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法律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私募是采用非公开方式向特定人招募有价证券的行为,其特点是在投资人具备自我保护能力时,法律豁免发行人的申报或核准义务,以促进融资便利,兼顾保护投资人利益和提高融资效率双重目标的实现。为了确保投资人确实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法律规定应募人必须满足法定条件;同时为了保护公众投资人的利益,法律规定私募不得以公开方式进行,限定应募人的数量,而且规定除非符合法定条件,私募有价证券不得转售。
    考察私募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其最早出现在证券市场最发达、证券法律制度最完备的美国,1933年《美国证券法》第四条第二项规定,“不涉及任何公开发行的发行人的交易行为”(transactions by an issuer not involving any public offering)可以豁免申报注册义务,为私募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经过近六十年的演进,以1990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颁布Rule144A为标志,美国私募法律制度已经完全走向成熟。
    为了促进本国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纷纷仿效美国建立私募法律制度。为了向企业提供迅速、经济、多元而灵活的筹资渠道,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并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为了顺应国际金融市场全球化、自由化的发展潮流,我国台湾地区于2001年修订其“公司法”,增订有关私募公司债的规定,使其私募法律制度初具规模。其后又于2002年修订其“证券交易法”,增订有关私募的定义、应募人资格及数量、转售限制等规定,再加上其证券主管机关—“财政部证券暨期货委员会”发布的相关函释,构成了我国台湾地区私募法律制度的完整框架,其特点是总体上师法美国,但在应募人资格、转售限制等方面又不失自身特色。
    考虑到私募法律制度对经济发展助益良多,笔者认为我国应当仿效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私募法律制度。美国是私募法律制度的起源地,拥有世界上最发达、最完善的私募法律制度,但是考虑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美国尚有一定差距,其法律体系又以判例法为主,借鉴时存在一定困难。而我国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大陆地区差距相对较小,又同属大陆法系,并且其私募法律制度既吸收了美国私募法律制度的精髓,又根据自身的社会经济条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因此笔者将在本文中介绍私募法律制度的一般原理,并对我国台湾地区私募法律制度进行全面介绍与深入分析,希望能够引起立法者、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并对私募法律制度在我国的本土化进程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私募法律制度进行概括性介绍并解决一些基础性的概念问题,主要
    
    
    包含三方面内容:首先对私募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进行简要回顾,主要介绍美国私募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其次对本文涉及到的基础性概念的内涵加以阐释,主要界定了私募、申报制和核准制的涵义;最后对私募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主要是从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价格发现等经济学理论和私募法律制度的价值两个方面着手进行深入分析。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对我国台湾地区的私募法律制度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对我国台湾地区私募法律制度的框架加以描述;其次,系统介绍并分析了我国台湾地区“公司法”中关于私募公司债的规定,主要包括发行人资格、私募有价证券的种类、应募人数量限制和事后报备制等方面的法律规范;最后,对我国台湾地区私募法律制度的主体—“证券交易法”中的私募法律制度进行深入阐述,主要包括发行人资格、私募有价证券的种类、应募人资格及数量限制、事后报备制、发行人的信息披露义务及非公开的发行方式等内容。
    第三部分是笔者对于在我国建立私募法律制度的若干思考,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首先考察我国以往的法律实践,通过对已有的定向募集、定向增发等行为的分析,得出我国不存在私募法律制度的结论;其次是实证考察部分,通过对私募法律制度对我国经济可能产生的推动作用进行分析,指出在我国建立私募法律制度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迫切的;再次,对我国建立私募法律制度面临的法律方面和操作层面上的障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最后,对我国私募法律制度的立法进程和具体内容提出一些简要的建议。
引文
参考论文
    刘连煜:《证券私募制度之法律问题研究》,载于《公司法理论与判决研究》一书,刘连煜著,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焦津洪、娄家杭:《中国股票非公开发行研究-以美国法为视角》,《中外法学》,2002年第4期。
    郭雳:《台湾地区证券私募法律规范的最新发展、评析及启示》,《中外法学》,2003年第4期。
    于绪刚:《美国私募发行制度研究》,载于《证券市场与法律》一书,吴志攀、白建军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黄正一:《我国证券私募制度探讨(上)》,《法令月刊》,第五十三卷第九期,2002年9月。
    黄正一:《我国证券私募制度探讨(下)》,《法令月刊》,第五十三卷第十期,2002年10月。
    王文宇:《财产法的经济分析与寇斯定理—从一则古老的土地相邻权谈起》,《月旦法学杂志》,第15期,1996年7月。
    王志诚:《股份转换法制之基础构造-兼评〈企业并购法〉之股份转换法制》,《政大法学评论》,第七十一期。
    武国元:《定向增发-外资并购的创新性路径选择》,载于《中国并购评论》第二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佚名:《用组合型方案解决证券市场制度性缺陷》,商都信息港,2003年10月31日。
    《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操作解析》,《证券日报》,2004年2月24日。
    廖大颖:《解析证券交易法之部分新修正—公开收购与私募制度》,《月旦法学》,第八十三期,2002年4月。
    路小红:《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实例》,《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5期。
    刘连煜:《私募有价证券之转售,内线交易与强制执行》,《实用月刊》,第三百二十九期,2002年5月。
    刘连煜:《我国证券私募制度解析》,《实用月刊》,第三百二十七期,2002年3月。
    刘连煜:《新修正公司法之重要内容及其评论》,《台湾本土法学》,2002年2月。
    龚怡传:《从美国有价证券私募制度谈国内公司债承销制度之发展》,《大华债券期刊》第五期,2001年7月。
    
    纪天昌:《并购三法通过后我国公开收购法制之分析》,《法令月刊》,第五十三卷,第四期,2002年4月。
    黄正一:《浅谈特别股于公司私募中之应用》,《法令月刊》,第五十四卷,第十一期,2003年11月。
    黄铭杰:《企业并购法之检讨与省思(上)》,《月旦法学杂志》,2003年5月。
    华东政法学院公司法研究所—上海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联合课题组:《外资介入上市公司并购的法律问题研究》,载于《上证研究法制专辑》一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郭雳、袁平海:《证券私募发行中的民事责任问题研究—以虚假陈述制度为中心》,《法学评论》,2001年第5期。
    黄三超:《股票的私募发行—不应当被放弃的发行方式》,《证券市场导报》,1999年9月。
    宋琳:《价值投资理念呼唤私募资本市场建设》,《统计与决策》,2003年第六期。
    唐平、陈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私募融资探讨》,《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年8月。
    尹建彪:《信息不对称与证券发行市场的选择与效率》,《经济科学》,1999年第一期。
    
    二、参考著作
    刘连煜:《公司法理论与判决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刘连煜:《新证券交易法实例研习》,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
    吴志攀、白建军主编:《证券市场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赖源河、王宏仁等合著:《新修正公司法解析》,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
    王文宇:《新金融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
    【美】大卫·L·拉特那:《证券管理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高如星、王敏祥:《美国证券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盛立军:《私募股权与资本市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并购评论》第二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东方高盛投资顾问公司编著:《并购革命—<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特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上证研究法制专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史际春:《经济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