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敦煌壁画人物风格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有它自己的传承,时值21世纪,我们一直在思考传统和当代的关系问题,也时时在思考传统的价值问题。本文将敦煌壁画作为立论依据,试图从唐代敦煌壁画人物画的经典图像着手,分析它在特定环境中的历史背景、图式风格、文化内涵、时代意义等,也探讨它之于当代中国人物画抑或美术史的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四个时段(唐代以前、初唐、盛唐、中晚唐)论述唐代敦煌壁画人物画的风格特点,重点分析了盛唐的敦煌人物画经典。选择敦煌,是因为它是中国代表性壁画系统的重镇,也是引起世界关注的“敦煌学”诞生地。选择唐代,是因为那个时代与汉代一样,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盛唐敦煌壁画人物画为我们展示了不仅仅是那个时代人的精神面貌或经典艺术风格,它的意义就像我们经常憧憬遥远的古希腊文明或埃及文明一样。敦煌壁画早了欧洲“文艺复兴”近1000年,它的价值在唐代(强大的、雍容的、多元的、宽容的)历史情境中发挥到了极致。它的造型、它的色彩、它的姿态、它的法度、它的气质等,是任何一个朝代难以企及。它创造了经典,也影响了当代。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地考察、图像风格分析、文献史料引证等。
The Chinese portrait' s development has its inheritance, in 21st century, we continuously in ponder tradition and contemporary relational question, Also often in ponder the question of tradition' s value. This article will take the argument basis of the Dunhuang fresco, Attempts to begin from the Dunhuang fresco of Tang Dynasty' s portrait classical image, Analyzes it historical perspective which appears in the specific environment、Scheme style, cultural connotation, time significance and so on, Also discusses it and the Contemporary China portrait draws up or the history of art vit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mainly elaborates the Tang Dynasty Dunhuang fresco portrait style characteristic from four time intervals (Tang Dynasty earlier period, at the beginning of Tang, glorious age of Tang poetry, late Tang), Has with emphasis analyzed the glorious age of Tang poetry Dunhuang portrait classics. Chooses Dunhuang, because it is the Chinese representative mural system important town, Also is arouses the world interest the "Dunhuang studies" birthplace. Chooses the Tang Dynasty, Because that time are same and the Han Dynasty, is in the unusual prosperous times in Chinese history. In the Dunhuang fresco portrait had demonstrated for us is not merely that time mental outlook or the classical artistic style, Its significance looks like are same to look forward to frequently the remote ancient Greece civilization or the Egyptian civilization. Dunhuang fresco compared to Europe "Renaissance" early nearly for 1000years, Its value displayed the acme in Tang Dynasty (Formidable, graceful, multi-dimensional, tolerant) history situation. Its modelling, its color, its posture, its law, its makings and so on, Is any dynasty hopes to attain or equal with difficulty. It has created the classics, also has affected the present age. This article uses the research technique mainly has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the image style analysis, the literature historical data adduction and so on.
引文
[1]《张大千与敦煌壁画》,北京《团结报》,1986年5月。
    [1]陈寅恪《敦煌幼余录序》,《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1本,1930年。
    [1]东晋·法显《佛国记》。
    [2]唐代·敦煌遗书《沙州图经》。
    [3]莫高窟332窟的李怀让《重修英高窟佛龛碑》及156窟前壁上墨书《莫高窟记》。
    [4]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敦煌壁画》,文物出版社,1959年,第1-2页。
    [1]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域传》。
    [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工作五十年》,《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
    [1]段文杰《敦煌早期壁画的风格特点和艺术成就》,载王伯敏编著《敦煌壁画山水研究》,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43页。
    [1]宫大中《龙门石窟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6页。
    [2]注:印度佛教造像礼拜,从迦腻色迦王(Kanishka)时代(公元32年-59年)开始。王笃信佛教,定都犍陀罗的布路沙逻城(今白沙瓦Pashawar)。当时这里因受希腊亚历山大东征影响,有许多留下的希腊工匠曾参加堂塔的建筑和佛像的制作。最初制作佛像的就是希腊艺术家,所以佛像的面貌、服饰,都带有极浓重的希腊风格,这种风格,就是所谓犍陀罗艺术。
    [1]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五“小乘迷学竺法度造异仪记第五”,中华书局,1995年,第232页。
    [1]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别传》卷九·北凉录。
    [2]《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二。
    [3]元代·汤垕《画鉴》。
    [1]#12
    [2]中国美术全集编委会编:《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4《敦煌壁画》上,图版20、21、22、123,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3]中国美术全集编委会编:《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4《敦煌壁画》(上),图版22,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4]吴焯《克孜尔石窟壁画裸体问题初探》,《中亚学刊》第一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8页。
    [5][日]宫治昭《敦煌美术与犍陀罗印度美术》,顾红译,《敦煌研究》,1995年第3期,第196页。
    [1]顾苏宁《试论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民族特色》,《华夏考古》,1999年,第2期。
    [1]清末·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
    [1][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V1,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57页。
    [2]郑炳林、沙武田编著《敦煌石窟艺术概论》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8月,第153-154页。
    [3]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1]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2]所谓“盛唐气象”,是指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 远、超逸:危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宋代诗论家严羽曾用“盛唐气象”来称赞唐代开元前后的诗歌。文化的盛世,不仅表现在对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完美继承与发扬,也表现在对异族文化、外域文化的汲取上。
    [1]转引陈国灿《唐五代敦煌县乡里制的演变》,《敦煌研究》,1989年第3期。
    [1]宋代·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二三六《历代三》。
    [1]庄子《逍遥游》。
    [2]范兴儒编著《敦煌飞天》,文艺出版社,1995年2月。
    [1]关于玄宗御注《孝经》的过程与意义,请参看朱海《唐玄宗<御注孝经>发微》,载《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十九辑,武汉大学文科学报编辑部,2002年编辑出版。
    [1]黄征、吴伟《敦煌愿文集》,岳簏书社,1995年,第920页。
    [1]宋代·释道成《释氏要览》卷中。
    [2]宋代·李鹰《德隅斋画品》。
    [3]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贞观二十一年五月条。
    [4]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三。
    [1]马德《敦煌石窟社会化佛教浅论》,《法门寺文化研究通讯》,第11期,1998年,第76-84页。
    [2]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年版。
    [3]《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8页。
    [4]杨树云《从敦煌绢画“引路菩萨”看唐代的时世妆》,载《敦煌学辑刊》,总第4期。
    [1]转引姜亮犬著《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
    [1]王逊《中国美术史》第三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
    [1]黄念祖居士《善导大师与持名念佛》,《法音》杂志,第75期。
    [1]《张大千与敦煌壁画》,北京《团结报》,1986年5月。
    [1]转引陈国灿《唐五代敦煌县乡里制的演变》,《敦煌研究》1989年第3期。
    [2]唐代·段成式《寺塔记》卷上《道政坊宝应寺》。
    [3]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
    [1]段文杰《敦煌艺术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
    [2]敦煌变文《维摩诘经讲经文》。
    [1]唐代·白居易《长恨歌》。
    [1]沙武田《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供养人画像考察》,《中国藏学》,2003年第2期,第80-93页。
    [2]沙武田《敦煌写真邈真画稿研究——兼论敦煌画之写真肖像艺术》,《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1期,第20-26页。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89-190页。
    [2]注:[苏]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8-69页。
    [1]李最雄《敦煌莫高窟唐代绘画颜料分析研究》《敦煌研究》,2002年第4期,第11-18页。
    [1]李最雄《敦煌莫高窟唐代绘画颜料分析研究》,《敦煌研究》,2002年04期,第11-18页。
    [2]近代·章鸿钊《石雅》,地质出版社,1954年。
    [1]王进玉、王进聪《敦煌石窟铜绿颜料的应用与来源》,《敦煌研究》,2002年第4期。
    [2]王进玉《敦煌石窟艺术与颜料化学之谜》,《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3年第3期
    [1]北宋·陶谷《清异录》。
    [2]卢秀文《敦煌壁画中的古代妇女饰唇——妆饰文化研究之二》,《敦煌研究》2004年第6期。
    [1]卢秀文《敦煌壁画中的古代妇女饰唇——妆饰文化研究之二》,《敦煌研究》2004年第6期。
    [1]Ning Qiang:Art,Keligion and politics in Medieval China-Dunhuang Cave of the Zhai Family;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4
    [2]唐代·杜佑《通典》卷七。
    [3]宋代·王溥《唐会要》卷八四。
    [4]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
    [1][英国]威尔斯(H.G.Wells)《世界简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2]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
    [3]唐代杜甫《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4]唐代·段成式《寺塔记》。
    [5]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
    [1]宋代·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一一三《释教在道法之上制》。
    [2]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
    [2]《旧唐书》卷七七《阎立玄传》。
    [1]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
    [2]元代·汤厘《画鉴》。
    [3]宋代·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九《天宝八载册尊号敕》。
    [4]《新唐书》卷五一《食货一》。
    [1]《全唐文》卷三十《答张九龄等贺御注<金刚经>手诏》。
    [2]《唐会要》卷五十《尊崇道教》。
    [3]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
    [1]早在南朝陈姚最《续画品》中出现“绮罗”一词。
    [2]唐朝·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1]梁·钟嵘《诗品》。
    [2]南朝·姚最《续画品并序》。
    [1]《张大千与敦煌壁画》,北京《团结报》,1986年5月。
    [1]《张大千与敦煌璧画》,北京《团结报》,1986年5月。
    [1]王锤陵《论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历史剧观》,《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失事求似”是指通过艺术虚构而达到与历史的高度神似,虚构是由历史真实到艺术真实的一个必然的表现手段,历史剧不仅有对作为外宇宙的历史世界的观照,而且还应该有对作为内宇宙的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的观照。吴玉杰《论历史剧的艺术虚构》,《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
    1、[汉]司马迁著《史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2、[唐]刘肃著《大唐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3、[唐]魏征等著《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4、[唐]刘餗等著《朝野佥载》,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5、[五代]刘昫等著《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6、[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7、[宋]王溥著《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8、[宋]王钦若等著《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9、[宋]欧阳修、宋祁著《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10、王 素著《敦煌吐鲁番文献》,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4月。
    11、吴 越著《敦煌历史人物》,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5月。
    12、宿 白著《中国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13、陈 炎编《中国审美文化史唐宋卷》,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
    14、萧 默著《敦煌建筑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15、马 德著《敦煌工匠史料》,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
    16、马 德著《敦煌莫高窟史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年。
    17、叶 朗著《中国美学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18、劳 幹著《敦煌艺术》,台湾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出版,1958年。
    19、解 梅著《唐宋时期敦煌壁画中的胡服》,载《社科纵横》第七期,2006年。
    20、杨 雄著《再论敦煌壁画的透视》,载《敦煌研究》第四期,1994年。
    21、李 刈著《敦煌壁画中的天请问经变相》,载《敦煌研究》第一期,1991年。
    22、宿 白著《安西地区唐墓壁画的布局和内容》,载《考古学报》第二期,1982年。
    23、李 敏著《敦煌莫高窟唐代前期菩萨璎珞》,载《敦煌研究》第一期,2006年。
    24、娄婕著《试论敦煌石窟艺术的空间构成》,载《敦煌研究》第四期,1999年。
    25、王朝闻主编《中国美术史》,济南:齐鲁出版社、明天出版社,2000年。
    26、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
    27、向达著《敦煌佛教艺术之渊源及其在中国艺术史上之地位》,《敦煌学辑刊》,1981年。
    28、林莹著《谈莫高窟壁画中的佛教“本生故事”画》,《兰州教育学院学报》第三期,2002年。
    29、郭因著《中国古典绘画美学中关于“意”的理论》,载《中古典绘画美学》,丹青艺术有限公司出版,1986年。
    30、郭因著《绘画美学,也是黄金时代——谈谈唐代的绘画美学思想》,载《中古典绘画美学》,北京:丹青艺术有限公司出版,1986年。
    31、巫鸿著《什么是变相——兼谈敦煌叙事画及敦煌叙事文学之关系》,载《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1996年。
    32、史岩著《敦煌石窟画像题识》,比较文化研究所、敦煌艺术研究所、华西大学博物馆联合出版,1947年。
    33、余欣著《神道人心——唐宋之际敦煌民生宗教社会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3月。
    34、李广元著《色彩艺术学》,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
    35、赵晓星著《敦煌落蕃旧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5月。
    36、荣新江著《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37、屈直敏著《敦煌高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5月。
    38、傅抱石著《中国绘画理论》,台北:里仁书局,2000年。
    39、王南寿著《隋唐史》,台北:三民书局出版社,2000年。
    40、王克文著《敦煌艺术风华》,台北:书泉出版社,2003年。
    41、魏迎春著《敦煌菩萨漫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5月。
    42、荣新江著《敦煌学新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43、潘絮兹著《敦煌莫高窟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7月。
    44、刘进宝著《敦煌学通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45、孙修身著《敦煌与中西交通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46、姜亮夫著《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12月。
    47、史苇湘著《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48、王伯敏著《敦煌壁画山水研究》,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12月。
    49、周大正著《敦煌壁画与中国画色彩》,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7月。
    50、郑汝中著《敦煌壁画乐舞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51、赵声良著《敦煌壁画风景研究》,日本东京:比较文化研究所出版,2005年1月。
    52、孙修身著《敦煌石窟中的观无量寿经变相》,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53、姜伯勤著《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54、李泽厚著《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55、苏莹辉著《敦煌文史艺术论丛》,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7年。
    56、汤用彤著《隋唐佛教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57、刘思量著《中国美术思想新论》,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1年。
    58、赖永海著《中国佛教文化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59、余太山编《中国边疆通史丛书西域通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60、石彰如著《莫高窟形一》,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6年。
    61、梁尉英著《敦煌研究文集》,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62、阎文儒著《中国石窟艺术总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63、周天游编《唐墓壁画研究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
    64、杨大年著《中国历代画论采英》,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84年。
    65、张大千著《漠高窟记》,台北:台湾故宫博物院,1985年。
    66、柴剑虹著《西域文史论稿》,台北:国文天地杂志社出版,1991年。
    67、陈传席著《中国绘画美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68、潘挈兹编《敦煌莫高窟艺》,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69、王惠民著《武则天时期的密教造像》,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
    70、郑午昌著《中国画学全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71、陈万里著《西行日记》,北平:朴社出版,1926年。
    72、谢稚柳著《敦煌艺术叙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73、陈国灿著《敦煌学史事新政》,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年。
    74、姜伯勤著《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75、金维诺著《敦煌壁画中的中国佛教故事》,载《美术研究》,1958年。
    76、邓健吾著《敦煌莫高窟第220窟》,载《佛教艺术》,第133期,1980年。
    77、梁晓鹏著《敦煌千佛图像的符号学分析》,载《敦煌研究》第二期,2006年。
    78、史跃军著《浅析敦煌壁画与墓室壁画的关系》,载《美与时代》第十期,2006年。
    79、李其琼著《论吐蕃时期的敦煌壁画艺术》,载《敦煌研究》第四期,1994年。
    80、苏莹辉著《树立形象的历史》,载《敦煌研究》第二期,2000年。
    81、谢成水著《看敦煌壁画也谈中国画透视》,载《敦煌研究》第三期,1987年。
    82、谢成水著《敦煌艺术美学巡礼》,载《敦煌研究》第二期,1991年。
    83、赵声良著《莫高窟唐代故事画艺术》,载《敦煌研究》第二期,1991年。
    84、付卫东著《唐代敦煌壁画布局试析》,载《安阳师范学院学报》第四期,2006年。
    85、施萍婷著《建平公与莫高窟》,载《敦煌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
    86、刘玉权著《瓜沙西夏石窟概论》,载《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卷五)》,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87、宗白华著《略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载《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88、贺昌群著《敦煌佛教艺术之系统》,载《东方杂志》,北京:商务印书馆,1931 年。
    89、刘进宝著《千载沧桑话敦煌》,载《敦煌学通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
    90、史苇湘著《观于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敦煌石窟内容总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91、董从民著《唐代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艺术》,载《呼伦贝尔学院学报》第四期,2001年。
    92、李最雄著《敦煌莫高窟唐代绘画颜料分析研究》,载《敦煌研究》第四期,2002年。
    93、沙武田著《莫高窟盛唐未完工中唐补绘洞窟之初探》,载《敦煌研究》第三期,2002年。
    94、张亚莉著《唐代前期敦煌壁画的服饰色彩艺术》,载《敦煌研究》第六期,2005年。
    95、贺世哲著《敦煌壁画中的法华经变》,载《敦煌研究文集》,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96、贺世哲著《敦煌壁画中的维摩诘经变》,载《敦煌研究文集》,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97、刘进宝著《千载沧桑话敦煌》,载《敦煌学通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
    98、李月伯著《从莫高窟第3窟壁画看中国画线描的艺术成就》,载《敦煌研究》第二期,2001年。
    99、段文杰著《榆林窟的壁画艺术》,载《中国石窟安西榆林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100、段文杰著《略论敦煌壁画的风格特点和艺术成就》,载《敦煌研究》试刊第二期,1982年。
    101、李玉珉著《敦煌莫高窟第三二一窟壁画初探》,载《美术史研究集刊》第十六期,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2004年。
    102、赵青兰著《莫高窟吐蕃时期洞窟龛内屏风画研究》,载《敦煌研究》第三期,1994年。
    103、樊锦诗著《我国二十世纪敦煌石窟考古研究概述》,载《二十一世纪敦煌文献研究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
    104、晓云法师著《中印艺术之融通佛教艺术盛貌》,载《佛教艺术论集》,香港:原泉出版社。
    105、杨凤琴著《对唐代乐舞和唐代舞蹈兴盛的初探》,载《沈阳音乐学院学报》第二期,2006年。
    106、李永宁著《报恩经和莫高窟壁画中的报恩经变相》,载《敦煌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
    107、段文杰著《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敦煌石窟艺术》,载《段文杰敦煌艺术论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
    108、孙修身著《敦煌学研究丛书敦煌与中西交通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
    109、常沙娜编著《中国敦煌历代服饰图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10月。
    110、石彰如著《莫高窟形窟图暨附录二》,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6年。
    111、王晓平著《远传的衣钵——日本传衍的敦煌佛教文学》,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112、杨希义、唐莉云著《唐代丝绸之路东段长安至敦煌间的馆驿》,载《敦煌研究》第四期,1994年。
    113、樊锦诗、赵青兰著《吐蕃占领时期莫高窟洞窟的分期研究》,载《敦煌研究》第四期,1994年。
    114、樊锦诗、刘永增著《敦煌鉴赏》,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年4月。
    115、樊锦诗、赵声良著《灿烂佛宫(敦煌莫高窟考古大发现)》,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
    116、樊锦诗、刘玉权编著《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考古卷》,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
    117、张应生、吴少明著《敦煌壁画形式构成初探》,载《天水师范学院学报》第三期,2002年。
    118、贺世哲,孙修身著《瓜沙曹氏与莫高窟》,载《敦煌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
    119、沙武田、梁红编著《敦煌千佛变画稿刺孔研究——兼谈敦煌千佛画及其制作技法演变》,载《敦煌学辑刊》第二期,2005年。
    120 胡同庆、张元林著《莫高窟第275窟外道人物及相关画面的艺术特色与美学特征》,《敦煌研究》第一期,2005年。
    121、卢燕玲、田小龙、韩鉴卿著《甘肃河西地区墓葬壁画与砖画颜料分析比较》,载《敦煌研究》第四期,2002年。
    122、徐琛、张朝晖著《中国绘画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123、杨富学、牛汝极著《沙州回鹘及其文献》,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
    124、林保尧、关友惠著《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艺术卷一》,兰州:甘肃文化出
    版社,1999年。
    125、林保尧、关友惠著《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艺术卷二》,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
    126、林保尧、关友惠著《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艺术卷三》,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
    127、胡同庆、安忠义著《佛教艺术》,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
    128、王仁波主编《隋唐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
    129、贺世哲主编《敦煌石窟全集7法华经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2000年。
    130、施萍婷主编《敦煌石窟全集5阿弥陀经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2002年。
    131、赵声良主编《敦煌石窟全集18山水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2001年。
    132、李伟国等编《敦煌话语》,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
    133、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续编》,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134、郑炳林主编《敦煌佛教艺术文化论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135、潘挈兹编绘《敦煌壁画服饰资料》,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9年3月。
    136、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敦煌壁画》,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7月。
    137、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敦煌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60年3月。
    138、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敦煌彩塑》,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10月。
    139、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 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140、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 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141、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 三》,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142、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 四》,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143、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 五》,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144、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艺术(共22册)》,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
    145、《敦煌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敦煌市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年。
    146、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研究文集 敦煌石窟经变篇》,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147、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敦煌学论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
    148、敦煌研究院编《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1990年。
    149、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浙江省敦煌研究会、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分会合编《敦煌语言文学论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10月。
    150、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敦煌吐鲁番学资料研究中心编《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3月。
    151、[日]高田时雄著《敦煌·民族·语言》,钟翀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12月。
    152、[日]秋山光和著《唐代敦煌壁画中的山水表现》,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五》,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153、[日]松元荣一著《敦煌画的研究》,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7年。
    154、[法]童丕著《敦煌的借贷:中国中古时代的物质生活与社会》,余欣、陈建伟译,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2月。
    155、[美]华尔纳著《万佛峡——一所九、十世纪石窟佛教壁画研究》,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38年。
    156、[英]奥雷尔·斯坦因著《从罗布沙漠到敦煌》,赵燕、谢仲礼、秦立彦译,柳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157、[美]阿恩海姆著《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
    158、[英]奥雷尔·斯坦因著《西域考古记》,牛津:克拉兰顿出版社,1921年。
    159、Meyer Schapiro,"Style~,Anthropology Toda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3.
    160、L.Bachhofer,"Die Raumdarstellung in der chinesischenKunst des ersten Jahrtausends n.Chr.," Mynchner Jhb.Der Bildenden Kunst,n.f.Ⅶ,1931.
    161、Siren,"Chinese Painting",Leding Masters and Principles New York and London,195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