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中的著作权保护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电脑网络的建立和普及将彻底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的模式,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就是未来命运的主宰。”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网络的国际性、交互性、开放性、以及资源共享性,为信息的传播和利用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著作权制度也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针对网络环境下作品的传播及使用特点,对网络著作权保护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研究。以网络著作权的基本法律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对网络中一些热点问题的分析,认识到我国网络著作权保护制度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的完善和修改。
     全文除引言与结语外,共分七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阐述网络著作权的研究意义、多内外的研究现状及需要完善的方面,最后是关于网络著作权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部分是对网络环境下作品的数字化法律问题进行研究。这一部分首先介绍数字化的概念和特征,然后对数字化作品的法律属性进行分析,最后对数字化作品的权利归属予以必要的阐述。
     第二部分是关于网络作品的概念和分类。网络著作权保护的对象是网络作品,网络作品除具有网络属性以外,独创性、固定性、实用性和合法性仍是网络作品的基本构成要件。只要符合上述特征的作品,都应该是著作权法所保护的对象。本部分内容还对网络作品的类型、著作权获得方式做了简要探讨。
     第三部分是网络著作权的权利内容。网络著作权包括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在网络环境中,精神权利既不是全新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网络的特点对精神权利作出适当的保护。经济权利又称财产权利,是指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所享有的利用作品并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利。对于网络著作权内容的研究,要明确的问题是,既要限制网络著作权权利内容的无限扩张,又要注重对作者合法权利的保护,实现著作权人的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平衡。
     第四部分是有关网络著作权权利限制的内容。建立网络著作权权利限制制度,一方面要重视对权利人的合法权利的保护,另一方面,要根据网络的特点,对权利人的权利做适当的限制,以利于思想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本部分以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的规定为基础,着重分析了临时复制、缓存、技术措施、权利管理信息、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等问题。
     第五部分是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侵权保护。网络著作权侵权,具有许多特点,如高科技性、隐蔽性、广泛性、复杂性等。本部分根据这些特点,对网络著作权的侵权形式、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以及网络内容提供者的侵权责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第六部分是网络著作权侵权的法律救济。主要介绍了国际条约和欧美等国的相关规定,系统分析了我国的现实情况,并就我国改进现有的网络著作权侵权救济体系提出了建议。
     第七部分是我国网络著作权保护的几点思考。通过对我国网络著作权制度的分析,总结了其中的优点与不足,提出了构建和完善网络著作权制度的设想。
American futurist Alvin Toffler said: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puter networks and universal human will completely change the mode of survival and life, network control and master the future and destiny of the people is the key." Who mastered the information, control of the network, will have the whole world. The interactive, open, and the sharing of resources of the internet, has brought a profound change for the dissemination and use of information. Because of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et age Copyright system are being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orks using and spreading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to analysis and research briefly in the fields of the network copyright protection by the legal issues.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7 parts except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explains the meaning of research and the problems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and thinking approaches.
     Part one is about the study of the legal issues that works digitalize. This section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digitalize and features ,then to research the legal attributes of the digitalize works. Finally, to explain the problem that the ownership of the digital works.
     Part two is about the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of network works. The object protected is Internet works. Creativity, fixity, practicability, and legality are still the basic components of Internet works, besides the particular attributes of the Internet. As long as compliance with the abo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k, should b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law.
     Part three is about the content of Network Copyright. Network Copyright including mental and economic rights.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moral rights are neither new nor is it static. To adequate protection to mental right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twork. Also known as the economic rights of property rights , refers to the author or other copyright holders are entitled to the use of works and the rights of the economic benefits.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not only to limit the blind expansion of Network Copyright, but also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legitimate rights of authors.
     Part four focuses on the limitation of Network Copyright. To establish Network Copyright limitation system, on one hand,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legitimate rights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 on the other hand we should limi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holder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twork.
     Part five is about the protection of the copyright infringement under Network environment. Internet copyright infringement, has many features, such as high-tech, hidden, scope, complexity, etc. Based on th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rt to research the problems that form of copyright infringement, tort liability attribution principles, as well as 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s' tort liability issues.
     Part six concerns the remedies for Network Copyright infringement. This part introduced mainly on relevant provisions in international treaties and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analyzes the reality in our country. Finally I gave some advice about how to Improve existing Network copyright infringement relief system.
     Part seven is about several proposals of the Copyright protection in the Network. Through analysis to our Network Copyright system, which summed up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to give some envisages to improve Network copyright system.
引文
[1]郑英龙:《论网络著作权侵权责任》,载《中国律师与法学家》,2005年8月,总第一卷,第三期。
    [1]丛立先著:《网络版权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2]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新世纪初的若干问题研究重点》,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25页。
    [3]梅术文:《网络传播权利的产生机理研究》,载:《科技与法律》,2006年04期。
    [1]参见李明德:《欧盟“版权指令”评述》,http://www.iolaw.org.cn/showarticle.asp?id=164,2007年12月25日访问。
    [2]宋才发著:《WTO规则与中国法律制度改革》,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91页。
    [1]李顺德:《网络环境对版权保护提出的新问题》,载中国法学网:http://www.iolaw.org.cn/showarticle.asp?id=174,2007年12月30日防问。
    [2]薛虹著:《知识产权与电子商务》,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59页。
    [1]金瀚林:《数字化技术对著作权保护的影响》载《国际电子报》,1996年第7期。
    [2]郭卫华、金朝武、王静等著《网络中的法律问题极其对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3]参见《国家版权局关于制作数字化制品的著作权规定》第2条。
    [1]许胜锋:《计算机网络的著作权问题》,http://www.cyberlawcn.com/Get/llyj/zscq/2005100423.htm.2007年10月30日访问。
    [2]陈质彬:《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保护》,http://hnfy.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67472,2007年10月30日访问。
    [3]杨坚争主编:《经济法与电子商务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98页。
    [4]参见蒋志培著:《入世后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7页。
    [5]丛立先著:《网络版权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3条。
    [1]陈明添主编:《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84页。
    [2]参见丛立先著:《网络版权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3]《伯尔尼公约》,第3条第1款,第5条第2款。
    [4]《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2章第2条。
    [1]李明德、许超著:《著作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2]丛立先著:《网络版权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1]陈明添著:《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页。
    [2]李明德、许超著:《著作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
    [3]参见黄玉梅:《数字图书馆中的著作权精神权利保护法律规定探讨》载《图书情报知识》,2004年01期。
    [1][西]德利娅.利普希克:《著作权与邻接权》,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119页。
    [2]李明德、许超著:《著作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74页。
    [3]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2年,第9条。
    [4]何炼红:《论网络发表权》,载《河北法学》2004年第6期。
    [1]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2月20日《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
    [2]最高人民法院网:http://www.court.gov.cn/popular/200304010053.htm,2008年1月6日访问。
    [1]《审理涉及互联网络的著作权案件若干问题之探讨》,http://www.lawbook.com.cn/lw/lw_view.asp?no=552,2008年1月5日访问。
    [2]参见《著作权法》第10条第1款(四)项。
    [3]参见《伯尔尼公约》第6条之二(1)。
    [1]武志涛 余守登:《小议作品完整权的保护》,载《法律图书馆》网站 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8759,2008年1月12日访问。
    [1]参见李姝旖:《论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人的精神权利》,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1期。
    [1]参见郑成思著:《版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版。
    [1]参见刘家瑞:《精神权利的再生》,载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卷。
    [2]参见丛立先著:《网络版权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1页。
    [1]薛虹著:《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35页。
    [1]薛虹著:《知识产权与电子商务》,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10页。
    [1]《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特殊保护》,载:人民网——《网络传播》,2007年第8期。
    [1]薛虹著:《知识产权与电子商务》,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11页。
    [1]张胜珍:《论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之法律特征》,载《理论月刊》,2007年第3期。
    [2]丛立先著:《网络版权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页。
    [3]薛虹著:《知识产权与电子商务》,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77页。
    [1]see Directive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the Harmonization of Certain Aspect of Copyright and Eelated Right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EU Copyright Directive2001。
    [1]余娜:《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探讨》,《法律教育》网站,http://www.chinalawedu.com,2008年1月15日访问。
    [1]陈世昆:《“临时复制”网页是否侵权》http://www.bmla.org.cn/bjlawyers2/web_manager/periodical/ annexfiles/QC03000000788.doc,2008年1 25日访问。
    [1]薛虹著:《知识产权与电子商务》,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326-327页。
    [1]李居迁,杨帆著:《网络与电子商务中的知识产权》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105页。
    [1]参见薛虹著:《知识产权与电子商务》,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18页。
    [1]参见丛立先著:《网络版权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
    [1]参见王迁:《论“网络传播权行为”的界定及其侵权认定》,载《法学》2006年第5期。
    [1]参见薛虹著:《知识产权与电子商务》,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83页。
    [1]王泽鉴著:《侵权行为法》,三民书屋,1998年9月版,第109页。
    [1]参见许洪臣:《论侵权行为的因果关系》,载《当代法学》,1998年第2期。
    [2]丛立先著:《网络版权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7页。
    [3]参见郑立、王作堂主编:《民法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37-539页。
    [1]参见左婕:《论网络著作权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载《咸宁学院报》2004年第5期,第79-81页。
    [1]参见吴汉东、胡开忠著:《无形财产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第182页。
    [1]参见《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
    [1]参见薛虹著:《知识产权与电子商务》,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73-374页。
    [2]蒋志培主编:《网络与电子商务法》(修订版),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页。
    [3]王利:《从M-G-M V.Grokster案再谈ISP的法律责任》,注释3,http://www.law-lib.cow/lw/lw_view.asp?no=1620&page=2。
    [4]袁泳:《数字版权》.http://www.blogchina.com/new/member/_%D4%AC%D3%BE,2008年2月1 访问。
    [1]参见丛立著:《网络版权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3-204页。
    [1]丛立先著:《网络版权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5页。
    [2]参见《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执委会通过的三项决议》,浦顺译,载《知识产权》2004年第2期,第63页。
    [1]参见2000年1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1.梁彗星著:《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8月第一版。
    2.马俊驹 余延满著:《民法原论》(上下册),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郑成思著:《版权法》(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郑成思著:《知识产权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3版。
    5.陈明添主编《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6.吴汉东、胡开忠在:《无形财产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7.王泽鉴著:《侵权行为法》,三民书屋1998年版。
    8.史尚宽著:《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汤宗舜著:《著作权法原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10.徐家力著:《知识产权在网络及电子商务中的保护》,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11.吴佩江 王瑞飞著:《电子商务法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李明德著:《著作权法概论》,辽海出版社2005年版。
    13.张玉瑞著:《互联网上知识产权——诉讼与法律》,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
    14.赵立平著《电子商务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孙铁成著:《计算机与法律》,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6.薛虹著:《知识产权与电子商务》,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7.丛立先著:《网络版权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8.宋才发著:《WTO规则与中国法律制度改革》,人民法院出版社。
    19.李明德 许超著:《著作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0.郭卫华 金朝武 王静等著《网络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1.张楚主编:《网络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2.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新世纪初的若干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3.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4.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5.蒋志培主编:《网络与电子商务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6.周忠海主编《电子商务法导论》,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7.王利明著:《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8.张新宝著:《中国侵权行为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9.张新宝著:《侵权责任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0.张平:《网络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问题透析》,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
    31.李居迁、杨帆著:《网络与电子商务中的知识产权》,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2.孙新强 于改之译:《美国版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3.李明德著:《美国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4.高富平主编:《电子商务法律指南》,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5.陈传夫著:《高新技术与知识产权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6.刘炜等著:《数字图书馆引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7.[美]劳拉.昆兰蒂罗:《赛博犯罪—如何防范计算机犯罪》,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8.[美]托夫勒著:《第三次浪潮》,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39.[美]尼葛洛庞帝著:《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40.[英]尼尔.巴雷特著:《数字化犯罪》,郝海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1.[美]罗森诺著:《网络法:关于因特网的法律》,张皋彤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2.[美]格拉德.佛罩拉等著:《网络法:课文和案例》张楚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3.[英]萨莉.斯皮尔伯利著:《媒体发》,周文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4.Robert Burrel and Allison Coleman,Copyright Exceptions:The Digital Impact,Can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45.Ronald J.Mann,Jane K.Winn,Electronic Commerce,Aspen Publishers,Inc,2002.
    46.Anthony L.Miele"Patent Strategy:the manager's Guide to profiting from Patent Portfolios" Wiley 2000
    47.Brainbridge,D.I.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Law.Pitmain Publishing 1996o
    48.B.C.Reid "Confidentiality and the law"Waterlaw 1986。
    1、梅术文:《网络传播权利的产生机理研究》,载:《科技与法律》2006年04期。
    2、郑英龙:《论网络著作权侵权责任》,载《中国律师与法学家》,2005年8月,总第一卷,第三期。
    3、李顺德:《网络环境对版权保护提出的新问题》,载中国法学网。
    4、金瀚林:《数字化技术对著作权保护的影响》,载《国际电子报》,1996年第7期。
    5、陈质彬:《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保护》,载河南法院网。
    6、黄玉梅:《数字图书馆中的著作权精神权利保护法律规定探讨》,载《图书情报知识》2004年01期。
    7、何炼红:《论网络发表权》,载《河北法学》2004年第6期。
    8、武志涛 余守登:《小议作品完整权的保护》,载《法律图书馆》2005年03期。
    9、李姝旖:《论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人的精神权利》,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1期。
    10、刘家瑞:《精神权利的再生》,载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卷。
    11、张胜珍:《论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之法律特征》,载《理论月刊》,2007年第3期。
    12、余娜:《网络坏境下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探讨》,载《情报杂志》2003年11期。
    13、王迁:《论“网络传播权行为”的界定及其侵权认定》,载《法学》2006年第5期。
    14、杨志军:《数字作品的版权保护研究》,载《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15、柳洪祥:《权利扩张与权利限制的博弈—从平衡的视角审视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重构》,载《法律适用》2007年09期。
    16、杨冠峰:《试论网络环境下复制权的合理限制》,载《大理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17、吴汉东:《信息技术革命与信息网络传播权立法》,载《中国版权》2005年第1期。
    18、薛虹:《再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版权侵权责任》,载《知识产权文丛》第4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蒋志培、张辉:《依法加强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司法保护》,载《著作权》2001年第1期。
    20、李明德:《因特网与合理使用》,载《著作权》2001年第2期。
    21、丛立先:《我国网络版权制度的保护与完善》,载《中国出版》2006年第1期。
    22、赵秀玲:《解读<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载《中国版权》2005年第4期。
    23、郭玉军、丛立先:《网络版权侵权的法律救济》,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