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视域下的北宋雅乐乐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北宋雅乐乐论为研究对象,讨论北宋雅乐乐论的文献情况、撰述语境、主导观念三个彼此关联且纵向深入的问题,最终试图解答:是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或信仰,影响、促成和支撑了作为历史事件、文化现象的北宋雅乐乐论。
     全文由绪论、三章正文、结论构成。《绪论》中提出本文所希望解决的问题,确立课题作为思想史研究的学科定位,分析研究面临的困境,寻求理论借鉴并提出解决方案。
     第一章《北宋雅乐乐论文献的撰述类型与史料价值》是全文研究的基础与起点,参照文体类型对北宋雅乐乐论作不同门类的区分,对文献进行统计、梳理和分析文献特征,并在从文体出发的语境分析基础上提出书文撰著、制礼作乐、科考应试三种撰述空间。
     第二章《论北宋雅乐乐论现象之特殊性》聚焦于雅乐乐论的生成/撰述这一动态的视角,将其视为一种特定时空下的音乐文化现象,阐述不同撰述空间下的雅乐乐论现象及其历史特殊性,并提出整合这一不同维度下的复合性的音乐文化现象的内在结构模式。
     第三章《北宋雅乐乐论之主导观念及其现实影响》作横向的共时性分析,以思想与音乐人事的互动关系为核心,讨论政治、制度、学术不同维度下,乐为致治之本、与礼相须为用、重构性回向三代的北宋雅乐乐论主导观念,如何与音乐人事互动。
     在《结论》中对全文的方法、思路和主要观点予以回顾,并重申课题的研究意义。
The essay takes the discussion of Sacrifice Music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as the object of study; mainly talks about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the writing contexts and the leading concepts of it. It tri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what kind of thought, concept or belief influences and forges the discussion of Sacrifice Music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which is regarded as a historical event and a cultural phenomenon.
     The whole essay is consisted of an introduction, three-chapter body and a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brings up the problems that the essay wants to solve, sets the problems as the subject of intellectual history, analyses the difficulties that the research faces and comes up with the solution under the cover of the discussion.
     Chapter one is the basis of the whole essa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decided by the different styles of the discussion of Sacrifice Music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it organizes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analyses the feature of the documents, and brings up three ways of writing on the base of context analyzing from the writing style, which are, publishing and writing, ritual music and imperial examinations.
     Chapter two focuses on the aspect of how the discussion of Sacrifice Music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was made of and takes it as a musical cultural phenomenon in a certain space and time; it talks about the phenomenon of the discussion of Sacrifice Music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its historical specificity, and put forward the inner pattern of integrating this compounded musical cultural phenomenon.
     Chapter three analyses the discussion of Sacrifice Music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laterally; it tak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ought and man and his doing in music as the center, talks about the guiding thought of the discussion of Sacrifice Music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how does it interact with man and his doing in music under politics, system and science.
     The last is the conclusion.
引文
1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六编《辽、宋、西夏、金》之“宫廷的雅乐”、“结语”,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2月北京第1版,第380、458页。
    2 [清]《康熙字典》酉集上/言部/八画,张玉书等编撰,王引之等校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第1218页。
    3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三卷本),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第3988页。
    1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336页。
    2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三卷本),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第3988页。
    3 王力等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蒋绍愚等增订,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7月第4版,第252页。
    4 见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王福庭等编著《古籍知识分类辞典》、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编《简明中国古典文学辞典》等。
    5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3月北京第2版,第168页。
    6 周勋初:《序》,载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3-4页。
    7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第8-9页。
    1 王小盾:《中国音乐文献学初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第8-9页。
    2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41页。
    3 张少康:《文心与书画乐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133-134页。
    4 李建中主编:《中国古代文论》,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21页。
    5 韩伟:《宋代乐论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文艺学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方向,导师周群,2011年,第5页。
    6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音乐研究所:《中国古代乐论选辑》“出版说明”,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第1页。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说明”、“增订版后记”,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3月北京第2版,说明页、第857--858页。
    2 李泽厚:《中国美学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第4--6页。
    3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9月第2版,第3页。
    1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9月第2版,第9、67、636页。
    2 李宏图:《西方思想史研究方法的演进》,载《浙江学刊》,2004年第1期。
    3 何兆武:《评柯林武德的史学理论》,载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增补版)》,何兆武、张文杰、陈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512页,注释2。
    4 同3。
    5 陈新:《历史学的归途:全球化情境下的思想史写作》,载《思想史的元问题》(思想史研究第一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164页。
    6 [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载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增补版)》,第211--212页。
    7 [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第212页。
    8 [英]柯林武德:《历史哲学纲要》,载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增补版)》,第431页。
    1 彭刚:《昆汀·斯金纳:历史地理解思想》,载《叙事的转向——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考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86页。
    2 关于昆廷·斯金纳与剑桥学派的贡献,可参考李宏图:《语境·概念·修辞——昆汀·斯金纳与思想史研究》,载《世界历史》,2005年第4期;《西方思想史研究方法的演进》,载《浙江学刊》,2004年第1期。以及彭刚:《昆汀·斯金纳:历史地理解思想》。
    3 [美]昆廷·斯金纳:《言语行动的诠释与理解》,任军锋译,载《什么是思想史》(思想史研究第一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140页。
    4 同注2。
    5 [美]阿兰·梅吉尔:《什么是观念史?——对话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阿兰·梅吉尔教授》,载《史学理论研究》,2012年第2期。
    6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之《导论:思想史的写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第82页。
    7 其所谓制度化、世俗化和常识化分别对应“官方礼法制度的建立”、“民间风俗习惯的变化”、“一般思想
    史界的形成”。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4月第1版,第301--302页。
    罗艺峰:《中国音乐思想史五讲》第一讲《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什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第53-54页。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之《导论:思想史的写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第135页。
    1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之《导论:思想史的写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第11-12页。
    2 罗艺峰:《中国音乐思想史五讲》第一讲《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什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第100页。
    1 [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63、67页。
    2 [英]约翰·托什:《史学导论——现代历史学的目标、方法和新方向》,吴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第130-133页。
    3 [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第74页。
    4 怀特《元史学》提出四种历史学的解释论证模式,“语境论”为其中之一,指将事件放在所发生的语境中,就可获得相应的解释,语境可以揭示事件发生的根源、过程及与其他历史事件之间的特殊勾连。参见郑京力:《语境与历史之间——作为解释模式与方法论前提的历史语境理论》,载《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5 参见郑京力:《语境与历史之间——作为解释模式与方法论前提的历史语境理论》:彭刚:《昆汀·斯金纳:历史地理解思想》,载《叙事的转向——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考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80-115页。
    6 见前文第10页引述。
    1 [美]昆廷·斯金纳:《观念史中的意涵与理解》,任军锋译,载《什么是思想史》(思想史研究第一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132-133页。
    2 [美]多米尼克·拉卡普拉:《对思想史的重新思考与文本阅读》,赵协真译,载《思想史的元问题》(思想史研究第一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81-123页。
    3 参见[美]昆廷·斯金纳:《观念史中的意涵与理解》;《言语行动的诠释与理解》,同前,第136-165页。
    上述对该研究模式的介绍,参见洛秦:《论音乐文化诗学:一种音乐人事与文化的研究模式及其分析》,载陈铭道主编《书写民族音乐文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第147-187页。
    2 陈新:《历史学的归途:全球化情境下的思想史写作》,载《思想史的元问题》(思想史研究第一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172-173页。
    1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2版。
    2 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第2版。
    3 范希春:《理性之维——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4 韩伟:《宋代乐论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文艺学专业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方向,导师周群教授,2011年5月。
    5 黄大同:《沈括<梦溪笔谈>律论之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音乐学专业中国古代音乐史方向,导师陈应时教授,2006年5月。
    6 黄敏学:《沈括音乐美学思想初探》,载《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7 王大东:《沈括的音乐思想——读<梦溪笔谈>札记》,载《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 许在扬:《陈旸及其<乐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载《黄钟》,2008年第2期。
    2 郑长铃:《陈旸及其<乐书>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音乐学专业民族音乐学研究方向,导师王耀华、乔建中教授,2004年4月。
    3 袁宏:《周敦颐理学美学思想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文艺学专业,导师马龙潜教授,2008年4月。
    4 李明:《论周敦颐礼乐思想的合理性及其局限》,载《湘南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5 吴静、邱东:《论周敦颐以“性”为体的社会控制思想》,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6 陈天林:《周敦颐思想探微》,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哲学专业,导师潘富恩教授,2004年4月。
    7 蒲薪竹:《“淡和”审美观的独特性与保守性》,载《音乐探索》2006年第2期。
    8 范希春:《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9 任超平:《欧阳修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嬗变》,载《中国音乐》,2010年第1期;《礼乐之道——欧阳修早期音乐美学思想研究》,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0年第1期:《淡和之美——欧阳修中期音乐美学研究》,载《乐府新声》,2010年第3期;《欧阳修晚期音乐美学思想研究》,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10 吴明明:《“美”与“善”的交织——试探欧阳修的音乐功能观》,载《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
    11 戈弘:《儒家音乐思想的继承者——欧阳修音乐美学思想简析》,载《扬州文学》,纪念欧阳修诞辰1000周年专号。
    12 牛冬梅:《欧阳修音乐美学思想中的二元性》,载《音乐探索》,2004年第4期。
    13 吕肖奂:《中有万古无穷音——欧阳修之琴趣与琴意》,载《焦作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4 张斌:《宋代的古琴文化与文学》,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导师蒋凡教授,2006年4月。
    15 朱人求:《李觏的礼法观》,载《孔子研究》,2007年第6期。
    1 郭树森、赖功欧:《李觏礼乐观辨析》,载《江西社会而学》,2002年第10期。
    2 杨建宏:《略论司马光的礼学思想与实践》,载《长沙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3 刘欣、吕亚军:《司马光文化人格及其成因探究》,载《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4 杨柱才:《儒学的主题转换与学理更新——从王安石说起》,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第4期。
    5 李波:《儒道合一:王安石学派的庄子学及其影响》,载《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7期。
    6 杨朝亮:《试论宋初“三先生”的政治思想》,载《东岳论丛》,2002年第6期。
    7 侯步云:《宋初“三先生”之孙复学术思想考论》,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8 成积春:《石介的伦理思想初探》,载《齐鲁学刊》,2002年第3期。
    9 潘立勇:《论张载的美学思想》,载《浙江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10 韩星:《张载“和”哲学论纲》,载《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11 林乐昌:《张载礼学三论》,载《唐都学刊》,2009年第3期。
    12 杨建宏:《论张载的礼学思想及其实践》,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3 杨永亮、巩君慧:《试论张载的礼学思想》,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4 张学强:《理学音乐教育思想初探》,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5 秦婷:《宋儒对<乐记>的诠释》,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哲学专业,导师郭晓东副教授,2010年4月。
    1 郑月平:《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解读北宋之雅乐》,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古代史专业,导师陈峰教授,2005年6月。
    2 邱源媛:《唐宋雅乐的对比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古代史专业宋史研究方向,导师刘复生教授,2003年。
    3 孙琳:《唐宋宫廷雅乐之比较研究》,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音乐学专业中国音乐史方向,导师田可文教授,2006年。
    4 卫亚浩:《宋代乐府制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导师赵敏俐教授,2007年6月。
    5 董春林:《宋型文化形成的内在动力管窥——以宋初雅乐改制为中心的考察》,载《求索》,2009年第12期。
    6 见洛秦《“新史学”与宋代音乐研究的倡导与实践》、杨成秀《范镇雅乐观研究》、徐蕊《中声与钟声——北宋雅乐的中声音乐观与钟声实践》,载《中国音乐学》2013年第4期。
    1 李方元:《<宋史·乐志>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2 喻意志:《(乐府诗集>成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导师王小盾教授,2002年10月。
    3 喻意志:《北宋时礼乐观影响下的乐书分类观念的改变》,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4期。
    4 杨晓霭:《试论礼乐文学的文化传承家价值——以宋代为范例的研究》,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1 杨晓霭:《郭茂倩的声诗观与<乐府诗集>的编纂》,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 叶明春、李浩:《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古代部分研究历史与现状》,载韩锺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问题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92-133页。
    3 洛秦:《宋代音乐研究的特征与反思》(上、下),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1、2期。
    4 该成果尚未发表,洛秦师宣读于第二届宋代音乐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2013年12月19日下午),文中所引数据见其会议ppt展示。开幕式具体情况可见中国音乐学网会议综述:http://musicology.cn/lectures/lectures 8654.html。
    5 杨志刚:《“礼下庶人”的历史考察》,载《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6期。
    1 惠吉兴:《仪式的意义——宋代学者论礼的起源与内涵》,载《现代哲学》,2003年第1期。
    2 李祥俊:《北宋时期儒家礼学的体系化建构》,载《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3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之《导论:思想史的写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第12、13页。
    [英]约翰·托什:《史学导论——现代历史学的目标、方法和新方向》,吴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第172页。
    见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译注》“目录”,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3月北京第2版。
    1 韩伟:《宋代乐论研究》绪论“二、宋代‘乐’及‘乐论’的存在形态”,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文艺学专业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方向,导师周群教授,2011年5月。
    2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1页
    3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第497-498页。
    4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第30页。
    1 曾枣庄:《<全宋文>的问题分类及其编序》,载《全宋文》附录,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243页。
    2 同注1。
    3 李方元:《<宋史·乐志>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07页。
    4 韩伟:《宋代乐论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文艺学专业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方向,导师周群教授,2011年5月。
    1 中华书局编辑部:《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之《前言》,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页。
    2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年表》,《民国丛书》第1编,上海书店,1989年10月。
    1 该书共分44类,并无经史子集部级分类,但实际按照经史子集的顺序。
    2 该书本已失传,赵士炜《中兴馆阁书目辑考·序》(1932)根据《国史艺文志》考证该书的分类。
    3 该书无经史子集之名,但实际上属于四部分类系统。
    4 直接分53类,但仍具有四部的特征。
    1 该部分对于目录书频繁标注,出于写作表述的简明方便,在本节中以简写代之:官修,《崇文总目》简写《崇目》,《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简写《秘目》,《中兴馆阁书目》简写《馆目》、《宋史·艺文志》简写《艺文志》:私修,《通志·艺文略》简写《艺文略》,《郡斋读书志》简写《郡目》,《遂初堂书目》简写《遂目》,《直斋书录解题》简写《直目》,《文献通考·经籍考》简写《经籍考》。其他频繁引述者,《玉海·律历》简写《玉律》,《玉海·音乐》简写《玉乐》,《宋史·律历志》简写《律历志》,《宋史·乐志》简写《乐志》,《续资治通鉴长编》简写《长编》。
    2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4,徐小蛮、顾美华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第403页。
    1 [宋]王应麟:《玉海》卷105《乐》,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12月第1版,第1934页上。
    2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3 [宋]陈旸:《乐书自序》,载《全宋文》册133卷2880,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312页。
    4 [宋]陈旸:《乐书》卷189《乐图论》之《吉礼·五礼论》。文渊阁电子版。标点笔者所加。
    5 [宋]陈旸:《乐书自序》,第313页。
    1 [宋]陈旸:《乐书》卷200《乐图论》之《嘉礼·总论》,文渊阁电子版。
    2 [宋]陈旸:《乐书自序》,载《全宋文》册133卷2880,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313页。
    3 [宋]陈振孙:《直斋书目解题》卷14,徐小蛮、顾美华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第403页。
    4 [宋]陈旸:《进乐书表》,载《全宋文》卷2880,第311页。
    5 同注2。
    6 [宋]宋祁:《乐书局谢赐景祐乐髓新经表》,载《全宋文》册24卷501,第34页。
    1 [元]脱脱等:《宋史》卷71《律历》四,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1604-1606页。
    2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册1《乐》2之1-7,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291-294页。
    3 令狐揆,湖北安陆人,活动于宋仁宗时期。《玉海》载其进书为景祐二年,其人事迹则见于[宋]王得臣撰《麈史》卷二,载其与宋痒、宋祁同辈挚交,著述乐类有《乐要》、《谗髓琴谱》。另,二宋文集中亦皆有与其互寄的诗篇。
    4 [宋]王应麟:《玉海》卷105《乐》,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12月第1版,第1928页。
    5 [宋]宋祁:《大乐图义序》,载《全宋文》册24卷515,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18页。
    6 [宋]王应麟:《玉海》卷105《乐》,第1928页下-1929页上。
    1 [宋]王应麟:《玉海》卷105《乐》,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12月第1版,第1932页下。
    2 黄大同:《沈括<梦溪笔谈>律论之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古代音乐史方向,导师陈应时教授,2006年5月。
    3 [宋]王应麟:《玉海》卷7《律吕》下,第146页上。
    4 [元]脱脱:《宋史》册9卷128《乐》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2981页。
    5 [元]脱脱:《宋史》册9卷128《乐》三,第2991-2993页。
    6 [宋]王应麟:《玉海》卷105《乐》,第1933页上。
    1 [元]脱脱:《宋史》册9卷128《乐》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2983页。
    2 [宋]杨杰:《平律书序》,载《全宋文》册75卷1641,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206页。
    3 [宋]王应麟:《玉海》卷7《律吕》下,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12月第1版,第146页上。
    1 [元]脱脱:《宋史》册9卷128《乐》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2989页。
    2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4,徐小蛮、顾美华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第404页。
    3 [宋]王应麟:《玉海》卷105《乐》,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12月第1版,第1933页。
    4 孙猛:《郡斋读书志校正》卷二,[宋]晁公武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98页。
    5 [元]脱脱:《宋史》册9卷129《乐》四,第3003-3005页。
    1 李宗谔(964-1012),《宋史》有传。饶阳李氏乃官宦之家,其父李昉既袭荫补,又于后汉干佑年间举进士,后周时以文为世宗所赏识,北宋后亦为一代名臣。宗谔为防第三子,“耻于父任得官”,于端拱二年登进士第,为官于太宗、真宗两朝。其人品高洁,曾巩赘曰:“风流文雅,内行纯正,事继母以孝称·奖借后学,荐拔寒素,接人有礼,士大夫爱幕之。”(《隆平集》卷四)史称其“藏书万卷”,为学尤以礼乐着称:“宗谔博学,晓音律,尤精于典章沿革,朝廷创制损益,莫不与闻”。(《隆平集》卷四)真宗景德三年.李宗谔负责修整雅乐,对乐器进行修整调音,对乐工进行精选,针对仪典用乐进行了有效的排演,深得美赞。同时也对乐工管理和训练制度加以裁定。事见《宋史》之《乐志》、《李宗谔传》及[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2 [宋]章如愚:《群书考索》卷五十《乐门》。文渊阁电子版。
    3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3卷61,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1992年3月第1版,第1356页。
    4 [宋]王应麟:《玉海》卷28《圣文》之《杂御制》“康定洪范政鉴、审乐要纪”条,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12月第1版,第559页上。
    1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7卷171,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1992年3月第1版,第4121页。
    2 [宋]王应麟:《玉海》卷105《乐》,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12月第1版,页1925下-1926上。
    3 [宋]房庶:《论律尺书》,载《全宋文》册62卷1358,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301页。
    4 [宋]房庶:《论乐》,载《全宋文》册62卷1358,第301页。
    5 [宋]房庶:《论古乐与今乐本末不远》,载《全宋文》册62卷1358,第302页。
    6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4,徐小蛮、顾美华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第403-404页。
    1 [宋]王应麟:《玉海》卷105《乐》,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12月第1版,第1928页。
    2 [宋]王应麟:《玉海》卷105《乐》,第1928页。
    3 [宋]王尧臣等编:《崇文总目》卷1《乐》,[清]钱东垣等辑释,见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6页。
    4 [宋]王应麟:《玉海》卷105《乐》,第1927页
    5 [宋]王应麟:《玉海》卷105《乐》,第1928页。
    6 [宋]王应麟:《玉海》卷105《乐》,第1928页上。
    7 [宋]陈振孙:《直斋书目解题》,徐小蛮、顾美华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第405页。
    8 田琮,《宋史》无志,太宗时曾任太常音律官。[宋]袁褧《枫窗小牍》载其于自家庭中得汉晋古铎、玉管故事一则。
    1 [宋]王应麟:《玉海》卷七《律历》之《律吕下》“至道十二律图”条,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12月第1版,第139页。
    2 [元]脱脱:《宋史》册9卷126《乐》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2944-2945页。
    3 [宋]王应麟:《玉海》卷7《律吕》下。
    4 [元]脱脱:《宋史》册9卷129《乐》四,第3002页。
    5 和岘(933-988),《宋史》有传。其九世祖以后家中累代未有为官者,至其父和凝于五代梁贞明年间登进士第,为五代著名词人,历唐、晋、汉、周皆任高职,岘为其次子。(《旧五代史·和凝传》)《宋史·和岘传》载其生于父亲官运腾达之时,少年即因门荫有了官衔,但对其为外任地方的官品评价颇低,称其“苛刻鄙吝,好殖财,复轻侮人”,因“以官船载私货贩易规利”而获罪。和岘的主要功绩还是体现于对北宋初年制礼作乐的贡献。他对宋太祖年间郊祀、蜡祭、祀昊天上帝等祭礼多有参议,是《开宝通礼》的编撰者之一。同时,对雅乐贡献更为突出。北宋建国初年沿用五代旧乐,和岘于宋太祖乾德四年改定雅乐,涉及黄钟律高、正律器、新制乐章曲辞等方面,创制了北宋开国以来雅乐的第一代新乐,亦成为北宋此后各朝所谓之“祖宗旧乐”。
    6 张方平:《请郊祀用新乐事》,《全宋文》册237卷791,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137页。
    [元]脱脱:《宋史》册9卷128《乐》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2996页。
    1 韩伟:《宋代乐论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文艺学专业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方向,导师周群教授,2011年5月。
    2 [宋]郑樵:《献皇帝书》,载《全宋文》册198卷4373,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页32-34。
    3 [宋]郑樵:《编次之说论十五篇》,见《通志二十略》之《校雠略》,王树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815页。
    4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巴蜀书社,1991年,第150页。
    1 [宋]郑樵:《求书之道有八论九篇》,《通志二十略》之《校雠略》,王树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814页。
    2 [宋]范镇:《东斋记事》卷一,汝沛点校,载《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0页。
    1 [宋]张方平:《请郊祀用新乐事》,《全宋文》册237卷791,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137页。
    2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438页。
    1 [宋]李照“再言制造钟律度量衡奏”,见《全宋文》册20卷409,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11页;韩琦“同详定阮逸胡瑷邓保信等所造钟律奏”,见《全宋文》册39卷841,第167页;丁度“详定太府寺并邓保信阮逸胡瑗所制四尺奏”,见《全宋文》册19卷395,第161页。
    2 [宋]宋仁宗《国乐名大安诏》,见《全宋文》册45卷974,第238页:宋祁《请乞别撰郊庙歌曲明述祖宗积累之业奏》,见《全宋文》册23卷490,第234页。
    3 [宋]孙爽《乞详定郊庙酌献用舞奏》,见《全宋文》册9卷193,第367页。
    4 [宋]宋祁《论竽及巢笙和笙奏》,见《全宋文》册23卷489,第221页。
    5 [宋]姚仲孙《请止用旧乐奏》,见《全宋文》册20卷415,第134页。
    1 [宋]裴煜《大祀与国忌同者乞用乐奏》,载《全宋文》册48卷1055,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教育出版社,第385页:宋仁宗《飨先农释奠文宣武成王并用登歌诏》,载《全宋文》册44卷957,第326页。
    2 韩伟:《宋代乐论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文艺学专业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方向,导师周群教授, 2011年5月。
    1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4月第1版,第105、114页。
    2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第106、114页。
    3 洛秦:《论音乐文化诗学:一种音乐人事与文化的研究模式及其分析》,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第164页。
    4 洛秦:《论音乐文化诗学:一种音乐人事与文化的研究模式及其分析》,第157--158页。
    5 洛秦:《论音乐文化诗学:一种音乐人事与文化的研究模式及其分析》,第159页。
    1 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2月第1版,第247页。
    2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90页。
    3 古云义等主编:《中国古典文学辞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1142页。
    4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第91页。
    5 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第267、258页。
    6 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第255页。
    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2月第1版,第284页。
    1 [宋]夏竦:《吹律暖寒谷赋》,见《全宋文》册16卷333,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269页。
    1 [宋]李防等:《太平御览》卷34,文渊阁电子版。
    2 本文对于赋作用韵、结构等文体特征的梳理,参考了祝尚书关于宋代律赋声韵、结构、作法的文学研究。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第九章《宋代科举时文:诗赋》,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2月第1版,第247-283页。
    1 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2月第1版,第286、303页。
    2 何忠礼:《科举制度与宋代文化》,载《科举与宋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第1版,第68页。
    3 省试,又称礼部试、礼闱、春试、春闱,是发解试中获得发解资格的举人,被解送到尚书省礼部,参加礼部主持的更高一级的考试。而在北宋整个科举中,省试一级是能否获取功名的关键性考试,宋人有“贡举莫重于省试”之说。参见何忠礼:《南宋科举制度史》第一章第三节《北宋科举中的发解试、省试和殿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第41页。
    4 发解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级考试,简称解试,有时也称秋闱、乡试、乡举或大比;又分国子监发解试、开封府发解试、州郡发解试和各类别头试四种。参见何忠礼:《南宋科举制度史》第一章第三节《北宋科举中的发解试、省试和殿试》,第37页。
    5 何忠礼:《科举制度与宋代文化》,第77页。
    6 何忠礼:《南宋科举制度史》,第45页。
    1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387页。
    2 曾枣庄:《论<全宋文>的文体分类及其编序》,载《全宋文》附录,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255--256页。
    1 [宋]毕仲游:《上李少卿》,载《全宋文》册111卷2398,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25页。
    2 [宋]李新:《上徐提举书》,载《全宋文》册134卷2886,第19页。
    3 [宋]苏轼:《答范端明启》,载《全宋文》册87卷1888,第271页。
    4 [元]脱脱:《宋史》卷128《乐》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2988页。
    1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389页。
    2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12卷169,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1992年3月第1版,第4066页。
    3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12卷171,第4121页。
    4 [宋]范镇:《上皇帝书论尺律》,载《全宋文》册40卷863,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169页。
    5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12卷171,第4122页。
    1 [宋]司马光:《与范景仁论乐书》、《再与景仁书》,载《全宋文》册56卷1213,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45--49页。
    2 [宋]范镇:《景仁复书》(《与司马文公论乐书》一),载《全宋文》册40卷869,第250页。
    3 [宋]司马光:《与范景仁第九书》,载《全宋文》册56卷1213,第58页。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六编《辽、宋、西夏、金》之“宫廷的雅乐”、“结语”,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2月北京第1版,第380、458页。
    2 李方元:《<宋史·乐志>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90、280-282页。
    3 李方元:《<宋史·乐志>研究》,第132-133页。
    4 梁满仓:《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的吉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第178页。
    1 项阳:《中国礼乐制度四阶段论纲》,载《音乐艺术》,2010年第1期。
    2 [唐]王泾:《大唐郊祀录》卷六,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771页下。
    3 [唐]王泾:《大唐郊祀录》卷二,第740页上。
    4 [唐]萧嵩等:《大唐开元礼》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36页等。
    5 [唐]王泾:《大唐郊祀录》卷二,第741页上。
    6 [唐]萧嵩等:《大唐开元礼》卷,第36页等。
    7 [唐]王泾:《大唐郊祀录》卷二,第741页上。
    8 [唐]王泾:《大唐郊祀录》卷二,第741页上。
    1 [唐]王泾:《大唐郊祀录》卷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740页下。
    2 [唐]王泾:《大唐郊祀录》卷二,第741页。
    3 [唐]王泾:《大唐郊祀录》卷二,第741页下。
    4 [唐]王泾:《大唐郊祀录》卷7,第777页上。
    5 [唐]萧嵩等:《大唐开元礼》卷1《序例》上“神位”,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16页。
    6 [唐]王泾:《大唐郊祀录》卷二,第741页下。
    1 [元]脱脱:《宋史》卷126《乐》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2946页。[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3亦载。
    2 [元]脱脱:《宋史》卷126《乐》一,第2946页。
    3 [宋]欧阳修等:《太常因革礼》卷17《乐》一,见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6月初版,第98-99页。
    1 朱溢:《唐至北宋时期的皇帝亲郊》,载《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34期,2010年11月,第1-52页。
    2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册1《乐》3之8,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 版,第311页。
    3 雷闻:《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5月北京第1版,第50-52页。
    4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13卷317,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1992年3月第1版,第7669页。
    1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3卷69,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1992年3月第1版,第1550-1551页。
    2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册1《乐》3之24、《乐》5之17-18,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319、341页。
    3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3卷70,第1566-1567页。
    4 [宋]欧阳修等:《太常因革礼》卷17《乐》一,见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6月初版,第95页。
    5 见《太常因革礼》卷17《乐》一,《政和五礼新仪》卷六《序例》中亲祠、大中祠登歌、宫架的介绍。
    [元]脱脱:《宋史》卷128《乐》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2987页。
    2 同注260。
    3 [元]脱脱:《宋史》卷128《乐》三,第2988页。
    4 可参阅《政和五礼新仪》卷六《序例》。
    5 [元]脱脱:《宋史》卷128《乐》三,第2996页。
    6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19卷471,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1992年3月第1版,第11253页。
    7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19卷482,第11464-11465页。
    1 [元]脱脱:《宋史》卷129《乐》四,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3003页。
    2 [元]脱脱:《宋史》卷129《乐》四,第3012-3013页。
    3 详见[元]脱脱:《宋史》卷129《乐》四,第3013-3017页。
    1 朱溢:《唐至北宋时期的皇帝亲郊》,载《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34期,2010年11月,第1-52页。
    2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3卷68,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1992年3月第1版,第1534页。
    3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3卷72,第1625页。
    4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3卷79,第1807页。
    5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4卷83,第1899页。
    1 [宋]欧阳修等:《太常因革礼》卷17《乐》一,见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6月初版,第99-100页。
    2 [宋]欧阳修等:《太常因革礼》卷17《乐》一,第100页。亦可见《宋会要辑稿》《乐》3之6。
    3 同注2。
    4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4卷87,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1992年3月第1版,第1990页。
    5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4卷93,第2171页。
    6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1卷1,第8页。
    7 同注6。
    8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5卷112,第2620页。
    9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册1《乐》3之13,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313页。
    10 请参考朱溢:《唐至北宋时期的大祀、中祀和小祀》,载台湾《清华学报》新39卷第2期,第287-324页。
    1 [清]皮锡瑞:《经学历史》,周予同注释,中华书局,1959年,第19页。
    2 [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第67-68页。
    3 周予同:《中国经学史讲义》第四章之“二、五经与“乐”之有无问题”,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1-22页。
    1 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中华书局,1984年12月第1版,第106页。
    喻意志:《北宋时礼乐观影响下的乐书分类观念的改变》,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4期,第131-134页。
    林岩:《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71页。
    林岩:《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72-74页。
    2 [宋]欧阳修:《武成王庙问进士策》,载《全宋文》册35卷735,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34页。
    3 [宋]欧阳修:《问进士策一》,载《全宋文》册35卷735,第35页。
    4 [宋]曾巩:《问》,载《全宋文》册57卷1237,第120页。
    5 [宋]王安石:《策问》六,载《全宋文》册65卷1406,第32页。
    6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增订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3月北京第2版,第266页。
    7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第197页。
    8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增订版)。
    1 [清]皮锡瑞:《经学历史》,周予同注释,中华书局,1959年,第230页。
    2 [宋]苏轼:《古乐制度》,载《全宋文》册90卷1956,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183页。
    3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9月第2版,第16页。
    1 [宋]王令:《为邦》,载《全宋文》册80卷1746,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135页。
    2 [宋]王令:《礼乐》,同注302。
    3 [宋]苏辙:《问》,载《全宋文》册95卷2077,第275页。
    4 [宋]苏辙:《拟殿试策题》一,载《全宋文》册95卷2077,第276页。
    5 [宋]苏辙:《问》,载《全宋文》册95卷2077,第275页。
    6 [宋]欧阳修:《问进士策》二,载《全宋文》册35卷735,第37页。
    7 [宋]曾巩:《拟试制科王平甫策问一道》,载《全宋文》册57卷1237,第112页。
    1 [宋]曾巩:《问》,载《全宋文》册57卷1237,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119-120页。
    2 [宋]王安石:《策问》六,载《全宋文》册65卷1406,第32页。
    3 [宋]刘挚:《元祐六年御试进士制策》册76卷1665,第202页。
    4 [宋]宋仁宗:《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钱明逸等制策》册45卷966,第62页。
    5 [宋]苏辙:《问》,载《全宋文》册95卷2078,第280页。
    6 [宋]杨时:《策问》一七,载《全宋文》册124卷2692,第379页。
    1 项阳:《礼乐·雅乐·鼓吹乐之辨析》,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2 项阳:《俗乐的双重定位:与礼乐对应/与雅乐对应》,载《音乐研究》,2013年第4期。
    1 陈新:《历史学的归途:全球化情境下的思想史写作》,载《思想史的元问题》(思想史研究第一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172-173页。
    1 [宋]李煮:《续资治通鉴长编》册4卷105,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1992年3月第1版,第2434页。
    2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5卷108,第2526页。
    3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5卷109,第2548-2549页。
    4 刘静贞:《皇帝和他们的权利——北宋前期》,稻香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第173-174页。
    5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5卷110,第2557页。
    1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5卷110,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1992年3月第1版,第2568页。
    2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5卷111,第2595页。
    3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5卷111,第2595页。
    4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5卷112,第2617页。
    1 刘静贞:《皇帝和他们的权利——北宋前期》,稻香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第187页。
    2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365-366页。
    3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5卷113,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1992年3月第1版,第2647页。
    1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5卷113,明道二年八月丁巳,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1992年3月第1版,第2633页。
    2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5卷113,第2648-2649页。
    3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5卷115,第2693、2694页。
    4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5卷115,第2694-2695页。
    5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5卷115,第2696页。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5卷115,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1992年3月第1版,第2705页。
    2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册1《乐》1之2-3,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280-281页。
    1 [元]脱脱:《宋史》卷126志79《乐》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2955页。
    2 [元]脱脱:《宋史》卷127志80《乐》二,第2965页。
    3 见[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9,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1992年3月第1版,第4059页。
    1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9,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1992年3月第1版,第4065-4066页。
    2 1)公元纪年以万国鼎编《中国历史纪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11月第1版)为准。2)写作时间的确定和排序,以《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乐志》中的时间记载,以及与司马光书信往返的内容对照为依据。3)认为范镇写有《乐书》,《新定乐法》则与之同书异名或为其所附图谱;此书外另有《乐论》八篇。判断依据是范镇书信、笔记的记录,以及宋代目录书中的记载相参照。以上简单交代写作年代与书名的判定依据,由于文章篇幅所限,不予具体展开。
    3 《全宋文》将范镇与司马光论乐书进行了统一编号。笔者为了论述中便于区分不同信件,以及与司马光信件名称能够呼应的考虑,对范镇信采用了《传家集》中的标题,同时在括号内标注《全宋文》中的序号以对照。
    1 [宋]苏轼:《范景仁墓志铭》,载《全宋文》册92卷1995,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46页。
    2 [宋]司马光:《范景仁传》,载《全宋文》册56卷1224,第249页。
    1 [宋]司马光:《范景仁传》,载《全宋文》册56卷1224,第251--252页。
    2 范镇请致仕,上疏神宗痛斥王安石新法。王安石在制书中写入以上文字。事见[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16卷216,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1992年3月第1版,第5265页。
    3 [元]脱脱:《宋史》册9卷127《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970页。
    1 [宋]范镇:《东斋记事》卷二,汝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第1版,第17页。
    2 [宋]范镇:《请建储疏》,载《全宋文》册40卷865,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206页。
    3 [宋]范镇:《请建储疏》,载《全宋文》册40卷865,第206页。
    4 [宋]范镇:《乞复用旧乐疏》,载《全宋文》册40卷866,第210-211页。
    5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6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13卷183,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1992年3月第1版,第4440页。
    1 [元]脱脱:《宋史》卷128《乐》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2986页。
    2 [宋]司马光:《与范景仁第九书》,载《全宋文》册56卷1213,第58页。
    3 [宋]范镇:《与司马温公议乐书》一三,载《全宋文》册40卷870,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1992年3月第1版,第266页。
    4 [宋]李煮:《续资治通鉴长编》册16卷216,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1992年3月第1版,第5264页。
    5 [宋]范镇:《论太祖宜正东飨位疏》,载《全宋文》册40卷868,第241页。
    6 [宋]范镇:《再论太祖东飨及大乐乖误疏》,载《全宋文》册40卷868,第242页。
    7 [宋]苏轼:《范景仁墓志铭》,载《全宋文》册92卷1995,第51页。
    1 《进乐律表》。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中论宋代律高,亦特于“宋景祐中李照律”外并列一条“宋景祐中实际用律”。
    2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29卷419,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1992年3月第1版,第10143--10144页。
    1 [宋]郑樵:《通志·乐略》,王树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883页。
    2 孙晓辉:《两唐书乐志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244页。
    1 [宋]欧阳修:《太常因革礼》卷17《乐》一,见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6月初版,第96页。
    2 [元]脱脱:《宋史》卷126《乐》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2939-2940页。
    3 [元]脱脱:《宋史》卷126《乐》一,第2937、2941页。
    1 [日]渡边信一郎:《元会的建构——中国古代帝国的朝政与礼仪》,周长山译,载刘永华主编《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2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136《嘉礼》9,文渊阁电子版。标点笔者所加。
    3 [元]脱脱:《宋史》卷116《礼》19,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2743页。
    4 [元]脱脱:《宋史》卷116《礼》19“大朝会”,第2743-2744页。
    1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1992年3月第1版,第68页。
    2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第157页。
    3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第169页。
    1 吴涛:《北宋都城东京》,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第1版,第4页。其中两段引文依次来自《宋会要辑稿·方棫》一之3,《东京梦华录》卷10《车驾宿大庆殿》。
    2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136《嘉礼》9,文渊阁电子版。标点笔者所加。
    3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136《嘉礼》9。
    1 《旧五代史》卷144志6《乐志》上。文渊阁电子版。
    2 [元]脱脱:《宋史》卷126《乐》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2940页。
    3 [元]脱脱:《宋史》卷126《乐》一,第2940页。
    4 《旧五代史》卷145志7《乐志》下。文渊阁电子版。
    5 [元]脱脱:《宋史》卷126《乐》一,第2940页。详细人数构成与服饰,见[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册1《乐》3之2,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308页。
    1 [元]脱脱:《宋史》卷126《乐》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2939页。
    2 [元]脱脱:《宋史》卷126《乐》一,第2941-2942页。
    3 同注2。
    4 [元]脱脱:《宋史》卷126《乐》一,第2941页。《宋会要辑稿》《太常因革礼》皆有载。
    5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册1《乐》1、《律吕》1,[元]脱脱《宋史·律历一》,[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乾德四年冬十月,皆有载。
    1 参见张一兵:《明堂制度研究——明堂制度的源流》,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古代史专业,导师陈恩林,2004年。
    2 参见杨高凡:《宋代明堂礼制研究》,河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古代史专业,导师苗书梅,2011年。
    3 同注1。
    4 同注2。
    5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8,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1992年3月第1版,第4034页。
    6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册1《乐》2之20,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301页。
    7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册1《乐》4之17-18,第330页。
    8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8,第4034页。
    9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8,第4043-4045页:《宋史》卷127志80《乐》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册1《乐》四之17-18、《礼》24之6-14、2之1-7,第330、902-906、417-420;[宋]欧阳修等:《太常因革礼》卷19《乐》三,见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6月初版,第115-116页。
    1 [元]脱脱:《宋史》卷127《乐》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2965页。亦载《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9。
    1 [元]脱脱:《宋史》卷127《乐》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2962页。
    2 [宋]宋祁:《议乐疏》,载《全宋文》册23卷489,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229页。
    3 [元]脱脱:《宋史》卷126志79《乐》一,第2949页。[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6亦载。
    4 同注2。
    5 同注2。
    1 [元]脱脱:《宋史》卷126志79《乐》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2952页。
    2 同注1。
    3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册1《乐》1之21-22,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290页。
    4 [宋]阮逸、胡瑗《皇祐新乐图记》。文渊阁电子版。
    5 [元]脱脱:《宋史》卷126志79《乐》一,第2948页。
    [宋]宋祁:《议乐疏》,载《全宋文》册23卷489,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229页。
    2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册1《乐》1之21-22,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290页。
    1 [宋]欧阳修等:《太常因革礼》卷19《乐》3,见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6月初版,第115-116页。
    2 [元]脱脱: 《宋史》卷126志79《乐》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2950页。
    3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册1《乐》2之10-15,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296-298页。
    1 [宋]阮逸、胡瑗:《皇祐新乐图记》卷中。文渊阁电子版。
    2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册1《乐》3之9-11,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311-312页。
    1 朱溢:《从郊丘之争到天地分合之争——唐至北宋时期郊祀主神位的变化》,载《汉学研究》第27卷第2期,2009年,第267-302页。
    2 [元]脱脱:《宋史》卷志《礼》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2422页。
    1 [元]脱脱:《宋史》卷志《乐》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2971页。
    2 [元]脱脱:《宋史》乐三,第2988页。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40,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1992年3月第1版,第8190-8191页。
    2 亲享太庙可参见[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册1《礼》17之15,祀昊天上帝则可见《宋史》卷志《礼》二“仪注”部分。
    朱溢:《从郊丘之争到天地分合之争——唐至北宋时期郊祀主神位的变化》,载《汉学研究》第27卷第2期,2009年,第267-302页。
    2 [元]脱脱:《宋史》卷100《礼》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2450页。
    3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35,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1992年3月第1版,第8065页。
    4 [元]脱脱:《宋史》卷128《乐》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2988页。
    5 同注1。
    6 [元]脱脱:《宋史》卷100《礼》三,第2453页。
    7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册1《乐》3之24,第319页。
    1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12卷294,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1992年3月第1版。
    2 [元]脱脱:《宋史》卷116《礼》19之“大朝会”,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2745-2749页。
    3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12卷297。
    4 日本学者渡边信一郎将元会仪分为朝、会两部分,西晋、与唐《开元礼》中记载的结构都是如此,而与汉代朝会之礼也在结构上相通。参见[日]渡边信一郎:《元会的建构——中国古代帝国的朝政与礼仪》,周长山译,载刘永华主编《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1 [元]脱脱:《宋史》卷127《乐》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2974页。
    2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册1《乐》3之18-19,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316页。
    [日]渡边信一郎:《元会的建构——中国古代帝国的朝政与礼仪》,周长山译,载刘永华主编《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2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册1《乐》5之13-14,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339页。
    3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册1《乐》3之23,第318页。《宋史》卷128《乐》三亦载。
    1 [元]脱脱:《宋史》卷127《乐》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2971页。
    2 [宋]欧阳修等:《太常因革礼》卷20《乐》四,见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6月初版,第122-123页。
    [宋]范镇:《东斋记事》卷二,汝沛点校,载《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7页。
    2 [宋]范镇:《东斋记事》附录(一)辑遗,第58页。
    3 [宋]范镇:《景仁又复书》(《与司马文公论乐书》一〇),载《全宋文》册40卷869,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262页。按,《四库全书》中“失则人不能知”一句为“又不能知”。
    4 [宋]范镇:《景仁答中和书》(《与司马文公论乐书》六),载《全宋文》册40卷869,第259页。
    1 [宋]范镇:《上皇帝书论尺律》,载《全宋文》册40卷863,第169页。
    2 黄艺鸥:《北宋音乐文化编年史》,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古代音乐史方向,导师洛秦,2013年。据其注释,史料来自[宋]黄休复:《茅亭客话》卷一,载于《全宋笔记》第二编之一,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8页。
    3 [宋]黄休复:《茅亭客话》卷一,第8页。
    2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9,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 校,1992年3月第1版,第4065-4066页。
    1 [元]脱脱:《宋史》卷127《乐》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2961-2962页。
    2 [宋]宋祁:《议乐疏》,载《全宋文》册23卷489,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229页。
    3 同注2。
    4 同注2。
    5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7,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
    校,1992年3月第1版,第2753页。亦载[元]脱脱:《宋史》卷126《乐》一
    1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册1《乐》3之8,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311页。
    2 [元]脱脱:《宋史》卷126志79《乐》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2948-2949页。
    3 [元]脱脱:《宋史》卷126志79《乐》一,第2948页。
    4 同注3。
    1 事见[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册1《乐》1之3-4,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281页。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6,《宋史》卷126《乐》一皆有载。
    2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6。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1992年3月第1版,第2720页。
    3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册1《乐》2之1-7,第291-294页。其中长篇引述了冯元等《景祐广乐记》“因革篇”。
    4 [元]脱脱:《宋史》卷126志79《乐》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2949页。
    5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册1《乐》1之5-6,第282页。
    6 例如,郭正忠《三到十四世纪中国的权衡度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夏季《中国古代早期管乐器及黄钟律管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科学技术史专业科学考古方向,导师徐飞、王昌燧,2006年4月。
    1 事见《宋史·乐志》。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中论宋代律高,亦特于“宋景祐中李照律”外并列一条“宋
    景祐中实际用律”
    1 奏议可见[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册1《乐》2之12、《玉海》卷八、《宋史》卷127《乐》二、《全宋文》册23卷479等。
    2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册1《乐》2之7-13,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294-297页。
    1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册1《乐》2之13-16,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297-299页。
    2 [元]脱脱:《宋史》卷127志80《乐》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2960-2961页。
    1 [宋]阮逸、胡瑗:《皇祐新乐图记》皇祐律吕图第二,文渊阁电子版。
    1 [宋]阮逸、胡瑷:《皇祐新乐图记》皇祐鎛钟图第六,文渊阁电子版。
    2 [宋]阮逸、胡瑗:《皇祐新乐图记》皇祐鎛钟图第六,文渊阁电子版。
    3 [宋]阮逸、胡瑗:《皇祐新乐图记》皇祐鎛钟图第八,文渊阁电子版。
    4 [宋]阮逸、胡瑗:《皇祐新乐图记》皇祐鎛钟图第八,文渊阁电子版。
    5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7卷171,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1992年3月第1版,第4121-4122页。
    1 [元]脱脱:《宋史》卷81《律历》,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1918、1919页。
    2 [元]脱脱:《宋史》卷128《乐》三,范镇《乐论》的自序。
    3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册1《乐》2之23,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302页。又可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1、《文歆通考》卷131,《宋史》卷71《律历志》四。
    1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册1《乐》2之25,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303页。另可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2。
    2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册1《乐》5之10,第337页。
    3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册1《乐》3之20-21,第317页。
    4 参见[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04,或《宋史》卷262《劉温叟傳》附《刘幾傳》。
    5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册1《乐》3之20-21,第317页
    6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册1《乐》5之10-12,第337-338页
    7 [宋]杨杰:《平律书序》,载《全宋文》册75卷1641,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206页。
    1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册1《乐》5之18-19,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341-342页。
    2 [元]脱脱:《宋史》卷129《乐》四,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3002页。
    3 李幼平:《宋代音乐艺术实践中的黄钟标准音高》,载《音乐研究》,2001年第2期。
    4 [美]林萃青:《宋徽宗的大晟乐:中国皇权、官权和宫廷礼乐文化的一场表演》,载《宋代音乐史论文集:理论与描述》,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第89页。
    5 [宋]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35。
    6 [宋]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35。
    7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册1《乐》5之18-19,第341-342页。
    1 [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第八章《经学变古时代》,周予同注释,中华书局,1959年,第257页。
    2 周予同:《中国经学史讲义》第四章之“二、五经与“乐”之有无问题”,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73页。
    3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8月第1版,第197页。
    4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第194-197页。
    5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第8页。
    1 [元]脱脱:《宋史》卷100《礼》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2450页。
    2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12卷304,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完所点校,1992年3月第1版。
    3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册12卷304。
    1 梁满仓:《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的吉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第17-27页。
    1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第172、177页。
    2 [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第八章《经学变古时代》,周予同注释,中华书局,1959年,第257页。
    3 [宋]欧阳修:《崇文总目》乐部《序》,见[宋]王尧臣等撰、[清]钱东垣等辑释《崇文总目》,收入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
    [宋]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1992。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宋]王应麟:《玉海》,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
    [唐]萧嵩等:《大唐开元礼》,民族出版社,2000。
    [唐]王泾:《大唐郊祀录》,民族出版社,2000。
    [宋]郑居中:《政和五礼新仪》,《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宋]欧阳修等:《太常因革礼》,见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6。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宋]陈旸:《乐书》,《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王引之等校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宋]阮逸、胡瑗:《皇祐新乐图记》,《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宋]王尧臣等撰:《崇文总目》,[清]钱东垣等辑释,见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7。[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孙猛《郡斋读书志校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徐小蛮、顾美华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宋]尤袤:《遂初堂书目》: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5。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郑樵:《通志》,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中华书局,1995。
    [宋]章如愚:《群书考索》,《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王应麟:《玉海》,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华东师大古籍研究所标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宋]范镇:《东斋记事》卷一,汝沛点校,载《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0。
    《全宋文》,曾枣庄等编,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一),中华书局,2006。
    [清]皮锡瑞:《经学历史》,周予同注释,中华书局,1959。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音乐研究所:《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中华书局,1984。
    吴涛:《北宋都城东京》,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年表》,《民国丛书》第1编,上海书店,1989年10月。
    古云义等主编:《中国古典文学辞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巴蜀书社,1991年。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三卷本),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
    刘静贞:《北宋前期皇帝和他们的权利》,稻乡出版社,1996。
    李泽厚:《中国美学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周予同:《中国经学史讲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李建中主编:《中国古代文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增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李方元:《(宋史·乐志>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2005。
    孙晓辉:《两唐书乐志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王力等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蒋绍愚等增订,商务印书馆,2005。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三联书店,2006年。
    范希春:《理性之维——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林岩:《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张少康:《文心与书画乐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中华书局编辑部:《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中华书局,2006。
    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中华书局,2008。
    郭正忠:《三到十四世纪中国的权衡度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何忠礼:《南宋科举制度史》,人民出版社,2009。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雷闻:《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梁满仓:《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美]林萃青:《宋代音乐史论文集:理论与描述》,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罗艺峰:《中国音乐思想史五讲》,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王小盾:《中国音乐文献学初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潘立勇:《论张载的美学思想》,载《浙江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杨志刚:《“礼下庶人”的历史考察》,载《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6期。
    张学强:《理学音乐教育思想初探》,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第1期。
    李幼平:《宋代音乐艺术实践中的黄钟标准音高》,载《音乐研究》2001年第2期。
    杨柱才:《儒学的主题转换与学理更新——从王安石说起》,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第4期。
    王大东:《沈括的音乐思想——读<梦溪笔谈)札记》,载《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
    成积春:《石介的伦理思想初探》,载《齐鲁学刊》,2002年第3期。
    杨朝亮:《试论宋初“三先生”的政治思想》,载《东岳论丛》,2002年第6期。
    郭树森、赖功欧:《李觏礼乐观辨析》,载《江西社会而学》,2002年第10期。
    惠吉兴:《仪式的意义——宋代学者论礼的起源与内涵》,载《现代哲学》,2003年第1期。
    李宏图:《西方思想史研究方法的演进》,载《浙江学刊》,2004年第1期。
    牛冬梅:《欧阳修音乐美学思想中的二元性》,载《音乐探索》,2004年第4期。
    杨建宏:《略论司马光的礼学思想与实践》,载《长沙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李宏图:《语境·概念·修辞——昆汀·斯金纳与思想史研究》,载《世界历史》,2005年第4期。
    陈新:《历史学的归途:全球化情境下的思想史写作》,载《思想史的元问题》(思想史研究第一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杨晓霭:《郭茂倩的声诗观与(乐府诗集)的编纂》,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蒲薪竹:《“淡和”审美观的独特性与保守性》,载《音乐探索》2006年第2期。
    黄敏学:《沈括音乐美学思想初探》,载《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杨建宏:《论张载的礼学思想及其实践》,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李祥俊:《北宋时期儒家礼学的体系化建构》,载《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吕肖奂:《中有万古无穷音——欧阳修之琴趣与琴意》,载《焦作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朱人求:《李觏的礼法观》,载《孔子研究》,2007年第6期。
    张官妹:《周敦颐“乐”论的当代审美教育作用》,载,2007年第10期。
    许在扬:《陈旸及其<乐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载《黄钟》,2008年第2期。
    杨永亮、巩君慧:《试论张载的礼学思想》,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喻意志:《北宋时礼乐观影响下的乐书分类观念的改变》,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4期。
    杨晓霭《试论礼乐文学的文化传承家价值——以宋代为范例的研究)),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叶明春、李浩:《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古代部分研究历史与现状》,载韩锺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问题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李明:《论周敦颐礼乐思想的合理性及其局限》,载《湘南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朱溢:《从郊丘之争到天地分合之争——唐至北宋时期郊祀主神位的变化》,载于《汉学研究》,2009年第2期。
    刘欣、吕亚军:《司马光文化人格及其成因探究》,载《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侯步云:《宋初“三先生”之孙复学术思想考论》,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林乐昌:《张载礼学三论》,载《唐都学刊》,2009年第3期。
    李波:《儒道合一:王安石学派的庄子学及其影响》,载《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7期。
    吴明明:《“美”与“善”的交织——试探欧阳修的音乐功能观》,载《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9年第9期。
    董春林:《宋型文化形成的内在动力管窥——以宋初雅乐改制为中心的考察》,载《求索》,2009年第12期。
    彭刚:《昆汀·斯金纳历史地理解思想》,载《叙事的转向——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考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任超平:《欧阳修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嬗变》,载《中国音乐》,2010年第1期。
    任超平:《礼乐之道——欧阳修早期音乐美学思想研究》,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0年第1期。
    洛秦:《宋代音乐研究的特征与反思》(上、下),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1、2期。
    任超平:《欧阳修晚期音乐美学思想研究》,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任超平:《淡和之美——欧阳修中期音乐美学研究》,载《乐府新声》,2010年第3期。
    朱溢:《唐至北宋时期的皇帝亲郊》,载《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2010年第3、期。
    韩星:《张载“和”哲学论纲》,载《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项阳:《中国礼乐制度四阶段论纲》,载《音乐艺术》,2010年第1期。
    项阳:《礼乐·雅乐·鼓吹乐之辨析》,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洛秦:《论音乐文化诗学:一种音乐人事与文化的研究模式及其分析》,载陈铭道主编《书写民族音乐文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郑京力:《语境与历史之间——作为解释模式与方法论前提的历史语境理论》,载《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项阳:《俗乐的双重定位:与礼乐对应/与雅乐对应》,载《音乐研究》,2013年第4期。
    洛秦:《“新史学”与宋代音乐研究的倡导与实践》,载《中国音乐学》,2013年第4期。
    杨成秀:《范镇雅乐观研究》,载《中国音乐学》,2013年第4期。
    徐蕊《中声与钟声——北宋雅乐的中声音乐观与钟声实践》,载《中国音乐学》,2013年第4期。
    戈弘:《儒家音乐思想的继承者——欧阳修音乐美学思想简析》,载《扬州文学》,纪念欧阳修诞辰1000周年专号。
    朱溢:《唐至北宋时期的大祀、中祀和小祀》,载台湾《清华学报》新39卷第2期。
    喻意志:《(乐府诗集>成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导师王小盾,2002年10月。
    邱源媛:《唐宋雅乐的对比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古代史专业宋史研究方向,导师刘复生,2003。
    陈天林:《周敦颐思想探微》,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哲学专业,导师潘富恩,2004。
    张一兵:《明堂制度研究——明堂制度的源流》,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导师陈恩林,2004。
    郑长铃:《陈旸及其<乐书>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音乐学专业民族音乐学研究方向,导师王耀华、乔建中,2004。
    郑月平:《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解读北宋之雅乐》,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古代史专业,导师陈峰,2005。
    黄大同:《沈括<梦溪笔谈>律论之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音乐学专业中国古代音乐史方向,导师陈应时教授,2006。
    孙琳:《唐宋宫廷雅乐之比较研究》,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音乐学专业中国音乐史方向,导师田可文,2006。
    夏季:《中国古代早期管乐器及黄钟律管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科学技术史方向,导师徐飞、王昌燧,2006。
    张斌:《宋代的古琴文化与文学》,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导师蒋凡,2006。
    卫亚浩:《宋代乐府制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导师赵敏俐教授,2007。
    袁宏:《周敦颐理学美学思想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文艺学专业,导师马龙潜教授,2008。
    秦婷:《宋儒对<乐记>的诠释》,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哲学专业,导师郭晓东副教授,2010。
    韩伟:《宋代乐论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文艺学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方向,导师周群,2011。
    杨高凡《宋代明堂礼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导师苗书梅,2011。
    黄艺鸥:《北宋音乐文化编年史》,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音乐学专业中国古代音乐史方向,导师洛秦,上海音乐学院,2013。
    [美]多米尼克·拉卡普拉:《对思想史的重新思考与文本阅读》,赵协真译,载《思想史的元问题》(思想史研究第一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美]昆廷·斯金纳:《观念史中的意涵与理解》,任军锋译,载《什么是思想史》(思想史研究第一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美]昆廷·斯金纳:《言语行动的诠释与理解》,任军锋译,载《什么是思想史》(思想史研究第一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英]约翰·托什:《史学导论——现代历史学的目标、方法和新方向》,吴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增补版)》,何兆武、张文杰、陈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日]渡边信一郎:《元会的建构——中国古代帝国的朝政与礼仪》,周长山译,载刘永华主编《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美]阿兰·梅吉尔:《什么是观念史?——对话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阿兰·梅吉尔教授》,载《史学理论研究》,2012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