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时期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外部挑战及对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社会开始将关注的目光聚焦于东方,并对中国的迅速崛起产生疑虑:中国将会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不断强大的中国将如何对待现有的国际秩序?中国的发展将对世界和平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面对国际社会的担忧与质疑,中国正式提出和平发展战略,以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中国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新兴大国追求和平与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让世界重新认识和接受中国的过程。
     进入21世纪,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又复杂的变化,中国和平发展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外部压力加大。本文主要从经济、政治和安全三个维度分析当前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所遇到的外部挑战:经济上,世界经济发展进入“深度调整期”,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一系列消极因素导致中国面临经济下行的风险。政治上,西方国家推行的“新干涉主义”政策不仅破坏和平的国际环境,也破坏和谐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进一步加大中国和平发展的阻力。安全上,中国既面临传统安全的挑战,又面临非传统安全的威胁,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导致国家安全形势日趋复杂化。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挑战与机遇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共生共伴。因此,对于外部挑战需要辩证分析,积极应对。后冷战时期,世界局势呈现出国际力量对比“趋向均衡”、国际机制改革“趋向深入”、国际社会合作共赢的意愿“趋向上升”的新趋向,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从而为中国和平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期。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当前中国和平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外部挑战,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一套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时效性的战略体系,提升中国应对和处置外部挑战的能力,努力将外部挑战转化为推动中国发展、世界繁荣的重大机遇和动力,使中国真正成长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负责任大国”。对此,本文提出了实现和平发展战略的具体路径:一是继续深化和推进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全面参与经济全球的进程中,在促进与国际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实现世界共同发展、普遍繁荣。二是积极推动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组织改革,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努力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共同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三是以新安全观为指导,妥善解决影响中国和平发展的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台湾问题以及非传统安全等重大问题,为维护国家安全、地区安全和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贡献。
     总之,和平发展是中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作出的正确战略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中国来讲,和平发展战略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对世界来讲,和平发展战略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内在要求。
With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mprovements and international status ascensi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 attention began to focus on the East, and doubts about China's rapid rise:What kind of development path will China choose? How powerful China will deal with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order? What kind of influence China development will produce to the world peace? Facing the fears and doubts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China put forward "peaceful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mly, and prove the determination and confidence to the world that China adheres to peaceful development with practical action.
     In the21st century,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is undergoing profound and complicated changes, the uncertainties and external pressures faced by China's peaceful development is increasing. This paper mainly analysis the current external challenges encountered by China from th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ecurity dimensions:In the economic dimension, the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entrence the "depth adjustment stage", a series of negative factors, such as major developed economies are sluggishing, emerging economies are slowing, and trade protectionisms are re-emerging, lead China to face the risk of economic downturn. In the political dimension, the "new interventionism" carryed out by the western countries not only destroy the peaceful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lso destroy the harmony and stability of the domestic political environment. In the security dimension, China faces the challenges of traditional security and the threats of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both influence each other, mutual transformation. This lead to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 situation has become complicated increasingly.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human society, the challenge and the opportunity always existed at the same time, just like a pair of twin brothers. So we should analysis the current external challenges with the dialectical view, and response positively. In the post-cold war perio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esent new trends:the international power "tend to balance", the international mechanism reform "tend to deep", and the win-win cooperation inten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end to ris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develop towards a more fair and reasonable direction. Thus it provides an important period of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for China's peaceful develop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hat, through comprehensively and accurately understanding a series of major external challenges that China faced at present, treat Deng xiaoping theory,"Three represents" important thought and 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s guidance, to build a set of scientific, forward-looking and effective strategic system. This system could enhance China's ability to response and disposal of external challenges, and convert the external challenges to the great opportunities and motivations which promote China's development and the world's prosperity, so that make China truly grow up to be a "responsible nation" with global influence.
     The specific path to realize peaceful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first, we should continue to deepen and expand the win-win strategy of opening up, promote the common development and common prosperity of the world, in the full participation process of global economy, in the benign interaction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second, we should actively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reform with the cen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enlarge the participate rights and decision-making rights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realize the democrat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jointly build a new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order. The third,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new security concept as a guide, properly solve a lot of major problems which affect the China's peaceful development, such as the relations between gread power, the peripheral relations, the Taiwan issue, the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and so on. in order to make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national security, regional security and world peace.
     All in all, the peaceful development strategic is the right strategic choice which China made by keeping up with the trend of The Times development, i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China, the peaceful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the only way to realize the "China dream". For the world, it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world".
引文
① 王宏斌:《赫德爵士传》,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第368页。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6页。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36页。
    ① 鲁世山、王道云:《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解读》,《江淮论坛》2005年第3期。
    ②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5页。
    ③ 戴秉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当代世界》2010年第12期。
    ④ 徐贵相、何成:《论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理论学刊》2006年第10期。
    ⑤ 顾瑞漒:《试论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必然性》,《盐城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① 郑必坚:《思考的历程——关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由来、依据、内涵和前景》,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第160页。
    ② 顾瑞漒:《试论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必然性》,《盐城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③ 徐贵相、何成:《论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理论学刊》2006年第10期。
    ④ 王易、黄刚:《中国和平发展外交思想与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⑤ 金云:《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提出及其意义》,《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5期。
    ⑥ 汪文斌:《中国和平发展与其他大国崛起道路区别》,《人民日报》,2010-10-18。
    ⑦ 周晓红:《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思考》,《理论视野》2005年第2期。
    ① 徐珊:《和平发展:中国的信心与承诺》,《党的文献》,2011年第5期。
    ② 饶咬成:《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要义与特征》,《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③ 黄仁伟:《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5页。
    ④ 武立强、赵夫鑫:《新世纪中国和平发展遭遇的困境及战略抉择》,《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1期。
    ⑤ 鲁世山、王道云:《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解读》,《江淮论坛》2005年第3期。
    ⑥ 朱满良、侯卫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年第2期。
    ⑦ 王晋京、耿国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理论新探》2010年第4期。
    ① 徐贵相、何成:《论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理论学刊》2006年第10期。
    ② 傅新:《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形象——兼对中国谋求和平发展的思考》,《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第4期。
    ③ 蔡双全:《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渊源与现实选择》,《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4期。
    ④ 倪世雄:《改变世界的大事变:中国和平发展的特征、含义及影响》,《国际展望》2006年第10期。
    ⑤ 戴秉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当代世界》2010年第12期。
    ⑥ 康绍邦:《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国际战略》,《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
    ⑦ 张红:《解读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⑧ 徐成芳:《论中国和平发展的障碍与对策》,《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6期。
    ① 孔亭:《论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② 孔亭:《论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③ 顾瑞漒:《试论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必然性》,《盐城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④ 郑必坚:《思考的历程——关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由来、根据、内涵和前景》,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第186页。
    ⑤ 叶自成:《对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环境之关系的几点思考》,《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
    ⑥ 汪文斌:《中国和平发展与其他大国崛起道路区别》,《人民日报》,2010-10-18。
    ⑦ 傅新:《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形象——兼对中国谋求和平发展的思考》,《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第4期。
    ① 谢大远、张 战:《略论我国和平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及时代意义》,《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② 肖贵清、刘爱武:《和平发展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第9期。
    ③ 张宏毅:《中国和平发展的必然性及其世界影响——从<中国的非和平崛起>一文谈起》,《北京师范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④ 张红:《解读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⑤ 苏长和:《中国道路视野下的国际体系建设》,《当代世界》2012年第12期。
    ① 唐永胜:《中国国际角色分析》,《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10期。
    ② 陶文钊:《奥巴马第二任期的外交政策和对华政策走向》,《当代世界》2012年第12期
    ③ 李少军:《论中国双重身份的困境与应对》,《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4期。
    ④ 张宇燕:《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及其挑战》,《求是》2011年第22期。
    ⑤ 陈文玲、颜少君:《2012~2013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⑥ 江凌飞:《中国对外战略的新环境与新作为》,《当代世界》2012年第12期。
    ① 李战军:《中国和平发展中的安全困境》,《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② 宋海洋:《试论中国面临的主要非传统安全威胁》,《宁夏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③ 宿景祥、黄莺:《趋利避害化风险:中国面临非传统安全的六大挑战》,《时事报告》2004年第7期。
    ④ 安秀伟:《论中国和平发展的对外战略》,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⑤ 余晓峰:《中国和平崛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⑥ 张勇:《相互的责任共同的责任——正析“中国责任论”》,《当代世界》2007年第8期。
    ⑦ 牛海彬:《“中国责任论”析论》,《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3期。
    ① 江凌飞:《中国对外战略的新环境与新作为》,《当代世界》2012年第12期。
    ② 金灿荣:《成熟的大国是理性的——斗智斗勇不斗气》,《人民论坛》2012年第28期。
    ③ 蔡拓:《当代中国国际定位的若干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④ 陶文钊:《奥巴马第二任期的外交政策和对华政策走向》,《当代世界》2012年第12期
    ⑤ 秦治来:《和谐周边:中国周边外交战略新起点》,《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⑥ 王永贵、李沛武:《全球化挑战与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对外战略选择》,《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3期。
    ① 金灿荣:《成熟的大国是理性的——斗智斗勇不斗气》,《人民论坛》2012年第28期。
    ① 王逸舟:《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1页。② 在西方语境中,“和平发展”与“和平崛起”的含义是同一的。在实际表述中,绝大多数西方学者更倾向于使用“和平崛起”这一具有西方理论色彩的概念描述中国的发展状态。比如,谢淑丽在其《中国:脆弱的超级大国》一书中指出,“和平崛起”与“和平发展”,虽然词语不同,但是内涵相同,都有“和平的意愿”和成为“负责任大国”的含义。参见Susan L. Shirk, China:Fragile Superpower——How China's Internal Politics Could Derail Its Peaceful Ris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p.109.
    ③ 刘阿明:《中国崛起:美国的认知与反应》,《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10期。
    ① 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张小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第160页。
    ②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09页。
    ③ Jean-Marc Blanchard and Sujian Guo, "Introduction", in Sujian Guo and Jean-Marc Blanchard. eds., "Harmonious World" and China's New Foreign Policy. Lanham, Maryland:Lexington Books,2008, pp.8-9.
    ④ David Shambaugh, "Return to the Middle Kingdom? China and Asia in the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 in David Shambaugh, ed., Power Shift:China and Asia's New Dynamic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5, pp.23-47.
    ⑤ Quansheng Zhao and Guoli Liu. "China Rising: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and Global Response ", in Quansheng Zhao and Guoli Liu, eds., Managing the China Challenge:Global Perspectives, Abingdon, Ox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9, pp.10-11.
    ⑥ Suisheng Zhao, China-U.S. Relations Transformed:Perspectives and Strategic Interactions, New York:Routledge, 2007, pp.8-11.
    ① 戴维·蓝普顿:《中国力量的三面:军力、财力和智力》,姚芸竹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年,第42-44页。
    ② Joseph S. Nye, "US-China Relationship:A Shift in Perceptions of Power" Los Angeles Times, April 6,2011.
    ③ Harry Harding, "Think Again:China", in Foreign Policy, March/April 2007.
    ④ Alastair Iain Johnston, "Is China a Status Quo Pow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7, No.4,2003, p.5.
    ② 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19页。
    ⑥ John J. Mearsheimer, China's Unpeaceful Rise. Current History, April,2006.
    ⑦ Evan S. Medeiros, "Strategic Hedging and the Future of Asia-Pacific Stability",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Winter 2005/06.
    ③ 迈克尔·斯温、阿什利·特利斯:《中国大战略》,洪允息、蔡焰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1页。
    ① 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262页。
    ② 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438页。
    ③ 罗伯特·卡根:《天堂与实力:世界新秩序下的美国与欧洲》,肖蓉、魏红霞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40-41页。
    ④ 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页。
    ⑤ 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52-161页。
    ① 乔舒亚·雷默:《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沈晓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7-12页。
    ② 王广、范勇鹏:《十学者纵论中国道路》,《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第1期。
    ③ Peter Hays Gries, China's New Nationalism:Pride, Politics, and Diplomacy. Berkeley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4. pp.22-25.
    ③ 巴里·布赞:《中国能和平崛起吗?》,《国际政治科学》2010年第2期。
    ④ 理查德·伯恩斯坦、罗斯·芒罗:《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隋丽君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65页。
    ① 巴里·布赞:《中国能和平崛起吗?》,《国际政治科学》2010年第2期。
    ② 李诚文、李文云:《美防务报告称中国最具有与美国进行军事竞争潜力》,《环球时报》,2006-02-05。
    ③ 姜昱宇:《美国捕风捉影恶炒中国军力》,《中国国防报》,2013-05-14。
    ① Jim Yardley, "America and China:Partners, if Not Friends." Th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20,2005.
    ② 黄益平:《克鲁格曼的人民币谬论》,《新世纪》2010年第12期。
    ③ Robert Sutter, "Why does China Matter?"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Winter 2003/04, p.79.
    ④ 谌庄流、葛元芬:《美报告对“中国网络攻击”建议:高关税报复中国》,《环球时报》,2013-05-24。
    ⑤ Ian Bremmer, "The Dragon Awakes," The National Interest, Summer 2005, p.131.
    ⑥ Naazneen Barma, Ely Ratner and Steven Weber, "Chinese Ways:Letters to the Editor," Foreign Affairs. No.3,2008, p.166.
    ⑦ 汪析:《美媒:中国吸引力威胁资本主义未来》,《环球时报》,2010-05-30。
    ① James Hackett, Between Dragon and Wrath, Washington Times, Aug 4,1995.
    ② Freed Zakaria, The Rise of Liberal Demoeraey, Foreign Affairs, Nov/Dec,1997, p13.
    ③ 乔·斯塔德威尔:《中国梦:寻找地球上最后一个未被开发的大市场》,齐思贤译,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第171-172页。
    ④ Allan H. Meltzer. Why Capitalis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pp.30-31.
    ⑤ 周明生、刘振毅:《中国经济不会崩溃》,《红旗文稿》2011年第19期。
    ⑥ 紫荆:《新一轮“中国崩溃论”卷土重来》,中新网,2010-07-01,http://www.chinanews.com/hb/2010/07-01/2375897.shtml。
    ⑦ 何洪泽:《诬蔑统计数据造假美国炒作“中国崩溃论”》,《环球时报》,2002-06-06。
    ① 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的人》,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页。
    ② 张新宁:《“唱空”中国解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5期。
    ③ Michael Auslin, China's Party Is About to End,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June.18,2012.
    ③ 叶自成:《中国大战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89页。
    ④ 李鹏:《美国对华战略定位转变与台湾问题》,《台湾研究集刊》2006年第1期。
    (?) Robert B. Zoelick, "Whither China:From Membership to Responsibility?," Remarks to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 NY. September 21.2005. pp.39-45.
    ② 赵昌会:《“中国责任论”的道德陷阱》,《中国报道》2009年第3期。
    ③ 黄歆:《美联储主席将美国房产泡沫归咎于中国》,网易,2009-01-07,http://news.163.com/09/0107/13/4V2COQUQ0001121M.html.
    ④ 裴敏欣:《中国:惯于搭便车的国家》,中国网,2010-01-26,http://www.china. com.cn/international/txt/2010-01/26/content_19308785.htm.
    ⑤ 周世俭、王丽军《“中国责任论”是“糖衣炮弹”》,《半月谈》2007年第3期。
    ⑥ Robert B. Zoelick, "Whither China:From Membership to Responsibility?," Remarks to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 NY, September 21.2005.
    ①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3. www.defense.gov/pubs/2013_China_Report_FINAL.pdf.
    ② 金灿荣:《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责任论”——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变化与应对》,《绿叶》2005年第5期。
    ③ 席来旺:《国际人士看中国和平发展:对中国人民有利,惠及整个世界》,《人民日报》,2011-05-10。
    ④ 傅丝德:《2012-2013中国商业报告》,美通社,2013-02-28, http:/www.prnasia com/pr/2013/02/28/130131421.shtml.
    ⑤ Sujian Guo and Baogang Guo, eds, Thirty Years of China-U.S. Relations:Analytical Approaches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Lanham, Maryland: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10, pp.123-124.
    ① David Shambaugh, Power Shift:China and Asia's New Dynamic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6, p.6.
    ② 周之然、孙广勇,《国际社会称赞中国外交促进和平与和谐》,《人民日报》,2012-11-05。
    ③ 门洪华:《中国崛起及其战略应》,《国际观察》2004年第3期。
    ④ 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宋新宁、杜建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91页。
    ⑤ 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63页。
    ① Christopher Layne, From Preponderance to Offshore Balancing:America's Future Grand Strateg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2. No.1,1997, pp.86-124.
    ② 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64页。
    ③ 陈积敏:《美国应对中国崛起的战略选择》,《外交评论》2009年第2期。
    ④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42页。
    ⑤ Albert Keidel, "China's Growing Pains Shouldn't Hurt Us," The Washington Post, July 24,2005.
    ⑥ Christopher Layne, "China's Challenge to U. S. Hegemony", Current History, January 2008.
    ① 约翰·伊肯伯里:《地区秩序变革的四大核心议题》,凌岳译,《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第1期。
    ② 伊丽莎白·埃克诺米、米歇尔·奥克森伯格:《中国参与世界》,华宏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12页。
    ③ Daniel W. Drezner, "The New New World Order," Foreign Affairs, Vol.86, No.2,2007, pp.34-46.
    ④ Richard N. Haass,"China:Don't Isolate, Integrate", Newsweek. Nov 29,2008, p9.
    ⑤ Benjamin Schwarz, "Managing China's Rise:Contending Effectively with China's Ambitions Requir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Our Own," The Atlantic Monthly, Vo 1.295, No.5,2005, pp.27-28.
    ⑥ James B. Steinberg, Administration's Vision of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2009-09-24. http://www.state.gOv/s/d/former/steinberg/remarks/2009/169332.htm.
    ① 朱奕冰、杨丹志:《国内外关于中国“崛起”与“和平崛起”研究综述》,《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第4期。
    ② Fareed Zakaria, "Does the Future Belong to China?", Newsweek, May 9.2005, pp.26-40.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7页。
    ② 张宏志、陶文昭:《我党关于时代主题的论断是如何发展的》,《北京日报》,2012-12-17。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7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7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3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6页。
    ⑥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6页。
    ⑦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5页。
    ⑧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2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66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19页。
    ③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66页。
    ④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20页。
    ⑤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96页。
    ①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页。
    ② 胡锦涛:《中国的发展亚洲的机遇》,《人民日报》,2004-04-25。
    ③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5页。
    ① 习近平:《携手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人民日报》,2012-07-08。
    ②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
    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6页。
    ③ 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人民日报》,2013-03-24。
    ④ 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人民日报》,2013-04-08。
    ⑤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758页。
    ① 习近平:《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人民日报》,2013-01-30。
    ②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908页。
    ③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年中国的国防》,中国政府官网,2006-12-19,http:/www.gov.cn/zwgk/2006/12/29/content_486759.htm.
    ④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74页。
    ⑤ 《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7页。
    ① 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7页。
    ② 江亚南:《金砖国家合作迎来新起点》,求是理论网,2012-04-01,http://www.qstheory.cn/gj/zgwj/201204/t20120401_149233.htm.
    Robert B. Zoelick, "Whither China:From Membership to Responsibility?", Remarks to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 NY, September 21,2005.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3页。
    ② World Bank,2000,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Washington D.C.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页。
    ③ 华民:《新经济、新规则、新制度》,《世界经济》2001年第3期。
    ① 世界银行编写组:《全球化、增长与贫困:建设一个包容性的世界经济》,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第18-38页。
    ② 陈正良:《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7页。
    ① 李诚文,李文云:《美防务报告称中国最具有与美国进行军事竞争潜力》,《环球时报》,2006-02-05。
    ① 周建明:《评<解读中国的大战略>》,《国际观察》2000第5期。
    ② 陆钢、郭学堂:《中国威胁谁?——解读“中国威胁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第1页。
    ③ 阎学通:《对国家安全环境的分析与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6期。
    ④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60页。
    ① 杨中旭、冯亦斐:《“和平崛起”指引中国未来》,《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第16期。
    ① 郑必坚:《中国和平崛起的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学习时报》,2003-11-24。
    ② 温家宝:《把目光投向中国》,《对外大传播》2004年第4期。
    ③ 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3-14页。
    ④ 刘建飞:《和平崛起是中国的战略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2期
    ① 刘艺、刘建林:《和平崛起到和平发展》,《求索》2005年第12期。
    ② 胡锦涛:《中国的发展亚洲的机遇》,《人民日报》,2004-04-25。
    ③ 胡锦涛:《在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08-30。
    ④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792页。
    ⑤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998页。
    ①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页。
    ②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6页。
    ③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页。
    ④ 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人民日报,2012-11-30。
    ⑤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03-18。
    ① 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人民日报》,2013-03-24。
    ② 习近平:《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人民日报》,2013-03-26。
    ③ 习近平:《携手合作共同发展》,《人民日报》,2013-03-28。
    ④ 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人民日报》,2013-04-08。
    ⑤ 习近平:《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人民日报》,2013-01-30。
    ① 习近平:《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人民日报》,2013-01-30。
    ② 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人民日报》,2013-04-08
    ③ 祁金利:《关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思考——学习近平同志关于和平发展观点的体会》,人民网,2013-03-13,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313/c148980-20780339.html.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4页。
    ② 潘维:《地球上从来没发生过“和平崛起”这种事》,爱思想网,2004-03-14,http://www.ais ixiang.com/data/2854.html.
    ③ 相蓝欣:《戒言崛起,慎言和谐》,《理论参考》2007年第5期。
    ④ 胡宗山:《中国的和平崛起:理论、历史与战略》,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第34页。
    ① 阎学通、孙学峰:《中国崛起及其战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② 马丁·怀特:《权力政治》,宋爱群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第22-23页。
    ③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蒋葆英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第12页。
    ①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页。
    ②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页。
    ③ 殷辂:《和平崛起:中华复兴的内在逻辑和必由之路》,《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④ 云霞、王继福:《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3期。
    ⑤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4页。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998页。
    ② 马振岗:《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抉择》,《时事报告》2008年第2期。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8页。
    ④ 温家宝:《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人民日报》,2004-03-14。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8页。
    ②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9页。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984页。
    ② 《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19页。
    ③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5页。
    ④ 俞可平:《和谐世界与全球治理》,《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⑤ 周兆军:《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详解“和谐世界”内涵》,中国新闻网,2006-04-02,http://www.chinanews.com/news/2006/2006-04-02/8/711326.shtml.
    ① 胡锦涛:《在伦敦金融城市长萨沃里举行的欢迎晚宴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05-11-11。
    ① 郑必坚:《中国和平崛起的新道路》,《文汇报》,2004-03-21。
    ② 何国勇、徐长生:《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学家》2004年第5期。
    ① 孙建社:《亚太大国关系与中国安全环境》,《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第10期。
    ② 鲁俊海:《正确认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学习论坛》2003年第10期。
    ③ 国纪平:《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人民日报》,2007-11-26。
    ④ 罗伯特·欧基汉、约瑟夫·奈:《权利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6页。
    ① 伊恩·约翰斯顿、罗伯特·罗斯:《与中国接触:应对一个崛起的大国》,黎晓蕾、袁征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372页。
    ② 汪艳玲:《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带来的挑战与应对》,《理论学习》2010年第8期
    ③ 倪世雄、王义桅:《再论国际关系民主化》,《社会科学》2003年第12期。
    ④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3页。
    ⑤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38页。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6页。
    ②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985页。
    ③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霍布斯鲍姆看21世纪》,吴莉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第2页。
    ④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6页。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993页。
    ② Hedley Bull, The Anarchical Society:A Study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cs, Macmillan,1995, p.11.
    ② 陈汉文:《在国际舞台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7页。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906页。
    ②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页。
    ③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页。
    ① 胡锦涛:《在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08-30。
    ② 门洪华:《中国:与国际体系互动中的战略调整》,《开放导报》2007年第10期。
    ③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
    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页。
    ④ 安秀伟:《试析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实施成效与面临挑战》,《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① 肖贵清、刘爱武:《和平发展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代第9期。
    ② 李少军:《国家战略报告:理论体系、现实挑战与中国的选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51页。
    ③ 《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01页。
    ④ 刘靖华、吴国光:《“接触”与“遏制”的双重策略》,《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1期。
    ① 国家统计局:《对外开放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家统计局官网,2012-08-21,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kxfzcjhh/201208/t20120821_72840.html.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8页。
    ③ 国家统计局:《对外开放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家统计局官网,2012-08-21,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kxfzcjhh/201208/120120821_72840.html.
    ④ 王珂:《中国是最具吸引力投资东道国之一》,中国网,2013-04-19,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3-04/19/content_19584820.htm.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1页。
    ② 陈磊、何屹:《我国己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科技日报》,2011-08-29。
    ① 《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10-411页。
    ②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691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62页。
    ④ 《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39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7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5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4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4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21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3页。
    ⑥ 王逸舟:《全球政治与中国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第260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22-523页。
    ② 门洪华:《中国战略文化的重构:一项研究议程》,《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
    ③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页。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90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7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4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0页。
    ⑤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2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97页。
    ② 比尔·盖茨:《21世纪的新资本主义:“用市场力量和制度创新,服务穷人”》,2008-02-27,南方周末网,http://www.infzm.com/content/trs/raw/38565.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0页。
    ④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27页。
    ⑤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2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6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7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81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68页。
    ⑤ 习近平:《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人民日报》,2013-01-30。
    ⑥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985页。
    ① 王易、黄刚:《中国和平发展外交思想与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② 温家宝:《把目光投向中国》,《对外大传播》2004年第4期。
    ③ 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第325页
    ④ 伯特兰·罗素:《东西方文明比较》,王正平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年,第50页。
    ⑤ 王易、黄刚:《中国和平发展外交思想与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① 王易:《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传统文化根源探析——从儒家国家关系伦理思想的视角》,《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7页。
    ② 倪力亚:《文明中国:把怎样的一个国家带入21世纪》,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第23页。
    ③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431页。
    ① 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1卷),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24-125页。
    ②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7页。
    ③ 俞可平:《和谐世界与全球治理》,《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① 习近平:《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人民日报》,2013-01-30。
    ②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白皮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页。
    ③ 国务院新闻办公窒:《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白皮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7页。
    ① 戴军、王鸿刚:《澳大利亚很看重中国》,《环球时报》,2005-10-17。
    ② 史莎:《比尔盖茨:中国30年来6亿人口脱贫是了不起的奇迹》,海南网,2013-04-06,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3/04/06/015583258.shtml.
    ① 胡锦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努力开创上海合作组织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03-05-30。
    ② 胡锦涛:《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人民日报》,2005-09-16
    ③ 杨斌:《当心中了“华盛顿共识”的毒》,《环球时报》,2012-04-27。
    ① 王湘江:《中国经验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09-13。
    ② 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人民日报》,2013-03-24。
    ③ 《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2页。
    ① 习近平:《深化改革开放共创美好亚太》,《人民日报》,2013-10-08。
    ② 林琼:《联合国报告预测全球经济再次衰退风险加大》,新华网,2011-12-02,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2/02/c_111210198.htm?prolongation=1.
    ③ 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 Oct.2012.
    ① 夏斌:《如何看待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张宇燕》,《解放日报》,2012-10-07。
    ② 原克彦:《全球失业人数2013年将首次突破2亿》,日经中文网,2013-01-22,http://cn.nikkei.com/politicsaeconomy/epolitics/4655-20130122.html.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全球低通胀》,中国网,2012-12-24,http://finance.china.com.cn/news/gnjj/20121224/1205537.shtml.
    ④ 杨禹:《美政府09财政年度赤字1.42万亿,或引发破产危机》,中国广播网,2009-10-18,http://china.cnr.cn/gdgg/200910/t20091018_505515647.shtml.
    ① 孙大海:《美国财政赤字的深层原因和影响》,《中国财政》2010年第3期。
    ② 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Oct.2012.
    ② 张宇燕:《主权债务、货币政策失灵、人口老龄化、党派纷争——发达国家经济进入低速增长通道》,《人民日报》,2013-01-04。
    ④ 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Oct.2012.
    ① 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Oct.2012.
    ②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2012/2013)》,北京:时事出版社,2013年,第28页。
    ③ OECD. Economic Outlook Volume 2012/2, Nov.2012.
    ④ 张莉:《新兴市场或面临“失速”考验》,《中国证券报》,2013-04-11。
    ⑤ 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Oct.2012.
    ⑥ 陈凤英:《世界经济转型中的风险与机遇》,《经济日报》,2012-12-13。
    ①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2012/2013)》,北京:时事出版社,2013年,第34页。
    ②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701页。
    ③ 廉薇、王冠龙:《解读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21世纪经济报道》,2012-07-16。
    ④ 项本武:《中国对外开放战略:成就、挑战与调整》,《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① 汪蕊:《40%中小企业危机中倒闭》,《东方早报》,2009-06-12。
    ② 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第23页。
    ③ 苏渝晴:《如何看待美欧主权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红旗文稿》2011年第17期。
    ① 潘文军:《七问美国债务危机》,《现代快报》,2011-08-07
    ② IMF. Japan:Financial Sector Stability Assessment Update, Aug.2012.
    ① 张晶:《数量宽松还是信贷宽松:基于伯南克货币救助政策创新的思考》,《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第11期。
    ② 张茉楠:《经济透视:美国退出战略前瞻》,《人民日报》,2013-05-27。
    ③ 毛木子:《美国QE4或引发全球货币战争》,腾讯网,2012-12-14, http://finance.qq.com/zt2012/cjgc/qe4.htm.
    ④ 贾靖峰:《中国首度披露“热钱”规模,去年流入355亿美元》,中国网,2011-02-17,http:/www.china.com.cn/finance/txt/2011-02/17/content_21946795.htm.
    ① 王红茹:《美国政府关门或致我国外汇储备缩水》,《中国经济周刊》2013年第39期。
    ② 黄益平:《克鲁格曼的人民币谬论》,《新世纪》2010年第12期。
    ① 张启英、孙秀芝:《人民币升值对外贸企业的影响与对策》,《中外企业家》2012年第10期。
    ① 潘洁:《中国外贸10年遭遇贸易救济调查842起金额736亿美元》,《国际金融报》,2013-04-09。
    ② 国家质检总局:《2010年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出口企业影响调查情况》,国家质检总局网,2010-09-05,http://www.aqsiq.gov.cn/zjxw/zjxw/zjftpxw/201109/t20110906_197578.htm.
    ③ 史燕君:《中国光伏业已准备好贸易战》,《国际金融报》,2013-06-06。
    ① 胡锦涛:《胡锦涛主席2011年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时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页。
    ② 詹宁斯、王铁崖:《奥本海国际法)(第1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第314页。
    ③ 袁智兵:《新干涉主义“新”在哪里》,《人民日报》,1999-07-29。
    ① 陈岳:《国际政治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1页。
    ② 王立新:《试论美国外交史上的对外干预——兼论自山主义意识形态对美国对外干预的影响》,《美国研究》2005年第2期。
    ③ 李长久:《战争与美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1期。
    ① 理查德·哈斯:《新干涉主义》,殷雄、徐静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215-216页。
    ② 新华国际时评:《警惕西方“新干涉主义”的蔓延》,新华网,2012-08-18,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3/18/c_111669360.htm.
    ③ 理查德·哈斯:《新干涉主义》,殷雄、徐静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13页。
    ① 劳伦斯·肖普:《卡特总统与美国政坛内幕:八十代权力和政治》,冬梅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80年,第154页。
    ② 李伯军:《从军事打击利比亚看国际干预的法律标准》,《法治研究》2011年第7期。
    ③ 时殷弘:《国际政治中的对外干预——兼论冷战后的美国对外干预》,《美国研究》1996年第4期。
    ① 刘建飞:《美国全球战略中的“无赖国家”》,《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第6期。
    ② 刘斌:《新帝国主义论》,《学习时报》,2002-10-21。
    ③ 刘文山:《新干涉主义:21世纪初国际秩序的主要威胁》,《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2001年第1期。
    ① 联合国:《关于各国内政不容干涉及其独立与主权之保护宣言》,联合国中文网,2013-10-15,http://www.un.org/chinese/documents/decl-con/chrondec.htm.
    ② Michael J. Glennon, "The New Interventionism", Foreign Affairs, May/June 1999。
    ③ 范跃江:《新干涉主义与中国安全》,《太平洋学报》2000年第3期。
    ④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霍布斯鲍姆看21世纪》,吴莉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第2页。
    ⑤ 蒲俜:《国际干预与新干涉主义》,《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5期。
    ①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2-33页。
    ② 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郑志国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第1页。
    ③ 刘诚:《论美国单边主义的根源、特性与影响》,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网,2004-08-10,http://www.defence.org.cn/article-13-28345.html.
    ④ 黄贺:《国际干预的国际法思考》,《学理论》2006年第12期。
    ① 李云龙:《人权与主权的真实关系》,《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10-30。
    ① 路易斯·亨金:《真理与强权:国际法与武力的使用》,胡炜、徐敏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1页。
    ② 滕建群、袁林:《世纪军事结:中国军事专家谈20世纪军事演变》,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页。
    ③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2年美国的人权纪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页。
    ④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2年美国的人权纪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4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44页。
    ② 居全绳、刘红松:《和平演变战略及其对策》,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年,第21页。
    ③ 居全绳、刘红松:《和平演变战略及其对策》,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年,第41页。
    ④ 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96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5页。
    ① 吴丹:《冷战后美国对华的意识形态斗争》,《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10期。
    ②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史》,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115页。
    ① 宣宝剑:《媒介印象》,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86页。
    ② 赵秋梧:《“文明冲突论”——亨廷顿为美国构建的意识形态策略》,《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③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7页。
    ④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385页。
    ⑤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255页。
    ⑥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265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73页。
    ② 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杨宇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73-175页
    ③ 约翰·伊肯伯里:《地区秩序变革的四大核心议题》,凌岳译,《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第1期。
    ① 肖欣:《军方高层频“织网”,美亚太战略面临“五考”》,中新网,2012-06-05,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2/06-05/3938652.shtml.
    ② 赵杨、冯韶文:《“亚太再平衡”或“口惠而实不至”》,《南方日报》,2013-06-03。
    ③ 张洁、朴键一:《周边安全形势四大变化与中国对策》,《世界知识》2011年第2期。
    ① 李岩、王茂礼:《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国石油进口运输安全》,《资源科学》2008年第12期。
    ② 莉萨·柯蒂斯、成斌:《中国挑战:美印关系的长远战略》,新华网,2011-07-21,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7/21/c 121700941.htm.
    ③ 刘飞涛:《美国热炒“南海航行自由”问题意欲何为?》,中新网,2010-11-09,http://www.chinanews.com/gn/2010/11-09/2642310.shtml.
    ① Thomas J. Christensen:A Strong and Moderate Taiwan, Speech to U.S.-Taiwan Business Council Defense Industry Conference, September 11.2007, http://www.state.gov/p/eap/rls/rm/2007/91979. htm.
    ② 邓允光:《美国对台军售阴魂不散的背后:是丛林法则的无奈》,中国网,2011-09-26,http://www.china.com.cn/military/txt/2011-09/26/content_23495882.htm.
    ③ 李怀岩、顾烨、马鑫:《水坝外交反击干旱责任论》,《财经国家周刊》2010年第10期。
    ① 李向阳:《钓鱼岛争端:相关方利益诉求与出路》,《国际战略研报告》2013年第2期。
    ② 张磊:《“侵略未定论”既荒谬又危险》,《法制日报》,2013-05-14。
    ③ 叶自成:《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88页。
    ① 徐可夫:《安倍再次扬言修宪是其毕生事业》,环球网,2013-08-02,http://bbs.huanqiu.com/thread-3161203-1-1.html.
    ①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EU Strategy towards China:Implementation of the 1998 Communication and Future Steps for a More Effective EU Policy, COM (2001) 265, p.10.
    ②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EU-China:Closer partners, growing responsibilities,COM (2006)632, pp.10-11.
    ③ 李永群:《欧盟发表第六份对华文件》,《人民日报》,2006-10-25。
    ④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EU-China:Closer partners, growing responsibilities, COM (2006)632, pp.13-16.
    ① 李辉:《中俄关系处于当前历史最好时期》,《第一财经日报》,2012-08-27。
    ② 弗拉基米尔·普京:《俄罗斯与中国:合作新天地》,《人民日报》,2012-06-06。
    ③ 商务部:《数据统计资料》,商务部网,2012-03-11,http://www.mofcom.gov.cn/tongjiziliao/tongjiziliao.html.
    ④ 张蕴岭:《中国与世界:新变化、新认知与新定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64页。
    ① 朱听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年,第1页。
    ② 石华:《美国专家:中国划定边界的困难程度令人生畏》,《环球时报》,2009-01-07。
    ③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4页。
    ① 郭悦、程磊:《进口武器比拼印度火力最猛》,《法制晚报》,2012-03-20。
    ② 石齐平:《台湾问题势必影响中国和平发展》,华夏经纬网,2005-03-01,http://www.huaxiacom/la/mtcz/2005/00293201.html.
    ① 庄从勇:《左宗堂对海防的认识及其实践》,《中国军事科学》1997年第2期。
    ② 张亚中:《中国和平崛起的困境与因应之道》,《人民论坛》2013年Z1期。
    ③ 罗援:《“台独”是危害国家安全的大毒瘤》,《国防知识报》,2004-02-25。
    ④ 王卫星:《美国又要向台湾出售武器》,《解放军报》,2001-03-19。
    ① 吴献斌:《美台军事关系强化的背景和影响》,《当代亚太》2003年第2期。
    ② 邓云光、丁星:《ECFA签署:和平发展里程碑两岸迈入新时代》,中国网,2010-06-29,http://news.china.com.cn/tw/2010-06/29/content_2037907l.htm.
    ③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844页。
    ① 安华:《李登辉“七块论”质疑》,《统一论坛》1999年第5期。
    ② 杨洁勉:《大合作:变化中的世界和中国国际战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页
    ③ 宫力、秦治来:《世界新变局:大视野下的全球热点问题》,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2年,第163页。
    ① 许萱:《煤企廉政任重道远赢在坚持》,《中国能源报》,2013-04-10。
    ② 周凤岐:《中国石油供需展望及对策建议》,《国际石油经济》2001年第5期。
    ③ 董会平:《中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及优化》,《陇东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④ 刁秀华:《中国能源安全:现状、特点及对策》,《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①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第36页。
    ② 李听:《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国与中亚的油气合作》,《亚洲论坛》2005年第2期。
    ③ 于景浩、韩硕:《南海海盗猖獗 各国联合打击可助和平解决争端》,《人民日报》,2012-02-20。
    ④ 李涛、刘稚:《浅析中国与东盟的能源合作》,《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3期。
    ⑤ 魏倩:《去年国际油价高企 中国多付600亿美元》,中国网,2012-06-28,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2-06/28/content 14879284.htm.
    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9页。
    ① 中国民政部:《2012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1338人死亡》,中新网,2013-01-06,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1-06/4463086.shtml.
    ② 牛文元:《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的总体影响》,《第二届环境保护市场化暨资本运营与环保产业发展高级研讨会论文汇编》,2001年,第333页。
    ①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② 张庆丰、罗伯特·克鲁克斯:《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12年,第13页。
    ③ 环境保护部:《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环保部官网,2011-06-03, http://jcs.mep.gov.cn/hjzl/zkgb/2010zkgb/.
    ④ 仇华飞:《美国学者看中国和平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7期。
    ⑤ 张巧平、尚志新:《中国煤炭资源巨量浪费有望改善》,《中国经济时报》,2007-12-18。
    ① 苏波:《稀土开采严重破坏环境赣州花380亿治理》,《经济参考报》,2012-04-09,。
    ② 吴志中:《信心霸权:国家主权的新挑战》,《国家展望》1998年第6期。
    ③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官网,2013-01-1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xzjbg/201301/t20130115_38508.htm.
    ④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87页。
    ⑤ 常红:《互联网成“西方价值观出口到全世界的终端工具”》,人民网,2011-07-12,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5135416.html.
    ⑥ 刘建华:《美国跨国公司与“中国民主化进程’,》,《天下》2012年第2期。
    ① 张培:《网络攻击是全球问题美发“中国黑客”报告不负责》,《环球时报》,2013-04-24。
    ② 王茜、王清霖:《<信息化蓝皮书: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发布》,中国政府官网,2010-08-19,http://www.gov.cn/jrzg/2010-08/19/content_1683939.htm.
    ① 马燕:《苹果中国代工厂艰难求生利润分配失衡》,《证券日报》,2012-01-03。
    ② 王茜、王清霖:《<信息化蓝皮书: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发布》,中国政府官网,2010-08-19,http://www.gov.cn/jrzg/2010-08/19/content_1683939.htm.
    ③ 俞晓秋:《全球信息网络安全动向与特点》,《现代国际体系》2002年第2期。
    ④ 纪双城、青木:《中国反驳美国网络战指责外媒直言辩护很聪明》,环球网,2013-03-01,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3-03/3689650.html.
    ① 康贻建:《构建网络时代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体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6-02-09,http://www.edu.cn/20060209/3172307.shtml.
    ② 宫力、秦治来:《世界新变局:大视野下的全球热点问题》,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2年,第220页。
    ③ 张亚彬、张璇:《球恐怖主义指数:中国比美国更易遭恐怖袭击》,网易,2013-12-13,http://data.163.com/13/1213/06/9FV3JA0600014MTN.html.
    ①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疆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页。
    ②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760页。
    ③ “准恐怖主义”是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警务战略战术研究室主任樊守政在“2012年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会议”上提出的一个新范畴,是指有别于典型的恐怖主义,不具有既定的政治目的,但手段极其残忍、社会影响巨大的恶性暴力犯罪。
    ④ 黄金成、保佳福:《论中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6期
    ① 秦琼山:《中国政府取缔法轮功合理合法》,新华网,2007-07-1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7/19/content_6400610.htm.
    ② 国家统计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官网,2013-02-21,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130221_402874525.htm.
    ③ 潘文军:《外媒谈中国工人遇袭事件:中国公司无安保力量》,《现代快报》,2012-02-05。
    ④ 谢杭生:《有力维护海外中国公民和法人的正当权益》,新华网,2012-03-1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3/11l/c_111637217_2.htm.
    ① 张宇燕:《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经济参考报》,2013-03-21。
    ②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11-03-16。
    ③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0页。
    ④ 李安方:《探索对外开放的战略创新:“新开放观”研究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内涵》,《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
    ①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7页。
    ② 陈光金:《中国居民消费率处于世界偏低水平》,中新网,2010-12-15,http://www.chinanews.com/cj/2010/12-15/2723505.shtml.
    ③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11-03-16。
    ④ 郑新立:《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日报》,2010-06-28。
    ①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8页。
    ② 薛志伟:《又好又快成为发展主旋律》,《经济日报》,2012-10-16。
    ③ 苏波:《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求是》2012年第16期。
    ④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8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0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5页。
    ② 张蕴岭:《构建合作开放的国际环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91-192页
    ③ 国家统计局:《对外开放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家统计局官网,2012-08-21,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kxfzcjhh/201208/t20120821_72840.html.
    ④ 郭少峰:《中国对世界经济贡献率高于美国》,《新京报》,2011-12-08。
    ① 赵成武、周洪涛:《积极发展“走出去”》,《大连日报》,2010-05-10。
    ② 国家统计局:《对外开放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家统计局官网,2012-08-21,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kxfzcjhh/201208/t20120821_72840.html.
    ③ 李若谷:《走出去战略的历程与发展》,《中国金融》2011年第23期。
    ① 胡锦涛:《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高层论坛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页。
    ① 胡锦涛:《胡锦涛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五次峰会和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1页。
    ② 秦晓:《全球市场如何再平衡》,《资本市场》2012年第11期。
    ③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2013-07-31, 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_e/region_e/region_e.htm.
    ③ 商务部:《中国对外商谈自由贸易协定总体情况》,商务部官网,2013-07-31,http://fta.mofcom.gov.cn/.
    ① 张蕴岭:《构建合作开放的国际环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4页。
    ① 霍伟东、巫才林:《自由贸易区战略的空问布局与问题因应》,《改革》2009年第9期。
    ② 盛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政治经济分析:中国视角》,《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3期。
    ③ 龚占奎、孟夏等:《中国与东盟经济一体化》,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第13页。
    ④ 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人民口报》,2013-09-08。
    ① 葛华勇:《关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的思考》,《中国金融》2009年第1期。
    ②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732页。
    ① “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是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针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痼疾而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特里芬指出,在与黄金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制下,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供给是通过美元的国际收支差额实现的。这一过程必然产生两种相互矛盾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如果美国缩小它的国际贸易逆差,可以保证美元的稳定,同时也导致世界对美元的需求增加,美元的供不应求;另一种可能是,美国放任其贸易逆差继续增大,则可以满足国际社会对美元的需求,然而也会导致美国债台高筑、美元贬值,使美元的可兑性下降。这一对矛盾是无解的,因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只是时间问题。——罗伯特·特里芬:《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陈尚霖、雷达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7年,第103-142页。
    ② 李玉山:《创建全新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势在必行——从美国次贷危机到全球化危机》,《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③ 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当代经济》2009年第4期。
    ① 徐洪才:《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缺陷及其改革》,《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2010。
    ① 汪巍:《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及启示》,《环球财经》2011年第2期。
    ② 王兆星:《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逻辑》,《中国金融》2013年第12期。
    ① 俞正梁:《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50页。
    ② 倪世雄、王义桅:《再论国际关系民主化》,《社会科学》2003年第12期。
    ③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74页。
    ①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6页。
    ② 汉斯·摩根索:《政治学的困境》,倪世雄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版社,1990年,第65-66页。
    ③ 王公龙:《关于国家核心利益的几点思考》,《国际展望》2011年第4期。
    ④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8页。
    ⑤ 胡锦涛:《努力推动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人民日报》,2010-05-25。
    ⑥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页。
    ② 习近平:《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人民日报》,2013-01-30。
    ③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80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6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8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4页。
    ③ 《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5页。
    ④ 温家宝:《中国和平崛起五要义》,《理论参考》2004年第5期。
    ⑤ 郑必坚:《中国和平崛起的新道路》,《文汇报》,2004-03-21。
    ①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71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3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3页。
    ④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8页。
    ① 郭志俊:《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途径——构建和谐世界的关键》,《兰州学刊》2006年第5期。
    ② 许通美:《探究世界秩序——一位务实的理想主义者的观点》,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60页。
    ③ 加利:《国际关系应民主化》,《人民日报》,2001-09-14。
    ④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998页。
    ① 程国平:《携手合作共同发展》,《求是》2011年第12期。
    ② 莫洪宪:《上海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及我国的对策》,《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③ 胡锦涛:《维护持久和平促进共同繁荣》,《人民日报》,2012-06-08。
    ① 叶江、甘锋:《试论国际非政府组织对当代国际格局的影响》,《国际观察》2007年第3期。
    ② 杨青:《对在华外国非政府组织的分类研究》,《新远见》2008年第5期。
    ③ 黎尔平:《多维视角下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第7期。
    ④ 俞可平:《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16-117页。
    ① 谢晓庆:《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华三十年:历史、现状与应对》,《东方法学》2011年第6期。
    ② 余德水、张光政:《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搅合世界》,《环球时报》,2008-10-06。
    ③ 张殿军、陈金光:《非政府组织与世界文明新秩序的建构》,《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习报》2006年第2期。
    ① 《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1页。
    ②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851页。
    ③ 胡锦涛:《推进合作共赢实现持续发展》,《人民日报》,2004-1卜20。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9页。
    ②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5页。
    ① 陈炜:《经济全球化利弊分析及对策》,《现代经济》2007年第10期。
    ② 《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2页。
    ③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潘嘉玢、刘瑞祥译,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00页。
    ④ 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6-110页。
    ⑤ 郑永年、张弛:《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对中国力量的观察》,《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7期。
    ① 俞可平:《“中国模式”:经验与鉴戒》,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0-231页。
    ① 孙志军:《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支柱性产业》,新华网,2011-10-1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12/c_122145711.htm.
    ② 俞新天:《软力量建设与中国对外战略》,《国际问题论坛》2008年第2期。
    ③ 门洪华:《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下),《国际观察》2007年第2期。
    ④ 张占、李海军:《国际政治中的中国软实力三要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4期。
    ① 赵新利:《汉语公共外交大有可为》,《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10-25。
    ② 詹得雄:《国外热议“中国模式”及其启示》,新华网,2008-03-27,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3/27/content_7867764_3.htm.
    ③ 王玲:《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比较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1期。
    ① 鄢闻余、张子贤:《四部长详解文化产业振兴:正建文化“国家队”》,人民网,2009-09-29,http://finance.people.com.cn/GB/70392/10135937.html.
    ② 阎学通、徐进:《中美软实力比较》,《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1期。
    ③ 李杰:《软实力建设与中国的和平发展》,《国际问题研究》2007年第1期。
    ④ 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何向东、杨德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第15页。
    ① 唐彦林:《美国对中国软实力的评估及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启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6期。
    ②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913页。
    ③ 俞新天:《“软力量”断想》,《外交评论》2007年第4期。
    ④ 韩勃、江庆勇:《软实力:中国视角》,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5页。
    ①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8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3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8页。
    ① 胡锦涛:《推进互利共赢合作发展新型大国关系》,《人民日报》,2012-05-04。
    ② “复合相互依赖”是由新自由主义者罗伯特·基欧翰和约瑟夫·奈提出的一种新的国际关系理论。他们认为,当代世界已经与现实主义描绘的受权力支配的世界不同,而是一种“复合相互依赖”关系的社会。具有如下三个特征:(1)多渠道的社会联系。这些渠道包括政府之间的官方正式外交关系;非政府之间的非正式关系;跨国公司、跨国银行等的内部关系。无论哪一种渠道,都会促使国际相互依赖关系变得复杂化、多样化。(2)多种多样的问题被提到国家间关系的议事日程。在众多问题中,军事安全问题已不再始终处于首要位置。(3)政府之间在解决多种问题时,一般不再以使用武力为主要手段。——罗伯特·基欧翰、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5-91页。
    ③ 向松祚:《美国远未衰落中国别被忽悠》,凤凰网,2009-11-24,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fhzl/20091124/1500578.shtml.
    ① 胡锦涛:《推进互利共赢合作发展新型大国关系》,《人民日报》,2012-05-04。
    ② 老任:《美国新财政部长保尔森首次访华备受关注》,人民网,2006-09-19,http://world.people.com.cn/GB/14549/4832533.html.
    ③ 《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03页。
    ① Abraham Denmark and Nirav Patel. China's Arrival:A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a Global Relationship. September 2009.
    ②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8页。
    ③ 金灿荣、戴维来:《大国关系变化的新趋势及其影响》,《当代亚太》2008年第1期。
    ① 高洪:《解读中日关系的第四个政治文件》,《日本研究》2008年第2期。
    ② 娄伟:《中日关系的现状及未来走向——基于“撞船事件”和日本大地震后的考察》,《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6期。
    ③ 罗辉、李忠发:《胡锦涛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人民日报》,2006-10-09。
    ④ 蒋立峰:《未来十年的中日关系与中国对日政策:21世纪中日关系研究报告》,《日本学刊》2009年第5期。
    ① 钱彤:《习近平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人民日报》,2013-11-21。
    ② 王莉:《胡锦涛会见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首相赖因费尔特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人民日报》,2009-12-02。
    ① 王生、罗肖:《构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与路径》,《国际观察》2013年第7期。
    ② 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人民日报》,2013-03-24。
    ①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3页。
    ② 宋均营:《和谐周边——中国周边外交新阶段》,《社科纵横》2010年第5期。
    ③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7页。
    ④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第46页。
    ① 宋国友:《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关系及政策选择》,《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第3期。
    ② 阮宗泽:《让中国经济实力凝成外交力量》,《环球时报》,2012-10-22。
    ③ 李克强:《在第八届东亚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10-11。
    ① 钱其琛:《发展合作才能获得和平与繁荣》,《人民日报》,1997-12-16。
    ② 王毅:《警惕个别国家为一己私利在南海兴风作浪》,新华网,2013-05-0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02/c_1115619056.htm.
    ③ 吴亚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人民日报》,2013-06-14。
    ① 李立:《试析“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解决的现实路径》,《统一论坛》2012年第6期。
    ② 胡锦涛:《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页。
    ③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762页。
    ① 吴亚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人民口报》,2013-06-14。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6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8页。
    ③ 胡锦涛:《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页。
    ④ 卞洪登:《国策百谏》,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第285页。
    ① 张志军:《两岸政治争议不能长期回避》,《京华时报》,2013-10-12。
    ① 赖美琴:《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② 姚同发:《关于“文化台独”的几个问题》,《台湾研究》2001年第3期。
    ③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22页。
    ④ 王勉:《开创两岸交流合作新模式》,《当代广西》2009年第6期。
    ①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65页。
    ② 李立:《试析“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解决的现实路径》,《统一论坛》2012年第6期。
    ③ 李立:《试析“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解决的现实路径》,《统一论坛》2012年第6期。
    ④ 陈键兴、李寒芳:《2012年两岸人员往来近800万人次再创新高》,人民网,2013-01-16,http://cpc.people.com.en/BIG5/n/2013/0116/c87228-20225432.html.
    ⑤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63页。
    ① 叶江:《试论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途径》,《国际观察》2008年第4期。
    ① 任娜:《中国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层次性与应对》,《当代亚太》2010年第5期。
    ② 吴磊:《中国石油安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41页。
    ① 杨泽伟:《国际能源机构法律制度初探——兼论国际能源机构对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作用》,《法学评论》2006年第6期。
    ② 陈柳钦:《完善石油储备体系保障国家石油安全》,《中国能源报》,2012-02-18。
    ① 黄仁伟:《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17页。
    ① 汤黎、赵远方:《中国积极帮助欠发达国家节能减排引领南南合作获认可》,国际在线,2013-11-20,http://gb.cri.cn/42071/2013/11/20/6071s4328383.htm.
    ② 张显龙:《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信息安全战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55页。
    ①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9页。
    ② 张显龙:《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信息安全战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440页。
    ① 聂元铭、马琳:《加速减速高素质信息安全人才队伍的思考》,《信息网络安全》2010年第9期。
    ② 时冉、曹丽雯:《外交部:网络空间需规则和合作而非战争和霸权》,国际在线,2013-06-14,http://gb.cri.cn/42071/2013/06/14/6611s4148328.htm.
    ①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75页。
    ② 余潇枫:《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报告》(2012-201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103年,第69页。
    ③ 《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35页。
    ① 车玉明、陈鹤高:《胡锦涛主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二部分会议并作专题发言》,《人民日报》,2003-10-22。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6、《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7、《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8、《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9、《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12、《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13、《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14、《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15、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1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1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
    1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
    19、《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
    20、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21、胡锦涛:《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2、胡锦涛:《胡锦涛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五次峰会和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23、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24、胡锦涛:《2011年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时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25、胡锦涛:《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高层论坛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2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27、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28、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2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30、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
    3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
    3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33、卞洪登:《国策百谏》,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
    34、陈正良:《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35、陈汉文:《在国际舞台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36、陈岳:《国际政治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37、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
    38、宫力、秦治来:《世界新变局:大视野下的全球热点问题》,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2年。
    39、黄仁伟:《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40、胡宗山:《中国的和平崛起:理论、历史与战略》,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41、居全绳、刘红松:《和平演变战略及其对策》,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年。
    42、李少军:《国家战略报告:理论体系、现实挑战与中国的选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43、陆钢、郭学堂:《中国威胁谁?——解读“中国威胁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
    44、倪力亚:《文明中国:把怎样的一个国家带入21世纪》,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
    45、世界银行编写组:《全球化、增长与贫困:建设一个包容性的世界经济》,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46、滕建群、袁林:《世纪军事结:中国军事专家谈20世纪军事演变》,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年。
    47、王宏斌:《赫德爵士传》,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第368页。
    48、王逸舟:《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9、王逸舟:《全球政治与中国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50、宣宝剑:《媒介印象》,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51、许通美:《探究世界秩序——一位务实的理想主义者的观点》,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52、阎学通、孙学峰:《中国崛起及其战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3、杨洁勉:《大合作:变化中的世界和中国国际战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54、叶自成:《中国大战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55、叶自成:《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56、俞可平:《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57、俞可平:《“中国模式”:经验与鉴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58、俞正梁:《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59、郑必坚:《思考的历程——关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由来、依据、内涵和前景》,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
    60、张庆丰、罗伯特·克鲁克斯:《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12年。
    61、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62、张蕴岭:《构建合作开放的国际环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63、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编:《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2012/2013)》,北京:时事出版社,2013年。
    64、[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霍布斯鲍姆看21世纪》,吴莉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65、[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蒋葆英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
    66、[英]伯特兰·罗素:《东西方文明比较》,王正平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年。
    67、[美]戴维·蓝普顿:《中国力量的三面:军力、财力和智力》,姚芸竹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年。
    68、[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的人》,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69、[美]汉斯·摩根索:《政治学的困境》,倪世雄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版社,1990年。
    70、[英]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张小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71、[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
    72、[美]亨利·基辛格:《论中国》,胡利平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73、[美]乔·斯塔德威尔:《中国梦:寻找地球上最后一个未被开发的大市场》,齐思贤译,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74、[美]劳伦斯·肖普:《卡特总统与美国政坛内幕:八十年代权力和政治》,冬梅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80年。
    75、[美]理查德·伯恩斯坦、[美]罗斯·芒罗:《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隋丽君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
    76、[美]理查德·哈斯:《新干涉主义》,殷雄、徐静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
    77、[意]利玛窦、[意]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1卷),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78、[美]路易斯·亨金:《真理与强权:国际法与武力的使用》,胡炜、徐敏译,武汉:武汉 大学出版社,2004年。
    79、[美]罗伯特·卡根:《天堂与实力——世界新秩序下的美国与欧洲》,肖蓉、魏红霞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
    80、[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宋新宁、杜建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81、[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杨宇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82、[美]罗伯特·基欧翰、[美]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83、[英]马丁·怀特:《权力政治》,宋爱群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
    84、[美]迈克尔·斯温、[美]阿什利·特利斯:《中国大战略》,洪允息、蔡焰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
    85、[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
    86、[美]伊恩·约翰斯顿、[美]罗伯特·罗斯:《与中国接触:应对一个崛起的大国》,黎晓蕾、袁征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
    87、[美]伊丽莎白·埃克诺米、[美]米歇尔·奥克森伯格:《中国参与世界》,华宏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
    88、[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89、[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郑志国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90、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91、[英]詹宁斯、王铁崖:《奥本海国际法》(第1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
    92、[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93、[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史》,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
    94、[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潘嘉玢、刘瑞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95、安秀伟:《试析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实施成效与面临挑战》,《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96、蔡双全:《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渊源与现实选择》,《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 年第4期。
    97、蔡拓:《当代中国国际定位的若干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98、陈积敏:《美国应对中国崛起的战略选择》,《外交评论》2009年第2期。
    99、仇华飞:《美国学者看中国和平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7期。
    100、戴秉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当代世界》2010年第12期。
    101、董会平:《中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及优化》,《陇东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102、刁秀华:《中国能源安全:现状、特点及对策》,《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103、傅新:《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形象——兼对中国谋求和平发展的思考》,《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第4期。
    104、高洪:《解读中日关系的第四个政治文件》,《日本研究》2008年第2期。
    105、葛华勇:《关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的思考》,《中国金融》2009年第1期。
    106、顾瑞漒:《试论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必然性》,《盐城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07、郭志俊:《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途径——构建和谐世界的关键》,《兰州学刊》2006年第5期。
    108、何国勇、徐长生:《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学家》2004年第5期。
    109、华民:《新经济、新规则、新制度》,《世界经济》2001年第3期。
    110、黄金成、保佳福:《论中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6期。
    111、黄益平:《克鲁格曼的人民币谬论》,《新世纪》2010年第12期。
    112、霍伟东、巫才林:《自由贸易区战略的空间布局与问题因应》,《改革》2009年第9期。
    113、江凌飞:《中国对外战略的新环境与新作为》,《当代世界》2012年第12期。
    114、蒋立峰:《未来十年的中日关系与中国对日政策:21世纪中日关系研究报告》,《日本学刊》2009年第5期。
    115、金灿荣:《成熟的大国是理性的——斗智斗勇不斗气》,《人民论坛》2012年第28期。
    116、金灿荣:《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责任论”——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变化与应对》,《绿叶》2005年第5期。
    117、金灿荣、戴维来:《大国关系变化的新趋势及其影响》,《当代亚太》2008年第1期。
    118、金云:《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提出及其意义》,《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5期。
    119、康绍邦:《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国际战略》,《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
    120、孔亭:《论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21、赖美琴:《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22、李安方:《探索对外开放的战略创新:“新开放观”研究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内涵》,《世 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
    123、李伯军:《从军事打击利比亚看国际干预的法律标准》,《法治研究》2011年第7期。
    124、李长久:《战争与美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1期。
    125、李怀岩、顾烨:《水坝外交反击干旱责任论》,《财经国家周刊》2010年第10期。
    126、李立:《试析“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解决的现实路径》,《统一论坛》2012年第6期。
    127、李杰:《软实力建设与中国的和平发展》,《国际问题研究》2007年第1期。
    128、李鹏:《美国对华战略定位转变与台湾问题》,《台湾研究集刊》2006年第1期。
    129、李若谷:《走出去战略的历程与发展》,《中国金融》2011年第23期。
    130、李涛、刘稚:《浅析中国与东盟的能源合作》,《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3期。
    131、李少军:《论中国双重身份的困境与应对》,《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4期。
    132、李向阳:《钓鱼岛争端:相关方利益诉求与出路》,《国际战略研究报告》2013年第2期。
    133、李昕:《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国与中亚的油气合作》,《亚洲论坛》2005年第2期。
    134、李岩、王茂礼:《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国石油进口运输安全》,《资源科学》2008年第12期。
    135、李战军:《中国和平发展中的安全困境》,《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136、黎尔平:《多维视角下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第7期。
    137、刘阿明:《中国崛起:美国的认知与反应》,《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10期。
    138、刘建飞:《和平崛起是中国的战略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2期。
    139、刘建飞:《美国全球战略中的“无赖国家”》,《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第6期。
    140、刘建华:《美国跨国公司与“中国民主化进程”》,《天下》2012年第2期。
    141、刘靖华、吴国光:《“接触”与“遏制”的双重策略》,《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1期。
    142、刘艺、刘建林:《和平崛起到和平发展》,《求索》2005年第12期。
    143、娄伟:《中日关系的现状及未来走向——基于“撞船事件”和日本大地震后的考察》,《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6期。
    144、鲁俊海:《正确认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学习论坛》2003年第10期。
    145、鲁世山、王道云:《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解读》,《江淮论坛》2005年第3期。
    146、马振岗:《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抉择》,《时事报告》2008年第2期。
    147、门洪华:《中国崛起及其战略应》,《国际观察》2004年第3期
    148、门洪华:《中国:与国际体系互动中的战略调整》,《开放导报》2007年第10期。
    149、门洪华:《中国战略文化的重构:一项研究议程》,《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
    150、门洪华:《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下),《国际观察》2007年第2期。
    151、倪世雄:《改变世界的大事变:中国和平发展的特征、含义及影响》,《国际展望》2006年第10期。
    152、倪世雄、王义桅:《再论国际关系民主化》,《社会科学》2003年第12期。
    153、牛海彬:《“中国责任论”析论》,《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3期。
    154、秦治来:《和谐周边:中国周边外交战略新起点》,《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155、秦晓:《全球市场如何再平衡》,《资本市场》2012年第11期。
    156、饶咬成:《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要义与特征》,《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157、宋海洋:《试论中国面临的主要非传统安全威胁》,《宁夏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58、宋均营:《和谐周边——中国周边外交新阶段》,《社科纵横》2010年第5期
    159、盛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政治经济分析:中国视角》,《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3期。
    160、时殷弘:《国际政治中的对外干预——兼论冷战后的美国对外干预》,《美国研究》1996年第4期。
    161、苏波:《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求是》2012年第16期。
    162、苏长和:《中国道路视野下的国际体系建设》,《当代世界》2012年第12期。
    163、苏渝晴:《如何看待美欧主权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红旗文稿》2011年第17期。
    164、孙大海:《美国财政赤字的深层原因和影响》,《中国财政》2010年第3期。
    165、孙建社:《亚太大国关系与中国安全环境》,《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第10期。
    166、唐永胜:《中国国际角色分析》,《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10期。
    167、陶文钊:《奥巴马第二任期的外交政策和对华政策走向》,《当代世界》2012年第12期。
    168、王公龙:《关于国家核心利益的几点思考》,《国际展望》2011年第4期。
    169、王广、范勇鹏:《十学者纵论中国道路》,《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第1期。
    170、王红茹:《美国政府关门或致我国外汇储备缩水》,《中国经济周刊》2013年第39期。
    171、王晋京、耿国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理论新探》2010年第4期。
    172、王立新:《试论美国外交史上的对外干预——兼论自山主义意识形态对美国对外干预的影响》,《美国研究》2005年第2期。
    173、王勉:《开创两岸交流合作新模式》,《当代广西》2009年第6期。
    174、王生、罗肖:《构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与路径》,《国际观察》2013年第7期。
    175、王易:《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传统文化根源探析——从儒家国家关系伦理思想的视角》,《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76、王易、黄刚:《中国和平发展外交思想与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177、王永贵、李沛武:《全球化挑战与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对外战略选择》,《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3期。
    178、王兆星:《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逻辑》,《中国金融》2013年第12期。
    179、汪巍:《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及启示》,《环球财经》2011年第2期。
    180、汪艳玲:《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带来的挑战与应对》,《理论学习》2010年第8期
    181、吴丹:《冷战后美国对华的意识形态斗争》,《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10期
    182、吴献斌:《美台军事关系强化的背景和影响》,《当代亚太》2003年第2期。
    183、吴志中:《信心霸权:国家主权的新挑战》,《国家展望》1998年第6期。
    184、武立强、赵夫鑫:《新世纪中国和平发展遭遇的困境及战略抉择》,《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1期。
    185、相蓝欣:《戒言崛起,慎言和谐》,《理论参考》2007年第5期。
    186、项本武:《中国对外开放战略:成就、挑战与调整》,《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187、肖贵清、刘爱武:《和平发展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第9期。
    188、谢大远、张战:《略论我国和平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及时代意义》,《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89、谢晓庆:《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华三十年:历史、现状与应对》,《东方法学》2011年第6期。
    190、徐成芳:《论中国和平发展的障碍与对策》,《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6期。
    191、徐贵相、何成:《论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理论学刊》2006年第10期。
    192、徐洪才:《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缺陷及其改革》,《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2010。
    193、徐珊:《和平发展:中国的信心与承诺》,《党的文献》,2011年第5期。
    194、宿景祥、黄莺:《趋利避害化风险:中国面临非传统安全的六大挑战》,《时事报告》2004年第7期。
    195、阎学通:《对国家安全环境的分析与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6期。
    196、阎学通、徐进:《中美软实力比较》,《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1期。
    197、杨青:《对在华外国非政府组织的分类研究》,《新远见》2008年第5期。
    198、杨中旭、冯亦斐:《“和平崛起”指引中国未来》,《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第16期。
    199、姚同发:《关于“文化台独”的几个问题》,《台湾研究》2001年第3期。
    200、叶江、甘锋:《试论国际非政府组织对当代国际格局的影响》,《国际观察》2007年第3期。
    201、叶自成:《对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环境之关系的几点思考》,《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
    202、殷辂:《和平崛起:中华复兴的内在逻辑和必由之路》,《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203、俞可平:《和谐世界与全球治理》,《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204、俞晓秋:《全球信息网络安全动向与特点》,《现代国际体系》2002年第2期。
    205、俞新天:《软力量建设与中国对外战略》,《国际问题论坛》2008年第2期。
    206、约翰·伊肯伯里:《地区秩序变革的四大核心议题》,凌岳译,《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第1期。
    207、云霞、王继福:《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3期。
    208、张殿军、陈金光:《非政府组织与世界文明新秩序的建构》,《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习报》 2006年第2期。
    209、张红:《解读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210、张宏毅:《中国和平发展的必然性及其世界影响——从<中国的非和平崛起>一文谈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11、张晶:《数量宽松还是信贷宽松:基于伯南克货币救助政策创新的思考》,《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第11期。
    212、张洁、朴键一:《周边安全形势四大变化与中国对策》,《世界知识》2011年第2期。
    213、张启英、孙秀芝:《人民币升值对外贸企业的影响与对策》,《中外企业家》2012年第10期。
    214、张新宁:《“唱空”中国解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5期。
    215、张亚中:《中国和平崛起的困境与因应之道》,《人民论坛》2013年Zl期。
    216、张勇:《相互的责任共同的责任——正析“中国责任论”》,《当代世界》2007年第8期。
    217、张宇燕:《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及其挑战》,《求是》2011年第22期。
    218、张占、李海军:《国际政治中的中国软实力三要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4期。
    219、赵昌会:《“中国责任论”的道德陷阱》,《中国报道》2009年第3期。
    220、赵秋梧:《“文明冲突论”——亨廷顿为美国构建的意识形态策略》,《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21、郑永年、张弛:《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对中国力量的观察》,《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7期。
    222、周凤岐:《中国石油供需展望及对策建议》,《国际石油经济》2001年第5期。
    223、周建明:《评<解读中国的大战略>》,《国际观察》2000第5期。
    224、周明生、刘振毅:《中国经济不会崩溃》,《红旗文稿》2011年第19期。
    225、周世俭、王丽军《“中国责任论”是“糖衣炮弹”》,《半月谈》2007年第3期。
    226、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当代经济》2009年第4期。
    227、周晓红:《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思考》,《理论视野》2005年第2期。
    228、朱锋、陈应武:《“和平崛起”的定义和外部条件再探讨》,《当代世界》2012年第6期。
    229、朱满良、侯卫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年第2期。
    230、朱奕冰、杨丹志:《国内外关于中国“崛起”与“和平崛起”研究综述》,《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第4期
    231、庄从勇:《左宗堂对海防的认识及其实践》,《中国军事科学》1997年第2期。
    232、胡锦涛:《中国的发展亚洲的机遇》,《人民日报》,2004-04-25。
    233、胡锦涛:《在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08-30。
    234、胡锦涛:《推进合作共赢实现持续发展》,《人民日报》,2004-11-20。
    235、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人民日报》,2005-09-16。
    236、胡锦涛:《在伦敦金融城市长萨沃里举行的欢迎晚宴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05-11-11
    237、胡锦涛:《努力推动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人民日报》,2010-05-25。
    238、胡锦涛:《推进互利共赢合作发展新型大国关系》,《人民日报》,2012-05-04。
    239、胡锦涛:《维护持久和平促进共同繁荣》,《人民日报》,2012-06-08。
    240、习近平:《携手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人民日报》,2012-07-08。
    241、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人民日报》,2012-11-30。
    242、习近平:《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人民日报》,2013-01-30。
    243、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人民日报》,2013-03-24。
    244、习近平:《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人民日报》,2013-03-26。
    245、习近平:《携手合作共同发展》,《人民日报》,2013-03-28。
    246、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人民日报》,2013-04-08。
    247、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人民日报》,2013-09-08。
    248、习近平:《深化改革开放共创美好亚太》,《人民日报》,2013-10-08。
    249、李克强:《在第八届东亚峰会上的讲话》,《经济日报》,2013-10-10。
    250、陈凤英:《世界经济转型中的风险与机遇》,《经济日报》,2012-12-13。
    251、陈磊、何屹:《我国已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科技日报》,2011-08-29。
    252、戴军、王鸿刚:《澳大利亚很看重中国》,《环球时报》,2005-10-17。
    253、国纪平:《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人民日报》,2007-11-26
    254、郭少峰:《中国对世界经济贡献率高于美国》,《新京报》,2011-12-08。
    255、郭悦、程磊:《进口武器比拼印度火力最猛》,《法制晚报》,2012-03-20。
    256、何洪泽:《诬蔑统计数据造假美国炒作“中国崩溃论”》,《环球时报》,2002-06-06。
    257、姜昱宇:《美国捕风捉影恶炒中国军力》,《中国国防报》,2013-05-14。
    258、李诚文、李文云:《美防务报告称中国最具有与美国进行军事竞争潜力》,《环球时报》,2006-02-05。
    259、李学军:《中国崛起是21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专访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中国中心主任杰弗里·贝德》,《参考消息》,2005-06-16。
    260、李永群:《欧盟发表第六份对华文件》,《人民日报》,2006-10-25。
    261、罗援:《“台独”是危害国家安全的大毒瘤》,《国防知识报》,2004-02-25。
    262、潘洁:《中国外贸10年遭遇贸易救济调查842起金额736亿美元》,《国际金融报》,2013-04-09。
    263、潘文军:《七问美国债务危机》,《现代快报》,2011-08-07。
    264、潘文军:《外媒谈中国工人遇袭事件:中国公司无安保力量》,《现代快报》,2012-02-05。
    265、钱彤:《习近平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人民日报》,2013-11-21。
    266、阮宗泽:《让中国经济实力凝成外交力量》,《环球时报》,2012-10-22。
    267、史燕君:《中国光伏业已准备好贸易战》,《国际金融报》,2013-06-06。
    268、苏波:《稀土开采严重破坏环境赣州花380亿治理》,《经济参考报》,2012-04-09。
    269、王卫星:《美国又要向台湾出售武器》,《解放军报》,2001-03-19。
    270、王湘江:《中国经验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09-13。
    271、汪蕊:《40%中小企业危机中倒闭》,《东方早报》,2009-06-12。
    272、汪文斌:《中国和平发展与其他大国崛起道路区别》,《人民日报》,2010-10-18。
    273、汪析:《美媒:中国吸引力威胁资本主义未来》,《环球时报》,2010-05-30。
    274、吴亚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人民日报》,2013-06-14。
    275、席来旺:《国际人士看中国和平发展:对中国人民有利,惠及整个世界》,《人民日报》,2011-05-10。
    276、夏斌:《如何看待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张宇燕》,《解放日报》,2012-10-07。
    277、许萱:《煤企廉政任重道远赢在坚持》,《中国能源报》,2013-04-10。
    278、薛志伟:《又好又快成为发展主旋律》,《经济日报》,2012-10-16。
    279、杨斌:《当心中了“华盛顿共识”的毒》,《环球时报》,2012-04-27。
    280、余德水、张光政:《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搅合世界》,《环球时报》,2008-10-06。
    281、于景浩、韩硕:《南海海盗猖獗 各国联合打击可助和平解决争端》,《人民日报》,2012-02-20。
    282、谌庄流、葛元芬:《美报告对“中国网络攻击”建议:高关税报复中国》,《环球时报》,2013-05-24。
    283、张宏志、陶文昭:《我党关于时代主题的论断是如何发展的》,《北京日报》,2012-12-17。
    284、张磊:《“侵略未定论”既荒谬又危险》,《法制日报》,2013-05-14。
    285、张茉楠:《经济透视:美国退出战略前瞻》,《人民日报》,2013-05-27。
    286、张培:《网络攻击是全球问题美发“中国黑客”报告不负责》,环球时报,2013-04-24。
    287、张巧平、尚志新:《中国煤炭资源巨量浪费有望改善》,《中国经济时报》,2007-12-18。
    288、张宇燕:《主权债务、货币政策失灵、人口老龄化、党派纷争——发达国家经济进入低 速增长通道》,《人民日报》,2013-01-04。
    289、张宇燕:《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经济参考报》,2013-03-21。
    290、张志军:《两岸政治争议不能长期回避》,《京华时报》,2013-10-12。
    291、赵成武、周洪涛:《积极发展“走出去”》,《大连日报》,2010-05-10。
    292、赵杨、冯韶文:《“亚太再平衡”或“口惠而实不至”》,《南方日报》,2013-06-03。
    293、郑必坚:《中国和平崛起的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学习时报》,2003-11-24。
    294、郑必坚:《中国和平崛起的新道路》,《文汇报》,2004-03-21。
    295、周之然、孙广勇,《国际社会称赞中国外交促进和平与和谐》,《人民日报》,2012-11-05。
    296、Alastair Iain Johnston, "Is China a Status Quo Pow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7, No.4, 2003, p.5.
    297、Allan H. Meltzer, "Why Capitalis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pp.30-31.
    298、Albert Keidel, "China's Growing Pains Shouldn't Hurt Us," The Washington Post, July 24, 2005. p8.
    299、Benjamin Schwarz, "Managing China's Rise:Contending Effectively with China's Ambitions Requir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Our Own," The Atlantic Monthly, Vo 1.295, No.5,2005, pp.27-28.
    300、Christopher Layne, "China's Challenge to U. S. Hegemony", Current History, January 19, 2008,ppl2-15.
    301、Christopher Layne, "From Preponderance to Offshore Balancing:America's Future Grand Strateg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2. No.1,1997, pp.86-124.
    302、Daniel W. Drezner, "The New New World Order," Foreign Affairs, Vol.86, No.2,2007, pp. 34-46.
    303、David Shambaugh, "Power Shift:China and Asia's New Dynamic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6, p.6.
    304、David Shambaugh, "Return to the Middle Kingdom? China and Asia in the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 in David Shambaugh, ed., "Power Shift:China and Asia's New Dynamic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5, pp.23-47.
    305、Evan S. Medeiros, "Strategic Hedging and the Future of Asia-Pacific Stability",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Winter 2005/06, p.147.
    306、Freed Zakaria, The Rise of Liberal Demoeraey, Foreign Affairs, Nov/Dec,1997, pp.33-35.
    307、Fareed Zakaria, "Does the Future Belong to China?", Newsweek, May 9.2005, pp.26-40.
    308、Harry Harding, "Think Again:China", Foreign Policy, March/April 2007, p.32.
    309、Ian Bremmer, "The Dragon Awakes," The National Interest, Summer 2005, p.131.
    310、Jean-Marc Blanchard and Sujian Guo, "Introduction", in Sujian Guo and Jean-Marc Blanchard, eds., "Harmonious World" and China's New Foreign Policy, Lanham, Maryland: Lexington Books,2008, pp.8-9.
    311、John J. Mearsheimer, "China's Unpeaceful Rise", Current History, April,2006, p.6.
    312、Jim Yardley, "America and China:Partners, if Not Friends", Th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20,2005.
    313、James Hackett, "Between Dragon and Wrath", Washington Times, Aug 4,1995, pp.3-4.
    314、Joseph S. Nye, "US-China Relationship:A Shift in Perceptions of Power" Los Angeles Times, April 6,2011, p10.
    315、Michael Auslin, "China's Party Is About to End",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June.18,2012, p8.
    316、Michael J. Glennon, "The New Interventionism", Foreign Affairs, May/June,1999, pp11-14.
    317、Naazneen Barma, Ely Ratner and Steven Weber, "Chinese Ways:Letters to the Editor", Foreign Affairs, No.3,2008, p.166.
    318、Peter Hays Gries, "China's New Nationalism:Pride, Politics, and Diplomacy", Berkeley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4, pp.22-25.
    319、Quansheng Zhao and Guoli Liu, "China Rising: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and Global Response", in Quansheng Zhao and Guoli Liu, eds., Managing the China Challenge:Global Perspectives, Abingdon, Ox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9, pp.10-11.
    320、Richard N. Haass, "China:Don't Isolate, Integrate", Newsweek. Nov 29,2008, pp103-105.
    321、Robert Sutter, "Why does China Matter?",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Winter 2003/04, p.79.
    322、Robert Zoelick, "Whither China:From Membership to Responsibility?" Remarks to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 NY, September 21.2005, ppl6-18.
    323、Sujian Guo and Baogang Guo, eds, Thirty Years of China-U.S. Relations:Analytical Approaches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Lanham, Maryland: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10, pp.123-124.
    324、Suisheng Zhao, China-U.S. Relations Transformed:Perspectives and Strategic Interactions, New York:Routledge,2007, pp.8-11.
    325、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Oct.2012.
    326、OECD, "Economic Outlook Volume 2012/2", Nov.2012.
    327、IMF, "Japan:Financial Sector Stability Assessment Update", Aug.2012.
    328、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EU Strategy towards China:Implementation of the 1998 Communication and Future Steps for a More Effective EU Policy", COM (2001) 265, p.10。
    329、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EU-China:Closer partners, growing responsibilities", COM (2006)632, pp.10-11.
    330、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inprc.gov.cn/chn/gxh/tyb/.
    33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http://www.mod.gov.cn/.
    332、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333、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334、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
    335、凤凰网:http://www.ifeng.com/.
    336、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
    337、腾讯网:http://www.qq.com/.
    338、网易:http://www.163.com/.
    339、中国国关在线:http://www.uir.cn/.
    340、中国社会科学:http://www.cssn.cn/.
    341、中国改革网:http://www.chinareform.net/.
    342、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网:http://www.ciis.org.cn/chinese/index.htm.
    343、中评网:http://www.china-review.com/index.asp.
    344、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http://sis.ruc.edu.cn/.
    345、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http://www.sis.pku.edu.cn/web/.
    346、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http://www.cicir.ac.cn/chinese/.
    347、环球网:http://www.globaltimes.cn/HOME.aspx.
    348、美国国务院:http://www.state.gov/.
    349、时代周刊:http://www.nytimes.com/.
    350、华盛顿邮报:http://www.washingtonpost.com/.
    351、外交事务:http://www.foreignaffairs.com/.
    352、大西洋月刊:http://www.theatlantic.com/.
    353、华尔街日报:http://cn.wsj.com/gb/index.asp.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