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引入交易费用经济学的研究路径,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生与演进的内在规律,探讨了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展缓慢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可行路径。笔者认为,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困难重重的原因,不在于经济一体化的动力不足,而主要在于一体化阻力过大,即东北亚地区具有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地区认同尚未形成、政治互信程度较低”的分极区域特性,造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交易成本过高,以至于超过某些成员可能预见的一体化收益,从而大大削弱了一体化的热情与动力。突破区域经济一体化成本约束的路径有二:其一是合理限定一体化的起步范围,如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之后再逐步扩展;其二是合理选择区域合作起步的领域,如首先建立东北亚能源共同体。总的来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区主义意识正在增强。
The ris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remarkable phenomenons that have shown in the procession of the post-war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panorama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oday's world cannot be seen o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deed, a new round of the re-emerg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s enough to illustrate this point.
     It is noteworthy that, the same a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global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s not balanced. Compared with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those countries of East Asia whose economy is booming in recent years have apparent backward in the pace of regionalization clearly. And the slow progress of regionalization in East Asia is largely because of the standstill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he Northeast Asian. In fact, Northeast Asia does not lack the motivity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rade creation of regional trading blocs in the region would bring significant welfare effects. Under the common driving force of the external pressure of trade transfer of regional trade integration and the internal pressure of trade creation of regional trade integration, Northeast Asia seems to be no reason for inaction in the area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But the fact is contrary to the people's judgments and expectations. The purpose of the selection of subjects this paper is attempting
引文
1. 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
    2. 陈才,袁树人:《东北亚区域合作与图们江地区开发》,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3. 陈乔之主编:《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4. 程恩富等主编:《新制度经济学》,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5 年版。
    5. 池元吉主编:《世界经济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6. 戴念龄:《亚太地区经济合作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7. 佟福全:《世纪的经济大挑战——初具规模的美洲经济圈及其走向》,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2 年版。
    8. 宫占奎等:《区域经济组织研究——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9. 何剑:《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10. 海闻等著:《国际贸易》,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11. 贺卫,伍山林:《制度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年版。
    12. 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13. [韩] 金锺达:《东北亚环境合作体制的构成与课题》,《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14. 金振吉:《东北亚经济圈与中国的选择》,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2年版。
    15. 金凤德:《东北亚经济圈》,载于张景柏等编:《东北亚经济合作与中国的选择》,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 1991 年版。
    16. 李玉潭主编:《东北亚区域经济概论》,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17. 李静主编:《亚洲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4 年 1 月第 1 版。
    18. 李靖宇:《中国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对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 年版。
    19. 李澍田主编:《东北亚研究:东北亚经济圈译丛》,吉林文史出版社。
    20.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6 年版。
    21. 刘力,宋少华:《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新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年版。
    22. 刘中树,王胜今主编:《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研究——城市间经济交流与合作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3 月版。
    23. 刘中树,王胜今主编:《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研究——投资环境与经济发展》,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12 月版。
    24. 刘中树,王胜今主编:《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研究——21 世纪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探讨》,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4 月版。
    25. 廖少廉,陈雯,赵洪:《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3 年 9 月版。
    26. 陆建人:《亚太经合组织与中国》,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7 年版。
    28. [美] 罗纳德·科斯:《企业的性质》,《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三联书店 1990 年版。
    29. [美] 罗纳德·科斯等著:《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30. [美] 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 1991 年版。
    31. [美] 诺思:《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 1994 年版。
    32. [美] 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33. [美] 彼得·林德特,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国际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年。
    34. [美]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版。
    35. [美] 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第 2 卷,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36. 彭德琳:《新制度经济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37. [日] 小岛清:《对外贸易论》,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38. [日] 小川雄平、[韩] 金泳镐、赵凤彬主编:《南朝鲜经济分析》,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9 年版。
    39.[日] 环日本诲经济研究所:《东北亚——21 世纪的新天地:东北亚经济白皮书》,(中译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预测部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7 年版。
    40.[日] 小泽一彦,孙新主编:《21 世纪中日经济合作与展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
    41.[日] 小川雄平:《关于日韩题解自由贸易协定的提案》,载于王胜今,李玉潭,朱显平主编:《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研究(上)》,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42.[日] 金森久雄:《东北亚经济圈发展的条件》,载于《东北亚经济圈的魅力——中国的选择与策略》,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2 年 8 月第 1版。
    43.[日] 增田雅之:《在东亚共同体方面的日中合作》,《21 世纪中日经济合作与展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
    44.世界银行:《2000 年世界经济发展报告(中译本)》,中国财经出版社。
    45.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46.《世界经济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7 年版。
    47.沈圣英主编:《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背景、现状和战略模式》,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1994 年版。
    48.覃光广,冯利,陈朴主编:《文化学辞典》,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8年第 1 版。
    49.田中景:《日本经济兴衰探源》,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50.王胜今,李玉潭,朱显平主编:《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东北亚区域合作与中国东北振兴》,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12 月版。
    51.王胜今,于萧:《东北亚地区劳动力资源合作研究》,《世纪之交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2 年 9 月版。
    52.王振锁,李钢哲:《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与日本》,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3 月版。
    53.王子昌:《交易成本与区域经济合作》,载《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54.肖欢容:《地区主义理论的历史演进》,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年1 月第 1 版。
    55.许立信主编:《东北亚经济圈的魅力——中国的选择与策略》,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2 年 8 月版。
    56.薛敬孝等:《APEC 研究——方式、运行、效果》,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9年版。
    57.余昺鵰主编:《世纪之交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2 年9 月版。
    58.杨朝光,张宝仁:《图们江地区周边国家国家开发合作与投资环境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5 月版。
    59.杨栋梁主编:《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与课题》,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年 12 月版。
    60.张树中:《美国创业投资市场的制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版。
    61.张云方:《迎来发展新阶段的中日韩经济合作和东亚经济合作》,载于《21 世纪中日经济合作与展望》,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 11 月版。
    62.张伯伟:《APEC 贸易自由化及其影响》,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63.张蕴岭:《亚太经合组织面临的新挑战》,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9 年版。
    64.赵儒煜、尹小平:《国际经济理论问题探索》,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65.朱世良主编:《挑战与机遇——面向 21 世纪的东北亚经济》,辽宁大学出版 1991 年 11 月版。
    66 周茂荣:《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67.安烨,李秀敏,张立学:《贸易引力模型对东北亚五国的实证检验及贸易潜力分析》,《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报》,2005 年第 4 期。
    68.白当伟,陈漓高:《区域贸易协定的非传统收益:理论、评述及其在东亚的应用》,《世界经济研究》2003 年第 6 期。
    69.池元吉,李晓::《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图们江地区经济开发》,《亚太经济》,1993 年第 1 期。
    70.唱新:《论东北亚区域贸易结构及贸易政策》,《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 年第 3 期。
    71.程绍海:《环黄渤海经济圈的优势》,《发展论坛》1996 年第 6 期。
    72.陈秀莲,李立民:《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的启示》,《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 年第 10 期。
    73.陈志恒,金京淑:《东北亚能源安全与东北亚能源共同体探讨》,《东北亚论坛》2005 年第 6 期。
    74.陈志恒,金京淑:《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与难题》,《现代日本经济》2004 年第 6 期。
    75.刁秀华:《中俄能源合作的前景》,《西伯利亚研究》,2005 年第 5 期。
    76.龚维新,刘颉:《西方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和演变》,《经济学动态》1994 年第 12 期。
    77.姜跃春:《中日经济关系及其走势》,《国际问题研究》,2003 年第 1 期。
    78.姬广坡:《论经济一体化的逻辑构成》,《财贸经济》1999 年第 9 期。
    79.[美]金原培:《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资本、劳动力流动的可能性》,《西伯利亚研究》1992 年第 4 期。
    80.金熙德:《东北亚两类安全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当代亚太》2000 年第8 期。
    81.[韩]金昌洙:《东北亚经济圈的形成和环黄渤海地区的作用》,《环渤海经济瞭望》1994 年第 4 期。
    82.[韩]金载映:《区域经济一体化育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世界经济文汇》1998 年第 2 期。
    83.韩镇涉:《“东北亚经济合作设想”简介》,《当代韩国》1994 年第 1 期。
    84.韩镇涉:《东北亚地区经济开发与区域合作》,《世界经济与政治》1991年第 12 期。
    85.韩增林,安筱鹏:《交易成本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论坛》2004 年第 2 期。
    86.侯明,李淑艳:《制度安排与东北亚地区贸易发展》,《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 6 期。
    87.刘昌黎:《论日韩自由贸易区》,《世界经济》2001 年第 11 期。
    89.刘昌黎:《日韩自由贸易区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世界经济》2001 年第 11 期。
    90.刘兴华:《地区认同与东亚地区主义》,《现代国际关系》2004 年第 5 期。
    91.李向阳:《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非传统收益》,《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第 9-10 期。
    92.李玉潭,[韩]河泰庆:《构建东北亚 IT 共同体的设想及影响其制度化的因素 》《东北亚论坛》,2005 年第 6 期。
    93.李玉潭,陈志恒:《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代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东北亚论坛》2003 年第 2 期。
    94.李平,陈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2 期。
    95.陆建人:《10+3 框架下的东北亚区域合作——兼谈对东北亚合作的几点新认识》,《东北亚论坛》2005 年第 1 期。
    96.陆建人:《亚太经合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其前景》,《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 12 期。
    97.莽景石:《东北亚一体化: 政治成本与演进路径》,《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 年第 9 期。
    98.茆训诚:《试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实性及前景》,《世界经济文汇》1993 年第 6 期。
    99.茆训诚:《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曲折性》,《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 4 期。
    100.庞中英:《地区化、地区性与地区主义——论东亚地区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 年第 11 期。
    101.庞德良,张建政:《中日韩金融合作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东北亚论坛》2002 年第 11 期。
    102.[韩] 朴盛珉:《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分析及经济效应预测》,《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3 期。
    103.尚鸣:《中日贸易依赖关系之新变》,《中国外资》,2005 年第 2 期。
    104.孙永祥:《浅析石油外交与经济安全》,《石油化工动态》,2002 年,Vol.8 No.1。
    105.[韩] 宋熙年:《东北亚运输体系的发展方向》,《东北亚论坛》,1992年创刊号。
    106.田野:《交易费用:解读国家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 年第 1 期。
    107.田野:《交易费用视野下的国际制度需求分析》,《欧洲》,2002 年第 1期。
    108.王金存:《值得注意的东北亚经济圈》,《世界经济与政治》1992 年第2 期。
    109.[日] 小川雄平:《地方性自由贸易协议》,《东北亚论坛》,2004 年第 6期。
    110.冼国义:《区域经济合作:新特点及中国的对策》,《财贸经济》2004年第 12 期。
    111.肖枫:《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宏观构想》,《东北亚论坛》1993 年第4 期。
    112.余玉平:《对东亚货币合作模式的在思考》,《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 年第 1 期。
    113.杨云母、高成香:《新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兴起与发展》,《税务与经济》2001 年第 5 期。
    114.张玉山:《中朝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走势分析》,《东北亚论坛》2006 年第 1 期。
    115.张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新制度经济学思考》,《当代财经》2003 年第 6 期。
    116.张英:《南朝鲜“黄海经济圈”的设想及其前景》,《世界经济与政治》1990 年第 7 期。
    117.张海燕:《建立东北亚能源和环境共同体》,《现代日本》2005 年第 2期。
    118.赵永利,鲁晓东:《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国际经济合作》2004 年第 1 期。
    119.周迪年:《试论地区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1988 年第 10 期。
    120.周凤起:《对中国石油供应安全的再思考 》,《国际石油经济》,2005年第 1 期。
    121.朱心坤:《引人注目的环日本海经济圈》,《亚太经济》,1991 年第 3 期。
    122.朱显平:《中俄能源合作及对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影响》,《东北亚论坛》2004 年第 2 期。
    123.祖强,薛俊强:《中韩经贸合作对长三角的启示及对策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 年第 5 期。
    124.安志达:《中国应积极推动东亚共同体建设》,《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5 月 24 日。
    125.常喆:《俄罗斯筹建四大天然气基地,出口面向东北亚》,《环球时报》2005 年 06 月 17 日 第十版。
    126.《俄再度提高石油出口税》,载于《每日经济新闻》,2005 年 7 月 22日总期第 153 期 B2 版(国际)。
    127.管克江,尹克:《日本石油储备够用半年》,《环球时报》,2003 年 6 月2 日第十七版。
    128.何爱国:《森岛通夫谈日本的出路:从“历史共识”到“东北亚共同体”》,《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报》2005 年 5 月 20 日。
    129.李研:《中日韩贸易出现‘三角关系’》,《中国贸易报》,2004 年 2 月26 日。
    130.庞中英:《东亚未来合作的框架与概念》,新加坡《联合早报》2002 年2 月 7 日。
    131.孙东民:《日本:期待 FTA 的助推》,《人民日报》,2004 年 03 月 26日第七版。
    132.徐长文:《韩国连续数年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经济时报》,2004 年 2 月 23 日。
    133.王延春:《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协定:一块橱窗里的蛋糕》,《经济观察报》2005 年 5 月 2 日。
    134.汪寿阳,颜至宏:《解决中国石油“亚洲溢价”问题》,《(香港)信报财经新闻》,2005 年 7 月 26 日。
    135.[日] 小川和男,小牧辉夫:《环日本海经济圈》(日文版),日本经济新闻社 1991 年版。
    136.[日] 嵨仓民生主编:《东北亚经济圈的胎动:东西接近的新开拓地》,(日文版)亚洲经济出版会 1992 年 5 月。
    137.[日] 栗林纯夫,高桥宏主编:《东北亚开发战略再思考》(日文版),世川平和财团 1993 年版。
    138.[日] 金森久雄:《要重视日本海经济圈的发展》、《日益活跃的环日本海经济圈》和《蕴藏着巨大潜力的日本海经济圈》,《东洋经济》周刊1988 年 9 月 17 日、1990 年 9 月 8 日和 1991 年 1 月期。
    138.[日] 西川润:《关于发展环日本海经济协作的倡议》,《经济学人》周刊,1987 年 9 月 22 日。
    140.[日] 小川和男:《环日本海经济合作将进入具体化阶段》,《经济学人》周刊,1988 年 1 月 19 日。
    141.[韩]金成勋,金泰弘,沈义燮:《东北亚经济圈——21 世纪国家经营战略》,比峰出版社 1992 年 12 月版。
    142. Ali M. El-Agraa,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82,p.1.
    143. A. Watanabe, What is Asia-Pacific Regionalism? Japa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9.No.3, summer, 1995.
    144. Arivind Panagariya, East Asia and the New Regionalism in World Trade, The World Economy, Nov. 1994.
    145. Bela Balass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Homewood, RichardD. Irwin, 1961.
    146. BP 2004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pp4-19。
    147. Corden, W.M., Economies of scale and customs union theor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0,1972, pp465-475.
    148. Feng Lu, Free Trade Area: Awakening regionalism in East Asia, China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 at Peking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E2003010. 2003.
    149. Gamble, Andrew and Payne, Anthorney (ed.), Regionalism and World Order, MacMillan, 1996.
    150. Gilbert R. Winham,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Institution-Building in the Multilateral Trade System, The World Economy. Vol.21, No.3, 1998.
    151. Jacob Viner, The Customs Union Issues, New York,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1950.
    152. Krauss , M.B. Recent developments in customs union theory, an interpretative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0, 1972,pp413-436.
    153. Kensuke Kanekiyo,Diversifying Energy Sources of Northeast Asia:Role of Government Initiative towar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ortheast Asian Natural Gas Pipeline, Shanghai China, March 2004.
    154. Lisa J.Sansoucy, CGP-SSRC SEMINAR SERIES Remapping Asia: Competing Patterns of Regionalization Conference Report, March 2001, p. 2.
    155.Machlup, Fritz,A History of Thought on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5.
    156. Meade, J. E. , The Thoery of Customs Union, Amsterdam: North-Holland, 1955.
    157. Moom C.,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ast Asian Development and PacificEconomic Cooperation, The Pacific Review, Vol. 12, 1999.
    158. Maurice Schiff and L.Alan Winters,Regional Integration as Diplomacy,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Vol.8. No.2,(1998), pp271-295.
    159. Peter Roberson,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London Unwin Hyman Ltd. 1989, pp.1-2.
    160. Robert O. Keohane, Reciprocit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0, o.1, Winter 1986, p.8.
    161. Robert O. Keohane,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p85-88.
    162. Raquel Fernandez and Jonathan Portes,Returns to Regionalism: An Analysis of Non-traditional Gains from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Vol.8.No.2,1998, pp197-220.
    163. Streeten, Paul, Economic Integration: Aspects and Problems, Leyden: A.W. Sijthoff, 1961,p.16.
    164. Scitovsky, T. Economic Theory and Western European Integration, London, Allen & Unwin.1958.
    165. Tinbergen, 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 Amsterdam, 1954,p.95.
    166. Tomoyoshi Nakajima, An East Asian FTA and Japan’s Agricultural Policy: Simulation of a Direct Subsidy, ERINA Discussion Paper No.0403e, 2004.
    167. Williamson Oliver E.,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 of Capitalism, New York: Free Press, 1985, pp. 20-2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