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征收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土地征收是国家由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强制征收土地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给予一定补偿的一种行政行为。土地征收过程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用地单位、农民和农民集体等多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其本质就是土地权利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接,它是土地产权在经济上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在征地过程中产生的违法征地、收益分配不均、侵害农民权益等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研究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法律意义。
     本文以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为基本假设,并依据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群理性经济人在一定规则约束下的行为表现。在此基础上,全文综合运用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产权理论、博弈理论和委托代理模型等理论剖析了我国现行征地制度存在的弊端及原因,同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首先,本文运用产权理论分析了我国现行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土地集体产权主体模糊,农民集体产权利益不完备。由于我国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是由国家直接分配给予的,而不是通过完全市场交易获得的,因此其作为土地所有权人所享有的所有权权利也是有限的,这是征地制度各种问题的根源所在。
     接下来,通过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了主要征地参与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集体的利益驱动以及他们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通过分析发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各地地方政府之间、上下届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和农民集体之间都存在着利益博弈关系。利益决定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三七开土地收益分配比例;巨大的利益也强烈驱动着各地地方政府、各届地方政府大规模征地;而农民为了获得更多的征地收益则会尽量拖延征地谈判时间。
     最后,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和其他学者的调查数据,分析探讨了我国征地补偿中存在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土地收益分配严重不合理。通过分析委托—代理模型发现:只有赋予农民独立选举权,才能产生真正的村民利益代理人,从而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
     我国现行的土地交易制度是先由政府从农民手中低价征地,再由政府高价卖出给用地单位,那么这样形成的交易价格是不是市场价格?如果不是,这种交易定价方式会不会使社会福利产生损失?会产生多少损失?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另外,由于法学和经济学知识的缺乏,本文对征地程序的分析也显得过于简单,这些都是本文的不足之处。
Farmland expropriation refers to the needs of countries, because of the public interest, compulsory land acquisition and in accordance with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provides some compensation. Land acquisition process involve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local governments, land users, farmers and peasants and many other subjects of collective rights and duties of land rights, by its very nature is the handover between the different subjects, which is the land property in a special economic manifestation. Generated in the course of the illegal land requisition land requisition and uneven income distribution, agains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farmers have been affected to some extent,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so studying this issue has important economic, social and legal implications.
     In this paper, the economics of "rational economic man" as the basic assumptions, and based on public choice theory, that the Government is actually a group of rational economic behavior of people under a certain rule-bound behavior. On this basis, the full text of the integrated use of survey method,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s,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 and descriptiv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research methods, through property rights theory, game theory and theories of principal-agent model analyzes China's current land acquisition system has drawbacks and reasons, the same time,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irst of all,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use of property rights theory, China's current land ownership system defects, mainly as vague collective land property rights, farmers'collective property interests do not complete. Because China's farmers from the land ownership is allocated directly given by the state, rather than through market transactions to obtain complete, so as to land ownership rights of ownership enjoyed by people is also limited, this is the land requisition system, the root cause of problems.
     Next, through the use of game theory analysis of the main participants in land:the central government, local governments, farmers, and their collective interests dri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ests of the game. The analysis revealed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local governments throughout the last the next local governments, local governments and farmers are the existence of the collective interests of the game between the relationships. Interests of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decided to open land 37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s of income ratio; huge benefits also strongly driven around the local government, local governments, and large-scale land acquisition sessions; while the farmers in order to obtain more land yields will try to the delay time for land acquisition negotiations.
     Finally, the paper focuses on analysis of China's land requisition compensation for the problems, of which the most prominent issue is the land of serious ir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income. By analyzing the principal-agent model was found:only give farmers the right to vote independently in order to have a real interests of the villagers agent, in order effectively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farmers are not impaired.
     China's current system of land transactions by the Government for low-cost land from farmers and then sold at high prices by the government to the land units, and then the formation of such a transaction price is not the market price? If not, pricing of such transactions will generate social welfare losses? Will produce the number of losses? These questions need further study. In addition, due to lack of knowledge of law and economics, this paper analysis of the land acquisition process seems too simple; these are the inadequacies of this article.
引文
1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与农村社会保障》,《中国社会科学季刊》2000年秋季号,第19-26页。
    2党国英:《当代历史冲突背景下的农地制度演变》,《中国国情国力》1998年第9期。
    3董国礼:《政治内卷化及其影响下的农业经济绩效》,《学海》2001年第1期。
    4董国礼:《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变迁:1949—1998》,《中国社会科学季刊》2000年秋季号。
    5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1页。
    6王克强、刘红梅:《中国农村地产市场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7-88页。
    7徐梦洁、赵其国:《耕地保护的利益驱动机制探讨》,《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9年第15卷第2期,第101-104页。
    8俞文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耕地保护行为中的利益机制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年第12期,第22-27页。
    9温铁军:《“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双重困境下的“三农”问题》,《读书》2001年第10期。
    10陈泉生:《论土地征收补偿》,《福建土地研究》1994年第12期,第26-28页。
    11郭洁:《论土地承包合同的物权化问题》,《中国法学》2001年第3期,第187-190页。
    12许坚:《论我国两种性质的征地补偿》,《中国土地科学》1996年第10期,第66-69页。
    13刘慧芳:《论我国农地价格的构成与量化》,《中国土地科学》2000年第5期,第15-18页。
    14刘浩:《对南京市征地补偿及安置办法的思考》,《广东土地科学》2007年第2期,第4-9页。
    15马贤磊、曲福田:《经济转型期土地征收增值收益形成机理及其分配》,《中国土地科学》2006年第10期,第6-12页。
    16参见1950年《铁路留用土地办法》,《新中国法律汇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7资料来源:《上海市城市规划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页。
    18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19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20参见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新中国法律汇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1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页。
    22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23黄晓宇、蒋研、丰雷:《土地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的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中国土地科学》2006年第4期,第10-13页。
    24资料来源:1997-2007年《中国土地年鉴》。
    25资料来源:贾生华、张红斌:《中国土地非农化过程与机制实证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9页。
    26资料来源:吕彦斌、王富河:《落后地区土地征收利益分配——以B县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2期。
    27资料来源:同上。
    28资料来源:曲福田、冯淑怡、俞红:《土地价格及分配关系与农地非农化经济机制研究——以经济发达地区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12期。
    2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
    30《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六条。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条。
    3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五条。
    33程洁:《土地征用不用侵犯公民财产权》,《中国改革(农村版)》2003年第6期,第13-15页。
    34齐援军:《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前瞻》,《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13期。
    [1][美]雷利·巴洛维著,谷树忠等译:《土地资源经济学——不动产经济学》,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巴泽尔: 《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3]柴强: 《各国(地区)土地制度与政策》,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4]郭洁: 《土地资源保护与民事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农村报告200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贾生华、张宏斌:《中国土地非农化过程与机制实证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美]R.H.科斯著,刘守英等译: 《社会成本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林毅夫: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林毅夫: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刘书楷: 《国外和台湾地区土地使用管理和农地保护的经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廖小军: 《中国失地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2]刘斌等: 《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
    [13]刘鑫: 《土地市场清查治理整顿及典型案例评析》,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14]马晓河等: 《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农业增长方式》,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
    [15][美]马若孟: 《中国农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6]农业部农村研究中心: 《中国农村研究报告NO.1》,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7]农业部农村研究中心: 《中国农村研究报告NO.2》,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18]欧名豪: 《土地利用规划控制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年版。
    [19]裴小林: 《集体土地所有制对中国经济转轨和农村工业化的贡献:一个资源配置模型的解说》,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0]曲福田: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政策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21]谭峻: 《地籍管理的原理与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王克强、刘红梅: 《中国农村地产市场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日]野口悠纪雄著,汪斌译: 《土地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4]张金马主编: 《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5]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6]周其仁: 《产权与制度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7][韩]朱奉奎著,权光男译:《土地经济学》,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1]艾建国: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效果分析及对策》, 《改革》2003年第6期。
    [2]保护耕地问题专题调研组: 《近年来我国耕地变化情况及中期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3]蔡运龙: 《耕地非农化的供给驱动》, 《中国土地》2002年第7期。
    [4]陈江龙、曲福田: 《土地征用的理论分析及我国征地制度改革》,《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5]陈利根、陈会广: 《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与创新:一个经济学分析框架》, 《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6期。
    [6]陈泉生: 《论土地征收补偿》, 《福建土地研究》1994年第12期。
    [7]陈百明: 《试论中国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及其人类驱动力研究》, 《自然资源》1997年第2期。
    [8]程利仲: 《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若干问题探析》,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6期。
    [9]程洁: 《土地征用不用侵犯公民财产权》, 《中国改革(农村版)》2003年第6期。
    [10]党国英: 《当代历史冲突背景下的农地制度演变》, 《中国国情国力》1998年第9期。
    [11]董国礼: 《政治内卷化及其影响下的农业经济绩效》, 《学海》2001年第1期。
    [12]董国礼: 《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变迁:1949-1998》,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2000年秋季号。
    [13]冯昌中: 《我国征地制度变迁》, 《中国土地》2001年第9期。
    [14]郭洁: 《论土地承包合同的物权化问题》, 《中国法学》2001年第3期。
    [15]郭新力: 《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6]何敦煌: 《农地征用机制小议》, 《中国土地科学》1995年第6期。
    [17]何书金、李秀彬等:《环渤海地区耕地变化及动因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2年第3期。
    [18]洪军等: 《上海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国土资源遥感》2002年第3期。
    [19]洪朝辉: 《论中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贫困》, 《当代中国研究》2004年第1期。
    [20]胡同泽、文晓波、黄利军: 《东西部失地农民生存善的对比分析研究——基于11省、市、自治区农调时公布的调查报告》, 《乡镇经济》2006年第5期。
    [21]黄贤金: 《论地权歧视》, 《农业经济问题》1996年第7期。
    [22]黄小虎: 《征地制度改革的经济学思考》, 《中国土地》2002年第8期。
    [23]黄晓宇、蒋研、丰雷: 《土地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的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 《中国土地科学》2006年第4期。
    [24]黄祖辉、汪辉: 《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行为与土地发展权补偿》, 《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25]黄健荣: 《新公共管理批判及公共管理的价值根源》, 《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2期。
    [26]蒋省三、刘守英: 《土地资本化与农村工业化——广东省佛山市南海经济发展调查》, 《管理世界》2003年第11期。
    [27]江帆:《农村征地补偿费分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农村经济》2006年第8期。
    [28]李海鸣、詹明: 《我国土地征用制度之经济分析》, 《地方政府管理》2001年第12期。
    [29]李立艳: 《关于行政征用公共目的性的思考——以土地征用为例》, 《行政法学研究》2003年第2期。
    [30]刘盛和、何书金: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分析测算模型》, 《自然资源学报》2002年第5期。
    [31]刘慧芳: 《论我国农地价格的构成与量化》, 《中国土地科学》2000年第5期。
    [32]刘燕萍: 《征地制度创新与合理补偿标准的确定》, 《中国土地》2002年第2期。
    [33]龙花楼、李秀彬: 《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分析——以长江沿线样带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2002年第2期。
    [34]刘浩: 《对南京市征地补偿及安置办法的思考》, 《广东土地科学》2007年第1期。
    [35]刘卫东、楼立明: 《对我国土地征用及其管理现状的反思》,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4年第1期。
    [36]刘杨: 《失地农民的维权行为分析,以江苏省铁本事件征地案件为例》, 《中国土地科学》2006年第1期。
    [37]李蕊: 《国外土地征收制度考察研究——以德、美两国为重点考察对象》, 《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38]李海新: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农地政策研究》, 《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9期。
    [39]鲁明泓: 《国外农村非农化理论及对我国启示》,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40]吕彦斌、王富河: 《落后地区土地征收利益分配——以B县为例》, 《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2期。
    [41]廉高波: 《农地股份制:我国农村上地流转制度的优化选择》, 《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3期。
    [42]马贤磊、曲福田: 《经济转型期土地征收增值收益形成机理及其分配》, 《中国土地科学》2006年第10期。
    [43]茅于轼: 《限制非农用地的政策后果》, 《中国改革》2001年第8期。
    [44]曲福田、冯淑怡、俞红: 《土地价格及分配关系与农地非农化经济机制研究——以经济发达地区为例》, 《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12期。
    [45]齐援军: 《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13期。
    [46]邵彦敏: 《美日现代农地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4期。
    [47]孙海兵、张安录: 《农地外部效益保护研究》, 《中国土地科学》2006年第3期。
    [48]王波、唐志刚、濮励杰等: 《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人文驱动力初步研究——以无锡马山区为例》,《土壤》2001年第2期。
    [49]王雨蒙: 《耕地利用的外部性分析与效用补偿》, 《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3期。
    [50]万宝瑞:《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辽粤湘豫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的调查》,《求是》2004年第15期。
    [51]温铁军: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双重困境下的“三农”问题》, 《读书》2001年第10期。
    [52]许坚: 《论我国两种性质的征地补偿》, 《中国土地科学》1996年第10期。
    [53]薛东前: 《城市土地扩展规律和约束机制——以西安市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2002年第6期。
    [54]徐梦洁、赵其国: 《耕地保护的利益驱动机制探讨》,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9年第15卷第2期。
    [55]徐孝林: 《两岸农地产权制度的演变及启示》, 《台湾农业探索》2005年第3期。
    [56]姚洋: 《中国农地制度与农村社会保障》,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2000年秋季号。
    [57]杨桂山:《长江三角洲近50年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与驱动机制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1年第2期。
    [58]叶嘉安等: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城市扩张与农地流失研究——以东莞市为例》, 《经济地理》1999年第1期。
    [59]于鹏翼: 《中国发达地区农地使用权流转性问题探讨——以广东省南海市为例》, 《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2期。
    [60]俞文华: 《发达与欠发达地区耕地保护行为中的利益机制分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年第12期,第22-27页。
    [61]喻燕: 《农地正外部性及其内在化途径》,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年第6期。
    [62]张安录:《美国城市化过程中农地城市流转与农地保护》,《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第11期。
    [63]张学凤: 《建国后中国农地制度的历史演进与现实思考》,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64]张丽、王永慧: 《征地收益分配制度的国内外比较研究》, 《兰州学刊》2007年第12期。
    [65]张合林: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征用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66]张合林: 《公共利益与征地及政府边界》,《决策探索》2006年第7期。
    [67]张合林:《使农民分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视角》,《农村,农业,农民》2006年第4期。
    [68]张新光: 《论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市场化改革的思想障碍》,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69]张征: 《多重约束下的农地产权制度》, 《中国土地》2005年第12期。
    [70]周显祥: 《关于现行土地换社保政策的探讨》, 《国土资源情报》2005年第11期。
    [71]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土地改革课题组: 《中国土地政策改革:一个整体性行动框架》,《改革》2006年第2期。
    [72]周飞: 《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73]赵淑华: 《关于农地产权制度的理性思考》, 《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6期。
    [74]诸培新: 《耕地资源非农化配置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土地科学》2002年第10期。
    [75]Hiroshi Mori, "Land Conversion at the Urban Fringe: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pan, Britain and the Netherlands", Urban Studies, Vol.35, NO.1,1999.
    [1]陈江龙: 《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农地非农化问题研究》,博士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2]俞海: 《农地制度及改革对土壤质量演变的影响》,博士论文,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3]张欣:《危机与变革:中国乡镇公共管理制度缺陷及纠错对策研究》,硕士论文,清华大学,200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