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农业金融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二战后,我国台湾地区的农业金融在农业生产恢复重建过程中建立起来,为台湾农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农会信用部作为农业金融的基层组织,深入农村地区,与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致富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60多年的发展变革,农会信用部已经成为农业金融的主体,与农业金库一起构成独立完整的农业金融组织体系,共同为台湾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目前,中国大陆农业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农业金融改革工作在探索中前进,如何吸取海内外农业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推动大陆的农业金融改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选择我国台湾地区的农会信用部为研究对象,以期为大陆的农业金融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本文首先探究农会信用部体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内在动因,接着分析农会信用部的金融地位、功能作用、运行机制等。通过这几方面的分析,文章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农会信用部作为民间合作性质的金融组织,与农民利益紧密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在运行中实行会员制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自身业务与农会其他业务部门互相配合,确保资金能够安全有效用于农业生产生活,这是农会信用部的自身优势。同时,农会信用部被政府当做社会治理的有效工具加以利用,从政策和财政等方面对其予以大力扶持,这是它的外部优势。这两个方面的优势是农会信用部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本文通过对农会信用部的研究来了解台湾农业金融体制的特点,考察金融支农的经验教训,为大陆的农业金融改革提供参照对象。从中得到三点启示:首先,在大陆农村金融改革过程中,应探索发展民享民有民治的民间合作性质的农业金融组织;其次,应建立功能齐全的农民金融管理机制,全方位扶持农民生产经营活动;最后,应加快农业金融立法工作,建立独立完整的农业金融支持体系。
Agricultural finance has a promotion to agricult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After World War II, the agricultural finance system in China Taiwan province set up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reconstruction and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Credit department of farmers'association as agricultural finance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farmer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promoting agriculture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helping farmers to become rich. After 60 years'development and changes, credit department of farmers'associ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institution in agricultural finance system and providing effective financi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Currently, agricultural economy of China mainland is in a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and the agricultural finance reform efforts in the exploration stage. How to draw domestic and foreign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fina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financial reform has a positiv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refore, this thesis selects Taiwan's credit department of farmers' association as study object, expecte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China mainland agricultural finance reform.
     At first, this thesis analysis the credit department of farmers'association's development process, functional status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to understand its nature and structure. On this basis, then explore its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its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analysis of these aspects,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he credit department of farmers' association as grass-roots cooperativ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losely with the interests of farmers implements democratic management and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 in its operation and its business compatible with other department of farmers'association to ensure that funds can be use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afe and effective. These are the inherent advantages of credit department of farmers'association. Meanwhile, The Government take credit department of farmers'association as an effective tool of social control, so afford it strongly policy and finance support. These are the external advantages of credit department of farmers'association. These two advantages are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thesis through research of credit department of farmers'association to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aiwan's agricultural financial system and learn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financi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object for mainland China's agricultural financial reform. The author obtain three inspirations from the study:First of all, we should explore development grass-roots cooperativ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the process of mainland China's agricultural financial reform; Secondly, we should establish a full-featured farmer organizations to support the farmers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activities; Finally, we should speed up agricultural finance legislation to establish an independent and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financial system.
引文
2白钦先、徐爱田、王小兴等:《各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序言部分第3页。
    3刘民权主编:《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4原名《台湾农业情况》,于1984年创刊,是大陆最早报道台湾农业的专业性、权威性刊物之一,由福建省农科院情报所(福建省台湾农业研究中心)与福建省闽台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会农业分会共同主办。
    5张文棋:《试析台湾农渔会信用部的发展》,《台湾农业情况》,1990年第l期,第10-12页。
    6张文棋:《台湾合作金融:发展与借鉴》,原载《亚太经济》,2006年第2期,第68-71页。
    7伍成基:《台湾农业金融体系和农民银行情况介绍》,《农村金融研究》,1997年第3期,第53-56页。
    8单玉丽关于台湾农业金融的文章主要有两篇,分别是:《台湾地区农业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原载《福建金融》,2008年第12期,第18-19页)和《台湾农业金融改革之路与前景》(原载《亚太经济》,2007年第4期,第62-66页)。
    9苏美祥:《台湾农业金融体系的形成、影响与借鉴分析》,原载《台湾农业探索》,2005年第3期,第9页。
    10 资料来源:台湾“农委会农粮署”2008年农粮统计数据,http://www.afa.gov.tw/GrainStatistics_index.asp?CatI D=142。
    14台湾“农委会”《中程施政计划(2004-2008年度)》。网址: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1044。
    15 2009年5月7日,台湾“行政院”院会通过“农委会”所提的六大新兴产业—《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预计台湾当局在4年内合计将投入经费新台币242亿元,推动精致农业。相关报导请见“农委会”网站:《行政院启动“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http://www.coa.gov.tw/show_news.php?cat=show_news&serial=coa_diamond_20090507 101248。
    16资料来源:本图表系作者自绘,数据取自台湾“行政院主计处"2008年农业(不含渔牧业)统计资料。
    17罗明哲,黄炳文:《台湾农业结构变迁与其课题之研究》,原载《台湾农业》,1991年,第27卷第5期。
    18廖朝贤:《研修农会法的迷思—金融农会法?农民农会法?》,原载《金融财务》,1999年第3期,第25~42页。
    21参见胡盛光著《农会法的理论与实务》(台南),大伟书局1992年版。吴荣杰、周百隆:《农会信用部组织与管理之探讨》,原载《农业金融论丛》,2000年总第43期,1~42页。
    22黄百全:《如何解决农会信用部问题之研究》,原载《产业经济》,2002年,总第250期。
    23谢捷晃:《农会经营危机与转型革新之研究—以屏东县为例》,南华大学非营利事业管理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20页。
    24廖坤荣:《台湾农会的社会资本形成与政策绩效》,原载《政治科学论丛》,2004年12月,总第22期,第181页。
    25同上注。
    27曾康霖:《信用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第204页。
    28刘仁伍:《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问题》,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页。
    29张元红、马忠富:《当代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7页。
    30 Braverman, Avishay, and Monica Huppi. "Improving Rural Fin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Finance & Development 28, No.1 (March 1991):pp42-44.
    31 Dale W.Adams, Filling the Deposit Gap in Microfinance, Paper for the Best Practices in Savings Mobilization Conference, Washington.DC. October 12,2002.
    32 Joseph E.Stiglitz, Markets, market failures, and development,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79, No. 2,1989,pp197-203。
    33白钦先、徐爱田、王小兴等:《各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
    34台湾地区在战后农业发展过程中根据农业发展需要采取了各种农业金融政策。如在农业恢复重建阶段,农业政策的主要着眼点是迅速恢复农业生产,以缓和物资短缺和物价膨胀的压力,其中把重建与扩充水利设施作为主要内容之一。为此,包括台湾农民银行、台湾土地银行、台湾省合作金库和农渔会信用部在内的农业金融机构积极配合,把发放农业水利贷款作为农贷的重点。据统计,这一时期水利放款占全部农业放款的80%左右,有力地改善了农业基本设施,为此后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农业稳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农业政策性金融工作的重点是优先发放农业资源开发贷款,扶持特种作物生产,促进农产品出口创汇。到了1980年,台湾当局为推动农业进一步发展,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采取农地改良、土地重划等措施,以改善农业
    生产条件,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民收入。为配合这一政策目标,上述农业金融机构从1980年起开始办理扩大家庭农场经营规模辅导农民购地贷款,促进了台湾农业向规模经营方向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参见朱元粱著《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导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14页。
    35白钦先:《各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第63-65页。
    36张孝成:《农业政策性金融理论及实证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14-15页。
    37邢慧茹,龚俊华:《农业政策性金融:类型及历史轨迹》,原载《当代经济》,2007年第6期(上),第138页。
    38茅家琦:《台湾经济政策轨迹》,台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39黄淑贞:《台湾农粮政策之政治经济分析》,台湾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6年,第23-24页。
    40李国鼎语。参见李国鼎著《台湾的现代农业》,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5页。
    41黄俊杰:《农复会与台湾经验》,台北三民书局,1991年版,第47页。
    42张五常在《佃农理论—应用于亚洲的农业和台湾的土地改革》中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证。参见张五常:《佃农理论—应用于亚洲的农业和台湾的土地改革》,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8页。
    43 Adam Smith, Wealth of Nations,1766, New York:Modern Library Edition,1937,Page366。
    44李国鼎:《台湾的现代农业》,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6页
    45陈恩:《台湾的农业改革与农业政策》,原载《台湾研究》,1996年第3期,第31页。
    46黄俊杰:《战后台湾的转型及其展望》,台北,正中书局,1995年8月第1版,“自序”。
    47陈诚:《台湾土地改革纪要》,台北,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0页。
    50中国地政研究所:《台湾农地减租研究报告》,台北,中国地政研究所,1951年版,第160-163页。
    51黄俊杰:《战后台湾的转型及其展望》,台北,正中书局,1995年8月第一版,第95-96页。
    55“行政院农业发展委员会”信用处的前身是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1965年美援停止后改名为“农业发展委员会”,简称“农委会”。信用处曾从事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农会等农村生产和经营性资金融通。
    56台湾省粮食局是台湾当局主管粮食产、供、销的一个政府专门机构,兼办农贷业务。为配合台湾当局粮农政策,掌握粮源,稳定物价,曾采取现金农贷、实物农贷等各种农业贷款形式向农民提供农业资金。
    57这两家机构曾为烟农、蔗农办理贷款,包括实物贷款、现金贷款及灾害救济贷款,一般以一年为期。
    58同业:“台湾的农业金融制度”,《中国城乡金融报》,2008年9月17日,B04版。
    59许振明:《台湾的农业金融问题之探讨》,原载《国家政策季刊》,2004年12月第3卷第4期,第132页。
    60同上注。第138页。
    61逾放比介于10%~15%者为第一级,规定不得办理信用担保放款:逾放比介于15%~25%者为第二级,规定其存款利率不得高于合作金库同天期利率,放款不得超过500万元,不得办理无担保放款;逾放比超过25%者为第三级,不得新增放款,非会员不得办理存款。
    62单玉丽:《台湾地区农业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原载《福建金融》,2008年第12期,第18页。
    63 3大主张包括:1.抢救台湾农渔业与农渔民:2.农渔民需要农渔会继续提供服务:3.制定以农渔会信用部永续经营为主轴的“农业金融法”。10大诉求包括:1.速依法编足“农业发展基金”新台币1500亿元,及“农产品受进口损害救助基金”1000亿元;2.依法落实推动老年农民退休制度;3.成立“国性城乡交流与乡村活性化”机构,以加强城乡交流,促进农村发展;4.本会期通过自救会版“农业金融法”,设立“全国农业金库”,并建立以农渔会为基础的农业金融体系;5.修一“农会法”与“渔会法”,“中央”主管机关一元化,由“农委会”监督辅导农渔会;6.实施股金制度,确点农渔会为多目标功能的农渔民合作组织:7.停止实施现行农渔会信用部业务限制令,放宽农渔会信用部经营项目:8.归还已被强制让与银行之36家农渔会信用部,回归农渔会体系;9.修正“金融机构合并法”,让经营不善之农渔会信用部得让与其他农渔会承受;10.请确实执行阿扁“总统”竞选时所提出之“农业政策白皮书”内容。
    66台湾《银行法》第71条规定了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业务范围,主要是一些日常经营项目,如存贷款业务、金融票据业务、证券业务等。
    67李智仁:《两岸农业金融体系之比较研究》,原载《展望与探索》,2005年9月,第3卷第9期,48页。
    68洪震宇:《台湾农村经济研究》,台北,自立晚报社,1984年版,第127页。
    69张绍台:《台湾金融发展史话》,台北,台湾金融研究院,2005年版,第49页。
    70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台湾金融之研究》,1969年版,第213页。
    71 1甲≈0.95公顷。
    72李登辉指出,根据农复会的农家负债调查报告,农民的主要借款对象为乡镇农会信用部。详见李登辉著《台湾农业发展的经济分析》,第253页。
    73李登辉:《台湾农业发展的经济分析》,台北,联经出版社,1980年版,第244页。
    74雷立芬、傅祖坛、张静贞:《农会信用部对台湾农村经济发展之影响》,原载《基层金融》,1996年,第32期,第117页。
    75宙立芬、傅祖坛、张静贞:《农会信用部对台湾农村经济发展之影响》,原载《基层金融》,1996年,第32期,第147~149页。
    76杨宗明:《当前台湾基层金融机构之问题分析与因应对策——以农会信用部为例》,原载《商学学报》,1996年,第4期,第293~319页。
    77罗明哲:《农会信用部资金中介效率与农贷政策》,原载《基层金融》,1992年,第25卷,第7页。
    78杨宗明:《当前台湾基层金融机构之问题分析与因应对策——以农会信用部为例》,原载《商学学报》,1996年,第4期,第293~319页。
    81相关信息取自台湾“农委会农业金融局”《2008年年报》,第13-15页。
    84单玉丽:《台湾地区农业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原载《福建金融》,2008年第12期,第20页。
    85台湾“农委会农业金融局”《2008年年报》,第25页。
    1.李国鼎:《台湾的现代农业》,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茅家琦:《台湾经济政策轨迹》,北京,台海出版社,1998年版。
    3.张五常:《佃农理论—应用于亚洲的农业和台湾的土地改革》,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4.林毅夫:《中国的农业信贷和农场绩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6.曾康霖:《信用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
    7.刘民权:《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白钦先、徐爱田、王小兴等:《各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比较》,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9.张元红、马忠富:《当代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朱元粱:《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导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11.刘仁伍:《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问题》,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12.史美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国际比较》,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13.周天芸:《中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张余文:《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傅泽田、张领先:《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供需的分析、模拟与优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
    1.李登辉:《台湾农业发展的经济分析》,台北,联经出版社,1980年版。
    2.陈诚:《如何实现耕者有其田》,台北,正中书局,1951年版。
    3.陈诚:《台湾土地改革纪要》,台北,中华书局,1961年版。
    4.汤惠荪:《台湾之土地改革》,台北,农复会特刊第九号,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1954年。
    5.张绍台:《台湾金融发展史话》,台北,台湾金融研究院,2005年版。
    6.胡盛光:《农会法的理论与实务》,台南,大伟书局,1992年版。
    7.洪震宇:《台湾农村经济研究》,台北,自立晚报社,1984年版。
    8.黄俊杰:《农复会与台湾经验》,台北,三民书局,1991年版。
    9.黄俊杰:《战后台湾的转型及其展望》,台北,正中书局,1995年8月第1版。
    10.中国地政研究所,《台湾农地减租研究报告》,台北,中国地政研究所,1951年版。
    11.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金融之研究》,台北,1969年。
    12.林祖嘉:《两岸经贸与大陆经济》,台北,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
    13.蔡学义:《两岸经贸之政治经济分析》,台北,新文京开发初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
    14.高希均、李诚、林祖嘉:《两岸经验20年-1986年以来两岸的经贸合作与发展》,台北,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
    15.连横:《台湾通史》,台北,中华丛书委员会,1955年版。
    16.戚嘉林:《台湾史》,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8年增订版。
    17.朱延智:《两岸经贸》,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第2版。
    1.包承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冲击及中国面临新的挑战》,载于《亚太论坛》,1998年第1期。
    2.张文棋:《台湾农业信用保证制度及其评价》,载于《台湾农业情况》,1989年第2期。
    3.张文棋:《台湾合作金融:发展与借鉴》,载于《亚太经济》,2006年第2期。
    4.单玉丽:《台湾地区农业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载于《福建金融》,2008年第12期。
    5.单玉丽:《台湾农业金融改革之路与前景》,载于《亚太经济》,2007年第4期。
    6.苏美祥:《台湾农业金融体系的形成、影响与借鉴分析》,载于《台湾农业探索》2005年第3期。
    7.杨胜刚、赵堃:《台湾农业信用保证制度及其对大陆农村金融改革的借鉴》,载于《台湾农业探索》,1999年第3期。
    8.丁中文:《台湾农业转型的主要历程、趋势与启示》,载于《发展研究》,2008年第8期。
    9.赵一夫:《台湾农业及农村发展经验考察》,载于《台湾农业探索》2006年第4期。
    10.邢慧茹、龚俊华:《农业政策性金融:类型及历史轨迹》,载于《当代经济》,2007年第6期(上)。
    11.陈恩:《台湾的农业改革与农业政策》,载于《台湾研究》,1996年第3期。
    12.傅崐成、褚晓琳:《两岸渔业协会制度比较及其启示》,载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3.李晓佳:《发展经济体中的合会金融:台湾的经验》,载于《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2期。
    14.曾玉荣、姜梅林:《台湾农业发展成效与闽台农业合作再思考》,载于《台湾农业探索》,2008年12月第4期。
    15.刘胜勇、李飞:《台湾农业发展经验对大陆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载于《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7卷(第2期)。
    16.程振绣:《台湾农业合作经营组织-“合作社”的发展绩效及其启迪》,载于《台湾农业探索》,1999年第2期。
    17.苑鹏:《台湾农业合作社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载于《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1期。
    18.戴双兴:《台湾农业合作社运营的绩效、问题与对策》,载于《台湾农业探索》2004年第2期。
    19.伍成基:《台湾农业金融体系和农民银行情况介绍》,载于《农村金融研究》,1997年第3期。
    20.王芳:《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制度:一个理论框架》,载于《金融研究》,2005年第4期。
    1.罗明哲、黄炳文:《台湾农业结构变迁与其课题之研究》,载于《台湾农业》,1991年,第27卷第5期。
    2.许振明:《台湾的农业金融问题之探讨》,载于《国家政策季刊》,2004年12月,第3卷第4期。
    3.廖朝贤:《研修农会法的迷思—金融农会法?农民农会法?》,载于《金融财务》,1999年第3期。
    4.吴荣杰、周百隆:《农会信用部组织与管理之探讨》,载于《农业金融论丛》,2000年总第43期。
    5.黄百全:《如何解决农会信用部问题之研究》,载于《产业经济》,2002年,总第250期。
    6.廖坤荣:《台湾农会的社会资本形成与政策绩效》,载于《政治科学论丛》,2004年12月,总第22期。
    7.李智仁:《两岸农业金融体系之比较研究》,载于《展望与探索》,2005年9月,第3卷第9期。
    8.雷立芬、傅祖坛、张静贞:《农会信用部对台湾农村经济发展之影响》,载于《基层金融》,1996年,第32期。
    9.杨宗明:《当前台湾基层金融机构之问题分析与因应对策——以农会信用部为例》,载于《商学学报》,1996年,第4期。
    10.罗明哲:《农会信用部资金中介效率与农贷政策》,载于《基层金融》,1992年,第25卷。
    11.彭作奎、谢佑立:《台湾农业结构之变化与农业政策之重点》,载于《台湾农学会报》,2008年12月。
    12.廖坤荣:《台湾农会信用部经营管理的道德危险研究》,载于《公共行政学报》,2005年12月,第17期。
    13.施光训:《台湾农业金融改革经验与经营绩效现况研析》,载于《绩效与策略研究》,2008年6月,第2期,第五卷。
    14.李智仁:《我国农业金融法制改革初探》,载于《存款保险资讯季刊》,第18卷第1期。
    1.张孝成:《农业政策性金融理论及实证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2.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
    3.于海:《金融制度比较与中国农业金融制度发展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4.余章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5.韩正清:《农村经济增长中的农村金融资源供给及效应》,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6.董晓林:《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7.类淑志:《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变迁与重构》,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8.许玉晓:《中国农业信贷制度运行效率评价及改革策略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9.刘胜勇:《两岸农业发展与农村建设比较研究》,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0.黄影:《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1.郑延斌:《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历史变迁及模式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陈永琦:《台湾地区农会信用部与本国银行合并之效益分析》,台湾大学农业经济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2.黄锡星:《台湾地区农会组织转型之研究—以台湾省农会为例》,台湾政治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3.张文贤:《农会信用部改革政策方向之研究》,台湾政治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4.施炳玮:《农业政策的经济分析》,中国文化大学经济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5.黄淑贞:《台湾农粮政策之政治经济分析》,台湾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6年。
    6.黄意琁:《问题农会信用部处理模式之研究》,台湾大学农业经济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7.沈宥甫:《<农业金融法>对农渔会信用部经营之影响研究》,中正大学政治学研究所,2006年。
    8.孙廷瑄:《农业金融改革对农会信用部效率影响之研究》,台北大学合作经济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9.谢捷晃:《农会经营危机与转型革新之研究—以屏东县为例》,南华大学非营利事业管理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10.梁忠森:《台湾地区农会信用部之经营与管理》,铭传大学财务金融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11.曾凤英:《农业金融法实施前后对高雄地区农会信用部经营绩效之评估》,高雄第一科技大学金融营运系,2008年。
    12.陈家珍:《台湾基层金融机构合并之研究—以农会信用部为例》,台湾海洋大学应用经济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3.吴美育:《台湾农业推广制度分析》,台湾师范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14.吴庭祥:《台湾农会信用部经营效率之研究》,台中健康暨管理学院经营管理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5.赖勇宾:《台湾农会信用部之成本效率分析》,逢甲大学经济学系硕士学位论文, 2002年。
    16.林宗镛:《农会信用部经营问题与组织改革之分析—从公司治理观点》,逢甲大学经济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1.Adam Smith. Wealth of Nations,1766, New York:Modern Library Edition,1937, pp366.
    2.Braverman, Avishay, and Monica Huppi. Improving Rural Fin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Finance & Development 28, No.1 (March 1991), pp42-44.
    3.Dale W. Adams. Filling the Deposit Gap in Microfinance, Paper for the Best Practices in Savings Mobilization Conference, Washington,DC. Oct.12,2002.
    4. Joseph E.Stiglitz. Markets, market failures, and development,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79, No.2,1989, pp 197-203.
    5.Wolf Ladejinsky.Agrarian Reform in Asia, In Sein Lin ed.,Reading in Land Reform,Taoyuan:Land Reform Institute,1970, pp42.
    6.Nozoe Kenji. At Dangerous Crossroads--Japan's Agriculture and Food Security, Japan Quarterly,28:2(1981:Apr/June).
    7. Fred H. Sanderson. The World Food Problem:Possibilities of International Action, Current History,68:406 June.1975, pp265.
    8. Rhonas. Applebaum, PH.D. Perspectives of the Food Industry:Where We Are, What We Have, and What We Need, Journal of Food Science—Vol.69, Nr.2 2004.
    9. Chao Yang Peng, Christopher Findlay, Randy Stringer:"Food Security in Asia", Asian-PAacific Economic Literature.
    10. Lori Ann Thrupp. Linking agricultural biodiversity and food security:the valuable role of agrobiodiversity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ternational Affairs,76,2(2000).
    11.Paul Collier. The Politics of Hunger:How Illusion and Greed Fan the Food Crisis, Foreign Affairs, Nov/Dec.2008.
    12. Stevan Harrell, "Effects of Economic Change on Two Taiwanese Villages", Modern China, Vol.7, No.1 (Jan.1981),pp31-54.
    13. Ramon H. Myers.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 The China Quarterly, No.99 (Sep.1984), pp500-528.
    14. Edmundo Flores. Issues of Land Reform,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78, No.4, Part 2:Key Problems of Economic Policy in Latin America (Jul.-Aug.1970), pp890-905.
    15. Craig C. Wu. Price-Output Uncertainty and Allocative Efficiency:An Empirical Study of Small-Scale Farms,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61, No.2 (May.1979),pp228-233.
    16. Charles Hsi-Chung Kao. An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Output Increase on Taiwan, 1953-1964,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26, No.4 (Aug.1967), pp611-626.
    17. Yhi-Min Ho, "On Taiwan's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Under Colonialism:A Critique",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31, No.3 (Sep.1971), pp672-681.
    18. Samuel Pao-San Ho.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Under Colonialism:Reply and Further Observation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31, No.3 (Sep.1971), pp682-693.
    19. Masao Kikuchi and Yujiro Hayami. Agricultural Growth against a Land Resource Constraint:A Comparative History of Japan, Taiwan, Korea, and the Philippine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38, No.4 (Dec.1978), pp839-864.
    20. Charles H. C. Kao. The Factor Contribution of Agricultur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 Study of Taiwan, Asian Survey, Vol.5, No.11 (Nov.1965), pp558-565.
    21. Chien-pin Li. Domestic Bargaining in Taiwan's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Negotiations, Asian Survey, Vol.38, No.6 (Jun.1998), pp585-602.
    22. Susan Greenhalgh. Land Reform and Family Entrepreneurship in East Asi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Vol.15, Supplement:Rural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Institutions and Policy (1989), pp77-118.
    1.台湾《农业金融法》;
    2.台湾《农会组织法》;
    3.台湾《农会信用部业务管理办法》;
    4.台湾《农会财务管理办法》;
    5.台湾《银行法》;
    6.台湾《“农委会农业金融局”2008年年报》;
    7.台湾《农会渔会信用部各项风险控制比率管理办法》;
    8.台湾省地政处档案。
    1.台湾“农委会”网站:http://www.coa.gov.tw;
    2.台湾农业金融局:http://www.boaf.gov.tw/;
    3.台湾省农会:http://www.farmer.org.tw:
    4.台湾“中央”银行全球资讯网:www.cbc.gov.tw;
    5.台湾“行政院”金融检查局:www.feb.gov.tw;
    6.台湾“行政院”主计处:http://www.dgbas.gov.tw;
    7.台湾统计资讯网:http://www.stat.gov.tw;
    8.台湾“中央”存款保险公司:http://www.cdic.gov.tw;
    9.台湾农业信用保证基金:http://www.acgf.org.tw;
    10.财团法人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网站:http://www.npforg.tw。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