敏敏:《中国地方政府转型的新政治经济学解释——上海经验与范式研究》,复旦大学,2004年5月。
    颜升邦:《全球化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分析》,复旦大学,2004年4月。
    龙向阳:《世界体系中的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一种历史的分析与反思》,暨南大学,2003年5月。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7月7日。(网络投稿时间)
    杨小云:《新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研究——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家结构形式的理论与实践》,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4月。
    李平华:《三角洲的顶点城市研究——以南京为例》,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4月。
    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网站,http://www.gdfao.gd.gov.cn
    广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网站,http://www.gdfao.gd.gov.cn
    广州日报网站:http://www.dayoo.com
    《广州市志》网络版http://www.gzsdfz.org.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