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的法律问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土地是我国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失去土地农民将失去生活的基本保障。在目前农村集体土地被大规模征收的情况下,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是保障被征地农民失地以后生活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得被征地农民未能得到充分的补偿。笔者之所以选择这一问题作为自己硕士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是想通过对此问题的关注,以期为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尽绵薄之力。
     同时,笔者也希望能够借此唤起更多人士对此问题的关注和探讨,从而尽早地解决这一问题,使我国农民早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本文通过系统论述、比较分析等方法,从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的基本理论出发,借鉴其他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的先进经验,反省我国现行的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中的弊端,提出改革和完善我国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的法律对策。本文除引言和结论之外,共分为四章。
     引言阐述了本文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的思路。
     第一章,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理论分析。本章首先介绍了集体土地征收的含义以及集体土地征收的法理基础。其次,对集体土地征收补偿的宪政基础从财产权平等保护、基本生存权保障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再次,介绍分析确定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标准遵循的三种原则,即完全补偿原则、不完全补偿原则、公平补偿原则。
     第二章,国外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土地征收补偿标准比较分析。本章首先对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的现状进行概括介绍。然后在此基础上,从补偿原则、补偿标准、补偿范围、补偿方式四个方面比较分析得出它们的相似之处。
     第三章,我国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及其存在的问题。本章首先对我国现行的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标准进行概括介绍。其次指出我国现行的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现行标准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现行标准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第四章,完善我国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的法律对策。本章从原则和具体制度等多个方面对我国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标准进行构建。原则构建包括公平原则、市场定价原则、合理分配收益原则三个方面。具体制度构建包括补偿范围、补偿方式两个方面。应考虑的其他因素包括土地价格变动因素、土地资源总价值、土地级差地租差异。
     结论总结了文章的主要观点,并阐明构建科学合理的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的重要意义。
The land is the foundation upon which the peasants live. Without the land, their basic means of livelihood will lose guarantee. Under the present circumstance that most of the rural collective land is widely expropriated, giving them reasonable compens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nsure the basic life standard of the peasants whose land is expropriated. However,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our current land requisition compensation standard, thus many landless peasants haven’t got fully recompensed. The reason why the author chooses this subject as the research question of her thesis is that, she tries her best to find a way which can truly and fundamentally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the landless peasants, to give them the most reasonable and fairest compensation. Meanwhile, the author hopes this thesis can draw attention and discussion of more men of insights. Thus, this guenon will be solved earlier and the Chinese peasants can live a happy life.
     This thesis uses the method of system elabora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collective land requisition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nd learning from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and Taiwan area, this thesis checks the defects of our current land requisition compensation standard and puts forward the legal strategies to reform and perfect our land requisition compensation standard.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except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expands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the train of thoughts of this thesis.
     Chapter one is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collective land requisition compensation standard. Firstly, this chapter explains the meaning of the collective land requisition and its legal basis. Secondly, it introduces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land requisition compensation standard, which are wholly compensation principle, non-wholly compensation principle and fair compensation principle.
     Chapter Two is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land requisition compensation standard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in Taiwan area. This chapter briefly summarizes the current condition about his land requisition compensation standard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Great Britain, Germany, France, Japan and Taiwan area. Thus their similarities in compensation principle, compensation standard, compensation range and compensation mode are clear.
     Chapter Three focuses on the collective land requisition compensation mechanism in our country and its defects. This chapter briefly introduces our current collective land requisition compensation standard. Then it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is standard. Moreover, it analyzes the unfavorable effects this standard brings and why these problems exist.
     Chapter Four puts forward the legal strategies to perfect our collective land requisition compensation standard. This part reconstructs our collective land requisition compensation standard in principle, concrete system and other spheres. The principle construction includes fair principle, market pricing pimples and justly distributing benefit principle. The concrete system construction includes two aspects: compensative range and method. There are also some other factors such as the change of the land price, the total value of the land resources, the difference of the differential rent, which we must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conclusion part summarizes the main points of this thesis and elaborates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construct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ollective land requisition compensation standard.
引文
① 郭洁:《土地资源保护与民事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01 页。
     ① 郭洁:《土地资源保护与民事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16 页。
     ① 韩新林:《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研究》,郑州大学 2006 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 刘东生:《行政征用制度初探》,载于《行政法学研究》2000 年第 2 期。
    ② 沈开举:《征收、征用与补偿》,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31 页。
    ③ 王克强 、王洪卫 、刘红梅:《土地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88 页。
     ① 闫桂芳 、杨晚香:《财产征收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85 页。
    
    ① 王克强 、王洪卫 、刘红梅:《土地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88 页。
    ② 王名扬:《法国行政法》,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93 页。.
     ① (日)盐野宏著 、杨建顺译:《日本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510 页。
    ① 刘江涛 、杨开忠 、冯长春:《城市边缘土地利用规则——缘起 失灵 改进》,新华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12页。
    ② 陈小君主编:《农村土地法制制度研究——田野调查解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62 页。
    ③ 吴行政:《我国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法律法规网,2005 年 12 月 10 日。
    ① 土地的外部价值是指土地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主要是指农地具有为人类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环境、防止水流失、盐渍化等功能。社会价值是指农地的社会保障维护、国家安全功能。
    ② 卢丽华:《加拿大土地征用制度及其借鉴》,载于《中国土地》2000 年第 8 期。
    ③ 陈小君主编:《农村土地法制制度研究——田野调查解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61 页。
    
    ① 周诚:《土地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第 261 页。
    ② 孙弘:《中国土地发展权研究:土地开发与资源保护的新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60 页。
     ① 赵俊超 、孙慧峰 、朱喜:《农民问题新探》,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32 页。
    
    ① 赵凌:《征地难的原因及对策》,载于《中国土地》2005 年第 8 期。
    ② 刘田:《征地问题沉思录》,载于《中国土地》2002 年第 8 期。
    ① 张庆华:《中国土地法操作实务》,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2 页。
    ② 鹿心社主编:《研究征地问题探索改革之路》(二),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60 页。
    
    ① 鹿心社主编:《研究征地问题探索改革之路》(一),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5-56 页。
    ② 刘畅:《中外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比较》,载于《国外房地产博览》2005 年第 6 期。
    
    ① 纪宝成 、杨瑞龙:《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中国“三农”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96 页。
    ② 杜伟:《征地过程中的农民补偿安置问题探析》,载于《体制改革》2005 年第 7 期。
    ① 温铁军 、朱宋银:《县以下地方政府资本原始积累与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问题》,载于《经济研究资料》1996 年第 1 期。
     ① 刘正山:《让市场法则说话——征地补偿标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载于《特别策划》2005 年第 10 期。
     ① 吴行政:《我国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法律法规网,2005 年 12 月 10 日。
     ① 陈新锋:《从生存成本看待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载于《中国土地》2005 年第 5 期。
     ① 王志华:《完善我国土地征用补偿机制探讨》,广西大学 2005 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 高景芳、赵宗更:《行政补偿制度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11 页。
    ② 鹿心社主编:《研究征地问题探索改革之路》(二),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69-70 页。
     ① 韩新林:《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研究》,郑州大学 2006 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 诸培新、曲福田:《从资源环境经济学角度考察土地征用补偿价格构成》,载于《中国土地科学》2003 年第6 期。
    ② 刘畅:《中外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比较》,载于《国外房地产博览》2005 年第 6 期。
    1.郭洁:《土地资源保护与民事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2.沈开举:《征收、征收与补偿》,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3.王强、王洪卫、刘红梅:《土地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4.闫桂芳、杨晚香:《财产征收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 年版。
    5.王名扬:《法国行政法》,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
    6.(日)盐野宏著、杨建顺译:《日本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 年版。
    7.刘江涛、杨开忠、冯长春:《城市边缘土地利用规则——缘起 失灵 改进》,新华出版社 2005 年版。
    8.陈小君主编:《农村土地法制制度研究——田野调查解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9.周诚:《土地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
    10.孙弘:《中国土地发展权研究:土地开发与资源保护的新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1.赵俊超、孙慧峰、朱喜:《农民问题新探》,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5 年版。
    12.张庆华:《中国土地法操作实务》,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13.鹿心社:《研究征地问题探索改革之路》(二),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3 年版。
    14.鹿心社:《研究征地问题探索改革之路》(一),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2 年版。
    15.纪宝成、杨瑞龙:《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中国“三农”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6.高景芳、赵宗更:《行政补偿制度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7.毕泗生:《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前沿问题报告》,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3 年版。
    18.徐汉明:《中国农民土地持有产权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年版。
    19.江华、陶娟、冯杨勇:《最新土地管理法律解读与操作指南》,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年版。
    20.《办案一本全——土地案件》,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年版。
    21.法律出版社法规分社编:《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与案例》,法律出版社 2005年版。
    22.郑永流:《当代中国农村法律发展道路探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23.王文革:《城市土地市场供应法律问题》,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
    24.樊静:《我国沿海土地使用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年版。
    25.周生路:《土地评价学》,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1.韩新林:《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研究》,郑州大学 2006 年硕士学位论文。
    2.刘东生:《行政征收制度初探》,载于《行政法学研究》2000 年第 2 期。
    3.吴行政:《我国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法律法规网,2005年 12 月 10 日。
    4.卢丽华:《加拿大土地征收制度及其借鉴》,载于《中国土地》2000 年第 8期。
    5.赵凌:《征地难的原因及对策》,载于《中国土地》2005 年第 8 期。
    6.刘田:《征地问题沉思录》,载于《中国土地》2002 年第 8 期。
    7.刘畅:《中外土地征收补偿标准比较》,载于《国外房地产博览》2005 年第
    6 期。
    8.杜伟:《征地过程中的农民补偿安置问题探析》,载于《体制改革》2005 年第 7 期。
    9.温铁军 、朱宋银:《县以下地方政府资本原始积累与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问题》,载于《经济研究资料》1996 年第 1 期。
    10.刘正山:《让市场法则说话——征地补偿标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载于《特别策划》2005 年第 10 期。
    11.陈新锋:《从生存成本看待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载于《中国土地》2005年第 5 期。
    12.王志华:《完善我国土地征收补偿机制探讨》,广西大学 2005 年硕士学位论文。
    13.诸培新、曲福田:《从资源环境经济学角度考察土地征收补偿价格构成》,载于《中国土地科学》2003 年第 6 期。
    14.罗林坤:《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研究》,西南农业大学 2004 年硕士学位论文。
    15.涂文明:《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和构建》,载于《社会保障制度》2005 年第 3 期。
    16.元露丰、刘俊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比较研究》,载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5 年第 1 期。
    17.卢海元:《建立适合被征地农民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体制改革》2005 年第 10 期。
    18.冯乐坤:《对我国土地征收补偿方式的反思》,载于《法商研究》2005 年第 5 期。
    19.刘广明:《试论土地保障功能的法律制度完善》,载于《兰州学刊》2004年第 6 期。
    20.李一平:《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浙江的证据》,载于《改革》2005年第 5 期。
    21.钱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观点综述》,载于《财经政法资讯》2005 年第 1 期。
    22.宋锦洲、陆海英:《中国失地农民——现状、原因与对策》,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体制改革》2005 年第 5 期。
    23.卿尚华、邱道持:《农地征收补偿价值机理分析》,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体制改革》2005 年第 6 期。
    24.申曙光、谢林:《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保障事业》,载于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5 年第 10 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