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是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在我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这其中,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最为成熟、发展最为迅速。2008年,国务院正式将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强调加快提升该地区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其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作为中国经济增长重要引擎之一的长三角地区,其经济一体化发展不仅影响到该区域的自身发展,而且影响中国经济的整体增长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当前加强对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首先是区域内重要城市圈的经济一体化,然后才是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区域内重要城市圈的经济一体化有助于推动和加快整个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所在。鉴于此,本文以长三角区域内重要城市圈---沪苏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为研究内容,着重分析了沪苏通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具备的条件和存在的障碍,提出了沪苏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并以此为基础,探寻加快沪苏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
     文章从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研究的范围、背景和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思路,论文的特点与创新;第二部分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主要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涵义、动力机制、条件,以及相关理论进行了归纳梳理;第三部分是沪苏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分析,主要从地理位置、资源、产业、基础设施、政策、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了该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具备的基础条件和存在的障碍;第四部分是沪苏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包括一体化的交通和物流体系、一体化的产业架构、一体化的市场体系、一体化的制度框架和一体化的生态环境五大目标;第五部分是对策建议部分,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沪苏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Since the 80's of 20th century, 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rend of world economy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regional economy integration is also increasingly showing its vitality and vigor, and become one of the most eye-catching trends of today'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In our country,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economy, regional economy integration has also been promising developments. Among these, as a representative of coastal areas, the conditions of regional economy integr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re especially mature. In 2008,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has been officially integrated into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e State Council emphasized it’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to enhance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o promote scientific, harmonious and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s an important engine of economy growth in China, econom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ffects not only their own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economy growth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our country. Therefore, it’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current regional economy integr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al economy integration is a gradual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 breadth, depth and the main bodies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are also open to expanding. Regional economy integration of Yangtze River Delta first is the major city’s economy integration, and then the entire regional integration. Major city’s economy integration will speed up the whole process of regional economy integration of Yangtze River Delta.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chooses the major cities --- Shanghai, Suzhou and Nantong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s the objects, analyzes the conditions and obstacles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integration of these major cities,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objectiv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tegration.
     The study includes five parts: the foreword; regional economy integration and related theories; the conditions and main obstacles of regional economy integration of Shanghai, Suzhou and Nantong; objectives of regional economy integration of Shanghai, Suzhou and Nantong;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
引文
①国务院《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2008〕30号》,2008年9月。
    ④罗一民,发挥桥港时代新优势再创接轨上海新辉煌,南通市政府网,2008年6月。
    ⑤J.Viner, The Customs Union Issues[M], New York: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1950.
    ⑥[美]Dominick Salvatore著,朱宝宪、吴洪等译,国际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9。
    
    ⑦孟庆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机制[J],开发研究,2001年第2期。
    ⑧吴柏均,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和动力:理论解释和政策建议[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⑨张兆安,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现实、目标、趋势[J],泛长三角,2007年7月。
    ⑩王晓辉,欧洲经济一体化对我国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启示[J],经济纵横, 2004年第10期。
    11石忆邵,科学认识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J],红旗,2004年第5期。
    12沈丹阳,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三次浪潮与构筑泛亚洲经济共同体[J],国际经济合作,2004年第5期。
    13陈建军,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选择[J],南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4蔡玮,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模式选择[J],苏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5韩佳,徐长乐,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8期。
    16毛琼,长三角地区交通一体化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6月。
    17苗春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政府职能转换[J],长三角发展论坛,2005年第8期。
    18季建林,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困境及对策[J],南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9张浩瀚著,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1月。
    20李森,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问题初探[J],学海,2004年第6期。
    21史林平,长三角一体化江苏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对策[J],现代交通技术,2005年第3期。
    22周莉、姜德波,长三角与江苏产业整合[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23杨建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困境及对策[J],南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24约翰伊特韦尔、墨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二卷)》,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2年。
    25周八骏著,迈向新世纪的国际经济一体化[M],上海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
    26徐宝华、石瑞元,拉美一体化进程—-拉美国家进行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27谭小平等,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态势及运输市场一体化的思考[J],公路运输文摘,2004年第6期。
    28周新宏,沈霁蕾,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J],经济纵横,2007年第4期。
    
    29石宏长,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4月。
    30叶万军,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4月。
    31张兆安,把握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特征[J],江南论坛,2007年第7期。
    32陈维健,影响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因素分析[J],社会广角,2008年第4期。
    33孟庆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机制[J],开发研究,2001年第2期。
    34孙久文、叶裕民编著,区域经济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52页。
    35孙久文、叶裕民编著,区域经济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
    39上海市市长韩正在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补充报告,上海市政府网,2008年2月。
    41罗一民,发挥桥港时代新优势再创接轨上海新辉煌,南通市政府网,2008年6月。
    42张浩瀚,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1月,第86页。
     44凌国平,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思路[J],国际商务研究,2004年第3期。
    45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
    [1]孙久文等:区域经济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张浩瀚: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3]朱宝宪、吴洪:国际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程工:中原城市群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5]王晓辉:欧洲经济一体化对我国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启示[J],经济纵横, 2004年第10期。
    [6]蔡玮: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模式选择[J],苏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7]韩佳,徐长乐: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8期。
    [8]杨建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困境及对策[J],南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9]沈丹阳,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三次浪潮与构筑泛亚洲经济共同体[J],国际经济合作,2004年第5期。
    [10]李森: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问题初探[J],学海,2004年第6期。
    [11]约翰伊特韦尔、墨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二卷)[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2]周八骏:迈向新世纪的国际经济一体化[M],上海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徐宝华、石瑞元:拉美一体化进程—-拉美国家进行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14]张兆安:把握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特征[J],江南论坛,2007年第7期。
    [15]周新宏,沈霁蕾: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J,经济纵横,2007年第4期。
    [16]陈维健:影响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因素分析[J],社会广角,2008年第4期。
    [17]谭小平、徐杏: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态势及运输市场一体化的思考[J],公路运输文摘,2004年第6期。
    [18]石宏长: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4月。
    [19]叶万军: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4月。
    [20]J.Viner,The Customs Union Issues,New York: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1950。
    [21]孟庆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机制[J],开发研究,2001年第2期。
    [22]吕国锋: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4月。
    [23]张建平等: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4]吴柏均: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和动力:理论解释和政策建议[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5]孙大斌:由产业发展趋势探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动力机制[J],国际经贸探索,2003年第6期。
    [26]金石: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市场一体化[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7]周莉、姜德波:长三角与江苏产业整合[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28]上海市市长韩正在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补充报告,上海市政府网。
    [29]南通市综合交通发展“十一五”规划,江苏省人民政府网,2007年2月。
    [30]宋言奇、马乙玉:以文化认同促进长三角经济合作[J],江南论坛,2004年第10期。
    [31]凌国平: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思路[J],国际商务研究,2004年第3期。
    [32]陈修颖:上海市传统产业结构的演进与重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5期。
    [3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
    [34]罗一民:发挥桥港时代新优势再创接轨上海新辉煌,南通市政府网,2008年6月。
    [35]苏州工业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纲要。
    [36]高洪深:区域经济学(第二版)[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7]毕世杰:发展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8]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9]夏靓:产业集群对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挑战[J],北方经贸,2005年第1期。
    [40]庞娟: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J],理论与改革,2003年第3期。
    [41]林凌,刘世庆: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思考[J],西南金融,2008年第6期。
    [42]荣跃明:区域整合与经济增长[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3]叶南客:当代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生成动因与实现途径[J],江海学刊,2004年第4期。
    [44]朱耀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思路[J],城市经济,2003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