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十七年山水画从题材之变到笔墨之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推行自延安时期以来的文艺方针政策,要求艺术要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加强艺术的政治宣传作用。在这一政治思想背景下,中国山水画被卷入革命历史的潮流,面临着必须加以改造的命运。从此,山水画走上了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道路,为山水画的创新与发展准备了历史条件。
     在新中国十七年山水画创新过程中,题材、笔墨、意境是三个最核心的问题,而政治又是这个核心问题的纽带和灵魂。政治首先要求山水画的意境要表现社会主义时期的时代精神,从意境出发选择符合这一意境的题材,从题材中探索符合题材内容和意境的新笔墨形式,这个逻辑顺序是意境——题材—笔墨。而本文研究的重点是题材和笔墨的新变,以此为出发点,探讨新中国十七年山水画创新的实现过程,从而为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文以新中国十七年山水画的“题材”和“笔墨”为核心,以这一时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作品为“立足点”,以“题材之变”和“笔墨之变”为研究对象,从新中国十七年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语境中,探讨题材之变的原因,题材之变的理论发展,题材之变的实践和笔墨之变的理论发展,笔墨之变的面貌,以及李可染和石鲁在笔墨上的个案研究,其中围绕题材之变和笔墨之变的发展过程进行重点剖析,旨在阐明从题材之变到笔墨之变的实现过程。通过这一系列逻辑关系的阐述,考察新中国十七年山水画改造的发生发展历程,考察这一时期山水画如何实现现代转型,考察新中国政府如何实现艺术的政治功能,使我们明晰新题材的选择与开拓对新中国十七年山水画发展的重大意义,明晰时代精神对山水画笔墨与境界的激活,明确政治对山水画发展的角色作用,以及政治该如何指导艺术才能充分发挥艺术自身的自律作用。
     总之,本文通过详细论述新中国十七年山水画从题材之变到笔墨之变的过程,揭示了这一时期新题材、新笔墨反映社会主义新时代精神的诸多因素,解析了这一时期山水画如何完成现代转型的过程,为当今山水画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意义。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guidelines and policies about literature and art have been carried out since the period of Yanan, the requirement is put forward that art should service for workers, peasants and soldiers, serve for socialism, and strengthen the propaganda of ar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litical thought,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s were involved in the tide of history, facing the fate to be modified. From then on, the landscape also has taken the head as the service for workers, peasants and soldiers, serving for socialist construction road and preparing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s for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painting.
     In the seventeen-year process of innovation on the new China landscape painting, subject matter, brush-and-ink, artistic conception have become the core of three questions, and politics is bond and soul of the core issue. Politics at first requires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landscape painting to show the contemporary spirit of the socialist period,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selection conforms to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he subject matter, from the subject in line with the theme content and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exploring new form of brush-and-ink. This logical order is as follow:artistic conception, subject matter and brush-and-ink. But in this paper, our study focuses on the new change on theme and brush-and-ink, as a starting point, discussesing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eventeen-year new China landscape paniting. As a result, this paper could provide the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Based on17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andscape painting of the "subject" and "brush-and-ink" as the core, with theoretical discussion and practical work in this period as "a foothold", to "change" of the subject and "the change of brush-and-ink"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seventeen years of new China social politics, ideology, cultural context, investigate the cause of the change of theme, subject matter of the theory development, the practice of the change of subject of theory development, and ink brush-and-ink in the face of the change. Li Keran and Shi Lu in ink on the case study, in which around the the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ange and the ink to highlight, aims to illustrate from the subje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change to the brush-and-ink. Through this a series of logical relationship, to investigate the new China of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for17years development course, landscape painting how to realize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ow to implement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art, we gradually clear the new subject sel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hina landscape painting development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17years, clear the time spirit of landscape painting ink and activation, clear political ro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painting, as well as political how to guide the art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own discipline.
     In short, in this article, the process of change from subject to brush-and-ink has been discussed in detail 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seventeen-year new China landscape paniting. What's more, this paper also reveals many factors of the new subject and new ink during this period, which reflects the spirit of the new socialist era, pars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landscape painting during this period, how to complete changing to the modernism. It provides the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landscape paniting.
引文
① Ellen Johnston Laing:The Winking owl-Art in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M].加里弗尼亚大学
    出版社,1988.
    ② Julia Andrews:painters and political in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1949-1979[M].伯克利加
    利弗尼亚大学出版社.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1994.
    ③ Micha-l Sullivan:Art and Atist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a[M].加里弗尼亚大学出版社,1996.
    ① 薛永年.百年山水画之变[J].艺术研究,2007(1).
    ① 李可染.李可染画集[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
    ② 傅抱石.傅抱石画集[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
    ③ 石鲁.石鲁画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④ 陆俨少.陆俨少画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⑤ 关山月.关山月画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⑥ 钱松岳.钱松苗画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
    ⑦ 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⑧ 康有为.欧洲十一国游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① 康有为.物质救国论[M].上海:上海民智书局,1908.
    ② 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M].上海:上海长兴书局,1918.//引自顾森、李树声主编.百年中国美术经典[M].海天出版社,1998:1-2.
    ③ 吕潋.美术革命[J].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1919年1月15日).
    ④ 陈独秀.美术革命——答吕潋[J].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1919年1月15日):84-85.
    ⑤ 陈独秀.美术革命—答吕潋[J].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1919年1月15日):84-85.
    ① 刘海粟.齐鲁谈艺录[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85:85-86.
    ② 陈独秀.美术革命——答吕潋.新青年,6(1)(1919年1月15日).
    ③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之演说》,原载1919年10月25日《北京大学月刊》,收入《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80-81页。
    ④ 蔡元培:《冷月画集序》,新中国画社,1926年10月。
    ⑤ 徐悲鸿.中国画改良论.//绍君,水天中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q.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38.
    ② 这些文章有《在中华艺术大学讲演辞》(《申报》1926年4月5日)、《中国今日急须提倡之美术》(《新中华》第一卷第10期,1933年5月25日)、《对中国近代艺术的意见》(《工商日报》香港,1937年5月12日)、《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时事新报》重庆版,1943年3月15日)、《西洋美术对中国美术之影响》(《时事新报》重庆版,1944年1月1日)、《中国艺术的贡献及其趋向》(《当代文艺》第一卷第2期,1944年2月1日)、《中国新艺术之展望》(《中央日报》重庆版,1944年3月25日)、《世界艺术之没落与中国艺术之复兴》(《世界日报》重庆版,1947年9月4-6日)、《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益世报》1947年11月29日)、《复兴中国艺术运动》(《益世报》1948年4月30日)等。
    ① 薛永年.百年山水画之变[J].艺术研究,2007(1).
    ① 郭沫若.向军事战线看齐[N].人民日报,1949.7.2
    ② 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式(1949-1966).北京: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25.
    ① 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13.
    ②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1-868.
    ③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1-868.
    ①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1-868.
    ②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1-868.
    ③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1-868.
    ④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1-868.
    ①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1-868.
    ②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1-868.
    ③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1-868.
    ④ 代发刊辞.为表现新中国而努力.美术[J].1950(1):15.
    ① 葛路.不是无产阶级世界观起作用,就是资产阶级世界观起作用—谈世界观与创作的关系[J].美术,1960(2).
    ② 编辑部.首都美术工作者积极为宣传农业合作化而努力[J].美术,1955(11)
    ① 王朝闻.喜闻乐见[N].人民日报.1962.05.23.
    ② 沈鹏.表现新的生活美[J].美术,1960(2):40.
    ① 艾中信.温故知新[J].美术,1957(5).
    ② 沈鹏.表现新的生活美[J].美术,1960(2).
    ③ 艾青.谈中国画[N].文艺报,1953—8—15.
    ① 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J].人民美术创刊号,1950.
    ② 赵望云.中国现代画坛的片段观[J].中苏文化,1940年-1941年特刊.
    ① 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J].人民美术,1950(1):35.
    ② 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8.
    ③ 叶浅予.从漫画到国画[J].人民美术,1950(1):44.
    ④ 叶浅予.从漫画到国画[J].人民美术,1950(1):44.
    ① 叶浅予.从漫画到国画[J].人民美术,1950(1):44.
    ①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上的演说[C].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36.(原刊于《北京大学月刊》1919.10.25).
    ① 徐悲鸿.中国画改良论[C].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38.
    ② 王森然.回忆齐白石先生[N].华侨日报,1989.7.6.
    ① 沈雁冰.论无产阶级艺术[N].文学周报,1925(5-172).
    ② 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第十卷近现代美术).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29.
    ① 许幸之.新兴美术运动的任务[N].艺术,1930-3-15.
    ② 许幸之.中国美术运动的展望[N].沙仑,1930-6-16.
    ③ 许幸之.“时代美术社”告全国青年美术家的宣言[J].拓荒者,1930(3).
    ① 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第十卷近现代美术).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32.
    ①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1-868.
    ② 吴作人.中国画在明日.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660.
    ③ 徐悲鸿.新国画建立之步骤.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716.
    ① 邱石冥.论国画“新旧”之争.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726。
    ③ 王朝闻.为政策服务与公式主义.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734.
    ④ 叶浅予.国统区的进步美术工作.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755.
    ① 《美术》杂志是新中国成立后最重要的美术类学术期刊,一直关注和报道着当时的美术思想和创作动态,山水画题材之变和笔墨之变的理论探讨文章大多发表于此,它见证了山水画题材之变和笔墨之变理论探讨的发展历程。本文对山水画题材之变和笔墨之变的发展历程的梳理,主要以《美术》期刊上的相关文章为研究对象。
    ② 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J].人民美术,1950(1):35.
    ① 李可染.李可染画集[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
    ① 李可染.李可染画集[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
    ③ 李桦.改造中国画的基本问题——从思想的改造开始进而创作新的内容与形式[J].人民美术,1950(1):39.
    ① 文人山水追求远离人间、隐迹山林的出世精神。人文山水表现人民改造世界、乐于进取的入世精神。
    ② 洪毅然.论国画的改造和国画家的自觉[J].人民美术,1950(1):42.
    ① 洪毅然.论国画的改造和国画家的自觉[J].人民美术,1950(1):42.
    ② 洪毅然.论国画的改造和国画家的自觉[J].人民美术,1950(1):42.
    ③ 徐悲鸿.漫谈山水画[J].新建设.1950(1).
    ④ 徐悲鸿.漫谈山水画[J].新建设.1950(1)
    ① 艾青.谈中国画[N].文艺报,1953—8—15.
    ② 蔡若虹.开辟美术创作的广阔道路[J].美术,1954(1):9.
    ① 蔡若虹.开辟美术创作的广阔道路[J].美术,1954(1):11.
    ② 江丰.四年来美术工作的状况和全国美协今后的任务[J].美术,1954(1):5.
    ③ 赖少其.进一步发展华东美术创作,为贯彻国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而奋斗[J].美术,1954(6):5.
    ① 简讯.黄山写生座谈会[J].美术,1954(7):47.
    ② 简讯.黄山写生座谈会[J].美术,1954(7):47.
    ① 徐燕荪.北京国画家山水写生活动[J].美术,1954(7):46.
    ② 徐燕荪.北京国画家山水写生活动[J].美术,1954(7):46.
    ③ 王逊.对目前国画创作的几点意见—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第二届展览会观后[J].美术,1954(8):35.
    ① 王逊.对目前国画创作的几点意见—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第二届展览会观后[J].美术,1954(8):35.
    ② 王逊.对目前国画创作的几点意见—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第二届展览会观后[J].美术,1954(8):35.
    ③ 王逊.对目前国画创作的几点意见—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第二届展览会观后[J].美术,1954(8):35.
    ① 莫朴.谈学习中国绘画传统的问题[J].美术,1954(7):12.
    ① 邵宇.为提高美术创作的思想、艺术水平而斗争[J].美术,1954(9):11.
    ② 武汉市国画展览会座谈会总结.为创造新的国画艺术而奋斗[J].美术,1954(11):37.
    ③ 武汉市国画展览会座谈会总结.为创造新的国画艺术而奋斗[J].美术,1954(11):37.
    ④ 武汉市国画展览会座谈会总结.为创造新的国画艺术而奋斗[J].美术,1954(11):37.
    ⑤ 武汉市国画展览会座谈会总结.为创造新的国画艺术而奋斗[J].美术,1954(11):37.
    ① 武汉市国画展览会座谈会总结.为创造新的国画艺术而奋斗[J].美术,1954(11):37.
    ② 武汉市国画展览会座谈会总结.为创造新的国画艺术而奋斗[J].美术,1954(11):37.
    ③ 武汉市国画展览会座谈会总结.为创造新的国画艺术而奋斗[J].美术,1954(11):37.
    ④ 武汉市国画展览会座谈会总结.为创造新的国画艺术而奋斗[J].美术,1954(11):37.
    ⑤ 武汉市国画展览会座谈会总结.为创造新的国画艺术而奋斗[J].美术,1954(11):37.
    ① 武汉市国画展览会座谈会总结.为创造新的国画艺术而奋斗[J].美术,1954(11):37.
    ② 武汉市国画展览会座谈会总结.为创造新的国画艺术而奋斗[J].美术,1954(11):37.
    ③ 期刊记者.为争取美术创作的更大成就而努力——来京参观第二届全国美展的美术工作者对展出作品的意见[J].美术,1955(4):9.
    ① 期刊记者.为争取美术创作的更大成就而努力——来京参观第二届全国美展的美术工作者对展出作品的意见[J].美术,1955(4):9.
    ② 期刊记者.为争取美术创作的更大成就而努力——来京参观第二届全国美展的美术工作者对展出作品的意见[J].美术,1955(4):9.
    ③ 期刊记者.为争取美术创作的更大成就而努力——来京参观第二届全国美展的美术工作者对展出作品的意见[J].美术,1955(4):9.
    ④ 蔡若虹.关于国画创作的发展问题[J].美术,1955(5):14.
    ⑤ 蔡若虹.关于国画创作的发展问题[J].美术,1955(5):14.
    ① 张仃.关于国画创作继承优良传统问题[J].美术,1955(5):17.
    ② 朱丹.沿着繁荣国画创作的道路前进[J].美术,1956(5):21.
    ① 胡佩衡.第二届全国画展评选工作的感想[J].美术,1956(7):9.
    ① 胡佩衡.第二届全国画展评选工作的感想[J].美术,1956(7):9
    ② 胡佩衡.第二届全国画展评选工作的感想[J].美术,1956(7):9
    ③ 胡佩衡.第二届全国画展评选工作的感想[J].美术,1956(7):9
    ④ 胡佩衡.第二届全国画展评选工作的感想[J].美术,1956(7):9
    ⑤ 王静.把国画艺术推向新的繁荣——记国画座谈会[J].美术,1956(8):7.
    ① 金冶.谈目前美术创作中存在的问题[J].美术,1956(11):17.
    ① 刘子久.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点体会[J].美术,1957(5):9.
    ② 李可染,漫谈山水画[J].美术,1959(5):15.
    ① 胡蛮.北京中国画的新发展[J].美术,1959(10):7.
    ① 傅抱石.政治挂了帅,笔墨就不同[J].美术,1959(1):5.
    ② 田青.我们需要山水和花鸟画[J].美术,1959(4):12.
    ③ 卢平.略谈山水花鸟画[J].美术,1960(4):47.
    ④ 秋文.也谈山水花鸟画[J].美术.1960(5):51.
    ⑤ 叶浅予.刮目看山水[J].美术,1961(2):2.
    ⑥ 期刊记者.关于山水、花鸟画问题的讨论[J].美术,1961(2):47.
    ① 此表主要以《美术》期刊论文为重点研究资料,如另有出处,则有特殊注明。
    ② 徐悲鸿.漫谈山水画[J].新建设.1950(1).
    ③ 艾青.谈中国画[N].文艺报,1953-8-15.
    ① 傅抱石.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人民日报[N].1961.2.26.
    ① 吴作人.中国画在明日,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660.
    ② 徐悲鸿.新国画建立之步骤,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716.
    ③ 王朝闻.为政策服务与公式主义[J].文艺报.1949(创刊号).//转引自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734.
    ① 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下)[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734.
    ② 方人定.国画题材论.大光报[N].1948.03.30.
    ① 郎绍君先生在《百年山水画之变》一文中,把新中国山水画新意境分为四种:“一种可称为山河新貌,如钱松喦的《常熟田》(1964)、《锦绣江南鱼米乡》(1973)、宋文治的《运河新装》(1964)、亚明的《梯田修进白云里》(1976)、关山月的《绿色长城》(1974)、王庆淮的《林海朝晖》(1976)。第二种可称为革命圣迹,如傅抱石的《毛主席故居》(1959)、钱松喦的《红岩》(1960)、《延安颂》(1965)、《梅园新村》(1965)、何海霞的《延安之晨》(1964)、石鲁的《东方欲晓》(1961)、李可染的《革命摇篮井冈山》(1977)。第三种可称为领袖诗词,如傅抱石、关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1959)、傅抱石的《芙蓉国里尽朝晖》(1964)、《虎踞龙盘今胜昔》(1964)、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1964)、张凭的《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倾作倾盆雨》(1964)。前三种作品普遍围绕题材的开拓解决了意境和笔墨问题,既以劳动人民的感情去感受生活创造意境,又从生活中去提炼笔墨改变笔墨。毛主席诗意词意类山水画的创作,对山水画新意境的构筑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第四种可称为祖国山河,这类作品更多,但无论画名山大川,还是画区城性风物,也都在文化观念之变的前提下,思想感情变了、意境情调变了、图式和笔墨也变了,像李可染“为祖国山川立传”的大量作品、陆俨少许多作品、新金陵画派、长安画派的大量作品,莫不如此。”.
    ① 此表作品统计均以以下文献为依据:《李可染画集》(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年)、《傅抱石画集》(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年)、《石鲁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陆俨少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关山月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钱松喦画集》(漓江出版社,2007年)、陈履生的《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等。后文作品统计均按此文献,不再一一注明。
    ① 此处作品统计依据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① 此表作品统计数字根据表四而来.
    ② 陈履生.一代名师钱松喦[A].//钱松喦画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2.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45.
    ② 金春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04)[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57.
    ③ 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N].北京:人民日报,1954-1-9.
    ① 曹清.师造化的印记——论傅抱石先生的速写画稿[A].//京博物院编.傅抱石写生画稿[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7:466.
    ② 黄茗芊.笔墨江山——傅抱石率团写生实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8.
    ① 黄茗芊.笔墨江山——傅抱石率团写生实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8.
    ① 迈斯纳指出,毛泽东的思想是一种“既有乌托邦的语言又有经济发展思想的意识形态;一种既允诺未来共产主义乌托邦又传播‘现代化’价值观的意识形态。”详见[美]迈斯纳·马克思.张宁、陈铭康等译.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0.
    ② 邹跃进.毛泽东时代美术(1942-1976)[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11.
    ① 王靖宪.喜看钱松昌的新山水[J].美术.1964(3):18.
    ① 傅抱石.政治挂了帅,笔墨就不同[J].美术,1959(1):4.
    ① 李可染.论中国画的改造[J].美术,1950(1):35.
    ② 陆俨少.陆俨少画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52、54.
    ① 李可染.漫谈山水画[J].美术.1959(5):15.
    ② 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J].人民美术.1950(1):36.
    ③ 李可染.谈澄怀观道[A].//中国画研究院(编).李可染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118.
    ④ 贺天健.中国画的皴法美[A].//贺天健.学画山水过程自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168.
    ① 陆俨少.陆俨少自叙[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
    ② 有学者认为,这一类山水画应称作“毛泽东诗意山水画”,因为这一类“新诗意”山水画只有对毛泽东的诗词内容进行创作,未见有别人。笔者以为,虽然只有毛泽东一人的诗词作为内容,但他可以作为“新诗意”的全权代表,把此类作品称作“社会主义新诗意山水”未必不可。另外,这也是从称名上方便起见,统一冠名为社会主义新诗意。
    ① 傅二石在《傅抱石的毛泽东诗意画》(傅抱石纪念馆编.其命维新—傅抱石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269.)一文中说,他父亲这一题材的作品估计不下一二百幅。此处仅是列录《傅抱石画集》(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中的代表作,其余画家也是如此,恕不一一注释.
    ① 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169-170.
    ① 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167.
    ① 傅二石.傅抱石的毛主席诗意画[A].//傅抱石纪念馆编.其命维新——傅抱石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269.
    ② 傅二石.傅抱石的毛主席诗意画[A].//傅抱石纪念馆编.其命维新——傅抱石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269.
    ① 如艾中信的油画《红军过雪山》(1955)、恽圻苍的油画《洪湖黎明》(1956)等,其背景都是革命圣地。后来又有罗工柳的油画《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1959)、詹建俊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1959)等.
    ① 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M].北京:中国青年美术出版社,2002:172.
    ① 中国美术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召开黄山写生座谈会[J].美术,1954(7):14.
    ② 李可染.李可染画集[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102.
    ③ 石鲁.石鲁画集[J].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47.
    ① 傅抱石.江山如此多娇——谈谈江苏国画工作团旅行写生的山水画[A].叶宗镐(编).傅抱石美术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497.
    ① 李朝霞.新中国的美术观及其话语实践[D].2010:150.
    ② 来函照登[J].美术.1962(4):32.
    ① 来稿综述.关于中国画的创新与笔墨问题[J].美术,1963(1):33.
    ② 李恁.与孟兰亭先生商榷[J].美术,1963(1):37.
    ① 周韶华、刘纲纪.略论中国画的笔墨与推陈出新[J].美术,1963(2):10、1963(3):33.
    ② 周韶华、刘纲纪.略论中国画的笔墨与推陈出新[J].美术,1963(2、3).
    ③ 阎丽川.论“野、怪、乱、黑”[J].美术,1963(4):20.
    ① 王朝闻.探索再探索[J].美术,1963(6):8.
    ① 王朝闻.探索再探索[J].美术,1963(6):8.
    ② 王靖宪.喜看钱松喦的新山水[J].美术,1964(3):18.
    ① 王靖宪.喜看钱松喦的新山水[J].美术,1964(3):20.
    ① 范迪安.搜尽奇峰·20世纪中国山水画选展作品集.[M].安徽美术出版社.2012:209.
    ② 范迪安.搜尽奇峰·20世纪中国山水画选展作品集.[M].安徽美术出版社.2012:207.
    ① 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168-199.
    ① 黄名芊.笔墨江山——傅抱石率团写生实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82.
    ① 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8.
    ① 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8.
    ② 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4、128、144、155.
    ③ 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4.
    ④ 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5.
    ① 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30.
    ② 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30.
    ③ 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30.
    ④ 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30.
    ⑤ 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30.
    ⑥ 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7.
    ⑦ 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33.
    ⑧ 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33.
    ① 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33.
    ① 李可染.论中国画的改造[J].美术.1950(1):36.
    ② 李可染.漫谈山水画[J].美术.1959(5):15.
    ① 来稿综述.关于中国画的创新与笔墨问题[J].美术.1963(1):33.
    ① 阎丽川.论“野、怪、乱、黑”[J].美术.1963(4):20.
    ② 阎丽川.论“野、怪、乱、黑”[J].美术.1963(4):20.
    ① 阎丽川.论“野、怪、乱、黑”[J].美术.1963(4):20.
    ① 张渝.石鲁的意义//广东美术馆编.石鲁与那个时代[G].广州:广东美术馆.2007::147.
    ① 郭思.山水训[M].林泉高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9.
    ① 李可染.谈山水画的改造[J].人民美术.1950(1):38.
    ② 洪毅然.谈中国画的改造[J].人民美术.1950(1):42.
    ③ 洪毅然.谈中国画的改造[J].人民美术.1950(1):42.
    ④ 李可染.谈山水画的改造[J].人民美术.1950(1):37.
    ① 武汉市国画展览座谈会总结.为创造新的国画艺术而奋斗[J].美术.1954(11):37.
    ② [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的故事[M].北京:三联书店.1999:44.
    ① 王靖宪.喜看钱松喦的新山水[J].美术.1964(3):18.
    ①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A]//毛泽东选集(一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817-18.
    ① 为表现新中国而努力——代发刊辞[J].美术.1950(1):15.
    ② 美术创作全面大跃进大丰收(二)[J].美术.1959(12):12.
    ① [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的故事[M].北京:三联书店.1999:8.
    ② [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的故事[M].北京:三联书店.1999:8.
    ③ 李可染.李可染画集[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
    ④ 傅抱石.傅抱石画集[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
    ⑤ 石鲁.石鲁画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⑥ 陆俨少.陆俨少画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① 关山月.关山月画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② 钱松喦.钱松喦画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
    ③ 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1]薛永年.百年山水画之变论纲[J].新美术,2006(4).
    [2]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1875-1976)[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3]尚辉.从笔墨个性走向图式个 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演变历程及价值观念的重构[J].国画家,2002(3).
    [4]郎绍君.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郎绍君卷[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5]郎绍君.守护与拓进—二十世纪中国画谈丛[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6]郎绍君.现代中国画论集[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
    [7]郎绍君.论现代中国美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8]郎绍君.二十世纪的中国画研究[J].文艺研究,1996(1).
    [9]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下)[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10]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M].北京:中国青年美术出版社,2000.
    [11]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12]潘公凯.中国现代美术之路[C].北京:北大出版社,2012.
    [13]潘公凯.中国美术6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潘公凯.四大主义与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5]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16]马鸿增.钱松岩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
    [17]马鸿增.马鸿增美术论文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
    [18]孙美兰.李可染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
    [19]李松、李珠(主编).李可染艺术研究丛书(9册).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1)中国画研究院编.李可染论艺术[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2)徐悲鸿等著文,刘士忠编.论李可染艺术[C].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3)孙美兰著.传统今朝[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4)李松著.李家山水[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5)郎绍君著.自然的再发现[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6)王鲁湘著.墨天无尽[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7)赵力忠编.东方既白[C].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8)黄永玉等著文,赵力忠编.回忆与怀念[C].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9)万青力等著文,陈凌、陈筱君编.海天回响[C].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20]邵琦、孙海燕.二十世纪中国画讨论集[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21]曹意强、范景中(主编).20世纪中国画——“传统的延续与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22]梁庄爱伦(美).眨眼的猫头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术[M].加里弗尼亚大学出版社,1988.(Ellen Johns on Laing:The Winking owl-Art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3]安雅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画家和政治(1949-1979)[M].伯克利加利弗尼亚大学出版社、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1994.(Julia Andrews:painters and political in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1949-1979).
    [24]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C].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3.
    [25]林雄.岭南雄才—黎家山水及其宗师[C].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26]钱松岳.顽石楼画语[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27]陆俨少(著)、舒士俊(导读),山水画的变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28]石楠.亚明传[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29]傅抱石.往往醉后[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
    [30]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31]傅抱石.中国绘画理论[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2]关山月.乡心无限[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33]傅抱石艺术研究会.南京:傅抱石研究论文集[C].1990.
    [34]上海书画出版社.二十世纪山水画研究文集[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35]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36]傅抱石纪念馆.其命唯新—傅抱石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
    [37]吕澎、孔令伟.回忆与陈述[C].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38]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9]中国画研究院.李可染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40]温肇桐.美术理论书目(1949-1979)[M].上好: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41]傅抱石等.壮游万里话丹青[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2,
    [42]张望.美术评论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58.
    [43]陈伯萍(编).蔡若虹文集[C].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44]20世纪中国艺术史文集编委会.艺术的历史与问题[C].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45]北京画院.20世纪北京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46]顾森、李树生(主编).百年中国美术经典[C].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
    [47]张毅.石鲁传[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48]徐改.钱松岳[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49]梅墨生.李可染[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50]石楠.艺术叛徒刘海粟[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
    [51]方闻.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52]徐善.傅抱石山水画技法解析[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
    [53]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六十五年[C].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
    [54]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六十五年(续编)[C].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
    [55]潘天寿研究[C].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56]四大家研究[C].杭州:浙江美术出版社,1992.
    [57]杨成寅、林文霞.潘天寿[M].杭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8]潘公凯.潘天寿绘画技法简析[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
    [59]潘公凯.潘天寿评传[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6.
    [60]邓白.潘天寿评传[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61]傅抱石.傅抱石美术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62]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传统的延续与演进[C].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
    [63]水天中.中国现代绘画评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64]水天中.穿越四季[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65]水天中.历史、艺术与人[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
    [66]刘曦林.中国画与20世纪中国[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67]何怀硕.近代中国美术论集(6卷)[C].2000.
    [68]沈鹏、陈履生(编).美术论集·四—中国画讨论集[C].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69]王亚夫、章恒忠(编).中国美术界大事记[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70]朱朴.现代美术家丛书·林风眠[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
    [71]柯文辉.艺术大师刘海粟传[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
    [72]艺术摇篮.浙江美术学院六十年[C].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8.
    [73]杨明生(主编).中国现代画家传[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
    [74]许志浩.中国美术期刊漫录[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
    [75]许志浩.中国美术社团漫录石[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
    [76]王伯敏、李树声.中国美术通史(第7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77]陈池瑜.中国现代美术学史[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78]傅抱石(著)、南京博物院(编).傅抱石著述手稿[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7.
    [79]傅抱石(绘)、南京博物院(编).傅抱石写生画稿[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7.
    [80]广东美术馆(编).于无画处笔生花:石鲁的时代与艺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81]广东美术馆(编).文章天下事:石鲁手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82]李可染.可染论画[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83]潘天寿.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84]程征(主编).长安中国画坛论集(上)[C].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85]舒士俊(编).叩开中国画名家之门[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
    [86]王春雪、王勇(主编).百年可染纪念文集[C].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07.
    [87]李兆忠(主编).大家谈张仃[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
    [88]车鹏飞(编).陆俨少画语[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
    [89]谷流、彭飞(编).林风眠谈艺录[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
    [90]陆俨少.山水画刍议[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91]胡佩衡.我怎样画山水画[M].北京: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1959.
    [92]贺天健.学画山水过程自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
    [93]张春记.吴湖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94]林木.20世纪中国画研究(现代部分)[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95]张仃.张仃山水[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
    [96]剑武、李梅(编).张仃画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97]陈传席.傅抱石[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98]石果.石鲁画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99]傅抱石.傅抱石美术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00]刘墨(编著).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传统的延续与演进[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
    [101]罗琳(主编).罗铭画事文丛[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102]余彤甫.怎样画山水[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
    [103]广东美术馆.“毛泽东时代美术”研讨会论文集[C].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
    [104]斯舜威.百年画坛钩沉[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
    [105]刘瑞宽.中国美术的现代化:美术期刊与美展活动的分析(1911-1937)[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106]王中秀.黄宾虹年谱[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107]叶子.山高水长—黄宾虹山水画艺术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108]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109]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110]周积寅(编著).中国画论辑要[C].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111]蒲星.武器与工具—中国革命美术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112]郭怡棕.画家·学者郭味渠纪年[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113]张炯(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理论史料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
    [114]康有为.欧洲十一国游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15]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116]社会转型与美术演进:纪念中国美术馆建馆4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117]叶宗镐.傅抱石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18]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19]潘耀昌(编).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120]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8.
    [121]邵彦.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22]卢辅圣(主编).中国美术史学研究(《朵云》第67集)[C1.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123]卢辅圣(主编).岭南画派研究(《朵云》第59集)[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124]卢辅圣(主编).中国画研究方法论(《朵云》第52集)[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125]卢辅圣(主编).关于笔墨的论争(《朵云》第54集)[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
    [126]卢辅圣(主编).融会中西的探索(《朵云》第53集)[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127]吴良忠、陈寒川.美术版本过眼录(1949-1965)[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128]吴良忠.美术版本过眼录(1949-1965)续编[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129]吴良忠.美术版本过眼录(1949-1965)(第三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130]伍世昭.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价值取向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13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2006.
    [132]张耕云.生命的栖居与超越—中国古典画论之审美心理阐释[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33]冯晓林.中国传统绘画批评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M].学苑音像出版社,2002.
    [135]王克文.南画山水技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136]王克文.山水画审美与技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137]赵力、余丁(编著).中国油画文献[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138]周阳高.树法·皴法·章法:经典山水画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
    [139]约瑟夫·列文森(美)(著),郑大华、任著(译).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40]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4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42]曹玉林.当代中国画体格转型[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143]陈滞冬.中国书画与文人意识[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144]汤哲明.中国山水画通鉴·江山多娇[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145]赖少奇.为了把艺术介绍给人民[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
    [146]沈柔坚.绘画与生活[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
    [147]苏立文(英).二十世纪中国的美术和美术家[M].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96(Michael Sullivan:Artand Artist of Twentieth — century China)
    [1]郑工.论社会主义美术对民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美术观察,2002(3)
    [2]郑工.在文化整体互动关系中研究中国现当代美术[J].美术观察,2001(5).
    [3]王鲁湘.中国山水画为何走入写生状态[J].中国画研究,2008(1).
    [4]梁江.与时代与民族休戚相关—百年美术思潮回望[A].社会转型与美术演进:纪念中国美术馆建馆4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5]郎绍君.四家的“融合”—谈徐悲鸿、林风眠、张大千、李可染对中国画的改造[J].朵云,1988(4).
    [6]邓福星.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J].美术观察,1998(2).
    [7]林木.毛泽东文艺为人民服务思想与二十世纪文艺的大众化思潮[J].美术,2002(4).
    [8]黄宗贤.大众化美术思潮与中国画变革[J].贵州大学学报,2002(2).
    [9]卢忻.潘天寿绘画与时代是否合拍[J].美术研究,2003(3).
    [10]蔡若虹.为创造最新最美的艺术而奋斗[J].美术,1960(8-9).
    [11]葛路.我对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的理解[J].美术,1959(2).
    [12]傅抱石.政治挂了帅,笔墨就不同—从江苏省中国画展览会谈起[J].美术,1959(1).
    [13]石坚.关于三结合[J].美术,1965(2).
    [14]王琦.坚持美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五周年[J].美术研究,1959(3).
    [15]冯湘一群众化,还是化群众[J].美术,1964(5).
    [16]俞剑华.读艾青同志“谈中国画”[J].文艺报,1956(11).
    [17]李桦.改造中国画的基本问题[J].人民美术,1950(1).
    [18]钱松晶.创作《红岩》点滴[J].美术,1963(4).
    [19]阎丽川.论“野、怪、乱、黑”[J].美术,1963(4).
    [20]促进社会主义美术事业大繁荣一周扬同志在上海与美术家座谈[J].美术,1958(3).
    [21]徐燕荪.北京国画家山水写生活动[J].美术,1954(7).
    [22]朱丹.沿着国画创作的道路前进[J].美术,1956(5).
    [23]顾平.对美术史社会历史学研究方法的反思[J].美术观察,2001(3).
    [24]朱德华.情境逻辑分析美术史方法论浅议[J].美术观察,2001(3).
    [25]张光年.艺术典型与社会本质[J].文艺报,1956(8).
    [26]邱石冥.关于国画问题[J].文艺报,1956(12).
    [27]张伯驹.谈文人画[J].文艺报,1956(12).
    [28]秦仲文.读艾青“谈中国画”和看中国画展后[J].文艺报,1956(12).
    [29]刘桐良.国画杂谈[J].文艺报,1956(12).
    [30]卢平.略谈山水花鸟画[J].美术,1960(4).
    [31]李惩.与孟兰亭先生商榷[J].美术,1963(1).
    [32]周韶华,刘纲纪.略论中国画的笔墨与推陈出新[J].美术,1963(3).
    [33]王朝闻.探索再探索—石鲁画集序[J].美术,1963(6).
    [34]深入生活,加强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美协分会工作会议报导[J].美术,1964(1).
    [35]庆祝国庆十周年美术工作的初步规划[J].美术家通讯,1958(11).
    [36]老舍.迎春画展[J].美术,1961(2).
    [37]沈鹏.写景写人写情[J],美术,1962(4).
    [38]常书鸿,瀚海新歌[J].美术,1964(1).
    [39]徐彦.“出题目分任务统筹安排”好处多[J].美术,1964(4).
    [40]王朝闻.精确描写不等于现实主义[J].人民美术,1950(3).
    [41]蔡若虹.开辟美术创作的广阔道路[J].美术,1954(1).
    [42]王朝闻.论世界观与创作的取材和构思[J].美术,1955(4).
    [43]高居翰.中国绘画中的政治主题[J].造型艺术(人大复印资料),2006(2).
    [44]邓福星.20世纪中国画的写实派[J].美术研究,1997(4).
    [45]邹建林.趣味之辨—从新年画看民间审美观念在“毛泽东时代美术”中的渗透和转换[J].文艺研究,2005(9).
    [46]薛永年.百年山水画之变论纲[J].新美术,2006(4).
    [47]黄专.山水画走向现代的三步[J].新美术,2006(4).
    [48]光辉的十年[J].美术研究,1959(4).
    [49]卓然.谈中国画的成就[J].美术研究,1959(3).
    [50]潘絮兹.新的时代新的花朵—试谈建国十年来的中国画[J].美术研究,1959(2).
    [51]潘天寿.谁说中国画必然淘汰?[J].美术研究,1957(4).
    [52]方增先.斥右派分子的中国画不科学论[J].美术研究,1957(4).
    [53]张望.延安美术活动回顾[J].美术研究,1959(4).
    [54]黄润华,王邦彦.掀起国画反映现实生活的高潮[J].美术研究,1958(3).
    [55]原魁英.孙美兰,伶景韩.回顾美术战线上的思想斗争[J].美术研究,1959(2).
    [56]冯湘—新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J].美术研究,1959(1).
    [57]傅抱石,关山月.万方歌舞声中谈谈我们创作“江山如此多娇”的点滴体会[J].美术,1959(10).
    [58]邵洛羊.略谈贺天健的山水画[J].美术,1959(9).
    [59]秦仲文.贺天健画展观后记[J].美术,1959(9).
    [60]贺天健.突破障碍方能前进[J].美术,1959(9).
    [61]张仃.可染的艺术[J].美术,1959(9).
    [62]李可染.漫谈山水画[J].美术,1959(5).
    [63]张文俊.学习中国画创作的体会[J].美术,1959(1).
    [64]蔡若虹.为创造最新最美的艺术而奋斗[J].美术,1960(8—的.
    [65]王朝闻.必须坚持政治标准第—[J].美术,1960(3).
    [66]王朝闻.英雄的颂歌[J].美术,1960(3).
    [67]王朝闻.工农兵美术,好![J].美术,1958(12).
    [68]葛路.谈世界观与创作的关系的几个问题[J].美术,1958(1).
    [69]叶浅予.刮目看山水[J].美术,1961(2).
    [70]秦仲文.观吴镜汀画展后书[J].美术,1963(2).
    [71]王靖宪.喜看钱松岩的新山水[J].美术,1964(3).
    [72]钱松岳.画社会主义的丰收田[J].美术,1964(3).
    [73]屈健.论石鲁早期绘画艺术创作的现实主义风格[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1).
    [74]陈雨光、陈旭.中国画的近代演绎:五四情结与红色经典[J].成都大学学报,2004(3).
    [75]邹跃进.作为美术史研究对象的“毛泽东时代美术”及其中心观念[J].文艺研究,2005(9).
    [76]尚辉.从笔墨个性走向图式个性—二十世纪中国山水画的演变历程及价值观念的重构[J].国画家,2002(3).
    [77]周晓风.当代意识形态与新中国文艺政策[J].文艺研究,2003(2).
    [78]李安源.“圣人出,黄河清”—论“山水现实主义”与新金陵画派[J].齐鲁艺苑,2006(1).
    [79]沈雁冰.论无产阶级艺术[N].文学周报,1925(5-172)
    [80]水天中.中国画革新论争的回顾[A].顾森、李树生主编,百年中国美术经典[C].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
    [81]刘曦林.中国画前途的论争[A].中国画与现代中国[c].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7.
    [82]水天中.“中国画”名称的产生和变化[J].美术,1986(3).
    [83]蔡若虹.关于国画改革问题—看了新国画预展以后[N].人民日报,1949—冬—22.
    [84]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谈话[N1.人民日报,1979-09-0g.
    [85][英]沙利文.回顾与展望:1949年以来中国的美术—为华盛顿亚洲学会中国委员会而作[J].编译参考,1981(3).
    [86]艾中信.化生活为艺术的步步脚印—回忆石鲁断片[J].西北美术,1984(1).
    [87]郭沫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J].红旗,1958(8).
    [88]水天中.中国画论争五十年[A].20世纪中国画.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89]刘曦林.百年中国画的四次大论争[N].中国艺术报,2003(10-403).
    [1]李可染.李可染画集[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
    [2]李可染.李可染水墨山水写生画选[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
    [3]傅抱石.傅抱石画集[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
    [4]傅抱石、关山月.傅抱石、关山月东北写生画选[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64.
    [5]傅抱石.傅抱石东北写生画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4.
    [6]傅抱石.傅抱石浙江写生画选[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7]傅抱石.傅抱石山水册[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
    [8]胡佩衡.桂林写生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
    [9]胡佩衡.胡佩衡桂林写生画选[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
    [10]胡佩衡.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胡佩衡[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11]方济众.方济众画集[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12]方济众.方济众画集[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13]方济众.方济众画辑[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14]黎雄才.黎雄才旅行写生[M].北京: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1963.
    [15]黎雄才.黎雄才旅桂写生画选[M].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出版社,1964.
    [16]三门峡工地写生[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
    [17]陆俨少.陆俨少画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18]贺天健.贺天健山水画[M].北京: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1962.
    [19]贺天健.贺天健山水画册[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60.
    [20]贺天健.贺天健画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21]秦仲文.秦仲文山水画集[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63.
    [22]秦仲文.秦仲文作品选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23]秦仲文.秦仲文画选[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24]关山月.关山月画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5]关山月.关山月画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
    [26]关山月.井冈山[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27]吴镜汀等.国画写生小辑[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
    [28]吴镜汀.吴镜汀作品选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29]王跟党等(编).吴镜汀书画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30]亚明.亚明画集[M].南京:金陵书画社,1982.
    [31]中国埃及友好协会(编).赵望云、石鲁埃及写生画选集[M].西安:长安美术出版社,1957.
    [32]罗铭.罗铭访闽粤侨乡写生画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
    [33]罗铭.罗铭画集[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34]罗琳主编.罗铭国画精选[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35]石鲁.石鲁作品选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36]石鲁.石鲁画集[M].北京:人民美术美术出版社,2006.
    [37]水乡(新国画选辑之七)[M].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1959.
    [38]赵望云.祁连山区写生画选[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63.
    [39]赵望云.赵望云画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40]赵望云.赵望云画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1]钱松喦.钱松喦画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
    [42]傅抱石等作.山河新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2.
    [43]郎绍君(主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画(5-6).山水(上、下)[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44]杜滋龄主编.李可染书画全集(山水卷)[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45]全国国画展览会筹委会—九五三年全国国画展览会纪念画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4.
    [46]十年中国绘画选集(1949-1959)[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
    [47]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画,共6册)[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48]中国美术馆.从延安走来[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1]王先岳.写生与新山水画图式风格的形成[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2]蔡青.新中国“十七年”中国画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3]张伟平.民族绘画之路—“新浙派”历史渊源与特征[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4]黄戈.踪迹大化,其命唯新—傅抱石绘画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7.
    [5]屈健.“长安画派”研究·提要[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7.
    [6]李朝霞.新中国的美术观及其话语实践[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7]蒋文博.毛泽东时代中国山水画的图像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8]葛玉君.建国十七年中国画论争探析[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6.
    [9]王洁.建国后十七年文学与政治文化之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10]王江鹏.中国山水画写生传统与现代之比较[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
    [11]杨晓利.新国画的成就与历史的契机—对赵望云、钱松岳、关山月的绘画成就及其相关时代背景之研究[D]
    [12]孙蒋涛.钱松岳与20世纪山水画史上的革命圣地题材[D].南京:南京艺术研究院,2009.
    [13]卜登科.李可染山水画“墨法”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14]《美术》(1950:1954-1965电子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15]《美术研究》(1957-1960电子版),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华东院合办.
    [16]《美术座谈》(1950年创刊号:1951-1952年N0.5-7:1950-1953年N0.2-8),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编委会.
    [17]《画廊》2001年10月特刊(总第79期,李可染专辑);2002年8月新4期(总第83期,何海霞专刊);2003年第5期(总第90期,陆俨少专辑),岭南美术出版社画廊杂志.
    [18]《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目录》(1950-1957:1958-1962:1971-1973),人民美术出版社.
    [19]《中国画》(1957年创刊号:1958年N0.2-3:1959年N0.1-12:1960年N0.1-6),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画编辑委员会.
    [20]《文艺报》(1949-1965各期),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会文艺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